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范例6篇

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散文 教学

众所周知,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其他文章体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从鉴赏文学作品这个角度来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供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有关新课改所要求的学科能力的形成。以下就结合本人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具体谈谈如何搞好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 初步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

首先,在阅读中学习品味语言。散文的语言一般来说,或流畅、华美,或自然、朴素,在教学中要挖掘作者运用语言的褒贬色彩,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揣摩语言的内涵、内蕴,联想语言的文外含义,想象语言的空白形象,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力;其次,在探究中鉴赏文本表达技巧。如前所述,散文的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动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略、欣赏作品构思的艺术匠心,选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好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阅读散文就要从中品出这股诗味来。散文的诗意不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它是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如意境深远的画面,浓烈的抒情,神奇的想象,诗一般的语言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捕捉散文的诗意,要善于从寄情的事物中捕捉诗意,尤其要抓住作者抒写的“动情的事”和“动情的物”,要抓住“动情点”;其次要在意境的层层开拓中捕捉诗意;在人物及其活动中捕捉诗意;最后,在合作中积累学习方法。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教会学生合作学习,能欣赏、分享他人成果,能宽容、接纳不同意见,并能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解读鉴赏方法。

2 重视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固有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技巧和相关的知识来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为激起学生对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完全融入现代散文的情境之中,以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饱满、强烈的感情,通过对作品当中的那些精华进行感知,对作品中那些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来进行感悟,以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和传导知识,促使学生与我们教师一起感受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成功营造了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

3 广泛涉猎散文课程资源

散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

散文的鉴赏与教学是整个文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不再简单的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很多时候学生文化素养与文化品读能力的提升成为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因此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以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之上开展散文鉴赏教学,进而保障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获得文化知识的综合拓展,并借助语文散文鉴赏课程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读以及鉴赏能力,最终实现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以及学生的综合发展,凸显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感受散文创作形式,从散文的整体结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品读

散文鉴赏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从散文的整体结构或者是文章的基本形式入手,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之一,就其形散来说,是指散文题材广泛、写作手法多样,同时文章的结构自由、不拘一格。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鉴赏时一定要让学生抓住文章这一特点结构,防止学生因为对散文的特征理解不清楚而失去了对散文阅读的兴趣或者是混乱了对散文品读的方向。

以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这篇散文的鉴赏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分三个部分进行结构特点的把握,以指导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第一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实际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文章以长城为参照物来表现对都江堰独特感悟的基本内容;而第二部分对于都江堰壮丽景色的描绘,教师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的阅读进行体会。最后,在作者抒情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重点的朗读或者是写作背景的介绍来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文章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精神风采的写作手法。进而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的分部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完成了指导学生从形入手感受散文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以为散文的整体鉴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体味散文的优美语句,借助散文的阅读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

散文的艺术性和美感往往是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来展现出来的,因此在散文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文章中的主要段落或者是相关的语句,来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进而指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基本结构后再从文章的语句层面体味散文的独特之处,保障散文鉴赏教学工作的逐步深入以及学生对于散文品读的有效探究。

仍然以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为例,文章对于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描写“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息息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段。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知识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这部分内容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虽然是寥寥数语,但是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已经完全将都江堰节节延伸、灵动自然的特点展露无遗。如果在高中语文散文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些内容方面来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充分了解散文的美文之意,则整个散文鉴赏教学的又能够获得深层次的推动。

三、领会散文的情感,保障散文鉴赏教学的深入开展

散文品读的最终目的在于体味散文的内在情感,意境深邃是散文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因此在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前期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引导学生对于散文内在情感的挖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灵魂。在《都江堰》这篇散文的品读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文章所展现的情感变化。一方面是作者在游览之前简单评述,与作者在游览之后的高度赞美,进而以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对都江堰魅力的难以抗拒。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文章的写景来抒发对人的赞美之情,进而感悟余秋雨先生对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动机。通过对文章深层次背景的挖掘,散文的鉴赏教学才算略有成效,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也才初见效果。

高中散文鉴赏的教学对于学生文化知识储备的提升以及文学素养的强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保障散文教学的有效时间,同时对散文的鉴赏教学做深入的探究,以从散文的基本形式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品读;从散文的优美语句切入,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最终再带领学生体味散文表达的情感,以保障散文鉴赏教学的深入开展。从而通过高中语文课程散文鉴赏教学的层层深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散文知识有一个深入的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也保障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与应用能力方面的综合进步。

