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职称论文范例6篇

平台职称论文

平台职称论文范文1

关键词:职称评审 规范化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CP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36—02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是人才队伍建设开发的有力手段,在人才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如何科学公正的做好职称评审,发挥职称评审在人才通道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创新,完善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标准,规范评审程序,突出能力和业绩,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评价和激励作用。

一、夯实基础,确保职称评审工作规范化

1.强化评审组织建设。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评审组织体系,逐步实现评审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一是坚持分级管理建设。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授予的评审范围和权限,企业组建相关工程和政工等系列高、中级评委会,授权企业二级单位组建工程系列中级或初级评委会。二是坚持优化结构,建立专家库,在企业人才库中,优选业务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公道正派、品行端正的人员组成职称评委专家库,担任评委会专业组成员,人数不少于评委会人数的2倍。同时,根据人员和岗位变动的实际,及时补充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在召开专业组会议前,随机选派专家出席会议,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健全工作制度。围绕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评审程序,用制度约束评审行为,用制度保障评审质量的长效机制。一是注重规范性。要定期修订完善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规定,使评审程序、方式方法、评审管理等符合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总体要求。二是注重实用性。制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中试行量化评价工作的办法》,主要选取学历、资历、发表的论文论著、成果奖励、荣誉称号、送审论文评阅结果、年度考核情况、专业组评议情况等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同时区分不同评价指标在评审工作中的重要性,以达到规定的高级或中级任职资格评审基本条件为基准点,并根据质量和数量级的变动情况,区分层级赋予不同的分值,按照量化评价总分及各评价指标的量化评分累加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H=∑Li(其中:H是量化评价总分,Li是各评价指标量化得分)将量化评分结果供评委会在评审工作中参考,提高评审质量和公信度。

3.搭建服务平台。任职资格评审过程中,不断优化服务措施,搭建服务平台,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服务。一是开展政策解释服务。每年组织各单位相关人员学习文件精神,坚持把政策解读、规定办法宣传作为工作重点来抓,通过召开会议、转发文件等方式进行宣传,确保政策宣传不漏一个,不缺一项。二是开展申报提醒服务。重点关注符合条件人员的申报,对在规定时间内符合条件未申报的人员,及时提醒,做到不漏报、不晚报。三是开展网络下载服务。将职称文件、评审要求、结果公示等定期在企业信息门户通知公告栏上,并提供表格下载,提高工作效率。

二、创新模式,注重职称评审工作实效性

1.提高评审要求。在国家职称评审有关政策框架内,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调整完善,注重能力和业绩导向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主要是各环节把关严,晋升比例、业绩考评、论文质量及答辩等提高标准和要求。一是控制指标总量。根据岗位设置,优化职称晋升总量控制指标,实现评聘平衡。综合企业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专业人员状况,合理测算当年度晋升职数申报比例,尽可能使各层级职称人数比倒与岗位比例相近,为岗位聘任打好基础。同时企业下属单位要根据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现有岗位人员聘任情况,统筹考虑各专业工作需要、人员结构及近年绩效考核情况,择优确定推荐年度晋升申报人员。相关责任部门要认真把好资料审核、业绩审查和考核推荐意见关,授权下属单位推荐委员会要根据业绩、专业水平考评情况组织推荐,为企业总评委会把好第一道关。二是抓好答辩环节。答辩是职称评审工作很重要的环节,为专家与申报者之间交流和辅导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互动的平台。一方面检验了申报者的专业水平、能力和业绩,另一方面也为申报者提供了解惑答疑的机会。答辩包括论文答辩和业绩答辩。论文答辩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全面审报人员答辩或主要针对审报人员的送审论文有一个专家认为不具备或两个专家认为基本具备申报资格水平的情况,组织论文答辩。同时,要求每一位申报人员就近五年来的业绩情况进行答辩。业绩答辩过程既是评价环节,更是教与学的过程,不但检查论文是否抄袭,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申报人员专业技术功底,促进申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总结提炼能力的提升。

