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劳动教育范例6篇

技工学校劳动教育

技工学校劳动教育范文1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生产;现代教育;“教劳结合”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类的劳动分工是十分粗浅的、笼统的,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为典型的“第二大(社会)形态”阶段,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人类劳动的体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分裂、对立达到了顶点,人被视为完全不需要具备任何专门技艺的工具,人手的灵巧被机器的精确所代替,他只需被动地伺候机器的运转,在资本眼里,人仅仅是大机器工业中的一个活部件。马克思说道:“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再次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自欧洲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学校教育又开始被要求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改良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谋生、糊口联系在一起。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突破古代学校教育对原始社会广义职业教育的异化,创造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成为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为基础。欧洲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以机器生产形式代替了手工业的生产形式,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它使单个人的生产经验和技能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而使人类世代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进行生产劳动,劳动者再也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直接在生产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主要依靠间接经验。因此,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和训练,授以劳动者各种间接经验,就成了维护和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现代国家和有为政府就必须重视与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

其次,近代大机器生产和学校职业教育是同社会分工细化、专门技能技巧深化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革命以后,现代生产体系和技术分工基本形成,并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生产中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不断出现,促进了技术革命,于是就对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熟悉机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技术。这同时也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同现代生产活动相结合,传授生产中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性质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这就说明,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分工和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生死攸关的问题。

职业教育打破了古代社会以来学校教育仅服务于统治阶级治国治民需要的局限,使教育重新回归于本初状态,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服务。同时它也冲破了正规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的时间和空间,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就当时的职业教育具体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18世纪末出现的技术工人讲习所(MechanicsInstitutes),如1799年,在格拉斯哥大学生产科学仪器的工厂中开设的科学和数学夜校讲习班,对象是技术工人;二是政府强力推进建立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批准开办的公共工程中心学校(1794)、综合技术学校(1795,即后来著名的巴黎理工学校)、德国虔信派牧师开设的“实科学校”(1708、1747)等。但马克思并不推崇这两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而是从工厂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是托马斯·莫尔,他在《乌托邦》一书中阐述了教育与农业、手工业劳动结合的思想。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劳动学校”的想法,首次明确提出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主张。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是儿童教育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适当的体力劳动能够促进人的智慧和道德发展。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并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试验。

在19世纪初的英国,工厂生产中使用童工是普遍现象,童工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4—16小时,其体力、智力及道德备受摧残。1800年1月,29岁的欧文从岳父大卫·戴尔手里接任苏格兰新拉纳克纺织厂经理一职,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学说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工厂中实施了“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人的性格,从而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的改革计划。他将每天劳动时问缩短为10小时半,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工人子女开办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为6~10岁的儿童开办初等学校,为11~17岁的童工开办夜校,教授适合儿童年龄并且对未来生活有用的知识。1816年1月,欧文将他的工厂教育机构命名为“性格陶冶馆”。

由于欧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其他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英国议会先后三次通过工厂法,规定若干保护童工的措施,并附有童工教育条款。例如,《1802年工厂法》规定,工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1833年工厂法》规定,纺织厂14岁以下童工每天必须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1844年工厂法》规定,8~13岁童工每周须在学校学习6个半天或3天,否则不得受雇。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他发现工厂教育制度中实践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是改造旧教育、促使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二是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劳动同教育的早期结合,必然发展为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

三是马克思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上。他们通过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现代工业生产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了物质条件。提出了客观的需求。

四是马克思直接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的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秀思想成果,确立了科学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并且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的工厂教育制度,从《工厂法》中看到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萌芽。

马克思十分推崇欧文在自己工厂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他在《资本论》中说道:“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的基本原意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马克思是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发展规律中预见到了未来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工业使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社会生产这个伟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资本的统治下遭到了可怕的歪曲。”

第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亦即现代工业性质的生产劳动;所说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教育,主要是指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匹配的学校形态教育。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转贴于

