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论文范例6篇

家校合作论文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1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主题之一。从本世纪初到现在的十多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报发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高职院校对自身定位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高职学报没有同步,仍然停留在学科体制下的办刊套路中。“随着校企互动的频繁与深入……真正意义上的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即将建立”\[1\],国内高职院校将向着国外职业院校“通过研发、创新带动企业生产”的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报已经感受到了自身的生存和价值危机\[2\]。因此,近年来已经有人开始探索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以期寻求在当前阶段高职学报的出路,本文拟对这些研究做一综述,并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研究的基本概况

校企合作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为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热点了,并且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一直如火如荼,高职学报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中应该说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诸多高职学报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设立了相应的栏目,甚至有些学报的这一栏目在各种学报评比中还获得“优秀栏目”或者“特色栏目”的荣誉。但高职学报自身直到2008年才进入校企合作的研究视野。2008年10月,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付昌辉在《编辑学报》发表了《校企合作多元主体下高职学报的功能》,紧随其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顾健在《科技与出版》发表了《高职院校学报也应面向企业》。同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竺小恩的《高职学报服务地方经济的3项举措》中也有涉及学报和企业间关系的论述。至此,高职学报自身开始放下矜持步入了校企合作的大讨论中。2009年和2010年顾健又先后在《科技与出版》刊发了两篇相关论文,即《论高职院校学报企业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和《高职学报服务社会的方法与途径》。2011年,上海电机学院学报吴学军在《编辑学报》发表了《让学报走进企业 为科技创新服务――〈上海电机学院学报〉的办刊实践》,不仅谈到了学报走进企业的做法,还列举实例展示了取得的成效,这虽然是一家普通本科学报,但对高职学报校企合作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2012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王丽婷在《编辑学报》发表了《充分挖掘企业资源 提升高职院校学报影响力》。2013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李艳发表《服务行业企业是高职学报的必然选择》,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韩翠丽发表《提高高职学报企业作者论文写作规范化的探讨》,同年,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陈新文在他的《高职教育改革与高职院校学报转型》中深入探讨了高职学报与校企合作之间的关系。2014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袁能先在《编辑学报》发表《高职院校学报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实践――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高职学报也终于展示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同年,韩翠丽发表了《高职学报企业作者群的开发和培育》,王丽婷发表了《高职学报编辑对企业专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

以上是近些年来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研究的绝大部分成果。可以看出,从呼唤高职学报面向企业到具体实践经验的展示,高职学报同仁在校企合作的大潮中是勇于探索和敢于实践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可喜的。但从另一方面看,每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只能以个位计,说明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发挥确实有限。

二、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1. 理论探索

理论探索是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在校企合作讨论热潮中一以贯之发挥的作用。以“校企合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精确搜索,有3万余篇论文,模糊搜索的话会有4万余篇,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高职学报上发表的,高职学报在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功不可没。但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高职学报的理论探索功能应进一步加强,对此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陈新文教授在他的《高职教育与高职院校学报转型》中予以了深刻的论述。他认为“随着校企合作互动的频繁与深入,高职院校‘贴牌式’校企合作模式行将结束,真正意义上的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即将建立”\[1\]。而高职院校学报在这个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服务好行业企业,他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加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宣传,推动校企合作理论的丰富与完善”;“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创新研究,推动校企合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三是加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1\]。陈新文教授对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理论探索方面的认识无疑是非常深刻的。理论探索也是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最能够发挥其所长的本职工作,因此发挥好理论探索的功能,引领校企合作发展的方向,因为高职学报重要的发展之道。

2. 技术研究

技术研究是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作用研究的重点。几乎所有的相关论文都提及技术研究的重要性。袁能先甚至进一步认为高职学报的发展方向应更多地侧重于“专业技术领域的理论探讨、工程实践以及应用性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方面,这样才能更好达到为本校师生教育科研和行业企业的广大技术人员服务的目的\[3\]。为此各高职学报想尽办法,不遗余力,其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是积极组稿,发掘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作者队伍。这方面,顾健、竺小恩、王丽婷、李艳等人的文章都分别有所论及有的甚至将企业专家聘为特约撰稿人。韩翠丽还专门撰文讨论《高职学报企业作者群的开发和培养》的问题。袁能先所在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更是紧紧“依靠德阳市科协、德阳3大央属企业科协、中国二重的《大型铸锻件》《中国重型机械》、东汽的《东方汽轮机》、东电的《东方电机》编辑部”,与他们“达成了互通互换稿件协议”\[3\]。其次是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审稿人。这方面大家也都有谈到,顾健在《论高职院校学报企业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王丽婷在《高职学报编辑对企业专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中有更为详尽的论述。但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毕竟不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他们“身处生产与管理的第一线,掌握着最新和最实用的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4\],可他们中的大部分在论文写作上还是新手,因此韩翠丽专门为此撰文《提高高职学报企业作者论文写作规范化的探讨》以寻求有效解决途径。总的来说,高职学报要将技术应用研究发展壮大必须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互动、文化互动、人才互动”\[5\]。

