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范例6篇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范文1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5.046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5-0103-02

非医学专业本科生攻读中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非医攻博”)是教育部及中医药管理局探索培养中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新途径。从2002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的中医药大学开展“非医攻博”的试点工作。本校作为4所试点学校之一,已招收了10届共79人,生源背景涉及文、史、理、工等多学科。现从本校“非医攻博”招生、学生培养及就业等方面,分析“非医攻博”学生培养中凸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今后中医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 本校“非医攻博”现状

1.1 招生情况

本校从2002年起开展“非医攻博”的试点工作,招生、考试、复试与全国硕士研究生同步进行。每年计划招收20名,纳入中医基础理论专业。至今已招收10届共计79名学生(2012年停招),其中男生44人,女生35人。生源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山西、河北、四川、河南、黑龙江等省。学生本科阶段所属学科涉及文、史、理、工等各个学科,有19名学生本科毕业于国家教育部重点建设的“211”高校。

1.2 学生培养

第1~2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把本科5年学习内容及部分硕士、博士课程压缩至2年内完成,课程学习时间短、任务重;第2学年下学期选择专业及导师,专业均为基础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临床中药学等;第3学年为临床实践学习阶段,以中医内科实习为主,兼顾普外、泌尿外科、妇科、针灸、推拿等学科;第4~5学年是科研阶段,根据学生专业及背景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学位

通讯作者:吴承玉,E-mail:.cn

论文的水平高低决定着“非医攻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非医攻博”的课题研究应该体现多学科研究中医的交叉性,迄今本校已毕业的5届共计56名非医攻博学生中,有53.6%的人博士课题研究内容与本科的知识背景相关,内容涉及中医古籍翻译、中医计算机应用、中医数据挖掘等,而46.4%的人选题与原有知识背景无关。

1.3 毕业生就业

目前,本校“非医攻博”专业已经有5届学生顺利毕业并走向工作岗位(见表1)。就业单位主要有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4类,从事职业有教师、医生、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其中以教师及医生为从业主体,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39.28%及23.21%。

2 存在的问题

“非医攻博”研究生具有知识面较宽、思维活跃,以及自学、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等优势。本校在近年来的培养实践中,逐步完善了“五年一贯、硕博连读、整体优化、分阶段培养、优胜劣汰”的培养机制,学生在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利用本科专业背景开展中医药交叉学科的研究,初步实现了该专业设置的初衷。但与此同时,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2.1 学生专业定位不够明确

“非医攻博”的初衷是为了吸引一批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人才,利用其专业背景为中国传统医学作贡献。而绝大多数学生有当一个中医大夫的理想。学校的培养宗旨是经过5年的时间,培养出能够具有运用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等知识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中医学科学研究能力的中医基础理论高级研究人员[1]。故部分学生报考“非医攻博”的初衷与培养目标存在偏差。此外,“非医攻博”毕业生不能在江苏省报考执业医师考试。这些因素导致了部分学生情绪低落、消极学习等。

2.2 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非医攻博”学生要在2年时间内完成中医学本科5年的主要课程,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出现以下问题。首先,中医内容没有讲深讲透,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课程课时不够,老师没有足够时间深入讲解。其次,部分课程不能很好地承接,如《方剂学》、《黄帝内经》、《温病学》同时开设,课程间无法自然承接,造成知识脱节。此外,中医专业课内容偏浅、偏少,中医各家学说、妇科学、儿科学等课程未开设,也未提供与学生本科专业相关的选修课。因此,如何高效地利用2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如何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开设课程,以及如何因材施教、开展个体化培养等问题仍有待探索。

2.3 学生理论知识及临床动手能力个体差异性大

“非医攻博”学生要在2年里完成中医本科的主干课程,时间紧、任务重,很多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第3年进入医院实习,其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研究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大部分带教老师会根据“非医攻博”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实习,从患者处理、病历书写、用药规范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当然,也有少数带教老师不了解“非医攻博”学生的特殊性,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临床实习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因科室而异、因带教老师而异[1]。

3 建议

3.1 吸引优质生源,优化招考机制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云:“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贱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也。”中医教育,特别是“非医攻博”,应当进一步加大招考制度改革力度,吸引优秀生源。“非医攻博”的招考工作改革重点应由优质生源数量的扩大转向优质生源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真正招收到对中医药学感兴趣、具备优良的科研思维与素养的各学科优质人才。此外,应不断完善复试方法,考查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及本科学习的专业素养;评估其利用本科专业与中医学结合开展交叉研究的可行性等。