第三,马克思所说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同生产劳动结合,也包括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专门指出,技术教育与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在以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出现之前,职业与教育是分离的:从事谋生糊口的职业劳动者一生一世都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而从事传道授业的教育活动者也是一生一世都远离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颠覆了之前以家庭劳动和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它第一次使职业教育建立在以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新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既可以使学校教育获得社会实践的基础,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以使生产劳动受到科学原理和智力活动的指导,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指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之间的互相作用问题。现代生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生产使教育在体系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教育第一次在革命性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有了完整的体系,既“劳心”又“劳力”,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合二为一。但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十分强调治“学”的正统观念,长期以培养治国的“接班人”为目的。不屑培养治“事”的“建设者”,所以,职业教育的地位十分尴尬,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边缘位置。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对提高生产力,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以及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作用,都得到各个国家的一致认可,都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马克思这句话的重点是强调教育的作用,强调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职业教育对现代生产都有哪些作用呢?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职业教育起着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科学是一种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没有物化的生产力。把科学物化在生产中就可以变为直接生产力。这种物化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把科学变为生产技术,物化在生产工具中,改革工具,革新技术;其二是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劳动者,使劳动者具有生产技术和能力,提高智力水平。职业教育是实施这两种物化的重要措施,是这种物化的最有效的形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人类长期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和概括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又是在教师科学传授方法引导下进行的,因此具有较高的效率。这对于现代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所传授的某些部门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于生产中,转化为生产的一个条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训练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另一方面,现代学校教育还起着促进科学知识的联系、积累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一般生产力的发展的作用。如各类学校所传授的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学科,都不是某一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过程的知识结晶。在这一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职业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直接参加了劳动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不仅要为社会生产培养有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劳动后备大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和造就从事脑力劳动的专门人才,即工程师、科学家和各种技术人员等。这些人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物质生产的重要劳动力。马克思有一句重要的话:“充分发展起来的个人自身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里说的“反作用”,主要是指人通过学校教育,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到训练成专门劳动力的过程。人通过教育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就会使自身充分发展起来,具有较高水平的劳动能力。

技工学校劳动教育范文2

摘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同时,使学校的德育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

关键词:社会实践;学校;德育途径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中小学普遍只重视智育而轻德育,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没有地位。为了探求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之路,我们积极寻求社会的广泛支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设劳动技术课程,成立各种兴趣小组

劳动技术课是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校更好地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相衔接的有效措施,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使中学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定的社会环境也要求我们改变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大力开展劳技教育。

同时,开展劳技教育,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工作中,德、智、体、美、劳都是重要的,他们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配合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劳动教育就是架起德、智、体、美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劳技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同时,从心理学角度看,劳技教育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发展与技能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动作技能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的体现者,心智活动又是外部动作的调节者,两者相互渗透。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还需要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不断熟练,有助于心智技能的发展,可以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得到升华。劳动教育还能满足不同层面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

我们从落实双重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出发,克服了一无劳技教师、二无劳技教材、三无劳技设备、四无劳技基地的困难,经过认真的准备,在全校各年级分别开设了中英文打字、植物栽培、工艺美术、计算机操作、电气维修等六门劳动技术课。学校自筹资金两万多元,建立了专门的劳技教学和活动基地,并购置设备,选聘兼职教师,逐步做到了师资、教材、基地和经费的四落实。

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既磨练了思想,掌握了一些劳动、生活的本领,同时也开发了智力。由学生自己栽培管理的学校植物园,不仅美化了校园,而且向外提供优良花卉苗种,创经济效益十多万元;工艺美术组制作的根雕等艺术品受到外省兄弟单位的高度赞扬;中英文打字、电子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维修技术课同样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之美。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生产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思想,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每学期末,学校对劳动技术课同其他课程一样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试、考核并对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等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规定劳技课成绩不足80分不能评为“三好学生”,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劳技课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必修课。学生在这样活跃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学生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开辟校外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寻求社会的广泛支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两年前,本校与巴陵石化公司锦纶厂建立了厂校共建对子,成立了校外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厂校长期稳定合作的联系制度。我们动员工厂企业参与学校管理,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任务、定目的”的“四定”方式,营造全厂重视、全民动员、全社会办教育的局面,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与生命力。我们聘请工厂领导、工人、技术员为校外辅导员,经常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参与学校有关教育教学会议,深入课堂听课,并就办学情况向学校提出咨询、批评和建议。每逢节日和重大活动,厂校互派代表共庆。每年暑假,工厂帮助学校在营地举办各种主题的夏令营,组织学生定期到工厂参观、学习、劳动,熟悉化学工业的工艺流程,听取厂史和劳动模范事迹介绍。工人师傅忘我的工作精神、严明的劳动纪律、娴熟的操作技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最好的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发地与工人师傅结成了朋友,他们互赠礼品,互通书信,相互激励,并肩奋进。

