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父母作文范例6篇

孝顺父母作文

孝顺父母作文范文1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孝顺父母渐渐成为了我们口中一直挂着的,却从未付出行动的一个东西,人们往往都只是嘴上说得特别好听,谁都说要好好孝顺父母。可谁是真正孝顺了呢?人们还总是喜欢给自己的孝顺父母,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无非就是自己现在还没有经济能力,无法孝敬父母诸如之类的,想想我也觉得有些可笑了, 难道没有经济能力,你就无法孝敬父母了吗?开玩笑?难道孝敬父母在你的心里就是用钱去给父母吗?错了,孝顺不是这么一个孝顺的方法,孝敬父母其实还有很多的方法。就是,给父母端杯热茶啊,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什么的,难道这些就不可以吗?我想,这些根本用不着钱,我们自己也可以轻而易举的去做到的吧,毕竟这些都是不用花钱的,而且我们自己也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情的啊。可是明明我们可以去做这些事情,也有能力去做,可你看看这个社会上面,有多少人去做了啊?我想,真的是少之又少吧。没有经济能力去孝敬父母,这完全就是我们给自己找的开脱的借口嘛。你要是想做一件事情那么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做到了,又怎么会有没有能力去做这一说呢。实在是可笑啊,无非就是人类找的好听的借口罢了。

孝顺父母,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请付出实际的行动去孝敬父母,那才是真的孝顺吧!

孝顺父母作文范文2

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大杖则走: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亲于不义。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

出处:汉·刘向《说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

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称冬暖夏凉。

出处:北魏《张猛龙碑》:“冬温夏清,晓夕承奉。”

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出处:《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

父慈子孝: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出处:《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父严子孝: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出处: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鸡骨支床: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老莱娱亲:表示孝顺父母。

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逆臣贼子: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晋书·王导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陈子昂《请措刑科》:逆臣贼子,顿伏严诛。”

逆子贼臣: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敦煌变文·降魔变文》:“唯有逆臣贼子,欲谋王之国政,怀邪抱佞,不谨风谣。”

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同“入孝出悌”。

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扇席温枕: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衾: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席: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冬无被裤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王祥卧冰: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乌鸟私情: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鸮鸟生翼:旧传鸮鸟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负义。

孝思不匮: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出处:《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孝悌力田: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出处:《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孝悌忠信: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孝子慈孙: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出处:《孟子·离娄上》:“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孝子顺孙: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出处:《汉书·武帝纪》:“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

孝子贤孙: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

衣冠枭獍:相传枭是吃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旧时比喻不孝的人。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移孝为忠: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出处:语出《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移孝作忠: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出处:谢觉哉《不惑集·爱父母》:“不错,封建社会曾把养父母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类热爱父母——‘孝亲’的自然伦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忠孝两全: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

孝顺父母作文范文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1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是父母,给了我们一展宏图的机会;是父母,让我们从牙牙学语的儿童成长为如今的翩翩少年;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却不图回报。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孝,中国的孝道倡导的就是晚辈对长辈的孝顺,正如“乌鸦反哺,羊羔跪恩“一样。我们不是应该从小懂得如何报答父母,知恩报恩,学会感恩。林语堂曾说过:“一个自然人必定会爱自己的子女,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会孝养父母。”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都正在受文化熏陶,所以,我们必然要孝敬父母。

那天,放学回来的比往常早,一进家门,就把书包扔在了凳子上,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回来地那么早啊?”在厨房忙碌的母亲问,“嗯。”我随便应付了一声,便打开电视,看了起来,不经意间,看到了一位哲学家的演讲节目,主题是――《孝》。好敏感的字眼。

“还记得黄香吗?那个冬天以自己的身体为父母温暖枕席的孝子。还记得茅容吗?总是将美味的食物留给母亲独自享用。还记得陈毅吗?一位为母亲亲自洗尿裤和脏衣服的元帅。还记得谢延信吗?那个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依旧坚持的人。还记得田世国吗?一个为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救子的爱子。还记得孟佩杰吗?一个精心照顾养母,用弱小的肩膀撑起几经风雨的家的90后女孩。”哲学家反问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也提出了孝的主张??”我的心,怦然一震:他们无一不在诠释着孝的内涵,演绎着人间的正道。他们都跟平凡,然而却彰显着平凡的伟大。正所谓“孝于亲,所当执”。孝乃百善之首。我关掉了电视,走到了厨房,只挤出了生硬的几个字:“妈,我帮你。”

