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例6篇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1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材编写;教学效果

当前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精神中,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精神体现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在从事儿科教学的十几年中,我使用了好几种不同版本的儿科教材,每一次教材的选择都力求符合当时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依照目前的办学方针旧版教材就显的有所不足。这次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组集全国七个省市有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强的儿科护理高级讲师编写的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用的新版《儿科护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体会

(一)目标明确

1、培养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编写中,不是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必须、够用”,而护理措施部分就编写的详细和实用。例如在《肺炎》这一节中,治疗只是要求掌握原则,而护理措施就写的非常详细,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内容还与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还增加了美国NCLEX-RN(National CounselLicensing Examination-RegisterNuts e)、CGFNS(Commi s sionGraduates Of Foreign NursingSchools)及其他国家护士考试常涉及的内容嘲,增加国外注册护士考试内容和英文护理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符合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

2、学习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每一章内容前面都用引入问题的方式介绍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注意点,既引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又为学生指出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是按护理程序的框架来编写的,护理措施的概述部分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护理诊断,前后联系紧密,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二)编排新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一改以往的编排风格,加用了彩色印刷,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在教材中使用了图文框,内容中穿插了小知识及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编写风格适应了中专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正文对应的位置用图文框增加了全英文的“知识拓展小贴士”,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增加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医学信息量。教材中的主要医学和护理术语采用汉、英双语书写,每一节后还有本节关键英文词汇和音标,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目的。

(三)图、表丰富

在临床教学中,学生对没有亲眼目睹的一些临床现象无法理解,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使用了较多的插图进行直观教学。例如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一节中,学生对佝偻病患儿的骨骼改变不理解,由于新版教材中有肋膈沟、鸡胸、“O”型腿等骨骼变化的插图,学习起来很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

在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还有大量的表格,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例如在“化脓性脑膜炎”这一节中,将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几种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在表格中列出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技能强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编写中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例如在“儿科常用护理技术”这一章节中,采用表格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并针对操作步骤提出对应的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练习中更具有指导性。在书末还配有实践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临床见习、多媒体教学、病案讨论和技能操作练习来强化技能培训。

(五)课件齐全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配套了教学课件,课件里有大量的图片和录像,既帮助了教师授课讲解,又可补充临床见习的不足,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建议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材;现状调查;对策探索;指标体系制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以来,其教材建设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解决“有无”矛盾和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如何强化高职教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深化高职教材的改革、建设和创新是当前高职教材建设的重点。

2006年下半年,我们结合课题研究,面向全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近百所高职院校的1500余名教师和教材管理人员、2536名在校学生以及近年来在高职教材建设、出版领域较具代表性的11个中央部(委)、行业出版社的高职教材编辑及出版管理人员进行了建设现状调查工作。被调查者对我国目前高职教材建设现状,持“非常满意”的占27.3%;“比较满意”的占54.5%;6.5%的人表态为“一般”;还有1.7%的被调查者表态为“不满意”。结果表明: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目前总体状况较好,也有诸多具体问题急需我们去研究、探索和解决。

一、高职教材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次高职教材建设现状调查采用问卷法、专题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其中,以结构化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调查主要侧重在高职教材的建设机制、教学适用性、科学水平、职业能力培养水平、教材选题来源、教材形式和出版社关注及出版高职教材状况等方面。调查结果经相关科学计算方法检验,总体是客观、公正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1.建设机制及总体现状

高职院校对教材建设较为重视,学校基本上均制定了一个时期及学年(年度)教材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立项建设,使本校教材建设有计划、可持续发展。学校务实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政策引导,通过设立教材建设基金等途径确保对教材建设的经费投入。同时,对教师承担编写的部级规划教材或获奖教材激励政策到位、经费支持充足,鼓励教师编写特色鲜明、可逐步成为精品的满足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优秀教材。被调查者对“教材主编所在单位重视教材建设程度”的调查内容,67.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学校非常重视”;31.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比较重视”;还有O.7%的人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一般”。

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教材建设更是近年来才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因此,形成的精品甚少。就教材建设所具的内在规律究其原因:一是教材的再版或多版是锤炼精品的有效途径,在随机被抽查的教材样本中,版次为第一版教材的比例为85.5%;版次为第二版教材的比例为13.1%;三版以上教材的比例仅为1.4%。二是在随机被调查的教材中,其样本教材年度出版数量占总样本教材数的比例为:2000年占2.2%;2001年占1.6%;2002年占4.8%:2003年占11.3%;2004年占16.1%;2005年占24.2%;2006年占39.8%。由此可见,高职大部分教材出版周期较短,形成精品还需一定时间。

2.教学适用性

对于高职教材“教学适用水平”,41.3%的人选择了“优秀”;45.7%的人选择了“良好”。说明经过近年来的建设,高职教材已基本能够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材在内容选择与具体编排形式等方面已基本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和学生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所选理论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适应教学需要。也有10.7%的人表态为“一般”;2.3%的人认为“较差”。说明由于目前的部分高职教材来源是由本科教材删减,或是在原中专教材基础上增添内容而成,使得部分教材存在学科知识的连贯性不强,教学针对性和适用性不高等问题。

