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设备范例6篇

救援设备

救援设备范文1

【关键词】 特种设备 应急救援 机器人 前景 研究

【中图分类号】 TP2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37-02

一、 引言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内专用机动车辆[1],截至2011年底,全国在用特种设备数量729.15万台,同比增长12.58%,本年度新增103.54万台,停用83.09万台,报废16.54万台,另有各类气瓶13563.64万只,同比减少3.62%,压力管道83.68万公里,同比增长14.34%[2]。特种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机械、冶金、船舶、交通、轻工、建材等传统工业领域和航天航空等现代工业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特种设备事故现状

2005年至2009年间,我国年均发生特种设备事故300多起,人员伤亡近千人,经济损失巨大,有的重特大事故还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居民大规模转移、交通干线中断、大范围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大面积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3]。

近年来,典型的特种设备事故有:

1.1998年,西安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管理所400m3、储存170t液化气的球罐根部发生泄漏,造成7名消防战士和5名液化气站工作人员壮烈牺牲,32人重伤;

2.2005年,江苏淮安液氯泄漏造成29人死亡,436名村民和抢救人员中毒住院治疗,门诊留治人员1560人,10500多名村民被迫疏散转移,大量家畜(家禽)、农作物死亡和损失,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00余万元。京沪高速公路宿迁至宝应段(约110公里)关闭20小时;

3.2007年,山东金龙化工有限公司一满载硫酸二甲酯的槽车在107国道1169公里至1174公里处时,发生泄漏,导致1人死亡,120人中毒并有两人危重;

4.2008年7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发生一起锅炉爆炸事故,造成2人死亡;

5.2009年6月4日6时10分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定海东路158号宁波东和金属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气瓶爆炸事故,造成3人重伤,15人轻伤。

大量的特种设备事故案例显示特种设备应急救援已经成为社会公共安全救援重要的一环,为积极应对特种设备可能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及时、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秩序,建立高效的特种设备移动应急救援体系是各个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亟待解决的全国性问题。

三、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现状

各省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均已建立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预案,纵观这些预案,尽管它们都明确了人员分工、职责,也建立了操作模式,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应急救预案仍较依赖主观判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二是缺乏专业的事故应急救援设施及装备尤其缺乏针对特种设备的应急救援机器人,应急救援技术水平落后;三是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

目前,国内数个高校或科研机构已成功研发出了针对特种设备、非煤矿山及煤矿的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例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研发出了国内首个应用于特种设备事故救援领域的“特种设备事故移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直接促进了我国特种设备应急救援能力的提高。

四、应急救援机器人研发及应用现状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研制军用机器人、扫雷机器人、排爆机器人和消防机器人等危险作业机器人。应急救援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个新兴发展的领域,属于危险作业机器人的一个分支,具有危险作业机器人的特点,同时还具有部分工业生产机器人的特点。

重大特种设备事故多为锅炉爆炸、大型起重机械倾覆或危化品泄漏,事故现场环境恶劣,易发生二次危害。这些事故的救援方式多需要根据事故的类型及事故现场的实际环境确定救援的方案,然而,在这些事故中,救护人员一般无法进入危险区域进行环境检测与现场勘察,而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机器人可被应用到这些应急救援领域,代替人类进入事故的现场进行摄像、检测并完成部分救援动作。

4.1 国外应急救援机器人研制现状

在国外,应急救援机器人发展迅速,技术日益成熟,部分国家产品已初步进入实用化阶段,西欧、美国及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已开始装备使用。

4.2 国内应急救援机器人研制现状

国内应急救援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尽管我国在应急救援机器人上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大部分还集中于煤矿、消防、道路交通等方面,应用于特种设备领域的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机器人目前还鲜有科研、技术机构开展研发。

4.3 国内机器人研究机构情况

国内目前在机器人研究上处于较领先地位的高校、科研机构主要有以下几家: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研究院探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特种机器人技术研发中心、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服务机器人实验室以及东南大学远程测控与机器人技术实验室等。

4.4 国内外应急救援机器人应用案例

应急救援机器人最早投入实际使用的案例出现在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中[6],不过机器人仅起到了搜索废墟表面及浅表面生命体的作用,不能算为严格意义的应急救援。随后几年,机器人在应急救援中也主要承担搜救的角色,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2011年日本福岛核危机,苦于本国没有合适的机器人参与探查和抢修,不得不依赖外部援助,2011年3月17日,提出向德国政府请求提供远程遥控机器人;美国iRobot公司为支援日本调查处理核事故,向日本提供4台用于危险地带的机器人,其中“勇士”(Warrior)和“打包”(PackBot)两款机器人在救援中大显身手,“勇士”机器人负责清理事故现场并负责拖动“打包”机器人靠近核反应堆,“打包”机器人负责对核反应堆核心外壳进行摄像并侦测核反应堆附近核泄漏情况。福岛核事故促进日本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2012年10月,日本新能源产业开发机构开发出两款新型救灾机器人,拟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投入使用,同年11月底,日本东芝公司也一款四足机器人“福岛探索者”用于福岛第一核电站,以检测其放射性物质的残留影响。

