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范例6篇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策略分析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是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素养,高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已经走进高校的课程设计环节,该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课程设计的特殊性,为保证教学内容的有序开展,对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立足于常年的信息技术教授课程,对目前教学环节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创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高中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联系

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高效课程建设是反映老师教学能力与知识素养的重要表现。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能,该课程的强逻辑性与抽象性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倘若老师将实践性能强的课程偏重于理论的讲授会失去教学意义,所以高中信息技术高校课程的建立是对老师教学能力的一大考验。老师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多多利用其他教学辅助工具,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立足于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特性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二、创建高效信息技术课程综合策略

(一)认真研读教材,整合分析教材内容

教材是有序开展教学活动,保证知识信息传播质量的重要信息载体。高校严谨的教材编排不仅仅能提升教学环节的有序性,更能对教学活动的规划,安排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常见的教材编排模式采用章节排序,这种结构模式一方面有效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处理,使学生参照教学重点逐步推动学习进度。但是,仔细研究教材内容会发现章节式的教材编排,会出现教学内容脱节或者内容重复的负面现象。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仔细研读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将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或重复性的教学内容整合,从宏观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与严谨性。

(二)多元式的教学方式构建知识联系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特性,在教学环节中抽象性,逻辑性较为突出的知识特性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会花费较长的时间与精力却得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类比教学法,列举学生熟悉的概念,将学生重新学习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建立知识联系以提升教学效果。

(三)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该学习兴趣会促使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在自身的学习动力促使下产生强大的执行力。在具体的教学设计环节,老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素材与学习主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操作建议如下:

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与责任感。老师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授时,可以采用图文并茂,视频文件等主流式的教学模式的,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有进行主动教学的期望,老师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微博等信息技术的魅力,会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也就手到擒来。

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在遇到新知识点时,学生经常会犹豫基础知识薄弱对知识内容产生畏惧心理,特别是当学生产生失败的学习经历,就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抗拒心理,这种抗拒心理会磨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已学过的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建立内在联系,减少知识的学习陌生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老师适当引导,建立反馈机制

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双向互动中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对教学内容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是保证教学信息准确传达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比如说,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独立的探究式学习中建立独立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需要老师加以适时地参与,再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理解能力,接收信息的敏锐度等综合因素的考虑后,依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重点,充分重视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因素来修正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并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

(五)建立结构化的教学内容

老师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是保证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提供给个性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兴趣的人性化需求。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经常出现的教学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老师的教学难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进度,梯度大,教学难度大的教学设计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是教学梯度低,学生难以从知识点的掌握中获得成就感,难以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环节中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梯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三、结束语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常规的信息技术教授水准以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开展高效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质教育内容是重要的教学趋势。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已正式纳入高中教学课程设计环节,该课程以其教学内容的抽象逻辑化,教学行为对高新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为老师的教学功力提出更高要求。在创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中,老师应该充分研究教学教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安排教学活动,提升高校信息技术高效课程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向文国.采取多种手段,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4).

[2]宋磊.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有益探索[J].成功:教育,2012(8).

[3]徐月蕾.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实现的几个策略[J].考试周刊,2012(53).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范文2

随着三网融合时代渐行渐近,视频作为电信、广电服务商的主流业务将得到大规模推广,这无疑将为业务承载网络带来压力,而高清网络电视的推广则更将对现有承载网络提出巨大挑战。众所周知,视频业务的占空比为1,未来以视频为主的内容将给骨干承载网络以百倍的扩容压力。而骨干承载网扩展能力的发展速度远低于接入网的发展速度。

内容分发网络CDN(Content Distribution Network)是一种提高网络内容、特别是提高流媒体内容传输服务质量、节省骨干网络带宽的技术,其采用高速缓存、负载均衡和内容重定向等技术,在一定的网络架构基础上实现内容加速、内容分发、减少网络带宽和用户响应时间。CDN内容分发网络的关键技术包括内容分发、内容路由、内容存储和内容管理等。

CDN网络总体架构

典型的CDN网络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内容管理平台、内容路由系统、Cache节点网络。

其中,内容管理平台主要负责整个CDN系统的管理,特别是内容管理,如内容的注入和、内容的分发、内容的审核、内容的服务等。内容路由系统负责将用户的请求调度到适当的设备上,内容路由通常通过负载均衡系统来实现。Cache节点网络是CDN的业务提供点,是面向最终用户的内容提供设备。

