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保函范例6篇

担保保函

担保保函范文1

交通银行_____分行:

_____(下称甲方)与_____(下称乙方)于___年___月___日就_____项目签订了第_____号合同(下称“合同”)。应甲方要求,贵行与甲方于___年___月___日签订了第_____号担保契约,并于 __年___月___日开立了以乙方为受益人,金额为_____元整的第_____号保函(下称“担保人”)同意出具反担保,特在此不可撤销地和无条件地向贵行作出下述保证事项:

1.我们同意上述担保契约和保函的全部条款;我们保证甲方按期履行“合同”和担保契约的全部义务;对甲方在担保契约项下的一切应付款项,包括贵行按保函规定向保函受益人支付的任何或全部款项及由此产生的垫付利息和费用(下称“应付款项”),我们保证承担连带偿付责任或/和连带赔偿责任。

2.如乙方未按契约规定履行支付义务,贵行即有权直接向本保证人索偿,而无须先向甲方追偿或/和处理抵押品,本担保人保证在收到你行第一次书面索付通知后十天内,即无条件按通知要求将上述甲方所欠款项,以担保契约规定的币种主动支付给贵行,其中垫付利息额计算至本担保人实际支付日。上述索付通知书作为付款凭据,对本担保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3.如果本担保人未能按前条规定期限履行上述连带保证责任,由此造成对你行的延付利息及其它经济损失概由本担保人承担;同时,你行有权从本保证人存款帐户中扣收上述所欠款项及延付利息,本担保人保证不提出任何异议和抗辩。

4.如果甲方未能按期履行合同,而贵行以贷款方式间接履行担保责任,我们保证无条件对该贷款按贵行规定格式另行出具担保书。

5.如果发生下列任何一种或数种情况时,无论是否事先通知本担保人,本保证书第1、2、3条规定的连带责任丝毫不受影响,本保证书继续有效。

(1)本保证项下所有当事人变更各自名称、地址、合资合同、章程、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企业性质,或乙方合并、分立、被撤销或破产等;

(2)贵行延缓行使担保契约项下的任何权利,或对“应付款项”的偿付给任何宽限;

(3)保函项下权利被转让;

(4)保函有效期应甲、乙双方要求而延展;

(5)担保契约的任何修改和补充。

6.如果保函金额发生更改,本担保书的担保责任不变,按最高不超过原保函金额承担担保责任。

7.在上述“应付款项”全部得到清偿以前,本担保人不能行使由于履行本担保书义务而获得的求偿权。如果甲方向本担保人提供抵押品,非经贵行书面同意,本担保人也不应行使抵押项下的权利;如果经贵行同意处理抵押品,其所得全部款项保证首先用于向你行偿付上述“应付款项”。

8.本担保人将按你行要求定期提供有关的财务报表,并将第5条第(1)款中本担保人的变更情况及时通知贵行。

9.本担保书自开之日起生效,直至贵行在上述保函项下的担保责任完全解除或担保契约项下应付款全部得到清偿之日终止。

10.本担保书在履行过程中如有争议时,应尽量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将向贵行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

本担保书正本一式四份,贵行执二份,甲及本担保人各执一份。

担保人名称:(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

担保保函范文2

_________(受益人):

_________(委托人)系我行客户,其结算保障金存款户帐号_________。该单位已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与你方签署_________(合同或向_________工程投标)编号_________。我行已接收该单位委托,愿对该单位履行上述合同(投标书)商定的任务供给担保。如该单位不实行合同,且不自动支付违约金,我行愿承当担保义务,按合同的规定,代为支付违约金_________元。我行担保额度随合同逐渐履行而相应递减。

