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结构范例6篇

语法结构

语法结构范文1

摘要:简明短语结构下线性化的要求取消了名词短语结构中的中间投射,并加入了轻名词n这一功能语类。通过对英语动名词与名词短语在句子中的分布可以看出,线性化理论驱使了动名词中简单名词至动词之前的移位以及做主宾语的名词短语至限定词短语的进一步投射。这样限定词短语假设得到修正,是否产生限定词短语投射这一操作不是必须的,它取决于名词短语在句中是否为承担题元角色的论元。

管辖与约束理论对普遍语法的研究采取了模块式的处理,X-界标理论[12]作为管约论的一个重要模块,对短语结构的表征起到重要作用。这个理论认为一个短语成分XP应存在三层不同的投射:最小投射(X)、中间投射(X'''')以及最大投射(XP)。Chomsky(1995)[3]提出,在句法推导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必须来自词库,而不能加入由外界强制界定的新信息。这样X-界标这一表征理论与包含条件产生冲突,而这一冲突直接导致了简明短语结构的诞生。本文运用简明短语结构的理论对名词短语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也讨论了英语动名词结构以及主宾语位置上的名词短语结构等问题。

1简明短语结构理论

简明短语结构认为句子推导不会承载任何冗余信息,合理的句法操作手段只有两个:外部合并与内部合并(Chomsky,2007)[4],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合并与移位。Nunes(2004)[5]对移位加以解构,认为移位的内容就是复制+合并+删除,因而语法操作的原始手段只剩下合并。合并将两个且只有两个成分α与β从算式库中提出,合并成新的成分γ。γ的内容与产生投射的那个成分的内容相同,也就是说如果α发生了投射,那么γ就是α投射的标签,β亦然。

按照这样的理论,任何句子的推导都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中间投射做为X-界标理论所额外附加的信息在推导过程中不再发生作用。先前的中间投射不复存在,而转变成为最小投射或者最大投射。

同时为了限制滥用合并的可能,可以进行合并的内容限定在了推导过程中最高位置的成分,发生在已推导的短语内部的操作是被禁止的,这也就是所说的合并的循环性(戴曼纯,2007)[6]。根据这一原则,合并两个短语标记K和L只会存在如下一种可能性:

(1)a.K={a,{a,b}};b.L={c,{c,d}}

c.合并(K,L)={a,{{a,{a,b}},{c,{c,d}}}}(如果K/a发生投射)

这样合并的能力受到限制,只能在它所允准的范围内以自下而上循环式的方式进行,有效地避免了合并的过度生成,使得句法操作更加经济和严格。

2名词短语的内部结构

认为名词短语中包含修饰性限定词的说法由来已久。Chomsky(1965)[7]指出抽象名词都是由一个隐含的限定词修饰,Abney(1987)[8]指出所有的名词短语都是由一个限定词产生投射的限定词短语。也就是说抽象名词sincerity存在如下的结构(表示隐现成分):

(2)[DP[D][Nsincerity]]

FreidinandVergnaud(2001)[9]提出一个普通的代词,如they等,都是由限定词短语与一个隐含的补足语构成。代词中的补足语成分不出现是因为在音系式中它接受零拼读(nullSpellout)。如句子Linguiststhinktheyareundervalued中从句主语they为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根据他们的理论,此代词应有如下的结构:

(3)[DP[Dthey][Nlinguists]]

此限定词短语的补足语成分接受零拼读是因为避免与主句中主语产生重复。按照这两个理论,所有的名词短语皆为限定词短语,且短语中的限定词成分与补足语成分都可以隐现,但不可同时隐现。

Adger(2003)[10]指出:限定词有两大类型,一类为显性成分,一类为隐性成分。显性的限定词包括冠词类短语、指示语短语和量化词短语;隐性成分的限定词短语有四类:复数名词、带有属格表领属成分的短语、物质名词与专有名词。

名词短语中应有n成分。仿照Larson(1988[11];1990[12])提出的动词短语嵌套理论,他提出名词短语中也存在轻名词n。在动词短语中,轻动词的作用是选择动词短语VP。同理,轻名词的作用则是选择一个名词短语并引入施事(Agent)这一题元角色。一个完整的限定词短语应该有如下的结构:

(4)[DP[SPEC][D’[D][nP[SPECAgent][n’[n][NP[SPECTheme][N’Goal]]]]]]

按照这个模式,Richard’sgiftofthecaketothechildren应有如下结构:

(5)[DP[SPECRichard’s][D’[D][nP[SPECRichards][n’[ngift+n][NP[SPECofthecake][N’[Ngift][PPtothechildren]]]]]]]

轻名词n的提出将不同结构中的题元角色安置在相同的位置加以处理,从而满足了Baker(1988)[13]提出的题元授予一致性假设。将具有相同角色的论元放置于语言结构中相同位置的做法减轻了句法操作的负担,符合经济性原则的要求。但是Adger提出的限定词短语仍然存在中间投射,这就意味着包含条件遭到违反,从而不适应简明短语结构理论的要求。

简明结构短语认为句法操作中的信息来源于词库,在推导过程中不允许加入新信息。这样中间投射的概念就被取消,只能存在最大投射或者最小投射的可能。按照这一理论,名词短语John’sgiftofthedresstothegirl的结构应为:

(6)[DP[SPECJohn’s][DP[D][nP[SPECJohn][nP[ngift+n][NP[SPECofthedress][NP[Ngift][PPtothegirl]]]]]]]

当名词gift与介词短语tothegirl合并时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短语,同时此名词短语可以再次与其它成分合并形成新的名词短语,且它的标识不变。这种不改变标识的合并操作有两种,一种是与新成分的合并,如上例中ofthedress与名词短语gift的合并而产生新的名词短语giftofthedress;另一种是将合并的成分与从先前推导过程中移位的某个成分再次合并,如与DP结构产生再次合并的John’s成分就是从先前已推导的结构中移位而来的。

Chomsky(2001)[14]指出任何句法操作都需要一个激发机制,同时位置较高的中心语做为探源(Probe)必须寻找与已有操作形成的目标以形成核查关系,而驱动这种核查关系的就是探源的不可诠释性特征。由此论述可以得出在限定词短语中,中心语限定词做为探源需要一个驱动机制,否则特征核查就无法进行。

Adger(2003)[10]认为限定词选择nP是因为限定词具有[gen*]的强特征,从而驱使nP中承担施事题元角色的成分移位至SPEC-DP的位置,并完成对此特征的核查。至于一个句子中的名词短语为什么是限定词短语,他认为是因为句子中的动词具有[uDP]这个不可诠释性特征,从而形成句子动词短语中的名词结构必须为限定词短语,而不能是普通名词短语。

这一说法与特征核查的要求是相符的。但是限定词具有的[gen*]的强特征与句子中动词的[uDP]特征都是规定性的,缺乏理据性支撑。同时认为动词存在[uDP]特征的说法使得在名词短语推导时就要照顾到下一步的过程,这种前瞻性特征[15]也是不合理的。因此,这种做法很难对限定词短语的内部结构做出合理解释。

