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培训总结范例

救援培训总结

救援培训总结范文1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提升年”和“安全生产月”活动,市安委会办公室研究确定,全市危险化学品企业要积极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活动,进一步增强应对和防范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就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急演练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应急救援演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活动,是考验企业和职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检验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锻炼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手段。通过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和配合响应,充分调动各个层面、各个节点应急救援资源,健全完善统一领导、反应迅速、科学决策、处置有序的应急系统,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有条不紊地组织应急救援工作,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点。

二、进一步做好应急救援预案修订完善和应急救援器材的配备。一是各危险化学品企业,要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对现有预案通过演练认真修改加以完善,预案要注重针对性、实战性和实用性;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应当明确危险化学品事故初起时岗位操作人员的应急报告内容和程序,企业负责人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报告等相关内容。要对具有爆炸、泄漏、火灾等危险的重点单元装置和储存区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论,明确相应控制手段,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二是要做好与当地政府和周边企业、住户、单位等的衔接,减少事故对周边的影响,要将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情况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情况向周边的单位和居民进行告知,并提供基本的紧急疏散、个体防护和自救互救方法和知识。三是要配齐配足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器材、应急处置物资和相应品种、数量的急救药品,明确维护保养责任。

三、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期间的应急救援实战演练。“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全市化工企业都要组织一次应急演练活动,特别是氯碱、炼化以及剧毒化学品生产企业,要针对火灾、爆炸、剧毒化学品泄露等恶性事件开展针对性的应急演练活动。在应急演练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科学计划、结合实际、周密组织、讲究实效,保证演练参与人员、公众和环境的安全。安监局拟确定1-2家典型企业,组织辖区内所有危险化学品企业现场观摩学习应急演练活动,取长补短,改进提高。各企业应急演练活动结束后,要加强对应急演练的评估、点评和总结工作,将应急演练的详细文字记录、现场照片存档备查,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视频档案。各镇街区安监所要建立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考核制度,纳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安全生产月”活动结束后,请各镇街区安监所将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应急救援演练情况于7月5日前报送市安监局危险化学品监管科。

救援培训总结范文2

一、优化清障救援驻点配置,确保清障作业处置及时

为提高清障作业的及时性,目前高速公路各清障大队、养排中心都设立了一系列日常清障业务考核指标,例如,30分钟到达率、1小时疏通率,10分钟出车率等。为进一步提高上述指标,各单位都设置了清障救援24小时流动驻勤点。笔者认为,还可以通过优化清障驻勤点配置,使清障业务指标再突破。1.前移清障驻勤点高速公路清障作业驻勤点通常都设置在站区、工区内,可根据各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将清障作业人员和设备尽可能前移至高速公路收费站口、服务区等临近高速路口处进行驻勤驻点;也可根据辖段内道路特点和清障量统计分析数据,选择在高速公路边的开阔地段规划设置活动板房形式的“救援驿站”(沪宁高速无锡段已投入使用),配置常用的清障作业车辆和救援人员实时备勤待命,从而提高清障救援车辆的出车速度,节约时间。2.加密清障驻勤点各清障大队、养排中心要对辖段内的清障数据进行分析,结合自有的清障力量以及外部协作力量进行合理排班和调度,统筹调配。并根据实际情况,在互通站、收费站或其他地点增设清障作业人员和设备,形成驻勤点,从而相对缩短清障救援里程,使得清障力量能够尽快到达救援现场开展作业。3.联合清障驻勤点各清障大队、养排中心在有条件的清障救援驻勤点,应与交警、路政等“一路三方”以及其他外部协作单位一起进行联合驻勤驻点。这样可做到多个部门同时接警、同时出车、同时到达,减少了中间环节和等待相关部门到达的时间,从而提高清障救援现场的处置效率。

二、加强清障救援现场监管,严实清障作业的安全管控

在高速公路上车辆行车速度快,更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这给清障救援作业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要加强清障救援作业安全管控。

1.加强清障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各清障大队、养排中心可以通过各类安全教育培训,围绕各项安全生产活动,以黑板报、会议、培训、观看录像等方式,组织清障员工、外协人员学习与本职工作紧密相关的安全法规、安全生产守则、各类应急预案、安全生产知识等。使清障人员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引导员工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清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2.加强对清障救援现场作业的安全检查考核。一是各清障大队、养排中心可以利用路段指挥调度中心的监控平台对清障作业现场进行实时监管和后期视频抽查。二是当班清障时,中队长可直接到达作业现场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清障相关管理人员利用微信、QQ等平台建立监管群,将现场作业区情况以照片的形式实时上传至监管群,以此通过网络对清障救援现场作业进行督查。四是会同交警、路政等部门组织开展联合稽查,通过不同形式对清障作业现场处置规范、安全操作流程进行全方位管控、全过程监管;五是制定相应的安全检查考核制度,通过对各类清障作业现场安全检查的责任考核,将检查抽查到的情况纳入到个人的月度考核和单位的合同计量考核中,促使其不断改进,进一步将清障救援作业安全管控做严做实。

3.加大清障作业现场安全设备的投入和使用。各清障大队、养排中心可以引进“防撞缓冲车”、“定向喇叭”、“声光电报警器”及“高德智慧锥筒”等安全辅助设备(沪宁高速公路已投入使用),提高清障作业现场的安全防护水平。一是在清障救援现场使用“高德智慧锥筒”。该设备可将相关信息实时上传到高德地图数据平台,并通过语音导航的方式通知驾驶员,使其提前获知交通状况,重新规划路线以进行避让。该方法解决了驾驶员与管理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将“定向喇叭和声光报警器”等安全设备设置于作业控制区后方,通过语音传导喊话等方式,时刻提醒通过清障救援现场的社会车辆谨慎驾驶、注意避让。三是为清障救援作业购置“防撞缓冲车”,将该设备设置于作业区后方50米左右处,当有车辆冲进作业区时,该设置作为安全防护的最后一道屏障,能保障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通过建立“预警、提醒、防撞”三层防护体系,最大程度提高清障救援作业现场的安全防护等级,降低清障救援作业现场风险系数,保障清障救援现场作业人员和设备以及被施救驾驶员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三、建立清障救援联动机制,提升清障作业的协作合力

在高速公路清障救援过程中,清障部门与高速公路交警、路政、外部协作单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因此,要建立健全清障救援“一路多方”的联勤联动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各方突发事件处理协作能力。

1.建立健全联勤联动机制。一是定期组织召开“一路多方”联勤联动工作联席会,总结“一路多方”在清障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做法,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指挥网络;二是及时制定“一路多方”相互协作对应的工作流程及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并有计划、有目地开展各类预案演练和实战总结,进一步提升“一路多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协调作战能力。

