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行动范例6篇

救援行动

救援行动范文1

江水浑浊,探照灯可视范围只有20厘米,24岁的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潜水员官东几乎是“盲搜”。

有铁板挡住去路,他一块块搬开,拼命往上游,然后就看到了被瞬间倾覆的“东方之星”游轮扣在冰冷的水下近20小时的船员陈书涵。

问了三四句话,两眼发呆的21岁被困者才说出一句“你来了”。惊吓过度的他无法穿戴救生装具,眼看氧气见底,官东让出了自己的装备。在努力和同事一起把陈书涵带上岸的过程中,他被暗流卷挟至30米的深水区。

等再徒手潜游出水面时,官东两眼通红,鼻腔出血,耳朵里全是机油。

这只是湖北监利大马洲长江水段“东方之星”沉船救援行动的一个微镜头,无法穷尽一场生命至上的国家行动的全景――

6月1日21时30分许,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旅游客船“东方之星”,在由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然翻沉。船上共有456人,其中旅客405人,船员46人,导游5人。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3岁。

事件发生后,立即指示全力搜救,做好善后,同时要深刻吸取教训,强化维护公共安全的措施。

总理在2日上午抵达事件地点附近直接指挥搜救。6月3日一早,他冒着大雨再赴客船翻沉现场,他说,生命至上,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用百分的努力、万分的奋斗,抓紧搜救人员。

截至6月3日17时,现场共投入各类船艇131艘、潜水员202名、救援力量2097人,在事发江段下游220公里范围内开展拉网式搜寻。国家力量之外,民众第一时间自发救援也给遇险者构筑起一道“生命之堤”。

从6月3日晚开始,救援进入新阶段。救援人员开始对“东方之星”进行切割操作,以便探测生命迹象并方便潜水员进入舱体探查。

切割:科学救援的时间点

“好像碰上大麻烦了。”获救导游张辉事后回忆说,他刚说完这句话,船就翻了。他和同事一人抓了一件救生衣,刚爬出窗户,水就已经到了他们的脖子。

五月底六月初,是长江流域的雷雨季,也是航行高危季。惨剧发生后,中国气象局派出专家组到长江客轮翻沉江段现场查看。综合气象监测、气象雷达监测资料和现场查看分析,专家认为,事发时段当地出现龙卷风,风力12级以上,龙卷主于江面,水平尺度不足1公里,持续时间约15至20分钟,属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强对流灾害天气。

正在现场的湖南省华容县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张志宏说,从6月1日20时至2日8时,紧邻事发现场的华容县降下百年一遇的大暴雨,位于沉船点上游的江洲站12小时降雨量高达255.5毫米。

飘摇在狂风暴雨中的“东方之星”,翻沉几乎就在一瞬间,甚至来不及发出求救信号。

中船708所高级工程师吴正廉指出,当船突然翻沉后,船舱内空气在水中排出速度很慢,而且会在船舱内向上运动,可能形成很多空气垫或空气囊,短期内可以维持被困者的生命。

在现场指挥救援的海军工程大学专家李其修也同意这种说法:“‘东方之星’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倾覆的,因此距离水面最近的船舱底层可能还存在气垫层,如果有乘客进入底舱,就有存活机会。”

事实上,陈书涵和65岁的朱红美,就是从船底的气垫层被官东和他的“蛙人”伙伴们救出的。

而由于船内气压升高促使船浮至水面,一旦贸然切割救援将直接导致“东方之星”客船沉没江底。因此,现场指挥部确定了这样的救援方案:潜水员先通过敲击寻找水下被困者,进而通过钻孔、切割破拆等方式向船舱内注入压缩空气或氧气。

李其修说,最大的困难是切割会导致气垫层内的空气逃逸,浮力减少,引发船体下沉,影响船身稳定。所以为确保破拆措施顺利进行,最为稳妥的方案是:将钢缆缠绕并承托船体,然后通过浮吊拉拽钢缆,以达到固定船体高度和稳定度的作用。

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副局长张建新指出,复杂的环境、天气状况,更需要科学施救、精准施救、及时施救。

切割船体、开凿救生洞是救援的重心,救援队最终锁定了三处切割点:空气舱、污水井、首间舱――这三地人员可能相对集中且存在的障碍较少。

救援人员的每一个任务执行都会慎之又慎。到6月3日晚21点船体切割工作正式开始前,海军三大舰队和海军工程大学、派出的200余名潜水员,就承担起了先期搜救的重大责任。 在救援现场的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潜水员官东

潜水员要反复下、挨舱摸

由于“东方之星”经过装修改造,内部结构复杂,且水下能见度不足半米,因此100余个房间的逐个探摸进展十分缓慢。

通过海军潜水员的监控器材看到,摄像头可视范围几乎为零,浑浊的江水中潜水员仅能通过双手摸索寻找方向。

据现场潜水员介绍,鉴于目前的水文条件,部分遇难者遗体是在“盲搜”中摸到后运送至水面的,而由于船舱内部结构复杂形成诸多暗流,搜救人员自身安全也存在风险。

一名救援行动现场指挥人员说,因为“东方之星”客船倒扣水中,且沉在水里,长江水是活水,“暗流、漩涡也比较复杂,肯定有危险”。

6月2日11时20分,官东第一个入水,在舱室内探摸时发现了65岁的朱红美。当时她的头露在倒扣的房间的水面之上,左手握着钢管,右手拿着手电筒,意识清醒。没有人知道她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又是如何在黑暗中坚持了15个小时。

