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化范例6篇

茶道文化

茶道文化范文1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程式。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学者认为,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系。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

1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 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土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茶道文化范文2

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入手,通过对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布置等方面的分析,来简单探讨日本茶道中所体现的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以及其蕴含的禅宗精神。

关键词:日本茶道、审美意识、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一、日本茶道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中国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茶道由中国传入日本后,经过发展、变化、融合形成了具备大和民族韵味的日本茶道。

唐代中期,派遣来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将中国的茶叶盒种子带回日本,并种植在大阪一带。茶叶刚刚出现在日本的时候属于贵族用品,只有权贵、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用茶叶。茶道被当作一种特殊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动仅局限在权贵的身边。

但到了镰仓时代,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茶道有权贵和僧侣发展到了平民中间。等到了室町时代,以种茶为生的茶农开始对茶叶进行品评和开办品茶会,逐渐的这样的集会变成了平民的娱乐活动,并由此发展成为了日本最早的茶道。

对于“茶道”这个名词,最早则是由和尚村田提出来的。他把对佛法中的领悟融汇到了茶道之中,它起源于“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并借由此发展成为了最具自然气息和朴素的茶风。

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则把日本茶道进行改进并提高到了艺术层次。千利休把室内富丽堂皇的的装饰简化到了非常朴素的程度,让日本茶道脱离了物质因素的纠缠,让日本茶道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与此同时千利休还特别要求“本心”的重要,并提出简化茶道的特殊动作,要随意的品茶并放弃外界的形式操纵,来达到用心体会茶道的高深意境。

二、传统日本茶道中的审美观念

在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把日本的传统茶道分为了三个层次:品茶技巧、品茶礼仪、茶“道”。

日本人的审美观和品茶观完美的体现在其中。品茶技巧就是茶人怎么挑选合适的茶具、怎么放置屋内的盆景和装饰品、怎么点茶、怎么调配茶后甜点;品茶礼仪就是主人和宾客间的礼貌问题。主要方面就是主人对房屋的打扫和茶会上的表演节目;第三点茶道,就是品茶人在喝茶的过程中对人生的领悟、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的走进日本茶道文化,领悟其精髓,感受其文化。

(一) 茶具和装饰品

在日本的茶道文化当中,我们要深入的了解下其茶道文化的精髓,就要首先了解下其茶道文化中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即:茶具和装饰品。

日本茶道中的品茶工具、书画文字、盆景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从日本传统茶道的祖先村田珠光开始,日本人在查到中找到了寂静和质朴,来探索平淡生活中的点滴趣味。

在日本的名流中,也不乏在茶具和装饰品中有自己特有要求的,他们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村田珠光追求的是质朴,村田珠光自己就经常选择质朴的茶具,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约简朴。他认为大和名族的黑色陶器颜色暗淡,但却拥有有简谱、寂静的美丽。使用这样的简约茶具,情真意切地待客,既有品茶的乐趣,对道德情操养成和锻炼也大有用处。

再挑选和物的基础上,应当多多选择用淡色系的朽叶色、淡青色茶具和适应寂静分为的茶具。茶道鼻祖村田珠光说‘正是这种以严峻、淡然、悠闲寂静为美的审美观点,才能让人把握到生活的乐趣,来达到灵魂上的追求。

自主独立的品茶地点、露天场所、石头灯笼等的设立都是千立休提出来的。品茶地点虽然简约淡然,喝茶的人却让茶具茶室干净整洁。只有喝茶周围的环境干净整洁才能“进入自悟之道的境界,和美、寂静有佛家的气氛才是最正宗的茶道。对于茶道的鉴赏千利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正好是日本人对传统审美观的具体表现。

(二) 茶室周围的布置

在布置品茶地点周围的环境方面,品茶的人所看重的就是喝茶时的虔诚心情,对周围大自然的美特殊的重视。插花对于日本茶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选用应季的花草树木,必须看重大自然之美,顺应花朵枝干的自然之势,不要求奢华,只需要简约自然,让人怦然心动,让他们所呈现的大自然的魅力,要和茶室中与季节、书画遥遥响应,真正意义上的靠近生命的本质。

从这里看出,这就是日本人传统的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理念。《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中的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环境的布置与高深技术中,重视大自然,轻慢人人之间的锁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

(三)和敬清寂

17世纪前期,16世纪末期,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囊括了日本传统茶道的精神理念,建立了日本最正统的茶道。“和敬”主要代表的是人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用心交流,万万不能妄自尊大;“清寂”指的是冷静严肃、淡然、悠闲的审美观点。

在举办品茶聚会之前,品茶人必须先打扫周围的环境,保持室内整洁,茶具的干净,茶叶必须经过精心的加工碾碎,茶具要反复清洗干净一尘不染,插花也要根据宾客的不同和季节的变换来选择。

茶人品茶时的动作符合规范迅速敏捷,“既要让人产生舞蹈时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精确规范”。因为这样宾客才能感觉到主人的重视和尊重,展现了主人待客的真诚。在茶会上,宾客们的穿着也非常重要,因为要与茶会的背景相互协调,身份再崇高的贵族都必须爬跪进入。入座之后也不能喧哗保持安静,并需要向着主人放置在王床间的画行礼致敬。这样才能体现出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

到了室町时代中期,伴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慢慢变的奢华和喧闹。很多人开始厌倦了这种喧闹的生活,把寂静、淡然、悠闲为美,他们期待着过上隐居的生活,来达到心灵上的安慰。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是幽远寂静”、“闲适”的含义。一边喝茶一边和朋友谈天说地,不问世事,修养身心。“清寂”之美从这个时期得到广泛的流传。

