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活动总结范例6篇

说课活动总结

说课活动总结范文1

1、应邀到部分学校和教师进行专题交流。本学期,先后到实验二小、豫灵中心学校、实验三小、河滨小学等学校为教师做了课标培训及处理好教学的十个关系的讲座;到朱阳二小,为全校学生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漫谈》的报告;以《打造精、活、实、高的新型课堂》为题为实验小学全体教师做了高效课堂的报告。

2、利用听课机会,结合具体实例,引导教师专业成长。每次到学校听课,我都先做充分准备,从学生、教师和教研员的角度去分析教材,设想教法,在听课后的评课过程中,我总是很真诚地和老师们谈自己的看法,透过亮点给其他人以方向,针对不足说出自己的思路。肯定有据,重建有方。回单位后,我常以文字的形式把较详细的想法反馈给授课教师。

3、利用博客,建立和教师间沟通的新渠道。我的博客更新速度比较快,并尽量办的有质量。本学期,共写博文50多篇,主要是关于教学方面的内容。一些偏远地区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我都及时地认真回复,如《和万渡学校的老师交流几点看法》、《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等,老师反响较好。

二、举行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开展解说教材活动。

这次活动采取了接力解说的做法,每个教师解说一个学段的教材。从竞赛过程看,每校三个教师都能做到相互衔接,前后呼应,从整套教材的高度展示和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环节设计科学,重点突出,过渡自然。在解说中,不少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解说的效果:知识树枝繁叶茂,既有清晰的脉络,又有丰富的内涵;表格设计巧妙,既有纵向的延伸,又有横向的比较;不少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文字准确简练,录像、图片特色尽显。整个活动紧凑有序、精彩纷呈,收到了预期效果。

但由于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活动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部分教师不是解说而是“读”自己的稿子,显得枯燥乏味;还有的教师不是着眼于研究教什么,而是用大量的时间谈怎样教,偏离了解说的方向;也有部分教师解说定位不合适,自己的思想不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展示编者说明和课标条文。

2、举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经验材料评比。

3、积极参与高效课堂的打造活动。

近两个星期,按室的统一安排,我先后到实验二小、市二小、市一小、实验小学、尹庄镇、城关建设小学等听课,和教师一起交流体会,发挥了教研员的指导作用。

三、出色完成其他任务,树立了教研室的良好形象。

1、在全市中小学生诗文诵读活动中,公正的担当评委。

2、参加城关镇中心学校课改模式展示活动。

3、参加尹庄镇高效课堂示范课展示活动,和该镇教师和远道而来的宝丰同行做了较为充分的交流。

4、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活动,听了23人的讲课。

5、编辑《灵宝教研》四期,主题较为突出,选文质量较高。

6、我市部分学校积极参加了三门峡市评价课题的实验,由于我们的认真组织和扎实的工作,有四个课题顺利结题。

四、几个具体的数字。

1、本期听课40多节,备课5节,听教师解说教材23人,教师资格认定听课23人。(截至12月4日)

2、撰写教学论文及总结40多篇。写政治学习笔记5000多字。

3、在灵宝教研网发表文章5篇。

4、我主持的《小学语文层进性对话的研究与实践》被省教育学会审定为重点课题,目前实验进展顺利。

上期总结

一、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

按照室的统一安排,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学习了《科学发展观论述摘编》、《、邓小平、xx论科学发展》两本书,联系工作实际,写了数篇心得笔记,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高了认识水平,改进了工作方式,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学科教研活动

(一)习作教学设计评比

我们与3月26日在市二小召开了小学习作教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心教研组成员、各学校骨干教师200多人。经过说课评比产生出来的三位优秀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2年教师个人及学科工作总结】

志愿者教学工作总结

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总结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工作总结2010-2011学年度教师工作经验总结

城乡教师交流阶段性工作总结

说课活动总结范文2

一、梳理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由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内容繁多,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懂得归纳,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在学完整堂课后,他们对所学知识往往不能亲自做到有条不紊的归纳,即使归纳了,也不一定能够完整地归纳出要点,所以,针对以上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总结,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例如,在“多彩的现代传媒”第一课时教学总结时,教师可这样提问:“同学们,学了本节课,我想你们一定知道应该怎样来看电视吧?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对怎样看电视进行概括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简要的概括,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梳理好纷乱的思绪,

