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日记范例6篇

写一篇日记

写一篇日记范文1

据 老 师 的 规 定 , 每 天 一 篇 日 记 是 少 不 了 的 , 每 天 一 篇 日 记 看 起 来 很 简 单 , 其 实 很 难 做 到 , 一 天 一 篇 , 一 个 星期 就 是 七 篇 。 我 已 是 搜 肠 刮 肚 了 , 可 就 是 没 有 素 材 。

老 师 说 作 文 的 素 材 要 从 生 活 中 找 , 可 是 我 的 生 活 乏 而无 味 , 我 的 作 文 的 米 从 哪 里 找 呀 ? 所 谓 “ 巧 妇 难 为 无 米 炊 ” , 就 算 我 的 写 作 水 平 再 高 , 没 有 素 材 , 也 是 写 不 好 文章 的 。 乏 而 无 味 的 生 活 , 每 天 一 篇 的 日 记 , 榨 干 了 我 的 脑 汁 。

写 作 就 像 打 乒 乓 球 , 要 会 发 球 , 也 要 会 接 球 , 我 的 日记 是 开 了 头 却 结 不 了 尾 的, 也 就 是 虎 头 蛇 尾 。 每 到 这 种时 候 , 我 会 低 着 头 对 着 日 记 本 说 : “ 唉 , 今 后 的 日 子 怎 么办 ? ” 这 也 许 是 一 句 耐 人 寻 味 的 话 。

写一篇日记范文2

关键词: 思维导图 词句教学 语篇教学 写作教学

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中对思维导图是这样定义的:“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用钥匙。思维导图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托尼·巴赞,1998)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英语教学中,该怎样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笔者结合现行教材中的词句、语篇、写作这三个板块来谈谈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巧用思维导图助学词句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一向是英语教学最常规的教学原则。同时可见词句应该是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语言知识的有效应用,都离不开词句的积累。笔者发现我们现行的《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词句学习板块,学生们在这一板块中将要学习6-8个单词及1-2个句型。这些词句并没有内在的关联性,如果让学生记忆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即便记住也会很快遗忘。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一点笔者尝试把思维导图和词句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构建起清晰的词句体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笔者以《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8 Open day为例来谈谈如何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词句。该单元重点句型是What’s in/on...?及用There be句型做出应答。单词板块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单词有:chair,blackboard,picture,computer,bookcase,music room,office,playground。从这些单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物品存在于教室,有些物品存在于电脑室,涉及面很广。如果每个单词都通过创设独立的小情境来教学的话,就会使本已凌乱的单词更凌乱,影响到学生对词汇的群体式自我建构。笔者尝试通过以下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生成清晰的词句体系。

笔者通过我们学校的open day这一情景引入,同学们该如何带领参观者参观我们的校园。此时呈现思维导图的核心school。通过让学生们进行讨论确定出参观点分别有:classroom,computer room,library,music room,art room,playground,office。此时围绕school这一核心延伸出7个参观点。其中music room,playground,office,computer room,art room作为新词进行教学。接着围绕本单元重点句型What’s in/on...?There’s /There’re...进行7个参观点的问答。该环节中分别在classroom,computer room,art room,library这4个参观点中延伸出新词blackboard,computer,picture及bookcase。运用思维导图来组织词句教学,使得教学活动既有单一的思维过程,又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较高级的复合型思维活动,从而使零散、机械的词句变为清晰、群体式的词句体系。

二、巧用思维导图助学语篇

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学习中,学生开始慢慢接触到了一些语篇。语篇较低年级时接触到的对话来说篇幅长,内容多。很多孩子看到如此冗长的文字就产生了惧怕心理,对英语学习慢慢丧失兴趣。思维导图恰恰可以使教学删繁为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语篇阅读的层层推荐,思维导图由粗线条到细线条,使得整个语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语篇的脉络,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笔者以《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At Christmas为例来谈谈如何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语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西方节日文化,在此基础上学会使用句型This...is for...为家人、朋友们送礼物,并会使用句型Who is...from?来询问礼物是谁送的。针对这一语篇,笔者设计了以下思维导图。