作为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感谢父母的付出就是在恪守孝道。放学回家为累一天的'父母泡一杯茶,这就是一种孝;在父母疲惫时,为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这也是一种孝。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恪守孝道,或许不会像王祥一样卧冰求鲤,或许不会像杨香一样扼虎救父,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种爱,叫孝顺,恪守孝道。让这世界充满爱。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2“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孝”在我们的文化中可以排在第一位。儒家提孝,道家提孝,但孝却不是儒家的或是道家的,他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这源于最早的社会,最早的制度,氏族社会和宗法制使得中华民族最看重血缘,最看重家庭。而从血缘而来的,就是父母关系,就是孝了。与自己最亲进的人便是父母,对父母的尊敬就变成了千百年来传承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孝道文化了。

不论何时,从古至今,孝的地位从未被撼动过。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时间的洗涤,更加升华,完善。现代人的孝早已不同与古代人,二十四孝中的东西并不适合我们。我们的生活,理念与古人不同。

古人讲孝,是要对父母绝对的尊敬,听从,不可反对。但如今的孝是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建立的,我们尊敬父母,他们将我们抚养长大,我们孝敬父母是为了报答养育之恩。但像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发生的,为了父母牺牲自己的孩子,是对人性的摧残,对生命的不尊重。年近七十的老人,装作婴儿一样啼哭,则更令人恶心。我们孝敬父母一定要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看待,不对父母绝对服从,不是父母说人么就是什么,更要在父母不对时积极反抗。

父母对现代人的感觉更像是老师,他们知道的比我们多,他们在这个世上活了三十年,许多东西是我们所不懂的,我们从懂事起就跟着他们学习,并且一直这样,父母像个长辈一样,将毕生所学的教给我们,又养育了我们,所以我们会对父母尊敬,报答。父母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想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尽孝是必须的,愚孝是不能的。

尽一份孝心,也许是在父母生病时端上的一杯热水,也许是用小手轻捶那日渐苍老的脊背,也许是作业本上的优加红星,也许是父母生日时的一句祝福。或许这些小小的孝心之举,就可以让父母感到一丝慰籍。我们能不能认真做好每件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让父母少一些牵挂、少一些操劳,这都是表达孝心最好的方法,也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声。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用自己的方法一起把它传承。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3提到“孝”这个字,许多人都会想到中国的一句话:“百善孝为先。”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而且有部分人还把这句话时时挂在嘴边,但是,真真正正的做到百善孝为先的人又有多少,有多少人能够孝顺自己的父母。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妈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故事内容如下:

在中国的古代,有这样一个人,他住在一个小村子里,家里特别贫穷。他七岁时,他的父亲上山砍柴不慎从山上跌落下来,就这样永永远远的离开他,自那以后,他和他母亲相依为命,他的母亲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去喂鸡,然后织布一直织到大半夜,他还不知道母亲的辛苦,问母亲要这要那,他的母亲在提到他时,总是唉声叹气。

在他十岁的那年,一天晚上,他坐在院子里玩,看到院子里的树上结果子,他就爬到树上去摘果子,把吃剩下的果皮随手丢在地上。第二天早上,他的母亲起床去喂鸡,不料踩到他前一天晚上扔在地上的果皮。种种摔倒在地。他起床后看到母亲坐在地上,就跑过去拉母亲起来,但是怎么拉母亲就是站不起来,他就跑去医生,医生来看之后,说他的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他的母亲瘫痪。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犹如晴天霹雳,家里唯一的亲人也倒下。他看着床上的母亲,“扑通”一声就跪下来,哭着说道:“娘啊,孩儿不孝,接下来的日子就让孩儿来照顾您!”在那以后,他发生巨大的变化。

他母亲瘫痪后的十年里,他到处求医,希望能让他的母亲站起来,但是以当时的医学水平,是治不好瘫痪的。他的母亲由于瘫痪又得其他病,逐渐消瘦下来,越来越沧桑,看着病床上越来越老的母亲。他发誓,就算不能让母亲再次站起来,也要治好母亲身上的其他病,照顾好母亲。

