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工作总结范例6篇

中医药工作总结

中医药工作总结范文1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我院在县卫计委的领导下,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积极开展了中医药工作,现将我院中医药工作总结如下:

一、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

(一)科室设置及人员配备、诊疗情况

1、中医科:中医医师4人,中医药剂师1人。 

2、进一步完善了中医门诊工作。 

(二)中药房建设情况

加强了中药房工作,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把好药品质量关,提高中药调剂水平,设立并进一步规范了中药及成药库房。常用中药饮片品种达356种,中成药118种,并根据需求,不断增加中药品种。

(三)中医药人员培训情况

  1、西医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工作纳入年度继续医学教育范围予以考核。

  2、派出多名中医药人员参加了学习中医的试点和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了中医药理论及临床技能。

  3、开展了中医特色治疗和康复。

二、我院主要的中医药特色优势领域有   

(一)中医内儿科医生诊疗经验丰富

  从事中医内儿科诊疗工作的医生具有10年的诊疗经验,擅长内科心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辩证施治、预防。 

(二)中医针灸康复理疗科设备齐全

拥有全自动牵引床、TDP治疗仪、远红外线治疗仪、电针等器械共10余台件。能诊治腰椎间盘突出、脑血栓后遗症、急慢性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疾病,治愈显效率达80%以上。

三、对中医药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我院对中医药工高度重视,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

(二)重视中医药人才培训。采取了派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省内外进行短期中西医结合专业培训,进一步提了我院中西医结合科目水平。

(三)加强中药饮片的管理。科学拟定购药计划、严格从正规渠道购入中药饮片、在药品入库时严把质量关、加强库存中药饮片的管理,确保向患者销售合格的、无霉变、质量上乘的中药饮片,保障用药安全。

四、经验与体会

我院的中医药工作的经验与体会是: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精髓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创新,使得我院中医药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取得进步。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医药工作硬件设施薄弱,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在规划项目中未把中医药硬件设施建设纳入长期规划。

(二)中医药类人才匮乏、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不能及时补员。学历层次过低,未及时补充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类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

 六、下一步工作设想及意见建议

(一)不断加大中医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引进设备,选派业务骨干到省内外中医院进修。使中医科成为我院又一特色科室、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

(二)加强对高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及时补充新鲜血液。积极争取县人民政府、县卫计委及县劳动人事部门的支持,补充中医专科人才。彻底扭转我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过低的局面。

中医药工作总结范文2

现将我院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和民主评议卫生行风以及院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领导重视,组织协调

在开展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以来,我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次召开专项会议,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由办公室具体负责医院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具体事宜。

(二)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一是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为了做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我院专门组织召开了动员大会,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方面有关文件和材料,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结合医院实际先后开展了学习华益慰、乔淑萍等医疗卫生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活动,为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抓好警示教育。充分利用查处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和新闻媒体披露的大案要案,适时开展警示教育。开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医务人员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树立依法执业和自觉抵制商业贿赂的良好风气。

(三)措施有力,方法得当

一是向院内外重新公布了举报电话和投诉信箱,公开廉政账户,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xx年10月开始实行网上招标采购。xx年1月至10月份,全院药品总采购金额40.8万元,其中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达30.8万元,占95%,另5%为上级医院转诊病人所需用药。医疗器械全部按规定参加政府集中招标采购。

三是加强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责。健全药事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促进合理用药,规范化全院用药计划,结合抗菌药专项治理工作,对全院抗生素使用进行自纠自查,并每季度进行统计上报。

四是严格执行价格政策,规范医疗收费行为。从7月份开始严格实行药品零差价。并根据«福建省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不定期开展价格执行情况检查。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医疗服务信息价格。

五是加强惠农资金的使用管理。经常组织财务处的人员到临床科室查阅日志和病历,审核出院病人的费用明细,特别是加强新农合病人的补偿管理,坚决杜绝骗取和套取新农合基金的行为,据统计1~10月份,新农合补偿金发放6.65万元,城镇居民医保金发放1.01万元,没有发现违纪违规行为。

六是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与治理医药购销和服务中不正之风有机结合。继续在全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努力减轻群众就医经济负担,确保医院管理年活动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认真开展民主品议医院行风工作

(一)聘请民评代表和廉政监督员,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对医院的意见、建议,及时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归纳加以整改。同时还不定期向病人和社会人员发放医院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以便及时发现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二)抓好医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特别强化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范,提高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意识,加强病历和处方的规范化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基础医疗、护理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三、完善院务公开制度。

