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综述范例6篇

论文综述

论文综述范文1

检索免费,但是需交费方可阅读全文。检索时进入网址点击右上角的高级检索,进入检索页面,在检索输入栏中输入关键词,点击检索即可检出需要的综述论文。EngineeringVillage平台EngineeringVillage平台就是Ei检索平台,是荷兰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旗下一员,致力于为工程师、科研以及技术人员提供工程科学数据库的信息和文献检索平台。内容包含了5100多种的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EngineeringVillage具有综述文章的检索功能,进入检索平台后,点击页面上方的快速检索(QuickSearch),进入页面后,在检索框中输入要检索的关键词,点击限定栏下的Alltreatmenttypes,出现下拉式菜单,选择Literaturereview,单击“检索”,检出的结果就是所需的综述类文章。PubMed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是一个关于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方面的摘要和参考文献的免费数据库[5],可检索4600多种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专业期刊。网站地址为,在检索输入栏中输入检索的关键词,点击检索,页面显示检索结果。在页面的左边有限定选项,在文章类型(ArticleTypes)下点击Review,即可把综述论文从其它的论文中筛选出来。MEDLINE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是权威的医学文献数据库,可检索自1965年以来5500多种医学类期刊发表的论文,覆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医疗保健等许多领域,是检索国际医学文献的首选数据库。有很多出版商获准转换MEDLINE数据库,如:OVID-MEDLINE,EBSCO-MEDLINE和OCLC-MEDLINE等,下面以OVID-MEDLINE为例说明综述文章的检索。在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模式下都可以检出综述类文章。在检索框内输入要检索的关键词,用鼠标点击检索栏下的限制检索(limits)选项,展开后会出现很多限制项,在综述文章(ReviewArticles)前点击选择该选项,限制检索还可以限制检索的主题范围等,检索者可以根据需要缩小检索范围,然后点击检索即可将综述论文检索出来。

在检索出结果页面的左侧有一些限定选项,可以缩小检索的范围,在Methodology项下点击LiteratureReview,页面返回的结果即是要检索的综述文章。国会听证会美国国会听证会通常被科学研究人员所忽视,但是其包含丰富的信息资源,国会的调查和监督评述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很多学科领域。当美国国会希望获得任何情况的当前状态最佳信息时,通常召集最好的专家听证来获取。听证会要将听证问题的所有观点都公布出来,至关重要的是国会有传唤的权力,这是一项其它研究者完全不具有的调查工具。听证会的最佳索引为CIS国会索引,以实体书形式出版,也可通过网站开户检索。国会听证会数据库为LexisNexis开发,现在已经被ProQuest收购,分为三个子库,索引回溯到1824年,数据库LEGISCHDCA为1824-1979年,LEGISCHDCB为1980-2003年,LEGISCHDCC为2004年至今,检索时直接输入主题词即可。国会研究报告美国每年花费上亿美元资助国会研究服务处,要求向国会人员提供与当前政治事件有关的各种论题报告。但是这些报告对于一般的公众来说很难获得,并且不对外公开,直到国会的会员了报告之后才公开。很多图书馆和非营利机构想尽各类办法尽可能多地收集已经公布的报告,现在还没有办法获得全部的国会研究报告。

已经公布的国会研究报告可以通过OpenCRS检索和下载,网址为,亦可通过美国国务院外文出版中心的网站查询下载,还可通过北德克萨斯大学的数字图书馆检索下载。ProQuest平台数据库ProQuest平台数据库为剑桥科学文摘(CSA)和ProQuest信息和学习公司在2007年合并组成,包含多个数据库,如:学术研究期刊数据库、心理学全文期刊数据库、教育学全文期刊数据库等。利用ProQuest平台检索综述论文时,进入数据库后默认的是基本检索页面,点击“高级检索”,在搜索栏输入关键词,检索选项的来源类型有多个选项,这里选“学术期刊”,文档类型选“文献评论”,点击“检索”检出的文章就是综述类文章了。博士和硕士论文数据库作者在撰写博士或硕士论文时,一般会在论文的前面章节对某一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并给出研究背景。ProQuest博士和硕士论文数据库涵盖了理工和人文及社会科学各领域,是国际上最大的博士和硕士论文资料库。检索博士和硕士论文数据库比较简单,分为简单检索和高级检索,只要把关键词和短语输入检索框,单击“检索”即可。1996年以后出版的论文可以在线阅读、打印和保存论文的前面24页。

