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性企业会计核算范例6篇

非营利性企业会计核算

非营利性企业会计核算范文1

关键词:民办非企业单位 会计核算 经济环境 对策

所谓“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国务院娜布的侃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娜效定,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独立举力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它的基本特征是:不是由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举  办的、具有组织完善性、非营利性、支持社会  公共事业或选定利益。

民办非企业单位其实质为民间组织的一  种形式。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民办非企业  单位14余万户,这些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分  布在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劳动、  民政、社会中介服务业等行业中,如九龙篮球  俱乐部、福州大化户外休闲登山俱乐部、深河  市“绿茵”健身俱乐部、高仕足球棋俱乐部、少林武术馆、漂河市银河健身俱乐部等,在上海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有4500余家,从业人员约为10万人左右,其中约有3万余名下岗再就业人员。

民办非企业单位又可分为法人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非法人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资金不少于3万元,在县  沛、区)登记的注册资金不少于10万元,在省登记管理机关中申请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其注册资金不少于20万元。

1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专职或兼职担任财务工作时,却不了解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单位性质,不清楚民办非企业单位与企业的区别,与事业单位的不同,所以做起工作也是糊里糊涂。

    1.2会计核算不规范。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帐务处理上混乱,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经常将不同经济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帐凭证上,分不清会计科目对应的哪些是原始凭证内容;填制刽卜凭证内容不完整,刽于交接日期及有关事项不详,造成责任界线不清。

    1.3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只有明细帐,没有总帐,有的只有一本“流水帐”;有的在帐薄登记发生错误时,更正方法不规范,有涂改、乱擦、挖补、有的年末不对帐和结帐。

    1.4会计核算违规,不遵守规则。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处理会计业务时,有些业务按仕业会计制l妙,有的运用停业单位会训制度》。在会计核算上会计科目随意编制的现象普遍。例如:对“固定资产”的人帐标准、入帐方法存在随意性,不按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从而不能正确训提折旧,真实反映民办非企业单位实际净资产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

1.5不能正确的运用国家税法给予民办非

企业单位的各项税收优惠。依据我国抿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锄的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也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一种,税收优惠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最有力的支持。但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就错误地认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既然非营利性,那么单位的一切收人都不交税。

2明确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经济环境,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2.1学习、了解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基本情况,提高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认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设立由各级政府部门登记设立,由各级政府部门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管理,按年度进行检查,监督管理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

(1)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又可称作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所提供的公益性社会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且盈余不在举办者及成员中分配的社会实体。同时享有自主权,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章程独立开展公益性业务活动,同时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2)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核算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3)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争取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承办公益事业项目、同时争取得到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向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的资助和捐赠。

2.2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会计环境。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点,以《会计法》、《税法》为主要内容,定期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单位各级领导和广大财会人员的法制观念,加强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明确单位领导、一把手是会计的第一责任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依法行使职权,认真进行会计核算,严格票据管理。

    2.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职业道德

    制定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基本要求。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定期培训财政法规、桧计基础规褂,强化会计人员执行财政法规、税收政策意识与业务素质,针对工作中较难以区分的业务问题,进行专项培训,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积极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会计职称考试及相关考试,对考试合格并取得相关会计师职称的人员给予重用。会计人员要持证上岗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和职业道德。

2.4认真学习《税法》,全面掌握国家赋予民办非企业单位各项税收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这些政策,更好的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服务。

对非营利组织本身,中国税法规定了比较丰富的税收优惠。

(1)企业所得税。我国停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税法规定,在非营利组织的收人总额中,一部分收人项目可以享受免税政策。例如: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费收人。

(2)房产税。我国对非营利组织制定了比较优惠的房产税税收减免政策。例如: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等可以免缴房产税。但非营利组织出租的房产以及非本身业务用的生产、营业用房产不属于免税范围,照收房产税。例如公园、名胜古迹中附设的影剧院,小卖部、照相馆等所使用的房产及出租的房产,也要征收房产税。

