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博览论文范例6篇

法制博览论文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1

博览会的政治学:视线的近代

吉见俊哉著,苏硕斌等译,台北群学出版社,2010

这一两年,日本学者吉见俊哉的作品接续被翻译为繁体中文。继《媒介文化论:给媒介学习者的十五讲》之后,今年他的重要作品《博览会的政治学:视线的近代》再度被译为繁体中文。这本1992年出版的著作,被认为是研究博览会历史的必读著作,比起《媒介研究论》也有着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对吉见俊哉作品的翻译,是一个有趣的学术流转过程,特别是台湾的媒介与文化研究深受英语世界研究著作的影响,吉见俊哉作品的翻译,或可视为另一种参照系的找寻过程。

为什么吉见俊哉成为这个找寻过程的对象?今年53岁的吉见俊哉,任教于东京大学,有几部重要作品出版,早已是日本媒介与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有趣的是,社会学出身的他,不断挑战媒介研究的临界点。在他的著作当中,我们会看到他多重的研究路线:对城市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注,如1987年的《城市的演出:东京娱乐空间的社会史》;从大量的社会史与文化史数据拉开媒介研究的新面向,如1995年的《“声音”的资本主义:电话、收音机、唱机的社会史》;此外,他也从战后日本流行文化的角度讨论日本与美国之间复杂的政治纠葛与依赖关系,如2007年的《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博览会的政治学》其实也暗合了这几条线索:城市的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文化政治。在《博览会的政治学》中,他指出了世界博览会这个展示仪式,其实与西方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密不可分。从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异域”(如“黑暗大陆”非洲等)事物便深感兴趣,在此过程中,每每带回大量动物、植物等“异域”珍奇异物的探险,扮演着关键角色。有趣的是,为了放置这些动植物,动物园与植物园也因此产生。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珍奇异物也成为知识体系的分析对象,当时法国的百科全书学派的知识运作逻辑就是搜集与分类,他们要将这些珍奇异物放置在不同的分类谱系当中。

搜集与分类是西方知识体运作的基础,而世界博览会则是以此为基础延伸出展示这个环节,展示的环节是世界博览会最富魅力之处。为了彰显工业革命之后的国家力量,西方各国纷纷投入资源举办世界博览会,除了英国的水晶宫,巴黎更是19世纪举办世界博览会次数最多的城市,透过博览会的举行,巴黎从一个污秽脏乱的城市演变为一个亮丽吸引大量观光客的璀璨城市。世界博览会所改变的不仅是城市,更包括会场内的展示品。世界博览会被称为科技界的奥林匹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发明家们期待自己的发明不仅能受到重视,更希望能进入大量生产的阶段,世界博览会便是技术发明与资本结合的最重要场合,今天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缝纫机、自行车乃至唱机都曾是世界博览会的展示品。此外,世界博览会既是彰显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力量的仪式,这个仪式也必须有大量的观光客前来才能达效果。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博览会与流行文化之间的结合。旅行是伴随工业革命铁路网络密集化的产物,旅行的大众化带来旅行社的成立、供火车乘客在车上打发时间的通俗读物的出版等,而世界博览会更成为当时旅行的最重要地景。不仅如此,世界博览会的运作逻辑与展示仪式也孕育了崭新的消费空间。20世纪30年代流亡巴黎的本雅明所关注的拱廊街曾是上中阶级的消费空间,然而,在1851年首次世博会举行之后,次年法国巴黎出现了全球第一家百货公司并出售便宜百货。这个现今仍经营的百货公司仿效水晶宫亮丽高挑的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对商品的搜集、分类、展示的逻辑。除此之外,19世纪中期是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却也是帝国力量不断扩大的时间点。世界博览会的基本逻辑,搜集、分类、展示也被运用在帝国主义的文化政治当中。1889年在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的世界博览会上,法国建造了“土人村”,供参访者观看殖民地“土人”的生活实况。

到这里为止,是《博览会的政治学》一书前半部分的基本架构。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西方国家有着举办世博会的丰富历史,难道没有相关的著作吗?翻译者与出版社为何看中《博览会的政治学》?英语世界的相关作品当然存在,例如文化研究领域的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的《博物馆的诞生:历史,理论,政治》(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不过,我们会注意到在英语世界的世界博览会历史叙事当中,多存在于正统的世界博览会,对于世界博览会展览、再现形式的流转、移植等鲜有在讨论范围当中。这个流转与仿效的过程便是《博览会的政治学》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日本对世界博览会的认识与仿效,源自明治政权成立之后的特命全权大臣岩仓使节团。在造访西方的过程中,岩仓使节团参访了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在展览会场,使节团意识到这是一个技术发明的竞争,技术发明与国家大小无关,只要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大国不足惧,小国不可欺”。这趟西方参访之旅,岩仓使节团写下五巨册的观察心得,其中也包括世博会。19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透过博览会的举行带动技术发明,纺织机尤其是当时最重要的产物。一如西方世博会的发展历程,除了技术发明的竞争与展示之外,博览会也与消费文化乃至帝国主义连结在一起。19世纪80年代,日本人类学研究在东京大学起步,其中,日后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坪井正五郎19世纪80年代末期赴英国深造。其间,1889年坪井正五郎也到巴黎的世博会参访,在那里,他看到“土人村”被殖民者的生活实境。1895年甲午战争的胜利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鼓舞作用,最主要原因在于对日本来说,中国长期以来是以一种巨大他者的形象存在。