2.突出能力与业绩。注重能力与业绩导向,提升评价要求。为解决“说”与“干”两张皮,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履行职责,日常管理注重夯实基础。企业通过修订完善岗位说明书,对各层级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任职条件要求。评审过程注重单位考核评审和推荐,在统筹强化岗位管理、聘任管理和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认真对申报者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工作实绩和潜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申报者的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查核实,并如实出具考核推荐意见,择优推荐专业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日常表现好、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对在艰苦环境工作、新装置或重大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且符合破格条件的人员,准予破格申报,发挥职称评审对能力强、有本事、实干的人员激励的导向作用,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服务于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三、评聘结合,发挥职称评审作用

职称评审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要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就必须根据企业和员工的需要,做到评聘结合,发挥职称评审在实际工作和自身发展方面的作用。

1.评与聘相结合。职称评审要与自身实际工作相结合,防止职称与自身工作脱节,出现评到未能聘到。要充分根据专业人才的专业和工作实际做好引导,确保审报专业职称与自身工作相符合;对岗位变动要及时做好职称的转评,使职称评到都能及时聘到,以充分调动专业人才参与评审的积极性。

2.聘用与考核相结合。一是职称聘用后要有一定的薪酬激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岗位薪酬晋级或晋档政策,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聘用与考核结合。要根据聘用后签定的聘用协议,每年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考核查找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实现素质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联动。促进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构建职称评审与其它工作有效对接、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创造条件,完善激励政策,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学技术、学业务,促进人才队伍素质上台阶。

1.评审与培训开发相结合。通过职称评审工作,强化两者间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队伍素质现状,了解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及时发现人才队伍素质薄弱环节,实时反馈信息,调整培训方式内容。依托“以带促学”平台,将职称评审工作与“导师带徒”有机融合,开展专家与专业人才间的“一问一答”、“经验传授”、“学习督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共享互学”平台,倡导“人人当老师、人人当学生”的理念,按照“人人备课、人人授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要求,由专业骨干人才讲解职称论文中涉及的装置优化及技术改进措施,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成才的积极性。

2.评审与通道建设相结合。按照企业经营、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队伍建设工作的要求,如何搭建好人才成长通道,职称评审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在岗位竞聘中,将职称评审转变为对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评价,以任职资格作为履行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职责的必要条件,结合能力素质与工作业绩,实现“总量控制、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动态调整”。

3.评审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在分析人才队伍的职称状况的基础上,帮助和指导各类专业人才制订个人“职称晋升计划”,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根据制定的目标组织培训,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和素质提升提供帮助。企业根据每年引进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职称工作前移,在毕业生入职教育时增加职称评审政策和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的相关宣讲,宣传因业绩突出而破格晋升的员工事迹,使他们丰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认识,增强通过职称评审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平台职称论文范文2

近两年来,他指导的学生中获全国一等奖4人、省一等奖4、二等奖4人。特别是他打破台州市汽修先例,首次带领2名学生参加全国中职汽修技能大赛,就获得团体赛一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2013年,他个人也获得了一个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在班级管理中,他注重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重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所带班级被评为“温岭市先进团支部”。

2012年9月,他获得浙江省第二十四届“春蚕奖”称号。近五年来,他作为汽修教研组长、汽修专业负责人,为学校汽修专业的发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主持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获部级实训基地、浙江省示范基地与示范专业、台州市精品专业等荣誉。带领的汽修技能大赛团队获全国冠军1项、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

他被称为“金牌教练”,连续六年担任省级汽车类集训队团体赛项目指导教师、主教练,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他指导的学生先后在全国大赛上夺得两个冠军、两个亚军。论文《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实施模式研究》获中国交通教研研究二等奖。他在教学中独创“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导向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和老师的喜爱。

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获“温岭市教学能手”称号,所带班级获“温岭市优秀团支部”称号。她多次在省级、市级教学设计比赛、教学比武中获奖,将代表台州中职学校参加浙江省首届心理健康教师技能大赛。有近十篇论文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明天我不来了》心理健康个案辅导获得浙江省三等奖,《一个独生子女的个案辅导》获台州市二等奖,多篇论文获得温岭市三等奖。指导学生参与浙江省精神文明风采大赛职业规划类评比,获浙江省三等奖。

