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范例6篇

说课范文1

(陕西省礼泉县逸夫中学 713200)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 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最重要的是,复习课不像新授课有一个公认的课堂教学结构( 模式)。因为有了这个课堂教学结构,就等于有了可供操作的教学程序。当然,结构的优劣决定功能的大小,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结构就像阶梯一样使教者能胸有成竹地带领学生拾级而上,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经过实践,我以为复习课应具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

给出学生复习目标,但应注意以下三点:

1.目标要全面。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 三方面提出目标,不能厚此薄彼。例如, 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目标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

2.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在复习课上制定复习目标时,应注意和新授课后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以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目标要具体。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一样,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回忆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 让他们独立完成。如果是低年级,可让他们先看书本再回忆并说出来;中高年级可让学生提前一天预习,这样课上会节省一些时间。当然,回忆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助、同学之间的讨论沟通。有时要求学生用“组词”、“填空”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回忆过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写出或讲出“是什么”,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以便一气呵成地将所有旧知“拉出来”,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学生回忆时,教师不要过多地“插手”或“插嘴”,而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龙飞凤舞地写,这时只有一个目的:把有关旧知回忆出来。例如,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角”?只要学生讲出锐角、直角、平角……所有的角的名称,不必追问其意义和区别,也不用管这些角的序列。 回忆既是提取旧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也可暂时放一放,之后在“梳理”中完善。

三、梳理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因此,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这些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好,否则上课时 会造成混乱。梳理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通常可以边梳理边板书;

也可以先梳理再板书;还可以先板书后梳理。梳理过程,实质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如四边形,根据对边关系可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梯形)。一般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及所达到的思维程度来教学, 不必拘泥于完全科学性原则而把知识太宏观化,其实,分类标准本来就是人为的,更何况对有些分类目前专家们也争论不休,到底是分得细一些好,还是粗一些好,根据复习内容的多少来定,复习的内容多要粗分,反之则细分。

四、沟通

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因为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个知识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也不可能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而复习课中,正好就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沟通不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而且也要在同中求异,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这就是前面谈到的,回忆阶段只求“是什么”,而这里“ 沟通”时还要追求“为什么”问题。沟通时,既可让学生提出疑问,也可由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沟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求同与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

五、练习

说课范文2

一、说课的概念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以新的课程理念和学生的特点为依据,备好说课稿,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个具体课程或某个观点、问题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或对所听课的教学设计及依据进行评述,与说课者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以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

笔者认为,理解说课这一概念中的“新课程理念、学生特点、教学设想、交流提高”等关键词语,是真正理解说课的重要前提。

二、说课的依据

说课应以新课程理念为理论依据,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实际需求来进行。“语文课,‘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法国的一位教学论专家的名言。而对于说课来说,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样教。因为说课就是要着重阐释和论证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指导思想的合理性,以达到交流、反馈、改进、提升的目的。如若不然,说课就成了简单的说教案,就成了流于形式的表面文章。

理论依据既包括我们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参考书》,也包括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每年的《考试大纲》及说明,导读,还包括一些大师(如陶行知、叶圣陶、于漪、钱理群等)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经典教学理念。其中,《教育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教学原则,原理,要求和方法等,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教参》中的编排说明、具体要求等,是指导我们把握教材前后联系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理论依据;《大纲》中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要求,是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这样做,我们既可以对原文本进行反复推敲,读出自己的理解,又可以将目光投向自己难以理解或理解不全面的地方,在教育教学中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

例如,在对鲁迅的小说《祝福》进行说课时,就在备教材的基础上,再次研读了《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等相关材料,依据高中新课标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要求,确定了教学重点为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以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为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把握鲁迅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同时,我借鉴了钱理群教授对中学教材中所收录鲁迅作品如何教学的一些观点,把祥林嫂定位为一个不幸的人,在学生了解了基本情节之后,宏观上仅设置了两个大问题:一为“祥林嫂的不幸在哪里”,二为“鲁迅是怎样写出她的不幸的”。设置这两个问题的好处在于弄清了第一个问题,就能深刻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突破难点;弄清了第二个问题,有助于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能够突出重点。在实际教学时,设计的正确性也得到了印证,教学效果很好。