(四)禅茶之缘

日本的传统茶道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规范来完成的一种艺术。并且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正是包含在这些看似复杂繁多的程序中。而这些繁杂的工序

并不是要让品茶人的注意力从茶本身上移走,而是要茶客细心体会整个品茶的过程,从而把品茶人从世俗的喧嚣、和生活的琐碎中解脱出来。

茶道中禅的意义,就是通过繁琐的品茶程序和规则来锻炼人们的本心,当这些繁文缛节不再使品茶者苦恼,当饮茶人随意之间就能表现出茶道的礼仪规范,才算领悟了茶道本身的真谛。

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精神修养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茶会本身的形式,宾客和主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寂静淡然的品茶环境中,以喝茶、欣赏茶具、宾主间天天说地的形式,以此来达到修身养心的目的、还能让我们洁身自好,拥有更加的完美意识和品质。这也就是禅宗里的“勿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

在整理中,我们发现:人们只有通过不停的反问自己的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为一体的一种精神文化。领悟了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领悟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

三、结语

日本茶道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学者概括为“和、敬、清、寂”四个字,主张通过在茶室中举行茶会的方式来了悟禅法,参透本心。日本茶道推崇朴素的“闲寂”茶风,“在不引人注目的外表之下暗含着无价的宝物,在贫困之中深藏着难以言尽的恬静的喜悦”,这种意境被日本茶人奉为美的极致。“闲寂”的美学理念不仅显现于茶具、茶室、茶仪等诸多外在形式之中,更深深渗入了茶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日本茶道艺术最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之一,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构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所说的,日本茶道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和业余活动,它让人们在谨慎的品茶过程中养成认真、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同时,其实茶道本身已经成为了大和民族对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茶道文化范文3

它们更加注重茶之人文精神的表达与呈现,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或是传达一种时代的精神。

“世博”十大名茶

2009年,经过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上海市茶叶学会和“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的评选,安溪铁观音、都匀毛尖、湖南黑茶、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天目湖白茶、“张一元”花茶、福鼎白茶(太姥银针)戴上了“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桂冠,进入世博会联合国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代表“中国茶叶国家队”集体亮相,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茶的无限风采和无穷魅力。

这十大传统名茶都是“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从现有16家传统历史名茶中确定的,人选联合国馆的中国名茶严格限制为10种,并涵盖六大茶类。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开播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一共分为六个篇幅,为“土地和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他乡,故乡”、“时间为茶而停下”以及“一碗茶汤见人情”,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传播、制作等角度完整呈现的关于茶的故事。

纪录片从确定选题到完成,历时两年,其中前期策划就有半年。摄制组穿越了遍布全球的茶叶国度,深度走访了全世界200余位“茶人”。最终,摄制组精选了其中60余位“茶人”的茶话茶事,讲述了茶地的自然奇观、神秘的制茶工艺、各国的茶道以及茶与人的故事。2013年11月18日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首播。

央视十套《茶叶之路》开播

由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主导录制的《大型媒体行动-茶叶之路》于2012年7月6日在中国茶乡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发车仪式。

“茶叶之路”是中国古代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最著名的国际商贸通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由山西商帮主导,途经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穿越蒙古国,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程近两万公里。《大型媒体行动-茶叶之路》以重走“茶叶之路”的方式,沿途拜访茶路遗存,探寻湮没在历史中的中俄茶叶贸易盛况,展现中国茶文化魅力。

云南马帮进京

300多年前,云南普洱贡茶进京,在云南产地上驮时有些是生茶,历经马帮运行过程中5个多月不同地域和不同气温下的“自然发酵”,其色味“誉享京华”。为再现普洱茶这一神奇的品性,2005年5月1日,一支打着“云南普洱・瑞贡京城”旗号的马队,从云南出发,历经5个多月的时间,马背上驮着普洱茶,行走了4100多公里,于当年10月10日进入北京地界。

这支由120匹马、43名赶马人、20多名管理和后勤人员组成的普洱茶马队重走了300年前的贡茶之旅。通过此次事件,越来越多人关注茶马古道与普洱茶文化。

《印象大红袍》首演

2010年3月29日,由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总导演的《印象大红袍》在福建武夷山正式公演。

《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的推出,打破了固有的“白天登山观景,九曲泛舟漂流”的传统旅游方式与审美方式,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文化旅游项目,和美丽的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

与其它4个“印象系列”作品不同的是,《印象大红袍》突出故事性和参与性,不仅展示了茶史、各个制茶工艺,还讲述了大红袍的来历,一杯茶所带来的幸福和感悟。

全民饮茶日

“全民饮茶日”的倡议于2005年春天。在“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期间,在杭的八家国家茶叶科研、教育、文化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提出了“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倡议书,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爱茶人以及专家学者在杭州西子湖畔建议设立“全民饮茶日”,专家们呼吁,通过“全民饮茶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年轻人爱上饮茶,“使饮茶真正成为国饮”。2009年,作为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活动之一的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于4月20日(谷雨日)举行。此后,全国各地许多城市也相继举办了“全民饮茶日”这一活动。

福州茉莉花茶申遗成功

福州将两大特产茉莉花和茶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著名的福州茉莉花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2014年4月29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指导和科学委员会会议,经过投票表决,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次申遗成功,强化了福州作为茉莉花茶世界发源地的地位,并将推动茉莉花茶的保护与发展。

名茶传统制作技艺“申遗”

中国人植茶、制茶、饮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茶叶在历史上长期作为连接中国与东西方世界重要的贸易产品和文化纽带。因此,承认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地位,保护中国茶传统制作工艺,意义重大。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公布的数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青茶、白茶、花茶制作工艺赫然在列。中国主要茶类制作工艺能够从文化遗产的高度被重视和保护,不仅日渐成为传播茶文化、丰富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必将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单

