重症医学论文范例6篇

重症医学论文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1

1.1本次研究中,86例患者中,呼吸道感染46例,占53.5%,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2例(37.2%),下呼吸道感染14例(16.3%),胃肠道感染21例(24.4%),泌尿道感染13例(15.1%),其他6例。

1.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ICU住院时间较长、侵入性操作较多、抗生素使用时间长、种类较多等均是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具体见表1:

1.3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感染均在3天内消失,治愈率为100%。

2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高龄、侵入性操作、ICU住院时间过长、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联合使用种类较多等是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高龄患者机体较为衰弱,机体抵抗力较差,因此极易受到外界感染,而接受有创性检查及治疗患者,机体正常防御技能受到破坏,导致细菌侵入人体难度较大,患者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侵入性操作中,一些消毒灭菌不合格医疗器材的使用等可诱导感染的发生,甚至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为了抵抗细菌感染,患者多会采用抗生素治疗,然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过长、抗生素使用种类较多等均可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进而导致感染发生,因此针对上述因素,医护人员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预防及护理干预,减少感染的发生。护理对策:

①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工作较为繁重,医院要加强对其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健康教育,同时由院内指派专门感染检测员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及指导;所有侵入性操作所需使用的器械、工具等均需严格消毒并拔管。

②保证ICU内良好的室内环境,在不同患者之间采用屏障进行分隔,医院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安装空气层流设备,对空气污染进行杜绝,室内每天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定期消毒清洁室内器械及设备。

③所有进入重症监护室内人员均需适应专用消毒口罩、衣帽及拖鞋等,进入病房及操作前均需严格洗手,医院需要配备手部专用消毒剂;患者使用的废弃物放进密闭、专用袋子内送往专门的垃圾处理中心进行操作。

④本次研究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呼吸道护理不到位引起,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时,医护人员需要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及无菌手套;患者使用呼吸机通道间隔2天更换一次,同时将冷凝水及时处理,避免患者倒吸;采用环氧乙烷对相关器械进行消毒处理,患者使用器械均专人专用,保证无菌,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吸痰技术。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2