他四处寻求名医,找到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到他家里为他的母亲治病。那位医生用很多方法都不知道他母亲得什么病,对他说只剩下一个办法,那就是尝他母亲的`排泄物是什么味道的。根据味道能得出他母亲哪里生病。他听完之后,毫不犹豫的就去尝,说句:“甜的。”

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孝顺,我希望世人不要仅仅把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挂在嘴边,还要付出实际行动。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4小弟是一个十分有孝心的人,尤其是对待老一辈。我们的爷爷外公去世很早,在我们出生很久以前。所以,在对待去世的奶奶以及现在已经94岁的老年痴呆的外婆身上,我都看到了小弟让我觉得我做不到的孝顺。

奶奶中风的时候,我们都还在读着小学,我记得我是五年级,而弟弟是三年级。奶奶中风的第一个晚上从医院回来,我记得那个晚上我在她隔壁抄着刚借来的学生版的《四库全书》,那个时候我与家长的关系就已经开始不好。我依稀记得那晚,我在奶奶旁边守候到夜深人静,我不需要别人知道,我不喜欢他们那些大人——他们所有的大人,在我眼中他们除了自以为是和自私外就是要四处宣扬自己所谓“奉献”,而这些更是我反感的。

弟弟不像他们,在奶奶第二次中风后我已经读了初中,很少回来,但回来看到两兄弟抬着奶奶到洗澡房让她自己用一只能动的手自己冲洗一下身子。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我有肉体洁癖,不喜欢跟别人接近,更别说帮老人洗澡,所以我一次都没有帮奶奶与外婆洗过澡,我无法接受这个,而我弟弟似乎也感觉得到。不过,我还是会帮忙做着许多事情,推着奶奶的轮椅让她出来晒晒太阳,在她从敬老院回来过个新年后离开那天早早起床煮东西给她吃然后目送她离开。但我所做的都非常简单,没有弟弟们所接受的那么难以接受。

我要说的是,上次一起端饭给外婆吃,表哥把外婆从床上抱下椅子坐好,我拿起外婆的棉鞋子准备给她穿上,而捧着碗的小弟说他来,随即把碗给我,他拿起鞋子,用手轻轻拍了一下外婆已经粘了沙土的双脚再把鞋子给她套上。在我喂着外婆吃了两口饭之后,小弟洗手回来说让他喂。在这个过程我注意到外婆的指甲又黑又长,就去舅舅那里找来指甲钳。待胃口好的外婆吃完一盘饭和汤菜,我拿着指甲钳动作笨拙地无处下手,洗好碗的小弟过来拿起指甲钳依然是那句让他来,一变剪着一边说不知外婆有多久没有剪过指甲了。

我想说,小弟虽然口头上不会表达什么,但是在外婆与奶奶身上,我看到了深深的感情。我做不到的、大弟弟做不到的,甚至连奶奶的那几个儿子都做不到的,小弟都可以做到,这是让我震撼的,但这些又明明是我和其他人理所当然也应该做的。但有些事情,有些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就是做不到,不是大男子没有男子主义的我也是做不到,而小弟可以。

高二孝顺议论文800字5个人从出生到记事到明理,都有父母的操劳。即使成家立业,父母也依旧认为你只是个孩子,即使风霜夺去他们的容颜,依旧无怨无悔。

“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人是一种动物,但又区别于动物,因为人的感情,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父母为了孩子几乎付出了一切,毅然斩断自己的`翅膀,关心的一切事情几乎都是围绕着孩子。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孝顺父母呢?连父母都不去爱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他连至亲之人都不爱了,那他会爱谁呢?