非营利性企业会计核算范文2

关键词:中央企业;经济增加值(EVA);业绩考核中央企业于2009年开始实行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d Added)业绩考核,并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明确了EVA的计算细则,这标志着央企进入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价值管理阶段。

一、EVA计算规则及央企推行EVA考核的缺陷

根据考核细则,EVA计算方法及调整项目如下: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1)

=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2)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3)

根据以上公式,改考核细则至少存在如下几个缺陷:

(一)、资本成本率的设定缺乏弹性

1、《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规定,央企在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时,先对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项下的“利息支出”予以加回,而后在资本占用中统一扣除,统一扣除的资本成本率为5.5%。

由公式(1)(2)可知,实际利息支出在计算净利润时予以扣除,但在计算EVA时又将其加回,并对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采用相同的扣除率。这就使得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等量齐观,弱化了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作用,使企业失去低息融资的驱动力。对于部分资金密集型央企,尤其是利息支出的实际利率高于5.5%的央企,规定资本成本5.5%的扣除率,这种硬性规定会使得此类央企的EVA指标值有所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EVA对经济事实的解释能力。

2、《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同时也规定: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较重且资产通用性较差的企业,资本成本率定为4.1%;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在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资本成本率确定后,三年内保持不变。

对于央企而言,可能主要关注资产负债率的变化,一旦超过了75%或80%的临界值,资本成本率将被调整为6%,并且在3年保持不变。然而,75%和76%之间微小的量的差别却导致了央企在计算EVA指标时出现了质的差异,这会严重降低资本占用规模较大的央企的EVA指标值。

(二)资本占用额的计算方法具有盈余管理的空间

调整后资本以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年初、年末数为基础,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这种方法使得资本占用周期的实际情况得不到反映。例如,某企业在2011年年初,投入3000万建造固定资产,项目于2011年年末完工,此时,企业有两种处理方法:

方法一,在2011年末办理竣工结算,11年可扣除的平均在建工程金额将减少,从而降低了调整后资本的总额和本年度的EVA值;

方法二,将竣工时点延迟至2012年年初,这就同时增加了11年和12年的平均在建工程抵扣额,使得两年的EVA指标均有所提升。

由此可见,对于在建工程占用资金较多的央企而言,确定合适的竣工时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采用的这种简单算术平均法为央企调整资本占用额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

(三)非经常性损益的调整有失偏颇

根据央企考核细则,在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时,非经常性收益减半计入。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包括:变卖主业优质资产的收益;主业优质资产以外的非流动资产转让收益;其他非经营性收益。这主要是鼓励央企发展主业,及时淘汰资本回报率低的非主业资产,以集中精力经营主业。

对于非经常性收益,不仅包括非经常性业务的收益,也包括尚未实现的利得(如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因此,央企投资的上市公司的股价波动对其EVA值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如果把尚未实现的利得纳入到EVA的计算当中,这就使得EVA在反映企业真实业绩时出现了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另外,对非经常性损失没有扣减50%的相关规定,只对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的重大影响酌情予以调整。

三、央企推行EVA考核缺陷的改进方略

(一)根据行业差异和公司特点设定不同的资本成本率

资本成本率的确定应体现差异化特征,最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衡量。此处建议,对于有息债务资本按照实际利息支出予以扣除;对于权益资本,可依据企业规模及行业差异选取若干家标杆企业,以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的基础。通过资本成本率的调整,反映企业真实的风险管理水平,使得资本结构的优化及债务资本成本的变化成为EVA价值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采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方法计算资本占用额

对此,建议采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方法来核算在建工程的年度资本占用额。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借款费用资本化开始确认的时点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资产支出已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借款费用已发生。借鉴此法,在建工程同样可以以时间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以提高资本占用周期内资本成本核算的准确率。

(三)非经常性损失与收益等量齐观

非经常性损失与非经常性收益一样都不是经常发生的,具有偶然性因素。而只对非经常性收益减半处理,对非经常性损失不做调整的做法,可能使得企业在财务上过于保守,使企业理应在本期做出处置不良资产的决策就此搁浅。由此建议,对非经常性损失与非经常性收益应一视同仁,一并在调整事项中按相同比例予以扣除。另外,尚未实现的利得波动性大,且是企业所不能掌控的,在计算非经常性损益时,应把尚未实现的利得予以扣除。

