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艺术设计范例6篇

景观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范文1

关键词:景观学;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58-01

客观地讲就目前的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均缺少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中的景观创新问题。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二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

3、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

三、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正如前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1、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2、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景观艺术设计范文2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园林景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设计师的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在创新过程中对各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艺术设计,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

一、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原则

1、保证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

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时,首要条件是满足区域内人的使用功能,其次是其艺术性,同时还要考虑其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园林景观的养护费用及其生态价值。为保证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信息和材料,生态廊道要使用自然光、自然风和自然水来建立以满足生物多样化。由于当今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所以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时追求其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其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要求

2、要创作生活美,再创作自然美

在园林景观设计时生活美和自然美二者要协调一致,而不能相互对抗,创造生活美的目的是为自然美增色,而不能破坏和压倒自然美。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功能性创造的源泉是大自然,创作的方法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在创造其功能性时要以人的基本行为为出发点。人们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安全、刺激和认同要融合在一起。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的开放空间,要能够满足人们的三种基本活动,即生存必须活动、选择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空间尺度、场所和领域。景观的空间尺度不能超出20-25米见方,不然则会影响大家的自由交流。

二、软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园林植物

植物造景可谓艺术在其中起很大作用。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节变化、生态速度要深入细致考虑,同时结合植物栽植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利用植物造景艺术原理,形成疏林与密林、天际线与林缘线优美、植物群落搭配美观的园林植物景观,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造景同时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水体

水体有动水和静水之分。动水包括喷泉、瀑布、溪涧等,静水包括潭、湖等。喷泉在现代景观的应用中可谓普遍与流行。水体的设计要考虑到噪声、气味、深度、流向。水体可以存在于小区的绿地环境中,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单体景观存在,为了丰富水面的景色,水体中可适当的点缀种植水生植物。利用现代科技我们可将其进行塑造,产生不同的视觉、听觉、触觉的效果。水在静态下形成一个静谧的艺术空间,能将四周的景物、树木、建筑甚至天空都映照在水面上,丰富了视觉,动态水景可以利用技术由喷泉,人工瀑布来营造。喷泉可利用光、声、形、色等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感受,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水的气息。水体景观设计自然离不开人造堆石,石岸、假山,每一块石料的选择、摆置都需要经过设计师的思考,而不能简单堆砌而就,对这些细微处的推敲处理,达到“虽由人造,宛若天成”景观效果,应是设计师的最大追求。

3、亭的庇荫设计

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普遍存在,其形式多种多样,选址灵活,或伫立山岗,或依附建筑物,或临水,与植物配合形成各种生动的画面,产生种种诗情。在亭的四面广植林木,使亭在林中,令人有深幽之感,使在亭中之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质朴感。也可在亭的旁边种植少数大乔木作亭的陪衬,稍远处配以低矮的观赏性强的木本草木花卉,人在亭中既可观赏花,又可庇荫休息。树木少而精,以亭为重点配置,树形挺拔,枝展美丽,保持树木在亭四面形成一种不对称的均衡,三株以上应注重错落层次,这样乔木花卉与亭形成一幅图画。

三、硬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铺地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尤其以广场设汁表现突出。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对于铺装的研究,特别是仔细琢磨似乎还不够。不是去研究如何发挥铺装对景观空间构成所起的作用,而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以为这样就好,其实不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高档的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国外,在这方面研究的很深。如巴黎艾菲尔铁塔的广场铺装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而没有选用高档次的花岗岩板,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同时,也可利用铺装的质地、色彩等来划分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使用效应。如在一些健身场所可以选用一些鹅卵石铺地具有按摩足底之功效。盲道与正常人的铺装也应加以区分,从而方便盲人行走,这在东营市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已经得以体现。

2、墙体

过去,墙体多采用砖墙,石墙,虽然古朴,但与现代社会的步伐已不协调。出现的蘑菇石贴面墙现正受到广大人民的亲睐。不但墙体材料已有很大改观,其种类也变化多端,有用于机场的隔音墙,用于护坡挡土墙,用于分隔空间的浮雕墙等,现代的玻璃墙的出现可谓一大创作,因为玻璃的透明度比较高,对景观的创造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墙体己不单是一种防卫象征,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感受。