日本学者小熊英二曾指出,日本与西方帝国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帝国,而在殖民政策方面经常在英国与法国两大帝国当中找寻可供借鉴之处。法国的“土人村”便是一例。1903年的大阪劝业博览会,坪井正五郎策划了展示琉球、台湾原住民、朝鲜与中国人等的“人类馆”,这个展示恰与日后日本帝国的外扩范围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帝国疆域扩大的风景想象不断被复制,而且博览会的展示场所也不仅限于公家场地甚至也进入百货公司之类的消费空间,这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经常可见。帝国主义的文化政治如何从政治力量、意识形态进入流行文化当中,是从本书延伸出来的另一个有趣议题。

本书从西方世博会的举行如何与知识体系的架构、展示文化、流行文化的结合一路谈到日本对博览会的移植与仿效,直到1970年,日本在大阪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在《博览会的政治学》当中,吉见俊哉也花了一章讨论大阪世博会。不过,战前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脉络有所不同,本书对于大阪世博会的讨论也似乎因此言有未尽之处。此外,现今的世博会与昔日古典的世博会在再现的文化政治上究竟有何不同?或许也是许多人的疑问。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举行的同年,吉见俊哉出版了《万博幻想:战后政治的束缚》一书,较完整地提出他对战后日本几个博览会乃至世博会的看法。基本上,他认为博览会的举行是对日本战后发展意识形态下经济高度发展的自我确认,这个经济高度发展来自政府主导,而在此过程当中也产生了战前难以想象的诸如丰田汽车等大型企业。有趣的是,日本政府与大型企业也成为世博会的推动者与重要参与者。值得注意的是,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与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申办之前,分别存在反对的声浪,大阪世博会的反对声浪某种程度上是20世纪60年代反安保斗争力量的延续,而爱知博览会的反对声音则是从环保角度出发。在政府力量与大型企业合手打造的仪式当中,一般市民能否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对此,吉见俊哉援引德国社会学家贝克“亚政治”的观点倡议一般市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贝克与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等社会学者不约而同关注到微观的生活层面并分别提出亚政治与“生活政治”的观点。其最重要的理由在于政党政治功能的弱化以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利益愈来愈个人化,在此情形之下,只有另辟新路,一方面一般人应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因为这与自身利害有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在既有政治体制当中,应该拉出一个如同圆桌会议能吸纳民间不同意见、关注各方利益的机制,以补足既有体制的不足。事实上,这与近年来广被讨论的“公民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处。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功能

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构成

从多维度来分析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构成,属于会展产业的博览会竞争力由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等构成,不仅具有经济、科技、市场等“硬实力”,还具有政治推动、制度建设、文化辐射等“软实力”,涉及到发展战略、需求状况、生产技术、相关辅助产业、政府行为、发展机遇等一系列因素所创造出来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博览会体现了以经济搭建政治外交平台的国家战略意义,政治外交的价值与经济文化的利益相辅相成,博览会竞争力构成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要素之间是可以交叉的。

(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战略意义的制度竞争力

在制度安排上,博览会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一般商业会展所不具有的发展优势。从国际背景来看,博览会出于推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而产生,以中国一东盟11国共同举办、11国领导人共同推动为制度基础,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法律依据,获得了国际性多边合作的发展优势;从国内发展来看,博览会具有国家战略意义,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具体化,是中国与东盟发展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平台。博览会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资金的强力支持,这是国内其他展会所没有的发展优势。中国与东盟11国政府的支持,成为博览会生产力培育的规则性平台。体制机制的优势框架,是博览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源泉。“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模式,获得了政府倾斜性、扶持式的政策机制、创业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发展要素,对博览会竞争力的产生具有根本影响。

制度性优势,使博览会获得成长性的推动因素,也使它产生了相应的贡献力。直接的贡献力是达到了配合中国落实周边外交方针,推进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预期效果。间接贡献力是提高了中国与东盟各方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资源汇聚能力,拉动了各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制度的优势处于中国一东盟区域经济市场的中心位置,推动着博览会通过独到的“产品”和“服务”,发挥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利合作的平台作用。

(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多方面的经济竞争力

博览会的制度性发展优势,只是一个外在条件,只有通过有效的经济运作才能变为现实的能力。博览会毕竟是一个以经贸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平台,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能否长期发展的重要依据。博览会只有以实际性的市场拓展能力、现实的经贸成效、相当的经济总量指标,才能完成以经济促外交的使命,产生市场竞争实力。

首先,博览会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明显的经贸成效,通过经济增加值的增长率、万元资产利税率、进出口总量等经济指标的稳定和持续攀升来实现。同时,博览会必须通过选择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以及动态指标来提升经济竞争力。博览会及其参展商的投入产出比越高,产业效益越高,产业规模越大,会展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博览会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资产利税率以及展会经贸产品在中国与东盟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等指标,来追求最佳产业效益。

产业结构是博览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应顺应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定位,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博览会以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设置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魅力之城”及旅游四大专题,集中优选中国和东盟之间最有市场潜力、最具互补性的商品种类为参展商品,针对中国与东盟发展程度不同的特点,进口与出口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专业展支撑综合展,符合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此外,博览会的政治、外交和经济的聚焦效应,也有助于扩大关注度和关联度,通过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条,产生较大的产业关联竞争力,带动物流、交通、商业、宾馆、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其对中国与东盟参展国家利用博览会平台的资源投入,对参展内容进行深入开发而达到多方面产出,提供经贸合作、形象传播和品牌市场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各方及广西的旅游业、交通业、广告业等相关产业的带动率。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源竞争力

