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朗诵技巧范例6篇

散文朗诵技巧

散文朗诵技巧范文1

【关键词】朗读 训练 激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78-02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朗读,学生能直接而深刻地领会课文内容,也可以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彩,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从而提高自己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理论指导,提高学生朗读素养。

理论指导的核心就是向学生传授朗读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①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②要注意停顿。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表达语意、传达感情的需要。③要加强语气训练,语气是体现朗诵者立场、态度、个性、情感、心境等起伏变化的语音形式。在教学中,应根据文本内容要求,教会学生选择喜悦、悲伤、赞美、焦急、狠毒、愤恨等不同的语气,把课文读得更加有感情。④要把握语速、语调。语速的快慢往往是由文章的题材、内容、情感和人物性格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从体裁看,诗歌因语言凝炼,需慢读,给人以回味的余地;剧本因主要由对话构成,易于理解,就可以快读。从情感上看,激情洋溢、轻松欢快的内容可快读,此外,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还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给予肯定。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加强朗读训练。

在课堂教学的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多指点,引导学生对精彩课文、精彩片段进行细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用恰当的朗读技巧表达自己的见解和领悟,表达思想感情。

1.提倡教师范读,当好学生引路人。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课堂上,我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将学生带进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课堂朗读的真正主体应是学生。教师可在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其次,对于各种朗读的形式,应定位好它们的适用范围并发挥各自的功能。如:美读,即表情朗读,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为适合。分角色朗读,对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为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配乐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诵读,即背诵,较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此外,进行课堂朗读训练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训练过程要合理,循序渐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反复地比较和揣摩,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再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结合多种途径,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定。为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除课堂教学之外,我还以多种途径,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成立朗诵兴趣小组。

在带过的每个班级中,我都会在入学之初就筹备成立朗诵兴趣小组,并制定每学期计划和活动安排表。在开展活动的期间,我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勤工作和教学工作,学生们也很好地配合我较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因为生活空间的局限性,学生的视野还不够广阔,我经常充分收集有关适合初中朗诵类的作品供学生进行欣赏,这样使学生在学的同时能够感受另一种氛围,并对朗诵产生浓厚的兴趣。

2.举办诵读比赛。

组织朗读比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整体美、意蕴美,也会让学生去积极拓展阅读材料的内涵,打开自己的经验世界,去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技巧,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当然,要发挥诵读比赛的最大功效还有赖于赛前的精心指导,赛时的高度仿真,赛后的评议反馈。这样,学生才会迸发前所未有的激情,引发空前的团结,真正用心地去读,用情的去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表演课本剧。

演课本剧是朗读教学的一种有益延伸,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表演时,观众与演员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口语表达能力能迅速得到提高;在演完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尽量使学生领略成功的喜悦,并广泛针求同学意见,不断提高认识、加深理解,以便再次表演时作修正。

4.组织观看朗诵类电视节目。

散文朗诵技巧范文2

[关键词]朗读 技巧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解好欣赏,而朗读与欣赏的关系极为密切。不通过一定的朗读,朗读达不到一定的水平,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课文的了解与欣赏的目标,由此可见朗读教学的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积极开展有效的朗读教学,必须要了解朗读的要求,掌握朗读的技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朗读有一定的要求。朗读,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读破句;而是自然流畅。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有一定的技巧,朗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诵读的技巧。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分五级。篇名,小标题与正文之间,段与段之间停三拍;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长句中没有标点的地方有的也应适当停顿;根据作者在句中所表现的感情也要作适当停顿。重读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语读重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要读重一些以示强调。“重要的词语”要在具体的句中体会确定,一般地说,句子中的主语、动词谓语、修饰限制的定语要读重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要读重一些,感彩比较强的词语要读重一些。语调的变化是用来表示不同的感情,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一般地说,表颂扬的、赞叹的、热诚的、悲壮慷慨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要有曲调;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要用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幽静环境、秀丽景色的内容,含有庄重、尊敬、沉郁、悲哀、凄凉等的内容要读得缓慢;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对话的内容,慷慨陈词的内容,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恐怖、惊愕等的内容要读得急促。

训练学生朗读的技巧,初始可分项训练,可用一套朗读的符号在原文上作标示;让学生看着文章听录音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的突出特征是多安排学生读,以多种形式反复不断地让学生读,教师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朗读的水平,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增强语感,陶冶情操。朗读教学要开展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以下根据课文的一些类型,提出几种朗读教学的方法,供语文教师参考。