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人曾存在过,但成为伟人并被历史留下来的人,无不以“孝”为美德。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孝,也才会最终被铭记,被敬仰,被称之为圣贤。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文帝刘恒就是以仁孝治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事事亲力亲为,母亲卧病三年,所服汤药皆由自己亲自尝过之后再喂给母亲,母亲去世之后,将自己对母亲的爱全部给了百姓,其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与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共称为“文景之治”。

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祖师黄庭坚,其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查看,衣不解带,虽身居高位,依旧每日亲自为母亲清理便桶,苏东坡曾评价他“瑰伟之文妙诀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孔子的弟子之一仲由,十分孝顺,早年家境贫寒,自己常常采摘野菜食用,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在双亲离世之后,他做了大官,随从车马有百剩之众,所积粮食有万种之多,每当吃着丰盛的宴席,他就常常怀念双亲,说:“即使现在我想吃野菜,为父母去负米,哪里还能够呢?”孔子赞曰:“生时尽力,死后思念”。

孝顺父母作文范文4

,孔子。孝道思想。时代价值。

的孝道是中国人民最精致的道德准则。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孔子的孝道思想自诞生和发展以来,对人们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孝道思想的许多内容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孝道。孔子的孝道思想在继承周朝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通过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孝道思想体系。

。在物质上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是最基本的孝道。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把他们抚养成人,使他们能够独立生活。当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父母也在变老。此时,他们的孩子应该承担起抚养他们的责任。当然,这只是最低级别的要求。“父母唯其疾之忧”支持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最应该担心的是他们父母的疾病。他们应该注意父母的健康。“如果你不环游太平洋,你必须好好旅行。”当你的父母还活着的时候,为了照顾他们的父母,你的孩子最好不要远行。然而,这一要求并不现实。因此,即使你远行,你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让你的父母知道。“父母之年不能是未知的,一个是快乐的,另一个是害怕的。”作为孩子,我们应该记住父母的年龄,为父母的健康而快乐,为他们的衰老而害怕,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及时孝顺父母。这是孔子最基本的孝道说。孔子说:“今天的孝道意味着能够养家糊口。至于犬马,人人都能养家糊口。为什么不无礼呢?”如果只满足物质条件,养牲畜和养父母有什么区别?这告诉我们,养育和服务亲属只是在物质层面上提出的孝道要求。尊重和尊重亲属,这是在精神层面提出的要求。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这一要求较难实现,但必须做到。孔子进一步提出“色难。如果发生什么事,弟子们为其劳服务。他们有酒和食物,学生们吃东西。他们过去认为孝顺吗?”真正的孝顺要求他们在为父母服务时,总是面容愉快,不抱怨,不怨恨,始终把父母的想法放在首位,注意内心的真诚和尊重。

。孔子说,,“当我的父母建议我时,我不服从我的意愿,但我尊重我的意愿,我不会抱怨我的工作。”在为父母服务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你的父母犯了错误,你应该温和地劝说他们。如果你的意见不被接受,你就不能抱怨。因此,当父母做错事时,孩子应该提出建议,但谏若不从中,孩子应该找到合适的机会再次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应该注意说服的方法,掌握服从和说服的尺度。

Tiffany的早餐,孝顺是最重要的。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父母的去世并不意味着孝道的终结。父母去世后,孩子们仍然需要孝顺,但方式不同。夏洛克·孔子曰:“由也事亲可以说是一个千方百计制造麻烦和想到死亡的人的梦。”父母去世后,他们的孩子通过哀悼和牺牲来纪念父母的善良,表达他们的孝道。“服丧,服丧,顺便说一句”,“服刑到死,导致服刑三年”,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哀悼的重要性。孔子提倡真诚的哀悼而不是过度的悲伤。在

三年的哀悼之后,这并不意味着对父母孝顺的结束。通过牺牲来纪念他的父母也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指出:“所重:人、食物、葬礼和祭祀。”他认为葬礼和祭祀与人和食物一样重要。牺牲是对死去的父母表达悲伤的一种方式。虽然形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

进入21世纪,时代飞速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织,时代变迁后,孔子的孝道思想虽然弱化了孔子赋予孝道的意义,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其当代价值,对我国当前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这反映了个人道德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水平,才能为事业成功提供保障。在

的孝,德之始也中,孝道被视为道德的基础,因此,如果你想提高个人道德,你必须孝顺。孔子指出,父母的教养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善行,所以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孝顺父母。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人受利益驱使,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主义,忽视父母和其他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这不仅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应该回归孔子的孝道思想,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摒弃个人主义思想,提高个人道德。

。因此,坚持孔子的孝道思想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孔子孝道思想的核心是对老人的孝道。虽然现在的家庭结了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家庭仍然是情感维持的主要场所。孔子的孝道思想强调在为父母服务时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双管齐下可以让父母感受到舒畅,促进家庭和谐。

