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范例6篇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范文1

一、“引江济太”调水试验背景情况

1.太湖流域概况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面积36900km2,其中太湖面积2338km2。流域内湖泊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河网地区。据2000年统计资料,流域人口约3676万,城市化率超过50%,人均GDP约3260美元。

2.太湖治理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确定的治太骨干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流域已初步形成充分利用太湖调蓄,“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体系的框架,具备了防汛抗旱、水资源合理调度的基本条件。

3.太湖流域水资源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太湖流域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62亿m3,近年流域年用水总量为280亿~290亿m3,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近两倍。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流域污水年排放量超过50亿m3。200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主要河道中受到严重污染(劣于Ⅲ类水质)的水体已超过75%。2001年11月,在江浙省际边界爆发了全国第一起因水污染而引发的堵河事件。水污染和水质型缺水已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4.水利部党组在新时期提出新的治水思路

2001年9月,副总理在国务院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会议上针对太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要求“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近几年水利部党组在认真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根据太湖流域的实际情况,汪恕诚部长明确指示太湖治理要把防治水污染作为治水的核心问题,以防治水污染带动太湖流域的其他各项工作。

二、“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实施情况

1.“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方案

2001年12月水利部批复“引江济太”调水试验项目,总投资2833万元,计划通过两年的“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每年通过常熟枢纽引长江水25亿m3,由望亭水利枢纽入太湖10亿m3,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并探索流域水资源调度与防洪的关系,水资源调度与改善流域水环境的关系,以寻找通过现有水利工作联合优化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的措施。

2.“引江济太”的内涵

“引江济太”就是利用已建治太工程体系将长江水引入太湖及流域河网,并通过现有水利工程优化调度水资源,加快水体流动,增强水体自净,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缓解流域水质型缺水矛盾,最终达到改善太湖和流域河网水环境的目的。

3.“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实施情况

①时间:2002年1月30日开始至4月3日第一阶段结束。

②组织:由太湖流域管理局会同沪浙苏两省一市水利部门成立“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并成立“引江济太”办公室,具体负责“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日常工作。

③操作:“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2002年度实施计划将全年调水分成泵引、自引、雨洪利用、适时引排、自引和泵引等6个阶段,并组织水量水质监测和“引江济太”专题研究。“引江济太”的操作是根据太湖流域天气、水雨情以及长江河口潮汐变化情况,采用引排结合的方式,对望虞河、太浦河进行精细调度。

④水量:常熟水利枢纽共引长江水量10.68亿m3,由望亭水利枢纽入太湖6.79亿m3,由太浦闸向下游地区供水6.66亿m3。

4.“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效果

“引江济太”水量水质监测资料表明,“引江济太”影响范围14000km2,引水后达到或好于Ⅲ类水标准的水体比例比引水前有所上升,水质有较明显的改善。据太湖流域管理局介绍,“引江济太”第一阶段使太湖的换水率提高15%,从而加快了流域河网及太湖的水流运动速度,达到了改善水体水环境的目的。望虞河河道水质已经从调水前的Ⅴ类或劣于Ⅴ类好转为现在的Ⅲ类。望虞河西岸的污染重镇羊尖、安镇等河网有机污染物含量明显降低,黑臭现象已经消失。当地百姓亲身感受着黑水变清、臭味消失的变化,反映良好。

三、“引江济太”调水试验的几点启示

1.尊重自然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治水思路指导新的治水实践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在人们的眼里曾经是碧波荡漾、清爽宜人,支撑沪江浙“人间天堂”的环境主体。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只注意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污染物的治理,大量废物、垃圾直接排入太湖水体,致使太湖水体变质、发臭……虽然太湖流域是一个丰水地区,但不顾太湖水体的环境承载能力,无休止地向太湖水体中排放污染物,显然违背了自然规律,也就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只有正确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实践。江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为我国水资源工作指明了方向。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水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科学地调度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内在的本质需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引江济太”的实践证明,新的治水思路遵循了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能够指导新的治水实践。

2.“引江济太”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太湖的水污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当地成千上万的群众希望解决,国家发展的大局也需要解决。同时,“引江济太”在现实操作中,特别是在接近丰水时段时,由于调水会增加太湖及河网的水位,也就增加了太湖防汛的压力,这在调水时机、调水量、水量水质监测、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在这种风险与压力面前,是无所作为,还是勇于挑战,探索新的突破?“引江济太”正是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调度方案,以代表先进文化的治水思路和智力支持,以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的思想和为人民负责的态度,展开了新的治水实践。

水利部、流域管理部门、地方水利部门,正是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敢于迎接挑战,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讲大局,讲团结,讲科学,大胆创新,惟有如此,才能以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来解决太湖流域的水问题。

3.新的治水思路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在“引江济太”试验中,新的治水思路调用了多年以来建立起来的治太骨干工程,遵循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促进水体进入“流水不腐”的自然规律上去。治水新思路能动地带动我们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意识的能动性正是我们积极探索治水新思路、推进现代水利建设工作所要付出的主观努力。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建议加强流域管理部门的职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太湖水域养殖归渔政部门管理,排污许可证由环保部门颁发,工业取水许可证由水利部门颁发,而污水处理厂建设又要依靠当地财政,沿湖、沿河的旅游、房地产开发活动各行其是……如此好像谁都对太湖负责,但太湖水域污染得臭气熏天却不知道谁在真正负责?太湖流域管理部门根据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实施“引江济太”,但制约因素很多,想管也难以管起来。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强化流域水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尽快形成统一、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

