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之星事迹材料范例6篇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范文1

韩剧中相对严肃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文化传统。

尽管不少人评价韩剧是“脑残剧”,但有些热播韩剧中随处可见中国的天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剧情细节,这是韩国的编剧在剧情设计上的精心和功底。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仪性的传统文化,在韩、日等国保存得很完整,甚至比中国电视剧都运用的频繁和广泛,题材上也无限制,从现代时装剧到古装剧,比如早期的《爱情是什么》《大长今》,再到《来自星星的你》《月亮拥抱太阳》),始终有很多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痕迹的情节。剧中体现的传统有如长幼有序,韩剧中就不止一次地对这种传统文化进行强调。而反观国内某些古装电视剧,不讲究礼仪传统,简直是一群穿着古装的现代人,这正说明传统文化已经不是要靠电视剧来传承的问题,而是这些优秀的传统,必须时刻装在我们的影视创作者心里,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相融合方能创造出优质作品。

韩剧在中国的流行,除了漂亮的偶像面孔、动人的爱情和细腻的表演,他们其对儒学思想的诠释也是成功的组成部分,韩剧将传统的儒家思想融入到剧情当中,让观众通过观看潜移默化的对传统礼教产生认同。韩剧向中国的成功输出,除了有中国观众认同的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的儒家思想以及由此凝结而成的儒学魅力在无形之中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并产生了对传统、道德以及儒学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韩国政府积极的文化推广,服饰、音乐、饮食等衍生品也伴随韩剧一同敲开中国的大门。

韩剧中相对严肃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散发着浓郁的东方文化传统。“事亲以孝”被视为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韩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加油金顺!》中,婆婆对媳妇金顺十分严格,并无笑脸,但只要婆婆给金顺一点点关爱,金顺便感恩戴德地不停呼唤“妈妈”,正是这种呼唤传递出了那种逐渐远离我们的既疏又亲的东方婆媳关系。韩剧中不仅“孝”道盛行,“悌”也被演绎地炉火纯青。“孝悌”的魅力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被这样的真挚所感动,并会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这样的魅力带来的不只是心灵的收获,更有生活中的启发和道德上的提升。《大长今》剧中讲述的大量韩国饮食、医药知识和详细制作方法,几乎重现了500年前的社会生态,相当于给中国观众上了一堂传统文化普及课。韩剧里的人物看起来个个青春靓丽,可骨子里却都坚守儒道,有专家认为,韩国其实是在把中国的文化精髓改造后卖给我们。“韩流”是儒家文化与美国工业化的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韩国人恰如其分地掌握了东方传统的精华,融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以此唤醒观众内心尘封的生活观念。

“事亲以孝”被视为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韩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加油金顺!》中,婆婆对媳妇金顺十分严格,并无笑脸,但只要婆婆给金顺一点点关爱,金顺便感恩戴德地不停呼唤“妈妈”,正是这种呼唤传递出了那种逐渐远离我们的既疏又亲的东方婆媳关系。

韩剧中不仅“孝”道盛行,“悌”也被演绎地炉火纯青。“孝悌”的魅力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被这样的真挚所感动,并会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这样的魅力带来的不只是心灵的收获,更有生活的启发。

“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在韩剧中传播关于“仁”的道义可谓数不胜数,尤其体现在主人公性格的设置上。韩剧中女主角大多是“灰姑娘”,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没有高贵典雅的礼服,没有耀眼发亮的光环,但是她们有单纯无暇的思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内心也始终拥有一颗天使般善良的心灵,也就是“仁爱”之心。从《夏娃的诱惑》里人如其名的真善美,到《人鱼小姐》里真挚贤惠的雅丽英,再到《浪漫满屋》里单纯朴实的韩智恩、《咖啡王子一号店》里聪明勇敢的高恩灿,她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心存仁爱心怀感恩。“仁者爱人”是她们最鲜明的特点,她们尊敬长辈,关爱晚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身边的一切。

过去韩国街头的招牌经常可见汉字,年长的韩国老人都认得一些,至于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礼仪尊卑,韩国人非常看重。1997年,讲述保守家庭和开放家庭之间联姻故事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极大反响,打响了韩剧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枪。此后,《蓝色生死恋》《玻璃鞋》《爱上女主播》《大长今》等韩剧在中国相继热播,几乎每一部都深得中国观众青睐。70集韩剧《大长今》的火暴热播,引得从8岁到80岁的各阶层观众追捧。一时间,“氧气美女”李英爱风头无敌,成为无数中国观众的新偶像。韩国料理也借势风行,热遍大江南北。在《魔女幼熙》的第一集中,导演就安排了烧中国菜的镜头,随后观众发现男主角父亲经营的正是中国餐馆,传菜窗口处赫然写着“招财进宝”四个字,接下来,男主角的父母在餐馆内聊天时,背景音乐是《春江遗恨》主题曲《夜来香》,原唱是李香兰。

中国和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圈,自古以来就在文化、历史、地理、人文,甚至族群上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两国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质,如“仁义礼智信”的处世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抱负等,这样的共通和相似成了中国观众接受韩剧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基础。韩剧很东方,场景很现代,但骨子里却很传统。韩剧中大多洋溢着完全东方式的谅解、宽容精神以及唯美精致的情调,宣扬展示东方式的伦理价值观念,很容易令中国观众产生共鸣。中国人喜欢看韩剧,不是因为韩剧是进口的洋货,也不是因为韩剧里的美女特别多,是因为韩剧里的故事,更像是中国人身边发生的事情;而中国人所‘隆重’推出的一些电视剧,倒像是在外星球里也许才会有的事。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范文2

好学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一 李琳慧,12岁,松溪县渭田小学六年级(3)班班长。她心地善良,独立自强,尊敬师长,勤奋好学。一直来,她本着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努力做好自己,把自己打造成既是爸爸妈妈的好女儿,奶奶的好孙女,外公外婆的开心果,也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榜样,新时代的好少年。

打小起,琳慧就是大人眼里最为懂事的孩子。邻里的朋友还整天在妈妈怀里撒娇哭闹时,她就在许多方面学会了自理自立。还是琳慧3岁时,她就开始学会自己吃饭,从不要大人喂;学会洗脸,学会上卫生间。上幼儿园后,其他小朋友整天哭哭啼啼,她却从不哭闹,还会帮老师哄其他小朋友。家里要是来客人,她会招呼客人坐,为客人端茶送水,且从不在客人面前乱跑乱闹。

上小学后,她越来越懂事了。她把爸爸妈妈对她的爱转化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尊老敬老的动力,深受邻里、亲友的夸奖。由于爸爸外出务工,家里所有的农活都妈妈承担。除了农活,妈妈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拖地;还要照顾琳慧年幼的妹妹及琳慧的爷爷奶奶;还要辅导琳慧的功课,很是辛苦。懂事的琳慧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认真地做作业,不让妈妈操心。做完作业就开始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洗菜,烧火,扫地,收拾房间,带妹妹玩。晚上,妈妈做完了一天的活,累得腰酸背痛,她就拉妈妈在沙发上坐下,先送上一杯杯热腾腾的茶水,再帮妈妈捶背揉肩,接着说故事,讲笑话,唱歌给妈妈听,让妈妈的劳累因为有了她的关心而减轻了许多。一次,妈妈生病了,晚饭也没吃,就躺下睡,她立即煮了碗面,送到妈妈床前,看妈妈吃了才又拿了自己贮钱罐的钱到村里的卫生院给妈妈抓药。然后为妈妈端上开水,看妈妈把药吃了,又搬来凳子,一边做作业,一边守着妈妈,直到妈妈感觉好多了熟睡过去后,琳慧做完了作业后才安心去睡觉。

