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文四年级范例6篇

观潮课文四年级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创设情境;多媒体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强调“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社会逐渐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新课改要求不断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中寻找语文学习的乐趣。本文分析三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案例,希望为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一、合理设置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事物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教师在课堂环节中,应尽量去设置更加可观的课堂情境、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四季》的时候,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一年四季的基本特征。在上课之前,教师将自己提前准备的关于“四季”的画板展示给学生。分别是“春天的绿草、夏天的荷花、秋天的麦子、冬天的梅花”,让学生看着画板指出这些图片的特点是什么?分别代表哪个季节?学生看见直观的画板,都很兴奋,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在之后的课堂环节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跟着多媒体一起朗读课文,朗读两遍之后,挑选几个学生一人朗读一段,让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错误的地方,当场纠正。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夏秋冬分别是什么样子。这样,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完成了课文的讲述内容,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创新思维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多媒体授课模式逐渐被引入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采用动态图画、音乐和视频多种模式,把授课内容变得栩栩如生,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小学生本身比较喜欢活跃、动态的画面,所以这种模式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例如,在讲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难忘的泼水节》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在上课之前,在多媒体上先给学生展示一系列图片“傣家竹楼、傣家舞蹈、傣族服饰、孔雀舞”,由于这些图片对学生而言比较新鲜,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就会思考“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我们汉族人民不一样,那他们的泼水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之后教师播放视频《泼水节》的片段,让学生充分了解傣族泼水节的具体状况。这种学生主动思考并且教师解决学生疑惑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使用多媒体,对于优化语文课堂,促进有效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三、转换教师角色,激发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基本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备课,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生字的讲解和课文朗读。这种教学模式,从本质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使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并分析课文,积累运用描写大潮的语句。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本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课文怎么样描写大潮的特点?你心目中的大潮是什么样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文章。文章朗读过后,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内部讨论这些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答案。每个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来进行总结回答,如果有补充的内容可以自行解答,最后教师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新的问题“为什么钱塘江大潮是如此壮观?”等,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自主提出新问题,自主解决新问题。互换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发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更直观的教学表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展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动画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兴趣点;在课堂教学中,互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改进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接受教师的指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作业;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218-01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主要途径,还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主要手段。语文作业的有效与否直接关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其地位之重显而易见。布置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艺术。

一、目标明确,选定合宜的作业

要提高作业与目标的相关度,使课后作业成为教学目标的实施和检验途径。例如四下年级《语文练习》第一单元,本单元课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这三课的作业目标集中在检查字词上。第2学段应该十分重视的语段学习、主要内容概括等阅读能力训练,却没能体现。因此,布置作业要考虑作业是否能体现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善于选择或定制合宜的作业题目,剔除可有可无的作业题。以《观潮》为例,根据教学目标,可增设以下作业题目:

《观潮》填空:潮来前,江面 ;潮来时,只听见 只看见 ,到了近处,听见 ,看见 ;潮头过去时,听见 ,看见 。这真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作者通过听到的和见到的两个方面,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钱江潮的气势,写出了钱江潮的壮观。请你也用这种方法把雷雨的气势和壮观写出来。

上述题目着重训练语段概括能力、按时间顺序写段能力的培养,符合年段要求。

二、内容丰富,突出开放性

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既要注意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开放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前扩展性作业。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等,整理成“摘抄”笔记。

2、课后延伸性作业。学完课文后,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学了六下的“丰碑”这一单元后,请学生去查找更多的丰碑式人物取去了解,推荐《感动中国》让学生阅读。

3、积累性作业。新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4、练笔性作业。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

三、作业难度的分层

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做较难的,能力稍微弱些的可以选择简单的。由于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有些学生会知难而进,还有一些学生会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跳一跳,尝试“摘树上的果实”。这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作业,作业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有别。对于读书笔记这类作业,低年级应以摘抄为主,中年级要以概述为主,高年级以谈感受为主。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学习相同的知识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如果设计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结果往往是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而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语文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我在作业的设计中,撇弃了过去那种强制、命令式的作业布置方式,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多梯级作业,充分给学生留出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优秀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能承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四、寓学于玩乐,设计趣味性作业