3、景观构筑

它包括雨水井、检查井、灯柱、垃圾筒等必要设施。过去,人们只是一味注重大的景观效果,而疏忽了对一些景观构筑的艺术考虑,从而产生总是对一个设计项目感到美中不足。现在,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人们逐渐将景观细部加以考虑。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在国外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检查井井盖的处理,在中国,对井毫不修饰,虽然已出现一些预制的褐色井盖,但其视觉效果一般。而国外则对井盖进行细部研究,他们将井盖的颜色加以修饰,五颜六色的图案被恰当地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与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4、小品

园林小品的种类多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要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西单文化广场由于不可能在广场上摆满坐凳,只好在狭窄的道路旁摆了一排坐椅,因为没有其它可坐人设施,游人只好坐在上面,但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可见,设计必须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5、其它

山、石、河、林,它们都是大自然所赐予人类的宝物,人类充分利用这些元素,将它们合理重组,设计出形式各异的园林景观。从面一直分解到点,每一个细部设计,都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的精致。细节决定成败,从台阶的尺寸,雨水口的处理,到软硬景观结合处、铺装花纹衔接处材料拼合、建筑的立面种植设计等,每一个小细节,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每一点都是作品成败的关键。这些设计都不是简单的几张图纸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设计师、建设者很好的沟通合作。

景观艺术设计范文3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艺术设计

Abstract:Ornamentalplantlandscapeisimportantlinkincitystreetscape,itdealswithrelevancetheorysuchasurbanplanning,environmentlandscapearchitecture,gardens,gardening.Onthebasisofinvestigationandanalysiscarefully,thisthesisdiscussedtheartdesignexpressionofstreetornamentalplantlandscape.

Keywords:Gardens;OrnamentalPlantLandscape;ArtDesign

1植物的艺术特征

植物的色彩、质地、形态等因素对构成景观功能的发挥影响较大。在植物配置时,要考虑到植物在景观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植物。因此要合理地组织植物空间,就必须研究植物可感知的性状,了解植物的形态、质感及颜色,才能塑造优质的城市绿化环境。

1.1形体姿态

在植物的多种特征中,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借助于人的视觉来感受的植物形体姿态。形如华盖的龙爪槐,盘踞横逸的黄松,轻飘飞舞的垂柳,挺拔耸立的水杉,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变化多姿的树形为设计者创造富有特色的绿化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植物的树形可以分为25个基本树形,不同树形特征带给人的感受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尖塔状及圆锥状树形有严肃端庄的效果;柱状狭窄者多有高耸静谧的效果;具有圆钝、钟形树冠的一般会产生雄伟浑厚的效果;而一些垂枝类型,常形成优雅,和平的气氛。利用树形特征进行单体造型和培植组合来营造气氛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手段。

1.2色彩

植物色彩七彩纷呈、变化万千、各具特色。仅仅是叶片的绿色就有嫩绿、浅绿、鲜绿、浓绿、墨绿等等的区别,而某些树种的叶片,其叶背与叶表的颜色也截然不同,在风中摇曳的时候色彩斑斓,非常引人注目。植物的叶子根据颜色是否在秋天变色分为常色叶与秋色叶两类,凡是秋季叶子有明显变化的树种均称为秋色叶树,如枫香、鸡爪槭、银杏等,它们是营造绿色植物空间特色时尤其应当关注的种类。

植物花朵的颜色要比叶片更加丰富,红色的月季与合欢,白色的茉莉与白玉兰,黄色的桂花与腊梅,紫色的丁香,还有完全人工培育的黑色郁金香,种类无数,色彩无数,有时一个植物品种的花就涵盖了所有的色系。熟练掌握当地植物的花期与主要色系,应当是城市绿化工作者的基本功,富有匠心的利用好植物的花朵色彩,往往能为一处绿化空间的特色带来画龙点睛的精彩效果。采用花境的处理手法,使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而这种处理手法,在街景绿色空间中极易塑造出良好的效果,如维也纳。