2.建议探索以市场机制解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引江济太”在调水试验阶段,一方面由国家出资实施,一方面流域水权水价并未计入。这种状况只适用于试验阶段,正式运行后,就与市场经济的大气候不相符了。“引江济太”的受益区沪浙苏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地区探索建立流域水权、水价、水市场体系,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具备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建议在第二阶段试验中即引入一定程度的市场机制,为新的治水思路纳入市场机制的轨道加大探索力度。

3.“引江济太”只是改善太湖水环境的综合措施之一,根本措施还在于治理污染源和节水,因此,必须强调综合治理,必须加强面向社会的宣传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范文2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党建创新;非公经济组织;党建联动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11-0058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自贸试验区的范围涵盖了上海原综合保税区覆盖的区域范围,包括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区内集聚了2万多家企业,其中80%以上为外资企业,涉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类人员27万,涵盖外籍员工、白领人才、普通蓝领以及农民工群体。加强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一、逻辑起点: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一)加强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应对改革开放新形势,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加强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一方面,要求在参与全球投资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加强党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求党的建设必须自觉遵循党的执政规律,转变领导方式,优化组织设置和管理模式,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执政优势,使自贸试验区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二)加强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自贸试验区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沿阵地。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及其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作为特殊监管区,自贸试验区实行经济发展导向型的管委会领导体制,更要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自身功能的转型和调适,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先行先试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蓝本。

(三)加强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自贸试验区要创造出自由开放、符合国际惯例、鼓励创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倒逼政府职能转变。面对经济社会结构和公共权力转变以及大量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必须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提升组织功能,不断扩大覆盖,更好地凝聚人心和社会。

(四)加强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加快推进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信息化背景下党建工作与先进生产力有机结合的重要课题。随着试验区内更多的新业态形成、新经济增长、新组织孵化,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并通过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投资管理、服务业开放、金融、航运、贸易等多个层面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把党的组织建在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细胞上,使党的工作更好地代表先进生产力,这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生态环境:新形势下的挑战

一是全面市场化。自贸试验区实行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新模式,营造了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党建工作应遵循党的执政规律,改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加快自身功能转型,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不依托行政权力的新途径和新手段。

二是日益国际化。一方面,园区内外资企业星罗棋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荟萃;另一方面,试验区按照国际规则运作,国际化人才集聚,其周边地区呈点状分布。党建工作应以更为宽阔的视野,更为开放的思维和勇于担当的勇气,增强前瞻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三是高度法治化。自贸试验区一经诞生,其营商环境就按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不断完善,形成了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党建工作应坚持法治精神,积极探索在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环境中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

四是快速信息化。自贸试验区不仅仅是简政放权理念创新,也是技术创新,现代信息技术为创新党建工作提供新的载体和工作平台。面对网络虚拟世界及其背后的各种政治力量及其意识形态,党建工作既要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又要强化阵地建设,加强价值引领。

三、实践探索:直面新情况新问题

自贸试验区综合党委的前身――综合保税区综合党委,建于2009年12月,其工作基础源于浦东新区四大部级开发区之一――外高桥保税区综合党委。自贸试验区“两新”组织现有106个基层党支部,党员总数3100余人,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党组织68个,外资企业党员2850多名,分别占自贸试验区党组织总数和党员总数的68.7%和93%。自贸试验区启动后,党建工作积极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新思路新载体新模式。

(一)坚持条块联动,探索形成区域化、枢纽型大党建联动发展新格局。试验区行政和监管单位、开发公司众多,企业数以万计,“体制有别、条线不一、律属各异”。应对资源配置全球化新趋势,面对发展快、分布散、变动大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综合党委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建工作网络体系,由管委会机关党委、机关工会、机关团委及综合党委、区域工会“五位一体”党群工作联动推进网络架构,全面融入和充分整合各类社会组织与利益群体,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在区域层面,以管委会领导的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为平台,构建由综合党委牵头、以行业党总支为分拨、网格党建综合服务站为辐射、企业党组织为作用点的党群工作联动纵向架构。针对驻区单位涉及面广、管理条线多的特点,将不同隶属关系的共建单位和工作区域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了以“洋山、外高桥和浦东机场‘三片’联动为基础的“区域”党建工作全覆盖模式。

(二)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形成“服务型”党组织新模式。区内80%以上的企业为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云集了众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应对试验区内外资成分多的新情况,党建工作加快功能转型,积极推进“服务型”组织建设。综合党委依托区域化党建,以“阳光驿站”、党员服务中心等为载体,在党员中开展“三型四亮五争先”活动,要求“党员亮身份、支部亮牌子、活动亮品牌、党建亮工作”。针对外资企业高层管理不理解自贸试验区建党组织的疑惑,综合党委倡导开展“组织生活开放日”活动,邀请企业高层管理参加,介绍党建工作,组织党员围绕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使企业经营方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服务。针对驻区单位涉及面广、管理条线多,党的组织难以全面覆盖的情况,综合党委开展“走百家企业、访百名党员”大走访活动。随机选择100家企业、100名党员开展调研,对急需解决的问题,直接向有关部门反馈,理清了许多在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中的观念问题、程序问题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

