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文化范例6篇

中餐文化

中餐文化范文1

关键词:西餐;中餐;阿拉伯餐;餐具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03-01

一、西方餐饮文化与餐具历史溯源

西餐的主要发展时期是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帝国国内的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农牧产品丰富,再加上对四方蛮族部落的不断战争,其饮食文化体系建立。罗马的餐饮体系及保留了自身的地中海饮食特点同时吸收了希腊甚至阿拉伯甚至东方的影响。然而到了公元475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餐在以后的四五百年间并没有很大的发展。

西餐餐饮体系的主体即意大利菜和法国菜。意大利菜历史悠久,有着融合东西方以及游牧以及海洋文化的特点。而法国菜起源宫廷,富丽奢华,然而使用的餐具复杂且繁琐。总的来看,西餐主要餐具是刀叉,这与其饮食文化起源时期喜欢食用肉制品和奶制品以及海鲜类食物有关。其烹饪方式远没有中餐多,主要集中于烤,炸等。再加上受到过穆斯林文化的影响,喜吃奶酪等奶制品。所以刀叉被作了主要的餐具使用。

意大利西餐是西餐之母。到了中世纪,意大利传教士马可波罗到了东方,学会了面粉加水可以制作面条的技法,带回意大利后加以改良做成了如今流行的意大利面。但是,马可波罗并没有将中国的餐具筷子引入意大利,这导致现在意大利面的正规吃法仍然是笨拙的用勺子和叉子一起吃。

法国菜是西餐之冠,法国国王亨利六世娶了意大利人做妻子,与此意大利女子陪嫁的是名有名的厨子。从此将高级的意大利料理带到了法国宫廷当中。路易十四的时候,法国宫廷美食比赛盛行,逐渐使法国菜料理称为高档奢华,选料口味丰富的代名词。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法国料理流入法国民间,从而开启了法国美食的盛行时代。法国大厨Augustee Escoffie在19世纪时,将法国菜整理成烹饪指南,从而奠定了法国料理体系。餐具主要是刀叉和汤匙,餐具餐巾以及酒杯的摆放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

二、中国餐饮文化与餐具历史溯源

中餐的发扬与体系的建立是在宋朝。虽然北宋政权没有统一中国并且与辽,西夏,金,蒙古等少数名族政权并列,其科技,经济,以及封建文化已经达到了巅峰。宋朝有领先世界的科技,如造纸,火药武器等,同时也有进入高度成熟期的儒家文化。饮食文化也不例外,中餐餐饮体系也是在那个时候建立。炸,煮,炖,炒等不同烹饪方法的建立,奠定中餐体系。同时也确定了以筷子为主要餐具的原则,并且进一步影响了日本韩国,西域,甚至中亚。当时,北宋与多个少数名族政权并列,宋朝的饮食习惯再影响这些国家的同时也将少数名族的餐饮文化带入中原加以融会贯通。

北宋时期的餐饮业极其繁荣,出现了很多新变化。首先,北宋首都汴梁所在的中原地区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中心,同时向外辐射,也影响到了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其次,宋朝时期,烹饪方式改良,肉类和蔬菜类食物的种类大幅度增加。再者,筷子已经成为主要的餐具。筷子的使用,不仅能应对种类繁多的各种食物,而且方便,容易清洗。研究还发现,宋朝时期,宋人喜欢食用蔬菜而高于肉类食物,因此,这也间接解释了宋人不使用刀叉类餐具的原因。

三、阿拉伯餐饮文化与餐具历史溯源

阿拉伯帝国饮食传统恪守伊斯兰教规,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同时,主食主要是面饼或者烤馕。阿拉伯餐通常是直接用手食用的,不用借助工具。阿拉伯美食与中餐相比,比较粗线条,但风味独特,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阿拉伯帝国与公元623年由创立。并且基于伊斯兰教立国,有着辽阔的疆土。由于位于欧亚之间,同时受着东西方两种文明的影响。阿拉伯帝国与欧洲以及中国大唐王朝发生过数次大规模战争,因此向欧洲和中国学习了不少。比如阿拉伯人喜欢喝的饮料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茶叶配以阿拉伯产的薄荷制成的。阿拉伯餐虽然没有像刀叉筷子这样的餐具,但进餐的时候通常是将各种菜肴包裹在主食大饼里面食用。因此,主食大饼代替了餐具的功能。这样进食至今仍被认为阿拉伯文化的一大特色。

