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认识范例6篇

医药行业的认识

医药行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两票制;医药流通;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09-02

2016年“两票制”的推广标志着我国医药改革迈上了新的台阶,成为了推进医疗服务,发展医疗事业的重中之重。“两票制”减少了医药流通过程中的冗余环节,提升了医药流通的效率,使得药品加价更加透明。然而,如何面对医药流通企业小而散、流通效率低、供应链成本高的问题,必须从医药流通供应链管理着手。只有优化供应链管理,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医药流通成本,提升医药流通运作效率。

一、医药供应链概述

供应链是在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关系到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最终端用户的所有企业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的是围绕生产和流通的核心企业,加强对其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开始直到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和零售商,包括最终的用户,这一过程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结构。结构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是网链结构节点。

医药供应链是指药品从供应商到消费者手中这一流动的过程。药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其选择权和使用权分离,药品在消费过程中不存在价格弹性。药品的供应链不仅关系到消费者,也关系到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和社会的发展。

二、医药流通行业“两票制”下的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016年4月国务院正式推广“两票制”,即药品生产企业与一级经销商的销售过程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到医疗机构的销售过程中再开一次发票,整个医药销售的过程中共开两次发票,因此被称之为“两票制”。“两票制”的推广大大减少了医药流通环节,提升了医药流通效率,使医药流通过程得以规范,落后企业得以淘汰,药品流通模式得以优化。在这一过程中,现有药品流通企业对药品供应链管理认识不到位、效率低下和集中度低等问题更加突出,对药品上下游企业的经营都带来了严峻挑战。

1.对现代供应链管理认识不到位

供应链管理理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至今,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实践研究,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从分布管理、集成管理到协作管理,现代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流通阶段不可或缺的管理依据,也是现代经济的表现。然而我国医药流通中对于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缺乏,多数医药流通企业,对于供应链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混淆,认为供应链管理只是将产品配送到指定目的地,这种片面的认识限制了医药流通的发展。此外很多医药流通企业管理者认为供应链管理只需要增加装备和提升技术,忽视了资金流、商流、信息流的协同作用,忽视了内部工作优化的重要性。

2.医药流通行业效率低下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在发展方面缺乏细致而系统的规划,规划不到位导致了无序扩张,浪费了大量资源的同时也造成成本的上升,限制了资金流的运用。在医药供应链环节中,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和交流不通畅,信息并未实现充分的共享。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注重提升自身的管理升级和人员素质提高,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提升运营效率,而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仍停留在传统分销配送模式上,效率不高。在医药流通企业中,供应链管理中的服务功能、服务延伸尚需进一步重视。高附加值的信息管理和重要的物流成本控制环境的增值服务还得不到体现。

3.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相对较低

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是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无论是医药市场的结构还是业务经营效益都提示我国医药流通产业集中度不高。我国医药行业中的流通企业数量多,达13000家,大型医药流通企业数量少,医药流通企业分散、集中度低,在“两票制”下,如何保障药品供应、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是一个巨大挑战。

三、医药流通行业“两票制”下的供应链管理优化对策

1.提升供应链管理思想认识

“两票制”的推广是对医药流通行业的洗牌,面对这一改革,医药流通企业必须加深思想认识,加强对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学习,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厘清供应链管理的本质。从医药流通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特质出发,认识到企业之间协作、发展的重要性。

2.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唯有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强对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协调控制,才能提升医药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不仅要对企业的设备进行升级,加强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渗透,更要对信息技术进行掌握和学习,认识到供应链整体信息化的重要性,从供应链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和行业监管等多方面进行信息化改造,满足供应链发展对信息、数据的需求。

3.创新服务模式

医药流通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必须要进行服务模式的创新,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升供应链管理^程的服务增值。“两票制”下压缩了医药流通企业在各个分销环节中的利润,因此必须要从自身服务管理出发,提升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增加服务价值,使企业的盈利模式实现多元化和层次化,适应医药改革对于医药供应链“微利”的要求。重视供应链环节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服务对接、服务延伸,发挥医药流通行业的专业性和社会性,基于自身的行业特点,延伸物流服务内容应积极与“两票制”政策相协同。