五、结论

从工业机器人拉开机器人技术应用的帷幕开始,全球目前已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家用清扫机器人等繁多的产品种类,而且还有更多行业和领域正在积极探索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多份世界有影响的趋势分析报告皆指出,机器人是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

应急救援机器人在事故现场尤其是救护人员一般无法进入的危险区域成功救援的应用案例,以及特种设备事故危害性大、影响面广、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特点,将会使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机器人的研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3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2] 黄杰鹏 2011年特种设备统计分析[J]. 统计与分析 2012年 第28卷第5期

[3] 陈国华,刘晖 特种机电设备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2年 第1期

[4] 金周英,白英 我国机器人发展的政策研究报告[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9年 第2期

救援设备范文2

【关键词】 机车 救援设备 运载装置

呼和浩特铁路局管内铁路运输线路中高路堤区段较多,在使用汽车救援时,需将救援设备机具从高路堤底部搬运安装于线路周围,但救援设备机具重量大,行走路况差,作业人员人工搬运过程中,极易发生滑倒摔伤,在救援作业过程中因设备机具运送困难,直接导致救援作业时间延长,大大降低了救援效率,作业人员体力大幅透支,并伴随人工携带设备机具在高路堤往返运输过程中被设备机具砸伤的安全风险。

高路堤区段救援设备运载装置(以下简称运载装置),将人力搬运改为机械动力运送,降低了劳动强度,有效压缩了救援起复的总体时间,极大的降低了人身作业风险,节约了运载装置成本费用,提高了设备使用率。

1 工作原理

通过在高路堤斜面上铺设轨道,利用升降装置和承载小车将救援设备机具从路基下方运送至线路上。该运载装置由发电机、电葫芦、运载小车及轨道四部分组成。其中,发电机通过电源线盘向电葫芦提供220V的动力电源;电葫芦通过钢丝绳与运载小车连接,可牵引运载小车按要求完成前进、后退作业;运载小车采用可调式设计,可根据坡度大小调整承载面,使承载面始终保持水平,有效防止了设备运载过程中发生倾倒及液压泵站燃油、机油、液压油的溢出现象;滑道使用50mm×30mm的槽钢焊接而成,可根据坡道长度进行选择性组装,一方面保证了承载强度,另一方面也保证在各种护坡条件下运载小车按预定轨迹运行。(如图1)

2 基本结构

本运载装置轨道采用50mm×30mm的槽钢焊接而成,轨道长2000mm、宽880mm,共8节;运载小车采用30mm×30mm角钢焊接而成,长600mm、宽860mm、高300mm;发电机采用汽油发电机,220V、1.8KW;电葫芦额定吊载400Kg―800Kg,220V、1.3KW。

3 操作方法

将电葫芦及其固定装置和电源线盘搬运至线路上。选择合适位置将电葫芦定位装置的卡钩从钢轨底部穿过,使卡钩卡在钢轨内侧底板上,另一端卡钩与电葫芦铁环支架连接。(如图2)

根据坡道长度,在坡道上将轨道按编号进行连接。将一组轨道一端两侧销轴穿入另一组轨道两侧销轴套内,并穿入止脱销。其它各组轨道按同样方法进行组装。(如图3)

用电源线盘连接发电机与电葫芦;启动发电机,试验电葫芦动作是否正常。

将电葫芦起重钩拉至路基下,并保持钢丝绳处于轨道中心线上,在轨道上安放运载小车,检查确认运载小车四个轮可靠放置在轨道内。(如图4)

将电葫芦起重钩挂置在运载小车牵引环内,确认起重钩防脱卡板是否牢固;根据坡道坡度调整运载小车承载面水平;将设备机具放置运载小车承载面上,并用安全带将设备机具与运载小车捆绑牢固。检查确认后,指挥操作人员进行运载操作。

4 关键技术问题

利用运载装置运输救援机具设备过程中,轨道承载力和运载小车承载面水平问题是此装置的两项技术关键点。

4.1 轨道承载力

因护坡面受自身条件所限,不能保证轨道与坡面可靠接触,加之运送设备重量较大,如轨道承载强度不够,容易造成运送过程中,轨道发生弯曲变形。为此,该运载装置选用了50mm×30mm的槽钢做为轨道材料,经试验可承载300Kg重量而不发生变形。同时,为便于搬运、组装,轨道采用组装式设计,可根据坡道长度进行选择性安装。(如图5)

