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行业分析范例6篇

医药行业的行业分析

医药行业的行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医药流通;医改;转型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2

一、国内医药流通行业的现状分析

1.医药流通行业地方保护问题突出

医药流通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流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保障医药流通规范进行。受计划经济时代政策影响,以及国内对药品流通严格的监管,药品在国内范围内流通并不顺畅。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地方贸易壁垒,阻碍外区域药品进入本地市场。例如:通过药品检验、审查等行政手段影响一些非本土药品的本地销售。地方政府的地方贸易壁垒不仅严重干预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还使一些地方药品流通企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尽管我国药品管理办法第69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设立药品流通地方保护政策,但从国内药品流通的现状来看地方保护问题还是非常突出。造成药品流通地方保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内相关的法规机制不完善。

2.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还不成熟

制药产业发展带动医药流通行业发展,但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大多规模小,而且企业经营盈利能力差。目前国内初具规模的医药流通还是以国营为主,民企医药流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14年度药品流通企业中上市公司共17家,市值总值为2593亿元,但平均市值只有152.54亿元,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潜力巨大的医药消费市场的。新时代背景下医药流通电子商务也有了一定发展,截至2015年6月30日,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的企业合计仅为425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也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药品物流需求。“多、小、散”的产业生态还是当前国内医药流通的主要现状,市场竞争力较弱。近几年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数量统计如表1。

二、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国内医药行业

1.医药行业价值链组成分析

医药行业价值链由医药原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品、顾客等组成。在整个价值链中医药流通是处于承上启下的链条环节。全球医药市场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据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20 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22,97亿元,同比增长18.79%。随着医药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需要高效的医药物流做支撑。另一方面,随着医药生产产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医药生产端与销售端的利润空间不断缩水。由于医药流通不完善,药品流通行业运营成本增加、毛利率不高,导致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必然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因此医药流通成为了制约医药行业发展的瓶颈。

2.医药行业价值链保障措施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的主体部分是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此外就是价值链价值保障的组成部分分析。保障组成部分包括规范的医药市场秩序、医药信息化和智能化、医药物流创新服务、雄厚的资金保障、优秀的人才队伍等,是保障价值链各个环节发展的关键。在价值链模型分析中,明显能感受到国内医药行业在相关保障方面的建设比较滞后。例如: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具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确认文件的有93家,开展物流延伸服务的有68家,承接药房托管的有64家,承接医院药库外设的有22家。同时,从国外发达国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度集中、降低成本、发挥细分市场的优势、创新发展是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但以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现状和规模来看政府不及时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是很难实现的。

三、国内医药流通企业转型的策略

1.加强药品流通行业整合,发展一批规模型的医药流通企业

在美国,医药流通业务主要集中在麦卡森、卡地纳、美源博根三大公司。由于业务高度集中,这三家公司获得了稳定的利润来源,从而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支持医药流通模式创新。例如:对上游建立OEM业务,为下游提供药房管理、医疗手术用品定制、自动售药系统和医院信息化服务等业务。在龙头医药物流企业的带动下,美国国内医药流通水平大大提升。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加快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整合。行业整合不仅包括行业内整合,还包括上下游行业整合,打造一批核心药品流通服务企业。通过行业整合也能在医药流通行业内引发鳗鱼经济现象,提高国内医药流通市场的活力,从而实现提升流通效率、下降流通成本的改革目标。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加强行业整合实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集中度,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动力。为实现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集中发展,需要鼓励金融市场向医药流通企业倾斜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医药流通行业企业兼并和重组,也可以鼓励上下游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销售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增加市场活力。当前国内物流行业发展迅速,药品流通企业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合作与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鼓励一些专业物流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也将促进医药流通的大发展。

2.在医药流通企业内部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利润增加是推动医药流通企业转型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应该以利润增加为主要目标。在企业内部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无疑是流通企业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转型过程中流通企业要正确定位自己,认清当前的市场形势,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发掘客户需要的营销观念,积极开展营销渠道建设。结合价值链模型分析,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消费终端和生产企业的重要环节,掌握销售市场才是流通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转型中营销渠道的建设应以提高企业对营销渠道控制为主。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强有力的控制力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为了提升企业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需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例如:某知名医药流通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药品零售企业发展建立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获得了绝对的市场话语权。思维创新方面国外有很多方式可以借鉴,例如:医院药房托管业务。积极拓展医院药房托管业务,使其能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一定能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客观的利润。管理思维理念上需要打破常规,可以通过让销售终端入股的方式,牢固企业与销售终端的联系,还能为企业吸纳更多的发展资金。

3.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

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为企业转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药品的定价制度体系和新药审批制度体系,坚决治理医药流通地方保护贸易壁垒,实现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受国内传统药品监管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监管者。这样的现状是完全不利于医药流通市场化发展的。改革国内医药及医药流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透明的医药行业流通保障机制十分必要。近几年国内药品监管及审批制度不断修订,但与欧美药品审批制度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例如:美国的法规体系由三级组成,包括了基本法案、具有法律强制作用法律及技术指导原则。欧盟的法规体系则分为法规、法令、通知、指南四部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药品管理体系加强国内医药市场规范机制建设,将药品准入检测交给第三方专业研究机构,实现地方政府对药品监管部分放权。监管中将社会监督纳入监管范围,同时适当提高该行业的准入门槛,以此来淘汰一批盈利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弱小药品流通企业。市场机制的创新还要避免药品流通企业内部恶性竞争,提高药品流通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

四、结束语

在国内医改不断深入的今天,加快医药流通行业企业的转型步伐是非常必要的。基于行业价值链分析,发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经营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行业价值链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当前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策略,科学制定企业转型战略规划。加强行业整合、加强营销渠道建设、完善医药流通的市场规范机制,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必然能促进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更好的发展,促进行业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冬生.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趋势及策略[J].商,2013(04).

