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翻译教学法范例6篇

语法翻译教学法

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1

用It作形式主语,替代后面that所引导的作为主句真正主语的从句,常用It作形式主语替代句子后面作真正主语的动词不定式短语。常见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从句的长句用于表达科学理论、原理、规律、概述以及各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语篇方面,主要通过词汇衔接和逻辑衔接,词汇重复出现可以减少语言在传递中产生的歧义,通过逻辑连接手段体现句子的语义联系。科技文章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或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2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发展

(文秘站:) 语法翻译法又被称为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OldMethod)、阅读法、普鲁士法(thePrussianMethod)等,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影响最远的教学法体系。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奥朗多弗(H.Ollendorff)和雅科托(Jacotot)。最早的外语教学法起源于15~17世纪的拉丁语教学法,当时被称作“语法模仿法”。西欧一些国家在18~19世纪确定了翻译法的教学地位,翻译法非常重视语法教学,在当时被称作“语法法”或“语法翻译法”,因其继承了拉丁语的传统又被称作“传统法”。语法翻译法的出现为“外语教学法”单独作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历史基础。这种方法中翻译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通过母语教授外语、先分析语法、以翻译为基本手段、然后把目的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

3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于科技英语教学的优势

我国英语专家王宗炎认为:“学英语,必须懂得语法知识。不懂语法知识,听英语、读英语无法理解,说英语、写英语更无从下手”。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于科技英语教学,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语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目的语的理解,语法框架清晰,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确切地理解科技英语的抽象概念,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通过母语和目的语的互译与比较,了解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异同,理解和掌握科技词汇的用法,以及科技文写作的常识,从而提升学生科技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4语法翻译教学法在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实例

为了介绍语法翻译教学法在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选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英语科技文选》第一单元为例,详细阐述其应用策略。

(1)教学内容和步骤安排。每单元分为A、B两部分。A为精读课文,B为泛读课文。课文和语法材料的安排是先语法、后课文。每课课文后附有用母语详细注释的词汇和详细解释的语法规则。

(2)以演绎法讲授语法知识。先讲词汇构成、语法规则,分析句子成分,然后举例说明,并让学生练习和巩固知识。如在这一课词汇部分讲授词的派生,前缀anti-,mis-,ir-,un-,句子结构部分讲句型“It+be+adj.+todo/thatclause”“It+be+pastparticiple.+thatclause”。科技文体采用这种句型用以客观表述某些事实。词汇短语意义的学习采用同义词、反义词对照法。另外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是“表达原因“的方法,如Because,since,as,inviewofthefactthat,onaccountofthefactthat,owingtothefactthat,seeingthat,becauseof,onaccountof,owingto,dueto,Thisaccountsfor……,Thisexplainswhy……,Thisaccountforthefactthat……等。详细讲解之后学生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

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2

【关键词】高中英语 翻译教学 省译法 增译法 应用

《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确定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提倡“任务型”教学,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吉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台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基础。英语翻译技能作为高中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其已成为学生英语实践应用的重要基础。如何提升高中学生英语翻译技能,已成为当前高中教学研究的焦点问题。

一、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作为一种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教学翻译的目的主要旨在提高高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例如促进词汇的学习,语法规则的掌握,读写能力的提高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等。目前,国内高中英语翻译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并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问题。在传统高中英语教学中,多数学校和教师将英语翻译教学误认为是培养学生英语写作和阅读能力,而忽略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认知能力提高方面具有不利影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对翻译教学重视度日益提高,学校和英语课堂中组织和开办了各种英语翻译技能培养的课程或活动,在一定程度了促进了国内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

二、省译法和增译法实践应用

目前,国内高中学生在英语知识技能方面普遍存在着翻译能力差的问题,造成以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英语词汇和语法因素、母语差异因素以及文化差异因素等。因此,针对此问题,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省译法和增译法教学方法。

1.课程实施方案设计。首先,在对高中英语翻译教学计划方案制定过程中,充分结合了高中学生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和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制定出了科学、完整、有效的教学计划,其主要包括高中英语翻译导言部分、英汉语比较部分、英语翻译技巧部分、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培养部分、英语翻译社会实践部分以及英语翻译交流学习心得部分等。

其次,充分发挥出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有效的预测和防止英语翻译教学受母语的干扰。针对目前高中英语翻译教学实际环境,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母语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英语和汉语词汇、语法的难点要点的对比分析,对症下药,减少母语的干扰,对英语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在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方面,一方面坚持以“过程学习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将高中英语翻译教学氛围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修改阶段,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同学互改、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等形式,开阔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英语翻译教学课堂的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外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地开展一些为外宾当导游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面对面和外国游客直接接触,向他们介绍中国文化,锻炼口头翻译能力,积累经验,进而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2.课程实施。在省译法和增译法课程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应始终坚持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课程的教学策略,实施任务型学习模式,即明确课程学习内容,开展课程合作讨论,对学习资料进行探索,完成任务,总结反思,接受评价;另一方面,积极的开展合作学习,即进行课堂集体讨论,课外小组讨论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师生间的相互启动、相互激活、相互推进、相互提升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

3.课程评价。在对省译法和增译法课程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发展性课程评价,又要重视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通过发展性课程评价,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树立学习英语翻译学习的信心,不断挖掘学习在英语翻译学习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扩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深化学生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化了解,提升学习英语知识综合技能等措施,应转变传统英语翻译评价中以纸笔考试的模式,而应采用翻译作品、社会实践等多样化评价模式。

三、省译法和增译法应用作用

通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省译法和增译法两种教学方法,对于高中英语翻译教学起到了尤为显著的效果,具体体现有:

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省译法和增译法,对于学生掌握英语词汇具有显著效果。一方面,英语翻译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英语翻译教学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创造了有利的语境氛围。

2.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省译法和增译法,对于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具有显著效果。英语翻译教学可以有效的减少学生在语言规则方面的错误,对于学生理解英语句法结构、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语言水平提高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省译法和增译法,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英语翻译教学作为高中英语课堂体系的重要组成,其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尤为关键。通过在高中英语翻译教学中运用省译法和增译法,有效的改善了高中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高中英语翻译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3

[关键词]语法翻译教学法 大学英语教学 现实价值

一、语法翻译法的形成及发展

语法一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作为外语进入学校课程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