三、创建劳动基地,提供社会实践场所

根据实际,我们在学校植物园、临近的荷花村和巴陵公司锦纶厂短丝车间建立了三个劳动基地,引导学生热爱工农群众,热爱劳动,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劳动教育序列,原则上安排一个年级参加一个基地的主要劳动。这些基地平时由学校教师和农民、工人代表共管,再由他们确定劳动内容,保证了基地平时有人管、活儿大家干。大家为学校植物园栽花种树,挖坑掏沟;到农村积肥除草、割稻;到工厂搬运货物。一个学期后,到劳动基地参加生产劳动的学生达3500多人次。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一粒种子经过劳动者的播种、育苗、锄草、灌溉而丰收的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亲自体验到了粮食从粗糙的原料变为精美的产品所经过的几十道工序,不仅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珍爱劳动人民的道理,而且体验到了人类驾驭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生产劳动虽然是艰苦的,但所获劳动果实是甘甜的,它给人们带来喜悦,使人们感受到辛勤劳动就是美,不劳而获就是丑。”这些活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那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人是美的,那些能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人也是美的。有的同学激动地说:“劳动不仅能创造人、锻炼人、美化人,改造人的形体,改造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形体,美化人的心灵,这就是古往今来人们讴歌劳动神圣的理由。

在办好三个基地的同时,学校还给学生每人发了家庭劳动联系卡,记载家务劳动情况。通过这种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辅助劳动,大大地克服了当前学生中的娇、骄二气和好逸恶劳的恶习,既培养了他们从小吃苦耐劳、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美德,而且训练了他们自己,培养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如自己收拾床铺,打扫屋子,洗换衣服,为家庭买菜、购粮,做简单的饭菜。这些劳动不仅美化了学生自己的生活,而且还美化了他们的心灵,从小培育了一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每年暑假,我们还要求学生参加“当一个星期家”的活动,培养他们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良好品德和自治能力。把“在学校当个好学生,在家里当个好孩子,在社会当个好青年”的教育活动系统地结合起来。

四、组织校外小队活动,丰富假期教育内容

鉴于学生会在寒暑假中出现教育间断状况,学校以生活区为单位组织起“快乐的校外小队”20余个。每学期末,在教师的分头指导下,要求队员们以主人翁的精神,自订计划,自定内容,自聘校外辅导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益活动。

他们到农村、机关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在改革开放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工厂,调查劳动致富的农村专业户等等。耳闻目睹的事实,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写出了大量有思想、有水平的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之情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油然而生。一位学生在参观一个纺织工厂后在日记中写道:“平时我只知道衣服要穿得好看,不知道生产一件衣服要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呀!今天工人师傅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使我体会到了工人为四化建设付出的艰苦劳动。今后,我要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一名学生在考察了工厂计算机指挥中心后,大开眼界,在作文中写道:“我进一步懂得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千百万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同样需要具有高等文化科学知识的高层次劳动者。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从现在开始就要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掌握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同时,在假期中学生们自发组织联欢会、智力竞赛、法制讲座、理想畅谈会、学雷锋服务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亲自体验到了党的各项改革开放政策和措施的生命力,激发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针对假期举行的活动,举办了“家乡新闻会”、“寒暑假调查报告评选”、“‘祖国在前进’摄影展”,让学生在亲自经历的事实面前坚信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技工学校劳动教育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62-02

201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强调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会议上指出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直接能为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游离于职业教育的门外,成了一个旁观者。既想从学生中选拔出能为企业带来效应的直接工作者,但又不想为学生提供或很少提供相关实际的技能培训。从而造成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就业困难。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各种政策机会发展,鼓励校企结合,创办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现在社会需求。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诉这种现状,加强校企合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与企业形成合作伙伴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进行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凭借其经济实力或其他优势而凌驾于他方之上。