2.不断提高清障救援现场快速处置能力。各清障大队、养排中心各中队充分利用现场清障人员,对轻微事故现场(无人员伤亡)进行快速处置,将轻微事故现场情况以照片的形式实时上传至与交警、路政等部门联合建立的快速处置微信群、QQ群等,在发放《高速公路轻微交通事故现场快速处置告知单》后即可实施撤离,第一时间疏通道路,迅速恢复畅通,减少次生事故发生的几率,增加道路通行安全系数。3.摸索多元化的应变处置手段一是要求各清障大队、养排中心根据实际人员情况,推行“1+1”清障工作法。“1+1”是指在发生多车事故特情时,由两名清障员同时驾驶两辆清障车赶赴现场进行配合作业,可达到减少人力投入并提高清障效率的目的。二是要求清障人员充分发挥事故车自有清障功能,对小型客、货车翻车事故实施自主清障。当事故车占据车道时,极易造成事故现场通行受阻,由于外协吊机与清障车出车不同步,先行到达的清障车应利用自有上装起吊功能,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将事故车翻正并拖离现场,提高事故现场处置时效性,以最快速度打通受阻道路,保障道路畅通。

四、规范清障救援现场服务,提高清障作业的服务质量

不断加强清障救援人员的服务能力,提升清障人员的业务技能,展示高速公路从业人员的良好形象,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为驾乘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规范各项清障救援服务标准。各清障大队、养排中心可采用清障工作“五标准”工作法,即要求清障养排员工在日常清障作业中做到:清障作业流程标准化、清障业务操作标准化、清障服务形象标准化、清障工作着装标准化、清障文明用语标准化。要求员工不断加强学习,并通过服务标准内容开展标准化检查和考核,对照标准查摆不足,不断提升清障队伍的整体形象。

2.加强清障业务技能的日常训练。各清障大队、养排中心可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清障业务技能的驻训方案,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训的方式,不断提高清障救援人员的业务技能。也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培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如急救知识培训、危化品知识培训、心理疏导培训等。同时将技能培训和竞赛的成绩与评先评优挂钩,激励员工奋勇争先,力争上游,进一步提升清障救援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五、结语

救援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消防通信;三级组网;灭火救援;教育培训

消防现场通信对于各种灭火救援现场的指挥行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现场通信网络的建立对于火场信息采集,指挥体系建立,灭火救援战斗分析及进攻决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现场指挥员对于消防现场通信网络的了解及应用水平决定了每一次灭火救援战斗的最终结果,也对消防基层指挥员的培训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消防队伍体制改革,消防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推进,全国消防指挥员教育培训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基层指挥员的培养补充渠道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目前,消防救援队伍基层指挥员成长途径分为三类:第一为北京消防救援学院所进行的全日制本科教育培训;第二为公务员社招进入消防救援队伍,通过短期培训成为基层指挥员;第三:定期对现有指挥员进行业务培训,以提升其业务素质。面对全新的晋升培训体系,现有的消防通信教育培训就存在了重大的问题。

1消防现场通信教育培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转制的进行及指挥员业务素质及理论水平的提升,消防通信教育培训所面对的培训对象也产生了很大变化。之前的教育培训对象为部队生长干部,均为高中学历,且理论基础较差,学习也仅满足于基础知识的吸收,转制以后所面临的培训对象均为优秀高中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或者是具有相当时长基层任职经历的指挥员,因此,简单的理论知识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培训对象的需求。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消防现场通信教育培训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新招录全日制大学生经历过正规高考,且成绩均为一本线以上,具有扎实的数理功底,不同于之前的培训对象,之前的培训中理论讲解对于他们而言过于肤浅。但该类学员没有消防员经历,对基本的消防现场通信实际操作缺乏了解,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2)公务员社招对象有过一段时间的基层消防员工作经历,对于消防现场通信具有实操经验,但是这部分对象均为高中毕业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只知道怎么应用,缺乏对装备理论知识的了解,面对突发故障及装备扩展应用缺乏应对能力。同时思维意识还停留在消防员的层面,缺乏对大局的把握,容易将自己当作通信网络中的终端节点,而不能承担起连接各终端的中枢作用。(3)现有指挥员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有理论支撑,能够很好地扩展应用现有装备,面对突发故障。也能具备大局思维,思考网络扩展及覆盖应用,但是由于习惯于应用固定装备网络,造成对新装备新组网方式具有抵触情绪,不习惯使用新型网络,优势也同时成为劣势。

2如何解决消防现场通信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

(1)面对新招录全日制大学生缺乏基层经验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基层消防通信训练进行模块化设计,在完成理论授课之后进行分组实操训练。以消防通信三级组网为例,我们对参训人员进行划分,分别以前方指挥员、通信员、消防站指挥员、战斗班长等角色加入整个现场通信网络,分别模拟日后所担任的职务,让参训对象能够实际操作装备,同时感受一名现场指挥员所面对的复杂环境,使其能够提前适应,调整心态,更好地掌握消防现场通信网络的应用。(2)公务员社招对象理论基础差,缺乏指挥员的大局观,我们在理论授课中就要着重强调作为指挥员的大局观,以全面的视角看待整个通信网络的构建,增加理论知识部分的课程内容,侧重于装备操作讲解,避免过于复杂的理化原理。同时,在细微处做文章,为各通信装备配备详细的操作手册及故障排查手册,这样能够在火场这种紧迫的环境下使操作人员从容地进行装备组网和故障排查,提升通信网络的使用效率和安全可靠性。(3)对于现有指挥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来说,他们具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和装备实际操作能力,所缺乏的是对于新型装备的熟悉和各种极端条件下设备使用的操作经验。例如:大规模的水灾或洪涝灾害现场会形成大面积的水域,这些水域对于无线电波传递会产生极大影响,大大降低现有设备通信距离和效果;又例如在某些乡村和野外,需要使用市电长距离供电时,距离过远会造成电能损耗,从而影响供电电压,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现有装备的正常工作会造成巨大影响,笔者曾经就遇到过卫星通信指挥车动中通在接市电的时候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进行故障排查几个小时均未发现问题,最后由于打印机工作不正常才检测电压情况,最后放弃市电采用发电机供电,动中通才恢复正常。因此,对于现有指挥员应当在平时的实战中多采集实战资料,同时在教育培训中模拟多种极端情况,以增强其实战经验。

3结语

总之,随着消防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在消防监督管理业务工作和灭火救援战斗中,移动的信息通信交换需求日益迫切。消防队伍在灭火救援指挥系统数字化预案管理和跨区域调度、实现灭火救援现场指挥与消防指挥中心的实时信息通信、灭火救援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支持、消防车辆动态管理、消防图像通信等环节对于消防现场通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对基层指挥员的信息化处理水平及消防现场通信组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专门的干部培训机构,以后我们面对的挑战也越发艰巨,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才能面对更加复杂要求更加严格的消防干部教育培训要求,从而满足现代职业化消防发展方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汪自云.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袁文先.军队院校教育学[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救援培训总结范文4

我国近30年呈现出快速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城市系统内主要灾害事故伤害防控体系建设更加迫在眉睫,各种突发事件与危险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较以往更加突出,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1]。城市灾害事故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如果不加大对城市安全事故伤害预防研究与投入,传统的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食品药品安全、饮水安全、职业安全和环境问题将继续成为重大健康危险因素,且使国民同时面临安全事故伤害、新型传染病流行、气候环境危机等多重威胁[2]。因此加强对城市主要灾害事故伤害机制的综合防控研究十分必要。

