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女儿范例6篇

莫言女儿范文1

莫言,1955年出生在山东高密市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参军入伍,历任班长、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1979年,他经人介绍与同乡姑娘杜勤兰结婚。尽管妻子只上到小学二年级,但是莫言与这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女子感情深笃。

1981年,女儿管笑笑呱呱坠地。这个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婴儿给了莫言创作的灵感,当年秋天,他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从此跨入文坛。

起先,笑笑跟母亲住在农村,而父亲远在北京。尽管父女俩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笑笑从没觉得跟父亲有生疏感。“爸爸虽然每次回家都严肃地穿着军装,也没有太多的话,但他长相憨憨的,看我的目光总是那么温和。”

笑笑6岁时,莫言夫妇把家从乡下搬到了高密县城。自从学会认字后,笑笑就开始惦记上了父亲的大书架。那上面的书特别多,大部分都是文学类的,虽然很多书看不懂,但她还是“装模作样”地一本接一本读了下去。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笑笑想学骑自行车,缠着父亲要他教自己。莫言马上放下了手头的写作,带着女儿找了一块空地做练习。真骑上了车,笑笑非常害怕,根本不敢往前蹬车。莫言用双手扶着自行车的后座说:“笑笑,别害怕,眼睛看着前面,有爸爸掌着呢,绝对不会摔着。”

“你保证不松手?”笑笑还是很害怕。“我保证。”父亲坚定地回答她。

笑笑终于鼓足勇气蹬起了踏板,车是往前开动了,不过由于紧张,她越踩越快,生怕一慢下来就失去平衡而跌倒。不知道过了多久,她才停下来,听见身后传来父亲粗重的喘气声,一回头,她看见父亲原来一直在后面跟着单车跑。此时的莫言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不停地把头偏向一侧,用手臂的袖子擦拭着耳边滴落的汗水,而另一只手还紧紧抓着自行车的后座。“爸,你怎么不松手呢?”看着父亲累成那样,笑笑心疼了。“爸爸跟你保证过的,就一定不会松手。”莫言喘着气回答。

1995年,14岁的管笑笑跟着父母离开山东,来到北京生活。尽管当时莫言正处于构思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的关键时期,但他怕女儿跟不上北京学校的学习进度,于是每天都挤出些时间,辅导笑笑的作业。

初三上学期,笑笑考了全班第一名,莫言自告奋勇要代替妻子去开家长会。出门前,他郑重地跟妻子讨论应该穿什么衣服,母亲笑着对女儿说:“瞧瞧你爸,简直比去领奖还兴奋。”

1997年,莫言的《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奖金的“大家文学奖”,数额达10万元。

获奖当晚,莫言在一家小鲁菜馆宴请妻女,他对女儿说:“爸爸也算赶上你的学习成绩了,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你可要小心。”

父爱如伞,为爱女撑起一片温暖的天

莫言小时候“嗜书如命”,为了换取书看,他就到同学家去推磨,整整推一天才能换来一本书阅读。一天下来,他累得脸色煞青,但只要一捧回书,他马上满面春风。管笑笑也继承了父亲的这个爱好,小时候只要有儿童故事书或连环画看,她就不哭不闹独自呆在家里。

《丰乳肥臀》获奖后,莫言拿出奖金,给宝贝女儿买了她向往已久的书柜和一些书籍。当晚,笑笑兴奋得一整夜都没睡好。

在购书这件事情上,笑笑和老爸更是“心有灵犀”:每当在书店看到可能会对爸爸创作有用的书,她便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而莫言在逛书店时,也会考虑女儿的所爱。曾经有过几次,父女俩竟然都因为为对方考虑,而买回两本相同的书,结果到家后才发现,一本相同的书竟买了4本!

进入高中后,笑笑的成绩一直很好,很少让父母操心。随着高考临近,每天埋头复习的笑笑明显消瘦了很多。莫言看在眼里,虽然什么也不说,但饭桌上,总会时不时出现笑笑最喜欢吃的菜,其中就有他亲自下厨房做的啤酒鱼。

高考那几天,莫言更是如临大敌,简直比女儿还紧张。虽然考场就安排在笑笑的本校,莫言还是不放心,亲自去检视了一番考场。他低着头猫着腰找到贴着女儿准考证的那张桌子,用手在桌面上细细摸了摸:“嗯,这张桌子够平滑,写字时不会硌到。”说着,他还坐在椅子上晃了晃,生怕椅子也不够结实。

到了高考前一天晚上,莫言在家收拾了好大一个包,书、衣服、药品、小食品……他能想到的一切可能用得着的东西,全都给装上了,然后和妻子一起送女儿去“赶考”。为了避免孩子来回奔波,莫言还提前在校内的培训中心租了一个有空调的房间,距离考场只有一百米,好让笑笑每天能从容地去考场,而中午还可以有地方小憩。

安顿好行李后,笑笑马上伏案复习功课,父亲劝她看看电视或者到校园里转转,笑笑不肯。一直复习到深夜11点,笑笑才在父亲的反复劝说下熄灯上床。可上了床她怎么也睡不着,心里总是不踏实,一会儿问父亲《墙头马上》是谁的作品,一会儿又问高尔基到底是俄国作家还是苏联作家。莫言担心女儿这般折腾会影响睡眠,索性装睡不搭她的话茬。

笑笑迷迷糊糊地睡着,又在迷迷糊糊中被窗外的鸟叫声吵醒,此时才凌晨4点多。她睡意全消,翻身起床,准备洗把脸继续复习。却没想到父亲早醒了,他说:“笑笑,怎么就起来了?昨天好晚了我才听到你打起轻微的鼾,也不敢开灯看表,估计都零点多了。到这会你还睡不到4个小时呢!”看到父亲那两个大大的黑眼圈,笑笑一阵心酸,原来父亲一直都没睡着啊。