3名词短语的线性化

语法中的计算系统负责句法的操作,而将推导出的成分转换为可发音的成分则是在音系式(PF)中进行。Kayne(1994)[16]的线性化理论关注的就是将多维的句法结构转化为一维的线性结构这一音系处理问题。他认为线性结构的确立是基于不对称成分统领基础上的,这也就是线性对应准则:如果一个词汇项α非对称地成分统领β,那么α的线性位置先于β。

同时Kayne对成分统领的概念加以严格的限定:X成分统领Y,只有在:X与Y同为语类;X与Y互不包含;以及每个统制X的语类也统制Y的条件下才可成立。这样的定义使得中间投射不能参与到成分统领关系,也就不会出现中心语成分统领其指定语的线性排列[17]。如在下述结构中:

(7)

成分m与K互为成分统领关系。但是m成分统领n,且n不成分统领m。也就是说此时m非对称性成分统领n。依据线性对应准则,m的线性位置在n之前。同时假如K为中间投射且n为中心语成分,由于K不为语类,此时K就不能成分统领其指定语成分,从而就不会出现中心语先于指定语的情况。

Hornstein,Nunes&Grohmann(2005)[18]对线性对应理论做出修正。他们针对的是如下的句子:

(8)[TP[DPthemanfromToledo][T''''will[VP[V''''visitMary]]]]

在此句中,will非对称性成分统领Toledo,这样的话,will应先于Toledo,这与现实的句子显然不符。为了照顾到这些句子的线性化,他们将线性对应准则修改如下:当α非对称性成分统领β;或者任何统制α的XP成分也非对称性成分统制β,α的线性位置先于β。

按照这条规则,由于统制Toledo的限定词短语themanfromToledo非对称性成分统领will,因而Toledo的线性位置就在will之前,这样就解决了复杂主语与谓语的线性化问题,扩大了此理论的解释范围。

以上的线性化理论都是在X-界标的理论框架下提出的,Kayne提出此理论的目标之一就是从反对称现象中推导出X-界标理论,从而不再将X-界标理论做为普遍语法中的原始操作。在这样的框架下不可能出现如下的结构:

(9)[XP[X][Y]](X与Y同为中心语成分)

按照X-界标的理论,任何一个最大投射都会存在一个中间投射,从而两个中心语无法互相成分统领。但是在简明短语结构的理论下,中间投射的概念不复存在,上述结构完全可能产生。但是根据线性对应理论,此时X与Y互相成分统领,线性化无法进行。

为了形成线性关系,X与Y之间的并列的关系必须加以消除。一种可能性句法操作是移位,将其中的一个中心语移位到另一个中心语的指定语成分:

(10)[XPY[XP[X][Y]]]

此时每个统制Y的语类也统制X,不存在一个能统制Y但不统制X的语类,因而Y成分统领X。同时由于Y做为一个字段而非语类不由XP统制,因而X不会成分统领Y。这样就满足了Y与X之间的非对称性成分统领关系,从而实现Y先于X的线性关系。

能够线性化的一个前提是由于Y发生移位,与X平行的Y不存在音系表征,不会参与线性化的过程。

如果在X与Y之间插入一个没有语音表征的成分,线性化也能进行。

(11)[XP[X][XP[][Y]]]

此时虽然与Y互为成分统领,但是由于没有语音表征,因而不会参与句子的线性化,与Y之间不会出现线性排列的问题。同时零语音成分的存在使得X非对称性成分统领Y,从而线性化得以进行。

英语中的动名词结构可以为第一类的移位现象做出佐证。语料如下:

(12)a.*Johnreallyenjoysdecoratingteacup.

b.Johnreallyenjoysteacup-decorating.

c.Johnreallyenjoysdecoratingteacups.

d.*Johnreallyenjoysteacups-decorating.

当动词短语中的名词是一个无复数的简单名词时,出现V-ing+N的结构是不合语法的,此时必须出现简单名词的移位,以形成N+V-ing结构。同时如果动词短语中的名词已有复数,此时再出现名词的前置移位就不能接受。传统语法只是指定了这些规则,而无法做出理据性的解释。本文的论述则可以对此加以解释。

Ghomeshi(2003)[19]指出名词短语中数的概念由功能语类短语NumP表达。Num承载的数包括复数特征[Plural]和物质名词[Mass]特征。因此decoratingteacup的结构如下:

(13)[VP[Vdecorating][Nteacup]]

由于名词teacup没有复数概念,因而不会出现NumP投射。这样decorating与teacup之间相互成分统领,线性化无法进行,因而句子不合语法。此时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名词teacup发生前置移位,形成如下结构:

(14)[VP[Nteacup][VP[Vdecorating][Nteacup]]]

此时teacup成分统领decorating,但decorating非成分统领teacup,根据线性化的理论,teacup应先于decorating,从而出现teacup-decorating的正确结构。如果此时名词中包含了复数概念,那么此时的结构应为:

(15)[VP[Vdecorating][DP[D][NumP[NumPlural][Nteacup]]]]

带有复数的teacup此时存在NumP投射,也就存在DP结构(拼读时Plural这一特征转变为teacup的复数后缀)。做为动词的decorating此时非对称性成分统领teacups,因而出现decoratingteacups的结构。由于动词短语内部的动词与名词成分已经线性化,再出现名词移位就不存在激发机制,因而前置名词的动名词结构不合语法。需要指出的是此结构中虽然Num与teacup成互相对称性成分统领关系,但是Num只是[Plural]特征而非词汇项,因而不参与线性化,也就不存在线性表征的要求。

插入零语音表征成分方法在英语中也有所表达,如:

(16)a.*Iwriteletter./b.Iwriteletters./c.Iwritetheletter.

句a不合语法的一个原因为动词与名词之间的相互成分统领关系:

(17)[VP[Vwrite][Nletter]]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创造动词与名词之间的非对称性关系。句b采用的是插入无语音表征成分的方法:

(18)[VP[Vwrite][DP[D][NumP[NumPlural][Nletter]]]]

Num的存在消除了动词write与名词letter之间的相互成分统领关系,使得线性化得以进行。句c采用的是则是插入n的方法:

(19)[VP[Vwrite][DP[Dthe][nP[n][Nletter]]]]

完整的DP结构应该包括轻名词短语nP。将普通名词letter转化为限定词短语时,n的存在同样取消了限定词与名词之间的对称性关系,使得线性化得以进行。同时由于n没有发音要求,无需线性化,因此它与名词letter之间的相互成分统领关系不会对线性化产生影响。同样在英语中做主语的名词也不能是一个简单名词,采用的方法与做宾语的名词短语一样,可以加复数,也可以将之转换为限定词短语:

(20)*Bookismyfriend./Booksaremyfriends./Thebookismyfriend.

由此可见一个名词短语如果在句子中承担论元功能时,它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短语,而必须转化为限定词短语,否则生成的句子就无法线性化,从而造成推导失败。Longobardi(1994)[20]做出了类似的申明,与之不同的是本文采用的句法音系接口的研究方式,通过线性化的理论对主宾语位置上名词短语的限定做出的研究,这就为Longobardi的结论提供了佐证。

当物质名词与专有名词为论元时,无需额外操作也合语法:

(21)a.Johnismyfriend./MyfriendisJohn.

b.Ihatebeer./Beerismyfavoritebeverage.

