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步骤范例6篇

中医脉诊步骤

中医脉诊步骤范文1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 急诊科,山东青岛 266041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措施在提高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0月该院120急救中心按综合措施进行院前心肺复苏的184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2010年4月—2011年10月按常规出诊进行心肺复苏的175例心脏骤停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比较二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184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复苏成功19例,成功率为10.33%;对照组175例患者中复苏成功8例,成功率为4.57%。结论 采用综合措施明显提高了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关键词 综合措施;心肺复苏(CPR);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3(c)-0079-02

Comprehensive Measures in the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Role of the Old City of Pre Hospital

YU Zengzhi MA Zhaolin TIAN Xuelian HAN Yanche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dao, Emergency Dept,Qingdao 266041,China

[Abstract] Obi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ion of comprehensive measure in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old city. Methods Analyse clinical data of 184 cases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patients with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comprehensive measure (observation group)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t between April 2012 and October 2013, at the same time, analyse clinical data of 175 cases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patients with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conventional measure (control group)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t between April 2010 and October 2011,compare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18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resuscitiation was successful in 19 cases, the success rate is 10.33%, the control group of 17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cardiac arrest,resuscitiation was successful in 8 cases, the success rate is 4.57%.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measu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the success rate of pre 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old city.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measure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ardiac arrest;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作者简介]于增智(1965-),男,山东青岛人,学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急诊临床工作。

心跳骤停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十年来全世界医学界不遗余力地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抢救技术,复苏的成功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成效仍不容乐观[1]。该院所处的老城区,居民楼无电梯、高龄患者多,复苏成功率更低。社区居民、包括社区诊所的医务人员对正规的心肺复苏方法知之不多,使120车到达前实施心肺复苏的比率及成功率很低。该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1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兼顾了院前复苏的各个环节,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明显提高了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10月该院120中心按综合措施进行院前心肺复苏的184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组),男98例,女86例,年龄23~87岁、平均71.86岁;选取2010年4月—2011年10月按常规出诊进行心肺复苏的175例心脏骤停患者(对照组),男95例,女80例,年龄13~89岁,平均70.3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病情无明显差异。除外接诊时已死亡的病历。

1.2 心脏骤停诊断标准

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停搏、无脉心电活动[2]。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2010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复苏。观察组除按2010心肺复苏指南外,有以下措施。

①建立120分中心下属的社区急救网络:把出诊区内的部分社区门诊作为小的急救单元,在120车到达之前,由诊所医务人员进行初步心肺复苏。

②初步心肺复苏培训:对社区居民、社区门诊的医务人员、心脑血管患者家属、人员较多的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由他们对病人进行初步心肺复苏。

③120司机熟悉出诊区域的详细路线,争取快速到位,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④对易发生猝死的高危患者发放急救卡,卡上写明诊断、住址、电话,让病人随身携带。

⑤对出诊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心肺复苏培训。

⑥增加及更新部分院前急救设备。

1.4 CPR成功标准

自主呼吸及心跳恢复:可听到心音,触及大动脉搏动,心电图示窦性、房性(房颤、房扑)或交界性心律;瞳孔变化:散大的瞳孔回缩变小,对光反射恢复;按压时可扪及大动脉搏动(颈动脉、股动脉);收缩压达60 mmHg左右;发绀的面色、口唇、指甲转为红润;脑功能好转:肌张力增高、自主呼吸、吞咽动作、昏迷变浅及开始挣扎[2]。

1.5 复苏无效判断标准

经心肺复苏已历时30 min以上者,仍无意识,瞳孔仍散大或固定,心跳和呼吸仍未恢复,心电图显示心电静止[2]。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观察组复苏例数184例,成功例数19例、成功率10.33%,对照组复苏例数175例,成功例数8例、成功率4.57%,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2 =5.46,P=0.02),见表1。