参考文献:

散文教学范文3

一、抓住散文特点

散文融合着自然、诗情和哲理美,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有自身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文章的主旨)。理解这一特点,对我们把握散文的构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白杨礼赞”,它的中心词就是“赞”,无论作者怎么写,形式怎么变化最终都要归结到“赞”来。因此,抓住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凡睹物之情,思路所及都可以联缀成篇。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因此,散文教学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这样,才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构思艺术和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结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

1 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的《回忆我的母亲》就以母亲为线索。按年代先后,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2.有的寄情于物,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3.有的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鲁彦的《听潮》就是以海潮的景色变化为线索;4.有的以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变为线索,如峻青《海滨仲夏夜》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文章的线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散文的不同写法,把握不同散文的构思线索。这样,散文的线索教学,自然也就成了“审美”和“取义”的重要途经:5.有的以感情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而组材的。

三、品味语言,明其特色

散文语言讲究优美。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写高原,写白杨,都能抓住其特点,运用贴切的词语来描写。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广”,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写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着墨不多,但把白杨树高大、坚强、挺立、奋发向上的特征都刻画出来了。作者遣词造句精炼形象,饱含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语言的表现力。

散文的语言是很讲究文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多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海滨仲夏夜》是这样写霞光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教师应当启发学生明确这样写出霞光的色彩和动态,就是要使人具体感受霞光随着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

四、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由于意境是由“意”和“境”统一构成,所以散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意境。

一是展现画面。如朱自清的《春》,展现出描写春景的画面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全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层次构成了三大艺术境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展示的是一幅奇妙的“冬天里的春天”图。在那里,有阳光,有温暖,有笑脸,有绿草的气息,有自云的蓝天。有灿烂的晚晴……作者创造出了一个恬淡明丽的“春”的艺术境界。分析作品所展现的画面,就要讲清画面中各种物象的特色,同时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启发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从而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二是以情析境。如张晓风的《行道树》,表面上是写行道树,实际上写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赞美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勤生绿叶、显出浓荫、迎接太阳、净化空气……”这就赋予作品于环境、意境、情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感情由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遭遇到神圣的事业来歌颂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这样就使“行道树”升华出了精湛的艺术境界。

五、借鉴手法。读写结合

散文教学范文4

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胶体等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必修1“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挖掘了自然界、艺术品和生活中的许多相关内容,通过融入文化艺术元素,展示了分散系给世界带来的美,并从化学层面上对这些美进行分析,旨在“美”的教学情境中建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情操以及热爱化学、赞赏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美好情感。

1.“天造之美”源于不同分散系的造化

自然界中的许多“天造之美”都与分散系有关。教师用媒体展示:早晨的阳光射入树林,产生一道道美丽的晨曦。引发学生思考:画面中是否有分散系?晨曦如何产生?再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第二幅画面是教师用媒体展示气势磅礴的钱塘江一线潮“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场面。学生通过学习可知:河水也是一种分散系,这一地带刚好是河流入海口,会产生三角洲,三角洲的形成就与胶体的聚沉有关。而从地形看,这个地方是一个喇叭口,潮水产生的冲击力非常大,所以会产生汹涌澎湃的壮景。教师接着还可再介绍由固体分散到固体中形成的分散系,例如各种宝石等。

2.“匠心独运”巧用分散系造就艺术品

人们经常会赞叹的艺术品的精美绝伦和独具匠心,而这其中许多地方都有着分散系的功劳。教师播放视频“绚丽多姿的陶瓷艺术”,视频中展示了“唐三彩”艺术品、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等。陶瓷制品的精美离不开表面的釉质,而表面这层釉质就是分散系。接着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各种色彩斑斓的釉质的成分,然后过渡到古代流传至今的名画和书法作品,教师用媒体展示名画,请学生展示自己临摹的书法作品,揭示用于作画、书法用的墨汁、水彩、水粉颜料等都是分散系。随后,又用媒体展示现代英国艺术家基思•泰森的绘画作品,介绍其绘画手法是将混合的涂料、色素和化学物质放置在同一张铝板上,通过地心引力、化学反应、温度、湿度、蒸发等因素共同作用,使这些涂料、色素和化学物质永远停留在一个状态中产生风景似的自然图像。学生感叹:“原来基思•泰森的作品就是一个分散系啊!”

