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范例

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审美;阅读教学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高中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中,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主导来提升教学质量。在高中语文散文类型中主要分为写人叙事和写景抒情两类,前者则是以人物的特点、故事的细节等内容为主要切入点,后者则通过景色或者录像来激发作者内心情感,进而展现整个文章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带领学生进行审美性阅读时,应当以兴趣激发为主带领学生去深入挖掘整个散文中的内涵。通过对文章中优美的语言以及情感的抒发等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并且抓住其中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点,来激发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诵读散文

散文中的审美价值需要通过有效的诵读才能够展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在整个散文教学中与诵读为中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进而激发学生自身内心的情感。大多数的散文题材内容都是展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将自身的情感与生命寄托在文字上,因此需要通过语言的阅读来体会其中的形象内容。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诵读文章,进而感悟整个散文的情感,达到审美教学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诵读情感体验等来感受文章优美的意韵,进而深入到审美情感体验中。

三、创设教育情境

在语文散文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范围,通过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去鉴赏散文中的内涵。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就能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等,通过视频文字、图像等内容来将散文中的深层次内涵挖掘出来。比如在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将荷塘周围朦胧的情景呈现出来,而通过视频与音乐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并且激发学生对于荷塘月色的想象,这也能通过情感的构造来为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进而在整个散文教学中实现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目标。

四、调动学生经验

在进行审美性阅读教学时,教师也应当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情感经验来填补整个教育中存在的空白。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对文章中的内涵去理解、去想象,并且通过文章的阅读体验来感悟其中的内涵。这也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原有的审美经验,比如在《荷塘月色》散文教学中,整个文章所体现的意蕴非常悠远,荷塘中朦胧的景色需要学生的审美经验作为支持才能够体会到的,如果学生曾经欣赏过荷塘月色的美景,那么对于文中所展现的内容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教师就可以对整个文章教学进行审美主题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经验,并且启发学生对于整个文章的空白处进行想象,进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自由的去理解散文,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表达内心体验,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感悟能力。

五、引导学生感受

在语文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中,需要充分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互动为主来引导学生去感受整个文章中的美。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使用传统的说教式的方式进行授课,而是要充分的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就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认知以及情感的感悟等。通过交流也可以充分的活跃课堂氛围,并且保证学生具备较高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对课文《故都的秋》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以小组探讨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并且在学生阅读完文章之后,对文章所蕴含的内在美进行总结并且小组汇报,从个人的角度来抒发对散文的独特见解。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跟着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思路去赏析,进而实现散文阅读审美性教学的目标。

六、结束语

新时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摆脱传统教育中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师要革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基础来开展课程教学。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带领学生产生积极思考的意识,进而通过不断的阅读训练来提升自身的思想,获得审美情趣,培养出学生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教无定法,散文阅读教学需要结合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来开展针对性的授课。

参考文献:

[1]唐冬霞.阅读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07)

[2]胡素珍.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J].江西教育.2018(09)

[3]朱远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4)

[4]吴素芹.浅谈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1(18)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有效方式

以提升初中生的散文阅读能力为目标,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性策略,所谓基础性,其实就是为实际的阅读过程做铺垫,从而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更加顺畅、自然,从而让学生乐于接受;第二部分是具体的培养方法,虽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但是散文阅读过程大致包括6个环节。本文拟按照上述思路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之基础性策略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理念

既是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必须要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照顾学生的学习感受,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理念,这是最为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二)选择适合初中生的阅读素材

初中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阅读量,但是依旧还处在语文散文阅读的初级阶段,所以教师选择的阅读素材一定要满足三个特点:第一,趣味性强,即内容中有初中生感兴趣的事物,例如经典美文、生活哲学、读书画报等等;第二,生活性强,即阅读的内容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最好是和初中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考试、假期生活、师生关系等等;第三,灵活性强,即内容可以根据关键词的改变而产生变化,从而让学生拥有自我阅读的空间,拥有自我想象的天地。

二、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之具体培养方法———以席慕容《如果》为例

(一)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内容,并标出关键词

根据题目,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即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散文所描绘的爱的意境,并配以对应的图文介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并标注关键词句,依照初中生的学习习惯,他们通常会以“通读+局部精读”的方式寻找关键词句,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内容,并根据原文内容标出关键词、句。

(二)在诵读中记忆和理解关键词句

例如《如果》中的两处句子:“四季可以安排得极为暗淡,如果太阳愿意;人生可以安排得极为寂寞,如果爱情愿意。”以及“把每一粒种子都掘起,把每一条河流都切断,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两个关键句子总结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爱人、友人的思念,更体现了作者对爱坚贞不渝的信仰。教师在引导学生标出其中的关键词后,继而就可以给学生讲这两个句子,包括句子含义、句子结构、如何诵读等等,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记忆和理解关键句子。

(三)运用分组教学法,互相检查学习情况

这里所说的分组教学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检查记忆和诵读情况。但是和单纯的分组教学法不同,其中要加入角色扮演法,即让同桌两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文中反复出现的“我”和“你”),以关键词为核心分段阅读、背诵,最好是达到以对话的方式背诵的程度。

(四)教师抽查

同桌两人检查完毕后,教师可随机抽4组学生上台对话,当然,这里所说的对话并不是简单的把互动的内容重复一遍,而是让每组学生完成一段完整的故事对话,并在对话中用上关键词句,以此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锻炼其语言应用能力。例如以关键词“如果”仿写关键句,将“人生可以安排得极为寂寞,如果爱情愿意”改写为“生活可以安排得非常精彩,如果自己愿意”。

(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学生在掌握了关键词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组队探究不同散文作家之间的异同点(例如席慕容和郭沫若散文写作风格的不同),更可以结合阅读内容,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分析中国与外国的散文作家之间在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并尝试写一篇名为《如果我爱我的祖国》的新文章,借此让学生描绘中国的大好河山,展现中国风采,继而培养其爱国情怀。

(六)要求学生背诵自创的文章

学生在写出新文章后,教师就可以完全跳出教材,让学生背诵自创的文章,由于里面的这些句子都是学生自己写的,所以其阅读时思路会更加清晰,也会更有成就感,而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学习和探究活动,其散文阅读能力自然会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的基础性策略和具体培养方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层级关系,即要在实现基础性策略的基础上运用具体的培养方法,才能达到提升初中生散文阅读能力的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这一点,避免因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上的偏差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变味”。当然,上述分析只是笔者的浅见,所举案例也比较单一,更多更好的培养方法还需要各位初中语文散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罗贤华.探析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6):106-107.

