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纤维瘤范例6篇

乳腺纤维瘤

乳腺纤维瘤范文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48岁。发现右乳肿块1年余,近半年来自觉肿块稍长大。查体右乳外侧象限扪及大小约30mm×20mm质硬包块,活动度一般。超声检查示右乳约9点处探及实质性低回声团块,大小约28mm×17mm,肿块边界尚清晰,周边未见“蟹足”征,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分布的钙化灶,钙化灶大小不一,肿块后方回声明显衰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未探及丰富血流信号。左乳未见明确异常。双侧腋窝未探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右乳外侧象限实质性占位(乳腺癌不排除。)术中所见:右乳肿块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术后病理:乳腺纤维腺瘤。

例2:患者,女,52岁。发现左乳肿块3年,自觉肿块长大半个月。查体左乳外上象限扪及大小约20mm×20mm的质硬包块,活动度一般。超声显示左乳约2点处探及实性低回声肿块,大小约21mm×16mm,肿块边界尚清晰,周边未见“蟹足”征,肿块内回声不均,可见散在钙化灶,钙化灶大小不一,肿块后方回声衰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肿块周边可见少许血流信号,内部未探及血流信号。右乳未见异常。双侧腋窝未探及异常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左乳实质性肿块(乳腺癌可能)。手术所见:左乳肿块包膜完整,与周边组织轻度粘连,术后病理:乳腺纤维腺瘤。

讨 论

术后对2例病例做回顾性分析:2例病例年龄、病史、查体、超声图像及手术结果均类似,病理结果相同。2例患者病史均较长,查体无特异性,较支持良性诊断,但患者均自觉近期肿块长大,无法排除良性病变恶变,观察超声图像,肿块内可见散在分布的钙化灶,后方衰减明显,乍看图像很像是乳腺癌。但仔细分析声像图,最支持乳腺癌诊断的就是肿块内钙化灶,但测量这些钙化灶的大小,均>1mm;肿块边界清,未见恶性晕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一例肿块边缘及内部未见血流信号,一例肿块边缘见少许血流信号,内部无血流信号;以上均提示肿块为良性病变。结合以上诊断信息,考虑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是更合适的。

乳腺肿块内常出现钙化灶,其中以乳腺癌及纤维腺瘤最为常见。乳腺癌内部的钙化灶诊断特异性很高,姜氏等报道认为50岁以下的乳腺肿块有钙化,则恶性可能性约95%,因此遇到乳腺肿块内出现钙化灶时,要高度警惕乳腺癌可能。但区别在于:乳腺癌内的钙化灶一般多为

因此,当遇到乳腺肿块内出现钙化灶时,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年龄,测量钙化灶的大小,观察其分布的形态,后方有无声影等情况。并结合其他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等,才能有助于提高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的正确率。

乳腺纤维瘤范文2

关键词:分叶状肿块;纤维腺瘤;乳腺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女性患者年龄平均46岁,45%自己发现肿块就诊,91%临床触及肿块;其中纤维腺瘤31例,乳腺癌19例。

1.2方法 单纯X线钼靶检查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8.2%,单纯超声检查乳腺癌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4.6%。超声与X线钼靶联合检查乳腺癌阳性诊断符合率为97.2%[1],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询问发病年龄,FA多见于青年女性。一般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生长常较缓慢;肿块指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的占位性病变。就诊时临床检查,彩色B超,f靶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

2结果

2.1乳腺纤维腺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良性肿瘤的3/4,以25~35岁女性多见,肿瘤以纤维成份为主,常伴小叶增生,一般单发也可多发,或累及双侧,是由乳腺管和结缔组织增生所致,以巨大纤维瘤、分叶状、多发性纤维瘤癌变率高,见图1,图2。大多在无意中发现有肿块,2/3的肿块大小在1~3cm,个别有达10cm以上者,最大可达24cm。部位多在乳腺外上方,大多为单发性,少数为多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具韧性,活动良好,与表皮和胸肌无粘连。有清亮溢液,但少见,约占0.75%。病理:常见有完整的包膜,表面光滑,略呈球形或分叶状,境界清,直径常1~3cm ,大者可达10~20cm,质韧,切面呈灰白色。