2010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中国茶叶》杂志、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网联合组建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开展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工作。2011年年底,最终完成了对9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并于2012年了“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与以往单纯以面积、产量、产值等要素衡量产业发展实力不同,品牌价值综合考量了品牌的成长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并通过品牌收益、品牌强度乘数和品牌忠诚度因子等品牌指标得以实现品牌价值的量化。数年来,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品牌建设主体与消费者的共同认可。

茶道文化范文4

关键词:道德教育;茶文化;关系;探究

1茶的文化发展历程与道德文化的联系综述

任何一种文化的根源都是物质层面上的,而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其根源便是茶叶的演变。最初的茶叶产生在5000多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关于茶的确切记载,最初茶是做药用,后来在最初的药用功能上,随着历史的发展又衍生出了“饮用”、“礼用”等功能。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论文品茶之风渐盛,而此行为推进了茶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为文化史上三教开始融合的时期,故此茶文化的最初融入,便是儒家、道家、佛家的三教交融的思想,而非分批缀入,此点值得注意。而注意这一点的原因,在于,若茶叶中蕴含的文化,最初便是三教交融的文化,那么其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便有了根源。传统道德理念,是以礼教为首的一种宝贵精神品质。追求真理曰道,正直中和是德。魏晋时三教的文化精髓在品茶这一优雅行为中随着茶香渗透进了茶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此处可以确切知道茶文化中蕴含了道德文化。茶叶的本性自带有一种不偏不倚、正直倔强的品质,这种品质为历朝道德文化所看重,故此茶叶一经引入文教体系,其道德文化便彰显出来。我们知道,茶的本性便可说是道德水准,而其衍化的文化中又携带了道德文化元素,所以茶叶与道德教育是有巨大关联的。

2道德教育与茶文化的关系探究

想要探索茶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首先要知道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茶文化来源于茶叶、茶树,其最早的文化内容便是茶叶、茶树的本性,即茶性,次之,茶叶最初具有药用与饮用功能,药用在后期引入了中医文化,而饮用自衍化成茶道。茶道,实际上是包含茶艺、茶具、饮茶文化在内的一切茶的技艺,而茶德更是这种茶艺的精神提炼以及具象理论。在下文中,笔者将立足茶文化本身,从茶性、茶道、茶德三个方面,深入探究茶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2.1茶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欲明茶性,必先知茶之理。茶的生长条件极为独特,其他植物,或要求少风少雨,或受限与季节条件,更多的是必须有肥沃的土地才能长成。而茶树,往往生长在高山低谷,人烟迹罕至之处,或是深山丘陵,餐风露雨之处。据科学研究,在茶树的生长条件中,碱性土地与潮湿空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茶树往往低沉而直立,不争不艳,不偏不倚,卓尔大方。考究完茶的生理条件,茶的本来性质便不难得出,茶的第一点特性是生性顽强,能在极为恶劣的地方生长。这种特性,在道德层面,便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根据茶的这一品性,很多诗人墨客,作家,画家都加以作品描述,在丰富茶文化的同时,又使得茶的坚忍不拔与自强不息得以传承,而在现代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中,例如学校,则可采取茶与其茶文化作为精神样本,将道德教育实际化,起到深层次的教育效果。茶的第二点茶性,便是茶的低沉直立。众所周知,古人往往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将眼见的事物给予人性化的道德评价,并有梅兰菊竹四君子之称,而这四君子都代表了不同的道德文化。例如,梅花的孤傲不群,兰花的优雅,的淡泊,竹子的不俗和谦虚都是用来彰显道德品质并起到教育作用。而茶叶本身具备了低沉直立的品质,表现为接地气不孤傲,优雅不做作,淡泊不空荡,谦虚而不自持,兼具四种美好的道德品质,更应该作为道德教育的模范。茶性的第三个特点,便是不偏不倚,卓尔大方。不偏不倚的品性,历来为人们所歌颂。因为这代表了正直的品质,当然,同样以正直出名的本性植物,有松,有竹,有白杨,有胡杨,但是茶树的不偏不倚是有其特色的。茶树往往不高,其不偏不倚,蕴含在其短小的身躯内,更彰显正直之气。无怪南明遗民见茶树而涕泣之。不偏不倚即指茶叶喜居本土,安居乐化,体现在道德教育上,即是要爱自己的祖国不能崇洋。

2.2茶道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茶道是广博的,其中既有优雅大方的茶艺,又有雕工精美巧夺天宫的茶具,亦有饮茶、泡茶的各种细节讲究,更有古人对茶的文化评价。其中不乏许多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例如,茶艺的优雅大方、茶具的精益求精、细细雕琢、品茶时的从容不迫、追崇自然、天人合一,甚至于自明清以来,市场上红极一时的茶馆、茶楼都是茶道的产物。由此又可知茶道的创新变化,因时而变。古人在道德教育上,往往主张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如此口耳相传。例如明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讲的就是传统教学的情况。另一方面,便是寓情于物,以物相较。例如传说中的临终前折箭之教,赵简子的赠书之教。而这两方面,在茶道中皆可做到。在品茶中,等水开、等茶香,可放松急躁的心境,培养耐心,这是物教的境界;而在品茶之时,如魏晋南北朝士人品茶,或是潮汕地区的功夫茶,都喜欢聚集品茶而言文化,这样,无形中亦起到文教的功能,所以有人说茶文化中自带道德教育,是极有道理的。茶道中的道德教育,尚且不止文化理论上的言传物教,而是实践上的道德推广。例如,紫砂壶的铸造需要极高超的技艺,极精细的工夫,这些不从实践中经历千百遍磨练是学不会的。这种茶具的精雕细琢精神,便有了茶道的自然教化功能,在实践层面推动了道德文化的教育。

