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演员范例6篇

新版红楼梦演员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1

关键词:红楼梦;重新拍摄;经典;连续剧

1979年,王扶林导演就有意把古典名著《红楼梦》搬上荧屏。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红学界的支持,连续剧《红楼梦》成了中国电视史上迄今最风行的电视剧。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有人投巨资准备重新拍摄《红楼梦》时,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无论世人赞成也好,反对也好,重拍的准备活动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一、重拍红楼梦的意义

(一)展现新的研究成果

《红楼梦》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虽是一部爱情小说,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其爱情的悲剧影射了晚清社会的衰落趋势,有很高的历史厚度。其创作手法、语言艺术及人物塑造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特别是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成功拍摄,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研究“红学”的热潮。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认为因为人们的认识水平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每一次重拍,就是对这个作品一次新的认知,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对红楼梦的又有新的认识,加上观念,环境的改变,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为重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的条件。

(二)再现经典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被改编过不下一百遍,每年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问世,它们当中绝大多数很平庸,却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观众了解了这部传世之作。

《红楼梦》也一样,像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重拍多少遍都不为过,它们会各有各的美,尤其是红楼梦没有结尾,更引起人们对它的结尾充满遐想。红楼梦原本就可以任人评说,当然也可以重拍,这就如百花齐放一般,各个版本的红楼也会姹紫嫣红的。曹雪芹的原著见证了不同时代对它的理解和演绎,再糟糕的版本也糟蹋不了它,再完美的诠释也取代不了它。

(三)弥补曾经的缺憾

1944年,著名导演卜万仓将《红楼梦》拍成电影,动用了当时最红的电影明星,周璇扮演林黛玉,袁美云反串贾宝玉,凤扮演薛宝钗。1960年内地越剧版《红楼梦》由著名的越剧搭档徐玉兰和王文娟主演,留下很多动听的唱段,也成为两位艺术家在那个动荡年代的人生转折点。在内地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之前,还有一些版本的《红楼梦》留给我们的已经不是作品本身的成败,而是一些复杂的记忆。

对于观众熟悉并视为经典的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结尾部分电视剧抛开流传很广的高鹗续作,根据红学界的研究结果重新编写了一个结尾。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妥,但是稍微有点直觉的人都能看出来,87的最后几集实在太仓促了,台词跟前面有明显的差距,就连部分角色的配音都不统一,给人的感觉是草草收场。重拍红楼梦可以弥补曾经剧中的缺憾,并且可以有所进取、努力超越。

(四)吸引新观众,激发青少年关注传统文化

经调查发现,87版《红楼梦》对于80后的吸引并不大,有些80后和90后甚至表示从没有看过这部经典电视连续剧,而且也不太理解父辈对这部连续剧的追捧和喜爱。而20年后的今天,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将实行“年龄稍大角色请明星加盟,年轻角色全部通过全球华人海选用新人”的选角原则,不排除邀请日、韩明星的可能。尤其是“宝黛钗”的演员立刻采用当前最时尚的做法“全球海选”角色扮演者。对于刚才提到的新观众来说,戏未开拍,已被吸引了。那么《红楼梦》的重拍也会带动广泛的红楼热,激发了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五)增加就业机会

经过20多年的岁月洗礼有人再次提出重拍《红楼梦》并且迅速聚集到上亿元的资金,工作启动之后,今天的重拍,从投资者,到编导人选,再到演员选秀等一系列现象来看,显然更像是在把这《红楼梦》当作一种商业运作,一种时尚运动,一种市场运营。无论如何这些活动都会带动部分经济发展,正如一位红学家在评论87版《红楼梦》时开头的一句话:千古一部《红楼梦》,养活今世多少人!

二、重拍红楼梦的优势

(一)导演经验丰富

87版《红楼梦》给人的印象深刻,王扶林导演功不可没,然而重拍《红楼梦》的胡枚也是实力雄厚,她是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汉武大帝》、《雍正王朝》、《乔家大院》等多部比较成功的作品。胡玫有着浓厚的大历史情结,她把握时代人物和政治事件游刃有余,相信在红楼梦的拍摄中也能呈现出这部名著的精神实质。

(二)投资巨大

87版《红楼梦》的投资仅为680万元,而新版的投资高达上亿,十多倍的投资会大部分用在制作上,号称中国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电视连续剧,由北京电视台、中影集团、华录百纳、鑫宝源等共同参与,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担任总制片人,韩三平介绍,“新版会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纺织艺术、饮食文化和医学文化,原著中的诗词歌赋也都会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三)演员的选择面广