1.初听语篇抓住核心。学生通过听语篇抓住语篇的核心是圣诞节,于是呈现思维导图中的圣诞树。接着通过与学生的自由交谈聊到圣诞节要互赠礼物,此时思维导图中出现5个礼物盒。

2.初读语篇抓住大意。学生带着问题读语篇,找到语篇中所提及的礼物有哪些,此时教师逐一在5个礼物盒上写上礼物的名称。

3.精读语篇掌握细节。学生带着寻找礼物是谁送的,送给谁这两个关键问题寻读语篇。最后完善整个思维导图。

4.借助思维导图复述语篇。有了清晰的思维导图,学生进行语篇的复述就简单多了。思维导图不仅能给予复述环节上的提示,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能依据自己的能力结合思维导图进行不同层次的转述,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巧用思维导图助写作文

小学五、六年级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英语习作技能。对于刚学的孩子来说真是有些无从下手。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孩子不知该围绕主题从哪些方面着手。笔者认为英语习作前先带领着孩子们列一个写作提纲是个不错的方法。思维导图在此发挥了写作提纲的作用。笔者以《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2Ben’s birthday为例来谈谈如何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写作。该单元以本过生日为主题,同时生日又是每位同学都经历过的,所以这是个很好的学习写作的题材。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提到生日,什么是一定要交代的?学生发现介绍自己的生日在什么时候是必不可少的。接着教师让学生体会过生日心情如何?学生就脱口而出了我们所学的词happy,excited。此时老师就把When’s your birthday?及反应心情的词happy,excited写在蛋糕的最高层。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聊聊在生日那天可以做些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可以:have a party,go to KFC,go to a farm...教师又接着追问,具体又可以干些什么呢?感受如何呢?教师边问边把学生生成的答案写在蛋糕的第二层。

最后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生日那天我们为什么会开心呢?除了可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同学们找到了关键词present。我们可以介绍自己收到的礼物。可以介绍礼物的哪些方面呢?学生说可以介绍礼物是什么,谁送的,礼物什么颜色,可以用来干什么,是不是喜欢。教师同时把生成的词句写在蛋糕的最下一层。

写一篇日记范文3

大家都知道对语文教学制约、影响最烈的因素是“中高考”,对教师成绩评价的标准是分数。迫使我们语文教学不能按自身规律进行,教师、学生违心地跟着“分数”这根指挥棒转,教师和学生一起在题海里苦苦挣扎。他们找不到方向,找不到乐趣,让原本应该最幸福和快乐的语文课堂枯燥乏味了。这些语文老师原本有热情、有智慧,但是如今他们智如枯泉,没有泉水,只有泪水:为自己而流,为学生而流。

如何让学生学语文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追求、学有方向、学有快乐,不浪费青春?如何给他们的青春输入更多的正能量呢?我建议构建以“识字”、“读书”、“做文章”为主体的课堂。

先看识字,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什么非常火,除了娱乐外更多的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求知和热爱,首先是内容,汉字听写,我们小学的语文课天天有,初中少了,高中稀了,大学没有了,然后到了社会觉得真遗憾,就有了《听写大会》火了;然后从形式上看,是比赛,我很喜欢体育,那你争我赶的情形着实让人兴奋,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可以呢。这个听写大会主要是赛的字形都这么火,我们再加上字义,字的结构安排等等,那么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是语言专家来担任读词考官,我们还可以聘请优等生进步生担任读词考官,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是怎么样呢?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每个学生参与,领略汉字之美:认识目的的美,认识过程的美,认识结果的美。我们期待着,学生们期待着,语文课堂期待着……