除本保函固定条款中划定的终止保函效率的前提外,当呈现下列情形时,担保银行也可撤销本保函:_________。

担保银行(盖章):_________

担保保函范文3

关键词:履约担保实施;问题;履约保函;应用

对工程施工合同设定的担保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业主对承包人履行债务提出的担保要求,也就是卖方担保,另一种是承包人对业主履行债务提出的担保要求,也就是买方担保。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以及工程担保设立的目的,我国对于构建以卖方担保为核心的工程担保体系更加重视,而在以卖方担保为核心的工程担保体系中,担保的品种包括履约担保、投标担保、承包人支付担保以及工程质量担保等,本文主要以履约担保为研究内容。履约担保的种类有很多,目前开展最为广泛的业务有:工程合同履约担保和工程招投标履约担保。在市场经济发展较快、较为成熟的国家,工程担保尤其是承包人履约担保,作为一种信用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承包活动中。

履约保函是履约担保的一种主要方式,指的是银行金额机构应劳务方与承包方的请求,对业主方做出的一种履约保证承诺。履约保函具有一定的格式限制,也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履约保函可以较好的保证工程合同的有效履行、保障业主实现债权,进而促进我国建筑市场的良好发展。

一、当前我国履约担保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我国当前履约担保实施情况发现,履约保函格式不统一、过度使用保证金方式、履约担保索赔困难等问题依然大量存在,且较难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履约保函格式不统一

银行金额机构的履约保函一般都是采用本行规定的标准格式,各个银行的履约保函格式都有一定的差别。除此之外,部分业主方也有其自有的非标准格式。这就导致银行保函现有的格式文本与各业主所期望的自有格式文本不一致,在担保有效期、索赔程序、争议解决等条款内容的设定上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容易引起金融机构、业主及承包方三方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履约保函格式的不统一,业主、承包人与保证人之间需要不断的协调沟通,加大了保函办理的复杂度与难度。另一方面,在实际履行合同时,各方对保函条款的理解都不同,将会带来诸多的履约担保索赔问题。

(二)过度使用保证金方式

中国建筑业协会课题组曾对北京、上海、陕西、江苏等地区的65家建筑业企业提交履约担保项目进行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2007-2011年间,这些建筑业企业中采用银行保函方式的约占55.4%,采用履约保证金的约有41.1%,采用专业担保公司保证书的约占3.5%。虽然我国将部分地区设为工程担保试点地区,采用专业担保公司保证书的企业逐渐增多,但总体来说占得市场份额依旧很小。

由于履约担保的担保金额不得低于签约合同价格的10%,如果采用履约保证金的方式,必然会占用承包人大量的流动资金,资金回收周期较长将会大大影响企业整体资金的运作,尤其对承接项目较多的承包方影响更加明显。就目前而言,履约保证金在一定程度上给承包方带来了负担,而承包人需要交纳的保证金除了履约保证金之外,还有诸如投标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注册保证金、安全生产保证金、工期保证金之类的保证金种类,给承包人带来了负担可想而知。

(三)履约担保索赔困难

由于在不同的履约保函格式文本中对于担保索赔的规定一致,导致业主在索赔时常会因索赔程序、索赔处理等问题,与保证人产生较大的争议,进而导致担保索赔时间延长或担保索赔停滞等。另外,在际工程履约担保过程中,工程合同双方产生争议后,通常不会按照法律规定以及合同的约定解决,而是采取各种手段自行和解,不会首先考虑履约担保索赔途径。

据调查发现,部分地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只有提供履约担保才能发放施工许可证,业主要求承包人提交履约担保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取得施工许可证使工程顺利开工,承包人递交履约担保也只是为了应付政府的强制性要求,这导致履约担保成为一种“必要的形式”。虽然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在2010年取消了“只有履约保函才能办理施工许可证”这一前提条件,但业主与承包人的观念还是很难扭转。并且业主在面对承包人的违约情况时,也只会考虑施工合同索赔,而没有履约担保索赔的观念。

二、完善履约保函应用的建议

基于建设工程交易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建筑市场实行招标投标制的国情,实行以卖方担保为核心的工程担保体系更符合实际情况,也是衔接国际惯例的客观要求。