曾获“台州市第六届中职教师技能竞赛电子产品一等奖”“台州市师德先进个人” “浙江省中职教师技能大赛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项目三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大赛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项目(中职)三等奖”“台州市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大比武专业课一等奖”“台州市教坛新秀”“温岭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作为教研组的掌舵人,教研组工作开展规范、有序,曾获“温岭市优秀师德模范教研组”称号。担任就业培训处主任期间,他使学校的社会培训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曾先后获得温岭市优秀党员、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教学研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次在省级、市级说课大赛中获奖,有二十多篇论文公开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主持或参与过12项台州市级课题,其中由他所主持的课题《中职数学够用三维度与学生专业成长的探索》获台州市第四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他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先后编写数学校本教材2本,参与省编数学同步训练2套。

连续多次获评校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获温岭市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他多次在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如获部级骨干教师培训技能操作(雕刻)竞赛一等奖、台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技能大赛(色彩组)一等奖等,指导学生美术作品也多次荣获省地市奖项,其中学生叶蓉蓉获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美术作品二等奖。他的油画作品《船说》被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油画作品《传流》获康达美术之星二等奖。

平台职称论文范文3

2020年社科人才工作理论文章课题论文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就要下好人才“先手棋”。

创新人才政策体系,提升人才服务效能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培育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产业人才队伍,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建立起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面向我省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业、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推进人才政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壮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素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的选拔培养,大力开展省高端人才、省管专家、“百人计划”、省政府特贴专家选拔工作,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培育高素质工匠人才队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开展“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鼓励示范院校与制造业先进国家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培育国际性工匠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多设立一些部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起覆盖城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和绝招绝技代际传承机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人才队伍。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持续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针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实际,建立职称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完善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业、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等专业类别职称评审标准,为新兴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开辟职业晋升通道。让企业和市场真正成为人才评价的主体,对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业、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下放职称自主评审权,让企业自主评价选拔人才,使人才真正具备市场适用性。修订职称评价标准,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人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不受学历、资历、地域、身份、单位性质和岗位结构比例限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让职称评价标准向品德、能力和业绩三方面靠拢,强化“职称是干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评价导向。打通政策堵点,允许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评审,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双贯通”。

平台职称论文范文4

2008年度,企业技术中心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企业的中心开展工作,既注重GDP的增长,更在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做文章,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造血能力不断增强,并在**省第14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筑企业第二批)认定中获得通过,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2008年度,技术中心开展的具体工作与公司发展相结合,以服务工程施工实际情况为工作要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技术方案审查,在建工程技术监督、检查和服务、指导,技术标编制,技术交流与培训,专项方案评审与讨论会,信息化运行及完善,工法的研发与申报,专利的研发与申报,标准编制等。具体工作如下:

一、企业技术管理方面的情况

根据集团实际施工情况和发展需要,08年度,技术中心共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约389份,现场技术监督与指导约395人次,协助各项经部 或直属项目部解决各类施工难题约35次,组织或参加各类专项方案评审会约28次。确保在建工程项目基本正常,没有发生一起由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重大工程技术质量和技术安全事故。在经营配合工作中,编制技术标书51份,其中轨道交通工程11份;市政公路工程30份;房屋建筑工程10份,成功协助公司开展自主经营与外地市场的开拓。

二、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及运行情况

目前,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托公司已部署的网络平台,主要从硬件建设、网络建设、安全及制度保障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完善。

08年度,公司开始运用宏润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技术中心作为其中一部分版块,充分利用宏润OA平台。将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技术方案、技术标电子版文件上传,实现公司内部信息的交流,达成资源共享,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中心已在公司网站上设立了单独的板块,作为一个专业的技术交流平台。分别设立:中心简介、科技要闻、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研发动态、培训研讨、论文专著、工程实例、案例分析、交流论坛等内容。

