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书法范例6篇

莫言书法

莫言书法范文1

莫言的获奖圆了中国人的一个梦。中国其实与诺贝尔文学奖蛮有缘的。早在1938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以《大地》一作获奖。这部作品的素材就取自邻近我家乡的皖北宿县。几十年后的2000年,一位名叫高行健的法籍华裔作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从各方反应来看,这位高作家的获奖实在是没有什么公信力。直至来自山东高密的莫言众望所归地摘取今年的奖项。

这是一位真正的中国本土作家获奖,其意义远非前两位可比。梳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有资格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很多,比如鲁迅、林语堂、沈从文等。但为什么偏偏是莫言而不是其他中国作家呢?这不能不提到莫言背后的一个人。在莫言获奖之后,许多行家都称,莫言能获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的努力。这个人就是瑞典翻译家陈安娜女士。

陈安娜开始翻译莫言作品大约是在1994年到1995年前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劳》等三本小说的瑞典文版译者均为陈安娜。最近的一本《生死疲劳》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这部作品陈安娜2006年就开始翻译,费六年之功,全稿修改至少七次,直至今年5月才出版。除陈安娜之外,另外一个功不可没的人是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没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说译成英文,莫言的影响力也难以进入西方。作为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级大师,数十年来,他已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国家的读者。

翻译无疑成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因了陈安娜,莫言才被瑞典文学院认知,才有了今天莫言的辉煌。以著名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市为例,每年都有许多国家的书商和出版机构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展。中国也曾有幸在前两年成为该书市的主宾国。但即便中国成为当年的主宾国,中国作品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须知,在有“全球最大书展”的法兰克福书市上参展的,95%都是英文作品。除了华人之外,世界上有多少人能说汉语?又有多少人能读懂中文?中国作品再出色,没有翻译这个媒介,最终还是无法如愿走出国门,也就无法让更多的民族、更多的读者欣赏。翻译一直是、在很长时间内仍将是中国作品走向世界的主要瓶颈。

好歹有了莫言。当莫言获奖的消息传到国内,用“洛阳纸贵”来形容莫言作品的畅销程度绝不夸张,甚至还有所不及。这是莫言的幸事,但绝不是中国文学界的幸事。在读者和粉丝们纷纷涌向莫言作品专架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把目光同样投到其他中国传统文学作家的作品上呢?

这让我不禁联想起在德国的时候。乘火车长途旅行时,经常看见车厢里的旅客捧着一本简装书在静静阅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人抽烟,无人喧哗,更无人打牌、嗑瓜子……

这就是德国,这就是欧洲。其实早在二三十年前的中国,也曾有过这样的读书型社会出现。那时的人们在刚刚走出了“”的文化沙漠之后,对知识的渴求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尤其是青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读书:公交车上、校园的一角、昏暗的路灯下……

可惜的是,商品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来得过于迅猛,对刚刚形成的读书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年轻人不再流连于书籍,而是沉迷于网络;学生不再为思想和理想读书,而是为考本读书……

理想在沉沦,信念在沉沦,文学在沉沦……一切为了生存。尤其是文学。难以想象,在书市萎缩、读者萎缩的情况下,文学还怎么生存?先是诗歌渐渐走入历史,继而是散文、是小说。后者还在挣扎,只不过换了一种活法:如果网络小说也能称为小说的话。

莫言书法范文2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莫言成为首个荣获此奖的中国人。

【名人评价】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他还曾亲口对莫言说:“你的小说太长了,你写得太多了。”莫言幽默地回答:“我知道,但是因为我非常会讲故事,只要开始了就讲不完。”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作家中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何向阳:他把自己当成老百姓来创作。莫言是一个创造力很旺盛、想象力很丰富、每部作品都不重复、非常具有探索精神、有巨大的创造能量、不断挑战自我的作家。从去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到今年获得诺贝尔奖,是全世界对莫言的肯定。从《红高粱》到《丰乳肥臀》,莫言一步步走来,他的作品一直在写故乡的亲人。他把自己当成老百姓来创作,而不是居高临下,他的作品始终贴近土地,是一个忠于故乡和文字的作家。

韩少功:莫言得奖鼓励了中国作家。这是中国大陆作家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肯定,是一个好的起点。莫言得奖也鼓励了众多中国作家,这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的善意表达。当然,也不要把这个奖看得太重,因为得这个奖的中国作家太少了,最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学越来越有力量,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中国文学要想进一步得到世界的认可,还需要有好的翻译,只有好的翻译越来越多,我们才能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认可中国文学。

苏童:莫言获奖是中国作家的成功。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莫言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获得这个奖应该说是实至名归。我个人比较喜欢他中期的作品《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当然他近期的作品《檀香刑》《蛙》也是写得非常好、非常专业的作品。莫言的这次获奖,当然是中国作家的成功,更是文学、文本以及他个人文学特质的成功。诺贝尔奖的评委都是专家,以前总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带有政治性,我看未必是这样,这次莫言就是以他纯文学性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书完全可以跟这些大师平起平坐。

【相关故事】

1.酷爱阅读。莫言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2.书架上只剩经典。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书,都是经典。比如说中国的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因为每次拿起一本书来,还没有读一半就被别的事情打断了,等你下一次拿起另外一本书来,又把前面的书忘掉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3.饥饿与孤独是一种财富。莫言在很多地方重复过一句话:“海明威曾经说过:‘不幸的童年是作家创作的摇篮。’”莫言这话多少有些冤枉双亲,因为比起从小失去父母的川端康成和有一个酒鬼父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来说,莫言的那点不幸实在可以忽略不计。莫言常说,饥饿与孤独是他创作的财富,其实莫言童年时候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饿得面黄肌瘦、痛苦不堪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最后能饿成作家,特别是像莫言这样有名的作家,屈指可数。他的不幸,也是他的财富。

