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散文欣赏范例6篇

精美散文欣赏

精美散文欣赏范文1

摘 要: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美术欣赏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学会鉴赏美、创造美,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欣赏;创新思维;形象思维;美术形象;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066-01

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欣赏课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所谓情操就是由思想热情和理想信念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高尚的情操是每个学生应有的风貌。美的事物能给人以美的榜样,培养人的爱美之心,提高人判断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启迪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去创造美好的人生。美术欣赏课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是素质教育核心地位。

一、美术欣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提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的感官,人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欣赏教学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主要功能是审美教育,即纯正的审美趣味、正确的审美观点、高雅的审美格调,健康的美术作品对培植高尚丰富的情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用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

目前,审美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取得成果。美术教学主要可以通过欣赏和实际的训练两方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术的含义很广,从绘画到建筑,从服装设计到楼堂的装修设计,从汽车的造型到家具的设计等等。甚至餐桌上食品的造型,都属于美术的范畴……美术教学中,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情趣和崇高境界。

二、美术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课程是学生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这是由于美术活动的发散性思维和美术活动的过程决定的。所谓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作了如下描述:“由给定信息而产生信息,强调从同一起源发生结果的多样化和数量,它往往体现出迁移的作用”。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一种新产品的发明,一种视觉艺术的创新,都较多依赖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发散生成是创造力的精髓。”美术学习是注重右脑的学习,强调感性的传达。美术表现的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同时还传达某种信息的艺术。这其中就强调了美术具有“创造”、“审美”和“传达”信息的属性,同时还要向观众传达某种信息。

三、美术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欣赏之所以为其他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想象力。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想象力来感染人、打动人的。美术欣赏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为享誉世界的典范之作。我们不仅看到蒙娜丽莎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同时,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随之透溢出来,表现出一种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四、美术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首先,美术作品由色彩、线条、空间、材质等视觉元素构成。只要它遵循审美规律,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就能满足审美需求,直接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与此同时,美术作品还传递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对人的精神产生净化和陶冶作用,起到消除精神障碍、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提高欣赏、鉴别、判断、批评等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自由、放松的美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和多元智能的测试工具,从作品的题材、主题、形象、色彩、构图以及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等方面能形象化地反映出学生的不同心态,清晰地显示出学生的多元智能品质,从而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效依据。

学生通过参与美术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体验、成就感、自信心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控心理状态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有利于激发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个人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形成和谐关系,对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认为,美术欣赏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总之,美术欣赏教学虽然只是美术学科教学里面的一个小的分支,但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等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要把美术欣赏教学放在人的素质培养的环境下进行,在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敏锐性、理解美的能力、创造美的欲望、提高表达美的水平,完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并加以培养,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著,《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6页。

2、艾斯纳著,《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6期。

精美散文欣赏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欣赏教学;实践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欣赏,是指学生对一切文学知识的习得和从中获得的美好情感的体验,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热爱语文,喜欢文学的兴趣,汲取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神精髓,提高为人处事的人生修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欣赏教学。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升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1.组织“读、思、议、导”阅读活动。阅读教学以增进学生欣赏能力为主线,强调“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导一导”的阅读教学活动组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读一读”是让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去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想一想”是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写作这些内容的目的和指向所在;“议一议”是合作学习、自主思考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而问题重点在文中的哪个句段、有何人物表现等上;“导一导”是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然后,再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再用“惹人喜爱”一词进行点拨、引导,就会让学生对灰雀歌唱动作想象得到升华。

2.提高阅读教学生活化与丰富化水平。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十分重要,贴近学生生活是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主要做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的儿童在内容选择上,可选一些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去读懂相关内容并有收获,从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同样,形式多样化的阅读对于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也是很有作用的,事实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阅读的每一个环节。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优美的形象,都可以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达到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让阅读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一个人自我展示的平台。

3.强化学生在诵读中提升欣赏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教学,因其语言具有形象、情感、节奏之美,很适合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和朗读中,将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渐渐被学生领悟和感受。由此,自然而然地可以起到陶冶思想情感,提升其审美能力的作用。如在执教《泉城》这篇写景散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精读来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并用课件为学生出示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在学生朗读之后提问: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泉水之美呢?为什么令人喜欢呢?你见过“白浪翻滚”的景色吗?文中描写“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气势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随着散文优美的文字领略了神奇的珍珠泉,大、清、美又活力四射的趵突泉等,形象地感受到了泉城之美,散文语言的美与神奇,使学生陶醉在了这片文字所构建的人间仙境之中。

