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家乡范例6篇

莫言家乡

莫言家乡范文1

在他的家乡高密,鬼怪就是当地世俗构成。阿城说,他听莫言讲鬼怪,格调情怀是唐以前的,语言却是现在的,心里喜欢,明白他是大才。

对于这样的评价,莫言却出奇的冷静。

他称自己根本就不是什么大才,连中才也算不上。如果他这样的就算大才,那他们村子里的那些老头老太太都是“超大才”。

1986年夏天,阿城和莫言在辽宁大连相聚,莫言讲起自己有一次回家乡山东高密,晚上近到村子,村前有个芦苇荡,于是卷起裤腿涉水过去。不料人一搅动,水中立起无数小红孩儿,连说吵死了吵死了,莫言只好退回岸上,水里复归平静。但这水总是要过的,否则如何回家?家又近在眼前,于是再趟到水里,小红孩儿们则又从水中立起,连说吵死了吵死了。反复了几次之后,莫言只好在岸上蹲了一夜,天亮才涉水回家。

阿城说,这是他自小以来听到的最好的一个鬼故事,因此高兴了很久,“好像将童年的恐怖洗净,重为天真。”

大概是从小受《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的影响,莫言笔下的世俗杂糅着魔幻气息。而莫言说,在他的家乡高密,《聊斋志异》中的很多故事都在民间口口相传,从小深入他的骨髓。

有评论说,莫言是“中国的马尔克斯”。和那位写就《百年孤独》的作家相比,这个经常踱步在山东小村落中的身影,确实有着相似的眼光和视角,对生活,也有着相同的观感和笔触。

莫言的作品均以高密为背景,故乡于他可谓如影随形。美国当年有“天才”之誉的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生前不敢回故乡,英国小说家劳伦斯也被他的乡亲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在莫言看来,他们都是在外边“吹牛太过,不知天高地厚,伤了乡亲们的感情。”

高密的“三贤四宝”(三贤:晏婴、郑玄、刘墉,四宝:年画、泥塑、剪纸、茂腔)伴随他长大,决定了他基因中的“高粱地”。而他想当作家的愿望至为简朴:就是盼着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娶石匠女儿当老婆。

莫言说话,每每言及他的故乡,他的童年,他心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如今,“高密东北乡”已经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缩影。就如莫言所说,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跟他的命运紧密相连,已经成了他生命履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作家不可能是万能的,他只能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谁没有自己的一个高密东北乡呢?”

从《红高粱》到《生死疲劳》,从《天堂蒜苔之歌》到《蛙》,以及《丰乳肥臀》、《檀香刑》,读过莫言的人,会发现其作品无处不显示着对历史的沉重反思,对现实的尖锐拷问,以及对人性的剔骨描写,还有那肆意的想象力。

在莫言的小说里,时常还会流露出一种前乌托邦主义的心态,通过对已经消失的美好世界的描写,来否定现存的丑恶世界;用原生态的社会模式来反讽秩序化的呆板现实逻辑。他总是表达一种要回归过去,重返婴儿时代的愿望。这种愿望,或许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产生的。莫言的小说里常常出现一种鲜明的对比模式: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对比。

在这种对比中,莫言流露出对“生态多样性”的向往。他说,“当这个世界所有的鸟都变成凤凰的时候,是多么的单调,所以我们要有凤凰、要有乌鸦、要有麻雀、要有孔雀那才好看,当然我是乌鸦。”

虽然有一个地理上的故乡,但是,莫言眼里的故乡不是封闭的,而是不断扩展的。故乡久远的历史源头是纵向的扩展;在空间上,作家也往往有着把异乡当作故乡的能力。乡土是无边的。“我有野心把高密东北乡当作中国的缩影,我还希望通过我对故乡的描述,让人们联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莫言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的《生死疲劳》是一部有关的小说。他在开篇引用了佛家的概念,他说,“写作有慈悲,写作有自在。”

通过慈悲和自在的书写,莫言的作品成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他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站在人的角度上,超越了地区和种族的界限。”

莫言代表作

《蛙》(长篇小说):2009年首次出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生死疲劳》(长篇小说):2006年首次出版,获第二届红楼梦奖首奖。

《四十一炮》(长篇小说):2003年首次出版。

《檀香刑》(长篇小说):2001年首次出版,获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丰乳肥臀》(长篇小说):发表于1995年,获“大家文学奖”。

《酒国》(长篇小说):19 9 3年首次出版。

《天堂蒜苔之歌》:1988年首次出版,莫言第一部长篇小说。

《欢乐》(中篇小说集):1987年首次出版,收入20多部中篇小说,艺术风格鲜明,各具特色。

莫言家乡范文2

摘要:本文从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创作的背景――高密东北乡及其风俗、心态的乡野气息,人和动、植物等一切生命自由自在的原始状态体现出的野性美,以及小说语言的乡野味三个方面,体现了《红高粱家族》独具特色地充满了浓厚乡野气息的乡土世界。

关键词:莫言;乡野气息;《红高粱家族》;生命;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021-02

莫言家乡范文3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籍作家莫言,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学界的一次盛事。获得这个世界上的顶级大奖,意味着莫言的个人创作成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诺贝尔文学奖的特殊影响力,这也让普通读者有机会、并有兴趣去了解新时期以来三十年的中国文学创作状况。撇开跟政治、文化相关的争吵不论,如莫言自己说的,他的获奖是文学的胜利。

简单地看一下莫言的文学历程,可以看到莫言的文学创作和生活经历,跟中国大陆的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紧密相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1981年在河北保定市《莲池》杂志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开始,到1985年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登上中国文坛,到现在的三十年时间里,莫言创作了艺术成就突出、艺术表现丰富多变的几百万字作品,是中国大陆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以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成名,为人所知,继而以中篇小说《红高粱》而广受关注、享有盛誉,并以《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厚重的长篇小说作品的巨大而持续的影响,在中国一流作家位置上持续了近三十年。

过去因为中国作家在海外的传播程度低,除了极少数专业人士之外,我们大多数读者可能有意无意地低估了中国作家的努力和成就。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反思尖锐、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个人魅力。《纽约时报》书评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文学成就很推崇,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亚洲的最高水平。

莫言的创作成就获得过国内外诸多文学奖项的肯定,其中重要的有:1987年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台湾联合文学奖、1996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2001年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第十三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2011年因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以其杰出创作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会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有促进作用,也会提升海外读者对中国其他优秀作家的兴趣,并对中国其他作家作品的输出,形成良性循环效果。即便如此,因为世事变化、人心浮躁、各种兴趣和吸引力太多,中国严肃文学创作不可能再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不正常”的辉煌时代。需要强调的是,养成阅读习惯、让阅读严肃文学作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仍是每一个公民了解社会进程、反思自我存在的重要方式。