3.2 明确专业定位,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非医攻博”的初衷是吸引多学科背景的人员,利用原专业知识,开展中医学基础和临床应用基础的跨学科研究。因此,“非医攻博”的学生应当明确专业定位及自身定位,在学好中医相关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巩固原专业的知识,在课程学习、临床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多学科交叉研究切入点;此外,要积极主动地与导师沟通,尽快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动向,尽早确立研究方向及内容。

3.3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科学规范的学位课程体系

优化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培养模式。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设计学位课及选修课。学位课程,特别是中医学的基础及经典课程应循序渐进地开设。此外,“非医攻博”应开设选修课,如“中医文化导读”、“医学哲学”、“医学信息”、“生物医学工程”等。文科学生藉此可以广泛吸纳国学文化、医学哲学理论,深入挖掘中医学的人文内涵及哲学思想;理工科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将现代科学知识与思维模式引入中医学,找到最佳结合点,开展中医学现代化的相关研究。

3.4 加强师承学习,建立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

师承学习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点。师承学习可以将临证贯穿学习的始终,学生可以在侍诊过程中将中医基础理论、四诊、方药及老师的辨证论治相结合,从中体悟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系。故“非医攻博”学生应尽早跟师学习,跟师时间以第2学年为宜,此时学生已掌握了中西医学的基础理论,需要到实践中去体悟,早拜师可以随时问道解惑。此外,应根据学生专业背景,选定中医导师之外的其他学科导师,建立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非医攻博”学生的优势,为开展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研究服务。

4 小结

“非医攻博”作为中医药教育的新事物,是继“二学位”和“西学中”之后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又一创新模式,其目的是利用多学科支撑、发展中医药事业。目前,中医发展最欠缺的是创新,而创新之最高境界是理论突破。中医理论继承和发扬了古人善于把握整体以及事物相互关系的特长,对直观认识进行归纳、演绎及思辨,把握了人体功能、药物效用等在结构联系上的规律并形成了独特的整体观念,并且能在该整体观的指导下对认知进行合乎目的的解释。久而久之,沉淀下来便成了中医界的思维定势。这一模式虽然在古代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但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中医学家们难以突破桎梏。从这一点上看,中医整体观念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被阴阳五行以及其他思维上的传统心态严密封住。这个弱点如不克服,中医将很难超出直观及思辨的水平,一切中医实用技术方面的进步最终也只能沦为印证阴阳五行的素材[2]。因此,中医创新、中医教育创新,任重而道远!“非医攻博”作为一个新生命,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使其在形式及内容上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中医药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戴慎.“非医攻博”应凸现实施个性化培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15-116.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范文2

关键词:风险投资;医药生物行业;投资不足

随着国际竞争激烈化,正确的投资行为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作为高科技产业群体,在国内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率的特点让外部投资者望而却步,在此背景下探究风险投资参与对医药、生物制品公司投资行为带来的影响就有着深远的意义。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范围是2004年~2015年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的制造业分类下的医药、生物制品企业共81家作为初始样本,对数据进行如下操作:(1)剔除ST公司;(2)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3)由于模型中主要采用滞后一期的变量数据,因此剔除2015年上市的企业。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涉及71家上市公司共282条财务数据记录。在全样本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企业是否有“风险投资背景”的筛选。背景的确认标准是:十大股东有风险投资的性质就被认为企业具有风险投资背景。关于风险投资性质的判断,按照如下标准进行界定:(1)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确认的风险投资机构来认定,具体参照2015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根据风险投资机构命名的特点,“十大股东”名称中含有“风险投资”、“创新投资”或者“创业投资”的,可以认为企业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经过筛选,共有41家企业具有风险投资背景,占全样本观测数的57.75%,说明在医药、生物制品这样的高新行业中风险投资占比较大,侧面反映了风投机构的投资偏好,样本相关财务数据共有232条。