央企实行EVA业绩考核,有助于转变央企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使他们由利润创造转向价值创造。同时,考核指标的转变也有助于使央企更加专注于主营业务的发展,打造核心能力,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由于EVA考核尚处于初步实行阶段,处于探索过程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因此,EVA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治纲:《中国式经济增加值考核与价值管理》,P103,2010年

非营利性企业会计核算范文3

一、企业中非会计成本包括的内容

1.沟通障碍成本

企业的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经济活动,沟通是关键性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起到调节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配合的作用,尤其是对企业在组织、规划经营活动时有关信息的沟通作用尤为重要。而且,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的调配,是要得到相关信息指令之后开始执行工作,进而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但是,企业内部沟通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诸多的沟通障碍,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递的阻碍性,信息接收的延误性,信息理解的错误性,对信息运用的不准确性,诸如此类的问题无形中增加了沟通障碍成本,最终造成企业经济活动效率低下,资源使用无效。

2.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以行为的方式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对决策的选择或放弃都具有一定的可能性,这种伴随选择产生的放弃就是做出选择对应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无法进行实际的估算,但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实际意义。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出发点,通常企业已选择的决策为最佳方案,而企业所放弃的方案,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则可称之为机会成本。但是,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活动,在选择和放弃上无法存在最佳方案,为此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无法为企业带来最高额利润。

3.制度漏洞成本

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活动,必须要有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企业制度起着规范经营行为的作用,规范企业内部所有工作人员的行为,确保企业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受到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制度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健全,根据具体状况及时进行调整,若企业制度完善不及时,企业资源便会缺乏保护,无法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由此造成制度漏洞带来的成本损耗。

4.重复性的活动成本

企业资源在调配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即称为重复性的活动成本,重复性的活动成本造成企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无法优化企业资源调配。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很多方面存在边界,但实际上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由于这些边界的存在,致使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受到自我保护观念的影响,极易导致重复活动的发生,增加活动成本。

5.无效性的时间耗费成本

所谓无效性的时间耗费成本,指的是企业资源在规定使用时间内,处于不流动状态,亦或是流动不具备有效性,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支出和时间支出,致使企业时间耗费成本增加,即称之为无效性的时间耗费成本。其中,沟通障碍成本、制度漏洞成本、重复性的活动成本都会致使企业时间资源受到大量损耗,增加无效性的时间耗费成本。还有企业部分员工工作效率偏低,有的甚至无作为,导致企业时间资源的消耗。

二、企业中非会计成本问题简析

1.企业中非会计成本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主要产生的成本是会计成本和非会计成本两部分。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即依靠企业的有形资源,也依赖于企业的无形资源,其中有形资源指的是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无形资源指的是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决策计划、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对企业经营管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和支撑作用。但是,受企业中非会计成本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缺乏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失真现象,例如受企业相关管理制度的影响,重复性活动的影响,还有沟通障碍等问题的制约,对企业利益造成影响。

2.解决企业中非会计成本问题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此保障企业经济利益的提升。而其中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企业的经营决策深受企业存在的非会计成本问题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资金投入和融资活动,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利润的提高,整体规划企业经营,解决非会计成本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有效性,以此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此外,企业必须强化对非会计成本问题的重视度,强化解决力度,依据企业财务会计提供的相关数据,掌控企业各阶段的资金状况,并结合企业实际状况,科学决策和选择非会计成本,提高非会计成本管理的实效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解决企业中非会计成本问题的意义

解决企业中非会计成本问题的意义,有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提升。企业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主要考虑因素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科学性的提升,主要考虑的是企业中的非会计成本,对企业经营造成最直接影响的是非会计成本中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作为一种资源,如企业资金和劳动力等实施的企业资金控制,为企业的投资经营提供全局性的参照,因为机会成本是一种用于本项目投资,而放弃使用其他机会时所可能损失的利益,所以企业经营和规划,必须充分考虑非会计成本因素,降低企业损失。