民国年间,以刘耀先(1864年—?年)《眼科金镜》为代表的一批中医眼科文献,全力秉承中医眼科学术传统,其内容首先表现为对《审视瑶函》、《银海精微》等古代眼科文献学术理论的继承,或对眼科古籍内容的整理改编,使其由博返约。如《眼科金镜》引录《审视瑶函》、《原机启微》内容的比例较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出自《审视瑶函》,书中方剂除前述二书外,也喜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助阳活血汤、调中益气汤等升阳益气类方剂〔1〕。浙江余姚康维恂(字燮忱),1935年编《眼科菁华录》,卷首列总论,各论分上下卷,共17门,分述123种眼科病证,各论病证“原因”项下的歌诀和各证主方几乎全部与《审视瑶函》相同,仅“症状”由作者重新编写,附方数量有增减变化。此外,书中收有《原机启微》淫热反克等7证,在原书的基础上按原因、证状、方剂、加减、参用逐项改写,更为简明。《黄乔岳眼科全集》“眼病歌诀”、“热症”、“冷症”、“眼目虚实冷热论”、“眼科七十二症”、“眼有七十二症医法”(七十二问)均出《异授眼科》;“五脏要论”、“审症应验口诀”、“看眼法”、“眼科用药次第法”出自《银海精微》,并录《银海精微》数症及治目药方。四川国医学院徐庶遥编《中医眼科学》(1939年)各论病症的病名用药等内容皆源自《银海精微》、《审视瑶函》、《龙木论》等中医古籍,同时作者进行了改编,使其内容更为简炼,仅灵药秘传为其秘方。此期其他中医眼科刻本和大量眼科抄本也多表现为承袭前代眼科文献内容的特点,如1937年刘熔经编,四川省印刷局代印的《眼科仙方》一书中外障、内障、内外障3节,主要内容与作者佚名的清代《眼科奇书》内容相同,只是篇末及附录不同;张育三编《眼科捷要》与聂子因1934年韭松别墅出版的《眼科易简补编》仅内容先后排列有异,它们都与清代《眼科开光易简秘本》存在较为紧密的学术源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均属于同书异名的关系。其他如署曹炳章编纂的《眼科指南》精抄本,主要内容源于《审视瑶函》,浙江省图书馆标为稿本的《塘西十六世眼科秘本》,主要内容出于《原机启微》、《明目至宝》及《异授眼科》3种文献。民国与清代流行的与《异授眼科》、《眼科良方》有关的眼科刻本、抄本多达近10种,如《良方眼科合编》上海明善书局石印本,藏南京图书馆的《眼科秘方》抄本等。另一方面,近代中医眼科医家在传承中医理论的同时亦取得了一些新的学术成就,表现为医家新的理论见解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如《眼科金镜》对内障的瞳神散大、青盲、血灌瞳神、瘀血灌睛等病症要点有细致准确的观察和鉴别〔1〕。作者于自序、“外障论”、“南北不同论”等多篇眼论中反对滥用寒凉,对世俗的用药倾向提出批评,认为“补不可过用参芪以助其火,惟用清和滋润之类;泻不可过用硝、黄、龙胆草之类以凝其血,惟用发散消滞之类。今人治目往往非大补则骤用大寒,多致受伤〔2〕”,可见发散消滞,清和滋润、寒凉并用是作者主张的用药风格。其自拟方以滋阴养血汤、益精养血汤、升阳养血汤等类滋阴养血益精、升阳发散方剂为特色,对于翳症治疗反对滥用寒凉,强调理气活血〔1〕,主张“凡云翳证,只宜理气活血,……不可过于寒凉,过寒则气愈不通,血愈凝滞不行,翳愈光滑难退〔2〕”,其认识极具见地,反映出较高的学术水平。全书由眼论、内障、外障、其他眼病、方药5个部分构成,较民国以前的眼科著作结构更为清晰,书中眼论、病症、方药内容全部系传统的中医理论风格,从而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与当时大量流行的中西医内容并载并论,中医学内容受到明显冲击压迫,中医特色衰惫的文献比较,难能可贵,其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也更为突出。一些现代工具书或著作中多将《眼科金镜》成书年代定为1911年〔3-5〕,似有不妥,有学者考证其《外障备要》成于1921年,书中多处载有民国年间的病案,认为将其最后成书时间定为1926年保阳益文印刷局出版石印本之前的1924年—1925年较为可靠〔1〕。与此类似,但学术价值较其逊色的还有《黄乔岳眼科全集》、《眼科临症笔记》、《救目慈航》等。《黄乔岳眼科全集》刊于1935年,有学者认为黄氏主张“新症多属火,对翳膜的诊断有独到见解〔6-7〕”为其特色。河南清丰路际平(1899年—1977年),1916年从医,后师从名医宋连清,得其传授。其《眼科临症笔记》始作于1923年,作者根据个人临症记录精选整理,内容以80条眼疾例症为主,每条辨证及用药要点均以歌诀形式予以概括,便于记诵,并附50余幅彩图,绘出主要例症的临床表现。现存1951年抄本及1963年、1976年出版铅印本。《救目慈航》1929年由广东南海(今广州市)黄荔航据佚名道人手稿刊印,共列眼病77种,附方190首,认为眼病实证多归于心肝,虚证多归于肝肾,实证常用修肝散加减,虚证常用还睛丸加减,外用药每选华南地区草药〔6-7〕。

