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例6篇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预防

一、引言

近年来,国外一些现代化大型企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对传统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和运作模式实行了大规模革新,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还处于推广阶段,企业管理者对战略伙伴关系与传统企业的合作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供应链失效模式及后果的研究仍不足,由于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会导致供应链失效模式控制失败。针对这一情况,对FMEA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

二、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

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otenti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简称FMEA,它是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应用管理技术来预测潜在的失效风险及后果,采取措施以进行事前改进的技术与方法。供应链潜在失效模式是指由于供应链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因素可能给整条供应链成员企业造成损失的表现形式。供应链潜在失效模式管理重在事前预警和预防,而不是事后的控制。其目的在于发现并评估供应链中潜在的失效和可能的后果,找出能够避免或减少这些潜在失效发生的措施,并将上述过程文件化。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持续地减少供应链失效的频度和后果,优化资源的利用。

FMEA通过分析供应链管理过程,找出潜在的过程失效模式,评估其影响,确定导致这种潜在失效模式的原因及因子,对风险较大的失效模式制定预防措施,以防止缺陷的发生。显然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降低失效风险、支持供应链管理的预防方法。

应用FMEA方法时,从分析过程开始,首先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性项目过程列出每个潜在的失效模式;继而确认失效对供应链或后续工作产生的影响,即效果;在分析出导致潜在失效的原因;然后对失效进行评价,应用标准等级来考察失效影响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发现的难易程度,进行风险评价;对风险较大的失效模式优先制定预防措施;估计预防措施的效果,保证预防措施得到实施或落实。

1.确定供应链管理过程,识别关键步骤

在开始进行FMEA前,画过程的流程图,该图应包含该过程的所有步骤(即低层次的过程) ,即使某个步骤看起来似乎对供应链管理没有多大影响。

2.确定失效模式(输出) 和失效后果

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每一步确定潜在的失效模式,潜在失效模式指某个过程不符合要求,它可以通过问“供应链怎么会失效”来确定。每个过程都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可能的失效模式,列出所有可能的失效模式,而不只是已经发生过的失效模式。为每个列出的失效模式确定潜在的失效后果,它可以通过问“如果失效模式发生,供应链将受到什么影响?”来确定。

3.识别潜在失效原因(输入) ,然后列出现行的过程控制

为列出的每个失效模式确定潜在原因,它描述了每个失效是怎么发生的。描述原因要详细,后面建议过程改进措施要依赖于这些原因。每个后果都可能有好几个潜在的原因,尽可能多地列出潜在原因,确保没有遗漏。识别潜在原因可以用头脑风暴法,或者因果图法。但是,失效的许多起因往往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要纠正或控制一个起因,需要明确哪些起因起主要作用,哪些起因最容易得到控制。

现行的过程控制是对尽可能地防止失效模式或其起因的发生或者将发生的失效模式或其起因的控制的说明。有两类过程控制可以考虑:预防:防止失效的起因或失效模式出现,或者降低其出现的几率;探测:探测出失效的起因或者失效模式,导致采取纠正措施。

4.指派严重度S、频度O和探测度D,计算风险顺序数RPN

严重度是潜在失效模式对供应链影响效果的严重程度,频度指具体的失效原因发生的可能性,探测度描述了现行的系统无法识别失效模式或原因的可能性。每个指标的评分都从“1”~“10”。实际操作中,不一定非得10分制,但必须保证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风险顺序数是严重度S、频度O和探测度D的乘积。RPN=S×O×D,取值在1~1000之间。RPN越高,失效的风险越大,它确定了行动的优先级。首先对排列在最前面的问题和最关键的项目采取纠正措施。

5.建议改进措施并采取行动

从最高的RPN开始,确定能减少RPN的措施。一般实践中,当严重度是9或10时,必须予以特别注意,以确保现行的措施/控制或过程预防/纠正措施针对了这种风险,不管其RPN值是多大。按照建议的改进措施采取行动,对过程改进的情况进行说明,必须显示完成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新的信息。

6.行动后重新计算RPN

行动完成并被证明后,必须确定效果,这就需要计算新的RPN。

从以上可以看出,FMEA可以识别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关键输入变量(潜在失效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在减少了最大的RPN 后,还可以对其它较大的RPN或重新使用FMEA进行改进,从而达到对供应链管理的持续改进。

FMEA既可以用在事先预防阶段,分析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其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供应链失效的发生,也可以用在事后改进阶段,分析供应链已经发生的失效模式及其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并防止失效再次发生。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应用方法的探讨,本文以FMEA 对失效事前预防的特性为基础,试图建构一套简单实用的供应链风险识别、评价和管理模式,以供各组织对供应链风险管理做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编译: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2002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敏捷供应链;优势;障碍;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27-03

