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感言范例6篇

开学感言

开学感言范文1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篇五】时间转瞬即逝,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全国有2亿多学生和家长共同上一节很特别的课,这节特殊的“课堂”持续了13年,就是央视专题节目《开学第一课》,每逢开学之际都会如约与我们一起见面。今年秋季也不例外,这一期的主题又是一个崭新理念的呈现,让看过的我们内心又有一番深刻的感悟以及反思。

走过了不平凡的春夏,我们迎来了秋天,这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新的开始。观看《开学第一课》,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感想,思考当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好节目。不知不觉中,今年已经是,回首党这100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为了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不惜一切代价让祖国从以前到现在的繁荣,让中国人民永远告别艰苦日子,迎来新生活,让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一条繁荣昌盛的道路。所以我们都要好好感恩党,没有党就没有如今我们幸福的生活,更别说未来会如何。

面对《开学第一课》,历年来一直秉承着“教育”的宗旨,教育全国青少年,让我们学生在这堂“开学之课”中尽情学习,在九月份这个新的节点领悟新知识,带着希冀重新出发。而《开学第一课》的宗旨正是向我们传递出积极健康正能量的观念,从而正确引导我们还有孩子们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往后的人生,更是要坚持自己理想的步伐,勇往直前。除此之外,党是我们最大的恩人,为报答这份珍贵的恩情,身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确立好人生的动力目标,加油拼搏,争取为祖国为党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展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篇六】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就是金秋九月的到来,在家里度过了漫长的暑假后,又迎来了一个学年的开学季。新的学期,新的面貌,我们都要收拾好心情返校学习,为自己的未来继续努力奋斗。与此同时,每到开学季,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都会隆重地与我们全国中小学生见面。说起这个节目,作为一档有着13年历史的老节目,历年来一直秉承着“教育”的宗旨,教育全国青少年,所以是一部拥有着非凡意义的教育节目,值得我们每位学生认真观看,用心感受节目的价值与内涵。

在了解过《开学第一课》的朋友都会知道该节目有着特定的教育目的,旨在传递出积极健康正能量的观念,从而正确引导孩子们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一期的《开学第一课》主题都不尽相同,让我们的感慨深刻以及收获颇丰。时间转瞬即逝,转眼间今年已经是,如此有意义的年份,赋予这一期的《开学第一课》更有意义了,让我们对于党和祖国又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感触。

观看金秋九月这一期的《开学第一课》,回首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来的风雨历程,百年沧桑,恰是风华正茂。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培育出的革命精神,汇聚成了一首首动人的赞歌,先辈们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为的是我们可以拥有如今的新生活,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铭记与感恩。

中国共产党就像一盏明灯冲破了漫漫长夜的黑暗,像初升的朝阳给沉睡的大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观看了这次的《开学第一课》,我们更要懂得好好地去感恩党和祖国并且付出行动,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当下就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热爱党和祖国,成为有用之人,将来为党为祖国为社会好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自身最大的价值。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篇七】时光匆匆流逝,伴随着九月开学季的到来,《开学第一课》也准时开播了。每年的《开学第一课》是央视九月开学季必播的一档重要节目,每年的主题不同,而且也会邀请很多的嘉宾来给我们做出现场示范与演讲,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课外知识。

今年是伟大的党一百周岁,回顾百年的历史,让我们为之骄傲。而生活在新时代中国的我们,也要为自己肩负的责任挑起重担,要报效祖国,我们就要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多么铿锵有力的一句话,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一句话!我们的祖国经历过了那些硝烟四起的日子里,经历了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经历过了在那个危机四伏充斥着绝望的年代,又引领了多少心灰意冷的青年重拾热血,给了多少经受黑暗淬炼的孩子散发光芒的勇气,重新去迎接黎明的信念。

经过百载流转,时光就好似抚平了这一切,在那个动荡的时局,那些疮痍的心灵,还有残酷的战争…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少年孩子来说,那个年代热血澎湃的红色精神,只能在书中或者电视电影中了解到。我们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这句已流传了百年的话却如醍醐灌顶,又像那久旱甘霖,畅快淋漓的比任何语言都要震撼人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好像懂得了什么…

开学感言范文2

一、创设情境,引发语感

法国人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人所能了解的感情,只限于和他自己感到的相仿的感情。别的感情,表现得无论如何精彩,对他都不生作用,用眼睛望着,心是一无所感”。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出一定的情境来渲染气氛,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入情入境,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语感培养创设条件。