3.科学水平

在对高职教材“科学水平”的调查中,选择“一般”、“较差”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20.4%和2.7%。说明目前高职教材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能力的科学分析,存在不能够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未能将最新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主流技术及时反映到教材中。其成因主要是教材编写者未能主动多渠道通过从事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掌握最新科技动态,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使其科研成果、高新技术及时纳入教材之中:也反映出教材编写队伍在主动深入生产实际,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方面有欠缺。

4.职业能力培养水平

在对高职教材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水平”进行调查中,当被问及“教材是否能够综合反映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其他相关能力(协调、合作、心理素质等)的培养”时,选择优秀者仅为36.9%,38.1%认为良好,22.5%认为一般,2.5%感觉很差。而关于“教材是否融入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调查中,选择优秀者亦仅为39.6%,32.1%的人选择了良好,20.9%的人选择了一般,7.4%的人表态很差。两项调查内容选择“优秀”和“良好”的比例均未超过40%。反映了在高职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在对企业现状、岗位的人才需求和规格进行充分反映方面存在不足;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显得不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做到校企合编和产学研结合,与高职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5.教材选题来源

高职教材选题来源主要由“出版社组织选题和稿源”,其比例为51.6%;“行业、协会统一牵头组织立项选题”、“多校联合编写选题”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20.6%和27.4%。这样就造成所编写教材缺乏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难以将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法规也难以作为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得到体现。原因之一是教材出版、发行行业过分看重发行市场及利润,竞相组织高职教材稿源,“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设法召集和组织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二是相关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统一牵头组织教材选题立项工作不够。三是在教材选题的立项及建设上可合作的高职院校间多校联合编写不够。

6.教材形式

目前,高职教材主要以单一纸质教材为教学内容的承载方式,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种媒体、多种形态、多种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包括多种教学服务内容的结构配套的立体化教材建设还未形成规模。被调查的样本中只为纸介质的教材占94.4%;在纸介质教材的基础上配有

完整电子教案及网络课程的教材比例为4.1%;在纸介质教材的基础上配有较完整电子教案的教材比例为5.6%1仅配备有较完整纸介质教辅书教材的比例为4.5%。配套较好者主要为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教材及部级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说明高职院校在开发建设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电子教材、网络教学资源,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认识不够。同时,与纸介质教材相配套的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是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较充足的建设经费和掌握较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方可顺利开展的工作,这是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及教材编写队伍今后需研究和加强的环节。

7.出版社关注及出版高职教材状况

本次面向出版社的调查涉及了近年来在高职教材建设、出版领域较具代表性的11个中央部(委)及行业出版社。就各大出版社在进行高职教材建设、出版以来出版相关教材覆盖的专业面进行了调查。在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10大学科门类共82个被调查专业中,8个出版社均在建设并已有出版教材的专业计15个;5个出版社均在建设并已有出版教材的专业计8个;3个出版社均已有出版教材的专业计12个;两个出版社均已有出版教材的专业计11个;只有一个出版社有出版教材的专业计23个;另有13个专业的教材11个被调查出版社均未涉及。较多出版社关注并积极组织建设出版教材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机电设备、土建施工、财务会计、计算机、市场营销等招生及教材需求量大的专业上,小行业及较偏的专业关注的出版社很少。

部分出版社对教学用双语教材亦进行了建设和出版,双语教材占调查样本的比例为0.4%。两年制高职教材也有建设和出版,其比例为4.5%。

综上对调查数据的说明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工作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教材建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目前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在此提出如下针对性对策和建议。

二、对策与建议

1.树立正确的高职教材建设观

高职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及区域性的特点。故此,高职教材的建设规划及编写应尽量体现其适用性。

(1)为教材准确定位。一是教材应服务一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尽可能以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编写时注意与职业基础内容的衔接,突出以职业性内容为主,以学术性内容为辅的特点。理论知识要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编写;二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充分体现实用性、针对性、简约性、及时性、新颖性和直观性;三是教材编写应根据地区经济、科技和基础教育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

(2)培养形成高职教材建设观。一是要坚持面向学生、面向职业岗位群、面向社会,教材设计和编写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要求教材克服学科本位论,放弃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要从学生的就业和岗位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教材,真正实现从学科本位向学生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三是教材内容必须是能使学生形成基本职业素质的知识和技能,突出体现服务于发展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功能。

(3)体现教材的灵活、多样性。一是根据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出版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教材,教材还要体现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培养对象和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个性,提倡“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重点抓好专业实践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校本教材建设;二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的内容及教学特点,研究教材功能与课程目标的关系,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需要决定教材内容的取舍,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及时补充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2.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服务,体现教材的区域性与适应性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指出,“高等学校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创新服务”。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高职教材的编写也应尽量体现其区域性和适应性。

(1)高职教材的编写应注意准确定位教材的适用区域。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科技和基础教育水平差距大,职业教育教材在不同地域应有不同的定位,不同地方区域性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品质也有差异,那种不顾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教材全国统一的做法,是既不科学也不可行的。编写教材应注意研究这种特殊的规律性。根据生源及就业去向等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理论深度。