(一)谨慎选择履约担保方式

建议建筑业企业在选择履约担保方式时,优先考虑银行保函、专业担保公司保证书等第三方保证担保方式。无条件履约保函应主要由银行提供,不仅可以保障业主进行快速有效的索赔,也能保证银行的信用声誉。而有条件履约保函应主要由专业工程担保公司提供,专业的工程担保公司不仅能做到在承保前严格审查,在承担保证责任前对承包人违约责任进行认定,还能够利用其专业能力向承包人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帮助承包人继续履约。

(二)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市场管理机制

构建担保、信用、资质相结合的市场管理机制,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制度并进行严格的落实,用市场自身手段加大履约失信的成本和惩戒力度,实现卖方向买方提供信任的目的。在资质管理中考虑信用成分,确定担保费用时兼顾信用和资质等级,最终实现强化担保和信用,淡化资质,实现国际建筑市场的通常做法。

(三)完善履约委托保证合同

履约委托保证合同是承包人委托保证人、以保证方式向业主提供工程履约担保所签订的合同,在完善履约委托保证合同时,需注意以下内容的完善与补充。

首先,履约担保金额是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上限,合同条款中应明确保证人只在这一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其次,合同中应约定履约担保延期所加的费用的承担,可有效保障保证人的利益。最后,保证方式设置为连带责任保证,一方面可调动保证人的积极性,关注承包人在主合同履行时的履约情况,另一方面可保证履约担保索赔的执行效率,不必等法院对主合同纠纷的判决结果,只需要按照履约保函中的代偿安排执行。

(四)选择适格保证人

对于承包人来说,选择适格的保证人非常重要,可以保证履约保函索赔后能够承担保证责任。承包人选择适格的保证人,保证人可在承保阶段对承包人的资信情况、履约能力等进行仔细审查,积年累月必将倒逼承包人,促使承包人提高其履行工程施工合同的能力。同时,承包人选择适格的保证人,可保证业主履约担保索赔的权利,顺利承担保证责任,使履约保函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结语

履约保函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业主在承包人违约情况下的权益,而维护业益的核心是索赔操作的可实施性,也就是履约保函索赔过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业主、监理人以及保证人,都应该严格按照担保合同约定的索赔程序进行操作,以减少不必要的争议,避免履约保函索赔耗时长、难度大等问题。尤其是业主,要进一步加强对担保索赔操作重视程度,才会使履约保函索赔成立,以免承担担保索赔不成立的后果。

参考文献:

[1]苏颂平,陈秀毅.工程建设项目发包人银行履约保函的审核要点与风险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241-241.

担保保函范文4

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厅:

你厅《关于对桂林市劳动服务公司以失业保险基金为前进物资贸易公司提供担保等问题调查结果的报告》(桂政劳纪监字〔1999〕2号)收悉。经研究,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桂林市劳动服务公司1999年1月动用劳动服务公司管理经费结余资金250万元,1998年10月动用就业经费扶持生产资金195万元,为其下属前进物资贸易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根据社会保险机构管理费和就业经费扶持生产资金使用范围的规定,上述两项担保均属于违规行为。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桂林市劳动服务公司不具备担保资格,不得提供经济担保。你厅应做好协调工作,限期取消这两项担保,并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理。

二、据了解,桂林市劳动服务公司已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你厅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举报人免遭打击报复。如举报人权益受到损害,要按有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处理结果,请于4月20日前书面报我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

担保保函范文5

关键词:国际保函;索赔;见索即付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保函是指银行、担保公司等根据申请人的请求,向受益人开立的一种书面信用担保凭证,保证在申请人未能按双方协议约定履行责任或义务时,由担保人代申请人向受益人赔付相应的经济损失。国际保函通常指中国企业因国际贸易往来或国际工程项目,向境外受益人开出的银行保函。国际保函一经开出即独立于基础合同,只要受益人提交的索赔单据和内容与保函条款表面相符,保函担保人即应在保函规定的时间内向受益人赔付款项,而不管保函申请人在基础合同中是否真正发生违约,但欺诈例外。中国承包商在承接境外总包项目过程中,由于业主强势地位、自身管理经验欠缺等原因,面临较高的保函索赔风险。