二十年前那部《红楼梦》的演员其实也是副导演全国各地海选而来,基本没什么经验,但经过培训,都表现得很好。新版《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选定,工作组显得比较慎重,光是海选时间就接近一年。在这么久的时间里,想必能够选出好的演员。海选从2006年8月一直持续到2007年6月,而且选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可谓面面俱到。

(四)商业价值大

目前尚不能完全评估新版《红楼梦》的商业价值,然而仅是前期的海选工作完全可以捞足第一桶金。另外,根据老版的相关数据,也可以推算出新版《红楼梦》的其它商业价值无限。比如,重拍《红楼梦》的消息后,老版《红楼梦》的收视率已经从最初的2.7点上升到了7点,翻了三番。广告费也上升了,以30秒的广告为例,从40000元到46000元不等。还有为旧版《红楼梦》而搭建的北京大观园,近几个月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在网上输入“新版《红楼梦》”,打开“谷歌”搜索引擎,就有767000项网页;打开“百度”搜索引擎,就有459000篇网页。

三、重拍红楼梦的难点

老版红楼梦先入为主,在百姓心中唯美的记忆,这个是无法改变的。很多人强调那是因为在过去电视生活非常单调,红楼梦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现在重新拍红楼梦不可能超越老版所带来的高度和震撼。

(一)时间太短暂

1979年,王扶林导演就有意把古典名著《红楼梦》搬上荧屏。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红学界的支持。1981年11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编问题。1983年2月成立筹备组,5月成立编剧组,8月成立顾问委员会。1983年12月完成剧本初稿。用了约两年的时间,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一百多名演员。1984年春夏在北京圆明园先后举办了两期红剧演员学习班。让他们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同时学习琴棋书画,陶冶自己的情趣,最后确定角色。为拍摄的需要,在北京市宣武区按照原著的描绘,设计建造了大观园;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1984年2月9日试拍,9月10日正式开机,在安徽黄山拍下了第一组镜头,至1987年上半年完成,先后到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共拍摄了近一万个镜头。老版《红楼梦》最初是1个月拍1集,后面是1个月拍1.5集,直到快结束时才1个月拍2集。

据媒体报道,新版《红楼梦》的选秀活动将从今年10月到明年6月结束,几乎选秀活动一结束,马上就投入拍摄,学习、培训,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该剧计划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就与观众见面。87版花了三年,而新版最多预计花三个月,这样的“神速”,使那些本来就在浮躁的商业活动中“胜出”的选手们,怎么能够有时间去领悟原著精神呢?

(二)著作中的精髓表现难度大

冯其庸说,《红楼梦》确实很难拍,《水浒》、《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是摆在面上的。而《红楼梦》的语言背后往往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比如书中说到元妃省亲,元妃在省亲别墅里看到张灯结彩、豪华得不得了,就说:“你们太奢华了,太靡费了,下次我再来千万不能这样了!”这句话的意思,实际埋藏了作者对现实的批评。一部电视剧《红楼梦》,要把书中多层含义拍出来很难,但一定要拍得有深度,把《红楼梦》的基本精神拍出来,让观众看起来是尊重原著的。与此同时,还要有新见解、新视角,不能照搬,这样,重拍的难度又加大了十分。

(三)人物角色把握难度大

向来,不同的人对宝黛钗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贾宝玉是一种叛逆的性格,林黛玉也是叛逆的性格,他们对封建的政治、考试制度、礼教都不赞成,特别是婚姻问题上主张自己选择。薛宝钗则是完全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一个女性。很多人不喜欢林黛玉,觉得她脾气大,喜欢薛宝钗的随和。但薛宝钗的随和完全是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是没有独立自主性的。《红楼梦》里有一句描写薛宝钗的话很重要,“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话看上去挺好,其实这句要倒过来才符合薛宝钗的性格,就是“任是动人也无情”――不管她怎么热情、怎么随和,但是到头来她是无情的。作者对这三个人物是有倾向性的。《红楼梦》这部书有它特殊的进步意义,只有准确地理解它,才会知道它的珍贵。

(四)音乐难突破

87版《红楼梦》中的《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等系列歌曲,都是作曲家王立平历时四年,潜心研读原著,倾其所有创作出来的,都可堪称传世经典。虽然,新版投资方宣布,将邀请谭盾加盟,为电视剧谱曲。谭盾毋庸置疑是当今最有才华的音乐大家,他为《卧虎藏龙》创作的电影音乐曾获得奥斯卡奖的肯定。但电影音乐毕竟不同于电视音乐,后者更看重歌曲的流行性。首度参与电视剧音乐创作的谭盾是延续传统,还是另辟蹊径,现在还难下断语。