②观察组总复苏例数184例,社区医生及非医务人员现场复苏8例、占总复苏病人的4.35%;对照组总复苏例数175例,社区医生及非医务人员现场复苏3例、占总复苏病人的1.71%,社区医生及社区居民现场实行心肺复苏比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c2 =4.48,P=0.04),见表2。

③观察组120急救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t=1.655,P=0.03),发病到开始复苏时间较对照组缩短(t=1.655,P=0.02),见表3。

4 讨论

心跳骤停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较高病死率。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法。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法。近年来,国内外都在探索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心肺复苏成功率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从病人心脏骤停到得到有效复苏的时间太长。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是否能成功,是由心跳骤停到开始复苏之间的时间差决定的[3]。从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室颤或心室停搏,如在头4~6 min内未给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头8 min内未给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4]。复苏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研究证明全身各重要脏器对缺血的耐受极限不尽相同。其中对全身各组织器官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大脑对缺氧极度敏感,耐受极限为4~5 min,为复苏能否成功的临界点。如能在这段时间内开始复苏,并在8 min以内采用了除颤技术,可获得40%的存活率。超过10 min患者将可能植物生存[5]。本研究中,通过建立社区急救网络,使每一个120急救单元有了分布在社区的分单元,社区医师在120车到达之前可以对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先行心肺复苏,将院前急救前移至社区,缩短了心脏骤停到开始复苏时间及急救反应时间。

在院前急救中,心跳骤停患者的第一目击者多是患者家属及过路群众等非急救医务人员,多不能进行有效CPR。若现场目击者即刻实施CPR抢救,这将大大缩短CPR开始时间,极大提高CPR抢救成功率。因此,要大力普及和加强CPR标准化训练,既要提高急救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更要加快普及公共场所人员CPR知识。文献显示,第一目击者参与CPR 能显著减少从发病到CPR 的时间,提高存活率[6]。在发病地点没有及时复苏的患者在急诊室复苏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心脏骤停的患者在现场和转运时是否施行生命支持的复苏术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CPRP技术已经在全球普遍开展培训教育,尤其在发达国家已渗透到社区及家庭。中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方兴未艾。所以,CPRP培训教育成为全球关注问题,是20世纪医学在全社会普及得最为广泛、成功的一项救命技术,是“最为成功的公共健康的开端” [1]。在本研究中,通过下社区对社区门诊的医务人员、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病人家属进行初步心肺复苏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了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本研究观察组的184例病人共有8例在120车到达之前由社区门诊的医务人员或社区居民对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占总复苏病人的4.35%;对照组的175例病人共有3例在120车到达之前由社区门诊的医务人员或社区居民对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占总复苏病人的1.71%。观察组的社区医生及社区居民现场复苏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院前急救中目击者参与CPR 的比例很低,与国内报道相当[7]。

根据相关调查可知,在医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仅有4%[8],该研究观察组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10.33%,较对照组4.57%明显提高,也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平均水平。该研究针对老城区对院前急救带来的不利影响,兼顾了院前心肺复苏的各个环节,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来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最终结果显示,综合措施明显提高了老城区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春盛.急诊医学 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02.

[2]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suppl 3):S639-S870.

[3] 陈文元,汤琪.220 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后的预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 1) : 137-138.

[4]陈灏珠,林果为,王古耀.实用内科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22—1423.

[5]吴太虎,王运斗,何忠杰.现代院前急救与急救装备[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14.

[6]Herlitz J,Bang A,Gunnarsson J,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sed alive after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change in outcome over 20 years in the community of Goteborg,Sweden[J].Heart,2003,89: 25-30.

[7]郭荣峰,翟永梅,周振,等.2001-2005 年上海市区院前-院内心肺复苏状况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1): 1049-1050.