三、企业在技术中心人才策略方面的情况

1、人才储备方面另外,在技术中心的带领下,集团2008年度城建建工系列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通过评审人数68人,高级职称人数9人。

至此,技术中心中专5人;大专9人;本科33人;硕士:6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研究员:2人 ;中级职称:8人 ;初级职称:22人,高级职称工程技术人员占中心职工人数总数的43.4%。

平台职称论文范文5

关键词:科研管理系统;;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6-4360-03

The Research for the Vocational College Research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WAN Rong-ze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530007,China)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of our Institute, based on. NET platform, study the MIS to meet the need of vocational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he system will be the daily work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department, become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become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vocational college to manage professional leader, research leader and young key teacher, 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tatistics for school leaders and middle-level cadres.

Key words: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 research projects

我院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包括:管理自然科学等3个大类的科研项目;管理学院学术、专业带头人以及青年骨干教师;科研成果日常管理及计分;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R&D)统计,日常管理工作繁重。由于缺少相应的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导致学院各业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科研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开展涉及教师科研业务的绩效考核、年终考核等工作。因此,为了提高学院科研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科研工作,有必要开发一套科研管理系统,以实现人员、信息、流程集成,并与学院协同办公平台集成登录、数据共享。

1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图1为系统用例图。

1.1 科研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

本系统基于微软最新软件开发平台.NET,以我院科研管理工作为依托,研发一套适合高职学院科研管理工作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基于WEB模式开发和运行,为科研工作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学院领导提供全院科研信息统计决策信息;为中层干部提供本部门科研统计信息;为全院教职工管理自身科研成果提供信息平台;为学院管理学术、专业带头人以及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信息平台。

1.2 系统角色、功能及其关系的分析设计

按使用的权限分,系统的角色可分为教师、系(部)秘书、科研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系统管理员、普通浏览用户等。基于UML技术进行分析,系统角色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1的用例图表示。

1.3 系统各主要子系统的设计

1.3.1 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主要由科研管理部门相关人员操作,对学院所有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科研项目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参与人、承担单位、计划完成时间、实际完成时间、项目经费、项目级别、本院主持/参与、自然/社科/教育、学科分类、科研机构、研究类型、状态(在研、结题、延期、终止、转为上级项目)、批准日期、批准部门、批准文号、项目来源、委托日期(横向)、年度检查情况。

通过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科研管理部门能方便实现如下功能:1)录入现有的科研项目基本信息;2)更新项目的最新研究状态,如在研、结题、延期、终止、转为上级项目;3)添加、修改项目的年度检查情况;4)能上传项目的发文扫描件、上传项目的申报书、上传年度检查报表;5)实现与科研经费管理子系统的链接,在此子系统中,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查询和添加各项目的科研经费使用数额。

1.3.2 科研成果管理子系统

科研成果主要包括已结题的科研项目、论文(发表/收录)、著作、专利、品种认定、鉴定成果、获奖成果、软件系统、作品等科研成果。通过本子系统,教师可以按年度填报自己的各类科研成果,并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审核的科研成果可由系统的计分管理子系统根据学院的科研计分管理办法自动计算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不通过审核的提出修改建议或删除。

图2为科研成果管理流程图。

1)提交论文。详细信息包括:论文名称、作者列表、刊物类型、刊物名称、刊发时间、刊发期数、卷、页、论文类别、学科分类、主办单位、字数、论文语种、英文目录(是/否)、所属项目、状态、相关电子文档。

2)提交著作。详细信息包括:著作类别、著作名称、学科、编写单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社会反响、字数、统编教材的文号、书号、完成情况(独立/合作)、是否译成外文、作者列表、状态、奖金金额、工作量、所属项目。

3)提交专利。详细信息包括:专利名称、专利人、学科、专利申请号、专利授权时间、专利号、专利类型名称、专利申请时间、所属行业、所属学科、状态、所属项目、奖金金额、院内获奖状态、科研计分、有关文件扫描件。

