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背景范例6篇

次贷危机的背景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1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自然发展和不断成熟的过程。按照一般经济理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跨越三个阶段:一是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现钞流通和使用.二是人民币成为周边地区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值、结算和流通货币,即区域化;三是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短期内成为结算货币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结算货币的基础之上,才会派生出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市场需求。一旦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被广泛采用,那么人民币的市场需求和国际地位就会显著提升,广阔的国际贸易机会会逐步衍生出金融交易需求,随着人民币金融资产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国外选择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资产也就顺理成章了。

除了货币职能上的三个阶段外,人民币在地域扩展层次上也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人民币在周边地区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实现准周边化;然后由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在一段时期内,逐渐为本地区所接受,成为本地区的主导货币并发展为正式区域化的货币;最后在区域化的基础上向准国际化迈进,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走向国际化是人民币的必然选择,中国应根据自身的国情及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分步骤分阶段地实现人民币的货币职能和地域扩展的转变。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处在扩大贸易结算基础、在周边国家流通和使用的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前国家在维护人民币值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正在不失时机地出台政策,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条件。例如通过与周边国家签订边贸本币结算协定,鼓励使用人民币结算,并积极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合作平台,将人民币结算辐射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推进CEPA合作机制.在港澳开办人民币个人清算业务,允许人民币在港澳流通,允许港澳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及允许中国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

二、次贷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最新进展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和蔓延,汇率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贸易额及与贸易伙伴国间的贸易结算,同时中国以债券形式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在此次危机中也蒙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为了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人民币加快了国际化进程,尤其在进入2D09年以后,人民币国际化举措频出

1 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保障贸易顺利进行,提高人民币国际公信力

自去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已与中国香港地区、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多亿人民币,以此来规避贸易结算过程中出现的汇率风险。由于汇率的不稳定,造成部分东欧、非洲和亚洲国家货币对美元剧烈贬值,本国货币贬值使得这些进口国支付能力不足,大批订单被取消,中国贸易企业损失惨重。实施货币互换可以有效缓解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短期流动性紧张问题,在消除汇率波动风险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简化了交易流程,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稳定性和公信力。另外,通过货币互换创新,还可以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储备功能,对方签署国(地区)可以用人民币作为储备,防范国际市场风险,从而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2 开放跨境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要一步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迈出了人民币走向周边化进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实行人民币跨境交易试点,意味着人民币将在国外担当计价和结算工具,与中国有贸易来往的海外非居民也将可以持有人民币,人民币不再仅是中国的“通货”,而变成中国和外国之间的“通货”。在保证贸易顺利进行、实现贸易双方互利共赢、保障长久贸易关系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国际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另外,从国家发展战略上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能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银行结算、清算收入增长和中间业务的迅速崛起,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

三、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阻力

当前实行货币互换和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预示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了重大进展,但我国依然处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初级阶段,一些深层次的阻力依然制约着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主要表现在:

1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同时还需要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和货币价值与地位受到质疑。目前高额的贸易顺差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是背道而驰的,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要消除贸易顺差。但在短时间内放弃贸易的主动权,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对于内需尚处薄弱、经济增长方式还处在转变期的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两难选择。在经历本轮经济危机后,虽然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备受诟病,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超货币的呼声日趋高涨,但改革的推进还需时日。美元仍然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稳定的计价、投资、储备货币,并且拥有IHF16%以上投票权的美国有绝对的否决权,不会轻易地放弃美元的国际地位。

2 对资本账户和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实行管制仍然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一大瓶颈。人民币对外计价结算至今还没有实现,非居民不能自由获取人民币,也不能在国内自由地进行证券、房地产方面的投资,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资本项目管制比较严格的国家。资本项目的管制不放开,仅仅依靠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来维持内外均衡,最终会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单边上涨,削弱中国出口部门的竞争力并造成经常账户的逆差,同时对资本流出的严格管制在抑制了本国对外投资的同时也抑制了国外对人民币的投资需求。