(2)教材的多样化可以很好地解决教材的区域性问题。要使同一专业、同一课程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都有相适应的教材,只能通过教材多样化来体现。应鼓励地区性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建设,重点抓好专业实践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校本教材建设;校本教材应力求反应本校的优势和办学特色,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是解决专业实践课短缺和质量低劣的有效途径。同时,高水平的校本教材能够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教材的区域性和适应性。

3.建立“宽基础、活模块”的教材结构体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育应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理念。为此,高职教材的开发应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适时、适度地反映就业市场形势,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目前各高职院校为了加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在专业设置上实施“宽窄并存,以宽为主”的策略。所以,建立相应的“宽基础、活模块”的教材结构体系也十分必要。具体地说,就是教材结构体系应采取“宽基础”形式,教材内容涵盖的知识应注重相近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和沟通,突出不同学科专业教材之间内容的衔接性。而对行业性强或职业岗位针对性明显的专业,其教材内容宜采取“活模块”形式,教材内容应贴近某一特定工程或行业实际,理论的阐述、实验实训内容和范例、习题的选取都应紧密联系实际,有鲜明的应用实践性和技术实用性。

4.适应教学发展,实施立体化教材建设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3

然而,对于基础教育的主体人群――中小学、幼儿园的师生而言,“数字教育”似乎还只是一个时髦的概念,只是在一些发达地区以试点的形式零星的出现,并未形成应用性的广泛普及。数字化技术尚没有在基础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常态化应用,这与数字化教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在感叹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发出了“技术向左,教学向右”的呼声。这种质疑形象地反应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数字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即技术的发展与教学的应用出现了脱节。

技术创新主体(互联网或信息技术企业)与教学主体(师生)由于沟通与联系不足,导致了“技术向左,教学向右”的不协调、不同步问题。数字教育的创新发展,只有兼顾“技术”“内容”和“人”,才能引领技术与教学高效融合,实现技术对人的能力拓展,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基础教育改革。

电子音像出版社的服务功能决定了其在数字教育领域可以有所作为

在当前高度社会化分工的形势下,由于各自领域的专业限制,要加强技术、内容与人的互动和联系,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一种与技术创新主体和教学主体都有着密切交流的“第三方”的介入,实现数字化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等多方的资源整合和需求满足。具有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功能的电子音像出版社,就是最为合适的中介服务即“第三方”载体。

1. 电子音像出版社的中介服务功能

具有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功能的电子音像出版社,能够通过数字教育出版的“内容”来有效连接“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师生用户――市场),打通数字教育产业的上下游,促进技术与教学的高效融合。首先,电子音像出版社匹配教材、教参和教辅的光盘等数字化产品,都是为师生教与学提供服务的,且具有内容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师生对其认同感较强。其次,电子音像出版社在对原有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基础上,建立动态的资源建设机制,充分利用自身的组稿优势,组织一线优秀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最终形成符合教育实践的内容产品。再次,电子音像出版社能够紧跟技术发展步伐,结合各学科特色来探寻技术与教学的切合点,精心制作一些专业性的教学辅助工具。因此,电子音像出版社需把握数字教育出版的良好机遇,积极树立现代出版理念,努力打造数字教育出版服务业,从产品提供商向知识服务商转型,并借助自身发行渠道,快速广泛推广数字教育产品,最终达到技术和教学的高效融合。

2. 电子音像出版社数字出版功能

(1)与教学应用领域的常态化沟通

电子音像出版社的传统教材、教参和教辅音像类产品的生产与制作,都离不开教研室等教育主管部门、一线优秀教师的参与。通过选题研讨会、组稿会、调研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与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室、教育领域专家以及一线教师等实现了常态化沟通。基于此,出版社要不断了解教学应用领域数字教育的实际需求,并对已有数字产品进行互动反馈,形成“用户需求――产品策划――产品生产――产品使用――用户反馈――产品更新”的运作模式,有效促进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2)促进成熟技术的应用性转化与推广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将成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相结合,打造有针对性的教学应用,增强教学效果。例如,结合英语学科中口语听力能力培养的需求,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与安徽科大讯飞合作推出了《凤凰智能英语》系列软件,配套译林版英语教材和江苏省中考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内容,采用智能语音识别技术,通过人机对话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和听力口语考试成绩。

电子音像出版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具体可为模式

教育的本质是服务,教育服务的品质由教师和学生的交互程度决定,交互性的提高除了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更重要的是调动人(师生)的能动性。电子音像出版社提供的“知识服务”(即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多产业融合为依托,满足用户不同知识需求的服务过程),能够让技术和人的能动性都充分服务于教育。

在“知识服务”过程中,出版社必须建立资源库,使知识高度碎片化、专业化、系统化,对知识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与创新,使知识附加服务进行增值化处理;通过挖掘大数据,构建个性化、交互化和智能化的服务,最终形成融合信息新技术、延长出版产品链、覆盖教学全流程、伴随用户成长、版权保护良好的服务型产品。

1. 建设以增值服务为主导的知识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免费开放教育资源的浪潮已悄然兴起,自此,传统出版社的“内容”优势被极大削弱,内容的增值化服务将成为关键竞争力。