本文介绍了检索高水平综述性论文的10种方法,虽然通过这些方法都可以检索综述文章,但是各种数据库不尽相同。科学网数据库是综合性的数据库,用此数据库检索最好。其次可以采用博士和硕士论文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都可以检索所有的学科领域。年刊系列虽然也是综合性的数据库,但限制较大,它只针对年刊检索。其它数据库,只能检索特定的学科领域,如工程检索平台只能检索工程类综述论文,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检索医学类综述论文。另外,文中介绍的免费数据库检索,也是检索综述论文的一个好方法。

作者:杨晓蓉 单位:湛江师范学院

论文综述范文2

1文献的概念及其分类

文献是通过载体记录的知识,载体是文字语言附着物,是物质形态。从古至今,载体有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科技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总称。其分类包括:①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二次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常称为“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献。通过检索工具(二次文献)收集原始资料(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如综述、述评、年评、指南等。④零次文献。

未成文的口头传递的信息,或手稿之类的资料,即还没有传播载体。

从上可以看出,综述既不同于原始论文,不属一次文献,也不是论文的摘要、索引或书目,不属二次文献,而是一次文献高度浓缩的产物,是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而写成的三次文献。因此,综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学术动态快,是获取信息、促进科研、指导实际工作的有效途径。

2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述包括现状综述——成就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动态性综述和专题争鸣性综述三种。其特点如下:①资料来源是拿别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不是人或动物。③内容涉及面广,信息浓缩、精炼。④叙述性的表现手法,以事实为基础,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论。⑤引文多,有很强的参考性。

3撰写文献综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特点如文献数量多、增长快,内容分散,重复交叉,语种增加,知识老化加速,质量下降,时滞严重等,呼唤着护理综述文章的出现,使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综述是知识再创造的研究(科研分为创造知识、修改知识、综合利用知识),写作综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成熟,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再则,综述提供回溯检索文献线索等,以上说明文献综述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

4写作步骤

4.1选题

①选取护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②选取位于学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或矛盾焦点的问题。③选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题目。④选题要大小适度。⑤希望在杂志发表的综述,应注意期刊的要求。总之,选题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个相符:与个人主观条件相符、与自身客观条件相符、与护理进展现实相符、与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4.2收集文献资料

4.2.1对文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①数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资料最好>100篇。②质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过5年;专业分析,资料来自本专业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论著性文章;国别分析,资料来自本课题研究的先进国家、权威机构、有威望的专家;主题分析,引用资料的主题与自己的选题相同或相近。

4.2.2收集方法:①顺查法。顺年查找,由远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远,从当前开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献。③追溯法。又称篇后文献检索法,是利用已发表综述后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4.2.3检索工具: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类型。①中文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中国医学文摘》和《国外医学》等。②英文工具。美国《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等。③联机与光盘。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联机数据库(MEDLINE)等。④网上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医药信息检索系统网上数据库等。

4.2.4检索途径:①题名途径(主要按书名、刊名检索)。②著者途径(按作者姓名检索)。③分类途径(按文献所属学科类查)。中国图书分类法规定,“R”是医药卫生,如R4为临床医学,R47为护理学,R248为中医护理学,R5为内科学等。④主题途径(按规范化术语即主题词查)。

4.3整理加工文献

①阅读(浏览、粗读、精读;应确定优先阅读的文献)。②整理、分类、筛选。③综合组织(可按主论点、分论点组织论证材料,确定论证方法,安排层次结构)。④拟定提纲,完成全文。