3. 宣传窗口

企业技术应用文章的刊发本身具有一定的宣传、展示作用,是高职学报作为媒介的一项辅助功能。但这项功能在高职学报编辑的努力下获得了进一步的挖掘。付昌辉在《校企合作多元主体条件下高职学报的功能》一文中提出“编辑应当发挥并利用高职学报的媒介功能,积极、真实、具体地介绍企业,宣传企业。可以利用封二、封三和封底,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报道合作企业的有关信息。内容可以是企业及其机构(部门)介绍、科研成果和产品展示,以及校企活动等;内文空白处可以用来刊登企业的科研动态信息、成果应用的追踪报道和企业科研人员优秀成果展示等”\[6\]。顾健甚至在他的《高职院校学报也应面向企业》中提到“以专栏的形式来反映企业家的声音,及时反映和展示新技术、新设备”。此外还有编辑提及企业及企业文化、企业优秀人才、校企合作成果、校企合作优秀教师等方面的宣传。这些都是高职学报能够通过努力做到的,但限于学报较低的发行量以及读者的小众,可能产生的影响力不会很大,这是目前不得不正视的实际情况。

4. 服务平台

李艳在她的《服务行业企业是高职学报的必然选择》中提出“高职学报服务行业企业是学院的办学定位所致”,“那种不顾自己的实际状况、一味模仿普通或重点高校办刊模式的做法”,“实是愚蠢之举”,她提出高职学报要为“高职学院发展和行业企业搭建交流平台”。顾健、王丽婷等人也有类似观点。综合来看,这个平台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上述理论探索、应用研究、宣传窗口中的大部分功用,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如袁能先提出“扩大学报在企业中的交流发行”,韩翠丽提出要将“企业普遍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刊登出来”等等。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校企联合办刊”。顾健在《论高职院校学报企业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和《高职学报服务社会的方法和途径》两篇文章中分别提到要“聘请企业审稿专家担任校企互动栏目的主持人或指导专家”、“联合开辟栏目”,但这两篇文章提到的合作办刊是仍是局部的,小范围的。随着高职学报的发展,可能会有更加深入的合作办刊形式出现。

三、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大方向,同国外职业院校通过研发、创新带动企业生产的方式相比,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式技术含量明显偏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在今后必将朝着“真正意义上的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对高职学报来说应该是个发展的好机遇。但是目前高职学报存在几个方面的制约瓶颈,严重影响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作用的发挥。首先是高职学报内容上的大而全问题,当前大部分高职学报都是综合性期刊,栏目众多,做好做精的却很少。这种格局对高职学报的影响力和发行量都是致命的,高职学报必须在进行深度校企合作之前解决好这个问题,否则校企合作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其次,目前高职学报的期刊评价机制仍是沿用普通高校甚至重点高校学报的评价机制,唯影响因子独尊,这种导向异常不利于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作用的发挥。从2012年始开始的学术期刊改制大讨论,虽然在学报界影响广泛,但是并未在高职学报中形成独有的发展与改革观点,高职学报在这场讨论中实质上是“失语”的。高职学报应该借助即将到来的又一次学术期刊改革,提出并形成自身特有的发展思路,否则高职学报最终会在期刊改革和校企合作的大潮中被淘汰。

[参考文献]

\[1\] 陈新文.高职教育改革与高职院校学报转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3-76.

\[2\] 李垣璋,石青青.“后改制时代”下高职学报的生存危机和价值危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0-73.

\[3\] 袁能先.高职院校学报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实践――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4(01):69-70.

\[4\] 韩翠丽.提高高职学报企业作者论文写作规范化的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4-96.

\[5\] 顾健.高职院校学报也应面向企业\[J\].科技与出版,2008(11):33-35.

\[6\] 付昌辉.校企合作多元主体下高职学报的功能\[J\].编辑学报,2008(5):418-419.