3 仅依靠贸易过程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而没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的辅助是不够的。要实现人民币的投资职能,就必须建立国际化金融中心以及相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还应该有完善的投资市场和投资标的对象来满足投资需求。现实的情况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单一,市场的投资文化和金融产品缺失,不利于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4 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必须要有价值依托,这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国际公信力的最起码条件。这种价值依托不是通过所拥有的黄金储备数量而是通过经济实力以及经济发展前景表现出来的。美国在经历本轮经济危机后,美元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动摇,原因就在于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出现本质上的动摇。反观中国当前的形势,长期内是否有能力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而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可信赖的货币,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

5 另外在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外汇储备减少、人民币汇率过于市场化波动以及境外人民币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所造成的冲击等困难,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四、政策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从中国当前的实际出发,利用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降低对外贸的过渡依赖性,解除由过高的贸易顺差而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增长模式约束,提高人民币应对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后危机 后刺激时段 温州跑路潮

一、后危机与后时代

当全球和中国经济复苏的时候,某些经济失衡也会复苏。不仅如此,为了应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各国释放出太多的货币在全球漫游,究竟会对经济决策的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因此后危机时代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后危机时期[1],一般认为是从经济危机结束开始,直到市场各经济数据和指标变得相对平衡,行业政策及其预期相对稳定的时期。而与之相应,每次经济危机可分为:危机前,危机期间,过渡时期,后危机时期。

上面说到后危机时段的世界经济将麻烦不断, 不会太好,但也不会太差。不会太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隐患未能消除, 这便是全球经济失衡, 失衡最突出的标志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赤字与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巨额的盈余,美国欠了太多的钱, 中国攒了太多的钱。只要这种失衡未有缓解, 发达国家的赤字不能得到逆转, 那里的债务危机就会不断,世界经济就难以出现持续性增长。但世界经济也不会太差, 不会发生上世纪30 年代那样的大的萧条, 原因在于,一个全球性分层的协调机制在形成。

继世界经济后危机时代而来的,是一系列我国国内经济与政策演化的后时代背景, 所有演进中我国的两个国内后时代背景最值得关注。一个是“后刺激时段”,另一个就是“后跑路时段”。下面我们结合今年的热点话题之一的温州跑路潮来叙述这两个中国国内的后时代。

二、温州跑路潮原因分析

(一)温州制造业当前的困境,可以说是货币政策周期性调整的产物

我们知道在2008年,面对经济危机,我国推行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温州商人眼里,简直遍地都是钱。温州市龙湾区皮革厂的赵海涛说,“那时银行信贷员都隔三差五的跑过来问要不要贷款,申请条件也很优惠。”

面对当时的情况,赵海涛和他的朋友都大量举债,或用于扩大产能,或投资新兴行业,甚至拿去炒楼,炒煤,炒农作物,炒钱。也就是从那时起,温州的民间借贷在这一波投资热中水涨船高。

但这一黄金时期转迅即逝,到去年年底,货币政策猛的收紧,一些企业就扛不住了。赵海涛说,他的一位好友在货币扩张期内投资了塑胶,房地产,酿酒等多个行业,还在外省购入多处土地。就是因为银行停贷,短贷长投的大量资金收不回来,被迫借了大量高利贷,导致资金链断裂。

在这里还不得不说下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了。

我们知道每提升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就冻结了2700多亿的资本。

货币超发,政府采取的措施可以是加息,或者是在乘数效应下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但为什么在我国总是加息频率跑不过准备金呢?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除了让银行可贷资金更少,让贷款成为一种稀缺资源,除了有利于国有垄断企业,有利于中央裙带企业,有利于那些神通广大可以轻易拿到贷款之人,还能有利于谁呢?决策目的考虑更多地是体制内既得利益的感受,牺牲的是体制外公共群体利益。

央行继续选择紧缩的货币政策,就得地方政府出钱先稳住中小企业,最终还是得靠土地财政来补缺,那届时房价又当如何是好?这些问题都是货币政策遗留的弊端,都有待解决。

(二)民间借贷

温州近年来民间借贷发展十分迅速,据悉去年温州民间借贷达800多个亿。今年一下暴涨了1200多个亿。而且利润很是丰厚,短期利息达到6分,8分,长期也有3分得利息。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是在民间借贷最火的时候,人们需要托关系才能把自己的钱放到钱庄里贷出去。