论文综述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综述了至杜能农业区位论以来到20世纪末国外关于经济发展与地域空间关系研究上产生过的有重大影响的理论。由于各理论间在不同的时期其研究方法和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将这些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古典区位理论时期、产业联合时期和社会整合时期。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区域创新 1古典区位理论阶段 在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学者们所关注的事单个企业选址和产业的地理布局问题。这一时期大致开始于19世纪2O年代到20世纪中期结束。古典区位论从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工厂定位与原料地、市场区位以及运输方式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发展起了一套定量的工厂区位分析方法,奠定了经济地理学中产业空间分析的数量化基础。 1.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Thunen.J.H.von)是农业区位论的奠基者,他在1826你年出版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第一次从区位学角度来研究农业生产布局问题。他以农民经营农场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引入地租和运费变量,并假设地租与耕地到中心城区的距离成反比、运输费用与这一距离成正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生产运输方式特征,得出农业生产布局的最优解。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不同农作物种植布局的模型图为一个围绕中心城区形成一个个同心圈层,即“杜能圈”。他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由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使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出现分异。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1.2伟伯的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佛来德.伟伯(Weber.A)是研究工业区位论的先驱,他在1909年的《工业区位论》中构建了一个以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为核心的工业区位选择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指标和原则,并第一次将集聚理论系统化。韦伯从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集聚效益三个方面分析了决定企业区位移动的影响,提出了运费指向因子、劳动费指向因子和集聚指向因子。在这些因子中韦伯极为重视集聚因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他认为集聚是一种优势或者说是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到一个地点所产生的市场化,并将这种集聚优势归结为技术设备发展、劳动组织发展和整体经济良好运用性等几个方面。他进一步界定了集聚的含义,指出:集聚理论研究工业的集中化,这种集中化存在于工业生产综合体中.以单位产品的生产而变得更加经济而存在。韦伯还对产业集聚做了定量研究,按照迁移增加的费用至少小于集聚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原则,以等差费用曲线为分析工具来确定产业集聚程度.指出实际支付运费最小的地点将会成为工业集聚的地点。 2产业联合阶段 在古典区位论时期.产业区位论的微观研究大多是将企业的运输成本最低、工资成本最低等单项成本因素作为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关要素。到20世纪50年代后,多种成本因素的综合分析代替了单一成本分析。同时,分析的内容也由单个企业的选址问题转向了多个企业间的协同关系上来。更加注重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和产业间的前后关联.强调要素在空间上的极化、辐射、回程和累积效应。这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理论有增长极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和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2.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是由法国学者佩鲁(Francoisperroux)于1955年首次提出,后来经过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ohn.frishman)、瑞典学者缪尔达尔(gunnarmyrda1)和美国学者赫希曼(A.O.hischman)等人在不同程度上的丰富和发展了.使这一理论趋于完 善。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是不平衡地发展的,它以不同强度程点状分布,一个地区当嵌入一个推动性工业单元以后就可以产生集聚经济.形成增长中心,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佩鲁将增长极可以定义为:围绕主导部门而组织有活力而且有高度关联的一组工业,它不仅本身迅速增长.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增长。增长极一旦出现后对周围地区发展将产生两方面效益: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指周围的生产要素不断向中心集中,使发达的中心区越发达.落后的地区越落后:扩散效应指增长极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等形式向周围地区扩散,而带动周围地区发展。增长极理论强调区域问不均衡发展,因此将会导致地区间贫富发展的两极分化,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甚至形成独立于周边的“飞地”现象。而这种“飞地”型“增长极”是不能很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此到了70年代后,增长极理论开始受到批判。 2.2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由前苏联学者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克洛索夫斯基是这一理论学派的代表,他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一个工业点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强调区域生产专业化与区域综合发展相结合,综合体内的核心产业主要由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决定,而与之项配合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则主要依靠有计划的分配方式来实现。地域生产综合体在前苏联时期产生过很大影响.对苏联各同盟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到过重要作用.但随着苏联政局的解体和各主要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到8O年代中后期也逐渐不被理论界所采纳。 2.3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费农(Venron)等人首创的工业生命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他们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区域经济科学家将这一思想引入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并形成了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经济技术的发展在不同区域内是非均衡的,客观上已经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生产力的空间转移是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的,由创新活动而产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方式等大多发源于高梯度区.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逐步向低梯度区转移。产业梯度转移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从核心向广大落后区转移的特征,而且存在着回程效应使得这种转移过程不仅难以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使低梯度区陷入“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中,造成地区间贫富差距扩大。因此这一理论同增长极理论一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 3社会整合时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产业集聚研究不仅是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热点,而且也引起了社会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聚理论,由于这些理论关注的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选址和生产问题,也不是产业间关联和互动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影响整个区域环境的文化、制度、政府、诚信和创新等社会性资源上,因此将这一时期称为社会整合阶段时期。 3.1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Michae1.E.Porter)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将产业集群定义为 :那些既竞争又合作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 相关机构(如大学、行业协会)在特定领域内的地理集中。波特把产业集群纳入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中.用“钻石模型”来解释一国产业集群形成的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的构成要素包括需求条件、要素条件、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强度、相关支持产业、政府和机遇。这些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作用的.任何一种要素的薄弱都会限制产业升级和创新的潜力。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促进四种因素相互作用,使“钻石模型”模型系统产生活力。波特非常强调政府在集群中的作用,他认为政府应该在产业政策制定、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而不应该直接参与到集群中。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学者们认为该理论主要集中在宏观的国家层面上外部环境分析.对企业的微观层面的运作论述较少。集群产生的背景也主要都是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经济主体,而对于尚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的指导和解释力是有限的。 3.2新产业区理论 在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1)提出产业区概念,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对这种生产上的地域集中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产业区的形成是由于劳动力资源共享、中间产品的投入和技术溢出所形成的外部经济,使集聚到产业区内的企业可以获得比其他地区企业节省更多的成本,从而获得经济利润。关于新产业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意大利的社会学家伯卡蒂尼(Becattini)在系统考察了意大利中部的Tuscany地区后,把“第三意大利”称作“马歇尔式的产业区”.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并将这些产业区定义为“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与社会意义的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 新产业区理论是近些年来研究区域经济和区域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理论,由于资本、劳动和信息移动变得更加容易,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似乎在减弱,有学者就提出“光滑”的生产空间概念。在这种“滑溜溜”的生产空间中,学者们发现具有一定“粘结”行的区域,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场所。而新产业区无疑就是这样的一种能够吸引资本和劳动的区域。 3.3创新系统理论 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是创新理论的先先驱,他在1912年提出的创新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提出资本主义的核心是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的观点,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创新系统的研究是区域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年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弗·费里曼(ChnsFreeman,1988)在研究日本经济增长和技术追赶成功的原因后提出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及相关理论。1992年丹麦学者郎德沃尔(bengt—Akelundval1)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走向一种创新和交互学习的理论》和1993年纳尔逊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个比较分析》等,他们都对创新体系进行了先期的开拓性的研究。认为创新系统是接入创新活动的实体或节点之间的一组关系。总之。创新系统理论更多的地强调企业问相互活动和非正式的学习和交流,强调以信任为基础的企业合作以及区域的一种氛围。 文章 来源:中华 励誌网 论文 范文 www.zhlzw.com