喜欢玩乐是儿童的天性,对于低年级学生,那些充满色彩、活动多变、富有刺激的在玩中学的作业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1、画一画

“孩子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孩子喜欢画画,因此我们可以布置一些画画的作业,如为课文画插画等。这种作I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编一编

(1)为家长讲故事。课本中很多课文故事性强,非常有趣,我让学生把课本中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给家长当小老师。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尤其是老师的一举一动。我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回家给爸爸、妈妈当老师,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讲给家长听。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讲得头头是道,效果不错。

3、做一做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制作字卡、贺卡等。

五、作业应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入生活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3

确实,潮州历来重视教育,教育底蕴深厚。记者获悉,早在2002年和2005年,省教育厅就在潮州举行课程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2012年省教育厅在潮州召开阳光德育现场会,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城南中英文学校阳光德育工作经验。2013年10月,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潮州市召开,更是把潮州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形态。

一、理念先行,文化引领

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活动的灵魂和统帅,它不仅决定着教育行动的方向,还指导着教育行动的过程。因此,要抓好课改,理念变革必须先行,而理念受文化影响。潮州历来有重文崇教的传统,如何发挥潮州的自身优势推动课改的开展,关键是必须因地制宜。潮州教育的优势在哪里呢?第一,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第二,潮州是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市,1992年5月,潮州市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市”光荣称号,成为当年全国四个德育先进市之一。以德育工作为切入点,以地方人文底蕴为主要依托,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教育教学特色品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潮州坚持教育教学理念领先一步,特别重视教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认知与确立。具体做法:一是市教育局教研室等职能部门直接负责课改的师资培训工作。结合教师的继续教育,并通过外聘专家及市、县区和校本培训等途径,层层培训,级级把关,全员参与,使全市形成了多层立体交叉的培训格局。通过培训,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二是要求各中小学教研组、备课组定次数、定时间,选择、编印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有关资料,组织学习和研讨,从理论中提炼先进的、实用的教育理念。同时教研活动围绕课改的重点,引导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教学研究中提高,在教学反思中进步,使教师们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理念自觉地内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二、教学并重,构建活力

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既要重视“教”,即要积极地探索适应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方式;又要重视“学”,即要潜心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能力。潮州的做法一是着力实施跟进式专题教研模式。这是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研训一体”教师培训的具体体现。模式强调教研的“六环节”,即“组织教研团队”—“明确教研任务”—“基于学科本质,研究学习讨论”—“选择研究课题,集体研讨优化”—“课堂教学实践,深度讨论改进”—“评价交流总结,多维反思改进”。潮州以全省课改实验样本学校金山中学为试点推行该专题教研模式,经过一个学年的实验,取得良好效果。及时总结,组织各学校派出骨干教师观摩学习,由教师把收获带回各自学校,成为学校教研组的“金种子”,带动了学校跟进式教研活动,也为构建活力课堂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着力构建活力课堂。所谓“活力”,就是让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互助互惠、和谐发展的过程。活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自然、真实、大胆、勇敢,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凸现。和谐、民主、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得到成功的愉悦,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目前,全市中小学各学科构建了各具特色、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品质。

三、科研领航,铸就品牌

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核心是提高课堂效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键必须依托教育科学研究。潮州市教育局局长林喜君认为,全面出击,一窝蜂地搞教育科研是不现实的,教育科研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由点到面、进而全面开花的过程,必须首先组织具有优势资源的学校进行重点攻关,而后才能推而广之。

倾力促教学策略研究。潮州市教研室承担了广东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具有潮州特色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针对全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拟定了36个子课题,在各县区、市直学校分别选择不同层次的学校针对这些课改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市、县区教研室教研员直接挂钩学校指导攻关,组织专家对各子课题组进行中期指导检查,定期举行潮州市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及时总结推广科研经验。近几年,潮州以科研课题研究为依托,以“活力课堂”为抓手,通过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做到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使课题研究朝着规范、有效、有序的方向发展。