Function of Journal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LI Yuan-zhang1, SHI Qing-qing1, ZHENG Yan-yan 2

(1.Section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2.Sec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iyan 442000,China)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2

新学期家长经验交流会方案范文1

孩子是天之娇子,更是家长们的宝贝。我们为孩子们付出了很多,看着孩子们逐渐成熟的脸庞,我们有收获的喜悦,也有难以释怀的烦恼。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但孩子的教育更多的还是得依靠家长自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家都有烦心事。但是每个家庭也有很多教育孩子的心得和体会。孩子们在学校一起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家长能不能也跟孩子们一样集合起来取长补短呢?根据部分家长的建议,在班主任老师的倡议下,拟于近期组织一次关于孩子教育的家长交流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交流活动的内容

(一)讨论并交流关于孩子学习上存的问题

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各科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等等;

(二)讨论并交流关于孩子生活上存在的问题

包括孩子们的个人生活自理情况,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课外活动的安排等等;

(三)讨论并交流关于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问题

包括家长与各科老师的交流沟通方式与渠道,学生及家长与学校班主任老师、心理辅导老师的交流沟通方式与渠道,家长之间交流沟通长效方式等等。

二、交流活动形式

以网络交流为主,家长聚会交流为辅,借助家长飞信群、公共邮箱,充分发挥家委会、热心家长的作用。

(一)拟于月日晚6:00至晚10:30在QQ群里开展家长交流活动,就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话题进行讨论和沟通。

(二)根据此次QQ信群讨论的情况,及家长们的需求,确定家长聚会交流的时间、地点和形式。

三、交流活动的要求

(一)希望家长们能在本周一晚10:00点前对本次QQ信流的时间安排反馈意见。如不反馈,视同同意。

(二)我们在后面列举了一些家长反映比较集中的话题,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下。实际讨论时不用局限于这些话题。

(三)希望参加聚会交流的家长请预报名。

(四)希望各科代表的家长能就本科目的学习和复习方法做一些准备。

四、几个讨论话题

(一)学习方面

1、孩子不爱做作业怎么办?

2、孩子老马虎怎么办?

3、孩子学习不专心怎么办?

4、**科目应该怎样学习和复习?

(二)生活方面

1、孩子特别逆反怎么办?

2、孩子着迷打游戏机、QQ聊天怎么办?

3、怎样安排孩子们在家里的课外活动?

4、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

5、怎样对待孩子早恋问题?

6、怎样鼓励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活动?

(三)互动方面

1、怎样建立家长互动长效机制?

2、怎样实现家长与各科老师的沟通?

3、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平台?

新学期家长经验交流会方案范文2

一、活动目的:

1、进一步利用“家长会”这一载体,增强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共同关注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活泼的成长。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管理与发展趋势,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形成有效的“三结合”教育。

2、主动展现校园风貌,展示师生风采。加强沟通,调动家长参与学校、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吸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

3、通过优秀家长成功家教经验交流,努力提高广大家长的家教水平,正确有效的培养孩子,努力推动和谐教育,加强家校沟通,办家长满意教育,放心教育。(家长发言选取几点优秀家教事例、方式方法进行交流,比如如何培养孩子学习能力、自觉自制能力、好习惯好方法等)

二、活动时间:20XX年5月14日星期六上午9:00

三、活动形式:班级为单位探讨——会后个别交流

四、活动要求:

1、各班班主任和跟班教师要向学生家长讲明我校的办学思路和宗旨,要向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2、班主任要做好学校、少先队对纪律、安全等工作的要求。

3、各班班主任和跟班教师要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加强沟通,并认真作好记载,对家长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和引导。

4、各班班主任要精心准备好家长会的发言材料及问题预设。

5、要选好家长代表发言,以便给我们学校工作做好疏通和引导。

五、活动领导组织分工:

(一)家长会领导小组

组长:于连振副组长:张宏斌

成员:张正中、张元涛、尹祚喜、于海东、张冬梅

(二)家长会分工情况

1、家长会分工负责安排:

张元涛\张冬梅(负责调度)

范莹莹(一年级)、宫丽敏(二年级)

邢艳红(三年级)、张艳丽(四年级)

苏峰(五年级)、谷雷(后勤协调)

2、摄像:李媛媛带美术教师一名

五、活动实施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发放实施方案(全体教职工、相关班主任)

(二)准备布置阶段:

1、校园环境:清洁打扫,整洁无死角。(谷雷)