(五)结尾如何处理也是一个难点

《红楼梦》是一部残缺的艺术品,而观众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又该何去何从。老版抛弃了高鄂的后四十回,但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支持,增添很多的硬伤。但若要按照高鄂续书拍,确实又心不甘情不愿,很对不起前八十回的精彩。结尾又是让人担忧的一个难点。

(六)对于不同文化层次观众众口难调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的观众看《红楼梦》是看剧情,有的看内涵。比如,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与李杜的诗歌不相上下,有些观众不一定爱看,而正因为有这些才更添《红楼梦》的神奇魅力,如何满足不同观众的口味,也是新版红楼梦所要仔细推敲的。

参考文献:

1、张毕来.漫话红楼[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张锦池.红楼十二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3、曾扬华.红楼梦引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吕启祥.红楼梦寻味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罗宗强.中国文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陈文新.红楼梦:悲剧人生[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白盾.红楼梦新评[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2

红楼,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结。这个夏天,人们热议的话题除世界杯外,恐怕就要算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了。

早在2006年,“新红楼”还在选秀阶段时,就遭遇了种种争议。4年后的今天,当它终于现身银屏后,更是迎来了一边倒的质疑之声。

其实,跟《大明宫词》或《橘子红了》类似,新版《红楼梦》同样延续了李少红强烈的个人风格:精致、唯美、色彩浓郁、有一些诡异、又有些戏剧腔。但这种近乎魔幻的个人烙印,放置在《红楼梦》中,显然有点格格不入。

于是,在尚未播出两周时,有关“新红楼”的批评声已铺天盖地:考据派指出“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进的是南京而非北京;红学家批判“铜钱头”没有道理且古怪;恶搞派将轻佻剧照合成专辑,讲述“青楼梦”的故事;怀旧派借此机会又开了怀旧的由头,“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未公开剧照重新风靡,引得无数人感慨:陈晓旭的一颦一笑一叹息,都是如此的不可抹灭、难以忘怀。

辛苦了“新红楼”剧组,要忙于“回应”各种质疑。而随着剧集播出,每晚都有新鲜的疑问跳出来:“态生两靥之愁”的黛玉为何会有婴儿肥?宝钗为何脸颊清瘦?饰演王夫人的归亚蕾年纪太大,跟宝玉不像母子倒像祖孙。周采芹版的贾母会不会太欧化?音乐为何频繁又诡异?旁白有必要这么多?……

历时三年拍就的新版《红楼梦》,在很多方面挑战着观众的固有认知与审美。

果真“高度尊重原著”?

翻拍经典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被李少红描述为“高度尊重原著”的新版《红楼梦》,从播出第一天就享受了“红迷”们逐字逐句考究剧情的待遇。

在“红学”学者陈林看来,既然尊重原著,起码小说里一些巧妙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应该予以保留。比如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问她读过什么书,黛玉答“刚念了《四书》”,话还没捂热,发觉贾母对女孩子读书不提倡,等到宝玉问的时候,林黛玉的回答已乖巧地变成:“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在新版《红楼梦》里,却没得到体现。导演几乎删除了黛玉与贾母关于读书的对答,本来这是个很好的展现黛玉性格的机会。”陈林对记者说。

2006年新版《红楼梦》筹备时,李少红曾邀请陈林参与到剧组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电视剧出来后,陈林的感受是:“讲高度尊重原著有些不太合适,你说自己是改编作品就好了,否则没看过《红楼梦》原著的人一看电视剧,真的会以为,这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

“新红楼”投资近一亿,一个头饰动辄上千,剧组原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最真实地还原荣、宁二府的空间布局,构筑故事发生的场景。但在陈林眼里,导演在这一点上显然不够用心。

仍是黛玉初进荣国府一集,黛玉一行到了荣国府,“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观众看到的,是黛玉的轿子从正门往西移动了大概一二十米,就到了“西边角门”。

而在陈林看来,“大观园建在荣国府里面,其周长是三里半,也就是现在的度量单位2000多米,那么荣国府的南墙有多长就可想而知,会只有一二十米吗?”