2中西医汇通思想对眼科的渗透

民国年间,因西医的眼科手术和解剖等优势,社会对西医学的日渐认可,在一些学习过西医学,对中医学仍然怀有民族感情的医家身上,中西医汇通思想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浙江奉化陈滋(1878年—1927年),幼年从祖辈读经史,后于杭州同仁医学堂毕业任上海同仁医院翻译,并从事著述。1910年东渡日本习内科、皮肤科及五官科,辛亥革命后任沪军都督府医务处长。1912年初再度赴日,专攻眼科,同年10月回国在沪开设上海眼科医院,眼科造诣颇深,主张中西医互学,每于余暇,博览中医典籍,采集良方〔8〕。1921年出版的《陈氏评批〈银海精微〉》序中已先就眼科解剖部位及病症名称中西兼论,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后所著《中西眼科汇通》,经其子陈任整理,上海眼科医院总发行,1936年刊行。陈任于序中谓此书乃其父一生经验及学理融会贯通之作。全书包括病证,中医眼科处方集、附录3部分。病证从眼睑病、泪器病至外伤和其他共分为13章,各章病症并列中西医病名,辑古代眼科文献中相关病症内容,于“滋按”中表明其见解,述中医治法、古方及西医新法。前8个章节以西医眼科解剖由表及里的顺序分类论述78个病症,后5个章节讨论以眼机能障碍为主的眼病共20个病症,合为98个病种,中医眼科处方集收载内服方864个、眼药方(点、洗眼外用方)95个、外用药方31个。全书中西眼科内容并载并论,文字达20余万字,在近代眼科特别是中西医汇通史上有着重要学术地位。惜陈任的思想已由其父“中西医学汇通之素志”向“今之问题不在中西医学之汇通,乃在研究中医有无科学之价值”转化〔9〕,但他在附录部分所撰稀奇之眼病一束、眼科学上名词之讨论,中医眼科手法之研究,尤其是在“眼科学上名词之讨论”中对中西眼科名词进行分类对比研究,在中西眼科名词对照表中将100余种中医眼科与90余种西医病名并列对照,实开中西医眼科名词术语对比研究之先河,颇有助于临床。其他类此者如《开明眼科》、《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眼科学讲义》、童绍甫《眼科讲义》等。《开明眼科》共上中下三卷,晚清•胡巨瑷(字荫臣、荫丞)撰,其子子恒“博采西法以附益之”,现存1924年铅印本。全书内容中西医眼科内容混杂兼容,上卷总论对眼病病因、病机从中西医互参角度探讨,载西医眼科检查法、西医治疗方药,幷述西医疾病分型、症状、病因、疗法、预后、手术方法、眼底图谱等。中卷、下卷论中医眼病52症,书末附眼科方剂歌括30余首,及英文名。梁翰芬《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眼科学讲义》(与《广东光汉中医学校眼科学讲义》异名同书)(1929年),上下2册,列眼病72证,每症列病因、证状、治法、方解诸项,主张“脏腑络病说”,其主体内容系传承中医眼科理论,同时也杂参西医理论知识,如认为经络即西医神经。中国医学院童绍甫《眼科讲义》(1937年),1937年中国医学院刊印,为《中国医学院讲义十三种》之一,正文述中医眼科理论,继按外障、内障列症论述症状、辨证论治及预后转归,其中也有部分西医眼科知识,卷末附“眼科中药学”,实为中西眼科汇通之著。四川乐山徐庶遥(1909年—1982年),20世纪30年代在四川国医学院授中医眼科,其《中医眼科学》总论列西医眼之解剖生理病理,论治病症的病名用药等内容皆中医内容,其“遥按”中医之外又杂以西医认识。此期西医对眼部解剖的认识,沙眼、视神经炎等西医眼科病名,以及传染病预防知识等开始为更多的中医学者所接受,如徐庶遥所编《中医眼科学》在总论绪言之后即论西医眼球构造。童绍甫《眼科讲义》卷首载西医眼解剖图,概论中论及欧美各国沙眼预防,各症中首列沙眼病名。由于西医眼科检查仪器具有的长处,一些中医也开始购置西医眼科设备,借助检眼镜对内眼进行观察,使中医诊断水平得到提高,其中最为突出者为浙江鄞县陆南山(1904年—1988年),20世纪30年代陆氏在上海办眼科诊所,在外用眼药配制方面采用了一些近代制药工艺〔10-11〕。唐由之1947年在杭州开设“昆吾眼科诊所”,广东李藻云在岭南行医,他们在从事中医眼科临床时多对西医眼科知识有一定的吸收,同时也运用一些西医眼科的医疗手段。

3中医眼科临床的发展及普及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3

【摘要】

目的初步建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方法选择2005-06~2007-06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4家医院肝病科收治入院的重型肝炎患者,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研究建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从多角度实现变量的筛选和证候标准的制定,为该病的中医证型辨证确定较可靠的依据。结果八十多个症状条目经6种方法筛选,最后保留42个对重型肝炎9个证型有意义的变量。3种及以上方法都被选择“+”的可被纳入证候标准。结论该研究所建立的重型肝炎证型辨证标准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 重型肝炎; 辨证规范化; 中医证型

中医辨证的证候诊断是由特定的症状、舌象、脉象组成的,属定性的“软指标”范畴,传统证型证候诊断标准主要来自部分专家讨论和集体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证候标准研究,因研究方法不尽成熟和样本量等问题,结论一直有争论。本研究从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的角度,通过对重型肝炎证型证候标准的研究,从方法学进行探讨,为重型肝炎的证候标准提供依据。

1 方法及步骤

1.1 证候调查表的编制

1.1.1 症状、体征的规定由有关专家、教授、医师组成研究小组,广泛参考国内重型肝炎证型与证候有关的症状,初步提出包括主症(身黄、目黄、尿黄)、腹胀腹痛、发热、胃肠道症状、体力下降、出血倾向、神志改变、二便、舌脉等几方面变化的八十多个条目,对症状、体征的测量和量化等级做了明确的规定。

1.1.2 证型证候标准的确定参照广西中医肝病治疗中心与湖南国家肝病中医药治疗中心单病种质量目标管理讨论稿制订。前3个中医证型[毒热炽盛型、热毒入营(血)型、热入心包(痰热闭神型)]最早见于《肝炎论治学》[1],第4个证型(湿浊蒙蔽痰迷心窍型)见于《中医传染病学》[2],第5个证型(寒湿发黄型)见于《中医肝胆病学》[3]。其它:凡入选病例不能按上述5个证型辨证时,先参照1997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证候标准归纳证型,若失败则参照毛德文等[4]关于病证结合模式执行。