中国文学界很容易给作家贴上大而空的标签。有人认为莫言是“乡土”文学作家,这样容易把他放入“泥腿子”“土老帽”之类套话中,而使他遭到忽视、乃至鄙视。很多人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因为各种观点、立场的原因,把莫言的作品归为“血腥”、“暴力”,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长期排斥选入莫言的作品,这些做法都简单而粗暴,抹煞了他在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阐发出来的杰出价值。

以乡村世界、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片土地上的政治、道德伦理为描写对象、从而展开其中的生动场景,是大多数乡土写作的特点。因中国特殊历史原因,新时期严肃文学创作的绝大多数作家都是“乡土叙事者”,或“乡土叙事反思者”。“乡土叙事者”建立在自我生存体验中,表达这片土地上的各种奇特人物、残暴事件、苦难历程、自我奋斗,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乡土叙事反思者”则通过外在的道德伦理来重新梳理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插队/逃离)乡村景象,这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为代表。在这一“名目”下出现的作品中,乡村成为“落后野蛮愚昧的疆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恶意”构成,而成为对中国乡村社会的一种强烈的隐喻。但身处其中的莫言,却在一段时间的实际创作实践之后,很快地就进行了新的思考,赋予“乡村世界”新的活力——普适价值观、人道主义。还有几个关键词:同情、悲悯、忏悔、救赎、宽恕。

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最重要收获,就是“人道主义”价值的持续思考和展开。巴金先生的《随想录》第124篇为写于1984年12月20日的《人道主义》,这篇文章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为反思文学的推进做了高屋建瓴的鼓吹。巴金的敏锐和远见,让他的思想在当时那个破冰期具有里程碑意义。

“人道主义”是我们谈到的普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基石,没有了“人道主义”这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最为重要的思想,其他普适价值就会变成海市蜃楼,水中花、镜中月。如果不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莫言的文学作品,就可能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归纳和导读:

一.短篇小说《枯河》、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篇小说《欢乐》和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里的深切同情心和悲悯情怀。《枯河》里的主人公“小虎”和《透明的红萝卜》里的主人公“黑孩”蕴涵着莫言少年成长期的苦痛记忆。小说深切地反思一个极端社会对人的压榨、对孩子的伤害,并寄托了深切的同情心。中篇小说《欢乐》主人公齐文栋是一名高考补习了五年的老复读生,他的人生极其暗淡,对自己生长其间的土地充满仇恨,想尽一切办法要逃离这个土地。比他人生更加暗淡的是大地精灵般的乡村少女鱼翠翠,在那种令人窒息的乡村世界,鱼翠翠几乎毫无价值、也毫无尊严地死去,这个土地在齐文栋的眼中,是吞噬一切生命的恶土。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以山东苍山县的“蒜薹事件”为背景,写方四叔、高马、方金菊等几个普通农民的悲惨遭遇。天堂县农民喜获蒜薹丰收,本来盼望着有一次很好的收成,却因地方干部不作为、黑社会势力肆意阻挠而大面积腐烂在地里。农民高马参加过游行,并进入过县政府大楼,他回到村里后,遭到警察的追捕。他采用了各种方法来躲避抓捕他的警察——我们可以在“革命浪漫主义”电影里看到的躲避日本鬼子以及反动派的方法,如藏在水缸里等——却无法逃脱。最终,方四叔、方金菊、高马都悲惨地死去。这部小说我好多年没有重读了,至今想起,都觉得沉痛。莫言在这部小说里寄托了对生存于苦难乡村世界的亲人们的深切悲悯和同情。这部小说发表后在国内文学界并无声响,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教授1988年来到中国,首先想介绍的莫言作品就是这部长篇小说,而不是因张艺谋拍摄了同名电影而名声大噪的《红高粱》——或许其中的深切人道主义同情心,直接打动了一名西方专业读者的心。

二.长篇小说《酒国》(1992)和《丰乳肥臀》(1995)是莫言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两篇小说中,莫言把目光探进二十世纪漫长而苦难的民族历史中,不仅有对现实世界各种高低贵物的同情,还有对历史中呈现出来的先辈和民族苦难的深切关怀。

三.因为《丰乳肥臀》而引起的巨大反响和压力,莫言从部队转业到高级人民检察院下属的《检察日报》工作,身份由一名作家变成为一名“记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乡亲们原来对他的作家身份并不以为然,但后来他“当上了”记者之后,乡村们都奔走相告,说莫言升官了。在农民的眼中,记者比作家重要多了。那段时间,莫言走访了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接触到了很多真正的底层生活状况,还曾经写过一部电视连续剧《红树林》,后来改编成同名小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莫言在《收获》杂志连续发表了四部影响巨大的中篇小说,重新回归文坛。其中《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以崭新的角度,对“”和“知青”做了新的审视,其中的人物如前者的老朱老师、后者里的女知青唐丽娟,我十几年前作为责任编辑,编稿阅读时被深深打动。

四.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蛙》里的深切自我反思和自我救赎意识,使得这两部同样以莫言的“文学共和国”“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作品,超越了所谓“乡土小说”的相对狭隘的概念,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范畴。小说中的人物活灵活现,但小说里所体现出来的深刻宗教情怀和悲悯,在这个“虚无时代”,具有更加深刻的警醒意义。《生死疲劳》的浓重传统文化背景、高超文学技巧和深刻的宗教情怀,可能是打动诺奖评委的较为重要原因之一。

背景资料:

莫言人生经历可简单分为五部分:

A.童年时代和他的饥饿记忆。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1961年上大栏小学,1966年小学毕业后辍学,务农直至1973年得到偶然机会去县棉花加工厂当季节农民工。相关阅读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枯河》、《铁孩》、《草鞋窨子》、《会唱歌的墙》。

B.青年时代和他逃离土地的热望。莫言在1973年有机会在县棉花加工厂当临时工后,因为他的突出表现得到爱才的厂长的表扬,在棉花加工厂干了三年半。1976年,连续好几年报名参军的莫言已经21岁了,他幸运地“混进了革命队伍”。相关阅读作品:《乡村音乐》、《售棉大道》、《白狗秋千架》、《爆炸》、《球状闪电》。

C.酝酿与创作阶段。1981年提干后莫言一直在部队里当政治教员,在无聊和孤独中他开始写作,断断续续地在河北保定文联《莲池》杂志上发表了几个短篇小说,其中《乡村音乐》得到老作家孙犁撰文表扬,《售棉大道》开始具有了莫言叙事的潜在风格。1984年7月,莫言进入艺术学院刚刚成立的文学系读书,得到了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怀中的赏识。这两年时间里,莫言爆发出巨大的创作热情,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和最有名的作品《红高粱》都是这个阶段的成果,其他如《爆炸》、《球状闪电》等都创作于这个阶段。