李少红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表示:“我们如此花心思,就是希望能够完整地体现原著精髓,我们对细节的处理都是忠于原著的,碰到问题都要咨询专家。”陈林显然不认可这个说法,“尤其在第一集,黛玉怎样被人引导着穿过哪些穿堂,经过哪些跨院,这是个很好的展现荣国府空间结构的机会,让观众体会贵族人家的气派,但电视剧处理得非常潦草。”

相对于场景设置等方面,大众普遍觉得,“新红楼”在台词文本上倒是基本做到了“高度尊重原著”,毕竟大段台词都是直接照搬小说。然而这一点,人们的评价同样褒贬不一。

反对者认为,台词太过文言化。文绉绉的台词显然加重了演员的负担。“我也不赞成这么文,念起来有背书的嫌疑,背台词对我们来说一度很困难。”演员唐一菲对记者说。唐一菲在剧中饰演秦可卿。

但在闫红,这个曾写有《误读红楼》一书的资深“红迷”看来,《红楼梦》小说的语言并不文,“它很生活化,你看书的时候就能想象到人物怎么伶牙俐齿地讲话。如果搬上屏幕,主要是看演员怎么处理。”

新版《红楼梦》人物庞杂,演员众多。观众既能在第一集里,听到英达变身冷子兴,用一口文雅的京片子演说荣国府,也能在第41集里,听到林黛玉用一副平板样的腔调将禅语说成绕口令:“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又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宝姐姐好,她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她好,她偏要和你好,你又怎么样?”

让牙尖嘴利的黛玉,走周星驰电影里的唐僧路线,这责任显然不该让小演员担着。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闫红认为,爱刻薄人、脑子又灵的林黛玉应该语速很快,讲话脆生生,还应该长着一副薄嘴唇。陈林批评新版本的王熙凤,太过柔情,没有骄横跋扈的感觉。唐一菲觉得自己性格大咧咧、声音又洪亮,更适合“凤姐”一角而不是秦可卿……

对于角色的选择标准,李少红的回应是,以演员气质为考量。

精致唯美“梦”一场

“精致”、“唯美”是唐一菲反复提到的两个词。饰演成年宝钗的白冰,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旧版的宝钗偏向于古朴美,新版的更强调外形上的唯美。”

第12集里女孩儿们搬进大观园的一场戏,满足了观众对旖旎、绮丽、梦幻、与青春的所有想象,画面美得触目惊心,观众看得屏息凝气,可谓表现导演唯美风格的典型。“新版《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我认为是突出‘梦’的感觉,不真实的感觉。”唐一菲说。

然而《红楼梦》却是一部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小说,它写的是人间故事,表现的是生命的繁荣与衰落,即便有和尚、道士、太虚幻境与女娲补天这样的虚幻元素,那也不是将《红楼梦》解读为一场“梦”的理由。

让“新红楼”饱受争议的人物造型中的“铜钱头”,灵感来自戏剧的表现手法,李少红认为这一造型不仅美,且与小说的初衷不谋而合。“因为曹雪芹喜欢昆曲,书中他有大量文字用了戏曲的表现形式。书里还有很多贵族化的生活,我们只能用戏剧来表现,在仪态和妆容方面展示这些人身份的特殊性。”

如果从尊重原著角度来讲,陈林的看法是:“黛玉死的时候也不过十五六岁,小说多数人物在多数篇章里都是些小孩,小孩子把头发挽一挽弄干净就好了,怎么会贴这个成人才有的‘铜钱头’呢?导演认为这个妆是一种美,但未必要把所有毫无关联的美都堆砌在电视剧里。”

除了精致的“铜钱头”,新版《红楼梦》里一丝不苟的华丽衣裳,奢华唯美的道具和布景,时隐时现的昆曲唱腔,以及远远隔绝了现实生活的幽暗色调,这一切组合起来,即使屏幕上明明是一大家子老幼击鼓传花饮酒作乐,或一众美少女花团锦簇地吟诗作赋,电视画面中呈现的也是巨大的现实疏离感,让人觉得不是人间。

“虚幻、精致、唯美,这些恰恰不是《红楼梦》的精神”,闫红说:“《红楼梦》的特色在于它的丰富,它给你展现的是千疮百孔的丰富的生活。它不是《牡丹亭》,一个女孩子做了一个纯粹的青。《红楼梦》完全不同,从实的方面来说,它有家庭的兴衰交替,有苍茫的感情;从虚的方面来说,宝黛的感情并不是精致唯美的感情,它是对生命理解的一种碰撞。宝玉之所以爱黛玉,是因为他们一起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体会到眼前的一切都会消失,他们相爱的根本是一种痛楚的情绪。”