2城市灾害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现状

我国城市主要面临自然灾害、事故、火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灾害风险[3]。当前的城市灾害事故发生趋势主要表现为:企业生产事故伤害总体下降,公路交通、火灾、建筑等灾害事故仍处于较高水平,个体事故伤害呈散点样分布,新型安全事故仍处于潜伏衍生变化状态的趋势。按照事故灾害死亡人数排序依次为:公路交通事故、煤矿冒顶事故、煤矿机械事故、煤与瓦斯突出窒息、煤矿瓦斯爆炸伤、建筑事故、水路交通事故、煤矿透水、社会公共场所火灾、矿山尾矿溃坝坍塌、化工化学事故、烟花爆炸、电击事故、炸药爆炸、煤矿火灾、非煤矿山事故、管道毒气中毒、冶炼事故、铁路交通事故电镀、金属工业事故、食品厂事故、天然气液化气爆炸火灾、航空事故。导致城市灾害事故发生涉及的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模式、企业生产管理、政府监督管理、职业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自然条件、法律规定等因素。主要危险物理化学因素有:交通工具、火源、危险化工产品、瓦斯、煤尘、炸药、交直流电、鞭炮、各类生产机械等[4]。当前的城市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主要依托院前紧急医疗救护(120)、消防救援(119)、交通救援、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等部门,依托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救治,特殊情况下心理卫生部门也会参与。院前紧急医疗救护体系及医疗机构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地方政府等管理;综合消防救援由应急管理部管理;交通救援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管理;公共卫生事件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下,形成《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系列文件指导卫生应急工作。各省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运行。2010年12月原卫生部出台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筹建部级卫生应急队伍,地方建设具有地域特点的各类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目前卫生应急队伍包括紧急医学救援类、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以及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类。同时还并存有安全生产企业、红十字会等民间志愿者等救援力量。遇到灾害事故发生时,各应急医疗救援单位通常会依据各自部门的应急预案,汇集参与灾害事故紧急医学救援。但灾害现场情况复杂,仍会出现决策行动不协调的现象发生。近年国家成立应急管理部,推进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部成立2年来,统筹组织各类自然灾害、生产事故中的综合救援行动,将综合消防救援、地震救援、矿山救援、森林防火救援等专业救援行动通盘考虑,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在城市灾害事故应急医疗救援方面,也正抓紧研究相关政策。

3城市灾害事故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短板

目前我国城市灾害应急医疗救援在救援理念、能力、装备、保障、机制等方面还有短板和不足。各类灾害事故风险相互作用和影响的非线性叠加,使得城市灾害事故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在履行综合应急救援职责方面面临新考验和挑战。在城市灾害应急医疗救援法律法规方面,现有城市紧急医疗救治主要依照2013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从业人员主要有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医务人员。上海市2016年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北京市2017年了《北京市院前急救服务条例》,深圳市2018年了《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其他城市尚未推出相关条例。2019年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明确解答部分问题,但关于城市灾害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的法规尚待形成。在信息化与救援技术装备水平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国城市医疗急救信息化没有全部做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同时缺少专门用于灾害事故环境下的医疗救援设备,在硬件、软件以及持续发展方面均与需求存在差距,航空医学救援尚未出台国家标准。另外,各专业救援力量与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衔接不紧密。现有城市卫生系统的紧急医疗救援队伍主要工作在医院内部,很少以成建制的方式参加应急救援检验;现场救援经验不足,缺少救援行为规范与培训,缺乏卫生防疫和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和装备。灾害医学专业研究起步时间晚,对接国际标准有差距。我国在灾害医学与应急救援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系统性不匹配,教育课程标准与规划存在差异性[5-6]。

4对策与建议

城市主要灾害事故的特征与各类影响因素复杂相关,通过探寻科学规律,能够为制订城市安全事故伤害防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应当制订国家城市灾害应急医疗救援条例,构建城市灾害医学应急医疗救援新格局。统一指挥系统,从体制机制建设上予以保证,明确指挥体系与响应体系建设任务和责任。分工分类实施管理,在非公共卫生应急领域内,由应急管理部统一协调指挥综合消防、交通、卫生等现有的各级灾害救援部门力量,统筹应对。建设统一应急医疗救援信息平台,提高协同性。持续改进,规范发展。同时要建立部级城市灾害应急医疗救援中心,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7]。以此为核心建设专业力量,协调医疗机构、社会力量和民众参与、支援重大灾害应急,提高应对大灾能力。开展包括政策、法律、救援技术、设备研发等工作,加强城市灾害及各类灾害的预防、应对,开展公民知识普及,重点针对学生、老年人群开展灾害科普急救培训。还要注重建设专业的医疗救援医院及队伍。制订区域规划,依托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投入,建设定点救援医院,定期考评监管[8]。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应相互协调支援。鼓励城市灾害应急医疗和日常急救结合,降低运行成本。鼓励各级社会救援力量规范参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形成应急响应工作体系。最后也要大力发展城市灾害应急学科及救援装备产业。围绕“一带一路”人道主义救援需要,支持救援医疗装备、通讯、航空医疗与智能化医疗生产,支持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灾害救援器械和设备,形成产、学、研、医协调发展[9]。

5展望

救援培训总结范文5

俄罗斯每年都会在夏季和冬季举办“安全校园”活动,在这方面,共和国可谓是经验丰富。在过去的15年里,他们将活动规模从本地区扩大到了全俄范围内。该地区的第一场比赛举办于1998年,地点是在“曙光”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基地,在此之后,两支优秀的队伍就被派去参加了全俄范围内的比赛,并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从此开启了获胜的传统。2009年,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举行了全俄少年救援人员比赛20周年大赛,来自16个联邦主体的20支参赛队伍参加了此次活动。但“安全校园”这一活动只是培养青少年生活安全意识的阶段之一,为完成这项工作,乌德穆尔特共和国制定了“幼儿园—中学—中专—大学”完整的培训体系。这个问题在三个涉及消防安全的针对性计划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基础阶段的安全行为教育主要由一些专业和学校的班组团体构成,其中包括依热夫斯克市第57中学、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沃特金斯克市海上救援队,以及少年消防队,少年消防员、少年救援者、少年水上救援人员小组等。通过这些专门设定的课程,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应对紧急情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接受了道德教育,随时愿意去帮助遇险的人们。

每年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都协同俄罗斯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紧急情况总局一起举办消防主题的儿童创作比赛、夏令营防火工作组织竞赛、少年安全人才节。还组织地区和跨地区“少年救援员”野外训练营,定期举办少年消防队消防应用运动会。经过培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实用的安全生活技能,而且对消防救援工作更加尊重,男女青年都愿意加入志愿消防队。在以М.Т.卡拉什尼科夫命名的伊热夫斯克技术大学还建立了名为“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教育机构志愿消防队”的社会机构。很多人在志愿消防员、救援人员、志愿者俱乐部学习。