莫言家乡范文4

在各界熙熙攘攘的声音中,祝贺、欣喜声居多,毕竟莫言的获奖了了中国人一桩多年的夙愿。而高兴之余,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文学是一种纯粹个人化创作,莫言作品也只能代表他个人的水平。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世界文学之巅,而中国当代文学缺少现实主义力作的遗憾,仍客观存在着。因此,莫言获奖固是好事,但更需要人们以平和心态来看待,就连莫言本人在得知获奖后也坦言“并不是特别兴奋”,反而“压力很大,忧虑重重”。

夙愿终了:中国人的“诺奖情结”

诺贝尔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全世界共有近800人获得过该奖。但是在整个20世纪,中国与此奖项无缘。进入21世纪,虽然有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作家和科学家预测中国不久在文学和物理学等方面会有人摘得诺奖,然10年又过去,中国本土科学家和作家还是未能出现在这个获奖名单上,这不免让人有些五味杂陈,情何以堪。

若说过去中国经济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学术研究不受重视,文学也不繁荣,对诺奖不敢奢望,或者即使奢望也难以获得,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国力和科学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奥运也举办了,航天员也在太空行走了,“嫦娥奔月”梦想也实现了,经济实力也已跻身世界第二了,唯独在科学和文学竞赛中,没有一个中国人以中国的名义获得诺奖。难道诺奖对中国的作家和科学家格外吝啬?这对自诩文化历史悠久,人口又众多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尴尬无比。

因此,国人有诺奖情结,为诺奖纠结、耿耿于怀甚至魂牵梦萦,都可以理解。正因如此,莫言的获奖更显得意义非凡。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早在几年前,已有多名学者预测他将获此殊荣。的确,莫言立足于文学,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中长期站在人的角度关注社会,正如诺贝尔评审委员会授奖词所说的“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文学世界:莫言和他的山东高密乡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莫言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辍学,在农村进行了十几年的劳动。1976年加入,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1986年毕业于艺术学院文学系,199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2005年12月被香港公开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1年11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莫言自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提起莫言,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红高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黄土地上张扬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高密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1986年莫言在《红高粱》中写道:”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这无疑是莫言对高密这片成长之地最极端热爱又极端仇恨的一种表达。几十年来,莫言的小说创作几乎从未离开高密,那是独属于他的文学王国。他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

“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主要代表作有《蛙》、《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酒国》、《四十一炮》等。其中,中篇小说《红高粱》由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1988年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那是新中国电影获得的第一个世界级大奖;长篇小说《蛙》不仅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也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世界上,莫言的作品也获得了多国读者的喜爱,很多重要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出版,许多国家还出版过莫言的多种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

振兴文坛:莫言获奖是一扇窗口

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吸引了世界对中国作家的关注,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便中国作家问鼎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并不代表中国文学问鼎了世界。但另一方面,莫言的获奖打开了世界读懂中国文学的一扇窗口。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学大国,诞生过屈原、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巨匠。然而近现代作家中却鲜有人能达到前人的高度。一项调查显示,莫言获奖之后,59%的受访者表示未关注过莫言的作品。由此而言,近现代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内影响式微并非个别现象,而中国民众的“文学冷淡”也不是一日之寒。如果不是诺奖的“垂青”,寂寞的中国文学恐难唤醒广泛的关注。

莫言得奖也引发中国文学界的震荡。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认为,莫言获得世界性的文学奖项,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象征;作家毕淑敏也表示,这对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是好事。文学界名人纷纷感叹神话终成现实,莫言获奖虽不足以证明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已经赢得一席之地,但起码中国作家群体由此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文学自信,其鼓舞和号召的意义将不局限于莫言一人。

如今有关莫言的作品引发销售热潮,各大书店频频缺货、断货。莫言获奖也带来文学市场的回暖,对中国文学是一针兴奋剂,但其持久性还难下结论。

莫言获奖在振奋中国作家精神的同时,其更大的价值在于激励更多的中国作家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将文学的根茎深深地扎入“丰乳肥臀”的文化土壤,吸取来自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养分。只要中国作家顺应内心、不负时代,中国的文学天空必将众星璀璨。 .

中国当代作家这样多,莫言能成为最具焦点的那一个,总离不开两样东西:他的作品、他的人。对于这些,熟悉他的读者自有印象和评说,但在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眼中,他们对莫言的作品和人品的了解,显然有着更专业和更真切的深度。

收入:两亿!将成中国作家首富

围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各种开发刚刚开始。

莫言的新书已经提前上市;莫言著作的影视改编权正在激烈争夺中;莫言的故乡拟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莫言的签约公司正在准备上市;莫言研究会的电话被打爆,都是想成为研究会理事的人;有高校已经在和莫言文学馆洽谈建立实习基地;有企业家声称,想送给莫言老师一套北京的别墅……

有人说,获奖后的莫言,不仅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骄傲,也是中国极为难得的优质社会资源。

有人估算,获奖后的莫言,今年的收入将达到两个亿,绝对的中国作家首富。

莫言的第一笔收入是约合750万元人民币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奖金可以免征个税。

更大的一块收入则来自于莫言作品的版税收入。

10月17日,莫言获奖后第7天,莫言的新作《我们的荆轲》面市,首批发行20万册。"这本书原计划在10月底上市,得到莫言老师获奖的消息之后,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硬是把时间提前到了10月中旬。新书前,责编已经三天三夜没睡觉了。"莫言作品在国内唯一全版权签约商--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精典博维")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其介绍,即将出版的全套20部作品的《莫言文集》,准备印刷上百万册,整体定价大概在700元至800元。按照100万册,每套700元来算,《莫言文集》的定价总额就有7亿元之多。

此外,按照精典博维的原定计划,今年还将有四本莫言的新书面市。

据媒体报道,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其正式授权的《百年孤独》中文版,自去年在中国上市以来,一年内已卖出220万本,版税收入为1100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与《百年孤独》相比,莫言的作品更贴近中国读者,除《莫言文集》外,其他五本新书,每本的销量突破220万册毫无问题。精典博维的工作人员表示,莫言的版税(即稿酬,按照图书销售总额的一定比例获取)属于商业机密,"至少在10%以上,绝对是国内作家中最顶尖的"。

照此粗略估算,《莫言文集》能给莫言带来7000万元的版税收入;《我们的荆轲》等五本莫言新作,按照《我们的荆轲》36元的定价、每本220万册的销量计算,则能给莫言带来近4000万元的版税收入。仅新书版税一项,莫言即可获得1.1亿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还有影视版权改编费。莫言获奖后十几个小时内,就有20多家电影公司向精典博维询价。

一家影视制作公司透露,如今国内知名作家的版权改编费在二三十万元,莫言"至少得100万了"。而精典博维的出版策划人张轩洋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莫言作品的版权改编费现在已经达到千万极了。