4.不断引导学生在创新写作中提升欣赏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写作需要在欣赏过程中学习,需要用美的外物激发写作的灵感。近些年来,在作文写作方面,关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许多小语教师已开始关注创新写作这个话题。实际上,不仅作文写作需要创新,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小学生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基础上,让学生借鉴模仿进行写作,以此参照完全能让学生懂得欣赏中完成写作。

5.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欣赏性水平。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互联网,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手段将学习内容的欣赏性水平提高。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让学生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中,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就会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精美散文欣赏范文3

审丑,也是审美范畴的一种特殊对象,它的目的是从藏在丑陋的外形下,挖掘出高尚的内核。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最后实现塑造完美人格,提高整体素质,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终极目标。

一、欣赏过程的分析

对初步具有美丑、好坏判断力的学生来讲,要进入丑的欣赏,首先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使其摆脱日常的意识状态,转入特定的明确的审丑态度。

其实“审丑”与“审美”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审丑”容易被卡壳在“丑陋”的形式下,不再深入内核中,失去了“审美”深化效果。

我们首先了解欣赏的过程以及相对应的心理机制,艺术欣赏的过程是顺着艺术创作的轨迹,返回头来展开自由想象,达到形象完形的过程。艺术创作的途径是大量零散的生活素材经过艺术家头脑的集中提炼和一定物质媒介的加工由无数变幻的观念形象外化为某种定形的艺术形象。而艺术鉴赏的途径恰恰相反。由某个完形艺术形象出发内化为头脑中多侧面、多层次、不完形的观念形象。

欣赏过程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其发生、发展常常带有骤然急促的性质。我们将其过程做出阶段的划分,只是以各个不同阶段所包含的内容不同为依据的,在实际欣赏时,欣赏客体造成欣赏主体内心愉悦或激动的过程中,即常常同时包含着欣赏者将情感或一般信息进行理性糅合的过程。欣赏者在审美对象发出的情感信息或意念信息诱发下,实际只有在欣赏者潜层意识中,将分散的相对凝固的情感或意念颗粒调动起来,并且开始组合,才真正开始欣赏者情感的愉悦过程。而在这种情感分子被唤醒并急剧进行组合过程中,人的情感理智层也起作用。理智层由于被冲突,虽然暂在最初阶段上处于失控的地位,但随着欣赏的深入,就与情感愉悦同时开始了理性提升的过程。理性的指导性、方向性更有助于激动情感的高潮形成。欣赏者在理性启示下,在作品欣赏后“掩卷而思”对“余味”进行深深地体会。

二、写意画中审丑的教学

根据我们刚才对欣赏过程的分析,本人在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欣赏层次教学法。

1.感性层:色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欣赏者面对一幅作品,首先被造型性的艺术形象攫取目光,唤起视觉印象,立刻感到对象的美或不美,这时的欣赏境界只从作品整体构成的外部形式结构得到实现,仅仅停留在审美直觉阶段。

欣赏的倾向性,最终反映在欣赏者的身上,从一次对于欣赏什么与不欣赏什么的对象选择,除去一般欣赏情趣与一般心理因素之外,审美理念在其中起很大作用。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念做出不同价值的选择,而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程度地获取审美感受。当然欣赏者的审美观点常常可以改变,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或艺术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审美理念的改变。一般来说,学生最容易改变。一是审美理念没有形成系统性,文化艺术水平日益提高。二是对教师产生一种信赖,在教师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改变较为明显。

2.理性层: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形式的美丑,它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欣赏直觉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欣赏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设身处地”地进入作品所表现的情景中。

精美散文欣赏范文4

关键词:文学欣赏 再创造 主体因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具有唤起读者愉悦的审美机制。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即欣赏客体)在读者(即欣赏主体)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是读者运用思维器官,依靠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和思索,从而获得美的感染和愉悦,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的特殊审美活动。