1.2 研究对象选择选择2005-06~2007-06间,就诊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广西扶绥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科住院486例病例。全部病例经理化、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重型肝炎患者。排除兼有其他脏器有严重疾病者,符合条件者共412例。

用“相对辨证标准”对160名重型肝炎患者进行预调查和证型辨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由4位高年资的副主任医师逐一访问受试者并填写,对部分不典型病例的辨证,由研究小组讨论后确定。本研究共确定412人数据资料。经辨证分型: 毒热炽盛型86例,热毒入营(血)型47例,热入心包(痰热闭神)型43例,湿浊蒙蔽(痰迷心窍)型21例,寒湿发黄型21例,湿热蕴结型51例,瘀血发黄型46例,脾肾阳虚型23例,其他型74例。

1.3 建立证型证候标准的方法

1.3.1 证候标准建立的原则[5~7]①代表性:即应较全面地包含某类证型的常见症候群情况。②特征性:某些症状体征的出现,提示很大的可能是某类证型。③可操作性:症候群项目不能太多,鉴别作用小的变量无必要在标准中。

1.3.2 变量筛选及方法本次研究证型辨证的变量有80项,因此应剔除对鉴别作用小的变量。①因子分析:对各症状体征变量做因子分析,并做最大方差旋转,得到各变量因子的载荷系数,因子载荷系数≥0.5 的变量,认为是对证型分类贡献大的变量;②数据挖掘技术中决策树分析:用已知证型分类做Y 和各症状体征为X ,采用决策树分析方法,筛选出对证型分类贡献大的变量,通过比较训练集和校验集样本数据的分类,决策树筛选的变量对不同证型正确分类为91.54%和85.43% ,说明筛选的变量对证型的辨证有意义;③单因素χ2检验:用已知证型分类与各症状、体征做单因素的χ2检验,如 P< 0.05 ,认为某变量在证候分类上有辨证意义;④专家重要性评价法:本次课题研究邀请了18 名课题组外中医有关的专家,请专家们对症状、体征在各证型中重要性做排序,最重要排序为1,依次递减。计算重要性评分(如平均数分及标准差);⑤各症状、体征出现率评价法:计算各症状特征的频率,如某症状在某证型出现率≥50%,认为是某证型中常见的症状、体征;⑥logistic回归:用已知的证型分类做Y ,单因素χ2检验结果P<0.10 的变量做X ,采用logistic 回归方法,筛选出对各证型鉴别有意义变量(P≤0.05 认为对证型鉴别有意义)。本研究规定如某变量在辨证中排序平均分≤4,而且标准差较小,认为该指标对证型辨证的重要性大。

其中方法①~③、⑥找出对证型辨证特征性和贡献较大的指标。方法④和⑤找出对辨证常见的和重要性大的指标,结果见表1。

1.3.3 证候标准的建立采用6种方法对重型肝炎中医证型包括主症(身黄、目黄、尿黄)、腹胀腹痛、发热、胃肠道症状、体力下降、出血倾向、神志改变、二便、舌脉等几方面变化的80多个症状体征进行计算和筛选,4种及以上的方法都认为有意义者,作为证候标准中必选的项目,只有3种方法有意义者, 结合专业知识酌情考虑。

2 结果

2.1 变量的筛选见表1。表中用“+”表示按上述筛选方法和筛选标准被认为有意义的变量。其中方法①~ ③是对全部变量(不分证型)进行筛选的结果,方法④~⑥是按证型分类进行变量筛选的结果,由于篇幅的关系,仅列出毒热炽盛型 (A)和热毒入营(血)型(B)的最后选择结果,见表最后两列。

八十多个症状经6种方法筛选,最后保留42个对重型肝炎9个证型有意义的变量。3 种及以上方法都被选择“+”的可被纳入证候标准。

2.2 证候标准

表1 重型肝炎中医证型症状体征变量筛选结果(略)

方法①主成分分析,方法②决策树分析,方法③χ2检验,方法④专家重要性法,方法⑤频率评价法,方法⑥logistic 回归

2.2.1 毒热炽盛型的症状①主症:起病迅速,发热或高热,重度身目尿黄,色鲜明,迅速加深。②次症:精神萎靡,头晕沉,可昏睡或躁动不安,肢体困重,极度乏力,食欲大减,恶心呕吐,胁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小便黄赤。③舌脉象: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褐厚燥或焦黑起刺,脉洪大或弦数。

特征性症状体征:重度身目尿黄,迅速加深,极度乏力,大便秘结,腹胀满,舌质红绛、苔色黄和厚(其中舌苔黄或黄褐厚燥或焦黑起刺在几种统计方法中都显示对热毒炽盛型的作用最大) 。