在作家麦家看来,莫言获奖对于中国作家群体意义非凡,"感觉就像在奥运会上许海峰拿了首块金牌一样。"

今年伦敦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中国奥运冠军孙杨,家乡省市两级政府对其的奖励近500万元。而莫言的诺奖,在许多人看来,含金量绝对超过孙杨,山东省各级政府对莫言的奖励会比孙杨的奖金高很多。

莫言的超高关注度,国内目前确实无人能及。莫言用手机发条微博,几天之内就被转发5万多次,许多网友甚至对莫言用什么牌子的手机都大加讨论。莫言数年前创作的一部电视剧剧本,一直没有开拍,获奖后第二天,已有人出价120万元买这部手稿。

如果再加上已出版作品今年的版税收入、海外版权收入等,莫言今年的收入达两个亿,似乎不成问题。

接受访谈:脚踏实地 继续写“人”

莫言获奖后,在故乡山东高密召开了新闻会,谈自己获奖后的感受。面对媒体络绎不绝地登门拜访,莫言依旧低调,除了接受少数媒体的访谈之外,自称已疲于采访的莫言无奈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要回归自己平淡安静的生活。而从莫言与媒体的对话中,我们也不难窥见一个作家平和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

对话白岩松:能够获奖很幸运

谈到自己所获得的成就,莫言表示要感谢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感谢那里的父老乡亲给了他创作的源泉。“我生于斯,长于斯,我最早的作品,也都是以我在这个地方成长的经验、亲身经历,甚至有好多小说人物原形都是这里,所以我想没有这块土地,没有这块土地上我的乡亲们,也不会有我这样的作家。”

谈到获奖,莫言心态平和,“你自己不要把这当作一件什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它就是一个奖,你得了这个奖也并不注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因为我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的很好的作家也是成群结队,具备了获诺贝尔文学奖资格的作家也有很多,所以我很幸运得了这个奖,但头脑要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要站稳脚跟。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而不是奖项,作家能够站稳脚跟,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关注,对于这个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勤勤恳恳的、忠诚的一种写作状态,所以我想尽快地从这个状态下摆脱出来赶快写作。”

对于今后自己的创作方向,莫言称将按照自己原来既定的方向,继续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描写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写作。

对话董倩:幸福吗?我不知道

在面对董倩专访时,透露了自己获奖后的心情,同时也回忆了童年的种种苦难和几十年的创作经历,也表示现在的“莫言热”很快就会过去,文学的相对边缘、落寞,也没什么不好。

在被问到“你幸福吗”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莫言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连日来接受媒体轮番“轰炸”的莫言谈话中显得有些疲惫,笑称最希望“结束采访”。

当被问到此次获奖的影响,莫言连说:“很快就过去了,很快就过去了”。他认为自己此次获奖,不会对文学有长期的影响,“很快就过去。大家该怎么写还是会怎么写”。民众对文学的热情也会很快过去,一切还是会按照生活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对于“近期作品较少”的原因,莫言解释说,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另一方面写得多了就容易重复,而自己不愿意重复。在莫言看来,作家是写人的,也是写人心的,只能通过写作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文学作品发挥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这种作用是非常微弱的。

对话凤凰卫视:力挺或批评都感谢

莫言获奖之后接受了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节目的采访,表示很高兴他的作品得到认可,同时也坦言,不管网上支持他的人还是批评他的人,他都表示感谢。

莫言认为他的作品内在的文学品质,以及作品里面都包含了对人生、对社会的关注。真正的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真正的文学具有民族的特色,民族的风格,民族的气质,但它必然具有文学的共通性,能够超越族群、国家的地理疆域。”

最后,莫言还谦虚地表示:“不管在网上挺我的,还是在网上批评我的,都有他们的道理,这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言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表达对一个作家作品的看法,所以挺我也好,批评也好,我都非常的感谢他们,我觉得我就仿佛是经历了一场洗礼,因为在过去的时代,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一个作家不可能知道这么多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个时代提供这种可能,让我看到了原来有这么多的人喜欢我的作品,原来有这么多人不喜欢我的作品,原来我有这么多的优点,虽然夸耀,又提出了缺点变成批评,也是认知自我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文坛反响:莫言的作品,好在哪?

在当今众多的作家当中,莫言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有评论认为,莫言提供了一种至少在国内称得上全新的语言方式和历史解读视角,正因为如此,对莫言的小说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大部分国人欢呼雀跃声中,有几人能读懂莫言?莫言的作品,好在哪里?世界文坛及中国文坛的评论家、作家都是怎么看待的?

彼得英格伦:莫言书中所写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最恐怖的故事

获奖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彼得英格伦评价莫言的作品说,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粗俗而的。莫言书中所写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最恐怖的故事。

马悦然: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维佩曼:他的写作能力令人难以置信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教授多罗特娅·维佩曼多年来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维佩曼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事说,莫言将中国主题与非常现代化、充满多样性且极具创意的叙事手法结合。尤其是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他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史的现实叙述中添加了奇幻和神话的色彩,构成了很强的吸引力。

维佩曼说,他的写作能力令人难以置信。阅读他的文字,就像看一场富含创意的文字焰火,但其中又有一定程度的质朴。他采用多样性的写作技巧,不拘泥于传统叙述模式,而是运用不同的时间框架和叙述者,但读者仍能理解他的创作内容。受众也能注意到,莫言熟悉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也通晓各种国际文学中的现代叙事手法。纯粹从内容上看,他的作品主要叙述中国。他经常叙述20世纪的中国社会,但在审视中国现今情况的同时还反映出最普遍的人性。

他的作品都很有趣,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不同的层面,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中国。莫言的作品总是富有全新的创意。维佩曼认为《酒国》充满爆炸性而且极为动人。它讲述一名侦探受委托调查一则谣传在一个中国城市中有许多婴儿被吃掉。这个主题一方面勾绘出改革时期经济繁荣的现代中国,另一方面呈现出过度消费和享乐的文化。从这本书里人们也能看到,莫言作为一个作家确实有能力描写这样的社会情况。

日本《东京新闻》:从农民视角描绘中国社会剧变

“文学的重要使命就是描写艰辛的生活和底层民众的痛苦。”莫言去年访日时接受了日本《东京新闻》报专访,如此阐述自己的文学观。

莫言作品的主要舞台是其出生地山东省的农村。他以饥饿和孤独为一大主题,从农民的视角描绘中国社会的剧变。他的作品中还有饿到吞咽煤炭的场景,不过据悉这些描写都基于其亲身经历。莫言说,文学家最好历经贫苦。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本质。

去年日文译本问世的《蛙》聚焦在中国逐渐引发严重问题的计划生育政策。莫言说,其实在中国,文学创作也有很多禁忌。不过,他创作并出版了这样的作品,这证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赋予作家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