论文综述范文4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州 510520)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背景、核心思想、中国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多重异质性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企业已经成为出口行为的主体,基于企业层面异质性的新新贸易理论正在构建传统贸易理论的微观机理。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理论思想是企业层面异质性是预测和解释贸易行为的基础,其经典模型是生产率异质性模型。这一模型极具理论启发,但也遇到了中国现实的挑战;拓展生产率异质性模型,发展多重异质性模型不仅可以提升新新贸易理论的现实解释力,而且可以释放更大的理论创新空间。

关键词 :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多重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56-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出口企业的异质性变迁与中国出口竞争力研究》(批准号:13YJC79007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多重异质性变迁视角的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批准号:S201304001302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口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升级研究》(批准号:15CGJ022);2009年广东工业大学校青年基金:投资潮涌背景下广东制造型企业的产业升级研究(批准号:092051)。

作者简介:李军(1981-),女,湖南岳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民营经济。

1 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背景

国际贸易理论用于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贸易的模式和贸易的经济效应,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中。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国家角度讨论比较优势,认为各国的比较优势来自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因此,各国应该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这种国际贸易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而要素禀赋则可以较好地解释不同国家产业比较优势的来源。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新的贸易形式发展起来,如一国在进口汽车产品的同时,也出口汽车产品,这是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于是产业内贸易理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了以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为基本假设的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