四、小结

西餐,中餐,阿拉伯餐这三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特色与特点。这是来自于三种饮食文化体系起源时候三个不同文化的强大古代帝国。虽说餐具,菜式以及就餐方式各有特色,但也有融汇相通之处。如同西餐有近似阿拉伯餐的牛羊肉菜式,西餐中意大利菜学习借鉴中餐的面点制作方式等等。这客观的反映出,东西方以及阿拉伯从古至今的不断交流,不断演变,不断碰撞,互相借鉴优点完善自己。因此,这三种不同的饮食文化环境既有各自特色也有相通之处,也深刻的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姚艳虹.试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意义[J].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02).

[2]万建中.中西饮食习俗差异论[J].民俗研究,1995,(02).

中餐文化范文2

筷子文化

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筷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现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经深入到其他许多地方,如:越南,韩国,朝鲜等等。筷子的诞生象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一对筷子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他可以夹,绕,戳住食物。同时,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中,例如婚礼喜宴,赠送筷子作为礼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餐桌上的礼仪小结: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重要时刻

生日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面,寓意长寿;在生日当天则吃蛋糕庆祝。等人到了中年,这时候的生日更为重要,除了吃面和蛋糕之外,大家还会送上蟠桃祝福长寿安康。

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中国人往往会吃花生,龙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马上有爱情的结晶。 在端午节,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亲眼欣赏到赛龙舟的精彩比赛。但是,他们都会吃粽子,用糯米,鲜肉以及竹叶等原材料包出来的特别食物。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而制作的,人们害怕他吃不饱,就会给他做各种样式和形状的粽子。

在中国农历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中国人都会吃腊八粥,来纪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这个传统没有改变。

中餐文化范文3

关键词:英语;餐饮;应用

1.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用一种语言即英语相互交流和传播思想。不管你是否喜欢英语,如果你要想融入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浪潮,并开展有效的国际传播,或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家、商人和科学家,那么你必须或至少学会能够用英语进行国际传播。Financial Times中有句话说:“英语语言的这种强势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雪球,几乎无法阻挡”。

2.英语的国际化

2.1英语在国际传播的表现方式

首先,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表现为使用英语的人口数量上。目前,全世界有近3.8亿人口把英语作为母语,约2.5亿人口把英语用作第二语言。而学习英语的人数则更多。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10亿,另有15-20亿人口每天使用接触英语。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会较熟练使用英语。

其实,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不但体现在使用的人口数量上,更多体现在英语的应用范围之中。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英语在全世界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包括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讯、自然科

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等。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性的语言。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联合国、欧盟等)。世界上7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的。英语强势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中尤为明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语曾替代英语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语言。但是随着二战后(尤其是冷战后20年中)美国在世界上超级霸主地位的确立,英语的强势已势不可挡。据科学引用指数(SCI)的创始者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教授对1997年全世界几千份主要科学期刊调查发现,1997年全球共发表925,000份科学论文,其中95%是用英语撰写,而且这些论文中只有一半是由来自英语国家的作者撰写的,也即有一半的论文是非英语国家的作者用英语撰写的。英语的强势可见一斑。

2.2英语在中国的使用

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在我国也较为明显,尤其是在过去20年中更是如此。我国英语媒体的大量出现便是例证。到目前为止,我国以传播新闻为主的英语媒体举不胜举。这对于一个以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而言,已足以显示我国在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英语语言的重要性。上述的统计中还未包括全国各地以英语学习为主的英语报纸。

我国英语热的出现与国家的开放政策有密切关联,这一点在我国入世后更是如此。现在,我国不但要求高初中以上所有学生必修英语,从2001年起,还要求在有条件的城市中普及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英语也是我国每年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还是提拔干部和晋升技术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

3.西餐在中国的发展

3.1中国餐饮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饮食发展史上,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可被称作叫“两洋”饮食文明传人时期。这七、八十年间,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政策打破了大清帝国闭关自守的局面。包括被称之为“西餐”在内的西洋饮食文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也随之传入古老的中国。