近几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制造大国,并且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则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实训条件的限制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准。采用现代经济的运作模式,订立合同,明确责任,责任是在义务不履行时才发生的,但义务的法律拘束力是由责任来体现的,责任担保着义务的履行和债务的实现,因此,可以说现在以普遍认为接受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是企业应承担的一项义务,并通过宣传,积极引导,让企业明白会得到的效益,我想一定会大大提职业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经过真正的上岗实习,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再加上其拥有的理论知识,毕业生一定是真正的中等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样的职业教育一定能让我们的国家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

二、建立学校与企业股份合作模式

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是企业和职业院校通过订立章程,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货币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资金双方形成一个新的股份合作实体的模式。同简单的合同合作模式相比,股份合作模式更为稳定,校企之间因为是股权关系,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只要股权关系没有变化,就无法切断他们之间的联合,始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校方和企业通过制定合作章程明确股份合作关系,明确组织机构和办学宗旨及实施方案,合作形式、合作内容更加多样,更为便利。如在解决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校企合作模式有着较大的优势,不仅注入资金的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股东地位与学院协商和贫困生签订劳动合同的预合同,由企业代学生缴纳学费,待学生毕业后可用其工资偿还,而且还可以开展半工半读实现免费职业教育(现在出现的企业订单式培养)。而校企结合模式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的,往往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国家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而解除合同。

由于企业是投资人股,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有可能受到企业经营的某些负面影响、尤其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或责是夕阳产业往往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企业是一个市场主体,趋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他的本性,同时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否则就有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但是,教育具有公益性,国家设立职业院校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学习先进经验,加强管理

职业教育与企业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各自属于不同的行业,校企之间的合作并不是都能够顺利形成的。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没有规范化管理,首先是管什么,怎么管,谁来管的问题没有解决。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校企之间起协调作用。众所周知,在职业技能教育中,德国和日本是发展走在前面的。看一看他们的办学模式对我们研究校企结合是有很大帮助的。如在日本和德国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日本的产学恳谈会、德国职业资格委员会、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等,负责将企业界对人才需求反映给学校。学校根据企业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在中国则可由劳动部门主管,根据企业用工状况,给职业技校安排教学专业。劳动部门的权威性不用质疑,能起到很好的中介作用,一边能是代表成员企业利益,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一边则有义务向政府提供行业的有关情况,向企业宣传贯彻政府的方针政策,并要求企业执行政府所作出的决策。职业院校往往根据自己设置的专业加入若干行业协会,而企业也是协会的会员。如果职业院校或企业向协会提出和对方合作的意向,那么通过协会的居间沟通,校企之间的合作就会比较顺利。尤其是校企之间互不相识,没有可以联系的渠道之时,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校企之间搭建一个合作的平台。

四、统一规范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职业院校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教育性的劳动,目的在于培养一代新人。通过生产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知识与劳动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这些都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统一要求。

而根据劳动技术教育任务的广泛性,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的劳动实践活动也应该是多样性的,所以在校企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因地制宜。中西部由于发展落后,有些地区没有相应的工业产业。所以无论是生产性的劳动或服务性的劳动、工业的劳动或农牧副业的劳动、手工劳动以及机器操作的劳动,都应尽可能地纳入校企结合的范围。但是,从指导思想上应明确要立足于现代生产技术。因为现在科学技术正在深入发展,世界已进入一个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以新兴电子工业、遗传工程、海洋开发和航天事业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时代,工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应该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这一要求,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和性别特点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劳动实习,要有利于他们自身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首先,在选择生产劳动的项目时,要考虑青少年学生的知识、智力发展的水平和身体方面的发展特点,要选择适应面比较广,有利于教学、生产、科学实验三结合。必须是无毒无害的、无危险的劳动项目。还有不得安排学生到娱乐场所实习。其次,在安排学生劳动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劳动逐步提高到技术性较强的劳动,产品工艺过程不要太复杂。最后,要科学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劳动的内容、时间和劳动量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以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劳动前要进行充分的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的教育,事先了解学生的劳动条件,严防工伤事故发生。在劳动期间要注意学生的休息和营养条件,学校的校医要随时对学生的劳动进行医疗卫生监督,对体弱有病的学生和月经期间的女生,应予以必要的照顾。决不能把学生的劳动同工人、农民的劳动同样要求,要注意劳逸结合,以免影响他们的身心正常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的成功做法和有效经验;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需要更加公正、更加和谐,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帮助失业人员获得从业技能,支持在岗人员更新技能,提供全民接受更高技能培养培训的机会。因此,继续加强职业教育,这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是国家需要,是人民期盼。以就业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蔡泽寰.深度推进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余争鸣.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高技能人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技工学校劳动教育范文4