4)提交鉴定成果。详细信息包括:成果名称、成果形式、所属学科、鉴定机构、鉴定等级、鉴定日期、鉴定证书号、完成单位、完成人、鉴定结论、相关项目、审核状态、奖金金额、科研工作量计分、有关文件扫描件。

5)成果报奖。详细信息包括:成果名称、成果类型、奖励名称、奖励级别、等级、奖项、奖金金额、奖励机构、奖励日期、奖励证书号、获奖单位、是否给院内奖、奖励金额、科研工作量计分、有关文件扫描件。

1.3.3 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主要由科研管理部门人员进行操作,实现如下功能:1)以项目为操作对象,录入和计算项目的总经费和明细开支;2)以科研人员(教师)为操作对象,录入和计算学术、专业带头人以及青年骨干教师经费总额和明细开支;3)系统自动汇总计算全校科研经费、教师个人科研经费、项目科研经费收支和使用情况,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精细程度。

1.3.4 科研计分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主要实现如下功能:1)设置科研计分规则;2)根据计分规则自动计算各个科研成果的科研工作量;3)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个科研成果的工作量,并保存相关操作人和操作记录。

1.3.5 科研人员信息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建立全院在册人员的基本信息、从事专业学科、科研业绩经历等,设置学院学术、专业带头人以及青年骨干教师有关申报与考核数据,同时为科研管理人员搜索符合某些条件的人员(如某类专家数据库等)提供查询信息。

1.3.6 科研信息查询统计子系统

实现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科研计分及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信息的综合查询统计,教师、各系部、科研管理部门和学院领导可根据不同需要实现个性化查询统计。

1.3.7 系统基础数据设置管理

系统的基础数据包括有:1)人员基础数据,如教师类别、职称等级、职称类别、教师职称、教师学位和学历、教师专业;2)成果基础数据,如刊物类型、刊物发行范围、收入刊物、专利类型、著作类型、著作角色、著作奖励规则、著作工作量折算规则等;3)项目基础数据,如项目状态、项目类型、项目级别、项目来源等。

1.3.8 科研服务信息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主要提供各级各类科研服务信息,如国家各部委,科技厅、教育厅、农业厅等厅局及学院的科研管理文件,科研人员(教师)可以查询和打印,方便广大教师申报和管理科研项目及申报职称等工作。同时,系统提供学术讲座、录像、PPT等学术资源上传、在线观看及下载功能。

2 系统的关键技术和特色创新

2.1 2.0与SQL Server 2008结合的开发技术

.NET和SQL Server 2008结合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路线。是一个统一的Web开发模型,是一个用于创建企业级Web应用程序的编程框架。SQL Server 2008通过全面的功能集、现有系统的集成性以及对日常任务的自动化管理能力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数据解决方案。与SQL Server 2008结合是开发科研管理系统理想的技术路线。

2.2 与学院协同办公平台跨站点集成,实现单点登录

科研管理系统要实现与协同办公平台集成,统一用户认证,实现单点登录。由于协同办公平台基于 1.0而科研管理系统基于 2.0开发,所以要采用跨站点集成技术来实现系统的集成。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在协同办公平台系统中建立一个程序文件,获取从协同办公平台登录的用户账号密码信息的Session值;第二步,建立按钮程序,实现对账号和密码的session值的加密;第三步,把加密后的值作为参数值,利用response.redirect跳转语句链接到科研管理系统;第四步,在科研管理系统的相应页面解密还原传递来的参数值,然后利用此账户信息即可访问科研管理系统的相应功能。

2.3 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

科研管理系统面向校外用户开放,因此,必须采用科学的安全防护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特别是防SQL注入攻击,具体做法如下:1)基于存储过程操作数据库的原则。连接数据库的用户只需具有运行存储过程的权限,系统不用给用户赋予DELETE等权限,同时,输入参数经过存储过程的过滤,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2)采用基于角色的窗体安全认证机制实现程序的访问安全。利用 提供的基于角色的认证机制,结合 Global.asax 和web.config文件,限制对特定目录的访问。3)利用Global.asax文件放在站点根目录且其不可被直接访问的特点,在Global.asax文件的StartProcessRequest()方法中编写专门的程序,实现过滤delete、drop等关键字,从而防止数据库被SQL注入攻击。