在日本作家中,莫言和大江健三郎有交往。关于东日本大地震,他说,大灾难时,人将暴露出最美的一面和最丑恶的一面。文学就是揭示人性的内涵。所以,灾难应该会对文学提供一次良机。

王安忆:他在喧哗背后有寂静

莫言回顾自己小说创作几十年的历程,曾谦虚地表示自己是“浪得虚名”,“我写小说原本也是"打家劫舍",没想到弄假成真。”但对这“弄假成真”最了解的,当数与他同时代、同经历的作家。同是“50后”的著名作家王安忆,上世纪80年代与莫言都是中国寻根文学的主将。都说文人相轻,但王安忆对于莫言的了解反而更客观。王安忆认为:莫言小说里常常是一片喧哗声,但在喧哗背后,有一种深沉的寂静作底衬,而这种寂静之音,又一定与人物的受苦、忍耐有关。这是莫言小说艺术中令她倍加赞赏之处。王安忆也直言莫言作品有的很好,有的很糟,“但莫言不怕自己写得糟,这可能是因为,有生命力的人是不怕糟下去的,他总能重新站起来。”

毕飞宇:曾把他想象成我

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的粉丝都有谁就知道了。莫言的读者里,有个著名的作家毕飞宇,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莫言的崇拜。他说:“1986年,我读到了莫言。第一次阅读莫言的时候产生了一个令我颤栗的念头,也许还是一个令我不好意思的念头莫言的小说是我写的!这些小说之所以是莫言的,他只是比我抢先了一步。”毕飞宇对莫言小说的解读很形象:“我一直认为莫言是个酒鬼。他的写作总是在豪饮之后。我这样说当然有我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在莫言的笔下,名词与名词之间始终洋溢着浓郁的酒意。它们不安分、躁动,有时候甚至狂暴。我甚至想象在酒席上,许多人都不胜酒力,抱着脑袋摇摇晃晃地撞墙了,莫言却回家了。他打着酒嗝,用他笨拙的手指头野蛮地撞击他的键盘。”然而事实上,莫言并不喝酒。

连锁反应:“莫言热”急剧升温

莫言获奖后,在媒体的连番报道和大幅宣传下,很快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莫言”这两个字所激发的名人效应急剧升温,势不可挡。

连锁反应1 作品实体店网店都断货

包括青岛、南京等多地的实体书店,莫言作品均已卖到断货,卓越亚马逊、当当网等网上图书卖场也是供不应求。卓越亚马逊网开设了莫言图书专区,然而点进去一看,《丰乳肥臀》直接显示缺货,其他书目则显示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发货。同时,当当网上莫言的书也都被标注为“预售商品”,需要预订。

连锁反应2 亲笔签名书网上售价18.8万

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莫言亲笔签名的书籍纷纷涨价,最贵的是 《檀香刑》,网上要价18.8888万元,第二名是 《透明的红萝卜》,标价10万元。据购买了莫言亲笔签名的《十三步》的店主说:“前段时间,莫言的亲笔签名他卖800—2000元不等,现在莫言获奖,作品当然水涨船高,这本书他卖价10000元。”

连锁反应3 海外版权水涨船高

“莫言热”已经瞬间烧到海外,世界各大出版社都对出版莫言作品反应非常热烈,莫言海外版权费必定水涨船高。在国内,拥有莫言作品“海外推介权”的精典博维公司已接到了无数来自海外的咨询电话。

连锁反应4 手稿价格一夜飙升百万

十多年前,莫言曾与四川一书商合作创作了一部长达20多万字反映四川生活的电视剧本,但此剧一直没有开拍。该书商近日再次公开向莫言邀稿,并从原价20万直接跳到120万元,一夜飙升百万元。据了解,当今作家群中只有像贾平凹、莫言等少数人是不用电脑写作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这些作家留存下来的创作手稿无疑愈发弥足珍贵。

连锁反应5 作品改编或成影视富矿

莫言获奖后,已有20余家公司洽谈影视版权开发,10余家大型电信、网络运营商前来接洽购买莫言作品电子版权。业内人士表示,莫言小说是一座影视题材富矿,故事性比较强,改编成为卖座的电影、电视剧比较具有可行性。

连锁反应6 《透明的红萝卜》将入选高中语文

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目前已确定将《透明的红萝卜》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成名作、中篇小说,发表于1985年,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

连锁反应7 莫言故乡的开发冲动

莫言获奖,高密的命运似乎开始改变。以往冷冷清清的莫言文学馆变得热闹起来,参观人数涨了十几倍。很多高密人在文学馆门口做起了生意,把之前收藏的莫言的照片、书籍拿出来卖,最高的叫价2000元。

据媒体报道,莫言老家所在辖区--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已经制定了一份拟投资6.7亿元的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计划书。该项目包括莫言文化体验区,将种植万亩红高粱的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等。

位于高密的莫言文学馆,现在仅有两层小楼,展览面积不过千平米,在莫言获奖后已无法满足接待需求。现在,高密政府已经设计出二期规划。

据高密市市长杨建华介绍,高密将着力打造"莫言家乡"文化旅游品牌,挖掘莫言"红高粱"文化旅游资源,把高密的旅游文化品牌推向世界。

高密诗人李丹平说,高密再也不是以前的高密了,"它是中国的文学高地,国家的圣地"。

莫言在西方

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吴子茹报道,莫言是海外学界最熟知的中国作家之一,不可否认,对于莫言的获奖,众多海外译者、出版商、媒体和学者的“共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年届七十,瑞典汉学家罗得保还很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到莫言的名字时的情景。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朋友的家里住进了一位中国客人。罗得保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经常过去聊天。有一次问起中国最近有什么不错的作家,“莫言吧,他有本《红高粱》不错,”那位中国客人很简短地说。

1990年,罗得保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一到北京后,他就开始到处找莫言的小说。那位中国朋友所说的《红高粱》,还有一本《天堂蒜薹之歌》,当时也已经出版。他很快就读完了,“非常、非常喜欢,它反映了当代的中国,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描述的有些事情我也很熟悉。”

七年后,《红高粱》被译成瑞典文出版,2001年,《天堂蒜薹之歌》的瑞典文版也得以出版。这两本小说与后来的《生死疲劳》一起,被许多人当作莫言进入瑞典文学院视野、并成功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契机之一。这三本小说的译者都是瑞典翻译家陈安娜,出版商就是罗得保,他直接促成了前两部作品的翻译。

时隔多年,罗得保回忆起他几十年来对中国文学的关注,无限感慨,“应该得的,很多中国作家都很优秀,就是西方人了解太少了。”