对劳动技术课的态度,是很能反映学校的育人程度和办学品位的。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劳动技术课在一些学校的境遇并不佳。不过,在开元,劳动技术课既有地位,也有作为,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磨砺场。

这首先得益于他们对劳动技术课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技术课较之其他一些课程,更能提供让学生体验、锻炼的场所和机会。他们之所以完善劳动技术课的设施,不仅在于学科建设,而且在于对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培育,对科学技术、技术技能、技能技艺的培养。

劳动创造人,这是真谛。同样,劳动技术课育人,这也是常理。因此,重新认识劳动技术课,不是一个课程的概念,而是改变教育观念、育人观念的大事。

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养,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一门重要课程。

基于劳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目前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普遍弱化现状,上海市开元学校近年来针对这一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短板,从校本课程的构建和课堂教学的实践上凸显劳动技术学科的地位,在着力贯彻实施《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和《长宁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同时,结合上海“智慧城市”的创造以及长宁区经济发展中“创意产业”的新亮点,从未来城市建设和创意人才培养的高度着眼,从本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状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劳动技术学科的总目标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三大方面的发展,而开元学校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重实践和出成果”。这两项目标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三大目标的深化和补充。

2010年9月开元学校成功申报了“上海市劳动技术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使学校成为全市唯一的劳技课程的实验示范点,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学校目前正致力于为建设具有国际特征、上海特点、长宁特色、创新特质的“国际劳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设施齐全:丰富劳技教育课程资源

目前学校拥有劳技教室三个,其中一个木工教室、一个电子教室、一个教师室,设有专职的劳技教室管理人员。木工教室,供学生学习木材造型、塑料造型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设有木工钳台,安装有木工机床桌和吊橱,配备各种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器和工具。

电子教室:供学生学习电工、电子类、金属丝、布艺类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安装有电脑桌和吊橱,电脑可供学生采用CAXA设计软件对作品进行设计、修改。基本配齐了初中阶段教材中所涉及的工具和材料,采用开放式自选工具和材料的形式,便于学生动手操作和发挥创意想象的空间。

教师室:配有较大型的机床、较齐全的各种工具和配件,主要供教师为学生落料(把板材冲压出所需轮廓坯料的过程)及准备相应材料之用。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安装有落地展示窗,以便展示师生的创意作品。除此之外,学校还借鉴耀中国际学校劳技教室的装备与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开元学校劳技教育的硬件资源。在成为上海市劳动技术学科基地之后,学校的劳技学科进一步得到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长宁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开元学校在多年的劳技课程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作品,表现出“精致和创意”两大特征,这主要得力于教师对劳技课程实施的负责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立足于教材中规定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现有的设计,超越教材,善于将教材中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点拓展到新作品中去。

在每年的市、区劳技竞赛中,开元学校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除此之外,学校还举行了上海市“自行车模型制作”、“绳结的穿压法的运用”公开课,与全市劳技教师、教研员等共享劳技校本课程探索中的成果,并积极听取各方的批评与建议。这样的交流互动不仅有益于劳技课程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使开元学校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汲取古今:拓宽劳技教育课程视野

在对传统劳技教育资源的继承和挖掘方面,学校专门研究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将其开发为校本教材。“木牛流马”是弘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崇高精神和“长于巧思、工于设计”创造智慧的绝妙载体,凝结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目前又一中华传统项目《候风地动仪》进入课程实施阶段。课程的拓展与开元学校的“国学教育”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继承。

在彰显中国文化本色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引进国际化的劳技课程:如学校与长宁区耀中国际学校达成共识,拟引进该校部分劳技课程,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增强对国际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动手创新:劳技教育课程增效