它可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上半叶,以外语译成本族语为主要具体方法,内容偏重于机械背诵语法规则,其实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语。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以本族语译成外语为主要方法,内容注意到了阅读。其实用目的似是用外语表达本族语的内容。20世纪至今,在众多学派的冲击和促进下,语法翻译早已吸收了许多学派的方式方法。

二、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先详细分析语法规则,然后将这些语法知识应用在目标语、母语互译的实践途径教授外语的方法。它的的语言学基础是传统语言学;心理学依据是官能心理学;哲学基底是惟理主义。其特点如下:

1.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

2.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注重语言规则的归纳和列举。大多数的语法翻译课本中,教学大纲以语法知识点的顺序编排,并试图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语法。

3.把第二语言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训练,把教学看成是发展心理的一种特殊途径。

4.强调不同语言的共性,强调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作用。考试形式自然是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互译。

5.强调阅读和写作,几乎没有系统地注重听力和口语。

6.强调精确。

7.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其语言教学模式是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

三、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现实价值

1.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法翻译法的价值

(1)师资条件

大学英语教学量大、面广,大部分的英语教学工作仍由中国教师完成。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国内学习英语的,即使有些教师有短时间到国外进修的机会,口语水平仍达不到接近母语的程度。语法翻译法对教师的口语要求较低,采用其进行教学绕过了对教师的口语要求。

(2)传统语文教学

语法翻译法比较接近传统语文教学,都注重字、词、造句、阅读、作文的训练;都采用逐词阅读的方法;学习方法上都强调背诵,强调“熟能生巧“等等。因此,在传统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下,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运用对于中国教师和学生来说得心应手和顺理成章,易于操作。

(3)课堂规模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规模大,在大的课堂规模中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比较容易执行。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学到的知识点多,教学效率高。

(4)学习方式

对中国学生来说,外语必须经过有意识的、系统的讲解才能掌握。对他们而言,“语言十分复杂,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繁多的句型、大量的习惯用法、困难的发音,这些内容很难在只重意思表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所自行掌握。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

(5)学习动机

动机是制约语言学习的一个因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既没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在短期内也没有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需要,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最大莫过于通过各类学历、学力考试。英语考试内容重点总是放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在考试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率。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规则、词汇的记忆、句子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互译、目标语材料的阅读,强调精确,因此在短期内要想通过一门外语考试,语法翻译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2.语法翻译法的优越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

(1)其强调的语法有利于外语学习

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可能完全脱离语法”。

就连倡导交际法的Wilkins也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可侧重rules of grammar,第二阶段偏重rules of use。

廖巧云做的调查显示,不涉及语法教学的交际法对大、中学生是行不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虽然努力学了四年,但进步甚微。

可见,“语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把语法教学摆在恰当位置上的问题。”足见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词汇学习,其好处如下。

①语法翻译法有完整的语法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较快、较好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这一体系。

②通过有限的语法能够生成无限的句子,这是语言的生成特征。人们可以记忆有限的语法规则,却无法记忆无限的句子,而教授语法知识正是“授人以渔”。

③尽管语法本身不等于语言,但它总结了语言本身的规律,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

④有利于学习者打好语言基础,在注重读写译的同时,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口语表达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潜在的表达素质和实际的产出能力。潜在的表达素质是一个量的积累,实际产出能力则是运用所积累量的技能问题。作为口语表达的说,如果缺少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就是相应的口语表达素质,往往开不了口。听,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我们常说的听不懂,关键的问题就是词汇量不够和语法不清。可见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方面,仍具有有效性。

(2)实现母语和外来语间的对比

成年人学习外语跟儿童不同。成年人的脑海里已经蕴涵了庞大的母语参照体系,他们必然要利用其母语知识去类推、理解、把握外来语。

在母语和外语有差别的地方,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干扰外语,而在母语和外语有相似之处时,母语则会对外语学习有积极的帮助。这个过程叫做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似之处,迁移起正面作用,而在有差别之处,迁移便起负面作用。

语法翻译法通过比较二者在语言上的特征,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利用汉语正迁移,排除负迁移的影响,引导学习者在向目的语迂回靠拢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提高学习质量。

(3)和其它教学法相得益彰

在今天的外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教学法依然很活跃,许多老师仍然普遍采用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练习方式,也结合课文讲解必要的构词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用法和典型的句型结构这些方法比较有实效,与其它教学法交替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语法翻译法也正好弥补了其它教学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冷洁.从社会、文化和民族性角度看语法翻译法盛行中国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20-24.

[3]廖巧云.交际教学法的应用:问题与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2,(6):21-24.

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4

关键词: 教学翻译法 大学英语教学 结合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些老师有这样的困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学手段的翻译究竟应该占怎样的比重?如果太多,英语课堂就失掉了自己的特色与趣味,学生会明显地表现出懈怠;反之,如果较少又唯恐学生不能充分透彻地理解所讲内容,这样一来又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怎样恰当地把握这个度呢?

一、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

其实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由来已久,早在公元3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翻译就已经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被用于语言教学。文艺复兴时期,翻译被广泛应用于阅读和写作教学当中。他们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看懂读懂文章,而不是听、说。从此以后,翻译法广泛普及,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并于19世纪中叶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语法翻译法是通过详细的语法讲解和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互译来学习语言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学中完全忽视了听说部分,只注重阅读和写作。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交际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从而取代了语法翻译法。近年来兴起的任务型教学法更进一步否定了语法翻译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但是随着交际法等教学手段弊端的逐渐显露,人们又逐渐地开始使用翻译法,这里所讲的翻译法有别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一般被称为教学翻译法。而且,教学翻译法也与我们通常所讲的翻译教学有所区别。加拿大学者Jean Delisle首先明确地区分了教学翻译(pedagogical translation)与翻译教学(translation teaching):前者是外语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点,提高语言水平,完善语言风格;后者则关注职业翻译,传授翻译技能与知识,目的在于完成具有特定目标的交际任务。教学翻译并不等同于翻译教学,教学翻译通常在翻译教学之前就已经开始,而翻译教学要培养学生从事职业翻译的能力。随后的十几年间,黄忠廉、李亚舒、罗选民、刘和平、张美芳等许多学者进一步阐述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差异。教学翻译不是以交际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而翻译教学则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教学类型。前者的目的是巩固和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后者旨在培养学生的双语交际能力。教学翻译中的翻译是为了学习目的语而进行的,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目的,对翻译的质量要求不如翻译教学中的翻译质量。在翻译的过程中,将目的语与源语言进行对比,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目的语;在教学翻译中,学习者有机会提高自身的读写能力及口语水平,而且学习者的目的语也会更加准确。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困境