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企业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载体,其在全球配置资源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开始更多地聚焦于企业。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研究者都假设企业是同质的(Homogeneous)。这一简化的假设虽然有利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开展,但近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证据的挑战:与出口企业相比,非出口企业在企业生产率、企业规模等重要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而不是同质的,而企业异质性(Firm heterogeneity)对于理解企业为什么会出口、如何出口灯国际贸易的动因至关重要。Bernard&Jensen的研究开始关注企业层面的因素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一开创性研究探讨了国际贸易的微观基础,在此之后,部分学者也意识到当探讨企业为什么出口这一基本问题时,假设企业是同质的存在较大的局限,从而引入了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并成功构建了企业异质性模型,同时基本证明了引入企业异质性的必要性和合理性(Bernard & Jensen,1995; Eaton, Kortum和Bernard, 2003;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这些学者认为,出口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企业间的差异(即企业异质性)对于理解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贸易活动至关重要,从而开创了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2 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企业异质性被应用于国际贸易的研究,Bernard&Jensen的研究开创了这一先河。正是循着Bernard&Jensen的这一思路,后续研究者尝试从实证研究入手寻找企业异质性与出口行为、出口利益以及其他国际贸易问题的关系。由于经典文献证明生产率差异是决定跨国企业是否从本土企业加入到出口企业行列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经济学对生产率研究颇多,对于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相对较好测算的指标,因此,将企业生产率作为企业异质性的代表是一个自然选择。Melitz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先本土市场后国际市场的发达国家典型出口企业,并发展了经典模型。

Melitz 2003年发表在《Econometrica》上的论文,提出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被业界推崇为新新国际贸易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生产率异质性等新新贸易理论常常以该理论框架为切入点进一步展开研究分析,且“出口中学习”、“学习中出口”等理论都是在该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的推论。因此,Melitz(2003)模型也是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

Melitz(2003)的理论推导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假设企业在了解生产率状况之后才会决定是否出口(假设Ⅰ),假设出口存在一个大于0的固定成本(假设Ⅱ),假设市场竞争条件为D-S 垄断竞争条件(假设Ⅲ)。

基于以上前提假设,设定所有企业的固定成本用f 表示,0<f<1,fx表示进入出口市场的成本,φ>0表示企业的生产率水平,σ=1/(1-ρ)>1表示不同商品间的替代弹性。

企业不出口,其收益为:r(φ)=rd(φ)

如果企业出口,其收益为:r(φ)=rd(φ)+n rx(φ)=(1+nτ1-б)rd(φ)

其中,rd(φ)表示来自国内市场的收益,rx(φ)表示来自国际市场的收益。同时考虑国际运输成本的存在,为了有一单位产品到达目的地,企业必须出口τ>1单位的产品。n表示一个国家的贸易伙伴数目,意味着该国企业能将产品出口到n个国家,n>=1。

因此,企业总利润函数为π(φ)=πd(φ)+max{0,πx(φ)}

由此可知,存在一个企业进入市场的生产率临界水平φ*和进入出口市场的生产率临界水平φx*。

由于进入出口市场的固定成本大于0,所以可以推出φx*>φ*。 (推论ⅰ)

推论i意味着,拥有较高生产率水平的企业才会选择出口。

3 新新贸易理论的中国经验与挑战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视角的中国研究基本上是2008年以后展开的,最早的研究主要是国外研究进展的介绍,很快有学者进行了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总的来讲,中国研究一方面再次验证了新新贸易理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基于发达国家出口企业背景建立的生产率异质性模型与中国情境存在一定的不适应。

樊瑛、陈丽丽、洪联英和罗能生等针对信息贸易理论的模型、脉络以及最新进展进行了分层分析,并且目前已有很多专家和学者运用各种方法来验证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企业异质性与出口竞争力的关系有自己的特点,不可以完全照抄照搬欧美的发展模式。譬如,刘志彪和张杰通过发现本土制造企业的出口情况除了与企业规模有关,还取决于企业的人力资本、资本密集度以及技术创新程度,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本土制造企业的出口模式与发达国家有本质区别。西方文献普遍认为出口企业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这一理论被国内学者李春顶、尹翔硕和李春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彻底推翻,认为西方学说存在“出口—生产率悖论”。因此,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讲,中国经验本身提出了新新贸易理论的中国挑战。

4 新新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多重异质性模型的提出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情境下面临的生产率悖论,以及其它种种理论与情境不适宜的问题,李军和刘海云提出,新新国际贸易理论最经典的理论分析框架Melitz模型揭示了生产率异质性的重要性,但其模型结论和推论依赖于前文所述的三个前提假设。当研究对象转变为中国企业,可以发现,这三个前提假设与中国情境分别存在一定的偏离。

根据Melitz模型的假设Ⅰ,企业会基于所掌握的生产率状况进行出口决策,但是中国企业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入国企业,很多出口企业都是从国际市场进入本土市场的跨国公司 (FDI) 或者生而国际化 (global born) 的出口企业,并不是从本土市场到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因此,Melitz模型的假设Ⅰ与中国情境存在偏离。