4.面向苍生,背对文坛。莫言曾说:“背对文坛是我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提醒。不要被这些文坛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应该知道作家最神圣的东西是什么,作家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并不代表一种行为。”

5.写作源于生活。《蛙》是莫言的代表作,小说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这部作品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他说,触发自己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动因并非因为其敏感,而是人物:“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姑姑”的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想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由来已久,以前莫言也在一些中短篇里写到过一些,而这次的出手,莫言称之为“算总账”。

6.媒体上很少露面。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

7.谦虚。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他仍然常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有时候,他会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他甚至不太愿意用小说家这样的字眼。他的谦虚不是表象更非伪装,只有对自己、对他人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作家才会有这样谦和又自信的胸怀。莫言曾说“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谁都好,那这个作家也就到此为止了。”

8.获奖不能代表什么,将会继续努力创作。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表示:“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我会继续努力。”

【相关链接】

莫言获诺贝尔奖引发三大思考

孙丽萍

以书写山东高密乡村形成鲜明文学风格的中国著名作家莫言2012年10月11日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次标志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视野的重大文化事件。而它也为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融入世界留下了许多启示和思索。

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拥有包括莫言在内的不少世界一流作家,但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交流还是存在着不小的障碍。莫言此次获得西方最受关注的文学奖项是一次奇迹般的突破,但中国文学要真正走向世界依然任重道远,它必须善于触动灵魂、书写人性、摈弃浮躁、关注现实,还要通过翻译努力跨越文字和文化的围墙。

中国文学应该关注现实、书写灵魂

长期居于世界文坛一隅的中国当代文学如何给世界带来贡献?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赞扬莫言的文学作品发人深省。评论说,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许多评论指出,莫言在《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中,以乡土中国为原型塑造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张力、寓言式的而又充满深厚历史感的世界。

《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说,莫言诡谲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令人赞叹。他更以持续30年的丰盛的文学创作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

莫言的想象力从来不脱离现实: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通过一个乡村妇科医生来反思计划生育、代孕生子等社会问题;《檀香刑》则通过描写暴力、酷刑和苦难,来警醒世人抑制欲望和邪恶的天性。

莫言的笔下不回避黑暗和丑恶,他通过写作来解剖人类灵魂和社会,认为“只有跟恶和平共处,善和美才可以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莫言还曾多次表示“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

在巴金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文学评论家周立民看来,“莫言的贡献在于,他从《红高粱》开始,就在寻求讲述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方式。他始终没有从当代中国的现实中退场”。而缺乏对现实的关注,正是当下不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软肋。

需要拒绝浮躁的写作态度

今年57岁的莫言小学辍学,1981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踏上文坛。三十年来他的写作态度始终如一:摒弃浮躁世界诱惑,潜心文学创作。

与莫言相识二十多年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形容,无论是当年初登文坛的腼腆少年,还是后来名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莫言“始终低调,窝在山东老家的乡村里写作”。

在今年上海书展上,莫言对微博的一席直言曾引起纷扰。“我经常在睡不着觉时,闭上眼想象:此刻的空中有数以千万条计的短信、微博,在不断地覆盖。上亿人在写微博,将来有谁的微博能够留下来?绝大多数微博都是写作者自娱自乐、自我膨胀的产物。”

与一些作家热衷于网络曝光率、关注度和点击率相比,莫言始终保持着一个写作者的本色和对文学的虔诚。

中国文学需要翻过“翻译围墙”

程永新指出,莫言获得诺奖,将大大鼓舞与刺激中国作家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回顾历史,鲁迅、沈从文都曾经离诺奖很近。但不可回避,“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汉语的特质,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交流还是存在着不小的障碍”。

事实上,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世界一流的作家,在世界上也享有广泛声誉。王安忆、王蒙、北岛、欧阳江河、苏童、余华、格非、贾平凹等众多作家正在让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前行、惊喜不断。

“中国文学一直在进步。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要说不足的话,我们缺少强大的哲学背景,还缺少一点宗教情怀。”程永新说。

但唯一令人忧虑的是翻译成为阻隔中国文学和世界联系的围墙。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认为,莫言此次获奖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他笔下的乡土中国吸引西方文学界和读者。二是因为莫言的作品已经被大量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不仅仅是英语,还包括很多小语种,在西方的传播比较广泛。

以诺贝尔文学奖的所在地瑞典来说,莫言就有三部代表作被西方汉学家陈安娜翻译出版,分别是:《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中国当代虽然有许多像莫言一样的优秀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往往很少被以精妙的翻译介绍给世界各国的读者。”

史领空期待,随着莫言的获奖,世界将把眼光到更多的中国当代作家身上。这也会激励更多外国翻译者、作者来翻译、介绍中国的文学作品,这对于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意义极其巨大。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作家、出版界、文化界等方方面面也应该增强文化交流意识,推动更多中国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走向西方读者。

(选自2012年10月12日《新华日报》)

莫言: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桔 梗

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的影响。幼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如《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曾说:“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振聋发聩。冯牧文学奖曾评价说,“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莫言的《蛙》则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点回顾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变化与影响,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上也已享有名望。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对其评价称: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莫言书法范文3

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一个小县城里买的,卖书的小贩推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户,厚厚的一本《莫言文集》标价五十二元,我只用五块钱就买到手,同时还买了一本《王朔文集》。我像捡了便宜似的飞逃回家,生怕小贩会反悔。后来才知道,这些不过是盗版书,无数的错别字明目张胆地出现在每一页纸上。现在回想起来,只觉无奈,当时我刚参加工作,工资每月四百多元,哪里舍得花几十元钱买一本正版书。倒是要感激这些盗版书,让我接触到当时的先锋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那时,我一边抱怨着圈改书中的错别字,一边兴趣盎然地读完那本比砖头还厚的《王朔文集》。但当我以同样的心情兴奋地翻开《莫言文集》时,得到的却是一种痛苦的经验——无论长篇的《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还是中篇的《透明的红萝卜》、《幽默与趣味》,我总是读了几页开头,就再也沉不下心看下去。那时我就知道,读书就如一个人的口味,有人喜欢酸辣,有人中意甘甜,自己不喜欢的书,硬读下去只怕会引起消化不良。