目前,潮州市依托科研,打造高效课堂,推进课改的做法已取得显著效果,丰富了课改内涵,提升了教学水平。据统计,从2010~2012年,全市175个课题通过申报立项成为省级课题的项目已基本完成结题工作,结题率达80%以上;申报市级课题的项目结题率达87%以上;通过结题验收的部分课题获得较好评价并受到省、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表彰。全市有95项课题获得潮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科研项目的成果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程度上得到推广。湘桥区城南中英文学校承担的省级科研课题《小学“多维互动,阳光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第七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

二等奖;城南小学校长卢春梅的《“两主两全、和谐育人”,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获广东省教育厅首届德育创新成果一等奖。

着力抓校本课程研究。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着眼于学校实际,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校本研究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潮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充分挖掘潮州文化名城的资源,开发具有潮州特色的乡土教材。如城南小学结合课题《两全两主,和谐互动》,成功地编写了小学生古诗词音乐记忆法读本《唱唱、读读、创创》、学生课本剧专辑《舞台天地》以及《综合活动课例集》《小学生道德品质综合实验读本》等7种校本课程,受到国家、省级教育专家的关注与赞赏。枫溪小学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开发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内容有《泥塑》《舞蹈》等,共19册。学校引导、鼓励、支持各班开展争创特色班活动,利用校本教材对在艺术等方面有特长、有特别爱好的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及舞台。铮蓉小学把潮州传统文化、艺术引入课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发了潮乐、潮剧、潮绣等反映家乡文化的地方课程。潮州市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并逐渐走向成熟。

四、三构互动,追求卓越

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善于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课堂应该是教师教育智慧展示的场所,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生成能力的场所,更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场所。

当记者对“三构互动”阳光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能否激扬学生生命活力,是否符合当代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育新模式感到困惑时。城南小学暨城南中英文学校校长卢春梅在2013年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分享的《“三构互动”阳光活力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研究经验与思考,打消了记者的顾虑。卢春梅说学校着重从深化新课程实验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角度出发,把传授式课堂教学变革为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建构新知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布鲁纳建构教学观和互动认知学习观,在原有教师与学生与教材三维平面互动的“三平”教学理论基础上,通过创新三构纵向教学结构,即预构、导构和自构三段式学习结构,把“三平”互动教学平面建构与三构式纵向教学结构进行整合,从而建构一个立体、开放、多维的“三棱椎”教学空间,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实现建构主义、互动教学和三维目标的创新整合,突破了“三平”教学理论,建构了“三椎立体”的教学理论框架,称之为“三构互动”教学模式。并通过创建“精品课、简优课和微型课”等“三课”教学模式,力求教师智慧地教,学生主动地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全体学生当堂过关,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实现个性化学习、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有教育专家这样赞许:“三构互动”“创意三课”,卢春梅校长是提出这个阳光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人。这种“三课”是课改路上的奇葩,绝对是一个创新,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个经验,很值得借鉴、推广。

画面一:40分钟的精品课

这类课型重在探索如何建构在教师的主导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新知,并通过自我的内省、内化,实现自我拓展学习和个性学习。它以预构为铺垫,以导构为重点,以自构学习为亮点,为师生展现完整的三构互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全貌,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掌握三构互动阳光活力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要领,实现三构互动常规课的精品课堂的打造。

画面二:30分钟的简优课

这类课型既要保留常规课课的内容的完整性、教学目标的三维性,又要保留三构互动课堂三段式教学结构的严谨性,还要做到省时高效。所以,这类课型重点要探索如何通过优化整合教材,达到精讲、精导、精练,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人人过关,实现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把省下的十分钟时间,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自省和提高。教学设计时,重在“优”和“精”字做文章,“优”是指优化教材,整合教材,超越教材;“精”以精讲为主线,以精导为重点,以精练为亮点。各个教学环节,要做到简明扼要高效率地展示三构互动阳光活力课堂的全过程和全貌,才能减轻负担,省时高效。促进个性化学习是简优课堂的最终效能。