结合所学构建知识结构平台,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拓展延伸――深化课本内容

俗话说,学以致用。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中,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应用,深化课本内容。当然学以致用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用到过很

多,但是,在反思中发现,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应该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发挥各自特点和团体协作优势,避免说教式的教学和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放飞和平鸽”第一课时教学总结时,充分调动小组的合作优势,教师先不总结发言,而是先补充当今世界战争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世界并不和平的状况,然后说:“同学们,现在的世界为什么还有战争?”学生会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主动和小组其他的同学积极地展开讨论。这样通过这种小组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方式,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结束阶段不单是学习简单的“结束”,而是不断前进的过程。再如,在“自我保护不麻痹”第一课时教学总结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寻找了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我们知道了在家里不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同学们都掌握得还可以。除了在家里,在别的地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

三、学生体验――升华知识内涵

在理解内容之后,不但知识、能力要得到发展提高,而且教师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独特魅力,升华知识的内涵,以便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但教师能身临其境,而且通过自己的带动,让学生也深受感染,从而产生共鸣效果。这种共鸣效果的产生,我们可以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体验”来实现。

例如,在“在学校工作的人们”第一课时教学总结时,首先教师出示有关教师的视频或图片,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老师。看,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接着说“是啊,图片上教师正在讲课,他们讲课是那样的认真,你们是否也想当一回老师,到台前来讲一下呢?好,下面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老师讲课吧!”然后,选三位学生,发给他们每人一些资料,让他们先熟悉资料,再分别开始体验讲课。我们可以看到,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是蛮有兴趣的,但是到了后来,体验讲课的学生的表情就出现了变化,变得越来越紧张,有的脸上显现出了烦躁和畏难的情绪,有的干脆就放弃体验讲课了。教师说:“同学们,当了一回老师,你的感觉如何呢?”三位学生分别谈自己的感受,这样,通过这种体验,充分使学生情感得到了共鸣,升华了知识的内涵!

四、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对于未知事情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往往会打破沙锅问到底,非得弄个究竟。悬念,对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总结时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可以学习说书人的“且听下回分解”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学习。通过设置悬念,既保持了知识的连贯性,便于下节课的学习,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提高了学生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例如,在“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总结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胜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国后,每年的10月1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那人们是怎样来庆祝的呢?且听下回分解!”说到这里,我想,很多学生会充满了期待,会很积极地学习,效果会很好。

总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总结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方法,

使课堂教学达到完整和谐、令人回味的效果!

说课活动总结范文3

语文课堂的40分钟由语文教师主宰,但不能为语文教师独霸。教学活动的全部,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为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时间总量上深考虑、加限制,在课堂时间总量的分配上大胆革新。

深考虑

课堂教学要真正把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就必须认真对待一个看似极平常的问题:保证“教”的时间还是保证“学”的时间?一些教师(既有青年教师也有中老年教师)常常感叹:“要讲的太多,要说的太多,40分钟太少。”“也知道要让学生动起来,多说多想多练习,就是没有时间。”于是,教师说不完的话,问不够的问题,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设计的教案完不成?压学生的训练。在四川某市听课后,请我评议,我只提供了一个数据:40分钟内执教教师提问共83次。老师急了:“未必我每分钟提两个问题?”看了课堂录像,她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说:“以前以为多问就是启发式,结果只是‘假打’。”又一次,在湖南某市听课,课堂内教师安排了不少学生活动的环节。评议时我照样提供了一组数据:“现在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长达千字的课文只给了10秒钟;“请同桌的同学议论一下,怎样给课文分段,说说每一段的主要意思。”——更惨,6秒钟收摊!又是“假打”。要强化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量,首先要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需要我们从很多方面进行深刻思考。思考内容与结果,这里不再赘述。

