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范例6篇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范文1

低年级数学 数学叙事 叙事结构

一般来说,叙事总要受到某种内在结构逻辑的制约。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出于对故事的通俗性认识,多将“叙事”问题理解为“讲故事”或“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数学教学研究”,并不看重其间的结构性特征,显然有着认知上的简化和泛化偏向。故此,就有必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叙事问题作一些理论上的辨识,而之所以选择低年级数学进行分析,又因为这一阶段知识结构的相对浅显,便于比附、构建出“故事”,更具叙“事”意义上的可显示度。

一、叙事:作为一种普适性的表述方式

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叙事作为其基本内容,已然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以“讲故事”为表征的教学叙事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反映出生活叙事品格在教学中的存在。如果说,历史、文学等人文科学中的叙事在于通过故事传达自身的生活经验世界,看重现实呈现和情感再现的感性结构关系,突出的是对历史认知和人文情怀的体悟,那么,数学叙事则显然不再以此为目的。它所追求的是故事背后所蕴涵的理性知识,感性故事寄予的是对理性知识结构关系的认识,而叙事是进入这一空间的门径。此时,叙事重心已从人文叙事的感性方向转向了理性方向,发生了主导层面上的逆转。显然,这种逆转是叙事顺应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适应性变化。从表层上看,这似乎背离了叙事的基本指向,但在深层上,叙事得以和数学教学共生,其实并没有离弃数学和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一同作为生活同构物的内在设定。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利用叙事方式来形象化的比附数学知识,通过故事的生活性和易感性提升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延展数学知识传播的途径和能力。

二、知识的结构关系:小学数学叙事的逻辑维度

叙事总是依据一定的内在结构展开,而叙事研究也就需要深入到这一结构中去。在历史和文学等不同的人文叙事中,故事一般摆脱不了生活、情感甚至某种精神价值等内在结构的制导。然而到了数学教学过程中,叙事发生的“逆转”显然不再适用于人文叙事观念。这种“逆转”源于知识结构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摆脱人文叙事的结构方式,转而以某种知识结构关系取代人文叙事的精神结构。数学叙事中的故事情节可以不必考虑故事的艺术性因素,不再依据故事的生动性和完整性甚至是生活的真实性等要求,而侧重于知识结构关系与故事的比附。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为了便于知识的比附,故事在尽力维持通俗易懂的同时也就应该尽可能地和知识结构安排保持直接的关联性,努力缩短从“故事”到“知识”的心理接受距离。一般来说,这样的故事会变得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内容明白浅显。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淡化、消除故事本身可能蕴涵的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内容,对故事本身多做“减法”,以免“额外”附着内容过多干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当然,由于知识点的众多以及故事的相对短小和普遍,也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叙事的碎片化,零散化,还需要强化知识结构的科学安排去整合和引导。事实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可以有一个到多个的故事形式,但不管故事面目如何多样,围绕相关知识的结构性内容是不可能有明显变化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同知识点的内容往往也就构成相关叙事的基本“功能”因素,教师只要围绕这种结构性的知识关系去经营教学叙事也就可以了。

三、低年级数学教学:数学叙事应用的主要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方法的应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在注重叙事与知识结构关系比附的同时,讲求叙事的形象性、生动性以及与学生身心特点的充分结合和兼顾,无疑可以发挥出叙事教学的积极。这在小学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练习实践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1.讲授:叙述中的形象直观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把抽象的知识溶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学生在叙事过程中体悟知识。比如,关于低年级的“10以内”的识数问题,虽然知识较为浅显,但仍有一个利用叙事结构优化教学方式的问题。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依据相关知识点编撰成诸如“数字比大小”一类的小故事,尽量突出故事内容与知识的相关性。显然,由于故事的编排和相关课程单元的知识结构有着明显的同构性,加之故事的情节性、场景性、生动性等容易使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通,形象直观,完全可以强化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此时并不需要故事的传奇性和悬念性,以及过于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环境氛围,只要故事能清晰地寄寓知识内容,契合儿童身心特点,便于接受就可以了。