在中国,翻译法在大中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从未停止。一些流行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内容教学法的教学条件比较苛刻,操作比较复杂,而中国的班级一般较大,人数众多,缺少必要的设备,而且中国的教室课桌一般是固定的。这样一来,要灵活地运用西方所盛行的种种教学法似乎阻力很大。翻译法则相对来说较简单,只需要必要的文具和工具书,不会对老师和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学习模式:学生课前预习―老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后做题―老师对答案。这样一来,课堂上都是老师在讲,时间紧迫,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地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那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也无法达到。

对于大多数学习公共英语的学生而言,学习英语并不是兴趣所在,而是为了能够拿到和毕业证书相关联的CET-4、CET-6的证书,所以,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并不是很强,只是形势所逼而已。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交际,而是阅读和写作。这样一来,听说侧重教学方法的弊端暴露无疑,课堂上的听说练习流于形式,许多学生不是练习说,而是先快速将所需的东西写下来,然后念出来或者是背出来,这种情况屡禁不止;而且一般班级人数较大,课堂秩序不好控制,讲台上的学生在讲,而下面的同学大多在紧张地准备自己的材料,不会太关注上面的同学讲什么。因此,课堂上的听说练习对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帮助不大。而且,许多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基本功又很欠缺,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听力和口语,却只是死记硬背,并没将所学的东西系统化,所以往往是今天记,过些日子再重复相同内容的时候,却发现大脑中没有任何相关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往往会导致这样的后果:老师计划得很好,但到实施的时候却发现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一来,老师困惑,学生懈怠,反而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三、教学翻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词汇、语法学习还是很重要的。翻译把枯燥单调的语法知识融入了语句中,降低了学生对艰涩语法的抵触情绪。翻译要求译者必须首先理解翻译材料,而翻译材料的理解,必须要理解翻译材料中的词汇和语法,否则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句子,在把母语翻译成目的语的过程中,语法再次得到检验、巩固。运用教学翻译为词汇、句法及有关知识点的教学服务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教学翻译可以与朗读、默写、背诵、回译、Paraphrase,Presentation等其它手段相结合,既可以结合课堂讲解,也可结合各种练习及测试,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课堂与课后相结合,共同促进英语学习。对于层次不同的英语学习者,合理地使用教学翻译法也可以帮助教师因材施教。现在有很多学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分级教学的手段,我们暂且不论这种教学手段的利与弊,它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为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因材施教的平台。对于水平较高、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打破传统的英语课堂模式:学生课前预习―老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后做题―老师对答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他们的英语水平及学习条件,选取教学资料,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易渐难,在课前将这些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独立完成某些知识点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找一些包含这些知识点的句子或者是篇章让学生翻译,翻译质量的高低就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更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笔者一直要求学生提前熟悉课本上的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请学生就课文内容作Presentation,等到课文讲完,还要求学生通译全文,并评出最佳译文。如果时间容许,再请学生作回译,并将译文与原文进行详细的对比,要求学生写出心得。而对于一些旨在提高英语听力、口语的学习任务,教师的教学手段就得更灵活。笔者尝试过这样的方法:找来一些由英文名著改编成的经典电影,在课前就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看,而后再将电影的台词打印出来发给每一位学生,请他们翻译,根据翻译的质量当然可以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程度,对下一步的教学也会有一个更加适合学生的安排。之后,再请学生熟记台词,并尝试给看过的电影配音。当然,翻译教学对阅读和写作的促进就不言而喻了。教师可以经常找一些名著的名段让学生翻译。一般情况下,翻译的质量与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是正相关的。在一个大学英语班的四个学期的跟踪教学中,这种手段极大地促进了笔者的教学。而对于一部分基础很弱、对英语兴趣不大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互动很难执行下去,一是因为水平不够,听不懂,不会说,读不懂,更不会写;二是因为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差。所以激起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笔者找了一些比较适合90后听的英文歌曲,把歌词打印出来发给每一位学生,然后大家一起欣赏,而后,再请大家把歌词试着翻译出来,课堂上大家再一起评出翻得最好的。或者是找台词较为简单的经典英文电影让他们看,不给任何任务,仅仅是娱乐欣赏,之后打印出台词让大家翻译,最后又是译文评估。这样一来学生对英语不排斥了,再去教授课本知识,但每节课都会请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翻译,这样就能督促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只不过老师的备课量很大,每节课不仅要备课本内容,还得找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材料,更要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点范围设置一些翻译练习。总而言之,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教学翻译法结合其它灵活手段的教学氛围中,都可以取得一定的进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打破死气沉沉的气氛,又要避免活泼愉快、花样层出却无实际内容的课堂,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翻译法还是值得一试的。同时很有必要把教学翻译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达到一种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更营造一种寓教于乐、乐而思学的良好氛围。至于度的把握,并没有进行相应的量化处理,广大英语教师还是要综合教学条件、学生层次、教学坏境等因素,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4.

[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6-58.

[3]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8.

[4]扈明丽.翻译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翻译,2002,(6):52.

[5]王俊菊,曹春春.教学翻译与英语教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8.

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5

关键词: 翻译能力;语言能力;母语负迁移

一、翻译实践与外语教学的互动互助关系

大学外语教学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制定的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教师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也是对学生完成学业后整体品质的评价,比如培养各个专业从事国际交流的双语人才、培养具有世界公民意识的国际交流人才,等等,这样的人才在语言方面要求至少是双文化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母语加外语的拼接,它需要强化训练。同时,双语能力培养具有阶段性。中国人学习外语的进程,可以说大致有三个境界。第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靠本族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汉语) 学习外语的境界,如借助本族语的讲解、注释,依靠口头、笔头或心头的翻译,使用带有翻译的词典及参考书等来理解外语。这时的翻译活动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即便是有意识的翻译也是缺乏系统意识、敏感意识和批判意识的非自主行为。第二,通过外语学外语的境界,如阅读外语的注释、讲解、参考书、原著、外语讲解的词典等等,提倡用外语思维,体会外语的精神,利用外语建立外语的规则系统。第三,能在外语和本族语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不是孤立的词语对号) ,在两种语言间自如地来回转换的境界,这是外语学习者终生追求的目标。一般认为,以上三种境界虽然可能有交叉或平行,但是大体上可以代表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但是,外语教学通常在前两个阶段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具体的作法是,代表第一个境界的阶段,可以尽量缩短,有人甚至主张跳过或绕开直接进入第二境界。大多放弃第三阶段的追求,认为第三个阶段严格说已经属于翻译专业修养的范围,唯有第二境界是英语学习者的中心。这个发展模式将翻译放在最高的阶段,这就人为地划定了学习者的禁区。我们认为只要控制适当,各种能力训练可以交叉进行。它们可以互相促进,根据学习者特定的学习任务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而避免干扰。大学阶段所达到的基本能力目标表明,大学生完全具备向第三境界跨越的条件。因此,大学外语教学要重新审视翻译训练。