自改革开放后,世界上多种新型餐饮业形态及形式在中国餐饮市场迅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中国餐饮市场的格局。如发端于八十年代末期的麦当劳等洋快餐业及九十年代产生的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业态,份额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的餐饮市场呈现国际化的趋势,餐饮市场细化不断深化,中餐、西餐、中西合璧餐,正餐、快餐,火锅、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行业快速发展。

3.2西餐

西餐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世界三大菜系是指以中国烹饪为首的东方菜系,以法国烹饪为首的西方菜系,以土耳其烹饪为首的中东菜系。可见,西餐在世界烹饪中是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是世界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烹饪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餐这种行业一旦出现,即显示出多种多样特色,从高档到中档到抵挡,西餐中便餐、茶餐的同时出现,多种业态在西餐企业中发展,每种业态都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群在追捧,使西餐的消费出现了多层次、多品种的局面,表现出十分活跃的生命力。西餐的枣核形的消费是指价格低的西餐不太多,特别是昂贵的也不多,都集中在中间的层面,高低差距不大。这个消费特点说明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和稳定,西餐业定位在对西餐有追求的消费群体上,这种准确的定位给经营者带来了高效益,带来了稳定的客源,也给其管理带来了方便。

3.3西餐在中国的发展

3.3.1西餐在中国的初步发展

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时,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就带回了一些西方的食品物产如芹菜、菠菜、胡萝卜等。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中国游历,也将欧洲的一些菜肴制作方法传到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世界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势力蜂

拥而入,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各国的公使馆、教堂、商会等外国人生活的地方,

基本上都有外国厨师烹制西餐菜肴,进餐方式也采用传统的西餐方式。外国人还雇佣一些当地的中国人为他们服务。此时的西餐还是只限于在他们的家庭中自制或者是招待朋友。随着进入中国的外国人增多和一些外国商人的增加,西餐也逐渐从外国人的家庭走向市场,在外国人较集中的城市,开始出现了经营西餐厅的餐馆。

3.3.2西餐在中国的广泛发展

从全国解放到60年代末期,西餐在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倾向性。解放初期,我国与东欧和当时的苏联关系密切,俄式西餐在我国有一定的发展。60年代以后,西欧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扩大,旅游业的作用也被人们重新认识,一批高档涉外饭店相继投入使用,西餐在我国的发展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迅速。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西餐作为改换饮食口味的作法已被一些人们所接受,因而西餐也受到了国内各层次消费者的喜爱。

4. 总结

中餐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影响力越老越大。英语对于中餐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把中餐和英语的应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中餐真正的强大和复兴。

参考文献:

[1]王殿胤.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鞍山: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0.

[2]胡斐佩.我们建议推广美国音.北京: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

[3]陈东梅.英语词汇与文化.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1.

中餐文化范文4

关键词 就餐 中西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中西方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也慢慢凸显出来。就餐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人们对其文化差异的了解也日显重要。

1 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就餐餐具的不同是中西方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中国人主要用筷子,而西方人进餐主要用刀叉。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此外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要注意筷子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挠痒、剔牙或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与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筷子。不要把筷子竖抵放在食物的上面,这是大忌。在使用刀叉时,如手里拿着刀叉,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摆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边吃边切,以防温度降低或汤汁流失等。

2 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1)中餐座次。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以求团圆。中国人在排座位时,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基本标准,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通常情况下,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又称上席。主人与首席相对而坐。其余宾客按其长幼、权位依“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依此递推”入座。但长期以来,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更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是很显著。现在女性受尊重的程度逐渐得到了提高。

(2)西餐座次。与中国不同,西方餐桌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坐于席之两端,客坐两旁,以女主人右手最近为上,左手次之,同样以男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而且西方在宴会座位安排上则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作为排座标准。通常座位安排形式是:男女主人面对面, 坐在长桌窄的两端,男女交叉入座,即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以右为尊,同时,女主人的左右两侧为男主宾。西方人特别是女性是不愿让人知道其年龄的,一位英法学家也曾说:“除了特殊例外,所有女性都是年轻的,对女性应遵循 “Lady First”原则。

