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文章范例6篇

精美文章

精美文章范文1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美学;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理论界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广泛参与讨论的热门话题。各界学者针对因何培育、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但仍觉未中肯綮。笔者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关键的是要抓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好中华美学的“大文章”。

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培育成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并使其现代化,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1],是力挽党风、政风、民风的重要保障。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中华美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

中华美学既是一个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对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强烈指导性的实践命题。站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传承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性,从宏观层面上指出审美活动对于当前凝聚人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为我们创造了无数的文化瑰宝。追溯中华美学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探讨了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提出“兴观群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命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家美学的传统,提出一种超功利的“游”境界,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世界。[2]

弘文励教,薪火相传。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时讲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传统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绵延繁荣的丰厚滋养。质言之,中华美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既是凝聚全社会共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每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指引。

当前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但是,目前我们在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1.认识问题

当前,大众对何为中华美学精神方面不甚明了,很多时候存在表面上重视、内心里抵触的现象,认为弘扬中华美学就是复古、就是“逆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基础上。中华美学精神,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上发生、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生命力植根于现世和未来。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应该扬弃地继承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不断推陈出新。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要清楚中华美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要系统梳理中华美学中的思想精华,挖掘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传统。讲传统不是复古,而是以古人的精气神儿、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今人精神的支撑。

2.合力问题

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不同部门各自为战、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现象。由于不能形成合力,导致了传播方式重复、传播手段落伍、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人力、物力浪费,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抑或学校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

《淮南子・兵略训》曰:“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然而在现实中,往往一个部门守一个阵地,不能统筹协调,缺乏顶层设计,部门之间“名合实离”, 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利益,缺乏大局意识,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造成文化建设中工作难以推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零散化、碎片化。部门之间既不拆台,也不补台,每个分力都有所保留,方向不定,不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合力。

3.改革与创新问题

我们在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中还存在观念滞后的问题,欠缺创新意识,尤其是与欧美、韩日等国相比,差距尤甚,未能很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型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立足于中国文化,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中华美学精神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开放包容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时代的产物。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治理等方面结合起来;我们要对其中陈旧的内涵和形式加以改造和完善,按照当下的国情加以改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优势,发扬中华美学中的精华,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革故鼎新的良好风尚。

传承中华美学精神,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三方联动、协同推进

当前,随着新的历史帷幕拉开,我们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各方面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要确定能够反映全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必须从全社会的共识出发,从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挖掘。面对中西文化的交锋与冲突,特别是在文化多元、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的幸福安康。

1.国家层面要有导向、设计和投入

国家层面上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完善激励机制。事实上,党的宏观设计从未停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提升到国家治理战略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社会层面需要全党动手、人人参与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学,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坚持全党动手、全员参与,才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学习的良好局面。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要在全社会掀起美学教育的新浪潮,让美学从文化产品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美育都很早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孔子最早提倡美育;20世纪初,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在高校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全社会加强美学教育,对于个人来说,有益于调和性情、使人追求更高的境界和品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对于社会来说,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荀子在《乐论》里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达到人际和谐甚至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大乐与天地同和”。

3.学校和文化单位要加强美育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

学校和相关文化单位要大力加强美学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培育人们的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培养人们健康的、高雅的、纯正的趣味,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他们走向诗意的人生,得到人生境界的升华。北京大学哲学系叶朗教授提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美学范畴中所说的“崇高、和谐”。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最高的境界即天地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自我的境界。中国很多思想家都认为,一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要追求一种高品位的人生境界。孔子说“吾与点也”,郭象说“玄同彼我”“与物冥合”,宋明理学家说“浑然与万物同体”。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他内在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胸襟、胸怀、怀抱;外在表现则是他的生活方式,即气象和格局。

当下,我们似乎没有闲心去体会“美”。在社会发展中,一度出现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人们精神生活上的空缺、内心生活的失衡。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在功利心和消费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当代人没有闲心与闲情,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生活失去了诗意和想象,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也遭到扼制。中国古人的处世哲学和价值理念,对于当今的个体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追求这种诗意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那么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更加容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三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从国家、社会到个体三个层面的要求。打好中华美学这张“牌”,有助于重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重新审视个体的内心世界、人际关系,以及在社会中的定位和属性。故此,传承和发扬中华美学精神,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融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中,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追求,传承和发扬古人的智慧,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书磊.总书记讲话的文化意蕴[J].人民论坛,2014(15).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4.