这说明了物质名词与专有名词中虽然不出现显性限定词成分,但是它们同样属于限定词短语,这就为将这两类名词归类为隐性限定词短语提供了证据。

在简明短语理论的框架下,线性化理论的要求可以对名词短语在句子中的分布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名词短语占据的是论元位置,那么它必须为限定词短语,但是这不排除在不违反线性化理论的前提下,句子中的名词短语成分不为限定词短语的现象。事实上,英语中就存在不为限定词短语的名词短语入句的现象(Radford,2009)[21]132,如:

(22)a.Doallsyntacticianssufferfromasteriskitis,doctor?

b.Poorfool!Hethoughthe’dpassedthesyntaxexam.

语法结构范文2

关健词:鲁史记 语法结构 鲁史 史记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1]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以此句开头,阐述的是春秋与鲁史记的关系。此处的“鲁史记”究竟应理解为偏正结构的鲁之史记,还是动宾结构的鲁史所记,是本文考察的重点。

一.“史记”、“鲁史”、“鲁史记”用例考

首先,本文对古籍中史记、鲁史、鲁史记的使用进行了考察。史记一词最早出现于秦朝,从周朝到民国共出现160333次;鲁史最早出现于东汉,共出现5283次;鲁史记最早出现于东汉,共出现419次。从整体使用状况来看,史记一词出现较早,且使用非常频繁,鲁史一词也使用较多,因此鲁之史记和鲁史所记都是可以解释的。孔颖达为《春秋左传正义》作的疏中,在解释“《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时两种解释都有出现。“掌事曰司,掌书曰史。史官记事,为书立名”,“独言‘鲁史记’者,仲尼修鲁史所记,以为《春秋》”[2],这两句将“鲁史记”解释为鲁史所记,而“‘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故引此以为证且明诸侯之国各有史记,故鲁有春秋,仲尼得因而之也”此句却将“鲁史记”解释为鲁之史。

从以上可知,古人在使用“鲁史记”时对两种解释并没有严格区分,于是,不妨猜想,鲁之史记实际上包含了鲁史所记的意思,换言之,史记一词本身就由史官所记演变而来,泛指记载历史的书,而古人仍保留了其史官所记的意思。

这一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考证史记一词的由来。除专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外,史记被解释成记载历史的书的通称。溯其源流,史记一词最早出现于秦朝的《吕氏春秋》,原文为“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3]。此处的史记解释为史书,并没有史官所记的意思。

然而,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名称的由来或许可以作为一证。从三国开始,《史记》才固定成为这部书的名称,而之前一般被称为《太史公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传》。为什么要用《史记》这一名称而不用《史传》或《史书》呢?根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4],传有辗转引申之义,而“记”《说文解字》训为疋,记载之意。相比之下,史书称“记”比称“传”要恰当。而不用《史书》一名则是由于当时史书通称为史记,强调记载之意。

如果《史记》可理解为太史公所记,说明史记包含了史官所记的意思,那么鲁史记理解为鲁之史记和鲁史所记并无冲突之处,也就不存在争论。但上述猜想考据之证不足,不足以下定论。

二.语法结构形成的合理性分析

从语法结构形成的合理性角度,对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假设。如果鲁史记理解为鲁之史记,那么此处为何用鲁史记而不用鲁史,值得质疑。按照古汉语的用词惯例,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次之,多音节词少之又少。然而,在已经有鲁史一词可以表达鲁之史记的情况下,又出现了鲁史记一词,是不太符合古人的用词习惯的。根据考证,从汉代到民国,鲁史一词共出现了5289次,鲁史记出现了419次,其中可以表意为鲁之史记的不超过400次。相比于鲁史而言,鲁史记的出现次数较少,不仅没有取代鲁史一词的迹象而且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相类似地,考据周史和周史记发现,周史一词的出现次数为1859次,周史记出现213次,其中可以表意为周之史记的不超过160次。因此,从使用频率来看,鲁史记并未凝结成词。相比于鲁史所记的动宾结构,鲁之史记的偏正结构是相对比较容易凝固成词的,只要被人们经常使用,而“鲁史记”的不常用证明了将“鲁史记”解释为鲁之史记没有被广泛认可。

相反,如果将“鲁史记”理解为鲁史所记,此处的动宾结构本就是一个不太凝固的短语,动词“记”并不一定要依附于名词“鲁史”,常常会出现脱离或被替代。再回到杜预的原文,“《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大致可理解为,“《春秋》者,鲁史之名也”,之所以再加一个“记”字,是突出“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5]的记名方法。

经过一系列的假设和考证,本文认为杜预以及后世在使用“鲁史记”时并没有严格区分其所包含的鲁之史记和鲁史所记两种含义,但如今细读时,从古汉语的用词惯例以及其本身的语法结构和使用频率的相符度来看,理解为鲁史所记更为合理。

注 释

[1]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春秋序》第1页.四部丛刊景宋本

[2]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附释音春秋左传注疏卷第一》第4页.

[3]秦・吕不韦.《吕氏春秋・第二十三卷》第197页.四部丛刊景明刊本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八篇上》第640页.清嘉庆二十年经韵楼刻本

语法结构范文3

关键词:汉语;英语;词法;句法;语法结构

一、思维是影响语法结构的方式

语言一定要遵循本身一种规则,如果一种语言失去了它本身的这种规则,那么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将每个人只能使用这一种语言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则无法完成最简单的沟通方式。思维离不开语言,而思维活动总是在语言基础上,要么是在母语基础上,要么就是在外语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支配语言,而没有语言,则思维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1](刘宓庆,41)

思维方式对于民族语言的产生和变化都有着深远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语言的语法结构发展,同时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也体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化,“语法比语言的任何其他部分都更隐蔽地存在于说话者的思维方式之中”

二、汉英语法在结构上的相同点

1、语法结构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是词的构成及变化的规则,即研究的对象是如何构词的问题,从词法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都可通过复合法和附加法构词。

(1)在我们所熟悉的汉语中,语素作为最低层级上的语法单位,其中还包括有词、词组、句子,在这其中语素也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们是构词的材料。汉语的构词便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或者语素组构成。

复合法,例如,由“大、学”两个语素可以复合成“大学”这一复合词;车+票车票;狼+狗狼狗。

2、从词法角度来看,英汉中的词的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词类分别不大,主要的构句的句法成分都是由主谓宾定状补几大成分构成。

3、为了人们理解和使用的方便性,人们常常省略句子中的一个或几个句子成分,省略主语和谓语的现象在英汉中都很常见。

三、汉英语法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

1、汉语是复杂的,每个字都有着不一样的发音,并且不同的发音代表了不同的含义。例如,长zhang/chang就是有着不同的含义的两个发音。在汉语言中,词的不同顺序也会造成不一样的表达意思。例如,“词汇丰富”表示的是主谓关系的语法意义,而“丰富词汇”表示的动宾关系的语法意义。

2、英汉语言在词类下语法结构的差异:

(1)汉语中常常省去连词、介词和动词也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英语中必须明确交代清楚才能表示清楚含义。

①省略连词:长江黄河the Yangtze and(or)the Yellow River

“长江”和“黄河”之间在汉语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去决定,而在英语中就用连词and/or表明意义,如果没有连词,只是对照汉语翻译出来就不合乎英语的语法规则了。

②省略介词:我将要去吃饭。I will eat.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很少去说,“我将要去吃饭”,省略了介词“在”,而在英语中介词却是不可缺少的。

(2)省略动词:英语中动词有时候可以不加,但是汉语中的动词必须加。

例如:My sister is a teacher , his bother a policeman.