医药行业的行业分析范文2

行业管理混乱、消费心理不成熟、竞争无序是这一时期行业状况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同时,又是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平民百姓从无序到调整、从盲从到理性、从探索到“利剑出鞘”---gmp\gsp等政策强制措施的推行,行业内也开始在自我完善与反思的时期。

真正而言,首先在医药行业掀起市场竞争浪潮的,是保健类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原来为药健字号产品,从98年起,取消了药健字,改为食健字号及药准字号)。代表产品如三株口服液、红桃开补血液、延生护宝液等。广告、炒作、人海战术是这一历史时期市场运作出现最多的名词;海报、宣传单、墙体广告被称为市场宣传的“三大法宝”;报纸、电视上充斥着所谓的宣传软文和夸大其词的专题广告。

当大家的头脑中刚开始萌动经济意识时,一群由刚从田里洗脚离地的农民组成的“扬子江”的销售队伍,利用父辈们留存的“生意经”,成为开创“带金销售”的先锋队,用金钱的魅力征服了“白衣天使”们,也成为国内第一批的靠卖药致富的人。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开管理是这一市场发展阶段的重要表现,从而,出现了以otc和处方为代名词的药品市场两大运作体系---其最直接的终端分别为药店和医生,通过这一自然形成的渠道结构,以广告为载体,以非处方药为主要产品的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品牌运作的道路,代表者如江西汇仁、修正药业、贵州益佰、盘龙云海等企业。这些企业的品牌之路无不以产品的品牌运作带动企业品牌的发展,从而创造了一个个单品销售的“神话”---如汇仁肾宝高峰期单品年销售超10亿,成为国内迄今单品年销售超10亿的五个品种之一。

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制药厂家高速膨胀的时期,截止2001年,国内制药企业多达6300余家,甚至一个县几家制药企业,而80%的企业年销售在千万以下。品种的重复开发达到前所未有的状况,以六味为例,这一时期拥有六味产品批文的厂家达1000余个,市场销售的六味品牌高达700余种,而90%的销售额却集中在10个品牌。

医药企业初期发展的10余年,成为国内企业最早走向市场经济化竞争机制开放的标志的同时,也为当下的医药产业的发展留下了难以摸去的暗伤。今天,当电子家电及快消类产品早已摆脱底层次的价格竞争机制,朝着以科技为竞争动力的良性竞争机制发展时,这个最早进入市场化的行业还在价格竞争的泥坑里还未摆脱出来。

2、医药行业的变革:(2001年---2005年)关键词“淘汰、发展、迷惘”。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医药行业专业刊物出现最多的名词,莫过于“淘汰”二字,gmp的强制性政策,让很多饭都吃不饱的企业(包括那些刚刚吃饱的企业)陷入困境。到2002年底,制药企业数量由高峰的6300余家,跌到不足3700家,随后的资本进入以及政策力度的放宽,才再次导致企业数量的重新攀升,增至现在的4700余家,但仍然比高峰期少了近20%。而销售渠道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口子呈逐步放开的形态,原来以“国”字号为主的销售渠道,在市场资本的杠杆作用下,一直为上升趋势,没有受到政策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共有销售企业12万余家,零售终端20余万个,为现在及今后的“资本”时代奠定了数量的基础。但无论如何,制药企业作为医药行业的上游产业,这一时期的主题仍然离不开“淘汰”二字。

但淘汰并非就意味着倒退,相反,对中国的医药行业而言,淘汰其实是一种“以退为进”,数据就是最好例证。在这五年里,制药产业的市场发展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向前推进,即使被称为“寒冬”的06年,增长率也接近19%;企业平均产值由原来的600万左右,上升至约1300万,增长了两倍多。不仅在于此,科研开发也成为制药企业的思维转折点,科研投入由01年前的不到1%,增长到近5%,虽然与国外最低8%的科研投入相比,不论是基数还是投入率,仍处于很底的水平,但进步依然明显。在传统中药基础上开发现代中药,已经是举国上下、行业链条关注的焦点和方向。而作为渠道的商业“资本”,在这一时期内的发展过程中,成绩有目共睹。首先,资本集中度得到显著提高。从南到北,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商业企业,如九洲通、复星、成大方圆、太极(桐君阁)等等;其次,大终端、大连锁等零售商业也在向规模化、资本化的方向发展,20余万个销售终端中有60%为连锁企业,例如:老百姓、开心人、南华、桐君阁、天成药业等等。

在这一阶段,处方市场的最有效、也最黑暗面的“带金销售”终于曝光在世人面前。轰轰烈烈的几大药品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爆炸新闻,无不与处方市场、处方产品有关。对于处方市场而言,“商业贿赂”、“阳光采购”、“医药分家”这几个名词似乎有些刺耳。

当种种营销手段如立体式“轰炸”出现在世人面前时,行业内突然发现自己没招了,从广告品牌运作到终端为王、从一二终端到第三终端,销售领域不断闪现的名词,在短短的时间内很快被复制。渠道环节开始拥资本与地域优势,要求获得更多的利益。生产厂家前后受敌,既面临同行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又面临着销售费用节节攀升的负重。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除了价格的优势,获得品牌、渠道、资本等竞争的优势基础越发艰难。有市场就存在竞争,但竞争的发展今后必定向资本、品牌、渠道的整合一体化迈进,单一的从一种竞争的元素获得竞争的法宝已不切实际,靠一时的炒作短期内积累原始资金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3、 医药行业的现在:(2006年---2007年)关键词“寒冬、转暖、第三终端”