我院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制度,对外公开医疗服务项目及服务价格、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对内向职工公开医院重大决策事项、经营管理情况、人事管理情况、药品器械采购等。为畅通信访渠道,还设立了专门投诉电话、举报箱,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医院依法执业,诚实执业。

中医药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19-0007-03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中医药服务是我国认真贯彻党的“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的具体体现,是一种由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当地卫生局负责管理、社区全科医师团队负责实施,以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运用为抓手,针对社区全体居民的福利型卫生保健服务。《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中指出,要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加强社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的,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笔者对广州市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2007年4月~2008年10月由广州市白云区卫生局向本区内的32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发放书面调查问卷和电子调查表格,统一回收。在数据整理期间,遇到数据填写不正确的问卷,由书面调查结果与电子调查问卷进行核对,发现错误或疑问,利用电话进行询问纠正。数据整理完毕后,选择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实地调查,并检验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描述性研究与分析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和现有资料为基础,运用比率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市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2 结果

2.1 发展概况 广州市白云区共设置3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已有28个机构开展了中医药服务(其中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停业装修,未能参与此次调查),有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未纳入广州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是由政府医院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由个人、社会团体举办。见表1。

2.2 中医药人力资源现状 参与此次调查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40人,其中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70.21%,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占29.79%。医师与护士的比例为1.02:1,其中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与护士的比例为1.03:1,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与护士的比例为1:1.04。中医执业医师共有85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9.04%,占执业医师总数的22.67%;其中13个社区服务中心有中医执业医师50人,占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58%,占服务中心执业医师总数的17.99%,占社区机构中医执业医师总数的58.82%;18个社区服务站共有中医执业医师有35人,占服务站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2.50%,占服务站执业医师总数的37.23%,占社区机构中医执业医师总数的41.18%。参与此次调查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85名中医执业医师,其人员素质构成呈以下特点:性别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30-和40-年龄段人数占较大比例;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和大专学历,人数随着学历层次的降低而减少;职称主要集中在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见表2。

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执业医师参加过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人数仅占中医医师总数的35.29%,培训的合格率相对较高,取得省统考证书人数占参加过培训人数的76.67%,见表3。

2.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现状 参与调查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有17个机构开展了慢性病中医保健服务,有20个机构已经开展了慢性病中医康复服务;在开展中医药服务项目方面,目前主要是以中医理疗、针灸、推拿和火罐等基本项目为主,其他服务项目只有小部分服务机构已经开展。参与调查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门诊人数仅占总门诊诊疗人数的11.60%,其中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门诊人数占社区服务中心总门诊诊疗人数的9.35%,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门诊人数占社区服务站总门诊诊疗人数的17.11%。

3 讨论

3.1 分析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对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情况进行SWOT分析如下。

3.1.1 优势(strength)主要表现为:(1)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贴近社区居民,有较强的可及性;(2)中医药资源丰富,具有的简、验、便、廉的特色并能够很好地契合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3)政府对中医药服务投入逐渐加大,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4)白云区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较强烈;(5)中医药服务方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6)中医药对老年病、慢性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小;(7)中医药服务提供连续、协调、综合性辩证施治的服务,较有特色。以上所提及的这些优势,部分优势在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中医药服务方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但白云区社区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中医药服务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提供理疗、针灸、推拿和火罐等较为常用的中医药服务。

3.1.2 劣势(Weakness) 主要有:(1)政府投入力度还较小,资金缺乏;(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3)中医药管理工作相对薄弱;(4)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5)中医药服务项目尚不能满足白云区社区居民需求。从白云区社区机构中医药人员素质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中医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方面的劣势较为突出。

3.1.3 机会(Opportunity)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外部环境机会主要有:(1)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2)疾病模式的转变;(3)人口老龄化,老年病、慢性病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4)社区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目前,医疗服务体系逐渐从传统的三层服务体系向“城市一社区”二层医疗服务体系转变,这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服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3.1.4 威胁(Threat) 目前,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1)西医诊疗的强大优势;(2)中医药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3)经济利益的

影响;(4)中医药适宜技术问题突出,特色疗法逐渐减少;(5)中医药天然药物数量减少。从此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白云区社区服务机构的中医门诊人数仅为总门诊诊疗人数的11.60%,西医诊疗的强大优势是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服务最大的威胁之一。