三、解决企业中非会计成本问题的策略

1.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的完善

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的完善,首先应强化对成本的监管,摒弃传统会计思维模式,提高对企业非会计成本的重视度,充分认识到非会计成本因素对成本核算的影响。传统的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是一种陈旧的财务考核评价体系,以会计利润为核心。所以,可以将非会计成本观念引入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中,如机会成本和时间价值观念等方面,以经济利润为核心创建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提高对流程、制度、沟通、效率等业务活动的重视度,强化经济活动过程的监管力度,结合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结合过程监管和事后评价,结合非财务和财务指标,最终促使会计成本与非会计成本问题的融合,进而完善健全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创建实施有效的监管体系,提高企业对相关制度的重视度,从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率,推动企业持续性发展。

2.强化企业内部对非会计成本问题的重视度

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尤其是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提高对非会计成本问题的认知,摒弃传统财务思维方式,加强对企业一系列具体业务活动的认识,如企业的科技研发过程、产品生产过程,以及业务流程、运转程序和管理制度等具体企业活动。另外,注重对企业闲置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行为监管力度,提高认知企业非会计成本问题的主动性,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将非会计成本意识渗透到企业各业务部门,强化企业整体对非会计成本问题的认知。此外,注重财务与业务的沟通,以及业务与业务之间的交流,促进企业各部门间思维的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对非会计成本因素的认知,进而为企业成本管理规划提供参考,为企业成本核算指引方向,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推动企业发展。

3.科学先进的财会知识意识的建立

现阶段,我国经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以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为经营目的,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财务成本的核算始终贯穿经营活动的始末。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创新,企业生产产品所需消耗的劳动时间逐渐缩短,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所以,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相关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树立科学先进的财会知识意识,提高企业中非会计成本的重视度,进而提升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优化企业管理

优化企业管理:第一,企业经营效绩考核的完善,明确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制定相应的工作要求,及时汇报财务报表的明细账。第二,完善企业各部门职能缺漏,详细划分各部门职责,责任到人,杜绝责任推卸现象,实行流程明确性管理,制度设计化管理等方式。第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企业成本管理具体开展步骤的明确,需全面针对性的利用资源,研究分析企业结构成本动因,开展战略成本计划,进而在企业经营规划过程中,才能够根据企业非会计因素特点,剔除对企业经济收益造成影响的非会计成本因素,进一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提高解决企业非会计成本问题的实效性。

非营利性企业会计核算范文4

关键词:会计利得 本原属性 有效核算 公允揭示

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有时可能产生一些与主要经营活动过程无关的资产增加变动的会计事项,它们虽然不是企业经营收益的组成部分,但却是企业本期净收益的组成部分,影响企业本期净收益的总量和结构。这一客观存在的会计要素就是会计利得,根据IAS(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和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SFACNO.6中的相关规定,企业会计利得应明晰核算,以便于提高相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效率性。鉴于此,企业会计利得不仅应在收益中予以考虑,而且应该进行有效核算和监管。

会计利得的本原属性

在财务会计中,会计利得(gains)是与收入相区别的一个会计要素。根据FASB的SFACNO.6中的定义,利得是一个企业由于主要经营活动以外的或偶然发生的交易,以及在某一期间除了收入和业主投资引起的影响该主体的所有其他交易和事项导致的业益(净资产)的增加。会计利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非主营性:是指由企业的非主营业务而产生的业益(净资产)的增加,是一种非经营性的收益;随机性:是指企业无法预期、偶然发生的交易事项而产生的收益,因而具有不可预测性;状态依存性:它是企业在一定的经营理财环境下因特定会计事项出现而产生的收益,是特定环境、条件及事项而产生的非经常性的不可再生收益;风险性:是指会计利得这一收益的取得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企业非常项目的收益,一般是可遇不可求的企业收益;增益性:是指会计利得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即会增加企业的资产或减少企业的负债;计量的多元性:与企业经常性收益采用的计量模式不同,企业不同的利得项目可能采用不同的计价基础,如采用现行市价或重置成本确认入帐。