二、翻译训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证明

在外语教学法的历史上,翻译法是最早的教学方法。19 世纪后期开始了外语教学法改革,同时对翻译法加以批判,翻译法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或被融入其他方法(如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等)之中,因而成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近些年来有人开始为翻译法正名,但基本观点仍然是把它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来认识的。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区。翻译在外语教学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我们要论证三个相互关联的假设:外语教学离不开翻译;翻译有助于语言学习; 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翻译教学。

第一个假设涉及和内部两个方面。所谓就是涉及外语教学的文化目的性及语言的文化认同等方面。第一,外语教学不可没有翻译,立论基础是原有文化身份的保持和再认识。证明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必须假定这样一个前提,即不管这门语言掌握得如何,已经掌握了一门语言(如母语)的学习者并不准备放弃这门语言,因为放弃一门语言等于放弃这门语言的文化,也就是放弃了原来的文化身份或文化认同。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翻译成为跨越文化认识自身和他者的主要手段。第二,只有翻译才能深切体会和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不管我们学习语言还是翻译,都有主方语言( host lan2guage) 和客方语言(guest language) 的差别。汉语对大部分中国人是母语,域外民族的语言则是我们的目的语。我们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翻译这种语言,或明或暗地替代、对应、置换。这一过程伴随着校正、调整对自身和对方的认识。学习语言的镜像作用就是通过学习语言了解和定位自身。学习者在外语中看到差异便会深入反思差异。

第二个假设“翻译有助于语言学习”一直是有争议的,特别是在教学领域。这应该从两个方面思考:(1) 翻译有助于外语的学习; (2) 翻译有助于母语的学习。关于前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翻译法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方法,我们不能说这是个失败的方法,因为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借助这种教学方法成功地掌握了外语。但是15 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识到语言的多样性,拉丁

语虽然开始从权威语言的地位滑落,但是民族语言的崛起意味着多种语言翻译的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能认为,过去的外语教学主要目标在于读写。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到17 世纪时的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大学仍然使用拉丁语授课,在法庭上仍然使用法语。可以设想,语言实践弥补了翻译法带来的不足。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法语、英语兴起,学校才开设英语、法语等现代语言课程。但教学方法仍然沿用教授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的翻译法。翻译法经过改进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的优势并不是其他教学方法能够替代的。最早从科学角度倡导在外语教学中要进行本族语和外语的系统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的是德国的马盖尔( k. mager) 。他从事外语教学活动期间正是语言学研究中历史比较法的流行时期,马盖尔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在翻译法的基础上创建了翻译比较法( translation - comparisonmethod) [1 ] (p11 - 12) 。后来的教学方法,如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功能法及不走极端的折中法等无不从翻译法中汲取营养。中国的普通外语教学以及成人外语教学中仍然可以看到翻译法的影子。这种沿袭决不是偶然的。翻译法的优势是有助于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他对本族语的态度是先利用后排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它对待母语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由于相信一切语言都源于一种语言因而具有夸大母语作用的倾向。但是外语教学对于母语的潜在作用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促进母语的提高。这一论断常常不被认可,因为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已经能够充分地“驾驭”我们的语言。但是大量的例证不支持这一假设或结论。对于学生用很不地道的母语翻译外语常常被容忍,而用不地道的外语翻译我们的母语往往不可容忍。这种差异表明我们对待母语和外语采用的是两套标准。对外语要求语法正确,对母语则要求达意。按照翻译法的要求,要译成地道的母语才可以算是掌握了外语,因此翻译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不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转换的外语学习者,不能算是已经达到了理想目标。翻译可以成为检测和提高母语的手段,这一点也是被忽视的。

翻译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外语学习的一种方式。原因是,一方面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外语学习同母语学习的不同在于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套符号系统,因此决不能用习得母语的方式或标准衡量外语学习的方法或标准。另一方面关系到翻译是不是语言能力问题,在母语习得中,本族语的语内翻译是语言能力,语内翻译也是语言能力的标志或检测手段。那么在外语学习中,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转换能力也应视为语言能力。但是在外语教学中,提倡的是四个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译往往不算作语言能力。这一事实与我们的论证及观点是相违背的。译被视为产生目的语文本的能力或选择目的语文本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不算是语言能力,那么语言能力就变得非常的狭窄

第三个假设是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翻译教学。语言学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翻译,这也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翻译永远是和语言打交道的活动,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规律是理所当然的。在历史上,翻译长期远离学术的中心。在西方,它被视为“雕虫小技”;在东方中国,译者被称为“舌人”、“小辨”。将翻译从边缘推向中心是现生的事,而语言学家充当了先锋的作用。他们的目标就是减少翻译的随意性,并在理论上获得实证,翻译从经验主义的自我言说中解放出来。但是翻译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交际行为和文化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超语言的方面。不仅仅涉及有规律可循的方面,还涉及非普遍的、无规律性的东西。不仅是遵守规则的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创造活动。翻译与自然和社会生活及活动的大多数现象一样,是多方面的研究对象。文艺翻译中的大量事实涉及的美学、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不是单纯的语言学所能涵盖的。因此,语言学或翻译的语言学绝不声称可以包揽一切,解释一切,即不是原文和译文的一切关系,而仅仅是两者之间经常起作用的普遍联系。俄国学者(如费道罗夫) 很早就将语言学自觉地全面地用在翻译研究上。乔姆斯基(n. chomsky) 在60 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内在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表现”,即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做了区分。但是乔姆斯基(1965) 警告说:“深层普遍形式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存在某种合理的程序用来解释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就在同年德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1965) 却对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持乐观态度。他说:“显然,任何翻译理论都必须借鉴一种语言理论,即一种普通语言学理论。”翻译实践在教学中得到应用,我们既不能夸大它在语言学习中的价值和有效性,又不能忽视这些方面。