这本《莫言文集》于是束之高阁十数年,若不是其作者获得了振奋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它或许永远也不会被我从书柜的最顶格上取下来。但是,我发现十多年过去,我的口味也没有多大改变,莫言的旧作仍不是我的佳肴。看网上新闻,说这几天莫言的书全部卖断货,图书馆里他的书也被借空。而我,也在网上预订了的莫言的新作《蛙》和《生死疲劳》——诺奖得主的作品是值得一读的,但如仍不是我之所好,也不妨仍让他人去读好了。

由此再看“莫言热”,就感受出一点悲凉来。获奖永远是个人的事,与他人、与国家能有多大的相关?诚然,会有人认真阅读并从莫言的文字中得到精神和审美的滋养,但肯定也会有人和我一样感到不对胃口吧?更多的人是凑个热闹,他们不在意也不寻找自己心灵所好,纵然锦衣玉食,内心依旧空虚而瘦弱。

没有得到滋养而唱响的颂歌,朝着图腾的迷途行进。有人说莫言获诺奖,比中国人第一次夺得奥运会金牌还要有纪念意义,并将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但说这话的人想必自己也很清楚,得一块奥运金牌,并不能看做国人就因此重视体育并能从中培养出勇敢的精神和坚强的个性。同样,一个中国人获得了盼望已久的来自西方的诺贝尔文学奖,自然也无法期望国人从此走出拜物主义的迷茫,在文学中关注自己的灵魂。毕竟,文学不是一时之热,也不是作家们的竞技,它是心灵的事业,它追寻的是人类精神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而不是其他。

在网上预订莫言新作的时候,还有另一种悲伤从我的心底涌上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语作家,莫言并不是第一个,但他比之前高行健幸运多少倍啊!我想起了我曾多次在书店和网上寻找高行健的书而不遇。这样的悲伤是带着气愤的,就像多年前我在电影院里看《色·戒》感到剧情莫名其妙时的感觉,那时我多么羡慕能去香港看完整版的朋友。

莫言书法范文4

自古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贤”之美誉。而今又出一文豪。莫言同泰山、黄河、孔子一样有名,载入史册。

这是从红高粱地里走出来的世界鼎级的文学巨匠,是中国人首次获得的诺贝尔奖。这是红高粱酿出文学巨奖。

莫言对于故乡东北乡有着特殊的感情,那里有故乡的水,肥沃的土地,亲人的怀念,火红的高粱,古老的风土人情,创作灵感,说不完的故事,引人入胜。

当我再一次畅饮高粱红,似乎品出红高粱的真正品味。淳朴、甘甜散发出浓郁的乡土芳香。使我联想起电影《红高粱》中东北乡红高粱起伏跌宕的波澜壮阔的场面。自此红高粱进入我的灵魂深处,久久不忘。当我回想走进银川“西部影视基地”《红高粱》的拍摄场景地时,虽然那里没有红高粱,看着莫言同张艺谋、姜文的赤身裸膊的合影照,似乎亲身感受到红高粱火热感人的气息,红高粱酿造出张艺谋、巩俐、姜文、莫言等巨星。

在初冬的艳阳中我走进红高粱的故乡——高密市莫言笔下的东北乡。所谓的东北乡那是留在莫言记忆中的故乡的过去,现在已改名大栏镇平安村。这里距青岛约60公里,离高密城约20公里。胶河静静在村边流过,那里留下莫言童年的美好记忆。破落的旧居老宅现已返修,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自己出钱修缮的。坐北朝南5间平房约60余平方米。黄泥涂成泥墙铭记着古老的故事。低矮的土围院墙,高高的门楼,黑漆木板门上写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宽阔的院落上胡萝卜地已平整,只有屋墙上大理石“莫言旧居”的红色大字才证明这里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获得者莫言的家。

莫言的父亲管贻范现年90岁,现在与二儿管谟欣住在村西的8间大瓦房里。他身体健康,眼不花,耳不聋。高高的身板,红润的脸庞。当提到儿子获奖时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他如是说。一生与老伴生下7、8个孩子。活下3男1女4个孩子。老大管谟贤,原是高密二中副校长,现已退休。老二管谟欣在家务农,老三管谟业,即莫言。还有一个女儿,住邻村。莫言的妻子杜勤兰及女儿管笑笑都在北京。女儿是某高校老师,现在已结婚生子。

莫言的旧居1912年建成,历经历史的沧桑和风雨,1966年曾翻修过。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在这里。在这个屋子里,他和勤兰结婚生子,完成《红高粱》的成名作。据莫言的二哥管谟欣介绍:莫言得诺奖后,当地政府想用公款整修,作为旅游景点。被父亲管贻范婉言谢绝,自己出资3000元,将土屋进行整修,现免费向社会开放。

莫言生在农村,开始曾抱有痛恨心情离开贫穷落后家乡的。随着岁月的迁移,这种心情慢慢淡忘。他始终眷恋着生养的黄土地,因为这里有他的亲人,有童年的记忆和美好的故事,他在这里汲取无穷的营养和创作灵感。莫言文学艺术馆坐落在高密一中,是暂时占用一中的校舍。那里展示了莫言的成长创作历程。有许多文稿和珍贵照片。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住在高密市翰林书院小区。莫言与他同住一楼。在莫言休假创作时常常在一起。莫言的童年在饥饿和动乱中度过。他6岁入学,读书不到5年逢便辍学,后在家乡务农。18岁在高密县河崖棉油厂当临时工,这个时候他认识了杜勤兰,并相亲相爱,喜结连理。1976年,莫言21岁参加了中国人民。莫言自小酷爱文学,入伍后自己深感文化知识肤浅,他如饥似渴学习文化,业余时间到地方学校补习文化。自此他当上文化教员。由于表现突出提升为保密员、干部。直到正营职转业。1984年他以216分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艺术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