4.2 运载小车承载面水平

因护坡坡度较大,运载过程中易出现液压起复泵站因发生倾斜,燃油、液压油溢出注油孔的现象。这就要求在运载过程中需保持水平。因此,该装置运载小车采用可调式设计,可根据坡度大小调整承载面的角度并固定,使承载面始终保持水平。(如图6)

5 使用效果(见表1)

救援设备范文3

关键词:应急救援 物流

一、应急救援物流系统辨析

应急救援物流是应急救援物资以实物的形式由供应区域向接受区域的特殊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应急救援物流是将应急救援物资的装卸、储存、包装、运输、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的全过程。应急救援物流的目的,是实现应急救援物资运输的时空效益最大化和巨灾型突发事件影响的最小化。应急救援物流系统是实现应急救援物流整体功能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秩序与职能的系统,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需要输送的应急救援物资、完成运输任务必需的有关设施设备、运输工具、保障运输过程的通信服务以及实施运输任务的劳务人员等诸项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应急救援物流系统(如图1)是特殊意义上的物流系统,它具有一般物流系统功能,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等。对应来讲,应急救援物流系统的输入功能,是通过提供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和物流劳力等手段,实现外部环境的输入;应急救援物流系统的处理功能主要是指从输入到输出之间所进行包括信息处理、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包括包装、运输、装卸、储存等在内的业务活动以及系统内部管理等工作;应急救援物流系统的输出功能,是指包括应急救援物资所发生的位置与场所的转移与变更、履行合同等各种劳务以及其它相关服务等在内的物流服务;应急救援物流系统的反馈功能,是指因应急物流系统限制,不能按原计划实现而需要调整时所做的信息反馈,主要包括应急物流活动分析报告、统计报告数据、市场信息与有关动态等的提供。

二、应急救援物流系统主体功能

应急救援物流是将应急救援物资的装卸、储存、包装、运输、信息处理等功能实现有机结合的全过程。具体讲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如图2)。

1.应急救援物流指挥。应急救援物流指挥主要是分析应急物资需求、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制定协调保障计划,进行应急救援物流的综合调度等工作。应急救援物资指挥功能的实施是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完成的,既可以是从属于指挥中心的常设性、独立的执行部门,也可以是指挥中心临时成立的应急物流指挥机构,应该由有关政府部门和各类物流企业、机构的领导组成。该机构(或部门)负责平时和紧急时期应急物流系统的组织领导工作,保障系统平战时期的正常运行。

2.应急运输。应急运输是应急救援物流的核心业务和功能。应急运输的实现,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运输设施、设备与运输手段做支撑。运输设施、设备与运输手段的选择,对于应急救援运输过程本身以及应急救援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急救援物流系统与普通物流系统二者的系统运行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于应急运输设施、设备和运输手段的要求也不同。普通物流系统的运输设施、设备与运输手段的规划和选择,往往严格要求权衡物流系统运行的运输服务和运输成本,主要考虑运输设备及手段的服务特性,如运费、运程、运时,运输能力、运输的时效性和物流信息等。而在应急救援物流系统中,应急运输作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物流形式,一定程度上不严格要求考虑运输成本,但必须考虑应急运输的空间距离、时效性和物流信息以及与此相关的运输设备和手段的使用。

3.临时仓储。与应急运输相同,应急救援物资的临时仓储也是应急救援物流系统中重要的构成因素。应急救援物流的临时仓储功能,是指对进入应急救援物流系统的物资所进行的存放、保护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临时仓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第一、保证临时存放的应急救援物资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第二、为即将开展的应急救援物资的转运需求、配送等服务提供必要的机动场所。特殊时期应急救援物资需求具有特殊性,物资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定物资所需数量的巨大,使得应急物流临时仓储显得十分重要。

应急物流系统临时仓储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避免应急救援物资因长时间、远距离运输可能带来的损耗,提高应急救援物资的使用效率。

4.装卸与搬运。物资的装卸与搬运是应急救援物资的必要物流活动,其随运输和保管而产生。应急救援物资的装卸与搬运是对包装、保管、运输、流通等物流活动进行有序衔接的重要的中间环节。对应急救援物资所进行保养、维护、检验等装卸活动,如货物的装上、卸下、拣选、分类、移送等,也是应急救援装卸与搬运的重要工作。在应急救援物流活动全过程之中,装卸余搬运活动发生频繁,也容易造成应急救援物资的损坏。因此,对装卸与搬运方式的管理、装卸与搬运设备的选择与使用的最优化,以及装卸与搬运活动过程的程序化与合理化,不仅能减少装卸与搬运的次数,降低应急救援物资损毁比率,实现节约应急救援物流成本,充分发挥应急物流特殊作用的目的。