首先,我对行业内将06年称之为“寒冬”是不置可否的,因为冬天尚未到来,更谈不上已至“寒冬”,就如资本规模已非常强大的家电行业,冬天也不过是刚刚过去。而对于医药行业来说,06年的突然“变冷”,最大的因素来之于政策的政治化、来之于政府的政治影响需求,与市场的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是相悖的。06年的市场增长率依旧高达近19%,远远高于世界医药市场5%的增长幅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06年对于医药行业的每个人而言,都应是“悲极生乐”的一年。那些终将暴露而杀伤力极大的“顽症”不过是提前的发作,在媒体有限的影响与政府政策的有效公共关系策略的引导之下,舆论其实在朝着对行业积极的一面发展。而不再像97年的那场“三株风暴”,在法律未有定论情形下,媒体盲目炒作,使一个年销售额达80亿的企业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从这一点来看,恰恰说明了社会的进步,以及整个社会对作为特殊商品供应者的制药产业向盲从或者宣泻---这两个极端的发展。从政策层面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层含义:首先,不论政府、媒体还是民众,对医药行业特殊性的认识趋于理性务实,使产业与社会间的和谐性逐渐融洽,人们对医药产业 “暴利行业”的思维认识逐渐消退;其次,政府的“敲山镇虎”也让许多存侥幸心理或者本就不守职业道德的企业和他们的管理者(拥有者)开始有所清醒。尤其是“飞行检查”制度化的落实和执行,对净化行业行为作用极大;其三,行业的透明度和公众对医药产业的知晓度也得到逐步提高,这即使了解的过程,也是在向理解迈进。当然,这也促使全行业在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的今后,运作更加规范化、决策更加科学化、管理更加法制化,最大限度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行业的整体升级。

07年同样也并不意味着全行业春天的开始。虽然07年全年预期整体市场销售额能达到6700亿左右,比06年增长约26%,企业亏损面较06年降低60%,医药资本市场全面飘红,两大股指医药板块资本增长率高达300%,85%的医药上市公司年中报表预盈,且预盈目标增长极高,如白云山预盈增长率超200%。但这些数据只能表明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市场的增长期,市场的发展远未进入成熟阶段,高增长率仍然是建立在较低市场规模基础之上的。

在市场营销环节,第三终端受到制药企业的追捧。在农村医疗保险政策的拉动和城市(中心)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作用力下,以农村市场为主的第三终端以其“市场空间广阔、进入成本较小、销售增长稳定、市场具有排他性”等特点而受到大中型企业的关注,甚至为此而成立了专门的“第三终端销售部”,06年,全行业第三终端销售收入不足百亿,今年预期可达到近160-200亿,市场规模一年内接近翻了一番。而行业预测,仅农村“三合”的市场容量保守估计就能达到450亿,整个第三终端的规模至少在1000亿至1200亿,相当于06年非处方市场的整个销售额。

但是,一种模式的成与败,并不单纯取决于模式的本身,而是整体战略战术及执行能力的综合表现,也反应出企业的文化、企业管理能力、产品的科研技术水平和资本运作能力的整体体现。因此,一个企业的成功,来自于企业点滴的积累,一种模式的成功,也只能是全局性的成功,而非一城一池的得与失。

4、 发展前景的分析与思考:(2008年——)关键词“资本、医改、深度竞争”

a\前景分析:华北制药集团董事长常幸指出,目前有4种力量推动医药产业迈入新起点:国际资本向中国医药产业流动(据相关研究机构的资料表明,仅2007年第一季度,国内生物及医药行业就获得了6689万美元的投资金额,在中国创投市场占据了仅次于广义IT业的地位。医药健康领域正成为风险资金下一轮投资的热点),部分医药产业向中国转移,医改带来的新机遇,国内充足的资本看好医药产业。而竞争升级后,医药产业将要面临4道槛,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节能减排等环保门槛的提高,行业信誉的恢复,行业资金问题的解决。

其中提高行业门槛成为众多医药企业的一致呼声。山东鲁抗集团总经理张正海表示,国内医药产业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等顽疾依然没有消除,2008年的走势并非全盘变红,对于整个产业而言依然会有喜有忧,如果不能有效实现行业自律,很可能在春天还没有完全到来就进入寒冬。在张正海看来,目前国内制剂产业产能过剩同样严重,常用的粉针、水针、胶囊、片剂类产品的产能至少有50%处于空放,价格战随时可能爆发。政策历来是影响医药产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未来国家对于医药政策的走向成为影响医药产业的关键因素。

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下称新《办法》)将是影响今后药品市场的最有力的调控手段,新《办法》规定,已上市药品简单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症,将不再作为新药管理注册审批,只能按照新药申请程序申报。这也就意味着,以往药品生产企业的同一个药品,通过上述“变脸”方式生产出的药品今后将不被纳入新药行列之内,而是算作新剂型或新规格等。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认为,新《办法》将加快中国医药企业的创新进程,对于提高产业集中度有积极的意义。而即将在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下称新《标准》)将更加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这可能导致今后对于企业GMP认证将由“重硬件”向“重软件”转变。

b\前景思考:中国医药行业的未来,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国内外资本的高度重视和进入,未来将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资本市场看好中国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上哪有一个经济体是发展这么快的?二是看中了中国的医药行业,中国的医疗改革给行业带来了市场增长的机会,卫生投入空间的提升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对健康的重视,中国在2015年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医药市场;政府增加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医疗改革框架逐渐浮出水面,食品药品监管进行一系列改革,意味着市场会变得更规范、更有吸引力;由于管理到位,排污费用增加,明年开始新的5年GMP验证,贷款成本提高,运营成本因此会大幅度升高,中小企业会感受到极大的资金压力——所有这些元素都会推动企业的整合和各式资本市场活动,这个趋势将会延续到未来的5~10年。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我国内地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有上海医学之星、迈瑞医疗、斯达制药和中生北控4家公司,共募集资金近5亿美元。而2007年前4个月,就有5家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分别是贵州同济堂、武夷药业、四环控股、先声药业和沈阳三生制药,这5家企业募集的资金超过7亿美元,预计到今年末,在海外上市的我国医药企业数量至少会比2006年翻一番。目前,医药商业板块有11家上市公司,包括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南京医药、一致药业、华东医药等,总市值432亿元,仅仅相当于苏宁电器的60%。机构预测,到2016年,中国医药商业板块市值可达3000亿元,上市公司龙头市值可达500亿元以上。