2.4 实现专业带头人等人员考核数据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计分数据的共享利用

学院的专业/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每年都要进行年终量化考核,其中量化的分数大部分来自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得分。本系统除了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科研计分外,还以科研人员为中心进行科研计分,系统形成每位教师的科研计分明细表和汇总表,同时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年终考核汇总表,实现了科研项目计分与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结果的数据共享利用,从而增强相关人员考核的效率和科学性。

3 结束语

基于微软.NET和SQL Server 2008平台能方便构建先进、安全、稳定和开放的高职学院科研管理系统,实现学院科研管理的全面信息化。科研管理系统与协同办公平台的集成为学院打造统一的应用信息平台和数据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系统同时实现科研项目计分与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结果数据的共享利用,增强了相关人员考核的效率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平台职称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校企合作;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65-04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其规模已逐步稳定,办学特色也逐渐形成,各个学校办学模式不尽相同。为研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关系和研究进展,笔者对中文期刊文献进行了简单统计分析。在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库中以“高职”或含“职业教育”为关键词搜索后,发现共有记录345300条;而以“高职”并含“校企”为关键词搜索后共有记录8608条;以“职业教育”并含“校企”为关键词搜索后共有记录6407条。若仅以“校企”为检索词的文献共有记录24689条,其中职业教育类12290条、高等教育类3952条、企业经济类2779条、工业经济类1141条、贸易经济471条。通过这些简单的检索分析可以大致了解到以下情况:全国高职院校每年研究的各类课题论文成果很多,但是研究校企相关的课题论文并不多,公开发表的论文所占比例仅为4.3%,这与国家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单纯研究校企之间关系的论文中大部分还是以教育为切入点,以经济学为切入点的研究论文不足20%,说明关注校企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及经济效益的还不多。企业方面研究校企合作的成果论文更是少之又少了。

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文献统计分析结果并结合学院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笔者分析了导致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

1.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形成

校企结合双赢甚至多赢局面的取得是建立在校企双方平等付出的基础上。实际生活中,往往由于双方付出回报比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并不一致,从而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只有平衡才能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这需要政府行业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来促使校企双方的合作达到平衡。

因此,校企结合的体制机制建设要充分考虑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具体的利益诉求点、付出的实际成本以及该成本占据双方自身实力的比例等前提,一个宏观的体制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但是目前国家及各省市很少出台这方面的法规制度。

2.企业缺乏对教育资源的关注与参与

由于教育是公益事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能付出的无形资产大于有形资产,而企业运营是市场行为,往往以经济效益衡量其投入产出比。因此,大部分企业缺乏对教育的投入、人才培养的投入兴趣,甚至是对教育资源的关注也远远不够,存在对高职教育及人才能力的极大偏见。这一方面说明市场化办学对于校企合作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校企合作需要企业加大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次认识。

企业作为人才的最大需求方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而我国目前企业参与教育规划方面的力度还是极其微弱的。

3.校企合作双方信息交流沟通渠道有限

目前,校企双方的合作往往局限于一个企业对一个学校或者几个学校,当一个企业面对合作的几个甚至十几个学校时,仅仅只是开会、交流、沟通就会占据企业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从而极大地削弱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企业也提出要参与行业协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工作,但最后大多数还是不了了之。

有鉴于此,很多学者提出要建设校企合作的网络交流平台,[1-3]如王文亮[1]等以河南省为例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影响校企合作各方信任关系的主要因素占比:有效的沟通 51.7%,制度保障21.7%,合作经历21.7%,可见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对于提高校企合作的紧密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提出以校企合作网络社区的概念寻找校企合作、信息共享与交流的新方式,其建设以已经建成并运行多年的世界大学城网络资源平台为基础。