琳慧不仅是对妈妈这样,在家这样,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是这样,对邻里邻居都这样。

琳慧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生活起居很不便,琳慧又成了他们的好帮手。首先是三餐之前,琳慧都要为他们备好碗筷,亲自请他们吃饭,然后亲自为他们装饭、添饭。有段时间,爷爷卧病不起,琳慧又总是和妈妈轮流前去送饭送水送药。也会像陪妈妈那样陪爷爷奶奶讲故事,唱唱歌,逗爷爷奶奶开心。琳慧的外公外婆住在另一个村,离琳慧家步行要一个小时。但这不影响琳慧每个星期都徒步去看望外公外婆一次。对于外公外婆,琳慧也就如同对爷爷奶奶一般,所以每当琳慧一出现在外公外婆的眼前,外公外婆总是脸上乐呵呵。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婆,爸妈妈过生日时,琳慧都要亲自制作一份小礼物,给他们一个惊喜。一张精致的贺卡,一个创意的模型,让他们沉浸在无比的喜悦和幸福当中。

离琳慧家不远有个老人活动中心,平日里,爷爷最爱上那去玩了。在那里爷爷爱和其他的老爷爷们一起喝茶,聊天,下下棋棋,摸摸牌什么的。许多小朋友们也爱随大人上老人活动中心去玩,琳慧也常跟着爷爷一起去。但琳慧却与众不同,其它小朋友往往会在那儿一起捉迷藏,大声吵闹,而琳慧总是一到那就去找来扫帚帮忙打扫卫生,接着整理一些被弄凌乱了的物件,等很多老人来玩时,他又开始为这些老人们送茶添水。得空后就安静静的看大家下棋,玩牌,或取出随身带来的课外书,认认真真的看。

不仅如此,在生活中,她还是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她从不吵着闹着要妈妈给她买新衣服。衣服旧了她照样高高兴兴地穿着上学。妈妈的朋友 家小姐姐的衣服穿小了送给她,她也都不嫌弃。每当取得好成绩,爸爸妈妈说要奖励她,她从不像别的孩子开口要钱或要什么贵重礼物,而只让爸爸妈妈买一本她喜欢的书作为奖励。

在学校里,她总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树立良好班风、班纪的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学习上,她刻苦勤奋,她说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妈妈为她的付出。工作上,尽职尽责,班级管理得有条不紊。

琳慧同学的尊老爱亲,勤奋好学,聪明懂事的事迹,也为她自己赢得广泛的荣誉。在渭田小学的就读的六年间,被评为三好生三次,被评为优干二次。学校评的十佳少年,八德之星,她也榜上有名。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琳慧同学身上表现出的尊老爱亲的中华美德,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和推崇的。

好学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二 杨xx是亮兵镇中学七年级学生,现年14岁,是名勤奋好学的学生和优秀的班干部。他踏实沉稳,品学兼优,是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好学生。他具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不少同学起到了感染熏陶作用,对班级的学风起很好的带动作用。在学校,他是位勤奋学习,乐于助人,团结同学的优秀学生。在家里,他是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独立自强、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杨xx是亮兵镇中学七年级学生,现年14岁,是名勤奋好学的学生和优秀的班干部。他踏实沉稳,品学兼优,是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好学生。他具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不少同学起到了感染熏陶作用,对班级的学风起很好的带动作用。

一、在学校,他是位勤奋学习,乐于助人,团结同学的优秀学生。

在学习生活中,他继承了大山深处的农民特有的不服输的精神,入校以来几乎每次的月考及期中、期末考试,他都能在班级名列前茅。在学习成绩上,他具有良好的心态,考好了,不骄傲,不自满,考砸了,不放弃,不气馁。

学习上,他求知欲强,课堂上,他认真听讲,勤于动脑,善于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对所学的知识能理解地掌握;课外,他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大量阅读一些有益的书报,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碰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或自己查阅资料解决。在操场上也能见到他做游戏、运动放松身心的身影,以便有更多的精力面对下一节课。

他乐于助人,从不与人斤斤计较,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别人,无论谁有困难,他都会不假思索地伸出援助之手。因此,他的身边总围绕着一群好朋友。作为班级干部,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工作踏实,认真负责,严于律己,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伙伴。

二、在家里,他是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独立自强、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他热爱阅读,家中有很多名著,老师说过的好书,他一个也不缺,平时的零花钱,他都会攒起来,买一些学习用品,每天一回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其次就是复习功课,最后读课外书,每天他都会不厌其烦的去做。

他2013年的11月份患了过敏性紫癜,身上出现了如星星多般的小紫点,全身疼痛的难以入睡,发病的前几天下不了床,饮食上只能吃白菜、土豆,而且是少油少盐的,这样的食物是难以下咽的,但他从没说过难吃。由于病情严重只能休学2个月,在生病期间他从未忘记过学习,每天都是有计划地读书和做题,即使手的关节疼痛难忍,他也坚持写字,这是大人都难以做到的。而且他再回到学校考试,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与他的拼搏是分不开的。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父母的心肝,爷爷奶奶的宝贝,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可他不一样,虽家庭不贫困,但也没有娇生惯养,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时不时的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家长的小帮手。他10岁时父亲外出打工,至今已经三年了。妈妈就领着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患有脑出血,爷爷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靠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命。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懂事体贴的他便每天饭后洗碗、扫地。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他也从未间断,当小伙伴来找他玩时,他却笑着对伙伴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每到农忙时节,他便在假日里下田帮爷爷干农活。当一切收拾妥当,夜幕已经降临,他就在静谧的灯光下开始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他与爷爷奶奶之间没有任何所谓的代沟,每天闲暇时间他都与爷爷奶奶聊天,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畅谈自己的心里话。

他讲清洁,爱卫生,走到哪里都随手捡起地上的纸屑,从来不嫌脏。街道上、校园里,随处可见他弯腰捡垃圾的身影。在家中,他看到地上有土,就会扫一扫,发现炕上脏了,就会抹一抹,瞅到柜上有灰,就会擦一擦,他还注重个人卫生,手指甲从来没长过,经常洗澡洗头换衣裳,天天穿地整整齐齐。杨兆亮的美德和孝心感动着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常常受到村里人的好评。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范文3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孝道教育 情感

据新闻报道,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的农村老人已超2000万。某“中国农村老人研究”课题组对1000位老人的调查显示,80.9%的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很多老人不仅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还要忍受老来情感孤独甚至肩负抚养孙辈的压力。在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中,76%的老人全年获得的支持少于500元。另外还有18%的老人没有获得子女的任何经济供养,甚至反而还要因为子女的外出照看孙辈而增加经济负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子女未尽到应尽的孝道。农村的很多子女,不能理解孝道的内涵,普遍把孝道简单理解为物质供养甚至是把老人置之不理,而忽略了对父母的精神关怀。物质上的供给,是一种孝道,精神上的赡养,也是一种孝道。孝道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生抓起。让孝道的精神从小就扎根在心里,这样才能改变农村老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状况。

但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孝道”这一传统道德正渐渐被一些中小学生所“淡忘”和“遗弃”,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作为教育的前沿阵地学校,应该把孝道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并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抓。那孝道教育应如何抓呢?