1 敏捷供应链概述

敏捷供应链,是指具有敏捷性特点的供应链。它是在不确定性、持续变化的环境下,为了在特定的某一市场机会中获得价值最大化而形成的基于一体化的动态联盟和协同运作的供应链。

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敏捷供应链具有以下特征:

(1)供应链上相关的利益各方具有多重的竞合关系。

(2)大规模定制时代的到来导致了供应链具有很强的随机性。

(3)核心企业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供应链响应定制客户的需要。

(4)整个供应链保持持续的动态,以能够充分满足核心企业响应客户的需要。

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敏捷供应链具有如下优势:

(1)速度优势。敏捷供应链增加了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通过供应链上多个合作企业的信息共享,可以全方位地对市场情况做出响应,因此,提高了企业的反应速度。同时,由于各个企业都专心于自己的核心优势,可以减少产品的生产与物流时间,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即时销售、即时生产和即时供应,将消费者的订货提前期降到最低限度。

(2)顾客资源优势。在敏捷供应链模式下,企业会通过对客户的电子商务环节开办个性化订购服务,客户可在网页上根据公司对产品组件和功能的介绍,自己选择零部件,自己设计产品的款式、颜色、尺寸,顾客的需求信息直接反映到产品设计、规划阶段,成为企业最直接的也是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3)个性化产品优势。敏捷供应链依靠敏捷制造技术、动态组织结构和柔性管理技术三个方面的支持,解决了流水线生产方式难以解决的品种单一问题,实现了多产品、小批量的个性化生产。

(4)成本优势。其一,敏捷供应链依赖信息技术的支持,成功地实现了客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订单驱动生产组织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库存量;其二,在敏捷供应链管理思想下,核心企业及构成供应链的上下游节点企业在战略一致的前提条件下结盟,所有的同盟利益一致,信息共享,由核心企业按照需求动态组合供应链,整个供应链网络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

2 建立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步骤

2.1建立柔性化虚拟企业

所谓供应链的柔性,是指供应链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柔性化虚拟企业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企业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销售点终端等,捕获实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并根据最新的市场需求,组织整个供应链,共同合作,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2.2实现物流运作可视化

物流运作可视化也就是让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能清楚地知道企业自身、供应商、下游客户、仓储设施以及第三方物流或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等的物流活动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共享。信息及时、准确、一致地在整个价值链中共享,可以在极大地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的同时减少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降低“牛鞭效应”及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2.3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供应链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快速反应,指物流(供应链)企业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了“产品”,而是准备了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它要求零售商和供应商一起工作,通过享受POS信息来预测未来的补货需求,通过不断地监控趋势以探索新产品,以便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更快的反应。

2.4改善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企业应从供应链全局的角度、战略的高度建立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合作企业要从关键信息的共享开始,包括需求的预测信息、库存水平信息、订单信息、产品生产计划等。合作企业只有实现了这些关键信息的共享,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现状,也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2.5实行延迟制造

所谓延迟制造,是指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将不同产品需求中相同程序制作过程尽可能最大化,而定制需求或最终需求的差异化制作过程尽可能延迟。其核心的理念就是改变传统的制造流程,将最体现顾客个性化的部分推迟进行。它可以最大化地减弱信息在供应链上传递所引发的“牛鞭效应”,以及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订单履约风险,并在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保持了供应链较低的运行成本,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3 在中国建立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障碍

敏捷供应链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进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另外,它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而目前国内的企业缺少的恰恰是这些实施条件。总的来说,这些实施条件或障碍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需要。据中国仓储协会2005年年底对分布于全国大中城市的61家中型仓储企业进行调查显示,在提供数据的59家物流企业中,只有31家企业拥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2)物流(供应链)研究相对落后和供应链专业人才短缺,是敏捷供应链发展的巨大障碍。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供应链)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虽然也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物流(供应链)及相关课程,但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特色,与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相比差距较大。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虽已展开,但缺乏指导,比较混乱。

(3)部门、行业和地方保护现象严重。各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制定政府法规多从本部门、行业、地方利益出发,致使许多从事物流(供应链)服务的企业想方设法寻求部门或地方政府的保护。在有保护的条件下开展物流(供应链)服务活动,造成一种不正常的、不公平的竞争格局,不利于形成社会化的物流(供应链)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供应链)网络。

(4)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传统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多数是一个封闭系统,不重视对供应链的管理,制造商、供应商和经销商缺乏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相互之间缺乏以信任和共同获利为基础的价值链,没有形成满足顾客在成本、质量、交货时间等方面的要求而反应敏捷的物流和信息流。

4 在中国建立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可行性措施

敏捷供应链管理提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引起管理界和企业界的重视。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对供应链特别是敏捷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和研究不够,因此研究国外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我国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1重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供应链发展提供必要的物流信息平台

