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蛙范例6篇

莫言作品蛙

莫言作品蛙范文1

十月,莫言的《蛙》成为了最热的热点。

十月,莫言的《蛙》受到了追棒与漫骂。

莫言这个名字,年轻一辈的人还未听过。《成长的岁月》后面也有莫言这个名字,可他是谁呢?十月,我才认识了他-----《红高梁》的作者,那个时代的记忆。

但与此同时。有人说:这书分明就是贬低了我们中国人,迎合了西方人,从而获的奖?

无论谁看到,谁的心都会痛,真的是这样吗?

《蛙》讲述了一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人执行计划生育的故事。书中,“我”以向一位日本友人书信的方式描述了,一个小村庄围绕计划生育发生的事。其中书中“我”的姑姑这一形象最为鲜明。“我”的姑姑是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几十年来,在这个小村庄中,一直为此努力。

莫言由“计划生育”这一事披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一个个事件衔接了一部中国年代史。

全书,我仅是粗略地看了一遍。但“姑姑”这一人物,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是一位从医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工作者,在这个小村庄中来回奔波了无数次她不落下一户人,她不论亲人,一样对待。遇到那些极为固执的人,她用武力强行对待,为此她被人打伤过,辱骂过,但她从未动摇。一心向党,严格执行党的任务。她因为计划生育,而孤寡终生。但她也羸得了人们对她的尊重。

莫言用其简单的语言,创造了《蛙》。莫言用最贴近人心的语言,直击人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痛。这才是文学的魅力。

在文末才出现的《蛙》,如同生命的化身。“蛙”与“娃”太相近了。

只看了一次还不够,只是震撼人心还不够。要再读第二次,走近那个时代的中国。去真正发现“蛙”的,背后。莫言与《蛙》要用灵魂去阅读,去品味。

中国人并不丑,而是我们的知识还不够。

莫言作品蛙范文2

有人在QQ签名上感叹到:80后最老的那个已经30岁了。

80后算是一个集体名词,是那些国际社会学家们在讨论社会发展一代时通用的称呼,也可以说,80后指的是国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是1979年至今)的代名词。有意思的是,无论是70后、90后,还是00后,都是随着“80后”之后才生发的。

80后是计划生育的一代,计划生育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项关于生育的法律政策,那时计划生育四个字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相关单位印在独生子女证上,刷在村口直到村中的每一道墙上。今天被莫言一腔热血地写在了自己的新书《蛙》上。

小说《蛙》描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她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让已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她在乡亲们心目中成为魔鬼一样的人物,但姑姑毫不动摇。最后步入中年的“姑姑”和专捏泥娃娃的手工艺人郝大手结婚,被莫言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

中国计划生育史是复杂和充满争议的,不过莫言并不想把小说卷入到这些纷争中,他自己也坦言,写作归根到底是写人,表现人。“写《蛙》的时候我变得很谦卑。之前,我总在借小说炫技,但现在,我开始降低调门,回到最朴素的状态。我把自己当罪人写。《蛙》就是这样一个开端,作家就得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

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大概是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他的每一部小说,从《红高粱家族》、《生蹼的祖先们》、《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到如今的《蛙》,都是取材自己的家乡,在他之前善用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当中,高密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被莫言一次次狂放地追问。

那些大篇幅的景致中,肆无忌惮的通感与混乱的色彩交叉触目,带着强烈的个人感情渲染。而《蛙》则有着难得的平实与轻松笔调,这和莫言自己童年时期的记忆有关。“我的很多小说都是从一个真实人物渐渐地发展过来的。姑姑也是这样,她是我们高密东北乡圣母级的人物,有很高的威信,接生了三代人,数万条生命通过她的手来到了人间。当然小说中的姑姑和现实中的姑姑区别是很大的,她在计划生育工作期间实际上也偷偷地帮了许多人……帮人家玩那种‘狸猫换太子’的把戏。”

而《蛙》中的蝌蚪是不是莫言?