基于与闫红这些“现实派”认知的不同,新版《红楼梦》在“造梦”的过程中不遗余力,极尽完美。“李少红导演是个非常细腻的完美主义者,我们所用的道具,比如丫鬟提的鸟笼子,元宵节的花灯,手帕、茶杯、荷包、家具等等,都是非常贵重的。琉璃杯打碎一个就是许多钱。”演员唐一菲如是说。

但人物情感的缺失和人物性格的不丰满,使得再珍贵的道具也丧失光彩,甚至成为观众挑剔剧情的一个理由。“87版《红楼梦》”让人记住了陈晓旭、张莉、欧阳奋强……,而“新红楼”全剧播完,观众甚至很难在脑中还原黛玉的样貌。个中原因,虽有小演员演技稚嫩之故,但每一集都用平铺的剧情,充塞着华丽器物的场景,和背书般的台词齐齐轰炸观众,本该活生生的人物反倒并不鲜活,连最有性格的黛玉也沦为路人,面目模糊。

“导演太过注重形式,忽略了内涵。”闫红对《红楼梦》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人物性情和文学化的表达上,“李少红拿手的戏剧腔适合用在《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上,有点像话剧,有点不真实。《红楼梦》是个很生活的作品,离我们很近,它充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

闫红还认为,用昆曲形式和奢华道具表现“贵族生活”并不妥当。“小说虽然在讲一个富贵人家的故事,但它的华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华丽。比如贾母给宝钗装修房子这一节,你能看得出她用的东西,很多就是一块好玩的石头,一个带字的蚊帐之类,它是雅致的,半旧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还比如小说里常提到的,贾母的一个佛手,宝玉的一个瓷盘子,都是一种旧旧的,沉淀下来的奢华感觉。而电视剧把这一切拍得美,热闹,而且冷,有点像穷人想象中的贵族的生活――应该金玉满堂的样子吧。”

在凸显无常和悲剧性上,同“87版红楼”比,旧版演绎出了人间烟火气,所以当繁华失去的时候,悲剧气氛在对比中深刻起来。“新版红楼”却很难让观众感同身受,毕竟,从一开始,它就从未把人们带入过那个情境。

“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过一面”

同“87版红楼”一样,新版《红楼梦》在开拍之初,也曾邀请红学专家和中戏老师进行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培训,演员白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先是闭关培训,开拍之前又有集训,就像是一个演技集训班。在拍摄期间,一直反复读《红楼梦》,以至于有的篇章快背下来了。最主要是培训古代各种礼仪,非常繁琐,可以说举手投足都是文章。”

“87版”的编剧周岭也是“新版红楼”的顾问之一,对于新旧两版的不同,他曾对媒体表示:24年前他给“87版”演职人员讲课,当时主创人员几乎无一人缺课。后来又给电影《红楼梦》剧组讲课,北影厂厂长、谢铁骊导演以及作曲王酩等主创人员每课必听。24年后的今天,他为新《红楼梦》剧组讲课,但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过一面。

姿态和境遇的不同,反映出新旧两版的差异。1987年花山文艺出版社的《宝黛话红楼》一书里,详细记录过“87版《红楼梦》”的各个制作环节。24年前相对单纯的社会环境、整个剧组对于小说的巨大热情、和为一部优秀电视剧而努力的理想主义劲头,或许正是“87版红楼”被观众念念不忘的主因。

而“新红楼”从开拍前声势浩大的选角活动,到主要角色的数次易人,再到李少红的临危受命,及至开播后曝光的“”剧照,诟病不断的台词、音乐、画面,备受争议的大团圆结局,都使得这部剧集显得不够火候和太过仓促。

但倘若依靠以上种种,就给“新红楼”扣上“失败”的帽子,显然也过仓促。毕竟,耗资近一亿元的这部作品,至少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该剧在青岛、宁波、上海、温州、成都等地播出后,收视率也频频告捷。

正是手握收视率这张王牌,新版《红楼梦》开播以来,虽然每天都有争议冒出,但面对一轮一轮的质疑声音,导演李少红从开始的逐条回应,到王顾左右答非所问,再到节目录制现场的情绪失控,最后终于转变为只以结果论英雄:收视率是硬道理,有人关注就是成功。

虽说收视率可成为最好的挡箭牌,但有件事不可忽视,近些年中国电视剧有条奇特的金科玉律:被骂得越凶,播得越火。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3

继“超级女声”之后,去年年末,又掀起了一次“轰轰烈烈”的选秀活动――“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此次活动是为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选拔演员。

整个“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已成为全球华人关注的文化娱乐盛典。至启动3个多月后,官方网站的报名人数已逾23万,赛区遍及全国各地:沈阳、武汉、成都、昆明、西安、上海、广州……