从功能平面的角度,这三个部分分别构成了CDN的管理平面、控制平面和数据业务平面。从完整的CDN内容提供的角度,CDN还应包括内容源(媒体资源库、直拨源等)和用户终端(媒体播放器)。从CDN运营的角度,CDN还应考虑SP接口和管理、用户认证、授权和计费AAA、内容版权管理DRM等相关功能。

CDN网络分层模型。CDN网络从系统功能上可以分为四层:管理支撑层、内容控制层、内容分发层和用户接入层。

CDN系统层次结构

管理支撑层作为整个CDN系统的管理平面,承担平台的管理支撑功能,包括系统的认证、计费、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用户管理、SP管理、内容策略管理、DRM管理,以及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适配功能(如运营商现有运营支撑系统的接口等)。其中,内容管理、DRM、接口适配是CDN的业务管理功能模块,其它模块是运营支撑功能模块,可纳入运营商现有综合运营支撑系统。

内容控制层是系统的控制平面,从管理平面的角度看,它是运营支撑系统内容管理的策略执行点,从内容分发的角度看,它是整个内容分发系统内容数据流向的控制点。内容控制层包括内容路由、内容、内容注入、内容分发和内容服务的控制。

内容分发层是系统的数据平面,主要承担实际的内容数据流的承载工作。主要包括媒体资源库、直播源、CDN骨干点和CDN POP点。其中CDN POP点主要有本地负载均衡设备SLB和Cache构成。CDN POP点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内容服务。CDN骨干点不直接面向用户服务,而主要提供未命中的处理和内容分发,通过CDN骨干点的连接,所有的CDN POP可以构成一个CDN服务和分发树。内容的分发从骨干(根)逐级到各个CDN POP点,内容的服务(在未命中时)从POP点向上到骨干点。

用户接入层主要指用户终端设备。

CDN网络功能模型。CDN网络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元素:CDN节点网络,CDN负载均衡系统,CDN媒体资源库,CDN管理支撑系统。

媒体资源库包括媒体制作、内容存储和内容;节点网络包含CDN的骨干节点和CDN POP节点;负载均衡系统包括全局负载均衡和本地负载均衡;管理支撑系统包括内容管理、DRM、AAA、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接口适配等功能。整个CDN系统需要和SP/CP、现有综合运营支撑系统接口。

CDN网络总体部署架构。对于服务全国的CDN网络运营商, CDN网络可由全国核心节点、省骨干节点和边缘节点构成。

CDN系统节点构成

节点指CDN物理节点(在组网层面上)。逻辑上一个完整的节点包括多个CDN功能实体,主要包含两个部分:CDN节点网络(分发平面)和CDN管理支撑系统(管理和控制平面)。其中,CDN节点网络由媒体资源库、CDN骨干点和CDN POP点构成; CDN管理支撑系统由管理支撑平台和负载均衡系统构成。

从全国CDN的角度,节点分为三类:全国核心节点、省骨干节点(位于各省省会)、地市边缘节点。根据组网方式不同,各类节点的数量、分布、节点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

对于管理支撑系统而言,它主要承担管理平面和控制平面的工作。其中,管理支撑系统复杂业务的开展和运营,以及系统的管理;负载均衡系统负责整个CDN的内容路由。

对于节点网络而言,它主要承担数据(媒体)流的转发工作,由媒体资源库、CDN骨干点、CDN POP点构成,它们的功能有明确的区分。

CDN骨干点:位于CDN网络核心,主要承担如下的功能:内容逐级分发、未命中处理功能(针对POP点)、服务备份(针对POP点)和反向Cache(针对媒体资源库)。在设计上,CDN骨干点要求支持逐级分发的能力、边缓存边播放的能力、部分缓存的能力,要求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CDN POP点:主要承担用户访问服务功能,要求能够支持大规模的用户访问,满足灵活的业务需求,足够的网络覆盖以提高CDN内容服务性能。CDN POP主要包括SLB设备和多台Cache设备,具有针对本地设备和内容的管理和监测功能。

媒体资源库充当内容的存储功能和内容源的功能,媒体资源库通过海量网络存储支持大规模的内容存储。在设计上,全国的媒体资源库存放全国SP内容(以及全国自营内容),省媒体资源库存放省SP内容(以及省、地市本地自营内容)。媒体资源库作为内容源还需要具有内容功能(Web server)和媒体流输出功能(media/real server)。