2000年,笑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外语学院。

在对待女儿的学业上,莫言跟全天下的父亲没有两样,就是一个谨小慎微、爱操心甚至爱唠叨的普通男人。

最牛家庭,文学博士与“诺奖”得主

在山东读大学期间,管笑笑与父亲之间保持着一种特殊的联系方式,那就是书信往来。虽说通讯现如今非常发达,但父女二人总觉得书信是一种很质朴的媒介,能承载的情感也是纯朴而厚重的。

大二的时候,笑笑突发奇想要给父亲写一封毛笔字的信,就跑到文具店买了些宣纸,拿起毛笔一本正经地写了一封上千字的信。

莫言接到女儿的信后,感动得不行,竟把这封信贴在客厅的墙壁上,天天茶余饭后就站在旁边细读品味。有客人来家里,都会惊奇地问起这封信,莫言就会装作很平淡的样子:“是女儿写给我的信。”当客人赞叹他有一个又乖巧又有文采的女儿时,莫言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全是按捺不住的得意。

2001年暑假,笑笑回到北京,忐忑不安地拿出她的处女作《一只反刍的狗》。莫言一字一句地读完了这部19万字的小说手稿,淡淡地说了句:“还行。”

在笑笑看来,父亲嘴里能蹦出这两个字,已经是莫大的鼓励。于是笑笑鼓起勇气问:“既然还行,我就投投看吧,您说投哪个出版社合适?”父亲说:“春风文艺出版社好像在出一套校园文学丛书,你去试试吧。”

不久,笑笑的书稿还真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并且在市场上引起了不错的反响。一时间,媒体上充满了“虎父无犬女”之类的赞誉,让她着实陶醉了一把。

大本毕业,笑笑被学校推荐保送到清华大学文学院,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此后,她和父亲的共同语言更多了,经常在饭桌上和他滔滔不绝地聊着文学,母亲在旁边一句话也插不进来,急得直嚷嚷:“饭都凉了!”

2006年,笑笑第一次把男朋友带回家给父亲看,莫言当面没有过多的表示,对这个陌生的小伙子不冷不热、不咸不淡。男友很忐忑,偷偷问笑笑:“你爸爸是不是不太喜欢我啊,一个‘好’字都没说呢!”笑笑扑哧一笑:“我做了他20多年的女儿,好容易才混到一个‘还行’,你才来吃一顿饭就想他说你‘好’呀?那你可把我爸想得太简单了。”男友听后笑说:“是哦,感情内敛的男人通常比较可靠,你没发现这点我跟你爸挺像的?”

莫言事后也没有过多地评价笑笑的男友,但不反对他们交往。笑笑知道,这就代表父亲接受了他。后来母亲私下里向她透露,莫言观察了她男友很久,结论是,他相信女儿的眼光,那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年轻人。

2007年夏天,笑笑翻译了一本库雷西的小说《加百列的礼物》,拿到出版的书样后,她首先送给父亲“请教”。莫言摩挲着书页,一行行仔细地阅读,最后说:“笑笑,你长进了!”

研究生毕业后,笑笑成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一名老师。每到周末,她总会抽出时间陪陪父母,有时候鼓动全家人一起出门看电影,有时候带着父母去郊外挖野菜。一家人都很喜欢大自然,每逢采了野菜回来,莫言兴致很高地亲自下厨,笑笑在一旁帮忙打下手,晚上的饭桌上就会出现一些野菜烙饼、野菜盒子。

2011年,笑笑读完了博士,要登台参加毕业典礼。莫言发现女儿脊背稍稍有点驼,就轻轻地推了一下她的背。只是一个很细微的动作,却差点让笑笑当场落泪――自己从上高中开始,每天伏案苦读,结果落下这身板不挺拔的毛病,父亲时常这样矫正她,这一“推”就是10多年啊!

莫言女儿范文2

【关键词】莫言;作品;研究;分析;人物形象

一、莫言作品的研究

针对莫言作品的研究,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1对莫言作品艺术感的研究。读过莫言作品,我相信都会有这样一种自由的感觉,觉得人的心灵、感觉和生命等都应该就是自由的存在,这种艺术感能够感染人的每一处感官。而这种艺术感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莫言的写作手法,在刻画人物形式时,不类似于一般作者单纯的描写人物的外在,或者烘托环境,而是大胆地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来传“神”对象的形象,以变异夸张的感觉让整个故事串连起来,他的作品能够容纳荒诞事物并产生荒谬的感受,从而制造一种透明的幻觉、荒诞的真实、全方位全感知的艺术氛围;当然一位作者的作品即会存在优点也会存在缺点,而莫言作品在艺术感的营造上是有一定的造诣,给人新鲜特异的触动,但是在某些方面却过于冗长,缺乏节制,导致偏离主旨。

1.2对莫言作品审丑描写的研究。莫言的作品充斥了大量对丑恶现象、污秽事物的描写,即便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也不乏此。其后他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始终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性、暴力、血腥等;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描写,如活剥罗汉大爷,一些污秽事物,如:《金发婴儿》中的紫荆,因为丈夫的冷漠而和黄毛结合;虽然残酷却是美的,它可以使读者在震撼与恐惧中宣泄悲愤,感受到人物对自由美好的向往,进而达到情感的净化,升华出振兴民族的强烈意识

1.3对莫言作品“民间”立场的研究。从莫言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到,莫言在叙述民间故事的时候,一般都是采取两种方式,如《牛》类型的复调型;如《檀香刑》的民间与非民间相结合的对照叙事型,在莫言的作品中表达出来的都是正义、积极、生机勃勃的民间感情,他们的形象可能狂野,暴躁,但是他们对正义都十分的坚持,拥有强烈的生命激情,面对不公,他们坚持自身的信念,奋起反抗,就为了心中对美好的希冀。