4.深化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合作

目前“两票制”的推广,促进了企业的升级和优化,也淘汰了一部分不具有发展能力的落后企业,加速经营企业两级分化,提升了流通企业的规模效应,大的医药流通企业一方面提升了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一方面对渠道的控制加强后,成为价值链整合者,而且医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医药供应链管理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需要企业对链上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对供应链库存、配送路径进行全局优化,对供应链管理进行集成。医药流通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手段、互联网的应用,对业务流程、上下游的企业的合作机制进行梳理重建,构建适应“两票制”政策下经营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满足市场需求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使供应链的上下游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准确规划和控制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链上成员共享信息,进而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保证业务流程运行顺畅、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帮助企业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医疗机构用药供应。

参考文献

医药行业的认识范文2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我市药店、医院、药厂、医药公司等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根据我校近几年药学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按比例进行调查。其中,药店占55.0%,医院占20.0%,医药公司占15.0%,药厂占10.0%。

2内容和方法

2.1内容

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分为4个部分:

(1)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2)用人单位对药学岗位人员的学历及能力要求。

(3)药学岗位人员应该掌握的课程及应加强的课程情况。

(4)对我校教学方面的建议。问卷采取单选题、多选题及问答题结合的题型。

2.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采取邀请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选择设定选项和填写回答两种方式,并在调查期间与部分负责人进行座谈,座谈内容也是围绕药学岗位人员的能力及知识要求展开的。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回收有效问卷共40份。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中药店22家,占55.0%;医院8家,占20.0%;药厂4家,占10.0%;医药公司6家,占15.0%,

3.2用人单位对药学岗位人员学历及能力的要求

3.2.1学历要求需要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单位28家,占70.0%;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家,占7.5%;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5家,占12.5%;对学历没有要求的4家,占10.0%。

3.2.2专业要求大部分用人单位对药学岗位人员专业的要求是与医药相关的专业。有65.0%(26家)的用人单位要求是医药相关专业;另有20.0%(8家)的单位要求是药剂或中药专业;有7.5%(3家)的用人单位要求是药剂专业;有7.5%(3家)的用人单位对专业不设要求。

3.2.3对医药商品购销员证或中药调剂员证的要求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持有医药商品购销员证或中药调剂员证等上岗证对工作是有较大帮助的,这个比例达到了65.0%(26家);另有20.0%(8家)的用人单位对药学岗位人员是否持有医药商品购销员证等上岗证的态度无所谓;15.0%(6家)的用人单位认为持有医药商品购销员证等上岗证对工作无帮助。

3.2.4对药学岗位人员关键能力与知识的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药学岗位人员的关键知识与能力需求的排序来看,有82.5%(33家)的用人单位认为医学知识和药学专业知识为药学岗位人员的关键能力与知识要求;其次为管理营销能力和操作技能,占65.0%(26家);然后是人际关系,占60.0%(24家)。

3.3刚毕业药学岗位人员的能力和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1)对药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对药物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儿童用药注意事项不熟悉,在中成药主治功效方面、联合用药方面有待提高。

(2)医学知识与药学知识实践联系不足。临床医学知识、中医学知识、中成药医学理论掌握得不够,而且将临床医学知识与药学知识相联系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的能力较差;在用药搭配方面掌握不足;对非处方药及辅助用药、中成药等无法进行合理推荐。

(3)销售营销能力有所欠缺。销售技巧欠缺,不够自信。

(4)对医药公司及药厂的工作流程不了解,对GSP及GMP法律法规的内容了解不足。

(5)人际关系的处理存在不足。在工作当中与顾客的沟通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不足。

(6)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不够。在工作当中,一部分药学岗位人员存在努力不足、自觉性不足的缺点。