1984年8月莫言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莲池》刊物上发表,那时恰逢提干,可谓双喜临门。

1986年3月莫言的成名作《红高粱》中篇小说在《人民文学》发表,这是他从军艺毕业后的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坛引起轰动,文学之星冉冉升起。由张艺谋执导改编的《红高粱》电影也荣获38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至此莫言的作品走出中国,走上世界。

1994年莫言的母亲因病去世,在他的心灵中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怀着对母亲的怀念,当他看到北京积水潭地铁车站一位面容憔悴的农村妇女抱着吃奶的孩子,他想到天下的母亲,顿生灵感。花费72天时间写成《丰乳肥臀》。当时引起不少争论和非议,莫言也因此被转业。

2011年以农村妇科医生形象的长篇小说《蛙》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酝酿十年余,笔耕四载,三易其搞,最后写成。书中以60年代农村计划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从事妇女工作50多年乡村女医生姑姑的故事,成功塑造了生动鲜明感人的农村女医生的形象。

后来《生死疲劳》荣获第二届红楼梦奖。

《檀香刑》荣获台湾《联合日报》读书人年度文学最佳读书奖、鼎钧双收文学奖。莫言曾获法兰西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界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莫言的作品翻译成英、法、意、德、日、荷、瑞典等多国版本,这为他评选诺奖打下坚实基础。

莫言是多产作家。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谈及此事,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与大哥有深厚情感,都属羊,深受大哥的影响。有好多作品大哥是第一读者。因为大哥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莫言和他同住一栋楼,大哥住3楼,莫言住5楼,阁楼是莫言的创作室。好多作品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莫言的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之情,被称为“寻根”作家。作品受魔幻的影响,故事讲述残忍的事件,魔幻的现实,女性的崇拜,自然的描述,构造出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通过天马行空陌生化的处理塑造了神秘超强的世界。体现了人性的平等,超越了政治的范畴。刻画了“东北乡”传奇,对家乡的一往情深。正如莫言所言: “高密有泥塑、剪纸、年画、茂腔,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元素,当我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故事不可避免进入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作品的艺术风格。”

诺奖颁奖词是:“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地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2年12月12日,黄道吉日。我再次走进平安村,参加青岛诺贝教育文化有限公司举行的“诺贝无畏派国际文学艺术俱乐部揭牌典礼。”俱乐部典礼在莫言旧居旁举行。随着12时刻的临近,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一组12幅“诺贝尔·平安村印象”文学艺术浮雕泥塑作品在一片掌声中点火烧窑。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名声大振,声誉飙升,掀起一片莫言热。当年花费几千元注册“莫言醉”酒商标价值据说竟上升到亿元。红高粱也身价倍增,一束红高粱竟卖到5元钱。莫言的作品“洛阳纸贵”供不应求。红高粱食品竞相注册。当地政府和山东旅游局打算开发旅游资源。相信这必会进一步推动当地文化经济产业的发展。

莫言书法范文5

10月18日

农历壬辰年九月初四。宜祭祀、开光、出行、理发;忌兴丧、词讼、作灶、动土。

范珲现在压力很大。

莫言已经知道了家乡高密要给他投6.7亿元种一万亩红高粱的事,但他觉得这事不能当真,最近消息太多,“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误传,有的可能是开玩笑,各种情况都存在”。

刚回到北京,莫言所在的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就给他开了一个“祝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座谈会。文化部部长蔡武给院里发来贺电说,莫言同志是中国作家的杰出代表。

给他道贺的,除了蔡武,还有研究院的院长王文章、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学者刘梦溪、范曾、余秋雨等人也来了。

这是莫言获诺奖后首次在京公开亮相。所有人都知道,最近莫言很忙。但返京之前的那天晚上,莫言还是半夜两点钟爬了起来,给好友“巴蜀鬼才”魏明伦题字,那是之前就答应的事,“朋友之约不可辜负”。

当然,他也知道了前些日子陈光标在微博上说要给他送别墅的事。座谈会结束后,有记者把他堵住了求看法,莫言匆匆离去,撂下一句:

“这只是一个玩笑。”

10月17日

农历九月初三。宜祈福、求嗣、上梁、入宅、纳财;忌伐木、破土、结婚、开渠。

莫言的第一本剧作集《我们的荆轲》在京首发。据说放出来卖的现货只有100本,其他的,都得预订。莫言对销量不关心,倒是希望读者可以看到“我的另外一面”。

这一天莫言没有公开活动。按照他以前的说法,没事儿别老出来晃悠,北京打车难,有时候,“怕司机不高兴,我都先给师傅一盒中华烟,然后再说去哪”。

10月16日

农历九月初二。宜扫舍、破土、补垣、整手足甲;忌开光、栽种。

这一天是世界粮食日,有宣传稿开始拿莫言的“饥饿”说事儿。

莫言是饿过。1955年出生,三年后遇上“”,接着是三年自然灾害,所有人都去炼钢了,高密风调雨顺,但“粮食烂在了地里”。莫言吃过茅草根、树皮、芙子苗、荠荠毛、蚂蚱、老鼠;吃过南洼里一种白色的土,吃了拉不下来;吃过煤─某天村子里的小学拉来一车煤,得了痨病的一个孩子说煤越嚼越香,孩子们扑上去抢了就啃,莫言也抢了一块─大便是黑色的,能被送进火炉里烧。