1.博览会具有举办国际会展的条件资源。除了制度性资源外,还从多渠道获得举办国际会展所需的设施、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也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专业人才、会展服务等方面的支持。资源竞争力,是博览会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 3.博览会具有区域贸易投资机制自由便利的资源。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2004年底,双方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从2005年7月1日起,大约7000种产品降税进程全面启动,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的便利化措施已进入谈判议程。

(四)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潜力巨大的文化竞争力

博览会经济为博览会文化力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文化也有助于提升博览会的竞争力。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以双向互利为原则,以“交流、合作、发展、繁荣”为主题,显示了以人为本、平等互利、尊商重信的“合作共

赢”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增进中国一东盟各国的相互认同,促进各国政府和主体之问的相互沟通和有效协调,增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群体凝聚力,推进区域的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丰富会展内容,提高会展品位,优化经贸环境。

博览会的交流平台,在加速区域经济要素流动的同时,也促进文化要素的双向互动。中国与东盟地缘相邻、文化相通,有助于双边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博览会定位也强调文化参与,注重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推介洽谈与研讨咨询相结合,举办论坛,使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合作成为博览会的正常职能。作为会展经济,博览会为中国-东盟文化发展搭建了平台,同期举办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安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增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谊。

此外,中国与东盟在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占有和特色方面互补性强。围绕博览会,凭借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在旅游产业、影视产业、演出娱乐业、音像出版业、文学艺术产业等领域,将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2006年9月首届中国一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南宁举办,认证了这种发展趋势,中国一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将对提升博览会的国际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功能构成

作为国际经贸会展,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各要素的具体功能是不一样的。从功能发挥的作用层次上看,可分为核心竞争力系统、基础竞争力系统和环境竞争力系统三大层次。

(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核心竞争力

从发展的独到潜能、关键价值贡献力以及竞争对于难以模仿的角度看,博览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博览会作为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平台的发展战略以及建立在中国与东盟发展密切的经济合作、谋求互利发展的强烈需求状况方面。

1.博览会面向中国-东盟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它在经营理念、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等方面的倾向性。反映11国需求、体现11国利益、实现11国互利共赢,就是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核心,政治、外交与经济利益的密切配合,由11国共办、11国领导人推动,博览会与商务与投资峰会相结合,建立由各国经贸部长担任组委会共同主任、司局长担任副秘书长、处长为联络官的二级共办工作构架,形成了博览会高官会议、联络官会议等磋商机制,邀请东盟国家商协会为协办单位等,建立平等尊重、共同主办、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这种制度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展会所无法企及的。

2.建立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平台的需求是博览会发展的原动力。举办博览会以满足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需求,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客商对提供经贸投资的交流合作平台的实际需要,具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有效需求能够不断刺激博览会对展会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进而促进博览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博览会根据实际需求,定位为综合性展会和专业化的结合,确定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等符合自贸区需要的合作领域,优选、集中中国与东盟各国互补性明显的参展商品,扩大双边贸易额较大的食品包装、加工机械、电力设备、汽车及配件等行业的参展规模,这样定位针对性强的展览产品和服务,在现有阶段满足了各方的实际需求,直接提升了博览会竞争力状况。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基础竞争力

博览会利用各种政策、资本、基础设施、人力、接待安保以及辅助产业系统等丰富的资源,形成自身在招商招展、展览服务、经营开发、影响力传播以及接待安保等方面的生产能力。 博览会由一系列产业价值链组成,起着带动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区域形象塑造的多方面影响,具有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以及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产业关联度比较大。博览会竞争力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布展、广告、文娱演出、宾馆餐饮等会展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具备强大的辅助产业群有助于博览会产业集群的形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也能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政府推进和市场运作,博览会的接待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商业旅游业发展很快。

(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环境竞争力

在博览会的成长过程中,发展的环境竞争力至关重要。博览会落户南宁并成功举办,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经贸合作的需求,但也得力于政府行为系统的强力支持和国际、国内发展的机遇因素的垂青。

培育博览会,政府政策的环境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博览会的举办属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顺应双边政治、外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而采取的一项具体行为,是国际合作的需要。为此,政策制定的适时性得到体现。为支持博览会,11同政府及时采取扶持力度,推动市场的规范发展。表现在: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共同主办,11国领导人、主办单位部长、主要商协会负责人率团出席;为推动博览会的发展,同期举办商务与投资峰会,邀请国家领导人、政府高官、工商界领袖和专家学者登台演讲;设置国家专题“魅力之城”,政府直接参与。中国政府对博览会的扶持更为鲜明,为各国参展客商提供便利通关、开设绿色通道服务,专门开通南宁与东盟国家主要城市之间的直航包机,增开香港-南宁的航线,方便客商中转,还在会期举办各种相关论坛,促进多领域交流,举行民歌艺术节、高尔夫精英邀请赛、名人邀请赛等活动,愉悦参会客商精神。中央给予举办地资金支持,加强城市建设及会展基础性建设,改善文化软环境,调动社会公众的主动性参与,也对此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是在博览会举办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从产业竞争力米源的系统分析出发,可以考察博览会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关联:博览会竞争力=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博览会竞争力环境×博览会竞争力过程。

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是博览会的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和竞争力环境的整合统一的结果。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将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和博览会竞争力环境转化为竞争力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博览会的产品、服务,加强业务活动和管理。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包括“硬资产”和“软资产”,涉及到场馆、宾馆、交通以及购物娱乐、旅游等硬件设施、设备,以及博览会的政策优势、机制、品牌价值、市场信誉、企业文化等软实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带有智力特点的知识、经验、技能的软实力,对于博览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加以系统管理和提升。博览会的政治特殊性,也使竞争力环境的建立和优化成为维系博览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3