2.练习:知识探究的趣味性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智力的重要途径。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自觉性和自控性差、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数学练习容易变得枯燥乏味,也就需要更多考虑到练习课的趣味性,以便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而充分开发、利用叙事内容的趣味性也就利于达到这一点。比如,在二年级期末时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时,可以把本学期所学的多种问题整合到一个故事中,要求学生阅读故事并解决文中的数学问题。笔者就利用过当前传播度很高的“喜羊羊与灰太郎”的故事来提升数学叙事的趣味度,曾编撰了一个“喜羊羊和美羊羊”开商店的故事,利用商店货物的增减、商品的买卖等情况和行为来整合知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创设这类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练习,大大增强了练习的有效性。而类似比附性的知识教学手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可谓十分常见,说明叙事教学的合理使用对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还在初成阶段,单纯的知识传授无疑不能适应他们的身心特点。通过基于知识结构关系营构出的短小精悍的趣味故事更能体现小学数学知识的阶段性特征。而随着数学知识的愈加抽象化,日常生活故事的比附已不大能适应知识结构性关系的寄寓,因此,这种方式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具有阶段性作用,而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则要弱化得多。个中原因并不在于叙事已不能作为一种方法被使用,而是因为随着知识结构的复杂与难度增加,故事必然向着长度和深度发展,这就增添了教育主体营造故事的难度。因此,叙事性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有其显然的不足,小学数学教学对于数学叙事的使用也有一个使用的阶段和“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日常生活 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50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学好小学数学,一是在小学阶段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成绩,二是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数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小学数学,让学生打好基础,是需要引起小学数学老师重视的,需要老师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数学。其中,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将小学数学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好,到达一个更好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要把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原因、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措施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三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将两者结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下面就来详细的叙述一下。

一、要把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原因

(一)小学数学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生活脱节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数学老师主要是给学生讲述相关的数学理论,让学生把数学理论学习明白,然后在学生对于理论有相关的理解之后,再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对于小学数学老师在课上讲述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更好的巩固。在上述的整个过程之中,都没有将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是严重脱节的。但是,在社会的发展要求下,需要将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对进行联系,让数学从一个理论化过重的学科变为一个能够更多的与生活相联系,让数学在基本理论之外,变得更加的充实,更加的有利于学生学习。

(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善于联系生活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已经变为一个只能为平时做数学作业和进行数学考试的工具,学生现在是为了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并没有在生活中把数学应用起来。造成这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小学数学老师在平时上课时,没有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起来,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所以。针对于这一个问题,需要数学老师进行及时的改变,把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措施

二、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措施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一)部分小学数学老师在与生活联系时过于生硬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需要小学数学老师把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相联系,但是许多数学老师在进行相关的联系时,日常生活与知识的联系过于生硬,不符合教学要求,而是为了将两者相联系而联系,这种生搬硬套的联系方法是要不得的。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及时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解决,一是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备课时,就想好相关的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课前进行相关的实践,将自己所讲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在讲课时才会让学生听得懂,达到让学生把事情弄明白的效果,而不是进行相关的生搬硬套。二是小学数学老师也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相关的沟通,让学生提出相关的建议,让数学老师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数学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通过上述措施就可以提高小W数学的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把生活中的图形与抽象的图形之间进行比较,小学数学老师在学习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这样在学习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让抽象的图形转化为现实中的图形,便于学生对于图形的理解,提高数学课堂的课堂效率。

(二)学生对于这种的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

因为之前都是直接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只需要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做好题目就好。虽然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可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但是对于刚开始接触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马上就接受,需要有一个过渡的过程。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小学数学老师注意,及时进行解决。

因此,针对于这个问题,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时,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时在一堂中先是对于部分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之间进行相关的联系,然后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在整堂课中都运用这中教学模式。将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让学生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让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可以将原来枯燥难懂的理论,转变为生活中的简单易懂的生活常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主要就是小学数学老师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数学理论知识过于枯燥,对于还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过于难懂,这样会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但是,将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相结合,让小学数学的知识更加地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会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注意力,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二)让小学数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在学习完小学数学之后,学生不仅仅只是会做题,会考试,而是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所学到的相关知识,这就是小学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注意让学生与生活相联系的结果,这样会提高数字的实践应用程度,让学生可以利用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就会让学生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更加实际的意义,让数学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范文3