2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2.1非效率投资计量模型

2.1.1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企业每年的总投资支出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维持性投资和年新增投资。维持性投资主要指使企业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的必要的投资;年新增投资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正常投资和非效率投资,正常投资是指净现值大于零、能给股东带来收益的投资,非效率投资分为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两种情况。模型构建主要借鉴Richardson(2006)、辛清泉等(2007)和吴超鹏等(2012)的方法。先测算正常投资,再通过年实际新增投资与正常投资的差算出非效率投资。具体来说,把影响医药、生物制品企业实际投资水平的各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把年实际新增投资作为被解释变量,模型预测值表示企业的正常投资水平,模型残差表示非效率投资程度,残差大于零表示投资过度,残差小于零表示投资不足。关于正常投资的测算。正常投资水平和投资机会具有正相关关系,投资机会可以用托宾Q值来衡量,当Q>1时,投资成本小会导致投资支出增加,表明投资机会增加;还可以用股票收益率来解释正常投资水平变化,收益率为正代表未来现金流现值为正,代表正常的投资;此外企业财务状况、发展能力也会影响正常投资水平,可以用资产负债率、货币资金持有比率和资产收益率来衡量。模型如下。NINV:年新增投资,总投资—维持性投资;Q:托宾Q值,(股权市值+净债务市值)/资产总计;Lev: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Cash:货币资金持有比率,货币资金/资产总计;Return:股票收益率,(每股股利/每股原市价)×100%;ROA: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Year:年份,虚拟变量。通过对模型回归,可以得到每年新增投资的拟合值,也就是企业当年正常投资水平,再运用下列式子。2.1.2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首先对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最高值为0.597,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之间没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存在,且对于模型一我们主要关心整个方程预测被解释变量的能力,因此对多重共线性可以不必处理。因为样本较少,所以运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普通OLS估计,解释变量系数大多显示不显著且R2较小,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怀特异方差检验,结果显示模型存在异方差,因此对模型进行加权最小二乘估计(WLS),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托宾Q值和上一期的新增投资在5%水平下显著,货币资金持有比率和股票收益率在1%水平下显著。托宾Q系数为负,与常规理论不符,但是与郑江淮等人(2001)得到的结果一样,推测原因可能是市场发展阶段原因造成了托宾Q值与正常投资负相关;货币资金持有比率和股票回报率的符号和经济理论一致。非效率投资的估算结果为:过度投资有34个样本,投资不足有248个样本。由结果可知282条样本数据中投资不足占比87.84%,远高于过度投资情形,粗略推断在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中,企业往往存在投资不足情况,与前文所述理论相符。

2.2投资不足的敏感性模型

2.2.1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根据模型一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医药、生物制品企业存在投资不足情况多于过度投资情况,因此本部分研究主要针对投资不足情形。利用模型一结果,去掉残差值大于零的样本,可以计算出企业资金缺口。本模型主要研究VC变量带来的影响,但投资不足程度还受到其他变量影响,因此再引入托宾Q值若FCF的回归系数β1显著为正,则表示企业内部资金缺口会显著影响投资不足程度,即投资不足原因之一为企业现金流短缺;若VC*FCF系数β2显著为负,则表示在风投背景作用下,内部资金缺口对投资不足影响减弱。2.2.2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WLS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风险投资背景虚拟变量与现金流量缺口的交叉乘积项系数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负相关,充分说明有了风险投资加入,医药、生物制品企业内部现金短缺对投资不足程度的影响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对于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缺口每增加1%,其投资不足程度增加0.67%;对于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医药、生物制品企业,现金流缺口增加1%,投资不足程度增加0.39%,缓解比例达到41.8%,充分说明风险投资机构在帮助企业改善非效率投资问题可以发挥较为显著的作用。

3结语

通过实证模型,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中的医药、生物制品企业存在严重的投资不足现象,过度投资现象相对较少。现金流缺口与投资不足显著正相关,企业的投资不足很可能是由于现金流短缺造成的。(2)风险投资对医药、生物制品企业的投资不足现象有一定影响,有风投背景的企业,内部现金短缺对投资不足程度的影响小于无风投背景企业。(3)风投机构的参与有效地缓解了企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企业降低非效率投资,给企业带来了增值效应。本文具有如下意义:首先,提高上市企业中的风险投资背景占比,将较好地促进医药、生物制品企业的发展,对于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医药、生物制品行业而言,应积极主动地吸引更多风险投资,促进行业良性上升;其次,考虑到医药、生物制品行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资金缺口现象需要引起关注,政府应该出台更有效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高新产业现金流不足的问题,还应该鼓励支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引导风险投资更多地进入此类高新产业,能为风投机构带来高额收益,也能促进企业有效地改善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陶永勇,熊波.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4).