喜欢唱歌和喜欢跳舞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只用了一个动词 like,在喜欢跳舞省略了一个like。

(3)省略宾语:汉语中 一个动词之后往往会带有一个宾语,而在英语之中如果宾语相同,则会在第二句中省略。例如,I like the red coat than the blue (coat).

(4)英语和汉语中介词的使用是不同的,但表示的是一个意思。例如,“在…的帮助下”汉语用介词“在”,而英语表达是with the help of…用介词with 。

3、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下的结构差异

(1)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一样的语法结构,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相应的语法结构,在汉语中,短语、句子和词的结构在语法上结构基本一致。而在英语中,句子和短语在语法上的结构就是不一样的,英语短语里的限定动词是不允许出现的,而句子的谓语部分都必须有一个限定动词。

(2)就句子的结构而言,汉语的句子结构总体上没有英语复杂。

其中英语的句子是由简单句和非简单句两个部分组成,从简单句而言,可以看出我们阅读时造成的障碍来源是定语、同位语、插入语和状语。

这个英语的长句子,去掉所修饰的部分,the DSDP’s drill ship was able to maintain a steady position on the ocean’s surface and drill in very deep water是句子的主要结构.其中maintain和drill两个动词,中间有and连接表示并列。

此外,在句法上英语通常使用多长句,很少使用短句,而汉语通常都是短句,而不使用短句,这样才能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人们更亲近地交流由此可见,英语在句法结构上还是比较复杂的。

4、特殊句式

英语中为了避免主语较长、头重脚轻的现象以及避免给人造成句子理解上的困难,采用了形式主语,即用it作为形式上的主语。

5、从词法的角度上来看,英语通过添加词缀,即改变词形的方式可以改变词性,而在汉语中一个词的词性是固定的,不能通过词形的改变去变换词性。

6、没有时态和人称是中英语最大的区别。在英语中,如果讲过去的事,就要将动词原形换成动词的过去式,如果讲将来要发生的事,就要将未来发生的事,就要用将来时。在英语中想表示第三人称时,只要在在动词后加个“s”就行了,词不用有变化。

四、总结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很多异同点,比如,汉语包含于汉藏语系,英语包含于印欧语系,不同语系的语言在语法结构上是有多相似点的。所以,英语中长句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只要关注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成分就可以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其他的部分都是起修饰作用的短语和分句,无论是加上还是去掉都不会对句意的理解产生太大的影响。

1.分类上词语的相似性

英汉中的词的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词类分别不大,主要的构句的句法成分都是由主谓宾定状补几大成分构成。在虚词的使用上,英汉中虚词都是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依靠于实词而存在,并且不能单独成句,不能作语法成分。

2.结构中词语的相似性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对于词的构成方法都有相似之处,都可以通过附加法和合成法来组成新词语。

3、句的分类上的相似性。

英汉中的句子长短不用,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但大体结构都是相同的,主要表达的结构却是相同的。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等应用于英汉中,“主谓、主谓宾、主谓宾宾补、主谓双宾、主系表”,这五种基本句型应用于英语句子结构中。

语法结构范文4

oncompatibility and simplification;(4)conclusion.the authorholds that chinese grammatical struc

tures reveal a tendencyof simplification in form and a tendency of compatibility insemantic impl

ication.simplifications and compatibility areinterdependent in accordance with pragmatic princip

les.

本文讨论汉语语法结构,用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料。

在汉语语法结构中,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事实,这就是语义蕴含上的兼容性和形式选用上的趋简性。

一 兼容性

同样一个语法结构,可以包容多种意义。所谓“同样一个语法结构”,有概括程度不同的种种情况。以简

单的短线结构为例来说。

(一)结构槽为xy

x和y都是变项。前后槽框x和y,它们所装载的词语是可变动的。这样的结构槽,形成“主谓”“动宾”“

动补”“定心”“状心”等等结构。这是一类概括程度特别高的结构,x和y之间的语义关系多得无法全部列举

。四十多年前,《中国语文》连载的《语法讲话》中就指出:“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说不完的。”实际上,不

仅动宾结构如此,动补、主谓、定心、状心等结构何尝不是如此?它们的语义关系都只能粗线条地描写个大概

(二)结构槽为xa

x是变项,a是常项。x在前,槽框里的成分可以变化;a在后,槽框里的成分固定不变。例如“x边”,x是

变项,“边”是常项:

(1)司机和他的车停在路边,他打一桶清水,兜头泼在车上,车一下新了。(红柯《奔马》,《小说月报

》)1996年第11期77页)

(2)去什么地方玩都可以,就是不能到河边去玩,不能爬到树上去玩。(余华《我的故事》,《小说月报

》1996年第11期84页)

“路边”“河边”有所不同:“路边”是路上靠边的位置,属于路,车并没有停到路的外边;“河边”是

岸上或地上靠河的位置,不属于河,人并没有进入河水里头。

(三)结构槽为ax

a是常项,x是变项。a在前,槽框里的成分固定不变;x在后,槽框里的成分可以变化。比如“铲x”,“

铲”是常项x,x是变项:

(3)深圳金鹏首场以一绝妙的传球铲球成功,获得初胜。(徐勋林《冲甲之路》,《羊城体育》报1996年1

0月18-24日)

(4)第11分钟,金鹏后卫铲人犯规,被判任意球。(同上)

“铲球”“铲人”有所不同:“球”和“人”都是铲这个动作所涉及的对象,但是,铲球是倒地把球铲出

,是攻防的一种方式;铲人是把脚铲到对方球员身上,是犯规的动作。再比较:

(5)书记三天两头跑县城,说是跑项目,贷款花了几大笔,可就没见个影子。(韦晓光《摘贫帽》,《中

篇小说选刊》1996年第5期72页)

(6)里面坐的,显然是些常在那条公路上跑车的司机。(梁晓声《司马敦》,《中篇小说选刊》1996年第6

期57页)

上例都是“跑x”。“跑县城”是往县城跑,“县城”表方所;“跑项目”是为获得项目而奔跑,“项目

”表目的;“跑车”是开着车跑来跑去,“跑”和“车”之间有使动关系。

(四)结构槽为ab

ab都是常项,槽框里的成分都固定不变。例如:

a.

村里1——村子里头。(村里有几棵枣树。)

村里2——村政府或村领导。(村里不准他外出。)

b.

考司机1——考验司机的水平或胆量。(在这路上开车,可要考司机了!)

考司机2——通过考试,成为司机。(我想考司机,将来开出租车养家糊口!)

c.

我的书画1——我收藏的书画。(我的书画都是重金收购的。)

我的书画2——我创作的书画。(我的书画都是离休后学着乱涂的。)

我的书画3——我表演写字画画。(一开始是他的魔术,接着是我的书画。)

此类结构槽,采取同一语表形式,形成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结构关系,可是具体的语义内容有所不同。再比

较下例中两个“是的”:

(7)“你说,今天你们打牌,汪翠娟赢了钱是吗?”“是的。不过,她只赢了几千元,数目并不大。”(

陈浩泉《选美前后》,《花城》1985年第3期207页)

(8)四平的女人不解地说:“好好的,永生家的送你鱼干吗?”……她歪着头提示说:“一样样地想,比

如,准生证……”四平村长说:“永生的儿子都六岁了,还要什么准生证。”四平的女人说:“建房证呢?”