一、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

小学生还处于直观思维阶段,正是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发现日常的生活情景,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相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接触、观察和了解、积累了更多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真正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效果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氛围里,通过轻松、活跃的观察、讨论、思考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吸收、消化和运用,真正做到数学教学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活。此外,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生活常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如在进行物体的体积的相关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讲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生活容器带进课堂,并在容器中注入水,然后通过观察不同容器中盛水的多少来了解外观不同的容器的体积大小,通过这些生活小实验的引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浓浓的生活气息,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之以理和想象力,并适时地将各种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授给学生,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并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

二、数学知识理解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常识的抽象化和系统化,数学集结、凝聚了人们丰富、广袤的生活智慧,可以说丰富多彩的生活孕育了高深广袤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知识正是延续充满人类智慧的数学知识的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正处于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正处于数学意识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富于观察的特点,教师要有针对地就生活中学生提出的有关数学方面的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将数学知识的教授放置于生活这个“大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魅力,培育数学精神。

如在组织学生去公园,公园规定门票制度是成人票10块,学生票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7元的门票费,而一个班有35名学生,有2位老师,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37个人用哪种方法购买门票最实惠?每种方法所需支付多少门票费?通过这种现场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熟悉相关的数学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更加真切地理解到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去进行生活理财规划。

三、数学知识应用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数学知识正是人们在不断的生活经验累积中逐渐发现和掌握的一门科学。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数学知识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要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像联系,通过将生活化的情景进行知识化,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化为相应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范文4

一、内容选择的策略

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而言,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新知识学习中,学生虽然能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但这种结构尚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还需要通过练习来充实、完善和稳定这种结构。因此,必须对应于新知识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题。我们可以从“知识点”“易错处”“变式题”这三个方面进行内容的选择。1.从知识点入手数学知识是发展数学能力的客观基础和必要前提,但是这并不是说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就必然会形成相应的数学能力,能力通过技能训练逐步发展。因此,习题内容设置要尽可能地突出数学本质内涵。在数概念的认识教学中,人教版教材修订后改变了只用相邻计算单位理解数概念,倡导用不同的计数单位进行表征,从本质上促进对数的理解。二年级下册P77“千以内数的认识”例3的内容重点落在以计数单位进行数数,难点是一千里有多少个十。教材借助1000个小彩点积累数数的经验。如何更好地丰富数概念的表征呢?(1)动态中数数、换数。通过设置彩点和计数结果之间的一条竖线,在竖线的不断移动中,丰厚量的累积,并借助具体量的累积,感知不同单位表征的共性,从而形象化地理解“千”与“百”,“千”与“十”之间的隔位进位关系。(2)借助结构化材料理解“千”与“十”之间的关系。以“百”“十”“一”为单位的人民币是很好的结构化计数材料,练习中依次出示跟“个”“十”“百”数位相对应的人民币面值,分别写出230元、1000元等。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如果将10张面值百元的人民币换成10元的,又可以换多少张?借助结构化材料的动态呈现,再现以“十”计数,沟通“千”与“十”之间的关系。在深入解读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的基础上,需要对知识难点中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再渗透、再强化。2.在易错处着眼学生是有差异的,在习题设置的时候不仅要关注重难点,更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点。如小数的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后进行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但易错点是计算的无意注意对有意注意的干扰,以及运算方法之间的混淆。如口算5+2.5,2.4+0.21,4.5+0.9,2-0.8,0.64-0.4;笔算10.84+1.6,10-0.52,10.25+7.5等,都是学生模梭两可、模糊不清的难点。预设学生易错处的辨析,可以使习题的价值最大化。3.以变式题呈现“知识不求全,求联;知识不求多,求变。”[1]联接,意味着能融合贯通,在网络联接中建立概念意象,或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变式,意味着虽然有外在非本质特征的干扰,但学生仍然能抽象本质属性解释应用。所以,设置练习时不仅要关注知识点上的对应联接,还应关注题组设置变化后的本质。设置时应当选取对新课内容有所深化,与学生独立练习的题目似是而非的典型题组,目的是深刻理解新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1)举一反三。习题设置中,舍去目标的泡沫、内容的繁重、形式的玄虚,在“变”的基础上突显“不变”———数学的结构本质,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中的素材、方法、技巧等进行反思、联想,才能促进数学思想方法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如解方程:6x+30=48,学生计算原题后,进行如下变式:①6x+5×6=48;②6x+15x=48;③6(x+5)=48(用两种方法解答);④18+6x+12=48,得到方程的解之后抽象方法:这些方程与6x+30=48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进一步拓展:王老师买3个皮球,每个6元,沙袋2个,每个15元,共花去48元钱。请以其中一个信息为未知数,编题列方程。(2)举三反一。举三反一是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归纳概括,对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样重要。仍以解方程为例:①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4x=60)②一辆摩托车4小时行驶6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4x=60)③甲筐有桔子60千克,是乙筐的4倍,乙筐有桔子多少千克?(4x=60)抽象理解:因为上述三题的数量关系相同,所以方程也相同。着重理解第三题逆向的方程设置。然后进一步跟进拓展:①甲筐有桔子60千克,是乙筐的4倍还多4千克,乙筐有桔子多少千克?②甲筐有桔子60千克,是乙筐一半少4千克,乙筐有桔子多少千克?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在学生经历了“变”的探究活动后,还需要对比体悟其中的“不变”,以此来整理知识、提高技能、提升思维。