一、见索即付风险

对保函索赔风险影响最大的就是保函的赔付是否有条件要求。有条件保函是指在保函的条款中对索赔的发生与受理设定了限制条件,或规定了能客观反映某种事实发生或条件落实的单据提供。只有所规定的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后,或规定的能反映客观事实的单据提交给担保银行后,担保银行才会履行其支付义务。有条件保函有利于保护申请人的利益,防止受益人的无理索赔或欺诈,但往往难以被受益人接受。无条件保函又称见索即付保函,接到受益人的书面索赔通知后,担保银行必须履行无条件的支付义务,而不论基础交易合同的执行情况如何,也不论受益人本身是否履行了合同中规定的义务,只要担保行在保函的有效期内收到了受益人所提交的符合保函条款规定的索赔通知,即应立即支付。见索即付保函下,申请人和担保银行将承担较高的风险,可能会由于受益人的恶意索赔而陷入被动,但目前国际工程保函中见索即付保函所占比例较大。

中国承包商在与境外业主就保函格式进行谈判时,应尽量在保函格式中删除“无条件”等描述,同时增加索赔的条件,例如在索赔条款中要求业主通过银行向保函担保行提出索赔,受益人须提供申请人未履约情况的说明及第三方机构出具的鉴证材料等,从而达到约束业主的目的。

二、转开风险

保函根据开具方式可分为直开和转开两种。直开是指中国境内银行根据承包商的申请直接向境外业主开具保函,而转开是指中国境内银行根据承包商的申请向业主所在国的银行开具反担保保函,再由业主所在国的这家银行向业主开具保函。如果是直开保函,一旦业主进行恶意索赔,中国境内的银行考虑到中国企业的利益会及时通知中国承包商,这样承包商可以立即采取措施,通过法律手段冻结保函,从而避免损失。如果是转开保函,因为目前国际上通常开具的都是见索即付保函,只要受益人向担保银行提交的索赔单据符合保函条款的相关规定,担保银行应予以赔付,并且没有义务通知保函申请人,之后担保银行向反担保银行进行索赔,反担保银行再向承包商索赔,最终的损失由承包商全部承担。

合同投标或谈判阶段,应委托中国信保对业主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或者通过当地银行等渠道了解业主的信用情况,尤其是私人业主。视业主及所在国的风险,向中国信保购买特定合同险,降低保函恶意索赔风险。受益人恶意索赔后,承包商可以援引“欺诈例外抗辩权”向担保人所在地法院申请止付令,并在止付令下达之日起30日内提讼或申请仲裁。由于保函的赔付时间紧迫,只有几个工作日,因此应预先聘请有经验的律师事务所,针对保函恶意索赔制定应对方案,制定预防措施。

三、生效风险

通常情况下,履约保函自签发之日起生效,预付款保函的生效条件是在申请人的银行账户中收到受益人支付的预付款后生效,担保金额与申请人实际收到的金额相等。如果保函中未约定生效时间,则默认为签发即生效。如果预付款保函中未约定生效时间,受益人可能会在未支付预付款的情况下向担保银行申请索赔,导致申请人的经济损失。

承包商作为保函申请人,预付款保函中应注明在其XXX银行的XXX账号中收到受益人支付的相应预付款后,预付款保函生效,且担保金额与申请人收到的预付款金额相等。预留账号必须为申请人能够独立控制的账户,不受受益人监管。

四、转让风险

保函转让包括保函受益人权益的转让和保函开具人义务的转让,实践中保函转让通常是指保函受益人权益的转让。在国际工程中,由于业主的强势地位,很多承包商不得不按照业主要求的格式版本开具保函,并接受保函转让条款,从而加大了银行及承包商被不合理索赔的风险。

为降低转让风险,承包商应在保函格式中规定保函不可转让。

五、法律适用风险

根据《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URDG758),除非保函另有规定,否则其适用的法律应当是担保银行开立保函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法律,任何担保人与受益人之间的保函争议,应由担保人开立保函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有管辖权的法院排他性地解决。在国际工程谈判中,受益人常要求保函适用项目所在国的法律,保函项下纠纷的解决将受制于受益人所在国家法律的管辖。