二、依托世界大学城校企合作新平台的构建

世界大学城网络教育服务平台目前集中了国内外知名机构、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汇集了行业企业、名师名家的实践案例;记载了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各部门可利用平台的“好友”或“群组”等功能构建“部门群组”;教师可以利用平台的“好友”或“群组”等功能构建“班级群组”或“课程群组”,从而实现日常管理和教学过程的互动,以及“世界大学城”数字平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还可以将各院校的校园网解析到“世界大学城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共享。依托已建成的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将校企合作的企业资源引入到该平台,并通过校企优势资源共建,构建校企合作新平台。

1.解析知名企业网站到世界大学城平台

在现代信息社会,企业都有自身的网站,但是一般企业的网站仅限于客户浏览企业介绍、产品信息以及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单薄而且是单向的,不能满足企业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宣传的目的;知名的企业或者大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由于信息透明公开的要求,一般都建设有企业的信息部门,网站的建设就要好得多。可是不管什么类型的公司网站都不会或者鲜有提及校企合作的内容或者关注教育资源、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等内容。通过将知名企业网站解析到世界大学城平台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形成企业网络教育资源平台

通过平台展示企业网站的内容,企业、学校和教师、学生都可以很方便地浏览,校企合作互动的过程也会有记录,可以得到大家共同的智慧来建设。当然,好的经验做法将会很容易地得到推广和宣传,从而形成企业参与教育的氛围。

(2)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通过学习和了解企业、院校和师生个人平台建设情况,企业可以进一步对自身平台展示信息的内容、方式提出新的建设要求,在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将平台的建设委托给相应合作院校信息专业的学生进行维护和管理,从而节约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

(3)节约多方或双方校企合作成本

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展示,可以满足一般院校对于校企合作建设中共性问题和资源共享建设等问题的需求。有利于形成多个院校和多个企业之间组团式校企合作模式,从而促进同一区域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下,相同或相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案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需求条件、培养目标等共同建设方案,从根本上节约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付出的重复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

2.校企合作建设教育资源库

目前高职院校定位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一般行业技术发展要快于市面上已有的专业培养教材。因此,近几年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建设和研究以与校企结合为优势,申报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平台、教材建设以及指导委员会都要有企业参与才说明这个专业贴近市场,知识更新快。鉴于高职市场化办学的趋势和需求,依托世界大学城平台校企合作可以完成以下几个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1)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实训案例库

企业通过对实际生产和管理的各个关键性工作岗位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可执行的操作性文件和案例库,并将该案例库按照学习、实践和实习三个层次安排实训内容,从而实现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标准化实训教学,也有利于企业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岗位。该实训案例库的建成还利于社会上有意从事该行业的人员通过学习和训练技能,达到入职的基本要求并进入到该行业,从而实现行业人才技能的基本规范化和标准化。最终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形成从业资格认证,有利于提高行业从业门槛和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

(2)校企合作建设专业人才库

发展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建设的兼职教师,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师资短缺和缺乏熟练的动手能力与技巧的实训教师的良好途径之一。但是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没有引起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导致目前很多院校在缺少师资的情况下往往依靠人脉资源去完善兼职师资队伍,最终结果是队伍不稳定。兼职教师也体会不到为人师表的职业荣誉感,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教学技巧的训练和指导等。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建设专业教师、企业能工巧匠、专业学生三方共享、交流的平台,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延伸到网络平台上。

(3)校企合作建设教材库

随着高职办学经验越来越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高职专业随着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的发展急剧地调整,有的院校甚至提出任何入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申请专业调整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导致出现了很多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出现了艰苦和生僻的普通专业招生困难的情况。国家对高职专业开设政策也相对比较宽松,还设置有目录外专业和专业方向,导致开设了很多特色专业。但是很多专业开设后,一方面师资队伍不完善,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专业教材也跟不上,业内的文献资源极其有限,企业和高校都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专业资料和实训规范项目。校企合作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构建,有利于校企优势资源共享,从而形成专业资料的规范和集中,最后通过校企合作教材库的建设,可以很好地推动行业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水平的提高。当然也可以集合更多的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材库的建设。