5.信息服务。应急救援物流体系的正常运作需要信息技术做保障。应急救援物流系统信息服务,主要是完成与前3项主体功能以及其他功能相关情报的收集与汇总、统计与分析,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等。应急救援物流信息服务包括物资来源信息、物资需求信息、市场信息、物流数量信息、物流区域信息以及物流过程动态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应急救援物流的“时空效用”是信息服务的重要目的。该功能必须建立在现代科技如计算机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等基础之上。因此,信息服务是应急救援物流活动的中枢,在应急救援物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

6.应急救援物资运行流程。上述5项重要职能的实现,可以见“应急救援物资运行流程图”(见图3)。

三、应急救援物流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物流体系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文中认为,应急救援物流是以满足紧急物流需求为目的,非正常地将应急救援物资实体从供应区域运输到接受区域实物流转过程。建设和完善应急救援物流体系,有利于克服因巨灾型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可能出现的应急救援物资运输混乱等问题,从而起到缩短应急救援物资调配、转运时间与空间,节省应急救援物流成本,提高应急救援整体效率的作用。

应急救援物流体系建设主要从法制保障建设、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建设、应急物流合理布局、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和应急救援物流运行机制建设等5个方面进行。

1.建立健全应急物流体系法律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的法律机制是实现应急物流体系运行良好的保障。应急物流体系法律保障机制建设不仅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于巨灾型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的相关规定,但这些都只是原则性的规范,缺乏明确而具体的操作性说明。因此,要弥补此一不足,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物流体系的法律保障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理顺政府、组织、个人在应急救援物流体系中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自的责任与权利,以保障应急救援物流的正常运转。

2.建立应急救援物流指挥中心。众所周知,巨灾型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偶发性特征。这一特性使得高效的指挥、计划和组织工作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显得及其重要。应急救援物资的物流过程是整个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也必须有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计划和组织工作。这从客观上就要求建立一个应急物流指挥领导小组,或者说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整个物流工作。该小组(或中心)可以作为下属部门,设置于各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之中。应急物流指挥领导小组平时主要负责统一规划全国、区域或地区性的应急救援物流资源的规划、筹备等;特殊时期负责应急物流资源的调配,区域间的应急物流行动的协调,保证物流线程的有序和通畅,并向相应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或中心)提供专业化、合理化的应急物流方案。一般来讲,应急救援物流指挥领导小组既可以作为常设机构,也可以作为临时机构存在,但其必须被赋予相应的法定职权,有权协调各相关应急物流部门之间的关系,灵活有效地调用各种物流资源,保证应急救援物资的高效转运。

3.加强应急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建设。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需有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和保障。这些必要的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临时性仓储设施、应急运输设备、装卸设备、物流信息服务设施以及人力资源等。应急救援物资物流过程中的临时仓储需要有相当完善的设施设备,仓储设施设备的完善程度反映了应急物流水平的高低。当前,由于我国在应急物资储备投入上呈现整体不足的情况,导致我国现有的应急救援物资仓储设施、设备很不完善,其自动化、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这一现实严重制约了我国应急物流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应通过租建结合的方式,充分整合、合理利用各类社会仓储资源,加强应急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用相对较少的投资,实现仓储设施的机械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水平的提升。

4.建设应急运输保障系统。应急运输保障系统,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和人力资源两方面。应急运输保障系统建设,一方面要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运输力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部门,加强应急救援物资的紧急运输和通达能力,形成覆盖全国和区域的应急救援联合运输网络,实现各种交通运输资源协同作战,运输联动;另一方面,要提高各种运输力量的运输保障能力。通过整合现有公路、铁路等应急救援运输力量,科学配置专业性应急运输工具。加强交通运输线路易损区域的路网建设,尤其加强全国性和区域性重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点与主要运输干线之间的路网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运输能力。要以军队航空和民航等空中运输资源为依托,形成协调联动的空中运输体系,建设全国性和区域性空中应急运输力量,提高应急救援的空中支援能力。

5.应急救援物流运行机制建设。应急救援物流系统运行机制,是保障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关键,其目的在于使应急救援物流的流体充裕、及时而准确流向目的地。建设应急救援物流机制,要从综合协调、有偿服务、区域联动和紧急通行等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紧急状态下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包括境外资源、境内资源、区域资源、地方资源等,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这要求政府进行综合协调,保障资源科学合理使用。其次,要依法完善紧急状态下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租借和资金(实物)补偿机制,通过有偿筹集或征调的方式,充分使用各种应急救援物流社会力量。第三,可以采取协议、合同等市场运行方式,建立区域应急救援物流协作,实现区域应急物流运输设施设备共享。最后,要建立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救援物流“绿色通道”机制,通过相关国际、国内法律制度,制定相关应急物流实施办法,简化境内外、区域、地方之间的物流程序,提高物流速度与效率,缩短应急救援物流时间。