如今在共和国已经有138个志愿队了,共计1675人。这些活动的开展卓有成效地离不开正确和良好的方法。为了引进创新工作方法和形式,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紧急情况总局和联邦国有机构“联邦消防总局乌共和国消防局第1消防大队”防火宣传和公共关系中心共同举办了研讨会。参与其中的还有另外两个部———教育与科学部和青年事务部,以及共和国儿童继续教育中心。培训班中有两门讨论课很受欢迎,一门是《为孩子和父母开展消防安全培训的方法与形式》,另一门是《第112中队》,这主要是为志愿消防队的领导者们开设的。

二、培训效果显著

电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它的出现对传统技术进行了一次革新。白俄罗斯已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安全基础知识的培训体系中,紧急情况部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共和国的大力支持。俄罗斯2011—2015年国家创新发展计划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紧急情况的安全创新教育中心》项目。并规划逐步建立一系列这样的培训中心,中小学生在那里可以接受紧急情况下行动技能和急救方法的培训。培训方法的基础是将学员置于最大限度模拟紧急情况的虚拟环境中,并通过感知模拟环境深入研究材料。考虑到学员人数,所有的培训都是以有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戏剧性的效果、对形势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都激起了学员的兴趣,并促使他们寻找逃离困境的方法。当前专家们正在致力于开发一种综合的培训方法,该方法基于以下的场景得以开展:居民住宅火灾、自然灾害和森林里的行为,从充满浓烟的房间撤离,在火场中进行呼救,向灾害救援人员寻求帮助以及如何进行急救护理(使用模拟练习器械)。

三、总结

救援培训总结范文6

一、问题剖析

1-功夫停留纸上 效果脱离实际

当前,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各地区各部门对于各类应急预案的建设完善都十分重视。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应对一次又一次重特大突发事件中,预案的作用为什么无从发挥?究其本质,形式主义“重说功,轻做功”是原因之一。反映出在应急准备态度上存在不端正问题。甚至有人言:预案是“被查”的,没有这个“摆设”不行,至于“用”的问题则不是大家所关切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预案看起来站位很高,讲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却是另外一套。始终在“写”和“说”上做文章,把写了说了当做了,始终未将如何发挥作用当做头等大事。形式主义盛行,预案编制中的问题始终不被关注。预案编制以谁为核心问题没有定论。预案是以突发事件为核心,还是以管理为核心,此问题在实际中无争议。看似是以突发事件为核心,以四大突发事件构建预案体系,但在实际预案中只表明针对“事件”的大概念。实质上,所谓的专项预案体系都是以管理部门为对象划分的,不强调“事件” 是什么,而强调的是哪个部门管。而在预案中则以指挥体系参加部门为重点,看似明确了参加部门的责任,但具体到事件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却都是空的。削弱了采取措施的部门意义。预案的结构存在问题。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保障方案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现在是由一个模板形成的,“左右一般齐,上下一般粗”形成了全国一样的格局。每个专项预案都形成了比总体预案低一个层级的指挥结构。如此一来,总体预案确立的最高指挥结构还有存在价值吗?总体预案与专项预案在结构上功能作用不清的前提下,形成了所谓分层次的总体与专项预案是没有价值的。预案未有判定突发事件启动响应的适用条件问题。由于预案所涉及的事件是抽象的,并未涉及具体情景下发生的事件,更未涉及突发事件响应的适用条件。因此,解决问题的响应措施也无法启动。“预授权”本是预案中必须存在的,但在我们的预案中却是无“立足之处”。

2-培训止步理论 实践难以突破

应急培训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是培养应急管理、应急处置人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在应急状态下处理应急事务的能力。但目前应急培训始终在认知培训的圈圈中打转转,未越出理论教学的模式。应用的案例分析、现场教学也与实践脱离,得到的是“听起来热闹、未听过新鲜”的评价。现在培训基本做法是“问题问题再问题,重要重要再重要”的再强调。究其原因,主要的问题是:一是应急管理理论和应急管理培训理论研究不充分。在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中未能很好结合,理论还发挥不了为实践提供指导的作用。同时,应急管理培训理论的应用也没有突破,停留在“认知”的学习上,对于能力训练的“迁移”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二是培训方法老化。现代培训方式虽然在使用,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未真正解决。现代培训方式运用起来也是认知教育的内容,培训方式的变革只是形式上的,并未带来实质教育模式的转化,应急能力形成的训练模式没有真正形成。三是学员组织创新不强。现发达国家普遍适用的应急管理的整体培训始终做不到,没有形成应急管理、指挥、救援团队的整体学习。

3-演练变成“演戏” “本我”意义缺失

演练本是在平时积极为战时做准备的一种最佳方式,可以起到查找问题、训练能力、磨合机制的功能,但在实际中演练的成效未能发挥。湖北武汉在军运会前的2019年9月30日上午曾组织了“一场输入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可这场演练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处置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不禁让人打个问号。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网站信息,2019年10月,美国多个机构联合展开了一次代号为“事件201”的全球流行病演习,模型假设为一种类似于SARS的冠状病毒,能迅速传播并引发全球大流行。演习由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牵头举办,相关场景模拟了一种新型人畜共患病冠状病毒的暴发。现在看来,这场推演对美国疫情处置似乎也没有发挥出太大作用。究其原因,主要问题是:一是演练是什么?举行演练为了什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演练与预案共生的,演练是通过模拟预案准备中面临的事件情景,将预案设计的处置过程真实的进行模拟处置或者推演。查找预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预案中涉及的指挥人员和救援人员的能力,磨合指挥、救援、保障等团队的协同机制运行状况,从而达到预案准备的目的。在应急管理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推演还没有开展,一种是教学中演练,另一种是应急准备工作中的演练。由于现在培训所存在的问题,教学演练也只是形式,成为案例教学的一种方式,达不到演练的目的。工作中的演练由于预案与实际的脱节,演练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演练组织形式完全是自编自导自演,是实足的“演戏”。演练的组织者一般是预案的制定者和应急事件处置的组织者,而在实施演练中领导观摩检查又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演练组织的周密、演练过程的顺畅、救援队伍演示的标准等成为所追求的目的。在组织单位自编、自导、自演下,演练成为十足的“演戏”,甚至在演练中“电视导演”已登场,不是指挥人员在指挥救援行动,而是“导演”在指挥救援行动表演,可视性成为演练追求的主要目标。要改变这种状况,演练必须具有制度性的保证。三是演练效果评估没有建立。演练效果评估也是“演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导演”设计的一项内容,评估成为装饰门面的遮羞布。演练必须由独立资格的专家队伍保障,评估专家不是演练组织者邀请的,而必须是演练管理单位,也就是应急准备的管理机构聘请的。通过一个有效的专家机制产生的,必须去除人为的因素。只有这样演练评估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推动演练回归“本我”,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四是法律和预案中要求进行演练,缺乏保证落实的措施。在《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各专项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中,都将演练作为预案实施准备和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人员能力提升的方式加以规定。有的还规定在一个时间段必须进行演练,但是这些规定缺乏保障性措施。演练是否进行,没有考核的规定,演练的结果也与应急管理组织和队伍的生存没有关系。现在,有的地方将组织应急培训演练做为绩效考核的部分,但考核结果也仅仅停留在做与没做上,效果与考核无关。一次简单的“演戏”,对于获得绩效考核的结果,比一次认真的演练效果更佳。五是演练设施的建设是个短板。从硬件上保证演练更是一个大的问题,缺乏甚至没有应急演练的硬件设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应急训练缺乏训练设施,特别是缺乏综合性、情景式的设施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此次调配医务人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紧急救治时要求,各地要选派整体的重症治疗团队。团队要能够熟练使用重症监护、救治设备,在医治过程中具备整体协调、配合能力的,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而此种能力的获得,跟团队的整体训练、团队基于情景的整体演练密切相关。