二、莫言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

当代的著名作家莫言拥有自己独特的女性人物画廊。她们各具特色:坚忍,叛逆,野性。下面笔者主要就莫言作品中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1女性的反抗形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性永远属于强势的一方,女性就是男性的一种附属品,在莫言的作品中的女性也基本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与情态之下。在《丰乳肥臀》中最让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就是上官鲁氏,为了嫁大户人家,从小裹足,但最后还是下嫁到上官家,嫁入上官家三年未怀孕,受到家中人的欺凌与辱骂,而当知道不能怀孕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丈夫而不是自己时,为了能够改变自己弱势,不受宠爱的现状,上官鲁氏选择“借种”来改变自己的处境,为了怀孕她先后与5个自己不喜欢的男性发生关系,最终生下了“上官家”的孩子,为了获得生存的地位,她不顾伦理道德,采取偏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男性主导的社会的反抗,她用自己的不贞嘲讽了卑鄙的命运,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反抗代表男权制度的丈夫的虐待,反抗封建礼法,在逆境中求得生存,这种奇异的生存方式可谓是惊世骇俗。

2.2女性的顽强形象。在莫言的小说中,女性的生活轨迹都充满苦难,但是在莫言的笔下这些生活中充满苦难的女性更多表现出来的是顽强和坚强,他们都具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强大的信念支撑着她们与困难做斗争。《丰乳肥臀》中不断地变换对象借种生子的上官鲁氏,《欢乐》中挨门逐户乞讨为儿子攒学费的母亲,她们表现出带有反抗性质的举动,但这举动的背后,有一股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是女性对家庭、对儿女的不离不弃,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子女和家庭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自身最宝贵的性命。这种信念超越了女性人物的本身内涵,在更高的层面上表现为中国式的女性所独具的宽广与博爱,那是人最光辉的母爱。

2.3女性的叛逆形象。在莫言笔下,存在这样的女性,他们本来温柔善良,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在男性主导社会的压迫下,为了自己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拥有强大的信念和勇气面对困难重重的生活,奋起反抗不公平的命运,也努力的改变自己的命运。《金发婴儿》中的紫荆,因为丈夫的冷漠而和黄毛结合。《食草家族》中四老爷勾搭上了穿红袄的小媳妇,就嫌弃四老妈,四老妈在丈夫的冷漠中与锔锅匠通奸。

【参考文献】

莫言女儿范文3

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1931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曾担任蓝登书屋编辑、资深编辑,1989年起任斯顿大学教授。主要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天堂》等,曾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图书评论协会奖等多项大奖。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历史上获此殊荣的唯一黑人女作家。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小说完成于1987年。1988年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2006年《纽约时报》召集美国125位知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及文坛泰斗等选出自己心目中“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宠儿》以最高票名列第一名。

《宠儿》以一位黑人奴隶母亲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遭受奴隶主的而亲手将她杀死的悲剧情节为主线,写出了一百多年前发生在肯塔基州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小说塑造的黑人女奴隶赛丝的形象成为十九世纪黑人反抗女性的真实写照,小说使作者首次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也为她几年后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奠定了基础。1998年小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芙瑞扮演的赛丝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2005年5月7日小说又被改编为歌剧《玛格丽特・加纳》,在底特律歌剧院举行首演。由此看来,这部小说被授于25年来美国最佳小说第一名的桂冠就不足为奇了。

在美国一百余年黑人文学的创作历程中,托妮・莫里森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巨星,当1993年她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文学奖章之时起,便为美国黑人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树立起一座伟大的丰碑;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托妮・莫里森的名字和她的系列长篇小说成为中国和全世界读者关注的对象。今年托妮・.莫里森又成了美国文坛的明星,她的小说《宠儿》(又译《爱娃》、《娇女》)被评为二十五年来美国最佳小说第一名,使人们再次体验到这位黑人女作家的魅力。也就在不久前我们欣喜地读到了毛信德教授论述托妮・莫里森的新作《美国黑人文学的巨星――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巨星》),由此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一幅美国黑人文学的绚丽画卷。

[摘要]莫里森创作个性中最突出的是她的语言,她那优美的诗意璀璨的语言。在莫里森看来,黑人的尊严在于他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她曾多次强调黑人语言的魅力,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探究一种期求脱离种族羁绊的语言。在《宠儿》中,我们可以发现作家的这种良苦用心:塞丝用隐喻表现了语言的巨大张力;西克索对“偷”的反驳体现了话语权的重要性;萨格斯展示了语言的巨大魔力,却没能“紧握手中之鸟”。本文正是从这三个层面剖析论证了《宠儿》中语言的隐喻性及其对语义的生成作用。

[关键词]隐喻;语言;莫里森;宠儿

[作者简介]胡妮,硕士,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她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将美国生活的一个基本面写活了。”在对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及其作品浩如烟海的评论中,瑞典文学院这句言简意赅的评论应算是最为公允最为经典的论断。这一论断不仅从文本层面揭示了莫里森创作个性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语言,充满诗意的语言,揉合了各种现作技巧和叙事结构的语言;而且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披露了莫里森作品的深刻之处,她写的是历史也是现实,通过创作重构历史,在现实和想象的世界中作创作性的思考,生动地再现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面,即黑人在白人文化为主体的美国社会中的历史与现实。在这一过程中又更为深入地探索了一种期求脱离种族羁绊的语言。

本文试图从语言的隐喻性这一角度对莫里森的作品《宠儿》作一管窥,以期从中透视黑人民族的文化困境及其自强不息努力自救的心路历程。

一、“说的是一件事,指的往往是另一件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际遇使他们一度小心翼翼地使用语言,“说的是一件事,指的往往是另一件事”,赋予语言丰富的隐喻性。莫里森是最为熟悉这种语言奥秘的作家之一。她曾在《剥夺的语言与语言的剥夺》一文中说:“性别歧视的语言、种族歧视的语言……都是典型的负有控制和监督使命的语言它们不允许也不可能允许新的知识,它们也不会鼓励思想的交流。”所以对“将种族主义的用心隐藏在文学修辞的背后,旨在使少数民族疏离的语言都必须摒弃、改变和揭露。”基于这种认识,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极力克服性别和种族的双重障碍,有意识地吸收从黑奴时代起就开始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传统,使其作品语言具有黑人诗歌那种便于朗读的口语特点和黑人音乐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宠儿》中,当赛丝告诉保罗・D,她背上有棵树时,她指的并不是一棵树,而是指白人奴隶主对她的暴行,对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暴行。她絮絮叨叨地道出了她的现状――除了背上的树、家里的鬼和怀里的女儿,一无所有。这现状是历史造成的――逃跑过,却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所以她要安于现状,不再逃避。她的所有物中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她背上的树。但她也不是那么清楚自己的这份特殊“财产”,因为她“从来没有见过,也永远不会见到了。”只知道那是“一棵苦樱桃树。树干、树枝,还有树叶呢。小小的苦樱桃树叶。”可那毕竟是十八年前的事了。她估计现在连樱桃都结下了。