CDN网络演进方案

传统的CDN技术仍然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C/S)的计算模式。尽管传统CDN将服务能力和服务内容在网络上进行了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流媒体内容的分发,提高服务质量。但由于其核心仍然是基于C/S的架构,其服务的扩展能力取决于分布节点的不断部署,由此造成了CDN服务能力扩展的成本非常高,需要不断的投资。同时,用户访问是具有随意性,突发性等特点的,而传统CDN系统不具备弹性动态扩展的能力,难以从根本上提升CDN系统的效率。伴随着Web 2.0的兴起,传统系统架构中Server-Client模式受到挑战,各种Client不在仅仅作为接受Server服务的被动者,而是成为网络服务的积极提供者,网络各节点对等化将成为Web 2.0时代下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下一代的CDN不但要求做到把内容复制到网络的最边缘,使内容请求点和响应点间的距离缩至最小,还需要对用户请求的内容进行分析,智能地调度和分配资源,最好地利用资源。

为满足流媒体等大容量内容的高效分发,在Web 2.0时代,传统的CDN网络结构模型存在以下问题:

在传统的CDN网络中,边缘节点从内容存储中心通过Push或Pull方式获取内容,内容存储中心与边缘节点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在Web 2.0理念中,边缘节点向原有内容存储中心和其他边缘节点的内容流动的可能也是存在的,CDN作为积极参与网络服务的提供者,边缘节点如何参与到整个网络服务的结构中去。随着用户规模的迅速增长,不断增加部署的边缘节点的数量和服务能力,即网络扩容,对运营商来讲,其成本往往是高昂的,效率是低下的。

作为运营商时,在Web 2.0时代下,特别是P2P(Peer to Peer)的出现,通过简单的P2P网络,以很低的成本就会实现用户规模越大,网络效率越高的效果,当然如果仅仅以纯粹的P2P网络来提供服务,由于每个参与P2P网络的peer可以直接从其他peer上获取数据,无法做到身份有效认证,用户和资源等不可能有效管控,从而对P2P网络的电信运营商带来不利影响。大规模的P2P用户也必然加大对骨干网络流量对冲,由于电信网络不同于互联网,其QoS是需要得到保证的,P2P网络中的各peer之间的频繁数据交换,将大大消耗骨干网的数据流量,影响电信其他业务运营。因此P2P网络的QoS也是无法得到保证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有的各种网络,如数据网、电信网、移动网、广播电视网都将融入下一代网络NGN。届时,网络上的应用将更加丰富,只有将用户需要访问的内容尽可能分布到离用户最近的地方才能有效地提高网络的利用率,为用户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这些都为CDN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CDN技术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并成为Internet及未来NGN网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DN 和P2P模式的融合是媒体分发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CDN和P2P是当前互联网上实现内容分发传递的两种主流技术,CDN高成本和高复杂性制约了其规模扩展的能力,P2P则在网络的友好型、可靠性和可管理性上有较大问题。

CDN和P2P各有所长,技术上基本可以互补,如果将两种技术融合起来,构建统一的内容承载平台,将会有可能实现大规模流媒体直播、大型文件下载、高清视频等高带宽占有率业务的进一步普及。通过P2P扩展CDN的容量,CDN可以克服P2P动态性、引导P2P内容分发实现对ISP和主干网的友好性,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内容分发应用模式。因此CDN 和P2P内容分发应用模式的融合是媒体分发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CDN内容分发融合模式

基于CDN网络和P2P融合的不同,可将内容分发的融合模式分为边缘融合模式、中心融合模式,以及同时具有边缘和中心融合特征的混合模式。

边缘融合模式。将整个网络化分为两个大层次:“中心层”集中管理整个网络的资源和内容;“边缘层”负责就近的,并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所访问的内容都存放在内容中心,但是为了保证效率,用户一般不直接访问内容中心,而是访问被推送到不同边缘节点的内容。从以上功能定位来看,影响用户规模增长的因素包括边缘节点的数量和服务能力。

在边缘融合模型中,将边缘节点对等节点化,这样边缘节点管辖自身范围内组成了一个独立的P2P自治域网络,其网络效能可以大大提升。该模式中的网络分发和控制通过下述方式实现:中心层负责控制边缘节点以上层次的资源和内容,其严格遵守Server-Client模式,边缘节点受中心控制;边缘节点内组成的P2P自治域,其资源和内容在边缘节点是充分共享的。同样地,在边缘自治域范围内,也会存在一个实在和虚拟的Control Center,负责各Peer的资源与内容的智能管理。