一、博物馆科学管理方式的意义

博物馆作为记忆、传承、创新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场所,对人们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管理工作作为博物馆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必须得到重视。优化藏品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藏品的价值作用,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为社会进步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扩大了藏品收藏的范围,增加了收藏品的种类,为博物馆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促进博物馆走向繁荣。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的不足

1、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较差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文化素养和知识有限,从事的都是保管、看护藏品这类较为简单的工作,不能对藏品进行专业的讲解介绍,更不能研究藏品的历史,发挥藏品的价值,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而且对博物馆的公众形象产生了影响。1974年6月,广西博物馆文物仓库和书画库出现大面积虫害,由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一心只想赶快消灭虫害,在没有专家论证、没有做实验的前提下,“请市粮库有关技术人员喷射消毒除虫药物”,使大批书画文物遭受药物熏染,造成严重的损失。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正确处理好博物馆职业道德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关系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现意义的。

2、藏品展览手段单一多年来,博物馆的藏品展览一直都是延续传统的方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加不能满足时代进步对藏品的需求。传统的展览方式与人们数字化的生活渐行渐远,无法吸引人们前来参观。博物馆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展览手段进行突破创新,以推动博物馆的发展壮大。

3、制度及具体措施不健全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扩展视野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但由于藏品的管理工作不到位,这一好事变成坏事。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的推行,响应的参观者的人数也会增加,会出现各种突发事故,许多博物馆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人员无法对突发事故进行及时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文物藏品如果管理不善,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还会造成被盗、损毁等情况。新疆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由于管理不善,两次被盗,其文物库房的大量少数民族民俗文物还因长期堆积于潮湿的环境而发霉虫蛀。管理藏品作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博物馆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发展不全面根据国家的规定,博物馆的大部分场馆是免费开放的,国家为此投入了许多资金,但是往往入不敷出,资金的缺乏使得博物馆的管理机制和设备无法及时的更新和完善,制约了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应针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根据社会的需求,创新展览方式,扩宽资金来源,使博物馆公益性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三、藏品管理工作策划

1、打造专业管理团队打造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团队,方法很多。例如,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领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精神,不断地经过学习和经验积累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大众化的需求。定期请专家来博物馆,对管理人员进行文物鉴赏、鉴定,及专业知识的培训。面对市场的需求,要求博物馆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现有的不对应的政策进行调整,实行奖励优秀员工政策,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满足市场需求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高了,审美标准、欣赏水平日益提高,若博物馆不适应市场需求,及时创新,就会使参观者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博物馆的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藏品陈列展览方面着重考虑,充实其内容,将知识交流、审美情趣有机结合,打造适应社会的精品展览。例如,将地方文化特色与展品结合起来,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吸引参观者的参观欲望,增进地方文化的交流。广西博物馆建馆以来,在展览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建有铜鼓群雕,有壮、瑶、苗、侗等民族的民居和代表性建筑,辅以生产、生活用品原状陈列和民族风味小吃,节假日还组织传统工艺和民族民间文艺表演。除了在本馆举办陈列展览外,还多次赴国外以及国内的一些城市举办专题展览,或引进国外及国内的展览到本馆展出,以此促进文化交流。随着文物院文化主体概念的创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博物馆馆藏品资源的有效利用,扩展了博物馆的发展空间,推进了博物馆的的可持续发展。

3、健全制度与措施对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要求其管理工作更加到位,对于突发事故能及时反应并制定解决措施,合理的控制参观人流量,一定程度上确保参观者及藏品的安全性。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藏品的特性,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加强管理观念和残品保护意识,是管理人员及参观者能充分认识到藏品的价值及历史意义。

4、坚持“本性”走向产业化贯彻博物馆公益性事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强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资源利用化。对于经费不足等情况,应找准根源,制定相应的策略,推动现有的文化发展,引进市场机制,形成多元投入机制。青海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省会为西宁。青海省博物馆,是青海省文化厅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建于1986年9月26日,是青海省最具有价值的博物馆之一。青海省博物馆收藏的藏品有1万多件,而且充满青海民族文化特色。由收藏品的种类和价值就可以看出,青海省博物馆的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能够很多文化遗产,文物完美的保留下来,收藏更多有价值的东西。2015年4月27日,青海省少数民族知名书画家向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捐赠了4幅书画作品,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代表博物馆接收了这些作品,并颁发了收藏证书。这些作品入藏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不仅丰富了馆藏资源,今后也将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展览中发挥更大的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作用。

四、藏品展览策划对博物馆的意义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以收藏、保管、科研、展示文物及服务功能为主的博物馆,想要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不断坚强文化竞争力。而提升文化竞争力可以通过文物展览实现,展览藏品可以使参观者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并产生情感共鸣,成为保证博物馆文化竞争力的关键。通过藏品展览策划,可以将藏品的历史性内涵直观的展现在参观者眼前,充分的挖掘文化的共性,使其产生共鸣,更能推动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历史文化的进步。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这对博物馆藏品的展览陈列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既要全面展示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要将科学思想和欣赏水平融合一致。因此,陈列展览策划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藏品展览策划

1、空间布局博物馆的陈列艺术与空间展示密不可分,陈列艺术就是对充分利用空间的艺术,设计人员巧妙的对空间进行个性化创造,将展示空间与藏品进行艺术的结合,提升参观者的审美情趣,吸引其前来参观。

2、明确定位博物馆的定位决定着博物馆展览体系的走向,而科学、严谨的体系构造,必须经过全面的分析思考,针对博物馆各方面的条件,从而得出定位方向。例如上海博物馆是艺术型的展览体系,各展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并且从历史的角度展现了我国古代历史的辉煌,给世界各国展现了中国文化,发挥了展览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