开展孝道教育的基点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孝道,怎样做才是孝道。把握他们思想深处已经存在的有可能主导其行为的东西,加以诱导,使之强化,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内省、感悟,让他们从内心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进而明确自己应该怎样做、做什么。笔者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分阶段开展孝道教育。

一、起始阶段。

通过开展故事会,座谈会,演讲会,进行孝道规矩教育。让学生在“动”中感悟“孝”的亲情。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如介绍父母的职业、工作量、业绩和收入,讲父母的艰辛;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讲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调查父母孝敬长辈的事迹,讲自己的体会;讲父母爱自己的真实故事等,让学生充分理解父母的艰辛。如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语气亲切;听从父母的教导和正确的意见,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上学时要和父母说“再见”,放学回家要告诉父母我回来了;平时出入家庭和父母打招呼,告诉父母地点、时间,免得亲人挂念;吃饭时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先让父母吃,要主动为父母盛饭;父母下班要为父母倒茶,让父母休息;记住父母的生日,到时向父母表示祝贺,并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父母不舒服要主动问候,生病时要为他们端水送饭;不向父母提过高的要求;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尽力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

二、深入阶段。

1.通过教材、课外阅读、新闻事件、影视资料进行孝道情感教育。如:必修中就有《寡人之于国》、《窦娥冤》、《陈情表》,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又兼语文老师的,教学这些课文时,课堂设计始终体现着孝道教育,把孝道文化的传授放在首位。如在讲解《寡人之于国》中“申之以孝悌之义”一句时,不仅详解原句,还应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与延伸,让学生明白孝道文化在治国安民中的必要与作用。《陈情表》堪称对人进行孝道教育的千古经典,李密对祖母的行孝与奉养可以说是对孝道诠释与具体化,李密的做法为后人在“敬亲、奉养”上,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小学课本中的《游子吟》、《奶奶的白发》、《爱如茉莉》等,都是很好的孝道教育课文。

2.选择好的课外的材料,适时推荐好的文章与新闻事件,作为班会课的讨论内容。中国是讲究传统孝道的国家,有关孝道的故事是数不胜数。《孝经》、《孟母三迁》、《卧冰求鲤》、《涤亲溺器》等;新闻事件新鲜而又有说服力,如《公务员打骂生父后将其赶走,母亲称多次被扇耳光》、《北大校长周其凤回乡祝90大寿,长跪膝前落泪》。解读这些新闻事件,让学生在讨论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孝道的要求。

3.利用文娱活动时间,欣赏和演唱表现父母艰辛,讴歌父母的歌曲,观看有关影视,唤起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进行孝道教育。如《好父亲》、《父亲》、《爸爸的祝福》、《母亲》、《烛光里的妈妈》等,让学生在饱含情感和催人泪下的词曲里,联想起父母的生养大恩,体验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激起他们強烈而真挚感恩、报恩思想,培养他们对父母的道德情感,让他们进行孝道的自我教育。

尤其值得推荐的是刘德华主演的电影《桃姐》,虽然讲的不是父母的事,但足以用来进行孝道教育。电影用简约略带幽默而又不缺温情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给香港的富人照顾了人家祖孙几代的保姆老无所依时,主人反过来照顾保姆的故事!没有娇情也没有做作有的只是真诚。特别是剧中刘德华黄秋生几个儿时的伙伴在刘的家里吃牛舌给桃姐电话,大家对着电话念那顺口溜时,无一不让电影前的每一个人动容和感动!

三、总结阶段。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范文4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author of the book of ?buzhai kou shou yi shuo

abstract: when referring to the book of buzhai kou shou yi shuo (buzhai's commentaries on yi by his oral instruction), si ku quan shu told us that this book was compiled by one of buzhai's disciples, zhou zuo, but the collector did not know who was buzhai. basing on local gazetteer and related collected work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at, born at dantu (in jiangsu province) in 1457 and dead in 1503, buzhai's surname is ding, given name is ji, substitute name is yufu. he became the palace graduate in 1478 and had served as panguan (official assisting a local magistrate, esp., in trying cases), zhizhou (magistrate of a zhou, a magistrate division higher than county), vice provincial chief justice and so on, with zhou zuo, zhou jia, jin gui and tang kan etc. enrolled as his disciples. bu zhai also wrote the following books of hong fan zheng wu, da xue yi yi, si li yi zhu and bu zhai ji.??

key words: buzhai kou shou yi shuo; bu zhai; ding ji; zhou zuo

《四库全书总目》[1]卷七经部易类存目一,著录《补斋口授易说》一书,曰:《补斋口授易说》,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题曰‘门人永丰周佐编次’。盖补斋乃其师之号,佐录所讲授以成书。朱彝尊《经义考》题曰‘周氏佐《补斋口授易说》’,盖如胡瑗《口义》题倪天隐之名,非佐所撰也。补斋不知何许人,佐亦不详其始末。《经义考》据《聚乐堂书目》定为正、嘉以前人,亦约度之词耳。所言皆科举之学,止乾、坤二卦及系辞上下传,似乎尚非完本也。

朱氏《经义考》[2]卷五十三录此书作三卷,曰:“爵里世次未详。载《聚乐堂艺文志》,其目迄嘉靖初年,则正、嘉以前人无疑。”《聚乐堂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作《聚乐堂书目》,今未见。《戊寅丛编·藏书题识》[3]卷一载录《聚乐堂艺文目录》四册,不著姓名,有朱彝尊跋:“此系西亭王孙著录。王孙尝刊李鼎祚《周易集解》,每翻列聚乐堂名。世所传《万卷堂目》都无卷数,不若此本之该备也。”《四库全书总目》及《经义考》所引应该就是此目。据朱氏引文,可知《聚乐堂艺文目录》未载补斋姓名及周佐事迹。杨家骆所著《四库大辞典》、李学勤主编《四库大辞典》及邵懿辰等《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四库提要辩证》诸书,于补斋及周佐也未能考明。永丰置县于唐,清雍正十年改名广丰,明、清俱隶广信府,今属江西上饶市。除新编《广丰县志》外,历修县志俱有周佐传。嘉靖《永丰县志》[4]载周佐于《文苑》,曰:“周佐,字廷臣,号北涧。从丁补斋受《易》。耽嗜经史,议论典实。理刑松郡,上民弊二十事,多见采纳。比为祠部郎,草《祷雨仪注》,纂修《诸庙祀礼》。既而出佥湖宪,懋著业绩。所著有《四书说》、《北涧文稿》若干卷。”历修县志选举表都记载周氏为正德五年庚午科乡举,正德九年甲戌唐皋榜进士(《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三甲第二百三十八名)。只有《西江志》[5]记为正德八年癸酉科举人,九年连捷进士。同治《广丰县志》[6]选举表记周氏历任职官,任湖广司臬前曾任山西兵备佥事。大概因任期不久,无政绩可著,所以各志本传均略而不记。周佐大父祖泽,永乐六年戊子科乡举,同治《广丰县志》有传,入《宦业》:“号性成,从邑令王褒中美(卷六《职官》:王褒,福建举人,洪武间由教授升任永丰知县。)授《春秋》,通经史百子之学,由举人令海阳,以身率物,不事鞭扑。永乐间以平寇有功,大府上陈其事。寻以疾终。正统中邓忠毅公考论遗行,祀乡贤祠。”?嘉靖《永丰县志》卷四《文苑》又有《周价传》,略曰:“周价,字廷藩,号西岩。笃学好古,师事京口丁补斋。为华亭司训,(乾隆《华亭县志》卷八《职官》:训导,周价,嘉靖年任。)克砥士行。弃官归,筑岩翁书院于里之桑园田,编摩注疏,至老不倦。有《读易私录》若干卷。”佐、价二人的关系,各志均无记载,但据其姓名、字号、年里、行实,可以推断二人为兄弟辈,当大致不误。?〖kg2〗周佐、周价俱从补斋学《易》,有著述《读易私录》及《补斋口授易说》,于此已能略窥补斋消息。补斋姓丁氏,名玑,字玉夫,丹徒人。补斋为其号。历修丹徒县志、广信府志(名宦)及林俊《见素集》,皆为补斋立传。林俊为补斋同年进士,相知甚洽,所撰《丁补斋先生传》??[7](卷二四)?(以下简称“林《传》”)旨意深切,兹择其于补斋事迹、学术相关者节录如下,以资考证。?