他的回答如小说一般豪放:“确实有我自己的影子。正因为我考虑到我个人的发展、前途,我要在部队当更大的军官,我要追随更辉煌的前景,所以我没有再要第二胎,没有再要一个孩子。当我年过半百的时候,反思起那段经历,感觉到自己还是有罪的。”

莫言长篇小说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泥沙俱下的,但他说“我也不是一拿起笔就像野骡子撒欢一样,也可以收敛着写。我当然喜欢那种狂欢化的语言,太过瘾了,可以一日万言。”说起民间口头语言,莫言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农村有很多文盲,但是口才极好,说话非常生动。他也曾特别梦想长大了到集市上说书去。家里人骂他“热锅里炒屁”,意思是说话太多。

莫言作品蛙范文3

关键词:叙述者;主要人物;叙述时间

莫言的小说《蛙》自出版以来就备受关注,这部被称作“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的小说的叙事艺术确实可以夺得多位研究者的眼球。比如,文娟从跨文体联用的虚实张力、平实叙述与魔幻铺排并置的现实主义式虚实以及“文史互现”式虚实三方面分析了《蛙》虚实相生的艺术:董希文则从《蛙》的戏仿艺术人手探析叙事艺术。以上研究成果分别是从《蛙》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手法方面切入关注《蛙》的叙事,那么《蛙》这部小说最本真的叙事面貌是什么样的呢?

依照叙事学的方法,考量一部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不是这部作品所讲的内容,而是作品讲述内容的方式,而叙事方式的着眼点又在于叙事要素的选择上。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对莫言的《蛙》做全景式的叙事要素分析,就可以进一步体味莫言小说的魅力。

一、讲故事的人

首先,分析《蛙》的叙述者的问题上,需要从这部作品形式说起。《蛙》由五封书信构成,最后一封书信由一部九幕戏剧构成。由此,《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书信体小说,作家蝌蚪正是小说的叙述者,他是故事的参与者,是见证者,采用了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他的叙述对象是一位来过中国,对蝌蚪姑姑万心的故事十分感兴趣的日本籍作家杉谷义人。聪明的莫言通过设置显形的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实现写作的自由。从叙述角度来说,书信体决定了从“蝌蚪”的观点去叙述,摆脱了纯客观的叙事角度,为讲述和创作都带来了自由。而且这样的设置可以在传输符号的过程中展现显形叙事接受者的特点,展现蝌蚪眼中的社会变迁,姑姑的一生等。

二、讲谁的故事

万心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这位基层卫生干部经历了日本侵华、三年自然灾害、国家颁布计划生育、等一系列大事件,她的身份也经历了“英烈后代…一送子观音……坚定地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干部……晚年捏娃娃自我赎罪的沧桑老人”的变化。拥有这样丰富人生经历的姑姑也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当1965年国家第一次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万心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之中,从她给王脚上环、开专用船追张拳妻、与王胆王肝斗智斗勇、劝王仁美做引流手术等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万心做基层工作是脚踏实地、坚决执行,“我是泰山顶上一青松,抗严寒斗风雪胸有朝阳”正是此时万心的心理写照;这样充满激情的岁月在衰老后便成为老人家忏悔的资本,她为伤在自己手上的婴儿忏悔,希望通过捏泥娃娃为他们超度,面对生命承受痛苦。总之,她饱尝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身份的尴尬,在矛盾中体味人生的痛苦。

“小说的人物并非真人,其生命是一种艺术生命,只存在于文学特殊的艺术空间之中。作者往往是创造了一个关于真实的人的幻觉,这种人物的生命是做作者用文字赋予的,作者通过他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正如以上说法,万心的存在是作者对于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处境的深切思考,是作者探析生命在生命面前的精神状态的工具。

三、如何讲故事?