中医脉诊步骤范文2

中图分类号: R276.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07-02

各种原因导致的眼底出血疾病包括现代医学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高血压眼底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等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压力不断加大,致使此类疾病不断增多。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气候的突变、人的体质类型、职业、饮食、生活习惯、精神情绪,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中医药治疗眼底出血疾病,具有个体化的治疗优势,并且已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是现代医学不能达到的。鉴于临床中对此类疾病中医病名、证型的不统一,给临床疗效的观察带来不便。因此,应统一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临床病证,为广大的中医眼科临床医生提供临床诊疗标准和科研的平台。

1 血证溯源

血证一词见于《血证论》,《血证论》为清・唐宗海(1851~1908)著,成书于1884年。唐宗海从阴阳水火气血对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运行情况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气血的相互关系。血证不外有形之血和无形之血两大类,即―类是血液溢于体外,如吐血、咳血、鼻衄、唾血等,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内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2 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病名现状

祖国医学对各种眼底出血疾病,因视力下降的急慢、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部位的不同的眼底疾病,称为“暴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等。“暴盲”指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出血量多,波及视衣的中心部位黄斑;“视瞻昏渺”指眼外观端好,视力下降缓慢,出血量相对不多,对视衣损伤不太严重;“云雾移睛”指眼外观端好,眼前黑影飘动,溢于脉外之血进入神膏。2003年1月第1版《中医眼科学》将因眼底脉络受损出血致视力突然下降的眼病,类似西医之视网膜中央或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等因血管壁渗漏或破损引起出血而视力骤降的眼病,称为“络损暴盲”,如视网膜出血、玻璃体积血;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眼底出血,称为“消渴目病”;而由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或眼内炎、出血等引起的眼疾,称为“云雾移睛”等。

3 中医病名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眼科学》中,“暴盲”指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的内障眼病,对眼底出血疾病又分称为“络损暴盲”,“消渴目病”,“云雾移睛”等,以上此病名将视力下降缓慢,出血量相对不多,对视衣损伤不太严重的“视瞻昏渺”之眼底出血疾病遗漏掉。而“暴盲”这一中医病名,概括了视力急剧下降的各种眼病,包含了现代医学“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盘血管炎、视神经炎、视网膜脱离”等眼病;“视瞻昏渺”则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各种黄斑区病变、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如老年性黄斑变性(干、湿性)、Stargardt病等;“云雾移睛”又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玻璃体混浊、玻璃体液化、玻璃体后脱离”等。导致中医病名一个中包含多个西医疾病,而同为眼底出血疾病,又可称为多个中医病名。由于眼底出血疾病在中医眼科诊疗工作中缺少规范统一的病名,导致在各种中医药科研和论文中,眼底出血疾病均以单一的一个西医病名来论述,而没有从中医规范的病证方面论述的。而对于中医临床和各种中医药科研、论文,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不应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

4 眼底出血疾病中医病名探讨

血证是出血性疾患的统称。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各种眼底疾病导致的眼底出血,应归属于血证-眼底血证。

血证发生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则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等,则见吐血、咳血、鼻衄、便血、尿血等,这些身体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古人可通过双眼直观的观察到,因此,古人对这些能看到的出血证有较全面的认识。眼球为一封闭的球体,眼底出血不能外流,不能通过双眼直观的观察到,需通过特殊的检查仪器才能观察到,古人由于受历史条件及解剖知识的局限,检查方法的落后,对眼底出血证的认识有其局限性,古人仅能从患者的症状表现来给予病名诊断,如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的内障眼病,诊断为“暴盲”,视力下降缓慢的内障眼病,诊断为“视瞻昏渺”,而眼前黑影飘动的内障眼病,则诊断为“云雾移睛”。这些眼病有的为各种眼底出血疾病,有的为其它视功能障碍的眼底疾病,这导致了一个中医病名包含了现代医学的多个疾病。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各种中医药科研和论文中,眼底出血疾病以单一的一个西医病名来替代论述,无法反映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优势,也无法反映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特色。而且,中、西医病名只应相互对照,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在此我们提出“眼底血证”这一新的中医眼科病名。