此模式将CDN的管理机制和服务能力引入P2P网络,形成以CDN为可靠内容核心、以P2P为服务边缘的结构,由于所有的内容请求都集中到了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点,这就很容易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监视和管理,也很容易对该网络中的内容进行控制,具有很好的查询效率。该结构目前主要应用于IPTV内容分发网络中。由于引入了P2P技术,相比Server-Client模式的网络电视系统,极大的节省了带宽开销。这种结构提高了内容的可控性,增强了P2P的稳定性,然而这种P2P与CDN的混合只是利用了其各自的外部特性,从本质上而言,P2P自身没有改造,CDN也没有优化,自身架构没有发生融合,只相当于把两种技术的服务方式做了叠加,并没有有效地实现两种技术的优劣互补。

中心融合模式。在传统CDN中,从中心到边缘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链路需要相当大的投资,同时资源的效率不高、带宽复用率低;另外在跨ISP等情况下,链路的畅通也难以得到保障。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以P2P技术对CDN网络进行优化、改造。在中心融合模式中,对业务网络划分了同样的结构层次,不过P2P方式不是采用在边缘节点内部,而是边缘节点之间,每个边缘节点类似P2P网络中的一个Peer,也就是说边缘节点可以不必从中心获取内容服务,边缘节点之间可以相互提供内容服务,利用P2P的目录服务和多点传输能力,实现CDN节点设备之间的内容交换、互相备份,大大减轻了对中心层的压力,增强从中心到边缘节点的CDN网络的内容传送效率、使系统冗余性得以提高,从而提升CDN的内容分发能力。;而且边缘节点的内容也可以被聚合到了中心层,并可为其他边缘节点分享。

与P2P网络不同的是,虽然边缘节点可以自由的交换内容,但其仍然受核心节点控制。该模型的网络智能提高下述方式实现:每个边缘节点聚合的内容,都通过中心注册方式,实现内容中心总控制;边缘节点的资源能力由核心节点总控制。

这种模式减轻了内容分发时对中心服务器造成的压力。其P2P节点是服务器,即Server to Server。边缘服务器之间距离较远且网络环境相差较大,服务器间传输会有一定的瓶颈限制。

混合模式。以边缘融合模式和中心融合模式为基础,可以衍生出很多更加复杂的CDN与P2P的融合模式,比如多个边缘节点参与同个P2P自治域,同时各个边缘节点之间,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P2P自治域,这样整个网络的放大效能可以提升很多。而且内容之间的流动可以更加自由和多样化。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范文3

一、教学目标

旧版教材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重点在于信息“技术”的学习。

新版教材的总体目标是:要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有效地、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实践应用中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使自己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信息活动以及某些社会现象,从中提炼出一些基本思想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工具。重点在于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来达到认知社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技术水平及熟练综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学生的使用要求

旧版教材的使用要求是零起点,而新版教材认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许多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所以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旧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一步一步使用各个软件,相当于一个简版的软件使用说明书,新版则不是这样了,而是通过“任务”“交流”“探究”“实践”“拓展”等活动引导学生综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软件解决问题,搞清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步骤,以及如何综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为自己服务。

三、编写结构

旧版教材的结构主要由知识、任务、分析、操作、注意、练习等模块构成。新版教材的结构主要由知识、交流、任务、探究、练习、实践、拓展、综合活动、扼要回顾、学习评价等构成,从编写结构上也体现了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知识点的变化

这儿主要对新教材增加的知识点和相同知识点教学要求的变化进行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这节,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对人们生活学习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是新增内容,信息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增加了传感技术,减少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信息的获取这节内容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信息的鉴别是新增内容。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这节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基本内容没有变,主要是形式有所变化,更加强调综合任务的完成;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Excel这部分是新增内容,要求主要有建立表格、利用数值计算分析数据、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形成报告;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Powerpoint这部分也是新增内容,要求主要有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与评价。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这节中,在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部分,编程软件从QBAISC变成了VB6,要求也从掌握变成了体验程序的作用及其编制环境,语句基本不做要求了,主要原因是新课改后编程这部分内容是选修内容。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这部分,是新增内容,要求也主要是体验信息智能工具的使用、信息智能处理的方式、信息智能处理的应用价值、信息的与交流、综合活动。