学生的特点与实际需求也是说课者必须重视的因素。说课者要分析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教师要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预设,并说出根据不同情况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和解决办法。

笔者在对一节作文课――“精心打造作文的开头”进行说课时,正视了学生对作文无从下手的状况,设计了几个分层次的问题,让作文水平最弱的学习小组回答填空题;在进行具体作文训练时,给出了两个题目让学生练习写开头,让较弱的学习小组先进行选择。但这样的设计总觉得有些生硬,虽然注重了学生层次的差异,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讲授方法时仅由教师给出了几个优秀开头的例子。在与评课者交流后,采取了评课者的建议,又增加了一个预习作业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搜集觉得写得好的开头,并说明原因,并借鉴写法。经过修改,变换了优秀开头的呈现方式,真正关注到了学生的感受,在正式授课时,效果非常好。

三、说课应注意的问题

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成功的说课,要生动,要有个性特色。所以,在具体说课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认真研究本课究竟教什么,锤炼说课内容

说课的特点之一在于说理,即内容与说理的有机融合,要体现在整个说课过程中。要使人印象深刻,须做到“说主不说次,说大不说小,说精不说粗”。好的说课要结构清晰,目标、重难点明确,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教学过程有目标控制性,有启发性;不应被教参所束缚,发掘教材不易发现的又具有很高教学价值的内容。例如在《祝福》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思考:同样是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同样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妇女,为什么偏偏祥林嫂的命运这么惨?这样把学生引向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2.要做好教材处理,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完善说稿

说课者要加工处理说课的各种要素,使之相互关联并容纳于说课讲稿中。例如《祝福》的教学设计,应将着力点放在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上,要去梳理小说的情节,去分析人物的性格和环境的作用。不要纠缠于“祥林嫂的死,柳妈有没有责任”“阿毛怎么就会被狼吃了呢”这些问题上。当然,也要有“抠”的点,但要“抠”出背后的东西,要“抠”出价值。例如,在把握了整体和重难点之后,探讨为什么祥林嫂改嫁给贺老六后,人们依然还是称她为“祥林嫂”而不是“老六嫂”等细节。还可以从文本的空白上引发思考,如从《祝福》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去发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存状况等。

3.体现高效课堂的说课,才是成功的说课

说课范文3

一、说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四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 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数学思考

建立 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

能综和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 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说内容标准

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在七年级下册中具体体现在: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中的问题可以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七年级下册中有:第五章相交线平行线,第七章三角形,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在七年级下册中体现在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是初中阶段学生对统计学的初步接触,也是为八年级下册的第20章“数据的分析”做铺垫。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标准将它作为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并列的内容,足见标准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在整个初中阶段,“实践与综合应用”不作为独立的一块内容,而是同与其最接近的知识内容相结合,教科书在每一册都安排了1~2个“课题学习”,每一章都安排了2~4“数学活动”。这样处理,使得“实践与综合应用”以多种形式分散编排,化整为零,经常化和生活化。

三、说教材的特点和编排意图

教材在编排上⑴增加了丰富的问题情境。

本册教材在内容素材的选取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并注意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例如在教科书的七年级下上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方程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全章涉及了物理问题、几何问题、经济问题、农业问题、生产效率问题、社会问题等许多实际问题。

还有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就离不开大量真实的素材,教科书中的素材也涉及到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脉搏,、收集废电池、丢弃塑料袋等环境保护问题,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工资、雨伞销售等经济问题等等。

⑵阶梯式呈现知识内容。

教科书在每一章节中设置了“思考”“探究”

“归纳”等栏目,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再通过探究、讨论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以“对顶角相等”为例,教科书首先设置一个“讨论”栏目,让学生度量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这个结论,然后再对它进行说理。

⑶循序渐进地进行推理训练。

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教科书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渗透推理的初步训练,到七年级下册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式出现证明,在以后各册中,对于推理证明的要求一以贯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⑷分层次的练习、习题。