三、翻译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实

践标准和方法

(一) 翻译训练外语教学以语言能力的增强为首要目标

大学外语教学中翻译作为一项培养技能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我们认为这也是将翻译训练同外语的其它能力训练分割开来的作法。如果将这两个方面分割开来,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求教师将翻译教学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统一考虑。翻译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从口头交流的顺利进行到能够积极有效地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翻译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的实践标准是把握翻译教学成功的尺度。基于翻译可以作为翻译能力培养也可以转化成语言其它能力的手段这一认识,我们应思考大学外语教学中的翻译实践标准。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以语言能力的增强为首要目标,通过翻译建立学生的语言能力机制,以语言的运用能力为验证语言能力的标准,因此翻译实践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的验证标准。同时,它本身又是教学目的,相比而言后者的重要性是处于第二位的。

(二) 翻译训练存在的认识上及教学上的困难

这种作法的原因在于认定两种语言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实际上外语与本族语汉语之间存在的差距被人为地夸大了。语言的共性论(如认知语言学) 发现的事实说明,普遍性是第一位的,差异性是第二位的。夸大这种差异性不利于对语言的普遍规律的认识,也不利于语言教学。所谓“英汉的巨大差异是阻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因”是一个夸大的玄虚。具体表现为,夸大语言学习者的错误频率,将某些不属于错误的语言实践定性为错误;夸大母语迁移的出现频率或比重,夸大母语迁移的负面作用,不能利用母语迁移作为桥梁扩展学习者增长语言能力的路径,甚至避免一切翻译。

翻译训练有一些困难。首先,大型考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在强调培养语用能力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应试带来的压力。大学外语教学基本上为考试服务,因而不注重翻译的应用能力培养。其次,翻译训练的教学评估难于控制,因为翻译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多样性,因此评分标准难以控制。翻译测试的评分标准难以控制。再次,工作量大。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而专业的翻译训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教材的选择纷繁复杂、作业数量多,致使翻译训练成为一种奢侈的训练项目。

(三) 正确认识母语负迁移的正面作用

一般认为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 ransfer) 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语言知识并且出现了错误。这一观点将负迁移定性为“错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积极的划分应该是自我意识迁移和非自我意识迁移。还可以分为有控制的迁移和无控制的迁移。所谓自我意识的迁移是能够有意识地评价审视自己的语言输出。所谓负迁移实际是学生在缺少自我评判标准和意识情况下创造性融合的进步阶梯。教师从这个进步阶梯开始为下一步指导学生的起点阐发、启示、改造形成新的融合。我们并不应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所谓负迁移,我们宁愿称这种负迁移为“创造性融合”成无控制的迁移。减少翻译训练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认为翻译会加剧母语的负迁移。但是“迁移”暗含着一个不当的比喻,即语言学习是“运动”。这种比喻不利于语言教学。迁移意味着带着母语的习惯旅行,有些教学方法(如自然法、听说法以及全面交际法等) 都力图割掉学习者与母语的联系。实际上语言学习是融合过程,在融合中提升的过程。

比如,在英语中的语法中主语既是主题又表明了讲话人的兴趣所在。英语通常被认为是主语突出(subject - prominent) 的语言,要求句中有明显的主语;而汉语则被认为是主题突出( topic - promi2nent) 的语言,不要求必须有主语。受汉语主题结构的影响,学生通常把主题当作主语,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增强自我评判意识,进一步加以改造或创造。如:

to me , know the world out side is necessary too.

to me , to know the world out side is necessarytoo.

to me ,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 out2side , too.

my opinion ,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out side , too.

i think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out side.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逐字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后渐渐创造出新的融合。

(四) 翻译训练灵活多样

,有效利用母语负迁移

比较教学法认为,翻译训练活动可以是一种自觉地防止母语负迁移作用的活动。但是防范的心态是增强学习者焦虑的根源,不利于学习。学习者会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实际上越是大胆实践的人、越是敢于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创造性地融合的人,外语的进步就越快。越是将外语夸大为一种完全与母语不同的人就形成一种暗示,即学习时充满错误的过程。虽然正视了错误,但并不是完全积极的。

首先,翻译训练要经常性与系统性。英语教学不应只注重单词解释、篇章的简单翻译和单元后的练习。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翻译专项训练。同时可以借助外语专业翻译训练的理论。其次,翻译训练兼顾趣味性。翻译训练不一定完全依赖书面材料。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如电影、电视、录像、新闻等更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地展开。再次,翻译训练强调跨文化性。这主要是针对翻译训练的材料选择来说的。材料的选择要注重异国文化特征强的材料。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既进行了翻译的练习又进行了一次文化的交流。反过来,对异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汉语表达原文之意。最后还应该注重对母语文化修养的培养。翻译训练要求教师加强跨文化交际、语言对比和翻译方面的训练,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翻译训练的技术程序。这样才能避免传统翻译法的弊端,将这一教学路径放在培养国际双语交流人才培养的背景中加以改进,这样才能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章兼中等. 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 ] chomsky , noam.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 m ] . cam2bridge : ma :mit press , 1965.

[3 ]catford ,j .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 an essay in ap2plied linguistics [ m ] .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65/1980.