为了帮助朱红美安全撤离,官东和同事们帮助她穿上了潜水服装,再与岸上的救援人员配合,合力将她救出了水面,整个施救过程历时约20分钟。

官东说,2日白天他连续下潜3次,每次1个半小时左右。由于能见度不及半米,水下情况复杂,潜水员连续下潜体力消耗极大,摸排速度缓慢。几小时内,潜水员们先后下水20多批次,体力消耗极大,但没有一人卸下装具。

陈书涵幸运地等到了官东。

客船倾覆那一瞬,他正在船舱底部灌柴油。剧烈晃动后,仅几十秒,船体翻覆,舱内水面急剧上升。江水淹没到了他的脖子,仅有一点呼吸空间。 无尽的黑暗中,他一度绝望等死,却在被困20小时后幸运地看到了官东的探照灯发出的光。

国务院总理在湖北省监利县召开的会议上要求,和地方救援力量要通夜作战,潜水员要反复下,挨舱摸,争取再创造奇迹,也要确保救援人员自身安全。

“国”字救援获赞,日转发量过10万

“今天这么多关于沉船事故的新闻里,我最感动的是为了方便救援,三峡大坝蓄起了水,使通过水库的水从每秒1.7万立方米降到7000立方米,这个消息淹没在了茫茫新闻里,不起眼,但是能从这看到这种统领全国、人命为重的责任与能力……”

某网友在6月2日22:11分写下的这条微博,一天之内被转发了10万多次。

诚如所言,自“东方之星”翻沉以来,中国展开了一场国家行动,调集一切可能的力量,不惜代价抢救生命。

在200余位海军潜水员、三艘工程吊杆船、数十艘各类船艇冒着暴雨、顶着每秒1.8米流速的江水,不间断地展开水下探摸和水面搜寻时,为了让后续切割、转运更加顺利,某舟桥旅100余名官兵冒雨在江堤上搭设步梯,而就在这段步梯的背后,是200余名武警官兵昼夜奋战27小时,才成功打通的一条3公里的“生命通道”。

“实在累了就转身看看江上的兄弟们,那份焦虑和心急很难言喻,我们不会潜水只能把劲儿使在这里。”一名武警战士说。

在搜救核心区外,覆盖200公里的徒步大搜救也已开始。为了搜索可能的漂游幸存者,湘鄂两地武警部队数千名官兵在交通艇、冲锋舟的配合下展开了水陆搜寻。“白天飞机和船艇的搜索效率更高,而黑夜只能靠官兵拉网搜索。”武警湖北总队副参谋长毛维祖说,由于部分落水者已漂游至下游近百公里,因此官兵们的搜索范围已扩大到220公里范围。

空军也于6月2日上午紧急派出6架飞机,分别从北京、武汉两地起飞,赴客船翻沉地域侦察灾情、投入救援。 中航工业、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央企,则全力提供通信、燃油、饮水、直升机等保障。

水上搜救,精准的气象水文预报信息至关重要。

为了给现场救援提供精准水文信息,湖北省启动水上搜救气象应急保障服务Ⅰ级响应,监利水文站实时进行现场应急监测。沉船断面流量、平均流速、最大流速、水深、水温等信息,每隔半小时就会更新传递给一线救援指挥部。

为减轻救援难度,2日上午,长江委防办对三峡水库进行三次调度,减少出库流量,从17200立方米每秒减少到7000立方米每秒,为长江沉船救援创造条件。

“做好现场的消毒防疫,保障救援人员的健康,也很关键。”武汉总医院院长周赤龙担任该院医疗急救队的队长。3日下午,他告诉记者,医疗急救队伍除了对打捞出的人员进行生命体征判断等急救工作之外,该院几个专业消毒防疫队伍正在进行洗消作业。

民间救生船花2小时才上岸

6月2日零时30分左右,湖南省岳阳市广兴洲镇洪市村村民冯凯敏正在冒雨修理装卸砂石的传送带,突然听到长江中隐约传来“救命”的呼声。

冯凯敏立即叫上朋友驾船营救。狂风不住地拍打小船,他除了要减轻小船左右摇摆,还要随时躲避巨浪。一步步地向前移,终于划到了落水者身边。

落水者是听到张辉说那句“好像碰上大麻烦了”的同事,叫江庚。在被江水冲散之前,他还冲张辉挥了挥手。

看到冯凯敏的江庚非常激动,但已经筋疲力尽,说不出话。“我让他双手抓着船舷,我和同伴一起将他拉上船来,并迅速往岸边赶,由于风浪太大,到岸又花了2个多小时,上岸后我们三人体力都透支了。”冯凯敏事后对媒体说。