先生润州人,宋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文简公之后。大府卿总辖华,七世祖也。祖宁弃,建宁右卫经历,隐于乡,自号友陶。是生先中书舍人元吉,学行高古,学者称易洞先生。先生服习庭训,十八岁领乡荐。又四年,成化戊戌第进士。明年授中书舍人。甲辰岁除星夜殒,乙巳元日星昼殒,先生应诏上封事,极论治道本末、时政得失,反覆数千言,大要以正心为根本,教东宫、振纲纪、正风俗、慎用人、重名器、苏民困、理财用、饬兵备为急务,末言方士释老宜加痛绝。疏入,留中。群奸切齿,伺之,无分毫失。久之,以同官公过连逮,出判普安。孝庙嗣位,起三原公介庵为上宰。介庵欲引吏部属,为忌者所沮,仅判广信。未三年,先生以易洞去位。服阕,即家授兴国知州。居八月,以钱孺人忧去位。服阕,倪文毅公当轴,即家起致仕佥事章公懋为南京国子祭酒,先生为南京仪制郎中。未四月,迁广东按察司副使,奉敕提督学校。岁余,入贺,道清远,山水暴涨,舟覆,一家十一人俱殁。弘治癸酉三月十五日也。生天顺丁丑五月十九日。先生号补斋,所著有《补斋集》若干卷、《大学疑义》一卷、《洪范正误》一卷、《四礼仪注》若干卷,中庸、语、孟、易说未脱稿。又欲继朱子之志,以《仪礼》为经,《礼纪》及诸经有及于礼者为传,而补以注疏,未成书云。?

传文所涉,还有数事,须对照其他材料,加以考辨。〗丁玑父元吉,字无咎,光绪《丹徒县志》[8]入《儒林》,略曰:“嗜学,弗事举业,年未弱冠即教授乡里。为诗古文,才思宏远而律度严正。太守林一鹗欲荐之,以不能仕辞。精研《易》理,匾所居曰‘易洞’,学者因称为易洞先生。修郡志,笔削有法。著书百四十卷。为人宽良仁爱,休休善教。卒年六十五。”传文称“著书百四十卷”,而同书卷四十六艺文书目仅录《陆丞相蹈海录》一卷(又见录于《明史·艺文志》[9])、《丁元吉集》六十四卷。易洞卒年,大约为弘治三年(1490,说见下文),则其生年应在宣德元年(1426)。补斋生年。林《传》曰:“十八抗颜师席,同岁领乡荐。又四年,成化戊戌第进士。乞假归润,迎妇张氏。明年还,授中书舍人。”检光绪《丹徒县志》科目:乡举,成化十年甲午科;进士,成化十四年戊戌曾彦榜,三甲八名。由此推断其生年为天顺元年丁丑(1457),与传文所记合。成化二十年岁除、二十一年元日,星殒,《明史·宪宗本纪》、《宪宗实录》[10]俱有记载。《宪宗实录》卷二六零:“丙戌,敕谕文武百官,凡一应弊政及有利于国家生民之事,其各指实陈奏。”“己丑,大臣及科道等官应诏条陈时事”,包括吏部尚书尹?F等言二事,户部尚书余子俊等言八事,礼部尚书周洪谟等言九事,兵部尚书张鹏等言五事,刑部尚书张蓥等言六事,工部尚书刘昭等言三事,等等。丁玑当时仅官中书舍人,《宪宗实录》中未列举其名氏,所疏数事,当尽在各高官名氏后诸“等”字中。《宪宗实录》又记载,六部尚书疏文后均有宪宗御批。而丁氏疏入,则留中不报,可见其所言有不慊圣意者。宪宗好方术,初即位,即以道士孙道玉为真人,又封西番僧??巴坚参为“至善金刚普济大智慧佛”,其徒众皆为国师,僧道滥恩泽者数千,妖人李孜省、僧继晓、术士常恩、玉芝等皆以方术进用,又与中官梁芳、钱义、陈喜辈群奸中外蟠结,权倾一时,言官皆为之侧目。(《明史·佞??传》)先是,刑部郎中林俊“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触帝大怒,下诏狱考讯,谪判姚安。(《明史·林俊传》)补斋上疏,复“言方士释老宜加痛绝”,令“群奸切齿”,这显然就是他后来谪判普安的真实原因。丁氏在普安的任期,未见有确切记载。林《传》曰:“予既复官,先生亦就谪所,龙关邂逅,因得拜易洞舟次,益信先生所得之深。”《明史》卷十四《宪宗本纪》:“(成化二十年)冬十月丁巳,杖刑部员外郎林俊、都督府经历张黻,并谪官。”《宪宗实录》记林俊复官,在成化二十一年正月,曰:“(春正月)丁亥,复云南姚安军民府判官林俊为员外郎,宗州知州张黻为都督府经历,俱改南京。俊、黻既以言被谪,至是星变,梁方、继晓谓二人祸由己作,恐言者及之,遽乞降复其官。吏部承旨,拟改俊南京刑部,黻南京左军都督府。从之。”丁氏谪判普安,也应当在成化二十一年初林氏复官之时。补斋任普安州判,直到“孝庙嗣位,起三原公介庵为上宰”,才改判广信。据《孝宗实录》[11]及《明史》《王恕传》、《七卿年表》,孝宗于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即位,十一月任王恕为吏部尚书。丁氏结束普安任期,改判广信,当在此后不久。由以上分析可以推定,丁氏改判广信,其时在弘治元年。光绪《丹徒县志》丁氏本传记作“弘治初”,与此吻合。历修广信府志或曰弘治,或曰弘治间,均不确。补斋在此任“未三年”,即以易洞故世而离任服丧。林《传》记补斋在广信府案讯“兄弟争讼”、“芗溪义勇诬邻为盗”、“永丰银冶群盗窃发”三事,以表其政绩。历修广信府志皆以丁氏入祀名宦,嘉靖《广信府志》[12]传曰:“以风节自持。其学严义利之辨,而诸余见于词章。其政以敦化善俗为务,而簿书在所不屑。莅官清贫,妻孥?粥仅给,举无愠色。”林《传》又称赞丁氏,“教人必先心身,四方从学,覆恒满户外。先生必正容端坐,澄心定气,使燥虑消息,方与开讲。辨析疑义,细入毫芒。而文字正大,不涉荒怪。故门下之士成大名抡大魁青绯中外楚楚焉。岭南教法,以厚伦为本,格物穷理为务,修身而达天下为期。”周佐、周价从补斋学《易》,应当就在丁氏通判广信的这“未三年”期间。补斋既遭父忧,去位服丧。服阙,即家授兴国知州。才八月,复丁母钱孺人忧去位。服阕,起为南京仪制郎中;此时“倪文毅公当轴,收拾名士”?[7](卷二四)?,与丁氏同时起为南京国子监祭酒的有致仕佥事章懋。据《明史·七卿年表》,倪岳于弘治六年六月任礼部尚书,九年四月改南京吏部,十三年六月还为吏部尚书,十四年十月卒。吏部尚书为七卿之首,林《传》所谓“倪文毅公当轴”,即指倪氏弘治十三年还任吏部。《孝宗实录》卷一七五:“弘治十四年六月,起福建按察司致仕佥事章懋为南京国子监祭酒。”章懋《枫山集·枫山先生实记》卷二,有金华知府所上《乞遗孤恩荫疏》,吏部覆核云:“查得已故致仕南京礼部尚书章懋,由进士历仕编修、知县、评事、佥事,弘治十四年六月升南京国子祭酒。”?[13]据此可知,补斋任仪制郎中,也应该在弘治十四年。这一年份的确定,对于推证补斋卒年至关重要。补斋任南京仪制郎中“未四月”,迁广东按察副使;又岁余,卒。由弘治十四年任南京仪制郎中推之,任广东按察副使为十五年,卒年为弘治十六年癸亥。万历《广东通志》[14]卷十秩官,记丁氏到任时间为弘治十一年,误。嘉靖《广东通志初稿》[15]卷七秩官,雍正《广东通志》[16]卷二十七职官,均记为弘治十五年,是。又林《传》记卒年为“弘治癸酉(三月十五日)”,《明人传记资料索引》[17]以正德八年癸酉(1513)当之,曰“卒年五十七”,殊误。按弘治无癸酉年。明人邵宝《容春堂前集》[18]卷二十,有《祭丁提学玉夫文》,曰“维弘治十有六年岁次癸亥十月某朔十七日某甲子,江西按察副使、友生无锡邵宝,谨遣南昌府学训导董遵以醴脯之奠,致祭于故广东按察副使吾友补斋丁先生玉夫之灵”云云,此为丁补斋不能卒于正德癸酉之明证。又《孝宗实录》卷一九九:“(弘治十六年五月)甲戌,升南京兵部员外郎潘府为广东按察司副使,提调学校”,潘府即为丁氏继任,任职时间距丁氏之卒仅两月。由此可知,林《传》“弘治癸酉”确为癸亥之讹,补斋生于天顺元年丁丑(1457),卒于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享年四十有七。补斋原配张氏,成化十四年补斋第进士时所娶,卒年不详。继配陈氏及二女、长子咸、三子尚、季子启与补斋同舟,俱殁于水。惟仲子同乘他舟以免。补斋墓在丹徒县城西白龙冈,门弟子、大学士靳贵为之铭。[8]〗补斋弟子。林《传》曰:“四方从学,履恒满户外。”“门下之士成大名抡大魁青绯中外楚楚焉。”今见于记载者,周佐、周价、靳贵、唐侃四人而已。光绪《丹徒县志》本传又曰:“门下士多伟器,如靳贵、曹侃皆能确守师说,卓然为名臣。”此曹侃为唐侃之误,《明史·循吏》有《唐侃传》,曰:“初,侃少时从丁玑学。”靳贵事迹也见于《明史·循吏》。补斋的著述,《千顷堂书目》[19]著录四种:《洪范正误》一卷、《大学疑义》一卷、《四礼仪注》四卷、《补斋集》八卷。《明史·艺文志》仅录《大学疑义》一种。光绪《丹徒县志》卷四十六艺文书目所录与《千顷堂书目》略同,但《补斋集》作十卷。林《传》记其著作,多不详卷帙,又曰:“中庸、语、孟、易说未脱稿。”治《易》为补斋家学,但易洞、补斋父子都没有相关著述行世,岂非憾事?周佐从补斋受《易》,录先生所讲授以成书,丁氏家学赖此才得以传世。四库馆臣纂录时所见已非完帙,今此残本亦无由得见,不敢妄为置评。顾颉刚先生序《中国地方志综录》[20]曰:“夫以方志保存史料之繁富……而其材料又直接取于档册函札碑碣之伦,顾亭林先生所谓采铜于山者。以较正史,则正史显其粗疏……如此缜密系统之记载,顾无人焉能充分应用之,岂非学术界一大憾事耶!”为考明《补斋口授易说》作者及其事迹,补诸史及书目之阙遗,本文较多地利用了方志中的材料,或可为顾先生添一实证。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2]朱彝尊.经义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戊寅丛编[z].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