3.4药学岗位人员应该掌握的专业课程及应增设的课程情况

3.4.1药学岗位人员应该掌握的课程情况

(1)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用人查单位认为药理学、医学知识为需要掌握的课程。其中选择药理学的占92.5%(37家),选择医学知识的占77.5%(31家)。(2)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礼仪、药剂学、药品营销、药事法规、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为需要掌握的课程。其中选择礼仪的占65.0%(26家);选择药剂学的占60.0%(24家);选择药品营销的占57.5%(23家);选择药事法规的占55.0%(22家);选择天然药物化学的占45.0%(18家)。(3)低于50.0%的用人单位认为计算机、英语、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学、天然药物化学为需要掌握的课程。其中选择计算机的占37.5%(15家);选择英语的占25.0%(10家);选择药物化学的占17.5%(7家);选择药物分析的占12.5%(5家);选择天然药物化学的占5.0%(2家)。

3.4.2药学岗位人员应增设的课程

接受调查的单位普遍认为学校应增设的课程主要有:临床药学、疾病诊断、临床医学基础、常见病诊断及用药、中医诊断、中医内科、计算机联机操作、钱币的鉴别。

(1)用人单位需要的药学岗位人员仍然以中专学历为主,因此,我校学生的毕业前景还是可期的。

(2)用人单位认为药学的专业性仍然是第一需要,其次是医学知识,再次是管理营销能力。这反映了社会用人单位基本保持学以致用的人力政策。把管理营销能力提高到仅次于医学知识的地位,这也反映了市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加强,另外,也要求药学岗位人员要处理好人际关系。

(3)从调查中反映出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偏重于深层研究的课程在社会实际工作中的被需求弱化了,而且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此类课程基本属于“虽学但无以用”的范畴。

(4)反映了药学岗位人员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方面存在不足,环境适应能力有待加强。

4建议

4.1药学岗位人员应加强自身能力

针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药学岗位人员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更进一步被社会认可,我们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加强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当今社会赖以生存的主要技能,是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重视的能力。从调查情况看,药学岗位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是诟病之一,因此,药学岗位人员要努力掌握知识,拓展知识面。

(2)提高药品销售能力。21世纪的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学科,随着日益发展的第三产业地位的不断提高而被重视。在关键能力和知识要求项目中也反映出来,随着社会流通产业的加速发展和社会对服务业的质量要求的提高,用人单位均认识到管理营销能力的重要性,也期望就业人员加强沟通能力。

(3)端正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环境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综合学识与能力的体现。药学岗位人员要学会尽快适应社会环境,才能把专业知识运用到极致。

4.2对我校教学管理的建议

(1)加强药品和医学知识的教授。为适应社会需要,使我校毕业的药学岗位人员更加被社会用人单位认可,结合大致就业方向综合考虑,建议在现有课程中增加常见病用药和内科学等课程。

(2)减少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偏重科研课程的课时。要调整学习方向,保持我校的教学理念和职教工作的贯彻落实,为使药学岗位人员增加就业的实操性和实用性,必须做相应的课时调整。

医药行业的认识范文3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就业大环境下陷入困境。综合能力与中医药院校强调的专业优势相冲突。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是前提,但扎实的医学知识需要学习时间的积累。中医药行业也很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当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学习时,其他综合能力如社交、管理、组织协调等的培养就会在无形中被忽略。然而中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的不断饱和,使得更多的大学生专业对口就业越来越难。但几年的艰苦学习,专业知识的积累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放弃从事专业对口行业的意愿,思想压力增加。专业的特殊性导致了毕业生就业行业的相对固定。部分学生在就业时,观念相对“死板”。很多学生都认为既然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就应该从事相关医药行业工作,从而忽视了其他更多甚至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渠道分析