政府应首先促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如ERP、MRP等在物流企业和广大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帮助和鼓励企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畅通,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2006年,我国中央及各级政府已开始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本建设纳入物流发展规划。

4.2加强人才培养,为供应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

敏捷供应链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丰富的物流知识,而目前国内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供应链业务的人才很少,因此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必经之路。首先,政府应当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其次,要引导研究咨询机构、社会团体组织及大专院校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供应链)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并借鉴国际经验,在物流(供应链)产业中推行物流(供应链)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4.3政府部门要为实现供应链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刚刚起步,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改进管理、搞好服务等措施,为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1)政策引导。就是政府通过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和相关的政策措施,为从事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2)改进管理。就是政府要调整管理思路和工作方式,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重点制止行业保护、地区封锁和有碍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维护供需各方特别是消费者一方的正当权益。

(3)搞好服务。就是政府部门要从规划建设、技术改造、查验通关、交通管制、工商管理、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搞好协调服务。

4.4企业应在供应链的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

工商企业作为现代供应链服务的需求者,必须增强现代供应链意识,认识到供应链与企业的整体工作紧密相关,搞好企业物流,优化供应链对企业不仅不会多花钱、增加支出,反而会节省经费、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专业物流等企业作为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必须突破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户满意为目标,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物流服务。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价值链;施工企业;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95-02

引言

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企业成本,成为了施工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的成本控制与价值链管理的结合也属必然趋势。利用价值链理论可以从企业外部和内部分析企业的成本活动,发掘企业控制成本的潜力,寻找施工企业的成本驱动因素,并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

一、价值链及成本控制理论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先提出的。波特将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及维护期产品各项活动的集合”。波特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成一系列互不相同但有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应是增值的,这些增值活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波特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5种基本活动和4种辅助活动,他根据这些基本和辅助价值活动建立了企业内部价值链。

(二)成本控制与价值链的联系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是通过企业外部和内部价值链的分析,确定企业价值活动的成本和收益,寻找成本驱动因素,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可以从企业的整个生产运营活动的价值链来分析企业的成本。将一系列的活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再单独地看待企业的某一个活动。基于价值链的思想,将企业中产品成本的范围提前,企业的成本不再局限于生产阶段,而是从研究与开发开始,到生产和营销,最终到提供顾客服务的一系列连续过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分析的目标,首先是分析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价值链,明确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以及与外部的联系,通过内部和外部价值链确定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定位,然后基于价值链,明确企业价值活动的成本控制目标。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产品成本分析首先从战略角度出发确定企业价值活动的成本投入,再从战术角度出发确定价值活动的成本耗费。根据价值链成本理念,企业的成本核算系统主要是提供企业制定低成本领先战略和成本控制的相应财务信息,包括企业价值活动的投入和成本,以及企业产品的成本驱动因素等等,从而满足企业价值链成本定位以及价值链成本控制的需要。

二、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问题

从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方面来说,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没有与未来发展战略结合到一起,准确地说,企业目前更多地将成本控制作为可以承揽项目的一个因素,是为了承揽项目而被迫采取措施来降低成本,而不是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最初的经营来积极考虑成本问题。这就导致企业从经营开始,成本控制工作就相对被动,实施中也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二)组织管理问题

在建项目施工管理中,施工企业虽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来降低成本,但是组织管理中仍然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项目成本控制意识淡薄,缺少拥有权力,承担责任的成本管理部门;二是只注重项目的成本控制,而对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注重不够;三是成本控制工作相对片面,缺乏全面的成本控制体系;四是对分承包商监管不严,共赢意识差。

(三)项目标后预算问题

实际上,很多企业对标后预算只是存在表面上的理解,其实标后预算是企业对中标项目以后的活印⑸产经营等活动的成本进行的一种测算。目前,施工企业间接费用的测算、材料价格和设备租赁价格的调查、施工方案的设计比选及各类临时工程方案、数量等的确定,往往由计划人员凭经验去估算,这对标后预算的最后结果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效果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成本控制目标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对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无法形成科学的指导,同时也无法形成科学的企业标后预算和成本考核,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没有太大的价值。

三、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体系运行保障措施

(一)基于外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措施

1.加强与供应商合作。通过集中采购供应方式,强化供应商合作,促使供应商在价格、质量、交货期方面做出积极的响应,从而做到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共同分担风险,削弱市场波动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可以减少材料库存量,降低企业管理储存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改善与业主关系。国家对基础设施目前的要求更多的是侧重于质量方面,因此,企业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如何保证工程质量上,努力开发新的施工技术,对项目的建设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杜绝偷工减料的问题出现。此外,要加深业主对企业的了解,增加合作的机会,为保持长期合作打下基础。