重提这些心酸的往事难免悲从中来,但是赛丝没有。她只是客观地轻描淡写,似乎真有一棵树,长在院子里供人欣赏,而不是长在她的背上。埋在记忆深处的苦难因时间的久远似乎已经麻木了她的神经,麻木了她的感觉。开花的树本该是美丽的,但长到背上则是残酷的,是对人性的践踏。白人奴隶主这样做是因为在他们眼里黑人根本不是人,而是“会说话的工具”,只需“把他们人的属性放在左边,而把动物的属性放在右边”。

她一边麻利地和面粉,一边叙说其他的往事,告诉所有人她往事的片断: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肚子里还有一个。除了她,谁都不能给她的小女儿喂奶――谁都做不到,难以做到的事――她为此而骄傲。这份骄傲似乎与“树”没有关系。保罗・D也这么认为,于是把话题扯了回去:“我们刚才在谈一棵树,赛丝。”

“我离开你以后,那两个家伙去了我那儿,抢走了我的奶。他们就是为那个来的。把我摁倒,吸走了我的奶。我向加纳太太告了他们。她长着那个包,不能讲话,可她眼里流了泪。那些家伙发现我告了他们。‘学校老师’让一个家伙划开我的后背,伤口愈合时就成了一棵树。它还在那儿长着呢。”

“他们用皮鞭抽你了?”

“还抢走了我的奶。”

“你怀着孩子他们还打你?”

“还抢走了我的奶!”

“还抢走了我的奶!”简短的几个字负载着赛丝不尽的屈辱,加上赛丝的重复和语气上的加重,我们终于明白了她为什么花了那么长的时间之后才讲明白背上那棵树的来历,更明白了那棵树对她的伤害远远不及白人的另外一次暴行。她无法忍受的不是肉体上的痛,不是怀着身孕时遭受的鞭打,而是白人对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尊严的践踏,对她作为一个母亲的骄傲的剥夺:她是世界上唯一能给她女儿喂奶的人,她的奶水只能给她的女儿,那是她最为宝贵的东西,现在却被抢走了。这就是她内心最大最深的创伤。

在历史与现实的煎熬中,赛丝借用树的隐喻,极其隐晦地表达了内心的痛苦,显示了隐喻赋予语言的极大张力。

二、“定义属于下定义的人――而不是被定义的人”

如果说赛丝用隐喻传达了她苦难的过去,西克索对“偷”的反驳却让人看到了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杀小猪崽吃是为了增进主人的财产,他的理由是“西克索种黑麦来提高生活水平。西克索拿东西喂土地,给您收更多的庄稼。西克索拿东西喂西克索,给您干更多的活儿。”

他的话很有趣,却改变不了“学校教师”的想法;很聪明,可学校教师还是揍了他,让他知道,“定义属于下定义的人――而不是被定义的人”。从他的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奴隶自己也不把自己当人看,而是看作奴隶主的财产的一部分,把自己本能的生存需求当作是奴隶主生产资料运转的一部分。但是他的分析鞭辟入里,触及了奴隶制下奴隶主财产增长的秘密所在,这或许才是他挨揍的深层原因。在那个时代,定义属于下定义的人,即白人奴隶主。他们是语言的统治者,是话语权的独裁者。被定义的人,即黑人奴隶是没有话语权的。正因为此,虽然他非常巧妙地驳斥了学校教师对他偷窃的指控――声称是为了增加财产提高生产力,他的努力仍是徒然,恼羞成怒的庄园主狠狠地教训了他,过后不久便用火把他活活烧死了。

其实话语权的丧失是生产资料所有权或使用权丧失的直接后果。甜蜜之家的老主人加纳本来是把庄园里的黑奴当“男子汉”养的,他听取他们关于生产的意见和建议,允许和鼓励他们纠正他,甚至可以反对他;允许他们在庄园里用枪打猎或者随便找东西吃,让他们星期六和星期天休息,甚至允许他们利用这个时间到别的庄园打工赎取自由,允许赛丝花一年时间自由考察选择一个做丈夫。他这么做并不是表示他很先进很开放,要改革奴隶制,以至于把奴隶当作与自己平等的自由人对待。恰恰相反,他只是为了向其他的农庄主炫耀,显示自己的能耐,显示自己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可惜保罗们不懂,还以为自己遇到了天底下最明智的主人。在他死后,甜蜜之家曾经幸运的奴隶们被剥夺了这些奢侈的自由。“男子汉”们首先被剥夺了枪的使用权,碰任何东西都被看作偷窃,同时也被剥夺了享受语言的权力,更为悲惨的未来还在虎视眈眈地瞪着他们。他们做的事反过来被奴隶主用来剥削自己。赛丝制作的墨水被用来记录自己的属性,以便更为清晰地彰显她的价值,提高市场价格。交流的工具在这成了白人手中进行奴隶贸易的武器。虽然赛丝不明白属性的含义,却本能地十分惧怕白人的话语。当她听到学校教师吩咐侄子们“将赛丝人的属性放在左边,动物属性写在右边时”她害怕了。无助之下她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白人可以如此玷污你,以至于你忘了你是谁。”奴隶们商量好逃跑,计划还没实,施奴隶主已经下手了,五个“一个疯了,一个卖了,一个失踪了,一个烧死了”,最后剩下保罗・D“舌头添着铁,两手反绑在背后”,这个甜蜜之家的最后一个男人,再也不是以前的保罗・D了,活着死了都一样。他成了另外一样东西,即将被卖掉,远远不如“一只太阳地里坐在木盆上的小鸡崽”。他没能逃脱被卖的命运的,但通过不可思议的艰难险阻之后,经过十八年的漂泊之后,他竟奇迹般地出现在赛丝的门口,于是有了整个故事的延续,才展开了故事的过往,才知道了那个“失踪”了的赛丝的丈夫黑尔就是因为看到了白人奴隶主对自己妻子的暴行又无能为力任其发生而崩溃了,满脸牛油,再也没有出现。