二、在美的化学展示过程中体验化学探究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精心营造艺术氛围,增加艺术表现手法,使化学课更具文化艺术气息,使化学的“美”得到充分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体验探究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都能得到提升。

1.艺术的手法展现过程

富有艺术文化感染气息的教学氛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能更快融入课堂,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以实验引入新课时,教师可将演示实验描述为给学生变一个小魔术:有三种无色液体,两种在常温下,一种正在煮沸,分别滴入试剂瓶内的“奇妙”液体。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实验现象的异同,猜测“奇妙的液体”是什么,这三种混合物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再揭秘魔术:奇妙液体”是饱和FeCl3溶液,第一种无色液体是蒸馏水,形成的混合物是溶液;第二种无色液体是NaOH溶液,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第三种无色液体是煮沸的蒸馏水,形成的混合物是胶体。采用变魔术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展教学活动,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探究产生各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的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美的语言激发探究欲望

热爱美、追求美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在化学教学中引用富有诗意的美的语言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引起共鸣。例如,引用老舍的诗作《咏黄山》:“人间多少佳山水,独许黄山胜太华。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千重烟树蝉声翠,薄暮晴岚鸟语霞。怪石奇松诗意里,溪头吟罢饮丹砂。”诗中云海、薄暮、雨花、晴岚……诗情画意地勾勒出了一幅美的画卷。接着引发学生思考:诗里提到了多少美景和分散系有关呢?这些分散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引用富含“美”的语言能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对化学和艺术都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

三、在美的化学领悟过程中评价学生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的智能组成”,“虽然每个学生的智能所擅长的方面不同、表现的领域不同,但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应针对本节课“在化学教育中融合艺术与美”的特点,确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既关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水平,又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领悟“美”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领域进行学习,以达到更优的学习效果。

1.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挖掘学生潜能

学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化学课上为艺术特长生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的艺术才华能得到充分展示,并给学生的才艺表演适当加分,能让学生体验到另一种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激励他们利用其特长更好地为全面发展服务。例如,在讲到早晨树林里的晨曦时,教师讲述:“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这样美丽的景色,下面请一位同学用歌声为我们描述一下校园的早晨吧!”接着,请学生表演独唱《校园的早晨》。再如,看完短片中黄山的云山雾海后,教师讲述:“欣赏了这样的美景,想抒发一下感情吗?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老舍的诗作《咏黄山》,另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现场写一幅书法“云山雾海”,然后请学生即兴表演。”教师可对以上学生的才艺表演进行测评,折合成附加分计入期末总成绩,这对那些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学生能起到鼓励作用。

2.利用多元的评价方法促进全面发展

散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 散文教学 整体阅读 应用

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既是教学的核心之一,也是教学考核的重点之一。传统的散文教学长期沿用孤立、静止的分析方法,教师习惯于从字、词、句到段落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加之散文阅读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从阅读的顺序到阅读的结果,着力关注的都是文本的细节,忽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忽视对散文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厚内涵的整体感悟,呈现出碎片化、肤浅化、刻板化的弊端,这样的阅读不利于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而整体阅读观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理念。整体阅读观与散文本质相契合,对散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价值,将为散文阅读教学开拓一个新的视角与空间。

一、整体阅读教学观概说

笔者拟从以下两点分别阐述:

第一,整体阅读教学观的内涵。整体阅读教学观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侧重对文本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教学理念。表现在具体的教学上,它强调教学的整体意识、全局观念,重熏陶、重体悟、重思考、重探究,在落实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保证教学目的的可实现性。因此,整体阅读理论从根本上避免教师“满堂灌”和“大放羊”两种极端;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殊性,避免条分缕析,碎片式的解剖,注重阅读对学生的熏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情感,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有通盘考虑,教学设计有总体框架设计,教学内容有整体性认识。在整体教学观下,形成了诸如“整体感知”、“感悟”、“顿悟”、“体验”、“领会”等阅读术语。

第二,整体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三点:1.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整体阅读教学观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把文本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艺术生命,强调阅读应该建立在整体意识之上,实现对文本的整体观照,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与形式,注重文本局部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文本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血肉联系。[1]2.强调整体和部分的有机结合。整体阅读教学观要求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分析。 立足于对文章的整体观照,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解析。3.强调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整体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独到理解和情感体验,凸现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开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从而激活旧知,唤醒情感,训练方法,培养能力,建构新知,完善自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二、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再审视