电子音像出版社需要对长期出版活动中积累的存量资源进行梳理和碎片化深度加工,并对知识元数据进行结构化标引标注,建立标准化数据库;同时按照知识架构,组织优秀教师编写、制作支持多系统兼容、多终端的数字化资源,以实现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效用最大化,同时,动态更新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此外,利用数据库中的优质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或二次加工,添加各种服务形成增值化产品,实现产品的丰富性、精准性和多元性。例如,在纸质教科书的基础上,添加多媒体立体资源和多元交互技术,制作互动电子教材;针对教师备授课对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需求,设计以互动电子教材为基础,以优质资源为主导的备授课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智能语音、App应用开发等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形成促进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教学工具,促进教学设计与学习方法的调整与优化等。

当然,积极打造基于各类学习素材的在线学习产品也不失为一种尝试。但在我国教育环境下,对于中小学主干学科的“翻转课堂”尝试还不太现实,而信息技术、科学、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课程的在线学习将成为可能。这些课程基本不与升学直接挂钩,网络在线课程的方式,既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管理,也能帮助学校有效节约、利用资源,因此在实际落实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此外,版权保护工作也很重要。数字版权保护应使合法用户安全、快捷地访问其所需的资源和产品,有效阻止非法用户访问,防止资源的拷贝与流失。因此,要充分利用数字水印、数字签名、行为控制、数字证书与认证等版权保护技术手段,辅助以用户管理等方式,积极做好数字版权保护工作。

2.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即时学习”和“个性化教育”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与推送技术,能够实现即时为学习者提供的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源和精准定制服务――学生的“即时学习”和“个性化教育”将成为可能。这两项工作由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知识服务”来创设是最佳的选择。

电子音像出版社应建立或整合各学科的题库,供学生课堂互动测试和课后习题练习,同时方便教师智能组卷,并针对评测结果进行分析,形成针对个体学生和整体班级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和探寻信息的技能十分重要,这一点单凭技术远远做不到,必须精心策划组织内容来引导与实施――尝试建立在线课程,在课程中链接已有应用,拓展其他应用,全方位满足学生的需求;整合专题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内容;根据学生搜索的内容,主动推送相关拓展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等。

组合各种技术,打造多元学习模式,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基于互动电子教材的基础性学习,通过数字终端的常规性独立学习,学生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结合短小微课程等多媒体形式,碎片化教学,避免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感知的枯燥与乏味感。②基于教学工具的实践互动性学习,结合各学科特点打造实用的工具平台和操作平台(仿真实验室),提供全面的实验工具,学生可虚拟操作仿真实验过程;智能英语、人机对话,将学单词、读课文、练听写、答问题相融合,学生可获得良好的语言环境,有效提升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提供创作空间的形式,让学生组成动手创作小组,学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动手创作相应的作品。③基于游戏闯关、虚拟现实的进阶式学习,联合课程专家和优秀作者共同组织教学内容和资源,并进行规范整理;设身处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思考学习过程,研发个性化的进阶式学习模式;结合学习者自身学习状况,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和针对性应用;解锁式闯关学习形式,实现虚拟跳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④基于互动合作的交流协作式学习,充分应用合作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建立虚拟社区,通过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即论坛和即时通讯工具等,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自主式的联系,有效实现互动式资源更新。

3. 伴随个体成长,打造时间轴全服务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 管理学基础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赵善庆(1961- ),男,山西襄汾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中心主任,教授、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与教育管理。(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46-02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高校没有统一的管理学基础教材,大多只能根据各自的情况选用不同的版本,造成了教学迥异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影响管理学基础教学质量的因素中, 虽然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考核等环节十分重要,但更需要一个好的教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问题。

一、管理学基础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国内学者参考国外著名管理学家撰写的管理学教材而编著的。代表有周三多主编(2005年第二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管理学》。其特点一是教材体系全面。按照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过程展开全书的讨论,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教材内容新颖。充实了管理的内外环境、绩效考评、组织行为基础、群体和团队管理、控制方法和技术以及信息化与管理等内容,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三是教材体例活泼。既有管理学理论的系统讨论,又有管理名家及其主要管理思想的介绍。四是通俗易懂。语言流畅,理论、实例相结合,充分关注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加深其对管理学概念和原理的认识。另一类是由单凤儒编著的《管理学基础》。该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是高职高专首批部级精品课管理学基础的配套教材,先后被全国二百余所高职院校使用,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形成了以下特色:一是在内容上,探索研究重心下移。从传统的以整个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转为以中层部门或小单位为研究对象;从以高层管理者战略管理为研究重点转为以中基层管理者管理实务与技能为研究重点。二是在结构上,体现职能—技能导向。针对高职教学要求与管理学的学科特点,设计了以“管理职能+管理技能培养单元”的教材结构模式,即按照管理职能(管理者实施管理的程序与功能)设计宏观结构;按照管理技能培养单元(主要包括知识研修与技能训练两大模块)设计微观结构,实现了按照管理过程教学与注重技能培养的统一。将管理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置于实际管理情景中,在介绍知识前让学生先接触管理实际:每章从管理职责与实务开篇,使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未来的岗位职责是什么;每个单元从初露锋芒开篇,让学生先处理棘手的管理矛盾,再学习所需的管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练,既熟悉了管理的过程与实务,又提高了管理的技能。但仔细分析发现,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版本泛滥。通过网上搜索可以发现,管理学基础教材版本很多。有李英与任莉于2009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张小红于2009年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蒋永忠与张颖于2007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王凯与陈超于2006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季辉与林维柏于2002年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系列教材、叶萍于2007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单凤儒于2007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钟金霞等于2007年在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规划教材、王福胜于201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应用型高职高专教学的管理学教材等。从表面看 ,管理学基础教材呈百花竞放之势 ,但不能否认很多教材在内容上的空泛与肤浅。