“如何讲故事的问题,其实即是艺术家如何艺术地安排事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作家如何安排自己素材库里的事件,是按照一种怎样的事件模式来安排事件,形成怎样的情节布局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叙事学主要有三方面的思考维度:一是次序,二是跨度,三是频率。其中,次序的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蛙》的事件次序安排就很巧妙。

《蛙》是一部讲述“我”姑姑的故事,在整体上说是回叙的模式,大体上按照往事追叙的模式进行全篇的构筑。但是,莫言又没有老老实实地采用十分顺畅的事情发展顺序一一诉说。首先,这体现在每一部的小序,在讲故事之前,蝌蚪总是跳出姑姑的故事以一种极尽真实的方式写一份有邮寄对象的书信,而且这五封书信都有明确的书写时间,它们分别是2002年3月、2003年7月、2004年、2008年、2009年6月。这样明确的五封书信将全篇小说明确地分为五部,且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其次,在追述的过程中也存在通过相关任务事件而进行今夕地跳转。比如在第一部中,作者通过“空军飞行员”进行了突然的跳转,作者在追叙姑姑的爱情的时候一下子将时间拉到四十年后,书写蝌蚪的侄子万象群招飞的时件,在侄子的追问中进一步接着书写飞行员叛离大陆的故事,完整述说姑姑的爱情故事。类似的,在第二部中,作者又通过人物进行了“追述过程中的追述”,在1981年蝌蚪女儿的满月酒宴上,蝌蚪在众人谈到王肝时追述了王肝对小狮子的苦恋回忆,并且追述了用医用专用船追击张拳妻的故事。

莫言作品蛙范文4

关键词:莫言 《蛙》 生殖崇拜 生命回归

一、《蛙》中主题及体式上的解读

关于《蛙》的主题解读,大多是围绕中国计划生育而进行,当然也有人认定其为现代中国人在计划生育下的精神生存现状与反思。梁振华曾指出:“其(《蛙》)要旨不是评述这一‘国策’(计划生育)的功过是非,而是致力于表现个体人格、人性 、情感、生命、灵魂在奇特语境:比如严苛的政治文化禁忌,比如国家意志与民间伦理的矛盾下的畸变和冲突。”[1]这其实给了读者很大的启示意义,实际上《蛙》中最直接的就是叙述计划生育前后关于民间生育问题与现状,但若强调其主题如此,则使易读者形成刻板阅读取向。此外,从作家本身创作出发,最具有温情表达是关乎人的个体生命乃至人性方面的展现。因而,抛开历史性的计划生育史的角度,从个人生命和人性角度去探析《蛙》是最接近著者思想的,毕竟,小说并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重述。另,莫言《蛙》的小说体式,较具有代表性的解读是:“将《蛙》分作五部分,前四部分采用书信体小说叙事,第五部分则选取话剧形式,由此衍生出多元繁复的叙事网络。”[2]当然,这样的叙述视角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直接叙述历史事实过程时的尖锐性,并以密切关联的旁人视角重述了整个完整的事件;同时,话剧式的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有一种舞台性的蕴涵:其一,暗喻话剧活动小舞台和历史时间大舞台的隐射和统一;其二,话剧的拟真性背后是与历史事实、价值的鲜明比照。

综上,《蛙》的解读应关照到著者创作小说在个体生命感悟和人性关怀的倾向,基于此,选取“生殖崇拜视角下对原始生命的回归”这个方向进行探析。

二、生殖崇拜视角下的原始生命回归

(一)《蛙》隐含的主题――人类生殖崇拜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红高粱家族》中,‘红高粱’曾被喻为故乡的生命象征,将天地映成一片血色;那么在《蛙》里,‘蛙’又被视作高密东北乡的图腾,使人间尽染生命的绿意。‘蛙’与‘娃’同音,难怪高密民间泥塑年画里,都有蛙崇拜的实例。”[2]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关乎生殖崇拜上的希望甚至是一种信仰。图腾作为象征存在,其意义和地位不言自明,但是这种图腾代表物“蛙”和“娃”同音取意,是对娃神圣性的认同,反映一种人类生殖繁衍的崇拜和信仰。莫言在其《蛙》中也说:“先生,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因何而生,我没有研究,大约是那种以为贱名者长生的心理使然,抑或是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一块肉的心理演变。”[3]198这就是一种生殖崇拜上的体现和暗含。我国自古就有生殖崇拜的文化:《系辞传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万物、男女之生皆是阴阳相合的结果,这就是最原始的生殖崇拜,因为,它规定了人类延续的可能性,认识到生殖是人类自身生存繁衍的根本途径。又见《系辞传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进而强调男女之间,少了任一环节,生殖之完成便无从说起。因此,对于生殖的崇拜就是对生殖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生殖方式的认知,将人类的生殖等同于万物的构造,无疑是摆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之上。这种生殖的崇拜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生的循环和人类生命的回归。莫言《蛙》中从其关注人个体生命的过程中,不自觉隐射了一个我国传统文化自古就存在的蕴涵――对生殖的崇拜。