而他第一次吃上肉,已经是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大队里杀了一头患了囊虫病的“米粒猪”,莫言的父亲管贻範买了十几斤,让孩子们放开了肚皮吃。“我一大碗肥肉吃下去,还觉不够,母亲叹一口气,把她碗里的给了我。吃完了,嘴巴还是馋,但肚子受不了了。”莫言后来回忆,“一股股荤油伴着没嚼碎的肉片往上涌,喉咙像被小刀子割着,难受又幸福。”

吃煤的经历被他写进了小说《蛙》里;《丰乳肥臀》中则描写了“母亲”上官鲁氏在生产队偷食、回家后呕吐出来给婆婆和孩子吃的情节。事实上,在莫言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饥饿”,它就像一个影子,无时不徘徊在高密东北乡的上空,和“孤独”、“压抑”、“恐惧”一起,成为莫言书写故乡的母题。

在21岁之前,莫言最大的愿望,就是逃离故乡。他未曾想到,若干年之后,故乡会成为他写作的源泉,他在文学中重新塑造故乡,回归故乡又超越故乡。

莫言的妻子杜芹兰说,几十年来,莫言对吃一直没有要求,因为小时候吃不到面,现在尤其喜欢吃面食,而且永不厌烦。至于饺子─女儿管笑笑说,莫言获奖之后,家里唯一的庆祝就是给莫言包了一顿葫芦馅的饺子,“很清香”。

范珲,也就是莫言老家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的管委会主任,开始琢磨着劝说莫言的老父亲管贻範同意修缮莫言的旧居,“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

管贻範不同意。范珲说,如今的莫言已经是全高密乃至全国人民的莫言,“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

在给《南方周末》记者回的邮件里,莫言说自己从15日开始就“感冒发烧,浑身酸痛。这几天我实在是有点疲倦”。

10月15日

农历九月初一。宜开工、交易、立券、挂匾;忌安床。

下午一点多的时候,陈光标在微博上说要给莫言送别墅。

送的原因,是得知莫言先生想把诺奖的近750万元奖金拿出来在北京买房。“出于一位企业家对弘扬民族文化的情怀”,陈光标提出,自己离机场20分钟车程的两套别墅(陈还特别标明:一处870平方米、一处630平方米,拎包入住),莫言可以任选其一,“说到做到,绝不心疼,绝不反悔”。

但莫言手机关机了。到了晚上,《华西都市报》的记者把这消息转告莫言的二哥管谟欣,管二哥在电话里问:“陈光标真心要送,他为什么不在莫言获诺贝尔奖之前送呢?”

92岁的老父亲耳朵背,听了这话,喊一句:“我家儿子莫言是庄稼人出身,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俺儿子不要。”管二哥于是给记者回道:“予唯不食嗟来之食。莫言不会要陈光标的别墅。”

陈光标跟记者说,他“还真没有想过他(莫言)可能不会接受”。后来,他悄悄地把微博删了。

要给莫言送别墅的不止陈光标一个,江苏中浩投资集团的董事长朱文俊也有这个意愿。至于房地产开发商们,例如在武汉,某楼盘的售房传单上出现了“正中心,莫言地段”这样的字眼,还说认筹即送莫言的最新小说《蛙》。在更早些时候,重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策划经理写了一条只有五个字但被疯狂转发的广告:“嘘!好房!莫言。”

“莫言”两个字成了最政治正确的营销口号,国内多家电商借势“莫言热”,蹭人气的“莫言元素”产品则包括一款叫“莫言醉”的白酒商标、“莫言T恤”、“莫言马克杯”、“莫言家乡竹纤维洗碗巾”……至于高密的“火烧”和烤鸡,产地也特别地增加了标注:莫言故乡。

但这些,都不如范珲后来搅动的动静大。

这天,范珲给《新京报》的记者看了一份“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的计划书。按照规划,莫言旧居周围将设一个“莫言文化体验区”,物流园区内则会打造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胶河沿岸景观带以及乡村度假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然,需要的钱不少─6.7亿元,单是胶河治理一项,估计就要花掉近两个亿。范珲期待着政府同意立项,同时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借莫言的东风”,在三年内建成。

范珲当然也担心收益的问题,比如说要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种一万亩的红高粱能否回本就是个问题。在高密,农民们现在已经不愿意种红高粱,当地人觉得太难吃,除了造酒没有别的功能,偶尔有人种两棵,也是为了编织扫把用。

1986年,莫言的《红高粱》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第二年,张艺谋把它拍成了同名电影,第三年拿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拍的时候,莫言领着张艺谋和老乡们讨价还价,最后以每亩300元的价格在酒坊外的三个外景地种了130多亩─那时候,高密人就已经多年不吃红高粱这种作物了。

范珲的想法是,要种,只能补贴,“把本先给农民”,每亩补贴一千块,一万亩就是一千万,“这一千万先要扔出去”。他觉得,作为莫言的家乡,高密应该“以大投入、大招商推进大调整、大发展”。

这么想的并不只有范珲。

高密市招商局局长王述忠这天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让莫言促进招商引资;莫言文学馆将升级改造提上日程;而旅游局局长王剑智则忙着准备一个微博活动,内容是让网友们推荐最喜欢的莫言小说中的文学地理场景,这些被选中的场景将会成为招商局招商引资的资源,如果有企业家投资,并且能建成影视城,那最好不过。

王剑智说,专家已经在考察莫言旧居自助游和乡村休闲游的线路,而他自己已经想好了高密旅游的新口号:“三贤四宝,莫言家乡”─在高密的百度百科资料上,莫言的名字已经排在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晏婴、东汉经学家郑玄和清代大学士“刘罗锅”刘墉的后面,成为第四贤。王剑智觉得,甚至整个山东的旅游口号也可以改一改,将“一山一水一圣人”改成“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文豪”。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如王剑智说的,“这一切已经不是莫言一个人的事情了”。