[ 4 ] cristopher. n. candlin & david r. hall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translation[m]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摘 要]  外语教学中翻译训练本身就是培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强化翻译训练应该与外语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结合起来。翻译教学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翻译训练指向语言能力的综合提高。翻译训练本身有很多积极的效果,所谓“母语负迁移”也并不都是负面的。正迁移和负迁移本身是一种忽视迁移正向作用的划分。将迁移分为自我意识迁移和非自我意识迁移更有利于调动迁移的积极因素。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有效的,但还需完善。翻译训练应做到经常性、系统性、趣味性,应注意跨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  翻译能力;语言能力;母语负迁移

一、翻译实践与外语教学的互动互助关系

大学外语教学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制定的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教师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也是对学生完成学业后整体品质的评价,比如培养各个专业从事国际交流的双语人才、培养具有世界公民意识的国际交流人才,等等,这样的人才在语言方面要求至少是双文化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母语加外语的拼接,它需要强化训练。同时,双语能力培养具有阶段性。中国人学习外语的进程,可以说大致有三个境界。第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靠本族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汉语) 学习外语的境界,如借助本族语的讲解、注释,依靠口头、笔头或心头的翻译,使用带有翻译的词典及参考书等来理解外语。这时的翻译活动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即便是有意识的翻译也是缺乏系统意识、敏感意识和批判意识的非自主行为。第二,通过外语学外语的境界,如阅读外语的注释、讲解、参考书、原著、外语讲解的词典等等,提倡用外语思维,体会外语的精神,利用外语建立外语的规则系统。第三,能在外语和本族语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不是孤立的词语对号) ,在两种语言间自如地来回转换的境界,这是外语学习者终生追求的目标。一般认为,以上三种境界虽然可能有交叉或平行,但是大体上可以代表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但是,外语教学通常在前两个阶段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具体的作法是,代表第一个境界的阶段,可以尽量缩短,有人甚至主张跳过或绕开直接进入第二境界。大多放弃第

三阶段的追求,认为第三个阶段严格说已经属于翻译专业修养的范围,唯有第二境界是英语学习者的中心。这个发展模式将翻译放在最高的阶段,这就人为地划定了学习者的禁区。我们认为只要控制适当,各种能力训练可以交叉进行。它们可以互相促进,根据学习者特定的学习任务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而避免干扰。大学阶段所达到的基本能力目标表明,大学生完全具备向第三境界跨越的条件。因此,大学外语教学要重新审视翻译训练。

二、翻译训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证明

在外语教学法的历史上,翻译法是最早的教学方法。19 世纪后期开始了外语教学法改革,同时对翻译法加以批判,翻译法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或被融入其他方法(如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等)之中,因而成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近些年来有人开始为翻译法正名,但基本观点仍然是把它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来认识的。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区。翻译在外语教学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我们要论证三个相互关联的假设:外语教学离不开翻译;翻译有助于语言学习; 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翻译教学。

第一个假设涉及和内部两个方面。所谓就是涉及外语教学的文化目的性及语言的文化认同等方面。第一,外语教学不可没有翻译,立论基础是原有文化身份的保持和再认识。证明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必须假定这样一个前提,即不管这门语言掌握得如何,已经掌握了一门语言(如母语)的学习者并不准备放弃这门语言,因为放弃一门语言等于放弃这门语言的文化,也就是放弃了原来的文化身份或文化认同。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翻译成为跨越文化认识自身和他者的主要手段。第二,只有翻译才能深切体会和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不管我们学习语言还是翻译,都有主方语言( host lan2guage) 和客方语言(guest language) 的差别。汉语对大部分中国人是母语,域外民族的语言则是我们的目的语。我们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翻译这种语言,或明或暗地替代、对应、置换。这一过程伴随着校正、调整对自身和对方的认识。学习语言的镜像作用就是通过学习语言了解和定位自身。学习者在外语中看到差异便会深入反思差异。

第二个假设“翻译有助于语言学习”一直是有争议的,特别是在教学领域。这应该从两个方面思考:(1) 翻译有助于外语的学习; (2) 翻译有助于母语的学习。关于前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翻译法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方法,我们不能说这是个失败的方法,因为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借助这种教学方法成功地掌握了外语。但是15 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识到语言的多样性,拉丁语虽然开始从权威语言的地位滑落,但是民族语言的崛起意味着多种语言翻译的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能认为,过去的外语教学主要目标在于读写。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到17 世纪时的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大学仍然使用拉丁语授课,在法庭上仍然使用法语。可以设想,语言实践弥补了翻译法带来的不足。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法语、英语兴起,学校才开设英语、法语等现代语言课程。但教学方法仍然沿用教授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的翻译法。翻译法经过改进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的优势并不是其他教学方法能够替代的。最早从科学角度倡导在外语教学中要进行本族语和外语的系统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的是德国的马盖尔( k. mager) 。他从事外语教学活动期间正是语言学研究中历史比较法的流行时期,马盖尔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在翻译法的基础上创建了翻译比较法( translation - comparisonmethod) [1 ] (p11 - 12) 。后来的教学方法,如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功能法及不走极端的折中法等无不从翻译法中汲取营养。中国的普通外语教学以及成人外语教学中仍然可以看到翻译法的影子。这种沿袭决不是偶然的。翻译法的优势是有助于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他对本族语的态度是先利用后排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它对待母语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由于相信一切语言都源于一种语言因而具有夸大母语作用的倾向。但是外语教学对于母语的潜在作用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促进母语的提高。这一论断常常不被认可,因为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已经能够充分地“驾驭”我们的语言。但是大量的例证不支持这一假设或结论。对于学生用很不地道的母语翻译外语常常被容忍,而用不地道的外语翻译我们的母语往往不可容忍。这种差异表明我们对待母语和外语采用的是两套标准。对外语要求语法正确,对母语则要求达意。按照翻译法的要求,要译成地道的母语才可以算是掌握了外语,因此翻译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不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转换的外语学习者,不能算是已经达到了理想目标。翻译可以成为检测和提高母语的手段,这一点也是被忽视的。

翻译在

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外语学习的一种方式。原因是,一方面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外语学习同母语学习的不同在于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套符号系统,因此决不能用习得母语的方式或标准衡量外语学习的方法或标准。另一方面关系到翻译是不是语言能力问题,在母语习得中,本族语的语内翻译是语言能力,语内翻译也是语言能力的标志或检测手段。那么在外语学习中,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转换能力也应视为语言能力。但是在外语教学中,提倡的是四个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译往往不算作语言能力。这一事实与我们的论证及观点是相违背的。译被视为产生目的语文本的能力或选择目的语文本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不算是语言能力,那么语言能力就变得非常的狭窄