再谈阅读。我们提倡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重要的文章一定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样精读。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其他著作,即略读。书读得多,知识丰富了,自然领悟到写作的方法,于写作大有益处,这就是杜甫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堂上,根据要求找句子读,根据情境有感情读,根据喜好推荐读……还可以根据内容复述着讲。叶老说:“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这里强调的是学生听学生说的训练也不可缺。

青少年的记忆力强,我们语文老师要推荐一部分古今优秀诗篇和散文,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中国优秀文篇诵读大会》。古今语文名家都很重视一个“熟”字,读书和做饭等手艺一样也是“熟能生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让中学生背诵一些名篇佳作吧,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灵性和修养是大有益处的。

最后谈写作。写作是我们语文课堂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我们要求学生一是要勤动笔。“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我们以最常见的指导学生作日记为例:首先引导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让他们觉得日记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引导他们写下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青春年华所特有的阳光雨露、冰风暴雨,其意义不仅仅是记载事情,而是一段难忘的回忆,或顺畅、或坎坷、或阳光、或风雨,都是他们可以记载的生活。然后引导交流,可以是老师推荐读,学生读,学生推荐读。最后要总结写生活的技巧:为什么这篇日记吸引人,为什么那篇日记让老师感动,我推荐你这篇日记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总结可以是老师做,也可以是学生做,我想这样学生得到影响应该是终生的。

二是要认真改。对我们的批改提出要求,对作文不合格的学生要重写旧题,直到“得窍”“文必日进也”。我要求学生写作文,首先你要画出你认为你文中的亮点,美名:毛遂自荐,然后请几个同学互改互评找亮点,美名:火眼金睛。我最后再来裁定:几篇美文华山论剑。这样写作文,你让他们不认真准备难,不认真写难。

写一篇日记范文4

一.日记有利于学生亲近教师、亲近文学

日记是学生情感的窗口。学生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倾诉到日记中,语文老师浏览学生日记时能很容易地了解到学生的生活动态、个人喜好和情绪波澜。如果这时老师能和学生一起分享或分担,通过贴切机智的评语,表示对学生的理解、对学生的关心,那么学生就会对老师增加好感,更愿意将心里话表露在日记中。这样良性循环,师生距离得以拉近。而学生一旦亲近了自己的老师,就会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喜欢语文,喜欢文学。

二.日记有利于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现在,学生的作文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农村初中,有的学生连简单的句子都写不通顺。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读写脱节,写作量太少。《新课标》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多少?很多情况是,学生一学期只写六七篇作文,平时再无其他练笔。如果要求学生写日记,就可以促进读写结合。而由于写日记提供了较多的写的机会,学生有可能把课文里学到的各种词汇、写作方法运用到日记中,学以致用,熟能生巧,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三.日记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写日记不是记流水账。学生必须留心自己的生活,从中撷取可供书写的人和事。这就要求学生一边生活,一边要进行认真观察,并在观察中思考。日记训练迫使学生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寻找写作素材,去筛选,去分析,去构思。长此以往,无疑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四.日记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和生活体验

写一篇日记范文5

一、认真备考,意义不凡

1.默写的好坏容易影响考生心理。相对于其他题型,默写是否得分考生更容易心中有数,一旦失分,会使其心生遗憾,再加上语文又是第一科,简单默写题的失利势必影响考生情绪;反之,默写无误,定能增强信心。

2.默写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高考古诗文默写严格要求考生能准确无误地书写,不能出现添字、漏字或错字的情况,这势必要求考生平时就必须养成并保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读文、规范书写、细心作答。

3.默写有益于学生练笔撰文、陶冶情操。高中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都是名家名篇,文章语言优美、思想深邃,是学生写作学习的范本。认真复习默写,不仅仅是考生拿到8分的保障,更是提高古诗文鉴赏水平及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考题分析,心中有数