2.2.2 热毒入营(血)型的症状体征①主症:发热不退或入夜热甚,重度身目尿黄,色鲜明,迅速加深。②次症:小便短赤,心烦不寐,神志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腹胀如鼓,鼻衄,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呕血、便血,可闻及肝臭。③舌脉象:舌质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弦细数或细数。

特征性症状体征有:入夜热甚,重度身目尿黄,迅速加深,时有谵语,鼻衄,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呕血、便血,舌质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数。

3 讨论

目前确定中医证候标准的方法很多,但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对证候标准的建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笔者认为证型辨证在缺乏金标准前提下,标准的建立应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与专家问卷相结合,从大量研究对象群体角度上,结合统计学的方法,找出证候的分布和组合规律,客观的制定出证候标准,结果才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8]。

重型肝炎(肝衰竭)属中医“五衰”之一,为临床上的急危重症,具有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极高等特点。经过几代肝病学者的潜心研究,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可是当我们仔细揣思以上成果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时就不难发现,在重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和需要深化的领域,其中重型肝炎中的“三化”(症状及体征的标准化、辨证规范化、疗效评价的客观化)研究无疑首当其冲,而建立症状及体征的标准化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成为限制中医在重型肝炎领域发展的瓶颈。迄今为止,针对本病的研究,由于其证候群丰富,变化多端,在辨证过程中常较难把握,因此国内中医界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临床报道较为混乱,互有抵触,不利于本学科的交流及发展。

建立证型辨证标准将对规范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诊疗实践起到示范性指导作用;对开展重型肝炎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技术平台;对提高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对此项工作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尝试,采用几种统计学方法相互验证结果和相互补充相关信息的思想,来筛选变量和寻找出对辨证贡献大的指标;同时还采用外部标准即多个有关专家对各证型症候群的评分,验证证候的标准,从多角度实现变量筛选和标准的制定,为证型证候标准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也为辨证规范化及疗效评价的客观化打下基础。该研究中所建立的重型肝炎证型辨证标准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际情况比较一致。

【参考文献】

[1] 钱 英,冷方南,程绍恩.肝炎论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65.

[2] 李家庚.中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328.

[3] 王伯祥.中医肝胆病学,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4.

[4] 毛德文,谌宁生,孙克伟,等.重型肝炎中医治疗特色分析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2,1(5):53.

[5] 申维玺. 论中医“证”的现代医学属性和概念[J].中医杂志,2001,42(5):307.

[6] 朱克俭,黄一九. 常见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思路[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1):62.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脏腑辨证;中医

中图分类号:R74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11-2375-03

Analysis of Treating Myasthenia Gravis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LI Lin,ZHANG Lide(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Liaoning, China)

Abstract: Myasthenia gravis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 mediated by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 manifesting disorder of nerve-muscle transmiss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call it "flaccidity syndrome". A theoretical system abou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yasthenia gravis has been foun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lecture has reviewed the clinical reports about treating myasthenia gravis in viscer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uring the latest 5 years.

Key words:myasthenia gravis; viscer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全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是一种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引起的神经肌肉连接处传递障碍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受累肌肉极易疲劳、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晨轻暮重的随意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患病率约为1/7500,若诊疗不够及时,则会使病人丧失劳动能力,重则危及生命。现代医学治疗该病主要以胸腺摘除、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为主,但其副反应多、高依赖性、高复发率等弊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述手段的应用,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在祖国医学中,重症肌无力当属“痿证”范畴。在痿证的诊断与治疗上,中医学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近年来,诸多医家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大量有效方剂,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对其加以阶段性的、系统的总结,实属必要。

1 责之于脾胃

1.1 古代文献论述

早在《内经》时期,就有许多关于本病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的论述,如《素问•痿论》提出“五脏使人致痿”的论点,命名为“痿蹩”、“脉痿”、“筋痿”、“肉痿”、“骨痿”,并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身体手足不随候》提出“手足不遂者,因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也”。从而在病因病机方面发展了《内经》“脾病四肢不用”的学说。

1.2 现代临床研究

邓铁涛[1]自拟强肌健力方治疗重症肌无力,主要药物有黄芪、党参、五爪龙、白术、当归、陈皮、甘草等,并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汤剂、胶囊、口服液等剂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蒋家东[2]采用:黄芪、党参、升麻、白术、茯苓、柴胡、麻黄、甘草、枳壳为基本方,同时依据不同患者特点,早期应用激素阶段加用麦冬、沙参、石斛、生地、知母等补阴药;激素减量期间加用淫羊藿、附子等温阳药或加用人参、白术、山药等补气药;胃气上逆者加用半夏、生姜等和胃降逆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33例。其中痊愈23例、显效8例、好转2例,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血清AchRAb滴定度降低有明显差异(P