3、营造氛围一座博物馆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上,更重要的是将历史文化传递给社会,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营造展览氛围至关重要。在藏品展览过程中,营造历史文化氛围,使参观者感觉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某

城市属于红色旅游区,该市博物馆利用这一特点,将旅游与藏品展览结合起来,分区域设计展馆,让参观者既能了解到该藏品的历史价值,又进行了文化交流与传播。4、创意展览博物馆在产列展览的创意、设计、制作等方面,应不断的引进新理念,走环保低碳路线。例如位于慕尼黑的布兰德霍斯特博物馆,其馆内所有展示材料都采用白墙和橡木地板,为藏品的展览提供了最纯粹的背景,让参观者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藏品的价值。

六、结语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4

(一)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总体策划和重大活动的组织实施。

(二)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中国-亚欧博览会境内外招商招展,以及展会的展区规划、现场管理与服务工作。

(三)联络中国-亚欧博览会各主办方和协办方,协调落实相关工作,协调邀请重要来宾。

(四)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整体形象设计和宣传推介工作;建设、管理和维护中国-亚欧博览会网站。

(五)根据中国-亚欧博览会组委会的部署,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各项服务和保障工作。

(六)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专有品牌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展馆租赁、展位经营、广告赞助等。

(七)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的经费预算及相关业务的收支核算。

(八)研究新疆会展产业发展战略,收集管理展会和客户资源信息,培育会展人才队伍。

(九)主办和承办其他各种博览会、展览会、高层论坛和国际性会议。

(十)承办中国-亚欧博览会组委会、商务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新疆国际博览事务局设6个内设机构,机构规格均相当县(处)级。

(一)综合协调部

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的统筹协调工作,具体承担会展活动期间接待、安全、卫生、后勤保障等统筹安排、联络协调工作,督促检查各项工作执行情况;负责局机关文秘、会务、机构编制、人事、党务、群团、资产、财务、机要、档案、劳动保障、离退休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

(二)策划宣传部

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总体方案、展会期间元首/首脑峰会、部长级高层论坛等国际性会议和专题活动的策划和任务分解;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形象设计、宣传推广、品牌建设和法律维权工作;负责展会期间的宣传报道、新闻工作;建设、管理和维护中国-亚欧博览会网站。

(三)研究发展部

收集、分析国内外展会和客户资源信息,组织开展新疆会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负责与商务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咨询、联络;起草领导讲话和重要文稿;承担中国-亚欧博览会组委会、商务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交办的专题研究任务。

(四)招商招展部

负责统筹中国-亚欧博览会境内外招商招展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国内(含港、澳、台地区)招商招展工作;负责展区规划、展位确认和展位安排;建立客商数据库,管理客户关系,编印招商招展资料;统计汇总成交情况,对签约进行跟踪督办,对展会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新晨

(五)对外联络部

具体组织实施国外招商招展工作;负责与国外展会主管部门、机构、企业及商会、外国驻华使领馆和我驻外使领馆的联络,协助邀请国外重要来宾;负责外事、礼宾和翻译工作;联系外事主管部门。

(六)展览事务部

负责统筹管理展务工作;规划展览场地,安排展位序号;设计展区形象,设定服务功能区,指导搭建装修展台;负责展品运输和通关;管理展览现场和客户服务;协调展会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维持展会秩序;负责中国-亚欧博览会专有品牌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展馆租赁、展位经营、广告赞助等;开发经营展会礼品及专用产品等;联系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

三、人员编制和经费形式

新疆国际博览事务局核定事业编制40名,局领导职数4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内设机构处级领导职数15名,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功能

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构成

从多维度来分析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构成,属于会展产业的博览会竞争力由生产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等构成,不仅具有经济、科技、市场等“硬实力”,还具有政治推动、制度建设、文化辐射等“软实力”,涉及到发展战略、需求状况、生产技术、相关辅助产业、政府行为、发展机遇等一系列因素所创造出来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博览会体现了以经济搭建政治外交平台的国家战略意义,政治外交的价值与经济文化的利益相辅相成,博览会竞争力构成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要素之间是可以交叉的。

(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战略意义的制度竞争力

在制度安排上,博览会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一般商业会展所不具有的发展优势。从国际背景来看,博览会出于推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而产生,以中国一东盟11国共同举办、11国领导人共同推动为制度基础,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法律依据,获得了国际性多边合作的发展优势;从国内发展来看,博览会具有国家战略意义,是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具体化,是中国与东盟发展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平台。博览会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资金的强力支持,这是国内其他展会所没有的发展优势。中国与东盟11国政府的支持,成为博览会生产力培育的规则性平台。体制机制的优势框架,是博览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源泉。“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模式,获得了政府倾斜性、扶持式的政策机制、创业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发展要素,对博览会竞争力的产生具有根本影响。

制度性优势,使博览会获得成长性的推动因素,也使它产生了相应的贡献力。直接的贡献力是达到了配合中国落实周边外交方针,推进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预期效果。间接贡献力是提高了中国与东盟各方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资源汇聚能力,拉动了各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制度的优势处于中国一东盟区域经济市场的中心位置,推动着博览会通过独到的“产品”和“服务”,发挥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利合作的平台作用。

(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多方面的经济竞争力

博览会的制度性发展优势,只是一个外在条件,只有通过有效的经济运作才能变为现实的能力。博览会毕竟是一个以经贸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平台,追求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能否长期发展的重要依据。博览会只有以实际性的市场拓展能力、现实的经贸成效、相当的经济总量指标,才能完成以经济促外交的使命,产生市场竞争实力。