自古以来就保持着中国养老的传统。由于人口结构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增加。虽然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综合社会养老仍然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心理和情感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更愿意接受个别家庭的养老。因此,要实现家庭和谐,首先要尊重老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皮肤。他们的头发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每个人都躲在家里,不为国家的事业做出贡献,国家就会灭亡。家庭如何生存?更不用说为你的父母服务了。因此,爱国主义和亲情是统一的。“有远大理想的人不想为了伤害仁爱而生存,而是不得不在成仁自杀”。这是伟大的孝道。因此,我们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取得成绩,报答父母和国家。孔子的孝道思想正在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地区”,而爱国主义的情感起着重要作用。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此时,作为构成社会结构的家庭,其和谐稳定尤为重要。这样,践行孝道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孝道思想流传至今,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国正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孝道对于提高个人道德、促进家庭和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孔子的孝道思想,根据社会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布尔布尔朱熹1983图兰多,中华书局。

·杨爱民,1995年《孔子政治思想小议》,《孔学研究》,第1期。

,钱玄,徐克谦,译注2001礼记,岳麓书社。

,李维琦等人,2001年岳麓书社蒂凡尼早餐会。

和胡平生翻译并注释的《孝经》,2007年,中华书局。

,杨伯峻,2010,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杨朝明,宋立林,2013,《孔子家语》,齐鲁书社。

,郭庆藩译,《庄子集释》,2013年,中华书局。

,周桂英和刘晨,2014,《孔子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新西部》(十日中版),第9期。

,王英,《孔子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2016年,《传承》,第6期。

,曹调明,2016,《儒家孝道的当代价值》,长春教育学院研究,第32期。

孝顺父母作文范文5

一、什么是孝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孝”字的结构来看,老在上,子在下,意思是儿子把老人背在身上才是敬重老人,子者敬老即为“孝”。“子承老也”这个“承”是“承受”之意,是“子对老”的护持。这说明“孝”字的形体Y构已经说明“孝”的含义。从“孝”字的定义来看“善事父母者也”,这个定义简明精当,不仅阐明要“事父母”,而且是“善事父母”,“善”,即是“美善”,有关心、爱护、体贴、敬爱之意,就是要好好的照顾父母,心中充满无限敬意和爱怜的情感赡养父母。

安徽西递村“敬爱堂”里,保存有宋学家朱熹“孝”字笔记(图1),这个“孝”字,右边上半部酷似一个仰面作揖、祭奠祖宗的人,左边也就是这个人的身后酷似一个猴头,对上拳打脚踢,意思是尊老敬老即为人,反过来就是畜生。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国文化以“孝”为根本,宗法社会以“孝”为基础,梁溯溟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二、孝教育的内容

古人对孝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系统的阐述,但通过他们的只言片语,仍能看出孝教育思想包含的内容:

(一)孝养。孟子说过:“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爱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孟子・离娄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喜欢、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喜爱钱财,爱护自己的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这些都不是孝养父母。孝养就是指从物质生活层面赡养父母、照顾双亲。这是孝教育思想的最低层次要求。父母抚养子女,子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赡养老人并不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和能力,贫穷并不妨碍孝的实施。常听有人说:“等我将来有钱了,一定让我的父母住别墅、开豪车。”殊不知“子欲养而亲不待。”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寒门无孝子,论心世上无圣人。”孔子的学生子路是孝子,为后人留下了“为亲负米”的美好故事,但他曾经对孔子说:“我太伤心了,父母活着的时候,我没有钱好好供养他们,死后也没有钱厚葬他们,我惭愧啊!”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就算粗茶淡饭,只要尽所能的让父母高兴,这就做到孝养了。在“孝”的天平上,豪宅与草房,佳肴与淡饭,华衣与旧袄都是等值的,在父母眼里,当总统的儿子和种地的儿子是一样的,就看你的所为是否让父母宽慰。哪怕只是一声问候、一次闲聊、一顿餐饭、一次出游,都能传递对父母的爱。