六、减额风险

预付款保函中通常会规定保函减额条款,但如果保函格式中对申请人提交的减额单据描述不够清晰,单据化程度差,将导致担保银行无法判断是否应该减额,只能通过业主确认后才能调减担保金额。这种情况下,保函是否减额将完全取决于受益人的意愿,增加申请人的风险。

预付款保函减额条款中明确申请减额时应提供的单据,单据应简单易提供,能清晰反映保函信息及递减金额等,且不需要业主确认。

担保保函范文6

一、独立保函的界定及体系定位

(一) 界定

在长期的国际商事实践中,商人们为了降低交易风险、维护自身利益,创设了许多债权或利益保障机制,独立保函就是众多机制中较为有效的一种。德国学者罗伯特霍恩教授(Robert Horn)认为,独立担保从广义上可定义为一方当事人(担保人,通常是银行)的严格承诺,根据该承诺,在符合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向另一方当事人(受益人)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以填补当事人的损失。这种特殊保障机制最初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的欧美地区,后于80 年代传入中国。目前,中国有关独立保函的有效立法尚付阙如。2013 年11 月,最高人民法院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第一条规定:独立保函,是指由担保人依照保函申请人的指示开立的,凭与保函条款相符的付款请求书或其他单据,在保函载明的最高金额内向受益人付款的书面承诺。此立法例实为借鉴了1995 年《联合国独立担保和备用信用证公约》的界定模式。

独立保函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受到严格限定。就内容而言,独立保函是担保人向受益人作出的一种承诺,该承诺约定了当受益人提供必要的付款请求书或其他单据时,担保人要无条件付款,即受益人提供必要单据时担保人应当承担无条件付款义务;就形式而言,独立保函必须采用书面形式,非书面形式的独立保函不具备法律效力。由于独立保函经常被使用于国际贸易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一旦产生纠纷,标的额动辄千万美金。因此,为了保证有据可查、减少欺诈,独立保函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独立保函的显著特点是单据化和独立性。独立保函中的单据是指受益人向担保人提交的付款请求书或者其他由保函约定成就付款条件的单据。担保人履行付款义务时必须首先审查受益人提交的单据是否系保函项下的相符单据。类似于信用证下的审查方式,担保人仅对单据进行形式审查。此种宽松审查标准是基于独立保函见索即付的制度价值而设计的。所谓独立性,是指保函独立于基础合同,担保人仅有义务根据提示的单据判断付款条件是否成就,并不介入基础交易,此要求即为独立保函的独立性。

独立保函本质上是一种无偿合同、单务合同和要式合同。独立保函作为担保人和受益人之间的特殊合意,约定担保人在单据相符时承担无条件付款义务,而受益人在受领价款时并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故独立保函是一种无偿合同;在此特殊合同项下,仅有担保人承担特定条件下的付款义务,而受益人之提示相符单据并非义务,而是权利,因此,不存在双方互负对待给付义务,故独立保函为仅有一方当事人负给付义务的合同,即单务合同;如前所述,独立保函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否则无效,因而独立保函也是一种要式合同。

(二) 体系定位

当前,在国内的理论著述和司法实践中,提及独立保函时,往往将其与从属性保证相提并论,认为二者的上位概念都是保证。在认定保函的性质时,也秉着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即只要不是从属性保证就认定是独立保函。前已述及,独立保函是一种约定了付款条件并且严格遵从书面形式要求的特殊合同。笔者以为,它既不同于中国《担保法》规定的五种担保形式之一的保证合同,亦不同于商事交易中的一般保函。独立保函、保证合同和一般保函三者共同隶属于广义上的保证制度。独立保函不同于《担保法》中的保证合同。《担保法》中的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保证合同是为了维护基础合同下债权人的利益而成立的,没有基础合同也就没有保证合同存在的意义。因此其处于从属性地位,是一种从合同。独立保函是担保人和受益人之间达成的协议,担保人于债务人之外构成对受益人的直接支付责任,其效力不受其他合同影响,具有独立性,并无主从合同之区分,此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另外,独立保函与主债务之间没有抗辩权上的关联性和从属性,债务人因行使抗辩权而在某一司法程序中被有效免除责任的,并不当然使独立担保人获得该抗辩利益,该类担保人在符合独立保函的约定时仍然要承担直接支付责任。