[2]王元,张晓源,张志宏.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3]吴超鹏,吴世农,程静雅等.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1).

[4]余良元,陈君宁,张子刚.、信息和我国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J].武汉金融,2007(3).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范文3

【关键词】新医改 医药产业 发展策略

一、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诟病

(一)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低

市场集中度又称产业集中度,它是指在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下的一项指标,用来反映买方或卖方的相对规模结构,明确地反映应该行业在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研究表明,市场的集中度和行业中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直接相关,某行业市场集中度低很大原因是由于企业规模小,且数量巨大,引起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正好符合我国医药产业的现实情况,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亏损比较大,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药品批发企业约有12300家,药品生产企业约有7000家。而美国药品批发企业总共有70家,日本约有147家。明显的反映出我国医药产业市场的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具有很大差距的。

(二)药品流通秩序混乱

近几年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竞争十分激烈,但流通秩序却混乱不堪。究其原因,我国有太多的药品生产企业,有太多药品被重复生产,医药生产企业和销售行业为了提高销售量,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纷纷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其中很多手段都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这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同时也扰乱了药品医药领域的流通秩序。之中最受关注的便是回扣问题,由于医药流通领域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回扣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另外,企业为了节约成产成本,提高利润,产劣售假现象猖獗,行业间不规范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也严重影响了药品的流通秩序。

二、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策略

(一)行业整合,促进产业集中,优化企业结构

新医改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生产和流通领域积聚实力,将促进产业迅速走向集中。同时,企业要贯彻新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使医药行业能够市场竞争的考验和政府政策的审核。这不仅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实现规模效益,品牌效益,获得更加广泛的利润空间,还能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严格规范的遵守药品流通秩序

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颁布实施,将为我国医药产业药品流通铺平道路,扫清障碍,尤其在《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行后,医药领域的回扣、销售假药劣药等不法企业的诡诈计量便毫无用武之地。同时医药监督部门必将按照新医疗体制改革内容中的规定,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回扣、售假等违法行为。另外,各地药监部门将按照GSP标准,使医药企业的准入更加严格,并严格规范的管理医药企业,保障医药流通秩序的健康有序。因此,我国医药产业要想谋求发展,必须要严格规范地遵守药品流通秩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医改保证人民群众利益的目的,才能得到市场和政府政策的认可。

(三)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信誉形象,扩大市场占有率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自古以来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只有树立优质品牌,提高企业的信誉形象,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扫除了干扰我国医药市场秩序的障碍,医药欺诈、药价不合理、商业回扣以及不正当竞争等严重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医药产业必须把握市场商机,通过树立品牌、提高企业信誉和形象等手段来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的占有率。

(四)加强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

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政府明确提出要坚守药品的流通。此政策,使我国潜力巨大的医药物流企业更加具有升级和活力。我国医药产业要抓住政策这个有利的杠杆,加强现代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进而达到资源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医药业朝着更加科学规范先进的方向发展。

(五)积极拓展农村市场

中共中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指出:“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三年内新型农村合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这将为医药商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不仅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且消费结构也向着多层次发展,加大对农村医疗投入,提高农村医药市场占有率,是医药企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新需求、新矛盾的背景下,我国颁布了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他对我国医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如何重新定位并制定新的发展策略,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徐培红,于荣富.新医改后的医药行业发展之思考[J].中国医药工业,2009(05).

[2] 邹立昌.新医改对医药企业影响浅析[J].前进论坛,2010(06).

[3] 孔祥金 .新医改背景下医药产业的发展与整合方向 [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9,30(04) :55 - 63.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范文4

关键词:新医改;医药物流;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引言:虽然近年来我国医药物流行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泛,地域之间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导致从整体上而言我国医药物流业较为落后,因此本文就新医改背景下对医药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一、医药物流业概述

所谓医药物流业顾名思义也属于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同时也是物流技术和管理在整个医药流通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式,通过医药物流业实现了对医药的实物运转形式和方式,从而实现了医药的消费地和产品地的有效流通。现阶段,我国医药物流业包括了对整个配送中心、资源管理以及制度、资金等方面的内容,因此通过在研究发现表明我国物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受到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缺乏专业化人员,因此无法满足国家物流业专业化、信息化以及规模化的发展模式[1]。