10月14日

农历八月二十九。宜祭祀、作灶、纳财;忌开工、修坟、立碑。

这两天,整个高密市都在给莫言挂横幅。文化馆里的横幅上写着,“莫言获大奖,中国很高兴”。莫言老家自然也不能例外。在距离高密市区20公里的夏庄镇河崖平安庄─就是莫言笔下的东北乡,进村的大桥刷了两遍漆,桥上的字描成金色,村子里挂起了30多盏红灯笼,莫言的旧居后面竖了一个展示牌,不过第二天就被拔掉了,因为牌子上有错别字。屋后是新种的柏树和杏梅树,树上刷了白漆。

莫言的旧居是个土坯五间房,窄小、逼仄、杂物覆尘,正屋有一台收音机,是莫言结婚时买的。游客和记者一拨拨地进来,排队,照相─现在是免费的,以后就可能要收钱了。

两年前,范珲就曾经打算修复莫言的旧居,但莫言的父亲担心扰民,给莫言打电话,莫言不喜张扬,这事儿也就搁置了。

有人在缺了一角的墙角上合影,说“这是历史”,也有人在墙角发现了山药豆,一个妈妈对女儿说:摘来煮了吃,明年咱也拿诺贝尔奖。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在一旁看着,面无表情。等他一走开,一个游客就把院子里那一行已经被踩得七倒八歪的萝卜给拔了一根,塞在兜里,出了门便向人展示:“莫言家的萝卜,莫言家的萝卜啊!”

1985年,莫言在《中国作家》上发表了自己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里,他书写了一个过早背负生活重负、和大人一样参加劳动挣工分、还要承受大人羞辱和痛打的“黑孩儿”。“他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里,只穿一条短裤,光着脊背,赤着双脚;他能够将烧红的钢铁攥在手里而不叫一声;他能够对自己身上的伤口熟视无睹”。

后来莫言说,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写出几十本书,可能塑造出几百个人物,这几十本书合成一本书就是作家的自传,这几百个人物合成一个人物就是作家的自我。“如果硬要我从自己的书里抽出一个这样的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就是我在《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

10月13日

农历八月二十八。宜开工、出行、入宅、出火;忌纳畜、置产、修坟、立碑。

当天上午,远在北京的语文出版社开了个会,敲定将莫言的《透明的胡萝卜》编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读本。已经被读本收录的,还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和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语文教材编写者的意见是,尽管“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一种考验,但莫言既然得了诺奖,作品入教材便成了不应回避的话题。

至于莫言的作品,无论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城,都已经基本脱销。所有拥有莫言作品版权的出版社都在加急印货,而莫言最新作品的“公司”精典博维则预计在今年秋天推出莫言文集,其中包括11部长篇、3部中篇、3部短篇、2部文论以及一部散文集。

制作中国作家富豪榜榜单的吴怀尧相信,起印600万册的莫言全集,将会给莫言带来至少1800万元的税前版税。

对于精典博维来说,更大的生意不在卖书,而在于卖影视版权─通过精典博维进行的影视改编,公司将从中收取15%到30%的佣金。精典博维的老总陈望治说:“某著名导演有望再度跟莫言进行合作”。

莫言作品中被改编成影视的,最出名的是《红高粱》。当年张艺谋只给了莫言800块钱版权费,老谋子、连同主演姜文和巩俐,还到过莫言的老家吃过一顿烙鸡蛋大饼。

两年前,莫言在上海书展上说自己的《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都是理想的电影故事,他甚至表示愿意亲自操刀做编剧。但没有导演接他的茬儿。

现在,跟精典博维谈合作的影视公司已经不下30家,陈望治的说法是,进入的最低门槛是1000万元,而且有望突破2000万元。

有媒体统计,海内外的版税加上影视改编的费用,到明年这个时候,莫言可能会有两个多亿的进账。

10月12日

农历八月二十七。宜纳财、结网、会亲友;忌上梁、作灶、伐木、出行。

上午10点19分,自2009年年底便开通了微博的莫言,写下第28条微博:“感谢微博上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这条微博被转发了53258次,评论有44222条。

到了下午三点,在获奖之后的第二次媒体见面会上,莫言这样解释之前一天说的获奖如同经历一次洗礼,“如同一面镜子,看到人心、看到世道,也看到自己”─“看到了自我,过去我不知道这么多人喜欢我,也不知道有这么多人讨厌我,甚至仇恨我。”

莫言还回应了“手抄延安讲话”这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表示自己部分认同“讲话”,但自己“不像某些人那样有那么敏感的政治嗅觉。我觉得要出一本书,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让我抄一段,我就抄一段。后来这件事情引出了这么多批评的意见和辱骂的意见,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但是我抄了,我不后悔。”

也有记者问他怎么看争端问题,莫言说:“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按照上个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的时候,老一代的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所采取的一个比较高明的措施,那就是搁置争端,大家先谈友谊,”他说:“海洋的争端暂时一下也是鱼类的福音,人类捕鱼捕得疯狂了,一个有争端的地方谁都不许去,让鱼过去,鱼类感谢你。”

见面会结束后,莫言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的采访,后者问他:“你幸福吗?”莫言回答:“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但他接着说:“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后记】:10月11日

农历八月二十六。宜破屋、坏垣、余事勿取;忌:诸事不宜。

傍晚6点40分,天已经黑了,妻子杜芹兰刚把葫芦馅儿的饺子下了锅,莫言就接到了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格伦的电话。二十分钟后,莫言得奖的消息公布了。莫言在电话里对恩格伦说,自己的心情是“惊喜和惶恐”,但后来从英文报道转译过来的词变成了“狂喜和惶恐”。

当地的、外地的以及日本的记者迅速从各处赶来,挤在莫言的家里。但莫言早早地就躲到大哥管谟贤的家里,记者们遍寻不着,把高密市市领导的电话都快打爆了。无奈之下,市领导出面劝说莫言,到了晚上九点,莫言在当地最高档的凤都国际大酒店召开了新闻会。