2、班级准备:教室布置,家长会材料准备。(班主任、跟班教师)

3、安全保卫(纪律巡查,主要是班级家长会期间学生在操场的情况):

冉平祥、魏兆征、樊浩、姜建民

*要求重视各活动之间的衔接,每项活动负责人与参与教师全力保证活动有序地进行。

新学期家长经验交流会方案范文3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建设,提高家校工作水平,挖掘工作亮点,加强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办学规律的科学研究,配合区市"举办家长学校论文与典型经验研讨、评选、表奖活动",请各班主任和家长撰写有关论文与经验,要求如下:

一、稿件内容要求:

稿件应注重班级家长委员会工作的突出特色、创新家长委员会工作新局面、提高家长委员会工作实效,以及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以下简称"双合格"活动)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情况。

指导教师的稿件应注重通过学习和钻研家庭教育理论,参加指导培训、科研、实验等活动,本篇文章来自。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教学水平,以及通过实践活动对家庭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

家长的稿件应侧重通过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家庭教育的观念更新和能力提高情况,以及学习家庭教育教材的体会和感受。

内容的中心是努力从家长培训活动、家教咨询活动、家校沟通活动、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典型个案跟踪活动等方面入手,深入探索家长学校的办学规律,使家长学校工作在科学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撰写的论文应紧贴家庭教育实际,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案例典型,结论合理。

二、稿件作者要求:

作者必须是稿件的第一作者,已被评定过的稿件不得重复报送。40岁以下班主任必须参加该项活动,40岁以上班主任自愿参加。本篇文章来自。家长论文以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为主,其他家长也可参加,每班级家长上交论文不少于3份。

三、稿件格式要求:

不设封面,直接进入正文;题目:XXXXX--(小三号字,华文中宋体加黑);副标题:XXXX--(四号字,华文中宋体加黑);单位及作者姓名;XXXXX XXX--(小四号字,华文中宋体);正文:(五号字,华文中宋体),20XX字左右。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3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20-02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又称之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各自优势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培养适应不同需求、素质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培养的思想最早诞生于美国(19世纪前半叶),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盛行,发展至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培养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培养模式[1,2]。

校企联合培养依托行业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和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培养接地气的高素质行业人才[3]。问世以来,不仅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我国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和发展了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例如: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国家产学研工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联合培养本科人才、工程硕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

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国防科大)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时代新材)合作建立了湖南省复合材料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探索联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在高校,课题研究在企业)、合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合作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模式和方法。笔者正是该创新基地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现作为教员,对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探索和实践,有些微体会。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校企联合培养共赢的基础

校企联合培养追求“高校―企业―学生”共赢的目标。理论上,共赢目标的愿景无限美好,但实际上国内外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共赢”必须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深度融合,则“共赢”枝繁叶茂;不然,则空空如也。

根据邢素丽等人[4]的论述,产学研深度融合应包括:(1)需融学科和产业、学问和技术、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内涵于一体;(2)需融高校科研、企业课题、国家和省课题内涵于一体;(3)需融高校学科优势、企业需求内涵于一体;(4)需融新技术、新需求、新理论、新应用内涵于一体。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平台,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等之间的融合,为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激活创新动力、提升创新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料,以共同研发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为契机,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现共赢。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研发需要解决四大关键技术:气动布局、结构、制备和全尺寸测试。气动布局直接关系叶片捕捉风能的效率和风能的利用率;合理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叶片安全运行20年的保证;叶片效能的最终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制备出质量稳定的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难点包括模具设计与制备、工艺设计与实现、制备控制与效率等,稍有不慎,整个叶片制备失败或质量差下,动辄就是百万级别的经济损失;制备完成后,在国际认证机构(例如船级社)的监视下,完成全尺寸静力测试和疲劳测试考核,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