[4] (嘉靖)永丰县志[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本.

[5]谢?F.西江志[z].雍正十年刻本.

[6]刘承辇,等.(同治)广丰县志[z].光绪元年刻本.

[7]林俊.见素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何绍章,等. (光绪)丹徒县志[z].光绪五年刻本.

[9]明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宪宗实录[z].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本.

[11]孝宗实录[z].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本.

[12]张士镐.(嘉靖)广信府志[z].济南:齐鲁书社,199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13]章懋.枫山集[z].清同治光绪间永康胡氏退补斋刊《金华丛书》本.

[14] (万历)广东通志[z].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日本内阁文库藏万历三十年刻本.

[15] (嘉庆)广东通志初稿[z].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存目丛书》影印嘉靖刻本.

[16] (雍正)广东通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台湾中央图书馆.明人传记资料索引[z].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65. 1.

[18]邵宝.容春堂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范文5

庙中供奉着神秘的张亚子。体貌恢弘的七曲山大庙历史悠久,文化承载厚重,民间传说丰富,并由此衍生出多彩多姿的文昌文化。

张亚子事迹,较早出现于晋人常璩所撰之《华阳国志》。其书卷二汉中志云:“梓潼郡,本广汉属县也。建安十八年,刘先主自葭萌南攻州牧刘璋,留中郎将南郡霍峻守葭萌城……成都即定,先主嘉峻功,二十二年,分广汉置梓潼郡,以峻为太守,属县六,户万,去洛二千八百三十八里。东接巴西,南接广汉,西接阴平,北接汉中。土地出金、银、丹、漆、药、蜜也。世有隽彦,人侔巴、蜀。”

此书在写到梓潼郡治所之梓潼县时云:“(境内)有五妇山,故蜀五丁士所拽蛇崩山处也。有善板祠,一曰恶子,民岁上雷杵十枚,岁尽不复见,云雷取去。”据此可知,善板或即雷神恶子,这应当是对梓潼神君张恶子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张恶子(后衍化为张亚子)最初是以除灭人间祸害的雷神面貌展现人世。而《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则谓:“济顺王张恶子,晋人,战死而庙存。”

《寰宇记》引《郡国志》云:“东晋咸康(公元335―342)年间,亚子西至长安,见姚苌谓曰:‘却后九年,君当入蜀,若至梓潼山幸当寻见。’后苌入蜀,将至七曲迷道,游骑贾君蒙忽见一鹿驰去,逐至庙门,鹿自死,追骑共剥之,少顷苌至。悟曰:‘此是张君为我设主客之礼,烹食而去。’”

九年前即预知其后之事,确有几分神异。而《文昌帝君本传》亦谓:“(姚)苌以龙骧将军使蜀,至凤山来访,假以铁如意,一麾而旌旗蔽天,戎万余,列之东坡……”云云,更属神奇。唐代李商隐入蜀游宦时经七曲山大庙,赋《张恶子庙》云:

下马捧椒浆,迎神白玉堂。

如何铁如意,独自与姚苌?