四平村长说:“永生的房子是去年春天才盖的,再要建房证,不可能。”……女人说:“这不是,那不是,总

得有个是的,你再想想永生家的求你办过什么事吗?”(张继《村长与鱼》,《小说选刊》1996年第11期108

页)

前一例,“是的”是“是+语气助词”,“的”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后一例,“是的”是“是+结构

助词”,实际上等于说“总得有个是是的”。

汉语里相当多的结构槽在语义蕴含上具有兼容性。概括性越高,兼容能力越强。

二 趋简性

表示同样一种语义蕴含,尽管全量形式和简化形式都可以采用,但说起话来人们更多地选择简化形式。简

化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办法,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种。

(一)谓词隐匿

把体词和体词之间的谓词隐去,剩下“体词+体词”的结构槽。比较:

(9)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鲁迅《药》)

(10)一手钱一手货!(电视连续剧《金融潮》)前一例谓词“交”显现,后一例谓词“交”隐匿。又如:

(11)县长大中华,局长红塔山,科长红山茶,乡长牡丹花。一天两三包,自有人给他。(楚良《故乡是非

》,《小说月报》1996年第8期77页)

(12)一任穷知县十万白花银是封建时代,现在,一个县长多少钱?(同上82页)

前一例等于说:县长抽大中华,局长抽红塔山,科长抽红山茶,乡长抽牡丹花。一天抽两三包,自有人给

他。后一例等于说:封建时代一任穷知县得(收入)十万白花银,现在,一个县长得(收入)多少钱?

(二)结构移变

把比较复杂的结构槽加以简化,使之移变成为比较简单的结构槽。比如:

(13)往年棉花卖议价,……(楚良《故乡是非》,《小说月报》1996年第8期79页)

(14)她猛一抬头,发现窗外已经漆黑一片,而窗里却明亮如昼。(王安忆《我爱比尔》,《小说月报》19

96年第5期30页)

前一例的“卖议价”,是由复杂形式“用议价的方式卖出去”移变而成的简化形式。后一例的“窗里”,

是由复杂形式“以窗为界线的屋子里”移变而成的简化形式。这里的“窗里”,不能说成“窗中”,不同于“

窗里嵌着一弯月牙”中的“窗里”。

(三)成分扣合

把相同的成分扣合在一起,使之为另外两个或几个成分所共用。比如:

(15)贺兄,我找得你好苦哇。(古龙《金刀亭》1207页,中国友谊公司1990)

(16)你害得我不够吗?(陈浩泉《选美前后》,《花城》1985年第2期215页)

“找得你好苦”由“找你,找得好苦”扣合而成。其中“找”同宾语性成分“你”和补语性成分“好苦”

相对待,为二者所共用。“你好苦”并非整个儿充当补语。“害得我不够(吗)”由“害我,害得不够(吗)

”扣合而成。其中,“害”同宾语性成分“我”和补语性成分“不够”相对待,为二者所共有。“我不够”并

非整个儿充当补语。一部电视连续剧中,一位男士对一位女士说:“小姐,我也忍得你很久了!”这是同样的

结构。

(四)分句删减

把复句中的某个分句删减掉,形成较为特殊的特定复句句式。通常是删减三个分句中的第二个分句。例如

因为他找到了后台,他才免受处分,否则他过不了这一关。

因为他找到了后台,否则他过不了这一关。

既然他人品不好,就不应该重用他,你为什么却让他升官呢?

既然他人品不好,你为什么却让他升官呢?

前一例,删减了中间一个分句“他才免受处分”,于是出现了“因为”和“否则”同现的特定复句句式;

后一例,删减了中间一个分句“你不应该重用他”,于是出现了“既然”和“却”同现的特定复句句式。

语法结构的选用,从全量形式到简化形式的过程,是趋简的过程。其结果,使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在总体

上显现出趋简性的特点。

三 趋简兼容的思考

(一)趋简与兼容,互为条件

一方面,结构形式的趋简,导致结构语义的兼容。比方说,李小松给朋友打电话:“春毓吗?我李小松!

”等于说,我是李小松。又比方说,“我”给大家分配联络的对象:“你汪国盾,他萧宇汤,我李小松。”这

时等于说,我联络李小松;假若是给演员分配剧中角色:“你汪奶奶,他萧大伯,我李小松。”这时又等于说

,我演李小松。这样,“我是李小松”“我联络李小松”“我演李小松”等等都可以采用趋简形式“我李小松

”;“我李小松”这个结构槽,自然就兼容了多种语义关系。

另一方面,语义兼容的可能性,又提供结构趋简的可能性。比方,“人称代词+名词”的语义容量,为人

们在不同意义上选用这一形式成为可能。例如:

(17)苏青爱上了大兵的消息,像疯狂的子弹击中了历史所。绝大多数人都对这样的爱情感到不可思议。

“他高中生,你研究生,差距太大了。”

“这有什么,只要我喜欢。”(王石《雁过无痕》,《中篇小说选刊》1997年第3期132页)

上例的含义是:“他是高中生,你是研究生”。假若换个语境:“他找了个高中生?咳!他高中生,你研

究生,差距太大了。”其含义便成为:“他只找了个高中生,你却找了个研究生,差距太大了。”

事实表明,汉语语法重于意而简于形。在结构形式的选择上,常用减法;在结构语义的容量上,则常用加

法。能不能认为,汉语语法在形式上显现为减法语法,而在涵量上显现为加法语法呢?

有艺术家说过,中国的国画,是一种减法绘画。山水画上,往往留有大块空白,许多意思就隐匿在空白处

里。汉人的绘画语言和汉人的有声语言、文字语言似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里面,是不是还有我们还没有认

识清楚的学问?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处在绝对化的关系之中。趋简和减法,兼容和加法,也不是绝对的。有时,趋简的

形式也不一定兼容多种内容;反过来说,一个结构形式所兼容的意义也不一定都来自趋简。它们之间错综复杂

的联系,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二)趋简与兼容,服从于语用原则

我们使用汉语,一贯遵守一条语用原则。这就是:借助言语背景,言语尽可能经济简练。

首先是借助言语背景。离开了言语背景,某种特定结构与某种特定语义的联系往往会得不到落实。比方,

如果离开上文所举例子的言语背景,“局长红塔山”的意思是多可的。趋简形式依赖言语背景的程度,决定于

人们的常识。常识性越弱的事情,所用趋简形式对言语背景的依赖性就越强。比如“教室”和“馆子”都表示

方所,但如果要说“吃教室”,那么,跟说“吃馆子”比较起来,就必须更多地交代言语背景。

其次是尽可能经济简练。“尽可能”就是能简则简。比方在结构移变中,简掉一个字是简,简掉许多语词

也是简。看下面的例子:

(18)让小弟去找一下阿楠的父亲,看看他们知不知道这件事。(裘山山《无罪辩护》,《中篇小说选刊》

1966年第5期93页)