国防科大充分利用自己气动设计、结构设计、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成型制备和大型构件全尺寸测试等方面的学科优势,结合时代新材资金、场地和人力,共同研发了1.5~4.0MW、低风速型、超长型、海上超大型等多款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并实现产业化,目前相关产品已在国内外50多个风场装机运行,为国家新能源战略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该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笔者)全程参与了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成型制备和全尺寸测试的所有工作,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复合材料学、流变学、热力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同时以超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风电叶片为研究背景,针对结构设计和成型制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机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源刊8篇,EI源刊6篇),申请国家发明10余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支撑了2项科技鉴定成果。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其根本原因就是校企合一,深度融合!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通常是两段式,即课程学习阶段在高校进行,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培养阶段在企业进行,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阶段,如果没有产学研深度融合,博士生难以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困难主要是人、财、物三方面的保障问题,此问题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突出。博士生在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往往是单枪匹马,企业的性质决定了难以给博士生配备助手,而很多论文的实验研究是必须有帮手才能完成。比如,我们采用光学测试系统监测大型风电叶片极限载荷下的变形,需要十几个助手才能完成,在企业往往一个助手都没有,如果不是深度合作,此类实验就无法完成。此外,材料学科开展研究通常需要购买大量的原材料,购买原材料的资金谁出,如果没有明确,学生就不知所然,如果高校出,学生只能通过高校购买平台进行购买,来回奔波,疲于奔命,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假设企业出资,如果需要层层审批和控制,以学生一己之力,难以协调。因此,校企联合培养,深度合作,解决博士生资金和资金使用问题,是保证其论文课题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双导师制是校企联合培养成功的保障

校企联合培养,采取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即由校方导师与企方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校方导师为主导师,企方导师为副导师。校企联合培养课题论文阶段在企业完成,这种双导师制,很好地解决了导师随时指导、监督和协调的难题,可以确保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顺利完成论文研究[5]。

两导师的分工,有专家提出,选题确定后,由企方导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的初审;校方导师根据研究生论文题目及培养人才的需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校企双方导师及时交流,共同解决在创新基地研究生的科研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每月按时向校企双方导师汇报工作学习情况,双方导师填写《指导情况记录表》,及时指导学生。这样,既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要求,又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加强科研实际训练,提高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以亲身经历而言,两导师的分工,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企方导师的精力首先是以企业为主,负责企业的各种任务,目前令人尴尬的情况是:企方导师根本无暇顾及学生论文的指导,更别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的初审。因此,笔者认为,校方导师不仅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还要负责工作安排。这肯定有人会问,如果这样是不是就不需要企方导师了?答案是当然需要,而且非常必要,只是角色定位应该是负责人、财、物的协调,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开展。人、财、物的协调对于学生开展论文工作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企方导师来说,往往易如反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通常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每周或每月定期向校方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完全可以做到积极主动,这样校方导师综合研究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工作安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且高效可行。

双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分工,才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的成功,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空谈误人。

三、完备的创新平台是校企联合培养可行的前提条件

有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双导师制度的保障,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否可行,还取决于一个重要条件――完备的创新平台。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之所以行之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时代新材拥有一个新材料检测中心,该中心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研究所需的多数检测设备和系统,即便是需要搭建平台,该中心也能快速完成。笔者博士论文涉及的实验和检测,几乎都是在该中心完成。假设时代新材没有该检测中心,即使是简单的力学性能测试都需要在高校完成,那么学生必然疲于奔波,留给论文研究和项目开发的时间还会剩多少?因此,一个开展论文课题研究所需的创新平台,对于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在是太必要了!如果没有,笔者建议不要轻易提校企联合培养,高校和导师要慎之又慎,以免误人子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只有建立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双导师制给予保障,企业拥有开展论文课题研究的创新平台,才能实现高校―企业―研究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卢丽.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研究: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王正青.欧盟国家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的策略与经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58-62.

[3]周东斌,舒蒙.校企联合培养教育管理在高校的实践探索[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35):101-104.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4

关键词:学校德育;理论支撑

对初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关键在于人才德智体等全面的发展,而德育思想应该放首位;因而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养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的自觉教育。我们要认识到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客观公正的分析,得出结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才有真正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层次,构建和谐校园。中学时期是青少年人格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如今社会各种传媒及网络传播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从而使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较大的污染与冲击。可见了解并掌握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针对性地加强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能够成长成才,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重要的意义。而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才可能有效与深层次的开展。首先,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有实践价值;学校的德育管理要促进学校德育环境的整体发展,有层次、目标的创新建设;营造学校环境、班级环境、人文环境共同发展,形成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学习方式,塑造优良人格,使学生的综合各项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其次,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有理论价值;教育有“适应性”,要整合各种资源,建构学校教育育人环境与平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所以,学校德育建设是一门科学与艺术。我们开展学校、班级德育工作工作者和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巧,熟悉德育理论与国家政策结合,更好的使教育工作有效的发展。由此,中学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依据的理论可参考如下:

1、政策依据

第一,新课程的《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第二,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措施。第三,2010年全国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第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第五,《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第六,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为“德育文化建设”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社会氛围。第七,“立德树人”是党的十报告提出的,它阐明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真正教育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文献理论依据

1)罗伯特•欧文德育教育理论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建设学校德育环境的必要性”的观点,他是继承了艾尔维修的“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的理论,强调品德是由环境和权威人物决定,社会环境是德育的主体。观点中强调了“就目前表现出罪恶的种种性格而论,过错显然不在于个人,问题在与培养个人的制度有缺点。”因此,今天我们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借鉴欧文教育德育观指导,更好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2)约翰•杜威德育教育理论杜威是现代知名的美国大教育家,他在《Ⅸ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他认为青少年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相伴紧密的正是学校这个微观的道德环境,学校是一种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殊环境。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培养是在良好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中慢慢形成并发展的。学校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使青少年从家庭到学校、社会的学习过程中不偏离“轨道”。因此,我们现在的学校德育教育出现了很多缺失,更多的是一些自我感观的认识,“唯分论”任然占据了中学教育的主导;学校的教育偏离了“主线”,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与发挥应有的作用,促使学生的人格产生很大的偏差,出现的社会负影响多为发生。

3、传统教育德育思想传承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5

1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1.1论文相对简单

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意见中指出: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论文大部分与工程硕士从事的工作相关,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和使用价值,但深度不够。就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约占80%,硬件设计约占10%,图形图像处理约占5%,其它约占5%。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大部分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较简单。所使用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工作量相对不足。

1.2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相近题目较多,有的相关题目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做。这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因为很多工程硕士来自不同单位的同一部门或同一单位的同一部门,他们的工作背景十分相似,工作内容十分相似,所开发使用的系统在功能、技术上都有相似之处。

1.3论文对国内外现状不了解,先进性不足

工程硕士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绝大部分是中文文献,英文文献较少,有的论文中几乎没有;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时间较旧;一些学生在论文中很少提相关研究工作。这些都反映出工程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了解,所做论文先进性不足,创新少或基本没有创新。

1.4论文写作不够规范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各培养单位都给出了统一的格式。但是从提交上的论文来看,工程硕士论文写作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英文摘要翻译错误较多,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未标出,论文内容格式不一致,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等。有的工程硕士论文中不区分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为一谈,不突出重点。

2原因分析

2.1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考取工程硕士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学成后为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做出贡献。但是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或为了评职称、或为了涨工资、或为了升职,只想拿一个文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在做论文过程中不认真做论文,甚至有找人替做论文的现象。

2.2导师指导不到位

工程硕士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毕业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师指导体制,可以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方优势共同指导工程硕士。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这种体制却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校外导师基本不起作用,有的学生在提交论文之前临时找一个校外导师。在整个论文阶段,工程硕士和导师联系很少。

2.3培养单位管理欠缺

高校作为培养的主导单位,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地过程管理体制,以利于对每个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要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角度去重视这个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把工程硕士办成一个产业,一味扩大规模,追求效益,而忽视了质量。

2.4企事业单位应重视

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扶持。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作为工程硕士的实际使用方,对高层次人才有需求。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自己单位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给予一定的脱产学习时间,尽早为工程硕士配备校外导师等。

2.5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不到位

企事业单位需要人才,派遣相关员工到高校参加工程硕士学习,高校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纽带,给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只有双方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好工程硕士。但实际工作中,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较少,基本处于脱节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3应采取的措施

采取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导师(校内导师和单位导师)、学生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3.1学生自身

选题时,多阅读相关文献,对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解在相关方面国内外研究已到达何种水平。多思考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改进或采用其它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别人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加以拓展,别人在其它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术能否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改进我们的工作。尽量做一些带有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工作,不要做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研究工作。

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别人的研究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分开,首先阐述别人的研究工作,然后重点阐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别人的不同和创新。

在写作过程中提高规范意识,按照培养单位要求的规范格式来写,参考文献在论文正文的引用位置一定要标出,参考文献引用位置要与引文内容一致。英文翻译一定要合乎语法规则,专业名词一定要使用恰当。

3.2导师职责

指导老师负责工程硕士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导师的指导、监管和治学作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负责。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工程硕士在职的特点,充分发挥校内老师理论知识扎实和校外导师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各自优势,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是双导师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单位在选拔工程硕士导师时应当注重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遴选时使用不同的遴选条件,在工程硕士校内导师遴选时要注重学术水平和实际项目经验并重,尽量选取两者兼而有之的作为工程硕士导师。不要把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不加遴选直接作为工程硕士导师,这样做没有注意到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不同,不利于工程硕士质量的提高。没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导师指导工程硕士是不合适的,但指导高校教师可以。