1、老师范读,感染学生。老师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抑扬顿挫、极具感染力的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会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境界中,通过声音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隋景,尤其是那些写景抒情的文章,更是如此。对于那些说理性的文章,我们范读时要有轻有重,有快有慢,通过节奏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明白其中的道理,将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背诵朗读。这种方法就是通堂朗读,达到背诵。诗歌类的课文,如《有的人》、《回延安》等,语言优美的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等,很值得让学生背诵,课本中也要求背诵。教学这类课文,完全可以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背诵,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欣赏性诵读。就是放录音或录像,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这对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帮助是很大的。有些课文朗读的难度较大,如《,你在哪里》;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意义较难理解,如《祝福》、《阿Q正传》朗读教学宜采用放录音、录像的欣赏性朗读。这种方法学生是喜闻乐见的。

4、表演性朗读。有的课文具有较强的表演色彩,如《范进中举》、《白毛女》《最后一次讲演》、《变色龙》等很适合让学生通过练习准备,到讲台上进行表演性的朗读,学生对此会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热烈,教学效果也较好。

散文朗诵技巧范文3

关键词:作文教学;范读;写作技法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在进行诵读的时候对所要诵读内容的期待,无疑会激发他们内心中积极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无疑会让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并且想要深入了解自己所诵读内容背后的真意与情感。所以,在课堂中,在诵读开始之前,教师要积极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诵读兴趣,这对他们坚持多次诵读深入挖掘背后的情感与思想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虽然语言本身并非蜜糖,但是却有着能够黏住学生身心与思想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所描述的无疑是语言本身所带来的悬念与好奇心。教师在课堂诵读中启发学生的同时,带领他们进入诵读的美好意境,无疑可以带给他们不少乐趣,形成强烈的期待感。

以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课文中前几段是这样描述罗布泊的文字“1980年,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这段开头的描述无疑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悬念,学生肯定很想知道曾经美丽的罗布泊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需求,想要通过诵读来寻找到答案。在《生物入侵者》这一课,无疑也可以使用这种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来进行诵读,更好地让他们进入诵读,寻找到能解答自己疑惑的答案。

二、教师范读,读出神韵和美感

诵读是对一个人朗读能力的锻炼,也是美的创造过程,能够激发人们美的感受与享受,让人领悟和体会到美感。因此,养成好的朗读方式,不仅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熏陶人的情操,对获得成功满足感也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领导范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跟随教师的情感节奏积极投入课堂,引领学生展现范读的神韵和美感。朱自清先生曾经强调过,教师以范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跟着练习、背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富有感情与情趣。教师范读要从提升自身朗读水平开始,设置良好的情景,以便提升教学效果,在学生中间也塑造良好的与课堂形象。比如:《好嘴杨巴》这篇文章,教师可以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天津人说话的特点,模拟课文中的风俗引领学生进行诵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文章中的乐趣。

声情并茂的诵读会逐渐积累学生的诵读知识和技巧,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也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发挥自身能力,尤其是中学语文中的散文,对散文的阅读是理解其感情挖掘背后真意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会欣赏分析散文的关键。比如课本中朱自清的文章《春》,学生通过轻柔、缓慢、富含感情的诵读,能够充分感受到朱自清所描绘的春花、春风、春雨,咀嚼出散文的独特韵味。

三、创造性朗读,想象揣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生活中的兴趣是激发其参与性和积极性的好帮手,学生对诵读活动产生兴趣,能够更好的自主进行读书探究。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能够促使学生集中精神,紧抓其学习焦点,在课堂中塑造良好的氛围,学生能够获得乐趣从而产生兴趣,在良好的环境内自主感悟,分析探究文章真意,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开发学生综合素质全面锻炼的重要要求,也是适应教育改革潮流的重要教学实践。在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创新,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尽量做到创造性朗读,这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地推动诵读活动的优势,将其作为课堂中的重点,语文教学涉及多个方面,因此,需要有机结合,难易相辅,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消化不良”的现象。比如:《好嘴杨巴》这篇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创造性诵读中,可让两个学生前后分别诵读一次,让两个人对自己所诵读的课文中人物内心活动加以分析,尤其是课文中几个特殊的部分,比如:李鸿章“啊”“哼”后的心理活动分别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重新自由发挥诵读,最后,根据分析出的心理活动按照原文再重新诵读一次。这样一来,无疑在获得乐趣的同时也把握了人物心理活动,同时获得了一种分析文章感情的好方法。