其次,新的医疗体制改革,将极大促进整个医药市场面的高度扩容;首先是“新农合”。从去年开始的“新农合”实施“2+2+1”,政府给每个农民每年40元,每个农民自己交10元,按中国有8亿农民去算,有400亿元的市场拉动,这完全是靠政府补贴带动起来的。

第二是非就业人口的医疗保险,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虽然医改方案还没有一个结果,但这个保险制度是在医改整体方案没有出台之前国务院经过慎重研究认定了要先行的事,即国家要给农民和城市中没有就业的人提供最低的医疗保障。

城镇居民医保上半年先行试点的城市很多,7月23日扩大到全国79个城市试点。如北京今年一季度就开始做了,它被称为“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制度。“一老”,即没有收入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交300元钱,北京财政每人每年补贴1100元钱,合起来平均每人每年1400元的筹资力度,在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内的病种当中最高可报销的金额是7万元;“一小”,即学龄前的儿童每人每年交50元,北京市财政给每个儿童每年补贴50元,就是说每个儿童每年有100元的医疗保险,最高可报销的金额是17万元,涵盖了像白血病、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

每个城市的保障水平参差不齐,北京是属于高水平的,上海可能更高,但是像青海、甘肃等就属较低水平,所以这个市场现在还不好统计。但是大概算一下,现有城市人口的统计数字是2.4亿,按平均水平来算,别算1400元,打它一半700元,或者再低一些,四五百元,这样算起来大概是五六百亿元的市场。

这两个保险制度对过去看不起病的人来说是个莫大的好消息,肯定会带来药品消费的提升,对于产业来讲就是扩大了市场需求。而这数百亿元的扩容完全是由国家的社会保障新政策带来的。

激活“新农合”、扩大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增加城镇“一老一小”的医疗保险,将疾病防治往前移,加强农村卫生所、城镇社区卫生中心的防治功能,让病人早诊断、早预防,老百姓可以用较少的钱得到更多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总体的医疗费用反而会减小,但药品的用量因有更多的病人使用而增多。这些药应以普药为主,生产优质、价廉的普药企业将会有极大商机。亦由于早防治,一些疑难、慢性病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二、三级医院的重症、疑难病症患者也相应增多,所以专科用药、新药需求会增加,合资企业和进口专科病种用药、新药会有很好机遇。预计盈利性医院将受到支持,以满足需要高质医疗服务的群体,优质高价的产品会得到发展。市场细分带来商机,亦将带动生产工艺、新药科研、临床一系列的发展。

最后,产业的竞争从今后起,将发生“质”的变化,准确而言,就是从“全面的竞争”发展成为“深度竞争”,它既是行业内竞争,更是产业链的竞争。.(1)医药企业的内部竞争环境 。医药工业陷入“增收减利、亏损面扩大”的尴尬困境,是一段时间以来医药行业诸多深层次矛盾激化的集中反映。首先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行业过度恶性竞争。总体概括中国的制药业,是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48%,医药分销企业共70家,前三位市场占有率95%。欧盟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24%,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市场占有率65%。日本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16%,共147家药品分销企业,前三位占有率75%。

而中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2%,医药分销企业7000家,前3大医药分销企业约占国内药品销售总额的18%,前10大医药分销企业也仅占34%。

企业多必然出现产品重复、生产线重复等重复建设。现实情况是一个产品少则六、七家,多则几十家、几百家同时生产,市场竞争异常残酷。

在中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的现实面前,价格竞争成为大多数制药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

第二,gmp改造后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开工率不足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

全国各地推行gmp的最终结果是,全国6000多家药厂淘汰了将近1500家。我国目前有4446家药品生产企业获得gmp证书,另有1000多家药用原辅料企业有GMP认证的生产线。可通过GMP认证之后的40%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GMP改造后由于对生产规模的强制要求,每家药厂生产能力扩大了3倍,制药业产生的过剩产能达到2000多个亿。

第三,药品价格持续走低,而能源、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加上产品推广费用水涨船高,使得成本居高不下,投入产出比急剧恶化。

第四,研发环节仿制药激增,加剧了行业的无序竞争。

(2.)制药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

政策背景:制药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首先来自政策因素,持续的限价、限价,使在产业链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制药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舆论环境:新闻媒体对医药行业、医疗服务业持续多年的负面报道,影响了整体行业的可信度,对市场产生了持久的伤害。舆论导向形成的“医疗腐败、药价虚高” 印象使消费者购买行为更加理性甚至出现对药品的心理抗拒情绪。

今年,有关部门继续加大了对医疗、药品广告的监管力度,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工商总局紧急发出的紧急通知,从11月1日起,所有报刊一律不得再包含性病、癌症、人工流产等12类内容的医疗广告,并提出了7项禁止性规定。

政策监管越来越严,而正规媒体单位广告费用却在逐年上升,产品推广费用项目层出不穷,让所有制药企业苦不堪言。

(3)渠道变革和渠道环境:产业链的工商搏弈使医药工业生存压力大增,生产利润被包括医院、药店在内的销售终端挤压。为了应对政策的负面打压,拓展生存空间,掌握着药品销售权的零售连锁药店或大型平价超市,纷纷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和广大制药企业争夺市场份额。没有销售终端和产品优势的制药企业将被排挤出销售终端。

首先是工商联盟:自从紫光生物、浙江医药和百科药业3家上市公司于2000年11月24日在北京共同发起成立国内医药行业内第一家医药联盟——“清华紫光医药联盟”以来,各地相继成立了规模不一的工商联盟,在业内比较有影响的有总部设在深圳的“PTO药品采购联盟”、 四川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联合数百家医药公司、药企发起的“四川医药工商联盟”等。

07年2月,来自北京同仁堂、太太药业、深圳健康元、广药集团潘高寿药业等全国110家医药工业企业和120家四川医药商业企业参加了四川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举办的“2006年四川医药物流二级分销联盟大会”, “四川医药工商联盟”宣告成立。