1.3气味

一般艺术的审美感知,多强调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唯有植物景观中的嗅觉感受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道出了妙趣横生的梅花清香之韵。人们嗅觉感受植物的芳香,得以绵绵柔情,引发种种醇美回味,产生心旷神怡之感。所以熟悉和了解植物的芳香种类,包括绿茵似毯的草坪芬芳,清香淡雅的荷香;编排好植物开花的时间对植物景观芳香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1.4季相变化

由于气候的变化,植物随着季节的推移而时刻变换着外貌。把植物景观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根据城市街道多种功能的综合要求与艺术节奏结合起来,做出多样统一的安排,就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季相构图。

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许多植物,从开花到结果,从展叶到落叶,像交响乐一样,时刻变化着,从色彩、光泽和体形,都像音乐一样流动着。每一处植物景观,每一种植物类型,在季相布局上,应该各有特色,应该各有不同的高潮。另外,季相交替在各种种植类型的安排上,也十分重要。同一个花坛,有一年四季的季相安排,同一个花境,同一个花群,同一条林带,同一条园路的路旁栽植,同一个建筑四周的种植设计,都要安排一年四季的季相构图,不能一季开花,一季萧条,呈现偏荣偏枯的现象。同时各种种植类型的季相设计,必须根据植物生长的物候期和生态要求来设计。

1.6文化精神

某些植物除了具有以上这些外在的直接使人感受的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它们构成了植物潜在的特征。比如竹子,其原因就在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虚心和气节,每日观竹相当于时时提醒自己作学问要虚心,做人要有气节。植物的文化含义一直是我国园林绿化的基本内核之一,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楚辞》中已经有关于不同植物有不同含义的大量比喻。熟悉并且掌握某些植物的文化寓意,是对植物特征的更深理解,巧妙利用这一点可以使城市街道特色绿化空间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

2植物的景观配置模式

根据城市街道的特征,总结其景观配置模式主要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密林式、简易式、多层式。

2.1自然式

自然式是根据地形与环境来模拟自然景色的绿化模式,从植物的配置到活动空间的组织、地形的处理等都以自然手法来组织,形成一种连续的自然景观组合。如武汉市墨水湖北路动物园旁的景观花坛以游龙状的罗汉松和铁树桩为主景,配以流线形的时令花卉,点缀几株球形植物,配以地被植物金叶过路黄,给人以自然式园林的休闲风光。(图1)

自然式植物配置,一方面讲究树木花卉的四时生态,植物的自然形象与建筑、山、水的配合关系;另一方面则追求大的空间内容与色彩的变化,强调整体的景观效果。沿街在一定宽度内布置由不同植物种类组成,具有高低、浓淡、疏密和各种形体变化的自然树丛,注重植物层次、色彩与地形的运用,形成变化较多的景观轮廓与层次,在四季之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增强街道的空间变化。

2.2规则式

规则式是指有规律的布置植物,或以某种规则的图案重复出现,注重于装饰性的景观效果,对线形注重连续性,对景观的组织强调动态与秩序的变化。适合城市交通性街道的园林植物布置,因为绿化空间成带状,因此能使街道园林植物景观井然有序,而且有规律的、简洁的绿化模式能满通性街道安全、快捷的交通要求。

规则式的植物配置形式多为常绿植物、乔木、灌木与花卉的交替使用,形成段落式、层次式、色彩式的组合。修剪的各类植物在规则式的街道园林植物景观中,常常表现出庄重、典雅与宏大的气质。植物的高、低层次的组合,往往使规则式街道植物景观的景观效果对比鲜明,色彩的搭配更为醒目,成为城市街道景观的地域性标志。在规则式的布局中,小品等景观构筑物,也以秩序组合并加以点缀,同街道园林植物景观取得统一,并融为一体。2.3混合式

混合式是指布局注重自然与规则的统一与分离,在统一之中求得共融性,分离之中求得对比。因混合式兼具自然式与规则式两者的特点,所以变化较多,在景观中注重点的秩序组成。混合式的空间构成,在点的变化中形成多样的统一,同观者之间的距离可更近一些。它不强调景观的连续性,更多的是注重个性的变化。因此,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中,混合式的手法较多地应用于城市街道绿化景观变化丰富的区域。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街道园林植物景观。就是将修剪成形的乔、灌木植物规则式布置并与自然式布置的草本及灌木相结合,创造出宜人的景观。