几个小时后,在冰冷的江水里冒着“冰雹似的”大雨游了一晚的张辉终于看到河岸。第一脚踏上一块石头时,他怀疑是幻觉。一个晚上,他从湖北漂到了湖南,距离事发地50公里。

广兴洲镇党委书记吴国良说,目前镇里12个村每天有上百位村民自发沿着江边搜查,希望能发现更多的人。

除了当地村民,户外救援队、环保组织等多种民间力量也在行动。

目前,仅在岳阳市水域就有25艘各类船舶自发参与救援。民间救援队“中国蓝天救援队”在事发地周边紧急行动,协调来自全国38支队伍、近180名专业救援志愿者在江面上的搜寻工作。队员王晓晖接到长江沉船事件通知时,距其婚礼还有3天。

在湖北监利,已有300多辆出租车和私家车免费接送船难失踪人员的家属,有挂在后视镜上为失踪者祈祷的黄丝带为证。

救援行动范文2

关键词:灭火 救援 建筑物 倒塌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火灾发生时,现场人员的生命受到威胁,财物有可能面临损失,同时不可忽视的还有建筑物本身的倒塌风险。由于火灾产生高温作用,一旦超过建筑物本身的耐火极限,建筑物倒塌将给救援行动带来更大难度。因此,科学制定建筑物倒塌问题的救援对策,对于提高救援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1 火灾中建筑物倒塌给灭火救援带来的影响

建筑物倒塌是火灾救援行动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火灾发生后火势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如果发生建筑物倒塌的问题,将会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直接的影响。一方面,建筑发生倒塌会加重人员伤亡程度。建筑物倒塌将使现场生存空间缩小,倒塌时还可能造成对现场人员的砸伤、挤压,使人员被压迫在废墟,不仅生存机会减小,救援工作也更加困难。在严重的坍塌环境中,救援空间非常有限,救援人员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挖掘现场,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将人群疏散,撤离到安全地带。另一方面,建筑物倒塌的破坏性更强。与未发生建筑物倒塌的火灾相比,其损失程度更重。建筑物倒塌时会导致现场设施、设备及其他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损失难以挽回,现场的其他物质还有可能进一步造成危害,如煤气泄漏、可燃液体喷出、爆炸等,现场救援必须注意对次生灾害的控制[1]。因此,灭火救援行动应充分考虑建筑物倒塌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2 灭火救援行动中应对建筑物倒塌的原则

针对建筑物倒塌给灭火救援行动带来的影响,救援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前瞻性原则。对火灾中建筑物倒塌情况的救援不能是被动的,不是面临即将坍塌的情况或已经发生倒塌再筹划救援,而是要在情况发生前就尽量做好充分准备,从而为灭火救援工作争取时间,防止大范围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因此,消防部队要遵循前瞻性原则,研究以往火灾中发生建筑物倒塌的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针对不同建筑物倒塌情况的施救方案,使救援工作具备更强的主动性。而且充分的事前防范对降低建筑物倒塌风险、降低救援难度也具有积极意义。消防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未雨绸缪。

第二,针对性原则。不同结构和材料的建筑物,其耐火性能有所区别,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木结构、钢结构、混合结构等在建筑物中都比较常见。火灾发生后出现建筑物倒塌趋势,救援任务异常艰巨,时间更加紧迫,所以消防部门必须掌握当地建筑物的不同结构和类型、不同建筑物人员和财产救援需求,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科学高效的救援。

第三,全面性原则。火灾发生时致使建筑物倒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救援难度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既有建筑物自身的原因,也有日常防护的不足,还有救援条件的影响等。因此,面对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对火灾中建筑物倒塌问题的应对不能仅局限于建筑物本身,无论是火灾现场,还是建筑物自身,以及救援队伍,在灭火救援工作中应当被视为一个整体,遵循全面性的原则分析解决对策。消防部门要综合考虑现场环境、建筑物耐火性能、喷水方式、救援装备、人员疏散等多种因素,制定最佳救援方案,充分争取时间[2]。

3 灭火救援行动中应对建筑物倒塌的对策

为应对火灾中建筑物倒塌问题,按照以上原则指导,消防部门应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第一,根据建筑物的不同性质设计基础救援方案。建筑物倒塌是火灾现场一种特定的次生灾害,而且不同建筑物的性质特点对倒塌情况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消防部门首先要针对倒塌特点制定基础的分类救援方案。例如,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耐火时间相对较长,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火能力则较低,灭火救援方案要分析不同结构的倒塌风险;钢结构建筑的救援应使用开花水枪或直流水枪,在门口等有利位置射水灭火,但对于已燃烧一定时间的高温钢结构则要避免迅速冷却;木质结构建筑燃烧和蔓延速度快,砖的耐火性能相对较好。另外,居民楼、休闲娱乐场所人口密度高,仓库、厂房往往存有大量设备及物资等等。根据这些救援需求,消防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基础救援方案,才能更好地为系统的战略部署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制定科学的灭火救援战略。消防部队应针对火灾现场建筑物倒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灭火战略,使救援工作系统展开,环环紧扣,争取最佳的救助时效。火势刚刚开始时,建筑物一般只是表现出倒塌的趋势,但还未真正倒塌。此时是救助的最佳时效,消防部队应迅速处理周围的消防障碍,集中精力灭火,加强对承重构件的射水保护,并引导现场人员撤离。在此过程中,消防人员要确保明确的职责分工,将现场监测、灭火、救援、通讯、保障等紧急救助工作进行分工,各小组协调一致,以提高灭火救援效率。当火势逐渐蔓延发展后,消防人员要对重点火点进行灭火,减缓坍塌趋势,根据以往救援经验判断建筑物倒塌的时间和方位,尽快疏散剩余人员,避免更大面积的财产损失。