另一方面,《蛙》通过反映人们对人类生殖上的亵渎和随意性的社会现实反证人类生殖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蝌蚪说:那些吃青蛙的人,最后都得了报应……而姑姑是保护青蛙的英雄。”[3]304亵渎人类最本初的生殖,会遭到报应。而所谓现代的代孕公司的黑暗,就是破坏了人类原始的生殖规律,使得人这类生殖不再通过两性关系自然“瓜熟蒂落”,新生儿也不再依凭人奶就能长大……这必然会引发问题甚至遭受报应。因为,生殖崇拜本身就是一件自然而神圣的事情。为什么说生殖是一种神圣性的问题呢?《蛙》中有这样的句子:“那母牛一见到姑姑,两条前腿一屈,跪下了。姑姑见母牛下跪,眼泪哗地流了下来……”[3]204动物如此,人类自身又如何能够逃脱这种情结呢。人本身就是动物,生殖是本能性的。因此,潜意识里的就是原始的性冲动,而性冲动之唯一目的就是生殖繁衍。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比较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泛性论直接是将人和动物等同起来。“以为生物有自存和存种两种目的,因此将本能分为两大类。使相当于人类的两大需要――即饥和爱()。”[4]译序人类的生殖繁衍正是通过爱()这一本能得以实现的,这与中国自古就有的生殖崇拜情结是如此不谋而合,抑或反证出人类对生殖事件的普遍神圣认同。此外,《蛙》中小狮子和蝌蚪的对话中有这样原话:“人跟蛙是同一祖先。她说:‘蝌蚪和人的形状相当人的卵子与蛙的卵子也没有什么区别。还有你看没看过三个月内的婴儿标本,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变态期的蛙类几乎是一模一样啊。’”[5]223“蛙”与“娃”同音,“蛙”与“娲”也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也就是说,人类的生殖和蛙的生殖繁衍从本质上是一样的,对蛙的生殖认识其实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生殖认识的关注,这里揭示的正是人类的最本初的生殖崇拜中的认识问题。但是其后对生殖问题的揭示则更进一层。“蝌蚪那么多,最终能成为青蛙的,不过万分之一……这与男人的多么相似……蝌蚪与人类生育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3]304我们可以想象这种神秘的联系,正是一种生殖上的神圣性的认识,换句话说就是一种生殖崇拜之为崇拜的神圣性所在。其实总的来说揭示的是人类生殖上的认识以及生殖的神圣性。

(二)生命回归

《蛙》贯穿的主要人物――“姑姑”的形象解析上,又往往认定其兼具“送子观音和魔鬼”的矛盾性。也有从传统道德、社会环境、政治、人生命运性格等方面综合说姑姑的悲剧形象的必然性。但这些都并没有解决姑姑人生生命的归属性内涵,也没有从个体生命的历程中去认识。细看“姑姑”一生的人生阶段,一共可归结为四段:少年时期英勇与机灵,青年时期接生医生的身份,中年时计划生育的坚定执行者角色以及老年时对生命感悟的虔诚、自我回归的精神状态。结局姑姑捏泥娃娃,仅仅是为了精神上的救赎还是有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一个五十年来双手沾满血的接生医生,一段五十年来对于生命感悟的人生经历所能够深入到的人类原始生命内涵的程度是深刻的,而她怕青蛙的事实,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神圣不可干涉性的认识,对于姑姑人生的后期则是一种对原始生命的回归。个体生命在生殖崇拜的原始生命之下,是何等的渺小,这种落差,不难解释为什么姑姑总有一种自我救赎的精神状态。虽然莫言在《蛙》中的笔触少去了历史学家叙述历史事件的犀利尖锐之感,但却用赤子之情怀展现最原始最本真的情结。因此,这样的叙述视角,少去了对姑姑这个人物形象的批判和抨击,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与共鸣。当然,这样的体悟,无疑最终在人类生命的最终回归的体会和感切之情。吴义勤先生评价道:“莫言放弃了他最为擅长的泥沙俱下的描述性语言流,也没有利用众声喧哗的民间口语,而是力求返璞归真用超然的第三者视角朴素、简洁、干净地讲述催人泪下的故事。”[6]可见,也是用一种尊重的视角展现了生命崇拜的情怀,同时,对于姑姑人生的经历,进而反思到人类最终将回归于母体之下生命循环定理的认可。《蛙》中多有生命回归意象的象征性取向,其恰能够反映莫言关乎个体、人类整个原始生命的一种感悟,使得生命崇拜以及生命回归的主题表现得更加成熟化。