(三)坚持组织优化,探索形成以“区域不变”应对“单位万变”,“支部建在连上”新形式。试验区流动党员流动频繁,分布范围散、类型多,小微企业多,注册地与经营地相分离的情况突出,应对社会流动性增强新特点,党建工作突破原有的地域、产业和行业的狭隘局限,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多渠道、多途径设置党组织。主要有:区域企业合并组建。将在一定区域内不具备独立组建党组织的企业合并起来,组建联合党组织。楼宇企业联合组建。如在鲁能大厦建立了楼宇联合党支部,将楼宇内及周边数十家企业的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选派支部书记过渡组建。对党员人数不足以组建独立支部的企业,选派独立党组织书记担任联合党支部书记,再通过支部书记所在的独立党支部与联合党支部开展共建联建活动,进而孵化出新的党组织。行业总支归口组建。即组建行业党总支,创设“枢纽型”党建模式,对党员进行归口管理,条件具备后再组建独立党组织。区域网格组建。对不具备建党条件、行业特征不明显的小微企业,尝试建立小微企业联合党总支,将这部分企业纳入网格党建工作范畴。

(四)坚持以文化人,探索形成以文化为引擎的党建工作新载体。试验区的显著特点就是国际化程度高,文化价值多元化,且党员队伍利益诉求多样化,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应对自贸试验区人员结构复杂,多元特征强新问题,综合党委以区域多元文化为载体,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企业软实力。一是开展以“高效、诚信、服务、和谐”为内涵的廉洁文化建设。通过联合海关、国检、边检、海事、工商、税务、公安等行政和监管单位,组织开展“同在保税区,通力优环境”主题竞赛活动;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关长接待”现场办公、上门宣传优化服务,主动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二是大力传播先进文化。由综合党委和联合工会共同举办“职工读书文化节”,“红帆船”文学读书沙龙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百名职场榜样人物”评选活动,加强职工群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加强跨文化交流,凝聚职工群众。

(五)坚持以党建带群建,探索形成党群同步运作新机制。自贸试验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应对新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要善于应用法治精神,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法治化营运环境。由于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不在经济组织的权力框架之中,工作难以延伸。综合党委与联合工会按照“机构同步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工作同步开展”的要求,构建党群工作同步运作机制。综合党委与联合工会合力推出了区域“服务企业和职工的十件实事”,建立了劳资纠纷矛盾处置机制、与企业高层管理沟通机制等,对突发事件,都迅速反应、及时介入、通力调处。党群工作同步运作机制,为党建工作不依托行政权力,依法融入经济组织提供了有效载体。

(六)坚持人才优先,探索形成促进人才发展新思路。试验区作为外资“新高地”在融通资本同时,也是人才汇聚的“自由港”,应对新产业、新业态集聚新优势,要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在促进人才信息共享,实现高端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对企业高层管理,开展以“高效、诚信、服务、和谐”为内涵的廉洁文化建设,增强诚信、服务和责任意识。对党员骨干,开展“百名党员访谈”、“百名职场榜样人物展示”、“百名青年党员素质登高”等12项“百字品牌”活动,对党员在企业稳定、技能素质文化需求、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要求。对海归人才、境外人才,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他们在出入境方面存在的不便利,居住证办理周期过长,以及与社保接口不合理等问题,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对各类“白领”、“蓝领”人才,以双向培养为目标,即“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回顾总结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经验是,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大开放,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信息化进程中去思考,使党建工作始终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紧密结合。

体会之一,自贸试验区建设肩负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必须加强价值引领。面对利益多元化的人群和社会组织的不断涌现,党组织显然已无法依托行政权力实行动员与控制,这就要求党组织必须从行政权力的结合中分离出来,回归政党的社会化。自贸区综合党委从国家战略高度,遵循基层党建工作规律,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系,优化组织设置。

体会之二,在全面深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建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革和社会形态变化。试验区的影响力在于制度改革和创新,党建工作在区内难以依托传统的组织框架,自贸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突破了原有的地域、产业和行业的狭隘局限,从战略上调整自身的组织体系、工作方式与策略,加强区域联动,推进自身的转型升级。

体会之三,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必须贴近各主体实际需要,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在传统的体制下,党通过基层组织对社会采取自上而下的直接领导,实现有效的社会动员和整合。而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的面对园区内外各类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党组织要加强服务型组织建设,以贴近各主体的实际需要,维护各主体的利益,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

体会之四,自贸试验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党建工作必须树立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改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自贸试验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更好地推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执政党能够掌握和利用的权力空间正逐步缩小,试验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必须坚持法治思维,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不依托行政权力的新途径和新手段。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范文3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交流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交流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发现差距和不足,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我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刚才,我们交流学习工作经验,大家结合工作实际谈了认识,查找了差距和不足,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讲的都很好。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积极创新思路,精心谋划部署,总结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经验做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有序推进,但对照中央和省、市委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对照省外发达城市的先进经验做法,我区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上有差距。各领域党组织书记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认识还远未到位,对党建工作的理解和认识还仅仅局限在本单位、本部门,包括部分社区书记也是简单地把社区党建工作等同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没有站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和高度来谋划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没有把驻区单位党建、社区党建工作放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这个“大盘子”中考虑谋划,条块不能有机衔接。

二是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上有差距。各街道(社区)党组织还缺乏做政治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社区党组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却被忽视了,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大多数社区服务中心缺乏党建引领的元素,没有明显的标识,没有展示出组织的作用。有的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不愿不会做群众工作,不善于教育引导群众、发动群众,服务手段跟不上。有的社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活动,但开展的活动中红色因素太少、甚至没有,仅仅是为搞活动而搞活动,凝聚群众、组织发动群众的功能弱化。