精美文章范文2

一、散文审美性阅读的概念和本质

所谓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指:在中学语文散文体裁的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散文的审美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把握审美实践的特点,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顺利进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与积淀,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心理结构和伦理心理结构的相应发展。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要重视对精神方面的提升,不但要完成基本的阅读教学任务,更是要让学生的心理受到熏陶,要引导学生在鉴赏散文的过程中智力与心理共同提升。因此,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心理的提升,侧重于散文的内在美和精神美。

二、在接受美学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接受美学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理念,其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品鉴才是完整的作品,否则只能算是半成品。接受美学提出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我的意识,要在文章的“空白处”与作者进行思维上的交流,同时衍生出第二文本。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才能达到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我不是个好儿子》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并在脑海中建立直观具体的形象。此时,教师需要学生进一步去感悟文章、鉴赏文章,要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悟,同时与作者进行思维上的交流。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是个好儿子,同时也让学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列举生活中琐事的原因。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仿佛立足于作者描绘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母亲的神态、动作去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此时,学生仿佛看到了那时的作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沉重与伤感。

在学生鉴赏与分析文章的时候,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去理解和赏析。部分学生反复揣摩文中这样一句话:“母亲每一次都高高兴兴来,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回去了,我并未思念过她,甚至一年一年的夜里不曾梦着过她。”结合全文,学生认识到作者前后思想的矛盾,以此领悟了作者对自己行为的悔恨,由此才生出自己不是个好儿子的想法。

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结合个人的见解进行分析,以此产生第二文本,帮助学生更好的赏析整篇文章。随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学生才能理解作者的感情,才能在赏析文章的过程中陶冶自身的心灵,使学生的智力与情感因素同时得以提升,达到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品位散文的“美”

散文是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始终在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散文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其重要性并且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散文自身拥有内涵美。

首先,散文具有自由美,形散而神不散就有力体现了散文的这一大特点。具体地说,散文的形式是自由的,它不受到其他文体的限制,在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都给予作者足够的自由。其次,散文具有内在的精神美。从表面来看,作者通过散文描写细致的风景或者生活中的琐事,但其内在却蕴含着充分的情感。散文的作者不局限于描写景色、人物或者故事,而是将内在的情感与精神寄托于此,让散文充满了值得深究的内在美。

在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看破散文的表面,要对散文具有的“美”进行鉴赏,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审美性教学的目的。以《都江堰》这篇课文为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逐步掌握文章中丰富的语言和词汇以及精美的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去探析文章深层次的美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风景的描写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要在作者看似随意的描写中领悟作者的思想。学生在深层次的鉴赏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跟随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去赏析都江堰的美,同时形成相应的思想与情感。基于此,学生的情感和意识就能够得到梳理,就能够达到审美性教学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提升

教师要开展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散文的结构、内容和情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赏析。

精美文章范文3

一、整体阅读

指从文章整体着手,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观其大意,获得对文章整体的感性认识。在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时,教师要抓住两点:

1.指导学生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如果是记叙文,应注意事件的原因、发展、结果;如果是说明文,应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如果是议论文,则要考虑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据。一句话,行文的思路就是整体阅读的思维程序。

2.指导学生找出文中能概括段意的词语,以体现行文的脉络,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作者的思路,完成段落层次的划分。如教《项链》时,可引导学生找出表现玛蒂尔德的感情变化的语句,并写在黑板上,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层次,又明白了文章的线索。

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阅读,阅读文章时整体把握从内容到形式等的主要方面。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整体理解文中的意境。整体阅读为局部精读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局部精读时才会有许多共同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

二、局部精读

1.准确领会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与作用。理解词语要根据特定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感彩。以指导学生阅读《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注意到文中用了大量叠字,如“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淡淡”