另一方面,《蛙》中生命回归的主题在叙述姑姑晚年时更为明显。“秦河这里,捏泥人更像是完成让自我生命延续的宗教仪式。郝大手最重要的身份是姑姑的终身伴侣。姑姑在生活中通过和郝大手的结合,精神层面其实是通过郝大手的泥娃娃完成自我的脱胎换骨,然后以求得心灵上的安宁和精神上的解脱。”[7]在这点的解读上,大多是从原罪说和赎罪说对姑姑精神进行救赎。但从根本上来说,其还是更多地体现对于生命的尊重、对生殖的尊重和对生命回归的归宿。原因是本文的视角少了批判(从文中的原话可以印证),多了对原始母性的回归。谁也不能逃脱人原始生殖上神圣的事业,这个过程正是生命在曲折和反复之后最终回归于母体之下对原始生命的审视。之前解读了《蛙》中隐射的人类生殖问题的认识及对于人类生殖神圣性的表达,进而道出了人类之生殖崇拜的主题。那么《蛙》中还为这个生殖崇拜与现代的矛盾之间,阐说了其归属。这种归属,就是在人类生殖崇拜视角下对人类原始生命的回归;而这个角色代表,也正是五十年和人类新生生命的生与死之间打交道的“姑姑”。“姑姑活着的时候,每天放你们的哭声;姑姑死后,在葬礼上,也放你们的哭声。九千八百八十三个孩子一齐哭,那该是多么动听的音乐……(无限神往地)让你们的哭声感动天地,让你们的哭声把姑姑送入天堂……”正是因为姑姑五十年的接生经历,才对生命、人类的生殖有了如此深刻的情感,姑姑晚年不简单为精神上的救赎,更多的是对生命回归的向往。其实我们也应该问这样一个问题:姑姑为什么要怕青蛙呢?这是个体生命在生殖崇拜乃至原始生命面前的一种卑微和渺小,接生的经历让姑姑无比自豪,但在这面前,姑姑依旧是渺小得不值得一提。因此,生殖崇拜之下,一种对于原始生命的回归之感就自然蕴涵其中了。生殖的神圣性在《蛙》第九幕中体现得明显:

姑姑:我真不是罪人?我这两只手是干净的?

蝌蚪:不但是干净的,还是神圣的。

……

姑姑:张拳老婆临死时说了一句话你知道吗?

蝌蚪:我不知道。

姑姑:她说:“万心,你不得好死。”

姑姑:王仁美临死时说了一句话你知道吗?

蝌蚪:“她说了什么?”

姑姑:她说,“姑姑,我好冷……”

姑姑:王胆临死时对我说了一句话你知道吗?

蝌蚪:我不知道。

姑姑(神采飞扬地):她说:“姑姑,谢谢您救了我的孩子”

……

姑姑:小狮子分泌奶水了吗?

蝌蚪:分泌了。

姑姑:奶水多吗?

蝌蚪:非常旺盛。

姑姑:旺盛成啥样?