(二)敬养。孝不仅是满足父母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父母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要求。孔子的弟子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孔子的意思是说:“现在的人认为孝就是养父母。对父母只养不敬,和养犬马有什么不一样呢?”古代社会养动物的目的是耕田、种地,只是喂养吃食就可以了,(和现代社会养的宠物完全是两回事,现代社会喂宠物的吃食比给母亲的还要精良。这个不是在此要讨论的话题)。孔子的意思就是对父母不仅要供养,还要诚心诚意地爱父母、敬父母。把八十岁的老母亲交给保姆侍候,不叫敬养。何为敬呢?子夏问孝时,孔子说:“色难”。孔子的意思是敬养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礼记・祭义篇》:“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对父母的敬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为尽义务而尽义务,不是敬养。

(三)孝谏。“谏”古代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父母非圣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那么当父母做错事情的时候,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这样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意思就是说:“子女在侍奉父母的时候,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尽力委婉地规劝,如果父母不改正,做子女的依然要敬爱,不要触犯他们,为他们忧愁但不怨恨。”《诗经》中有一首诗《凯风》是讲春秋时代的卫国社会风气非常开放,有一个母亲生了七个儿子还在谈恋爱。孩子们知道母亲背着父亲和别的男人谈恋爱,对自己的母亲依然敬爱有加,希望母亲觉悟。《毛诗序》评:“《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盛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做子女的似乎都曾有过不理解父母的经历,父母或贫穷,或自私,或霸气、或蛮横、或无礼……所有这些都不能成为不孝的理由,我们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但当父母有违背生活常理的时候,我们有规劝的义务。

(四)孝悌。“悌”是敬爱兄长,“孝悌”是孝思想在家庭、社会层面的拓展延伸,反映的是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如果说“孝”指的是亲子之爱,反映的是纵的血缘之爱,那么“悌”指的是兄弟之爱,反映的是横的血缘之爱。孔子曾教导他的学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弟”通“悌”)孔子的意思就是在家就要好好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谨慎自己的言行,并且要讲究诚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我们不应该把孝悌看得很教条,就单方面地看成弟对兄的敬,也包括兄对弟的爱护,是互敬互助。这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和尊敬。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也谈到:“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兄弟叔侄是父母子女之外最亲密的人,是同根所生。“分多润寡”就是扶危济困,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经济条件好的,应帮助经济状况差的,但一母同胞的兄弟可以同睡一张床,同吃一锅饭,长大后,却会生出种种间隙,产生种种矛盾,尤其是在争分父母的家产上,中国人的习惯分配方式是平均分配,殊不知,平均分配看似相对公平的,但却忽视了,兄弟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所以朱柏庐提出的分多润寡,既体现了兄弟间的友爱,也保障了弱者的生活。一般来讲,聪明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五)孝顺。什么叫孝顺?简单的说就是你“孝”了之后,做什么事都“顺”了,所以叫“孝顺”,不是说听父母的话,顺着父母的意思行事叫“孝顺”。比如:我们常说“他是一位孝顺的孩子”,这句话既有对这位孩子“孝”的肯定,也有对这个孩子日后“顺顺利利”的祝福,只有“孝”才能“顺”。其实孝敬父母对自己最有利,它会让你一切的事情都顺顺利利。有的人会说,我挺孝敬父母的,为什么最近总是生意不好,诸事不顺?那你最好还是反思自己是不是真正孝敬父母了。孝后面还要有恒,持之以恒的对父母尽孝心,施孝敬,才会逢凶化吉,诸事顺遂。《二十四孝》里,第一个就是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他的父亲瞽叟和弟弟象多次想害他,但舜以德报怨,以孝报怨,对父母依然孝敬、对弟弟关爱有加,最后成就了帝王的霸业。

大舜是特例,再如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慈善家,财富大亨李嘉诚也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说:“给父母的钱必花”。还有许多成功的大企业家,他们都是事亲至孝的人,所以他们才能成就功名、万事诸顺。

三、孝教育的目的

孝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仁”,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仁者爱人,“仁”,即是“仁爱”“仁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竭其一生的周游、办学、授徒,为的就是能够培养具有“仁”的品格的贤士。《论语・学而》中记载,“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仁之本”,何宴《集解》解释说:“本,基也,基立而后大成也。”意思是f,孝悌是“仁”的基础或根本,根本确立了方可成就大业。也就是说,人只有首先进行“孝悌”教育,才能为达到“仁”的境界做好铺垫。