信息安全这节内容要求变化不大,形式有所变化,比如信息技术与社会问题辩论会等。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发现:第一,新教材新增了许多内容或者新教材覆盖的知识面更广;第二,新教材增加了许多综合活动;第三,新教材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更高了,学生必须掌握一定软件的操作技术;第四,新教材内容更多了,教学课时也更紧了;第五,教学方式也要求有很大的变化。

这些情况对于我们这些西部农村学校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是农村学校,许多学生的电脑基础基本是“零”,没有基本操作技能如何搞综合应用和活动?所以我们还得面对现实,对教材处理的时候该教操作技能的时候还得要教,但也要符合新课改精神,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最本质的办法还是全省提高初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要求,并严格检测学生水平;第二个挑战就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许多老师已经从事教学许多年了,有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经验和方式方法,不易改变教学观念,这需要多学多看别人如何组织新课改教学,观念自然慢慢就转变过来了;第三个挑战是教学内容多,本来学生基础就不好,还要补许多操作基础,导致我们的教学课时非常紧张,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办法按时上完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考纲合理安排甚至取舍内容,甚至各个章节可以综合教学,比如信息加工与表达上与信息的获取糅合到一起来上,这样可以节约大约2个课时。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范文4

【关键词】电视技术 电视媒体 发展

从电视媒体的角度出发,我们也可以知道电视技术作为推动电视发展的具体性技术同样也会改变电视媒体,促进电视媒体的发展。近二十年来,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电视技术的发展仿佛走上了高速路,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得电视新媒体不断涌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妨停下来冷静思考一些问题:电视技术到底改变了电视媒体什么?它是怎样改变电视媒体的?电视媒体将去往何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开始了这篇论文的写作。

一、我国电视技术的基础

电视技术是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涌现而发展的,近二十年来,电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电视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本论文将对电视媒体行业正在使用的电视技术基础―无线电通信技术、有线电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进行梳理。

(一)无线电通信技术

无线电通信技术源于电磁场理论,得益于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的发明,至今己经被广泛应用了130多年,是人们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通信技术,指的是利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手段。发展至今,因无线电具有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可用性高和较高可靠性等特点,在国防、科研、交通、生活、生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无线电通信技术也有了其更多的拓新,包括3G技术、Zigbee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WiMAX技术、W i-F i技术、3.5GHz技术、Bluetooth技术等各种各样新的无线电通信技术。自电视诞生开始,无线电通信技术就已经开始应用于电视图像和伴音信号的传输。

(二)有线电通信技术

有线电通信技术是相对于无线电通信技术而言的,是指通过铺设电缆、光缆和光纤同轴电缆网络作为介质,传输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电光信号的一种通信技术。有线电通信技术拥有架空电线路和电缆工程(包括架空、地下、水底电缆等)两大块内容,这样就为其提供了纵横交错的信息传输渠道。在我国,有线通信是电视信号传输的最主要的传输方式。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互相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构成的网络,为信号的传输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方式,只有它们之间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才能够更好的促进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三)卫星通信技术

1962年,美国发射了全球第一颗有源轨道通信卫星,开启了通信技术的新纪元。卫星通信技术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发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者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的技术。卫星通信实质上就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的一种特殊的微波中继通信方式。卫星通信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空间部分(通信卫星)和地面部分(地球卫星接收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通信卫星实际上就是悬挂在赤道上空静止不动的通信中继站。

(四)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具体说来就是指计算机网络,它是把若干且具有独立功能机、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资源共享和实现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在结构上包括两大块内容。第一大块就是联接在网络上的供网络用户使用的计算机的集合。这些计算机被称为主机,主要用来运行用户的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服务和资源。这一主机也被称为结点。另一部分是把主机联结在一起并在主机之间传送信息的设备,我们称之为通信子网。

(五)数字技术

西方媒体推崇的计算机和传播科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尼葛洛庞帝提出:“计算不再只是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了我们的生存。”比特((bit),作为“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地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元素。比特指的是“0”或“1",是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信息的最小单位。它只是一种存在的状态:黑或白、高或低、开或关、真或假,总而言之,比特简一记为“0”或“1"。基于这种数字技术的原理,无论文字、图像、声音还是视像,在计算机存储和传播时都可分解为一系列比特的排列组合,即数字化“0”或“1”的排列组合。比特易于复制,而且复制的质量不会随复制数量的增加而下降,而且,比特可以以极快的速率传播,在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所以借用这种数字技术用以记录表示信息,使得数字信息的记录密度高,可用计算机处理以及可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达到最理想化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技术的革新对电视媒体发展的影响