四、结论

应急救援物资系统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应急救援物资体系没有形成综合应急救援物资管理信息平台,应急救援物资的实物储备、生产能力储备以及社会储备缺乏统一指挥与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应急救援物资使用机制,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数量、品种均十分有限,这些严重制约着应急救援绩效的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我国需要建立起合理的应急救援物资体系,通过整合全国范围内各类应急救援物资,加强统一指挥与调度;优化区域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布局,在已建国家应急救援物资代储点的基础上,增建中央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新建区域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基地,完善应急救援物资的实物储备数量与品种,健全包括实物和生产能力储备在内的储备方式。

参考文献:

[1]郑宏凯,杨子健,李威.加快构建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J].中国应急救援,2008(5)

[2]高建国,贾燕,李保俊等.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历史和现状[J].国际地震动态,2005(4)

[3]张红.我国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的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4]陈彪,邵泽义,蒋华林.区域联动机制的建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5)

[5]刘雅静.跨区域公共危机的应对之策[J].理论探索,2010(6)

[6]滕五晓,王清,夏剑霺.危机应对的区域应急联动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2010(7 )

[7]陈淑玲.浅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1,16(3)

[8]段捷,张沪西.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J].领导科学,2001(8)

救援设备范文4

工程机械作为应急救援行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保障国家应急救援力量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性灾害,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以形成比较完备的应急救援装备体系,研制出了许多适用于应急抢险的新型工程机械,如多功能滑移转向装载机、防辐射推土机、远程遥控挖掘机等。国内工程机械在应急救援领域的研究起步晚,但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1.1应急救援装备研发起步晚,救援机械储备不足

2003年SARS疫情暴露出了我国突发事件传统应对体制及方法上存在的缺陷,国家开始着手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国务院于2005年1月26日审议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3],经过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的冲击后得到不断完善,形成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虽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及到要做好应急救援装备的保障工作,但由于国家安全科技长期投入不足以及研发企业长期面临的高投入、低市场的困境使得应急救援装备领域进展缓慢,导致救援装备总量过少、配备率过低、专用救援设备严重匮乏。

1.2救援装备体系未完善,总体利用率不高

通过近些年汶川、玉树、舟曲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实践检验,救援装备体系还很不完善。首先,应急资源分布不均衡: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使得西部应急救援基地装备储备量不够,且我国工程机械生产厂家绝大部分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其次,尚未建立有效的工程机械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工程机械资源得不到整合,救援现场缺乏统一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2009年两会期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龙国键先生在接受新华网和中央政府网联合专访时就如何建立我国应急工程救援装备体系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交《建立应急工程救援装备体系》提案,引起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1.3政策引导,工程机械应急救援装备发展迅速

自国家总体应急预案颁布后,国家就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组织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2012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总结汶川和玉树特大地震抗震救灾、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突发事件工业产品保障应急预案》,预案明确了工业产品应急保障的组织体系和响应程序,推进应急工业产品的动态储备,制定了应急产业扶持政策,明确了“十二五”应急产业重点发展技术和产品,在下发的征集应急产品和技术通知中有10余项产品与技术值得工程机械行业尝试。与此同时,工程机械企业积极研发应急救援装备,如徐工、詹阳动力重工等有军品生产任务的企业将现有工程机械改装成军用救援专业设备;三一、等企业投入到救援专用设备的研发当中;惊天液压等属具企业则积极研发救援专用属具[4]。

1.4科技发展,工程机械抢险技术显著提高

CIS、GPS等信息技术的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抢险效率,文献[5]中提到利用CIS、GPS等技术与指挥平台建立了可视化连接,在抢险中对大型工程机械进行了实时调配。2011年青海玉树地震,在第一时间利用安装在产品上的GPS定位系统紧急寻找并调集玉树附件地区的中联工程机械产品火速集结,成为全国第一支到达地震灾区的工程机械专业救援队伍,为救援工作的开展赢得宝贵时间。同时国内外学者对应急资源的调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可供工程机械应急救援参考的理论。如旅行商问题(TSP)、最短路径问题(VRP),最大覆盖模型模型等,这些理论为工程机械应急救援基地的布局与救援路径的选择提供了参考。AlberY.Chen在文献[6]中针对大型工程机械在救援现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受蜂群觅食启发的搜救策略,并进行了仿真实验。以上技术与理论为工程机械应急救援提供了参考与指导,能促进工程机械抢险的实际应用,提高救援效率。

2工程机械应急救援需求分析

2.1救援装备的多样化、多功能化和信息化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工程机械研发单位