首先,博览会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明显的经贸成效,通过经济增加值的增长率、万元资产利税率、进出口总量等经济指标的稳定和持续攀升来实现。同时,博览会必须通过选择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以及动态指标来提升经济竞争力。博览会及其参展商的投入产出比越高,产业效益越高,产业规模越大,会展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博览会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资产利税率以及展会经贸产品在中国与东盟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等指标,来追求最佳产业效益。

产业结构是博览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应顺应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定位,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博览会以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设置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魅力之城”及旅游四大专题,集中优选中国和东盟之间最有市场潜力、最具互补性的商品种类为参展商品,针对中国与东盟发展程度不同的特点,进口与出口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专业展支撑综合展,符合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此外,博览会的政治、外交和经济的聚焦效应,也有助于扩大关注度和关联度,通过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条,产生较大的产业关联竞争力,带动物流、交通、商业、宾馆、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其对中国与东盟参展国家利用博览会平台的资源投入,对参展内容进行深入开发而达到多方面产出,提供经贸合作、形象传播和品牌市场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各方及广西的旅游业、交通业、广告业等相关产业的带动率。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源竞争力

1.博览会具有举办国际会展的条件资源。除了制度性资源外,还从多渠道获得举办国际会展所需的设施、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也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专业人才、会展服务等方面的支持。资源竞争力,是博览会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

2.博览会具有区域化的市场资源。服务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双边、多边的互补性市场需求,符合参展、参会企业客商的需要。博览会面对的区域资源是:拥有18亿消费者,服务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拥有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亿美元贸易总量,经济总量名列世界第_一,是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2002-2004年,中国一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长,2010年增长将达50%以上。

3.博览会具有区域贸易投资机制自由便利的资源。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2004年底,双方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从2005年7月1日起,大约7000种产品降税进程全面启动,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的便利化措施已进入谈判议程。

(四)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具有潜力巨大的文化竞争力

博览会经济为博览会文化力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文化也有助于提升博览会的竞争力。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以双向互利为原则,以“交流、合作、发展、繁荣”为主题,显示了以人为本、平等互利、尊商重信的“合作共

赢”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增进中国一东盟各国的相互认同,促进各国政府和主体之问的相互沟通和有效协调,增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群体凝聚力,推进区域的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丰富会展内容,提高会展品位,优化经贸环境。

博览会的交流平台,在加速区域经济要素流动的同时,也促进文化要素的双向互动。中国与东盟地缘相邻、文化相通,有助于双边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博览会定位也强调文化参与,注重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推介洽谈与研讨咨询相结合,举办论坛,使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合作成为博览会的正常职能。作为会展经济,博览会为中国-东盟文化发展搭建了平台,同期举办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安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增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谊。

此外,中国与东盟在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占有和特色方面互补性强。围绕博览会,凭借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在旅游产业、影视产业、演出娱乐业、音像出版业、文学艺术产业等领域,将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2006年9月首届中国一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南宁举办,认证了这种发展趋势,中国一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将对提升博览会的国际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功能构成

作为国际经贸会展,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各要素的具体功能是不一样的。从功能发挥的作用层次上看,可分为核心竞争力系统、基础竞争力系统和环境竞争力系统三大层次。

(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核心竞争力

从发展的独到潜能、关键价值贡献力以及竞争对于难以模仿的角度看,博览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博览会作为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平台的发展战略以及建立在中国与东盟发展密切的经济合作、谋求互利发展的强烈需求状况方面。

1.博览会面向中国-东盟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它在经营理念、治理结构、营销方式和竞争状况等方面的倾向性。反映11国需求、体现11国利益、实现11国互利共赢,就是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核心,政治、外交与经济利益的密切配合,由11国共办、11国领导人推动,博览会与商务与投资峰会相结合,建立由各国经贸部长担任组委会共同主任、司局长担任副秘书长、处长为联络官的二级共办工作构架,形成了博览会高官会议、联络官会议等磋商机制,邀请东盟国家商协会为协办单位等,建立平等尊重、共同主办、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这种制度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展会所无法企及的。

2.建立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平台的需求是博览会发展的原动力。举办博览会以满足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需求,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客商对提供经贸投资的交流合作平台的实际需要,具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有效需求能够不断刺激博览会对展会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进而促进博览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博览会根据实际需求,定位为综合性展会和专业化的结合,确定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等符合自贸区需要的合作领域,优选、集中中国与东盟各国互补性明显的参展商品,扩大双边贸易额较大的食品包装、加工机械、电力设备、汽车及配件等行业的参展规模,这样定位针对性强的展览产品和服务,在现有阶段满足了各方的实际需求,直接提升了博览会竞争力状况。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基础竞争力

博览会利用各种政策、资本、基础设施、人力、接待安保以及辅助产业系统等丰富的资源,形成自身在招商招展、展览服务、经营开发、影响力传播以及接待安保等方面的生产能力。

博览会有很强的招商、招展能力,一是展会定位针对性强,主题特色鲜明,服务专业化,活动丰富,成效突出,因而产生吸引力。二是11国政府商务部门的倾力推动,共同组织参展商、采购商、招商者和投资者参加。三是与实力强大的专业机构合作,邀请各国有实力和代表性的企业参展。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通过多种渠道,向全球70万采购商发出邀请,邀请对东盟进出口额最大的10家企业到会采购东盟商品,通过商务部组织大型流通企业参会,邀请东盟国家29家支持商协会和国内6大进出口商会组织会员企业到会采购,加强配对力度。四是通过官方网站及专业媒体提前项目信息,做好宣传工作。五是会期举办一系列务实的推介会、专业性论坛,商机,促进一批大项目在会期成交。