2.4密林式

密林式街道两侧主要布置乔木、灌木、常绿树和地坡形成的浓密的树林。竖向层次丰富,街道空间有明确的方向性,行人与汽车走入其间如入森林之内。密林式街道植物景观一般适合于路侧有较宽绿地,且又遮蔽的路段。两侧树木枝叶繁茂,不易看到周围其他的景物。如果是自然式种植,则比较适应现状地形,可结合丘陵、河湖布置。采取成行成排整齐种植时,若将地形整齐,则能使景象庄重。

2.5简易式

简易式指在街道两侧各种植一行乔木或灌木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形式,在街道植物景观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形式。简易式适合于以步行为主的、人流量大、停驻时间较长的空间,如生活性街道和步行商业街。

2.6多层式

沿路两侧布置多行落叶乔木、常绿树、灌木和绿篱,形成高低不同,色彩各异的层次。特别是常绿树和花灌木能显露观赏的特色,行进在路中可产生整齐中富于变化的感受。在用地上可根据层次的多少安排相应的面积。多层式不仅在景观上起到美化街道环境的作用,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的生态环境。由于是乔、灌、草等植物相结合运用的一种布置手法,如同一床厚棉被,将灰尘、噪音等污染物和其他给人造成伤害的污染源隔离开来,这种布置手法多运用到街道路幅较宽的街道中。

事实上,在平面布置中的一小组树木,其树冠就可以向棚架一样形成顶面,如果充分考虑绿化所有的面,进行有机组合,就可以在街道中创造出宜人的绿色空间,垂直墙面与屋顶,这正是建筑师与景观设计师值得考虑,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地方。武汉市目前还没有发现垂直式植物景观比较突出的街道,这里引用比利时和巴黎两个城市中街道垂直植物绿化景观,希望能给武汉市的垂直绿化提供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洪成.吕晨.城市园林街景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景观艺术设计范文4

植物的色彩、质地、形态等因素对构成景观功能的发挥影响较大。在植物配置时,要考虑到植物在景观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植物。因此要合理地组织植物空间,就必须研究植物可感知的性状,了解植物的形态、质感及颜色,才能塑造优质的城市绿化环境。

1.1形体姿态

在植物的多种特征中,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借助于人的视觉来感受的植物形体姿态。形如华盖的龙爪槐,盘踞横逸的黄松,轻飘飞舞的垂柳,挺拔耸立的水杉,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变化多姿的树形为设计者创造富有特色的绿化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植物的树形可以分为25个基本树形,不同树形特征带给人的感受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尖塔状及圆锥状树形有严肃端庄的效果;柱状狭窄者多有高耸静谧的效果;具有圆钝、钟形树冠的一般会产生雄伟浑厚的效果;而一些垂枝类型,常形成优雅,和平的气氛。利用树形特征进行单体造型和培植组合来营造气氛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手段。

1.2色彩

植物色彩七彩纷呈、变化万千、各具特色。仅仅是叶片的绿色就有嫩绿、浅绿、鲜绿、浓绿、墨绿等等的区别,而某些树种的叶片,其叶背与叶表的颜色也截然不同,在风中摇曳的时候色彩斑斓,非常引人注目。植物的叶子根据颜色是否在秋天变色分为常色叶与秋色叶两类,凡是秋季叶子有明显变化的树种均称为秋色叶树,如枫香、鸡爪槭、银杏等,它们是营造绿色植物空间特色时尤其应当关注的种类。

植物花朵的颜色要比叶片更加丰富,红色的月季与合欢,白色的茉莉与白玉兰,黄色的桂花与腊梅,紫色的丁香,还有完全人工培育的黑色郁金香,种类无数,色彩无数,有时一个植物品种的花就涵盖了所有的色系。熟练掌握当地植物的花期与主要色系,应当是城市绿化工作者的基本功,富有匠心的利用好植物的花朵色彩,往往能为一处绿化空间的特色带来画龙点睛的精彩效果。采用花境的处理手法,使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而这种处理手法,在街景绿色空间中极易塑造出良好的效果,如维也纳。