会计利得的内容

企业会计利得因其本原属性而具有内容、项目的复杂性。具体地看,其主要来源和内容可分为四类:

偶发或非主营活动的收益―如出售有价证券的转让收益、清理已使用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或债务重组债权人弃让的债权金额等;企业和其他主体间的非交换性的资源转移―如企业接受的捐赠资产、担保收益、罚款或赔偿费收入等;持有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动―如存货涨价的收益、债券和股票市价变动和汇率变化产生的汇兑损益等;自然灾害或其他理财环境因素变动导致的利得。

会计利得的有效核算

企业会计核算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企业会计利得的有效核算也必须包括这四个方面。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会计利得的有效确认

企业会计利得的确认,首先必须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一原则包含两方面的涵义:要严格按照会计利得的本原属性的特征标准进行确认;取决于特定企业的性质、经营活动目标及其业务类型。对某些企业来说是收入的项目,很可能在另一类企业应作为利得项目。同时必须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只有已实现的符合利得特征的收益方可确认,同时确认利得的时间还应考虑实现原则,对非投资资产而言,在交换和销售之前,除非市价的增加具有较确定的充分证据,一般不确认持有利得,以防止利用利得确认操纵企业利润的情况发生。

会计利得的有效计量

尽管会计利得的计量类似于收入的计量,即按收到或增加的资产或减少的负债的现行价值计量,但也有其特殊性。由于其来源的多元化,内容、项目的复杂性和信息使用者信息决策相关性的要求,导致会计利得计量模式的多维性,一般不适用历史成本原则计价。

会计利得的有效记录

为了准确、明晰地记录和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净收益,一方面要按照利得的项目和具体内容设置总帐帐户和相应的明细帐户进行明晰记录,例如对于企业投资证券取得的利得,就必须设置“投资收益”总帐帐户和按投资对象设置明细帐户进行记录;另一方面还必须有效记录当期利得并与相关要素进行合理匹配,确定其当其损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经营收益=收入-费用;期间净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非营利性企业会计核算范文5

(一)传统会计模式的缺陷

在传统会计模式下,会计业务处理独立于其他业务流程,只负责记录和审查已发生的经济业务,根据原始凭证进行记账,编制各类账簿和报表。从本质上来看,传统会计工作集中于对单据的流转与记录,这就造成传统会计缺乏灵活性。由于传统会计不涉及业务工作,所以在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传统会计模式缺乏对管理决策的参与,仍停留在财务会计记账层面,尚未履行会计管理职能,这种粗放式、简化式的会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二)财务预算管理缺陷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预算管理,将其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预算管理实践中却存在着管理体系运行缺陷,具体表现为: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预算制度未能获得员工的支持;预算根据工作计划编制,采用固定预算编制法,使预算缺乏可执行性,经常出现较大预算执行偏差;预算考核形同虚设,没有将预算考核纳入到部门绩效考核范围内,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从而弱化了预算的刚性和约束力。

(三)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缺陷

国内部分企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投资者即经营管理者,由此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如决策的科学性及民主性不足,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企业内控对财务的监管和审计无法健全,财务会计管理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同时,由于企业管理者未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使得财务会计管理在企业经营决策方面无用武之地。此外,因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相?P人员在开展中没有制度可依,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不够,对企业的经营决策造成了影响。

(四)财务会计报告缺陷

财务会计报告受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则准的影响,呈现出一些缺陷,具体表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务会计报告忽视价值核算。在现行会计制度下,会计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将成本核算作为重点,而轻视价值核算。如果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则会影响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出现历史成本明显低于现行重置成本的问题。二是无法反映未来经济活动。财务报告是对历史会计数据的汇总,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财务报告了解到企业过去一段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却无法获取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经营预测信息。三是信息披露不完整。财务报告只能披露企业财务信息,而对于与经营业绩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却未能得到披露,如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企业经营优势、企业商誉情况、企业经营风险等方面。应当说,上述列举的现代财务 会计所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既有来自实践中有关利益阶层的推动,也有来自于会计理论认识上的偏差。