3 从餐桌举止看中西文化差异

在中餐餐桌上,一般是大家围坐在圆桌旁,桌上摆放各色食品,大家一起欣赏、一起共食。西餐餐桌上通常每人都有一份食品,所以他们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切割自己盘中的食物。但调料是公用的,他们在进餐过程中常依据自己口味不同选择调料。但当调料离他们太远时,他们则选择让附近的人帮忙。因此在口语中常说“Please pass the pepper for me. Thank you.”因为伸手取调料这一举动不仅会惊动邻座用餐的人,也可能让自己的衣服沾到盘中的食物。西餐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仅仅同几个熟人交谈。说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不建议大声喧哗。另外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中餐餐桌上往往非常的热闹,在门外就能清晰的听到里边的人大声说话。此外,无论中餐还是西餐,我们都要求:不要嘴里含着食物同别人讲话,即使这时有人想同你交谈,你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喝汤时不能发出大的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对着吹。吃东西时不要发出咂嘴的声音。

4 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所以中餐的往往讲究排场,气氛非常之热闹。而西餐的菜量以吃饱为宜,反对铺张浪费。中国人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快乐,他们餐桌相互劝酒,让菜,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席间欢声笑语不断。中国人认为只有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诚恳和热情。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的“一团和气”。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餐桌上的菜花样繁多,少则有七、八道菜,而传说中的满汉全席会有一百多道菜。席间主人往往会说“菜做得不好”,“ 没什么招待大家的”, “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向来都是礼仪之邦,注重谦逊。然而,若是向西方人说这类话就会被误解为“既然菜做得不好,没什么招待,怠慢那又怎么可以拿上餐桌来招待客人呢”。所以如果是与西方人共餐我们一般不依字面的翻译,如:There food does not do well. Please forgive me. We snubbed you.可以直接说 :“Enjoy yourself. ”“Make yourself at home ”等。在西方餐桌上一般只有四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微有剩为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因而会很高兴。在西方人宴席上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尽量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厕所),如:“Where can I wash my hand?”“Can I add some powder?”等。除此之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中国式问候语,这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5 结语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我们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中西文化差异,既要避免用自己的道德、文化、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正确的做法是坚守本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部分,也学习西方的文化精髓。西方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中国文化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我们强调以和为贵,讲人情,重血缘,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饮、讲和气。

参考文献

[1]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92-127.

中餐文化范文5

关键词:餐饮企业;文化营销;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20-02

1 餐饮文化营销理念的基本概念

餐饮文化营销是指餐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以产品为核心、以文化为手段、以传递企业核心价值观为目的营销方式,主要强调运用文化的力量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餐饮文化营销的开展首先应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了解消费人群的文化背景和消费需求,一方面迎合消费人群的文化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在此基础上营造和培育新的文化理念。其次要针对消费目标人群制定相应的文化营销策略和营销组合,通过在品牌建设、产品和服务上的渗透,形成系统的文化营销体系。最后要利用文化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搭建桥梁,与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使得消费者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从而收到良好的市场反馈。

2 中国餐饮企业实施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中国餐饮本身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主动地、普遍地

把文化作为餐饮企业的营销手段应当是一个在经营环境和消费理念都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条件下产生的相对比较新鲜的事物。

2.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国际化餐饮企业进驻中国市场。海外餐饮企业凭借其耳目一新的经营方式和独特的文化营销手段,往往能够成功地捕捉到中国餐饮市场的饮食习惯与文化气息,并融入其中甚至培育新的文化理念。例如肯德基敏锐地捕捉到中国传统中对于家庭概念的看重,因此一直致力于倡导“全家分享”的文化理念,广告内容大多充满浓浓亲情,在产品创新上也实现充分的再地化,推出老北京鸡肉卷、豆浆、油条等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特色产品。而其竞争对手麦当劳则另辟蹊径,充分挖掘青年人的消费潜力,提出“我就喜欢”的新理念,迎合了年轻群体独立、张扬、自我的个性,从而在青年顾客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除了海外竞争对手的冲击,国内餐饮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涨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产品经营同质化倾向也日趋显著。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打造独特的品牌特色、树立明确的企业价值观。因此培育自身的企业文化,并充分运用文化营销策略突破市场重围越来越成为餐饮企业普遍认同并趋之若鹜的营销方式。