2.框架结构雷同。许多教材都冠以管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表明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规律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核心,本着适应性、实用性、前瞻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写而成的,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适用教材。教材尽量淡化理论色彩,采用描述性的语言,以期达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目的。但教材编写框架体系基本相同:首先,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然后,按照管理的职能逐一编写, 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如蒋永忠与张颖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为主线进行阐述;李英与任莉按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五大职能展开;单凤儒首先介绍了管理学基础知识与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思想,其次重点阐述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并针对基层管理者的实际需要,分两章介绍领导职能,最后讲述供企业管理和与企业管理相关专业选修学习。可见,目前我国管理学基础课程尤其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材编写还处于探索中,存在相互借鉴、各立门户的重复现象。

3.教材偏重理论知识阐述。一直以来评价教材质量的准则都是理论体系是否完整,因此,编者试图通过一本教材将课程涉及的方方面面知识都涵盖其中,严格按照逻辑严谨等标准展开,不太重视管理能力的培养。如管理职能大多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部分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编排的逻辑顺序,大多是概念与理论的堆砌,缺乏实例印证,导致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

4.课程内容陈旧。管理学基础教材虽然在选择与组织单元课程内容上有些改进, 如在每单元增加了案例导入,课后增加了案例阅读、实训项目,但由于案例或脱离实际、叙述累赘、缺乏创意,或过时、缺乏实际操作意义,还有部分案例和课程内容结合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甚至令人费解。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本科教材的框架内容,陈旧过时,过分强调教学目标的计划性,约束了教师的自主发挥,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5.教材质量把握不够。高职高专学生高考录取分数较低, 文化基础课底子较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欠缺,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但其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层次的学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尤其是对概念性、理论性内容学习兴趣不大。就目前的管理学基础教材而言,虽然在总量上概念性理论有所减少, 但课程原有的复杂程度并没有降低。相反,由于部分内容的删减, 使得课本内容前后不连贯,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大。

6.忽视学生参与。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往往不愿意突破传统的管理学基础教材框架体系,仅把教材的可教性放在第一位,对于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管理能力开发、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次要考虑,没有确立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管理学基础教材的主要特点

1.指导思想。管理学基础教材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时代特征。管理学基础教材不但要及时反映当代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管理者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而且要不断更新与教材配套的大小案例。

3.创新特色。不求面面俱到 ,但求特色明显。

4.理论总结。本土管理理论不但要反映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思想与理论,而且要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管理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5.突出案例。案例教学是管理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具体体现,一个仿真或真实的案例应该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领悟其中的精华。

6.学习兴趣。好的管理学基础教材更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把学生阅读、理解及最终的接受放在首位。

7.编写框架。管理学流派纷呈,体系盘根错节,在一部教材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能一味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应借鉴国内外管理学家的基本共识,在管理学基础教材框架编写上不过分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做到以管理职能为主线基础、有利于管理能力提高即可。

三、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的思路

1.明确理论逻辑体系。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决定了管理学基础教材的理论逻辑体系。一是必须体现原理课程的性质。告诉学生管理的基本规律,从系统运筹、以人为本、履行职能、尊重科学、权变创新等逻辑体系进行教材建设。二是培养三种技能。整个课程体系应围绕技术技能、人文技能、思想技能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建立现代管理观念,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法。

2.合理的框架结构。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为逻辑线索,加入实用性强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团队沟通、跨文化管理等内容,从实践角度给学生以清晰的框架。每章内容可分成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两部分:基础知识内容,以够用为度,涉及的知识点务必讲解透彻;技能拓展提高的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可归结到技能提高部分。

3.突出的案例教材。案例是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是对一个组织在某一时段上发生的事件的历史重现。在编写相关案例时,要注意搜集事件当时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和数据,并将其充分融入案例中,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管理智慧。案例教材的开发要自编和引进相结合,在鼓励国内教师收集资料编写案例教材的同时,积极从国外引进经典的案例教材,中西交融,扬长避短。

4.显明的时代特征。要编写一本水平较高的教材,必须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并将管理领域中的新资料、新信息增补到新教材中,供师生学习、讨论。

5.科学的编写体例。教材建设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在教材每一章的开始就应明确地讲清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重点难点,每一章末都要附有思考题和综合练习题,有利于学生自学。对一些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章节,要加入典型案例及相关思考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掌握学到的理论知识。

6.务实的应用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满足“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学要求。在每一章节后特别安排一些典型的管理应用分析案例,便于让学生把管理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帆,康洁.浅析高职高专管理学教材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3).