三、“紧握手中之鸟”

“手中之鸟”是莫里森的一个隐喻。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中,她将语言比作“手中之鸟”,认为语言具有生命力,有生成性,能“维护我们人类不同于其他生命的差异。”

赛丝的婆婆贝贝・萨格斯是一个精于语言的人,这赋予了她与神同等的地位。林间空地上的聚会是黑人们表达信赖和崇敬的表现形式。他们在贝贝的指引下发泄内心的情感,他们哭泣、跳舞、纵声大笑,他们歌颂自己的肉体,膜拜在自己身上发现的人性的价值。她在林间空地施爱、告诫、供养、惩罚和安慰他人。她告诉黑人同胞,他们唯一能得到的恩赐是可以想象出来的恩赐。这样,贝贝・萨格斯指出了黑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如果说语言的功能就如传教,使人“从座位上站起,听清自己,超越自己”,那么萨格斯则用她的语言给倾听她声音的人以超验的感觉,并用她的语言召集众人,鼓动其付诸行动。她像一个女祭司实施着驱魔的仪式,把作为奴隶的痛苦和悲哀暂且抛之脑后。后来,因赛丝为了避免自己的女儿重过奴隶生活而将其杀死一事深受打击,加上众人因嫉妒而导致的疏远,她放弃了她的语言,回到沉寂之中,重又成为奴隶制时代那个被动、顺从的角色,语言的魔力也离她而去,她的生活不再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没有了语言,她便失去了生存的力量,只能在无声地琢磨颜色中静静地死去。所以,语言的魔力在于它“能创造生活,再造现实,能离间或亲和”,由语言所组成的各种对话是小说的生命之所在。莫里森也曾一再强调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它具有描写讲它、读它、写它的任何实际的、想象的、可能的生活的能力”。贝贝的生活是莫里森这一观点的最佳注脚。

贝贝的生活是不幸的,过了六十年的奴隶生活,跟不同肤色的人生了八个孩子,却只有最小的儿子留在身边过了二十年;贝贝的生活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最小的儿子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将自己租出去换回了她十年的自由生活。当她第一次踏上自由的土地时,尽管她此前不知道它的滋味,却在彼时彼刻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由,知道从此以后身体属于自己了,而且不可思议地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的心跳。所以她常常说:“男人不过是个男人;可儿子却是个人物”。她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了伟大的智慧,当仁慈的奴隶主将她运过密西西比河,并安排她过自由自足的生活时,她的内心仍很清醒:奴隶主给了自己一文不值的自由,却占着自己的儿子,她宝贵的儿子;而她却一无所有;当保罗们庆幸有个好主人把自己当“男子汉”时,她知道加纳不过是在实施另一种奴隶制。经过了那么多的苦难,她知道世界上的苦难除了白人,没有别的。所以过上自由的生活之后,她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生活的智慧,才能给黑人们巨大的精神慰藉。只有在林间空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黑人们才能尽情地宣泄,语言的魔力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巅峰。或许是乐极生悲,或许是太过张扬,或许是别的什么,白人渡过了河,进了她的院子,情急之下,她的儿媳赛丝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为的是让她的儿女不再过奴隶的生活。赛丝进了监牢,邻居们疏远了,贝贝放弃了语言,再也不去林间空地了,她要琢磨世界上什么是无害的,可是她的骨髓已经累了。这些只是老朋友在十八年后自己的骨髓累了时才感受到的,但一切都迟了。

萨格斯曾经拥有语言的话语权,曾经据此召唤了众人。但她最终放弃了语言,不是被逼的,也不是完全自愿的。她终于没有“紧握手中之鸟”。

(本文属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BELOVED by Toni Morris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June 2000.

[2]【美】托妮・莫里森著.宠儿.潘岳 雷格 译,中国文学出版社.

[3]【美国】托马斯・勒克莱尔.“语言不能流汗”:托妮・莫里森访谈录[J].外国文学,1994,第1期.

[4]【美】查尔斯・鲁阿斯著.托妮・莫里森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1994,第2期。

[5]王守仁 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 【美】托妮・莫里森著.宠儿.潘岳 雷格 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第20页

莫言女儿范文4

从商人到政治家再到囚犯,季莫申科的成功与失败,上位与下台,从某种程度上彰显了女性在这个世界获取力量、资源的优势与枷锁。

瓦西里

从商人到政治女囚:金色发辫的力量与枷锁

招牌式的发辫金色依然,只是与过去相比,她明显比我们记忆中那位乌克兰美女苍老了一些。发辫是她的象征,也是乌克兰文化的象征。

曾有人质疑季莫申科那浓密的金色发辫是否是天生的,这位乌克兰政治家不得不出面证明发辫是“真的”:她夸张地散开自己的头发,上演了长发姑娘的一幕。

听起来有点像为自己辩护,但她保证她的发辫是一种家族传统:对于我们女性而言,容貌是很重要的。这是客观事实。

季莫申科的标志性发型源自于乌克兰民间少女的传统发型,传递了清纯、爱国的涵义,辫子“发冠”还可以代表王冠(象征皇室权利)、少女头上的花环(对高尚农牧民的怀念)、或是圣人头上的光环(向东正教圣像致敬)。这使得她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立刻鲜明起来。

对一位政治家而言,美貌与她的能力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不过对于季莫申科――一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母亲以及曾经柏林以东最有权势的欧洲女性来说,这些一点都不复杂。“如果要说什么对女人更重要,是工作还是容貌?答案显而易见。”她说道,“她首先当然会选择漂亮,即使是以牺牲工作为代价。”