[2]李海琴.浅析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改善途径[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8):50.

[3]章俊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拓展的失衡现状分析及有效途径探寻[J].都市家教月刊,2016(2):166-168.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快乐阅读教学;多元化

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不具备较强的阅读水平,未掌握熟练的阅读技巧。因此,小学低年级的各位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快乐阅读时需要主动联系学生的实际特点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组建有效的课堂与有趣的快乐阅读活动,让学生更加轻松、快乐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应关注语文快乐阅读教学,熟悉如今快乐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新思路与新要素来设计高效的快乐阅读活动,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实际能力。

一、小学语文快乐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不重视阅读

造成目前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差的重点因素为一些语文教师不重点关注阅读教学,未专门开展有趣的阅读教学活动,未重点且专门地向学生传授阅读的实际技巧与方法。教师通常只根据课文内容或者练习册中的文章来进行简单且较为浅薄的阅读教学,无法起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班级学生也仅是被动地参与到阅读课堂中,没有进行自主思考与学习,从而无法促进个人阅读兴趣的产生。

(二)学生学习压力大,阅读习惯不佳

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学生有着一定的学习压力,繁重的课业、多样的课下辅导等,再加之部分学生家长施加的压力,使学生缺乏静下心来进行阅读的时间与态度。同时,部分教师与家长也不注重对学生个人良好阅读习惯与技巧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取得良好的阅读实际效果。

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快乐阅读的教学方法

(一)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时需要让其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可以在阅读后记录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方法。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新技巧,例如,勾画法。勾画法的关键在于勾画一些重要的基本教学信息和重要教学内容,方便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完完整篇文章或者快速阅读完书籍,并正确理解表达的内容含义。批注法,很多时候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时会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可以用一个个小本子记录下来,因为过后会有人记得不太清楚,及时做好记录更有利于知识巩固。因此,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快乐阅读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语文交流、语文表演、语文演讲、语文阅读分享等,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人学习心理需求,充分结合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情况,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尊重其他人的差异,让班级里的学生在自由的阅读氛围中进行畅所欲言的表达,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授学生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快乐阅读时,需要让其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语文文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一些相关故事或人物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掌握文章内容与成语知识,提升语文学习成绩,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提高文学水平与综合素养,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文章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堂的实际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就可以利用名著中人物名称的含义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再组织学生进行其他国学名著的阅读,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为学生个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相关文章整合到一起,并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可以在阅读后记录下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学习的方式。

(三)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发展学生个人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快乐阅读教学时应明确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把握提问、阅读、思考的权利,以此来为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开始阅读之前,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对将要阅读的内容产生期待,这种期待主要是学生想通过阅读相关内容有所收获或是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因此,不同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不同期待也体现出学生间的差异。例如,教师在讲解《稻草人》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论自己的读后感,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含义及内在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开展知识竞赛等方式来丰富阅读活动,充分发挥课堂班级学生的个人语文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挥想象,以此来提高班级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效果的优化。

(四)讲解阅读背景吸引学生兴趣

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快乐阅读教学时,不但需要重点讲解文章本身的含义,还需要通过深入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文化的变革或传统文化的创新,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语文阅读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向学生讲解背景文化来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实际具体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思考与探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个人阅读水平与思考能力。此外,小学语文教师不但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使用网络技术来独立、自主地查询阅读文章的背景,并让学生进行分享,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进行沟通互动,拉近班级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此,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便于学生后续的阅读与思考。

(五)组织阅读活动

快乐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开展有趣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来完成阅读技巧的分析、阅读心得的分析,发展其个人内在的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其次,教师也可以组织有关阅读的辩论赛,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可以与家长进行合作,让家长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文章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实际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如亲子阅读、师生阅读等阅读活动,活动的开展更加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设立阅读文化角,在里边放置一些比较好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随时阅读。教师应培养学生记录笔记的良好阅读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早上都利用一定的时间来阅读。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分享活动,让学生积极分享自身的读书观点,也可以培养班级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发展他们的阅读水平与综合素养。如此,加强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掌握程度,促进了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优化。

(六)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快乐阅读教学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班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运用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从阅读素材中选择合适的篇章或内容来组织实践活动,确保阅读知识的突出性和流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班级学生的个人阅读效率和质量。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伊索寓言》一书的阅读时可以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最为喜欢的寓言故事进行话剧改编、排练与表演,既要注重比较、分析,又要对书籍进行欣赏与点评,注重对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进而提高班级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促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际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认真研读现阶段语文教材的内容,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此外,全体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足够重视阅读教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与阅读思考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人语文素养与阅读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浅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面临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105—106.

[2]李海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面临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才智,2014(36):199.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4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立足点激发点期望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中,明确提出必须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1]。这就准确地界定了阅读教学的走向,从而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聚焦在了阅读教学的视域之内。然而具体教学实践中,阅读课堂“失性”的现象却并不鲜见,这与不能把握好阅读课堂的“三个点”———立足点、激发点、期望点,有着很大的关联。