蝌蚪:犹如喷泉。

细细想来小说的前前后后,这些对白难道只反映了母爱的崇高和伟大么?还是更多的是对于生殖繁衍的一种内在的热诚和宽慰的情结?母爱本身就是生殖崇拜中的一种表现。包括奶水的分泌,就是一种人的本能生殖下的反映,最后以奶水的分泌旺盛结尾,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于生殖的回归。

综上,姑姑作为人类生殖现场的见证者,自然用其五十年的经验和体会感悟到人类整体生命的强大威慑力。也正是姑姑个体生命在整个人类生命面前的渺小性,道出了个体生命最终回归人类原始生命的主题。《蛙》最后的话剧的内容安排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为了给整个故事一个后续的结局;其二是其隐含的关于姑姑的人生的末期生命的回归。但毕竟是小说。莫言在《蛙》中的笔触,不是指责、不是批判、更不是一种怜悯;而是一种对于人类原始生命的尊重和崇拜。当然,其还隐含着一种对原始生命回归的思考。“《蛙》在作品中是自由的,是多子的象征,生命的象征。它以隐喻和象征的形式,蕴含了作家莫言对生命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执著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8]这句话是比较能够概括《蛙》隐射的内涵。

三、结语

历史事件与个人;人类生命和个体生命。两者互相的对比中,我们不能多加指责处于整体活动的个体所犯下的所谓的“过错”。在整体的面前,个体只是其特征下的一个代表或者是一个象征。因此对《蛙》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个体人物亦不容读者多加指摘,能够做到的就是自己去反思。再者,著者的创作本身就是关乎人性的根本而不是针对具体细微的历史事件。因而从人类生殖崇拜的角度看人类原始生命的回归,虽为《蛙》中为明说的内涵,但作为读者自我的一种认识和反思,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梁振华.虚拟的真实与真实的虚幻――莫言《蛙》阅读札记[J].中国图书评论,2010(4):93-98.

[2] 张勐.生命在民间――莫言《蛙》剖析[J].南方文坛,2010(3):52-54.

[3] 莫言.莫言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4]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 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6] 吴义勤.原罪与救赎――读莫言长篇小说《蛙》[J].南方文坛,2010(3):43-45.

[7] 范云晶.肉身和精神双重悲剧的沉痛书写――论莫言的新作《蛙》[J].名作欣赏,2011(2):42-45.

莫言作品蛙范文5

莫言引外

市常火爆

莫言“”的消息後,在中地和港澳地及世界上多家都出了一股“莫言”,多店的莫言作品集被一空。在莫言的第二天,《莫言文集》便在北京首,套文集包括莫言的《高家族》、《天堂蒜苔之歌》、《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蛙》等11部篇小,有部中篇,3部短篇小,以及莫言的散文、文和作共20本,是目前最全的一套《莫言文集》。其中最新修版散文集《唱歌的》、作《我的》、《碎文字》、演《用耳朵》,以前有出版。此外,作家出版社也在近斯推出一套《莫言文集》。上海文出版社今年推出的一套16本的《莫言作品系列》,3天就10套。其中,《蛙》的售量本已超20,段出版社正在急加印。出版社加印已“莫言作品系列”封面上的作者介由“茅盾文得主”改“文得主”。另俄斯媒,由俄斯彼德堡阿姆佛拉出版社已著手在出版俄文版的莫言作品集《酒》和《乳肥臀》,今年年底前在俄斯上市。在瑞典、法、德、美、加拿大等美家,莫言作品集的者也大增,有些以前莫言名字的者,也特地到店去些莫言的看一看。在越南,市上一下出了多莫言的版。

莫言中文界

有大激作用

市的火爆和出版社的利是莫言“”引的一表面象,更重要的是莫言“”中代文具有指性的意。著名作家王蒙莫言的表示祝,他:“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明中代作家、以及中代文成就得了世界的注。莫言是中一代很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作品在外的影很大,包括日本的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等,莫言都有很高的。”中作家、新言人崎:“莫言的中的作家文作肯定有正面的激作用,首先是他的作品有很高的文水,次‘’也充分明‘越是民族的、越是本土的作品,越具有世界性。”其次,莫言背後有一重要的背景,那就是我行改革放30多年,中的展了,中的文化步了,上的文化交流活也繁起了,中的文走出人家解和注的更多了。”