纤维腺瘤X线表现:①肿块形态:以圆形、半圆形、或花瓣状为主,以分叶状,不规则少见;表面光滑;②密度:以等腺体或稍高腺体密度为主;③钙化:圆形、中空、点状、斑片状或碎石状;④肿块大小不一,小者仅几微米,大者直径大于20cm。

BI-RADS 3级可能是良性发现,建议短期随访。有很高的良性可能性,期望在短期(小于1年,一般为6个月)随访中稳定或缩小来证实判断。这一级的恶性率一般小于2%。无钙化边界清晰的肿块,局灶性的不对称,簇状圆形或/和点状钙化这三种征象被认为良性改变可能大。对这一级的处理,首先X 线片短期随访(6个月),再6个月、再12个月随访至2年甚至更长稳定来证实。2或3 年的稳定可将原先的3级定为2级判读。

2.2分叶状肿瘤触及无痛性肿块,部分伴Paget’s病,浸润性导管癌(IDC)最为常见,占乳腺癌60%。发展规律:正常上皮,上皮增生,不典型增生,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见图3。临床表现患者一般情况好,以40~59岁多见,肿瘤生长较快,多数单侧乳腺单发,位于外上象限,可触及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表面呈结节样软硬不一,边界清,活动。病理:左乳穿刺)导管内状癌。注:本次活检未见明确浸润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形成癌巢和索带,瘤内可发现广泛纤维和间质。肿瘤常分叶状,质韧,界清,有完整的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或多种颜色相间,小者呈实性,大者可见囊腔,内有棕色液、血块或胶冻样物,癌灶内常有出血坏死或粘液样变。 (镜检:由上皮成分和丰富的间质细胞构成;根据间质细胞量、细胞异形和核分裂相多少,划分为良性、恶性和交界性。生物学特性: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无包膜,极少见到出血和坏死。X线表现:主要依肿瘤大小而定;①小型肿瘤多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圆结节影,密度均匀;②肿瘤大者表现为分叶状外形,密度不均,但边缘光滑;少见毛刺等恶性征象;③钙化少见 约占8%呈粗大不规则或片状钙化。

3讨论

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居第1位,且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女性健康。早预防、早诊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2]。

乳腺肿块X线诊断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早期乳腺癌及鉴别良恶性,认识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十分重要。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乳腺癌的X 线表现有肿块影、微小钙化、不对称密度、新出现致密影、局部结构紊乱、导管扩大, 乳腺内异常静脉影、皮肤增厚、与乳晕异常、腋下淋巴结肿大等。由于早期乳腺癌具有肿瘤范围小, X 线表现不典型, 容易漏诊与错诊的特点, 因此放射科医师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合并征象: 皮肤凹陷、凹陷、皮肤增厚、 腋下淋巴结肿大、牛角征、塔尖征、大导管相、 异常血管。间接征象: 乳晕增厚、 皮肤增厚、 内陷、 乳腺结构扭曲、 静脉血管增多增粗、 牛角征、 腋下淋巴结肿大。对等密度乳腺肿块的诊断, 要注意寻找的特征表现, 如微小钙化、细毛刺、异常乳腺结构及间接征象如局限性皮肤增厚、与乳晕区的皮肤改变等征象。一般认为, 同时出现2 个以上直接征象, 或1 种直接征象加2 种间接征象, 均可诊断为乳腺癌。注意两侧乳腺的对照比较与前后照片的对照比较。注意肿块触诊大小与X 线所见病灶范围对比, X线所见常较触诊的肿块小。对X 线难以下结论的可疑病灶, 应注意短期内(一般3个月) 复查, 同时可采用彩色B 超或B 超、X 线立体定位引导下的组织活检。有条件对可疑病变选择放大摄影进行诊断。对无乳腺肿块的溢液患者, 应进行溢液涂片, 做细胞学检查、导管造影检查和手术活检等。对结节病灶局部加压放大观察结节边缘很有必要, 因为结节边缘模糊、毛糙、小尖角征是确定早期乳癌的重要征象。X线仅表现为不对称性局灶致密影, 可能是乳癌的最早期征象, 应密切随访或积极活检。