练习题的安排,不是简单的课时划分,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安排。对于习题,改变了以往根据题目难度分为A、B组的方法,而是按照习题功能设置了“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复习巩固”层次的习题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本节(章)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层次的习题是要学生综合运用本节(章)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拓广探索”层次的习题综合性、实践性更强,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空间,希望所有学生都能上手,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⑸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教科书在每一章都安排了2~4个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材的知识点和能力

这册教材包括: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七章:三角形;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点

相交线和平行线。相交线主要研究垂线的性质,平行线研究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移。本章的重点是垂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断和性质。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是本章的难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等知识。本章只要求学生会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初步感受树形结合的思想。

三角形。包括“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镶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并在添加辅助线上加以指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证明方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主要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以方程组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能力。

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并能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了解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二)、能力点

1、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说理,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3、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建议

1、注重联系实际,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恰当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教学.

2、注意直观操作与说理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例如,对已获得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个结论,教科书上又采取了直观和说理方式来使学生重新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在直观拼摆的基础上意识到两个处理方式的不同,即此处是在进行推理.

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六、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首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行为表现,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和思维品质。第二、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包括掌握知识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等等。第三、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第四、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准确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

1、延伸主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一,用活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第二、挖掘教材隐含的课程资源,第三、置换教材生疏的课程资源。

2、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第一、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第二、选择学生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教学现象素材做为教学资源。

3、合理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第一、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如有序数对用排座位说明,点与坐标可以把某个学生的位置当做坐标原点,其他学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的坐标),第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作为课程资源。

说课范文4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可预先制作电路板,演示时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仪将电表表盘投影在墙上,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晰地看见.

4.定义电阻及总结欧姆定律时,要注意层次清楚,避免节奏混乱.可把电阻的概念及定义在归纳实验结论时提出,而欧姆定律在归纳完实验结论后总结.这样学生就不易将二者混淆.

说课范文5

【关键词】赛课 理念 步骤

1.什么是赛课

教师一生在做什么?无非是三件事:一是读书,即是泛指教师强化自身基本功,包括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等的过程;二是管学生,即是泛指教师发挥德育功能,包括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等的过程;三是把读好的书传递给管好学生,即是泛指教师授业解惑,包括通过最受学生喜欢的方式,把知识、技能、情感辐射给学生,让他们学会求知等的过程。而赛课,往往是这三件事系统性与高标准的结合。

什么是赛课?简单地说,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比赛谁的课上得更好。但是,仅限于这样的认识,依然太肤浅、太抽象。具体而言,它是指以一节课为载体,比赛不同教师的教学思想、教材分析、学情把握、过程设计和教学基本功的一种综合性研究活动。

赛课通常分为说课和上课两类。说课的对象是同行,是把一节课的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材处理)、教学方式(教法与学法)、教学手段(教具使用、组织形式、评价方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总结、拓展)等环节叙述清楚,并重点陈述分析和设计理由;上课的对象是学生,是把教材中融汇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等通过最受学生喜欢的方式而传递与传授给他们,并重点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赛课的特点是专业性、创造性、灵活性、实效性的高度统一,是教学行为全面的展示,更是教学思想淋漓尽致的荟萃。

2.赛课必须具备的几个理念

2.1 以人为本。

即是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并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其原则让教师在课堂上"穿针引线",对结论性的东西不提或少说。如何实现呢?第一,给学生搭建思考平台,让他们开动脑筋,从而获取知识和训练思维;第二,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他们各显自我,从而得到能力锻炼与个性张扬;第三,给学生搭建活动平台,让他们融入团队,从而得到情感体验与适应合作。总之,教师所做的是为学生搭桥铺路。

2.2 因材施教。

即是必须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其原则是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均有事可做,而并非只带耳朵听。如何实现呢?第一,基本事例的选择必须符合不同地域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活动设计的初始难度不宜过大,让不同类别的学生产生好奇心理;第三,导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思有所获。总之,学生所做的是走向教学目标。