自2005年江西卷自主命题以来,其中“默写名句名篇”这一考点,在题型设计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继承性和发展性,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上:提醒考生复习不能投机,光靠猜题押题是不行的,平时就得“地毯式”复习,稳扎稳打,达到“篇篇落实,句句正确”的要求,特别留意名篇中的非名句,非名篇中的名句。

2.选文上:虽然所有篇章都在课本要求背诵的范畴之内,但是跳跃性大,诗词文赋均有涉及,考生备考时不能只盯着易背的诗词,更要重视经典散文,以防因遗漏而失分。

3.题量上:因分值的增大,题量由最先的“3题任选2题”变为“4题任选3题”、近6年稳定的 “5题限选4题”。这种形式给了考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体现了新课标的一个方向。

4.分值上:4分6分8分,江西卷在全国的同类题目(古诗文默写题)中赋分最高,高考这根指挥棒,引导考生关注中国古典文化的现实意义显然值得深省。

三、备考策略,有的放矢

1.领悟含义,区分同音异义字。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尤其要重点把握,结合其特定的语境,不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理性的思考,更能有效区分同音异义字,降低出错率。

(2013・江西高考)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形骸:人的形体、形迹,记住了此点,那么“形”就不会写成“行”。

2.记准字形,区分同义异形、形近异义字。同义异形、形近异义字对学生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在复习时尤其要高度重视,因为这恰恰又是命题者设陷所在的。

(2008・江西高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荫”易误写成“阴”。

3.读准字音,牢记字形。考生读文,最基本的应该读准字音,特别注意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和声调,谨防因读错音而写错字。

(2011・江西高考)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很多学生因“既”“即”不分而失分。

4.熟悉文言现象,留意通假字。通假字虽是古人写的错别字,但是在默写中,若把通假字写成本字,也属于误写,不得分。

(2012・江西高考)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畔”易写成“叛”。

5.留心语序。一部分考生读文往往只是观其大略,背诵有口无心,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的顺序颠倒,白白地丢了分。

(2006・江西高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玉生烟”易写成“生玉烟”。

6.关注细枝末节。一部分考生常常粗心大意,因邻字而受干扰或是遗漏虚词。默写要求恰恰又非常严格,所以提醒考生复习时,须字字看清楚,不写错别字,尤其不能忽略句首和句末虚词。若因细节错或漏而导致失分,遗憾无穷。

(2009・江西高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霭”形旁是“雨”,而非“艹”。

写一篇日记范文6

[关键词] 《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元话语;新闻报道

一、引言

元话语 (metadiscourse)是指用于组织话语、表达作者对话语的观点、涉及读者反映的一种方法。它在语篇中发挥着组织语篇、引导主题内容、提示命题等功能。元话语概念是由哈里斯于1959年提出的。此后,威廉斯 (1981)、凡达?考普尔(1985)、克里斯莫尔 (1989)、海兰德 (2000,2002,2005)、海兰德和赛(2004)等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元话语的运用因文体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研究新闻报道中的元话语运用不仅可以揭示新闻报道体的语篇风格,还可以揭示该报纸的读者意识和文化取向。

二、研究文本说明

本研究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各选取12篇关于中国航天大事报道的文章,时间跨度为1995年至2009年。其中源自《中国日报》的文本字数为7463,篇章幅度从423到700不等;源自《纽约时报》的文本字数为7360,篇章幅度423至790不等。选取相同数目的篇章以及长度类似的文本是为了确保可比性。由于元话语的使用分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因此本研究采用人工手段的统计方法。

三、元话语分类

在元话语的研究历程中,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元话语进行了分类。海兰德和赛(2004)认为把元话语分为引导式和互动式两类更能反映元话语的本质特征。本研究采用海兰德和赛的分类模式,该划分模式如下表所示(海兰德和赛,2004:169):