加限制

在湖北某市听课了解到,他们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硬性规定:学生课堂内的自学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这20分钟内,教师不能有一句集体指导的话,只能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另外,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的时间规定在10分钟以上。从表面看,学习活动占教学时间总量的四分之三强。不管这种限制存在些什么问题,但对目前小语教学现状而言,这种作法毕竟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结果,这项实验的“快者快学,慢者慢学,不能让快车等慢车”的指导思想,至少得到时间上的做主,在按照大纲教材要求保底的基础上,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同时,教师必须充分备课,用惜墨如金的精神,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以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当然,“加限制”不能搞成形而上学,教师当讲时要敢于大胆讲,哪怕多用一点时间。

二、训练总量的再分配

课堂学习活动的总量需要开发,除了时间总量的再分配以外,还得搞训练总量的再分配,用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要提高学习活动和训练活动的含金量。听了不少课,总的感觉是:课堂上重视训练的现象已不鲜见,较之旧的课堂教学结构,可算是一个大的进步。但是,在训练总量的分配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重读轻写,重说轻听,重操作轻思维;第二个方面,重共性轻个性。

重读轻写

有人讲:“小和尚念经就是要念。”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十分重视让学生多读 ,似乎只有一班“小和尚”念经,才是真正的“训练课”。以朗读为例,一位教师在一次课中让学生全文朗读、分角色朗读、选段选句朗读多达二十余次。多读,当然是好事。但是,无指导的读真的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么?那么,设置小学语文课有何用?我认为,读中一定要有指导,这样的读,才能称为学习活动。这位教师也注意了训练的指导:“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情感读?”但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情感,怎样读才能表达这种情感,一字不提,读了半天,还是那个样。写,就更少了。几乎所有的写(这里仅指动笔,而非写作),都由家庭作业承包了。抄写生字词语,填空造句,段意中心,一古脑推给课外。学生错别字多,句子不通顺,不知与此有无干系?看来,在学习活动总量中,读与写,需要进行再分配。

重说轻听

说的训练比较多,让学生能说会道的确是好事,但听力的训练也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要是课堂中看到谁在进行听的训练,那真要赞叹一声难能可贵。“要专心听讲”,已是教师的口头禅,但怎样才能做到专心听讲,却无指导与训练,充其量来一句“不要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在省内某县,一位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的环节:一道思考题,同桌左边同学说给右边同学听,教师再请右边同学把听到的意思先说出来,然后加评论。课堂出现了花絮:左边同学起立说右边同学说的不是他的意思,引起听课者一番善意哄笑。好得很!这的的确确是在进行听的训练,同时还有听的品质训练。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暂不让学生回答,先进行其他活动,再请学生说出刚才听到的两个问题,然后进行评议。这样除了强化“记忆”,也是训练“听要专心”的好形式。

重操作轻思维

一说学生学习活动,往往就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外部操作活动,听说读写,热闹非凡。但对内部思维能力的启动,一般因较难把握而不进行训练。思维活动,是学习活动的重头戏。思维在头脑中“无声”进行,我们都可通过“有声”把它外现出来。一位教师每提一个问题,都让学生把思维过程小声念出来,通过组织语言来组织思维,来提高思维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可惜这样的训练也见得太少。

因此,我主张:在读与写、说与听、操作与思维等方面,应在课堂学习活动的总量中进行再分配。

说课活动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主题研究观课议课主题研讨资料积累

主题研究是指教师围绕课程实施中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主题,组织合作团队,通过理论学习、课例研究、围绕主题的交流研讨,以及后续连环跟进等研究行动,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达成共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在主题研究活动中的行为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参与活动的教师层面来讲,过去在参与教研活动之前,不知道作课教师要讲什么内容,听课、教研带有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漫无目的。听课后的研讨单纯在评价作课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指导、课题的引入、板书设计、作业的设计等,可以说是无所不容,可细细品味,又什么都没有说透,参与活动的教师做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地置身事外,就课论课。并且活动过后没有后续活动的跟进,没有深入的反思研究,对教师今后的教学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和价值,教研活动高耗低效。

而在有主题的教研活动中,从主题的提出和确立,教师就开始参与其中。主题的选择可以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也可以是教学中的实践创新。主题确立之后,就是同组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学习笔记,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或者专家进行讲座等,这是一个积累认知的过程。不只是执教者要认真学习研究,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都必须提前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在集体备课、观课议课时有共同的话语和不同的见解,进行理论学习,可以为以后的议课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孔子说过:“不忿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名言,愤与悱是内在心里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愤者,心求同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然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教研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必须对所确定主题有了相当程度的思考之后,教学研究活动才会收到实效。