2 责之于脾肾

2.1 古代文献论述

在《黄帝内经》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基础上,痿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开始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北宋医家窦材将痿病的发病责之于肾虚,以温补肾阳,壮火起痿来治疗足痿病,为后世从肾论治痿病打下基础。明代《普济方》对骨痿进行了辨证分型,分肾论治,“肾冷”用龙骨龙;“肾经虚败”,用起痿丹;“肾精损伤”,用金刚丸;“肝肾亏损”,用牛膝丸。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痿论》中提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认为痿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元气败伤”,治疗上提出“惟鹿角胶为最善,或加味四斤丸,八味地黄丸、金刚丸”。至此,从肾论治痿证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用药已日趋成熟,另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此在辨证论治及遣方用药上多脾肾同治。

2.2 现代临床研究

盛伟[10]采用健脾补肾之法,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药用熟地、山药、附子、肉桂、茯苓、泽泻、红参、当归、黄芪、淫羊藿、女贞子、牛膝、山萸肉治疗脾肾阳虚重症肌无力患者1例痊愈。段竹联[11]采用益气升阳、健脾温肾之法,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汤为基本方药加减,方用炙黄芪、炙甘草、西洋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山萸肉、丹皮、熟附子、山药、杜仲、穿山甲、炒六曲、五味子、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并配合针灸治疗,治愈重症肌无力患者10例,其中显效2例。琚国胜[12]采用瘫痿胶囊(由黄芪、紫河车、丹参、马钱子、甘草组成)联合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20例,痊愈2例,基本痊愈9例,显效7例,好转2例,与单纯泼尼松治疗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3 责之于肝肾

3.1 古代文献论述 北宋医家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痿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五脏虚损,从脏腑内伤、精气亏虚的角度论述了痿病的病因病机,主张从肝肾入手,制成四芹丸治疗“肝肾虚损,热淫于内,致筋骨痿弱,不自持胜,起居须人,足不任地”之证。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脏腑辨证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基础。

3.2 现代临床研究

段竹联[10]采用补益肝肾、滋阴清热之法,在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汤为主方基础上加龟版、鳖甲、五味子、熟地治疗肝肾阴虚型重症肌无力疗效显著。

4 责之于肺脾

4.1 古代文献论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进一步丰富了痿病的理论体系,提出燥邪伤肺,津液枯涸是导致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治疗上提出“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润之”的治疗方法。

4.2 现代临床研究

黄经纬[5]采用补肺健脾之法,肺脾阴虚者药用生黄芪、西洋参、麦门冬、五味子、怀山药、浮小麦、莲子肉、扁豆、葛根、百合、北沙参、黄精、神曲;肺脾阳虚药用生黄芪、百合、党参、防风、炒白术、桂枝、茯苓、炒薏苡仁、白蔻仁、陈皮、神曲治疗证属肺脾两虚重症肌无力患者,疗效显著。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5.1 本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有待统一

从近5年的临床报道来看,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分型标准对本病的临床治疗加以规范,但值得注意的是:重症肌无力病位主要与脾、肺、肾、肝功能失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多表现为多个脏器同病,因此在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加以规范时,不应过分拘泥于证与证之间的区别,从而割裂了证与证之间的联系。

5.2 疗效评定标准有待统一

从目前文献报道来看,关于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评定标准尚未统一,有的文献报道仅以显效、有效、无效来评价疗效,严重影响了疗效评定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亟待建立一个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

5.3 剂型改革与辨证论治的统一

由于该病病程较长,汤剂服用不方便,患者难以坚持治疗,故有关剂型改进的研究在近年来体现出上升的趋势,如胶囊、颗粒剂、口服液等,具有针对性强、服用方便、易于保存和携带的特点。但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在开发新剂型的同时,仍不可忽视根据病人体质进行辨证论治,防止走入辨病论治的误区,失去了中医治疗本病的精髓与特色。

参考文献

[1] 邓铁涛.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认识及治疗[J].中国中医药报,2003, 9:29-32.

[2] 蒋家东.中西医结合治疗型重症肌无力33例临床研究[J].

[3] 李广文.中医辨证施治联合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17例[J]. 中医药信息,2004,2:160-162.

[4] 刘小斌.强肌健力口服液治疗脾胃气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9:361-363.

[5] 黄经纬.中医辨治重症肌无力探微[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81-1283.

[6] 郑开梅.孙慎初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7:32-35.

[7] 郑晓明.双眼眼型重症肌无力中医治验1例[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6,5:111-113.