她不避讳男女之间的差异。“你说为什么当家庭破裂时,多数情况下,孩子会和母亲在一起生活?她是更可靠的抚养者。国家也是一样。我的确认为,我们更加可靠,也更能为了体面地履行责任而放弃正常的生活。”

男性选民不可避免地会对女政治家感到怀疑。“每个男人都认为他比任何女人都能干。这很正常。女人并不因此而责怪他们……事实上,我们支持他们的这种优越感。”

她承认,在男性力量主宰的政权上,自己的女性身份“有的时候是劣势,有的时候是优势。”她曾希望改变自己的形象,但她的支持者却难以接受。她本希望金色“发冠”帮助她赢得自由斗士的桂冠,如果成为这一形象的奴隶,那实在是一种讽刺。

或许,从今日的结果来看,这就是一种讽刺。

季莫申科的四位男人

1960年11月27日,季莫申科出生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农村,两岁时父亲抛弃了家庭,她与贫寒的母亲相依为命。

有过不幸童年经历的季莫申科比同龄孩子都要早熟,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比任何人差。”和其他女孩儿不同,她不喜欢洋娃娃,而喜欢男孩子玩的游戏,比如踢足球等。季莫申科在一次访谈中回忆道:“事实上,在学校里,我指挥过所有的男孩。”

在季莫申科飞速前进的道路上,有4个浓重的男人影子。

1991年,季莫申科正式执掌她的“高干”丈夫的家族生意。她敏锐地将经营重点由出售录像带转为汽油生意,不久成立了“乌克兰汽油公司”。此间她结识了时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州长的拉扎连科。在这位州长庇护下,她的生意迅速做大,使“乌克兰国内生产总值的20%都掌控在季莫申科手中”,她因此而被称为“汽油女皇”。

1996年,拉扎连科来到首都基辅,出任乌克兰内阁总理。此时,36岁的季莫申科也迎来了商海生涯的巅峰。她掌管的公司控制了乌克兰20多家大型企业、航空公司和银行。在拉扎连科引荐下,季莫申科走出家乡,开始接触基辅和莫斯科的上流社会。

拉扎连科凭什么如此两肋插刀?这一疑问使“季莫申科同拉扎连科总理有暧昧关系”的传闻风行街头。

另一个为季莫申科提供过巨大帮助的男人是俄罗斯人维亚希列夫。1997年,季莫申科请求克林顿出面干预俄天然气工业公司的市场垄断行为。俄天然气公司对此极为愤慨,扬言要进行报复。然而,当季莫申科身着超短裙、足蹬高筒皮靴再次出现在总裁维亚希列夫面前后,这位大佬的怒火顿时烟消云散,还哈哈大笑着答应继续助季莫申科一臂之力。

很快,她又遇到了拉扎连科的继任者尤先科。两人的合作迅速进入“密切”阶段。当时曾有不少传言说,使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只是共同的事业。如果说这只是捕风捉影的猜测,那么她与亚努科维奇的助手――议员舒弗里奇却确有“故事”。

基辅一位著名商人讲述了自己在埃及的见闻:“我在宾馆的舞厅里看到了季莫申科,我以为她到这里是要和流亡海外的丈夫相聚。就在这个时候,舒弗里奇走了过去,和她拥抱在一起。第二天,我又在海滨浴场碰到了他们,舒弗里奇穿着潜水短裤,季莫申科则披着浴袍,头发还湿漉漉的……”

从英拉到朴槿惠:女性的政治语境

残酷的政治游戏中,英拉和朴槿惠穿越了那道几乎密不透风的男人的墙。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说过:“恕我直言,我的生命中每一天都像是战争。男人们低估我,并且他们还会继续低估下去,而他们会追悔莫及。”也许这也是她们的心声。

江寒秋

“宠儿”与“孤儿”:

英拉的AB面

在错综复杂的泰国政治中,英拉从一名宠儿变成了孤儿。

仅仅是一年多前,她还是众人眼中的宠儿,2012年11月,当她穿着暗红色的镶金丝绸套装在曼谷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时,后者瞬间为其魅力“倾倒”。

莫言女儿范文5

关键词:结构 人物 酒国世界

自莫言获诺贝尔奖以来,莫言热由此产生。但莫言作品如何在众多当代作品中脱颖而出,这需要我们对于莫言作品的深入探讨,从他的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出版以来,评论其作品的文章层出不穷,有褒有贬,其中莫言语言的无节制是批评的主要对象。而莫言的作品又如何跳过语言这方面的局限来获得认可,我们认为他作品的结构构建的高超水平、独特艺术,以及其作品中所显示的时代性与思想性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点。

一、叙事结构交错推进

首先,《酒国》一共有三条线索:第一是丁钩儿侦察“食婴案”的过程;第二是酒博士李一斗与作家莫言之间的通信及两者的相见交往;第三是李一斗寄给作家莫言的文章中的片断故事。这三条线索有长有短,起始与结束的时间不尽相同,三者既有各自独立的分述,也有相互交融相互推进的情节。例如:文章前一部分丁钩儿在酒国矿长与市委书记的招待下喝的烂醉如泥,甚至在金刚钻的怂恿下吃了“婴儿宴”,侦察到这里,酒国官员到底有没有吃婴儿这还是个谜。然而在李一斗寄给莫言的《肉孩》中写了有些家庭专门生孩子卖给烹饪学校特别收购处的事情,为酒国这一恶习的存在提供了旁证;又例如:作家莫言在与李一斗的通信中找到创作的灵感,也就是说李一斗创作的文章推动了丁钩儿调查案件(其实是作家莫言的创作)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在三条线索横向发展的同时,作者也从有限的酒国空间纵向拉长时间维度,运用“闲笔”插入相关的历史传说与传奇,延伸了小说的视野与背景,包括“福大堂”烧酒坊、娘娘庙、“云雨大曲”的传说;文中对《酒国奇事录》的构造让人拍案叫绝,单独看这篇文言小文与唐传奇的志怪笔法相当,让酒国披上历史、传奇的神奇外衣;小说中也插入了梦境,更深层次地描述和解读人物心理,比如说:丁钩儿梦见自己开枪杀死余一尺,表现了他对余一尺的憎恶以及作为执法人员犯法后的慌乱;小说也插入回忆录来深化小说的主题,比如说酒博士的岳母讲述的随父亲叔叔去山洞里采摘燕窝的事情,再次将人类如何一步步地为获得享受从而走向病态的过程和盘托出。