第三,重视平战结合的灭火救援训练。由于火灾中发生建筑物倒塌时,情况万分危急,较普通的火灾现场对施救速度、施救安全性的技术要求更高,为实现消防人员的密切配合,部队应重视平战结合的训练,用平时的现场模拟为战时的积极营救奠定基础。持续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消防人员的技战术水平,也有助于增强消防人员的心理素质。

第四,加强建筑物倒塌风险的防范。建筑物倒塌风险从建筑之初就有可能存在,所以消防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对每个建筑工程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火灾载荷相一致。建筑物投入使用后,消防部门要经常开展巡查,防止建筑物内堆积过多易燃易爆物品,监督建筑物使用单位做好日常防护工作,特别是对本地火灾发生风险较高的地区要做好充分的监测。巡查过程中消防人员还应注意对旧有建筑的防火加固,并增加自动消防设施,从而防范火灾的发生,降低建筑物倒塌风险[3]。

4 结语

火灾中建筑物的倒塌将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消防部队应综合建筑物倒塌的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系统的突发灾害应急措施,并高度重视事前防范,有效降低建筑物倒塌风险,以便为灭火救援赢得主动。

参考文献

[1] 李俊华.建筑火灾坍塌危险性的评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7).

救援行动范文3

1加军援菲灾后医学救援行动基本情况

1.1加军援菲救援行动兵力部署加军援菲特遣部队于2013年11月10日开始部署到菲灾区,救援行动于2013年12月15日正式结束,历时一个多月;最多时,加军同时派出了319名军人参加救灾行动。11月14日,经过加拿大政府和加军联合先遣评估并与菲当地官员会商后,加军决定主要在菲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班乃岛上的怡朗和卡皮兹两省展开援助行动。加军医疗救援分队约有50名队员,由多名医师、助理医师、临床技师和护士组成,还包括药师、防疫技师、检验技师和放射技师各1名。该分队拥有1辆轻型轮式支援保障救护车,可为医护人员提供机动保障;医疗救援分队在台风“海燕”灾后第8天,即2013年11月16日就已经开始救治当地伤患。

1.2加军援菲医学救援行动成效加军除完成帮助恢复电力、清理道路、运送食品、建材、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等援助任务外,还完成了大量医疗卫生援助任务。其医疗救援分队救治范围覆盖两个省面积达2700平方公里的近70个村庄,每天救治人数在65-345名,共救治了6500多名伤患,其中250多人为创伤患者。为满足饮用水需要,加军于11月17日将反渗透净水装置投送到了菲救灾一线,3台设备共制备分发了近50万升饮用水,这些饮用水被运到加军医疗救助站并分发给当地居民。

2加军援菲灾后救援行动的主要做法

2.1首次采取机动医疗分队实施救援加军以往的救灾行动主要以开展固定式医疗救援点为主,很少派出机动医疗分队。加军在此次救灾行动中经过侦察评估,基于以下3个因素考虑:一是附近城市的医疗保障能力还接近于灾前水平;二是有需要援助的广阔地域;三是当地最需要医疗援助的民众无力到附近城市寻求帮助,决定将固定医疗救援点模式改为重点向偏远地区派出多支机动医疗小组开展医学救援。医疗救援分队驻地及指挥部设于洛克萨斯市,一次最多可同时派出4支机动医疗小组,每个小组至少包含1名医师、1名护士和2名医疗技师。各医疗小组可以根据既定计划并与目标地域的后送中心等机构进行提前沟通,通过陆路或是直升机空运抵达救援地域,机动开展伤病救治、寻找确认救援作业点,同时还加强了可提供翻译、协调支援的菲裔专职联络官。

2.2首次进行系统救治数据收集分析在此次救援行动中,加军医疗救援分队有意对伤病救治数据收集分析进行了详细的系统分类设计,指定各机动医疗小组的护士每天负责病历记录资料录入并向医疗救援分队指挥部传输。将伤病分为相对独立的3类:一是灾害直接所致伤病;二是不能归因于台风的急性伤病且发病不超过4周;三是不能归因于台风的慢性伤病且发病超过4周。对此类数据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可以为未来医疗救援队专业人员编配、训练科目设置和专业装备调配提供支持,为制定实施快速的针对性医学援助计划提供参考。经过对6500多名伤患的伤病分类发现,238名伤患为灾害直接所致伤病,慢性病发病率较高,而257名外伤患者中,28名为灾害直接所致;儿童患者数量较大,低于10岁的儿童超过救治总人数的40,而低于5岁的达28%;低龄儿童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和皮肤病发病率较高,其中,低于1岁的儿童中有70. 9%有呼吸道疾病,年龄在1-5岁的儿童中有61. 8%患有呼吸道疾病,提示在未来此类灾害救援中应重点关注儿科伤患负荷,进一步加强儿科专业救治力量培训。