清人冯浩笺注此诗引《太平广记》云:“《北梦琐言》:‘梓潼县张恶子神,乃五丁拔蛇之所也。或云`州张生所养之蛇,因而立祠,时人谓为张子,其神甚灵。’按今本《琐言》刊本无此条。《尔雅》:,。注曰:蝮属,大眼,最有毒,今淮南人呼子。P,音迭,,乌落切。《华阳国志》:梓潼县有五妇山,故蜀五丁士拽蛇崩山处也。有善板祠,一曰恶子……是其初皆因拔蛇之所,而后乃不一其说。与恶音相类,恶,古文作亚。”冯浩所说极有道理。只是他说《太平广记》所引之《北梦琐言》今本未见,不确。现见于《北梦琐言》之逸文,且有所不同,今引于下,以资比较:

梓潼县张子神,乃五丁拔蛇之所也。或云`州张生所养之蛇,因而祠,时人谓之张子。其神甚灵,伪蜀王建世子名元膺,聪明博达,骑射绝伦,牙齿常露,多以袖掩口,左右不敢仰视。蛇眼而黑色,凶恶鄙亵,通夜不寐,竟以作逆复诛。就诛之夕,梓潼庙祝亟为子所责,言我久在川,今始方归,何以致庙宇荒秽如是耶?由是蜀人乃知元膺为庙蛇之精矣。(《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五张子)

显然,此较冯浩所引为详,可并读。

张恶子与越西(`)的渊源始见于此。而明人俞汝《礼部志稿》八十四《会议厘正・神祀》中则云:

又有所谓梓潼帝君者记云:神姓张,讳亚子,其先越`人,因报母之仇,徙居梓潼之七曲山,仕晋战没,人立为庙。唐玄宗、僖宗、宋咸平(宋真宗赵恒年号,公元998―1003年)日,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上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仁宗)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立祠祀之者。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1450~1457年)中,因京师旧庙辟而新之,岁以二月三日为帝君生辰,遣官致祭。

这里,不仅明确指出张亚子为越西人,更将其由越西至梓潼的缘由作了交待;还将其掌管天下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是道教付与之职掌,元仁宗、明代宗也加封赏予以阐明,因此,文昌帝君张亚子出于越西是有文献依据的。

张恶子助姚苌称帝事不仅载于《郡国志》,《后秦录》亦谓:“初,苌游至梓潼岭,见一神人,谓之曰:‘君早还秦,秦无主,其在君乎?’苌请其姓氏,曰:‘张恶子也。’言讫不见。至是称帝,即其地立张相公庙祀之。”而《梓潼化书》第七十五化云:“往关中,与姚苌为友。久之,予厌处凡世,归蜀峰。后苌以龙骧将军使蜀,至凤山访予,予假以铁如意,祝之曰:‘麾之可致兵。’苌疑予。予为之一麾,戈盾戎马万余列之平坡,今试兵坝是也。后苌以苻坚死即帝位。”

然而,也还有学者认为,张恶子事迹另有所本。刘琳注《华阳国志》梓潼县善板祠时说:东晋孝武帝时苻坚据蜀,蜀人张育起兵反抗,自称蜀王,后战死于绵竹(见《通鉴》卷一百三)。仅此与所谓张恶子事略近。大概后人奉为神明,但其真人真事渐渐失传;而七曲山有恶子祠,于是牵合附会,说神名张恶子或张亚子(亚与恶通)。

查《通鉴》卷一百三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夏,五月,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击秦,有众二万,遣使来请兵……张育自号蜀王,与巴獠酋帅张重、尹万万余人进围成都。六月,育改元黑龙。秋九月,张育与张重等争权,举兵相攻,秦杨安、邓羌袭育,败之。育与杨光退屯绵竹。八月,邓羌败晋兵于涪西。九月,杨安败张重、尹万于成都南,重死,斩首二万三千级,邓羌袭张育、杨光于绵竹,皆斩之,益州复入于秦。”若将张育等人之事附会为张恶子身,殆无可能。其一,张育等人事迹与梓潼相距颇遥,如此牵合,殊觉凿枘;其二,张育等人反秦也与张恶子故事性质迥异,也难附会。刘先生之见,可备一说。

张恶子自晋代立庙祭祀以来,一直为各界所崇奉。唐人王岳灵,据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五载:“王岳灵(诗人),登开元进士第。天宝十年,为监察御史,撰《张恶子庙碑》。”足见,唐代的张恶子庙烟火之盛。令人遗憾的是王岳灵此文,《全唐文》未辑入,不免令人难悉其详了。然而,唐玄宗、僖宗先后避难蜀中,途经梓潼时,都祭祀过张恶子庙并予以封赏。《搜神记》云:“有神姓张名亚,道术显著,庙在梓潼,玄宗幸蜀著灵,追封左丞相。”《旧唐书・玄宗本纪》亦载天宝之乱至普安郡,复次梓潼。《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考:

英显王庙在剑州,即梓潼张亚子,仕晋,战没,为立庙。唐元(玄)宗西狩追命左丞相。僖宗入蜀,封济顺王。咸平中,王均为乱,官军进讨,忽有人登梯,冲指贼大呼,曰梓潼神遣我来。九月二十日城陷,尔辈悉当夷灭。贼射之,倏不见。及期果克城。招安使雷有终以闻,诏改王号,修饰祠宇,仍令少府造衣冠法物、祭器。

至于唐僖宗避乱入蜀,那是广明二年(公元881年)之事。曹学《蜀中名胜记》“梓潼县”记:“《唐书》广明二年,僖宗幸蜀,神又见于利州桔柏津,封为济顺王,亲幸其庙,解剑以赠神也。”此时随僖宗入蜀之侍中王铎,还有七律纪其事:

盛唐圣主解青萍,欲振新封济顺名。

夜雨龙抛三尺匣,青云凤入九重城。

剑门喜气随雷动,玉垒韶光待贼平。

惟报关东诸将相,柱天功业赖阴兵。

(《谒梓潼张恶子庙》)

王铎在诗歌第四句末注云:“时僖宗幸蜀,人情术士皆云春内必还京。”这只是诗人的愿望而已。僖宗为避黄巢兵乱仓惶出逃,王铎还美其名曰“盛唐圣主”,而诸将勤王无功,竟将希望寄托于虚幻的阴兵身上,这是何等笑话!时判度支肖遘也和诗云:

青骨祀吴谁让德,紫华居越亦知名。

未闻一剑传唐主,长拥千山护蜀城

斩马威灵应扫荡,截蛟锋刃俟升平。

侯为国亲箫鼓,堂上神筹更布兵。

(《和王侍中谒张恶子庙》)

诗的结尾注云:“时僖宗解剑赠神,故二公赋诗。”

综观王铎、肖遘之诗,可见晚唐国运日蹙,藩镇称雄,兵连祸结,江河日下,不知是否有张恶子之助,唐祚又延续了二十余年才寿终正寝。总之,张恶子的神灵是很受世人尊奉的,极为灵验,则是可以肯定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知:即梓潼神君张亚(恶)子,原本越西一刚强勇子,因报母仇而远离桑梓,避地于山清水秀的梓潼县七曲山,又因助后秦姚苌有功而被立张相公庙以之祀祭。也许是张亚子生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很受梓潼一带乡民的敬重,谢世之后,民众牵合附会一些神奇灵异的故事而受到普遍认同与奉侍,遂渐渐成为一方灵验异常的神灵,香火旺盛。文人墨客多有诗文祭奠称颂。承平之际,大庙往往为乡民祈福祛灾,驱鬼治病的祭拜晤聚之处,就连开元年间的进士王岳灵,也有专文《张恶子庙碑》为之揄扬。此文据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考订撰于天宝十载。兵荒战乱之际,唐代的玄、僖二宗避乱入川,在梓潼休憩祷福,因其灵验还封他为左丞相、济顺王,以满足仓惶避难,以求尽快纾解困厄的愿望。左丞相、英显王、济顺王称谓足见其摆脱窘困的急切心情。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追赠张亚子为“忠文英武孝德仁圣王”;元代仁宗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钦定张亚子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明末张献忠认张亚子为其祖,并尊称其为“始祖皇帝”。如此之类的称谓、封号不绝如缕:道家尊封为“南极长生真玉九天开化主宰不骄乐育天地更生永命天尊”,佛教则尊文昌帝君为“梵镇如来”。张亚子于是成为三教共尊,黎庶争奉的神灵了。