引导式元话语包括用来组织、构建篇章内容的过渡标记和框架标记、表文内信息的回指标记、表文外信息的言据标记、解释概念的语码注释语等。引导式元话语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知识的评估,并引导读者按照作者的意图去理解文本的内容。互动式元话语包括表达作者对命题不确定性的模糊语、增强命题确定性的增强语、表达作者对命题态度的态度标记、作者以第一人称出现在篇章中的自称语、作者把读者牵涉到篇章中的介入标记。这些手段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命题的评估,体现了作者和读者的亲疏关系以及读者的参与程度。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考察研究文本,标示语料库中的元话语身份,我们得出了以下统计结果:引导式元话语数量(每7000字)

对以上统计数据的讨论:

(一)两份报纸的引导式元话语数量都远远超过互动式元话语,这是由新闻语体的特征决定的。新闻报道是传递客观事实信息的过程,它要求作者隐身自己,不发表对事件的观点或看法,仅局限于“告知”读者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等。如果作者报道具体事件的同时,又现身其中,对事件加以评说,那么新闻报道将不成其为新闻报道,而是成了时事评论。

(二)就引导式元话语而言,《中国日报》的言据标记是《纽约时报》的两倍多,考察发现《中国日报》大量使用“根据……”,“……说”等等,这说明该报纸更注重构建新闻报道的读者信任度。其次,《中国日报》的语码注释语略高于《纽约时报》,我们认为这和报纸的读者群有关。《中国日报》的读者群体包含了大量的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针对这样的读者群体,作者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对某些复杂的概念加以解释。另外,两份报纸的大量语码注释语用来解释某个名称(如人名、地名、机构名等),这也是新闻报道元话语运用的特征。再者,就过渡标记而言,《中国日报》却远远低于《纽约时报》,我们认为《中国日报》新闻撰写人员可能多少受到了读者责任型的汉语的影响。两份报纸的框架标记为零,回指标记也只有两个,这与新闻写作具有既定模式有关。

(三)互动式元话语标记中的模糊语用来表达对命题的不确定因素,即便如此,《中国日报》的模糊语更多体现的是对未来事件的推测,而《纽约时报》则存在煽动中国威胁因素。如:

中国希望在2007年进行太空行走,届时可能吸收女宇航员进入下一批宇航员候选名单,…… 《中国日报》

实际上,互不信任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太空竞赛。 《纽约时报》

增强语的作用是与模糊语相对的,用来增强命题的确定性。通过考察部分增强语,同样,《纽约时报》还是暴露中国的要素,虽然新闻报道要求客观中立。这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说法:元话语研究能揭示投射到文本中的作者的态度(海兰德 2005:4)。然而,《中国日报》中的增强语往往体现的是对成功事件的民族自豪感。

由于新闻报道是规范性很强的语体,作者本身是不能体现在话语中的,也不需要与读者讨论互动,因此态度标记、自称语、介入标记一般不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但是以上对模糊语和增强语的考察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作者对事件的态度。

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中国航天大事新闻报道中元话语运用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新闻报道语篇具有固定程式和要求,基本不出现框架标记、回指标记、态度标记、自称语和介入标记。而为了构建读者的信任度,新闻报道频繁使用言据标记,同时考虑到读者的需求,需要大量语码注释语来解释名称。另外,报刊所在国的母语可能会对过渡标记语的运用产生影响。再者,本研究通过对比两份报纸的模糊语和增强语还发现两份报纸对相同事件的报道却存在明显不同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莫尔. 与读者的对话:元话语作文修辞行为[M]. 纽约:彼得朗出版社,1989.

[2] 海兰德. 学科话语:学术写作中的社会互动[M]. 伦敦: 朗文出版社, 2000.

[3] 海兰德. 权威和隐身: 学术写作中的权威身份[J].语用学杂志,2002,34(8):1091-1112.

[4]海兰德和赛. 再论学术写作中的元话语[J]. 应用语言学, 2004, 25(2): 156-177.

[5]海兰德. 元话语[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2008.

[6]凡达·考普尔. 元话语探究性研究[J].大学写作与交际, 1985, 36: 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