2.3 学以致用。

即是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又回归到生活实际。其原则是找到每一个重要知识点在生活中的依据,并让学生领悟到在生活中的用途。如何实现呢?第一,引导学生罗列涉及重难知识点的生活常识;第二,教师将问题设计融入到生活常识中去;第三,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总之,师生所做的是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2.4 持续评价。

即是必须让学生的正确思维与行为得到及时认可,让学生偏离的思维与行为得到及时矫正。其原则是以鼓励和赏识为主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何实现呢?第一,语言的评价要丰富,切忌简单片面;第二,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但必须以一种为主;第三,当堂评价的结果要和后续评价挂钩,课堂尾声时要呼应点评。总之,评价是课堂活跃的催化剂和学生持续发展的指南针。

3.赛课准备的几个步骤

3.1 研究信息。

针对赛课通知和评分标准,认真进行研读,一方面明确比赛的时间、地点、课题方向、内容趋向、比赛流程;二方面钻研比赛的评分标准,弄清楚评价体系的导向性或侧重点;三方面分析比赛的地域特征、教育态势、生源结构和竞争对手特征。力求知己与知彼。

3.2 精读课本。

针对参赛课题范围,一方面认真回顾课程标准对参赛内容的纲领要求;二方面详细查阅与参赛内容相关的生活常识、典故、时事、焦点、热点问题;三方面熟背教材,烂熟于心。做到教一碗水而有一眼泉。

3.3 收集素材。

针对参赛课题内容,结合统编教参和网络建议,广泛收集与赛课内容相关的教案、课件、图片、视频、文本等资料,甚至通过录制、拍摄、创造和调查统计等方式获取素材,分类整理打包。力求信手拈来。

3.4 教学设计。

针对深入研读的课标与教材,结合广泛收集到的各类素材,围绕锁定的教学目标,从组织形式、教学流程与评价方式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每一个方面的设计都需要做到新颖与实效性并重。其中教学流程为设计的核心内容,它往往分为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开展(教学新课)、练习检测(巩固新课)、生活探究(拓展延伸)。

3.5 模拟赛课。

针对基本成型的教学设计,采用无教学对象和有教学对象两种方式进行模拟教学。其作用是检验教师本身对教学思想的把握与教学目标的实际达成度。在此基础上,将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修饰整改。同时设计出教学预案之简案,即教学流程中的机动环节。

3.6 形象包装。

说课范文6

    一.为什么要说课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规律的正确性已被千百年的教学实践所证实,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在向同事交流自己的教学设想时,如果只谈自己将怎样教这节课,而不讲为什么这么教,同事则难以提出科学的建设性意见。如果能在讲自己的教学设想的同时,说明自己的教学方案的理论及实践依据,则一方面能使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具有科学性及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能给同事以启迪,并能引发同事间的较深层次的讨论。

    二.怎样说课

    一般来说,说课需要说明自己的本节教材的认识、准备采取怎样的教法来指导学生的学法、教学过程将如何组织等几方面的内容。

    1.  说教材

    “说教材”即要说明自己对本节课的教材的认识,一般包括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本节课教材内容在全书或本章中的地位等内容。

    1.1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我认为把“教学目标”阐释为“学习目标”可能更加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在具体阐述学习目标时,应说明知识技能目标(即所谓“双基”目标)、学习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与过去所提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是有区别的。知识技能目标,可以理解为本节课中的学科知识所特有的知识与技能。例如,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一节的知识技能目标是理解热力环流、气旋与反气旋以及锋面形成的基本原理,能根据所给材料绘制热力环流、气旋与反气旋及锋面的示意图,并初步学会上述原理及技能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学习方法目标,可以理解为学科特有的方法和一般性的学习方法。例如,《大气运动》一节的学法目标是学会用绘制示意图来表示热力环流、气旋与反气旋及冷锋与暖锋基本原理的方法(学科方法),进一步学习从课文文字与教材示意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和科学表述自己观点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理解为通过学习感悟科学的严谨性、体验与人合作的情感、取得成功的喜悦。一般地说,单纯通过一节课就能达到形成某种价值观或某种学习态度是不可能的。