张亚子从晋代以来即获得立庙供奉的殊荣,完成了由人向神的华丽转身。一般地讲,由人向神的飞跃,必须具备相应的背景与必要的文化条件为之铺垫始可奏效。纵观遍布神州大地的宫、观、寺、院及规模各异的庙宇、祠堂,供奉着形形、林林总总的神仙、菩萨、伟人、英雄……他们尊享着香火祭祀,自然有其一定的因由。他们不是修道成仙,就是行迹可风,或者英灵盖世,或者学派始祖,或者伟绩丰功。如黄帝乃神国之王;广成子、赤松子,得道成仙;佛主如来、道教老子乃为教派始祖;关羽义薄云天,为人楷模……如此等等,不可尽述。

张亚子首以豪侠之举为母报仇而为人尊仰,后助姚苌而获立庙之尊。唐代玄宗、僖宗屡加封赏,自然具备了神化其人的文化铺垫。然而,作为一方获得民众信仰尊崇的神灵必须具备具体职掌与业务管辖范围,才能长久地受到民众的供奉与信仰。而文昌帝君则是其重要职掌。这实在源于星辰崇拜,与天文的关系密切。文昌星乃斗魁上的六颗星的总称。

《史记・天官书》载:“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索隐》引《文耀钩》曰:“文昌宫为天府。”《孝经援神契》云:“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索隐》云:“辅拂并居,以成天象,故曰文昌。”对于文昌宫六星的具体分工,《索隐》引《春秋元命包》曰:“上将建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司命主老幼,司灾主灾咎。”可见,文昌宫六星掌管了人世间威武、文绪、利禄功名和老幼伦常及灾异祸福,其中文绪最为要紧。所谓“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更是将文昌星之精髓把握住了。

俞汝《礼部志稿》称:“道家谓上帝命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而掌天下,学校亦有立祠祀之者。景泰中因京师旧庙辟而新之。岁以二月三日为帝君生辰,遣官致祭。夫梓潼神显灵于蜀,则庙食其地,于礼为宜,祠之。京师何也!况文昌六星为天之六府,殊与梓潼无干,乃合而为一,是附会不经。乞并与大小青龙神之祭俱敕罢免。其梓潼在天下学校者俱令折毁,庶足以解人心之惑。”

这本是俞汝上书朝廷请求罢免除梓潼之外对文昌星的祭祀。其中却道出了文昌帝君张亚子在全国各地受到普遍尊崇祭祀的事实,颇可注意。足见自张亚子立庙并以文昌帝君面貌为人信仰祭拜的客观现实。总之,张亚子因成为文昌帝君主文运并对天下士子功名富贵施以影响,故而为社会各界普遍拥戴、信仰与尊崇。

《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九云:

吴自牧《梦粱录》:梓潼帝君,在吴山承天观。此蜀中神,专掌注禄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选者,悉祷之。封王爵,曰忠文英武孝德仁圣王。是南宋行都已立此祠也。新定续志载叶梦鼎《梓潼真君祠记》云,世言帝命司桂籍,主人间科级。是南宋之季,外府州亦立此祠矣。

这则资料十分重要。它反映了自唐代张亚子受玄宗、僖宗封赐以来,文昌帝君张亚子社会影响日趋广远,以至于除梓潼以外,所有州县皆设祭祀张亚子之塑像、祠寺,随时受到读书人的祭拜尊崇。这是因为士人的功名利禄的前途、命运,都与文昌帝君张亚子密切相关:向文昌星跪拜祈福,可获得文化灵感,沾濡仙气,进而获得桂籍(蟾宫折桂之誉)和科级(科举考试获得等级、名次)。

钱大昕指出:“虞集广州路右文成化庙记:天官书以斗魁载匡六星为文昌之宫,文治者占焉。或曰:降灵吾蜀之梓潼者,则其神也。是以缙绅大夫、士多信礼之。而文昌之祠,遂遍郡邑。皇延v中,书诏加封,号其祠曰右文成化,赞词具在。而朝廷设进士科以取士,文风大行。人谓神实主之。”

虞集(1272―1348)乃元代之名儒,四川仁寿人,以纂修《经世大典》名噪当世,学识淹贯,著述宏富,世称邵庵先生。从钱大昕所引之材料可知,虞集以一代文宗的身份和影响,盛赞文昌帝君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励历代读书人勤学上进中的巨大价值与积极作用。“文风大行”是其时良好的社会风气的表征。由此而逐渐形成的文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骄傲、可以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

以张亚子为载体而展衍生发的文昌文化其核心价值在于重文勤勉,劝学旌善。文昌文化鼓励读书人通过自身努力,求学上进,充实、完善自我,砥砺学业,以成为社会中有用之才,由此也收获社会对杰出人才的丰厚回馈,功名利禄的实际利益(桂籍、科级)。应当说这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精神财富,不可轻易贬低其历史功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风行好学勤奋、积极上进的精神追求,重视教育,崇尚知识,尊重人才,并且为社会所普遍认同,当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福气,应该牢牢把握才是。

《孝经援神契》中所言“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史记・天官书注》)真可谓言简意赅地把握住文昌的要义。所谓天下之精华所体现的是文化的价值聚集。昌的精髓是将文化价值以展衍张扬与传播。这就不难理解梓潼文昌宫正殿供奉主文运的张亚子像上的横匾“紫极敷文”之含义。其意即文昌帝君张亚子居紫极宫之尊崇地位,掌管普天之下的文运(今之所谓文化事业)。其正殿之对联则云:

列天上星班两字传心惟孝友

掌人间禄籍千秋大业在文章

此联概括了文昌文化的关键所在。所谓“孝友”,亦与文昌宫司命星主老幼的功能相契合,也与儒家敬老抚幼观念相照应。下联所强调是文人学者安身立命与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文章、学问了。上联关注道德,在于个人修养;下联突出学业,看重的是实在本事。结合起来的道德文章,不就是儒家所标榜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追求吗?