接下来就是集体选择课例,付诸行动的时机了。集体备课之后,推举一位教师代表实施。大家带着学习交流的成果深入课堂,观课议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研讨,讨论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与否,讨论制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观课教师是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主人出现,并不是单纯的评价作课教师的行为。课例的观摩研讨之后,参与活动的干部教师就前段的主题研究活动进行反思,考虑还有那些后续行为跟进,直到大家达成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最终策略。以上一系列的行为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研究活动模式。

课例后的主题研讨是活动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主题研究活动是否走过场,能否落到实处,能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首先,主持人用方向性很强的语言引领主题发言,然后就是授课教师和观课者进行对话研讨。以前的评课类似于终结性评价,教师准备了,讲完了,就接受大家的评议,有的说好,有的说糟,或者当面说好,心里说糟。议课不是下结论,不是单纯地使听课者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是解决问题,不断地对所提问题进行质疑,并且关注解疑问难的过程。如:课堂上发现授课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效果不明显,自己就要首先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思考?怎么设计?这样设计效果如何?同时,还可以问一问授课教师:对于这个环节原来你是怎么设计的?今天怎么会这样设计?原来那样设计效果如何?今天做调整后感觉如何?今后再上此节课会再做什么调整?为什么这样做?像这样不断地追问,不断地思考,我们的议课主题才会不断深入,议课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2011年11月,我在一所农村小学听了一节五年级语文课《新年来了》,这是一首诗歌。这是一节很朴实的课,没有多媒体,没有各种形式的表演,课堂上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授课教师把课的重点放在了理解感悟诗歌的内容上,如何利用好文本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节奏和美感,却没有体现。课后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肯定了课堂的亮点,指出了不足,并且提出了自己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困惑,研讨活动主题鲜明地围绕现代诗歌的教学展开,是真实而鲜活的,得到了所有参加教研活动老师的充分肯定。

反观当前教研活动中议课评课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现象:(1)评课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浮光掠影,浅尝辄止。(2)顺情说好话,盲目称赞,形势一派大好。(3)评课注重星星点点,不深刻,没实效。(4)只肯定现象,缺乏方法的探索。缺乏问题的质疑,缺少研讨的氛围,趋于走过场。

因此在议课时,要力避这样几种情况发生:一是远离或游离主题的议课。议课者无视研讨主题的存在,信口开河的评说一通,不能切中研讨主题。二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议课。评课者在观课过程中原本就没有议课发言的思想准备,只是想听一听别人怎么说。在要求发言时就三言两语敷衍了事。三是按照过去的习惯议课。评课者或只说课的优点,或只说课的缺点,或轻描淡写地提一点建议,不能按研讨主题的需要议课。四是重复别人的评课意见。议课者在议课时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只是重复一番别人说过的话,或干脆说同意上述老师的意见等。

我们要通过对教学细节的分析深入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学策略的改进,并在广泛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后续行为跟进的一些具体策略和措施,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推广成功经验。

说课活动总结范文5

【关键词】:说课活动,科学性原则,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基本原则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人员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是把教师的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授课前的实践演习;是教师在独立备课基础上,向同行系统的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是加强课堂教学研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和其他形式教研活动的开展一样,也应该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

一、科学性原则是说课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正确、透彻。说课中,教师不仅要从微观上弄清弄懂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准确无误,更重要的是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本节课教材内容在本学科、本年段的地位、作用以及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2、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说课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分层次的、客观、准确的分析学情,为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教学目的的确定要符号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学目的包括本节课的总目标与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发展智能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其确定都要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要有切实可行的落实途径。

4、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说课中,教师既要说清本节课的总体构想以及依据,又要说清具体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关于重点、难点知识的教法设计的构想及其依据,使教法设计思路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说课活动的灵魂

说课是说者向听者展示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说课活动中,说课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1、说课要有理论指导。在说课中对教材的分析应以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对学情的分析一概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法的设计应以教学论和学科教学法为指导,力求所说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意到对教法本身的探索、积累与运用,而忽略了将其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使之系统化、规律化,因而淡化、浅化了教学实践的功能。说课中,教师应尽量把自己的每一个教法设计上升到教育、教学、理论高度并接受其检验。