与会的工商企业还与科伦医贸正式签订了地区分销协议,30余个品牌产品将以最优惠的价格全面覆盖科伦医贸麾下的13,000余家康贝连锁药房和西南的63家分(子)公司及分配送中心。合作内容既包括厂商给予零售商的终端促销频度、消费者教育内容,也包括门店价格维护、优先陈列、促销配合、流向通知等。工商双方还共同建立了合作基金用于发展。

07年11月底,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又以联盟的方式,发动了价格战,与九州通、老百姓大药房、海王星辰等100多家核心经销商和大型连锁终端组建全国首个“全程平价联盟”。

“全程平价联盟”是指光华以最低的价格供应给商业公司,商业公司再以供货价卖给零售药店,零售药店再以同样的价格卖给消费者。由于商业公司和零售终端都是平进平出,相关的营运成本将由光华公司承担,更多地让利给消费者。比如,光华以3元的价格将禾穗速效供应给商业公司,然后商业公司再以3元价格供应给零售药店,药店再以3元的价格卖给患者。“全程平价联盟”和政府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零价差”极为相似。

光华制药的目的非常清楚,与其在政策持续打压和市场恶性竞争的环境下被动降价,不如提前抢占未来低价药品市场,将那些对政策和利润空间心存幻想的企业封杀在觉醒之前。实施这项计划,光华制药不仅和渠道结成了战略合作联盟,还能通过事件炒作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其次,连锁企业推出OEM、高毛利品种:

连锁企业向上游延伸产业链或者委托生产自有品种的畅销品种,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医药流通和零售业整体亏损的必然选择。目前,药品零售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三块:一是药品销售差价;二是面向供货商收取的资源出租费;三是供货商的销售返利。在政策利空、药品持续降价限价的经营压力和本能的利润驱动下,追求毛利最大化已成为零售企业的共识。

其三,第三终端和农村市场的开发热点将延续:

农村市场的开发是医药行业今年的又一大营销热点,在城市市场相对饱和,竞争日益残酷的形势下,众多制药企业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了包括城市周边市场、城市社区健康中心、农村医院、药店、卫生院在内的第三终端市场。对农村市场的开发更成为许多企业的重中之重。

(4)医药企业的生存要素分析

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制药企业的生存基础日益清晰:产品、营销网络、品牌是制药企业决胜市场的三大要素。其中,产品是制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品优势是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开了产品,营销网络、品牌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没有网络,可以通过广告、商打开、占领市场;没有品牌,好的产品照样可以通过强有力的销售手段、畅通的销售网络进入千家万户,默默地积累着财富。四川蜀中制药、广东康美药业以及其他众多无品牌优势的企业完全凭借产品和网络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医药行业的行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医药企业;应收账款;优化管理

医药企业主要从事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经营管理活动,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加之我国对医院医药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医药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深刻变革,市场主体快速多元化发展。应收账款是医药企业为扩大销量,占领市场,而对医药购买者实施的赊销政策而产生的经济现象,应收账款对于医药企业而言,相当于资金的未来收回凭证,也因为应收账款的存在,医药企业的资金不能及时变现,会给医药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因此,医药企业应重视应收账款管理,及时回收资金,加强应收账款盘活与变现,实现医药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优化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医药企业经济效益实现

应收账款简而言之就是企业的赊销行为,赊销意味着资金的延迟收回。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药品销售的实现,说明药品已经到达购买者,由购买者支配,这也是销售收入确认的必要条件之一。按照会计准则要求,销售行为的实现,医药企业的销售收入便实现了,其扣除成本后,即形成医药企业的利润。但由于赊销的存在,医药企业应收账款没有变成现金,如果医药企业的材料采购款已经支付,则医药企业的利润只是账面的数据,而没有现金流量进入,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快速回收资金,将使得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尽快变现,进入新的采购生产流程或扩大再生产。

2.有利于医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

应收账款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部分进行管理,由于应收账款是商业信用,一旦医药购买方出现资金紧张或是破产,都将使得医药企业的销售款进一步延迟收回或是无法收回,这些都将造成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的变现困难,使得医药企业的营运资金出现负数,医药企业的营运效率大幅降低,导致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短缺,如果医药企业没有富余资金或是贷款难以取得,将直接导致医药企业的资金断链,严重的甚至导致破产。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时发现应收账款风险,加速其资金变现,将有效防范医药企业的财务风险。

3.有利于医药企业市场健康发展

医药企业在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较为深刻的发展。在医药市场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医药企业主体的性质与范围也逐步扩张,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都在市场范围之中,且结构逐步复杂。由于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医药企业面对的上下游企业多元化发展,需要医药企业对往来账项加强管理,更深层次的是对上下游企业的分析与管理。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将有利于医药企业市场健康发展。

二、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1.应收账款管理体制制度不健全

t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门槛相对较高,其市场内部主体相对较为有限,医药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如有的医药企业没有对其客户进行细分,对所有客户均采取现金销售或是同样的赊销政策,使得应收账款管理机制较为僵化。也有的医药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缺乏制度规范,由业务人员随意给予赊销期,使得其管理失控。同时,考核系统的疏于管理,同样使得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难以取得实效。

2.应收账款回收盘活措施不多元

医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一般以药品研发为主,而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较为忽视,过度信任医药购买方的诚信信用。在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其回收与盘活往往缺乏管理创新。如有的医药企业没有对客户进行细分管理,对于应收账款回收只是打电话催收,在一定期间没有收回资金后,仍然为其供药,使得应收账款风险扩张。也有的企业在资金紧缺时,除了催收之外,没有应用当前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产品创新,使得应收账款盘活因循守旧。

3.应收账款市场分析摆布不到位

应收账款的管理关键在于对市场的分析,也即对客户的分析管理。然而,在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往往存在对市场分析不到位的缺陷。如有的医药企业在销售中盲目扩大销售渠道,没有对销售渠道进行细致考量,或是盲目扩大销售量,造成应收账款管理失效。也有的医药企业对客户的管理粗放,没有根据客户数量的规模化发展而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档案,使得医药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基础薄弱,信用政策制定无据可依。