(19)可如果你朝中有人……在换届时就没有人提出你的年龄问题,于是你就可以再干一届。一届就是四年

。四年就是一任美国总统。(钟道新《权力的成本》,《中篇小说选刊》1996年第5期127-128页)

(20)病房里摆四张床,同病相怜,一会儿就熟了。一床初产,孩子大,老秤十斤十两,于是一刀切开。(

王小克《梦幻人生》,《钟山》1990年第5期92页)

前一例,“知不知道”是“知道不知道”的结构移变。这一说法,有“破词”的嫌疑,因此有学者提出过

批评。然而,汉语语法的趋简性有一股强烈的冲击力,根本不管是否破词的理论,人们就是喜欢使用“可不可

以”“愿不愿意”“同不同意”“喜不喜欢”这一类的结构槽。中间一例,“四年就是一任美国总统”,由“

四年就是当了一任美国总统的时间”移变而成,“尽可能”地压缩掉了不少语词。由于背景明确,因而意思清

楚,而且显得俏皮。后一例,“一刀切开”指的是用手术刀把腹切开,把孩子取出来。压缩掉的语词更多,更

体现了尽可能经济简练的原则。

近来有个“吃床饭”的说法。例如:

(21)倒是袁副局长解了围,说:“我看就吃床饭。”

“吃床饭?”大家一脸的问号。

袁副局长不紧不慢地把“吃床饭”的吃“法”道了出来。“吃床饭”就是在发票上提高住宿费,把剩余部

分的钱,用来当伙食。

大家听了都说“吃床饭”这法子好。

仅仅“吃床饭”三个字,容纳了多少内容!由于有明确的交代,它的意思是清楚的。如果使用久了,大家

都熟悉了,就会像“吃筷子”之类一样,人们不会有“一脸的问号”的。

两千多年之前,孔子(前511-前479)就说过:“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言辞

足以达意就够了。所谓“辞达而已”,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语用原则。后来,《世说新语·文学》主

张:“辞约而旨达”。再后来,苏轼(1037-1101)也指出:“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与谢民师

推官书》)。可见,汉语的遣词造句,汉语语法结构的使用和发展,深受语用原则的影响。这一点自古如此,

反映了汉族人使用汉语的共同心态。

(三)趋简与兼容,增加了研究难度

语法结构形式和语法结构涵义,如果总是单纯的一对一的关系,自然容易描写,容易说明。然而,汉语的

许多语法结构,由于形式的趋简而合一,由于语义的兼容而繁复,于是就造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研究汉语语

法结构,往往可以看到:一般与特殊同现,正规与异常共存,清晰与模糊俱在。

首先是一般与特殊同现。以存现句中的动宾结构槽来说,其中的宾语一般是不确指的。比如“山那边来了

两个人”,“两个人”并不确指张三李四。但是,也有特殊现象。例如:

(22)那里果真坐着苏廉和王若姬。(晓苏《黑色背景》,《小说月报》1996年第8期84页)上例的宾语是

确指的。规律性何在,如何解释?

其次是正规与异常共存。以“x里”和“x中”这两个结构槽来说:如果是动词,通常进入“x中”的结构

槽,比如“谈判中,审议中,手术中”,不说“谈判里,治疗里,手术里”,这是正规情况。然而,也有这样

的现象:

(23)如今这小子竟然有胆回国,只能往死里整治他。(梅毅《赫尔辛基的逃亡》,《中篇小说选刊》1996

年第1期173页)“往死里整治”,“死”是动词,但只能说“死里”,不能说“死中”,这便是个别的异常情

况了。规律性何在,如何描写?

再次是清晰与模糊俱在。在一个结构槽所兼容的种种语义关系中,可能有的是清晰的或相对清晰的,有的

是模糊的或相对模糊的。以“nn地vp”这个结构槽来说,比较:

烟头纸屑地扔了一地。

烟头纸屑地弄得屋子乱糟糟的。

烟头纸屑地满地都是。

前一例,“烟头纸屑”和“扔”关系清晰,它们在逻辑上有直接的动宾关系;中间一例,“烟头纸屑”和

“弄”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它们之间压缩掉了一些东西,关系略显模糊;后一例,“烟头纸屑”

和“满地都是”之间,压缩掉的东西更多,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更加模糊了。规律性何在,如何分析?

其实,以上的概括还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的复杂性。如果面对这样那样的具体事实,还可以遇到各有特殊

性的麻烦。比方说,一般以为,动词重叠形式后边不会再出现结果补语。可是,据储泽祥(1994),《红楼梦》

《儿女英雄传》里就已发现了这样的说法:

(24)现在人多手乱,鱼龙混杂,倒是这么一来,你们也洗洗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下》1334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5)这个话,你们姐儿俩竟会明白了?难道这个什么“右传”“左传”的,你们也会转转清楚了?(文康

《儿女英雄传·下》603页,上海书店1984年)

“洗洗清”“转转清楚”都是“动词重叠形式+结果补语”。近年来,这样的用法渐渐多了起来:

(26)你的头有点乱了,让我替你做做好。(徐卓人《秀发》,《小说月报》1996年第8期100页)

(27)他们这是干的什么事嘛!我去跟他们说说清楚!(孙春平《古辘吱嘎》,《中篇小说选刊》1996年第

6期144页)

1996年7、8月间的一个晚上,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乒乓球两位女选手的擂台赛,笔者还听到了这样的说法

(28)桌面上有了汗水,服务员跑上去揩一揩干净。(中央电视台乒乓球赛解说人的口头说法)

这里动词重叠式中还多了一个“一”字。所有这类现象的形成,恐怕也是来自趋简性的结构移变:“做做

”和“做好”一压缩,就成为“做做好”;“揩一揩”和“揩干净”一压缩,就成为“揩揩干净”。然而,这

么一来,动补结构槽自然就更加复杂了。

总之,趋简和兼容,减法和加法,增加了汉语语法结构分析的难度。趋简程度越大,兼容内容越多,线索

就越杂错,头绪就越纷乱,因而分析就越困难。

四 结束语

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还必须分门别类更加细致地弄清楚各种各样的事实,

做好事实发掘的工作。

目前,事实的发掘仍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最基本的工作。在我们看来,汉语语法事实的发掘起码包括以下

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众多的事实中发掘出值得研究的事实;第二,从值得研究的事实中发掘出规律性;

第三,从所得的规律中发掘出理论问题;第四,从发掘规律和理论的过程中总结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事实

发掘的程度,反映研究的深度。离开了事实的发掘,谈不上理论的建树,也谈不上汉语语法研究的成熟。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1953)语法讲话,《中国语文》第1期。

中国语文编辑部编(1956)《汉语的词类问题》第二集,中华书局。

陆宗达(1956)关于语法规范化的问题,《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

储泽祥(1994)交融中的vva叠动动结式,《双语双方言(三)》,汉学出版社。

邢福义(1991)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邢福义(1996)方位结构“x里”和“x中”,《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邢福义(1997)《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邢福义,男,海南省人,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