    1.2教学重点与难点

    以往许多教师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往往是从学科中心、教师中心的角度去考虑的,他们把学科的主干知识(包括基本技能)当作教学重点,把自己从学科角度考虑的那些比较抽象、逻辑关系较为复杂的主干知识当作教学难点,而且往往这些重难点都是从教参中“参考”出来的。熟不知教材和教参是全国统一的,而各校各班的学生却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教师在确定重难点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就难免出现低效教学。其实,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从学科主干知识中按学生的实际需要抽取出来的。有些主干知识虽然重要,但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就不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来处理。教学难点的产生除了学科知识本身较抽象或复杂外,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同样的知识对甲校的学生是难点,但对乙校的学生可能就不是难点。由于说课是课前行为,因此,通常可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改为“预设教学重点和预设教学难点”,到真正上课时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2.  说教法与学法

    按新的课程理念,教学的过程是以学为本,教的目的在于学,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整合。因此,说课时可将自己对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的预设方案合起来说。

    2.1“教”要遵循“学”的规律。

    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优化重组。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教材的呈现顺序是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由于在前两节学生已经学会了“近地面风向的形成”,因而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本节知识的学习顺序调整为气旋与反气旋、锋面系统、锋面气旋。先通过“近地面风向形成示意图”的简要复习,然后指导学生将图中的两条平行的等压线拓展成两个同心圆,再指导学生在原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约90度的方向上画出另一条水平气压梯度力和该处的风向,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北半球气旋”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提出画南半球气旋图和北半球反气旋图的任务,就使学习以循序渐进地方式向纵深发展了。

    知识迁移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如上例,从“北半球气旋”的学习成果向“北半球反气旋”和“南半球气旋”的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也是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

    学习是需要启发的。如上例,教师在“近地面风向形成示意图”上通过巧妙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引入北半球气旋的示意图,这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学习新知的一种启发。而教师再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去探索“北半球反气旋”与“南半球气旋”的未知领域,就是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组讨论的任务一定要明确,任务不能太大,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一定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好在备课时能够预先准备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或问题。

    2.2“教”与“学”的活动要讲求效率

    对于本节教材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要设定出具体的学习方案,根据知识点的特点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图解法、比较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但一定要注意学习的效率。教师的讲授法对于知识的传授效率是最高的,发现法、讨论法则学习效率较低。不能将全部知识的学习都采用发现法、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他主学习与自主学习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说课时,必须说明拿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讨论(即该问题进入讨论的价值所在),对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或结论有何预见,如何应对?

    2.3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要恰如其分

    一般在教学中计算机的使用通常有五方面功效:其一,使用课件(尤其是动画)解决学习的难点,使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得直观、易于理解;其二,展示大量背景材料(文字、图表、视频音像等),供学生分析归纳;其三,创设课堂环境氛围,进行情境教学;其四,现场查找网络资料,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处理资料;其五,展示习题、板书,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在说课时,不能简单地说“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应说明本节课运用计算机的哪些功效解决哪些问题。如果满堂使用多媒体手段,势必造成知识容量过大,学习有效性下降。

    3.  说教学过程

    一般来说,“说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引入新课”、“教学过程的大致流程”、“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指导方法”、“课后拓展(巩固性练习和探索性练习)”等内容的陈述。限于时间,通常不必详细地解说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不要把“说课”当成“讲课”,也不能当成“课后反思”来说。

    引入新课的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有的采取复习引入,有的采取趣味故事引入,也有的采取问题引入,有时也可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直接问学生:“对于本节教材内容,你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相互释疑,教师再因势利导地切入主题。总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的主题是引入新课的重要任务,因此也是说课时的一个陈述重点。

    “教学过程的大致流程”通常只须简要介绍,但要说明在什么时机、用什么方法或采用什么教学辅助工具解决什么问题,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承转如何实现?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指导方法”,通常需要比较详细地说明,不仅要介绍“怎样教”,还要讲解“为什么这样教”(或者“这样教对实现学生三维发展目标有什么好处”)。这也是说课时陈述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