[8] 詹青.重症肌无力西医分型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4:472-479.

[9] 乞国艳.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5:57-59.

[10] 盛伟.重症肌无力的辨证治疗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2003,2:83-84.

[11] 段竹联.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汤加减治疗重症肌无力之体会[J]. 现代中医药,2003,6:48-49.

[12] 琚国胜.瘫痿胶囊及泼尼松联合治疗重症肌无力20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0:936-938.

[13] 毛东风.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J].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25.

[14] 王春生.参龟培元冲剂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2005,10:288-289.

[15] 周仲瑛.健脾益肾、熄风通络法治疗重症肌无力[J]. 江苏中医药,2006,10:41-42.

[16] 刘会武.张静生治疗重症肌无力经验介绍[J]. 江苏中医药,2006,10:41-42.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重症医学医学伦理学问题

重症医学是捍卫重症病人生命的重要阵地,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发展,ICU治疗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医疗单元,但是在重症医学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的争议。对于病情不可逆转的病人或者脑死亡的病人是否应该放弃ICU治疗,亦或者在患者终末期是都要尊重患者意愿让患者尊严死?这些都是重症医学不可避免所需要讨论的伦理学问题,也是重症医学在实际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医患之间的伦理问题

医患之间的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病情本身的知情以及资源分配和患者自身治疗意愿上。从医疗领域来讲,医生和患者之间必须要确保信息沟通与共享,让患者知道自身的病情是患者固有的权利。然而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生命生活理解的差异,现如今临床实践中医生与各种重症患者谈论病情时,都会有所保留。

多数医生认为如果将所有情况都告知患者,尽管患者可能处于插管状态,但依旧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患者出现精神紧张,这不仅会影响患者自身的情绪,还会影响治疗工作的开展,更有甚者会有不少患者拒绝治疗。因此,多数医生都会选择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解释,而对患者实施保密制度,或者是避重就轻。然而,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升,终末期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治疗需求发生变化,医生对重症患者诊断告知的状态也有所改变,总体趋势是要有所保留,但尽量告诉患者诊断结果。

资源分配不合理的伦理学问题在于当前,有些有希望救治成功,却因为自身原因或是医疗体制影响而得不到及时救治的患者,其所享受的重症医疗服务较少。而一些相对富有或是离退休的公费医疗病人却能够轻易享受到ICU医疗服务,这些都违背了伦理理论的公正原则以及卫生资料的合理分配利用原则。

2护患之间的伦理问题

护理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接触更多,其在实际工作中也会面临很多伦理学问题。首先是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护理问题,多数患者入住陌生环境,由于严格的探视制度,其多数时间都处于疾病的痛苦以及内心的孤独中。各种管道所带来的不适,各种噪音的刺激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与患者进行沟通,但很难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由于对自身疾病的恐惧,患者入住时间越长,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大。

其次,人格尊重上的问题。入住ICU的患者都是因为病情危重及随时需要抢救,因此,为了方便时就往往都会将患者的衣服脱去,在操作过程中会暴露患者。呼吸机进行治疗时,为防止患者拔管,护理人员会约束患者的双手,以避免患者坠床。这些护理措施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患者好,但是在没有医学背景的患者及家属看来则是有悖伦理,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临终关怀护理不到位,导致ICU护理工作备受争议。

最后,护理需求上的伦理问题。在ICU病房中,多数患者都知道自身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所以非常恐惧,各种维持生命的治疗工作如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都会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所以患者所需的是一种舒适宁静的环境,重症医学病房所提供的护理以及治疗工作所造成的身心伤害更大。不少进入ICU治疗的患者,其情绪往往处于消极状态,他们希望的是提高自身生命质量和减轻身心痛苦,且患者作为一个具有道德意识的主体,有选择是否接受治疗的权利,多数情况下放弃治疗不能得到理性的道德辩护。但是,重症患者如果明确选择放弃治疗,医生就应该遵守自主性原则,尊重患者放弃治疗的决定,并且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将延长生命治疗转变为提高患者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护理工作。然而,在实际ICU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了达到挽救患者生命以及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不得不采取各种医疗措施,这些措施给患者带来无尽的伤害,不仅插满各种仪器导管,且身体就像动物一般被摆布,此时的护理与治疗就成为了一种折磨,降低了患者生命质量,其生命尊严遭到了无形的践踏。

3对重症医学中医学伦理学问题处理的思考

就当前所存在的医学伦理学问题来看,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核心的部分还在于医生。医生不仅是患者治疗的主要负责人,还是重症医学伦理学问题解决的关键,都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学习医学专业化理论知识,在处理繁杂临床事务的同时还要学习新的技术。因为重症患者常常病情较重且变化较快,涉及到多个系统及多个器官,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重症患者的同时,需要对病情变化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快速作出反应,制定最为确切的治疗措施。