导师。200多篇。已出版著作20来部,其中个人专著10部。代表作为《语法问题探讨集》《语法问题

语法结构范文5

关键词:绘画语言 实用语言 语言结构

一、绘画语言

广义而言,语言是一套共同采用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符号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传递主体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语言也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绘画语言首先是一种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形象的表达完成传递情感和话语的作用,强调个人的感觉状态与时代文化的衔接,具有时代性、精神性等特点,有很强的感染力,并向观众展示自身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绘画语言是指绘画的造型语言,它是以绘画构图的营造、色彩的冷暖、明暗的对比、形体的塑造为词汇表现人物、景物、环境等,从而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绘画语言通常是个性化的,绘画造型语言表现的是画家们在超越常规词汇后的更加自由、独特的语言体系,是个体的、自由的、综合的和创造的。

绘画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形式,在具体应用中似乎很抽象。本文试图对绘画语言进行结构性研究,让其既能意会又能言传,便于交流和传承。既然是语言,就和我们使用的交际语言拥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借鉴实用语言的语法观念和语法规则对绘画语言进行解构和分析。如此,把绘画语言和实用语言同样具有的具象化、元素化,把词汇、语义、语法、语境等元素,嫁接于绘画语言进行分析。

二、绘画语言的词汇

参照实用交际语言,笔者按照功能把绘画语言的语汇分为“实词”和“虚词”,还有伴随画面的光、影、调、色、肌理等词语,对这些词汇的不同运用会产生不一样的绘画风格。

(一)绘画语言的实词

与其他视觉艺术语言一样,暂把绘画语言实词的主要功能界定为表述客观存在的事物形象,这类词语一般都可以用形状具象地表达出来。它们处于“实空”――实质空间或限定空间,因为形象应属可见形体、客观的世界和存在的图像及图像关系的反映。笔者把表述和反映“实空”的画面,称之为实词。

按照实用语言语法规则,绘画语言的实词又可分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名词一般是表达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画面,如表现人物、花草树木等看得见的形象;动词一般表示人物或角色的动作或运动轨迹的形象,如背景线条状虚化、人与动物运动中的体态和肢体语言等有动感影像的形象;形容词一般由名词与名词、动词与动词的组合表示,当景物的相互关系发生对比、夸张、衬托等作用时,就表达了形容词的含义,如大小、远近、快慢、夸张、粗糙、细腻等。从微观层面上看,形容词和动词多以渐变、因果、节奏和逻辑等关系予以呈现,而名词则多以静止形象呈现。

(二)绘画语言的虚词

顾名思义,虚词就是没有具体形象也没有实在意义的词。绘画语言的虚词主要表现为画面上的“空白”、画面物体间的空间及焦点以外的虚化背景、画面景物的外延、画面肌理、主观存在的形象、派生出来的主观反映的意象、整个画面共同显示的气氛等。虚词存在于“虚空”之中,意即想象或思考的空间、无限拓展的空间。作品的“不写之写、不全之全”①的意蕴都是虚词的功能,虚词的恰当运用能充分体现作品的艺术性。画面的“空白”,有“白空白”,也有“黑空白”,但空白不空,中国画自有“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之说,清代画家石涛也说“虚而灵,空而妙”②。空白形象构成了画面的总体空间系统,它不仅起着沟通和联系形象的作用,还起着创造画面意境的作用。画面的肌理是指绘画的表面由于作者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技法,所呈现的一种凹凸的纹理效果,指“绘画的表面结构”或“表层特征”。在绘画语言中,肌理也是一种虚词,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可以使绘画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性效果。画面空间是景物间梯度(位置、大小、亮度、色彩、距离、轮廓等的变化)差别而形成的视觉效果。梯度主要是指某种知觉对象的“质”在时空中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少。正是这种虚词的虚无功能,使得视像画面景物显示纵深感、立体感。主观意象、意境等虚词,虽然不能完全以实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们确实存在于绘画影像的“整合”过程中,不管是“以意寻象”还是“以象寻意”③,它们总是融入画面,是画面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虚词虽然无具体形象,但富含实际意义,并且确实参与了画面的形成和意义的表达。中国人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④。画面空间感也是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明暗也联成一片,如行云之推月,从而构成了绘画的完整意象。

(三)绘画的光、影、调等词语

光、影、色调等现象,虽无形,但当它们的变化和一定的意义相对应时,就形成了绘画语言的词语。在绘画艺术创作中,这种词语的运用是相当讲究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光的表意效果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运用。光可分为顺光、侧光、逆光、侧逆光、顶光、底光等,这些不同的光语言能产生各种奇妙的艺术效果。色彩语言认为色彩具有情绪突破的象征性,典型的和表意相联系。比如,红色温暖、热烈;黄色轻松、明朗、活跃,有时也表示陈旧;绿色平静、安宁、舒畅等。绘画作品的色调,一般是作品的感情基调,传达着一定的思想情绪。比如,高调活泼流畅、淡雅恬静,适于表现优美类型的情感;低调严肃沉寂、凝重神秘,适于表现深沉、肃穆的情感;软调性柔,适于表现阴柔之美的情感。

三、绘画语言的词法

在绘画创作中,一般用构图对各种元素进行统率。借鉴实用语言的法则,根据上述分析,绘画语言是有词汇的,那就应当具有组合规则。虽然单个的词就可以表述一个意义,但用多个词组成句子来表述意义、观点和思想的情况则更多。那绘画语言的语法规则是什么呢?笔者通过“词法”和“句法”等实用语言法则的范畴,对绘画语言组合规则一探究竟。

(一)绘画词法主要包括绘画词形构成、词义表达、词类划分等几个部分

首先,词形构成。词形即客观事物之形的构成,词形应能反映事物的外部轮廓特征,并满足承载词义的功能。词形是由事或物的“形”组成,形是具体事或物的外形,或叫形状,形状是人眼所能把握的事物或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形状不涉及物体处在什么地方,而主要涉及物体的边界线。形状能使我们和相关事物联系起来,但由于绘画艺术的特殊性质,绘画表现的“形”往往与现实世界中原物体具有一定的距离,表现为夸张、变形,但要能够体现物体的特征。绘画语汇的某个词的词形的表现形状应能反映事物典型的外形特征,其词形与原物是不一样的。但绘画作为一种观赏性的艺术,其词形应当注重表现功能,外形应当丰富多样。

其次,词义表达。“词”是绘画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不能再分的。词虽然可以再分出词素(视觉要素),但词素(视觉要素)是不能作为词来独立运用的。如自行车或苹果的形象再分开,就不再是原来意义的“自行车”或“苹果”了,而只能是“自行车部件”或“一块苹果”。词义是和词的存在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物质现实与现象是绘画词义创生和表达的基础。绘画词汇的词义和文字语言的词义大致相同,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一为形象,一为文字。绘画语言的词义表达应和词形相统一,并和语境相适应。词义可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派生意义等几个方面。词汇意义,以现实现象做基础,不涉及人们的主观评价的词义,亦即词的理性意义。如一些画面中的苹果、猫、山等形象,所指就是客观存在之物。语法意义,由词的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叫词的组合意义。词的语法意义总是大于词的个别意义的总和。派生意义,是由本意衍生出来的意义。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为表征。由于绘画语言是视觉形象语言,如果对语境、形象的典型性等不注意追求,产生派生意义的机会更多。当然,人们可以利用环境或事物间的联系,有意创造派生意义,以获得特殊效果。