三是工作措施落实上有差距。部分街道(社区)行政化、机关化倾向比较严重,网格化管理、区域化联建等工作浮在面上、沉不下去,坐等群众上门多、主动走访入户少,与辖区单位联建也仅仅停留在签订协议书、召开联席会的层面,共议大事、共商急事、共解难事少;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措施方法单一,项目设置少、活动载体少,还是简单的捐款、打扫卫生等,针对性不强,在职党员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党建工作融合发展上有差距。一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热热闹闹,但不愿参与新兴领域党建,认为管多了会带来很多问题和麻烦,有些甚至认为是一种累赘,不愿抓、不敢抓;一些街道社区抓新兴领域党建没有抓到点子上,没有找到街道社区和新兴领域党建的契合点。

五是系统性推进党建工作上有差距。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充分反映出全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还比较薄弱,差距还比较大,贯彻落实好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还任重道远。下面,我就进一步推进我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内涵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两个概念:

第一,要搞清楚什么是城市基层党建?所谓城市基层党建,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

第二,要搞清楚城市基层党建与城市社区党建到底有什么区别?从我的理解来看,城市基层党建与城市社区党建是一种整体与局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基层党建,是城市地域范围内基层党建的新形态,是城市社区党建、区域化党建的升级版,是城市各领域围绕社会治理形成的整体性、区域化、系统性的大党建。只有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坚持以区域化管理为抓手,通过重构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功能,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同步,才能抓住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主题,使基层党建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为此,大家在推动城市基层党建的过程中要做到三个转变: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认识到了,行动才有可能跟进。要切实认清城市基层党建的内涵,理清与社区党建的关系,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转变城市基层党建就是城市社区党建的思想观念,以系统地思维来看待城市基层党建,牢固树立起系统建设整体建设的观念,切实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来推进。

二要转变工作思路。新形势下,面对城市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守正出新,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期待相适应,真正做到城市每发展一步,党的组织建设就跟进一步,党的作用发挥就深化一步。因此,大家要切实转变以往那种就党建而抓党建的工作思路,要把“促进城市建设、提升社会治理”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定位和目标,整体研究谋划、统筹推进城市各领域党建工作。

三要转变工作方法。我们要在工作方式上大胆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式,让群众真正融入社区,让群众参与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来,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要及时转变以往那种只会干、不会说、不会总结的工作方式,加大工作提炼、总结、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我们创新做法的内涵和层次。

二、注重运用创新思维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一要强化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各街道(社区)党工委要牢固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紧紧围绕强化政治、服务两个功能,充分发挥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实“大党委”制和“兼职委员”制,择优吸纳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等党组织负责人或党员负责人为兼职委员,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辖区单位党组织沟通协调,解决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要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在服务群众时要把党的标志亮出来,开展活动时要旗帜鲜明体现党的色彩,要从一点一滴的为民服务中增强党的威信和影响力。同时,为优化社区治理体系,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区深入推进城市街道(社区)治理和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各街道(社区)内设机构由原来的“一室一会四中心”改为了“一室五中心”,功能上得到进一步强化。各街道(社区)要在内设机构力量配备上合理分配,使后台工作更加高效。要进一步深化网格党建工作,按照“点片结合、属地管理、分类指导、综合服务、统筹协调、全面覆盖”的原则,灵活设置党建网格。党建网格与综治网格要统筹设置,要统一、要重合。要探索实行“街(巷)长”负责制和建立网格(小区)支部、楼栋党小组,社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兼任街(巷)长,每个网格确定1名网格长,由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工作者等担任,每个网格配备1名以上专兼职网格员,进行分片负责,实现管理到位、服务到家。

二要深化社区与各领域党建互联互动。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要形成城市基层党建的整体效应,必须解决在城市各领域党建“各自为政”的问题。各街道(社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建立完善工作例会、议事决策、联席会商等制度,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共驻共建,切实在协调、服务、共商中让辖区单位增强主人翁意识。要全面推行“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党组织双报到”制度,进一步完善社区和单位、行业党组织共建协议,开展“契约化”共建,在充分结合社区实际的基础上,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有针对性地实施区域化党建项目,真正实现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有效对接。要突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意识,发挥社区党工委的主体作用,建立条块双向用力机制,探索建立双向沟通协商、双向考核激励等机制,实行“驻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双报告”制度,强化驻区单位认真履行参与城市基层党建的工作责任。要加大资金、场地、人才等资源的整合力度,特别是要协调整合开放驻区单位活动场地,运用人才专业技能为群众提供服务,发挥最大效益。

三要推进街道社区党建与新兴领域党建融合共享。商务楼宇、商圈市场、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是城市的有生力量。他们不仅是基层党组织的覆盖对象,更是参与治理、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各街道(社区)要创新组织覆盖方式提高覆盖实效,推进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和互联网业等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在商务楼宇,要探索由街道(社区)党工委统一领导,依托商务楼宇内的物业公司、产权单位、骨干企业等建立楼宇党组织,根据入驻单位规模大小和党员数量,由楼宇党组织推动入驻单位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在各类园区,要以园区为单位建立党建工作机构,能单独建立党组织的单独建立,暂不具备条件的,建立联合党组织。依托街道社区、依托协会商会,或依托产业链建立党组织,通过党组织把他们联结成一个整体,实现党的组织、活动、作用全覆盖。在商圈市场,要依托街道(社区)党工委或市场管理部门在商圈市场建立党组织,然后向商圈市场内的各个商家、店铺拓展延伸。依托监管部门,将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等党建情况纳入“登记申报、年检年报”范围,从源头上把商圈市场党建抓起来。要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通过党建示范点、党建品牌创建等工作,打造一批如金政物业、天一美居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典型,切实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我们将进一步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由社区党组织兜底管理,统一负责对辖区内新兴领域党员和流动党员的兜底式教育管理和服务,实现党的组织、活动、作用全覆盖。