莫言主要作品内容简介

《蛙》内容简介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檀香刑》内容简介

莫言潜心五年打造出来的一部长篇力作,被誉为当代汉语文学中“真正民族化的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背景,通过讲述泼辣又深情的女性媚娘与其亲爹、干爹、公爹等男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的复杂关系,深入挖掘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戏文资源,用摇曳多姿的笔触、悲喜万分的激情,淋漓尽致地抒写了清朝末年“高密东北乡”发生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反殖民抗争,一桩骇人听闻的血腥酷刑,一段缠绵悱恻的感人爱情,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民间猫腔。采用“凤头——猪肚——豹尾”的神奇叙述结构,融入民间说唱艺术之精髓,凭借出神入化的文学语言,使小说成为一部诉诸声音,可以用耳朵阅读的神品妙构之作。

《丰乳肥臀》内容简介

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成功试验。作家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或者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但命运多舛,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家庭展开的,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为更是鸟儿吐哺的深情……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对他作品中“我奶奶”式女人的集合,同时也涵盖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莫言对民间苦难及其承受者的爱戴、同情和关怀。

《四十一炮》内容简介

小说的副线是一个老和尚的传奇人生。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使整部小说在实和虚的场景不断变换、扑朔迷离、曲折迂回,又一次近距离地回看了农村改革初期的历史。本书依然诉说着我父亲和我母亲的故事,时间切换到了九十年代初农村改革的大背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及人性的裂变,在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通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讲述,既有孩子似的烂漫无知,又有极具时代特色和乡土特点的民间口语。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莫言幽默逗得捧腹大笑。“大师不愧为大师”,看过小说后不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死疲劳》内容简介

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集中阐释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另一个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则在六道轮回中,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他所看到的故事。小说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生命。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但是与寄寓其中的哲理浑然天成。全书从内涵到外延充满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充满了艺术灵气。究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而言,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沼泽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

莫言家乡范文5

零的突破,让人振奋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莫言从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红树林》、《蛙》等一大批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文学奖。莫言的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等,在世界文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

李长春在贺信中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他希望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青少年成长有三点启示

1.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超过基因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10月11日中午(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宣布莫言获奖时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莫言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应该说,与农村、土地天然的接近,父母祖辈的脚踏实地、勤恳做人,造就了朴实真诚的莫言。莫言的文字,所写即是所想,所想即是所生活所经历,以诚实面对人生和世界,用最真的笔触描绘看似不真实的现象。

因为工作的关系,孙云晓和莫言有过多次接触,也经常就青少年教育进行沟通。孙云晓认为,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超过基因。他举了莫言这样一个例子:在生活困难和混乱的1969年,14岁的莫言帮母亲卖白菜算账出错,多收了人家一毛钱。没想到,一向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说感觉到极大的耻辱,赶紧让儿子给人家还钱和赔礼道歉。后来,莫言写了散文《卖白菜》,因为这件事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震撼。

2.最好的教育来自生活体验

“作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是生活造就的。”孙云晓说道。

莫言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因为我读书比较少,所以我的想象力发达。如果我读上30年的书成了硕士、博士,可能想象力要大打折扣。”

“任何天才的成功都离不开天才的体验。”孙云晓说,莫言迷恋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一本书替人家拉磨。他偷偷去集市上听人说书,回来就学着对母亲和姐姐说,因为他有表达的欲望。母亲开始烦他,后来却听入神了,改为支持他去集市听书。莫言说自己讲故事的才能就是从那时冒出来点苗头了。

儿时在乡野间的劳作、嬉戏,充满磨难艰辛历练的青年时代,专心于积累、写作的中年时代。“莫言狂野无羁的文学才能得益于‘跟大自然打成一片’,生活底层的磨练与梦想成就了他。”孙云晓说。

与莫言相比,禁锢在混凝土之中的现代青少年们,当一副副眼镜被架在孩子们面前,当一双双父母长辈的手将孩子们推向学校、推向补习班、推向技能班时,他们的“大自然”在何处?失去了“大自然”,还能期待有更多富有想象力的青少年吗?

3.幸福的童年需要与真善美相伴

幸福童年的定义千千万万,通过和莫言的接触,孙云晓感悟道:拥有幸福的童年才会有幸福的人生,而幸福的童年需要与真善美相伴,尤其需要尊重。

孙云晓说,莫言曾告诉过他一个非常难忘的细节,直到参军要离开家的时候,父亲才第一次叫他的大名,那一刻,他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敏感的,都是渴望有尊严的,可是,我们是否在乎小孩子的尊严呢?”孙云晓说。

成年人的许多缺陷都与童年教育的缺陷有关,这是孙云晓在与莫言接触聊天时的深刻感受。

孙云晓回忆他曾和莫言一起出席接力出版社成立20周年的社庆活动。莫言对孙云晓说:“我小时候受仇恨教育很多,缺乏爱的教育,因此长大后对于爱的表达就很困难。”对莫言的这席话,孙云晓深有同感。“因为我童年缺乏美的教育,在美面前常常自惭形秽。”

莫言说:“虚伪是最糟糕的教育,我受的教育就有许多谎言,今天的教育依然有不少假大空的话,这是很失败的教育。”

莫言家乡范文6

猛然问被推到全世界的聚光灯下,莫言的表现是“诚惶诚恐”。世界给他荣誉,我们给他疲劳。

10月15日上午,一直躲着媒体的莫言,不小心被本刊记者在家中撞了个正着。他没好意思直接掉头躲进书籍文稿如山的“一斗阁”,他愿意与记者聊聊,但事先定好了规矩:“只谈文学不谈其他”。

他穿着紫色绒面休闲外套,内里是格子衬衣,眼袋明显,神态疲惫,边说边摩挲着半截破梳子。

“你平时身上喜欢带把梳子吗?”记者想起了本刊刚刚采访过的刘震云一刘有这习惯。

“不是,一进门看到你,想赶紧梳梳头,一时找不到好梳子,随手摸了一把。”他稀疏的头发齐刷刷倒向右边,力图罩住光亮的脑袋。他的一位朋友宽慰他:“贵人不顶重发”。

在当地政府眼里,莫言着实尊贵。事实上,莫言早已被高密当成文化建设的招牌。诺奖一获,其有形、无形价值无法估量。10月11日获奖消息当晚,高密政府放了半个多小时焰火庆祝。是夜9点半,还安排了一次新闻会。但中外媒体过多,莫言不得不在次日下午又召开了一次新闻会。此后,他躲了起来,一是因为身体不堪重负,每天只能休息3个多小时,二是因为这个惯于安静的作家不知怎样应付如此热闹场面,他希望一个月后一切恢复平静。

但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当地政府显然不想让这件喜事一下子归于平静,它们要让莫言这块金字招牌为高密,甚至整个山东带来点什么。山东的旅游口号“—山—水—圣人”因为莫言,已改为“—山—水—圣人一文豪”。高密城里和莫言旧居到处张贴着其获奖的标语。