散文朗诵技巧范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朗读 能力 方式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阅读能使人获得古今中外涉及各门学科、各种领域的知识、信息;阅读能启迪人生、使人受到美的熏陶;阅读能提高写作、会话能力,开发智力。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终身教育的提出,对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朗读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朗读。

朗读,就是用清新明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传情达意的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朗读,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自信,开发潜力,增强记忆。突破性格障碍,掌握语言技巧,掌握有效沟通,巧妙表达的口才,在大庭广众中,轻松体现你的睿智高雅,轻松走上事业成功之路。从方式方法上来说,应该多种多样。

1 培养诵读能力

朱自清先生提出的诵读方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这种训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1 课前预习时要读,这里姑且称为“预读”,要求“声出口,笔在手”。要与认、辨、疏的功夫相结合。认、辨、疏即注音、辨字疏句,方法是拼音注在字头上;辨字与释词统一在一种常规格式里;疏通课文中有关句子,做到文章的意思能大致理解。当然,在预读阶段,需要“发疑”,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一致看法。因为只有生“疑”,才能有“悟”,朱熹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发疑在预读中的重要性。

1.2 课上要读,这就可采用朱自清先生的诵读方法,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读或默读,跟上教师的节奏、要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

1.3 课文讲解之后,依然需要诵读,学生独立进行,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诵读,这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声音、章句、层次、中心、义理、感情、神韵、训诂都容易融会贯通而达到进一步的理解。

1.4 课后,还要鼓励学生去多读、反复读,从而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论化和感情化、艺术性与表演性的处理。课后读的对象,可以是课上的讲练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阅读材料,教师要争取做到把精彩的时文和中外名著有的放矢的介绍给学生去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为说话和写作服务。

2 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一个平台,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2.1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在教学诗歌,散文,文言文时,通过朗读磁带和教师正确的语调,丰富的感情,节奏的抑扬顿挫,速度的快慢,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范读的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我以为,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会对学生有着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如文言文,学生尽管大多普通话比较准确,但能读出一点味道来的实在很少。而教师的范读,能够体现朗读的某一方面特定要求,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和气息。在教《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遇到没有录音磁带的课文,我就课下化大量的时间自己朗读,尤其是精典段落,要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再给学生范读。再者,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范读,他们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老师范读得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2.2 领读。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阅读会遇到障碍,不得要领。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巧,从而让学生也去掉了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2.3 个别朗读。学生的个别朗读,可以检测学生阅读情况,反馈一定的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对重要课文自己认真准备,阅读后制成磁带,交给老师评价指点,对读得特别好的,把磁带在课堂上放给全体同学听,对全班学生的阅读具有启发辅导作用。

2.4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2.5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文言文与口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文言文时,更要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

散文朗诵技巧范文5

关键词:朗读;技巧;听;导;练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一种眼、嘴、脑、耳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阅读活动,既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又是对原来文章的一种艺术性创造活动。

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是朗读,这是由他们言语发展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只有放声读出词句,才能把书面文字和它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就妨碍了思维,就难以理解课文。但朗读不是一般的照文念字,而是要表情达意。朗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很有必要。为此,笔者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听

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如教师只是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目的。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经常组织学生听优秀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名家朗读、听录音磁带、听教师范读,听班级优秀生的朗读等。不过,组织学生听朗读不能盲从,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每次听读前,教师一定要提出具体要求,这样便于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提高“听”的效率。例如:教《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笔者组织学生听了三次课文录音。第一次初听之前,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难读的词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其听力水平。第二次听之前,要求学生边听边想: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请从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次听之前,又提出要求: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从课文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二、导

即课堂上的朗读指导,也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好的朗读技巧。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内部技巧(情感)和外部技巧(即朗读的语言技巧:重音、停连、语气、节奏)。

1.情感,是朗读的灵魂。它为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提供了内心依据,语言表达技巧如果离开了感情,就成了无本之水,无源之木。例如:学习《凡卡》这篇课文时,学生对“凡卡在莫斯科鞋店老板家当学徒,受尽了老板一家人的欺侮和虐待”给予深切的同情,学生在读“挨打、挨饿、挨冻、挨累”这一部分内容时,情感非常投入,似乎自己就是凡卡,带着同情、控诉的情感来读课文。