应根据应急救援的特点及作业环境研制出多样的救援装备,以满足不同的救援需求。同时多功能救援装备能满足多种交替作业,比较单一的救援装备能够节省空间与时间,特别在空间狭小的救援现场其优越性将得到突显。如美国生产的“山猫”牌多功能滑移转向装载机能够满足十几种救援作业且每种功能转换对于一个熟练的操作手只需1分钟[7],其强大的功能得使其在许多国家的灾后救援以及军事抢险任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CPS、CIS、无线遥控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工程机械作更强大的抢险功能,救援指挥中心通过安装在救援装备上的CPS、CIS能实时了解救援进展情况,同时可以根据需求合理调配装备;无线遥控技术适用于一些危险的救援现场,能够远距离操控机械从而避免人员伤亡。

2.2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装备体系

目前,工程机械已经成为应急救援不可或缺的装备,政府部门须建立完善的工程机械应急救援装备体系,根据各地的人口分布情况、灾害频率、作业环境、交通等情况编制应急预案,合理配备装备。应急预案应将当地驻军、工程机械企业及大型施工单位的大型工程机械纳入其中,整合资源,建立联动应急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救援装备能迅速投入救援现场。对于工程机械资源比较薄弱的地区应该加大应急装备建设。同时国家在应急救援装备研发的投入上要做好引导使救援装备的研发能涉及到所有的灾害救援。

2.3开发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应急救援智能化

为了避免应急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分散,抢险过程中难以统一协调作业的情况,有必要建立一个集应急工程机械储备、管理、维护、调配、运用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该系统包括储备库、专家库、救援案例库、救援决策库、装备研发库等数据信息库。储备库主要对救援工程机械的类型、性能、工况、分布、数量情况进行统计排序编号,定期更新数据;专家库保存了设计、施工、维修、操作等专家人员;案例库是工程机械抢险救援的经验总结,对我国今后工程机械抢险救援有典型示范和指导作用;救援决策库用于实时记录各救援装备的动向及进展情况,为下一步的任务部署提供科学依据;装备研发库用于记录救援过程中对工程机械提出的新要求及新型装备的研究情况。通过该系统可以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供辅助决策,实现应急救援的动态控制。

3结语

救援设备范文5

【关键词】社会救援队伍;灾害事故;政府救援

社会救援队由业余运动员、户外运动爱好者、个体经营户等人员组成,多是以俱乐部形式进行救援活动的半职业救援队,主要从事意外事故的营救工作。社会救援队技能熟练,通过定期培训与演习,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并且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在各种抢险救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我国社会救援队伍生存现状

目前我国比较专业的社会救援队伍有40支左右,这些救援队伍的日常工作都由各自的管理组直接管理,队员都是由具备野外丰富实战经验的户外救援专业人士担当。队伍人员每年都会参加红十字会培训部进行的救生员培训,与各省劳动厅、省市体育局进行户外技能培训,具备各种救援装备。在实施救援行动时,产生的费用以队员自费为主。

二、社会救援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均为自发组织,没有相关部门对救援队进行监管和领导。

(二)发展模式不成熟,组织机构相对不完善。

(三)较低的社会认知度。

(四)缺乏资金支持,欠缺专业救援力量。

(五)保险机制不完善,缺乏安全。

三、社会救援队伍建设关键点

(一)坚持队伍的志愿者性质。社会救援队伍不以盈利为目的,队员并不是以救援工作作为第一职业,他们都来自不同的社会岗位,在有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停止自己的工作,积极参与救援,救援工作结束后,又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参与紧急救援活动是队员社会责任的体现。

(二)提供专业化资质培训。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于2005年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社会化救援事业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随着我国国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公益事业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专业化资质的高低决定了社会救援队伍在面对救援活动时能够发挥作用的大小。根据调研报告,目前我国社会救援队伍所获得的资质主要是国家红十字会救生员和户外体育方面的运动员等级证,其专业化程度不高,所涉及到的范围较窄,很难满足救援活动所需。目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共同建立的紧急救助员等十项新的职业及标准,主要是在各种紧急情况下针对救援行动所进行的综合培训,实践性强,对社会救援队伍来说这是一个主要方向。

(三)建立救援队利益保障机制。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对于救援者从事的救援行为认定为高危行为,因此,救援者无法得到保险机制的有效保护,即使有些保险公司有一些针对该领域的保险产品,但其保障金额和时间都无法符合救援行为的需要。为此,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公益保障机制,对社会救援队伍的安全提供绝对保障。

另外,在社会救援队伍当中,队员都是来自其他岗位的社会人员,紧急救援工作都是他们的第二职业,所以也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当救援人员在面对救援工作而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停下来时,他自身的工作和单位肯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也可能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负面影响,对于救援者而言,随时面临着紧急损失或者失业的危险,因此,为了鼓励这些救援者积极参加社会救援行动,让救援者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得到保障,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进行引导。