最后,是由叙事线索引申出来的叙事视角的复杂性。《酒国》中一共有三个第三人称的叙事者,分别是丁钩儿、李一斗、作家莫言。但是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它不仅仅单纯地写三个人的经历,这些人物既是叙事者也是被叙事者,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同时也照应了酒国这一世界的虚构性。比如说丁钩儿是小说第一个出现的人物,然而到文章后面作者揭露出他其实是“作家莫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他是作家莫言的化身),丁钩儿立即从第三人称的叙述者转化为被叙述者,从真实的形象转为虚构的形象,当然文学作品中没有完全的真实与虚构,这里的真实与虚构是相对而言的。除了上述的三个叙事视角外还偶尔出现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是以“我”即作家莫言的外壳内的本质来观察叙述,在本书的第十章出现了两个莫言互相打量观察的情节,“我知道我与这个莫言有着很多同一性,也有着很多矛盾。我像一只寄居蟹,而莫言是我寄居的外壳。莫言是我顶着遮风挡雨的一具斗笠,是我披着抵御寒风的一张狗皮,是我戴着欺骗良家妇女的一副假面”,以此来揭露莫言的两面性,显得十分的新颖与奇特,这被称为“元小说技法”或“自反小说”[1],而这个“我”正是莫言自己内心的表达。

二、人物身份与性格的多面

除了这些叙事人物的复杂性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具体身份与特征也存在很大的复杂性。例如:金刚钻、侏儒余一尺。金刚钻在丁钩儿侦察计中显得狡猾阴险、世故圆滑,他除了将丁钩儿灌得烂醉如泥外,甚至不惜用他的妻子去勾引丁钩儿,可谓万恶之首;他在李一斗作品中则侧重表现他喝酒的技艺与境界,是酒国的领导者,酒国的才人、贵人;而现实中的他被作家莫言描述为风度翩翩。不过共性就是他都具有能喝酒能劝酒的官范儿,是酒国官员的代表与象征。余一尺这个形象则更具戏剧性,他一开始被描写成勇敢神秘的游侠少年,又被描述成一尺酒店的老板,集权力与金钱于一身,两者具有强烈的对比性与差异性。这些特征既重合也相互补充印证,使得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传奇性,同时增加了神秘感与模糊感。这些也说明不同作家笔下的人物是不同的,也许莫言正是通过作品中两个作家的交流来表达自己的创作观点。

《酒国》中的人物身份复杂多变,人性的复杂多变也随着故事的逐步发展显现出来。这个重点表现在两个人物身上,第一个是丁钩儿,第二个是作家莫言。丁钩儿是正义凛然的侦查员,他时刻揣着手枪欲与敌人决战,但是在酒国这种酒、色、食的冲击下他被灌得神志不清被女司机诱惑疯狂报复,他在查案与情网中纠缠挣扎,最后落得掉进茅坑的下场。前后两者的精神状态截然相反,使得读者对这个侦察员无奈、失望。虽然他懦弱,但就酒国的其他人而言其实是关爱儿子关爱儿童的、比较有责任感的好官员,只不过他的职责抵敌不过强大的魔力罢了。作家莫言是个宁静淡泊的穷作家,他在李一斗的引导下来到酒国,一开始只是为寻找创作灵感,然而他在这里,躯壳内的另一个“莫言”立即被唤醒,他感激酒国给的一切,甚至小说结尾他喝了王副局长献的酒后说“我好像在恋爱”。这两个人的性格的变化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人物内心与外在共同催生的,作家莫言本身的虚伪,丁钩儿本身的虚荣、懦弱、好色,使得他们被外在的、已糜烂人心的酒国世界吞没。作者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揭示人性的薄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无法摆脱物欲与的诱惑,无法在精神上获得自立。在此,小说的情感得以升华,从腐败糜烂的社会转向人类本身,转向人性,使得小说更具哲理性的深度。正如莫言自己所说:“只有正视人类之恶,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患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广度,才是真正的大怜悯。”[2]

三、酒国内在世界的复杂

酒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国度,是个飘满酒香、遍布美食的地方,那里的人几乎都是喝酒的高手,他们探求各种美味,各种享受,肉体被无穷无尽的欲望撕碎漂浮在空中,过着糜烂、空虚的生活。然而任何国度都有其复杂的阶级性,当酒国的官员在享受的时候,另一角也存在着阴影与贫穷。例如:煤场环境恶劣,煤厂的工人衣衫褴褛、满脸乌黑,喝的是劣酒,吃的是白萝卜,脸是干巴巴的,好像烤焦的馒头;官员们收购婴儿吃婴儿宴,而为什么这些农民忍心将自己的孩子卖掉或者甘愿承受怀胎十月的痛苦去卖孩子,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被生活所迫,孩子的质量和重量成为他们家庭收入的评价标准;丁钩儿在幽暗中遇到的卖馄饨的老汉,老汉说:“穷里穷,老闺女要学费,没法子,为子女做马牛,闹市不敢去,被人抓住罚款,罚一次半个月挣不回来……”孩子上学,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如此艰难,与酒国上层人物的生活可谓天壤之别。老汉又说“领导,好领导;长官,好长官,俺第一眼看到您就知道您是大人物……只求您放老人家一条生路”,在这里老汉以卑微的姿态在请求丁钩儿,为了活路为了生计唯唯诺诺,可见酒国官员平时对老百姓的压榨和欺晦。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莫言的另一部小说《天堂蒜薹之歌》,而这部小说大多描写了农民的贫困封闭的生活,同时写了官员对其收购时的压榨以及暴力镇压,在此作品中,官与民的矛盾更为明显激烈。还有对革命、对国家有过贡献的老革命,在经济发达的时候却得不到回报,过着艰苦的生活,最后孤零零死去的时候肉体竟成了老鼠的食物,读后令人倍感凄凉。莫言正是将官员的糜烂与下层百姓的心酸形成强烈对比,将这些不公正、黑暗的现象通过酒国这个虚构但又现实的社会裸的展露在我们眼前,引起人们的深思。