2.3首次设置军民协作专业工作分队为提高在菲救援行动的协作协同,加军首次尝试在其救灾部队里设置了一个由15名联络官组成的专职军民协作分队,该分队与菲当地政府部门、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署等国际救援机构和加军救灾部队问开展协调联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联络官身兼翻译和文化顾问,全部由菲裔军官担任,他们都出生在菲,后移民加拿大,会讲菲当地的塔加拉语并熟悉当地风俗文化。该军民协作分队分散执行任务,收到的特别指令是在班乃岛北部的偏远社区开展协调联络活动,明确其职责包括通知当地政府有关可获得的人道主义援助事项、评估灾民援助需求和向加军指挥链反馈相关信息,也可以为医疗分队提供翻译支援等。这些联络官的积极工作,有助于迅速建立援助协调合作网络,可以更充分地评估当地的救援需求,用于指导救灾部队快速制定实施针对性救援计划;同时可以提高救灾官兵对作业环境的融入性,加速推进救援进度。

救援行动范文4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各行各业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石油能源的开采规模也在日渐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石油开采中的安全问题就逐步暴露了出来,对消防特勤救援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它不仅关乎着石油开采的质量安全,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整体实力,是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内容。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就从我国油田消防特勤救援实际情况进行出发,简单阐述一下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以改进,保证我国石油开采工作的顺利安全进行。

【关键词】

消防特勤;救援;油田;问题;解决思路

现如今 ,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汽车数量日渐增加,社会各界对石油的需求数量有增无减,其开采数量和开采规模都在扩大,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为了有效减少事故发生的频率,加强对油田安全的管理,实现消防的安全救援,就成为了大势所趋。虽然近年来,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了消防特勤救援工作对石油开采企业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完善改进,但是与国外很多优秀国家相比,其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油田的开采数量,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文就从我国油田开采的具体现状出发,找到开采中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并改善消防对策,从而保证油田的顺利开发,为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实施消防特勤救援行动的重要作用

第一,消防救援特勤工作不仅对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我国油田开采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将企业因火灾而引起的伤害降低到最小。顾名思义,消防特勤救援,是指在发生火灾等意外事故的时候,救援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最大限度的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第二,能够提高油田的开采数量。众所周知,火灾对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加强对油田实施消防特勤救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油田受到损害的程度,从而避免破坏油田的开采数量,保证能源的合理获取。

第三,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事故是企业的致命危害,一旦发生火灾等危险,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加强消防救援特勤行动,能够保证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为企业提供更为健全的保障,从而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2 消防特勤救援行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消防特勤行动对油田安全开采的重要作用,并逐渐完善内部管理对策,但是安全事故依旧频频发生。具体来说,其主要问题如下:

2.1 消防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明确,任务界定不规范

思想认识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目前的消防人员对特勤行动的认识还不够准确,认为事故的发生都有随机性,不会时常发生,没有认识到自身工作对油田安全开采的重要意义。另外,即便有的消防单位认识到了其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救援行动中却缺乏健全规范的行动指南,没有落实责任制,任务界限不明,常常出现救援混乱的局面。有关《消防法》的制度规定也都是在搞表面工程,没有切实规范内部行为,文件规章不健全。而且消防特勤行动与传统意义上的消防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任务的确立具有特殊性,不可能承担所有的消防工作。

2.2 装备不齐全,设备设施相对落后

消防特勤行动与以往的消防作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执行的任务大多比较重要,涉及到的事故更大,损伤情况也更加严重。因此,其消防装备也有所不同,对技术的要求更为精准,费用也更高。但是,目前我国油田消防特勤行动所需要的设备实施却不够健全,技术不达标,数据不够精准,设备抗高温能力也不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安全作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3 消防特勤人员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队伍编制不完善

从本质上来说,油田消防工作的核心人员就是特勤工作者,他们的能力素质和综合水平对消防任务的实施起决定性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油田消防特勤人员的素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他们对现代化消防设备的掌握情况还不够熟练,防火速度和效率都不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也不够明确。另外,在国家消防人员总体分类中,执行油田特勤消防的人员数量也相对较少,队伍编制不健全,阻碍了油田的顺利开采。

3 保证消防特勤救援行动更加有效的解决思路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油田消防特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保证石油开采数量,保证安全作业,就一定要不断解决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健全装备设施

设备装置是保证油田消防特勤救援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证,是提升整体战斗力的重要武器。因此,油田消防特勤救援队伍要加大内部的资金投入数量,提高机械设施的技术水平,对装备规划、型号等进行仔细盘查,选取与实际相适应的设备。另外,还要不断购进大容量、大功率的消防车,更新老旧设备,配置新型器材,从而提高消防力度。例如,我国大连大港油田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设备器材的投入力度日渐增多,旨在完成示范油田矿区的目标,整个油田呈现出了一个迅猛发展的势态,为提高消防员的综合能力奠定了基础。

3.2 加强队伍管理,提高人员能力和综合素质

队伍建设程度是油田消防能力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因此,要重视消防特勤人员的队伍管理建设,健全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并在不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与自身队伍相适应的措施规范,细化内部工作,健全完善责任制。另外,要提高内部的管理力度,严明纪律特点,严肃纪律作风,并针对消防救援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保证科学管理。