肿块边缘大部分光整,>25%的边缘被周围腺体遮盖,使用此词,往往暗示着良性可能大的诊断。 肿块边界模糊或分叶状,使用此词,往往暗示着可疑恶性的诊断。X线判断良恶性分型有困难,一般说来,肿块直径>8cm 多为恶性,生长快,倍增时间短,恶性者为36d,良性为165~638d。必要时MR检查以及活检病理证实。在乳腺病变的MRI检查中T1WI、T2WI、T2WI-FS是常规的扫描序列,3D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疾病的检出和诊断必不可少,起着决定性作用,MRI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max、E1、E2、E5、Tpeak等与乳腺癌相关,可以与乳腺MRI检查形态学特征相结合,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3]。

参考文献:

[1]庞业勤,陈国新.X线钼靶和超声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1(26).

乳腺纤维瘤范文3

[关键词] 乳腺纤维腺瘤;痛经;探讨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c)-128-02

Correlation between fibroadenoma of breast and dysmenorrhea

SU Hongchu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Liuhe Hospital of Jilin Province, Liuhe 135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broadenoma of breast and dysmenorrhea. Methods: A random samples of 30 patients with fibroadenoma of breast were selected to discuss whether this disease was relevant to dysmenorrhea. Results: 23 patients(76%) had dysmenorrhea. The diameter of these fibroadenomas ranged from 2.5 to 11.5 cm. The average was 4.7 cm. 1 patient who had severe dysmenorrhea was cured after resection. The amounts of fibroadenoma in the other 7 patients who had not dysmenorrhea were lesser. The diameter of these fibroadenomas ranged from 1.0 to 3.5 cm. The average was 2.2 cm. Conclusion: Fibroadenoma of breast is relevant to dysmenorrhea. The more and larger the fibroadenomas, the younger the patients, the higher disease incidence of dysmenorrheal occurred. The symptoms of dysmenorrhea may vanish after resecting both breasts.

[Key words] Fibroadenoma; Dysmenorrhea; Investigation

乳腺纤维腺瘤(fibroadenoma, FA)和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是女性的常见病,对于两者有无关系,临床鲜有报道,笔者治疗30例FA患者,表明二者可能有某种关系。其中1例年轻患者痛经严重,双乳多发FA,多次手术,最后相当于将双乳腺皮内切除。奇怪的是痛经症状随之消失,由此病例受到启发,进而发现许多患FA的女性合并PD,现将按就诊先后顺序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A有完整资料的30例患者总结如下,探讨两者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6~46岁,平均21岁。30例中,16~25岁20例,25~35岁7例,35~46岁3例。肿瘤直径1.0~11.5 cm,平均4.1 cm。单乳单发10例,单乳多发4例,双乳单发6例,双乳多发10例。

1.2 方法

均在局麻下完整切除肿瘤,经病理证实为FA。

2 结果

2.1 痛经定义及发病率

痛经的定义[1]:凡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称痛经。按此标准,30例患者中有痛经者23例(76%),23例痛经患者中,单乳单发5例,单乳多发3例,双乳单发5例,双乳多发10例。肿瘤直径2.5~11.5 cm,平均4.7 cm。7例无痛经患者单乳单发5例,单乳多发1例,双乳单发1例,肿瘤直径1.0~3.5 cm,平均2.2 cm。