3.2 建议

3.2.1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网络逐步健全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托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不断加强中医药服务的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和健全中医科或中医诊疗室,设立中药房,配置中医药设施设备,配备中医药人员,积极创办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3.2.2 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队伍建设的投入,加快落实培养与培训的专项经费,并形成制度。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广州市白云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执业医师严重缺乏。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9.04%。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应把培养合格的中医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补充来源问题,鼓励中医药大学生毕业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另外,目前广州市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中医执业医师的培训力度还远远不够,参加过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人数仅占中医医师总数的35.29%。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中医执业医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

3.2.3 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政策制度政府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工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有一名分管领导负责,职能部门应配合专(兼)职中医药工作人员,行使政府职能,对中医药事业和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和管理。

3.2.4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工作政府应采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相结合的策略,设立中医药服务的专项基金,落实政府对社区卫生的中医药服务的财政投入,明确中医药服务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建设,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服务,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先进单位和个人评比表彰活动,逐步建立制度化的奖励机制,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中医药服务工作和单位、个人的积极性。

3.2.5 重视中医药社区科普宣传。加强群众健康教育工作

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新形式的情况下,如何开展适合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社区中医药文化氛围,加大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力度。

3.2.6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有效运作机制

3.2.6.1 SO策略 利用外部机会,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在社区中的自身优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模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对健康的重视而导致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贴近社区、了解社区的优势,提供便捷、质优、价廉、综合、连续、整体辨证施治的中医药服务,开发社区居民潜在的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居民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

3.2.6.2 ST策略 发挥优势。克服威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丰富,具有的简、验、便、廉的特色并能够很好地契合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对老年病、慢性病具有很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小等优势,与西医进行竞争,共同发展,增强自身的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医药工作总结范文4

从事医药研究的人,一定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2020医药代表年终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医药代表年终总结范文一:在卫生局和院长领导下,医院全体职工团结一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强化“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深入开展卫生诚信建设和医疗人性化服务,优化医疗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树立了卫生行业的良好服务形象。

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实践中我能认真学习,不断摸索,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为了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打好基础.作为一名药剂师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履行岗位职责,服从领导分配,不计较个人得失,能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将所学的知识发挥到临床工作中去.在工作中,我能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对工作认真,做到细心观察 ;七查八对.我的成绩是大家帮助的成果。 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医院的发展建言出力。作为医院的一员,“院兴我荣,院衰我耻”,建言出力谋求医院更大的发展是义不荣辞的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为科室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明年的工作量能够再上新高。感谢同事们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在这过去的一年里,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组织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增强知识;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为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虚心学习,改进不足,踏实工作,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不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

回顾两年来的工作,如果说做了一些工作,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这主要与每位院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分不开的。与每位同事的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 。“知不足而奋进是我的追求,行不止塑品德是我的目标”,在这里再次感谢医院给我一个施展的平台,恳请各位领导、同事提出意见,使我进一步完善自己,本人也将以此述职为契机,虚心接受领导和同事们的批评和帮助,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以优异的工作业绩为医院的发展建设增添一份微薄之力。

总之,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医院2020年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本着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各项医疗服务活动让患者放心、满意。

2020医药代表年终总结范文二: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实践中我能认真学习,不断摸索,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为了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打好基础.作为一名药剂师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履行岗位职责,服从领导分配,不计较个人得失,能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将所学的知识发挥到临床工作中去.在工作中,我能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对工作认真,做到细心观察;七查八对.我的成绩是大家帮助的成果。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医院的发展建言出力。作为医院的一员,“院兴我荣,院衰我耻”,建言出力谋求医院更大的发展是义不荣辞的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为科室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明年的工作量能够再上新高。感谢同事们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在这过去的一年里,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组织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增强知识;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为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虚心学习,改进 不足,踏实工作,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不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

回顾两年来的工作,如果说做了一些工作,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这主要与每位院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分不开的。与每位同事的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知不足而奋进是我的追求,行不止塑品德是我的目标”,在这里再次感谢医院给我一个施展的平台,恳请各位领导、同事提出意见,使我进一步完善自己,本人也将以此述职为契机,虚心接受领导和同事们的批评和帮助,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以优异的工作业绩为医院的发展建设增添一份微薄之力。

2020医药代表年终总结范文三: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随着时间的循环将进入历史的记载,细细回顾,回首这一年我们药房日日夜夜,在院长高度重视和分管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在全院临床相关科室和药房全体科员的共同拼搏、团结协作,紧紧围绕医院的工作重点和要求,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顺利而圆满完成了院里交给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