眼底出血疾病中医病名的不统一、不规范,不利于中医眼科的临床观察和科研研究。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和辨证,并多以症为病,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中医治疗疾病,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法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5 眼底出血证的中医病名探讨意义

5.1 通过对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病名探讨,规范其病名,掌握眼底出血疾病的病变规律,给予系统、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突出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优势,体现中医临床诊疗特色,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中医脉诊步骤范文3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66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66岁,因后背部、上腹部剧烈持续性疼痛4 h入院。该患者于4 h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后背部、上腹部剧烈疼痛,疼痛为持续性,疼痛起始部位为胸背部,迅速蔓延至整个后背及上腹部,伴头晕、恶心、呕吐,呕吐呈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质,四肢活动正常,无意识障碍,无视物旋转,无肢体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表现。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表情痛苦,体温、脉搏、呼吸正常,右上肢血压180/80 mm Hg,左上肢120/70 mm Hg,双上肢血压差别较大,主动脉瓣听诊区及腹主动脉区可闻及杂音。病史:患者高血压病十余年,血压一直控制不好。查心脏血管彩超:主动脉夹层I型,累积主动脉根部、弓降部直至髂动脉分叉及左髂总动脉近端,中等量心包积液,频发心律不齐,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和真假腔关系不能明确。为进一步治疗患者转入心内科。此时,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呼吸急促,右上肢血压110/70 mm Hg,左上肢血压测不清,左足背动脉搏动微弱,临床诊断:(1)主动脉夹层I型。(2)高血压病,极高危。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猝死可能,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但患者家属担心转院途中出现危险,拒绝转院,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决定做全主动脉CTA检查。检查过程中由心内科医师陪同,扫描前肌肉注射扑尔敏10 mg,静脉注射碘海淳90 ml,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4 ml/s,为避免将监测点放置在主动脉假腔,将监测点前移,放置在左心室,当造影剂注射完毕扫描即将完成时,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询问患者有何不适,呼之不应,大汗淋漓,表情痛苦,面部发绀,全身抽动,医师听诊心音消失,心跳停止,马上行胸外心脏按压,给予氧气吸入,10 s后出现自主心率,血压测不清,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3 min后患者意识恢复,自主呼吸恢复,问话能答,精神萎靡,测血压收缩压60 mm Hg,舒张压听不清,症状稍缓解后由心内科医师陪同回病房。全主动脉CTA结果显示,主动脉根部见撕裂口,主动脉内膜内移,形成双腔,假腔大于真腔,真假腔之比1:9,假腔仅近端有少许造影剂充盈。

2 讨论

中医脉诊步骤范文4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在原来全身或心脏较好的情况下,意外地突然发生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心脏骤停后应争分夺秒地连续进行抢救,尽快恢复有效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使整个机体生命活动和功能得以恢复,这种急救称为心肺脑复苏或复苏术。

【病因】

(一)心脏病变 以冠心病居多,其他还有风湿性心瓣膜病、病窦综合征、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急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房粘液瘤和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

(二)非心脏病变 常见的有急性缺氧、触电、溺水和急性颅脑损伤等。另外,洋地黄类、奎尼丁等药物中毒;麻醉、心脏手术、某些特殊检查及治疗(如气管插管、心包穿刺和心导管检查)等,以及严重酸碱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症)亦可引起。

导致心脏骤停的直接原因以心室颤动最常见。

【病理生理】

心跳骤停发生后,导致机体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体内出现酸碱度和电解质的急剧变化: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钾浓度增高,严重威胁细胞的生存,最终发生线粒体和溶酶体破裂、细胞死亡和自溶,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但人体各系统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不一,最敏感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一般认为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时限是6分钟,超过则预后不良。其次是心脏,严重缺氧时心脏节律和传导受抑制。再次是肝脏和肾脏,如心跳骤停后抢救不及时,脑及心、肾等重要脏器的缺氧性损伤变为不可逆性的,则失去复苏的机会。