作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特别要求的中医药行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中医药专业知识技能,同时综合素质要求也必不可少。为更好实现就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就业思路,增强就业意识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思路不明确,就业意识淡薄。针对这一现象,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和大学生自身都应反思。就教育管理者而言,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正确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其途径是多样的,比如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就业讲座、以就业为主题的班团活动等。同时,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自身应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更高的理论素质,才能指导大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恒心和毅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学生勇于接受择业过程中面临的一切挑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就业问题,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客观分析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应努力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形势,培养自身竞争意识,勇于接受挑战,敢于面对风险,改变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同时,开阔视野,转变单一狭小的就业观念,多向其他相关领域发展,如医药保健行业、营养师行业等,降低就业期望值,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二)注重自身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发展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学生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就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从而忽略了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还有一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其他综合能力如交际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才是找工作的根本,在校期间忙着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以讨好领导和老师为目的,谋取个人荣誉,忽略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甚至为了考试合格而冒险作弊。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中医药无疑是一项实战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想要获得一个满意的工作,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学好专业知识技能,为就业打好基础。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有效资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这是从事专业对口行业的前提。同时,社会对于大学生其他能力也很看重,比如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等。大学生应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学好专业知识,又培养自身的其他能力。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学生活动,通过实践发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演讲与口才等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面对就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就业指导工作,学习就业面试技巧如礼仪、制作简历等,积极参加模拟招聘、就业专题讲座等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整体实力,正视就业压力。

(三)全方位、多层次发掘就业渠道,正确对待就业机会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大学生求学不再是闭门造车,大学生可以坐一屋而览天下。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应积极利用网络等资源优势,关注与搜集中医药相关行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要了解非医药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应积极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客观看待城市医药行业、城市非医药行业以及基层相关用人单位。无论是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医药公司、个体诊所,还是基层农村医疗单位,都应正确认识其提供的就业机会,把握职业需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关注学校相关网络就业信息的情况,时常浏览学校就业网站,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增强自身择业意识,积极参加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强化自身适应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审时度势,消除盲从心理,挖掘自身优势,顺利就业。作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其就业渠道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主要有六个领域。

第一,城市医疗卫生单位。据统计,每一所中医药院校每年至少有一次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双选会。在双选会上,众多医疗卫生单位都会提供大量的用人需求信息。这其中就包括了城市公立医院、大型医药企业、著名私立医院以及卫生医疗机构等。很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盲目追求城市就业机会,认为作为大学生就应该呆在大城市,就应该拥有体面的工作。这导致了城市就业竞争的加大,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

第一,城市非医药行业。众所周知,每年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并不完全都从事医药行业工作,非医药行业也存在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很多人陷入了一个误区,辛辛苦苦学了5年的医学知识却未能找到专业对口行业就业而心有不甘。事实上,大学生考入大学就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很多新事物需要从头学起。而大学生就业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很多时候都必须重新学习。

第三,基层单位。当前我国农村的医药卫生人才缺口很大。我国中医药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现了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国家对面向基层农村就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大量优惠的政策,包括工资、考公务员加分以及继续深造的破格等。由此可见,基层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广阔市场,就业机会很多。

第四,参加选调生、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属于我国大学生范畴。政府在公开招聘各类人才时,机会对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来说是平等的。因此,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毕业时可以参加国家各类公务员、选调生以及众多事业单位人才招聘考试。

第五,考研继续深造。近几年,高等中医药院校连年扩招,使毕业生逐渐增加。很多医院本科生储备已基本达到饱和,在人才需求结构上缺少高层次高学历的大学生。单位门槛高,本专科生进入艰难,到基层就业又不甘心,在多重压力下,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但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考研时,应摆正心态,杜绝好高骛远,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选择考研专业,同时处理好就业与考研的关系。

第六,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我国高考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导致每年众多的毕业生不可能都实现就业。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就业渠道,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未尝不是一种就业方式。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也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消除就业困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是有益的。创业不仅给了自己发展的广阔前景,也给了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当前,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比如小额贷款和担保,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就业资助等,还包括如KAB、SIYB等创业培训。这里应该指出,对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考核制度有待改进。当下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考取需要毕业生毕业后才能拿到,这就使得一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立志毕业后自主创业开诊所的愿望落空,从而迫使学生为了生计而加入求职的学生大军中。

参考文献

[1]李广华,王文宛.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J].中医药导报,2006(12).

[2]王胜军,孙淑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初探[J].2006(15).