一、夯实立足点

要想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教者自己首先就得具备这一能力。“教师的榜样作用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因此,你想要学生养成的某种人格特点,要学生表现的课堂行为,你自己得首先做到。”[2]这就鲜明地突出了教师本人的表率作用。可见,个性飞扬的阅读课堂上,学生个性化阅读灵气的激荡,绝对少不了教师阅读个性的恣意碰撞。所以,教育名家们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不光能看到学生,也能看到独特的教师。教师只有先打造好自己,才能打造出优秀的学生。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是众所周知的,她初备时坚持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体现的是对自我的持守;再备时广泛涉猎,验证他人所想与自己所想,体现的是对自我的修炼;三备时边教边改,推敲到每一个细节,体现的是对自我的完善。这种对自我的持守、修炼、完善,正是一个教师保持治学个性、站稳课堂的资本。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实施的大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已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阅读课堂必须紧紧扣住这一核心来架构。这就对教师自身阅读个性的淬炼持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在给我们带来教学便利的同时,却也在潜滋暗长着我们的依赖性、寄生性,不少老师迷失于信息化时代数据资料获取的便利中,而将阅读课课前应有的教师自主文本解读探究环节,直接替换成了网上资料的搜索搬用,以致放弃个性化的阅读准备,乐此不疲地充当起资料二传手,甚至还自以为得计地将这种消弭了教者声音的阅读课堂看作是放手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样板,殊不知当课堂上不再有明睿指点的引领者,而只有一味附和声时,教师应有的角色意义便已不复存在。洪宗礼先生戏称自己与其所带领的母语教材研究团队的关系是“小马拉大车”的关系,他这样给自己定位:“小马当帅,要把握学术研究的方向,要有高度的学术智慧,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如果没有学术功底,喉咙再大,桌子拍得再响,也只能把人吓跑。”[3]同样,一个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要想带着几十个学生飞奔在阅读能力不断成长的道路上,教师本人的阅读个性与阅读功底,至关重要。洪宗礼先生教读《荔枝蜜》一课[4],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习惯”上。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要教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那么自己先得对文本花多大的研读功夫。事实上这节课洪先生引导学生从词语到句子再到篇章方面共解决了12个点上的问题,其间老师3次启发学生将问题的探讨深入下去。如此的设问广度与深度,对老师课前的研读是极大的挑战。洪先生不仅对文本作了全面深入的研读,而且还查阅有关养蜂的科普书籍,请教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老师,以了解相关知识,这才能够在课堂上运筹全局,应对自如。一个没有阅读个性的老师,是绝不能在课堂上站出“我”的风范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说过:“我们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来验证大量的(而不是一个)由计算机算法生成的可能性假设,而不是基于我们事先形成的观念,来逐个验证未来的可能性,这减少了既存认知对我们的妨碍。其中的区别在于,前者通过计算机,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数据验证所有可能的答案,并从中发现最佳的一个;后者认为某人知道答案并通过试错的方法进行验证。”[5]大数据的海量资料,为我们创设了通向认知彼岸的多种可能性,消解了答案一元的偏颇,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匍匐在大数据之下,充当数据线,担任收发员,相反,大数据的价值正在于我们的“利用”“验证”“发现”,离开这一点,数据便成了一堆无用的废物。由此看来,教师课前的备课准备,绝不能失掉一己应有的思考,必须以广泛的阅读采撷为基础,努力做到从“所有可能的答案”中发现“最佳的一个”,这才能让阅读课堂有个置于教者预设之下的导向,从而让教者的身影、声音始终不缺席。可见,教师自身阅读个性的持守,是站稳阅读课堂立足点的保证。也许我们不能苛求教师对所教的每个文本都能研读到拥有一己之见的地步,但是不失主见地构架好一节有个性特点的阅读课,诸如选好文本切入点,设计好提挈文本的主问题,创设好游走于文本中的情境等等,还是不难做到的。没有教师的个性化阅读追求作导引,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发展,就只能是墙角自生自灭的花草,终难成大气;没有个性化阅读功底作铺垫的教师,在阅读课堂上不唯会有找不到立足点的尴尬,也会有站不起学生心目中师者形象的失落。

二、创设激发点

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与他们自身投入学习的主动性有关,而自发地拥有学习主动性的同学,毕竟为数不多,这就要求阅读课堂必须富有激发性。阅读课堂的激发性与教师本人的个性化阅读息息相关,越是对文本研读得全面深入,便越能别出心裁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当然,我们强调教师本人的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想要以此为尺度来衡量学生的阅读取向,甚至将学生多元的个性阅读导引到教师一元的阅读框架之下。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未对文本做过深入地个性化阅读探究的教师,根本不可能游刃有余地进出于文本之中,挥洒自如地应对课堂上随机而生的各种问题,自然也就很难激发出学生的阅读灵性,进而引领他们走向个性化阅读之境。教师本人的个性化阅读,闪烁着其进入文本、解析文本的独特智慧灵性,对于学生走近文本,有着切脉点穴的示导触发作用,用得好用得巧,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生长。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地将教师的个性化阅读所得,与基于学情创设的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境结合起来,那就更易于撩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激情了。生活学习场景是美国教育家戴维•索恩伯格所提出的四大学习场景之一,他这样阐释生活学习场景:“生活是指将我们所学的知识投入有意义的实际应用中。通过实际应用,我们要么能得知关于某项知识我们所理解的深度,要么能意识到有些原本以为理解了的知识其实我们并未理解透彻。”[6]它强调在生活情境中实际应用知识以加强消化理解的重要。我们同样可以将生活情境引入知识接受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以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阅读课堂激发点的创设,既要考虑文本学习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赖以发生的实际需要。美国教育家戴维•索恩伯格提出学习的心流状态时说:“当技能水平和挑战的难度彼此不相上下时,学生就会进入心流状态,即最佳的学习状态。”“虽然迄今还无法找到一种教学模式能适用于所有学生,但却有一种能让所有学生都进入心流状态,那就是任务驱动探究式学习,也可以简单地说是项目制学习。”[7]由此看来,老师从学情出发,设制基于文本学习目标之上的能激发学习兴趣的项目任务,成为阅读课堂有效推进的关键所在。

三、调整期望点

古德、布罗菲的《透视课堂》中特别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期望效应,他们将这种效应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类期望效应是自我应验预言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会引起人们把这个错误期望变为现实的行为……第二类期望效应是维持性期望效应。在此,教师的期望是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的,教师希望学生维持以前的表现模式。但是,教师想当然地认可了这种模式。”[8]这里所谓的第一类的期望效应,强调的是老师在对学生实际能力不了解的情形下而作出的能力高估所带来的效应,古德、布罗菲认为这种“自我应验效应比维持性期望效应更具有影响力,因为自我应验预言效应引导学生行为的巨大变化,而维持性期望效应通过建立一个维持性行为模式减小了变化的可能性”[9]。这就道出了我们日常教学中易于步入的一个误区:不知不觉为定势化惯性思维所左右而失察于真实情状。因此,阅读课堂上教师必须时时保持清醒,要能不断地根据课堂状况,灵动地调整期望点,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走向意外的惊喜。阅读课堂上教师的期望除了学生能力这个点之外,还涉及课堂目标的达成这个点。正如戴维•索恩伯格从场景创设角度对学习所作的界定那样:“学习应该是一次精彩的冒险,而不是一件可怕的苦差事。”[10]显然,学习如果仅仅是一趟结果既定的差事,那就未免会因其程式化的设定而让人有不堪忍耐之苦,所以,必须将这差事转化为过程中潜藏着未知的冒险,才能让人于步步行进的精彩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事实上这种学习冒险的快乐,学生可以体会到,教师同样可以在不断调整期望点而走近未知精彩的过程中获得。这就涉及通常意义上所谓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事实上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是基于本学科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课程目标的框架之下的,教师平常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对学科课程目标的解构落实,所以,从一开始课堂就有着一个统一的预设悬置着。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有预设,而在于教师课堂上到底该如何对待预设。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5

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离不开阅读材料,而且阅读是需要积累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而且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收集阅读的素材。阅读素材的收集影响到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和层次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水平的发展以及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切近教学的实施恰当地引导学生收集素材,阅读素材。