据介绍,如果民间借贷3个月内无法还清,就危险了,利息越来越高,到6个月的时候,会基本处于资金链断裂的边缘,利息越来越高,会进入恶性循环,“企业拿什么来还?继续借。下一笔资金的利息怎么还?还是借”。 据悉温州中小企业筹资的一种普遍的做法是,找银行贷款,到还债时从民间筹集资金还银行,然后等待下一次银行批下来的贷款,果然银行一旦不再提供贷款,资金链自然断裂。

在高利润影响下,民间借贷甚至出现了新特征,即资金多元化,甚至境外资金加入到民间借贷行列,银行资金也通过各种渠道变相流入民间借贷的池子。

银行资金更多时候以一种更为隐蔽、合法的方式流入民间借贷市场。有知情人称,一些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套取资金关系,与人合伙开担保公司,以假实业的方式把钱借出来,再翻倍贷出去。

三、温州跑路潮与中国的后时代背景

上文我们说过,继世界经济后危机时代而来的,是一系列我国国内经济与政策演化的后时代背景, 所有演进中我国的两个国内后时代背景最值得关注。一个是“后刺激时段”,另一个就是“后跑路时段”。这两个时代背景都与温州跑路潮的成因息息相关,可以说就是其形成的深层社会背景。

(一)后刺激时代

经济危机以来的这一轮中国经济逆势增长实际上主要靠了政府大力度的刺激金融危机引出的4万亿的刺激性投资, 短期内促成了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 但也理下了诸多隐患。直接的隐患是通货膨胀, 间接而深层次的隐患是重复建设与效率损失这些隐患需要多年去熨平。因此接下来不会再有大的刺激政策出台,就这个意义而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后刺激时段”。这个时段的经济与贸易将经历艰难的调整。调整的目的在于促成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这个后刺激时段也就是温州跑路潮形成的货币政策方面的大背景。我国接下来的几年将不会有大的刺激政策出台,并且可能采取紧缩型的货币政策,自然造成企业,尤其是中小的民营企业步履维艰。但是同时这个时期也将促进企业体制的改革和重组。因此,对于温州的民营企业在后刺激时段应当做的是资本重回实业,努力做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二)后跑路时代

这个“后跑路时代”甚至就是由温州发生的民企老板逃往境外躲债的事件而得来的称呼。我们知道随着或明或暗的国进民退,与垄断势力的强化, 民间资本投资空间趋于狭窄化,巨量的民间资本尤其是大众储蓄, 只能放在银行里, 招致 负利率。这种情形是一种困局, 与民企融资难一起,可视为一种双困局。

具体来说,一方面,做大了的民间资本遭遇了日益狭窄化的国内投资空间, 凡是有利可图的实业,差不多都给公营及垄断行业所把持,民间资本难以涉足,投资空间相对于其资本规模日益狭窄化, 被迫转入炒作的虚拟行业。另一方面,从事实业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货款难愈演愈烈, 不得不诉诸高利率。

而正是温州民企老板颇具轰动效应的跑路潮,将这种双困局问题最终给挑明了 , 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后跑路时段也是我国后危机形势下所催生的一种时代背景,它反映了民间资本投资空间趋于狭窄化与民企融资难一起的双困局。对于这个后跑路时代,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给予民间金融与民企融资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由此有望推动一次以规范民间融资与解决民企高利贷困境的改革浪潮。

四、总结

经济危机结束以后,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尤其是全球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隐患未能消除,我们还处于后危机时代。而随着后危机时代所伴生的就是我国的后时代背景,例如后刺激时段以及后跑路时段,并且我们说这些后时代背景与我国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温州跑路潮息息相关。这些问题都值得政府、企业、个人的关注。我觉得关键就是促成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后危机简介[OL].百度网站,2011-08-8 /2011-12-25.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3