根据Melitz模型的假设Ⅱ,出口存在一个大于0的固定成本,但是在中国情境下,这一假设需要作出修订。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出口补贴水平较高以及出口企业资质的限制,国际国内市场分割程度较高,因此,假设Ⅱ与现实背离程度很高;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自从成为 WTO成员国以来,国内各个行业的关税都大幅度下调,政府也提供出口补贴来鼓励出口,国际国内市场逐步趋于统一,若路径依赖的影响忽略不及,则可假设Ⅱ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存在路径依赖的情况,假设Ⅱ就会背离现实。

根据Melitz模型的假设Ⅲ,市场竞争条件为 D-S 垄断竞争条件,我国需要适当调整这一理论才可以将其应用在国际贸易行业中。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并不了解国际市场中关于出口贸易的资质要求和相关操作流程,大多数中国企业很难公平且充分的参与国际市场的贸易活动。有的企业即便有机会从事出口贸易,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产能有限,在国际市场的交易活动中常常处于劣势,因此国际市场竞争基本符合 D-S 垄断竞争条件(假设Ⅲ)。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的实行,出口产业潮涌现象汹涌,致使“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此时假设Ⅲ就与现实存在较大的背离。

进一步,李军和刘海云构建了中国情境下的多重异质性模型,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企业层面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其主要企业异质性因素涵盖了多重异质性因素,譬如企业品牌、企业区位、企业级别、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现有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创新、外资占总资本比例等等。实证研究证明,单一生产率异质性模型在多个行业不成立,而多重异质性模型在所有行业比单一生产率异质性更具有解释力。

因此,异质性模型对于解释出口行为微观机理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启发价值,但也要注意到单一生产率异质性虽然提高了计量模型的建立和推导的简便程度和可行性,同时也束缚了这一理论对作为国际产业转移输入国的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现实的解释力,制约了理论创新。而多重异质性理论模型回应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口企业已经是出口行为主体的基本现实,打破了生产率是企业层面唯一异质性的教条式认识,拓展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单一生产率异质企业模型,并可以根据产业实际优化多重异质性模型,从而使得理论思想与现实情境、研究框架与实证数据协调统一,承袭了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理论价值,创新地激活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理论活力,增强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参考文献:

[1]Eaton,Kortum,S.,Kramarz,F.Dissecting Trade:Firms,Industries,

and Export Destinations[R/OL]. NBERWorking PaperNo.10344.2004.

[2]Wagner Joachim.Exports and Productivity:A Survey of the Evidence from Firm-Level Data[J]. The World Economy,2007.

[3]Bernard A,J Bradford Jensen,Stephen J.Redding,Peter K.Schott.Firm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s,2007.

[4]Elhanan Helpman,Mark J Melitz,Stephen R Yeaple.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J]. The American Economist, 2004.

[5]滕颖.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6]赵伟,韩媛媛,赵金亮.异质性、出口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04).

[7]王悦.新新贸易理论之异质企业模型概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8]刘德学,张烁,钟晓君.企业异质性与出口: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科技管理研究,2013(15).

[9]李强.异质性企业生产率、出口特征与劳动技术需求[D]. 厦门大学,2014.

[10]卢仁祥.新新贸易理论中的国际分工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3.

[11]孙黎.异质性企业国际生产组织模式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2]汪凌志.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规律及其发展趋势[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S1).

[13]史青.出口和生产率:基于异质性企业的实证研究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2012(08).

论文综述范文5

    深圳市第八届检察理论研讨会共收到法学理论方面的研讨论文32篇,内容涉及检察制度、犯罪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政策法学等十分广泛的领域,现将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除规则、口供补强规则、反对诱导性讯问规则,对司法活动有直接的参考意义。

论文综述范文6

关键词:资产定价理论 文献综述 模型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股票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的信息。所有的超额收益都是由某种风险因素决定的,传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认为市场风险能够包含所有的风险,所以CAPM模型研究了市场风险对超额收益的影响。在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础上,传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分别对投资者、投资市场、投资资产和投资期限做出了假设。在投资者方面,假设了所有投资者以马科维茨偏好选择投资资产。为了模型简单有效,还假设所有投资者对期望报酬率和风险看法相同。在投资资产方面,模型假设市场上存在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并且投资者能根据自己的偏好投资任何资产,也可以任意借入和贷出无风险资产。在投资市场方面,模型假设了投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没有交易成本,投资者能自由进出并且及时获得有关市场信息,但投资者只能被动接受资产的价格,并没有能力去影响市场价格。在投资期限方面,投资者只根据单期进行投资。