独立保函区别于商事实践中的一般保函。所谓一般保函,是指担保人向受益人做出的约定在特定情形下由担保人赔偿受益人所受损失的一种承诺,如航运领域的清洁提单保函、无单放货保函等。一般保函仅涉及担保人和受益人两方当事人,担保人承诺承担受益人特定情形下的责任(不论是基于侵权还是违约而产生),实质上是一种责任保证。不同于独立保函的单据化要求,只要受益人遭受了担保人做出担保的损失,一经举证,担保人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并且独立保函的有效成立并不以严格的书面形式为要件。

概言之,在中国目前法律体系下,独立保函、保证合同和一般保函是三种不同的担保形式,都属于广义的保证制度。三者都是以合同理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风险保障机制。在实务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三者的概念,不能准确地识别三者的存在形式。例如,有人认为,保证合同一旦具备了独立性条款(即约定保证合同具有独立性),就成为独立保证。进而将调整独立保函的国际公约或者国内法错误地适用于保证合同。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有关独立保函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尚属薄弱的情况下,法院在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时法律适用不明确,判决理由不稳定,有损于司法权威的树立。《征求意见稿》第一次对独立保函作出明确规定,实为一种立法的进步。然而,该《征求意见稿》并未理清相关概念的区别,没有明确独立保函在整个保证制度中的体系定位,也没有澄清理论和实务界对相关概念的误解,实为疏漏之处。

二、独立保函纠纷管辖权与法律适用

就独立保函而言,依其是否具有涉外因素可以区分为涉外独立保函和国内独立保函。中国法院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对独立保函的效力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态度:严格区分国内和国际两种情况,即承认涉外独立保函的效力,认为其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领域;不承认国内案件中的独立保函。相应地,《征求意见稿》第二条规定:独立保函及其所对应的基础法律关系均不具有涉外因素,当事人主张保函独立性的约定有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关于此种内外有别的裁判规则是否合理,在此暂不讨论。本文所研讨的独立保函纠纷主要是针对涉外独立保函。相关纠纷进入司法程序,需要解决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 管辖权

关于中国法院对独立保函纠纷是否具有管辖权的判断,应视其是否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四编有关管辖的规定。众所周知,保函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而形成的合同,其纠纷当属合同纠纷,故法院应当尊重保函中的管辖权协议或仲裁协议。当保函对此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时,则应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五条之规定确定管辖法院。另外,要注意对基础合同管辖和独立保函管辖进行区分。二者属于截然不同且相互独立的法律关系,独立保函管辖权不受基础合同管辖权协议的约束。在乌兹特拉斯加斯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独立保函纠纷管辖权异议申请案中,法官认为:独立保函虽然因基础合同而开立,但开立之后则成为独立于基础合同的独立担保合同。基础合同的仲裁条款不能约束独立保函纠纷。另一方面,从仲裁条款解释的角度分析,仲裁管辖权来源于当事人在书面仲裁协议中的合意授权。基础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仲裁约定不能约束独立保函各方当事人。因此,确定独立保函纠纷管辖权不应当受基础合同关系性质影响。

(二) 法律适用

1. 准据法的确定

意思自治原则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五条之规定,独立保函的合同本质属性决定了当事人可依意思自治原则协商确定准据法。独立保函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保函适用的法律,并且,中国法院允许当事人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通过协商一致,选择或者变更选择独立保函争议适用的法律。如果当事人没有选择准据法的,适用履行义务最能体现保函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与保函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在境内担保人为境外受益人开立的独立保函中,保函义务主要依靠境内担保人来履行。因此,当对外独立保函未约定准据法时,应当适用担保人经常居所地法律即中国法。另外,为了增加可预见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具体规定了十七类合同的最密切联系地,独立保函的最密切联系地可以参照保证合同之规定。