2.3茶德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说到茶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这里要理清二者的大小之辩。首先茶德的提炼来源于茶道,而茶道又是来源于士人、民间的品茶活动,最主要是士人阶级的研究探索,故此,茶德间接来源于士人文化,而士人文化又是传统道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由此一看好像两者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茶性中本来就有道德影子存在,而且茶道中的道德,亦不止是传统道德文化上的品质,故此两者自有区别,应该说传统道德文化是共性,而茶德,是个性。或者说,茶德是传统道德体系中非常光辉的部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渐渐打开,人们接受了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我们不能说西方的文化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相互影响的。但是,我们所痛心的是中国的传统道德在西方的文化冲击下显得非常脆弱,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道德体系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显得岌岌可危。如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讲人们相互之间越来越不信任,人们相互之间显得越来越陌生,人们不愿意去帮助陌生的人,因为害怕被骗,人们不愿意冒着被讹诈的风险扶一个摔倒在马路上的老人。这就是社会存在的道德危机,而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解决道德危机的入口,笔者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茶文化。因为,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同时茶德对人的约束不那么激烈,先得温文如玉,其对人道德冲击不会很大。人们在品茶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所以,在公民的道德教育中嵌入茶文化是非常恰当且合适的,一定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民族目前的确存在一些道德危机,这是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意见到的。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重拾人们的道德有很多办法,笔者认为重拾道德并非就要从茶文化入手,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对于公民的道德教育确实非常有帮助,笔者从茶文化入手,剖析了茶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帮助人们找到重拾道德的一些思路,希望人们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共建一个温良恭俭的社会、一个人人都有温度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2]刘瑞华.解读茶文化与思想道德之关联[J].福建茶叶,2016(2):245-246.

[3]孙汝建.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重建[J].海外华文教育,2014(4):384-394.

[4]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2):46-65.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6]朱红缨.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J].茶叶科学,2006(1):42-48.

[7]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7-18.

[8]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196.

[9]余悦.净慧法师对当代禅茶文化的贡献及其学术史意义[J].江汉论坛,2014(4):131-135.

茶道文化范文5

关键词: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调查;保护;申遗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湖北省文物局委托武汉理工大学对湖北境内与茶叶相关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形成了报告《茶叶之路(湖北段)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2012年,由湖北省文物局发起,万里茶道(中国段)沿线省份的文物机构代表及相关学者在湖北赤壁召开了首届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会议形成了((赤壁宣言》,呼吁加强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保护工作,让万里茶道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课题。2012年至201 5年,在万里茶道(中国段)沿线8省文物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召开了7次研讨会和工作推进会(2012年湖北赤壁,2013年河南社旗,201 4年福建武夷山2次会议,2015年湖北武汉和湖南益阳,2016年湖北武汉)。目前,万里茶道沿线8省基本完成了万里茶道(中国段)文化遗产资源调查,随着对这些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万里茶道的内涵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

全长1.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是一条始于17世纪的国际古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途经蒙古国,抵达俄罗斯,是欧亚大陆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其参与人口之多、行经的区域之广、商品流通量价之大、对历史文化影响之深,完全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

当前,我国全面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展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保护及申遗工作,对于整合万里茶道沿线8省与茶道相关的文化遗产资源,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因万里茶道在境外线路上,与蒙古国提出的“草原之路”基本重合,与俄罗斯历史上的“西伯利亚通道”也基本一致…,使万里茶道在中、蒙、俄三国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借助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及申遗工作,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以文化交流为媒介,促进中、蒙、俄三国全方位战略合作,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也符合中、蒙、俄三国国家战略的实际需要。

一、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调查

湖北是茶圣陆羽(湖北天门人)的故乡,茶叶种植、加工、贸易的历史十分悠久,与茶叶相关的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2008年,为摸清家底,结合正在实施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湖北省文物局启动了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调查,发现了300余处与茶道相关的不可移动文物。

(二)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调查和认定

因学术界对万里茶道的起止时间存在较大争议,湖北省文物局在开展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时,对调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年代要求为1689年至1949年。2015年在湖南益阳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进会上,8省文物部门联合制定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遴选条件》,在遴选条件中,将不可移动文物的年代定为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与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调查时确定的不可移动文物年代基本一致。随着对万里茶道后续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将会对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的年代形成一个准确界定,纳入保护研究视野的文化遗产点也会随之进行调整。

万里茶道上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按照与茶叶贸易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生产、贸易、交通、住宅、宗教、其他等六大类。生产类包括茶园、茶厂、作坊等,主要是进行茶叶生产、加工的场所;贸易类包括茶铺、会馆、商号、银行等,主要是从事茶叶贸易及与茶叶贸易密切相关的金融服务场所;交通类包括道路、码头、客栈、桥梁等,主要是茶叶运输的相关遗存;住宅类主要包括中、俄两国茶商住宅;宗教类包括关帝庙、教堂等,主要是与万里茶道相关的遗存;其他类则是与万里茶道有密切关系、不宜归入上述5类的遗存,包括政治、外交、税收的重要场所等。

随着对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2014年,湖北省文物局按照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年代、所在区域以及与万里茶道之间的关系等标准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与茶文化相关的3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初步认定,认为其中117处不可移动文物与万里茶道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形成了((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点》统计表。

(二)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基本特点

在完成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认定后,湖北省文物局对现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发现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存在以下特点:

1.遗存分布区域相对集中

从《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点》统计表来看,遗产点主要集中在咸宁、武汉、襄阳、宜昌4个地市级行政区域内。其中咸宁、宜昌历来是湖北重要的产茶区;武汉是万里茶道上南方茶叶最大的集散地;襄阳则是水运(由武汉沿汉水北上)交通要道和节点城镇,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资源相对富集,与这些区域在万里茶道中的历史作用基本一致。

2.遗产类型特色鲜明

《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点》统计表中,咸宁、宜昌是产茶区,其遗存主要为生产、贸易、运输3类,有少量的住宅(商住混合式)。因咸宁、宜昌两地至今仍为湖北两个主要产茶区域,一些茶厂、茶园、古道虽因时代变迁,具置可能发生过迁移,但一直沿用至今;其商铺、作坊规模较小,以家族生产经营为主,多为我国传统民居式(前店后寝)建筑。武汉是茶叶集散地,主要有生产、贸易、住宅、宗教、其他5类遗存,这些遗存的载体主要是1860年以后的文物建筑,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西方(特别是俄国)建筑风格。襄阳是交通要道,主要有运输、贸易两类遗存,如码头、会馆和商铺,码头主要集中在汉水两岸,也佐证了襄阳作为万里茶道水路交通要道的特殊地位。

3.遗产点保护级别较低,亟待保护

万里茶道(湖北段)117处文化遗产点中,从保护级别看,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余均为不可移动文物点,总体上保护级别较低。同时,这些文化遗产点中,基本保持完好的61处,仅存遗址的9处,严重毁坏的5处,局部毁坏的42处,整体保存状况较差。湖北省文物局于2012年发起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其初衷是希望通过沿线各省文物部门的努力,抢救一批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这批万里茶道文物资源纳入文物保护体系,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此,在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调查基本结束后,湖北省文物局也积极要求本省各地市结合各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点的保存状况和文物价值,提请各级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将这些文化遗产点正式纳入文物保护范畴。目前汉口东正教堂已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保护及

申遗工作

湖北省文物局在对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进行初步认定后,鉴于相关文化遗产点数量众多,于2014年4月在武汉召开了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会上确定了“分级保护,重点推荐;加强研究,提炼价值”的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原则。

(一)万里茶道(湖北段)申遗推荐点

2014年10月,湖北省文物局召开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资源专家论证会,本次会议将湖北省的117处文物点分为两类――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资源点和万里茶道申遗推荐点,其中万里茶道申遗推荐点共23处。2016年1月,按照2015年沿线8省文物部门及武汉市申遗办共同形成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益阳推进会会议纪要》中“将申遗推荐点控制在10处以内”的要求,湖北省文物局委托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根据文物保护级别、保护管理状况、真实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对23处申遗推荐点进行了评估,形成了万里茶道(湖北段)申遗推荐点共6处(表1)。

1.江汉关大楼

江汉关大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沿江大道江汉路口。1861年11月,英国政府根据《中英天津条约》,设立汉口海关――江汉关。江汉关在设立过程中几经变迁,现存江汉关大楼建成于1924年,由英国建筑师恩九生设计,上海魏清记营造厂承建。大楼通高41米,占地面积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筏形基础,由主楼和楼顶钟楼组成。江汉关大楼作为汉口海关的办事机构,见证了汉口茶叶贸易的兴衰,是研究汉口茶叶贸易和万里茶道的重要实物。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大智门火车站

大智门火车站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京汉大道车站路口。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芦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南端终点站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1022平方米,法国古典主义四堡式建筑,钢筋水泥结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京汉铁路开通后,大智门火车站成为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火车货运车站,彻底改变了茶叶的运输方式。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汉口俄商近代建筑

汉口俄商近代建筑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包括新泰大楼、华俄道胜银行旧址、汉口东正教堂、源泰洋行旧址、汉口俄国领事馆、顺丰茶栈、巴公房子、李凡洛夫公馆。汉口俄商近代建筑是俄商1 862年来汉开展大规模茶叶贸易后,逐渐形成的带有明显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群,主要位于原汉口俄租借区内,是研究俄商来汉经营茶叶贸易的重要实物见证。建筑群中的新泰大楼、华俄道胜银行旧址、汉口东正教堂已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4.赤壁羊楼洞及新店明清石板街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位于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社区老街,是一处兼备茶叶加工基地、茶叶贸易集散中心双重职能的商业重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兴盛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问。古街全长约1 200米,有三条丁字巷,现存文物建筑97栋。

新店明清石板街位于赤壁市西南边陲与湖南交界的潘河北岸,沿岸有8座清代石码头,码头岸边有清代晚期搬运公司。粤汉铁路建成前,羊楼洞所制茶叶均由新店码头装船运往汉口。

2002年赤壁羊楼洞及新店明清石板街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5.襄阳城墙及码头

襄阳城墙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汉水南岸,南跨汉沔,北接京洛,地处南北要冲。襄阳是中俄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城镇,南方的茶叶沿汉水运输至襄阳后,在襄阳停留较长时间(补充必要的水和食物,与襄阳本地商人进行贸易等),茶叶等物资都汇集在会馆里进行贸易、储存、转运、形成一个物资贸易中心。襄阳汉水两岸从东向西所建的25座大小码头(部分码头直接与襄阳城墙相连),以及各地商人在襄阳陆续设立的山陕会馆、抚州会馆、黄州会馆、小江西会馆等商业办事机构均是这些商贸活动的见证。2001年,襄阳城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襄樊码头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6.五峰古茶道