担当这次选秀活动的顾问有红学专家冯其庸、李希凡、张庆善,评论家刘景录、仲呈祥、李准,除了著名红学专家和文艺评论家外,还有一些影视和文学界的巨匠,电影艺术家于洋、王晓棠、谢铁骊,作家阿城等以及87版《红楼梦》编剧周岭和饰演王熙风的演员邓婕,新版《红楼梦》的导演胡玫会亲自到选秀现场督战。

在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顾问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据导演胡玫介绍,从去年到今年10月,是新版《红楼梦》的筹备阶段,这期间要完成选拔演员、培训演员等一系列工作。初步计划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将于今年10月开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你就会看到新版的《红楼梦》电视剧了。

黛玉葬花

在《红楼梦》里,宝玉在大观园生活时,他十四岁,黛玉十三岁。和大家都是同一个年龄段,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耀眼的情节,是黛玉人格理想与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对花祭奠,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仪式,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

下面所选是葬花的前奏,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和1987年《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剧本第七集“叔嫂染恙”。让大家来比较阅读一下两种文学样式,看看有什么不同。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节录自《红楼梦》)

正是暮春时节,草树争茂,各种颜色的花开得正盛,也正开始凋落……

一树桃花开得喷火蒸霞一般。树下一方长石上坐着宝玉,正聚精会神地读着一本书。

一阵清风吹来,树上桃花纷纷洒落,落了宝玉满头、满身、满书,四周地上也落满鲜美的花瓣……

宝玉轻轻地站起身来,双手兜着衣襟,想往地上抖落,忽见地上花瓣落在杂草和泥土中。

宝玉皱一下眉,摇摇头。

耳边传来潺潺流水声。

宝玉转头,清澈时沁芳溪水泛着浪花活泼泼地向下流去……

宝玉露出欣喜的微笑,轻轻走到溪水边,小心地将花瓣抖落在溪水中。

花瓣随水漂转流去……

宝玉欣慰地笑了。

“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玉一回头,原来是黛玉笑盈盈地站在他身后,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高兴地:“好,好,快把这些花扫起来,撩在水里……”

黛玉:“撩在水里不好,流到那脏的臭的地方又把花糟蹋了,不如装进这绢袋里,埋起来,岂不干净。”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4

傲慢

李少红对《红楼梦》没有敬畏心,她表示虽然《红楼梦》是名著,但“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太严肃”。这不是严肃不严肃的问题,而是创作者需要以怎样的心态来完成工作。选择顾小白和8名80后作家来承担剧本,本来就过于傲慢。不是说《红楼梦》描写的是青春,那么剧本就应该属于青春写作。原作者曹雪芹都要耗尽一生心血,他本人况且也是没有最终完成故事,岂能这般简单就草率搞出剧本。剧本既无创新,也肆意曲解,不是傲慢又是什么意思?原著中的僧道二人,营生各有不同,僧渡女子,道引男人,到了电视剧中一塌糊涂乐哈哈的胡闹,难道李少红真觉得那些小年轻能知道僧道的区别?

妒忌

与1978级北京电影学院的同学们的成就相比,李少红在电影领域成绩很是差强人意,《恋爱中的宝贝》试图追求风格化却很是失败,多年来在电视剧有所收获,但是《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却非大众传播级别的作品,对照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胡玫等同学,李少红压力很大。接手《红楼梦》,是实现最大功率的名利营销的好途径,但可惜结果只是将其皮毛与前两部剧勾兑,不伦不类。

懒惰

1987年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有一个巨牛无比的顾问团队,王昆仑、王朝闻、沈从文、启功、周扬、吴冷西、周汝昌、曹禺、钟惦、杨宪益等各领域的专家,竭尽毕生所学为电视剧打磨细节,李少红的新版请来西岭雪等青年作家,知识结构高度重合,烟火人情的生活化、精神内核的情怀一无所得,李少红所谓“事无巨细每一个镜头都有出处并征求专家的意见”,真是有够扯!最让人忍无可忍的桥段,来自于“琏二爷找了一个清秀的小厮给他拔火罐”,原著是“暂将小厮们内有清俊的选来出火。”那个出火隐喻的是同,不拍也罢了,何必搞成火罐。