【临床表现】

发作前可无任何先兆,部分病人发作前数天或数分钟可有心前区痛,胸闷等。发作时病人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有短阵抽搐,呼吸短促乃至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判断心脏骤停最可靠的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电图表现】

常见下列三种情况:

1.心室完全丧失电活动,表现为直线,为心脏停搏;如仅有心房波,称心室停顿;

2.心室颤动或扑动;

3.心电机械分离。

【主要护理措施】

1.准确做出判断 病人表现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及检查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是最可靠的临床表现,有条件可做心电图,常见室颤、心脏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心脏骤停诊断确定,应立即开始抢救。

2.心肺复苏的护理 让病人仰卧在硬板床上或地上,清除口腔中异物,将病人头向后仰,颏部上抬,避免舌根阻塞呼吸道,气道通畅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测病人处于室颤状态,应迅速进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开放气道除暂时口对口呼吸外,争取尽早做气管内插管,以充分供氧,同时开放两条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如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阿托品静脉注射,及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观察病人意识状态,记录血压、心率、呼吸、出入量。

3.脑复苏的护理

(1)降低体温:遵医嘱将冰袋放在病人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头部戴冰帽,也可配合冬眠疗法,以减少脑细胞耗氧量。监测体温,预防局部冻伤。

(2)遵医嘱使用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及速尿,使用中记录尿量,有条件可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4.复苏后护理

(1)加强基础护理及监测病情:观察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记出入量,了解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预防压疮、呼吸道感染。

(2)保证病人摄入足够的热量:遵医嘱静脉输入高营养,神志清楚者可进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

(3)保持循环、呼吸功能:心脏复跳后病人血压较低,与心脏收缩无力、缺氧、酸中毒等因素有关,应遵医嘱给予处理,同时心脏仍处于电不稳定阶段,仍需严密监测。继续保持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恢复后,可暂维持一段时间呼吸机使用,观察呼吸频率、深度,监测血气分析结果。

(4)维持肾脏功能:由于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或复苏后持续低血压,易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复苏后应监测尿量、尿比重。

参 考 文 献

[1]高玉明.心脏骤停抢救(一)[J].中原医刊.1980年04期.

[2]岳子珠.心脏骤停的诊断和处理[J].中原医刊.1983年02期.

中医脉诊步骤范文5

关键词:

由于早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故医护人员逐渐把早期心肺复苏CPR 扩展为CPCR。,心肺脑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复苏技术。它能保护和恢复患者大脑功

能,应用CPCR 后的患者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并能有较长的生存时间[1]。1992年10月,美国心脏学会了“生存链”的新概念。它由4个环节组成,即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CPR、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CIS)[2],巩固ACIS 效果;积极脑复苏。迅速准确判断并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min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3]。据统计,大约70%的心脏停搏发生在医院外[4];院内病人心脏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5]。无论是院前或院内的CPCR,护士心肺脑复苏的熟练程度决定着抢救的成败。笔者就CPCR 中的研究进展及护理综述如下。

1 CPCR 的流程

1.1.  将A- B- C改为C- A- B   2010 年10 月颁布的《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2010 指南”)将A- B- C改为C- A- B:尽管胸外心脏按压的提出和实施已有50 年,但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进行心肺复苏。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是传统的A- B- C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施救者在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6]。研究表明,胸外按压延迟1 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10%。2010 指南推荐将心脏骤停救治程序更改为C- A- B,建议尽快开始胸外按压,缩短通气延误时间。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7]。若非医务人员可只做按压(handsnonly)[8],实施起来较简易,容易普及与推广,增加抢救成功率。