2.2 消费需求日趋成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人群和消费层次等也发生着悄然变化,消费需求、消费心理以及餐饮市场的功能分化等都日趋成熟、细分和多元化。消费者更意愿把“吃饭”当成一个载体,让它承载更丰富的内涵:除了满足基本的色香味美需求外,更加注重就餐过程中产品与文化的融合、品味与品质的体验以及环境与情趣的契合等多重享受;通过用餐过程达到欢谈叙旧、结识新交、合家融融、求得安逸以及同事聚会、商务洽谈等多重满足。因此这就要求餐饮企业必须要转变经营理念,既要满足消费者生理需求、环境需求,又要满足其心理需求,把注意力放在提升企业品牌建设和文化品位上来。

2.3 企业发展日趋外向

随着餐饮市场的竞争与利润的摊薄,餐饮企业已经从原来盘踞于“一隅一店”向“一隅多店”或“多隅多店”的连锁型、规模化趋势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始登录海外市场。在这些方面,我们的餐饮企业无疑尚处于落后水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除了产品本身外,更多的是企业软实力的竞争。尽管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文化营销资源,但是,如何将传统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营销优势和竞争优势,将中国美食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向国内外消费者传递一种与众不同的餐饮文化,成为中国餐饮企业肩负的责任和逐鹿市场正在面对并尝试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3 国内餐饮企业文化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餐饮行业现状看,文化营销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很多企业在创立伊始就意识到了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市场定位不明确

任何一种营销方式的策划都应当依托于前期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然而目前很多餐饮企业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对自身的文化定位和消费目标人群的定位不够明确,或两者间缺乏协调聚焦,不能从目标人群的文化习惯和背景出发,制定相应的文化营销策略。

餐饮企业对自身的文化定位一般而言有三种:传统文化路线、现代新潮文化路线、亦或两者有机结合。然而部分企业在一开始就忽略确定文化营销路线,致使后续在产品、服务和品牌建设中出现“混搭”、“乱搭”局面,无法形成完善有序的营销体系,具体的营销手段也无法落实。

准确的市场细分是识别目标消费人群的重要一环。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尤其像中国这样地域风俗习惯差别巨大的国家,营销前的市场目标细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操作中,很多餐饮企业只是从自身意愿出发,甚至臆想当地的消费需求,如在很多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出现从平价川菜馆到高端西餐厅这样消费水平差别很大的店面,就是脱离了对目标市场的基本判断。有些企业虽然做出了市场细分,但并没有对此做出进一步的个性化文化营销方案,或具体实施时流于表面,难以达到预期的市场效果。

3.2 重视外在形式缺失实质内涵

文化营销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文化营销结果的成败。目前很多餐饮企业对“文化营销”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相当多的企业通过店面装潢、器皿使用、员工服饰展示以及背口号、写标语、挂标识等一次性、外在形式上的投入来打造所谓的企业文化;有些企业则直接模仿甚至抄袭其他企业的运作模式,如近年扎堆出现的“江湖”主题餐厅,不但菜品毫无特色,而且从装修到店内陈设都基本雷同,缺失了“江湖”味。

类似的文化营销方式是初级的和缺乏生命力的,在短期内固然能够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在营销形式上呈现“文化营销”的雏形,一开始消费者可能会被这些直观的视觉效果所冲击和吸引而尝试消费,然而由于企业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营销的内涵,不能把“文化”与“营销”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并踏踏实实地付诸实践,忽视在产品设计包装、品牌建设、文化价值观构建等实质性内涵上的积淀、培育、总结和提升,最后也只能“淡出江湖”。

3.3 手段单一缺乏创新

任何营销手段的运用都应该是立体的,从品牌包装、产品设计、员工培训、市场宣传、服务标准等方面入手,形成系统的营销方案,文化营销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餐饮企业文化营销手段单一,基本停留在餐厅环境的布局与设计上,难以开发出、或者也没有下功夫去开发其他渠道。

反观麦当劳等知名餐饮企业,品牌包装上醒目的“M”已经成为其独有的文化符号,此外,麦当劳还注重在用餐环境之外与消费者的互动,如在社区中为孤寡老人清洁卫生,为困难家庭小朋友进行捐赠等活动,都是让企业的文化宣传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不但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还降低了企业的宣传成本。中国企业中,主打“高端川菜”的俏江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法文化交流会上都能看见其身影,通过一系列积极的社会实践,俏江南的知名度愈发高涨,其所倡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企业规模和效益也迅速扩大。可见,在实施文化营销策略中手段必须灵活多样,要通过直接的、间接的,正面的、侧面的等多渠道、多维度、多媒体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传播出去,才能够在市场上逐步树立企业独有的文化形象。