[2]蔡翔.《管理学》教材编写的问题与对策[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

[3]彭冬芝.管理学基础理论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演化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

[4]罗时嘉,孙浩.论应用型大学经济管理类教材的策划[J].出版发行研究,2009(12).

[5]袁庆林.中外管理学教材建设比较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12).

[6]黄津孚.管理学的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和成绩考核[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5).

[7]李晓彦.《管理学》教材建设模式探讨[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0(7).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5

分龄式儿童家庭教育图书产品的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面解决了中产阶级家庭亲子教育的需求,提供了一揽子的教育阅读计划。

一、开发模式探究

(一)产品模式

分龄式儿童家庭教育图书产品是一种按年龄区分的、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家庭互动早教产品。主体产品的设计可以针对0~6岁儿童,每岁为一版,每版分12期,精准对应儿童成长的每一个月份,覆盖儿童早期成长的所有阶段,赋予孩子全领域的智能开发。

每一期的产品构成,以某一个或一组动画形象为主角,开发出相关的综合类读本、故事绘本、益智游戏书、DVD光盘、点读笔、益智玩具和教具等等,几乎全方位覆盖各种类型的幼儿教育产品。在设计之初可以根据预定的教育主旨和目标对产品的构成进行科学搭配。每一部分构成都是针对儿童智能某个领域的发展去设计的。这种产品充分体现了家庭早教领域应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全面、适时、亲子互动。

(二)商业模式

近年来,传统图书出版业不断遭遇新型媒体出版的冲击,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出版面临重大的发展瓶颈。然而,因为新媒体出版的商业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传统出版转型难以迅速落地。针对0~7岁的童书市场,情况又具有其特殊之处。由于购买者(家长)和读者(孩子)的分离,产品开发既要考虑读者需求,又要兼顾购买者需求。而绝大多数家长不希望孩子长时间阅读电子产品,这就导致这个领域的传统纸质出版市场目前尚属稳定,也促使得更多的传统出版商进入该领域分一杯羹。目前该市场的劣势是:进入门槛较低、参与者众多、产品数量庞大、内容雷同、渠道竞争无序、利润率低下。

分龄式儿童家庭教育图书产品避开了目前厮杀惨烈的红海战场,开辟了一个有稳定消费群体的蓝海领域。其商业模式成型具体表现在:第一,将传统的、零散无序的各类型童书整合成科学的、系统的分龄式家庭教育资源包,没有脱离习惯的阅读领域,产品具有可推广性和可接受性。第二,在传统图书基础上增加了有游戏功能的DVD、教具、玩具,提高了传统图书的附加值,是传统图书合理而有效的产品创新和产品升级。第三,核心产品DVD光盘可以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电子产品,进入电子渠道的销售空间,拓宽了销售路径,让品牌因为新渠道的开发而获得增量。第四,这一教育产品可以创造全新的销售模式,实现专卖店连锁经营,运作网上电子商务。第五,DVD中的内容为今后图书内容的数字化及该内容融入新媒体的发展进程提供了切实机会。第六,传统出版品牌性很弱,很难借助品牌的力量锁定消费者,而该产品以品牌形象整体推出,具有天然的优势去获得品牌效应。

二、市场情况解析

(一)市场容量概况

对于中国早教市场,0~6岁的城镇婴幼儿就超过3000万。按照每个孩子月消费额的30%用于教育消费,6岁以下的儿童教育市场消费额达300亿元。早教市场正在成为教育产业中一块最具有潜力的前景广阔的天地。

(二)市场产品解析

目前市面上分龄式儿童家庭教育图书品牌产品市场成熟品牌主要有:1.引进类品牌——乐智小天地(主体IP形象:巧虎)

(1)品牌发展概况。“乐智小天地”是日本倍乐生公司(Benesse)旗下面向幼儿的分龄式家庭教育学习产品。品牌形象就是一只叫“巧虎”的小老虎。目前,会员人数已经突破百万。在此之前,中国大陆地区没有类似成熟的品牌产品。“乐智小天地”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这一潜在的市场,也证实了该市场的发展潜力。

(2)品牌产品情况。主体产品——以主体形象巧虎带动的分龄、分版式家庭学习教材。每岁为一版。每版针对相关的年龄段有侧重的开发领域。每版按月份分成12期。每期有一个主题讲述,内容包含:综合读本、游戏益智书、故事绘本、智力玩具、专家讲座手册、DVD光盘。其中核心产品为DVD光盘。光盘中包含了当月的所有产品内容,形式有动画故事片、真人歌舞表演、巧虎玩偶表演、实地场景拍摄等等。

辅助产品——各类以“巧虎”为主体形象的针对0~6岁儿童的阅读产品群。如:“巧虎说说唱唱学语文”系列产品,“巧虎趣味大百科”系列产品,“巧虎数学欢乐城”系列产品等等。衍生产业——“巧虎”舞台剧、DVD产品的独立销售。“巧虎”目前在国内每年有春季、秋季两台舞台剧在全国10个大中城市巡回演出,演出场次达到100多场。儿童电子音像产品领域,目前巧虎的各种系列的DVD产品销量名列前茅。已有一些电子音像产品获取巧虎名称的授权,将一些其他电子产品贴牌销售。