二、现代财务会计模式的优化措施

(一)拓展会计管理职能

当前,传统的会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所以必须进一步拓展会计职能,促使会计核算为企业管理服务,从单一的事后核算转变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核算于一体的会计管理体系。企业要提升财务部门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让财务部门参与到企业管理与决策中,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建立多元化财务会计目标。会计工作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维护投资者利益以及提供有效会计信息为目标,履行自身会计管理职责。其次,参与企业投资决策。利用会计核算所获取的经济数据,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预测,预计未来收益,综合考虑风险因素,从而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再次,成本效益分析。会计工作要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协作,及时获取采购、生产、销售、应收账款回收等方面的信息,做好成本效益分析,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制定销售策略、改进生产模式提供依据。

(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企业单位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使预算覆盖到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通过预算管理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首先,调动全员参与预算管理。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制定预算总目标,将预算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形成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良好氛围。其次,引入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根据业务特点的不同选用与之相应的编制方法,如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滚动预算法等,使预算更加合理、严谨。再次,强化预算执行刚性。严格按照审批通过的预算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控制,针对预算执行偏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不对预算作出调整,维护预算的权威性。最后,落实预算绩效考核。构建起完善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考核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落实奖惩措施,使预算与部门、个人的利益挂钩。

(三)完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为有效解决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必须逐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可对财权进行适当集中,并对管理加以强化。总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权利: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收益分配权、投资权,而各分支机构则只具备经营权,借此来实现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转变。其二,对物资可实行统一采购,借此来减少采购成本,可借鉴政府集中采购制度,节省仓储费用,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三,可在企业中推行目标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它以对最终成果的考核作为核心,实现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绩效考评与控制,其管理思想是激励,通过各种激励方式调动各部门的经营和管理积极性。其四,应健全内部机制,加大财务监管力度,确保财务会计管理的权威性和地位,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四)改进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现代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应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过去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增强财务会计报告的有用性。财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核心,三大报表要满足相关性、可靠性、可计量性的要求。将财务报表中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划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核心信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非核心信息可引入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在财务报表中,要加入对投资报酬、变现能力、财务弹性等方面的披露内容。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要增加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的非财务信息披露,如融资方式风险、物价变动信息、经营活动不确定性事项、商誉评估等内容,使信息使用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发展环境和发展能力,从而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价值。

非营利性企业会计核算范文6

[关键词]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会计核算;比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13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024- 03

事业单位分类是规范事业单位管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工作。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正式下发,明确至2015年我国将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按照社会功能,现有事业单位将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3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部分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或者生产经营企业,因财务管理、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等要求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得会计实务处理发生重大转变,本文重点对这两种分类改革前后会计核算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促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利进展。

1 转制前后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

(1)转制前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令72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68号),2012年4月1日起施行。行业会计制度包括《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机构会计制度》等8项制度以及相关配套的行业财务制度等。

(2)转制为行政单位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包括:《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库[2013]218号),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71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3)转制为企业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令第33号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2014年7月23日根据《财政部关于修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决定》(财政部令第76号)修改),企业会计具体准则41项。《小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11]17号),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2 事业单位转制为行政单位

2.1 会计核算特点异同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均属预算会计,两者比较,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别。

(1)资金来源不同。转制前,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有财政拨款、上级主管部门补助,其他单位或个人资助,还有开展业务活动、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转制后,行政单位由财政资金全额保障,资金渠道单一,财政预算管理严格和资金使用受监控程度高。

(2)经济业务事项不同。转制前,事业单位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支持,面向行业开展专业领域研究,面向社会履行政府授权的职能开展公共服务,采用对外投资、合作等形式,提供技术研发、合作、服务等。所以,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内容较多,会计核算比较复杂。转制后,行政单位全部活动围绕政府职能进行,业务单一,会计核算也简单。