大栏乡平安村,莫言旧居,一所5间房的土垒老屋,唯有院子内的两畦胡萝卜和门口的大豆是坚守在此的活物。看护这些活物的,是莫言90岁的父亲管贻范。但老人有心无力,游人和记者肆意的热情已迫使胡萝卜苗半数伏地,无数的脚印使这里新踏出了一条路。

16年前,来此处拍摄由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的张艺谋,曾在这所土屋前和同样光着膀子的莫言与姜文,还有身着戏服的巩俐留影。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张艺谋让各国运动员用脚踩出的七彩彩虹,却没有莫言家老屋新路上不分国籍的脚印来得如此急遽,冲力十足。

一切都格外匆忙。14日上午,莫言家老屋村头的石桥被重新粉刷,几名村妇被组织着铲除通往老屋路边的杂草,侧柏幼苗迅速被栽在屋后,点缀着落寞了20多年的老屋,“莫言旧居”的牌子被匆忙插在屋后,标语“获得诺贝尔奖奖者”用病句的方式告诉来访者,这一切到底有多么措手不及。

连风水先生也来凑热闹,他大叹,这旧居背靠胶河,不得了,上风上水的宝地啊。从早至晚,这里车流如织,忙着秋收的平安村男女老少也过来扎堆,他们纷纷感叹这里“从来没来过这么多人”。

故乡对莫言的盛情美意不始自今日。1982年他在部队提干后,每次还乡,高密政府都将他奉为座上宾。1986年,莫言小说《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一炮而红后,时任高密县委宣传部长的孙惠斌就召集了一次莫言文学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媒体和文学评论家到高密就莫言早期作品展开讨论。孙后来担任高密市委(县级市)书记,理所当然把莫言视为当地文化建设的招牌。2006年,莫言研究会成立,退休的孙惠斌担任会长,其后又推动莫言文学馆在2009年建成。

当地政府的厚意,一直遭到管贻范父子的反对。2002年春节,诺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到莫言老家拜访,管父对莫言讲,大江健三郎比你有名,人家都不建文学馆,你有什么资格建?

当地政府执意将莫言旧居整修并保留下来,其父又教训他,都坚决不保存故居,我们有什么资格?

父亲的庭训,让莫言惶恐,但他却奈何不了当地政府。有官员曾言,莫言是高密的,也是世界的。文学馆并非是为莫言修家庙,而是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文化建设的标志、莫言研究的平台、学生教育的基地…一在一个人隋社会,莫言研究会除了文学价值外,给会员创造了高端人脉资源、致富商机等附加值。

以往每年春节回家的莫言,总会在正月初二去给自己小学时的语文老师张作圣拜年,并送上签名的首版小说。“张作圣老师,这是学生的习作(《透明的红萝卜》),望批评,像当年为我批改作文一样。学生莫言。”这些被看得页面有些发黑的小说,仍被张老师保存。

“《红高粱家族》风格很狂放,到了《檀香刑》和《蛙》,看得出他很压抑,而且因时间跨度大,伏笔多,往往要读好几遍才懂。”张作圣感慨自己年龄大了,已跟不上学生的进步,连见莫言也开始变得困难。“近几年,特别不容易联系上他,太忙。”每次归乡的莫言,总会被政府拉去参加活动、做报告。“政府对他很重视,因为他把高密推介出去了,对当地经济拉动都是能看得到的。”

高梁酒、九儿酒都是借莫言小说而注册的商标。莫言获诺奖后,前去注册与莫言有关的商标的人数激增,当地旅游部门也正在琢磨如何挖掘莫言资源。

但莫言回报故土的,依旧是通过自己的笔来推介故乡。1990年,莫言在《人民日报》连发《高密之光》等3篇报告文学宣传故乡。后来,他不仅在小说里写到了高密地方戏“茂腔”,而且在北京多次推介。2006年,这个濒临灭绝的地方小戏,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密“三绝”本是剪纸、扑灰年画、泥老虎,如今已变为“四宝”:剪纸、扑灰年画、泥老虎、茂腔。

别说是自己的老师,如今,就连家人也不是想见莫言就能见到。哥哥姐姐们心疼弟弟,怕他累坏身体,不过文化程度不高的妻子早已习惯了这个为了创作寝食不定,但对家庭超级负责,偶尔又像小孩子的丈夫。只是在严厉一生的父亲眼里,莫言永远是个农民。

“想起老家的馒头和大葱我就想家。北京的大葱不好吃,北京什么都不好吃……大(即爸),今年春节我们回去过年,您能做点黄酒吗?用黍子米做,不要用地瓜。另外告诉俺二嫂子,让她把酱包上几个地瓜放着,我好久没吃地瓜成菜了。三儿拜上。”这是2003年莫言给其父的一封家书。

如今的莫言,想吃地瓜成菜更难了。家乡越是大张旗鼓,他越惶恐不安。

其实,这种惶恐感贯穿了莫言过往的人生。2011年,他凭《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后,曾告诫自己用“10分钟忘掉这个奖”,以遏制膨胀的虚荣心。

惶恐外化成的低调谨慎处事风格,是莫言全家人的特点。传世家训中,低调谨慎是管氏家族在高密东北乡能够世代安身立命的处事智慧。历经战乱和政治风云,高密管氏只想做安分人,而不愿招惹任何是非。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生于1955年2月17日的莫言,小名“射斗”,大名管谟业。从他懂事起,“谦虚谨慎、低调做人”就被威严的父亲挂在嘴边。年轻时的莫言好动话多,他起笔名为“莫言”,便是为了遵循父亲希望他少说话的教导。

作品是作家对社会说话的一种管道,但莫言最初写作,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和两位哥哥一样,当兵曾是他想“与地瓜、野菜离婚”的唯一出路,因为另一条出路——读书——因被迫中断了。

1961年,刚6岁的莫言开始上学。“他是班里32个学生中年龄最小的,有脑子,语文尤其突出。”张作圣回忆,莫言擅长出奇制胜的开头和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比起其他同学的文章来,更引人入胜。他把莫言的作文常当范文朗读。莫言记忆力极强,且喜读书,可惜农村书少,张作圣曾召集学生成立一个图书角,他自己和学生们把书凑到学校,“凑了四五十本”,有《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及刊物、连环画,莫言的父亲做了个小书箱,莫言当管理员。这样,在小学时,莫言已读了好多大部头的书,其中还包括他靠帮邻居干活换回的书。发掘莫言写作天赋的张作圣认为,管家崇文尚礼的严格家教成就了莫言,“他爸爸就爱看书,一辈子没得罪一个人,在村里很有威信。”