1.3气味

一般艺术的审美感知,多强调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唯有植物景观中的嗅觉感受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道出了妙趣横生的梅花清香之韵。人们嗅觉感受植物的芳香,得以绵绵柔情,引发种种醇美回味,产生心旷神怡之感。所以熟悉和了解植物的芳香种类,包括绿茵似毯的草坪芬芳,清香淡雅的荷香;编排好植物开花的时间对植物景观芳香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1.4季相变化

由于气候的变化,植物随着季节的推移而时刻变换着外貌。把植物景观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根据城市街道多种功能的综合要求与艺术节奏结合起来,做出多样统一的安排,就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季相构图。

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许多植物,从开花到结果,从展叶到落叶,像交响乐一样,时刻变化着,从色彩、光泽和体形,都像音乐一样流动着。每一处植物景观,每一种植物类型,在季相布局上,应该各有特色,应该各有不同的高潮。另外,季相交替在各种种植类型的安排上,也十分重要。同一个花坛,有一年四季的季相安排,同一个花境,同一个花群,同一条林带,同一条园路的路旁栽植,同一个建筑四周的种植设计,都要安排一年四季的季相构图,不能一季开花,一季萧条,呈现偏荣偏枯的现象。同时各种种植类型的季相设计,必须根据植物生长的物候期和生态要求来设计。

1.6文化精神

某些植物除了具有以上这些外在的直接使人感受的特征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它们构成了植物潜在的特征。比如竹子,其原因就在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虚心和气节,每日观竹相当于时时提醒自己作学问要虚心,做人要有气节。植物的文化含义一直是我国园林绿化的基本内核之一,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楚辞》中已经有关于不同植物有不同含义的大量比喻。熟悉并且掌握某些植物的文化寓意,是对植物特征的更深理解,巧妙利用这一点可以使城市街道特色绿化空间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

2植物的景观配置模式

根据城市街道的特征,总结其景观配置模式主要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密林式、简易式、多层式。

2.1自然式

自然式是根据地形与环境来模拟自然景色的绿化模式,从植物的配置到活动空间的组织、地形的处理等都以自然手法来组织,形成一种连续的自然景观组合。如武汉市墨水湖北路动物园旁的景观花坛以游龙状的罗汉松和铁树桩为主景,配以流线形的时令花卉,点缀几株球形植物,配以地被植物金叶过路黄,给人以自然式园林的休闲风光。(图1)

自然式植物配置,一方面讲究树木花卉的四时生态,植物的自然形象与建筑、山、水的配合关系;另一方面则追求大的空间内容与色彩的变化,强调整体的景观效果。沿街在一定宽度内布置由不同植物种类组成,具有高低、浓淡、疏密和各种形体变化的自然树丛,注重植物层次、色彩与地形的运用,形成变化较多的景观轮廓与层次,在四季之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增强街道的空间变化。

2.2规则式

规则式是指有规律的布置植物,或以某种规则的图案重复出现,注重于装饰性的景观效果,对线形注重连续性,对景观的组织强调动态与秩序的变化。适合城市交通性街道的园林植物布置,因为绿化空间成带状,因此能使街道园林植物景观井然有序,而且有规律的、简洁的绿化模式能满通性街道安全、快捷的交通要求。

规则式的植物配置形式多为常绿植物、乔木、灌木与花卉的交替使用,形成段落式、层次式、色彩式的组合。修剪的各类植物在规则式的街道园林植物景观中,常常表现出庄重、典雅与宏大的气质。植物的高、低层次的组合,往往使规则式街道植物景观的景观效果对比鲜明,色彩的搭配更为醒目,成为城市街道景观的地域性标志。在规则式的布局中,小品等景观构筑物,也以秩序组合并加以点缀,同街道园林植物景观取得统一,并融为一体。

2.3混合式

混合式是指布局注重自然与规则的统一与分离,在统一之中求得共融性,分离之中求得对比。因混合式兼具自然式与规则式两者的特点,所以变化较多,在景观中注重点的秩序组成。混合式的空间构成,在点的变化中形成多样的统一,同观者之间的距离可更近一些。它不强调景观的连续性,更多的是注重个性的变化。因此,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中,混合式的手法较多地应用于城市街道绿化景观变化丰富的区域。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街道园林植物景观。就是将修剪成形的乔、灌木植物规则式布置并与自然式布置的草本及灌木相结合,创造出宜人的景观。