3.强化分包商管理。企业要对重点工程的关键节点工程牢牢把握主动权;要严格执行分承包商准入、清退制度,坚持择优选用、合理配用,坚决杜绝不合格分包商进场;要按照“先签合同后进场”原则,谨慎签订施工协议,防范合同风险,签订合同时要加强劳务队伍资质审查。从而将企业的内部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减少了在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并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基于内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措施

1.企业自身管理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一是变革组织结构。施工企业组织结构上要注意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以及物资资源尽量集中,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同时管理层次的减少还可以增加信息流动的速度,从而对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二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因为施工企业的人员流动性一般较大,这对施工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健全的激励制度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第一线施工的工作人员,往往工作环境比较差,企业可以考虑基本薪酬加奖金的激励考核办法,如设置相关奖项来激励员工在新技术新方案等方面的创新。三是强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随着近几年关于ERP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施工企业的信息化问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在ERP的理论中,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设计单位、业主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共享的平台,建筑参与单位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减少建筑过程中的冲突,提高协调性。

2.项目管理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一是选择最优施工方案。施工企业的施工方案直接影响施工的实施以及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施工方案比选政策,比选中可以采用价值工程的理念,价值量与成本比值最大的作为入选方案。二是强化合同管理。在合同的审核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从工程的质量要求、进度要求、造价要求、付款方式、付款时间、工程风险等各方面认真审核,这样在施工中双方的职责范围清晰,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因不可预见因素而造成的损失,维护企业利益。三是规范分包制度。为了降低分包单位对施工单位本身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规范工程的分包制度,并签订严格的分包合同,最大限度的保证施工企业本身的利益。四是加强现场管理。施工企业要把握投入和建设期的关系,整合资源,提高项目现场管理能力,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处理,注重项目的质量问题,尽量避免返工情况的出现。

3.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主要是指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如何有效的处理建材、设备既保证建材设备的充足供应又不造成材料的大规模堆积浪费。施工企业物资采购部门对供应商的供货过程采取动态控制原则,对供货的全过程实时监督以保证质量和供货数量。同时,需要联合造价部门对工程量进行准确预算,防止不必要建材库存,降低建材的存贮成本和资金不必要的占用。此外,采购部门还需要实时对市场动态和项目进展状况进行监控,根据项目的进展及时调整物资采购计划,既要保证物资的充分供给,又要尽量降低采购的成本,降低物资的库存。

4.预算管理的成本控制措施。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资源配置和协调部门关系、保障战略目标实现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只有企业拥有体系健全、责任明确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才能发挥出预算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作用,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施工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优化资源结构,有效控制开支,确保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还要构建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积极对预算管理进行总结和分析,不断去了解企业发展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

Y语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成熟以及投资主体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成本领先已经成为施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运用价值链理论和成本控制理论的知识,对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施工企业要完善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措施,提高成本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获得成本竞争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供应链 煤炭企业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34-01

一、引言

当前,企业面对复杂而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承受着更多的生态保护责任和义务。倡导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必要运用SWOT方法分析企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所处的优势、弱势、机会及威胁。市场的发展,供应链间的竞争,企业必须通过供应链的低碳化,以获得竞争优势,并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在供应链的低碳化上,需要实施有效地措施和行动。

二、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

韦里克教授提出的SWOT分析法,成为了企业制定战略、分析市场的重要工具,已得到学术界与商界的认同。在此,运用此方法,对企业在低碳经济下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

1.优势。①低碳产品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空间也更加广阔。短短几年间的低碳经济,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支柱。②政府也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企业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面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加剧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走低碳经济之路,才能退出低谷。政府为大力鼓励低碳经济发展,已将其列为战略发展方向,并不断出台各种新政策,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对低碳行业的投入,实施低碳产品认证。③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成为不少企业应对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障碍。研发和推广低碳产品,可成功应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挑战,扩大出口量与范围,增加国际市场份额。

2.弱势。①企业观念落后,跟不上市场的发展,过多的关注眼前利益和成本代价,不重视对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环保观念较为淡薄,没有从长远利益考虑发展。其次,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②规模小,技术落后。不少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充足,科研人才欠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差,难以满足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没有足够的资源致力于低碳产品的开发及推广,成为转型的瓶颈。③低碳产品成本较高,未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低碳产品未成为多数产品;消费者环保意识低,对低碳产品的认识不足,对低碳产品的消费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3.机会。①维护和提升企业形象。企业研发和推广低碳产品,有助于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和提升形象,促进环保,进而产生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利于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与品牌的认知。②及早获得市场份额,建立企业品牌。在低碳经济的初期阶段,进入低碳行业的企业较少,竞争不激烈,市场空间广阔,应抢先进入,以便及早的占领市场,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③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如今低碳产品的数量、种类较少,研发低碳产品可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大幅提高整体实力,获取竞争优势。