二、结构设置的策略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2]。1.关注知识序,以逻辑生长建立网络结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是一个不断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发生同化或顺应,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的认知序在结构化的整体教学中更容易得到迁移和发展。(1)以“类”关注知识的纵向发展。数学知识有螺旋上升的过程,习题的设置应尽可能地依据这种序列或补充或改进,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迁移。如在大数的认识学习后进行大数的改写和省略教学,比较“改写”和“省略”的区别,使学生明晰改写是原数大小不变,表示形式变化;而省略是改变原数的大小。对“省略923456000亿后面的数”这一习题,改成知识序上的对应链接:①一个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9亿,这个数最大是多少,最小又是多少?②一个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9万,这个数最大是多少,最小又是多少?比较①②两题,进行方法总结迁移。这样的整数逆推直接承接后续小数的近似数,如:“一个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得到9.0,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多少,最小又是多少?”但整数的省略要比小数来得更直观,所以从整数拓展比较合适,从序上进行前位知识和后位知识的关注拓展,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经验迁移。(2)以“序”弥补编排体系的缺陷。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有些关联内容教材里或有淡化,或有失联。如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有心的教师会在新课后发现,同一句口诀“四七二十八”,用在28÷4要比28÷7要慢一些,容易出错些。这是因为人教版教材学习口诀时编排的是“小九九”,口诀“四七二十八”是编排在7的乘法口诀里学习的,所以对于28和7的关联要比28和4的关联强度大一些[3]。对此,教师在教完口诀后就可以有意识地背背“大九九”,练习时关注商比除数大的除法,以弥补教材编排引起的学生学习上的困难。2.关注认知序,以经验改造顺应知识生长数学具有很强的学科性,有其内在的有序性,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一个由低层次知识变为高层次知识的有序过程,关注学生的认知序,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完善和细化。(1)转化负迁移。学生的思维是条不见底的小河。学生学了面积后,就容易与周长的练习相混淆;会口算48÷2=24后就喜欢直接笔算除法(图1)。错误有的是因为认知结构上的负迁移而起,有的是因为习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而起。(2)体现个体差异。认知经验的积累是要有体验为基础的,但不是所有学生的体验过程都能同步跟进。因此,若能设置在练习过程中体现学生认知差异的习题,那定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如分数除法练习中,感知“一个数除以比1大的数,商比原数小;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商比原数大的规律”。第一层次:不计算,猜一猜哪几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哪几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学生独立分类)第二层次:你的分类对吗?可以怎样来检验一下?(计算出结果)第三层次:经过计算,你觉得需要对你开始的分类改一改吗?(学生根据结果调整)第四层次:交流商大于或小于被除数的分别有哪几个算式?第五层次:商跟被除数之间的关系有规律吗?这样的习题设置,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擅长抽象思维的可以在第一层就根据规律进行判断,大部分学生在经历感觉上的猜,再通过自主计算调整分类结果,从而感知规律。而抽象能力差的学生可能还需要在交流结果时对应他人的经验,反思自我的经验,从而理解规律。这样的习题设置有利于差异资源的利用,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价值定位的策略