2.4密林式

密林式街道两侧主要布置乔木、灌木、常绿树和地坡形成的浓密的树林。竖向层次丰富,街道空间有明确的方向性,行人与汽车走入其间如入森林之内。密林式街道植物景观一般适合于路侧有较宽绿地,且又遮蔽的路段。两侧树木枝叶繁茂,不易看到周围其他的景物。如果是自然式种植,则比较适应现状地形,可结合丘陵、河湖布置。采取成行成排整齐种植时,若将地形整齐,则能使景象庄重。

2.5简易式

简易式指在街道两侧各种植一行乔木或灌木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形式,在街道植物景观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形式。简易式适合于以步行为主的、人流量大、停驻时间较长的空间,如生活性街道和步行商业街。

2.6多层式

景观艺术设计范文5

关 键 词:景观艺术设计 价值取向 目标 实践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 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3.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以生态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艺术设计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他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是,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的设计门类,因此,它有着明晰的景观学特征,景观学的学科内涵决定了景观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景观艺术设计在具备了艺术设计学科特质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将景观学系统中的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作为学科环境系统的基础,将生态文明融于设计之中,并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的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对生态系统外表与内在、形式与内容、结构与元素、直观与精神、情感与理性等多层面的生命体验与创造,当代景观艺术之美实质上,在包含艺术设计所拥有的艺术性、实用性、多元性、创新性的同时,更多的是融入了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它是一种健康、质朴、理性的生命之美。景观要素的健全之美,生态系统的秩序之美,生态要素的多元丰富、生态结构的有序运行成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表现与再现的对象,成为超越外表形式,区别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审美要求。

另外,生态价值取向也改变着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评价标准。对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考察不仅仅是在形式、形象上,而是对景观空间系统内在品质的评价,更多地关注景观功能、人文、效率、生态等多种价值的平衡。除了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艺术性之外,景观的可识别性、舒适性、心理满意程度,对活动行为的支持程度等都成为新的景观艺术设计评价标准,特别是景观生态现状的健康程度、生态景观的安全性等评价标准的引入都使景观艺术设计有了更新的评价标准,并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支持。

四、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正如上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纵观景观学科的实践范围,不难看出景观学科涉及到自然生态、城市环境、人文社会的全部内容,包含着从宏观景观到微观景观的各个层面。可将其归纳为宏观层面——景观策划;中观层面——景观规划;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1.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2.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3.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建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以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通过以上景观学科实践范围分层及各层次完成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主要体现在景观学科的微观层面的内容上。它主要应包括: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针对建筑环境、庭院环境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园、园林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景观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等。

当然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艺术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地说明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结语

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艺术实践工程项目相比,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设定该专业培养方向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郑曙旸.景观设计.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景观艺术设计范文6

关键词:大地艺术 现代景观 设计

大地艺术是雕塑与景观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体,其形成源于雕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自然元素的融入使其艺术形式更加充实。从本质来讲,大地艺术与景观艺术在某些方面有共通之处,园林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大地艺术的影响。一直以来,大地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创作手法以及颇有深度的思想内涵都深深吸引着景观设计者。他们在景观设计与大地艺术的融合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可以说,大地艺术的发展是景观与艺术以物质的形式互融共通并相互作用的结果。