3、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在说课中,既要避免空谈理论,脱离实际,“放之四海而皆准”;又要避免只谈做法不谈依据;还要避免为增加理论色彩而张冠李戴,理论与实际不一致不吻合。要做到理论切合实际,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

三、实效性原则是说课活动的核心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有其鲜明的目的。说课活动也不例外。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实效性”就成了说课活动的核心。为保证每一次说课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大体上,说课可用于检查、研究、评价、示范等几种目的。一般来说,检查性说课主要用于领导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研究性说课主要用于同事之间切磋教法;评价性说课主要用于教学评比、竞赛活动;示范性说课则是为了给教师树立说课的样板,供其学习、参考。在开展说课活动前,首先要明确目的,也就是将要开展的是哪一类型的说课活动,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2、针对性强大。这主要是针对检查性、研究性两种说课活动而言。检查性说课一般来说主要针对以下问题: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研能力;研究性说课应主要针对承上启下的课节、知识难度较大的课节、结构复杂的课节以及同科教师之间意见分歧较大的课节等。只有加强了说课的针对性,才便于说课人和评说人的准备和对问题的集中研究与解决。

3、准备充分。说课前说课人、评课人都要围绕本次说课活动的目的进行系统的准备,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说课人还要写出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说课稿。

4、评说准确。评说要科学准确,指导性强。说课人说完之后,参加评说的人员要积极发言,抓住教学理论上的重大问题和教学中带有倾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评说。主持人还应该将已达成的共识和仍存在分歧的问题分别予以归纳总结,以便在教学中贯彻执行或今后继续进行研究。

说课活动总结范文6

一、立足实践,抓住矛盾,引导教师发现与聚焦教学问题

众所周知,教学实践是教学问题产生的土壤。小课题研究正是一种基于解决教学问题的,经历教学问题的提出与归因、问题解决策略的思考与实践以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分析、提炼与总结等过程的实践研究方式。因此,关注实践,从实践中发现与聚焦教学问题,是形成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小课题的基本思路。

比如,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受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此时却又发现,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与自身的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理念正确”到“行为合理”之间,不是一步到位的,是需要经历一个“理解―内化―应用”的实践与改进过程。随之产生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去研究与解决。课题“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便是这样提出来的。

我们知道,“过程目标”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是与“结果目标”相对应的新课程核心概念之一。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仅仅关注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习得等结果性目标显然已经不够,需要将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数学思想的丰富与活动经验的积累等过程性目标的达成作为新的追求方向。于是,作为在一线的新课程实践者――教师必须思考诸如:什么是“过程目标”?“过程目标”与“结果目标”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关注“过程目标”达成的数学活动该如何设计,又该如何落实等教学问题。我们正是在以上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基础上发现,聚焦“体现‘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是解决以上诸多问题的关键。于是,提出了“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期望通过研究,解决前面提到的一系列问题。

从此课题提出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基于“理念”与“行为”间矛盾思辨的问题发现与聚焦方式,也是教师思考教学问题的基本方式,是教师研究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会从矛盾处思辨教学问题,在教师研究力的培养中极为重要。

二、分析问题,明确目的,引导教师结合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教师研究力的提升,一个典型表现即为研究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恰当运用。小课题从“问题”到“课题”的提炼过程,一是对“问题”进行归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进一步明确目标、选择研究方法的过程。

在对“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问题基本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理论思辨层面的问题。如:“过程目标”的内涵是什么?“过程目标”与“结果目标”的关系如何?等等;一类是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如:体现“过程目标”达成的数学活动如何设计?突出“过程目标”的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点是什么?等等;还有一类是反思实践效果层面的问题。如:设计了突出“过程目标”的数学活动后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坚持了以体现“过程目标”的数学活动设计与实践之后,学生在“过程目标”上的达成度如何?等等。