一、次贷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从住房抵押贷款的角度看。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率仅为9.9%,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3%,第四季度同比增长6.8%,增速创七年的新低。从个人角度,GDP增长率的下降使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比较悲观,对于购房的需求下降,人们更多选择持币观望,由于土地与房地产的供给弹性小,造成了供需不平衡,之前形成的房地产泡沫很容易破裂。从企业的角度,在我国众多注册的房地产企业中,自有资金能达到35%的企业不到20%,只能靠外部融资即银行贷款来满足项目资金内在需要,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从银行角度讲,房地产项目利润大,收益有保障,因而普遍认为住房抵押贷款是“优质资产”,这类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一直很高,一旦房地产行业上升前景发生逆转,抵押物价值受到冲击,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这三个不同群体的共同选择使银行面临信用危机。 从出口企业的角度看。危机导致海外需求锐减,欧美企业因国内流动性紧张而面临资金周转问题,又通过拖欠货款的形式转嫁到我国的出口企业身上,而后者的资金流中断使它无法偿还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货款。如果这条资金链有一个环节断裂,在危机的背景下,银行又普遍惜贷,不愿意提供资金补足企业的缺口,就容易导致企业的破产重组等,那么为这些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就会面临信用风险。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一般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的波动而引起的利差的减少、证券跌价、外汇买卖亏损等风险。首先,经济下行导致中央银行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9月16日起开始下调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对银行的利差收入产生了影响,例如9月16日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保持不变,10月27日开始,为刺激房地产市场需求,允许五年以上个人按揭贷款利率可以低至5.229%,这都大大减少了银行的利差收入。其次,尽管我国经济目前因人民币升值而承受着巨大的调整压力,但一旦人民币汇率因货币供给增加而急剧贬值,我们同样要蒙受严重冲击,特别是为了降低利息支出和取得额外汇兑收益而借入大量外币债务的企业,届时将陷入类似19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财团的境地,即企业因为人民币贬值必须偿付超预期的债务。最后,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可能持续动荡,银行持有的一些海外相关资产或者参与的外汇买卖可能遭受违约损失。对于这些因素引致的市场风险需引起商业银行足够的重视。 (三)商业银行面临的创新业务的风险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易产生金融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就是隐藏在金融创新背后对风控制的极端漠视。在危机爆发以前,美国金融机构基于对自身利益的强烈诉求,使出了浑身解数去推销次级贷产品,忽视了风险甚至藐视了风险的客观存在,创新出许多国内金融市场所没有的新产品,比如房屋净值贷款,猎杀贷款,负摊还贷款等,正是这些创新产品对引发次贷危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比而言,金融创新产品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还非常单一,商业银行之间同质产品非常多,有关金融创新的监管制度也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在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过度创新而使自己陷入泥沼的同时,不能全盘否定掉创新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好处,只是在进行创新产品的设计,推销时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商业银行是社会风险的聚集地,一旦它的某项业务出现经营风险,引发社会恐慌,势必引起全社会的经济动荡,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可预期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创新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风险控制。 (四)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BasleII中所给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巴塞尔新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可见对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对于商业银行的业务部门而言,零售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最高。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大,普遍存在惜贷行为,造成流动性紧张。一些急需周转资金但又从银行借不到款的企业可能进行外部欺诈,例如房地产开发商采取虚构一些购房者,伪造购房者收入证明,采用签订虚假房买卖合同的方法来骗取银行住房按揭贷款。另一方面,急需贷款的客户可能采取“许诺好处费”,“贷款提成”等形式贿赂贷款经办人,诱使贷款经办人故意疏忽贷前调查审查和贷后检查,为以后不能还款给银行带来损失埋下了伏笔。 次贷危机中,就有些极端的例子,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放低了贷款的门槛,对贷款条件审查不够细致,如加州的希勒里老人,一份收入栏空白的贷款申请竟然也通过了全美第二大抵押贷款专业公司————新世纪公司各部门的审批,银行几乎没有承担任何贷前调查的工作,信贷审批纯粹流于形式,给银行埋下了风险隐患。 (五)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当经济进入衰退周期时,失业率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还款能力得不到保障,借款人的风险转变为抵押风险,同时,抵押物价值下降再加上银行变卖抵押物套取现金的过程存在时滞,使银行资金周转不灵,面临流动性的风险。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北岩银行,其直接持有与美国次级债相关的金融产品尚不到总资产的1%,但当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欧洲短期资金市场时,北岩银行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融资出现困难,引发了英国近140年来首次“挤兑现象”。