(四)配备专业救援设备器材。目前国内的社会救援队伍,因为不同级别,他们的救援专业设备都存在较大差异,以北京蓝天救援队为例,具备了冲锋舟、潜水服、山地救援等专业设备。但是,在生命探测、防疫、消毒、信息通讯等方面,社会救援队伍缺乏这方面的设备仪器,这就增加了救援难度和救援风险,在有些时候对救援者自身也会造成较大伤害。因此,必须提高社会救援队伍救援设备的专业化水平。

(五)建设信息通讯系统。如果社会救援队伍配备有一套快速有效的信息通讯系统,当他们在面对紧急救援时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投入到救援活动当中,把损失降低到最大程度。

目前国内的社会救援队伍只要是负责各自覆盖区域的救援活动,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当外地人进入异地区域,很难获得有效的求救号码,往往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如果能够通过职能部门设立全国统一呼叫号码,通过通讯专接系统,及时与周边的救援队伍取得联系,并同时与119、110、120等系统对接,达到一旦发出求救信号,政府、军队和社会救援队伍等所有人员同时开展救援活动,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大幅度提高救援效率。

四、社会救援队伍的发展方向

(一)构建全国统一社会化救援组织,接受上级主管单位的指导。

(二)建立标准,完善组织管理,提高专业化救援水平,严格审核队伍救援能力。

(三)建立专项公益基金,接受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捐助,用于设备更新、技能提高、安全保障,参与救援,回馈社会。

(四)以提供紧急救援服务为业务方向,开拓自身生存模式,建立良性循环的发展链条,促进社会化救援体系建设。

五、社会救援队伍建设的社会意义

(一)社会救援队伍是社会救援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完全能够在意外事故发生后提供必须的救援服务,降低损失,留住生命。

(二)社会救援队伍可作为国家救援行为的有益补充,在大规模自然地质灾害等事件的救援中,作为国家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提供一线救援和后援服务。

救援设备范文6

成功经验

接出警反应迅速,组织有序

事故发生后,中国中铁二局昆明救援队队长文舟在7月14日16时58分接到出警命令后,立即作出部署和安排。值班调度接令按响警铃,所有队员进入应急状态。

根据接警时队员和装备的分布情况以及装备的装车运输情况,确定队员分5批从救援队昆明基地、甘肃榆中、陕西佳县、贵州黔西出发,装备分3批从基地和贵州黔西出发,以最快的交通方式赶赴救援现场。第一批队员和装备,由工程部长带队于18时50分从基地出发,15日3时40分到达救援现场。中国中铁二局昆明救援队所有51名队员、12台车辆、37台(套)装(设)备全部于11时到达抢险救援现场,并立即开展救援工作。

在本次出警过程中,救援队各部门和中队做到了组织合理、有序,行动迅速,充分体现了平时训练和演练的效果。

优化救援方案

救援队到达现场后,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立即参与救援方案的制定和完善。经过现场研究,制定救援方案如下:首先对被困人员生命迹象进行探测;打通“生命通道”,为被困人员输送食物、水、手电筒等;采用小导坑方案与FS―120CZ大口径水平钻机方案同时进行救援;救援现场进行视频监控;通过卫星通讯车将救援现场画面实时传送至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现场救援指挥部和上级领导决策提供准确资料和信息。

不断优化小导坑方案,确保方案顺利实施。小导坑是采用矿山法快速挖掘隧道塌方体的一种施工方法。普遍采用木框架支撑。框架由顶上的横梁和两侧的立柱构成,有时还加设底梁。小导坑方案属隧道塌方救援方案的一种,还有大口径钻机救援方案、顶管救援方案和中央排水沟方案等。根据救援指挥部的统一安排,由救援队对小导坑救援进行指导,中铁隧道局具体实施。在救援过程中,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将原方案中的Ⅰ20工字钢作为导坑架设材料改为15×15 cm的方木。确定了在塌方体掌子面左侧上台阶底板标高处,实施三角形小导坑救援的方案,并根据塌方体的地质情况和塌方体的长度,对小导坑断面尺寸(高度)进行了优化。当三角形小导坑救援受阻后,又立即制定了迂回导坑救援方案,即在距塌方体掌子面5 m且初期支护未发生明显变形的隧道左侧上台阶底板标高处,对初期支护进行破除,设置小导坑入口。小导坑延塌方体边沿绕行,全部采用非爆破技术进行开挖,绕过塌方体进行救援。小导坑由原来的三角形改为梯形,使小导坑救援方案最终得以顺利实施并成功打通。

撤离迅速,组织有序

被困人员成功救出后,救援队全体人员只作了短暂休整,就立即组织车辆,安排人员分批进行救援撤离。从20日13时开始进行首批队员和设备撤离,至22日11时30分最后一批队员和设备撤离完毕,整个撤离工作历时不到2天时间。