电视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在意见或观念层次上发挥作用,但是它带来的就是对电视媒体的改变,逐步改变这人们感官认知的形式,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下面将从传播方式、受众和经营模式等方面来分析电视技术对电视媒体的改变。

(一)对传播方式的改变

电视技术的革新首先改变的就是电视媒体传播方式,随着社会环境和技术的变化,电视媒体已经不可能按照原来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顺应时代的变化,电视媒体在传播渠道、传播效率、频道建设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甚至在新的电视技术下催生了新的传播方式―交互式传播。

1.传播渠道的扩张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技术的发展,各种电视技术的交融,使得传统媒体都在传播渠道上进行扩张。电视媒体也不甘示弱,利用网络和手机平台开辟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渠道,打造全方位立体式传播,促使电视内容播放无孔不入。

以湖南电视台为例,自2001年湖南电视台迁至金鹰影视文化城金鹰大厦开始,就已经实现了全数字化、全硬盘化、全网络化。2004年又推出金鹰网,实现电视媒体网络化平台发展。接着推出芒果TV (imgo.tv)即芒果网络电视台,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面向电脑、手机、电视机,实现“三屏合一”的新媒体视听综合传播服务平台,其包含有视频网站芒果TV、手机电视芒果TV和互联网电视三大网络电视平台。其中于2010年3月全面上线的芒果,rv手机电视客户端,实现了湖南卫视等44路频道的直播以及综艺娱乐、新闻纪实、电视剧、电影、MV、动画片为主的内容点播体系。同时打造tazai互动电视( ),成为国内首家深度植入模体资源的电视社交产品,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与电视屏幕的互动。湖南电视台的这种全方位传播平台打造模式,是在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完全颠覆了传统电视单一的电视传播途径,实现多终端收看电视节目内容的形式。全国各大省级电视台以及部分城市电视台也都在实行这一传播渠道扩张模式。

2.传播效率的提高

电视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卫星通信技术和数字有线技术的日趋完善,为电视节目的制作、集成和传播增添了新的动力,也为电视传播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支持。

3.频道专业化

数字技术、有线电通信技术和卫星电视等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视频道的迅速增加,频道容量由传统电视媒体的几十套扩展到几百套。面对如此多的电视节目,受众难以选择,不可能每一套节目都看完,因此受众会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自己收看的节目。因而受众开始出现分化,逐渐向小众化、分众化发展。为了满足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需求,电视频道走向了专业化。

4.交互式传播的出现

交互式传播是交互性在传播上的体现,是一种双向信息传播模式。数字技术下的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出现使得交互式传播成为可能。数字电视技术和交互技术的相结合使得电视媒体由传统电视媒体的点对面的单一传播向点对点、点对面多向传播共存的局面转变。与传统电视的观众只能通过电话、短信、电报、信函等方式进行反馈不同,交互式传播下能够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直接向运营商反馈信息。

(二)对电视受众的改变

电视技术的进步使得受众在收视习惯上收视时间和空间的解放。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新的收视终端移动电视、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出现,人们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家庭空间,也不必按照电视节目时刻表定点收看。影视剧里和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错过收看某电视栏目的桥段将不再出现,错过了可以通过别的渠道再去观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载体收看电视,在商店、大厦、KTV、酒吧可以通过楼宇电视收看电视节目,在公交车、出租车、地铁、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也可以通过车载移动电视来收看电视节目,还可以通过Ipad、笔记本等移动终端收看网络电视,甚至可以通过手机谁是随地收看电视节目。数字技术使得电视媒体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拓展,电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对受众收视习惯的改变

随着电视技术的革新,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的倍增,使得越来越多的频道和节目可供人们选择。节目的扩增,收视人群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必然会出现普遍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下降的问题,全民收看同一个频道或节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和交互电视的产生,一种新的收视趋势―个人化收看开始出现,收看电视节目成为了个人行为,而不是群体行为,传统电视时代形成的收视习惯同一性开始瓦解,必然会带来个人化的收视习惯。