从各国的救市政策中也不难看出,政府努力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避免流动性风险这一“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 二、次贷危机下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加强贷前贷后检查在危机来临时,信贷主体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都会发生不利的变化,信用风险的加大要求强化风险控制,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应该正确看待资产业务市场,要采取慎贷不惜贷的态度要避免对不适合贷款的客户提供信贷支持,又要避免盲目夸大客户风险。在贷前,银行应该真正坚持尽职调查,重点审查两个方面的内容:借款人是否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房屋的估值。而次贷危机的爆发更给银行的贷前调查敲响了警钟,在次级抵押贷款过程中,美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不再承担贷前调查的任何工作,而由抵押贷款中介、房屋估值公司和评级机构,银行信贷审批纯粹流于形式。担保公司、中介公司和保险公司都有偏离于银行利益之外的利益诉求,很显然,他们的调查不足以也不能够简单地代替银行自身的贷前调查。在贷后,银行应该追踪贷款的去向,观察企业是否按合同的规定使用贷款,企业的决策是否影响其偿债能力,如果这样,银行应该适当干预。此外,银行应更加频繁地进行贷后检查,适时分析企业的风险变化情况,尽早发现信贷风险点,提高风险管理水平。#p#分页标题#e# (二)发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应对市场风险 在中间业务方面,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房地产市场动荡,国际能源与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的背景下,可以预见银行贷款增速将不可避免地持续减少。 另外,这一轮的宏观经济调整,央行把目标从控制通货膨胀转变为防止经济下滑,利率调低,存贷款利差在缩小,而存贷利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来源(近年其比例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结构中一般处于60%~80%的区间),这就给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带来了冲击,要求进一步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把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传统业务的辅助手段,而没有充分重视其发展前景,危机背景下,正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好时机,银行可以尝试在个人理财业务,个人资信咨询业务,个人信托产品,业务等方面学习国外优秀银行的经验,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在创新业务方面,虽然次贷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银行过度创新引起的,但我们不能否认————次级贷或许是人类金融史上最伟大的金融创新。实践证明,金融业务的创新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工具,新技术和新市场,革新了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活动与经营方式,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结合我们的国情创新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此外,对于因汇率变动引发的外汇买卖风险,商业银行应利用掉期,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产品规避风险,建立汇率变动预期模型,提高汇率变动预测的准确性,降低外汇业务的风险并增加市场收益。 (三)改善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环境 正如巴塞尔委员会在指导操作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一再强调的,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操作风险产生于流程,操作与系统,但根本上源于人的因素,因此在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时候首先应该以人为本,加强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培训,在危机爆发以前正是高额的利润冲昏了投行员工的头脑,在办理业务时没有把好第一关才导致越来越严重的风险。 商业银行要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约束制度,对合规的行为予以鼓励,对违规的行为予以惩罚,从总行到基层机构贯彻风险文化,提高风险认识,重点关注基层机构,因为基层承担了大量的业务操作、营销任务而人力及物质资源却很短缺。其次,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制度流程体系,建立横向的沟通机制,使业务操作有章可循,从组织架构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缺点是管理层级多(至少分为总行、分行、市行、县行、网点等五级以上),管理链条长,导致上级的管理要求不能完整地传达到基层员工,这正是应该改进的地方。再次,商业银行可以建立逻辑统一的IT架构,通过IT系统减少手工操作产生的风险并与其他监管措施相协调。 (四)加强流动性的日常管理 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性大,加强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适应金融监管的要求,稳定发展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的经营管理中,应着重加强流动性的管理。首先,增强风险意识,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结构,特别是提高具有较强变现能力的债券资产的比重,不断扩大流动性资金储备。其次,应该改善流动性管理技术,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流动性动态衡量方法如流动性缺口法,净流动性资产法,现金流量法等适时量化测量流动性,在银行内部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预警机制,提高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再次,商业银行应加强筹资渠道的管理,通过分散资金来源的方式提高资金的稳定性。北岩银行作为英国最主要的住房按揭银行在危机中被国有化,分析师认为其失败的原因在于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从它2006年的负债结构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货币市场是它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一旦货币市场遭受如次级贷款危机这样的冲击,市场萎缩,流动性下降,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大幅减少,拆借利率随之上升,北岩银行就会面临资金短缺,可见筹资渠道多元化的重要性。最后,商业银行应该完善贷款管理,可用浮动利率贷款代替固定利率贷款,避免利率风险,加强与主要授信客户的关系,以提高融资的稳健性,这样即使发生危机,这些客户也不会轻易撤出资金。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4