1.2. 关于ABCD 顺序的选择宋志芳等[ 9 ]研究证明,以人工循环(C)为主的复苏程序可能是各种原因致心搏骤停患者CPCR 可取的抢救程序。伍凌[ 10 ]认为开始CPCR 的ABCD 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针对围心搏骤停期[ 5]的表现及病因做出合理选择。对有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表现者应优先除颤(defibrillation), 除颤时机是除颤有效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A-B-C 还是C-A-B,都是互为补充,不能说哪种程序最好,而应该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或心搏骤停的原因、救助人员的能力和现场情况灵活掌握。对有明确病因造成的呼吸道梗阻、窒息或呼吸衰竭而导致的呼吸、心搏骤停或尚存临终心跳者,应优先选择气管插管。因为原发性呼吸停止后, 心脏仍可在数分钟内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 大脑及其他脏器也同样可得到数分钟血供,此时立即行气管插管通气常可防止心脏发生停搏。

2.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理念[7]

2.1  2010 指南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对按压速率与幅度均有进一步的要求。包括:按压速率至少为100n次/min;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n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约为4cm,儿童约为5cm);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避免过度通气。用力、快速地按压对恢复自主循环(ROSC)及存活后能否恢复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2.2单纯胸外按压:对于因心脏病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与同时进行按压加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存活率相近[3]。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且更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考虑到我国的情况,应加大力度培训各地的120 调度员指导目击《2010指南》中还指出,非医护救援人员只需确定伤病者没有“生命迹象”(包括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并立即施行心脏胸外按压法。而医护人员在施行胸外按压法之前,要检查脉搏,以确定患者的循环状态,评估时间应在lO s以内,要做到简单、快速判断。一旦确诊后立即呼救,求助他人协助CPR,拨打求救电话,求助急救中心进行现场救护和电话急救指导,为患者转入医院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

3早期心脏除颤  电除颤已成为伤者基本生命支持的重要措施。成功除颤越早越好。如在心跳停止1 min内成功除颤,伤者的存活率可达90%。一般要求伤者院外5 min、院内3 min内心脏除颤。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行盲目除颤,并主张尽早监测,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若伤者心电机械分离或心室停颤,严禁除颤。因为此时除颤可引起副交感神经介质释放,从而减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11]。

4 CPCR给药的途径选择及护理

4.1复苏中给药途径常用的有周围静脉、气管内、心内注射、中心静脉通道、浅静脉留置针给药。20 世纪40 年代,骨内通道给药即被应用于临床,且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能用静脉通路输注的药物和液体,都可以通过骨内途径给予[12]。据报道,上肢静脉给药明显优于心内注射,近年来在临床上心内注射逐步少用, 心内穿刺的部位和深浅度不好掌握,容易损伤心肌,还会影响胸外按压的连续性[13]。外周静脉给药其优点是不影响其他抢救程序的实施。何庆[13]认为,心脏停搏前如无静脉通道,CPCR 时应立即设法建立给药通道, 首选建立周围静脉(肘前或颈外静脉)通道,与中心静脉给药相比,虽然外周给药后药物峰值降低、循环时间长,但是建立外周静脉通道不需要中断CPCR,穿刺容易操作,并发症也少,外周静脉通道能够快速建立,也可满意地使用药物和液体,外周静脉穿刺也可在手臂、手、腿或足上进行。

4.2 骨内通道给药《2005 心肺复苏指南》认为:血管或骨内通道给药优于气管内, 如果无法建立静脉通道者,应立即建立骨内通道,骨内静脉丛是不塌陷的静脉丛, 穿刺向骨髓腔注射药物后经过静脉丛吸收与中心静脉给药相似,可迅速、安全有效地给予药物、晶体液、胶体液和血

4.3 气管内给药如果静脉通道、骨内通道均未建立,可考虑气管内给予复苏药物,经气道给药方法简单易行,不影响胸外心脑按压,美国心脏协会曾经在2000 年推荐CPR 时经气管用药为第2 用药途径,现在排列顺序降低到血管、骨内通道之后。《2010 心肺复苏指南》认为:复苏药物气管给药的血药浓度低于同样剂量的血管内给药,动物试验表明气管内给予复苏药物有降低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因此应选 择静脉给药或骨通道给药。而且有的药物不能通过气管内给药,如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 Minerva Anestesiol,2006,72(9):763-766.