[3]博伟,马改红.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危机探讨与化解[J].中医药导报,2010(8).

[4]唐红兵,周章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医药行业的认识范文4

论文关键词:医药流通 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竞争,医药企业信息化不仅成为医药企业管理发展和提高的关键,而且还将是企业通向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具,因此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医药企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医药流通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笔者通过对医药企业信息化的认识,阐述了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就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米的效益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竟争,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不仅成为医药企业管理发展和提高的关键,而且还将是企业通向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具,因此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要实现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就要建立医药流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与本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响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增强经营机制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医药企业加人wt。后的竞争力,是摆在医药企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我国目前医药行业的特点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区分全国一级医药采购供应站、地区二级药品批发企业、县(市)三级批发单位及各药品零售单位。改革开放以后,这一逐级调拨供应体系被冲垮,被多渠道、少环节的药品购销体系所代替,且竞争激烈。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 2万家零售企业11.5万家,但覆盖全国性的公司极少,各自为政,分散经营,规模化不够,网络化不够,呈现“多、小、散、乱”的格局。

1. 1医药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药品经营企业多,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据统计的药品批发企业中年销售额最多为60多亿元,而年销瞥额达到5亿元的批发企业不到100家。而且,网点分布在城乡之间以及经济发达与落后地区间的比例也很不合理。

1. 2医药市场流通秩序较为混乱,无序竞争、过渡竞争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违规经营,一些地方开办或变相开办药品集贸市场,药品交易行为不规范,医药市场存在着地区封锁等。

1. 3多数企业市场开发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较弱。企业经营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低,流通效率低,导致经济效益差。据统计,全国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 ,销售利润率《1 %而国外大的医药公司一般年销售金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美国的医药零瞥企业通过不断兼并,历经洗礼,形成了rite-aid,walgreen,cvs三寡头垄断的状况,这3个公司的零售额占全美的医药零售总额的600;批发企业业务则主要由mckesson和cardinal health两大公司主导。全美批发商平均毛利率4.5%,平均费用率只有2:9%,由于采用配送制,实行统一的科学管理,效率高,整体实力强 “十五计划”以来,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许多医药流通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如上海龙头医药、北京医药、苏州“雷允上”药业、重庆华博医药等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2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2. 1医药流通企业内部人员对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认识问题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医药流通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有些条件较好的医药流通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2. 2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医药流通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间题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3加快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 1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应纳人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3. 2切实建设医药流通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企业应当花大力气,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到提高认识,加强一把手工程,医药流通企业领导者应先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飞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3. 3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80%的医药流通企业认为资金投人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医药行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 医药企业 信誉危机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6.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3-0031-03

面对近几年来不断出现的医药企业违法违德、损害公众生命健康的恶性事件,人们不禁要追问医药企业信誉失范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医药企业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行业道德底线?笔者认为造成医药企业信誉危机数量多、频次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医药企业自身自律意识薄弱、信誉管理理念滞后是近年来医药企业危机事件的主要原因。

1 医药企业信誉失范的原因

1.1 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认知盲区,普遍缺少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而目前许多医药企业将追逐利润作为唯一目标。有的企业认为生存是第一位的,顾不到社会责任;另一些企业则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只需管好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没有多余的财力和精力去承担社会责任。显然,这些企业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存在的价值完全割裂,将履行社会责任当作是企业额外的包袱与负担。不仅中小医药企业拒绝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有的大型医药企业同样漠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2012年1月2日,国家环保部公布了2011年年末被环保部挂牌督办的15家企业,名单中永安药业和海正药业赫然在目。环保部限令这15家违法企业在2012年6月前完成挂牌督办事项,如不能在限期内完成整改,将报有关部门责令其关闭。