莫言的土作路子

的作家有借值

莫言是一民的後代,他在文作之初,原本是想走“土”的作道路。是由於他出身在一富裕中的家庭,“”中是受打的象,所以他在中肚子去偷吃了生的一受到批。因此他在作中有意“去高密化”、去土化,量抵制著故的色犬他的惑,而去海洋、山、。了小道德高尚,他主人公的手塞了一本《列集》;了小有族息,他主人公日琴三百曲等等。按他自己的法是:“不了泥腿子的附庸雅,鼻子牛屎味的胡造!”也就是的作品信封寄往有刊後,等的多是退稿和印的部鼓信函。後,他意到源於生活的道理,改了原的作思路,回到了高密那片高地,他的作品便有了的土息和“根文”的特色。有位老作家曾趣地:“莫言那些‘土得掉渣’的小,就是高密北那‘破麻袋’摸出的。”有意味,但莫言把成是自己的最高嘉。

毫疑,是最初被拍成影引起的《高》,是後得“茅盾文”的《蛙》,莫言的作品大多都是他故里高密的父老,那片高地的情,“我”、“我奶奶”、“我父”、“我母”、“我姑姑”、“我”的故事,是符合“熟悉的人和事”最基本作原的。在作的格上,他持“古今用,洋中用,取其精,去其糟粕”,既有文化的承,也有外文化的借,既出民特色,也融入明的代性和世界性:一方面,他用的土地域和深厚的民源,加上用大量的代主文作技巧,使他的作品行流水,特,情富,涵深刻。特是他中的史的烈人文和深刻挖掘,是他有的成就。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受到了福克和克斯的影,他下的“高密北”福克下的克帕塌法和克斯下的孔多小一,充了象徵和寓意。在某程度上反映在改革放程中,中作家接了西方作家的作方法。但更重要的是,中西文的碰撞,促使莫言“民故事、史和代事以魔幻手法於一”,促使他以富的想像力,出富有力、情感的村“民深”,到了高的境界。莫言次“”他本人是之愧,至名。同,他的些作方法,多作家特是文青年,是有借作用的。

莫言引的“”

需要理性待

莫言作品蛙范文6

在过去两周的中国媒体,“莫言牌”是最容易撞衫的秋装。

据不完全统计,这段时间里,至少有10本杂志将莫言的头像放上了封面。这期的“壹读推荐”,我们想看看媒体同行谈论莫言时,在谈些什么。

第一时间电话联系莫言的《环球人物》记者占据了时间优势,该杂志于莫言获奖当晚就在网上贴出题为“专访诺奖得主”的封面。不过,如果没能在第一时间专访,利用以往的资源也是好方法。《南方人物周刊》的《莫言:他人有罪,我也有罪》整合了2008年上海书展及2009年《蛙》面世后的莫言专访中未被刊登的内容。

同样专访莫言的还有《新民周刊》。较之《环球人物》主谈创作和作品,该杂志的封面报道《问莫言》挥舞铁锹深挖,32个问题,谈作品、谈成长,还谈到了农村和土地。

另一些媒体抓不住人,主推作品解读。《南都周刊》的封面报道《成为莫言之前》详解了“最妄为最彪悍的作品”《丰乳肥臀》以及他“强悍的令人难以想象的汉语创造力”。《外滩画报》的报道《写作时,我是个皇帝》,则构筑了莫言逐步建立“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的全景图。

不能深度专访莫言,对莫言亲人的追逐都日益激烈。相比“上过四年学的地道农民”大姐管谟芬,“读过高中并当过乡村干部”的二哥管谟欣似乎是更好的采访选择。《南都周刊》以及《中国新闻周刊》都采访了他,让那个“撕课程表”、“掉进粪坑”、“爱抢书”的莫言活灵活现。

避开二哥管谟欣的《新民周刊》选择了大哥管谟贤,还把这个区隔直接写在了标题里,《大哥眼中的莫言》一文连莫言用雪花膏都八卦了出来。还有的干脆走得更远,《南方人物周刊》找到了莫言的姑姑管贻兰,这位《蛙》中妇科医生的姑姑的原型谈了自己怎么成为莫言的写作素材。

除莫言的亲人之外,《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还奔赴莫言当初所在的艺术学院文学系,从系主任徐怀中到同学雷铎一一采访,还原了莫言为时两年的军艺作家班生活:如何彻夜写作、如何约架,以及如何做心理测验。

上一篇写冬天的诗

下一篇资源管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