习题的编拟过程中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积累经验、渗透后续知识。1.熟练技能与渗透思想方法相融合选择不仅能涵盖练习的相关知识点,还需要有连点成线、连线成网的多功能练习。通过综合的、多维度的练习设计,梳理、串联、综合运用知识,从而充实、完善、稳定学生的认知结构,最终为学生思维的整体推进提供平台。2.巩固知识与积累活动经验相协调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包括操作性经验,也包括反思性经验。在练习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再验证,从而丰厚学生的反思性经验,这对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要求更高。因此,设置既能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在实践验证中得到亲身体验的练习,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和知识的有效迁移是很有帮助的。3.解题活动与激发兴趣相一致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练习的设计。关注触及学生兴奋点的习题,枯燥的学习就会变成好玩的活动。可以有材料激趣、形式激趣、内容激趣、认知冲突激趣等。如“7的乘法口诀”新课教学后的练习,既要巩固口诀练习,又要在形成技能熟练计算的同时积累经验,理解口诀的含义。除了常见的对口令、看题计算外,选择材料时我们还应关注熟练技能和网络构建的多重功能。数学的概念是将现实情境逐渐剥离从而实现抽象,探究新知识是建模的过程,而练习则是将抽象的概念赋予现实情境逐渐丰厚相关的活动经验。不仅能熟练技能,而且能合理应用;不仅能抽象建模,而且能迁移类推。设置时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教材的逻辑体系,又要关注学习材料的新颖性、适切性和合理性。当然,从习题呈现的形式而言,我们仍要关注动静结合、课内巩固和课外拓展结合、统一要求和自主作业结合、先预后教和先教后练结合等方式,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M].南京:凤凰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关注;学习起点;高效;小学数学

前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很好地把握,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基础与目标,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手段。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的小学数学课堂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课堂。无论是哪个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当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基础出发。

一、关注学习起点,加强数学知识迁移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正确认知的一种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会有所联系,并且还会有一些碰撞,在新旧的有效交替下,学生对新的数学结构进行认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小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体系与基础出发,把握好小学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小学数学知识迁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逻辑起点对于知识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先从小学数学教材入手,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体系与结构进行分析,了解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体系。在研究教材时,教师需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进行分析,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再对不同的单元与小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逻辑起点,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的建设很有必要。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的时候,教师则要从些单元的教学内容出发,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只有教师明确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以及其中的关系的时候,才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需要先了解小学生对于10内数字的敏感度,再了解学生对于加法与减法的认知,利用学生的数学学习知识,进行旧知识的迁移,实现新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这样的课堂,不仅考虑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更明确了教学目标,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关注学习起点,加强数学体系构建

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起点,对于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效率与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了解,明确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内部条件以及学习态度,可以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提供很好的依据,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可行性。加强对学生学习起点的了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前,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对学生的起点进行切实把握,是进行良好课堂设计的基础。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交流或者小调查的方法来对学生关于已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以此为依据来明确自己的教学起点。比如在讲解《分数》之前,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分数有哪些了解,对于新的学习知识有哪些看法等等。教师更要利用课堂开始的一段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摸清。课前的调查科学性较低,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利用“你对于分数有哪些了解”等直接性问题深入到教学内容中,从学生的回答中对课堂进行及时的调整。关注学生的起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数学知识体系构建,使小学生在提问与回答中自主发现分数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端正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