生于1923年的管贻范,解放前读过四年私塾,是高密管氏第23世孙。他谨小慎微一生,传承的就是管家世代“耕读”的传统。高密管氏是春秋时齐相管仲的后代,世居胶东,以耕读传家,多文学隐士,少达官显贵。清末民初,莫言曾祖因官司败诉,迁至平安村(又称下洼),创业二十余载,家富足,育三子。莫言祖父行二,名管遵义,字嵩峰;大祖父管遵仁,字嵩山。三祖父抗日战争时不幸遇难。在管贻范记忆中,他青壮年时期是在躲避战火中度过的,他把那些战火连天的历史讲给了孩子们听,莫言用耳朵阅读获取的小说素材就包括这些内容。现在90岁了,管贻范还坚持看新闻、看书,炕头上还摆着一摞线装书,《易经》便在其中。

“你能看懂《易经》吗?”记者问。

“看不懂。看不懂也爱翻翻。”老人家笑了笑,耳背目明,什么书都愿意看,就是没看过莫言的书。坐在他旁边的80岁弟弟管贻喜说:“莫言不给他看,怕小说里的内容不好,让他骂。”老哥俩各自的老伴都已去世,经常坐在一起聊天。虽都是耄耋老人,管贻喜在兄长面前还是特别恭敬。

年轻时,恪守传统礼教的管贻范就掌管着整个家族,和弟弟不分家。弟弟管贻喜不爱读书,想编草鞋卖钱,被兄长全烧了,逼他外出求学。如今80岁的管贻喜,很感念兄长当年的逼迫,他现在是退休工人,一辈子没有像哥哥吃过那么多苦。当年他外出上班,哥哥负责教育他的四个孩子,其中一个儿子如今定居美国洛杉矶。

解放后,农村兴起,家里的财产都要充公到生产队。“爷爷不交,我爸劝他看清形势,不交不行。”莫言的大姐管谟芳忆及过往,对父亲在特殊年代的隐忍,以及在家中的威严深有感触,“他每天干完活,再累,回家也得先到爷爷奶奶屋里道个安。”而莫言借驴、马等动物之眼,用佛教六道轮回说架构的、反映农村50年历史变迁的《生死疲劳》,正是自己家族及全村人命运的投影。

莫言63岁的二哥管谟欣说,他们的祖父没上过学,但博闻强记,手巧,木匠活精,自学打算盘,算账快,还会讲故事。擅长讲古的祖父和懂中医的大祖父是莫言文学上的启蒙人。“《东周列国志》、《山海经》、《封神演义》等一些神怪故事,还有三皇五帝的历史,都是两位老人讲的。”

爱给莫言讲故事,熟读《易经》并带莫言学中医的大祖父,对女儿管贻兰说:“(射)斗将来一定是个大偶侯(了不起的人物),我等不到那一天了,你肯定能看到。”作为莫言小说《蛙》中姑姑的原型,75岁的管贻兰听到莫言获得诺奖后,忽然想起父亲当年说的那句话。莫言至今写作仍惯用繁体字,文稿工整,字体漂亮,很有大祖父处方上的毛笔小楷风范。

管贻兰接过父亲的衣钵,1973年后才转向西医,接生技术极好,十里八乡闻名,退休后至今求诊之人不断。莫言的女儿管笑笑当年便由她接生,她的二女儿王梅去年又为专门从北京回到高密的管笑笑的女儿接生。

而莫言小说中姑姑的第一个男朋友,背叛国家到台湾的飞行员,竟是管贻兰的哥哥、莫言大祖父唯一的儿子。1949年解放青岛时,这个堂叔到了台湾。这也是管家在期间忍气吞声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让管氏兄弟们倍感孤独和压抑的原因,就是因为家里有两头牛而在时被扣上“中农”帽子。

好在1963年,年长莫言13岁的大哥管谟贤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此事轰动乡里,也让管家人心绪稍平。同样喜好文学的大哥,至今还是莫言小说的第一读者。教了一辈子书的大哥,亦擅长写作,《莫言研究》集刊中,每期都有其文章。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在济钢,一个在华为。

孤独之外,莫言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最初感受,还有饥饿。“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两大源泉。”莫言说。

莫言四五岁时就赶上了三年,饥饿成了童年最深的记忆。管谟贤说:“莫言是兄弟中最小的,在家中似乎成了多余的人,由于饥饿,被认为很馋。”馋鬼莫言触犯了父亲教导的“不偷不抢不摸”,拔了生产队的一棵红萝卜。管父大怒,暴打了他一顿。

不在忍耐中死亡,就在忍耐后爆发。就像国人对诺奖的期盼一旦成真必然引发抢书狂澜一样,莫言青少年时期积压的饥饿感,在小说创作大门打开后,对这种饥饿感的宣泄就一发不可收拾。发表于1985年的《透明的红萝卜》,就揭示了作者对饥饿的深刻记忆,小说中“黑孩”的原型便是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被当时正在大栏中学教语文的毛维杰读到,通灵的风格让其过目难忘。“看到里面有好多熟悉的场景,如村头的滞洪闸,还有村里的一些人物原型。”爱好文学的毛维杰听同事提到,平安村有个在外地当兵又会写东西的人,叫管谟业。由“谟”字分拆开正好是“莫言”,他便猜到了个大概。回乡探亲的莫言,带着女儿管笑笑到家旁边的大栏中学玩,被毛维杰确认。自此后毛成为莫言的拥趸。1993年当上校长的他,在学校开了两间教室做莫言资料室,莫言的文稿、小说、评论以及照片等资料,都被他收集到此,并作为“相似教学”的平台。莫言的创作经历,在他看来,与世界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类似,“都出生在偏僻处,后来都到了繁华地,经历过反差极大的两种生活状态,这种刺激促其在作品中反思社会和人性。”

他把莫言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1976至1984年是模仿阶段;1984年以后是形成自我风格的阶段,其中《白狗秋千架》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字样;而1988年因苍山县出现的抢蒜薹事件创作的《天堂蒜薹之歌》,则使其创作进入超越阶段,容量更大,视角更大,历史跨度更大。例如,莫言带有民间史诗风格的作品《丰乳肥臀》(1996年)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改革开放之后,这部小说使其实现了从“为百姓写作”到“作为老百姓写作”的转变。

此后,糅合了魔幻主义、武侠传奇、抒情主义、结构主义、表现主义、现实主义的炫技式实验小说《酒国》(2001年)、以八国联军侵华为历史背景的《檀香刑》(2001年)、以上世纪90年代初农村改革为背景的《四十一炮》(2003年)、讲述中国农村解放后50年变迁的《生死疲劳》(2006年),一次次将莫言推至创作巅峰。然而也有评论认为,他的作品“泥沙俱下”,充斥力比多(libido,指)味道的语言,令很多读者无法接受。

上一篇政风行风建设

下一篇高数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