三、医药企业应收账款优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完善

一是建立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建设,对应收账款的权限划分、审批申请流程、客户分析管理等流程进行明确,使得医药企业有规可依。二是建立客户应收账款政策细分,对于不同客户的应收账款政策进行因素细分,根据其购买量、诚信度等因素进行制定。三是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优化完善机制,对应收账款制度进行后续跟踪,评价其有效性,并及时改进。

2.加强应收账款回收与盘活多元化发展

一是明确应收账款回收职责划分,将应收账款的回收纳入企业对市场人员的考核范畴,促进应收账款回收。二是加强对客户的后续跟踪,对其销售情况、资金情况、经营情况等持续跟踪,及时发现风险点,尽早回收资金。三是加强金融工具应用,如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资金紧缺时,考虑进行应收账款盘活。

医药行业的行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药品行业;杜邦分析;财务;对策

药品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自身行业特点突出,尽管近年来我国药品行业生产、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产销情况也处于较好水平,但行业的整体毛利水平却持续下降,效益下滑。

同时,国外药品生产企业不断涌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面对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如何更好地利用行业资源来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成为药品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增长放缓的局面,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寻找出解决办法,成为药品行业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杜邦分析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对于加强企业成本控制、高效利用资源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用杜邦分析法从财务绩效视角来分析药品行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中,笔者将药品行业分为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中草药行业、药品商业和医疗机构等六部分来进行研究。同时,前四部分统一称为药品工业行业。

一、基于杜邦分析法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分析

杜邦分析法又称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它是将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按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分析起点,对各项指标作层层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分析体系。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方法。

本文的主要分析思路是:净资产收益率由总资产收益率与权益乘数相乘得到,由于权益乘数涉及资本结构,在短期内不易改变,所以应把重点放在总资产收益率上。通过杜邦分析体系可知,提高总资产收益率的途径有两个:要么提高销售净利润率,要么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企业可通过增加销售收入、加快存货及应收账款等的周转速度提高总资产周转率。同时,通过降低成本、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

(一)2006年我国药品行业间横向对比

就2006年来看,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其次是中成药、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商业企业和中药饮片行业,医疗机构的净资产收益率最低。

净资产收益率是受总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两方面的影响的。通过杜邦分析可知,2006年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最高而权益乘数较低;将总资产收益率分解后可知,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为80.56%,仅次于药品商业企业,而销售净利润率低于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在药品供应链中处于中游位置。这说明该行业资产周转情况良好,若能通过降低成本而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那么它的总资产周转率及净资产收益率还有上升空间。

商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8.39%,低于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制剂行业及中成药行业,分解后可知,该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在六类行业中最低,而权益乘数最高,分项说明如下:

1权益乘数因素

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2.46%,排名第二的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只有58.72%,而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仅为49,80%。根据公式: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1/(1一资产负债率)=1/(1一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可知,药品商业行业的权益乘数高出其他行业1倍以上。

2总资产收益率因素

影响总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销售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销售净利润率很低。只有0.77%,而其他药品行业此比率均在4.7%以上,说明该行业利润很薄。尽管如此,该行业相对于2005年销售净利润率增加较多,说明该行业还具有增长潜力。

药品商业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90.79%,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与商业企业特性有直接关系:商业企业销售额大,资产总额相对较小。所以该行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销售收入来增加利润,同时还应加强成本控制。

医疗机构的销售净利润率最高,为9.55%,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同时,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最低,只有26.96%,仅为药品商业行业的1/7、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1/3。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资产周转,减少存货等来提高收益率。

(二)2006年与2005年我国药品行业间纵向对比

如图2,不管是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总资产收益率,化学药品原料药行业、中药饮片行业及商业企业2006年较2005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上升最快的是商业企业。而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最快的是医疗机构。

销售净利润率方面同样是医疗机构下降最快,达17.24%。从图2可以看出。它是药品行业中唯一的四个比率都下降的行业。医疗机构2006年药品收入较2005年增长70%,但同期资产总额增长只有14.18%,而药品销售净利润下降11.06%。导致其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润率分别下降6.29%、17.24%。同时,受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医疗机构的总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21.99%。又由于资产负债率增长只有3.37%,权益乘数变化很小,最终净资产收益率下降21.19%。

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药价增长的政策,如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及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同时,卫生部在全国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严格控制药品进销差价等,这些措施已发挥了政策效益。2006年,在医疗机构工作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药品收入增长7%,与2005年的增长16%相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城市医院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同时,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5年的48.4%下降到47.1%,降低了13个百分点。药品收入比重最低的为城市医院,只有449%。

再分析四项比率上升都非常快的药品商业企业,该行业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的增长率分别达到83.99%、51.55%和42.59%。在2006年资产总额下降14.02%的情况下,该行业营业收入增长5.23%,同时,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说明该行业2006年成本费用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改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政策层面

1实行医药分离,打破“以药养医”的局面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医疗机构销售净利润率最高。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药品利润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即病人身上,而医药分离最大的作用就是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从而降低药价,进而减轻患者和其家庭的负担。

医药不分离、以药养医直接导致医疗与用药之间形成利益链。滥用药品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还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严重败坏医德医风,最终受害的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患者。

实行医药分离是最终的改革方向,但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循序渐进。

2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政策补偿机制

财政补助收入一直是医疗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2006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全年年增加投入12.3%。其中,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增长最快,为13.46%。尽管如此,2006年医疗机构药品收支结余仍比上年下降24亿元。虽然药品对医疗机构的补偿作用减弱,但药品结余依然是医疗机构补偿的重要来源。以药养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有待改革和调整。

应该认识到,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很少有医院具备承受医药分离的财力和能力。尤其是公立医院。脱离药品利润将给它们的生存带来极大威胁,很多医院将无法经营下去。因而,倘若将医药分离当成一次孤立的改革,那将是很难推行下去的。如果政府的投入不增加,那么即便医药分离,医疗机构可能会通过增加不必要的检查、化验等提高医疗收入,相关成本还将由公众来承担,则医药总费用难以降低,这将严重背离医药分离的初衷。