四要加大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力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然,创新并不是说就必须是别人没做过的,学习借鉴外地的有效经验和做法,再结合我们的实际,体现我们的特色,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创新做法。各街道(社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精品意识,创新工作理念,针对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每个社区要抓住2—3个创新点持续用力,把党建工作做精做细做实。比如,辖区单位比较多的社区,就要在区域化党建工作方面下功夫,从制度机制、具体举措、载体平台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多角度融合,探索建立起完善的双向服务、双向互动、双向评价等长效运行机制;在职党员多的社区,就要针对在职党员的不同特长、兴趣爱好等设计不同的载体,分类施策,使在职党员的作用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商圈市场、商务楼宇多的社区,就要兼顾有形和有效,持续推进“两个覆盖”,结合行业特点、企业属性、员工特点等实际,通过设立党建服务中心、创新设计服务载体、共建载体等措施,使城市基层党建与新兴领域党建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共赢;对信息化配套设施比较好的社区,就要突出党建信息化建设,考虑在“智慧社区”建设上先行一步,实现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服务深度融合,等等。在8月中旬前,每个社区都要结合前期安排的共建共治共享试点方案,整体考虑、系统谋划,拿出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提升工作方案,提出创新点,报区委组织部审定后创建,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争取今年年底前,在全区城市基层党建的各个层面上创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亮点的党建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建设梯次。这个方案要突出以街道(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统筹区域化党建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增强领导力;突出支部建设标准化、党员管理常态化、民生服务精准化;突出以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我把它简单归纳为“一核三化一目标”城市基层党建提升行动。

五要着力加强党组织引领功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要体现在方方面面和各项工作中,具体要做到“三个加强”:首先是加强政治引领。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开展“面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落实党的各项任务,引领各类组织严格按党章党规办事,坚定不移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行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是加强组织引领。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队、党员责任区等活动,依托各类志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行动,引导党员做到“四个合格”。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扎实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再次是加强服务引领。要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组织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特殊人群关爱帮扶力度,通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发挥市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的作用,引领各类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特别是团委、妇联要结合党建示范点创建和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跟进开展团建、妇建工作。

六要切实强化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指出,基层党建要同基层治理紧密结合。各街道(社区)党组织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善于用党的资源来撬动社会资源,用体制内组织带动体制外组织,避免党组织单打独斗、包办代替,体现“治理”的本意,体现党建引领治理的要求。要进一步强化社区自治能力。要进一步强化居民委员会自治功能,通过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委员会,积极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保障群众有效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党工委领导下的居民议事程序,探索建立社区党工委和居委会、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利益相关方等“多方会谈”以及收集问题、确定议题、协商议事、跟踪落实等民主协商机制,扎实开展基层协商民主试点工作,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进一步加强群众教育引导。要依托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社区大学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推广“时间银行”“道德银行”模式,大力加强全区统一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推行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定期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等服务,引导居民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居民公约,发挥居民公约在社会治理中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作用。培育社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组织,建立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健全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纠纷解决机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各街道(社区)要结合实际,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根据社区居民爱好、特长和需求组建社会团体,指导扶持初创期社会组织成长,将居民零散纷杂、自发性的活动纳入社团管理,逐步提高居民组织化程度。要坚持政府直接提供与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打造社会组织平台,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依托的“四社联动”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承接社会服务,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三、着力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保障

改进和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政治性很强,责任重大。大家务必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一要靠实工作责任。责任压得紧,任务才能落得实。各街道(社区)党(工)委要负起主体责任,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纳入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强化研究部署,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各位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书记突破项目,牢牢抓在手上,经常分析研究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在实践中创新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区委组织部也将强化对重要问题和政策的研究,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具体指导,抓好督促落实。

二要加强督查指导。没有督查,落实就容易打折扣、走过场。今后,我们每个月将召开1次社区书记论坛,交流工作经验、研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建立基层党建调度通报制度,听取汇报,通报情况。同时,将把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作为目标责任考核、基层党建巡检观摩、党建工作季度督查和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对大胆探索实践、成效明显的,给予表扬奖励;对推进不力的,进行批评教育;对搞形式、走过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问责。

三要强化阵地建设。办公及活动场所是承载社区管理服务的基本要素。各街道(社区)要通过整体性规划、系统化配置、精准化对接、高效能管理,加大活动阵地改造力度,推行“一室多用、集中服务”,持续优化阵地功能。要把社区自有的、驻区单位开放的、区域内公共场所等阵地充分利用起来,每个社区总体不少于1000平方米。要健全社区服务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探索社会化运作机制,全面延时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效率。

四要注重典型引路。先进典型是鲜活的范例,是实践的标杆。我们既要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城市的先进经验,也要注意总结推广我区在实践中创造的鲜活做法,不断推动这项工作点上开花、面上结果。要依托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关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要积极打造亮点品牌,推介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做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范文4

根据中省市文明委《关于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市经信委工作实际,制定系统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自我教育与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相结合,坚持加强大的教育与依法解决问题相结合,坚持阶段性教育治理与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倡导正确的公民道德价值观,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系统良好风尚的形成和文明素质显著提升。

二、组织领导

成立市经信委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主任罗孝廉同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何开荣同志任副组长,各科、室、站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

三、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主要任务

按照市精神文明办印发的《关于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我委要突出抓好

社会关注度高的食品行业、窗口行业的教育治理和引导,大力开展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机关公民道德建设“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督促整治道德领域公德意识差、诚信缺失等突出问题,加强宣传教育和管理整治,增强干部群众诚信意识、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和文明意识,引导干部群众做到谦恭有礼、文明友善。