第三个假设是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翻译教学。语言学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翻译,这也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翻译永远是和语言打交道的活动,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规律是理所当然的。在历史上,翻译长期远离学术的中心。在西方,它被视为“雕虫小技”;在东方中国,译者被称为“舌人”、“小辨”。将翻译从边缘推向中心是现生的事,而语言学家充当了先锋的作用。他们的目标就是减少翻译的随意性,并在理论上获得实证,翻译从经验主义的自我言说中解放出来。但是翻译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交际行为和文化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超语言的方面。不仅仅涉及有规律可循的方面,还涉及非普遍的、无规律性的东西。不仅是遵守规则的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创造活动。翻译与自然和社会生活及活动的大多数现象一样,是多方面的研究对象。文艺翻译中的大量事实涉及的美学、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不是单纯的语言学所能涵盖的。因此,语言学或翻译的语言学绝不声称可以包揽一切,解释一切,即不是原文和译文的一切关系,而仅仅是两者之间经常起作用的普遍联系。俄国学者(如费道罗夫) 很早就将语言学自觉地全面地用在翻译研究上。乔姆斯基(n. chomsky) 在60 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内在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表现”,即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做了区分。但是乔姆斯基(1965) 警告说:“深层普遍形式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存在某种合理的程序用来解释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就在同年德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1965) 却对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持乐观态度。他说:“显然,任何翻译理论都必须借鉴一种语言理论,即一种普通语言学理论。”翻译实践在教学中得到应用,我们既不能夸大它在语言学习中的价值和有效性,又不能忽视这些方面。

三、翻译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标准和方法

(一) 翻译训练外语教学以语言能力的增强为首要目标

大学外语教学中翻译作为一项培养技能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我们认为这也是将翻译训练同外语的其它能力训练分割开来的作法。如果将这两个方面分割开来,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求教师将翻译教学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统一考虑。翻译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从口头交流的顺利进行到能够积极有效地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翻译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的实践标准是把握翻译教学成功的尺度。基于翻译可以作为翻译能力培养也可以转化成语言其它能力的手段这一认识,我们应思考大学外语教学中的翻译实践标准。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以语言能力的增强为首要目标,通过翻译建立学生的语言能力机制,以语言的运用能力为验证语言能力的标准,因此翻译实践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的验证标准。同时,它本身又是教学目的,相比而言后者的重要性是处于第二位的。

(二) 翻译训练存在的认识上及教学上的困难

这种作法的原因在于认定两种语言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实际上外语与本族语汉语之间存在的差距被人为地夸大了。语言的共性论(如认知语言学) 发现的事实说明,普遍性是第一位的,差异性是第二位的。夸大这种差异性不利于对语言的普遍规律的认识,也不利于语言教学。所谓“英汉的巨大差异是阻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因”是一个夸大的玄虚。具体表现为,夸大语言学习者的错误频率,将某些不属于错误的语言实践定性为错误;夸大母语迁移的出现频率或比重,夸大母语迁移的负面作用,不能利用母语迁移作为桥梁扩展学习者增长语言能力的路径,甚至避免一切翻译。

翻译训练有一些困难。首先,大型考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在强调培养语用能力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应试带来的压力。大学外语教学基本上为考试服务,因而不注重翻译的应用能力培养。其次,翻译训练的教学评估难于控制,因为翻译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多样性,因此评分标准难以控制。翻译测试的评分标准难以控制。再次,工作量大。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而专业的翻

译训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教材的选择纷繁复杂、作业数量多,致使翻译训练成为一种奢侈的训练项目。

(三) 正确认识母语负迁移的正面作用

一般认为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 ransfer) 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语言知识并且出现了错误。这一观点将负迁移定性为“错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积极的划分应该是自我意识迁移和非自我意识迁移。还可以分为有控制的迁移和无控制的迁移。所谓自我意识的迁移是能够有意识地评价审视自己的语言输出。所谓负迁移实际是学生在缺少自我评判标准和意识情况下创造性融合的进步阶梯。教师从这个进步阶梯开始为下一步指导学生的起点阐发、启示、改造形成新的融合。我们并不应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所谓负迁移,我们宁愿称这种负迁移为“创造性融合”成无控制的迁移。减少翻译训练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认为翻译会加剧母语的负迁移。但是“迁移”暗含着一个不当的比喻,即语言学习是“运动”。这种比喻不利于语言教学。迁移意味着带着母语的习惯旅行,有些教学方法(如自然法、听说法以及全面交际法等) 都力图割掉学习者与母语的联系。实际上语言学习是融合过程,在融合中提升的过程。

比如,在英语中的语法中主语既是主题又表明了讲话人的兴趣所在。英语通常被认为是主语突出(subject - prominent) 的语言,要求句中有明显的主语;而汉语则被认为是主题突出( topic - promi2nent) 的语言,不要求必须有主语。受汉语主题结构的影响,学生通常把主题当作主语,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增强自我评判意识,进一步加以改造或创造。如:

to me , know the world out side is necessary too.

to me , to know the world out side is necessarytoo.

to me ,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 out2side , too.

my opinion ,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out side , too.

i think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out side.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逐字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后渐渐创造出新的融合。

(四) 翻译训练灵活多样,有效利用母语负迁移

比较教学法认为,翻译训练活动可以是一种自觉地防止母语负迁移作用的活动。但是防范的心态是增强学习者焦虑的根源,不利于学习。学习者会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实际上越是大胆实践的人、越是敢于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创造性地融合的人,外语的进步就越快。越是将外语夸大为一种完全与母语不同的人就形成一种暗示,即学习时充满错误的过程。虽然正视了错误,但并不是完全积极的。

首先,翻译训练要经常性与系统性。英语教学不应只注重单词解释、篇章的简单翻译和单元后的练习。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翻译专项训练。同时可以借助外语专业翻译训练的理论。其次,翻译训练兼顾趣味性。翻译训练不一定完全依赖书面材料。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如电影、电视、录像、新闻等更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地展开。再次,翻译训练强调跨文化性。这主要是针对翻译训练的材料选择来说的。材料的选择要注重异国文化特征强的材料。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既进行了翻译的练习又进行了一次文化的交流。反过来,对异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汉语表达原文之意。最后还应该注重对母语文化修养的培养。翻译训练要求教师加强跨文化交际、语言对比和翻译方面的训练,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翻译训练的技术程序。这样才能避免传统翻译法的弊端,将这一教学路径放在培养国际双语交流人才培养的背景中加以改进,这样才能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章兼中等. 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 ] chomsky , noam.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 m ] . cam2bridge : ma :mit press , 1965.