开元的劳技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帮助,劳技教育不单单是锄头、铁锤等,它有创意在里面,包含着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

实际上,劳技课程在新课改中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恰恰是要以学校的劳技课程为载体的。学生的创新思想实际上在劳技课堂上更容易爆发,比如创意设计等;培养学生的三维学习力,即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这与劳技课也是分不开的。开元学校把它作为重点来建设也是非常明智的。

师资保障:做强劳技课人力支撑

目前,学校拥有劳技专职教师4人,呈现出老、中、青的年龄结构,这样一种优化的师资队伍结构,对于学校劳技课程的建设和发展非常有利。此外,还请市、区教研员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来开元学校指导劳技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使得学校课程的开设有了专业人员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学校在引进耀中国际学校的相关劳技课程的同时,也比较注重中外籍劳技课程师资的交流互动,并积极引入外籍劳技教师的教学资源,这也是学校的国际化、本土化发展战略在师资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开元学校的劳技课程建设抓住上海市劳技教学研究基地建设的契机,得到了市教研室的倾力扶持和帮助指导,使学校的劳技学科课程建设日益精细化。学校教师在落实课程教学的同时,不断钻研新的教学方法,创新作品设计思路,使得现有的课程实施形式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动感画面:劳技教育也有校本教材

在开元学校,无主、副课之分,只要是对学生发展有益的,每一门课都会受到尊重。而劳动技术课,就是一门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课程。

技工学校劳动教育范文5

关键词:学习社区;劳技教学;拓展;构建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具有紧密联系。可以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有效构建劳技教学学习社区。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托教育集团,构建特色课程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领衔江帆、凤凰、乐余、后塍、锦丰、大新、塘桥等近十所校区,覆盖市区乡镇,实施教学资源共享化。各集团学校劳技教研组在总部教研组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托各校特色,分别建立本校劳技教学特色,实现“百花齐放”。如乐余校区建立了模型建构劳技特色,大新校区建立“身边的小五金”劳技特色,塘桥校区建立3D建模劳技特色,后塍校区建立绿植园劳技特色,锦丰校区建立小金工劳技特色,江帆校区建立科技木工劳技特色,凤凰校区建立快乐农具劳技特色等。各校区开发劳技教学资源,创设校本课程,将各具特色的劳技教学成果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社区网站上进行交流和共享。各校区间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校区教学互动,网络授课和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各集团学校还定期安排劳技教师到各校区进行劳技课展示,将本校的劳技特色进行交流和传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集团内各个校区精心打造成劳技特色学习社区,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校本课程合作开发。

为配合活动的开展,我校积极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社区网站上建立劳技教学专版,开展一系列劳技特色网络教学。不仅在集团学校之间得到了很好的交流,而且和其他市内外的学校也得到了更好的交流。

整合社会资源,延伸学校教育

劳技教学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联系。结合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商店、农场参观,开阔学生视野。有些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到特定的场所,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操作技术。还可以请当地有经验的工人、农民、科学技术人员和学生家长,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真正实现劳技教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我校积极创办家长委员会,并在家委会中邀请家长参加“家长进课堂”活动。如邀请寿司店的家长来校和学生一起学习制作寿司,并学习寿司文化,学生饶有兴趣。邀请糕品店的家长来校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动物奶蛋糕,并教授蛋糕裱花的技巧。邀请园林绿化局的家长来校指导学生种植绿植,学习剪枝、嫁接等技术。家长们都精心准备,积极指导。学校劳技教学有了优秀的家长的支持,更添光彩。

除了举办“家长进课堂”外,我校还积极和校外企事业单位、机关进行“合作办学”,设立学校劳技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学校行政领导的努力,我们和市园林绿化局建立了实小绿植实践基地,和市邮政局、市少儿图书馆建立了实小阅读少年邮局实践基地,和市科技局、科技馆建立了实小科学劳技制作实践基地等等,定期举行相关劳技主题活动。为确保活动的安全和有效,我们还和市志愿者协会联系,由学生家长担任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赴各个劳技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劳技实践亲子活动。