2.2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23岁,14岁月经来潮,初潮1年后出现痛经,表现为行经前2 d出现下腹疼痛、坠胀逐渐加重,行经第1天达到高峰,下腹部呈痉挛性疼痛,向外阴、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头昏、面色苍白、出冷汗、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难以忍受,辗转于床上,苦不堪言。16岁发现双乳多发肿瘤,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FA;18岁双乳再发肿瘤,又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仍为FA,2次手术后痛经症状并没有消失或减轻。22岁又因双乳多发肿瘤来诊,检查见:右乳有3个光滑的肿物,卵圆形,直径为11.5、5.0、3.5 cm,几乎占据整个乳腺。左乳肿物4个,肿物直径为6.5、5.0、4.5、3.5 cm,双乳已变形。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双乳肿物切除,术中发现双乳几乎无正常乳腺组织,肿物切除后相当于将双乳腺皮内切除,病理证实为FA。切除3个月后痛经症状消失。随访2年,痛经症状未再出现。

病例2:患者,46岁,15岁初潮,初潮2年后痛经,症状较例1轻,20岁右乳肿瘤,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FA;38岁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后痛经症状消失。46岁发现左乳肿瘤,来院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仍为FA。

3 讨论

3.1 FA和PD的发病机制

FA的发生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雌激素过度刺激或乳腺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有关,也可能与纤维细胞所含雌激素受体的质或量异常有关。雌激素是本病发生的刺激因子[2]。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月经时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有关,主要有PGE2和PGE2α[3]。PGE2有抑制子宫收缩作用;相反,PGE2α可刺激子宫收缩,使子宫张力增高。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PG含量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其中PGE2α/αPGE2的比值更是明显升高。PG浓度越高,痛经越严重。PG急剧大量产生,子宫内膜必须先接受雌激素然后再接受孕激素的刺激[1]才能发生痛经。临床上用口服避孕药(如复方甲地孕酮)抑制排卵,降低血中雌激素含量治疗痛经,有效率达90%[4],反面印证雌激素与痛经有关。

3.2 FA与PD的关系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FA和PD有一个共同的发病原因就是雌激素的作用,由此可解释FA伴PD的原因。病例1切除双乳腺后PD症状消失,而例2切除子宫后FA仍发生,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众所周知,激素的作用是通过与受体结合而产生,雌激素受体(ER)介导雌激素对靶器官的调控。笔者推测雌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乳腺而非子宫,当例1双乳切除时雌激素失去了作用的靶器官,抑制了雌激素的产生,从而使痛经症状消失。病例2由于子宫不是雌激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不影响雌激素的产生,就不能抑制FA的发生。遗憾的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没能进行雌激素、孕激素、PG的测定,但笔者在临床上确实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0.

[2]陈孝平,石应康,邱贵兴.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38.

[3]黄荷风,何赛男.子宫前列腺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5,22(5):265.

乳腺纤维瘤范文4

乳腺粘液腺瘤发病率较低,临床数据显示其占乳腺癌的1%-6%,具有大量细胞外粘液成分,按照细胞外粘液含量可分为单纯粘液腺瘤以及混合性粘液腺瘤。该肿瘤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图像均无典型性,容易与纤维腺瘤混合,造成误诊。MRI为一种无创诊断方式,应用乳腺线圈和各种扫描序列可进行多方位检查,根据以上情况本次重点分析MRI诊断乳腺黏液腺癌与纤维腺瘤表现的差异,为提高后续临床诊断率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8病灶)乳腺粘液腺癌患者以及11例(13病灶)纤维腺癌患者。乳腺粘液腺癌患者年龄22-51岁,平均(36.5±2.3)岁,纤维腺癌患者年龄22-56岁,平均(38.0±2.9)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患者均用以本次检查方法并签订相关协议。