其次,要提高消防特勤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第一,要完善其认识程度,让他们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为人民服务;第二,加强能力培养,让他们掌握现代化设施的使用办法,明确科学工作,了解油田开采的具体步骤以及消防工作的重点要素;第三,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由于油田消防特勤工作是一项具有突发性和危险性的行动,因此,要不断提高消防人员的心理素质,保证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慌乱,做到准确应对。

3.3 加快现代化设施的更新换代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油田消防特勤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为了实现消防作业的有效性,就一定要坚持设备更新。依据自身油田的特征引进新设施,引入计算机、自动化系统、PLC消防控制体系等新技术,从而实现油田自动化防控的目标。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保证油田消防特勤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对其进一步建设完善和能源开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提高开采数量,还能够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保证油田开采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浩,宋尚.我国消防救援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378-89

[2]杨浩.论空间定位技术在消防救援行动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3,14:3.12=37

[3]吴莉娜,张红娟,韩立宪,袁锦芳,崔拥军,黄玉华,李桂馨,石晓华.消防救援官兵20例震灾后应激反应心理干预的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24:2643-2644.

救援行动范文5

引言

消防部队肩负着扑救火灾和抢险救援的重要任务,这是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但在履行这些使命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危险情况,如建筑物坍塌、化学危险品的爆炸、有毒气体的泄漏、可燃液体、气体的泄漏和流淌等,这些都是造成安全事故出现的原因。近年来,部队出现或多或少灭火救援安全事故,所以分析造成消防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探讨如何加强灭火救援中的安全管理,在消防工作中尤其重要。

据资料统计,在过去的几年间,我国消防部队平均每年有20多名官兵因公或在灭火救援战斗中英勇牺牲,光荣负伤的就更多。

一、灭火抢险救援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不愿用、不善用防护装备。有些指挥员和战斗员火场战斗中盲目蛮干,勇猛有余,经验不足,不愿意、不善于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或使用不当造成人员无谓伤亡。

2、浓烟和热气流是造成火场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浓烟和热气流是火场是最常见的现象,特别是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美观程度也愈来愈高,木材、塑料、墙壁纸、地毯等被广泛用于建筑内部装修,甚至有的家具也用塑料制作。一旦建筑物发生火灾,这些材料在燃烧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烟气,消耗掉大量的空气,如果排烟条件不好,有毒气体和烟气充满整个空间,造成缺氧或中毒,威胁消防指战员的生命安全。

3、灾害现场时有爆炸泄漏、油品沸溢、喷溅和“轰燃”情况。化学危险品爆炸和泄漏事故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大敌”。爆炸发生之前,如果扑救人员不能撤离现场,就会造成严重的伤亡。油罐发生火灾不仅速度快,燃烧猛,扑救难度大。期间,一是着火罐容易变形坍塌,邻近罐在高温辐射热作用下容易发生再次爆炸,如果对液体流淌火处置当,都会造成人员伤亡。二是在扑救一些重油罐火灾过程中,它可能因为在大量灭火用水喷射或油罐底层水在高温作用下,达到沸腾程度转化为气体时,会突然产生沸溢与喷溅的现象而导致人员伤亡。“轰燃”也是造成内攻消防人员伤亡的一种情况。当一个房间内充满着可燃气体或处于阴燃状态,在打开门窗的瞬间进入大量的空气,遇火源而发生轰燃,虽然只是一瞬间,但对人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甚至造成伤亡。

4、建(构)筑物陷井多、电器设施隐患多。建(构)筑物的陷井主要是钢结构建筑易坍塌、泥墙易倒塌、高层建筑玻璃幕墙脱落、空中掉落物多、消防电梯出现故障、室内竖井易导致人员误入等。在火场上应该考虑所有的电线和生活用的电气设备都是危险的。因为,电通过人体能使心脏肌肉强烈萎缩,中止呼吸,电流能使人身的器官被烧毁。许多场合消防队用梯子或高空作业时,在电器设备火灾或电气设备附近灭火,由于接触电流而死伤。

二、加强灭火救援行动中的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灭火救援行动中的安全知识教育,增强灭火救援行动中的安全意识

要想加强灭火救援行动中的安全意识,就要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领会到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做好基础工作。现在很多官兵的安全意识淡薄,不能根本的认识到安全在灭火救援行动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在灭火救援行动中发生安全事故,甚至是重大安全事故。如在有易燃液体或蒸汽、可燃气体泄漏的事故现场,未将出料阀门关闭就将明火扑灭,导致二次爆燃造成伤亡;在处置易燃易爆场所事故时,没有实施检测就贸然进入现场而造成伤亡;在不了解建筑结构的情况下,设立水枪阵地不当或进攻路线选择不当,因建筑物坍塌造成伤亡;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消防队员进入浓烟、有毒或缺氧的环境进行灭火救援战斗,造成中毒、窒息等伤亡。因此,对消防官兵进行灭火救援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实战性训练,提高综合、专业素质

训练是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的有效途径。训练可以加强灭火救援行动中战斗力的形成。只有通过严格而又贴近实战的多形式、多内容、多科目、多组合的技术、战术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官兵驾驭处置各种火灾和复杂灾害事故的能力。训练就要从实际角度出发,根据执勤中队的实际情况,灭火救援中需要什么就练什么,如在灭火救援中如何进行侦察、如何进行破拆、如何选择救人方法和途径、如何设置水枪阵地、如何观察建筑物是否倒塌、如何避免爆炸或中毒等,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和火场应变能力。 (三)科学有效的进行灭火救援战斗,防止事故的发生