所以,医药分离不能孤立进行,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

(二)企业内部管理层面

1完善库存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库存是影响收益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收益率和资本周转量两个因素都受到库存管理的影响。因此,加强库存管理,可获得成本缩减的机会。提高供应链的收益率。

在企业中,存货往往占流动资产甚至资产总额的很大比重,是一项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为了保证生产经营和销售的需要或出于对价格的考虑,企业通常要储存适量的存货。存货的管理包括对库存物资的购、收、存、发等环节的管理,每一环节在存货管理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药品行业存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公司的科学管理,在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存货的储存水平。

2重视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根据杜邦分析体系,加快总资产周转率是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手段,而应收账款是企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应收账款和存货一样,在流动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反映了企业管理应收账款方面的效率。

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否则,说明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从表3可知,2006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总体情况尚好,但化学药品原药行业的比率较2005年有所下降。因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总资产周转率水平,不妨将这两个指标的增长情况做一比较。

如图3所示,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和中药饮片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增长高于总资产周转率的增长,而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和中成药行业与此相反。这说明这两个行业迫切需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进而提升收益水平。

3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根据杜邦分析图可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的途径有两个,控制成本费用就是其中之一。

如图4所示:除饮片行业和药品商业行业外,其他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呈下降趋势。照此发展,将严重影响其收益水平。

这些行业成本费用率的下降固然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如:医药行业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压力,使得医药生产成本也被拉高,且成本费用的增幅一直领先于主营业务收入水平的增长;国家连续对药品实施调价,行业盈利能力下降等,但作为企业来讲,更应该加强企业自身因素的控制,从内部挖潜。

(1)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成本预测,确定目标成本。

(2)各环节的成本费用控制,包括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等的预测。

(3)开展成本分析工作。

4建立与加强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是指发生在供应商与制造商或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高度协调的关系。

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企业可以稳定交易关系,减少交易费用,可以通过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聚合彼此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中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

药品行业类型较多,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特别是在目前国家调控措施不断出台、部分政策尚不明朗、药品利润空间逐渐压缩的情况下,各企业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铮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首都经弃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82-583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5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6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6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7

[4]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EB]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药行业的行业分析范文5

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近年来,随着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生产的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中医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陕西省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之一,素有“秦地多名医,秦地无闲草”的美誉,拥有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他药物4 000多种,其中植物药就达3 291种。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推动下,陕西省不断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自2002年起,陕西省政府相继印发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支持中药研究、基础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化开发的扶持资金累计逾3亿元;制定并颁布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填补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的空白,建立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政策实施以来,陕西省中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中药工业迅速崛起,中成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53家,通过GMP认证的制剂生产企业有188家,其中70%以上拥有中成药生产线。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中药产品结构单一、品种老化、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中药加工层次低、规模小等诸多难题。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就需要开展技术预见研究,探寻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技术预见通常用于筛选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区域技术预测的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为紧密。

开展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对把握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对促进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现状

国外技术预见活动兴起于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将技术预见应用于科技计划制定,形成了技术预见的第一次发展高潮和第一代技术预见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大规模技术预见活动,并将此活动作为政府制订科技政策、使科技最大化作用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种尝试,此后每5年组织一次,截至目前已组织了8次技术预见。1990年德国在欧洲率先开展了技术预见行动计划,通过3次技术预见活动,提出了德国未来30年内所应关注的重点技术领域,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了依据;而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等主要发达国家则是在开展技术预见计划的同时,加强在科技发展趋势与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探索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技术预见活动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系统性的技术预见是在2000年后兴起的。在2002~2003年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对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资源环境和先进制造等六个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技术预测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产生了多部技术预见报告。区域技术预见则以上海、北京技术预见为标志全面展开。2001年,上海市启动了《“十五”上海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见工作研究》计划;2009年《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报告》出炉,该报告综合运用了技术路线图和专利地图技术,形成了技术预见综合报告和信息、生物、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四个领域研究报告。2001年,北京市启动“北京技术预见行动计划”,在信息、材料两大技术领域采用德尔菲调查、专家会议和有关政策分析方法进行技术预见调查。随后云南、新疆、武汉、广州、陕西等省市也先后启动了技术预见计划,在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目前技术预见作为技术预测的一种延续,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方法。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技术预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产业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点领域的应用以及预见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方面,学者们已通过专利分析法、专利引文法、专家咨询法以及德尔菲调查法等,对生物医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以及能源产业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预见研究。目前针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预见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仅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预见中所涉及的部分内容。

研究方法和内容

技术预见发展至今,针对技术预见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德尔菲调查法、文献计量法、情景分析法、专利分析法等。

1.研究方法

(1)德尔菲调查法

德尔菲调查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技术预计方法,许多学者运用它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预见,可预见未来10-30年各种技术发展概率,为政府制定规划服务,一般基于国家层面。该方法简便易行,操作上比较客观,有利于科技决策民主化和社会化,但调查周期长,工作量大。

(2)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为制定未来技术领域和学科领域方向提供客观的科学根据的一种预见方法,能够客观的掌握迅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强化技术预见的客观性和前瞻性;但它以科技论文为基础,需要利用文献进行大量且较为复杂的分析,影响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3)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既是一种预测方法,也是一种规划工具。它在技术预见中的运用比较复杂,一般用于国家科学技术的预见。它列出未来发展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并设置技术“路标”,即各种定量或定性的参数说明,倒推哪一种可能性更加逼近真实情况,但可能由于过多的想象而偏离预见的主题。

(4)专利分析法

专利是技术变化的领先指标,专利分析法是预测短、中期技术发展趋势最准确的方法。通常在研究某一开发试验阶段,我们可以运用专利分析法快速找到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实现技术预见的目标,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朝阳产业。但此类方法仅基于专利检索数据来进行分析,只关注专利文献所反映出来的技术和法律信息。