博览会由一系列产业价值链组成,起着带动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区域形象塑造的多方面影响,具有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以及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产业关联度比较大。博览会竞争力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布展、广告、文娱演出、宾馆餐饮等会展辅助产业群的强大支撑;具备强大的辅助产业群有助于博览会产业集群的形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也能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政府推进和市场运作,博览会的接待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商业旅游业发展很快。

(三)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环境竞争力

在博览会的成长过程中,发展的环境竞争力至关重要。博览会落户南宁并成功举办,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经贸合作的需求,但也得力于政府行为系统的强力支持和国际、国内发展的机遇因素的垂青。

培育博览会,政府政策的环境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博览会的举办属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顺应双边政治、外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而采取的一项具体行为,是国际合作的需要。为此,政策制定的适时性得到体现。为支持博览会,11同政府及时采取扶持力度,推动市场的规范发展。表现在: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共同主办,11国领导人、主办单位部长、主要商协会负责人率团出席;为推动博览会的发展,同期举办商务与投资峰会,邀请国家领导人、政府高官、工商界领袖和专家学者登台演讲;设置国家专题“魅力之城”,政府直接参与。中国政府对博览会的扶持更为鲜明,为各国参展客商提供便利通关、开设绿色通道服务,专门开通南宁与东盟国家主要城市之间的直航包机,增开香港-南宁的航线,方便客商中转,还在会期举办各种相关论坛,促进多领域交流,举行民歌艺术节、高尔夫精英邀请赛、名人邀请赛等活动,愉悦参会客商精神。中央给予举办地资金支持,加强城市建设及会展基础性建设,改善文化软环境,调动社会公众的主动性参与,也对此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东盟博览会竞争力是在博览会举办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从产业竞争力米源的系统分析出发,可以考察博览会竞争力形成的内在关联:博览会竞争力=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博览会竞争力环境×博览会竞争力过程。

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是博览会的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和竞争力环境的整合统一的结果。博览会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将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和博览会竞争力环境转化为竞争力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博览会的产品、服务,加强业务活动和管理。博览会竞争力资产包括“硬资产”和“软资产”,涉及到场馆、宾馆、交通以及购物娱乐、旅游等硬件设施、设备,以及博览会的政策优势、机制、品牌价值、市场信誉、企业文化等软实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带有智力特点的知识、经验、技能的软实力,对于博览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加以系统管理和提升。博览会的政治特殊性,也使竞争力环境的建立和优化成为维系博览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法制博览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展览服务;功能;特点;创新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合并,扩建,高校图书馆的规模也逐渐扩大,硬件设施日益完善,馆藏资源愈加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展览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服务项目之一,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在王世伟的《图书馆展览服务初探》中,他对图书馆展览做了如下定义:“在图书馆的一定地域空间和网络空间,通过展品陈列等方式以展示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的读者服务。”高校的文化氛围浓厚,图书馆是师生进行书籍流通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在高校图书馆举办展览,可以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提升校园品味,弘扬民族文化。笔者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展览工作,针对当下的高校图书馆展览业务做了一些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高校图书馆展览服务的功能

1.教育功能

服务育人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高校图书馆展览的举办以服务育人为原则,宣传科学真理,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激扬读者智慧,塑造美好心灵。2012年4月,由华东师范大学科普创作协会(科学明航会)和生命科学学院科学商店绿色生活部共同举办的主题为“科学明航,绿色生活”的展览在校图书馆展厅展出。展览通过介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各科学商店项目组课题内容,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如,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测定及降低方法研究、保健品的正确使用、闵行区居民低碳生活指导、居民食物搭配与营养调查研究、绿色消费意识与行为的调查宣传、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的调查与宣传、转基因与百姓生活等等。展览展示了广受关注的日常科普知识,旨在提醒受众在生活中注意健康生活,树立绿色环保的现代生活理念。读者在参观展览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一直感到疑惑或者是陷入误区的科普问题的正确答案。

再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联合推出了“石库门里的红色记忆”图片展。展览荟萃了中共一大会址(树德里)、中共二大会址(辅德里)、团中央机关旧址(渔阳里)、茂名路旧居(甲秀里)等沪上多家石库门中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的历史故事和建筑缩影。通过对石库门里弄革命故事的娓娓道来,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次展览是面向广大师生的党史国情教育,对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传播功能

高校图书馆展览的作品不仅可以向师生展示这些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同时也可以使观众从中获得感悟和提高。这些展品在向观众传递了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向观众传播了真善美的真谛。华东师大图书馆曾经举办的“中国历史建筑保护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用瞬间的记录、真实的画面、艺术的语言展现出中华大地各民族保护历史建筑的伟大精神和丰硕成果,展示了中国历史建筑的千姿百态、博大精深。摄影展作为一扇窗口,为读者打开了经典建筑的画卷,提供了记录真实的平台,同时也促使广大观众走近、回忆、收集、研究、保护并发扬身边的历史,推动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3.收藏功能

以展览促进艺术作品的收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展览的影响力,使高校图书馆的短期展览与长期的收藏保护相结合,通过购买、复制、赠送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和充实馆藏,形成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良性循环。上海太一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华东师大图书馆联合主办了“唐宋风韵 笔墨奇珍——中国唐宋书画复制珍品展”和“雅逸明清 异彩纷呈——中国明清绘画复制精品展”两次展览,其原作大部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和美术馆中。通过现代科技对作品按原貌、不走样的高仿真复制品,进一步丰富了馆藏的品种和数量,促使图书馆本身的内涵和底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高校图书馆展览服务的特点