现将药剂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全科人员认真学习贯彻上级及院里各种文件精神并积极落实到位,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不拘形式,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开展学习和讨论,激励科室人员积极参与推进医院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实施。通过系统的学习教育,提高了科室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以提高窗口服务为己任,以质量第一、病人第一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做好一线窗口药剂科服务工作。

二、业务管理

1: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病人。

门诊药房是药剂科直接面对病人的重要窗口,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是重中之重,如何方便病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是药房工作的重点。保证急诊病人24小时的药品供应,通过完善工作流程,合理设置24小时值班制度,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方便。

2:严格审方,配合监督医生合理用药。

我中心院成立永丰中心卫生院抗生素管理小组及处方书写规范及审方制度。统计总院及各分院“门诊人次”、“ 抗生素使用率(〈30%)”、“二联抗生素使用率 (〈20%)”、“激素使用率(〈7%)”、“静脉输液率(〈30%)”,至今年年底,总院及各分院各项率均未超标。2020年6月-11月门诊人次:40480,2011年6月-11月门诊人次:38670,相比去年增加1810,比率增加4%。

3:严格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及工作要求,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1)2020年4月28日,国家药监局铬超标药品召回通知,我科室积极配合统筹永丰镇各分院及各卫生室的铬超标药品的使用统计、召回、销毁、及每日上报工作,延续至2020年6月30日止。

(2)积极完成两次关于“临海市增补药品的变更”的药品上报工作。

(3)跟进市药监进销平台,整改科室电子台账,达到药监进销平台上报药品达到100%。直接导出进销平台药品的明细,引入药品采购台账,做到一步完成两项药房工作,并能相互监督,杜绝误差,直接减少药房工作量,提升工作质量。

4:创建安全药品示范乡镇。

1:药品养护记录(每季一次);药品近效期记录(每月一次);药房差错事故记录(每月一次);过期药品回收记录(每月一次)如无回收记录,也应0记录;报损药品记录(每月一次或每季一次);冷链测温记录及药房室内温湿度记录(每日二次),;日进货当日理货、并入电子台账(包括器械和药品)。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并相继实施,杜绝永丰中心卫生院及各分院因药品过期造成重大医疗事故和医院的经济损失。

2:根据上述工作要求,不定期自查本科室、各分院及各卫生室的完成情况及整改措施。

3:加强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工作。

我院制定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制度,及“关于调整永丰中心卫生院打击“两非”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科室按照制度要求严格遵守及执行。

三、药品采购

严格执行药品网上招标阳光采购,杜绝网下违规采购。

(1):做到采购透明、质量透明,临床用药透明,通过中心院QQ群等信息平台,及时将省药监平台的各类通知、药品供应信息、违规采购信息、缺药、近效期药品及时使用的各类信息通知至各临床科室及各分院,及时了解各临床科室药品需求动态及掌握药品使用后的信息反馈,确保药品使用的合理性、安全性、患者满意性供应。

(2):我中心院成立药事管理小组及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领导小组,制定药品统一采购制度、新药引进制度、药品验收管理制度及抵制药品回扣和统方制度,科室按照制度要求严格遵守及执行。

总之,药剂科在的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在新一年的工作中努力改进,逐步改善,提高完善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临床服务,困难面前迎难而上,成绩面前骄傲备战,争做排头兵。

2020医药代表年终总结的人还看了:

1.2020年医药仓库年终总结3篇

2.医药代表年终总结范文3篇

3.医药代表转正总结范文3篇

4.2020医院各科室年终总结3篇

5.2020医师工作总结范文3篇

6.医药代表工作计划范文3篇

7.医药代表述职报告范文3篇

中医药工作总结范文5

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资源(特别是药材、医疗服务和组织体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04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了持续跟踪调研。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专家对运城市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结合运城市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需要和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提出了将运城市设立为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设想,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1 落实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必要建设相应的主体功能区

最近几年,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战略选择。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战略相适应,“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被列入2008年国务院的主要工作,其具体措施已在国务院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向社会,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国务院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和协调中医药工作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鉴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广东、河南、吉林等省也分别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大省的目标。结合在运城地区和其他省份城市所进行的各类调研,专家组认识到:①要全面、切实地推动中医药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国家有关部委之间的部际联动,同时也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类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积极的纵向与横向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挖掘、释放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性作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软