例如:在《荷塘月色》这篇回忆性的散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多收集、阅读朱自清的文章,从而借助朱自清其他的文章内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朱自清的散文特色,也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类型化的阅读方式。另一方面,在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收集周作人、郁达夫、俞平伯等同时期的散文大家的散文材料。通过阅读不同的作家的散文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范畴,也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知和阅读品味,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一个比较性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材料,也能够极为有效地推进阅读教学的实施。

二、鼓励学生做批注

阅读是需要积累的,同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感悟有时候需要灵感的帮助。而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灵感及时地抓住,也为了学生能够学会将自己的瞬时感悟转化为持续性的理解,继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学生做批注的教学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鼓励学生做批注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自己在遇到过程中具体化的感悟和短暂性的妙想都进行摘录和记录。

例如:在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想到了“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等名言名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立即将自己的想到的内容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将丰富学生的积累。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想起了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我与地坛》等内容以及感悟。那么,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及时地将这些内容作为自己对课文的批注及时进行记录。学生在阅读中写下的批注并不都是正确或者是合理的,但是这些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阅读感觉和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记录,这样的方式必将有效地推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此外,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批注的方式也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途径,更是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和阅读创见的重要体现。而这些都将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总结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6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的特征

1.教师为活动引导者,学生为阅读的主体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发现学习法,充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发现学习中,教师扮演着活动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对科学知识展开探索,使其发现客观事物存在的联系,进而形成一套自身知识体系。

2.以培养学生素质,提升其能力为学习目标

作为读者对文本意义进行主动构建的一项过程,阅读同时也是发现与对话。读者阅读文本的本质便是与文本展开对话与心灵沟通,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在与作品及作者的交流过程中,读者体悟到了作品的情感与意义。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发现学习法,其目的便是让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诵读与感知,在构建文本意义的过程中,获得宝贵的人生体验。

3.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学习方式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自我发现与探索不够重视,只是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压抑了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而发现学习则是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亲自去摸索、思考,再对发现的知识进行自行组织、概括与提升,进而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实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的有效策略

1.学生发现策略

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观念认为,创造为阅读教学的本质,而学生的阅读过程便是对文本意义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阅读文本进行诵读与感知,进而获得体验,并生成相应的知识。学生在建构文本意义时,对文本进行主动探究与发现,而发现的内容与方法与发现学习的质量有着紧密联系。其一,发现的内容。阅读教学文本为古今中外众多作家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同时也是传承人们文明的重要载体。学生为学习文本,就需要走进并发现文本,对文本的优美语言及深刻思想进行感受与体味。此外,对于不同的文本,学生发现的重点应当有所不同。例如,学生学习小说时,发现的重点便是人物、环境与情节这三要素;学习散文时,重点便是发现并把握散文内在的神等。其二,发现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通常采用的发现方法主要有诵读、品读、比较、体验几种。教师在实际学习情境中,需对学生发现方法的应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发现方法,进而发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2.教师引导策略

在发现式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倘若缺乏教师科学的引导,其发现必定是散乱且肤浅的,因此,学生发现的前提与基础便是教师的引导。在现代教学理论中,引导便是因势利导,对学生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并将学生引领至对他们最为有利的发展情境中,使其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为发挥出真正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及观察力,并善于把握时机,严格遵循时机性、适度性、针对性原则,通过采取补充、纠正、追问、拓展等得当的引导方法,在促进学生拓展思路、深化思维的基础上,使其开展科学有效的发现学习。

3.发现学习评价策略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7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多媒体阅读教学形式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代教学从传统的黑板教学转变为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不仅有效地改变了课堂教学形式,而且更加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让课堂更生动活跃。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但是,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仅仅将其看做一种新奇的工具,这样只会让课堂变成多媒体课件的堆砌,只会让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作秀。这样反而失去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根本目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本身略显枯燥乏味,只有将文本塑造的形象展现出来,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寻找文章的灵魂及真谛,然而文本中的形象并不是单纯靠几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就能展现出来的。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果不能恰当使用它,只会让多媒体成为学生进步的阻碍,让阅读教学流于形式,失去其教学的原本目的。

(二)阅读教学教案不切实际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使教案更加完美,过多地注重教案的设计以及书写,以让教案臻于完美,其中甚至详细列明了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但是,真实的课堂教学是复杂的,是教师不能完全预料的。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不切实际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往往无法专心研究文章,而是被一个又一个问题与经验之谈困扰。尽管新课程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但是实际上,教师依然困在所谓的经验中,预设好课堂以及学生的反应。追其根源,无非是教师没有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根本,让阅读教学过于死板,缺乏动态生成性。

二、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更是为师生提供足够的互动空间,是使师生间交流共进,协同完成任务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务必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当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一味被动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务必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氛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二)梯度性教学设计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的对象是课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梯度进行设计,大致可以分为认读以及解读两个环节。其一,认读环节。虽然认读较为简单,但是仍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将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到同一个焦点上,然后再将问题层次提升,并使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其二,解读环节。需要学生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以及表达方法。这样有层次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三)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应该厚积薄发,在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需要的时候将所积累的语文知识充分发挥。因此,在日常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注重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积累,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做好读书笔记。除此以外,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培养学生朗读的好习惯,学生在朗读时应当情感丰富,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初中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但是现今的阅读教学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诸多问题,阅读教学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务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梯度式教学设计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作者:王海荣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

第二篇

一、重视资源开发,展示丰富性

延伸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语文的课本意外寻找适合阅读的资源,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累。但是阅读资源的开发,要注重立足文本,由此及彼,以课文为重点,以点带面,向学生推荐与课本相关的阅读作品,让学生以课外延伸阅读,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达到积累文化知识的目的。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时,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了鲁迅先生这一经典之作,让学生了解这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体现其爱国思想,想拯救国人于水深火热之中思想的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向学生介绍其他能够体现鲁迅先生这一思想的文章。如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作品集《朝花夕拾》中《范爱农》这一表现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的思想。或者从另一角度出发,向学生介绍如《藤野先生》一类的关于回忆的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这时候学生的阅读能力会随着不断深入的阅读而得到提高,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为其以后阅读鲁迅作品、解释鲁迅作品做好铺垫,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对于资源的获得,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的实践,让学生从各方面收集阅读文章,跟学生一起分享,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阅读资源的丰富性。但是教师在延伸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立足课本,发散阅读,让学生围绕课本阅读的作者、主体、文体等去拓展阅读,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摒弃不良阅读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注重阅读感受,营造民主性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将自身的感受与体验融入阅读中,学生对阅读的文本也会有自己的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正确的评价鼓励学生多多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阅读环境。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这是一篇表现父爱的文章,是大家所熟悉的内容,也是学生能切身体会到的感悟,所以教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回答教师先前设置的问题:文中哪处你觉得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哪处最能体现儿子感受到了父亲的爱?为什么,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我的感受,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关于父爱母爱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鼓励,学生就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能使学生在分享环节真正地爱上阅读,获得阅读的乐趣。