二、我国新医改相关政策研究

自从2009年起,我国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新医改革,通过这种方法对整个药品的供应和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加有利于实现我国医药物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新医改革还提出了几项具有政策性指导意义的方针,这样能够将人才发展战略纳入到新医改的过程中,其具体的发展规划如下: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了要搭理发展现代物流行业,因此中共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建立了一整套物流业发展的综合管理机制,并且出台了医药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和方案,明确提出了我国物流业应该以信息化为主要发展目标,实现医药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医药物流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在童年的3月17日,中央政府就颁发了相关意见,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医药卫生改革体系,简称新医改,并且将这种理念和管理体系作为医药物流业发展的依据。

三、新医改背景下医药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阶段,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业的不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医药物流业技术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医药物流业属于一种新型的物流行业,其起步较晚,因此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尤其是我国医药物流业发展而言,有很多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较低,并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就直接上岗进行操作,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严重影响了整个医药物流业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医药物流业的实际发展。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医药物流业技术人员都是从物流行业直接转移,对于整个医药的相关知识匮乏,严重影响了医药物流业的整体质量。

(二)医药物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

现阶段我国很多医药物流业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不规范,严重阻碍了整个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包括日常管理制度和责任问责制度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关的日常管理监督制度不到位,很多医药企业并没有对医药运输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严重忽视了整个药品运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无法满足医药运输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医药企业忽视了整个医药产品的责任问责制度,对于实际运输工作并没有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因此无法满足整个医药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医药物流业管理模式单一

对于整个医药物流管理工作而言,其管理模式较为单一,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严重忽视了整个医药物流业的管理质量和水平,无法满足医药企业实际发展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整个医药物流业运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新医改背景下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相关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要想进一步促进医药物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需要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将人力资源作为整个医药物流业的利润源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医药物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医药物流业发展的效果。这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相关医药物流业管理人员要多学习、不断学习课本知识和网络知识,将二者能够有机融入,并且在实际操作和检查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医药物流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相关管理企业要对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和培训,在其上岗之前都需要经历必要的培训和管理,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整个医药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物流基本管理理念能够与医药行业二者有机结合[2]。

(二)创新医药物流业改革模式

传统的医药物流业发展模式已经不符合新医改背景下的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医药物流业改革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逐步提高整个医药物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医药物流业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信息化发展策略,将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与当地政府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企业信息的一体化发展趋势,从而提高整个医药物流业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真正将日常设备、操作流程以及相关设备管理到位,防止其出现任何不合格事件,进一步强化责任问责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将责任落实到部门,使每个相关工作人员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整个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够在优化整个医药物流改革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医药物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因此在新医改背景下做好整个医药物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健全医药物流管理制度、创新医药物流业改革模式以及提高相关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等策略,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物流业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范文5

关键词:医疗改革;医院管理体制;现状;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健康问题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让以医院为主体的健康保障基础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关注。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措施的推行,要求医院在对医改政策和医院发展的正确方向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方式,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问题进行探究。

一、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的现状

通过对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措施的推行,我国的医院管理体制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一种日趋完善的发展特点。但是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的发展框架之中脱离出来。由于现行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就使得公立医院的院长往往在医院的项目发展、资产处置和资金利用等问题中拥有无限权力,这种医院院长职责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的管理机制必然会让医院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管理效率低下和资产浪费的问题[1]。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对公立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对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我们认为,我国的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很多医院还存在着产权制度不明晰,政府管理职能错位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的经营自问题进行探究发现,我国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是一种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权制度。我国公立医院的产权分别归属于行政主管部门和一些重要的企事业单位(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医院,就是产权归属于国有企业的公立医院),在医院自身不具有法人产权的情况下,我国的公立医院已经步入了一种政府产权的发展模式,这样,在以政府产权为主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下,我国的卫生行政部门既要对医院管理问题进行关注,又要对医院的经营问题进行重视,这就使得我国公立医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缺乏经营管理自和灵活性的问题。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医院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在政府对医院管理问题进行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医院院长与医院党委之间的相互掣肘,让公立医院出现了多头领导、院内治理结构层次不清,决策和执行层次不清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问题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