4.威胁。①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企业研发和推广的低碳产品,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正面影响很难立刻显现,长时间才能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低碳产品在某些方面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对环境、生物产生新的优势低碳产品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市场空间广阔。②政府的不确定性。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及如何研发推广低碳产品,政府还缺少全面、具体的政策导向,以及明确的判断标准,这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③市场和消费者的逆反心理影响。某些企业可能借高科技和生态环保的名义,以虚假的低碳产品欺骗广大消费者,造成市场对低碳产品的反感和不信任,使低碳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受阻。

三、企业实现供应链系统低碳化的方向

市场形势的影响,迫切需要降低成本和增强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供应链管理思想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等连成一体)网链结构模式。该企业结构模式,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其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低碳经济下,单个企业走低碳化的道路很难应对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市场,必须通过供应链的低碳化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低碳化,需要在每一个环节和流程尽可能做到低碳化。实施低碳化措施:1)采购上的低碳化。采购要求在产品的研发中尽可能选择低碳原材料,且原材料要具有良好使用性能,使得在生产制造、产品加工、产品使用、回收处理的过程中能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2)研发、制造过程的低碳化。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研发、生产的全过程,从而减少能耗、降低碳排放、提高效益目标出发。3)物流上的低碳化。要求企业的现代物流水平不断提高,优化物流布局。采用低成本、低能耗、碳排放低的节能环保运输设备,做到运输系统的低碳化。4)营销中的低碳化。要求在进行市场研究调查、产品定价、渠道管理、促销活动、广告等整个营销过程中,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低碳化理念为指导,保证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5)消费上的低碳化。要求消费者树立低碳化消费的观念,转变消费模式。摒弃大量消耗能源和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过低碳化生活方式。

四、实施供应链低碳化的措施

1.着眼于长远利益。建立各节点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把供应链的低碳化提高到战略地位。通过伙伴关系的建立,可从长远的角度把供应链整体利益实现最大化。在基础上,也能真正把供应链的低碳化提高到战略地位。保证措施彼此间的协同,经营管理围绕低碳化展开,与伙伴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运作保持基本一致,就能保障自身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重组供应链上的业务流程。在系统观的指导下重组供应链上的业务流程,并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供应链的低碳化。除核心企业外,涉及到供应链上的其他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等,要用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指导供应链的低碳化,优化系统,实现效益最大化。业务流程重组的平台就是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

3.供应链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低碳化,供应链上的各企业需要共同建立长期的评价体系,并依据评估结果,与各利益相关者沟通协调,以便于解决存在的问题。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也可作为内外环境分析与决策的依据。

4.开展低碳化消费宣传,积极培育市场。企业既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力军。不论是从自身的利益考虑,还是从履行社会责任考虑,都应成为低碳经济的引领者。企业要在消费者中积极宣传低碳消费模式,强化公众的生态理念,使之选择和接受低碳生活方式。

5.低碳文化供应链的建立。供应链是跨区域、行业的,其各节点企业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理念,进行企业文化整合就成为一项重要内容。要不断深化低碳理念,增强生态意识;决策时,除考虑经济利益外,还要判断能否促进供应链低碳化,保证各项行为都与整体利益保持一致。

五、结语

低碳经济已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实施中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市场空间和商机也并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准确判断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适时调整发展的战略方向,才能持续保持优势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5

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为担保,转变银行信用评级方式,从以主体评级为主转变为以债项评级为主,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区别于传统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将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日常管理、出入仓监督等监管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通过其对质押物的严格控制保证信贷操作的封闭性。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的能力和意愿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的回收,银行有必要对监管方和借贷方施以合适的奖惩措施,以其外在的驱动力促成监管方与被监管方在博弈关系中达成合作共赢。

1文献回顾

2007年胡跃飞[1]提出被学界广泛认可的供应链金融概念:供应链金融是银行根据特定产品在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授信额度方式的融资业务。

供应链金融中各参与主体的博弈研究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在不同约束条件和特定背景下研究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从博弈内容可以分为四个研究方向:一是从合作视角去探究参与主体的合作竞争机制。马娟、万解秋(2015)[2]从异业协作视角分析了银行和第三方物流的合作机制,认为双方博弈是否能得到最优策略取决于一方退出对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大小。二是针对各参与方的融资决策行为展开的博弈分析。弯红地(2008)[3]通过银行、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博弈,证明了核心企业是否担保是供应链金融得以实现的基础,银行需要与核心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肖奎喜、徐世长和熊剑(2009)[4]在供应链金融的银企博弈中引入了麦克米伦“融资缺口”和“协议利率”的概念,研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和理性突围问题。三是不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的博弈分析。严广乐(2011)[5]在其研究中运用博弈方法分析了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的有效性,认为在供应链金融融资系统中引入第三方物流对中小企业扩大融资规模,银行缩小信贷风险,提升物流企业产品附加值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对博弈增加特殊的约束条件后对博弈行为选择变化的探究。罗勇、陈治亚(2015)[6]认为在监管合同中增加奖励和惩罚措施,纳什均衡点将远离原点,第三方物流和借贷企业将以更大概率选择合作。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是否借贷,借贷方是否违约,核心企业是否担保这几个范畴,少有针对供应链金融中监管方与被监管方的博弈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方法,分析在不同的激励方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借贷企业的行?檠瘛?