文学欣赏,相对于造型、表演及其他综合性艺术的欣赏,既不是感官刺激的结果,也不是简单的复映现象,再现形象,而是欣赏者通过语言媒介,利用想象与联想,依靠自己的内在素养,结合阅读时的情境。去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体味艺术境界,领会思想内容,激起情感反应,最终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达到文学欣赏的最佳境界。这一过程。就是文学欣赏的再创造。比如:欣赏元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三个“鼎足对”中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如果消极、被动地去感知,这不过是一堆毫无雕饰的名词而已;如若积极、主动地去想象、联想的话,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个个意象,再把这一连串意象置入“夕阳西下”的时空背景下,最终又组合成一幅渗透着天涯孤客羁旅愁思之情的秋景图:“断肠人”目含企盼,心怀凄凉,面容憔悴,周身疲惫,在这岁之暮、日之暮,独自信马流落天涯……作者早年热衷功名,一生并未得志,长期漂泊在外的孤独凄凉之感,通过这一再现的形象传递给了欣赏者。并引发其强烈的共鸣。欣赏者对作品中人物、景物及意蕴的把握,全靠在对全文28个字所传递出的信息的理解、感悟,联想和想像基础上的欣赏再创造。

文学欣赏的再创造,是达到文学欣赏最佳境界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欣赏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想象,总不免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等而有所加工改造,于是欣赏者头脑里再现的形象,既有作品中客观形象的确定性与规定性,又有欣赏者的独创性、新颖性,因此,欣赏主体再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欣赏的质量和效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们的文学欣赏再创造能力同其他许多方面的能力一样,因受多种因素制约而呈现出差异性。本文主要就欣赏主体后天的非确定因素简析如下:

一、欣赏主体一定的人生阅历和艺术思维能力是进行文学欣赏再创造的关键因素

欣赏文学作品,对文学形象进行再创造,必须对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有相当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要能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要有一定的艺术感受力和分析理解力。

1 必要的人生经验。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我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文学欣赏中的想象和联想,是以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小时候欣赏大人们讲的童话故事、儿歌,全靠那时的一点直接生活经验。长大后随着阅读作品内容、艺术的渐趋复杂,对欣赏者人生阅历和相应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文学欣赏再创造离不开必要的人生经验,因为文学和经验都由人生而来,怎样看人生。就怎样看文学。一般说来,生长在北方的人,更能体味“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壮丽景色;久居南方的人,则易领略“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的秀美风光。一个足不出户、孤陋寡闻、头脑闭塞的人,是很难具有生动丰富的想象力的。对人生有相同的感受或相同的见解,千山万水也如比邻而居,否则,咫尺之遥也成天涯陌路。人生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主要通道。以人生说文学,如平湖荡舟。无所不通;脱离了人生谈文学,就会越谈越玄。

2 欣赏者的文化素养。文学是有不同层次的,有简单与复杂,浅露与深邃,单义与多义,明确与朦胧之分。欣赏主体文化知识的多少,规范着欣赏的范围与深度。一个人文化艺术修养越深厚,思想认识水平越高,他在文学欣赏的再创造活动中也就越得心应手,其文学欣赏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就越强。许多优秀的世界名著,至今只能在我国“文化密集区”流行,而不能远播农村,主要是文化因素的影响。再如我国古代的诗、词、曲。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可由于同样的原因,它们也不能为世界广泛接受。即使是本国读者,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最多也只能得其皮毛,很难使欣赏递上层楼,成为真正的赏心乐事。总之,对于某种以特殊文化为依托的文学作品,你掌握了有关知识,它才会对你产生魅力:你不能突破知识的局限,横在你面前的,就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欣赏主体良好的处境和健康的心境是文学欣赏再创造的重要保障