【关键词】次贷危机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影响 应对措施

一、美国次贷危机简介

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银行向600万不合格贷款者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些贷款者就可以以房产增值部分继续向银行抵押而贷到新的贷款,再用这些新贷款去归还贷款。一旦房价不能继续上涨,他们就无力继续还贷。银行向贷款者发放了贷款,会把手中的贷款进行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债券,在债券市场出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会再把自己手中的债券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凭证出售;购买者再把自己手中的资产抵押凭证做成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基金公司之间互相投保,使次级贷款涉及的资金规模成几何级数扩张。而金融衍生工具还在衍生,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还会被打包成合成资产抵押凭证。上述过程使得2000亿美元的坏账拖累了40—5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次贷危机因此全面爆发。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1.次级贷款制度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次级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为应对流动性过剩,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降冲跨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

3.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而创造出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没有传导隔离机制的情况下进入投资市场。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事实上,这些高度合成的信用创造产品并没有经过风险的检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波就会顺着金融链条快速传播、蔓延。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直接打击了美国房地产行业,同时使遍及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趋于破灭,发达国家的消费热潮宣告终结。体现美国楼市动向的二手房价从2006年夏天开始下降,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战后房价跌幅的记录被不断刷新,全美十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在去年12月份的实际跌幅高达14.0%。南非、爱尔兰、英国和西班牙的房价也从去年年底开始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宣告了发达国家消费热潮的终结。从次贷危机日益严重的去年8月份之后,美国人消费心理出现消极倾向,消费意愿的下降使得零售业、娱乐业等非制造业的景气指数急剧恶化。欧洲的个人消费也不旺盛,英国去年10月到12月的个人消费支出下降了0.2%,12月份欧盟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减少了2.0%,是1996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大跌幅。

第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动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总损失不确定,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全球机构投资者中的分布也不透明,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持续的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发达国家央行的联手注资和美联储的连续下调联邦基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短缺,但是没有显著改善信贷紧缩的状况。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风险资产定价的评估以及短期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向美国资本市场回流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三,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很难置身事外。目前美国gdp仍占全球gdp的25%,美国居民一年消费9万亿美元,中国居民一年消费1万亿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仅消费6千亿美元,因此金砖四国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居民消费下降将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美元贬值将会削弱发展中国家某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会损害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导致短期资本的波动性加大,从而放大或者刺破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

2.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进而阻碍中国经济的增长。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较之前一年增长了2622亿美元,增幅达47.7%,连续3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而这当中超过6成都是由对美贸易创造的,显示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性。gs的报告也指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是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多数有识之士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将有所放缓。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工厂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增速开始减弱,贷款申请获批变难,房价在去年大幅上涨后开始企稳,上证综合指数较去年10月高点下跌了46%。同时,美元贬值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也不利于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有破灭的危险。美国经济衰退将使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严进宽出,这些热钱仍可通过贸易渠道和地下渠道流进来,进而使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我们可以预想,一旦次贷危机结束,热钱流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就会引起金融危机和支付危机,而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对金融危机的消化处理能力不强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

第三,使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缩小。中国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抑制流动性过剩,一直推行加息政策,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紧急降息的政策截然相反,由此大量套利资本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央行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用人民币去收购外汇,此举会向市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从而使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严峻,政府因此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第四,次贷危机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较小。由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所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的衍生品的量较少,同时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政策,中国商业银行受此次次级债券危机形成的损失相对要小一些。