2供应链金融中的“委托―”问题

“委托―”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双方目标函数不同,方凭借信息优势极易在委托关系中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经济学的激励理论是将方和委托方的利益协调问题转化为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激励理论被应用于监管领域,衍生出了激励监管理论,该理论在信息不完全的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激励机制。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中的融通仓和保兑仓业务,在实际操作中会涉及区别于一般融资模式的特殊参与者――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由于其业务能力限制,不能对货物类的质押物做出准确估值,也不能在质押期间对这些质押物进行日常管理,而货物类质押物稍有保管不慎就会产生价值损失,有鉴于此,将此类业务委托给专门从事仓储的物流企业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在封闭的信贷操作中,物流企业需要依据银行指示,凭借自己的专业团队和信息系统,实现交易行为和程序的实时准确控制以及对物的精确管理,实际上承担起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监管和贷后风险控制的职责。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属于委托方,第三方物流企业属于方,依据“委托―”理论,双方目标函数不同掌握信息的优势不同,必然会产生道德风险,物流企业在收货、放货、保管、盘点、启动质押、解除质押、权证审核等流程中是否尽职监管,直接影响到银行封闭性信贷操作的实施。银行可以设计一套针对方的有效激励机制,防范第三方物流的道德风险。

3监管方与借贷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31演化博弈

演化博弈放松了传统博弈论中“理性人”的假设,分析框架建立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有限理性下的博弈方不会在一开始就得出最优策略,而是通过学习和试错一次次调整,最终得到动态稳定均衡解。

32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321博弈双方及其行为选择

博弈双方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借贷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严格监管或不严格监管;借贷企业的行为选择是投机或不投机。

322博弈策略及参数设置

如果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贷款企业选择不投机,则双方获得自己的正常支付πL和πS,πL的构成为银行此项贷款所获得利息与物流企业监管费率的乘积,再减去物流企业的监管成本,πS的构成是贷款项目的收益减去付给银行的利息再减去其项目成本;如果监管方选择不严格监管而贷款企业选择投机,则贷款企业获得投机收益US,投机收益来源于贷款企业欺骗银行所谋取到的超额收益,监管方由于监管失职形成一笔损失FL,在不考虑银行奖罚的情况下,FL为因其名誉受损,失去银行长期合作机会的潜在损失;如果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借贷企业选择投机,此时投机失败,借贷企业付出投机成本SS,投机成本是贷款企业为便利其投机掩监管方耳目而付出的成本,一旦投机被发现这部分成本就损失掉了,此时监管方支付不变化;如果监管方不严格监管借贷企业不投机,此时监管方搭了贷款企业不投机行为的便车,增加了一笔额外收益UL。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假设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群体中选择严格监管的企业比例为X,不严格监管的比例为1-X,借贷企业群体中选择不投机的比例是Y,选择投机的企业比例为1-Y,X(t),Y(t)均是时间t的函数,X和Y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3不考虑激励措施下的监管方与贷款企业博弈

给F(x)求导[SX(]dF(x)[]dx[SX)]=(1-2x)[y(UL+FL)-UL](5)

此时有两种情况:当y>[SX(]UL[]UL+FL[SX)]时,x=1是为演化均衡点,即监管方群体趋于严格监管;当y

复制动态模型反映了监管方的策略行为选择过程, [SX(]dx[]dt[SX)]表示随时间变化,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的变动速度, [SX(]dx[]dt[SX)]>0时监管方选个严格监管的概率会增加,反之减少。

同理可得,借贷企业不投机的复制动态方程是:

F(y)=[SX(]dy[]dt[SX)]=y[ES(不投机)-ES[DD(]-[DD)]]=y(1-y)[x(SS+US)-US](6)

??x=[SX(]US[]US+SS[SX)]时,F(y)0,此时y的任何取值都是稳定均衡状态;当x≠[SX(]US[]US+SS[SX)]时,令F(y)=0,则y=0或y=1时取得稳定状态。

给F(y)求导[SX(]dF(y)[]dy[SX)]=(1-2y)[x(US+SS)-US](7)

此时有两种情况:当x>[SX(]US[]US+SS[SX)]时,y=1是为演化均衡点,即借贷企业趋于不投机;当x

复制动态模型反映了监管方的策略行为选择过程, [SX(]dy[]dt[SX)]表示随时间变化,借贷企业选择不投机策略的变动速度,[SX(]dy[]dt[SX)]>0时借贷企业选择不投机的概率会增加,反之减少。