1 大地艺术的概念

大地艺术,顾名思义,即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1]。一些地区也将其称之为土方工程、地景艺术。大地艺术是景观设计者基于自然环境(比如,风雨雷电等天气因素;山谷、平原、丘陵等地质元素;砂石、地表植被、沙漠等地上元素等),以地表的砂石、土壤、岩石、植被、冰雪、水等自然物质以及地表建筑物、工业废弃地等人工干扰自然留下的痕迹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大地艺术设计者在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和极简主义的熏陶下,逐渐打破了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的空间限制,将博物馆、美术馆或画室搬到大自然中进行艺术创作,使艺术思维与创作灵感与自然因素融合。大地艺术是对以人为艺术主体的观念的一种创新。它基于各种自然元素进行创作,作品力求与自然环境及其演化过程互融共生,体现浪漫主义情怀。这样的作品更加全面的诠释了景观设计者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2 大地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上世纪60年代末,欧美国家出现了一股由最少派艺术的简单、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的美术思潮。大地艺术于这一时期是在动荡的美国社会中诞生。工业化的普及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许多灾难。艺术家的视域在极简主义艺术和波普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人们开始思考和探寻如何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思想。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将视野拓展到城市之外,以大地为雏形展开创作,批判现代都市生活和工业文明,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地艺术流派。可以说,这是对传统艺术创作形式的创新。早期大地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主要集中于1968年10月美国纽约道恩(Dwan)画廊举办的题为“Earth works”的展览以及1969年2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White博物馆举行的题为“Earth Art”的展览中。这两次展览是大地艺术起源的标志[2]。

大地艺术设计者主张以大地为基调来设计艺术作品,通过对自然力量的讴歌与现代工业化的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倡导返璞归真,将曾经盛极一时的最少派艺术贬为“现代文明堕落的标志”,对史前巨石建筑、禅宗石寺塔美洲古墓、埃及金字塔等建筑艺术形式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这些建筑才是自然与人亲密关系的见证。大地艺术家基于大地元素展开艺术创作,比如在沙漠上挖坑造型,或移山湮海、垒筑堤岸,或泼溅颜料遍染荒山,“地景艺术”、“土方工程”因此而得名。从这点可以看出,大地艺术在发展初期多是以施工的形式进行创作,作品纯粹为体现自然而存在,并未过多关注观赏的价值。

大地艺术真正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末。从这一时期到70年代后期是其成长期。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极具代表性,并且对大地艺术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作品都利用现有的场所,通过加入临时构筑物或各种形态的人造物或使其特征化,引导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其所在空间增进认知和理解。

3 大地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地艺术的作品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个突破,其艺术形式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和观念至今仍影响着现代景观设计。

3.1 大地艺术改变了景观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自然观念

大地艺术对于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已得到了现代社会中大多数景观设计师者的一致认可。特别是现代西方景观设计者对此大为追捧。他们在公共景观,尤其是在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融入大地景观的设计元素。这些设计者擅长于根据公共设施对景观和艺术形式进行综合设计,所成就的作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我们甚至可以在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乔治・哈格雷夫等的作品中发现大地艺术的影子。

3.2 大地艺术增加了景观设计师对场所和环境的重视

大地艺术的作品与基地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场所和环境是艺术从平面向艺术语言过度的主要路径。艺术属于“非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艺术形式与景园建筑学完美融合,创新了景园建筑设计理念,并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早期,先锋人物伊萨姆・努古奇根据景观的实际使用功能尝试通过大地艺术中的雕塑手法来造景。位于IBM公司总部的未来公园出自伊萨姆・努古奇大师之手。伊萨姆・努古通过雕塑的手法将水、山石和植被等自然元素完美融合,由此形成一规模空前的雕塑公园。公园内部的广场由金字塔形和轮形的石头组成,地球的过去、今天以及未来的前进趋势全部隐喻在空间石头的造型上[3]。

3.3 大地艺术对工业废弃地的重新利用,开辟了公园设计的新途径

部分大地艺术的作品出自工业废弃地或废弃的采石场。其中一个著名的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项目是1979年创作的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设计者在工业废弃地的基础上尝试通过景观设计对其进行再利用。这种表现手法开了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先河。公园的景观布局十分独特,充分挖掘出工业化城市景观的美学价值,其设计理念对后续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结语

大地艺术作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潮,其巧妙的地形设计、抽象性的设计形式、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以及所要表达的设计理念,不仅是在传统景观设计的基础上的一个新的尝试,并且对现代景观设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大多数景观设计者的设计思路也或多或少的带有大地艺术的影子。但是,大地艺术并不属于景观艺术的范畴。个别的艺术创作源自人迹罕至的地区,作品的规模空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令人为之赞叹,但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鉴于此,现代景观设计应该更多的寻求艺术创作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着力塑造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生动的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古泉.大地艺术[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