三、利用指导解惑,加强实效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阅读的形式有很多种,人们不单单可以从文本上获得阅读的知识,还可借助手机、电子书等阅读。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下,如何掌握阅读的方法才是关键。教师应该本着开卷有益的原则,指导学生多好书,好读书,指导学生写读书心得,做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学习文言文《醉翁亭记》的时候,这是初中学生最难消化的一种文体,延伸阅读也非常困难,这时候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如从实词、虚词的用法、从特殊句式的解读、从古今异义字的解释等方面,让学生记录下这些阅读的重点,学会自主阅读,将这些特殊句式、特殊词语认真地记录在笔记本上,做好阅读笔记等。最后教师再稍微给出提示,来深化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如《醉翁亭记》中表达的是滁州人民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生活现状。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中获得良好的阅读感悟,从而学会阅读各类文章。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为立足点,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发阅读资源、指导学生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去了解课外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作者:戎玉琴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第三篇

一、开展阅读活动,激励学生学习

(一)用读来指引读

在课内的时候,对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然后将同一类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对朱自清的《背影》一课进行学习的时候,再引导学生对《父爱是金》这一课进行阅读,学生就会感觉到会有一种不一样的韵味在里面。

(二)用说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在整个班级当中,让一些喜爱阅读的学生将杂志、报纸中遇到的一些好的文章介绍出来,利用这样的方式,将班级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上来。例如老师要让学生对看见的故事进行一下讲解,讨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热门问题,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上来,将良好的讨论习惯培养起来,在进行讨论的时候,美化和净化学生的人格。例如,有的老师会定期举行对精彩片段朗诵,将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朗诵水平提高上来,将一些语言进行积累,将学生的欣赏水平提升上来。

(三)通过写来引导读

例如,老师可以先将一个题目布置出来—“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冒险给我们的启示?”“在对《朝花夕拾》进行讲解的时候,对鲁迅童年的生活同学们有怎样的认识?”“在对陶渊明的诗文进行阅读的时候,说说对当时陶渊明生活态度的认识?”“在《爱莲说》中陶渊明与周敦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用文章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为了将这些问题弄清楚,学生就会自觉地对大量的文章进行阅读。

(四)用活动来引导阅读

老师要将知识抢答赛在每学期进行一次,有意识地在知识题中将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知识加入进去,例如和四大名著相关的情节、人物、歇后语、典故等。

(五)对阅读的成果进行展示,加强阅读

在学生对大量的延伸阅读进行阅读的时候,表达的欲望在很多的学生当中开始存在,对所读文章的内容,将自己的看法表现出来。老师在评论文章的艺术这一环节当中就要正确地进行引导,整理出学生们写的随笔或读后感,在学习园地当中进行展示,学生在进行展览的时候,看见了自己的成果,体会到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这样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上就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六)运用好生活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

当一些疑问、困惑出现在了学生的平时生活或是学习中,老师就会引领他们在书中寻找答案。但是还有一些学生由于意志上的淡薄,很难有效地对自己进行控制,老师就会引领他们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篇文章进行阅读,在文章中发现生活当中的一些真谛,从而加强学生生活的信念。有一些学生感觉学习或是生活没有乐趣,学校的生活比较枯燥,呈现出比较消极的思想,老师就引导学生对《给我三天的光明》译文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完之后,让学生写读后感,这样来进行谋篇与布局,表达的时候用怎样的形式进行,当疑惑存在于学生内心中的时候,再对这类文章的描写进行出示,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二、结语

对于语文课来说,阅读在其中占有重大的比例,可以说只有良好的阅读水平,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提升。因此,在随着新课程标准推出后,语文阅读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就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学人员的重视,那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上来,文章从以上内容对具体的教学、培养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借此给初中语文教学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上来。

作者:杨军选 单位:甘肃省宕昌县大寨九年制学校

第四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初中教学依然还是以升学为导向,教师工作的目的在社会眼里就是提高初中生的分数,上一个好的重点高中,至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人文素养等,学校及学生家长并不关心,语文教学受到整个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很多教师还停留在教学就是紧抓教材、做好课堂讲解,将教材知识传输给学生的传统教学理念。很多语文教师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引导也不够,或者很多教师自身都不热爱阅读,自然也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建议。

二、解决课外阅读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一)自主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教师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教学,抛弃过分看重以分数为导向的填鸭式、机械式、灌输式的教材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中心环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穿插课外阅读,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外阅读将课堂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及发挥出来。课外阅读补充着课内阅读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是对课内阅读的延伸。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自我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发地产生阅读有用的真实共鸣,使学生完成自我阅读驱动力的构建。盲目阅读不仅无益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会增加学生对精神世界“真善美”的怀疑。教师应该营造阅读氛围,建立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联系,比如留置作业、例行考试等都可以渗透课外阅读的内容,这些都不必作为标准性考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二)为课外阅读提供正确的指导

初中生约束力较低,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课外阅读读物理解的难易、质量的好坏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学生,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不能让学生们漫无目的地阅读。教师应该结合正常的教学任务适时推荐一些课外书籍,比如讲到鲁迅的散文,可以推荐一下鲁迅的其他作品。讲到李白的诗,可以延伸到杜甫的诗、宋代的词等等,尽量做到同体裁、同作者、同类型等有关联性的推荐。尽量为学生推荐那些篇幅不太长,却饱含人生哲理的小文章。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推荐如下方法。第一,泛读法与精读法结合。泛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书本知天下。精读是让学生细细品读,深入理解,选择性地背诵,积累适当素材,增强文学修养。第二,自主阅读与教师解读相结合。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语学会自己查字典或与同学沟通交流,还是不明白的地方就标记出来,向教师请教,最后由教师选择大家遇到问题比较多的地方进行集中性的课堂解答。解答完后让学生们重新阅读,加深理解,提高记忆,如此反复会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们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借鉴如下的形式。

第一,每节语文课上课前,由轮到的学生摘抄几句优美的诗词或散文句子等,写在黑板上,供大家摘抄,并让该学生讲解其好在哪里。这些素材积累时间长了,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素材的能力,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