34激励方式一:对借贷企业施加惩罚

在银行的信贷合同中,借贷企业不投机是其应当履行的义务,反之投机行为必须受到惩罚,在二者关系中只有惩罚不需要奖励。相较之下,银行对监管方的激励措施则必须有奖有罚。从银行的成本考虑,如果银行可以绕过第三方物流的监管,那么银行就失去对监管方施加激励措施的动力。当贷款企业存在投机行为时,不论投机是否成功,银行都会对其罚款,罚款金额为T。监管方支付不变。

35激励方式二: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施加奖惩

借贷企业是否投机有明确的判断标准,但第三方物流是否尽职监管则很难判定。当借贷企业选择投机而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时,判定为投机失败,此时银行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给予监管奖励K,反之若借贷企业选择投机监管方选择不严格监管,则投机成功,银行施加失职惩罚T。其博弈矩阵变动见表3。

(3)K≠0,T≠0即同时存在奖惩时,当y=[SX(]T+K+FL[]T+K+UL+FL[SX)](11),F(x)0,此时x的任何取值都是稳定均衡状态;当y>[SX(]T+K+FL[]T+K+UL+FL[SX)]时,x=1是为演化均衡点,当y

4博弈分析

41增加激励措施对监管效率的作用

按照方案一增加激励措施后,博弈仍然不能实现演化稳定均衡,但在x的分母中增加了惩罚T,此时相位图中与Y轴平行的x直线可以向左或向右移动,如果x向左移动会增加相位图右上角博弈双方同时选择1的面积,即方案一中的x若小于不激励时的x,则双方选择(严格监管,不投机)策略的概率就会增加,此时US

方案一、方案二都可以促使博弈双方以更大的概率选择(严格监管,不投机)这一最佳选择,且因为两个方案激励对象不同,所以两个方案互不影响不能比较孰强孰弱。如果两个方案二选一则银行倾向于选方案一,两个方案同时使用则效果更强,由于可控制的参数更多实际操作性也比单独使用一种方案好。

42奖励策略和惩罚策略之间的比较

在方案二中,分别考虑了T=0,K=0,K=T,K≠T几种情况,计算可知,如果只考虑单一惩罚或单一奖励,K=T时效果一样,如果K≠T,对y=[SX(]K+FL[]K+UL+FL[SX)],y=[SX(]T+FL[]T+UL+FL[SX)]相减作比较,得到:若K>T则直线y向上移动,此时选择严格监管的第三方物流减少;若K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零售企业;绿色营销;竞争力

低碳经济其本质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零售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促进零售业的发展,同时又会带动消费的增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稀缺,这必然要求整个社会重视可持续发展,而企业是社会活动的主体,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必然要求零售企业重视低碳经济的到来,应该开发低碳产品,开展绿色营销活动。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其本质是要求所有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注重成本的节约,提高节能效果,降低能耗,以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状态。

1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调查情况

本课题组于2016年7月至8月对广西部分零售企业比如南宁朝阳沃尔玛、南宁百货大楼、南城百货等大型零售企业就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访谈调查,在问卷调查中总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200份,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78人,占39%,女性122人,占61%。被调查者年龄在20岁以下有18人,占9%,21—30岁之间有90人,占45%,31—40岁之间有50人,占25%,41—50岁之间有40人,占20%,50岁以上有2人,占1%,从这一数据反映出零售企业一般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在“您对绿色供应链的了解情况调查中”,回答了解一点占44%;不了解占43%;没听说过占13%。从这一数据反映出企业基本上都采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措施,员工也了解绿色供应链管理,但了解情况不是很深,说明了企业应该更加进一步让员工参与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行动中来。在“企业是否重视与供应商的关系”的调查中,回答是的占62%;回答否的占4%;回答不清楚占34%。这说明了零售企业要实施供应链管理必须重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在“企业是否开展绿色办公相关措施”的调查中,回答否,没有开展绿色办公措施的占15%;回答是已经开展绿色办公相关措施占54%;回答不清楚占31%。说明了企业都已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员工环境意识”的问题中,回答没有开展相关活动占20%;回答环境理念和技能培训占45%;回答开展公司内部环境宣传占20%;其他占15%。从这一情况反映出,企业要重视员工环境理念的培训,让员工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在“企业开展哪些措施支持环境公益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的问题中,回答没有相关活动占16%;回答号召员工参与环境相关公益活动占52%;资助环境相关公益活动10%;参与环境保护相关公益活动占22%,从这一调查数据表明已有过半的企业开展了号召员工参加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

2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还有待提高

从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员工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也进行了相关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培训,但培训的力度还不够,有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了解,对绿色产品也不熟悉,也有被调查者表示企业应该加强员工的绿色环保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2.2消费者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识还比较缺乏