2.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立足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首先利用专利分析法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进行遴选,然后选用德尔菲调查法进行技术预见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在陕西省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中运用专利分析法,以中国专利数据库(SIPO)检索的专利数据为基础,选择中医药产业的前沿技术作为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备选技术。

(2)德尔菲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研讨会相结合的方法。此次调查的调研对象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包括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和顾问,结合陕西省省情,针对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的专利分析,先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再做进一步的筛选和论证,最后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解决中医药技术瓶颈问题等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清单,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

1.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医药产业技术遴选

专利是反映某个领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首先应针对国内中医药产业的总体技术发展进行专利综合分析,了解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再以此分析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状况,从而筛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关键技术。

(1)中医药产业技术专利分析

中药主要由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部分组成。结合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指南(2011年度)以及《陕西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的中医药产业关键技术及重点任务,根据《中医药专利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中医药发明创造内容,对中医药产业进行内容类型划分。本研究拟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涉及的中药制剂、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包括含有中药的保健品、食品等)以及中草药等4种类型及的专利技术统计分析。

从专利类型来看,我国中医药多为发明专利,如表4-1所示。从陕西省状况看,中药制剂和中成药技术上相关发明专利相对较多,其他类型专利虽有涉及,但占全国的比重均很小。这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偏低水平,还需加大发展力度。

陕西省在上述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中均未见有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故以下关键技术专利分析只对其发明专利进行统计,如表4-2所示。我国在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均有发明专利,其中中药制剂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从陕西省的状况来看,除中药制剂中提取技术的煎煮法、回流法以及蒸馏技术(含水蒸气蒸馏)和分离纯化技术中的色谱法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外,其余技术专利数量较少,均小于10项,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在全国还处于落后水平。

(2)德尔菲调查法

本次技术预见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基于专利分析所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课题。根据可行性和唯一性原则,最终遴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4个技术领域22备选技术课题。

专家的选择是德尔菲调查法顺利实施和有效预见的基础,根据技术预见的目的不同,来选择的不同的专家样本。高校和研究院所是科研工作的一线,是技术的供给方,这类专家的意见能够很好地反映技术发展的状况;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需求方,对技术的预见更能反映市场的需求;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导者,对技术的预见能反映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本次技术预见的专家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涵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各方面的人员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个领域25人左右。本次预测拟形成100人以上的领域专家网络。

2.研究结果

通过专利分析法和德尔菲调查法的筛选和论证,最终确定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包含4个重点领域的20项关键技术。

(1)中药制剂领域

101 煎煮法

102 回流法

103 渗漉法

104 浸渍法

105 超临界萃取

106 水蒸气蒸馏法

107 超声波提取法

108 微波萃取

109 水提醇沉法

110 色谱法

111 大孔树脂精制法

(2)中药材及饮片领域

201 炮制技术

202 贮藏技术

203 种植

204 病虫害防治

(3)中成药领域

301 成分测定

302 质量检测

(4)中草药领域

401 种植

402 病虫害防治

403 毒物检测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技术的发展。结合上述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及关键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发挥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特色优势,打造“秦药”品牌,将其做大做强,实现中药现代化。

结语

医药行业的行业分析范文6

产品雷同、大庄时代的结束、价格战的不断加剧造成了当前医药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针对医药企业市场应该笑需求,加强企业品牌建设、降低产品同质化、强化营销手段是当前医药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传统媒体宣传方式在传播费用不断增加的今天,成为了医药企业资金的主要流向。居高不下的品牌宣传费用甚至影响了医药企业的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医药企业必须正确分析市场经济竞争带来的问题与压力。同时深入分析企业自身优势及特点,科学制定医药营销发展方向。从网络宣传及销售网络的健全入手,通过终端销售实现企业销售目标。另外,随着网络销售概念的不断创新,O2O模式也逐渐应用到医药销售工作中。O2O医药销售将对整个中国医药零售业产生新的变革,利用传统销售通路的地域占领优势,实现网上订单付款、线下实体店送货目的,促进医药销售竞争力的提高。

2强化医药销售渠道管理,提高医药企业市场竞争力

终端销售是当前医药企业销售的关键,是提升医药销量的关键。针对医药营销活动中的渠道管理模式,终端销售的直销管理、区域管理是医药营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及专业销售企业的渠道管理虽然日益完善,但是渠道管理中仍存在诸多的不足。渠道结构存在不足、渠道行为缺乏规范、分销效率低下等问题都影响着医药企业的销量。针对医药企业销售渠道管理的需求,医药销售企业应从一下几点入手,实现销售渠道的优化。首先,医药企业应整合渠道资源,对市场进行梯度划分,以此为基础,对目标市场进行分配与建设。同时,医药销售企业应对渠道的系统化进行建设,从渠道结合设计入手,从营销渠道团队建设角度出发,强化渠道的执行力,并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促进渠道的发展。针对传统医药渠道销售中不增值环节对利润的影响,医药销售企业还应对流通环节进行优化,减少分销渠道不增值环节,优化企业产品流通链,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3重视城镇医药渠道管理,提升企业销量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医药供应政策的落实,当前我国城镇渠道销售成为了医药企业销售工作新的增长点。在城镇医药渠道建设中,应采取多渠道经营方式提高企业品牌效应。通过乡镇医院、诊所以及药店等多渠道建设,将城镇渠道进行健全、同时将销售网络向乡村开展,方便农民购药,促进销售目标的达成。

4市场经济体制下医药营销信息管理分析

医药销售工作中提高渠道效益及效率是医药企业销售管理工作的关键与重点,对于医药企业渠道管理工作者信息管理是对市场掌控的基础、是对医药企业销售目标设定与实现的关键。医药企业应通过多种渠道以及渠道人员的信息反馈掌握市场信息、产品信息、价格信息、商信息以及竞争者信息等综合信息。并通过对销售渠道综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评价等方式,了解医药渠道销售信息,以此为基础对医药销售渠道及相关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以现代化信息分析方式,促进医药销售渠道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促进企业销售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