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遴选现在没有完善的机制。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一起做好这项工作。根据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实际情况确定遴选标准。工程硕士的培养对企事业和培养单位都是有利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提高自身人才素质的提高,培养单位可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选择企事业单位中实际参加项目的高级技术负责人,由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共同遴选,发放聘任证书并给予较好的待遇。

工程硕士、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应经常互动,交流意见,共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虽然身处异地,但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技术的普及,使得异地在线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尤其是对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电子邮件、飞信等为异地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3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规范论文过程管理

培养单位应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规范培养流程,对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管理。

1)开题答辩

开题是论文工作的开始,是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和调研,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后进行的工作,开题工作目的是对学生选题的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难度、工作量、先进性等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题目。

开题工作应由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开题小组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列席旁听,可以参与讨论。开题工作要召开专门的会议,学生先对自己选题的内容做阐述,然后开题小组的校内、企事业单位专家提问,提出意见和建议。选题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开题工作要当场形成集体评议,开题小组专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要在集体评议书上签字确认。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的集体评议书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2)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在两位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完成。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求学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定期(每周一次)交流,交流阶段性的进展、在论文完成中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不需要每次都见面交流,可以共同通过网络交流。每次交流要形成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内容包括论文进展、期间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都要存档,作为对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考核的依据。

3)论文查重

剽窃别人论文、科技成果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防止。为防止剽窃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一些部门开发了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查重软件。培养单位应当购买相应软件,学生提出论文答辩申请后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并使用防剽窃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查重。发现抄袭行为,不允许答辩,培养单位和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要根据情况对学生和校内导师、企事业单位导师予以处罚。

4)论文盲评

论文写作完成后,答辩前培养单位要组织学生论文盲评,盲评一般要两份论文,为了盲评效果少受其它因素影响,最好两份都校外盲评。盲评两份都不及格,不能答辩,根据盲评意见继续修改论文。盲评两份都合格,可以参加答辩。盲评一份合格,另一份不合格,要再送第三份盲评,第三份盲评不合格,不能答辩,第三份盲评合格,可以参加答辩。所有盲评意见反馈给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备案存档。

5)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论文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首先由学生针对论文内容陈述,然后专家提问,学生回答,最后专家根据论文写作情况、答辩情况、培养单位提供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集体评议书、论文定期工作报告,综合后给学生论文成绩。论文成绩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论文和答辩给出。论文工作是一个过程,应该结合论文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给出论文成绩,这样才更加合理。从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发现论文工作的整个轨迹,才能发现学生写出的论文是否是学生本人所作,是否是学生本人的创新。答辩形成集体决议,由答辩专家集体签字。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6)加强考核制度

对导师的考核。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当联合对校内、校外导师考核,对指导认真,水平高的导师应予以奖励,鼓励先进,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不认真负责,水平较差的导师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导师资格。

对学生的考核。对于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论文质量高,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学生予以奖励。对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论文有抄袭,找别人做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的学生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学籍。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总结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借鉴优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先进经验。把现有工程硕士教育办好,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工程硕士真正得到企事业和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王伟,吴信岚.从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看环境工程硕士的文献需求[J].情报探索,2010(10):79-82.

[2]郑林华,袁继兵,向良军,等.对指挥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44-46.

[3]王霁,杜璟.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86-89.

[4]刘伟,郑永果,闫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问题的探讨[J].才智,2008(5):7-14.

[5]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6]徐玲芳.社会服务视角下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53-54.

[7]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4):79-82.