实力。②要解决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应该从政策、体制、人才、临床、教育、科研、产业、标准、涉外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的个别性分析和设计思路转变到综合配套改革、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方向上来,并且只有坚持从实际状况和工作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探索出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群众受益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经验,使“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当前,围绕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积极推动我国区域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区的工作;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卫生部正在逐步开展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部领导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以上部委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有鉴于此,结合当前我国中医药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家组认为,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分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即“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形式,在密切结合实际、坚持实践先行的原则统领下,创造性地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探索可行路径。目前,运城市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议国家首先在山西省运城市开展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的试验,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广。

2 运城市具备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条件

2.1 运城市正在开展建设中部崛起示范试点城市工作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全市人口约500万,城镇人口占31%,属于传统的农业地区。由于运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特征,目前该市正在按照要求启动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工作。该市利用当地历史悠久、质量道地的中药材种植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加工制造业,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充实高效生态农业,以技术优势推动普及应用、带动经济优势,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身利益和自觉要求;而认真贯彻“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方针,广泛调动各类积极因素,使遍布运城城乡的以特色专科为主的中医药服务资源在运城医疗体系中更加普遍,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对于提高运城人民的身体健康乃至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从更广的视野看,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优势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对于培育运城市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3个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进而实现地区经济总体的可持续性跨越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试验将使运城在中部崛起方面的示范意义内涵更加丰富,实现自主创新条件下具有典型意义的“运城模式”,带动和促进我国中西部的综合发展,甚至可能开创出新的时代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反哺东部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新局面。

2.2 运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创造出许多先进和典型经验

运城市辖临猗、万荣、稷山、新绛、闻喜、垣曲、绛县、夏县、平陆、芮城10县,永济、河津两市和盐湖区,共计13个县(市、区),下辖77个镇、56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3338个村委会、7873个自然村,较之中西部其他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而言,运城市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众多是一个明显特点,这对保障当地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在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稷山县太阳村成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面旗帜,总结出了抓卫生促保健、以保健促生产的先进经验,创立了全国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新模式,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太阳村签发了奖状。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口腔卫生规划管理研究会”在运城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市口腔专家牛东平创立的“教学-临床-社区”三位一体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新模式。1997年,山西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现场会在运城召开。目前,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科技为一体的,国有、集体、个人、公办、私营多种形式并存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已形成规模,广覆城乡,“农民健康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率先为300多万农村居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7%,卫生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推进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新措施。

2.3 运城市中医药工作创新性强,独具特色

20世纪70年代,运城市卫生工作者大力开展“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和推行新医疗法,以头针专家焦顺发、痔瘘专家任全保、骨髓炎专家杨文水等为代表的优秀医学专家脱颖而出。1987年,卫生部在运城召开“全国中医专科医院工作会议”,推广运城小型专科医院建设的经验,运城市曾一度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人”。2004年,该市成为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试点市。2008年初,运城市人民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争取尽快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造福运城500万人民。目前,该市根据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精神,通过考核颁发“地方粮票”,为民间中医及中医一技之长人员行医提供了准入资格。特别是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市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卫生部系统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试点市”,力求按照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服务全市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为我国中医药立法探索经验。

2.4 运城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条件

运城市人文荟萃,儒、释、道文化各擅其胜,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余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根祖文化旅游已经产生广泛影响,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10项)已经颁布。运城人自古以来就崇教重学,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撑。由于中医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运城市的文化基础为中医药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积极借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能够使运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加工制造业、中医药服务业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链,既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扩散,更能够通过农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创意结合,在提升终端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为未来创新型载体空间的开发探索宏观重大产业政策的经验。

3 运城市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做法

3.1 将大卫生、大文化、大产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编入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大卫生”理念要求把卫生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既要看到“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也要看到卫生事业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使卫生事业既成为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大文化”理念要求既看到医疗技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作用,更要看到“人文化成”在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中的基础性作用。“大产业”理念要求既看到经济增长的手段性,更要看到经济发展的目的性,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衡量、约束和引领经济发展。同时,不仅要看到不同产业内部的运行和绩效,更要看到经济总体的运行和绩效,关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社会群体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社会性卫生事业滞后的突出矛盾,不能只靠医疗“小处方”,还要靠社会“大处方”,通过统筹兼顾,提高国家综合治理能力。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可以被认为是运城市中长期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它首先是服务于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它又可以被单独视为一个总体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通过大卫生、大文化与大产业的互动发展,构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联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相关行业包括中药材采集和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中药材与药品流通、中医药保健与医疗服务、中医药人才教育与培养、中医药文化宣传(平面与多媒体)与推广(旅游)等。从运城市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在有关各个行业制定具体的业务战略目标,并进一步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功能机制组合和协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配套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职能战略部分的制定和实施),就构成了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既包括突出中医药的普遍特色和优势,更强调突出运城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充分考虑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把整体配套、协调发展作为目标,以安全的业务运作和成功的品牌建树为标志,使中医药大产业成为运城振兴地区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创新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一方和谐社会的支柱性产业。力争产生大区域(如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成功示范效应。