(3)品牌产品销售情况。“乐智小天地”进入大陆市场后,倍乐生公司制定的销售战略是:“1对1”式的电话直销。制定在网上申请资料宣传活动中表示有兴趣的顾客名单,而且让他们通过观看使用体验版的DVD时小孩子的表情和反应,感受商品的效果。最后由电话业务部门的员工给家长打电话推销。家长成功订阅后,产品会以快递的形式送达家长手中。同时积极推行的是“亲友介绍”的方式来拉动销售。因而口碑相传是“巧虎”能成功的重要渠道之一。

2.原创类品牌——布奇乐乐园(主体IP形象:布奇)

(1)品牌发展概况:布奇乐乐园是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针对1~6岁中国宝宝成长特点,研发的一套家庭早期教育亲子套装。根据宝宝的年龄划分,从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五大领域对儿童进行全面培养。主体形象是一只叫布奇的小狮子。每月套装包括综合读本、成长故事书、益智游戏书(3岁以前为辅助教具)、欢乐DVD、家长指导手册,2岁以上的版本还新增英语小剧场。

(2)品牌产品情况:主体产品——以主体形象小狮子布奇带动的分龄、分版式家庭学习教材。每岁为一版,每版针对相关的年龄段有侧重的开发领域。每版按月份分成12期。内容包含:综合读本、益智游戏书、成长故事书、辅助教具、英语小剧场、家长使用手册、DVD光盘。同时开发有点读笔,英语小剧场和成长故事书均为可点读的有声书。衍生产品——以布奇为主体形象的各类游戏用品和生活用品。布奇玩具手偶、布奇小书包、收纳包、手帕、收纳盒等等。

(3)品牌销售情况:一个是网络销售,致力于官方网站的建设,积极发展会员。其次在线上开设官方商城,提供免费申请体验产品,加大网络销售力度。此外,采取在全国设置地区、经销商,重点城市大型商超设置直营专柜等等。

新版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范文6

关键词: 卓越教师 版画教学 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也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2014年,为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教育部决定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根据该计划,我国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

如今,卓越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潮流。培养卓越教师是一项相当系统的工程,也是高师院校正面临的新的转型发展的课题。因此,版画作为独特的一种绘画形式,以及版画自身蕴含的多元学科价值成为高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我校版画教学改革更在高师美术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大胆探索,使得转型中的平顶山学院师范专业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高师版画教学现状

目前,版画教学还是继承传统教学方式,还没有完全脱离“师徒制”的教学方式。在高师版画课堂上,学生仅仅是在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这和版画的特点及实践得少有关。灵活地运用教师技能,把自己的新颖构思通过版画表现出来,是版画教育的一大特点。

另外,版画的材料特点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交流沟通,不至于让非直接的制作消磨掉的学生的创作激情。现在,在版画教学中,部分学生会出现因掌握版画的表现语言又需长时间反复练习而失去主动探索精神,只是被动作画。

版画的创造性高于其他画种练习,这一特点是版画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学生一旦接触版画,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也就是说一开始的版画教学就要掌握技法与创作方法。这种教学早于其他画种的创作,涵盖了观念、文化、技法等融合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问题,反映出还有版画教学的多重任务,那就是既要教技法,教学生造型,又要负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就我国高师版画教学现状来,除却中央美术学院是技艺分开教学外,其他教学都没有特色可讲。且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缺乏相应文化课程的相互支撑,表现为以技术传授为主,这与“卓越教师”的培养是不相符的。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重,难度高,教学大纲简了又减,使版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技术传授,这是一种作坊的传授,不是艺术教育。长此以往,版画教学初衷不复存在,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导,课堂变成了被动地完成任务,厌学情绪随之而来,必将成为一种恶性循环,甚至影响到课程的设置,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展现。因此,版画教学必须改革。

三、影响转型期高师版画教学的因素

(一)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众化教育来临,版画教育逐渐由专业院校的培养画家转而到普通高校的师范教育,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高师、高职的版画教学仅仅是照搬专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不符合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高师教师制定教学大纲时按照培养专业版画家的要求自己的教学和学生,使得高师的学生在课堂中不好定位学习目标。从现有资料和实践经验看,高师教师的专业素质较高,但对学科发展缺乏宏观考虑,高师学生把自己定位在画家的角色而无法在实践中给自己的授课对象教学。这种现象不仅是专业的脱节,更与当前社会文化脱节。成为当前高师版画教学的一大问题。高师培养的是未来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或专家,不是画家。就版画而言,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教师,我们要给学生解决的不仅是专业技术问题,还要在学生学习中培养他们对艺术独特的审美精神,对艺术的敏感反应及对教学的熟练把握。通对版画的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把艺术素养和自觉审美转化成主观表现、形成自我、超越自我的优秀人才。