首先,要在考虑安全的前提下指挥员下达灭火救援决策。一是要明确灭火战斗目的,也就是正确的考虑到如何更好的进行灭火。火场指挥员要善于运用各种战术,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准确、快速的掌握火灾现场的各种信息,以便更有效的完成灭火救援行动,从而掌握火场的主动权。

其次,要合理部署兵力。一是要根据火场情况,有着重的把主要兵力投放到火场的主要方面,还要考虑到战斗力量的构成因素,合理的搭配战斗力量,形成战斗力量互补。还要掌握好各方战斗力量的协调活动。灵活正确的运用战术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二是要正确的选择进攻阵地,不要盲目选择进攻重点,要有针对性、有效性的进行阵地选择。要科学合理的考虑各个相关因素,做到科学指挥、科学决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灭火救援行动中加强自身的安全防护。消防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影响着消防人员在灭火救援行动中的安全问题。所以,个人的防护装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就要紧抓个人防护装备的安全检查和各种测试,确保安全检查落到实处。还有就是严格落实好个人装备的管理,严格制定出装备管理制度,同时也要严格的遵守个人装备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好常规防护装备为灭火救援提供安全保证。

救援行动范文6

南非的矿山救援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1924年成立的矿山救援机构,经过了88年的实践,因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成绩突出而享誉国际矿山救援界。2000年,由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参与发起的国际矿山救援组织(IMRB)成立,南非成为首任主席国,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被推选为国际矿山救援组织首任主席。2003年,首届国际矿山救援大会在南非举行。

南非矿山救援的发展历程

随着南非金矿业最为集中的白水岭地区金矿的蓬勃发展及金矿采掘向纵深发展,对灭火和救援的需求也随之加大。1924年,兰德矿山集团在约翰内斯堡建立了一所中央救援训练站,开始从矿工中挑选人员加以训练,作为救援队员。救援站的设施和救援队实际上逐渐为兰德地区的所有矿提供服务,后来服务又扩展到了德兰士瓦省(该省的部分地区就是如今的普马兰加省)的煤矿,甚至也被消防部门所采用。逐渐地,其他矿业集团也纷纷请救援训练站来为其训练队员。1946年起,训练站由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州矿业商会的专业管理委员会进行监管。

1961年,南非开设了韦尔科姆训练站,主要为奥兰治自由州和克莱克斯多普地区的金矿提供救援服务,服务的对象还包括开普省西北地区的金属矿。而东德兰士瓦(现在的普马兰加省)的煤田和金属矿的扩张,则促成了威特班克新训练站的成立。后来这个训练站在1982年被搬到了伊万德,以便给附近的金矿和煤矿就近提供设施服务。1925年,纳塔尔煤矿主联合会在敦提开设了一个救援站,为纳塔尔北部的煤矿提供紧急救援服务。1980年,南非关闭了约翰内斯堡救援站,在卡通维尔的德里方登金矿所在地建立了一个新的救援站。成为这一地区规模最大的救援站,它既对约翰内斯堡西边的金矿提供紧急救援服务,也对位于鲁斯腾堡地区的白金矿和铬矿提供紧急救援服务。敦提救援站于2001年8月关闭,夸瓦祖鲁纳塔尔省北部的所有矿山成员单位现在由伊万德救援站提供紧急救援服务。

1996年7月,南非的矿山救援机构迎来了重大变革。根据矿业协会区别对待的计划,救援训练服务组织变成了“自负盈亏”的公司,名称改为“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

南非矿山救援的体制机制

会员制

根据南非的《矿山健康与安全法》规定,南非的矿业公司的矿山救援队必须隶属于某个全国性的救援培训与服务机构,而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是南非目前唯一的这样的机构。因此,各个矿业公司必须成为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的成员单位,并缴纳会员费。

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的工作包括:训练抢险队员,使其熟练掌握规定的技能;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咨询;提供并维护专业设备等。公司下设3个分站,分别为韦尔科姆训练站(为西北省和自由省的金属服务)、伊万德训练站(为主要产煤区普马兰加省的煤矿服务)以及敦提训练站(为纳塔尔省的煤矿服务)。整个公司的管理人员十分精干,仅有35名雇员,其中27名是直接与训练业务有关的教练与助手。

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的成员单位分为A级和B级。A级成员单位是指那些拥有自己的救护队的矿,在发生事故时,首先动用自己的救护队。如果需要,则通过南非矿山救护服务公司向邻近的矿请求救援队支援。B级成员单位是指那些自己没有救护队的矿,在发生事故时,会通过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向邻近的矿请求救援队提供服务。目前,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有成员单位113个,其中A级成员78个,B级成员35个。

经费来源

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的非盈利性机构,政府没有拨给任何的经费,所有的运营经费均靠会员费。每年初,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根据上一年度的经费情况,提出新一年的预算,并把年度预算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摊到各成员单位。会员费是根据矿山井下矿工的人数以及生产的矿石吨数按照一定的比率来计算的。