(二)工作步骤

按照市文明办统一部署,教育治理活动分三阶段进行:

1.6月份,制定委机关工作方案。对活动开展作出部署,提出明确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教育。

2.7-9月份,集中开展系统教育治理活动。对照活动要求,通过道德教育、自查自纠、道德评议等方式查找本系统党员干部在道德领域方面的突出问题,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同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自觉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3.10月份,总结验收。认真总结阶段性工作,,巩固活动成效,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三)工作措施

1.集中宣传。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进一步增强各职能科室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抓好我委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大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政务行为规范、诚信建设、行为准则及网络知识等有关内容的宣传教育,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环境,践行道德规范,引导企业增强道德意识,提升道德自觉,机关干部勤政为民、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努力做好表率,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

2.开展自查自纠。围绕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两个方面开展自查自纠,梳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治理措施,并将整治结果、成效公之于众,让人民群众看得到明显进展。把教育治理活动与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等多种举措促进经信系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范文5

关键词:制度创新;生态环境;湘江流域;治理;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45-03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规制,其目的是对人的行为予以规范和约束,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行事。制度可以有效规范和激励人们的行为,但制度和社会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已有或正在运行的制度并不总是能促进社会发展,当制度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时,人们就应该自觉进行制度创新。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日本是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国家。日本为治理环境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采取技术对策和制度建设两种途径,而制度建设对技术进步产生极强的导向与保障作用。 鉴于此,总结国内外的现有经验和湘江流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制度创新是湘江流域治理的关键所在。

一、湘江流域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湘江是湖南省人口最稠密、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区域。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湘江流域的工业产业结构偏重于重化工型,钢铁、有色、化工、建材、机械等比较突出。重化工型是典型的高能耗产业,同时,湖南省是无油、无气、少煤的地质资源格局,虽流域降水充沛,较好的发展了水电资源,但在能源结构的利用上仍长期以煤为主,形成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格局,从而导致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湘江流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湘江流域水污染严重。湘江流域水污染源包括了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三部分。工业污染源主要是来自工业生产中所排放的废水,2008年环境统计年报显示,湘江流域工业废水中重金属含量较高,排放量最大的重金属有汞、镉、铅、砷和六价铬。由于城镇居民直接将生活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湘江中,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湘江水资源的污染,是湘江水体的有机物存在超标现象。农业生产活动对湘江水源的污染,主要为来自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1]。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畜禽养殖污染比重也不断上升。城市饮用水源特别是下游长株潭核心区饮水水源水质不能得到保证,对沿线城市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流域水环境质量亟待改善。

2.湘江河道底泥受重金属污染。流域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累积性问题多、潜在性危机重。湘江干支流长期受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累积影响,3 154km河道底泥均不同程度超标。按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镉、汞、砷、铅、铬,其中镉最高超标422倍。主要淤积在干流中游、支流集中采选区以及河湾、河道交汇口、集中排污口附近等。不少水系尾砂入河,底泥淤积,给当地居民饮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巨大困难。湘江干流监测断面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株洲、衡阳、湘潭、长沙、岳阳、永州。

3.部分工矿区土壤环境受重金属污染。流域内部分工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据调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土壤总面积为4 820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其中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总面积为2 647 km2,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土壤总面积为2 147 km2。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以上的污染土壤中耕地面积为2 177 km2,占流域耕地面积的12.5%。污染因子中,镉最大超标390倍,砷最大超标275倍,铅最大超标50倍,汞最大超标43倍,铬最大超标6倍。

4.湿地系统破坏严重。湘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较严重,问题主要体现在湿地被占用、淤积,面积愈来愈小,湿地生态系统呈萎缩趋势;湿地野生动植物被猎捕、采集,数量越来越少,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系统的生态稳定性及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也随之下降;湿地系统接纳了较多的城市污水及农田面源污染,导致湿地系统内的水质下降,若污水排放超出湿地的自净能力,则可能对湿地系统带来毁灭性破坏[2]。

二、湘江流域治理过程中对制度创新的探索

湘江流域的环境问题早已受到政府、企业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也在制度创新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与探索。主要包括流域产业退出、转型或创新,流域同防同治,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和强化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执法权力等。

1.流域产业退出、转型或创新。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从规范流域内的人类活动着手,调整流域产业结构,从源头上控制整个流域的污染物排放量,使其保持在水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湖南在产业退出、转型和升级方面进行许多工作,如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凡是产业退出的企业均可获得相应的二氧化碳补偿资金;在株洲市规划局公布的清水塘地区远期发展规划中,传统的冶炼、化工、建材企业在逐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将淡出清水塘经济发展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工业、环保制造业、物流等多项物耗能耗低、产出高的新型产业。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是抢占新一轮制高点、提升湖南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湖南将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为推动体制改革、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积累经验[3]。

2.流域同防同治。为扭转湘江流域边治理边污染的尴尬局面,湖南省委、省政府一方面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流域同防同治,改变“单兵作战”的局面。湖南省先后通过实施了《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2006―2010)》、《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等。以长株潭为重点,湘江污染整治进入多部门配合、核心城市同防同治的新时期。在制度的设计中,湘江流域管理委员会由省里主要领导负责,流经八市的市长都是成员,并签订责任状,实行一票否决。