潜规则

历时八个月的“红楼梦中人”超大型选秀,经常半路停车、修改规则,导演易主、宝玉冠军空缺、黛玉冠军遭弃、黛钗演员互换,其中内幕太多,婆婆们指手画脚,潜规则几乎都摆到台面上了,连评委都感到无颜面对广大不明真相的观众,整个流程,都是娱乐业寻租、兑现的好故事。围观到最后,某演员竟然可以被说成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的最佳扮演者,我倒,这得是怎样的妖精啊。

饕餮

《红楼梦》从一开始,就面对着资金问题。制作方准备不足,需要本剧成为借鸡下蛋的公关利器。在时刻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难题之危局下,李少红非但没有时间让演员们加强自我修养,而且要听从制片人李小婉的要求,在拍摄期间大规模无选择走秀,狮子大开口也罢,洒洒水也好,演员几乎成了包身工,当然他们也是没有任何办法,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下,演员彻底被剧组绑架。

暴怒

李少红表示欢迎拍砖,而且是有质量的砖,可惜她抛砖引来的却基本上都是猛烈到极点的烂砖头。李少红连林黛玉是个瘦美人都要强词夺理,很多观众表示很无语,仰望星空,怎么会这样?即便在上海的试映会后,有人温和地提出一些意见,李少红和赵本山一样很情绪化地反击。从张艺谋、陈凯歌、赵本山、胡玫再到李少红,不宽容、不听人说、自我陶醉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眼光

这一版《红楼梦》的主角演技平庸,我见尤恨。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次上了贼船的机会,李少红选材眼光有差在前,不负责任调教于后。从扮相到台风,平庸寻常,有人奚落“陈晓旭是从天上来的神仙妹妹,而新版则是从天上人间被赶出来的”,无秀外,不慧中。缺气质,何来情怀。这一版只几集,就奉献了林黛玉吐水、史湘云喷饭、贾宝玉和秦钟当众拉手的重口味镜头,那个令贾宝玉自惭形秽的秦钟,感觉倒好像德云社的李菁,而小贾宝玉老是大小眼的样子相当欠扁。

别总拿魔幻主义说事

87版对照记

《红楼梦》的主线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由主线所延伸出的还有书中四大家族(贾,王,史,薛)的兴衰演绎。对于新版红楼梦本不应再说什么,我说什么都是对李导的挖苦。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24年前,电视台第一次放《红楼梦》,一个村子只有一台电视,所有人拥堵在有电视的一户人家里,活脱脱的万人空巷的写照。《红楼梦》本身就是杜撰的小说,导演们再拍几次也是杜撰。观众怎么对待娱乐?观众是注重细节的,所以被娱乐给娱乐了。少部分观众关注什么?从《红楼梦》的主题、时代、人物到风格、习惯、礼节、建筑、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及吃喝玩乐。大部分观众看得是消遣,打发时间。

记得87版《红楼梦》刚一开演,观众一致认可陈晓旭的林妹妹和邓婕的凤姐,两个演员可以说是全剧人物塑造的经典,也是87版红楼梦成功不可缺少的。至少,她们朴素大方的朴素大方,花枝招展的花枝招展。

不是比较87版《红楼梦》的人物造型好看还是新版的造型好看。而是什么样的造型更适合原著人物的形象。新版和旧版,一个是写意的,一个是写实的。

虽然一部分观众可以意会新版《红楼》梦创意的需要,剧组却把戏曲装扮用了出来。在造型上追求后现代,不如在角色性格上下功夫。另外,别总拿魔幻主义说事。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5

随着眼下新《三国》的登场,新版四大名著将接踵而至。《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敢问路在何方》《枉凝眉》,老版四大名著的歌曲可谓首首经典。此番重拍四大名著,各剧组的导演和制作方也都更重视音乐,投入上给予作曲的比例均有所提高,所有这些为的只有一个――吸引观众。

新“红楼”

音乐团队深藏不露

87版《红楼梦》不但成就了演员更成就了作曲家王立平。记者了解到,王立平当年花了整整4年时间给《红楼梦》谱曲,单单一曲《枉凝眉》就写了1年多。

20余年过去,新版《红楼梦》从海选开始便有人疾呼:音乐不要修改!也有人问,王立平会不会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重写音乐。王立平肯定地说,“我不会再写《红楼梦》音乐。不是不想、不是不爱,而是我在创作中已经倾尽所有!”