从第一产业而言,要从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现实和潜在)比较入手,结合技术因素方面考虑,发挥比较优势。首先鼓励当地传统优势药材的采集与种植,其次鼓励当地中医医疗服务具备优势的领域(养生和治疗疾病种类)所需药材的采集和种植。提高政府和商业机构在药材采集和种植方面的自身业务能力和对种植农户的扶持能力,全力实行对“品种、产地、机构(生产组织)”的品牌(名牌)优惠政策,从源头保证药材质量;同时,编修地方中药志的工作应尽快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以利早日创建本地道地药材知名品牌,改变当地道地药材被邻近省份“贴牌”流转全国、本地医疗机构反要使用“出口转内销”中药材的利益流失局面,提高种植农户和合作机构的赢利能力。

在第二产业中,以优势产品为基本点而非以所有制属性为基本点,发掘、壮大中药加工制造业中的优势厂家;按照符合当前国家药品管理规则的品种、运城当地普遍应用的历史传统品种和运城当地疗效显著可靠并已被患者广泛认可的典型品种(主体应是制度许可的,如专科医院内的某些制剂)的顺序和结构加以规划和支持。除人体用药外,对已在全国渔业养殖业认可的运城市鱼药制造和服务应予以政策支持,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持续自主创新,尽快向禽类、畜类中药制造和服务业扩展,使之成为运城市加工制造业的特色和亮点,成为现有以高耗材(资源消耗)、高耗能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开展结构优化的生力军。

在第三产业中,中药材与药品流通领域关键的工作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确保药材、药品安全。中医养生和疾病治疗服务要继续坚持运城市已经先行一步的改革方向,本着“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中医药入手寻找解决公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和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结合的路径,其中重要的是要把运城中医药事业的特色从以“最后一站”著称的运城中医专科医院为主转向以培育从“最先一站”(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养生保健)到“最后一站”的全过程优势(“人生健康路上站站都有中医药”)为目标,设法解决和持续改进中医药服务进“保险门”(公费医疗、大病统筹、新农村合作医疗甚至商业健康保险的报销)的问题,使运城的中医药具有足够的肥沃土壤滋润、成长、壮大;此外,在服务对象方面,可考虑以收入水平的两头人群(贫穷人口和富裕人口)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者可以在政府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中安排,作为“事业”来进行,而后者应在商业化服务领域开拓、解决,作为“产业”、“商业”来开展;在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域,一方面是中医药人才教育和培养(从事业开始动作,走向事业和产业并重),从培训、进修逐步向正规教育发展,以适应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的要求,促进运城市文化教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此外,在中药材采集与种植业、传统中药加工制造业、中医药养生与疾病治疗服务业等各行业发掘和培养一定数量的、有相当质量的、具备典型或特色意义的人物、机构、小地域(小群落)的前提下,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这个产业内既可以充分发掘、增殖运城地区中医药历史、传统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社会。

3.2 以基础设施和内容服务有机结合率先建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地区历史传承和现实具备的资源和要素优势,立足于服务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中长期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完善、创新和扩张。完善以确保现有优势得以正常发挥,创新以寻求新生优势的培育与成长,扩张则是以质量为保障的优势外延。

运城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中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以保障全市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开辟“河东特色”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为旨归,通过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和扶持中医药政策,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医疗服务与养生服务协调发展,深入基层,面向农村,服务百姓,充分发挥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人才、文化、科技和市场优势。在上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铺设信息高速公路,服务网络要体现快捷和面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群众主动利用服务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中医药养殖业,保障食品安全,使群众的基础饮食结构达到绿色有机标准,从根本上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 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长时期坚持实行的改革和发展方针,建立与发挥中医药的主体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相联系。我们认为,其现实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通过中医药工作的综合改革和发展,能够从产业层面为发展我国最具优势的主导产业全面铺垫社会基础,通过农业、养殖业、流通、中医药深加工、中医药医疗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的拉动,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培育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其区域龙头地位,更快地促进中部崛起。