第二,每周为学生推荐一首课本外的古诗词。由语文课代表利用午休时间,抄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摘抄后反复背诵,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抽查,最后组织大家一起朗诵。

第三,以两周为一个周期,教师为学生推荐一两本书。在班级中建立起阅读小组,每两周开一次以“今天我来说阅读”为主题的阅读分享课。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最后集思广益由按顺序轮到的代表阐述他们的观点。可以谈阅读体验,可以谈阅读心得,也可以将阅读中的故事表演成小品,形式多样,不作限制,营造一个积极良好、轻松活泼的交流氛围,锻炼了学生当众发言的能力。

第四,每一个月组织一次作文竞赛。写作文体、写作字数、写作题目等都不作限制,交由学生自由发挥,目的是将学生在这一个月内积累到的好词好句、写过的阅读观后感等都合理运用起来,最后由班级选出优秀的作品参加学校的月度赛。班级的优秀作品可以张贴到墙壁上,供学生们传阅,激发他们也想写作好文章的热情。

第五,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比如,诗词朗诵会、讲故事大赛、演讲比赛、汉字认识大赛、词语辨析大赛、汉语知识竞答比赛,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调节了紧张的课堂教学,也容易凝聚起学生们的团结心。这些活动,可以充分让学生们发挥创造力来构思,由学生们提议下次将要举办什么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结论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外阅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增强学生的思考及认知能力。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课外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性工程,长期大量正确的阅读才会产生效果。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看重学生未来的长期发展,不应为了盲目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既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硬件资源,比如提供图书资源、阅读场所等,也要为学生提供阅读的软件资源,比如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开展阅读观后感分享会、组织写作比赛等。

作者:黄海彬 单位: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第五篇

一、筛选与概括信息的策略

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关注学生筛选信息策略的培养,指导学生在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应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真实地感受阅读材料的内容,对读者的写作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培养学生利用文章结构知识的图式对文本加以筛选;再次,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的立场对阅读的目的进行明确。善于进行阅读学习还应重视和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常用的策略包括从阅读材料中的摘要入手明确文本的内容,同时,重视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在文本中通过特殊的符号提取重要信息,加强对阅读材料句子、段意和中心思想的归纳训练能力。

二、推理与质疑信息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推理能力,而实施推理信息的策略要培养学生在不同阅读材料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文本提供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在这个推理的过程中有助于促进文本与学生的互动,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文本加以理解。而在实施推理的过程中连接推理与阐释推理是极其重要的推理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要注重阅读文本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要重视和启发学生对文本隐性内容的合理想象。让学生体会留白的艺术。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还应鼓励学生质疑。通过反复的探讨挖掘同一阅读材料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思维,调控自己的阅读过程,在反思中唤醒已储存的相关的知识和经历,来解释和重组所读的文本,使所读的文本生成新的意义。

三、评价与激活策略

广大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对阅读材料要求和读物特点的准确把握,结合特定的学习环境确定的教学目标,更有益于教学过程的开展。课堂激活策略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材料的要求来调整阅读策略,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好的思维活动要善于激励,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针对阅读的效果,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自身原有的知识去理解和消化文本所蕴涵的信息等等。

四、优化生活阅读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师生、文本之间的互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受到课程资源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优化阅读课程资源就成为我们提升阅读教学品味的基础。首先,广大的一线教师在优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该立足语文教材,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本,进行知识的拓展,发挥出课内与课外的良性互动。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应鼓励学生变生活阅读为阅读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所谓的阅读生活是指从学生自身的生活出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所获的知识同真实的生活场景产生联系,赋予知识存在的价值。

五、互动式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开展阅读教学,应重视对话策略和体验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课堂上形式化的对话教学而主张在学习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更加的多元化和有效性。同时主张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体验和参与,将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总结与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注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诸如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合理的推理和质疑,并善用评价和激活策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提倡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教学等等。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其实效性,从多角度进行创意式的阅读教学。但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出较高的互动性,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互动,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探讨和总结。

作者:王玮 单位: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

第六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学手段落后。语文阅读的传统教学手段就仅仅只限于教师带领大家齐读课本,学生把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标记,教师整理出中心思想和课后习题答案并写在黑板上大家抄下去,课后也无需做其他的作业。语文课阅读这样重读写轻理解的教学手段过于落后和单一。这种教学手段会让学生感到沉闷、对语文课产生厌烦感,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对于重点段落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2.考核方式过于传统。考核是对学生一学年的学习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的展示,可是大家在实践中却抛弃了考核的实质。现今的学生已经熟悉传统的考试方法,聪明的学生会“对症下药”只侧重于重点词语的解释和段落的背诵等。事实上,由于教师讲课也只是带领大家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这让即将参加中考是学生在考试中阅读能力低下等问题。从另一方面讲,现今的考试都采取闭卷形式,考试后会进行排榜,学生们的思想就会形成惯性的思维认为现今为了应付考试把一些知识背诵的滚瓜烂熟就可以,而在实际应用中就像“盲人”一样,不知应该做些什么、从哪里入手、如何思考,所以想要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彻底改革,那么考核就应该打破传统方式。在考核应该可以增加一些适用的考核,这样不仅可以“考”出学生们的真水平,还可以让学生们增加文化底蕴。

3.教材有待改进。现今初中生用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与混乱,还有待改进。教材中的内容都是非常混乱的编排在一起,从大方面来看,有可能第一篇是文言文,第二篇就是议论文。从文章的内容来看,有可能第一篇是励志的文章,第二篇就是比较抒情的文章。从难易程度来看,有可能前面的是重要的,中间突然出现一篇可能考试不会涉及的文章。这样混乱的皮安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可能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措施

初中生在九年的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理解能力,因此在答题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模式、理解模式和答题模式。如果想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就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改变学生的传统式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

1.转变思想,大胆改革。想要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大胆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首要环节就是要突破在课堂上旧的教学手段。在授课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教师还可以采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授课,用趣味教学的方式授课。例如,在课堂上大家就某一篇课文中的中心思想一起研究、讨论,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潜意识中增长知识。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进行授课。虽然说初中的学生比较愿意上课溜号,但是那正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不受拘束。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阅读理念。用创新的手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扩展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积攒更多的文化知识。

2.改进考核方式。对于现今的考核,就是一张卷纸考核学生对于一学年知识的认识和了解的展示,但是所展示的却不一定是学生的“真”水平,所以在考核中可以加入一些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元素。

3.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环境。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才会被学习氛围所感染,带动学生学习让学生有想要阅读的意愿,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结语