(3)会计核算基础不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一般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但经营性收支业务也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只能是收付实现制。

(4)成本核算程度不同。随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很多有经营收入的事业单位,如医院等已开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重视成本核算,注重资金使用效益。适应国家提过的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的要求,目前行政单位已逐步实行了费用定额和实物定额,加强机关运行经费预算管理,但行政单位本身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缺乏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动机。

2.2 需要注意的几个会计科目过渡衔接

基于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特点不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名称和核算内容有的完全一致,有的名称相同、内容不同,有的名称相近、内容相同,有的名称和内容均不同。转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几个会计科目的过渡衔接。

2.2.1 存货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根据行政单位储存物资的用途和管理权限,设置了“存货”“政府储备物资”和“受托资产”科目。转制时,应对原账中“存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分别转入新账“存货”“政府储备物资”和“受托资产”。同时,将原账中相应的“事业基金”科目余额分析转入新账“资产基金―存货”“资产基金―政府储备物资”和“受托负债”科目。

2.2.2 短期投资、长期投资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未设置“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科目。按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第71号令)规定:“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或者举办经济实体。对于未与行政单位脱钩的经济实体,行政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管。”因此转制时,应对投资进行清理处置,转制基准日老账中未处置完毕的投资,即“短期投资”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其他应收款”科目。“长期投资”科目余额应转入新账中“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

2.2.3 短期借款、长期借款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未设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科目。按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第71号令)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不得对外提供担保”,因此,转账时应对原账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和债务核对,根据核对后债务余额转入新账中“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科目。同时,还应按照转入“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科目余额的合计数,在新账中借记“待偿债净资产”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或“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

2.2.4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事业单位年末将非财政性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贷方结余要进行分配,即“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的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转制后,行政单位不存在结余分配。转制时,应按照年末结账要求,将转制基准日前一日的“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余额按规定进行结转,由于“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一般应无余额,不需进行转账处理。

3 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3.1 会计核算特点异同比较

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以社会效益为基本目的,其资金活动过程与企业存在差异,所以其会计核算也有别于企业单位。

3.1.1 会计要素不同

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要素包含的具体内容截然不同,以净资产为例:事业单位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而企业净资产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3.1.2 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企业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3.1.3 固定资产标准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三、四条规定了固定资产的特征和确认条件,符合固定资产特征和确认条件的有形资产,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不符合的确认为存货。第三条固定资产规定,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使用寿命,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第四条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①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要超过1年(不含1年),入账价值要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通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但单位价值没有达到规定标准的大批同类物资,也要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管理。

3.1.4 资金支付方式不同

事业单位是预算单位的,一般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一般无财政拨款,转制为企业后,如果不再是预算单位,将与国库集中支付无关。

3.1.5 财务报告体系不同

企业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以及财政拨款收支表。

3.2 需要注意的几个会计科目过渡衔接

基于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核算特点不同,企业会计科目要比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复杂得多,转制时一定要注意如下几个会计科目的新旧账衔接,具体举例如下。

3.2.1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其核算内容、资产标准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上述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资产标准基本相同。转账时,应将上述科目的余额直接转入新账中相应科目。同时,将原账中相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余额分析转入新账中的“实收资本”科目。

3.2.2 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基本同上处理。

3.2.3 长期投资

《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持有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科目,转账时,应将事业单位原账中“长期投资”的余额分析转入新账。

3.2.4 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

《企业会计准则》未设置“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科目,但设置了“实收资本”科目,用于核算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建议先将余额转入实收资本,再根据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界定资产、核实债权债务的结果统一调整期初余额。

3.2.5 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

《企业会计准则》未设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因这两个科目核算资金的特殊性,建议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将“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余额转入。再根据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界定资产、核实债权债务的结果统一调整期初余额。

3.2.6 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

单位转制时,应按照年末结账要求,将转制基准日前一日的“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余额按规定进行结转,由于“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一般应无余额,不需进行转账处理。如“经营结余”有借方结余,转账时应转入新账中“利润分配”科目借方。

3.2.7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