五峰古茶道位于湖北省五峰县,形成于明清,横贯五峰全境,东西长约130公里,现存古道路遗存(包括古桥梁)约100公里,沿线还保存有古桥13座、摩崖石刻7处、碑刻26通,以及客栈、茶店、码头、关隘等遗存。19世纪开始,湖北鹤峰、宣恩、恩施、长阳和湖南石门等地的毛茶通过古茶道源源不断地运到渔洋关集散、精制、包装,然后通过水路转运至汉口,因而古茶道也成为湘鄂西茶区连接中俄蒙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峰古茶道上的百顺桥碑、长乐城墙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述6处万里茶道(湖北段)申遗推荐点中,赤壁羊楼}同及新店明清石板街、五峰古茶道代表了万里茶道(湖北段)中赤壁羊楼洞、宜昌五峰两大产茶区,同时,赤壁羊楼洞及新店明清石板街是古建筑群,代表着传统的商铺、手工作坊等;五峰古茶道现存古道路遗存(包括古桥梁)约100公里,是湖北省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万里茶道古道路遗存,代表着湖北省的交通(古道路)遗存。武汉市汉口俄商近代建筑是汉口作为“东方茶港”的直接物证,其西方(特别是俄国)建筑风格十分明显,体现了西方在近代对汉口城市布局和城市风格的影响,佐证了俄国对武汉的建筑理念和文化输出;江汉关大楼属于海关,是万里茶道(中国段)上最大的海关,见证了汉口茶叶贸易的兴衰,是研究万里茶道的重要实物;大智门火车站是芦汉铁路南端终点站,目前很多学者认为万里茶道的截止时间应为芦汉铁路通车(1 906年),其主要原因是芦汉铁路通车彻底改变了茶叶贸易的主要线路,如这一论述成立,则大智门火车站将成为万里茶道特殊的标志性建筑物;襄阳城墙及码头则是襄阳作为万里茶道水路交通要道和重要节点城镇的有力佐证,代表着湖北水运交通遗存。这6处申遗推荐点,也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湖北作为万里茶道上重要交通枢纽(要道)、重要产茶区、中国最大的茶叶贸易集散地、俄国茶商主要活动地的重要地位。

(二)分级保护,重点推荐

湖北省文物局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点分为资源点和申遗推荐点后,对资源点和申遗推荐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资源点,要求各地市级文物部门积极向各级地方政府汇报,将其纳入文物保护体系,并依据各文化遗产点的保存状况、文物价值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今后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基础支持材料。申遗推荐点,则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正式下文要求各相关地方文物部门,尽快完善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完善“四有”档案,严格控制申遗推荐点周边的历史环境风貌。

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点分为资源点和申遗推荐点的做法,湖北省文物局在2015年湖南益阳召开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进会上进行了推广,得到了其他参会省份文物部门的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遴选条件》,对万里茶道资源点和申遗推荐点的遴选条件进行了规范。2016年4月武汉召开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进会,标志着万里茶道(中国段)申遗推荐点遴选工作已正式启动。

在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点分为资源点和申遗推荐点的基础上,在湖北省文物局的指导下,武汉市、咸宁市对江汉关大楼、华俄道胜银行旧址(汉口宋庆龄旧居)、汉口东正教堂、源泰洋行旧址(俄国巡捕房旧址)、羊楼洞明清石板街等5处万里茶道申遗推荐点实施了文物保护工程,其中江汉关大楼、华俄道胜银行旧址、汉口东正教堂、源泰洋行旧址已完工,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正在施工中。这些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文物建筑的安全隐患,改善了文物建筑周边的历史环境风貌。汉口东正教堂文物保护工程受到了中俄双方的高度重视,2013年5月14日,国务委员杨洁篪与俄联邦总统驻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全权代表巴比奇在武汉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联邦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地方领导人座谈会会议纪要》,会议纪要中,俄方提出“修复汉口东正教堂”。2015年1月,汉口东正教堂文物保护工程完工。俄罗斯总统驻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全权代表巴比奇等一行在出席汉口东正教堂修缮工程竣工仪式暨“武汉中俄文化交流馆”揭牌仪式时,赞扬湖北省、武汉市按照《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开展合作的议定书》确定的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法律法规全面修缮作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文物建筑之一的汉口东正教堂,使之成为增进中俄文化交流和开展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起点。

(三)加强研究.提炼价值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要求,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关键是要阐述该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Outstandin~Universal Value)”。近年万里茶道受到了广泛关注,各种研究成果也大量出版,但对“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更好地提炼“突出的普遍价值”,湖北省文物局将万里茶道(湖北段)研究工作分为两部分,即基础研究和价值研究。基础研究主要是对文化遗产点自身的研究,包括基本情况、历史沿革、与万里茶道直接或间接关系、文物价值等,主要由各地自行开展,由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进行指导;价值研究则是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联合万里茶道沿线兄弟省份,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万里茶道“突出的普遍价值”研究。

201 2年,武汉理工大学完成了《茶叶之路(湖北段)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对万里茶道这条文化线路有了初步了探讨。我们认为万里茶道符合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中规定的3个条件(必须产生于并反映人类的相互往来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相互交流;必须在时间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于历史联系和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中),即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和文化的动态特征:万里茶道经过中、蒙、俄三国,全长1.3万公里,满足文化线路对空间特征的要求。万里茶道是一条始于17世纪的国际古商道,其鼎盛时期为19世纪,虽然目前关于万里茶道的截止时间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但是万里茶道的时间跨度至少在200年左右,满足文化线路对时间特征的要求。万里茶道促进了文化交流,中国茶叶向俄国输送,改变了俄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同时,俄国向中国输出了皮毛(茶道形成初期)、现代工业(汉口的砖茶厂是武汉第一个机器砖茶厂)、城市布局(汉口俄租借区)、现代金融管理理念(银行、茶栈、海关)等,推动了武汉的城镇化进程,满足文化线路对文化的动态特征的要求。为此,2012年,湖北省文物局在发起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倡议时,认为万里茶道属于文化线路。