2.对受众地位的改变

电视技术发展至今,受众的被动地位改变了,翻身成了主人。电视本身不再只是提供电视节目和信息产品,成为了一种与多种媒体相结合提供多种增值服务的高科技产品。受众可以在自家电视机上根据自己的喜好编辑属于自己的收视菜单;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任意查找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可以点播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新的电视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应该是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便利和快乐。

(三)对运营模式的改变

1.打造多通道的综合性内容服务平台

数字技术拓宽了内容传播的信道,需要更多的数字节目内容来满足播出,制播分离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内容生产不足的问题,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电视媒体内容运营模式的变革。因此打造开放的、多通道的综合性内容服务平台对电视媒体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一平台的建立主要通过两步来完成:第一步就是通过对电视媒体内部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内部的共享和内容的重新组合和包装,形成一个具有很强价值的电视节目体系;第二步就是当电视节目内容的价值体系运营成功并逐步强大之后,通过技术支持,将平台内的资源逐步开放,通过市场运作和利润的分配机制,吸引社会上的电视节目制作组织、机构和企业主动向电视媒体平台靠拢,形成一个强大的电视节目内容利益的系统。作为播出平台的电视媒体,需要建立多元准入通道,向内容提供商购买内容产品,在经过审查之后进行内容集成、播出。

2.电视媒体与网络、手机媒体的融合

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得益于有线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相结合发展,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的成果。二者融合实现了电视媒体内容与互联网内容的互通,即电视媒体内容可以在网络电视台中播放,而互联网的内容也可以应用到电视媒体之上。这样既在内容上扩大了内容提供商的范围,丰富了内容产品,也拓宽了节目传播的渠道和范围,相应地提高了电视节目内容的收视率,有利于广告收益的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视媒体与手机媒体的融合,尤其是3G和即将推出的4G技术以及CM MB技术的应用,使得电视媒体与手机媒体融合更加紧密。这主要是体现在手机媒体收看电视节目是的流畅性上。手机媒体用户群对于内容的需求个性化,要求内容提供商在内容创作时对内容进行多样化、差异化、小批量生产。同时注重内容的创新,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电视节目内容编码压缩。

三、结语

纵观电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视技术的进步,而电视技术的进步又对电视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很显著而深刻的影响。正如麦奎尔在其传播学经典著作《大众传播理论》里指出的一样,“在媒介全球化和新媒体化的背后,一直都有一股强大的驱动力,其中首要因素就是技术和经济”在近十年以来,电视技术的发展前所未有,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电视媒体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电视媒体的改变,同时思考电视媒体将来的发展趋势,从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电视在良性的环境中继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范文5

一、课外拓展内容选取的原则

1.课外拓展内容要能体现劳技课的特性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我们在选择拓展内容的时候不能只简单地选取内容,我们首先要考虑作品制作方法的技术含量有多少,能否从中获得技能,这是实践性劳技课最具特性的方面,也是我们选择拓展内容时必须要考虑的方面;其次我们还要兼顾考虑制作这个作品是否能引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课外拓展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段

劳动与技术的成熟与劳动能力的提高都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因此,什么年龄段学生适宜学习什么,都有一定的规律,绝不能揠苗助长。我们在选取拓展内容时,教师一定要考虑作品制作的技术难度的高低来决定每个年级段的拓展内容.不能所有内容想在哪个年级教学就在哪个年级教学,我们应该罗列出每个年级段的拓展内容。

纸工,是三年级学生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要拓展内容也可结合这方面考虑,例如可以增加一些简单的纸艺制作:折纸花、折千纸鹤、剪窗花、做包装盒、自制面具等。

纸工、泥工、家政是四年级学生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创意小制作:创意布袋、创意手套、创意贺卡、创意相框、创意茶杯等。

烹饪、木工、编织、金工是五年级学生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拓展引入金属书签、自制发夹、珠串动物、绳编制作等。

金工、木工、电子技术、家政、建筑模型制作是六年级学生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劳技制作内容综合性比较强,难度也比较大,所以我们选取内容时可提高难度:多肉的种植、花艺制作、盆景制作、铁艺创作等。

3.课外拓展内容要体现学生的兴趣点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开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因此课外拓展内容的选取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例如我们在学期初就要早作准备,根据劳技教材、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地罗列一些技术难易度适宜、可操作性强的拓展内容提供学生选取,这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就会非常高涨,劳技课的效果也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外拓展内容选择的方向