如教学《秋天》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我采用实物教学,精心准备了色彩鲜艳的瓜果、蔬菜、花卉等,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并用“秋天到了,_________”的句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当学生看到实物时,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对于“多彩”一词的理解也更为透彻。适时,我将这样一段话娓娓道来:“是啊!秋天到了,我们漫步路边,看到枯黄的树叶像黄蝴蝶一样翩翩起舞,慢慢降落;来到公园,看到五颜六色的竞相开放;来到果园,看到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秋天呀,真是一幅多彩的图画。”然后我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这句话,他们都读得非常投入。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受,不仅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朗读水平,而且对语言的意蕴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二、合理想象,激发语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离开积极的丰富想象,是难以理解教材内容的,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感悟能力。低年级的课文寥寥数语,浅显易懂,但也蕴含着美的因素。我常常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或形象转换成生动的图像,以加深学生的感受与领悟,帮助他们体会字里行间的感情,回味文章的余韵和意味,激发他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如在教学《小雪花》一文第二小节:“小雪花飘呀飘呀,枝头的梨花越开越多,麦苗的棉被越盖越厚。小树和麦苗都睡着了,他们正做着快乐的梦。”这一小节很富有诗情画意,为了让学生将“飘呀飘呀”读好,我引导学生去想象雪花飘舞的情形;为了把“睡着”“快乐的梦”读好,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寒冷的冬天到了,自己躺在温暖的被窝中幸福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麦苗和小树在雪花的下进入甜美梦乡的情境。同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树和麦苗会做些什么梦呀?”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有的说小树梦见春姑娘给它送来一件漂亮的绿衣服,有的说小树梦见自己的好朋友小乌龟来看它了,有的说麦苗梦见自己长高了。经过讨论,大家都觉得小树和麦苗的梦很美。这时再让学生读第二小节,已是水到渠成。学生在读“飘呀飘呀”时,把语速放慢、声音放轻,好像眼前出现了可爱的小雪花正飘飘洒洒、慢慢回归大地母亲怀抱的美景。读到“睡着”“快乐的梦”时,学生仿佛自己就是享受雪花的小树、麦苗,脸上的表情美美的,还配上“睡着”的动作,真是让我欣喜不已。通过想象,学生不但强化了阅读兴趣,获得了美的感受,还提高了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注重朗读,增强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方法之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说离开了朗读,培养语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反复推敲,品味语言,体验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同样以《秋天》一文为例,我先正确、流利、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把自己的表情、语气、语调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低年级学生对语感点的把握不太准,常有添字、漏字、读破句子的情况,因此,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在范读时我注意把握课文的语速、节奏、情感、基调,并让学生试读,帮助他们找感觉,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还注意利用一切适当机会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找到“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的感觉。

四、语言实践,巩固语感

语感的形成与学生的先天禀赋有关,也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加一些言语实践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在言语活动中表现为自动化方式,而要达到自动化程度只有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

开学感言范文3

关键词:语感;阅读;语文

语感是什么?语感是对语言现象或者语文文字的快速感知以及迅速体悟的一种能力,或者可以说是对语言直觉的感知、体验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从语言表象到语言内部,从形式到其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正确充实的理解力。语感的培养意义十分深远,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同时也担负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语感沉淀的过程,也就是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感本身就充分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郭沫若先生曾告诉我们:“语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因此语感的培养在小学的教育就尤为重要。”朱作仁教授也说过:“要抓住语感的培养,这样语文课的特点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

我们循着语感的特性,可进一步认识到由此产生的心理反应。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语言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之所谓同化,就是把对象放入到固定心理图式,也就是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应,就是指主体的心理反应的改变基于顺从对象。”语言的感知究其根本也就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以及顺应,认知结构是庞大的语义场,曾经的经验和知识常常是以词以及表象的方式保存着,然后形成概念。表象系统的概念以及语词的系统,两个彼此制约、渗透,最后构成网络状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系统里,抽象思维是以表象材料开展想象,当语言符号深入主体的认知结构开展同化、顺应过程,而感性材料因审美观受到影响,在此概念性的词语被激发,这样反复循环,然后达到自动化。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进行理性思考以及逻辑判断,在读与听之间反映后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对错、形象、情味以及在运用中的细小差别等等,在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悟性”“审美”即语感。而朗读、背诵则是这个过程的反复实践自动化中主要采用的学习方式。

一、精读结合体验,诱发语感

课文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语言文字基础的根据。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最重要的对象,教材文章都是选取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进行学习,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思想道德观念,因此学习此类文章对增强学生语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文章需要要精读,以读为主,而不可只是问三五个问题随便打发,应该把课文当做一个系统来对待,需全面掌握综合运用。因为阅读是思考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同时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方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只有多读才能促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才能领悟遣词造句之妙处,感悟布局谋篇之法则。在诱发语感这一环节中,我分四步走:

(一)教师范读,感知语言,初识语感

在感知层面上主体对言语现象的综合感知,它是一种最初的判断。小学生特点是年龄小、经验不足,因此要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构建的开始的感知,促进学生培养最初的对言语理解能力,提升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加大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把握语感直觉的特点。而范读是一种最好的学习形式。教师在范读时,重要的是入情,通过朗读时的眼神、语气、表情、姿势等把文本所传递的喜怒哀乐直观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形象地能够情感体验。并且,根据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全面的调动,再配合有意识的模仿,使得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加强。

(二)体验朗读,内化语言,体会语感

语感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是一种心理能源,语感也能够判断语言知识的对错,同时能够对语言所蕴含的朗读节奏、文本情境、意趣信仰、价值情操、真善假恶产生情感体验,形成和谐的共振。语感能力强的人,可以透过语言文字迅速敏锐地捕捉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丰富情愫。在语感情感性特点上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类似经验,引导展开相关联想,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并运用这种体验然,后迁移到课文的朗读,用来内化语言,激发语感。

(三)吟诵美读,积累语言,激活语感

叶圣陶先生非常推崇美读,他所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于激昂,委婉处还他于委婉。”他还认为美读要得其法,不但要知道作者说什么,而且还要和作者心灵相通,不管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均有很大的收益。

(四)记忆朗诵,活学语言,触发语感

要培养语感,就必须有前期的积累。记忆丰富的语言材料,了解语言规律,掌握语言含义,拓宽语言背景,促进语感的提升。《课标》指出:要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鼓励和评价,多鼓励学生诵读,使得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发展语感、领悟语感。我们可以看出《课标》对于诵读的关注,它在关注语感形成的同时寄于诵读重要的任务,还明确地规定了哪些段落篇章需要背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强调了诵读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只有语言材料积累丰富了,对语言规律认识丰富了,感受经验丰富了,学生才能活化语言,在阅读时才能够迅速敏感地产生迁移、展开联想、深刻感悟文中含义、甚至是言外之意。

二、读写结合方法,形成语感

在小学语文中高段的课文中,基本上每个单元都配有对应的读写训练。教学上安排读写的目标是为了提示在本组课文中要开展的阅读或作文方面要训练的重点。每一组的读写都是为了揭示相关规律性以及方法性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则是学生阅读或写作的可以用到的方法,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读书,才能为将来的大量有难度的阅读打下坚实和牢固的基础。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这类读写的经验,并且定期提问和归纳,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相应的语言情境中使用某种相应的方法。

开学感言范文4

关键词:文本体验,语言文字,美

 

体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个体在不同的情境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周围的世界,便形成一定的体验。我们的文本一般都是一些文字兼美的文章,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同时也能感悟文章的内涵。论文写作,语言文字。在教学中,通过语言文字,画面,旋律等创设各种情境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感受和体验,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境,从而去获取 美,获取某种感受,这样的体验学习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引领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文字美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体验文字兼美的语言不宜用直观取代

有了体验才有所感悟。体验感悟是学生阅读文本必须经历的心路历程。面对同样的语言文字,体验感悟浅的人,只能望文生义,体验感悟深的人,则能从中看到奇险的群山,淙淙的流水,虫鸣鸟叫,枯叶飘落的声音等。可是,如今我们在一些公开教学中,常常看到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把握住语言文字的主旨,面对一些貌似意境深远的文字,不惜动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直观的文字转型版缩短了学生体验,感悟的时间,取代了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这样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更使得学生对语言文字美的体验和感悟。实在有违《课标》中所说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因此,对文字兼美的文本,我们应该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发现,体验,感悟。

二.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通过感受领悟到文字的美,心中才能泛起波澜。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文字的美,我的做法是通过自己的感悟去朗读文本,把自己感悟到的通过朗读传递给学生,还向他们解释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字的丰富和美丽。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我把自己感悟到的通过范读表现出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荷花开放的三种姿态的那种静态美。又如:《燕子》一课,老师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例如:学生从句子“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中的“舒展”感受到柳枝好像正在苏醒着,伸展着;又如从句子“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的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从老师的范读中,学生从“掠过”感受到燕子飞行的速度之快,在我们眼前只是一闪而过,又从“掠过”,“唧唧”让学生感受到了春的灵动,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三.走进文本体验语言文字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文字兼美,文本所要表达的美都蕴涵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品读,揣摩,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语言文字美的乐趣。论文写作,语言文字。论文写作,语言文字。