(二)版画的教育空间拓展不足。

有关教师发展的途径不外乎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卓越教师的成L一方面要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积累和反思。那么在“卓越教师”成长动态中,文化与知识的积累必不可少。版画教学受版画自身的影响较大,同时高师是集技能传授和研究开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文化,学科理论、学科知识及课程的研发机制,版画教学只能僵化在技法的延续上而无法实现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卓越教师的成长需要有文化的超越和能动性的创作,通过更新创作思维才能拓展版画的教育空间。因此,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文化基础,不仅拓宽了学生个人的视野,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版画教育发展指出了新的出口。

(三)组织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多样,教学反思不够。

作为教师的培养基地,无论是教还是学,互教互学、相互促进才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教学不能仅靠教师的兴趣,追求自我内心的需要教授学生。教师需要自我管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过程,教学相长,掌握学生的特点,把课堂教学当初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真正体现教与学的依存关系,才能构建和谐的教学秩序。版画也一样,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反思学生真正的知识需要和能力锻炼,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颜色的把握上是否有自我颜色的惯性等,这都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反思一定意义下是对目前教育或教学现状的不安,或对教学效果的不满,想寻找一种新的状态。不仅说明教师的内心状况,还反映出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这是教学的需要,否则教育就成了一种倒退的教育,没有激情,没有创新,更谈不上创造,“卓越”更是找不到影子。因此,教师与学生都要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避免“匠气”,追求“卓越”。

四、转型中的高师版画教学改革实践

近年来,中国版画虽然也在迅速发展,但持批评态度的还不少。针对这种现状,尤其是从版画发展情况来看,版画的影响力似乎有点逐渐减弱的趋势,让高师的版画教学处在令人担忧的境地。为此,我们都会想版画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拓展、变通是否得到了锻炼,这是版画教育的关键问题,也是如今促成高师版画在基础教育中课程比例降低的实质问题。因此,版画教学在追求卓越的今天必须改革。

(一)依托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理论,明确教学目标。

高师版画教学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其最终目标是培养作画者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版画教学在改革实践中不仅要学生学会基本的版画作画技能,还要通过版画技能训练,掌握创新意识及驾驭版画教学的基本能力。因此,高师的版画教学要与其他学科之间交流沟通,尤其是在教育见习期间给予学生明确的见习指导。

(二)理论联系实践,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职业意识。

“卓越教师”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发展的先进理念。而版画教学内容很多很广,但不是所有内容都符合基础教育教师所需。因此,高师版画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合理性原则

针对高师基础教育中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版画课程教学内容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选材易操作的木版画带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创新利用,快速激发学生对质感的兴趣,掌握简单的制作方法,排除学生对运用陌生刀子的恐惧感,通过短时间的训练,体验版和纸不同材质的画面感,从而提高自身对版画的审美素养。从长期教学实践看,这样的教学内容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达到了大家满意的教学效果。

2.科学性原则

高师版画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高师面对的都是未来基础教育的优秀人才,综合素质提高至关重要。所以,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任何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都离不开客观的教学设备、主观的教师队伍。相对于木版画简单操作,石版、铜版及丝网版的专业显得过于复杂而不太合适高师的版画课程。而多媒体的利用,美术赏析式的专题讲座更符合高师美术课程,同时培养学生对版画的赏析能力。

(三)技能、理论并重的教学方式。

虽然版画课程受客观条件的约束较高,一些学校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但版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无形中会造成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技法的演示,而忽略版画的艺术性的文化理论。从而使学生只获得技能的训练而没有开拓思维的练习,也远离 “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因此,只有技能与理论并重,让扎实的理论知识指导熟练的技能,由内至外地提升人文素养,真正获得创造力锻炼才是迈向优秀教师行列的必经途径。

1.技能教学改革

技能教学是一种常规教学,让学生尽快、直观地了解到版画的特性及制作原理。

针对高师师范生的特点,教师教学版画时,还要运用高效课堂和对分课堂,多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学生的主动发掘,让学生分组讲解各种版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让学生更直接地分析版画制作中的规律性和艺术特性。在具体创作练习时,教师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让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材料,对自己的画面进行艺术处理;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在创作练习时结合材料的特质,对各种技法进行融会变通,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同时对版画语言的掌握又有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对版画的审美意识,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观摩还发挥了小组协作协调能力,为今后教育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分散课堂的运用把理论知识让位于学生主动理解

版画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一套自己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是赏析式的,也可以是专题讲座形式的,避免学生对枯燥理知识的厌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参与创作的同时感受版画艺术中的趣味美,共同探究那些经典的作品。或以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某件作品的分析,不仅要学生动手查阅资料,还要动手制作之后再来讲讲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的理论知识,这不是简单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要学生从创作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完善技术。一方面增强版画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理论素养。而对于目前进入转型时期的高师版画教学来说,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光明日报,2014-09-10(02).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师〔2014〕05号,2014.

[3]本报记者.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 培养人民满意好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4-09-19(03).

[4]马丽娟.卓越教师培养计划[N].中国教育报,2014-9-19(06).

[5]杨靖.打造卓越教师 支撑教育综合改革[N].科技日报,2014-09-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