国际公约及国际惯例的适用。目前,有关独立保函的国际公约和惯例主要是《联合国独立保函与备用信用证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IndependentGuarantees and Stand-by Letters of Credit,1995)和国际商会公布的《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The UniformRules for Demand Guarantees,1992)。由于中国尚未加入《联合国独立保函与备用信用证公约》,该公约不能作为中国的立法补充,保函当事人约定适用该公约的,不产生法律效力。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三款之规定,当中国法律和公约缺乏相关规定时,法院可以援引国际惯例。

2. 中国法下独立保函的法律适用

独立保函法律关系应当适用《合同法》。前已述及,独立保函是一种与保证合同截然不同的保证制度。因此,在《担保法》下并不存在独立保函的适用空间,只能适用《合同法》的规定。作为一种合同,独立保函法律关系的成立应当符合法定要件:缔约人;意思表示一致;标的。就第一个要件而言,要求担保人和受益人同时具备缔约能力,而且担保人需要具有开立独立保函的资格。对于第三个要件,本质上是保函约定的给付,即担保人的无条件付款义务。

涉外独立保函效力的行政干预:由事前审批到事后登记。在中国法下,独立保函作为一种合同一旦成立之后,应由合同的有效要件对独立保函的效力进行评价。按照《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之规定,合同的有效要件应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只有具备这三个要件,法律才会赋予独立保函拘束当事人乃至第三人的强制力。由于涉外独立保函特别是银行独立保函事关国家金融安全,所以中国立法以强制性行政法规的形式对涉外独立保函的效力作出了规制。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 年公布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 规定对对外担保实行审批制,只有经外汇管理局批准之后,境内机构开立的涉外独立保函才可能具备法律效力。在实践中,担保人常以独立保函未经外汇管理局批准而无效作为拒绝付款的理由,由此也引发了许多的纠纷。然而,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14 年公布的《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定》一改原来的审批制为登记制,境内机构开立涉外独立保函不再需要事前审批,仅需事后登记即可。故涉外独立保函的效力不再受到强制性行政规范干预。这一变化,既反映了国家层面为了便利跨境担保活动、推进担保项下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降低了了涉外独立保函受益人所承担的法律风险,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脚步。

三、独立保函转让类型化

正如马格林所言:法律有权打破平静。法律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以应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近年来,零星地出现了独立保函转让的案例,特别是国际大宗贸易中独立保函的受益人开始尝试着通过转让独立保函以实现快速、便捷的融资。于是,独立保函的转让成为国际公约和国内法面临的新课题。

国际商会于2010 年修订的《国际商会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URDG758)率先变革,新增了独立保函的转让条款。依据公约规定,独立保函的转让区分为保函转让和款项让渡。前者实质上是指独立保函受益人的变更,即合同主体的变更。基于独立保函的严肃性和欺诈多发性,公约对受益人的变更规定了三个要件:第一,独立保函明确约定可转让第二,提供截止至保函转让之日的所有保函修改文件;第三,提供经签署的声明,证明受让人已经获得基础关系项下的权利和义务。公约之所以对独立保函转让作出较为严格的规制,是由担保人和受益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所决定的。独立保函见索即付的特征使得担保人被请求付款比较容易,因此极易引发保函欺诈,故立法采用严格主义。关于款项让渡,事实上属于合同权利的让与。受益人可以将其在保函项下可能有权或可能将要有权获得的任何款项让渡给他人。但是,除非担保人同意,否则担保人没有义务向被让渡人支付款项。

中国《征求意见稿》借鉴了URDG758 的相关内容,对于独立保函的转让也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有所不同的是,《征求意见稿》未对独立保函的转让区别对待,而是笼统地以受益人付款请求权转让来规定。依据其规定,受益人付款请求权不随主债权转移而转移,并且受益人付款请求权的转让以保函明确约定为前提。概言之,《征求意见稿》在独立保函的转让问题上规定较为宽松,可以增强保函的流通性,但同时也会因规定不明确而滋生纠纷。笔者以为,对转让未作类型化的区分,有悖于合同转让制度的基本原理,并且不利于司法裁判。