3.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许多国家正以不同的形式逐步得到实施,这是当今世界环境管理制度的一个潮流。长株潭城市群在资源产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环境税费改革、污染责任险、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改革方面获得全国率先试点权 [3]。2008年11月28日,长沙环境资源交易所正式成立。2010年6月,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正式批准湖南省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随后,湖南省政府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暂行办法,并出台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实施细则。省环保厅从2010年开始组建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各市州环保局组建市州主要污染物排污权储备交易所。湖南省近几年还开展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将湖南环境污染风险较大的化工、有色、钢铁等行业的18家企业列为首批试点企业。

4.强化地方政府环保部门执法权力。2009年,湖南省机构改革很多部门都还没准备到位,湖南省环保局就已经顺利升格为厅,成为省政府的组成部门。环保厅除了延续经年的罚款、停产整顿、关闭等常见的行政手段外,最有力的就是“区域限批”。随着国家和省财政对于环保项目补贴和投入的增加,环保项目批复也成为省环保厅一项重要的权力。

三、湘江流域治理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1.完善流域治理中的市场机制和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主体。未来湘江治理新政中除了进一步完善上述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的改革外,还应逐步完善自然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通过对资源价格的正确定价,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与“两型”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产业,逐步形成绿色消费的大环境。同时应建立以水权、林权为重点的多元化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市场化。除此之外,未来湘江治理,在积极利用传统融资方式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完善“以电养水”制度、水价形成机制、“用水者付费和污染者付费”制度,创新金融支持政策,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通过股票、债券、信托、基金等产品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未来湘江治理,政府环境公共服务供给中应借鉴发达国家公共服务提供的多种组织形式,建立主体多元化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方式[4]。

2.加强流域内政府间的协商合作。湘江流域污染治理在中央支持下,应该强调省协调、市为主,通过建立健全八市政府间合作的机制体制、组织框架,突出和加强市级政府间或与其他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湘江流域政府间协商合作机制的建设已做出了一些制度安排,明确了相应的合作方式。但现有的合作形式主要是会议制度或单项合作机制,存在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合作的情况与是否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是直接相关的。湘江流域政府间协商合作机制是基于长期合作与信任而形成的社会资本,在不确定性因素以及机会主义倾向等的作用下,往往非常脆弱。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机制,合作治理将难以成功。因此,加快立法创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约束机制,是关系湘江流域污染治理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湖南省应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尽快以法律法规形式进一步明确湘江流域管理委员会的水行政管理权限和执法地位,加强湘江流域治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同时流域内政府间应在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合作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3.建立流域内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环境治理的基本单位。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一系列的自愿合作计划,环境管理模式也从强制性转变为鼓励性模式,鼓励企业超越现行的环境规定和标准,取得更佳的环境表现。日本环境制度与政策的衔接是通过企业与地方团体签订公害防治协定把国家强制执行的法令转变为企业的自主行为。同时在环境管理方面落实国际环境标准,实施环境会计制度和环境标准化管理,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形成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中国目前还存在一些漠视环境利益、任意排放污染物和掠夺性开发资源的现象,其中大多数都是由企业造成的。中国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够强,他们往往认为环保工作主要是政府的事情,企业的环保工作尚未上升到环境行为的高度,环境国际标准的认证、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以及环境报告书的等都还处在起步或初期阶段,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因此,首先,政府在完善排污收费等强制性治理手段的基础上,应当通过制定更高的环境质量标准等激励性自我约束,引导企业实行污染控制。其次,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区,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5]。第三,服务外包与公私伙伴治理。在流域生态公益林、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服务外包,运用市场手段解决生态服务的有效供给。第四,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企业环境责任建设,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导向,增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

4.创新流域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流域治理牵扯诸多领域,规范而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将使流域治理更易被群众接受,通过实现一种既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易于对破坏环境的各种行为起到监督作用。创新湘江流域公共治理模式应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规划项目927个,总投资595亿元。湘江治理新政大投入、大建设,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又可能为极少数人提供更大的公权寻租机会。为了不重蹈覆辙,未来湘江治理新政中应加强社会公众和公共权力组织对《方案》规划项目和资金运行的民主监督。参考国际上成功的流域公众参与机制的做法,实行流域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是创新公众参与的一种可行选择。联席会议成员除各县市政府官员和环保局官员外,还应包括一定人数的公众代表。公众代表通过自荐和选举的方式自各地各行业产生,负责转达公众集体意愿、参与公众环保教育工作,协调公众意愿与政府行动。同时,联席会议制度还可邀请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各类水理事会、行业协会等作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在决策的讨论过程中充分发表意见,使决策具有广泛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6]。流域委员会的主席由上述代表通过选举产生。因此,未来的湘江流域管理委员会应由现在的科层管理机构逐步建设成流域利益相关者合作共治的治理机构。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审稿[Z],2009.

[2] 邓文伟.湘江流域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3] 肖建华,等.湘江:新政绘出“东方莱茵河”[J].环境保护,2011,(5).

[4] 李金龙,等.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径依赖与创新[J].求实,2009,(3).