当地的文友在高密市区莫言楼下放起了鞭炮,潍坊和高密的官员送来了鲜花;在平安庄老家,管贻範点燃了当地政府送来的鞭炮和焰火。当地的一帮文学爱好者半夜聚集在当年拍《红高粱》的孙家口小石桥上,吃着熟食喝着啤酒,老半天都不散。有人喊道:“当年咱爷爷们就在这桥上打败了鬼子,今天莫言又赢了一回日本人(指村上春树)。”

新闻会9点半结束,市领导宴请莫言,11点多晚宴结束,众人走出酒店,夜空中放起了烟花。《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描述道:“人人脸上洋溢着兴奋之情,反倒是莫言,仰头看着五彩烟花,仿佛陷入一种游离于外的沉思。”

至少从六年前开始,文学圈里就流传着一个说法,“莫言是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2002年,199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莫言家吃饺子过春节,也曾经说过莫言将来可能拿诺奖。十年之后,预言成真。

最迟从2006年开始,莫言就开始回应自己可能拿奖的传闻。2010年2月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他回应道:“谁跟哪个作家有仇,就给他造个谣,说他明年要得诺贝尔奖”;同年5月接受凤凰卫视采访,又说“我不愿意谈它,因为我一谈马上就会被攻击”。两年之后的今天,他在第二次会上这样为这个话题作结:“这一段来各种各样的中论、批评、表扬,就像把我自己放到了社会的显微镜下,我看到的这个人好像不是莫言,不是我自己,而是一个叫莫言的写作者,我仿佛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看到大家都在对这个人指指点点进行评价。有这样的机会我觉得是千载难逢,我必将受益终身。”

莫言书法范文6

磨光门槛的读书狂

莫言自小对书就很痴迷,书籍成为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里,少年莫言最好的伙伴。莫言直到现在还记得一个很鲜活的例子。他说,“我们家实际上都爱看书,二哥也是个书迷。我们家原来有一条门槛,当时农村没有电,只有一盏小煤油灯。每天晚上这个煤油灯的火苗真是像一个黄豆一样那么小,我母亲在锅灶上做饭,我们就利用这点机会,我就一脚踏在门槛上看书。踏了几年之后,那个门槛竟然被我们弟兄两个给踏得明显的凹下去一块。”

至于为什么会如此痴迷于书本,莫言坦言,与那个时代有关,没有文化生活,就觉得这个东西能把你抓住。“那时候书非常少,一个村子里几本书了如指掌。为了看书,也想尽了一切的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干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家里藏书的权利,后来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书都看完了。”关于读书,在莫言的身上有很多故事,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就是莫言能背新华字典。“后来实在没书看了,就看新华字典,看新华字典也觉得蛮有意思的,以至于说倒背如流,那是太夸张了,那不可能。就是读得很熟,有时候甚至把新华字典的错误都可以找出来。”莫言说。

素材解读

任何成功,应该都是可以找到它的理由。一个孩子,愿意用一天的辛苦劳动,来换取一次阅读书本的权利,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动与震撼的事情啊!有了这种极致的热爱,有了这种滴水穿石的恒心,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适用考题

热爱、追求、人生路上、童年的记忆、不会忘记、与书为伴、我也行。

把作品放在高粱地里

提起莫言,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红高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黄土地上张扬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高密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

他说,20多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一切都看厌了,那些低矮、破旧的草屋,那条干涸的河流……所以,1976年2月16日当他爬上装运新兵的卡车时,连头也没回,感到自己如一只飞出了牢笼的鸟。可当汽车停在一个离高密东北乡只有二百华里的军营,带兵的人说到了目的地时,他才感到深深的失望。两年后,他重新踏上故乡,看到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红肿的母亲艰难地挪动着小脚从打麦场上迎着自己走来时,眼睛里顿时饱含泪水。那时候,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制约。莫言说,我生于斯,长于斯,我最早的作品,都是以这块土地,以我的经历,甚至小说中的很多原型都是我的左邻右舍。所以,没有这块土地,没有父老乡亲,就没有我这个作家。

素材解读

在莫言的作品中,家人乡邻,乡村的池塘,都成了他信手拈来的写作素材。正是这种深深植根于农村的精神,让莫言的作品有了更多的生活气息。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养育我们成长的家园,往往是生活与事业的力量源泉。

适用考题

家园、根本、精神、成长、生命的清泉、土地、一起前行。

我没有权利代表中国文学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在家乡接受了《大众日报》等媒体的采访。采访中他丝毫不着大师的痕迹,让在场所有人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感受到山东人的朴实。对所有记者,莫言有问必答,从不拒绝,内心一如既往地平静,表现出来的谦虚让记者们很是感动。当有记者问到,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下一步干什么时,莫言随和地回答说:“该干么干么!”引得大家不由会心一笑。在高密,莫言就是一个普通人。朋友们说,“他给人的感觉平易近人,穿着也朴实,夏天破衣烂衫,冬天棉裤棉袄,现在回来还赶农村的大集。”

莫言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视野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莫言自己却认为,获奖有作用,但不能高估。有时候,他会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他甚至不太愿意用小说家这样的字眼。他的谦虚不是表象,更非伪装,只有对自己、对他人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作家,才会有这样谦和又自信的胸怀。“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莫言说,“我是一个中国作家,我的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个人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觉得我没有权利代表中国文学。”从30年前的文学青年,一步步走到今天,他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高度地保持头脑冷静,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

素材解读

与历史上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相比,莫言更像是一个普通人。他的那份谦虚,那份淡然,那份邻家大叔的感觉,令人油然生出几分敬意。这种谦和的个性,也正是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莫言就是莫言,成功了,依然还是那么谦逊随和。