重症医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抑郁症;研究概况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心境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为主要的临床表现,重者有自杀倾向。世界卫生组织预言抑郁症将会在2020年成为继高血压后的第二大临床慢性疾病[1]。

1.中医古代文献对郁证的认识

中医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抑郁症的描述,在中医文献中并没有抑郁症的病名,但是对比中医学“郁病”和现代医学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方面,可以发现中医学中有很多症状描述接近于抑郁症,如郁证、百合病、脏躁、癫证、卑等,其中以“郁证”与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描述最为接近。

2.历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

2.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

首先将“郁”的概念引入医学,提出了五运之气太过与不及可导致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的“五郁”概念。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百合病等证候。朱丹溪首倡气、血、湿、热、痰、食“六郁”之说。明代虞传的《医学正传》[3]更首见“郁证”病名。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漠・郁证》[4]首次将郁证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加以区别,并且将明确的将狭义之郁分为三类即:怒郁、思郁、忧郁。自此郁证的基本架构日趋完善。

2.2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气血津液通畅无阻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提出了情志致郁的观点。张仲景《伤寒论》记载的小柴胡证对后代肝郁学说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十三气病诸候》指出忧思可致气滞而郁结为病。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揭示了郁证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明确指出了郁证本虚标实的一面。王清任《医林改错》中重视血瘀与郁证的关系,认为久郁则必瘀。

2.3治法治则

对于郁证的治疗,《素问》[2]指出:“木郁达之,......水郁折之”。朱震亨在《丹溪心法》[7]提出:“治郁之法,顺气为先......分多少而治”。明代张景岳阐述了五郁治疗法则:“郁而太过者,宜裁之抑之......”。明代赵献可提出了“以一法代五法”的主张,一法即“木郁达之”,逍遥散即是他治疗木郁的主方。清代医家叶天士论郁重在脏腑,其治亦不离于脏腑。《素问》[2]指出:“精神不进......故病不可愈”。强调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疾病的病程和预后。清代名医叶天士在诊治抑郁症患者时,也一再提及“惟怡悦开爽,内起郁热可平”,“务以宽怀解释”等。因而,抑郁症的治疗必须配以情志的调理。

3.现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

3.1病因病机

现代医家多认为抑郁症的发病多缘于心、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马欢[11]认为本病始病在肝,及于心脾。情志不遂,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李峰[12]则认为郁证的病机主要分为虚实两方面,早期以气滞为主,多病在肝。张剑[13]总结李辅仁经验,李老认为老年抑郁症是脏腑疾病、气血不调及情志刺激的共同反应。李玉岭[14]等认为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多由心阳偏亢、阳不入阴、心神不能内舍所致。

3.2辨证论治

现代医家对抑郁症的治疗多从整体入手治疗抑郁症,重在调理心、肝等脏腑功能,调畅气机,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激发人体内的自愈潜能,改变患者机体环境,有效防止抑郁症的复发。吕红艳[16]将抑郁症分为4个证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结果显示疗效显著。郭小青等[17]将抑郁症分为如下类型:肝气郁结型;肝火上炎型;气滞痰蕴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阴虚内热型;阳虚寒湿型。

4.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生存压力增加,抑郁症发病率正逐年增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抑郁症发病率高,且具有危害性大、复发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在理法方药方面的灵活性和药效安全性特点。通过以上资料的回顾,可以看到中医在抑郁症研究上的潜力,以助于更好的把握该病的实质,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Nowak,G,Szewczyk,BWieronska,JM.,Branski,Palucha.A,Pilc,A,et a1.Antipressant―like effects of zinc in forced swim test and olfactory bulbectomy model in rats.Brain Res Bul1.2003.61:159一l 64.

[2]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75.

[3]虞传撰.郭瑞华等点校.医学正传〔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2.

[4]张介宾.景岳全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

[5]巢元方.褚病源候渝(新校版)[M〕人民罩瞥出版社,2006.4

[6]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朱震亨撰.王英等整理.丹溪心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8]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9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58一61.

[10]明・赵献可.《医贯》.学院出版社,1996.

[11]马欢.抑郁症病因病机研究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6):537―538.

[12]李峰.抑郁症的中医治疗[J].福建中医药,2005,36(4):53―54.

[13]张剑,李辅仁治疗老年抑郁症经验[J].中医杂志,2000.41(4):208.

[14]李玉岭.屈宝华,王为民,等.保脑宁对焦虑抑郁行为临床疗效观察.药物与临床,1998,25(3):4142.

[15]吕红艳.辨证论治抑郁症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2,25(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