三、关注学习起点,加强数学学习参与

在我国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班级依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班级制的小学数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整体水平更加关注。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起点的关注,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飞跃式提高。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与没有掌握的数学学习内容。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看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同学的帮助。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多引导学生进行互动,通过学生的全员参与来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比如在讲解《用计算机计算》的时候,教师需要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正确的计算机使用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不同形式的运算。教师在课堂最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出几道不同形式的计算题,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在学生计算的同时,教师走入学生中对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进行了解,明确学生的整体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互动活动,从学生的起点出发,为学生设计好的互动主题。如果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有限,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其使用方法开展小小的讨论会。如果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较好,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比赛的形式来加强对计算机使用方法的优化,提高计算机使用的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关注学习起点是加强小学数学针对性的重要方法。笔者对关注学习起点,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小学数学教师关注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利用学习起点正确指导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岳成.例谈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2:48-50.

[2]陈秋华.立足学生.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160-161.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范文6

一、由认识做先引,与应用嫁接

认识类似于足球赛场上运动员的球技,而数类似于那个球,只有踢球的技巧上去了,才能完美地驾驭那个球,等待临门的一脚和轰鸣的欢呼声。所以只有对数形成一定的认识,才能游刃有余地去应用。从这一点来看,认识是应用拾级而上的台阶,如果想让应用处于最高点,那么认识也要达到一个能够匹配的高度。同时,认识也是应用的基础,没有认识的铺垫就没有应用的飞跃。所以教师在讲解数的时候要首先以认识作为先引,让学生对数形成一定的了解后再令其应用于生活。

数是学习数学这一学科的基础之一,所以小学数学课本中对数的认识也成了重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的种类有系统的区分。如整数、分数、负数、小数、百分数等。以负数为例,要让学生对负数进行应用首先需要让学生去认识负数。在让学生对负数进行认识的过程中,教师不可平铺直叙地让知识以一种灌输的方式传送给学生,这会令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教师应该设置悬念,先让学生说出主观上对数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我们以前接触的数都是大于零的。你们有没有想过,小于零的数是什么数?它应该如何表示?”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活。但对知识的认识最终要应用于生活,教师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涉及负数的地方,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零下温度等相关的内容,与应用形成一次嫁接。

二、唤起应用经验记忆,与认识嫁接

在没接受学校课堂教育之前,学生就开始无意识地接触一些隐藏在生活之处的知识,他们对这些知识的应用是具有模仿性质的一种经验,渗透在童年的记忆当中。所以教师要唤起他们应用经验的记忆,让他们将曾经经历过的事情与对课堂知识的认识嫁接起来,形成更为科学、准确、深刻的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生活作为平面镜,照出数这一知识点原本的色彩。

例如在讲解百分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拿出父母为自己买的牛奶,观察牛奶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然后让学生大声分别读出包装袋上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的营养素的参考值:3%、4%、4%、3%、3%。这样一来,学生关于百分数的应用经验被唤起,他们会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身边有关百分数的例子。这时再进行具体认识层面的引导:“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百分数的生活例子,那你们了解百分数的概念吗?”自然就可以进行对数的认识的嫁接了。

三、认识与应用相转换,形成嫁接关系

对一项知识内容的认识是为了应用到下一个知识当中,形成一种知识的演变和递进。让认识与应用相互转化,形成嫁接的统一关系,就能实现另一种知识的延续。所以教师要利用认识与应用之间的这种关系,找到知识间的这种嫁接关系,让它们形成一道知识连环,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会对知识演变的观察,同时也为他们扎实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学习小数及百分数的时候,就涉及对分数的认识。分数是表示几分之几的数,是对除法形式的表现,分母作为除数不能等于零,分子是被除数;小数是十进分数的表现形式,是由分数分子与分母之间相除而得来的,其中小数点以右的数就是小数。从这一点来看,教师要让学生去认识分数,然后将其运用到小数的生成中,就要让学生清楚小数与分数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互为换算。这就使得认识与应用之间形成一种嫁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