4-风险治理孤立 评估机制不全

治理体系中的风险治理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却大行其道,阻隔了风险管理在重大风险事件中的作用。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风险辨识和评估的结合问题。风险辨识和评估从未结合,我们的风险管理只是在排查风险、认知风险上进行了一些工作,但将风险认知落实在全过程中、落实于风险处置和准备上,仍是“两张皮”。只有辨识没有评估还不能将自身的处置力量和方法与辨识的问题相结合,未能真正形成风险评估的机制。二是风险辨识未能与风险处置、风险准备有机结合。将风险辨识的问题转换为风险准备预案的“事件”都未实现,在管理中还处于各管各状态。三是风险管理只是处于号召阶段,还未能将风险管理融入全过程之中。当前,各级领导对风险管理高度重视,但风险管理进入应急管理全过程的问题还远未解决,从应急管理的机关领导干部,到社会承担高风险工作的人群,再到全社会对此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在风险管理知识和意识的教育中,还是将其做为“高大上”的理论,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需求不联接,最后“一公里”还未能打通。

5-处置缺乏担当 错失应急先机

纵观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应急事件。据笔者分析,2003年的非典和2019年的新冠肺炎都有一个特征——早期阶段的“早”均被错过。在发现问题的第一现场采取措施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一是报告阶段。虽然“报告”被提升到重要地位,但第一时间来自一线的“直报”始终未实现过。不管事件如何紧急,对上级的报告都是在向主管领导报告后有了明确意见才报。例如:花重金打造的传染病直报系统,从未有过真正意义的直报。二是预警阶段。对于应急值守系统而言,现在接受的预警信息不是少,而是多。相应的专业管理部门都站在自己的视角,将自身认为有影响的信息都报给政府的应急值守系统,而目前值守系统又无能力做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比如:2021年雨季,郑州特大暴雨预警迟迟发不出来。据笔者分析,问题的原因是,事件的专业处置与社会公共影响的关系没有作为预警的考量指标,专业信息判断权在专业部门,但决定权则在政府。政府需要的是专业信息与公共信息的综合分析,但专业部门又完成不了,单纯的值守系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三是处置阶段。预案中“预授权”问题没有解决,处置阶段的先期响应也只停留在承担社会救援职能的消防、公安、医疗等领域。

6-处理只追责任 忽视根源问题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三条规定:“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在实践中,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事后的调查报告也成为社会热点。一出事,就抓人,事故发生与追责成为标配。其实,根据行政程序方面的规定,基于程序不当做出的决定,可以再行做出处理决定。上述问题的存在对于寻找“事件的根源性“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没有帮助的。

7-系统重建设 成果不达期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部门进行了信息化系统建设,特别是在应急领域,更是加快了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步伐。但是,据笔者判断,每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投入巨资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却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021年郑州暴雨事件更说明此点。现在使用的是依赖于传输技术飞速发展保障的通讯。建设多年的技术支撑的地理信息系统、决策辅助系统等效果不尽如人意,成为摆设。究其根源是:一是缺乏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研究支撑。应急管理的研究、应急管理信息的研究、应急管理信息分析判断的研究都是分立的,难以放在一个平台进行综合,一综合就成为难以融合的大问题,资源分散始终没有解决。二是政府工作部门的问题。前边所言是政府各部门间信息连接不上,在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部门内的机构也是各说各的。三是信息化软件制造部门不具备应急管理专业的支撑。形象地说,“出版部门出版一本书,不是找写书的,而是找了印书的”。现在各家公司是万能的,当没有接到任务时,拼命寻找任务,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接到任务,就简单地将其推给软件的编成人员,有的人连信息系统需连接的关系都没有明白,就已经开始写代码了,拿出来的成果无法使用。

二、对策建议

1-学成熟经验 优化促提升

欧州部分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的做法是在应急管理机关建立研究、培训、演练一体化的管理机构和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实现研究与管理的融合、管理与培训的融合、风险管理与预案建设的融合、培训与演练的融合、演练与实战的融合。做法是:应急培训学院是应急管理机关的内设机构,承担研究、预案、演练和培训的职能。同时,建立一个培训学院,全面承担管理机构的任务,人员是可以互换的。学院既是应急管理机构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培训机构,还承担应急指挥系统的备用功能。主要的做法是:一是培训学院用于演练的培训设施也是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备用系统。不仅演练教室是实战的设施,学员宿舍也可用于特殊备用设施启用的后勤保障。二是培训及演练设施做为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备用平台,可以迅速实现“平时”与“战时”的结合和转换。三是培训学院的教师团队是全国性演练的设计者,承担每四年一次全国演练的设计和组织,并承担“战时”备用指挥的服务保障工作。四是教师不仅是培训师,还是研究者、管理者、战时的指挥员,多角色的融合。同时,应急管理中的工作人员与教师有调换的机制。

2-建培训机制 明各项职能

救援培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应急体系建设

1引言

公司党委的第十六次党代会报告对公司未来五年工作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面对未来向好的发展环境,公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提高,不确定的因素也会相应增加,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更好为企业稳步发展保驾护航,其中应急管理更是重要的一环,随着施工过程中各项安全风险的增加,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对提高企业隐性效益意义重大。作为一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要时刻不忘培育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动能,从细小处着手,做好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公司应急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以下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探索解决方法,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2机制建立不完善,思想认识不到位

要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这不只是安全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集中企业全体人员的智慧和力量,由企业负责人牵头,各部门根据岗位职责进行分工,厘清层级,共同编制应急管理制度、确定应急职责、完善应急奖惩、配备应急物资,从而形成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虽然《安全生产法》中明确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有组织制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但是,仍然存在企业负责人对此不够重视,或者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应急管理工作只是安全部门的事情,导致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由《安全生产法》中规定的“组织或者参与”者变成了“唯一”者。但是安全管理人员往往会受到本职工作的知识限制及调动资源的职权有限的影响,导致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低下,问题考虑不充分,体系建立不完善,职责分工不明确或职责分工不合理,并且应急预案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只是安全管理人员知道的现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会形成混乱的场面,在应急救援行动中人员和物资调动不协调,导致救援行动不及时,不能高效完成应急救援行动的目的。对策措施: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细化各级人员应急职责,制定相关考核标准。加强对全员尤其是企业负责人的应急培训,将各层级人员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提升到政治高度。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领导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统筹领导,从全局角度出发,协调各方资源,形成“各级参与,领导负责”的机制,建立完善高标准、高水平的应急管理体系。