其次,通过中医药的普及应用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建设,使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模式创新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下,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开拓新路,在产业发展和全面医疗保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福利,突破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医疗改革和中医药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使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发展出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意志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根本改变文化贸易的逆差现状,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创造我国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典范。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综合协调发展,能够让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建立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主体产业,从整体上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5 建议

中医药工作总结范文6

中西药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主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若无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的结合亦难彻底。这两类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深化,最后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中西药学所提供的药物及使用规律,都是为防治人体的疾患,此为二者结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殊性或称内在的科学性,决定了结合的基础与核心将是中药学。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药学,还不能体现互相结合的直接联系,必须在其现代科学化之后。结合的途径,可从中药及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达到;亦可从西药中药化进而西药学得以中药学化而达到。此重任的实现,不仅需中西医药学工作者的团结协作,还应吸收多学科工作者参加。迄今,对中西药学结合诸多方面,看法非一,为加速中西药学结合,实应加以分析讨论.相关问题,简述如下。

一、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分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配合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升高、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配合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才需要探讨其结合的问题。 中西药学能否结合?这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事实上,共同基础是存在的。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单一种类或多种化合物配合起作用)。

第二,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改变,而呈现治疗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 现实临床用药情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给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一致结论,因为标准不一。而对此种情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治疗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以后才能做到。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忧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二、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放到整个宇宙中来考虑的,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总之,考虑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时,所涉及的可变因素,其多样性和综合观,是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不能比拟的,故能容纳其它医药学的内容,起码是比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容纳中医药学的内容要多,这在中药学药物运用中能充分反映出来。突出表现在中药对人体平衡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针对所见现象或某一病症,而是针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或称功能部位。如肝心脾肺肾、气血、三焦、六腑等,而这些功能系统或部位又互相关联和影响,故又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正是这种综合考虑而采用相应药物,使得药物的总体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少,故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内容则以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此为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结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治疗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

总之,把中药纳入西药学,是难于完全容纳的,然而,若将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使西药变成中药,成为中药学中的药物。对这种中药化了的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用药规律使用时,则不仅能使其原来的内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治疗水平,即治疗功效的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减少。就拿四环素来看,其对急性细菌感染疾患效佳,而这类疾患,从中医药学分析,属实热证,有时夹湿,如急性菌痢。既然具效,则表明其具中药相关内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所以适于实热且夹湿证。此药在西药学中,虽对慢性细菌感染疾患并没规定为禁忌,但疗效不佳却是事实。这从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较易理解。因为此时的细菌感染疾患往往属虚证,有的又偏寒证,对虚寒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起码不宜单独使用。使用于慢性细菌感染之疾患,是违背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当然不会取得良好功效。可见,把西药纳入中药学,是能够容纳的。

依据之三,对西药学近年发展状况简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赖以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枯竭,需要新的理论知识。原来是以新的天然产物结构类型和机体生化反应过程的了解作为合成新药的依据,而今这两方面均未达指导药物研究设计的新境地,而中医药学则对西药学讲,却是新的理论知识。第二,研制一种新西药现需资金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时间几年乃至十年;筛选样品5千到1万种等,所得新药,疗效却不突出。而从中药研制,则耗费人力物力较少。第三,西药研制正从天然产物。尤其民族药寻求出路,而中药正具备,近些年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在很大程度上讲,乃为“中药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中药为民族药中的佼佼者。第四,向复方发展。第五,老药新用。如上多方面均表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只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通俗而言,自身难处正多,再担重任,岂不强人所难。

这里有一个问题,应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药学的科学性对比,即到底哪种药学的科学性更强。为说明此问题,首先要有共同的标准,否则难于衡量。所谓科学性,在现代概念中,一种精密科学必须具备三条:①以正面经验为依据。因为只有正面经验,才能在必要时予以重复和验证,②陈述的单一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密性。③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即系统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对此三点、若仅符合第①点,只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若仅符合第②,③点,则称伪科学了。据此,我们再与中西药学对比,决定其科学性如何。从中药学可见,三条均符合。

总之,从理论上,实践中及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

三、中西药学结合的前提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1.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的总体轮廓 为了坚持中西药学结合方向和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应当对结合和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有个大体设想,即应有个总体轮廓,这样才能使此项工作目标明确,而不致摇摆:进而能选择相应途径和制定相应步骤及施实方案,就迄今情况而言,新型药物学应具备如下几点:第一,应能体现和包括中药学之优点;第二,应能体现和包括西药学之优;第三,应能体现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就具体药物使用而言,结合和统一后的药物。还应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亦具西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现在的两种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来使用。 对如上三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三点内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共同内容,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中西药学两者的结合点。故关键问题在于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学就能体现如上三点,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