众所周知,实施绿色供应链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消费者一般也不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来购买绿色产品,消费者虽然对“低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低碳意识也逐步加强,但与发达国家的低碳消费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消费认为“服务价值较高”,这是阻碍消费者践行绿色环保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零售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说,要提高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2.3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员之间缺乏合作在调查中,零售企业也认识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合作关系只是处于低层次的合作,缺乏长期合作的稳定机制。根据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内部价值链,还取决于外部的价值链成员的良好合作,这里的价值链成员不单纯包括员工,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绿色,即环保,而绿色的运作在于降低原材料的成本,最终形成整体绿色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3低碳经济模式下零售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3.1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

目前消费者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不高,对低碳消费看法不一致,认为自己作为单个的消费者,与社会强调的低碳经济无关。在我们的调查者发现,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认可程度比较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不看重低碳商品,因为标有低碳的商品价格普遍高于非低碳的商品,因此也不愿意购买标有绿色环保产品。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看中的是产品的价格、服务质量以及品牌,只有少部分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低碳商品,这部分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消费者低碳商品的好处以及提高消费者的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只有公众健康和环境意识深入人心,注重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成为人们选购商品的主要因素时才会考虑到低碳商品。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企业的全员管理,即把顾客也纳入到自己的核心成员,企业应该要有与顾客实现“双赢”的战略思维,把顾客看作是利益相关群体的主要成员,企业在从事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对其利益关系人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企业在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的同时也是在树立企业自身的形象,对其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也是很有裨益。美国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召回铅污染玩具这个案例,表面上看,美泰及时召回有害产品,但其深层次含义是通过召回有害产品,一方面显示了其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3.2低碳经济模式下需要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整体竞争力

低碳经济是一种运营模式,企业应该全方位的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为顾客购物带来便利,减少顾客的购买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应该充分了解顾客需求,与顾客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的需求,对顾客的要求能够及时做出快速反应。低碳需求的满足给企业的整个运营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企业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以此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低碳需求的管理不单纯是营销部门的责任,而应该是企业整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要求企业应对环境的变化有个快速的反应能力,而传统业务流程是以分工为基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只能适应静态的、单一的营销环境,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动态市场的反应能力。随着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分工不断细化,业务流程应该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适应变化的、多样化的、动态的环境,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顾客的绿色需求,以此形成企业整体竞争力。

3.3低碳经济模式下需要企业进行战略转型

低碳经济模式要求企业由粗放型向低碳化、集约化、精细化转变。每个企业都不是孤立运作的,在全球社会大环境背景下,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这里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气候环境,还包括人文、科技等环境。任何一个经营的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全球“大气候”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必须进行战略转型,需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这里的社会责任不单纯是对企业负责,还包括对顾客、股东、社会环境的负责。希望企业在开展运营过程中要有低碳创新思维,开发低碳产品。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经济其本质就是竞争经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非常低,企业真正经营的不是简单的产品,而更多地是经营自己的诚信品质。金钱不是衡量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志,而永续经营才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把眼光放远一点,要有长远的战略思维,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好,其利润才会滚滚而来。

3.4低碳经济需要提升产品竞争力

低碳是一种战略思维,这种战略思维最终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力。低碳产品通常具有节能环保、减少环境污染等作用的产品。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其低碳产品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供应商提供的节能实体产品;其次是自身具有节能环保的营销环境;第三是产品的使用及售后服务要节能环保。低碳应该是品牌的核心价值。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要进行低碳产品的销售,必须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关系。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模型,指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有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外部价值链组成。内部价值链成员包括企业的员工、管理层、股东等,外部价值链成员是由供应商、经销商和顾客组成。其中供应商是零售企业价值链的源头。如果零售企业与供应商就低碳产品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即使自身具有绿色创新思维,也是无济于事。低碳产品可能刚投放市场,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由于消费者受到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对于新型的低碳消费可能还有点适应不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的全员推广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低碳产品的竞争力才会慢慢凸显出来。低碳产品要为消费者所接受,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卖点,这个卖点应该表现为差异性和独特性,不为竞争者轻易模仿,这样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总而言之,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到来,企业应该成为低碳创新的领导者,零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的主体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零售企业必须转变自身的战略观念,牢固树立低碳运行理念,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低碳产品,以此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贾昌荣.低碳营销———低碳消费浪潮下的新营销模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4).

[2]王淑翠.荆林波基于顾客体验视角的我国百货业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4,(12):16-17.

[3]苏云峰.传统大型零售企业实施全网电子商务策略分析[J].商业时代,2014,(12):68-69.

[4]董常亮.“云”消费时代零售企业竞争力发展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京),2014,(10):74-78.

[5]宋继承.O2O趋势下消费者产品需求特性变化与营销策略[J].财经理论研究,2014,(5):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