3应急预案体系层级不清,内容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明确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体系主要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在这里可以简称为“三级预案”,并对“三级预案”的作用和主要内容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总体预案是本单位应急救援工作的基本原则、应急救援体系、预警机制等;专项预案是针对某一类事故的救援方案,必须遵守总体预案的基本框架;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施工现场事故类别编制的具体措施办法。很多企业并没有分清“三级预案”之间的层级关系,导致综合应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不衔接;或编制的应急预案未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更新;尤其是建筑施工单位岗位人员发生了调动,现场处置方案未结合现场人员调动情况进行及时修订,或者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过程中无现场一线作业及管理人员的参与,导致一线人员对自身应急职责不明确,发生事故后难以按照预案进行操作,导致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缺陷。对策措施: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严格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要求成立编制工作组,根据本单位风险评估和应急能力评估结果,明确本单位应急管理层次、指挥体系、响应级别等,由企业负责人统筹组织,指定专业人员负责,从救援体系、预警、响应、应急救援技术、应急保障等方面提高应急预案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考虑与上级单位和当地政府应急预案的紧密衔接。现场处置方案是“三级预案”的“第一道防线”,建筑施工现场要严格执行区域管理制度,明确各区域应急责任人员,减少区域责任人员的流动,组织区域责任人及有应急救援职责的人员共同参与编制现场处置方案,确保所有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都能明晰本岗应急救援职责,筑牢应急预案的“第一道防线”。将应急预案职责落实到人而不只是停留在“纸”上。

4预警、响应机制不明确,缺乏系统的策划

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同一事故类型就编制了多个单独的应急预案,使应急预案中程序内容多次重复,未系统化建立预警、响应机制,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在响应过程中无法准确执行应急预案确定的应急职责,在救援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操作步骤或者应急程序,完全忘记了应急预案的本岗应急职责,对应急预案的执行发生较大的偏差,发生事故后造成应急响应级别不对应,尤其是应急响应级别不够,营救救援行动不及时,反而给应急处置带来负面的效果。对策措施: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特点和难点,排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类型,由企业负责人组织人员进行系统策划,制定协调统一的各项应急预案。虽然施工现场潜在的事故类型多种多样,但一个单位的应急资源却是固定的,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充分利用本单位现有资源,针对本单位潜在事故类型、应急资源、应急救援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站在整体角度系统策划各个预案之间的关联,保证预案之间的协调性。同时各层级人员要做到自身职责认识到位、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程序,保证应急管理体系的正常开展;严格按照本单位应急救援能力科学建立响应分级机制,同时明确响应升级条件,各级响应接口要严密。同时在应急资源保障方面,除了需要了解自身软硬件条件外,还应该将上级及周边社会环境的各项资源统筹考虑,以自身资源为保障,社会资源为补充,更进一步的与上级及当地社会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进一步确保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有效。

5应急预案教育培训不够

目前,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缺少对内部人员的应急救援培训,缺乏专业的培训教材,多数情况下应急预案培训只是照本宣科,内容单调乏味;未针对不同层级和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应急培训;专业救援人员未接受过专门的应急处置技能培训,造成了专业应急救援人员的“不专业”;企业领导未参加过事故应急指挥能力的相关培训;种种情况最终造成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响应的应急救援能力,导致事故发生后无法高效、迅速地开展救援工作。对策措施:要积极开展应急教育培训工作。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科学制订培训大纲和计划,组织专业人员根据不同岗位编写各岗位的培训教材,制定应急培训计划,分批次对管理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开展应急培训,确保教育培训不漏一人。明确各层级应急响应程序和岗位职责分工,提高全员应急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技术水平。结合“安全生产月”、“应急演练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专题活动,采用互动、体验、模拟等方式开展贴近实际的应急宣教活动,有效增强培训效果。

6演练形式化,缺乏有效实施

应急演练前期准备工作较多,需要成立应急演练小组,明确演练科目并制定应急演练方案,进行职责分工和演练前的教育培训等,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实施。目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开展的应急演练活动过于形式化,通常编制的应急演练方案只是一个剧本,并未按照应急预案中的职责分工明确演练程序,太过于注重可观摩性,只是“演”而不是“练”,忽略了应急演练的根本目的,无法起到提升应急能力的实际作用,更无法使应急演练成为完善应急预案的有效手段。对策措施:应急演练前需要了解企业存在的事故类型,根据目前阶段的需要确定演练科目。前期要成立应急演练领导小组,由组长统筹组织做好应急演练的策划工作,根据应急预案职责分工做好参练人员的前期交底,确保参练人员熟知演练中的应急响应、物资调动和救援流程,把每一次应急演练都当成事故救援来进行,不允许在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马虎,通过演练真正达到提高应急响应速度、提升应急救援水平的效果。演练结束后要根据演练情况,切实做好总结,针对问题和不足修订应急预案,真正达到完善应急体系的目的。

7结束语

应急管理工作是否到位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与否的重要体现,完善的应急体系,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危害。任何企业都要坚定“生产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为基本的准则,而应急救援作为挽救人员生命的最直接手段,需要企业负责人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各项应急工作,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

参考文献:

[1]何斌.加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立改废”[J].中国应急管理,2021(2):38~41.

[2]季洪来.健全完善应急体系推进应急管理能力建设[N].黑龙江日报,2021-02-02(003).

[3]GB/T29639-2020.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

救援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发展趋势

2005年5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决定正式将“山地户外运动”设立为我国重点开展的体育项目之一。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设立有利于我国山地户外运动的快速发展、山地资源利用和规范管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筹备与进行,促进我国对丰富的山地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分类并利用与开发。在山地户外运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户外运动参与者缺乏专业的户外知识、户外技能、户外装备、户外团队,安全意识相对淡薄,缺乏自救意识、自救能力与信息反馈能力,当山地户外运动事故发生时,自救难度非常大;同时,在救援组织进行救援行动的时候,由于掌握救援信息的有限性和局限性以及救援组织的非专业性,当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到达户外事故发生地的时候,户外事故结局已基本上定性,这会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浪费,并且也很难起到救援应有的效果。

1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概念及分类

1.1山地户外运动概念

山地户外运动通常是指位于海拔3000m以下的山区、丘陵等地区开展的与登山运动相关的户外运动。高于3000m以上的海拔被定义于高山山地。山地户外运动起源于国外的登山等户外运动,但在我国,山地户外运动的起源要晚于国外近100多年的时间,当中国的山地户外运动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国外山地户外运动已经进入户外运动史的黄金时代。主要依靠山地资源开展的户外运动,一般具有高风险、高难度、高投入、远离城市等户外活动特征。其特点与核心是山地资源,除去山地资源后,广义上来讲户外运动几乎等同于体育运动。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是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与构成的重要组成之一。参与的方法主要有体验型、休闲型和观赏型,实现身心健康、强健和愉悦效应等,并且提供一系列相关服务。依托于我国优秀的山地户外资源,山地户外运动在我国急速发展并且得到了广泛传播,吸引了大批户外运动爱好者。