新版《红楼梦》将于9月2日在北京卫视播出,在“开播倒计时100天”大型活动现场,“元妃省亲”和“黛玉葬花”两段经典章节伴随着音乐首度曝光……“黛玉葬花”的音乐竟然听上去有些歌剧的味道。对此,导演李少红解读说,新版《红楼梦》的音乐团队都很年轻,他们在创作上打开了想象力,不会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是会根据不同场景来设定不同的音乐风格。“‘黛玉葬花’这一段的唱词是古典的,但旋律上却融入了歌剧中的咏叹调。”她表示,音乐将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新版《红楼梦》插曲均采用原著中的判词来表现出人物命运的归宿,将判词穿插在该人物出现的不同场景之中。而旋律上其中不仅有古典的,现代感的,十几首歌曲的风格都不相同,比如“黛玉琴曲”的唱词是曹雪芹借鉴了“宜兰操”的古琴曲而来,因此创作者就专门找来了“宜兰操”进行改编。

此外,大部分歌曲也将由剧中的演员献唱。李少红解释说,之所以找这些演员来演唱,一是希望能带给观众更新鲜、更亲切的声音;二是这些演员从培训到演出,两年多的时间对《红楼梦》积累了很深的感情,也对名著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演唱起来情感的投入将更加真切、自然。

对于记者采访音乐团队的请求,主办方表示暂不透露音乐团队具体人员。

新“三国”

完整版可见新意

高希希执导的新版《三国》5月2日开播后毁誉参半,部分观众对新的主题歌也有些微词。针对观众的反映,演唱者廖昌永回应:“我非常尊重、理解观众的心情。其实,我也认为《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唱得非常好,可以说百听不厌,我自己也常常演唱。但对于观众批评我演唱的新《三国》主题歌《还我太平天下》不好听、比较硬这一点,我有些不同看法。新的主题歌和老版在表现主题和思想以及艺术风格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旋律也不一样。新《三国》主题歌高亢雄壮,充满了金戈铁马的刚烈激越之气,认真听,还是很好听的而且会使人热血沸腾。歌曲是这样,越听越好听。《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经典已流行20年了。《还我太平天下》才播出几天,要想突然一下子达到脍炙人口的水平,还有一个时间过程。”

廖昌永还披露了一则内幕:“完整版的新《三国》的主题歌长度接近4分钟,但当新《三国》播出时,一下子被剪走了约2分来钟。砍头去尾,就只剩下两分钟多一点。4分钟的歌曲,剪走了2分钟,歌曲不完整,观众听起来,自然会感到有些生硬。电视台为了节省时间,不可能让一首主题歌就唱4分钟,也希望观众朋友理解。”

新“西游”

向老版致敬

在四大名著重拍剧中,只有《西游记》沿用《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深入人心的歌曲,向老版致敬。据了解,主题曲仍然采用《敢问路在何方》的歌词,但曲风会有较大的变化,会更加具有西域风格,也比较贴近唐僧赴西天取经的剧情。日前,张纪中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新主题曲会“重新编曲、重新录制”。

新“水浒”

“红颜”“兄弟”扑朔迷离

新版红楼梦演员范文6

创新成了经典翻拍的最大敌人。新版《三国》在情节和人物表现上有了不少创新,于是开播初期就没能避免强烈来袭的口水,但观看完整部新《三国》,发现它不过是局部创新,在整体上还是比较接近原著以及观众对《三国》的传统认知的,所以新《三国》的结果还可以用“有惊无险过关”来形容。

而新《红楼梦》自播出以来就恶评如潮,几乎被批得一无是处,因为它的创新已经超越了观众所能接受的底线。这和老版电视剧的巨大影响力倒关系不大,如果贾宝玉依旧纯真轻狂、神采飘逸,大家一样会忘了欧阳奋强;如果林黛玉依旧哀怨伤感、梨花带雨,大家一样会忘了陈晓旭。归根结底的原因是,新《红楼梦》没能满足人们对这对才子佳人固有的完美想象,也脱离了观众对电视剧的时代审美。

新《红楼梦》的创新,体现在情节改编、演员选择、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但在节奏掌控、画面语言、气氛营造等方面,却又时时体现出守旧痕迹。整部电视剧成了创新与守旧相互拉扯的古怪剧,既不能让老版《红楼梦》的粉丝满意,也难以取悦新生代观众。或许“90后”们会喜欢新《红楼梦》的风格,但由于与传统文化的隔阂,以及他们的娱乐注意力并没放在电视剧上等原因,让新《红楼梦》彻底失去了最后一个观众群。

平心而论,新《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颠覆大众审美、改变观众对经典名剧的固有观念,这个勇气还是值得赞赏的。但如果想要既照顾到艺术追求又考虑到商业效益的话,电视剧创新还是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来为好,因为观众也的确需要一步一步地成长,增加对电视剧的多元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