随着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万里茶道申遗也随之提出,万里茶道的“突出的普遍价值”研究也在2016年4月湖北武汉举行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进会上正式提上议程,《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武汉推进会会议纪要》中明确“组织专业机构开展万里茶道突出普遍价值研究”,等形成被正式认可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后,申遗推荐点的价值要用来支撑万里茶道“突出的普遍价值”。

茶道文化范文6

在中国古代的西南边疆,运送茶叶,丝绸、生活用具等物资,沿路进行商贸互市的“帮”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地区盛产茶叶,在将茶叶运送进入藏区的同时也换取当地的匹、牦牛等,即形成了最早时期川藏线的“茶互市”。至唐宋时期,茶贸易兴盛,四川地区的茶叶经青海运至藏区,又形成了商贸繁荣的青藏线。此时,云南至的商贸通道滇藏线也已展开,自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为便于与内地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央在藏区广设驿站,滇藏线得以空前发展,并从空间上集中表现为三个部分:以西双版纳、普洱等产茶区为起点至大理的茶道,以大理为起点经丽江入藏的商道,以及以滇藏毗邻区域为主的入藏通道。川藏线、青藏线、滇藏线构成了复杂蜿蜒的中国西南地区,甚至中国与西部邻近国家之间商贸交易网络中最重要的三条线路。

茶互市虽然存在已久,但“茶古道”却自1990年代初才成为文化遗产、民族学、民俗学等研究领域中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学术符号,逐步普及开来。并通过图书、电视纪录片中对茶古道的追溯、剖析,又增添了震撼人心的历史与文化色彩,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目光。

尽管在现代交通工具与交通网络日渐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已不再依赖帮进行区域间的商贸交易与文化交流,但茶古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中国与邻近国家如印度、尼泊尔、老挝、越南、缅甸等区域之间的文化与经济交融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也正是由于其深远的历史价值,近年来对茶古道的关注愈加升温,总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各个视角加强对茶古道的理论研究,比如源起、现状、走向、功能、线路等等;二是对茶古道开发的探索,比如与文化旅游的结合、与茶叶,尤其是普洱茶等商品的概念揉合、进行相关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等等;三是对茶古道的保护,比如将茶古道作为文化遗产进行资源普查与修缮,建设陈列展馆,使其历史意义得以传播与传承。近几年来,许多机构、专家都在积极呼吁茶古道应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申报,期望将这一曾经发挥过重要政治、文化、经济的要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此带动对茶古道这一集聚了多样性的文化形态和凝聚了不同民族的物质、行为与精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毫无疑问,茶古道是历史留与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然而正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对1964年的《威尼斯》里“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一言所解读的:“本真性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当我们将茶古道作为文化遗产来珍视保护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茶古道内含的文化形式、内容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首先,帮这一传统运输方式基本已被现代更为先进的交通系统所替代。使用帮运送物资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落后的路况与极其有限的生产技术决定的,尽管当今仍有一部分地区未完全实现公路、铁路等现代化交通通道,仍然需要匹、牦牛等作为主要或辅助的交通工具,但就滇川藏的整体情况而言,1957年后国家就修建了滇藏线、川藏线公路,运输速度与效率相比帮、牦牛不可同日而语。正如帮、锅头在历史舞台上逐步消失一样,与此同时,茶古道的核心功能――运输也就自然被削减了。

其次,茶互市这一传统交易方式已被现代贸易形式所替代。古代受到地形、距离等自然条件的约束,即便是邻近区域之间的商业交流也较为有限,帮对当时各个地区的商贸往来起到了无法比拟的作用。随着基础交通、通讯设施的修建与完善,便利的商业贸易也慢慢覆盖了过去被大川阻隔的村村寨寨,茶古道的另一核心功能――“以物易物”已成为历史。

第三,传统的生存方式正向着现代生产生活转变。茶古道沿线的居民生活在与外界不断的交流、交往中,必然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尤其是近几年对茶古道线路的旅游产品开发,吸引了许多来自内地甚至国外的游客不断到来探访,加速了现代生活方式的进入,当地一些传统的生存方式也自然发生了改变,与之相顺应。

可见,茶古道在历史上最核心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改变。然而用现今的眼光来看,茶古道综合性文化遗产廊道的特征却增强了。过去的茶古道是一条“商道”:如今的茶古道却是一条人文景观、生态景观、自然景观等因素多元交融的活态、丰富的“人道”,并继续影响着沿线居民的生活:

第一,茶古道仍然是中国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古道沿线生活着汉、彝、白、纳西、藏、哈尼、傣等多个少数民族,古时沿途进行物资交换的帮在将货物运送到各地的同时,促进了各个地区、民族之间文化因子的交流与融合。这种文化交流的活动沿袭至今,以滇、川、藏大三角为中心,向国内延伸至广西、贵州等地,向国外延伸至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形成了文化多样性集聚的长廊,古道沿线的民俗、宗教、服饰、语言等文化内容都呈现出多元的格局。

第二,茶古道仍然是区域商贸经济的通道。人背畜驮的“背贸易”虽然已成为历史,茶古道作为商贸线路在部分地区,还是服务于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即使在修建现代交通设施,打造区域经济线、面、圈时,这条最古老的商贸通道仍然能够起到不小的借鉴作用。