3.4 忽视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在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上。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营销不仅要展示在市场的外延上,更要在企业自身管理与建设上下功夫。企业确立符合消费目标人群的价值观,培养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增进彼此的凝聚力才是真正推动餐饮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的文化源泉。

中国餐饮企业中的大多数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餐饮企业的突出特点是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员工流动性大,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短期赢取更多的利润上,对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缺乏必要的定位和有效的管控。反映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便是资源投入不够、心力分配不够、提升坚持不够,长此以往使企业缺失凝聚力、员工缺失向心力、团队缺失归属感,难以形成有战斗力的集体,无法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影响企业的正常管理与发展。

纵观世界上知名的餐饮公司大多有着明确的企业文化:全球知名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的员工相互间以伙伴相称,工作之余会开设“咖啡讲座”,增进员工间的感情,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百盛集团则秉承“餐厅经理第一”的企业文化,提出围绕一线餐厅服务的思想,也鼓励餐厅间展开良性竞争,员工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餐厅经理”。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是促进企业长期稳健发展的“助推器”,这是我们的餐饮企业必须要加以重视、研究和改进的根本问题。

4 对中国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的建议

企业的文化营销有可以遵循和借鉴的一般规律,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适合企业自己的文化营销模式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市场定位、经营方式、发展目标等实际来确定。就普遍意义上讲,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4.1 深化营销理论的学习与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对于市场营销理论的学习和认知也在不断进步。然而归根结底,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都属于舶来品,现在在中国餐饮企业中被广泛运用的4P、4C、4R等理论均植根于国外市场,而中国餐饮企业在具体运用这些理论时很少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以致造成学了不少用起来却不灵验局面。不能学习和掌握洋理论的基本要领并结合中国实际灵活运用,我们在文化营销上就很难有创新。

洋理论的本土化与创新需要各方面的努力。现阶段主要从事市场营销研究与实践的主体基本集中在餐饮企业一线管理人员、中介咨询公司和从事市场营销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人员当中。企业中的管理者是市场营销的亲身实践者,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理论研究者对相关市场营销理论了解透彻,而咨询人员则在两者中有所融合。因此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营销理论,需要各方面群策群力、各展其长,在消化吸收国外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进行理论的本土化融合与创新,使其符合国内市场实际,更好地为国内餐饮企业服务,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比肩国外理论的中华餐饮文化营销理论体系。餐饮企业要增强文化营销的主动意识,善于学习和实践,善于借助理论工作者的智慧,共同系统化、专业化、持续性地推进本企业文化营销模式的形成与创新。

4.2 从消费者出发,以产品为核心

市场的反应是检验文化营销策略成功与否的试金石,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理应是企业制定相关策略的聚集点。运用文化力量推动企业发展,要重视做好市场消费人群、消费层次以及消费文化的研究与细分,把握和尊重消费者的文化特质、习惯和差异,确定本企业的目标定位,最大可能的满足消费者对餐饮文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创新,进一步挖掘新的消费点,培养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与习惯。

文化营销的全部手段都应该围绕产品的品质、开发和销售这个核心来展开。对于餐饮企业而言,产品的质量首先要取决于菜品的“色香味型”,没有这些基本元素吸引消费者,再好的文化营销只能是空中楼阁。其次还要赋予产品以一定的文化延伸,这种延伸并不是单纯地与历史名人扯上关系或生搬硬套一个历史典故,而是要注重挖掘其中包含的人文因素、健康哲学等情感内涵,便于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拉近与消费者的关系。第三,尤其要注重企业的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市场形象的最直接展现,隐藏在品牌背后的是企业的文化,产品则是在企业文化熏陶下而生产出来的支承企业品牌美誉度的物质条件。好的品牌形象,展示的是感染力、释放的是正能量,是对消费者趋众心态的召唤。因此在文化营销的过程中要着力塑造企业的品牌文化,创建合理的品牌体系,通过品牌的力量把消费者和产品牢牢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互为需求又互能满足的市场业态。