得出CAPM的传统形式:

该模型表示预期收益等于无风险收益加上一个风险溢价, 是证券市场线的斜率,用以表示单位市场组合方差的超额收益率。β表示的是证券系统风险,rf表示无风险收益。从以上模型看出,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资产的市场风险完全决定了资产预期收益,并且由于市场组合的收益是未知的,所以资产的收益也是未知的,这与有效市场假说的观点相辅相成。

由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关于资产定价模型研究与之前的传统CAPM模型得出的结果冲突不断。很多实证研究结论得出市场风险并不能完全解释股票超额收益。传统CAPM模型中假设所有投资者都是进行单期投资,但这并不符合真实情况,因为投资者可以在不同期内根据自己的需求构建投资组合。并且传统的CAPM模型并不能解释很多资产价格变动现象。所以后来的学者开始研究资产组合的跨期选择,他们摒弃了单一期间投资的假设,并且重新假设投资者在不同时期作出消费和投资的决策。Merton(1973)建立了连续时间框架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ICAPM模型。

在传统CAPM模型假设的基础上,ICAPM模型增加了所有资产都是有限责任、投资者交易是持续发生的并在均衡中发生,状态变量持续变化并遵从马尔科夫过程,持续性修正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不能消除不确定性等假设条件。所以投资者的目标是在其整个时期达到效用最大化,而非传统CAPM模型中给定单期效用最大化。根据效用最大化条件,Merton推导出投资者为保持其效用最大应该持有x+2个投资组合,包括市场组合、无风险投资组合和套期保值组合,前两个组合位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有些边界上以保证投资者持有的投资组合均值方差有效。为避免投资机会集的不利变化,有了后边的x个投资组合。当加总所有投资者的需求方程,得到跨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的形式:

根据上式可以看出资产超额收益不仅反映了市场风险还反映了状态变量导致的不利风险。所以即使资产与市场风险不相关,超额收益也可能能大于无风险利率。

Breeden(1979)认为在跨时间区间的情况下,消费决定投资者的偏好,因为在某个状态继续投资带来的效用很大时,则此时投资者的消费就会降低,反之,投资的增加并不能对投资者带来更大效用时,投资就会降低而消费会增加。即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决定了资产的价格。在此基础上,Breeden推导出了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表达形式如下:

式中,,为消费贝塔,与传统CAPM模型一样都是由单β值定价,但CCAPM是由消费表示的。消费风险因子是决定投资组合超额收益的唯一变量。

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提出,极大推动了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首先,不确定性被加入到了投资者的消费决策中。其次,CCAPM模型为资产定价理论建立了各异统一的分析框架,并将各种资产定价理论纳入到了框架之中。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者对一些投资异象进行研究,不断对之前的一些资本市场理论形成挑战,因此Fama(1991)重新对有效市场检验研究进行分析,他认为当市场上存在异象时,并不说明代表市场定价的超额收益为错误的,也有可能是缺乏风险因素,即企业的市场风险并未完全被传统资产定价模型所衡量和表示出来,所以,由于存在未知的一些系统风险补偿,导致超额收益并不超额。1992年Fama-French在研究美国股票市场中,发现样本数据的部分风险可以被账面市值比和上市公司市值所解释,而市场风险因子不能完全包含这些因素。因此,Fama-French认为账面市值和公司规模也是影响收益的风险因素,而传统CAPM模型并没有考虑两个因素。三因素模型的表达式为:

其中为预期超额收益率,为预期市场超额收益, SMB为规模因素,HML为价值因素。Fama-French在统计意义说明了规模因子和价值因子对美国股票市场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并将这两种因子加入到CAPM模型中,补充解释了部分超额收益,但得出的统计结果显著只能说明可能有风险与这两种因子相关,但其经济含义并不能由某种理论所支持。

参考文献:

[1]Fama,Eugene F.,and Kenneth R.French,1992,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

[2]陈小悦,孙爱军.CAPM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检验[J].北京大学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