鉴于中学教学的实际,本文对散文定位在狭义的散文概念层面上,即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取材广泛、笔法灵活、文笔丰富、情文并茂、真实生动反映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文学样式。散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散文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写意和议论随笔等。与其他体裁相比散文具有以下特质:取材自由、手法自如、行文自便以及语言自美。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散文的丰富和发展,散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已日益突出。文化散文、历史散文、抒情散文、写意散文等不同形态的散文出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不仅为中学语文提供了丰富的文本,也使得中学语文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趋向的发展而更新,众多语文教材和读本彻底实现了从文体为单元向主题为单元的大突破。可以说,快速发展的散文,充当了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带路人,承载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使命,构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

世纪初先后推出的新课程标准,打破了过去原有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教学观念的新突破,也对散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新课标强调散文教学设计的主体性。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的中心不是放在阐释文本上,而是要通过对散文整体性的把握,重视散文本身,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反应,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本,产生独特的个人感悟。2.新课标强调散文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模式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传统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僵化。散文教学大可以少一些抽象的概括和条分缕析的结构化的肢解,而多一些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感知体悟。3.新课标强调散文教学效果的实践性。新课标更加关注教学效果的实践性,关注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如何具备发展力和创造力。散文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最佳形式,散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外的延展,通过对课外众多散文的自读理解,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诱导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进行观察感知,才能得出自己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才能得到个性化的体验。

但是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是散文教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当前散文教学,主要存在散文教学的碎片化、肤浅化、刻板化三个方面的问题。以肤浅化而言,教师把语文知识的掌握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置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于不顾,课堂时间被词的认知、语法的分析、修辞的辨别所挤占。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阅读教学的目标局限在解释和理解“语义”上,仅仅立足于文章本义的诠释,把文章的阅读理解拘泥于“一背景、二段意、三主旨、四特点”的肢解模式中,将丰富的文章内容抽象为很多简单的概念,使阅读活动陷入肤浅化。

三、整体阅读观对散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散文,不同于小说和戏剧,不是通过艺术虚构或者情节冲突来展示故事和塑造人物,而是在叙事或者抒情中,通过作者对自我心灵的内审和追问,融入作者审美的生命和人生感悟,所展示出的作者的人格世界、审美韵致。整体阅读教学的特征和散文的本质品性深切契合,散文整体阅读教学因而颇具价值。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散文与整体阅读观的契合。表现在这样几点:1.散文文体的自由性与整体阅读观相契合。散文文体的自由性、非规定性,使碎片化的阅读难以把握问题特质,只有通过整体阅读教学,才能把握和领会散文的问题特征,领悟到散文文体的活力和创造性。2.散文题材的广泛性与整体阅读观相契合。散文题材的丰富多变,决定了散文阅读只有通过整体把握,才能概观全貌,达到对散文的整体把握。3.散文解读的多元性与整体阅读观相契合。要实现散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必然要尊重学生阅读的反应,容许不同阅读的存在,而整体阅读观正与此相适应。4.散文美感的特殊性与整体阅读观相契合。散文的笔调往往充溢着一种浓厚的情韵和气氛,独特的意象和意境,构成散文的美学境界、艺术情韵。只有通过对散文进行整体阅读和把握,通过心灵的对话,才能在感受作者的凝聚在整个篇章中的情绪、气韵,顿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体验散文独特的意境,得到美的熏陶。

第二,整体阅读在散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整体阅读应用于散文教学,可以突出散文诗性的特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个性化阅读,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自由独立的人格;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意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感,让学生在熏陶感悟中丰富心灵、提升境界。具体可分为四点:1.突出语体风格,有助于整体语感的增强。2.突出整体情韵,有助于审美情趣的提高。3.突出文体特征,有助于思维力创造性的激发。4.突出价值关怀,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以第4点而言,散文是作者最逼近心灵,展示作者主体世界的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真诚与虚浮、轻浅与深邃、炽热与平冷,都与作者的性格和自我相关。散文意义生成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整体阅读教学注重对这些人文因素的挖掘,突出散文的文学性、审美性、生活性、文化性,就是要以文本中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来熏陶感染学生,充实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整体阅读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散文教学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的特点。通过引入整体阅读结构,可以建构有别于传统教学形式的散文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来谈及:

第一,散文整体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散文整体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有三:1.重视学生的情意活动,丰富审美情趣。2.重视学生的探究意识,淬砺思维品质。3.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激发创造力。以第3点而言,传统阅读教学主要是对课文进行解剖式阐释,很少考虑应采取什么方式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具有主观特征的感受、体验与创造,即重视文本本身各局部而忽视学生对文本的反应。而整体阅读尊重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高度重视阅读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并通过这种情意活动的参与,实现对学生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提升,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产生独特的个人感悟,实现从文本阅读到体验创造的提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散文整体阅读教学的目的,散文整体阅读教学至少应培养和发展学生以下五种能力: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以及阅读创造力。

第二,散文整体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散文教学中,要克服传统散文教学的局限,发挥整体教学观念的优势,教学设计及教学方式上应遵循这样几种基本原则:1.联系性原则,即在散文教学中,不能“目无全牛”,而要“全牛在胸”,着眼于全文的内容、脉络、构架、主旨、特点这些篇章上的宏观认识,注意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局部与局部的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2.主导性原则,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认清主旨,把握散文的主导倾向,辨清主次,分别轻重,区别表象与本质。3.合作性原则,即在散文整体教学中,课堂不仅应该是一个优秀教师展示教学艺术的舞台,更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交融、通过散文创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各自流淌温情、展示诗意的时空。4.模糊性原则,即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阅读创造性,就必然要避免盲目照搬教参资料的做法,更要避免以教参资料作为唯一标准进行评判的简单做法,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独立性思考。5.留白性原则,散文整体教学的留白艺术包括教学内容分析上深度与广度的留有余地,教学方式运用上的惜墨如金,教学方法使用上的收放自如,教学节奏把握上的抑扬顿挫,教学情感调动上的戛然而止,教学过程设计上的游刃自如等等。

第三,散文整体阅读教学的主要策略。要实现散文整体教学的目标,实现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五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就必须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讲求教学策略,因为教学策略,是方法,更是智慧,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具体有以下四点:1.散文整体阅读教学的切入策略,包括从线索、文眼、关键句、情感基调四方面入手,来把握整体。2.散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解读策略,包括朗读、提问、解读、分析、品味等多种解读策略,这些策略在具体实践中,常常是综合起来使用,很难将其截然分开。不同的教学策略,应用在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散文教学中,可以强化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散文整体阅读教学的目的。3.散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拓展策略,散文教学的有效拓展延伸可从语言品味处、从情境迁移处、从问题生成处、从情感体验处、从感悟挖掘主题处、从文本空白悬念处进行。散文整体教学的拓展,体现在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拓展、由自我体验向自我超越的拓展、由情感体验向理性分析拓展三个方面。4.散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散文教学的评价应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方面进行,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以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倡导评价方式多元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散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教学步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整体上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 、观点和情感”。 因此,散文阅读教学的操作过程可以实施这样几个流程:阅读预期整体感知品读研习整合反馈拓展延伸。以“品读研习”而言,这个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关键,品析文本,通过重点品味文本语言,具体探讨关键问题,感悟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课文的内在性的精神联系,领悟文本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对审美话语层、艺术意象层、艺术意蕴层这三个层面的透视,宜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而达到品文而悟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第五,散文整体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散文整体阅读教学尚有些问题需要注意:1.要正确把握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即既对散文文本进行整体感悟和理解,也要对文本细节进行揣摩和品味。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单一性,散文教学本身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在坚持整体阅读教学的思想前提下,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学习任务建构与实施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3.教学设计中的整与分,提倡把散文作为整体来教,但并不意味着要一次性把课文教完,而是要讲求连贯性、次序性,采取分课时、分部分进行教学。分课时、分部分教学中还要注意使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两种方法。4.教学实践中的引导与启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在实施整体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的引导,要设计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批判意识等思维品质。

建立在中外理论基础之上的整体阅读教学理论吸收了优良的教学经验,避除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符合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本文通过探索分析散文整体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对散文阅读做出了符合阅读心理发展规律的总结。诚然,每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都有其特定内涵和相对的长短优劣。整体阅读教学是比较优秀的教学理念,但是也不是解决一切教学问题的万能钥匙。散文整体教学并不否定排斥其他的教学方式方法,整体阅读观应该是成为一个教学前提准则和教学思维品质,在此烛照下实现散文教学的最优化,相时相机灵活恰当运用其他方法,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如何克服整体教学的局限性,汲取其他教学方式之长,科学有效地综合使用,实现新课程标准下散文教学的新目标,进一步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上,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努力,总结完善。