与文昌帝君相辅相成的是魁星楼中的魁星。魁星祭祀也与文化教育关系密切,是文昌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同为星辰崇拜的产物。《史记・天官书》载“北斗七星”中的第一至第四为魁,或云七星中的第一颗即魁星。科举考试以第一名最尊荣,故学校庠序之处多祀魁星,以彰显对学业最优者的褒奖。梓潼魁星楼有联云:“中天星辉腾奎(魁)壁,此地人文射斗牛。”颇饶深意。对此,钱大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考辨:

学校祀魁星,于古未之闻也。按《新定续志・学校门》云:魁星楼为一学伟观。前知州吴,既勤朴斫,今侯钱可则始丹垩其上,以奉魁星。郡人方逢辰书其扁,是南宋已有之矣。顾氏(炎武)《日知录》谓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而改奎为魁,又谓魁非佳语。皆非也。北斗以魁为首,故有九魁之称。而凡物之首,人之帅,皆以魁名之。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魁下六星,两两相比,曰三台。扬雄《甘泉赋》,冠伦魁能。能,古台字。魁能即魁台也。

杜子美诗,“君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谓其为宰相之门也。魁士,名人之语,见于《吕氏春秋》。而《史记》云状貌魁梧其伟,皆非不美之词。宋人称状元为廷魁(见石刻铺叙),上舍第一人为上舍魁(见《文献通考》),由来已久,无可置议。天官书奎为封豕,为沟渎,不云文章之府。宋初五星聚奎,说者谓孔子为鲁人,奎娄为鲁分方之宿,而顾以为北方玄武之宿,亦误。

(《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九)

此段资料十分重要,必须厘清是非。首先,钱大昕认为祭祀魁星,于古无据。其实这倒不影响学校对魁星的崇拜。文昌宫主文运,也是天文说辞,不也照样为后人遵循?再说魁星为北斗七星之首而引申出对最优学人的景仰也是可以理解的。此外,钱文反映出自南宋以来业已风行魁星祭祀,为社会各界欣然接受,普遍认同。魁星踢斗故事的流行即为显例。至于钱文对顾炎武见解的驳正,倒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可信从。而顾炎武认定奎为北方玄武之宿也,乃误。《史记・天官书》明谓“魁枕参首……魁,海岱以东北矣。”可证。至于说“孔子鲁人,奎娄为鲁分野,儒教当兴之象”,也是由“魁,海岱以东北矣”联想而来,当不无道理。而斗魁非奎宿,则是应当区分开来的。

以文昌帝君领衔,魁星辅弼衍生的文昌文化,从历史发展与现实进程中,不难窥探其积极的社会影响与文化价值。文昌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重视教育,旌扬精英。目标指向是文化至上和人才崇拜。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只有将教育事业和文化发展置于首要位置,才会有光辉而远大的前景。当年孔子游临淄时面对人头攒动的市街时赞叹人口繁多。而其弟子问他面对众多民众应当怎么办时,他回答“富之”;弟子又问富裕之后应该怎么办时,孔子很肯定回答“教之”,意思是解决了物质问题之后,教育事业必须很快跟上。这足以证明教育之重要。

文昌文化关注科举考试,褒美桂籍,揄扬科级,当然是对精英的颂扬,对俊彦的肯定,也是对教育成果的重视。如果扬弃其片面追求精英培养的偏执,其对人才的尊重自是应当肯定的。

孝顺之星事迹材料范文6

关键词: 正能量 以人为本 思想品德教育

正能量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词语,何为“正能量”?正能量原是物理名词,它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书中作者把人体比做一个能量场,通过挖掘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自信,更充满活力。所以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初中思想品德要立足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心路历程,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信守的价值取向即基本价值目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教育主题之一,思想品德课应该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一、向初中学生传递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自身的成长需要正能量。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90后”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呵护常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可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常又显得思想单纯,他们有目标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又常因为压力大使得他们消极甚至退缩……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传递正能量的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积极性与参与性不高,而在传递正能量中当前时事材料的引用、时代榜样的树立,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好地满足学生被理解、被尊重的情感需求。

(三)面对复杂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需要正能量。原来较单一、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环境已不存在,学生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少孩子会茫然、会迷失,他们需要正能量武装自己,战胜诱惑,战胜自我。

二、思想品德课实现传递正能量需要的点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在教材学习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中获得正能量。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中,引导学生怎样爱父母、孝敬父母?从书本就是干瘪的两三点,怎样让学生感受亲情并转化为孝敬的实际行动呢?于是我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的情况,开展孝亲敬长的图片展,图片的展示都来自于生活中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日常场景,图片在课堂上展示:有帮奶奶剪指甲的,有帮妈妈捶背的,有和爸爸一起拖地的,还有一家人其乐融融一起品茶的……当我问他们有什么感触时,有的说:“感觉父母老了,因为拍照靠得近发现了他们的皱纹。”一位女生动情地说:“拉老妈的手,怎么那么粗糙!那一刻真的很想流泪,想起有时还冲她发脾气,很后悔……”我想学生有了这份感触,就一定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孝敬就会变得顺理成章。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亲父母的人,才能爱他人,也才能亲社会。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能量的榜样,在榜样的学习中感受正能量。高尔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学生找到有认同感的榜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付诸行动。所以老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有时代感的榜样,当我们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时,我不再引用学生人尽皆知的“悬梁刺股”的故事,而是引用香港女孩曾芷君的故事。当老师用多媒体把曾芷君的照片一打出来,课堂马上热闹起来,有学生说:“我看过她的故事,很感人,从小几乎失明、弱听、十指触摸感障碍,可是她居然用嘴唇阅读……”又一学生说:“她还是香港的高考状元呢,牛人一个,连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都夸她意志过人……”另一学生说:“她就是当代的海伦・凯勒!”从学生热烈的讨论,我知道学生记住了这位自强不息的女孩,更感受到来自女孩身上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时代感的榜样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初中生大多是追星一族,与其加以反对不如多加引导,让学生多角度了解明星,感受明星身上的正能量。学生更多的只是看到明星现在的光环,很少了解明星的过去。湖南卫视亲子秀《爸爸去哪儿》风靡大江南北,也让那几位“爸爸”成了学生追星的对象。如学习七年级下册《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我让学生认识“中国好爸爸”张亮,我刚开了话头,班级就炸开锅了,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都是张亮是模特,如何帅气、事业如何成功,我用多媒体打出几张张亮在某饭店厨房当小工的场景,教室里有学生问:“这是谁呀,难道是张亮?”我告诉学生,这是张亮,他曾是个衣食无忧的北京少爷,直到父亲的重病耗光家里的全部积蓄,16岁承担了一个男人的责任――辍学帮厨供姐姐读书,辛苦多年后才在2004年偶然走上模特之路的,教室变得很安静,有些学生若有所思。我告诉学生:“人生难免有挫折,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怎样面对挫折,我想你们能够从张亮身上得到启发。”如果学生的追星,老师加以引导,学生追的就是明星身上的正能量,感受到、学到的就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三)直面社会的热点事件,在帮助学生解惑中传递正能量。小课堂,大社会。课堂的学习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课堂上可以把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尤其是学生关心的事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在了解社会中传递正能量。2013年6月15日,四川达州城区正南花园附近蒋婆婆摔倒,三孩子扶起反而被诬陷索赔,这一事件社会议论纷纷,学生一直在关注。利用课堂我让学生讨论这一事件,不少学生是义愤填膺,纷纷表示:“以后遇到老人摔倒不敢扶,免得惹麻烦。”“和自己非亲非故,不扶,免得惹祸上身。”我告诉学生这只是个例,我们来看另一事件:长春市徐风红孕妇发现血小板太低会有生命危险,她的亲人到电台求助,短短两小时约有500名市民涌进血站排队等候献血,他们素不相识,却为一个共同的目的而来:献血救人。人间有爱,献血站成了爱的海洋。我又展示了2013年感动人物的事迹,通过了解感受他们身上的那种真、善、美,让学生明白,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但我们一定不能以偏概全,“达州事件”是个例,人间有爱,见老人摔倒要扶,因为扶起的是社会的温暖,是人心的善良,是社会的正气,传递的是正能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赞赏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使他坚定地相信,美和真理总是会胜利的。”思想品德课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一定能积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积极地对待现在与未来,积极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社会,也一定能成为有益国家有益民族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