第三,以茶古道为中心线的文化旅游空间正在成型。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将滇、川、藏,乃至东南亚、南亚串联起来的茶古道沿线蕴藏着极其优厚的旅游资源,既有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也有丰富奇特的人文风光,封存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起了茶古道的探访热潮,古道沿线的不少地区,以其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为基础,建立起配套的基础设施、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服务链。形成了初具雏形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个性气息的旅游产品与文化服务。

如果说1990年代初的茶古道还仅仅停留在通过学者们的考察、关注,作为一个民族学、文化学的学术名词提出,进行探讨、引发学术界的关注的话,今天茶古道已经突破学术层面研究,成为在传媒领域、文化旅游产业、民族文化建设及地方文化品牌等领域的共同关注。茶古道通过多角度的深入挖掘之后,其文化形象逐步由神秘、单一变得清晰、丰满,并通过各种不同的传播载体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进入了普通民众生活,成为一个带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文化品牌。

茶古道从概念的系统提出至今近20年间,已经在旅游文化、茶文化等方面与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产生驳接,不断挖掘和丰富其作为文化品牌的内涵外延。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快,在保护茶古道的过程中,可以以文化旅游市场的巨大带动作用为契机,借助文化品牌建设的方式,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组织等多种力量,不断挖掘和丰富其文化内涵,有效提升其无形资产,从文化、经济双重角度丰富茶古道的自身文化形象与区域形象。从文化品牌保护与建设的角度看,茶古道的文化品牌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细分资源,提升产品的品质与内涵。茶古道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留财富,同时也是一个丰富活态的综合性文化长廊,沿线的资源十分丰富多样。分类梳理这些资源,可以相应打造包装出类型多样的产品: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修缮一批保存相对完好的古镇、古村、古建筑等,以茶古道为中心线,以散落分布在沿线的村寨为珠,串出一个具有整体性、规模性的古镇(村)群。如滇藏线上的重要节点大理、丽江,就有大理古镇、巍山古镇、喜洲白族村、大研古镇、束河古镇、白沙古镇等等数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村),除早已享誉于世的大理古镇、大研古镇外,其他的古镇(村)的国内外游客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热忱寻访当地的历史文化。

――以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滇、川、藏三地的地形、地貌、物种都十分奇特丰富。如昌都这一重要驿站,境内已建成金丝猴观赏区,还可观赏到昂曲河、扎曲河汇流成澜沧江的震撼景象。滇藏线在穿越云南西部与东部时是三流并流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共同奔腾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形成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西双版纳与思茅地区气候环境非常适宜物种繁殖。西双版纳州的森林覆盖率在2009年就超过了78%,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使西双版纳犹如边境上点缀的绿宝石,每年被生态旅游所吸引的游客量都十分庞大。

――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茶古道沿线经过的村镇少数民族繁多,除了从服饰装扮上显示出各个民族的风格特点,许多村寨中都还传习着当地独特的工艺技术、歌舞小调等等,洋溢着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比如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慢轮制陶、织锦,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木雕,藏族地区的锅庄舞、黑陶制器、酥油花等等,各地还有多项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技艺。

――以特色经济资源为基础。茶古道的源起就与茶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今天茶叶仍然是为茶古道增色的标签之一。比如川藏线的起点雅安、滇藏线的支线起点思茅都是著名茶叶产地,积淀的茶文化也十分深厚。雅安蒙顶山不仅是“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地方”,唐代时茶叶还必须由僧人采制,进贡佛祖,与佛文化之间有着天缘地合的联系。思茅盛产普洱茶,曾基于产业与生态资源基础提出打造“绿色普洱、生态普洱、文化普洱”的旅游品牌,并于2007年更名普洱市,对普洱茶文化的重视可见一斑。借助正在升温的茶古道标签,沿线茶文化产业还将继续被推动发展。

――以宗教文化资源为基础。茶古道所贯穿的川、滇、藏三地主要信奉的是佛教,在各地均有为数不少的佛教文化空间与场所。比如的佛教圣殿布达拉宫,大理的崇圣寺,西双版纳的曼飞龙塔等等,不仅是当地人民的宗教寄望之处,也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文化体验、文化旅游的访客到来。

由此可见,茶古道沿线分布的资源不仅丰富多样,并且与现代生活、文化依然联系紧密,以这些资源为基础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意与策划,有助于发挥茶古道的亮点与特色,加强古道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交融,整体提升文化品牌的内涵与品质。

第二,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品牌传播。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说,传播是展示品牌价值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不断传输、强化品牌形象与内涵的必要方式。茶古道品牌营销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形象宣传。从文化遗产长廊的层面说,茶古道既包含道路、建筑、自然景观等有形资源,又包含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无形资源,但它首先是可视的、有形的。当今社会是媒体时代,可以多形式多渠道地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持终端等方式对茶古道进行鲜活、生动的形象宣传,迅速、深刻、广泛地对人们传达其视觉印象。

――文化宣传。茶古道已有近2000年历史,帮长年行走在路上,不乏遭遇各种惊心动魄、艰难险阻的故事,千百年来口口相传既成了帮的传说,又是帮的精神。采用茶古道相关的素材,创作成为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漫作品、文学作品等,将借助大众文化潮流向人们传播更深层的帮灵魂与古道灵魂。

――交流活动。随着茶古道被关注程度愈加上升,有关的主题交流活动也逐年增加。组织会展、论坛、实地考察、研究、体验等活动,有利于茶古道相关的国内外信息资讯的传递,也有利于广泛提升茶古道的品牌形象。

――遗产申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对其价值的肯定与认可。一方面它促进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能够带来更多的关注,并以此为动力推动当地形象、文化、经济的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茶古道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留财富,不仅滇、川、藏等省区的政府及相关机构对其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国家层面也于2010年6月启动了保护措施,并正在积极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