(二)绘画句法主要包括组句规则、句型等

绘画创作主要是通过构图,似乎构图很抽象。以上对绘画的词汇进行了阐释,那么绘画词汇间的组合规则又是怎样的呢?通过把绘画词汇组合为句子更能表情达意,应建立起绘画词汇之间的意义联系、形式句子(词组)和语境的联系。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比较好确定,而形式联系却往往有多种形式可以选择。正是这种多项选择性,形成了同一意义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复杂局面。由词组合成句子后的新结构形式,应满足表述内容的需要,句子的组成应当体现和语境统一的原则。组句时应围绕着“怎么表达意义”来展开,要遵循“抓住主要、舍弃次要、突出特点、便于实用”的原则。

句型就是绘画形象语言句型,基本是艺术家们归纳出的一些可供借鉴的构图组合样式,如S型构图、九宫格构图等。选择句型则围绕着“表达什么意义”展开,所选句型应能强化画面的表意功能。选择句型时应善于把句型和实际场景相结合。句型是表述内容的形式,同一种句型可表述不同的内容。表述什么内容取决于所用的词的意义,表述效果的优劣,要看句型、词、内容三者是否是最佳结合。多数情况下是多种句型联合运用。

由于画面的形象是共时性关系,以并列的形式展开,所以绘画形象的“语言”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景别(远、中、近等)的变化以及主、陪置的变化等影响下有所变化。因此,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画面形象的“语言”身份就很重要。比如,近景中的象(词),在远景中可能会变成词素(点、线、面等)。一块砖在“挥掌断砖”的近景中是主体形象,在墙的中景图像中,就变成了墙的形象的视觉要素。绘画画面语言的词法规则和句法规则,最终都要统一、协调于作品的表达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绘画语言同实用交际语言一样具有一个自成系统的语言体系,拥有自己的词、句和语法规则。把绘画语言本身具有的隐性规律显性化,能使绘画作品更具典型性,更有利于信息交流,也能使绘画创作更具规则性和文化性。正像文字语言的语法和规则并没对人们的语言交际产生不良作用一样,绘画语言的语法和规则系统化,也不会使绘画作品的创作陷入死板和教条。至于在保证画面表意尽量准确的前提下,如何进行画面形式组合的创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那里会出现不同的情形。关于绘画语言理论的断想,在于它提出了新的绘画语言理论,并敢于和实践相结合,在于它比较周密地反映出了绘画语言体系的逻辑形式及运行规则。

注释:

①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48.

②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 [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88.

③陈望衡.艺术创作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26.

语法结构范文6

关键词:句法结构;递归性;语法关系;语用关系;宾语和补语

一、句法结构的观念,使汉语语法描写“以简驭繁”成为可能

赵元任先生成书于1948年的《国语入门》,该书是迄今所见最早用“结构”来描述汉语造句法的,书中提出五种“造句结构”:主谓结构,并列结构,向心结构,动词宾语结构,连动式。丁声树等将句法结构扩展到六种:主谓结构,并列结构,主从结构,动宾结构,连动式,动补结构。熙1982年出版的《语法讲义》基本沿袭了赵、丁两家的方案,只是小作调整为: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连谓结构。

朱先生明确提出了“词组本位”的思想:“由于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我们就有可能在词组的基础上来描写句法,建立一种以词组为基点的语法体系。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各类词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连动结构……)作为抽象的句法格式来描写它们的内部结构以及每一类词组作为一个整体在更大的词组里的分布状况,……。

丁声树等(1952/1961)认为,“……可以看出我们语言构造的特点。一个结构套着另外一个,或是这个结构跟那个并列,并不需要很多结合的成分,合榫的地方都是天衣无缝的。”

赵元任(1968)认为,“这些基本结构可以重复和/或结合以形成更复杂的结构。但是不会引起什么新的类型,……”

熙(1982)认为,“实际上句法结构可以很长很复杂。因为结构的基本类型虽然很有限,可是每一种结构都可以包孕与它自身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结构。这些被包孕的结构本身又可以包孕与它自己同类型的或不同类型的结构。这样一层套一层,结构也就越来越复杂了。”

这实际上说的就是句法的“递归性”。具有递归性的句法结构,一定是抽象的结构体系。

詹卫东(2005)认为,并非只有作为“实体”的“语法单位”才能充当“本位”。“关系”是贯穿全部语言研究的,是任何语法体系都不可能回避的“基础概念”。“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语法单位”本身(实体)更重要。

以熙(1982)所代表的“词组”本位语法体系为例,体系的根基实际上是“主谓结构”“定中结构”“状中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联合结构”……等基本结构关系。

朱先生自己也早就说过:“这种语法体系把词组看成是抽象的,一般的东西;把句子(包括句子的整体和它的部分)看成是具体的,特殊的东西。在描写词组的内部结构和语法功能的时候,不考虑它是不是句子或句子的组成部分,只把它当作抽象的句法结构看待。可是词组随时都可以独立成句或者成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就是从抽象的词组‘实现’为具体的句子或句子的组成部分的过程。按照这种看法,词组和句子的关系就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是抽象的语法结构和具体的‘话’之间的关系。”

(熙1985)这种句法结构观,无疑是产生于汉语缺乏系统的形态标记这一基本事实上的。句法结构观的直接后果,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同一种句法成分里容纳了不同性质的东西:

(一)谓语里不仅有动词、形容词,还有体词谓语、主谓谓语;(赵元任1948)

(二)主语不仅可以由名词充任,还可以是动词主语、主谓主语;(赵元任1948)

(三)宾语除了真宾语,还有准宾语(时量、动量成分);(丁声树等,1961)

第二,同一种句法结构里容纳了不同的关系:

(一)连动式包括七种语义关系:

(1)时间次序;(2)条件;(3)地点;(4)方法;(5)目的;(6)比较;(7)前置外动词(即“把”字句)。(赵元任1948)

(二)连谓结构包括多种句法类型:

(1)介词结构+谓词;(2)动宾结构+谓词(即递系式);(3)V1带“着/了”的;(4)由“来/去”组成的;(5)由“是”组成的;(6)由“有”组成的;(7)由“给”组成的。

(熙1982)这只是从汉语结构主义语法经典著作里随意挑出来的一些例子,事实上,“同一种句法成分里容纳不同性质的东西”和“同一种句法结构里容纳不同的关系”反映在汉语结构分析的诸多例证里。这两个特点,在其他语言里并不多见。

二、汉语句法结构反映的是语义关系还是语用关系

普通语言学著作中一致认为,语法关系可以从三种形式特征去观察(Andrews1985/2007):(一)语序;(二)格标记;(三)一致关系。汉语没有格标记和一致关系,着眼于语序来考察语法关系天经地义。

吕先生说的很清楚:汉语语序反映了句法的语用基础。

陆俭明先生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汉语句法结构更多地反映的是汉语的语用结构。

汉语中大量存在句法结构同类递归现象的根本原因:同一种句法成分可以容纳不同性质的语法成分;同一种结构可以容纳不同的语义关系或次结构类型。将这一问题倒过来看,就是:不同性质的语法成分,不同角色的语义成分,可以进入相同的句法结构里遵从相同的结构关系。

1,主位结构“话题-说明”关系

2,述宾和述补“预设-焦点”关系

3,定中结构“参照物-目标”关系

4,状中结构“伴随信息-事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