1.2 方法 GE Excite HD 1.5T MRI扫描仪。叮嘱患者取仰卧位,双侧乳房自然下垂于线圈内。扫描序列及参数:(1)矢状面脂肪抑制FSE T2W 扫描,TR3140-4640ms,TE81-85ms,5.0mm层厚,1.0mm间距;轴位:SE-EPI DWI 扫描,b值为0.8s/mm2,TR为5000-6000ms,TEwei 62-71ms,6.0mm层厚,1.5mm间距;轴位脂肪抑制GRE T1W扫描:TR为6ms,TE为3ms,T1为13ms,FA为10°,3.2mm层厚,层间距为0。轴位脂肪抑制T1W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TR为6ms,TE为3ms,T1为13ms,FA为10°,3.2mm层厚,层间距为0,对比剂为Gd-DTPA,剂量为15ml,时相为8。

1.3 图像处理 按照ACR BI-RAD MRI标准写诊断报告书,并强调病灶点状、肿块型强化、非肿块型强化分类。肿块病灶需要描述形态、边缘以及内部强化情况;非肿块型需要按照分布以及内部强化描述,记录T2以及T1特征。工作站利用Functool 软件进行动态增强曲线以及表现扩展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测量,评分测量三次取最小值。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影像学专家阅读,意见不合时由第三名医师加入。

1.4 数据分析 结果中符合正太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以t检验分析,P值(双侧)

2 结果

2.1 形态学特征 乳腺粘液腺癌7例患者中,中6例单发,1例多发;纤维腺瘤11例患者中,6例单发,5例多发。粘液腺癌形态:3个病灶为圆形,2个病灶为浅分叶状,3个为不规则;2病灶边缘光滑,6病灶边缘毛糙。纤维腺瘤5个病灶为圆形,3个病灶为浅分叶状,3个为不规则;4病灶边缘光滑,7病灶边缘毛糙。

2.2 ADC值比较 粘液腺癌患者ADC值为(2.13±0.35)*10-3mm2/s;纤维腺瘤患者为(1.01±0.30)*10-3mm2/s,两组患者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6,P=0.041)。

2.3 动态增强扫描曲线特征

粘液腺瘤患者3个病灶呈环形强化,并逐渐具有填充趋势,5病灶不均匀强化,4个病灶呈Ⅰ型,2个病灶呈Ⅱ,2个呈Ⅲ型。纤维腺瘤8病灶为均匀强化,3病灶为不均匀分隔强化;10个病灶呈Ⅰ型,3个病灶呈Ⅱ型。

乳腺纤维瘤范文5

【关键词】青春期;乳腺巨大腺纤维瘤;病理特点乳腺纤维腺瘤是发生在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混合性瘤, 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镜下所见肿瘤由上皮细胞和纤维组织共同组成, 上皮细胞成分多少不一, 分化良好, 无异形性, 纤维组织显著增生, 细胞数目增多, 排列紧密, 有时出现细胞的异形性和核分裂像, 核异型, 深染甚至出现多核巨细胞和畸形细胞。有人认为, 在巨大纤维瘤组织学中出现细胞核深染、肥大, 核有病理性分裂像即为恶性特征, 按恶性处理。也有人认为, 尽管有细胞的异型性, 并不一定都绝对是恶性。因为从组织学上预测该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是很困难的, 主要应从肿瘤切除后是否复发及转移等临床资料作为判断其良恶性的依据。因此, 对此类患者手术后还应长期随访。这种瘤体可以出现在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段的女性人群中, 常见年龄段为18~25岁青年女性为主[1]。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 乳腺纤维瘤的出现是和患者内分泌激素失调有密切关系的, 一般来说雌性激素越高, 本病的发生率就越大[2]。本文研究的青春期乳腺巨大腺纤维瘤是发生在月经初潮期女性人群中的疾病, 临床上此种案例还是比较少见的, 特点是生长速度快, 体积大, 占满整个所需的时间只在1年左右。对于青春期乳腺巨大腺纤维瘤的治疗方法, 最为有效的是外科手术, 也有中医中药治疗的方法。但是因为青春期乳腺巨大腺纤维瘤临床病理的不同, 外科手术的效果不见得显著。对此, 本文选取了18例青春期乳腺巨大腺纤维瘤患者, 分析并探讨其瘤体的病理特点,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18例患者均是本院于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青春期乳腺巨大腺纤维瘤患者, 出现瘤体的时间是月经初潮之后的2年左右。入院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病情的基本诊断和一般资料的了解, 结果得知患者年龄为9~15岁, 平均年龄为(12±3.0)岁, 且都是单侧发病。其中左侧发病者9例, 右侧发病者9例。患者病程为11~17个月。