1.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的展览服务可以依托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2011年,为了迎接华东师大六十周年校庆,校图书馆推出了校史展、馆藏精品图书系列展等。古籍精品《申江胜景图》画展充分发挥了图书馆馆藏特色的优势,放大印刷了书中60幅石印版画和诗文笔墨进行展示。2010年,校图书馆还特地从艺术库藏资源中精心挑选了一批世界著名和中国历代优秀的艺术类图册进行展览,展出的馆藏艺术类精美图册共有七大类240余册,涉及综合艺术、绘画、书法、雕塑、摄影、工艺美术、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各艺术领域。画册装帧精致,画面优美,是校图书馆收藏的珍贵艺术精品,读者平日鲜有机会阅览,恰能通过展览一饱眼福。

2.服务教学科研

作为高校的直属单位,高校图书馆所举办的展览活动理应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华东师大美术系和校图书馆曾经合作主办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具象绘画的当代性实践与探究作品展”,参加展览的40多幅油画作品均是精挑细选。这些作品反映了美术系油画工作室的学生对自我及社会的理解与认知。此次展览作为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之一,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实践创新的有效措施,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关注社会热点,顺应时代需求

高校图书馆常常配合中心工作或革命纪念日举办主题展览。2011年,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继联合举办“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图片展之后,华东师大图书馆与孙中山故居再度联袂推出“共同的岁月——孙中山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图片展。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为多方面展现华东师大人眼中的世博会风采,校图书馆举办了“师大人看世博”展览,内容涉及多视角下的世博园区、场馆风景、主题活动以及人物活动的精彩瞬间等各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

三、对高校图书馆展览服务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1.组建高素质的展览队伍

高校图书馆普遍缺乏拥有专业展览知识和专业展览技能的工作人员,由于专业性的欠缺,容易导致创新性不足,造成高校图书馆举办展览时不能给广大师生提供全面、周到、贴心的服务,难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事实上,高校图书馆拥有多学科门类的人才,近年来新进工作人员更多是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80后。如果能从日常工作队伍中抽调出善于策划、精于管理、敏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再辅之以系统化的专业培训,进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展览队伍,专职于展览活动,必将让高校图书馆的展览办得更加有生机、有活力、有品位,从而更好地实现其内涵化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化的社会效应。

2.展览与讲座相结合

展览与讲座相结合往往会相得益彰,观众既可以通过讲座进一步明确展览的相关知识,同能又能与受众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华东师大图书馆最近举办了“雅逸明清 异彩纷呈——中国明清绘画复制精品展”,期间为配合这次展览,邀请了华东师大美术系艺术史论副教授汪涤和上海太一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书画出版社特约策划、台北戴胜山房出版社主编乔暘先后在图书馆为全校师生做了“明清绘画与地域文化”和“才子风流 逸趣横生——中国明清绘画珍赏”的专场讲座。汪涤副教授向前来听讲座的师生介绍了明清主要画家及作品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乔暘先生与大家分享了明清的画派、画家和画风知识以及他如何欣赏绘画作品的观点。他们的讲座视野开阔、深入浅出,在帮助听众加深对展览中绘画作品理解的同时,也为人们搭建了良好的心灵沟通交流的平台。

3.开办网上展厅

图书馆网站不仅是图书馆自身宣传的重要阵地,也能为读者提供实实在在的网络信息服务。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网上展厅,如华东师大图书馆从2010年起在其网站主页推出“网上展厅”服务,将图书馆举办过的展览电子化,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网络与更多的观众分享。他们先后在网上举办了“读书乐”全国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缤纷华夏 粉墨中国”舞蹈戏剧艺术展、中美关系建交30周年图片展、“走进爱因斯坦、毕加索、施韦泽”艺术科学展等等。网上展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师生通过网络领略到了各场展览的风采。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有时,观众对于展览内容的背景或者作者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也由于展品本身需要形式多样的陈列,因此,在举办展览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果在展厅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与展览相关的PPT、视频或音乐,通过强烈的视觉、触觉冲击,既能丰富展品的形式,又能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华东师大图书馆曾联合学校设计学院主办了“新生代力量——设计学院学生作品展”,除常规的展板说明外,还尝试采用了大屏幕的液晶显示屏播放动漫作品、数台电脑显示“一分钟影像”作品,以及实物展示柜陈列“世博”特许产品,以多形式、立体化、鲜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次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展览得到动态呈现,极大地发挥了活动的整体效应。

5.重视宣传和报道

“工作未动,舆论先行。”高校图书馆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前来借阅图书或自修,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学生都了解图书馆展出的情况。为了让更广大的师生也充分了解图书馆的展览活动,舆论宣传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有时候由于宣传不到位,很多学生错过了精彩的展出。而一些高品位的展览也会出现门可罗雀的现象。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展览要创出品牌,创出特色,就需要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和大力报道。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传统的海报、通知等形式进行展览的宣传,也可以利用网络在校园网主页或校图书馆主页制作悬浮广告或公告,还可以联系新闻媒体,安排专题采访、专题报道等,扩大宣传渠道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6.加强馆际联系与互动

目前,各高校间图书资料互借已成为一种常态,而展览活动的共享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事实上,各个高校都有自身的院校特色、团学活动和文化底蕴,各高校图书馆也都在举办反映自身特色和品牌活动的展览。如果积极推进高校间的协作关系,建立高校图书馆间展览服务的联动部门和馆藏目录,对资源统一调配,达到上海市范围内、甚至省际之间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就可以把一些制作精良,且反映各校学术前沿、特色活动的优秀展览推荐给其他高校,这样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又能促进高校图书馆展览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