所以莫言不仅构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同时他也给了我们一种强烈的矛盾感和精神上的拷问。作品中描写李一斗的岳母烹饪课上展示烹调肉孩的方法,残忍、毫无谅解可言,这是一种泯灭人性,毫无良知的行为,她的岳母一直在跟听课的学生强调肉孩只是一种人型小兽,不是人,与鸭嘴兽没什么区别。可是我们在读的时候会拷问自己:“肉孩真不是人吗?到底是什么让酒国的人那么疯狂的做这种残忍的事情?”答案就是物质膨胀导致人性的扭曲。人们在不断追求新的东西满足自己,吃遍了山珍海味,在味蕾上又开始追求病态的刺激,肉体上的疯狂满足造成了人性意识的不断弱化甚至泯灭。同时驴街形成了,每晚成千上万的驴的冤魂来回奔走,场面凄惨壮烈;燕窝越来越少,连雪燕也快要绝种了,虽然小说并没有指出结局,丁钩儿的调查也失败了,但是人类迟早会为自己无知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然而莫言虽然给我们揭露了一个如此奢靡、丑陋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是虚构的,它只是现代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放大,我们在正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歪曲的同时要意识到社会中存在的真善美,她们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

四、结语

也许正是莫言在构造这篇小说时运用了如此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刻画了被幻化、夸张的带有鲜明人性弱点的人物,使得人们难以接受与写作常规不符的思路,难以接受作者所创造的这个复杂的世界、复杂的人群,所以《酒国》没有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但正是其方方面面的复杂性,可以看出莫言叙事手法的高超,他对这个故事宏观整体的把握;隔层的思维跳转又使得小说更具空间感,历史感。正是其独特艺术,这部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了现实意义与深度,特别是人物的复杂会引起关于人性方面的探讨与深思。但从小说整体上看,小说应该多注重语言方面的简练与节制、小说情节的夸张程度,这样才能使得小说从外部到内部都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本文主要是大致从小说的结构与思想内容出发,着重结合文本分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征、人物形象、思想高度,而其他方面也值得我们的探讨。

注释:

[1]付艳霞:《莫言的小说世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页。

[2]莫言:《红高粱家族——代序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付艳霞.莫言的小说世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2]莫言.红高粱家族——代序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3]张文颖.来自边缘的声音——莫言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莫言.酒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5]张姣婧.论《酒国》的个性化创作特色[J].名作欣赏,2013,(3).

莫言女儿范文6

1、小区之春在这里留步,健康之路在这里延伸。

2、暮年壮心风光好,怡然从容夕阳红。

3、爱自己心爱的人,是幸福;帮需要帮助的人,是快乐。

4、给老人多一点尊重,给孩子多一点爱护。

5、衰老是自然规律,敬老是永恒美德。

6、人人都象纯洁的水珠,社区就是明澈的清泉。

7、红花还需绿叶扶,夫妻相互要支持,世无完人莫奢求,理解体谅长厮守。

8、两心相印,共偕白首;志同道合,天长地久。

9、邻居关系相处好,居家生活无烦恼。

10、男女平等家风好,夫妻恩爱幸福长。

11、爱心是生活里明媚的阳光,文明是生活中温馨的春风。

12、帮助他人,才能让自己更快乐。

13、老人最需要的是体贴,孩子最需要的是爱护。

14、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的未来。

15、点点爱心点点善,处处阳光处处暖。

16、只有相濡以沫的爱,才有天长地久的福。

17、夫妻犹如铁路双轨,共同支撑事业家庭。

18、儿女不肖,父母之羞;父母失赡,儿女之羞。

19、如对婚姻不负责任,必被良心追究责任。

20、麻将少打,书报多看;猫狗少养,花草多栽。

21、和风细雨谋家事,坦诚相待家平安。

22、教子德为先,身教胜言传。

23、居家不可不俭,创业不可不勤。

24、家庭多一份温馨,社会多一分安宁。

25、平时和睦似一家,遇事互相帮一把。

26、帮困扶贫乐善好施,社会处处充满温暖。

27、没有爱心的人生是沙漠,拥有爱心的人生是华园。

28、草木森森,因为有您的一颗爱心;河流清清,因为有您的一份深情。

29、爱心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30、生我育我,父母恩深;寸草春晖,铭记于心。

31、相爱成家,忠实固家。心齐和家,平等乐家。勤俭兴家,奢惰败家。

32、家庭要幸福,国家要兴旺,全靠他和她。

33、若要子女走正道,家长身教重言教。

34、在家里敬老爱幼,在单位爱岗敬业。

35、爱心奉献汇成江河,希望工程扬起风帆。

36、创文明城市,促协调发展,须男女平等。

37、栽树让后人乘凉,遇事为他人着想。

38、用爱心召唤真情的阳光。

39、你节约一点,也许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40、独门独户不独居,相亲相敬常相知。

41、帮困扶贫雪中送炭,助学兴教锦上添花。

42、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43、莫愧家贫,应教儿女早立志;莫恃家富,须防骄奢出败儿。

44、勤俭持家般般有,好吃懒做样样无。

45、爱心是生活里最美的鲜花,文明是人生中最美的语言。

46、望子成龙,切莫拔苗助长;志趣各异,还须因势利导。

47、善在心间,爱满人间。

48、少打麻将少玩牌,多读书刊多看报。

49、孝敬父母,可望儿女孝敬我;虐待父母,怎教儿女孝敬我。

50、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茁壮成长的一半。

51、互礼互让团结紧,和睦邻居胜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