1.2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概念

对于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这一概念,目前我国学术界尚无明确的概念与定义,但是可以结合山地户外运动的概念与含义、救援的概念与含义及组织的概念与定义将户外运动救援组织定义为:通常是具备山地户外运动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医疗急救知识的专业人员为了救助在进行山地户外运动中发生事故的参与者而组建的团体[1]。但这个定义仍有争论,暂时还没有准确的定义。

1.3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分类

第一类是以公安机关、消防部门、武警、解放军、民兵、搜救犬队等国家或地方政府所组成的国家救援组织,他们由政府统一调配指挥,是每一次救援行动开展中的绝对核心力量。他们具有系统的规章制度、专业的救援知识与精良的救援装备以及完善的组织架构,并且由政府统一调配救援行动,能够在短时间集中大量的物力、人力、物资,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的功效,可以安全有效减少户外事故可能带来的二次伤害,将风险降到最低。这一类组织在山地户外运动发展早期作为主要的救援力量存在,但是往往会消耗大量政府资源,造成浪费,政府可以适当减能放权给民间救援组织,合理联系与协作,达到效率最大化。第二类为山地户外运动企业或景区的专业性力量。除了日常的医疗急救外,我国现有的救援组织大多是景区当地户外企业或行业自己筹备的救援组织,他们分散于各个山地景区的各个登山队等企业之中,普遍规模较小,但具有一定的救援经验与专业能力。如驻守在四姑娘山管理局的四姑娘山高山救援队,在收到紧急救援信号后,可以快速启动应急预案,设立指挥部与救援小队分工协作,快速实施救援行动;这些专业救援组织是应对山地户外运动行业、企业发生户外事故、地震、泥石流、垮塌、山地塌陷等自然灾害事故初期处理的主要力量之一,也是社会应急救助的骨干力量的重要部分,在救援组织中的地位逐渐提高。[2]第三类是由爱好山地户外运动的志愿者自发组织筹备建立的民间救援组织或者个人,由民间户外爱好者、志愿者自发组建而成,他们靠着对公益事业的追求等因素凝结在一起。在一场特大危机来临的时候,单纯依托于政府、企业、景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民间救援组织的加入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救援组织,接受统一培训,随时待命等待召唤,但是这种救援组织却有很多缺点,比如资金短缺、装备落后、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而且社会上仍有一部分人觉得民间救援组织是在作秀,没有给予这些组织应有的尊重。

2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的起源

2.1国外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的起源

山地户外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其具备的高难度性、挑战性和刺激性对于户外运动参与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早期存在的山地户外运动是作为一种人类生存、谋生的手段而存在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特种部队就开始合理利用山地户外资源进行户外生存相关的训练,以便于增强特种部队的户外生存能力与户外作战能力,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把户外知识与技能有目的地运用到实际中来。二战结束后,因为战争的结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山地户外活动慢慢开始走出军队专属和野外求生的范围,成为一种人类娱乐、休闲、锻炼身体和提升生活质量的生活方式。户外运动发展的同时户外运动救援组织也相继成立,早在1950年美国就成立了第一个美国救援协会,并且在各州各景区都设立多个救援控制中心,救援协会中的成员皆是志愿者,全部统一属于地方警察局管辖,主要分为事务部,用于寻求资金赞助,另一个是技术部,负责进行户外事故救援。[3]救援组织办公地点由美国政府提供,救援组织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欧洲大部分国家与美国相似,但比较特别的是在登山活动频繁的阿尔卑斯山地区,法国政府和当地管理局会在当地海拔4000m左右的地方设有救援中心,用于与外界通讯沟通和户外事故的信息反馈,并且会要求户外运动参与者必须佩戴或租借专业的救援通讯联络设备,同时,每过20min就会派出一架救援直升机进行定期巡逻,以便于及时发现户外事故并在最短时间内施以救援,最大程度上保证游客与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安全。

2.2国内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起源

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是随着1980年后我国的户外资源对外公布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山地户外运动作为一种娱乐、健康、休闲、探索自然的特殊运动,特别能够舒缓当今高压社会中所带来的压力和负担,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国内山地户外救援组织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并且在不断发展,但真正意义上出现在大众面前主要是因为参与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行动。当时救援行动中,国家首先派出大量消防队、解放军等参与救援,更是派出空军运输机直接向灾区运送物资。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外国国家也派出本国专业救援人员组成的境外救援队伍,陆续抵达汶川等受灾严重地区协助我国救援队伍进行紧急救援行动。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民间志愿者救援组织无偿支援抗震救灾,这些组织大多在2008年以前就已经成立并开始活动,如国内当时规模较大的绿野救援队是2003年底组建形成的,虽然当时救援组织已经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着规模小、无经济收入等问题。有很多研究公益慈善的学者将2008年喻为中国的“公益元年”,其实也大可将2008年定为“户外运动救援组织元年”[4]。我国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初露锋芒,这些户外救援组织在汶川大地震中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在抗震救灾中找到属于自己组织的特殊工作方式和发展方向,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灾后重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抗震救灾中重要力量之一。从此以后,政府和民众意识到民间救援组织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开始不断放权与扶持救援组织发展。随着人们的关注提高、政府扶持力度加大,户外救援组织不断被人们熟知,在不断发展中慢慢壮大,成为我国救援的第二大力量。救援组织越发受到人民、政府、社会的重视与认可,获得了应有的合法身份,救援组织的数量不断在增加,规模不断在扩大,救援组织也在不断茁壮成长。[5]我国山地户外运动发展过程相对较短,与之有关的法律、政策还略有空缺与不足,导致事故频发,参与山地户外运动的游客、工作人员的安全无法保证。据统计,1957—2012年共计有298人是因为山地户外运动所致的事故死亡,且大部分分布于2001年以后,其中2012年就有45人。山地户外运动在快速发展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考验,如果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将会在今后限制山地户外运动的健康、快速、安全发展。

3我国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

3.1资金短缺,救援费用承担方不明确

大部分救援组织带有公益性质,没有资金收入,早期救援组织行动时大多采用AA制,救援资金、装备费、培训费、保险费都需自筹,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依靠政府经费支撑,不足的部分由救援组织成员自掏腰包,严重降低救援组织的救援积极性,限制救援组织的发展。这些年来,政府与国家一直增加对救援组织的帮扶力度,但始终是杯水车薪。我国救援行动费用的承担始终没有一个详细的标准和制度,山地户外事故人员往往没有交费的意识,认为户外救援行动是无偿、免费的行为,这些费用承担的不明确,降低了救援组织的积极性,不利于救援组织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实际上,很多户外运动参与者是由于自身没有遵循当地山地规章制度或者国家规定去寻求刺激,进入到未经允许进入的区域,这些区域往往就是户外事故频发的地方,最终导致户外事故的发生,所以户外事故人员应当承担一部分的救援费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户外参与者法律意识单薄、缺乏责任感,往往把户外事故归咎于企业或景区,认为救援是其责任与义务,自身不需要承担费用。