4.3 突出个性化营销策划

在餐饮企业普遍的大众化、雷同化文化营销的茫茫沧海中,只有策划出富有创意的个性化文化营销方案,才能延续企业发展的生命力。首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推出春夏秋冬时令主题和传统佳节主题。这方面的关键是要切实做到时令特点与菜品特质的一致、营销宣传与产品品质的一致,并赋予科学饮食、传统饮食合理的文化内涵,不能换汤不换药,不能夸大其词;其次可以针对不同消费对象推出系列品味主题。比如文明餐、健康餐、清洁餐以及亲情餐、心情餐、情侣餐等,并对其包含的节俭品德、保健功能、低碳生活、亲情至真、心理调适、爱情至纯等文化寓意做出温馨恰当的注释,在展示企业文化品位的同时,传递你为顾客着想的诚意;第三是大型餐饮企业集团,可以在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下,在内部开展差异化营销,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层次对同一餐饮品牌的需求,比如俏江南的不同主题餐厅。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个性化营销,都应当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都应当做到言行一致、物有所值,切忌华而不实的宣传,用真诚征得市场认可、用品质赢得顾客青睐、用时间换得企业发展。

4.4 抓好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从思想意识到行为实践的系统工程,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开展企业品牌文化营销的基础,立足于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收获文化营销的果实。

企业文化建设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抓落实。首先在企业的市场定位、发展目标、管理理念、组织模式、行为方式等层面要有系统的策划设计,以确定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其次要把大政方针一以贯之地落实在企业管理规章、员工行为规范、服务流程标准以及菜品的“色香味型名”等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第三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要从员工的精神需求和物质欲望出发,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谐有序的管理环境和企业员工共同成长进步的发展局势,以此来激发员工践行企业文化、创造企业价值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向心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同舟共济,并通过他们的服务和言行传递给消费者,塑造企业在市场中的良好口碑。

随着国内餐饮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外企业大量涌入,中国餐饮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国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为我国餐饮企业进行文化营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只有准确理解文化营销内涵并合理运用相关营销手段,才能使企业脱颖而出,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罗杰・A・凯林,史蒂文・W・哈特利,威廉・鲁迪里尔斯.市场营销[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中餐文化范文6

改革开放以来,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涌入使中国人认识到了什么是快餐。但由于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西式快餐终究不是大多数消费者的第一选择。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中式快餐的标准化。

中式快餐从 1987 年在我国开始发展。1995 年底,我国快餐店有 28 万多家,快餐专业公司 400 个左右,年营业额为 400 亿元;2004 年,全国快餐业营业额约为 1500 亿元;2007 年,我国全社会餐饮业实现营业额 12352 亿元,同比增长 19.4%,其中快餐超过 4000 亿元;2008 年, 我国餐饮业实现销售额15404.9 亿 元 ,同 比 增长 约 24.7%,其 中 ,快餐 与 正餐、火锅呈现三分天下的格局,快餐业的销售额已占到整个餐饮业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1]。

快餐产业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它能满足人民群众饮食社会化的需求。国外研究表明,当人均收入达 500-800 美元时,是传统家务劳动由个人完成转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需求急剧扩张时期。我国一些城市已进入这一时期,今后十年还会有更多的城市和地区进入这一时期。据估计,五年以后我国大中城市80%的居民早餐将以成品、 速冻食品或在餐饮店就餐为主,十年以后 80%的居民午餐将以各种快餐为主,晚餐也将有相当部分通过购买成品、半成品来解决[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普遍希望买来就能吃,或经简单加工就能吃的餐饮食品,实现餐饮社会化生产,已成为全社会对中式快餐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式餐饮产业化是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餐饮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延伸。 我国的基础产业系统链使餐饮产业与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展还不尽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低, 相应地也就造成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低。改善食物质量,转化农产品,提高加工程度,将是我国农业今后努力的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 通过实现中式快餐产业化来带动农业产业化无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餐饮产业化发展是解决社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正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失业和职工下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快餐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同时中式快餐产业化是用现念改造传统的餐饮产业,采用的是专业化分工、工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因此中式快餐业的产业化发展无疑会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 必然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搭建很好的就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