据环保部透露,永安药业1.4万吨酒精法环氧乙烷生产装置未批先建,并已投入生产,污水处理站排水长期超标排放,现场检查时还弄虚作假。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外排废水COD超标,电缆沟积存高浓度污水;抗生素菌渣等危险废物擅自出售给无资质的企业,并对与环保部门联网的在线监测数据进行弄虚作假。这两家医药企业均是上市公司。在此之前,2011年6月中央媒体曝光了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废水、废气、废渣违规排放现象,但哈药称只有“搬迁是解决气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缺钱”企业无法短期内异地建厂。然而,据该企业年报显示,2010年该公司的环保投入约为1 960万元,仅是其广告投入的1/27;而其旗下哈药六厂气势恢宏、流光溢彩的“博物馆”式办公大楼更是向公众显示了它其实“不差钱”。

哈药、海正都是国内一流制药企业,但是它们都缺失了一个企业公民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保护环境,靠牺牲环境质量来赢得一些医药企业一时的经济效益,这本身就与医药企业自身所承担的使命相违背。对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于明德称,“中国已不需要以牺牲环境来换增长。”

而在近期曝光的毒胶囊事件中,九家医药企业因采用由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药品而导致铬超标,对公众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中修正药业、四川蜀中制药、通化金马药业均“榜上有名”。这些企业明知工业明胶是不能用于制药业的,但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他们放弃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1.2 信誉管理意识薄弱,重利轻誉

缺乏责任感的企业必定不重视信誉。某些企业虽然通过了GMP认证,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偷工减料。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中国负责人希基曾通过媒体明确指出:“中国生产药物或活性药物成分的公司有6 000家左右,其中40%至60%的制药商在经营上没有遵守良好的生产规范。”国内医药行业的专业人士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院郭凡礼曾向《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表示:“FDA人士所说的这种四至六成欠规范的情况实际上是存在的。我国制药企业普遍规模小、药企中有八成以上都是中小企业,而我国目前出口至国外的药品也大多以粗放式的原料药为主。” 许多医药企业不愿按照严格的质量管理程序进行药品生产,偷工减料,导致药品质量不合格,严重损害医药企业信誉。有普药大王之称的四川蜀中制药厂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其生产基地进行的飞行检查中发现,该企业中药制药生产车间多处地板存在裂缝、生产记录不齐全等严重违反GMP规范的行为。为此,浙江康恩贝制药的代表提出了“合格假药”的概念,即“一些药品,特别是中药,仅凭质量标准并不能判断是否真假,只有按严格GMP标准生产出来,这个标准检测才是有意义的。”他说,“这就像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而使蛋白质含量达标一样,质量标准反而成了造假者的工具。”

1.3 缺乏公共关系战略意识,公众意识薄弱

国内医药企业普遍不重视公众利益,公众意识淡薄,公共关系管理水平低下。在各大医药企业的网站上,占据网站版面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的单向宣传,面对社会公众需要的药学知识服务和以公众为主角的信息包括企业员工信息的内容则少之又少。而虚假医药广告更是花样繁多,屡禁不止,成为众矢之的,也是造成医药企业信誉危机的重要元凶。据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年报显示,该年度共查处违法药品广告73 011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送的违法医疗器械广告有4 152件。

而当出现损害公众利益的事件后,药企往往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开脱。海南康芝药业在出现儿童退烧药尼美舒利事件后,不正面回应该药品在儿童服用后是否具有安全隐患,却再三指责同行强生进行不正当竞争,此举无疑是本末倒置。实际上这正是国内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匮乏、公众意识淡漠的典型表现。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严重缺失,加上国内许多医药企业未将信誉管理和信誉建设纳入企业日常管理范畴,因而为各种医药企业损害公众利益的危机事件埋下隐患。

医药行业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抗菌药物;滥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29-01

WHO要求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30%,卫生部《医院管理规范》中提出,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50%。在欧美发达国家抗生素的使用量大约占所有药品的10%,而目前乡镇卫生院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远超过50%。国内对85家医院调查结果显示,住院患者79%引用了1种或1种以上抗生素。[1]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而导致的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笔者就抗菌药物滥用根源加以剖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1抗菌药物滥用根源