对于初中学生阅读教育,主要都是以实际运用为目的进行培养,同时还要结合考试内容。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教育,应该以长期培养为目的加强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教育,同时这也是对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提高、文化底蕴的积攒和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方法。但对于学生语文阅读的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语文阅读的教学手段可以以学生为主导地位制定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找到一种最适合的教育手段,可以使学生初中语文阅读学习更加高效。

作者:武华 单位:河南省方城县四里店乡中心学校

第七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最佳学习状态

在学习的《七律•长征》的时候,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体会整首诗磅礴的壮志豪情,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设备,把红军过草地、翻雪山、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精彩片段放映出来,这些场面可以深深地震撼到学生的心灵,在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之后,学生对长征中的困难认识得更多,对红军身上的豪情壮志也会有更多的感触,那么再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肯定会更加有感触,可以更好地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的信念融入进去,如果这些还没有达到目的,还可以为学生放《七律•长征》的诗朗诵原带,通过专业人员的朗诵,教师再逐渐交代背景信息,让学生反复进行感受并进行小组讨论,在这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二、理顺课文结构,把握文章篇章脉络

说到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获得更多、更直观的知识。语文阅读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文章的脉络,有了多媒体设备,把握文章篇章脉络变得更加容易了。比如在学习《祥林嫂》这一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可能会对人物关系把握得不好,对祥林嫂的几次出现容易搞混,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影视作品《祥林嫂》搬到课堂上去,学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可以更好地记住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的发展的脉络,为了巩固学生的记忆,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件,把祥林嫂这篇文章的重要事件记下来,串成一个脉络展现给学生,从在鲁四老爷家做活,到被婆家人抓回去再到生了阿毛等,通过这条线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篇章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整合教学流程,拓展学生想象力思维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从之前传统课堂的领导者变成现代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要想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教师就应该注意整合教学流程,拓展学生想象力思维,特别注意多媒体设备的引入。要想让传统的课堂从“一潭死水”变成“奔腾的河流”,那么就需要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思路。比如,在学习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气氛的渲染,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放一段普法战争时期的纪录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那样一种环境下,阿尔萨斯的教师韩麦尔先生是如何坚守着最后的一片阵地,将自己最热爱的语言流传下去,并教育学生不忘祖国,不要忘记自己的语言,体现了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才可以更好地体会这种心情。

四、筛选有效信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表达

如何让学生从一篇较长的文章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让教师把课堂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比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和相关的影像展示,让学生感受紫藤萝花的美丽所在。学生对紫藤萝花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才明白《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所要表达的主题,学生对紫藤萝花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更想好好读这篇文章,并且自主探索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堂内外延伸,扩展学生视野与知识量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不可以仅仅局限在课堂内部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对课堂内容进行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比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不但要讲述课本知识,还应该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南方的一些风土人情介绍出来,通过图片或者影视资料的展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像孔乙己穿的长衫,吃的茴香豆,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图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打开思维,拓宽视野。

六、结语

初中学生因为处在一个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时候,更加应该注意技巧。多媒体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教学设备,如果将多媒体手段引入到课堂当中去,从视觉、听觉上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优化学生的感知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对语文阅读的更好理解。只有正确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才能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水平,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语文阅读教学,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作者:吴才宏 单位:湖北省天门市黄潭中学

第八篇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增强阅读审美情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初中学生通过学习语文阅读教材中的知识,深刻感悟每字每句所包含的真实情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坚持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对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初中语文阅读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积极探究、加强合作,通过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形成对美的认识,从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美。只有在初中阅读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阅读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通过采取“感情转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的实际情况,谈谈朱自清的《背影》中我为什么怕父亲看见我流泪。同时老师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学讨论,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感受到《背影》这篇文章所传达出非常深沉的父爱。这样在整个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身的生活实际与教材内容有效联系起来,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通过长时间的阅读情感培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审美能力

1.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内化能力。内化能力是针对新课程提出来的一种理解能力,它包括了感受语言风格、了解结构层次、熟悉意象类型三个方面。首先,要认真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教师让学生以反复阅读的方式去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既对文本有初步理解,又对课文作为有一定的印象。在阅读学习中进行文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其次,要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如,散文因为“散”的特点,行文比较随性,没有规整的模式去总结;而一些结构松散的散文的节奏还是比较明快,主题通过在一段或者几段中说清楚,因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纵观全文来把握文章的大致的轮廓。另外,要熟悉课文的意象类型。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离不开意象的学习,意象不如口语交际那样直白,通常都是曲折的表达意思,达到陌生化效果。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作者只是单纯在写紫藤萝花?紫藤萝花的命运不是简单地赞美,而是饱含对生命价值的赞叹。文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来描写紫藤萝花,并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道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意象进行深入探讨,才能使学生对散文的意象有一定了解,才能在散文阅读中对美学有初步认识,才能帮助他们将散文的理解内化成。

2.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鉴赏能力。初中审美教学中的重点就是鉴赏能力训练。现代语文阅读课文继承了“经世致用”的审美理念,语言更加平实而质朴,更讲究服务于表达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来自由行文。这需要有深刻的哲理和真纯的品质、朴实的语言才能深深打动读者。例《散步》一文描写了“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充满着浓浓的亲情。作者从一次平常的散步中感受到了一家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行文简单而符合初中生的语言水平,在平实的描写中表现出执著的信念。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部,根据平淡的语言来体会作者对家的那种深厚的眷恋之情,理解这篇课文的核心要旨。初中生知识能力有限,思维能力及事物认识能力也不强,在阅读鉴赏中容易浅尝辄止。教师应该多强调散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不停阅读、不停领悟文本情韵,感受文本外在形式的分散和内在情韵表达的统一,并由此透过文字表面看到文本美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创造能力。要做好阅读审美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了解课文特色外,还要鼓励学生去尝试文学创作。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迅速的青少年时期,需要适时的情感表达,写作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利用写作教学教他们进行写作创新,既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这也必须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课文,对作者的创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方法有深入了解。初中生的写作创作方法一般需要有真实的情感流露,不能无病呻吟,要写身边有意义的事,文章应该充满人文关怀,而且还要注重文章的形式美,即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增强作文的可读性。通过文章创作,可以深化学生对阅读审美性的理解,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得以的一种体现。

作者:王颖颖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李关弟中学

第九篇

1当下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

课外阅读作为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其内容是丰富多彩也是良莠不齐的因此就要求初中生在进行课外读物选择时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然而初中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尚显不足,他们既可能选择诗歌、名著、散文、论文类的读物,也可能会接触到色情、反人类的垃圾文学。初中的社会经验和控制能力都不完善,所以在缺乏教师和家长的阅读指导时极易受到垃圾文学的影响和侵蚀,这就证明了教师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有着不容替代的作用和责任。