“曲曲折折”“田田”“层层”“静静”“脉脉”“薄薄”“弯弯”“隐隐约约”等,加强了词语的描绘力,强化了抒彩,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在读中品味、感悟、欣赏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在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前言后语表达的特定语境,揣摩这些词语,让学生反复思考推敲这些重点词语在整个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含义、精神实质和感彩。品味语言中细腻的感彩,感悟理解课文,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2.准确理解句子在语段中的表达效果。文章是由一句话一句话组成的,只有正确理解文章中的句子,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还以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为例,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和师生讨论交流中感悟句子在文本中的文学之美:作者依次写多姿多态的茂密荷叶、散发缕缕清香的荷花,荷塘在满月的淡淡的光里,别有韵味。又从静态到动态,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用“袅娜”“羞涩”使荷花拟人化,把荷叶比作“亭亭的的裙”。在一连三个比喻当中,又有“刚出浴的美人”一喻,使文本信息的天地中洋溢着女性之美、青春之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妖娆之至、柔美至极的阴柔之美。如一粒粒明珠显得亮丽夺目,比碧天里的星星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描写缕缕清香时,用通感手法调动读者听觉,去感受那丝丝幽微,沁人心脾。那一丝颤动、那一道碧波,闪出另一番风致。读起来流水也脉脉含情,荷塘成了一个多情的世界,给人心灵以温馨和慰藉。让学生体会笼罩在全篇中相伴相混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哀愁中向往喜悦,而喜悦又时时受哀愁牵制。这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的方法,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如果遇到内容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先用缩写的方法。先抓句子中的主干部分,运用语法知识来分析,完整理解句意和在语段中的表达效果。

3.理解重要段落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文章的段落,有利于学生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及组合的价值和意义。

局部精读过程中,学生细致深入地研究了文章的内核,挖掘了语言深层的内涵,揭示了作者在构思上的良苦用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所表现的人情美。

三、回首反思

局部精读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回顾全文,归纳总结知识点。把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的、系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对文章选材、构思和语言等方面的觉与悟。再把觉与悟运用到课堂作文练习中,使文章所体现的情与理和学生所感受的觉与悟融为一体,从而实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步教学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程式――由浅入深。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合作教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精美文章范文4

1、炳炳烺烺:光亮鲜明。形容文章辞采声韵之美。

2、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着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3、鄙言累句:鄙言:浅俗的言辞。指文章的词句浅俗,不精炼。

4、补苴调胹:补苴:补缀,引申为弥缝;调胹:烹调煮熟。比喻加工使之完美。多用于对文章加工使之提高,或对理论作进一步完美的表述。

5、炳炳娘烺:炳、娘:明亮,鲜明。形容文章的辞采声韵非常明朗铿锵。

6、不赞一辞: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

7、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8、璧坐玑驰:形容文章的语言精采美妙。

9、笔酣墨饱: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10、笔大如椽:形容着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11、波澜老成: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12、不成文法:文法:指法则、格局。不合乎文章需要的法则、格局。

13、班马文章: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14、笔墨官司:笔墨:指文字或文章。比喻用文字进行的辩论、争执。

15、哀梨并剪:并剪:并州产的锋利剪刀。比喻言语、文章流畅爽利。

16、词不逮意: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17、不易一字: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18、笔头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19、不蔓不支: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20、辞不达义: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21、白话八股:用白话写的类似旧时八股式的文章。比喻指应命而写的刻板文章。

22、沈博绝丽:指文章的含意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23、博士买驴: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24、沉博绝丽: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25、不堪卒读:不堪:不能;卒:完毕,结束。形容文章写得凄惨悲苦,令人心酸,不忍读完。也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

26、笔力独扛:扛:用两手举。形容文笔雄健,文章的气势极大。

27、匕首投枪:匕首:短剑。比喻短小犀利击中要害的文章。

28、笔下留情:指写文章时作者的措词和用意委婉留有情面。

精美文章范文5

1、炳炳烺烺:光亮鲜明。形容文章辞采声韵之美。

2、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着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3、鄙言累句:鄙言:浅俗的言辞。指文章的词句浅俗,不精炼。

4、补苴调胹:补苴:补缀,引申为弥缝;调胹:烹调煮熟。比喻加工使之完美。多用于对文章加工使之提高,或对理论作进一步完美的表述。

5、炳炳娘烺:炳、娘:明亮,鲜明。形容文章的辞采声韵非常明朗铿锵。

6、不赞一辞: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

7、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8、璧坐玑驰:形容文章的语言精采美妙。

9、笔酣墨饱: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10、笔大如椽:形容着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11、波澜老成: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12、不成文法:文法:指法则、格局。不合乎文章需要的法则、格局。

13、班马文章: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14、笔墨官司:笔墨:指文字或文章。比喻用文字进行的辩论、争执。