对美出口的减少将导致流入中国的外汇随之减少,这无疑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如果因此得到改善,楼市和股市投资过热的现状也将得到抑制。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陆续出台政策以抑制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这些政策主要针对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他们的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中国从去年开始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率,之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7月份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并于8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次贷危机对美出口减少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加快生产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被淘汰的过程,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此外,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资本匮乏急于融资,给中国财富基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价格谈判空间,改变了对发展中国家财富基金的抵制态度,这使得我国海外投资环境变得更加宽松,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进军国外市场,扩大影响力。

四、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措施

由于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应做到趋利弊害,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投资环境,又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任何一国发生经济政治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全世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们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强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对国内资产泡沫风险的监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资产价格泡沫是紧密联系的。当前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 2007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2007年1月末和第一季度分别提高4. 8个和4. 6个百分点。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价租房的供给,合理引导房地产价格回调。

3.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次贷危机使我国海外投资环境更为有利,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机会,扩大对外投资的力度,鼓励财富基金、国内企业、银行等对外投资,同时又要加强管理,防止一哄而上。

4.商业银行要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在设计和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风险的防范。要保持适度的信用规模,同时积极推动贷款证券化,以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金露露.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其经验教训[j].财经界(下旬刊),2008,01.

[2]王球娥,杨三科.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j]华南金融电脑,2008,(01):84-86.

[3]陆岷峰.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52-56.

[4]崔辉.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的警示[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试验),public science,2008,(05).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02):5-6.

[6]水野和夫.论次贷危机将刺破全球经济泡沫[j].经济学人[日本],2008-3-18.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5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 、外部需求减少,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

在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净出口对 gdp 的贡献超过 1/3 ,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次贷危机影响导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拉力将减弱,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同时外需减弱会间接影响我国投资,加上较长时间以来国家加强了对投资信贷增长的控制,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架马车——投资也会受到影响。自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连续三季回落,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同比增长 10.6% ,为 2006 年 10 月以来最低,外贸顺差同比下降 10.2% 。另一方面,人民币相对于欧元贬值,短期内有利于我国扩大欧洲市场出口,但由于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对美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 20% 以上, 2005-2007 年我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的比重分别为 112% 、 81% 和 62% 。 2007 年净出口拉动中国经济 2.7 个百分点,其中对美贸易顺差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1.7 个百分点。在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经济衰退必将从整体上抑制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从就业方面看,目前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 8000 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 4000 万人。据人民银行测算,美国经济每降低 1 个百分点中国出口的增长将会下降约 6 个百分点。在外贸依存度较高,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尚未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外需放缓虽然有利于我国经济降温,但也可能引起经济较大波动和失业增加,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

2 、通胀的国际传导压力增加,物价调控难度加大。

随着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和危机效应的不断扩大,为了解决次级债带来的银行流动性匮乏问题,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进一步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2008 年已连续 3 次降息,这一方面使得美元汇率出现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商品价格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欧盟、日本等国货币政策的松动,必将进一步强化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在全球能源短缺、粮食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国际资金大量涌入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后,推动有关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国际物价的上涨必将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特别是我国是资源产品进口大国,尤其是石油价格上涨,将会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原料、动力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进而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国际能源价格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的 cpi 上涨 0.1 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分别同比增长 8% 和 6.9% ,国际输入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物价调控的难度。

3 、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

受次贷危机影响,各主要经济体出于刺激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保护,将加大对从中国进口产品的控制,贸易磨擦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人民币对欧元的持续贬值,欧元区要求人民币升值呼声越来越高,进一步助推了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同时,由于我国受次贷危机影响相对较小,正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资市场之一,国际资本出于寻求市场安全性的动机,热钱流入中国的倾向进一步加大。另外,随着美国持续降息政策的实施,中美利率倒挂和利差的不断拉大,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资本的逐利性必然加剧热钱的流入,在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弹性汇率制度下,最终造成事实上的人民币升值,从而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次贷危机的背景范文6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泡沫;中国经济;风险防范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经历了自战后以来最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在这一时期,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加上政策的有效实施,美国经济迎来了空前的繁荣。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采取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减税以刺激供给和通过节支以控制需求。这一政策的实施最终使得美国在1998年实现了30年以来的首次财政平衡。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摒弃相机抉择的传统做法,谨慎地推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稳定货币政策,使利率保持中性,即对经济既非刺激也不抑制,从而使经济能以其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在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增长。科技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强劲的消费大大推动了经济增长,从1991年4月到2001年12月,美国经济出现了连续117个月的稳定增长,美国经济迎来一个长达10年的繁荣期。