1.拓展与课戎识有关联的内容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可以拓展制作的,例如编织中国结平结的方法我们可以编织蝽蜓,金工内容可以拓展金属书签的制作,编船篮的技术可以拓展编蒲扇、编拖鞋等等。我们作为劳技教师要善于拓展教学内容,根据劳技教材中的技能沿用到别的劳技作品的制作中。

2.拓展与学校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内容

各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本课程,我们可以结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拓展劳技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学校开展的版画教学,我们可以在劳技课堂教学中辅助开展,通过美术课构图与劳技课的“橡皮章”雕刻技能完美的结合,为版画的后期教学打下基础,让版画教学在校园内绽放光彩。

3.拓展与时代步伐相一致的教学内容

由于劳技课的很多内容需要老师进行整合与取舍,所以劳技课给了我们老师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将一些当下流行的手工制作带人我们的课堂来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近段时间市面上非常流行十字绣和钻石贴画,但是这些内容一节课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而且男同学也未必感兴趣,所以在准备教这课内容的时候,我事先在班中摸了个底,调查学生是否感兴趣,结果学生们一致表态愿意上这样的课外内容,而且钻石贴画与十字绣相比孩子们对钻石画更感兴趣。在课上孩子们操作的时候是2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的,在初步了解工具使用和如何对应贴画后,孩子们很快投入到了作品的制作中,而且有的小组非常有创意,在画上用胶水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贴上了自己喜欢的钻石。合作完成一幅作品后,很多学生都强烈要求再安排一段时间,希望每人都能有一幅作品留作纪念,渐渐地我们劳技课逐步变成了学生期待的科目。

4.拓展与重大节日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范文6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机电一体化技术内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因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教学目标优选教材

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发展非常迅速;目前现有的教材虽然版本繁多,但各有局限。为此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一套内容体系相对合理且能反映机电一体化学科水平的教材,就尤为重要。依托培养目标,在对教材的选择上应把握以下几点:实用性,教材避免纸上谈兵,避免冗长的理论推理、介绍,使用时既要有入门的引导,又要兼顾提高和深入;系统性,教材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组成展开,因此,对于每一环节都要强调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系统其他要素的关联性;先进性,介绍最新技术前沿,让学生了解最新发展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学习方向。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该课程开设之前,其主要内容都有多学时的专门课程讲授,如传感器有传感器测试技术在前,机械部分有机械设计基础等;如果课程内容仅仅是对先修课程的回顾和重复,势必造成学生普遍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必须要有所突破。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透彻讲述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体系结构等。本部分内容对学生建立机电一体化技术框架有高屋建瓴的作用,透彻的理解能对课程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对各单元技术的讲解,要分清主次。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融合。虽然这些技术在系统设计中都很重要,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分主次,对每项技术的讲解等同视之,势必会大大加重学生负担,转移系统设计这一教学重点。因此,要分清主次,增删结合。对伺服驱动技术和检测传感技术要重点讲解,特别是伺服驱动技术,它是系统设计的核心;检测传感技术要突出检测系统的设计,减少传感技术的讲解,可改为学生自学。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内容较多,且前期相关科目有所讲解,所以不宜过细,可以总结性的讲解。

最后,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可以采用较多课时,分析实际系统的设计过程。比如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全自动洗衣机等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为实例,可以精讲其中一两个,使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入最新科技产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综合应用知识的经验,普遍感到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难度较大。因此,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课程特点,在此环节中应该避免或减少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随着我院实验设备的不断完善,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创新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等逐步投入使用,实训、实验条件大大改善。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做到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另外,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不同企业的岗位要求,明确自己能做什么,再经过指导教师的指导,最终进行设计选题;在做中学,学中做,最后完成课程设计及论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设计时理论与实践脱节,纸上谈兵多、实际动手少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具有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抽象、理论性强等特点,内容比较枯燥。为此,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动画演示、实物展示等形式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重点讲授知识的精华、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能力培养着眼,注重讲、练结合。

此外,在理论教学方面重点采用类比法。类比法是指对两个或几个相似的的对象进行联想,根据它们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推理方法。

(二)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等。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综合性强的特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在教学中充分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开设综合性实践环节,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利用简易模块,任意搭建各种机械模块,如打印机等,在构建机械模块之余,完成电机、传感器的选择、安装,完成其控制电路板的设计、开发、制作、调试,以及软件编程调试。通过小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工程化”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三、结束语

通过笔者近两年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把握系统化、整体化、工程化这一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实践环节,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景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董爱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2008,(4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