3.2户外参与者缺乏自救和互救意识

在山地户外事故发生时,如果户外运动参与者拥有一定的自救意识与技术,就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极大程度上增加安全获救的概率,也能减少事故对参与者带来的身体损伤。但是在山地户外运动事故发生过程中,户外运动参与者通常缺少专业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急救知识与技术,团队之间缺少沟通和帮助,最终导致户外事故发生时户外运动参与者不能得到相应的处理,使得户外事故死亡率极高。[6]对我国户外运动参与者来说,他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水平更有待提高,虽然有众多的培训途径与培训方式,但效果仍然不好,如常规的CPR、急救包扎法等掌握情况十分不好,没有应对特殊地貌、天气、动植物等自然因素的能力,这使得自救和队员之间互救变得困难重重,而自救与互救往往是救援行动中的关键之一。

3.3缺乏与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一般情况下在救援中,政府需要联系相关的专业救援人员或者救援组织等进行协助和交流,但两者没有长期的、相对固定的交流与联系,通常是户外事故发生时暂时组建成救援队,没有形成固定的救援队和救援体系,导致延误救援时间、救援失败、事故死亡率高等不良后果发生。

3.4山地户外运动救援体系不够完善

各地区虽然已经在尝试建立体系但效果甚微,政府、企业、救援组织没有统一救援标准,没有专业的事故预警系统和事故情况反应系统,没有指定相对应的等级标准供各救援组织参考,出动国家救援组织太过消耗资源,只出动民间救援组织又可能使得救援失败,造成更大的人员受伤或者财产损失,这其中的救援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与规范。

4我国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的发展趋势

4.1救援组织日趋规范化、多元化

我国山地户外运动快速发展,参与者不断增多,使得与之相关的户外装备、户外服务、户外景区等产业急速发展,参与者增多使得风险系数也在持续上升,这时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快速诞生。国家与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并且调配多方力量进行救援,如在《消防法》中明确规定了:“公安消防队伍除保证完成本法规定的火灾扑救任务外,还应当参加其他灾害或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并且户外企业也开始筹备自己的救援组织,可以协同当地政府进行救援,当然也有民间志愿者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民间救援组织,但其中不乏专业性较低的业余人员。如果三者相互协作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山地户外运动与救援组织的发展,但是现在山地户外救援组织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并且已经处于瓶颈期,很难在短时间进一步发展。户外保险、救援保险、专业救援电话等也是户外救援组织日后发展的渠道之一,今后,救援组织不能只单单承担救援的任务,应该合理利用资源,拓展自身业务范围;在危险系数较高的景区应提供专业的户外保险,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与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利益,也能降低一定的事故风险,如110属于报警电话一样,可设立国家或当地户外事故报警电话,可以更好地通知与反馈信息给救援组织。

4.2救援组织承担更多的预防与培训作用

相比于事故发生后的救援行动,山地户外运动参与者如果能有更高的安全意识,掌握户外急救技能和户外自救技能,可以极大程度降低山地户外运动事故的死亡率与发生率,也能减少救援组织的出动和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所以应促进三大救援组织的发展与资源、任务合理分配,目前我国主要救援组织培训机构与内容。目前,我国急救教育普及率不高,很多大学尽管都拥有相类似的课程,但效果甚微。这时救援组织就应当承担更多急救知识教育的任务,提高急救普及率。特别是商业性的救援企业应当更好地把握安全培训这方面,推出安全有效易掌握的标志性急救课程,并且与自身户外运动培训或救援培训相结合,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也能增加企业收入。

4.3三大救援组织任务的合理分配

三大救援组织联合是未来山地户外救援组织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救援组织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拔优秀民间救援组织提供扶持,将其中不达标的救援组织改造,惩罚试图敛财的不法分子,提高民间救援组织的可信度、专业性;建立一个合作的平台优势互补,互相提供信息、资源、岗位,合理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的力量;定期举行国家救援队与民间救援组织合作演练与培训,磨合三大组织的配合度;也可举行三大救援组织的相关救援比赛,以赛会友,交流促进救援技术与经验的发展。

4.4建立完善的救援等级体系

为了提高山地户外运动的安全性,未来建立完善的救援体系是必然的,从户外事故发生时的报警与反馈到事故危险程度的评估,再到出动合理的救援力量,在利用最少资源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救援的成功率。在山地户外运动发展中,将一些常规的户外事故和自然灾害定级,根据事故和灾害的严重性、危险性分配给救援组织。

5总结

我国山地户外运动救援组织仍处于发展摸索早期,主要借鉴美国等户外大国的发展模式,还没有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发展、演变,救援组织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与缺陷,如何促进救援组织发展,保障山地户外运动的安全性,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1)加大人才培养与综合能力锻炼。21世纪是以人才为主的时代,人才是一个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救援组织的核心也应当是人才。在户外救援的过程中救援人员必须掌握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自然知识,需要户外救援者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熟练掌握攀岩、登山、潜水、绳索下降、游泳、野外生存等专业户外知识技能,同时具备紧急急救知识、安抚伤员心理能力以及领导能力,可以通过科技信息对事发地地形、地貌、天气等进行分析预判并做出合理安排等,快速反应,安全迅速抵达户外事故发生的现场并进行科学救援行动。(2)增强山地户外参与者自救与安全知识、能力。增加对山地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培训,不仅是攀登、野外生存等专业技能的培训,也要加强自救与互救的急救救援的培训,扩大宣传的力度,在潜移默化中,让山地户外运动参与者养成健康、负责、规范的安全意识,不违反国家或地区相关规定进入不允许进入的区域,在准备参与山地户外运动前到当地派出所或当地管理局进行报备和学习;另外要增加对救援组织人员的培训内容、培训难度,积累良好的救援技术与经验,并且将培训制度化、严格化,定期做好考核与抽查,保证救援人员的专业。(3)大力支持救援组织的建设,建立地区性的救援组织互动机制。政府应大力支持救援组织的发展建设,对救援组织注册审批、救援任务等给予放宽或优惠政策,为救援组织的合法性提供保障;但是放宽救援组织的同时应该严格要求救援组织的专业性,定期对救援人员的技能、知识、能力以及救援组织进行评估审核,并进行排名,对优秀救援组织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罗鑫.山东省民间户外救援组织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5.

[2]霍本烜,马宁波.论我国户外运动救援体系的构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4):93-95.

[3]徐磊,霍本烜.建立我国户外运动救援的策略探析[J].时代人物,2008(10):55-56.

[4]李晓鹏,唐欢.我国公益户外救援组织发展现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2):22.

[5]吴琼.我国户外运动救援队伍的建设[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149(1):66-68.

[6]钟薇,沈洁楠,郭志清.我国户外运动救援体系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3):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