1. 2临床检查采用GE公司制造的Vivid 3型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7~10 MHz。所有患者在进行超声检查之前都进行常规性的检查, 之后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来观察患者的边界, 肿物的位置, 形态, 内部回音等。具体操作如下:①患者取仰卧位, 对患者进行多角度(侧, 横, 斜)的探测, 从上而下进行动态的扫查。(先从二维图形上从患者的乳腺的上、下、内下以及上象限, 最后为乳晕)。②观察患者的肿物位置, 内部回音, 以及患者的后方有没有衰减, 并在检查时进行摄片和记录。③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来观察患者的周边血流的情况, 并由两位从事彩色超生检查的专业医师对各组图像进行分析。

1. 3临床表现2例患者感觉处有烧灼感, 疼痛难忍, 其余的16例都没有较为明显的症状, 均是出现肿大, 呈现半球形, 皮肤紧致、发红和发亮, 静脉扩大曲张, 没有破溃。肿瘤已经占满了, 质地比较硬, 如恶性肿瘤一般, 然后不和表皮有所粘连, 手可以推动。

1. 4治疗情况①入院时:在患者入院后, 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测全身情况, 如神志、脉搏、呼吸、血压、体温、尿量、有无贫血征象等, 化验血常规、血气分析, 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或者肺动脉契压。②手术情况:18例患者均接受了外科切除术治疗, 选取的切口为下弧形胸乳, 直视下将肿瘤和少许周围正常组织进行有效切除。

1. 5随访进行为期3~5年的随访, 随访方式为电话、上门或者电子邮件。

2结果

2. 1瘤体状况对术中切除下来的肿块进行病理检查, 发现8例是分叶状纤维腺瘤, 7例是腺管型纤维腺瘤, 其余均是巨纤维腺瘤伴间质细胞丰富。所有患者的瘤体均比较大, 体积范围是9 cm×8 cm×8 cm~13 cm×12 cm×10 cm。详见表1。

2. 2随访情况后经3~5年的随访, 除了2例失访的患者之外, 其余16例青春期乳腺巨大腺纤维瘤者没有一例出现复发或者转移的情况。

3 讨论

乳腺疾病的病理较为复杂, 具有特殊性, 其中以青春期乳腺巨大腺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著。乳腺纤维腺瘤好发于乳腺的外上方, 多表现为球形肿块, 肿块边界非常清晰, 表面光滑, 在乳腺内很容易被推动。该病常常出现于月经初潮后的2年左右, 一般资料显示患者病程为11~17个月, 说明乳腺巨大腺纤维瘤生长速度很快[3]。通过冰冻病理检查, 结合表1, 可以知道8例患者为分叶状纤维瘤, 7例腺管型纤维瘤, 还有3例为巨纤维腺瘤伴间质细胞丰富, 提示青春期乳腺巨大腺纤维瘤的病理比较多样, 具有特殊性。

乳腺纤维腺瘤由上皮组织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构成, 虽然上皮组织癌变的几率很小, 但纤维组织恶性变的可能性略大, 有发展成为肉瘤的可能, 总的来说有5%左右的恶变率, 因此一旦诊断乳腺纤维腺瘤, 一般仍建议手术切除为好。但是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结合患者瘤体的病理特点而定。

参考文献

[1] 李伟平, 杨海峰, 阳宇. 乳腺纤维瘤病1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2, 28(7):800-802.