作为对缴纳会员费的回报,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按照各矿所缴纳的会员费,向各成员单位提供一定名额的免费人员培训,并对其下属成员单位的救援队使用的救援设备实行统一的维护管理,以及在进行救援时使用只有总部才有的一些特殊仪器和设备,如气体分析仪、被困人员定位仪、红外摄像仪等,以及使用救援钻机等专门设备。各个矿山成员单位的救援队员使用的防护设备等,均由各个矿自行购买,不在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的经费支出之列。

救援机制

根据南非法律规定,矿山一旦发生事故,组织抢救的责任人为该矿的控制室经理。控制室经理会在第一时间召集救援队,并通知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和矿产能源部。控制室经理统管整个救援行动,在了解灾情和制定救援策略后向救援队发出指令,开展救援行动。对于A级成员单位来说,控制室经理首先召集并指挥自己的救援队施救。而B级成员单位则通过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从附近的矿调动救援队前来施救。到场的救援队(包括A级成员单位在矿难规模较大时通过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从附近的矿调动的增援救援队)交由发生矿难矿的控制室经理指挥。

如果矿难较为严重,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的人员会到场做技术咨询,提供的技术咨询,确保矿山控制室经理的指挥严格按照经过实践检验的程序,不会违反救援队行动的原则,比如救援队不能分散行动、要有支援小队才能派救援队下井救援等。但这些只是参考意见,做出决定的还是指挥矿难救援的控制室经理或矿主。如果救援行动失败或发生死伤事故,由矿山管理层负责,而救援队和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并不承担责任。

安全保障

南非的矿山救援队员参加了无数的矿山救援行动,为南非的采矿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几十年来,只有30名救援队员在执行救援任务时以身殉职,其中自1991年至2002年的11年间,南非的矿山救援队每年出动救援上千次,却无1人牺牲。

南非是如何确保救援队员安全的呢?严格的选拔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首先,在进入救援队之前,候选人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而且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检。在参加救援行动之前,还要进行检查,凡身体不适者不能参加救援行动。其次,为了保证有充沛的体力完成艰巨的救援任务,南非对救援队员的年龄也有严格的规定。只有满21岁才能加入救援队,而在年满46岁的第二天就必须离队。再次,救援队员必须有井下工作经验,而且性格必须冷静,能够和别人合作。最后,在成为正式救援队员前,必须经过体能测试。

此外,过硬的技术训练、严明的组织纪律、先进的技术装备、伤亡案例教育在确保救援队员安全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自愿性

南非的矿山救援队员全部是自愿者,这主要是3个方面的因素使然。

荣誉至上。南非的矿山救援队员人数很少,挑选时是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矿主选定。只有那些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出类拔萃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救援队员,因此,能够成为救援队员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在矿山救援队服务满一定年限以后,救援队员可以获得南非矿山救援服务公司发给的纪念品,其名字可以刻在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总部墙上的铭牌上。一旦救援队员以身殉职,他们的名字便会刻在总部的英名榜上。

经济补贴。矿山救援队员平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旦发生矿难需要出动救援,他们除了可以拿到原来工作岗位的工资以外,还能从发生矿难的矿里得到一定的补贴。

伤亡补偿。一旦在救援行动中遇难或伤残,救援队员除了获得原来工作的矿给他们买的正常保险补偿以外,还可以从南非矿山救援服务有限公司获得以下补偿:殉职者的家属一次性获得其基本年薪4倍的赔偿(免税);伤残者根据其伤残程度,可一次性获得一定数额的赔偿(免税)。

南非经验的借鉴意义

南非矿山救援体系有诸多鲜明的特点,其中,突出的特点是国家从法律层面规范矿山救护的有关要求,不介入具体工作,更不提供经费,完全由企业自主负担,处处体现、强化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主体责任。南非矿山应急体系建设的经验对全国矿山应急救援工作都有借鉴意义。

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产煤省之一,现有生产矿井875处,年生产能力约1.07亿t。目前,黑龙江省共建有4支救护大队、8支独立救护中队、1支四级资质救护队。其中,龙煤鹤岗分公司救护大队系部级矿山救援基地,龙煤鸡西分公司救护大队系部级矿山排水基地。借鉴南非的矿山救援经验,黑龙江省可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矿山救援工作。

国家队和省级基地建设。党和政府对应急救援工作非常重视,从国家财政拨出专款建设7个国家队。龙煤控股集团公司鹤岗分公司救护大队为7个国家矿山救护队之一,我们要把救护队设施建好,把大型装备采购到位。

推进矿山救护队的企业化运作。黑龙江省13支专业矿山救护队中,8支是企业性质,已完全企业化保障,但5支地方政府矿山救护队是由当地政府组建的事业单位性质的救护队,人员是事业编制,经费主要由财政负担。推进这5支救护队队员的合同制工作,进而变成由政府监管、完全由煤矿企业成员缴纳服务费作为经费保障的准企业性质的矿山救护队。

继续推进矿山救援有偿服务工作。煤矿救护队是煤矿抢险救灾的特殊专业化队伍,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保证。自2008年开始,黑龙江省矿山救援开始实施有偿服务。黑龙江省是全国第一个由省物价局出文规范有偿服务协议的省份,有力推动了全国矿山救援有偿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