家校合作论文范文6

[关键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72-03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是地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是依靠地方财政供养、主要面向所属地域招生的高校,生源地方化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地域文化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藏和财富,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宝库、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置身于其中、身临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围’和近距离的‘亲和力’以及教育上的方便,成为一种富有潜力和特色的优势教育资源”。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其转化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作为教育的核心或心脏,课程是实现诸多教育理念的基本途径。“无论是哪一层次的课程建设,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按照‘五个一流’的要求,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六个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门需要借助教材之外资源才能完美实施的课程,又是一门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教学的课程,更是一门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地域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地方高校通过挖掘其中蕴涵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一)能够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和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其内容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体现了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时代精神,与教学需求基本趋于一致。但由于是全国统编教材,存在着如下不足:一是教材内容主要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共性发展,地方性特征发展不足;二是教材内容中理论性内容偏多,感性素材不足;三是教材内容存在着与社会生活脱节现象,生活性和现实感不强。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特征突出、感性素材丰富、生活性和现实性强烈等特点,正好可以弥补统编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作用,地域文化都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而客观存在的,它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创造性使用统编教材时,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当地社会实际,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提炼和梳理,形成教学读本和案例,使地域文化资源中的精华上升到理论教学的高度,使地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相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和素材的进一步充实、丰富和优化。地域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性、开放性和分散性特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样化途径,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理论性、封闭性和集中性,又为区域文化提供了历史的、辩证的理性思维和系统融会的现实机制。所以说,思想政治理论与区域文化虽同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但二者功能释放的方式与特征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互动又客观地形成了二者之间的功能互补。

(二)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表现为理论性的、抽象化的和宏大叙事式的,又是远景性的概念描述和逻辑阐释,普遍存在“一本讲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单一教学方式,而大学生更需要的是具体和感性的知识,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满的―个重要原因。地域文化资源是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它们具有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的特征。因此,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把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改变长期以来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增加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和感染力,使理论知识和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既要立足主渠道又要实施多渠道,既要立足校内课堂又要走向社会课堂。主渠道就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采取诸如讲授式、展示式、研讨式、音像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还可借助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现代科技手段,把地域文化资源展示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冲击。多渠道就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渠道,是主渠道的深化和延伸,可选择走出校门,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观工厂农村、采访先进人物等方式开展教学。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空间,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更好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

(三)能够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由于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必须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现实和学生有限的社会体验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困惑和思想上的疑虑,而这一过程必须以增强学生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就是说,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全国统编教材提供的只是理论骨架,其血肉需要用丰富的实践资源去构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实现实践教学的创新。首先,地域文化资源的丰富内容和思想价值,是地方高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的先决条件。地域文化资源可开发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体验阵地,为深化、细化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提供依托。其次,地方高校利用这些实践资源具有地域优势。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人、财、物等方面的便利,可本着“就近取材”的原则进行教育化的开发,缩短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地域文化资源能够促进知识向行动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构建,更要把理论知识上升为学生的价值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要实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进行验证理论和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学校和地方的合作,创建与课程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将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坚实广阔的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课堂内向课堂外的拓展,由小课堂向大课堂的转变。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熏陶,感受地域文化的氛围和底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沉思,从中得到做人成才的启迪,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既可吸引学生的眼球,又可叫醒他们的耳朵,还可震撼他们的心灵,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入耳入脑,改变长期以来“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现状,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优势,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发掘利用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三观”和国家意识的形成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其审美意义和道德价值,促使学生了解和喜爱地域文化的优秀成分,培养他们热爱乡土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激发他们为建设家乡和建设祖国做贡献的志向,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意识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的态度、情感、认知,也是人们的信念、习俗、价值认同的复合存在形式。国家文化包含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他们对国家的态度、情感和认知的形成。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地域文化传承是一致的,这与中国传统“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理念相符合。“家国同构”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古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的层层递进,就反映了“家”、“宗族”与“国”之间的这种同质联系。因此,对于中国国民而言,爱家乡,进而爱国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是多方面的,而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教材,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担当着不可低估的角色,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引入地域文化的优秀内容,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生动性、实践性,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换言之,优秀的地域文化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平台,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和切入点,发挥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得到文化的熏陶,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仅仅局限于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方法、重组教学环节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实施研究性教学,还包含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研究性学习转变。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将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知识和能力有机融合。地域文化资源或来源于学生身边的事情,或来自于自己的家乡,或来自于自己学习的周边环境,大多具体、直观、形象生动,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具有亲近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探究兴趣与欲望。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搜集地域文化资源,将学习过程处于可依托性和具体感知性中,促进学生探究问题并形成学习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由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三、有利于推动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汇共进

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办学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地域文化孕育和滋养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导和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便是其地方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搭建了桥梁,对推进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的融汇共进发挥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相关度较高,由于长期处于特定的地方文化氛围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在地域历史沿革、文化渊源、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带有所在地域文化的种种特性。作为地方高校,其生源主要来源于本地域,长期积累的地域文化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世代延续,深深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文化心理和性格,并进而约束着他们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他们的地域文化印记更为明显。地方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可以有效地推动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且乐于为学生接受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