1.抓住重点词品味,体验语言文字美。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荷花开放的三种姿态美,而这种感知只不过是一种静态美,为了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验到荷花开放时生机勃勃,充满力量的动态美,我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找哪些词把荷花写活了,学生通过再一次的读,找到了“冒”,“展开”,“露出”,“饱胀”这些动词,接着让他们品味这些词好在哪里?学生们畅所欲言。一个学生说:“‘冒’字好,让人感觉合花从荷叶中透出,有种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论文写作,语言文字。”一个学生说:“‘露’字好,仿佛荷花绽放了笑容。”一个学生说“展开”让人感受到荷花的花瓣正在一片片地向外张开,有一种动感。经过细细品味认真揣摩,学生对荷花美的体验不断深入,对荷花美的情感不断加强,同时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2.抓重点句品味。体验语言文字的美。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问:“桂林的水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呢?请你仔细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把你所发现的画出来,仔细品味。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通过朗读让学生从文字中体验到漓江的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静,清,绿而被称为天下第一。

(2)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静的水。

这一句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要写大海,西湖,是不是有点多余?老师通过引读对文本进行重组,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独特之处,目的让学生体验了文本的语言中文字所蕴涵的意境美。

(3)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的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们被漓江水的美陶醉了,作者也被陶醉,你们发现了吗?哪个词可以体现这一点?请你也陶醉地读一读吧。

通过品读重点句,与其说让学生感受到了桂林水的美,不如说让学生自己体验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3.比较推敲,体验语言文字的美。论文写作,语言文字。平时我们说“画画”而不说“写画”,但《林海》一文中却这样写道:“多少种绿颜色呀,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呢!”这里“写”字,如果改成“多少种绿颜色呀,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画下这么多的绿颜色呢!”让学生通过比较“写”与“画”体会到句子中的“写”也是“画”的意思,是“写生画”,是照着林海的绿画下来,只有用上“写”才能把林海的绿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让人感受到林海绿得令人心跳的美。

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完品评的滋味,咀嚼,品尝,回味。论文写作,语言文字。因此,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的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课文本身所蕴涵,所表达的韵味,从而引发学生灵魂的骚动,智力的勃发,语言的接受。

开学感言范文5

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 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 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 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05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开学感言范文6

1.开放语言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言学习资源是学生了解和接受语言文化知识的物质基础,也是其获取丰富思维情感的重要来源。从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发展规律分析,以开放的理念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资源运用,能够在拓宽其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基础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言学习资源的开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化的学习资源丰富和优化课程知识,以生活化和多元化为基本特征,鼓励学生能够运用互联网、多媒体资源、电子读物、报纸杂志等开放式资源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在运用上述资源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探究意识和学习情趣,让丰富语言资源成为其理解掌握语言知识的发展必然,以此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增强学习认知体验。

语言学习资源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可学习、可运用的丰富资源宝藏。我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9A Unit 1 Star signs的“Reading A What is your star signs”教学中,要求学生就有关星座的故事和表达的文化内涵意义,利用互联网搜集What’s the character about star signs?和What do you know stories of the star signs?的答案的同时,建议学生从报纸杂志中了解西方人对星座的理解和运用,以此体味不同的民情风俗和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和能力。

2.营造开放和谐氛围,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语言学习交流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下产生的。交流者通过感受外在的语言学习环境,更利于增强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学习环境的开放与学生追求自由愉快学习思想应是相一致的。这也为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种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主要体现为“民主、自由、平等”,以此彰显学生活泼可爱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开放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角,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学习意识深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体验。我认为,这种开放和谐应该体现人文化和互动性,即要能够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营造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自由参与课程,同时,允许学生集思广益和畅所欲言,大胆表达交流,增强理解与感悟,提高学习的效率。

环境开放的过程更是学生语言学习思维和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AUnit 2 Colour的“Reading A Colours and your mood”教学中,可建议学生针对绿色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思考:Why do the young people like green?和Which colour do you like best?在此基础上,可引用心理学理论分析颜色对人的情绪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可要求学生通过同桌互相问答解决疑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思考上述问题,这样的过程更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理解和综合表达能力。

3.注重丰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用表达能力

实践活动是对课程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能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机会。通过运用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深化教学过程,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情感思维,增强认知体验和运用能力。

丰富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使得英语教学生活化和情趣化。在教学中,以任务教学为重点,创设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像运用英语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用英语沙龙创设其妙无穷的语言表达情境;运用联谊晚会形式为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才华展示提供平台,以此激活学生主动学习和多元化表达的思维。这样自由的实践活动,更深受学生的喜爱。

总而言之,开发式教学理念运用能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活学习潜能和内驱动力。对此,我们可得出结论:(1)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开放教学的前提基础;(2)尊重学生语言表达差异和交流探究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3)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运用是优化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李俊发.初中英语互动教学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13).

[3]张伟利.英语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

上一篇整装待发

下一篇白藜芦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