1、1社会根源

由于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水平相对下降,医院和医务人员把增加药品销售视为增加收入的捷径、国家对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监管不到位、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不高、医德意识淡漠、居民对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缺乏认识是导致抗菌药物滥用的根源,其中医务人员滥用抗菌药物是导致抗菌药物使用过频、过滥的最根本原因。

1、1、1政府对乡镇卫生院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政府对乡镇卫生院投入严重不足,卫生院主要靠业务收入来维持基本运转,其中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主要部分。[2]医务人员通过多卖药、卖贵药以取得更多的差价收入,于是出现了大处方、多开药、开贵药等不合理的用药现象,这些药品中抗菌药物占相当大的比例,这种“以药养医”的不合理补偿机制造成了抗菌药物滥用。医疗机构为生存而谋求经济利益而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而导致滥用抗生素相当普遍。[3]

1、1、2药品流通制度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为抗生素滥用推波助澜。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认为,抗生素滥用的主要原因除了医学知识和诊疗经验不足外,主要是利益诱惑。药品生产和商业企业的混战为抗生素流行造就了条件,企业为了生存就以送回扣、价格战等方式,千方百计推销抗生素,利益的链条也促使许多医院放弃医学原则增加抗菌药物的使用量。

1、2医生方面

1、2、1业务水平不高 医生对疾病的诊疗水平有限,对细菌感染、菌群失调认识不足、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不到位,把抗菌药物作为“保险药”、“安慰剂”,不论有没有适应症都为病人开抗菌药物,造成了抗菌药物的滥用。如农村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和婴幼儿秋季腹泻,两种病中70-90%均为病毒感染,却大量地常规使用抗菌药物;乡镇卫生院手术室条件相对较差,无菌手术适当使用些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无可非议,但大多医院却普遍存在多联用药、用药时间过长、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

1、2、2医德底线降低 西医之父、医德奠基人希波克拉底提出医生从业之初必须宣誓,希氏誓词以“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为信条。而部分医务人员医德缺失,在诊疗过程中不考虑病家的利益、不考虑用药是否对症、甚至明知用药不对症,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巧妙”利用医患之间医学知识不对称,千方百计让病人使用贵重抗菌药物,以便从药品商那里获取更多的回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使用量、销售量列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菌药物。

1、3患者方面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药用得越贵越好,病也就好得越快,对健康也就越有利,许多患者一发热就让医生为其输液,用好“消炎药”,而80%的急性发烧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抗菌药物根本无效。有些家庭甚至把抗菌药物作为家庭保健必备药品,稍有头疼发热便信手取来服用,加剧了抗菌药物的滥用。

2对策

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利润及医药分家均不能完全阻断医生与药品商之间的利益链条,遏制抗菌药物滥用问题的关键是卫生行政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医疗机构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医德修养,同时要加强社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滥用抗菌药物危害的认识。

2、1严守法律法规 加大监督力度 严格遵守《药品管理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新《处方管理办法》。特别是新《处方管理办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新《处方管理办法》推出了处方点评制度,并出台了处方评价表,这份量表可以对某个医院、某个医生个体进行处方评价。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对某名医师的处方情况实施评价,对不合理用药及时进行干预,新《处方管理办法》第46条规定了六种情形可以由医疗机构取消其处方资格,其中之一就是“因开处方牟取私利”。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依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堵住抗菌药物滥用的源头。

2、2加强业务培训和医德医风教建设 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增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原则:能用窄普不用广谱、能用低级不用高级、能用一种药就不联合用药。医疗机构成立医德医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医院医务人员行为规范》,教育医务人员要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要以疾病需要为准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制止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现象。

2、3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预防抗菌药物滥用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多种途径的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同时需要多部门参与。[4]提高居民对滥用抗菌药物危害的认识,改变居民视抗菌药物为“万应良药”的错误思想,牢记抗菌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按医嘱使用,不擅自购买使用抗菌药物,从而减少或降低抗菌药物滥用。

参考文献

[1]周世文 王沦帮. 抗生素的使用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中国药房, 1991,2(4):25

[2]《卫生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研究》研究报告[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