立足实践基地,彰显劳技特色

劳技教学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手缝、烹饪、种植、小木工、小制作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多用耳、目,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从事劳动与技术工作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正是学校诩冀萄У挠行а由旌屯卣埂;地在劳技教学方面开设了众多场馆,指导全市中小学生分期进行劳技教学活动。食品类有制作美味豆腐花、健康冰激淋、快乐包馄饨等项目。器具类有制作小木凳、折扇、小书架、鲁班木工制作系列等项目。科学类有制作美容霜、护手霜、无线电测向器制作等项目。农耕类有钓鱼、饲养家禽、蔬菜养殖、水果栽种等特色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劳技实践活动,将学校劳技教学和基地劳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校外劳技学习社区,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

构建学习社区,建立多种形式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有效拓展了劳技教学。学生在学习社区式的劳技教学模式中,视野更加宽广,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运用,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学习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5.

技工学校劳动教育范文6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为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今后三年我县农村成人教育的目标任务

2、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的规范化建设,把成技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并逐步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到20*年,全县各乡镇(街道)均要建成省三级标准以上的成技校,其中省示范性成技校1所以上,省一级成技校达到6所以上,省二级成技校达到5所以上。

3、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到20*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年培训率提高到30%以上,每个农户有一个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1─2门实用技术,同时对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进行就业前培训。

三、进一步明确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职责

4、成立*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协调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领导任组长,教育局、经贸局、财政局、人劳社保局、农业局、民政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协调小组负责全县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统筹协调全县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其他各项重要工作。

5、乡镇(街道)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当地成人教育的统筹规划、服务协调,保证上级关于成人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把办好成技校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加强对成技校的领导,负责办好乡镇(街道)成技校,统筹安排各类培训任务;每年要从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6、县教育局负责统筹管理全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对乡镇(街道)成技校办学进行检查、指导、考核和奖惩,并协调有关部门完成相关培训任务。县财政局负责安排成人教育专项经费,用于乡镇(街道)成技校的硬件建设、培训补助和成技校上等级的奖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会同教育部门研究提出乡镇(街道)成技校专职教师人员配备方案,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县农业、林业、科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负责选派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配合乡镇(街道)成技校做好培训授课和业务指导等工作。

7、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制订教学计划和培训计划;开展以实用技术为重点的科技培训,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成技校开展职工岗位技术培训;做好青壮年非盲率的巩固和提高;年终做好培训材料的档案整理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各项保障制度

8、理顺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乡镇(街道)成技校建立校务委员会,由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兼任校长,由教育局选任常务副校长,工业、农业、劳动、科技、财政、武装、共青团、妇联、文化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乡镇(街道)统筹下的联建、共管、共用的体制。校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坚持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原则,制定教育培训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对口办班;聘用教师;筹措办学经费并监督经费的合理使用;研究解决办学中的重大问题等。

9、明确成技校的基本办学标准。省示范性成技校要求单门独院、占地面积15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教学仪器(含教学设备)总值15万元以上,并要有双证制学历教育。省一级成技校要求单门独院,占地面积5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省二级成技校要求单门独院,占地面积2.5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省三级成技校要求在同一建筑物内有两个以上固定教室、一个教师办公室、一个图书资料室。各乡镇(街道)要以中小学布局调整为契机,利用调整后的闲置校舍改建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改善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

10、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妥善解决乡镇(街道)成人学校的师资和待遇问题,专职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调配,其标准是:8个建制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配备2名专职教师,7个乡配备1名专职教师,其待遇与同级学校教师同等对待。专职教师具体负责教务工作和日常事务,协调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开展培训工作。兼职教师由学校根据教学需要,由乡镇(街道)选聘有一定技术专长、经验丰富又善于教学的各部门人员及学校教师担任,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

11、保障乡镇(街道)成技校的基本办学经费。县政府在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3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再安排20万元用于乡镇(街道)成技校建设和培训补助经费。乡镇(街道)要按总人口数不少于人均1.5元安排成教经费,成教经费列入乡镇(街道)教育财政专户单独核算。

12、加强实验实习和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要采取校内校外并举,自建联建结合等途径和办法建设实验实习和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把基地建成具有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经营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实体。

13、规范成技校的教学与管理。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教学规范化和制度化,做到年初有计划,月月有安排,年终有总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员守则、图书档案等各类规章制度,按规范建立校务日记和各类培训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