[3 ]catford ,j .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 an essay in ap2plied linguistics [ m ] . london

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6

论文摘要: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出发,以教学法的视角分析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在加强听、说、读、写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必须加强翻译教学,并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翻译教学必要性。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快速多变,改革创新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国际化正成为新的时代特征。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学,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四不像英语”现象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种现状也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鉴于此,2003年3月教育部部长专题会议讨论通过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方案和基本思路,2004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为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英语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翻译是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信息的重要技能。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英语,而翻译能力是英语使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课程要求》理清了大学英语教学和翻译的关系,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翻译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

文章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出发,以教学法的视角分析长期以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在加强听、说、读、写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必须加强翻译教学,并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翻译教学必要性。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所谓现状,概括起来讲就是“四不”,即考试不考,教材不编,教师不讲,学生不练。[1]以目前发行量较大的《新编大学英语》和《全新版大学英语》为例,虽然在每单元各编有一些汉译英或英译汉的练习,但实际上这无非就是一种变形的造句而已,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课文中所学的词汇与句型,至于有关的翻译知识、翻译技巧只字未提,如何使用,由教师全权处理。此外,四、六级考试对学生英语实用能力检测不够,虽然四、六级新题型中把翻译纳入为固定的题型,但是比重仅占5%,和其他几种语言技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把重点放到了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过了四、六级后连一个简单的说明书都翻译不了。因为考试不考,教材不编,这自然而然地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讲”,忽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学生本身也不重视翻译教学的现象。一句话,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非常不受重视的地位。

二、外语教学方法与翻译教学

外语教学方法是随着外语教学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不断发展变化。随着教学实践的日益深化,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从19世纪中国英语教学展开以来不断有西方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引入我国。从最早教会学校使用的语法翻译法到直接法、听说法以及近些年流行的交际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因某方面的优势而特别流行过,在教学中教学法对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看法和重视程度也不同,这里主要涉及对中国外语教学影响较大的两种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旨在说明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1·语法翻译法与翻译教学

语法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在所有的教学流派中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也是外语教学界近50年来争论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顾名思义,即以讲解语法为核心,以翻译为手段,翻译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2]语法翻译法在教学中的特点是:详细地分析语法,通过练习掌握语法规则,应用所学知识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写作、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听力、口语的培养,句子是教学和语言练习的基本单位,大多是为翻译服务的;用母语讲解新的知识点,并把外语和学生的本族语进行比较。当然,语法翻译法也有其局限性和弊端: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语法、词汇、语言点为主,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讲出语法规则,参加测试,却难于张口用英语交流;教师讲解占主导,容易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反馈不及时,因而教师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单一、重复的语法翻译训练,致使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积极性不易被充分调动,有可能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忽略语言的社会功能作用,从而无法准确地、恰当地、连贯地使用语言。

虽然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培养了无数外语人才,这一点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得了证明。但是面对崭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翻译法局限性越来越凸现:即过分强调翻译。单纯通过翻译手段教外语,使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过分依赖翻译,这不利于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此外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没有系统地传授基本的翻译知识和技巧,该法教出的学生不仅容易养成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也不利于翻译能力的提高。

2·翻译教学与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或TheCommunicative Approach)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坎德林(Christoper Candin)和威尔森(HenryWiddowson)等人提出的一种教学法。当时,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在文化、经济领域中的交际,尤其是人际交际日趋频繁,语言隔阂构成了人际交往的重大障碍。正是这种社会需求促成了交际教学法的产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际教学法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主流思想,传统的外语教学法受到新的教学法思潮的挑战,翻译首当其冲,致使翻译的作用逐渐淡化,翻译教学受到冷落,甚至被看成“落后”、“过时”、“陈腐”。交际教学法特点为: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只教日常所用的词汇和句子;在小的、集中的班级里老师和学生通过问与答的形式培养口头交际能力;用口语讲解新的知识点,完全不借助于翻译;教授具体的词汇可通过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抽象的词汇用相关的词组解释,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

随着交际法的兴起,语法翻译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有所削弱,翻译活动也彻底退出了教学舞台。实践证明,交际法并非完美无缺。相反地,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学生语言质量普遍下降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人们终于意识到了削弱语法翻译教学的弊端。在外语教学中如果一味的排斥翻译及翻译教学法,完全使用交际法,其结果是:学生几乎能够像美国人一样用英语思维,但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在中英文之间架起桥梁。很显然,这并非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1·翻译教学是当前形势的需要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北京申奥成功,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大批翻译人才。只靠规模有限的英语专业来培养翻译人才,显然无法满足国家在这方面的迫切需求。翻译课不再是专业外语的专利(蔡基刚,2003)。[3]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翻译交际能力的需求再也不是少数外语专业的学生能够满足得了的。它要求一大批有着这种应用能力的人才。事实上,目前从事翻译工作的许多人都是非英语专业的。通过实践的磨炼,他们逐步胜任了工作需要。清华大学外语系罗选民教授指出,他们“曾对中国铁道部下属的翻译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在他们的雇员中,百分之五十以上毕业于非外语专业,可以肯定,将来许多翻译人员将来自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如果我们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就可以使大多数的大学生受益。”[4]如果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翻译基础,他们就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加强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翻译教学有利于语言知识的掌握

翻译教学通过母语和外语的互译与对比,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准确理解,是全面检验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通过翻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英语特有表达方式的认识,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因此,翻译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翻译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较好的语言环境,在最大程度上用英语授课。但同时也应考虑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对于非英语专业的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完全用英语思维或教师完全用英语释义的方法来理解复杂难懂的英语长句是不合实际的。此外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抽象名词,即使老师煞费心机的用英语来释义也会让学生云里雾里,弄不清就里。

结尾

任何一种教学法产生都有一定历史背景,都是社会需要的反映。语法翻译法最初是中世纪欧洲人教拉丁语时所使用的教学法,当时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19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国家交往的不断扩大,对外语口语能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交际法正是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进入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性、地区性、区域性的科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涉外活动与日俱增,要求更多的人更好更快地掌握外语的交际能力,适应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要求。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主办2008年奥运会,国内急需一大批有专业技能的翻译工作者,这一点是英语专业学生无法满足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像交际教学法盲目的排斥翻译教学,也不能像语法翻译法中那样,以翻译为手段,把翻译既当教学手段又当教学目的,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度的进行翻译教学,同时发挥师生在翻译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真枪真刀”地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践中逐渐提高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尹汝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我见[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2]唐玲莉.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在外语教学中的结合[J].山东外语教学,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