2.重音。怎样才能读好重音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条依据:(1)文中出现的重复词语应读成重音。(2)表示动作和形容状态的词应读成重音。(3)有对比作用的词语应读成重音。(4)文中出现的照应词句应读成重音。

3.停连。处理好朗读中的停连。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连续。它一般分为语法停连和心理停连。语法停连指的是句与句之间的标点和段与段之间的间歇和延续。心理停连是指在没有语法停连的地方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了停连。

4.语气。就是朗读一句话时借助抑扬顿挫而表现出来的语调变化。一般来说,读叙述的语言语调平直,少起伏变化;读疑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语词末尾上扬;读祈使句语调末尾下降;读感叹句要读出惊叹的语气。人物语言也因人而异,老年人语言语调要缓而低,青年人语言语调要快而高。

5.节奏。节奏是由一定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是朗读全篇作品过程中所显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这里最关键的是教师对文章要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节奏类型,做好导读。

三、练

“玉不琢,不成器。”朗读要反复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朗读的形式要千变万化,要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

1.朗读与表演相结合。这种方法低年级教学常常用到,而高年级教学也可以运用,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对课文的记忆;还能大大地激发孩子们朗读的热情,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2.朗读与背诵相结合。余秋雨说过:“古今优秀诗文牵动着漫长的历史和庞大的人群,多读它们,既能增添我们自身生命的重量,又能加深我们与他人的沟通。”优秀的散文和诗歌如能做到熟读成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课文中出现的优秀散文和诗歌,教师应要求学生人人会背诵,常常进行竞赛式朗读与背诵。

散文朗诵技巧范文6

摘 要:初中语文朗读课,一种常常被讲读课所压抑的课型。朗读课的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宏观背景的改变──素质教育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本文就朗读课这种新课型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课;中学语文教学;探讨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这一节提出的第一点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教学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朗读课的教学,有一个很大的视点,那就是初中学段的朗读教学。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大面积上的教学很少见到朗读教学的可爱景象,文体教学中的朗读研究至今还不够深人。学习母语不让学生去读而让学生长期听老师讲析,是语文教学许多年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但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朗读课都应该是一种十分常用的课型。

新课程标准强调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测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为了督促朗读教学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甚至提出了对“朗读、默读的评价”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新理念支撑下编写的中学语文新教材,不管是哪一套,都对朗读提出了经常的、明确的训练要求。就以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来讲,六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第二单元:熟读这些课文,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人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第三单元: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第四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第五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第六单元: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朗读,要读准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要调动创新思维,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具体到一些课文篇目如:

1.分角色朗读全文,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羚羊木雕》)

2.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背影》)

3.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来。(《散步》)

4.讲究节奏(依意义单位划分),读出抑扬顿挫。表现诗人的感情,再现情景、画面。(《古代诗歌五首》)

5.练习重音、重音的轻读、小停、中重音、拖音。(《春》)

6.童话的朗读,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

7.背读。(《天上的街市》)

分析这些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单元由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

如果对如此明确的教学要求视而不见,课堂阅读教学可能走向传统的讲读;如果真正转变观念,执行课标的要求,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就必须探求充满琅琅书声的实用的、新颖的课型。

应该说,在所有的课型设计中,由于“朗读”活动的必要性、亲和力和多形式,朗读课型的组合与变化是极为丰富的。比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1)学读课――学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巧,提高朗读能力。(2)析读课――在“朗读”过程中或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文情的分析。(3)品读课――就是赏析式地读,用朗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读”训练。变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朗读课就是以朗读活动为主的课,在这样的课中,同时也有教读活动、析读活动、品读活动、听读活动、写读活动……

当这样的一个以朗读活动为中心的课型创新的系列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在这样的课型中就会艺术地生动地进行朗读教学――因为在这样的课型中,已经没有“谈话法”,已经没有“串讲式”,你不能不让学生去读,你也不会不让学生去读,你只能想方设法去指导学生读好学好。

朗读课型中的朗读教学有这样一些基本任务:

1.训练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在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律之美。

3.朗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理义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5.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

6.朗读各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和形成语感。

7.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8.组织各种朗读、演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中实践,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技能训练。

上一篇内控制度

下一篇毕业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