“孝悌,为仁之本”,是因为亲亲之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但“孝悌”并不等同于“仁”,“孝悌”是针对父母、兄长的一种情感,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仁”不局限于“孝悌”,但却必须以“孝悌”为根基,把孝悌推广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一方面,要成就“仁”必须以“孝悌”为前提,另一方面,“孝悌”一定要推广成“仁”,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论语・述而篇》:“子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他就来了。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仁”,“仁”不远人,一个人可能没有能力控制或者做到诸如获取功名利禄、长命百岁等,但选择做一个好人,一个仁德之人却是可以不用借助于外力,自己想做就能做的事情。满清朝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他读《易经》,读到最后发出的感慨是:人一生的功名利禄都是天注定的,你所能控制的就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德,品德提升了,老天自然会眷顾你、顺应你。

孝是累世的修行。所谓累世是祖先几代积德,自然会有好的子孙。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院长曾仕强说:“孝可以使我们富过三代,孝可以让我们从穷变富,孝可以让我们活得充实。”

孝顺父母作文范文6

【关键词】《论语》 孝悌 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41-02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建立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道德思想学说。孔子道德教育中最核心的就是“仁义”,“仁”是作为人最起码的要求,强调人与兽的区别,强调“孝悌”和“爱人”。孔子所讲的“爱人”,由对父母兄弟的爱推及别人,这种从血缘关系讲起的伦理亲情到今天也没有改变。《论语》中就有19处出现过“孝”。孔子在议论种种伦理观念时,第一议论的是“孝”,其次才是“仁”等。孔子把“孝”看成是人间各种伦理关系中的第一伦理,把孝所反映的父母与儿女的感情看做是人世间种种亲情中的第一亲情。

一 何谓“孝悌”

“孝”的造字也很有深意,由“老”字头“子”字底构成,其字意体现了父子关系,父在上,子在下。孝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的敬顺,指还报父母的爱。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在孔子的言论中,专谈“悌”的不多见,一般是孝悌并称,“弟”和“悌”是通的,中国造字法非常有意思,“悌”这个字,一个“心”,一个“弟”,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心里要有兄弟。“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孝悌不是教条,是相对的,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从现实意义上讲,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则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

二 《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1.孔子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虽不是孔子所言,是其弟子有若所言,但是把它放在《论语》开篇,由此可见儒家学派对其非常赞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进一步阐述了儒家对于“孝悌”为“仁”之根本的思想。

孔子认为仁是从政的前提,而孝悌是仁之根本,要想从政,首先需要是一个“孝悌”的人,“《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作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而且能友善对待自己的兄弟,已经是在施仁政了。

2.子女要孝养和孝敬父母

子女成年后,父母年岁已高,“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所以我们要对父母的物质生活有基本的保障,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需求,《论语》中有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以及“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对“孝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所谓“孝”,首先要能够供养父母,对父母,子女要特别多为他们的疾病操心。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已不是主要问题,精神层面的要求倒显得更加紧迫了。孔子提出“不敬,何以别乎”、“色难”,儿女在父母面前始终表现出一种出自内心敬爱的和颜悦色, 这里主要想强调一个“敬”字。孝敬父母,不在衣食金钱,不在割骨卧冰,而在爱敬之心。若有爱敬之心,则茅屋陋室,淡饭粗茶,也算得上至孝。

3.孔子非常重视孝悌中的相互性,反对愚孝和盲从

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君、臣、父、子各有其遵循的行为规范。这种要求是双向的而非单方面的,在强化角色意识的同时,也有相应的权利义务观念,甚至体现了社会交换的关系。对父亲,孔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规范,就是“慈”。慈,即上爱下,父母爱子女。这一道德范畴的提出,既是对“孝”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家庭道德的完善。“父慈子孝”成了相辅相成的家庭道德的核心部分。做父母的要慈爱自己的子女,与当子女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一起,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慈爱,当然也应该包括尊重。

而作为子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听从父母的意见。孔子作为“孝敬”父母的倡导者,当然很重视这一点,但同时也反对愚孝和盲从。“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所谓“事父母几谏”,就是说,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微言相劝。这是孔子孝论中的又一闪光点。“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强调“观”这个动作,要对父亲的言行有一定的审视,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如果事实已经证明父亲的做法是错误的,做儿子的加以改正,其实是对父亲的爱护,是为大孝。