2001年,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美国经济面临衰退的危险。此后,美联储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13次降低联储基金利率,直至将利率降到1%的超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了整整一年。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住房价格急剧上升。造成美国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则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

正如经验一再证明,当一个经济体处于泡沫之中时,往往难以判断是否存在泡沫,而只能在泡沫破灭之后才能得出结论。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趋势,一方面那些通过浮动利率贷款购房的次级按揭贷款人,心理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出现大量违约,而其违约风险通过次级按揭贷款衍生产品迅速放大,动摇了市场信心,最后引发了大面积的次级贷款信用危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即使拍卖抵押的房产也难以得到本金的金额偿付,一些放贷机构因此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进而引发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次级债风波。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终于在2007年8月突然爆发,不但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美国还陷入了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席卷了美国、欧盟各国、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长远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荡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其对全球的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全球正在遭遇一次信用危机的冲击,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到2008年4月为止次级贷已经造成全球的直接金融资产损失达1万亿美元。迫使美联储联手全球中央银行,整体救市,注资了好几千亿资金,包括大幅降息。

从2007年初截止到目前获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机构的预测报告看,全球金融市场不仅没有出现任何平静下来的迹象,反而更加动荡不安。金融市场混乱,金融产品定价困难,美国市政优质债券也受殃及,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全球股票市场的巨幅下跌,甚至出现了各国股权市场按时区次序轮次下跌的惨况:美元加速贬值,金价、油价、粮价屡创新高,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明显上升。

从表面上看,次贷危机起因于美国,但是由于欧洲是金融衍生品的最大购买者,也就成为此次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从此次全球央行的注资额就可看出端倪:此次因次贷危机而投入资金最多的不是美国央行,而是欧洲央行。现在看来,欧洲金融衍生品市场正在经历这样一场危机,次贷危机考验的是欧洲人的风险管理能力。 转贴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拖累下,中国2008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降至9.996,这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首次降至一位数。面对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现,尤其是次贷危机对中国的间接影响将不容忽视。

三、启示——基于金融监管的视角

第一,改变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金融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贪图利益的动机最终导致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发生,他们不考虑整体金融市场和整个贷款利益链条上其他主体的风险,最终造成了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外部监管,改变只依赖内部监管的理念。

第二,建立动态的金融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的监管体系。应该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除了对各个金融混业集团进行资本监管外,还要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动态的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资本监管、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监管体系。

第三,改善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会扩大金融危机发生的风险,并且传递这种风险,而金融监管只有跟上了金融创新的步伐,才能全面、有效地遏制金融风险的产生。

第四,采取适当的综合监管措施,加强跨国监管。首先,需要适当的综合监管。目前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日益综合化,即对一些监管机构进行整合,以不断消除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率;其次,不断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的职能;最后,不断加强跨国监管。随着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因此实现各国跨国协作监管意义重大。

第五,建立混业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混业集团发展的法律法规。从长远看,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机构从事综合金融管理,负责统一制定金融业的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和制订金融法律、法规,协调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监测和评估金融部门的整体风险,集中收集监管信息,统一调动监管资源。从金融发展的总体出发,统一研究银行,证券,保险的联系和协作问题,监管问题,创新问题和混业发展问题。与此同时,法律环境的建设是保证金融混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从中国金融混业集团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包括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等各方面内容,以适应我国金融混业发展的长远趋势,尽快健全相关法律、规范,调整银行、证券和保险的有关法律以扩展金融混业经营的渠道和范围。

参考文献

[1] 张智.美国住房次贷危机问题研究综述[J].城市,2008,(8).

[2] 秦炜,钟思远.次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时代金融,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