15、哀梨并剪:并剪:并州产的锋利剪刀。比喻言语、文章流畅爽利。

16、词不逮意: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17、不易一字: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18、笔头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19、不蔓不支: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20、辞不达义: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21、白话八股:用白话写的类似旧时八股式的文章。比喻指应命而写的刻板文章。

22、沈博绝丽:指文章的含意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23、博士买驴: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24、沉博绝丽: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25、不堪卒读:不堪:不能;卒:完毕,结束。形容文章写得凄惨悲苦,令人心酸,不忍读完。也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

26、笔力独扛:扛:用两手举。形容文笔雄健,文章的气势极大。

27、匕首投枪:匕首:短剑。比喻短小犀利击中要害的文章。

28、笔下留情:指写文章时作者的措词和用意委婉留有情面。

精美文章范文6

第一、多朗读多背诵

要使学生不断积累所学的语言素材,关键在于狠抓语言材料的输入。原文背诵作为有效的语言输入方法之一,是不容忽视的。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没有足够的输入和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的。课本里的文章,语言都是好的,应该多朗读和背诵。只有多读,才能把正确的语言学到手,写起文章来才能句子通顺,少出病句。

第二、对症下药

根据病句产生的原因,找到自然克服它们的办法,针对前面刚提到的四种病句,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决:一是注意用词准确。根据词语含义与具体语境使用,不要用自己不懂的词。二是句子内容要符合真实情况,不要胡编乱造。三是学点语法知识,使句子内容完整无缺。四是写复杂句子,前后要搭配好,句与句之间配合恰当无语意冲突。

第三、多讨论,勤修改

多看周围同学的作文,四人小组互相修改作文,研究一下谁的文章有病句,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改等,经常这样做,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可以提高,同时勤修改自己作文不通顺的句子并及时请教别人,日子久了,作文自然会少写病句。

二、讲究语言的精炼

第一、学习作家精心锤炼语言的精神

除了广泛借鉴中外文学作品的一切规范的现代书面语言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家精心锤炼语言的精神,总结自己修改作文的经验,使自己的作文语言逐渐变得精炼简洁。被称为“诗囚”的孟郊贾岛以及后来的王安石等名家,都是对每个字、每句话反复进行锤炼,处心积虑地精心推敲修改。修改成功后,读者往往从中找不到任何修改痕迹。而且做到惜墨如金,不该多的字一个不能多,能够用一句话表达绝不嗦一句。可见语言唯精心锤炼方显文采,对中学生而言这一步不可忽视。仅从思想上认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精心推敲字句,修改自己文稿的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在长时期内逐步形成的,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与强化。

第二、仔细观察,才能写出精炼明白的文章

鲁迅先生说:“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什么是观察?观察绝不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它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写出的文章才会精炼明白。

三、讲究语言的优美

第一、用词准确,叙述清楚具体,句子自然生动优美

张志公先生说:“运用得好的语言,首先必须准确,必须对,不准、不对,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好。”

例:我站在河边大榕树下,接上鱼竿,拴上鱼线,系紧鱼漂儿,钩上鱼食,左手握竿,右手鱼线轻轻甩向河里,然后坐下来,两眼紧盯着河面。不大工夫,鱼漂儿轻轻动了两下,这是鱼在试探,于是我沉住气,攥住鱼竿不动,眨眼的功夫,只见鱼漂儿向下一沉,我猛地一抬鱼竿,啊,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被钓上来了。

汤林斌同学模仿少年闰土捕鸟的片段,贴切而又生动写出了紧张而有趣的钓鱼过程,让人如临其境。

在写作练习时要求学生在文中适当使用一些成语,既可节省很多话,又显得生动优美。

第二、恰当地巧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加语言的美感

修辞运用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增添文采。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魔水”恰当地洒在文章上,就可以点石成金。

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姑娘,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有那么美的天空。(郑振铎《海燕》)

柔情而贴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当运用,形象而又流畅描绘一幅湛蓝澄碧,清朗秀丽的画面,从而增添动人情思的艺术魅力。有经验的同学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文采斑斓,引人入胜。

例如:书,一叠叠堆起来;书包,一天天重起来;眼镜,一圈圈厚起来。沉重,沉重。

语言简练,排比与反复将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展现在我们眼前,言简意赅。

上一篇难忘的校园

下一篇学术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