三 《论语》中“孝悌”思想的现代价值

1.取其精华

第一,树立“孝悌”为“仁”之本的德育观念。《论语》中“孝悌”教育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层面,而重视“孝悌”教育的意识缺失也是当代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笔者认为《论语》中“孝悌”教育的精华更多集中在思想层面。

首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论语》中将“孝”看做是道德观念的根本出发点,可见进行孝道教育在中国传统德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当代德育不仅不能忽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对其进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亲情逐渐冷漠淡薄,对长辈的敬顺也渐渐地消逝褪色,新时代的青年人对孝顺的概念也渐渐地模糊了。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推广“悌”的思想十分重要。在人的血缘关系中,除了父子关系外,最亲近的就是兄弟关系了。在封建大家庭中,兄弟之间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安定。可见“悌”的重要性。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事、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敬而不矢,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礼”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因此更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悌”的思想的扩大和延伸。

第二,尽孝要讲究正确的方式方法。父辈帮助引导,子女批判继承。《论语》中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本文对“父在观其志”的大意理解为一个人尚未成年之时,需要父母的呵护,而这又是人生立志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父母当然要给予帮助指导,以成全子女所立之志。“父没观其行”说的是子女在成年独立后,就可以不用事事靠父母,而主要靠自己如何做人做事。但是人在青年之期,人生阅历还不是很丰富,还应该从父辈那里多吸取经验,注意把老一辈留下来的好东西继承下来,青年人应该多想想父母的叮嘱,而不能完全想当然。不难明白,孔子在这里论及的“孝”,贯穿了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是父辈的引导和子女的继承。从实践看,只有这样的“孝”才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有序传承,也才符合人情世故,符合人自身发展的逻辑。

尽心赡养,恭敬事亲。通读《论语》,孔子提出“养”和“敬”两个概念,但更重要的应是“敬”,是以“敬”为前提的“养”。而今社会上以“养”为“孝”者不少,有些子女比较有钱,在父母身上花钱也不在乎,但对父母态度不好,这样父母即使得到钱心里也不痛快。这里孔子明确的说,“孝”之中既包括物质上的满足又包括心理上的满足,而心理满足是第一位的。对此,中国亦有段名言:“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讲人最重要的是有一份孝心。实在地说,子女以“敬”待父母也只能是以寸草心报三春晖。但“敬”毕竟可以使父母养育子女的含辛茹苦得到一些慰藉,而这恰恰是家庭相亲相敬绵延不断的强大动力。

2.去其糟粕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孔子在向学生进行“孝悌”教育时也反映出许多封建性糟粕。

第一,把父子之间、长幼之间的这些规矩、礼数规定得过于烦琐、刻板。例如《论语•阳货》中孔子对于宰我不能坚持为父母守孝三年,表示非常的不满。而且孔子对葬祭之礼给予了坚决的维护。这些都使当代的孝文化产生了流弊和一些陋习。

第二,孔子把子女当成父母的依附,强调子女对父母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从而抹杀了子女的人格独立性。《论语》中强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忽视了子女的创造性,将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附庸,存在着过分强调父母权威和利益的倾向。尤其在当代,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更是将自己的全部焦点都集中在其一人身上,父母过于维护家长的中心地位,为子女安排今后的学习、工作,甚至是爱情道路,而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缺乏自理能力和独立的人格是很容易被淘汰的。

第三,孔子主张以私情取代公理。“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孔子强调直率的人是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与当代的法制观念相悖,有以“私情”替代“法理”的倾向。

《论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然有其糟粕,但其中的精华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发扬。我国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突飞猛进,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消极面致使社会生活出现了不少问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要,这其中就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悌”之道又是儒家思想的基础。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人,才能更进一步升华为爱民族、爱祖国。

参考文献

[1]贾顺先、潘大德、唐平.论语新编注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6

[2]王世明.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4.9

[3]天塑.四书感悟:大学•中庸•论语[M].成都:巴蜀书社,2005.1

[4]康仲德.我读《论语》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1

上一篇地铁事故

下一篇数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