散文教学范文6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散文教学;教学智慧;审美情感

散文创作就是叙述主体情感性地对具体可感的人事物进行艺术性的再加工,从而淬炼成或哲思或雄辩,或诗情或画意或幽雅或睿智,或清新或浓郁等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的过程。因此,感知散文结构之巧妙,揣摩散文构思之精彩,品味散文语言之精美,品鉴散文意蕴之淳厚和领悟散文意境之悠远是散文优质教学要达到的效果。而要达到这种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具有灵活教学、引导教学的智慧。

一、备课“深入”教学“浅出”的教学智慧

散文文本结构的“散”的直观性和叙述主体情感的“凝”的非直观性的解读落差,往往是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好散文的主要因素,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这一学习难题便是散文教学之首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就要有“深入浅出”的教学智慧。笔者认为,散文教学的深入和浅出,就是教师赏析散文文本要“深入”,即深刻把握散文文本结构的“散”和叙述主体情感的“凝”的辩证关系,明确叙述主体情感是把散文文本有机组合的线索,是主题的表现,整合有效的教学材料和赏析资源,形成合理而生动的教学内容。而教学语言要“浅出”,即教师在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之前,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境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了然于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教学语言,保证教学的良好互动,达成学生在学中得,在得中悟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创作基调和叙述主体的情感,笔者用“作者心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目的地归纳人物的中心事件,即订全年的鲁迅先生办的《莽原》杂志;被学校开除;办分校,请教师上课;始终微笑、温和;处分取消,学生回校上课,她不喜反忧(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请愿被杀。中心事件归纳出来后,笔者继续以“这些事体现了刘和珍怎样的性格?”这个问题继续设问,让学生从中心事件本身去分析人物性格,将难读的文本简单化,在学生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文章关于事件本身的注释来获取刘和珍的性格,这样学生很快地对刘和珍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订全年的鲁迅先生办的《莽原》杂志说明刘和珍批判旧文化,追求新思想;被学校开除说明了刘和珍藐视宵小,追求正义;办分校,请教师上课体现刘和珍敢于担当,追求进步;始终微笑、温和则是刘和珍友善温和有教养品行的集中体现;处分取消,学生回校上课,她不喜反忧(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和请愿被杀两事说明了刘和珍一个爱校爱国,追求民主自由和民族尊严的爱国青年。认识了刘和珍后,笔者趁热打铁地设置了“这么优秀的女青年却死在了请愿的路上,那么,是谁杀了刘和珍?对于刘和珍的死和杀人者,作者情感如何?”这一问题,使学生的学习逐渐切入主题,教学至此,让学生把握“表达对牺牲的刘和珍等人的悼念(悲)和对执政府滥杀有志青年反动行为的愤怒(愤)”的叙述主体情感已不是难事了,紧接着笔者以“通观全文,作者对执政府行为的不齿和愤怒是否仅止于执政府的这种虐杀请愿爱国学生这一残暴行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在讨论中得出“文人的造谣中伤也是作者深感不齿和愤怒的”的结论,全面了对执政府的认知,最后以“在这场惨案中,作者还提到了另一群体——群众,那么,群众在这次惨案中的角色是什么?作者对于他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发问,引导学生对文本创作另一意图的剖析,最后得出“群众同情遇难者,也表达了愤怒,但是终究选择苟且偷生来面对,对群众,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至此,全文叙述的情感便完整而深刻地展现出来了。由于对文本和学生做了深入而充分的解读,因而教学过程深入浅出,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二、养成学生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的教学智慧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其最终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实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养成职业学校的学生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的教学智慧。笔者认为,要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养成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坚持散文教学的“深入浅出”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深入浅出”的散文教学(包括其他文体的教学)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其有效性不仅表现在容易活跃教学氛围,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还在于这种模式是学生可模仿的学习方式,因而,学生只要自觉地将这种模式应用到散文的阅读中,自然就容易在学中得,在得中悟,从而形成良性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自觉。

2. 坚持“经典文学作品导读与推介”原则,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如果坚持有意识地给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导读与推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阅读,广博学生见闻,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从“收听者”到“阅读者”的角色转变。学生一旦从“收听者”角色转变成“阅读者”,他的阅读的文化自觉也自然养成了。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