在有关国际公约或者国内立法中引入独立保函转让制度,进一步增强了独立保函的融资担保功能,顺应了独立保函机制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的学者甚至大胆提出,独立保函的买卖正在演变成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且呈方兴未艾之势。现阶段的立法,需要为独立保函的转让提供健全、便捷的操作机制,从而减少交易风险,推动其功能创新。

四、独立保函止付机制:欺诈例外原则

独立保函以其独立性特征赋予了受益人最大的风险保障。然而,先付款,后争议的运行机制使得申请人陷入一种被动的地位,致使其对受益人的欺诈行为无能为力。为了平衡独立保函机制运转过程中的风险分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立法在保证独立性的同时,也承认欺诈例外原则,以此来限制独立性。当受益人恶意欺诈或滥用保函所赋予的索赔权利以谋求不正当利益时,法院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及欺诈使一切无效的法理依法作出止付裁定。

(一) 欺诈的概念及范畴

对于欺诈的认定,各国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和标准,其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法官对个案的事实分析和权衡。因而在独立保函欺诈纠纷案件中,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标准成为审理该类案件的重点问题。关于欺诈的概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之第六十八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这是目前中国立法中唯一有关欺诈概念的条文。在界定独立保函欺诈概念时可以作为借鉴。

关于独立保函欺诈的范畴,公约及各国立法普遍采用列举主义。这种立法模式严格限制了独立保函欺诈的适用空间,从而避免对独立性的过度侵害。《联合国独立保函和备用信用证公约》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如下列情形明确清楚的,担保行依诚信原则有权对受益人不予付款:(1)在任何单据非真实或系伪造者;(2)依付款请求及支持单据,付款无正当理由的;(3)根据保函的类型与目的,付款请求没有可信依据的。中国《征求意见稿》关于欺诈范畴的界定与公约存在略微差异,其限定的欺诈情形为:(1)受益人与保函申请人或第三方恶意串通,没有真实基础交易的;(2)受益人提交的单据记载内容虚假或系伪造的;(3)根据独立保函的类型和目的,受

益人的付款请求没有可信依据的。

(二) 欺诈的救济程序

较一般保函而言,独立保函以其见索即付特征更受受益人欢迎。然而,这种特征极易滋生逆向选择风险。所以,立法中引入了独立保函止付机制,即欺诈性索赔的救济程序,防止交易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鉴于各个国家程序法的差异,在欺诈性索赔的救济程序上,《联合国独立保函与备用信用证公约》的规定较为原则性。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了主债务人或申请人可以申请法院采取两种临时性法院措施:临时性命令以使受益人不能收到款项,包括命令保证人停止支付所保证之款额临时性命令以冻结应向受益人支付之收益。相比之下,中国《征求意见稿》设计了一套更为细致、完备的止付机制。整套程序包括申请条件、担保、裁定期限、裁定止付的条件、裁定复议以及止付判决等阶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引性。对比两者规定,一个显著区别是公约规定了付款前和付款后的止付机制,而中国《征求意见稿》仅针对付款前设立止付机制。这种差异化的设计引发了一个思考:依照《征求意见稿》之规定,担保人付款后主债务人或申请人是否仍有权向法院申请启动独立保函止付机制,冻结相关款项?从整个申请止付程序来讲,止付机制启动的前提应当是担保人尚未付款。因此,主债务人或申请人一旦错过了担保人付款前的期间,便丧失了独立保函止付机制赋予的欺诈救济权利。然而,在此种情形下主债务人或申请人可以选择另一条路径来寻求救济,即提起违约之诉或侵权之诉。但诉讼时效应当是一个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而依照公约规定,则不会产生这个问题。因为其规定可以冻结受益人之收益。因此,《征求意见稿》有必要协调独立保函止付机制和违约之诉或侵权之诉的普通救济机制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对受益人的救济程序更加顺畅、完善。

上一篇网站制作策划

下一篇面包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