3.建设多类型的群组满足多功能化需求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技能水平,世界各国采取的一个共同办法就是校企合作,如德国的两个70%令人印象深刻:只有30%的人进入大学学习,而70%的学生直接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占30%的时间,而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占学业学习时间的70%。[4] 这么重大的一个校企合作需求,在很多高职院校都由校企合作部门给承担了,并且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参与规划与讨论交流的往往是双方领导或部门负责人,合作的协议和方案最后具体执行还是专业教研室和一线的教师和技师,参与和受益的对象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极易出现信息不对称,这也是导致很多学校的校企结合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通过世界大学城平台的群组功能,可以搭建多个兴趣、岗位相同或相近的人员讨论交流的平台,而不需要通过正式的途径组织开会、宣讲和交流,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由多个院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社会上专业爱好者以及学生等构成,讨论或交流的话题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工学结合、就业发展以及专业培训发展等各方面。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结合世界大学城虚拟网络资源平台的学习,更容易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可用于企业技术工人的自我学习和提升。

三、以眼镜制造行业为例,建设世界大学城校企合作网络平台

眼镜设计与工艺专业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产业经济特点,于2004年开设的全国第一个眼镜制造业相关的专业。专业开设之初,由于专业目录上没有对应的专业名称,因此,将其设在眼视光技术专业方向中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

眼镜行业尤其是制造业部分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几年,随着数控技术和激光加工技术在眼镜制造业领域的应用,眼镜制造行业人才结构也在慢慢发生变化。结合学院多年的专业办学经验,按行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设置,大致可分为:眼镜设计员、眼镜样板开发师、眼镜技术工、眼镜检测员、眼镜外贸等类。具体细分每个大类下又有很多类别,如眼镜技术工就有开料、焊接、成品、数控、线切割、激光打标、上色、包装、割片、调机等等,各个岗位对技术人员的知识要求不一样,对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以岗位技能和知识要求为同一类型的对象构建相应的群组,而各群组之间的各类型用户可以共同参与课程建设、课题研发、实践案例库建设以及职业标准的制定,甚至是工学结合的合理安排等等。建设的网络教育资源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公开,便于节约校企合作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具体的构架如下图所示:

实现过程为:

(1)利用现有的世界大学城网站可以解析温州眼镜网、与学院有校企合作协议的温州眼镜企业、眼镜设计与贸易等公司的网站,前期建设选取4-5家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加入。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眼镜设计专业建成眼镜专业群组,并吸纳全国有相近或相同专业的院校加入到眼镜专业群组的机构单位中来参与建设。

对于从事眼镜行业的企业和举办眼镜专业的高校,通过本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及时交流与共享,对于机构内的个体,可以通过专业的群组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实现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

(2)利用已建立的群组关系,合作开展眼镜专业教材、实训实践案例库、职业培训教材以及师资队伍培养等建设任务,并根据具体任务建设的群组,实现多院校、多企业、多个体的参与与研究,这样对同区域的特殊行业人才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满足特殊专业师资紧缺等问题。

(3)利用课堂魔方或远程网络学院实现专业选修课程资源库建设、仿真实训项目开发,将理论和实践资源整合到课堂魔方或网络学院中去,实现在校学员、行业从业人员以及课堂魔方建设的校内教师、企业技术工人互相学习、互相研究,不断完善、逐步规范,最后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资源库。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虽然只有校方和企业两个主体,但是他们构成了国家发展过程中技术人才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家政策和经济的形势都会影响到双方合作的深入程度,院校与企业发展过程中市场化程度的不同更是会影响到合作的实质效果。就当前国内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从而更好地对接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避免目前高职院校办学市场化不够充分的现状,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交流不对称、人力和时间成本偏高的情况。利用现有的世界大学城云教育资源平台的功能,开发以专业为基础的校企合作的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能够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多家院校企业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王文亮,刘岩.校企合作创新网络运行机制调查分析[J].技术经济,2010,30(8):32-38.

[2]朱林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网络管理平台的分析与设计[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