问题类型的不同,研究与解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理论思辨层面的问题,一般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或理论研究的方式进行,对核心概念进行思考推断,给出定义。如“过程目标”的内涵理解,我们通过深入阅读课程标准及相关文献,描述了相应的特征:与“结果目标”关注学生习得“数学的结论”相比,“过程目标”是以帮助学生体会、感受以及经历“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形成一定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为重要内容的。而对“数学活动”概念的思考,我们又给出了相应的定义:“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为完成学习数学知识、习得数学技能、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提高数学素养而采取的行动。”

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则是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以课例研究的方式,从“经历”“体验”“探索”等三个特征词出发,根据相关内容特点进行设计与实践研究,从而形成了“经历”“体验”“探索”三种类型特征的典型数学活动案例。

反思实践效果层面的问题,则可以采用观察、调查的方法,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用数据说话,体现研究的成效。如笔者组织进行的“基于‘过程目标’达成的测评”,便是采用了颇有针对性的试题测量与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的。

三、回归实践,突出实证,引导教师设计并实施扎实的课题研究活动

教师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实践,小课题研究也不例外。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思考基础上形成的方法策略,也只有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才能看出能否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因此,引导教师回归实践,结合实践设计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并实施,同样是培养教师研究力的重要过程。这在我们进行的“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我们在该课题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两种类型的研究实践活动。

一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因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过程目标’的数学活动设计”,所以关注数学活动设计,将数学活动实施于课堂,是我们首先要做好的事情。因此,自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围绕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的研究活动不下20次,涉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多个知识领域,关注了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中的数学设计,强调从儿童经验出发,重视活动设计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如我们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设计的两个数学活动:①从“一个点”到完整“角”的认识活动;②从平面图形“角”的认识到长方体盒子(物体)上“角”的认识活动。便是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设计的(调查人数为10人,调查结果如下表)。

呈现“角”这个字,请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角”? 看到“角”想到货币中的“角”的有7人;说三角板上有“角”的有4人,说长方形上有“角”的有2人;想到墙角的有2人,想到牛角的有1人。提供三个角的图形,问学生是否认识。

三个角的图形,没有一人认识针对听说过“角”或者见到过“角”的学生,请其在一张梯形纸片上找出角,并指出是哪一部分。 说梯形纸片上有“角”的有3人,但指出时,仅仅指着顶点观察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指出“角”。 说长方体盒子上有“角”的有3人,指出时,同样仅仅指着顶点。

课后又做了相应的“后测”进行对比分析。

显然,这样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因为研究过程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研究活动强调实证,不仅可以引导教师深入解读教学内容,思考教学策略,解决教学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提升他们的研究力。

二是目标达成度测试评价研究。在课题“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的研究中,我们不仅关注活动设计,同时也重视对学生“过程目标”达成状况的调查测评,经常在一个阶段的学习(有时是一个单元,有时是几个单元)之后,对其在数学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形成状况等方面做测试评价。

当然,此时的测评与传统的考试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设计的“过程目标”测评,将“过程目标”的考查放大,强调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分析考查学生的思维状态,从而观照“过程目标”的达成度。如2014年下半年,我们对四年级学生进行的“过程目标”测评中设计的一道测试题。

[以下哪个地方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公顷?( )

A.1个篮球场的面积;B.1间教室的占地面积;C.南湖区的占地面积;D.1个操场的占地面积。

我是这样想的:]

本测试题考查的内容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测量知识。目标有两个:一是考查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水平,二是描述1公顷的空间大小水平以及量感建立的活动经验形成水平。这一问题在完成过程中,不仅需要选择正确的答案,同时也需要说明选择这个答案的理由。说理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状态与活动经验形成状态的具体反映,从而能够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内容的认识与掌握水平。

因为测评重点在于“过程目标”的达成状况,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对如何编制“过程目标”测评题需要有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有经常经历测试题的讨论与调整过程,这对教师思考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和研究力的提升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反思,及时提炼,引导教师学会总结教学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为后续实践所采用

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教师研究力培养,除了关注引导教师做好对问题的发现与聚焦、研究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之外,还需要引导教师做好对解决教学问题过程的反思,总结提炼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等工作。因为以推敲文字的过程反观研究活动的价值,同样是提升教师研究力的重要方面。当然,小课题研究的反思方式各有不同,其中整理研究课例与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是两种最为基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