[2] 于宝江, 方南英. 乳腺髓样癌X线诊断及与乳腺腺纤维瘤的鉴别诊断. 天津医药, 2010(4):335-336.

乳腺纤维瘤范文6

摘要目的:探讨环乳晕切口在乳腺纤维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乳腺纤维瘤患者90例,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采用放射状切口,试验组采用环乳晕切口。术后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在切口愈合情况、复发率、美观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复发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对美观满意度明显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环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手术治疗;应用效果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the ring areola incision in the clinic treatment of mammary gland fibroma

Lv Fakai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ongjiang County,Deyang City,Sichuan 6181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ring areola incision in the clinic treatment of mammary gland fibroma.Methods:90 cases with mammary gland fibroma were selected from February 2011 to January 2013.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principle.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adial incision.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ing areola incision.They were given postoperative follow-up for more than one year.The differenc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wound healing,recurrence rate,aesthetic satisfaction and so on.Results:The wound healings and recurrence rate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aesthetic satisfa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Ring areola incision;Mammary gland fibroma;Operative treatment;Application effect

乳腺纤维瘤是发生于乳腺小叶纤维组织、腺上皮的一种雌激素相关性良性肿瘤,一般好发于青年女性,临床首选手术治疗。传统的放射状切口虽然可有效切除瘤体,但遗留明显的手术瘢痕,可导致凹陷畸形或不对称,影响美观,对广大女性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1]。本文探讨了环乳晕切口在乳腺纤维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乳腺纤维瘤患者90例,纳入本研究,均经乳腺B超、CT、钼靶片、细胞学穿刺检查确诊,病灶外缘距乳晕缘0.05),具有可比性。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乳腺超声检查,对病灶进行体表定位。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局部麻醉状态下接受手术。①对照组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以为中心,放射状切开病灶表面,行乳腺肿块切除术[2]。②试验组采用环乳晕切口,根据病灶位置沿乳晕边缘偏外侧作一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潜行剥离腺体与表面皮肤。将瘤体推动至切口下方切除[3]。所有患者术后均彻底止血,采用可吸收线缝合腺体、皮下组织。切口加压包扎。常规进行抗感染治疗,切除的标本送病理检查。

评价指标:术后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在切口愈合情况、复发率、美观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性。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结果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对美观满意度明显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乳腺纤维瘤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年轻女性由于血中雌激素水平较高而易发生乳腺纤维瘤。手术切除病灶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放射状切口手术方法简单,术野清晰,病灶切除彻底,对乳腺纤维瘤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术后遗留瘢痕组织,尤其是多发性肿瘤切除术后可导致双侧不对称。近年来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提高,女性对美观越来越重视,对乳腺纤维瘤切除手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完整切除肿瘤病灶,还应尽可能保持美观[4]。

环乳晕切口位于乳晕边缘皮肤色差交界处,手术切口隐蔽,术后不遗留明显瘢痕。乳晕区皮肤菲薄、弹性好,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瘢痕组织平整、柔软,一般不会造成双侧不对称等外观畸形。乳腺组织活动度较好,可将肿瘤病灶推动至切口下方切除。术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病灶距乳晕5 cm的病灶暴露相对困难,往往难以将其完全推动至切口下方,易导致病灶切除不彻底、增加手术创伤,增加局部血肿、感染等并发症风险。手术切口尽量选择乳晕边缘偏外侧,避免在乳晕组织内,以防术后白色瘢痕出现在乳晕内而影响美观。术中尽量避免或减少切断Cooper韧带,以免术后无法维持形状而导致双侧不对称。术后应加压包扎,以防形成血肿而影响外观[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乳腺纤维瘤手术中采用环乳晕切口可取得满意的美观效果,且不影响切口愈合,不增加复发,今后可将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军,刘艳红.环乳晕切口切除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8(17):109-110.

[2]应荣培.环乳晕切口与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疗效比较[J].浙江创伤外科,2012,17(2):209-210.

[3]张柏.环乳晕切口与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1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