第二,医院管理队伍非职业化问题的出现,也是医院管理体制问题的一种表现。所谓的医院管理队伍非职业化问题,主要指的是公立医院管理人员队伍中缺乏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专职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医院管理人员选拔制度的调整有着一定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医院管理人员选拔制度的调整,让“以官员标准为衡量依据”的传统医院管理人员选拔方式被临床技术骨干晋升机制所取代,虽然这一医院管理人员的选拔制度对医院临床医师工作积极性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医院对这些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缺乏管理方面的专门培训,这就使得这些由技术骨干提拔而来的医院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采取注重医疗服务,轻视经营管理的方式,这就会让医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除此以外,医院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也会对医院管理体制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对医院的融资机制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公立医院主要采用的是以政府财政补助,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差价收入为核心的内部融资机制。在医用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面对着医院内部融资机制不能补偿成本消耗的问题,政府采取的允许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以副补主”的政策,助长了医疗行业收取红包回扣的不正之风,也使得大处方、高价药和重复检查问题成为了人民群众广泛诟病的问题[3]。

二、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的发展对策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医改背景下的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从医院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等方面入手,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管办分开体制、医药分开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设立便民惠民机制等方面入手,对医院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针对现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医院多头管理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组建医院管理委员会的方式,对医院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医院管理委员会组建以后,我们可以让医院的上级分管领导担任主任,让医院的办公室、设备科、财务科、总务科、医务科和儿科、妇产科、心血管科等各个医疗科室的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方式,对医院管理委员会的干部体系进行构建,这就可以通过对医院事务进行集中管理的方式,让医院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效发挥自身的宏观管理职能[4]。在医院管理委员会组建以后,医院管理委员会要通过对医院管理办法和管理评价制度进行完善的方式,对医院的收支情况、国有资产保存情况、患者投诉情况、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的控制情况等问题进行有效管理。第二,为了对以药养医的医院发展模式进行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对医院非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药品集中采购和药房零库存等方式的应用,让医院构建一种以医药分开为代表的管理体制。第三,在医院管理体制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信息、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收费项目进行公示。除此以外,在对医院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机关也要对自身的职责进行一定的转变:政府部门在对医院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运营模式的管理权力进行放弃。公立医院的权利和市场权利,政府要及时归还给市场和医院。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不得将公立医院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具有的经营权和管理权进行截留。

在对医院的人力资源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全员聘用制、解聘制度和待聘制度的应用,对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进行调整[5]。例如,在全员聘用制的应用过程中,对于改制前的在编人员,我们可以采用在编人员制度不变的方式,即对医院现在的院长和各级领导,我们还保持先前的职称级别,对于新进人员,我们要通过由医院管理委员会提名,在报请上级部门人事处批准以后,由管理委员会进行聘任的方式,构建一种新型的管理人才选拔方式。其中,院长和副院长两个职位的任期可以设置年限,任职期满后经过考核,考核合格的人员可以继续担任院长(副院长)职务,对于医院中层的管理人员,我们可以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对于工作期间出现重大医疗事故问题和医德医风问题的管理人员,我们可以采用解聘制度对管理人员进行撤换。在医院补偿机制问题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调整医药价格、加大政府投入的方式,对医院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这就要求政府在对医院进行监管的过程中,要对医院的大型设备购置问题,重点学科发展等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对于传染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专门性的医院,政府在政策方面还要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6]。

三、结论

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机制,医疗服务的福利性特征和公益性特征,让我国公立医院成为了一种具有服务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我们只有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医院的公益性入手,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才能真正让医院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凡.深化医改背景下的省级中医院管理模式初探[D].河北医科大学,2015.

[2] 那林格.新医改背景下内蒙古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3] 李智磊.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4] 裴晓娜.县域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 张娜.新医改背景下宁夏人民医院企业化管理模式研究[D].宁夏大学,2014.

医药行业的研究背景范文6

关键词:云南;民族医药;区域研究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1-0004-02

云南在少数民族成分、地理环境和区位特征上都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云南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云南地处北回归线上,横断山脉贯穿其间,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寒、温、亚热、热带立体气候络贯其间;云南作为链接中国内陆地区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枢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各相关区域的历史文化和医药文化的影响.云南民族医药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各民族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方式发展出各自的民族医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相互冲突和融合。在此基础上,云南民族医药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性,多维、多相、多层次的传统知识体系,交融错杂,呈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复合的格局,在研究中很难区分这些民族医药之间的界线。

云南民族医药区域化研究是应对云南民族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复杂性所做的战略性思考,本文将从云南民族医药区域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的意义两方面论述。