适用考题

谦虚、美德、变化、尊敬、我很平凡、胸怀、清醒。

用故事吸引世界

山东高密,到处都是讲故事的人。莫言回忆说,“在我们乡村的广场上,在我们的集市上,在寒冬腊月生产队喂牛、喂马的饲养棚里,我们都可以听各种各样的说书人,给我们讲述古今中外的故事。我听了这样的故事,回家对我的父亲母亲讲,对我的哥哥姐姐讲。他们刚开始对我的这种讲述非常反感,但是很快他们会被我的这种讲述吸引。我母亲后来也对我网开一面,允许我在集市上听人说书,允许我到别的村庄听村子里的人讲故事。回来以后,晚上面对很小的油灯,她做棉衣的时候,我在旁边讲我听到的故事。时候我记不全了,我就开始编造,当然我编造可能编得还不错,以至于我很小的时候也成了一个说书人。”

这些孩童时的经历,成了他后来文学写作的源头。莫言自己也说,“我后来从事文学写作,写小说,写剧本,可能就是从给我母亲讲故事开始的。”从上世纪80年表作品以来,虽然从莫言文章的风格上可以看到作家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子,看到所有文学前辈和他的个人思考,但莫言笔下的故事,几乎都是来自他生活的山东高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评价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

素材解读

听故事有趣,要学会讲故事却不容易;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能够编得宛如亲历,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意思的是,莫言编的故事不仅让中国人喜欢,还能吸引世界读者的眼光,那便真是一种能力了。没有长年的积累,显然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

适用考题

学与做、坚持、过去与现在、兴趣、习惯、鼓励、个性。

不会离开这个国家

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创作。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有《红高粱》、《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莫言说,作家跟故乡的关系,实际上跟很多人都是一样的。你在这个土地上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跟你有多密切的联系。一旦当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你就会产生一种魂牵梦绕的感受。当然对于作家来讲,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尤其是像我这样以乡土为主要风格的作家。当有记者问及是否获奖后会迁居海外时,莫言直截了当地回答:我离开国家干吗,我连高密都不想离开,我就想待在高密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生我养我,我熟悉这个地方,这里的食物特别适合我,所以我不会离开这个地方。谁愿意走就走,谁不愿意走也不要强迫人家走。我们过去一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孔夫子的教训。我觉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的,己之所欲强施于人就对了吗?你觉得这件事情非常好,你就觉得羊肉特别好吃,你逼着一个不吃羊肉的人吃羊肉,对吗?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素材解读

成功的理由,或许各有各的不同。然而我们没想到,在莫言心中,最让他魂牵梦绕的竟然是自己的那片故土。正是这种爱,让他不假思索地说出了“我不会离开这个地方”这样温暖的话语。

适用考题

我的祖国、选择、做我自己、爱、依恋、家乡、坚守。

成功不在写作上

莫言早已是名人,可从不嫌弃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妻子杜勤兰,女儿管笑笑更是莫言的最爱。莫言曾说,他最大的成功,不是写出很多名篇,而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1995年,13岁半的笑笑和母亲离开山东,随莫言来到北京生活。这一年的莫言,正处于构思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的关键时期,妻子的到来,刚好可以照顾他从前单身居住缺少规律的生活。而女儿笑笑此时则已长成一个渐渐褪去天真的大孩子,在北大附中初二年级插班上学。

在笑笑的印象里,父亲对自己的疼爱和关切跟天下每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是一样的。有所不同的是,父亲更多的却是不事张扬、默默无言的关爱。笑笑读高一那年,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大雨。早上上学时天还很晴朗,笑笑没有带伞,中午到食堂吃饭时才暗暗叫苦,这雨总也不停,下午可怎么回家?然而回到教室却意外发现课桌上放着一把崭新的伞。同学们羡慕地告诉她:“笑笑,你真幸福,刚才是你老爸来给你送的伞!”一股暖流涌上笑笑的心头。打着伞回到家看着父亲俯身爬格子的背影,笑笑只感到父亲的爱沉甸甸。从学校到爸爸上班的魏公村有四站多路,而爸爸一路在风雨中奔波,为的就是给自己送一把伞!

素材解读

幸福的方式也许有很多种,但有一种幸福一定是最美好的,那就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试想,如果你的事业没有成功,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或许你还是幸福的;如果你没有幸福的家庭,事业再辉煌,那又有谁来分享你的快乐呢?莫言的魅力,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上,更表现在情感之中。

适用考题

最美、幸福、风景、芬芳、真情、暖流、微笑、父爱。

贴着底层生活

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莫言曾经说过,文坛就好像池塘一样,其中有很多种鱼,每种鱼都有自己最适合活动的深度和区域,每个水域和深度之中,也必然会有最适合某类鱼食用的食物。文坛亦如此。各个不同层次的作家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追求和理想,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有的人追求畅销、追求流行,只要不犯法,不伤害他人,那就无可指责。

有记者问莫言,您觉得您是处于哪个水域哪个深度的“鱼”?莫言说,我相对来说还是在比较底层的,沉得比较深的,但我不是大鱼,只是那种喜欢贴着底层生活的鱼。他认为,最近10年来文坛反而是沉下来了,有的人在悄悄地写作。而认为文坛是“浮躁”的这样的判断,其实仅仅是看到了表面的现象。这么大的一个社会,不能因为一个作家的某种行为,就来判断整体都是浮躁的。他说,现在那么多刊物,看一看《人民文学》,看一看《收获》,实际上会发现,现在中短篇小说的质量比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质量已经提高很多。很多年轻作者出手不凡,他们创作中短篇小说的水平,已经完全达到了跟世界范围内的作家、跟世界文学相对话的程度。我经常看《人民文学》和《收获》,每一期都能发现相当不错的作品。

素材解读

一个形象的比喻,折射出的正是文学路上形形的人物。生活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写出来的作品大概也脱离不了浮躁的气息。正因为明白了这点,莫言愿意让自己做一条“贴着底层生活的鱼”。这种静得下来的个性,不失为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