姓   名 蒋艳 性  别 女

工作单位 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医院级别 二级甲等

所在科室 急诊科 学  历 大专

研究方向 急救护理 现任职称 主管护师

中医脉诊步骤范文6

【关键词】 急诊;心肺复苏术;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于急诊实施心肺复苏术者共计54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2]:①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②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面色苍白或青紫、口唇发绀,⑤皮肤黏膜紫绀,⑥心电图示:心室停搏、室颤、无脉室速、无脉搏心电等。54例实施心肺复苏术者男35例、女19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800±4.20)岁;心肺复苏术原因分类:心功能不全23例(42.5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10例(1852%),外伤9例(1667%),脑卒中8例(14.81%)、有机磷中毒2例(3.70%)、一氧化碳中毒2例(3.70%);心跳骤停至开始心肺复苏术时间分类:4 min以内24例、4~6 min6例、7~10 min10例、超过10 min者14例。

1.2 心肺复苏术 ①快速解开患者衣领,去除义齿、对鼻和口腔分泌物及异物进行清除保持呼吸道畅通,抬颏、仰头协助患者开放气道。②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持续吹气2 s以上,见胸部抬高、连续吹气两次后,进行胸外按压(按压幅度4~5 cm、频率在100次/min、单人操作时按压通气比例为30∶ 2);或利用面罩气囊,以潮气量在10 ml/kg、成人气囊的2/3体积被压陷、保持时间在2 s以上为标准进行辅助通气呼吸。③在持续心电监护下予以电除颤:心室颤动者根据药物按压电除颤的步骤予以除颤,其除颤能量在200 J、200~300 J、360 J,电除颤后继续5个周期的心肺复苏,再检查心律。④高级生命支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予以合理使用复苏等相关药物,如选用肾上腺素首次予以1 mg、每隔3~5 min重复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3 mg;阿托品05 mg静脉推注、每隔5 min一次,尼可刹米0375 mg和洛贝林3 mg静脉推注、每隔5 min一次,胺碘酮150 mg静脉推注;根据病情选用促醒药物,如纳洛酮等,同时根据病因等予以综合性治疗。

1.3 复苏标准[3] ①复苏成功:心电图示患者自主心跳恢复、节律规则、自主呼吸及意识恢复,生命体征平稳。②复苏有效:颜面部青紫改善、口唇指甲颜色好转,周围大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60 mm Hg,瞳孔由大变小。③复苏无效:自主心跳、呼吸及意识均未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分析,其中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其中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且利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取多个构成比比较的秩和检验,将检验标准设定为α=005,当P

2 结果

通过给予实施心肺复苏术的54例急诊患者相应观察与分析后,其结果显示在心脏骤停至复苏时间不超过4 min者,其电除颤时间较超过4 min者明显延长、肾上腺素使用量较超过4 min者明显减少,且时间不超过4 min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有效率和复苏成功率均较复苏时间超过4 min者明显升高,P

3 分析

研究显示心跳、呼吸骤停在3~5 min内予以心肺复苏术者,其存活率可高达49%~75%,一旦延迟1 min,其生存率则会降低7%~10%,若超过12 min再予以心肺复苏术则其成功率为0[4],所以笔者认为早期及时给予心肺复苏术至关重要,该操作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为临床救治创造了宝贵时间。

鉴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心肺复苏术在急诊抢救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笔者对54例急诊者予以心肺复苏术,其结果也同样显示早期予以心肺复苏术能明显降低除颤时间、药物用量以及提高复苏成功率(P

总之,笔者认为心肺复苏术作为急诊科较为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其复苏成功率涉及较多原因,但早期、规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是提高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张庆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实用医刊,2011,38(21):4142.

[2] 李春盛,杨铁成,译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一).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3):27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