主要救援装(设)备应用

打通“救援通道”,为被困人员安全逃生创造条件。经过场地、行走轨道和龙门吊的前期作业准备工作,于16日7时30分,大口径水平钻机正式开钻。17时,大口径钻机在钻入塌方体18 m时,因作业场地下沉等因素影响,导致大口径水平钻机水平失衡,传导动力下降,救援指挥部决定该钻机暂停救援。18日晚,由中铁隧道局组织实施的迂回导坑因地质原因受挫,指挥部决定再次启用大口径钻机救援方案。在指挥部对第二次救援方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后,队员们立即投入到钻机运行平台的改造工作。19日11时40分,大口径水平钻机发动机再次响起,20日2时25分,成功打通救援通道,14名被困人员被顺利救出。通过救援,收集到了大口径水平钻机第一手技术参数,锻炼了队伍,为指导今后的救援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进行生命迹象探测,确定有幸存人员。首批队员到达现场后,两名队员立即采用SJ-6000生命探测雷达对隧道塌方腔内被困人员进行生命探测。15日7时40分,通过生命探测雷达显示,距塌方体掌子面26.37 m处存在生命迹象,确定有幸存人员。对此,现场指挥部给予了充分肯定。

打通“生命通道”,为后续成功救援赢得宝贵时间。根据现场指挥部统一安排,RPD―180CBR多功能快速水平钻机于15日18时27分开钻,19时14分“生命通道”被成功打通。通过“生命通道”确定被困人员有14名幸存且身体状况良好。随后,救援人员通过“生命通道”为被困人员输送食物、水、手电筒等,并利用视频监控与被困人员建立了联系。生命通道的打通为被困人员带去了信心和希望,延续了生命,也为后续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实施信息监控和卫星通讯传输,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本次救援安装了两套视频监控信息系统,一套用于监控塌方体掌子面救援现场,另一套用于监控塌方体内被困人员情况和生存环境。同时,利用卫星通讯车将救援现场实时画面传送至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本次监控共布线约6 500 m,安装摄像头4个,监控器1台,监控人员4人。经过信息中队队员的连夜奋战,救援指挥部和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可以清晰地看到救援现场实时情况和塌方体内被困人员情况及其生存环境。

存在问题

接出警方面

事故发生后,装备启运不及时,装备在装车的过程中未进行有效的保护,运输车辆不能以最大时速进行行驶,进入救援现场的施工便道狭窄,大型装备难以通行等。例如在本次救援中,虽进入救援现场的施工便道只有8 km,但运输大型装备的车辆在挖掘机和装载机的配合下耗时3 h才顺利通过,且步步惊心,严重延误了救援时间。原因为事故单位、救援指挥部沟通不到位,而事故单位也没有对施工便道引起足够重视,提前规划拖车入场道路。

现场组织管理

对救援现场情况了解不充分。虽在第一时间对事故现场塌方体的地质情况,以及用于钻孔设备的风、水、电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对现场的物资和油料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是第一次采用大口径水平钻机实施救援,缺乏现场经验。未对大口径水平钻机的作业场地情况、洞口施工便道标准和通讯情况与救援现场技术人员进行详细的了解。

改进措施

救援队管理

配齐基地队员,达到40人左右,以保证日常训练、装备维护保养和及时出警的要求。实战演练时,根据演练方案的需要从项目抽调队员补充,“平战” 结合调整队员时,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骨干人员值守基地。

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装(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并落到实处,保证救援装备时刻处于完好状态,达到随时出警的要求。

加强救援关键环节的训练,如生命通道施做、卫星通信、音视频监控、生命探测、监控量测等训练科目,培养一专多能型的队员。将设备装车列为训练科目,提高设备装车的速度和质量。加强抢险救援、设备运输和设备运转方面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

增加平时的实战演练次数,特别是增加新进设备和有针对性的实战演练次数,使队员能够熟练掌握新进设备的性能和熟练操作新设备,并根据抢险救援现场的实际情况,快速有效地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救援现场管理

在接到出警任务后,立即对事故现场坍塌体情况、作业环境、风水电情况、洞口施工便道,以及需要现场安排并提前实施的工作进行对接落实,以便安排设备启运和到达现场顺利开展救援工作。

到达现场后,按照救援预案有条不紊地开展现场踏勘、方案制定、生命探测、联系孔施做、视频监控和卫星通讯连接,以及大口径钻机的作业场地准备。

落实组织指挥系统。在上级的统一安排下,主动向上级提出合理化建议,突出自身主体地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与事故单位的现场配合。本次救援指挥部在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方面效果不太明显,施工单位又过分强调自身困难,致使钻机作业平台洞碴运输和满足钻机作业场地需要移动的掌子面钢管支撑不能及时得到落实,因而大大推迟了钻机开孔救援作业时间,导致关键作业工序盲目推进、效率低下。

从救援工作开始就要执行轮班制度,并保证各装备、各工序的人员配备数量。

技术管理

上一篇合伙人制

下一篇大合唱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