2改善课外阅读不佳现状的方法

2.1开展课外活动引导阅读

初中生的思维意识、人格品性和思想意志都还处于形成阶段,而课外阅读的进行可以促进这些品质的形成,使学生产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兴趣,并由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文学信息。(1)组织读书体验交流会。读书体验交流会既可以分组开展又可以分班开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可以花样百出,例如,抽签发言,轮流发言、指定发言等等,教师应就每次交流活动的内容设置一个主题,使学生围绕主题积极发言。(2)用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开展阅读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强化他们的阅读意识,而且还能够扩展学生的文学空间,使他们在竞争中享受阅读课外书籍所的快乐。(3)动手动脑相结合。学生应当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做好相应的阅读笔记,通过整理阅读笔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学资源。

2.2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其课外阅读过程中加以指导和规范。(1)浏览式阅读。指导学生先对读物的前言绪论、目录标题进行了解和掌握,在浏览过程中有一个大概的内容印象,然后再采用快读、跳读的方法,强化学生整理和联想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实效性。(2)品味式阅读。有些文章语言优美,应用范例,学生可以凭借对这些作品的理解,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对事物、场景、环境等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应当教会学生准确词汇的运用方式,强化学生的用词准确性,指导学生在看到描写精美的词汇和语句时,及时的抄录下来,并加以记性,帮助学生扩大语文词汇量。(3)笔记式阅读。指导学生做好词句的摘抄工作,采用笔记的方法帮助学生强化阅读记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3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

课外阅读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和阅读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在确保教学内容完成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空间和时间。(1)同步阅读。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段落和文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在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善。(2)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定期为学生安排一次课外阅读活动,由教师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主题,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籍和材料,并就其内容展开交流和讨论。

3总结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对学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和影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在明确课外阅读重要性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和阅读空间,指导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

作者:林玲 单位:台州学院椒江附属中学

第十篇

一、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不断优化阅读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并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篇课文可提的问题是很多的,即使是一篇短文,除了最基本的内容问题,语文基础知识而言就有“字、词、句、段、篇、语、文”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一篇课文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比如,《社戏》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被学生所喜欢,就是因为他不仅具有传统文学的特点,更具备充分的感情色彩,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所以对于这一类情感类的文章,语文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住关键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内容。

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述例文时,可以在文章中提出的创新性问题,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教师在听取学生观点和问题之后,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注意把学生观点与文章主题之间的不同进行分析比较,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进而不断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此外,为了提高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水平,语文教师还应该引导初中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以不断拓展初中生的阅读知识面。

二、加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因素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促进或者阻碍作用,积极的情感因素可以促进语文的学习质量,比如,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营造了欢快的教学情境,学生们就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语言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会随之提高,对语文的学习效果也会更有成效,反之,消极的情感因素则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学习潜力的挖掘,不利于语文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提高课外时间的情感投入。课堂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语文教师不能将较多的时间放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所以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情感投资在课外时间,教师任何一次出乎学生意料的理解和肯定,都会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通常情况下,情感体验一方面可以促进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会在教师的启发下,理解明白如何正确学习语文,进而不断培养自己的语文自学能力,在语文学生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得初中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可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而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比如,很多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往往不善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关注这类学生,并且在作业的批改或者课堂回答问题之后,积极鼓励他们,进而增强他们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总结

散文阅读教学范文8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基于教材而进行的。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也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其他版本,都是由一篇一篇的文章构成一个个阅读教学单元的。换言之,我们所有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学生怎样阅读“短文”,其实,都是教学生怎样“吃快餐”。我们许多教师还认为: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吃快餐”是现实的需要。观察所有的课堂教学大赛——无论是全国的,还是省市级的,一篇课文,都是用一个课时处理完的。好像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才是匠心独运的。阅读教学,被“高效课堂”的大潮裹拥着,容不得停下脚步,也容不得真正思考。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其实是为了适应考试。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考试设题的路子去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骨子里是教学生如何答题。个性阅读,在很大的范围内,仍然只是一个充饥的“画饼”。以上是单篇教学的现状。在更为宽泛概念的“阅读”,尤其是对整本书的阅读,我们应该羞愧。1.从《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来看,我们欠了一批债。依据《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外应该“读”以下读物:①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②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③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④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⑤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⑥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⑦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面对上述“7”条,我们反思:学生都能够读到这些书吗?好像没有关心过。我们要求学生读这些书了吗?好像没有。即使要求了,好像也没有检查过。提到课外读本的已经很少,“督促”恐怕就是凤毛麟角了。除了教材中涉及到的这些书目之外,面对其余的课外读物,老师们几乎不管不问,主动为课外读本做“导读”的教师极少。学生读课外书,全靠“自觉”。2.我们轻慢了“名著导读”。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教材中专门开辟了“名著导读”专栏,且有详细的规划——推介十本书,中外各五本。如下:“必修一”两本:《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二”两本:《家》《巴黎圣母院》;“必修三”两本:《红楼梦》《高老头》;“必修四”两本:《谈美》《莎士比亚戏剧》;“必修五”两本:《三国演义》《堂吉诃?》。对教材中“名著导读”,教师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择性地推介一两本。更为常见的是:丢给学生,让学生各自处理。于是,“名著导读”基本上就名存实亡了。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未来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改进中》就提出这样的构想:“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80余年过去了,我们学习叶老的教育学思想也学了多遍了,可是,叶老的关于“整本书”构想,还是一直停留在构想上。期间,也有人践行过,但相比于广大的师生群体,那只是极少数。去年暑假,我接到通知,组织我省相关地市认真完成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调查问卷的填写和汇总工作。今年初,我又去参加了教育部基教二司组织的“征求意见反馈会议”。两次会议,让我看到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未来。我相信,叶老的构想逐步会得到实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已经结束,即将正式。语文课程设计如下。整个语文课程的基本结构是:必修课程+选修Ⅰ课程+选修Ⅱ课程。无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由“学习任务群”构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个学习任务群,贯穿了所有的必修与选修课程。这种变化,体现了“把整本书作主体”的阅读教学主张,这是整个课标中最耀眼的亮点之一!基于此,我们可以预见阅读教学的未来是:①阅读对象上,整本书和单篇短章相结合,将成为主潮;②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方法也必将出现较大的改变;③必将出现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相适应的考试内容和方式;④阅读书目会更开放,教师可以指定,学生也可以自选。

三、当下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