2.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标志 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如采收加工、炮制及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中药基本内容等的现代科学化。而其中最突出则是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因为这方面内容的现代科学化,是其它方面现代科学化的基础,更是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核心。 中药基本内容,正如前述,包括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表述内容。这些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其标志就是在物质基础和主物活性两大方面给与现代科学的阐述。例如中药药性的寒与寒性作用,从物质基础方面,到底哪些化合物结构类型才具寒性,而寒性作用又会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理气的功效,是哪些化合结构类型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反映,又是改变了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药物的配伍,会有哪些化合物间的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配合使用的化合物又是如何协同影响了机体的生化反应过程,进而发生生理、病理等变化。其它方面,亦然,中药若能达到如上程度的现代科学阐述,则中药学其它方面的现代科学化就易实现了,如根据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大方面,便于选择合适剂型和给药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质量控制则更可根据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为依据,亦可以相应生物活性为依据。 按如上现代科学化后的中药学,再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学所应具备的几点,进行对比,显然,均具备了。若按迄今中药学基本内容的表达形式,那是难于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的,总之,中西药学结会与统一的第一条途径,就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上,重点又在于中药的现代科学化。 至于如何实现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首先要对中药给与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学、临床学研究,或单独或配合进行;第二,这种研究,是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围绕中药基本内容来进行。两点缺一不可,如缺第一点,则仍是传统中药;若缺第二点,则研究结果会脱离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均无从谈起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例如,止痛药研究,首先明确此药是止何种证之痛,如寒、热、虚、实等之痛的何种证。据此选择相应模型和现代指标,如止寒证痛之药,选用热板法之模型,就不一定合适,因此乃为热致痛,显然若用冷致痛模型将会更相宜,据此,再进行化学研究,可能获得止痛作用的物质,并做相应生化、生理、病现指标的测定。这样,就有可能从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给与现代科学阐述。

3,中西药学结合的另一途径是西药的中药化西药学的内容,亦包括多方面,如原料药的生产、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等,其中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即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表述,构成西药学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内容均是以现代科学知识相关术语和指标来表述的。即物质方面以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和性质来表述,尤其单体西药更明确;生物活性则以生理、生化和病理等相关指标和术语表述,将现代西药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药物及现代科学化的中药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现代西药所缺的是中药基本内容。如果使其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那么就成了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即成了中西药学结合后的新型药物。在此基础上,可使中西药学达结合与统一。 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不能变成中药和怎样变成中药。关于能不能变成中药的问题,这从前边关于中西药学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即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药物,且作用对象都是人体,也就是从道理上已阐述清楚。再从实践上看,中药基本内容就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呈现的作用(包括治疗和毒性作用),按中医药学来总结归纳出来和确定的。据此,中医药学早已吸收了很多中医药学体系外的物质而成了中药,如乳香等。更从现代临床实践中,有人已注意到某些现代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有人认为考的松,具阳性,能资助肺脾肾气化功能,对阳虚证效佳等,因此,对现代西药,放到中医药学体系中进行研究。根据其临床作用,而总结它们的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如前边提到的四环素为苦寒之品,再如阿托品用后使人口干、面赤等,这些为热性的表现。至于具体作法,均可通过临床进行。即按中西两种医药学诊断,仅给西药,再接中医药学总结用药前后机体变化情况,据此而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中药。 值得指出的是,这条途径,很可能是中西药学结合的较快途径,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化本身较难,就从物质基础的研究看,若将每味中药的化合物组成、比例、性质、变化等均研究清楚,实非易事。例如人参已经多人、几十年研究,已知有十余大类约百种化合物,然而还没能完全研究清楚。故有的提出200或400种常用中药的系统研究,希冀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仅物质方面的研究就不是在较短时期能完成的,更不要说生物活性方面了。当然,终应研究,也是能够研究的。此条途径却不如西药中药化来得快,因西药已具现代科学内容,仅缺中药内容,而这方面内容的确定,从中医药学讲,还是有很多方便之处的。 现在的问题是,应认识这条途径,重视它,作出规划,组织施实,中西药学乃至中西医学结合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也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在当代的新贡献。

四、中西药学结合是中西医药学工作者和相关多学科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和努力目标

上一篇合作办公

下一篇理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