文学欣赏所处的环境,影响着主体的心境,最终影响文学欣赏再创造的效果,处境不同,效果则异。良好的心境是进入最佳欣赏状态的前提与基础。

1 欣赏主体的处境。欣赏主体阅读作品时的处境,是指文学欣赏过程中主体所处的环境与时令,属文学欣赏主体的外部条件。文学欣赏要求主体保持注意的稳定,尤其是长篇巨著。人物众多,场面纷繁,情节复杂,矛盾交错,加之形象意蕴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主体在欣赏过程中如不发挥注意的作用,是很难对作品有较完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的。即使欣赏四句短诗,也要凝神静气,反复地吟咏、玩味、推敲,才能由不具形象性的语言符号最终感受作品所展示的意境、情感氛围、人生哲理以及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虽说注意是靠人的意志、毅力来维持,但表现在视觉与听觉上的外界刺激,也会干扰和影响注意力的集中,特别是心理素质较差的人更容易使注意力分散与转移。因此,欣赏主体必须对欣赏环境作出合适的选择。另外,气候、时间对注意力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异常的天气现象会导致人的注意力分散:欣赏时间过于零碎分散,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时间过长,人的精力下降,注意力的质量也会大减。所以,要想达到文学欣赏的最佳境界,还要对欣赏时间作科学合理的安排。

2 欣赏者阅读作品时的心境。文学欣赏的心境,是指文学欣赏过程中主体的心情、心态。人的注意力,尽管受外部条件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却是人的心理素质。文学欣赏中主体要充分发挥心理功能的作用,获得较佳的审美效果,还须具有良好的心情和健康的心态。

心情指主体某段时间的情感状态。人有杂念,难于凝神:七情过度,难于集思。甚至,恶劣的心情还会使人失去文学欣赏的欲望。另外,由于情感总是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求有关,主观色彩极浓,加之处于动态之中,因此,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或作品中同一人物、事件。产生不同的爱与憎、褒与贬,肯定与否定都与主体的心情有关。所以。文学欣赏主体应保持不浮不躁的良好心情,即所谓闲情逸致,与欣赏客体作到交流感应,以获得较佳的审美效果。

文学欣赏的心态,主要指文学欣赏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审美态度。审美态度尽管表现多种多样,但最突出的莫过于审美与功利的关系,倘若二者失衡,要么混淆艺术与真实的界限,主体就会以实用态度取代审美态度。要么主体就会完全处于“静观”状态,不能从文学欣赏中受到熏陶感染,失去审美与社会效果。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余弱冠时读书杭州,闻有贾人女明艳工诗,以嗜(红楼梦>致成瘵疾。当绵慑时,父母以是书贻祸,取投诸火。女在床,乃大哭曰:‘奈何烧杀我宝玉!’遂死。杭州人传以为笑。”这种悲剧在文学欣赏史上不乏其例。究其原因,就是欣赏主体缺乏健康的心态,没有处理好审美与功利的关系,混淆了艺术与真实的界限,用实用态度取代审美态度。文学欣赏。由于既有审美功能又有社会功能。主体在获取审美享受的同时还要净化自己,从作品中获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文学欣赏的健康心态,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态度中审美与功利的正确关系,使二者不要失衡,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但又不能离得太远。文学欣赏主体既要能够进入作品,真实细腻地感受人物的悲喜忧愁,与人物一道去品味生活的甘甜酸苦,但他又可随时摆脱作品中的人物,拉开距离进行审美观照,“不即不离”,这才应该是文学欣赏的最佳心态。

精美散文欣赏范文5

关键词:欣赏能力提高情感文化情境创新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呢,本文进行了如下阐述。

一、学生如何在欣赏中与画面交流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

二、教会学生领悟美术作品的文化情境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例如凡高的《播种者》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画面的意思,欣赏苏联雅布隆斯卡娅的《粮食》时,学生就应该知道当时苏联经过战后洗礼,人们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多少名家作品也是如此,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三、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要多方面着手

每一个同学的审美都是有差别的,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所在。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应该有差异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也很少有统一性,告诉学生这些,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以新课程标准为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以传授美术技能技巧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开放型的、以美术文化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轨道上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精美散文欣赏范文6

关键词:欣赏能力提高情感文化情境创新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呢,本文进行了如下阐述。

一、学生如何在欣赏中与画面交流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

二、教会学生领悟美术作品的文化情境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例如凡高的《播种者》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画面的意思,欣赏苏联雅布隆斯卡娅的《粮食》时,学生就应该知道当时苏联经过战后洗礼,人们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多少名家作品也是如此,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三、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要多方面着手

每一个同学的审美都是有差别的,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所在。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应该有差异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也很少有统一性,告诉学生这些,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以新课程标准为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以传授美术技能技巧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开放型的、以美术文化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轨道上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