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范文6

今年是全面实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六五”普法依法治理的启动之年,也是开展“法治”建设工作的第二年,做好今年的“法治”建设工作,意义重大。3月4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岳华东同志在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善于做好结合文章,注重“法治”建设与司法行政各项业务的紧密结合。为更好地发挥司法行政服务“法治”建设的作用,市司法局决定,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司法行政服务“法治”建设活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法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调节器。它事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有效落实,事关固本强基维稳工程的顺利实施,事关“六五”普法、“五五”依法治市工作的顺利启动实施。去年,我市成功开展了“法治”建设集中推进年工作,有力提升了固本强基维稳工程的成效,保障了我市内涵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推进了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进程,我市作为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也将于近期受到表彰。今年,“法治”建设工作任务更加艰巨,作为法治建设总牵头部门,市局决定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司法行政服务“法治”建设活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一定要深刻认识搞好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以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活动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开展司法行政服务“法治”建设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治”建设纲要》和《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抓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启动工作,加强基层阵地建设和系统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水平、劳教管理工作水平、法律服务工作水平,全力服务“法治”建设。

二、工作重点

1、做好“六五”普法规划和“五五”依法治市规划的论证出台工作。认真总结“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结合《“法治”建设纲要》、《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做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的研究、起草、论证,使规划与“法治”建设第二阶段的行动进程和目标任务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2、高标准启动“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认真做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召开新一轮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动员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部署“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3、开展“法治”建设大培训。举办“法治”建设骨干培训班,从司法部、江苏、浙江、省厅或高等院校聘请法治建设专家,为市直各部门、各区县司法局分管领导和业务科长授课,提高对法治建设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继续举办“法治建设大讲堂”,协调各协调指导组牵头单位,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莅淄讲授有关法治知识。

4、召开“法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适时召开“法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典型,交流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法治”建设进程。

5、着力打造“法治”建设示范点。制定《“法治”建设示范点工作标准》,从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中选树100家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单位,建立“法治”建设示范点,在全市予以推广。

6、成立“法治”建设志愿者协会。制定《“法治”建设志愿者协会章程》,吸引社会各界和广大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人员、法律爱好者参加,召开协会成立大会。组织协会会员定期开展公益性法制宣传活动,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提升“法治”建设知名度和美誉度。

7、全力抓好司法所建设。认真贯彻《关于理顺全市司法所管理体制工作的意见》和市编办、市司法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理顺全市司法所管理体制的通知》,彻底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司法所职能任务的专业化队伍,争取年6月底前全面履行好各项工作职能,积极服务于“法治”建设。

8、组织开展“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围绕经常性矛盾纠纷、全市村“两委”换届、建党九十周年等政治敏感期和社会热点、难点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广大人民调解员开展“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提高调解队伍整体素质和群众工作能力,力争全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达到97%。

9、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依据修改后的刑法和即将出台的《社区矫正执行办法》,修订完善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健全和加强机制建设,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选择1-2个区县作为试点,尝试推行社区矫正工作。

10、扎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号文件和我省实施意见精神,出台《市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实施意见》,用以指导全市工作;突出抓好衔接工作,全面落实帮教政策,努力拓宽安置渠道,在帮教基地和过渡性基地建设方面争取有大的突破,最大限度安置重点帮教对象,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11、积极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搞好服务。组织引导法律服务人员整合资源、创新载体,将法律服务触角延伸到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各个领域。突出重点,着力为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培育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着力打造“信息共享、战略共商、业务合作、共同发展”的法律服务平台,遴选一批有专业特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律师、公证员,组建专项法律服务团,实施全方位、专业化、跟踪式法律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组织做好政府和企业法律顾问工作,为各级政府依法管理和指导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法律服务,为企业依法经营、防范化解市场风险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做好司法鉴定延续登记工作,强化资质管理、执业监管和业务指导,确保鉴定质量,提升公信力。

12、加强和改进律师行业党的建设。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切实加强律师行业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律师行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对律师业全覆盖,确保党对律师工作的领导,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保障律师队伍依法规范执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13、开展律师事务所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制定出台律师事务所规范化建设意见,按照“政治坚定、法律精通、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目标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律师队伍。加强律师事务所的规范化建设,加大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不断推进律师队伍规范化建设。

14、大力拓展公证业务。结合我市区域发展特点,着力培植、发展、规范优势公证业务,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量大质优的主导业务。同时,积极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开发新的公证业务资源,扩大公证覆盖领域,办证件数和业务收费较去年分别增长10%以上。加强公证质量监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在公证机构和队伍中开展“零错证、零投诉、零上访”竞赛活动。

15、全力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继续开展“关爱弱势群体,法律援助进万家”活动,向低保人群发放法律援助绿卡,向行政村发放《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手册》。利用市聋人学校搬迁之际,配合市教育局、市残联完成该校在校生的法律援助“面对面、一对一”服务。继续抓好对妇女、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法律援助维权岗的规范化建设,力争扩大维权岗数量,扩大受援面,使该项工作横到边、纵到底。

16、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围绕中心任务,构建管理、教育、习艺劳动和公正廉洁执法“四位一体”的大教育工作格局,不断创新教育矫治方式,积极探索个别教育新机制,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危机干预。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教人员就业谋生能力,针对缝纫技工是当前社会用工热门专业的特点,着力加强投资与培训,让进行缝纫操作的劳教人员全部拿到等级证书。开展场所文化建设,突出以“孝”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建立文化品牌。在警察职工中开展“十大孝子”评选,在劳教人员中开展“改造尖子”评选。

17、依法组织好年国家司法考试考区各项工作。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组织好司法考试报名、考试组织实施、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申领及发放工作,依法做好司法考试试卷保密、法律职业资格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司法考试公平、公正。

18、加强各项工作规范化建设和司法行政法制工作。以机关工作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执法规范、服务规范、管理规范、组织规范,提高决策执行力,保障工作落实到位。继续推行执法责任制,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层级的执法权限和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和标准,对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评议考核。加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执法监督检查。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司法行政服务“法治”建设活动意义重大,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各个工作项目落到实处。各级司法行政要发挥好总牵头部门的作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指导等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