1 云南民族医药区域研究理论基础

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云南民族医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对云南民族医药的系统特征做准确定位,就必须综合分析云南民族医药形成的各种因素,找准切入点,提炼研究方法,把民族医药的研究放到生存环境中考察,以区域划分云南民族医药,将区域环境和民族的复杂分布格局之间的对应关系,分为片区加以研究。理清云南民族医药发展的脉络和分布的格局,突出云南作为一个具有民族多样性、民族文化多元性与相对独立性的特殊区域下孕育的民族文化和医药文化优势。

1.1 云南民族医药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 云南民族医药的特色是在特定的多样性地域内,以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天然资源为背景,多民族医药文化长期互相交流融合形成的.云南不仅是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而且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从自然地理位置看,地处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以北、青藏高原之东,位于祖国的西南部,水系散布境内。从相对位置看,处于中原文化、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青藏高原文化的结合部,或交汇点,从而构成了在文化景观发展演变上的复杂性。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进而向西亚及欧洲延伸的重要陆上对外通道。从北到南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拥有9个部级口岸,8个省级口岸和80多条出境通道,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生态环境多样性、社会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塑造了云南民族医药多样性的特点。

除此以外,云南民族的渊源十分复杂,各民族内部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众多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如彝族和哈尼族,各自本身就有十几个支系,甚至更多,十分的庞大。对这些庞大民族如果逐一研究,则会造成散乱和耗时费力的局面。如果将其分布众多的支系划归为各个区域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比较出因各支系居住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而表现出的地域差异,还表现出连续性的特征,有助于把握民族医药研究的源流关系和地域性特色。

1.2 云南民族医药自身规定性决定了区位研究的必要性 民族医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与各民族文化、信仰、民俗、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相同的民族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文化下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些共同点必然造就对医药应用经验和习惯的相似性和内在规律的一致性。但同一民族由于历史的迁徙、分化或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同文化背景民族的医药理论规范、思维方式、技术手段等,不仅蕴含着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各民族从其居住的生存环境实际出发,发展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病救人方式,因此,其还是所属生态环境的缩影。可见,民族医药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传承性。因此,对民族医药的研究不仅要考虑其历史文化背景,还要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纳入研究,体现对民族医药研究的双重属性价值,即文化属性和科学属性。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利用遗传多样性研究民族的源流和分支,民族支系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其精密度和繁琐度不是所有非专业研究机构和人员能够承担的,况且,也很难比较出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间医药的区别和应用特色。因此,对民族医药逐一研究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和反映云南民族医药的特点;再者,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都十分复杂,因此,云南民族医药的研究既有从地域的角度分析其民族医学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根源的必要,也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在其传统文化孕育下的医学的功能和价值。

1.3 目前对云南民族医药的研究方法 目前对云南民族医药的研究方法,多是按照民族共同体进行分类,如彝族医药、傣族医药、藏族医药、纳西族医药等。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又把这些民族医药分为以下几种: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民族医药,如彝医药、傣医药;与汉族医学融合的民族医药,如白族医药、纳西族医药,也有甚至被汉医药代替的民族医药;有以经验为支撑的经验医学,如景颇族医药、阿昌族医药;有以长期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医学,如彝族医药;有以民族风俗为特点的民族医学,如苗族医药;有以民间各种治疗实践为特点的民间医学,如拉祜族医药。

以上分类方法虽然从民族的历史文化角度说明了各民族医药之间各具特色、参差不齐的发展状况,但不利于突出云南的区域特点和云南民族医药多元复合的总体特色。特别是对于那些以经验为支撑的民族医药,在研究中很容易疏忽,即使对于那些已经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的民族医药来说,在研究中也难免出现疏漏。如对藏医药的研究,不仅要体现、青海地区的特点,还要囊括所有藏区藏医药的特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藏医学研究。但是,研究的难度十分大,目前还没有一本藏医药著作能做到。如果通过区域研究,如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滇西北,将迪庆藏医药的研究放人滇西北整个区域民族医药研究中,不仅能体现其地域特征,还有助于把握迪庆藏医药与其它藏区藏医药的区别。

2 云南民族医药区域研究的意义

各民族独特的区域环境和特殊的植物资源使得民族医药学研究具有其他医药学无与伦比的优势和特色,也是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云南民族医药的大力研究为契机,挖掘云南民族医药的区域优势和特色,拓展多元民族文化发展空间,搭建各种医学平等交流的平台,使不同形态的医学在一种动态的交流中达成理解、共识和医学资源的共享,奠定各种医学平等发展和相互补充的基础,从而保证各族医药在多元互动中合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