画面三:10分钟的微型课

这类课型是教学容量小的小课,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侧面去展开导学的过程或自构学习,教学形式简单,体现阳光活力课堂,注重抓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习思维品质等要素的培养。以此创新出一种线索简洁、结构明了的崭新课型,提高课堂有效性和观赏性,以达到画龙点睛,让人难以忘怀,记忆犹新的效果。它重点要善于抓住一节课的某一个知识点、训练点或学习技能、教学技能的难点或亮点,进行细致的刻化和展示。设计时,要注意不要追求课的完整性,重在创设一个情景,发现一个亮点,展现一个创意,落实一个目标。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4

关键词: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人本主义教育 主要观点 提出背景 价值意蕴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教育的本原意义就是人文教育。只是到了近代,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为了向西方国家学习而主张教育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持否定的态度,致使教育的人文性越来越被掩盖,甚至被忘却。人类在尽情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时,不得不面对地球被污染,战争在继续,贫富差距依然巨大等问题。传统文化被抛弃,精神家园惨遭践踏,人类似乎迷失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于是,我们领悟到,科学并不是一切;人文,是解决人类终极问题的良药。人文课程,终于再次被列入了终生教育的“菜单”。

一、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对立的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第二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深受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学生厌学、青少年犯罪、道德水准下降等,人们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不满,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进行批判,提出“学校人性化”的口号,其影响极大,主要观点如下: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应该定位到人的发展上来。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都应该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反对把学生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培养。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和“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方法。

教师非“指导者”而是“方便者”,教师只提供学习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怎么学,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发动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方法,评价自己。这有利于消除师生间紧张的气氛,把学生的潜能解放出来,达到“自我实现”。

(三)情感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应该真诚相待,互相接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互相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选择者、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决定者和评价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

(四)课程的中心应该从认识、学问转到人生、人性,即人性中心课程。

教育内容已不限于科学学科,而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方面。

(五)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需要、愿望、兴趣与学习材料的关系,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过程,与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学习的内容、材料是学生所关心的。它影响学习者的态度、认识、情感、行为和生活。它不但包括认识活动,而且包括情意活动,涉及整个个性的发展。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提出背景

世界各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浪潮,已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场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运动,更多地关注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与需要,运用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合学校、社区、家庭、网络资源,表现了丰富的人文特质,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知识和视野;具备竞争和合作、创新与服务的精神和能力;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融合与贯通的人才。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运动中,中国不是旁观者,而是以全球的视野,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追逐着世界教育改革的潮头。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初步形成现代基础教育框架和课程标准。2000年,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实验。2002年秋季,启动省级课改实验区工作,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行实验。2004年秋季,全面推广课程改革,正式颁布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各学科课程标准。2005年秋季,全国中小学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已开始实施新课程。

三、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本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传统教育体现了强烈的功利主义价值和科学主义取向。对于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强调教育对经济振兴的功利价值,是必要与合理的,然而,在发展功利主义的科学教育的同时,不注重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也是不足取的。近几年,我国在资源、生态环境、道德风尚等方面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追溯到教育上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缺乏人文内涵,致使许多受教育者“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对社会、伦理、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新课程改革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之间进行了整合,由于上述特定的历史背景,人文倾向更加鲜明。本文以《纲要》为基础作了分析。

(一)培养目标。

传统教育深受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把教育目的定位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做准备,而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格完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与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为了使学生适应世界的迅速发展,迎接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为了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注重人文教育。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充分考虑到人的各方面需要,致力于培养完善的人。”

(二)课程内容。

《纲要》规定:“改革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统课程内容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家型人才,而不是为人的完善、发展和弘扬人。改变“难、杂、偏”的现状,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其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知、情、意得到全面的提升,为学生人格的解放与发展提供经验。在高新科技不断涌现、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学会学习变得日益重要。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在具体情景中引发学生产生大量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过程。

《纲要》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科学主义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的发展过程,更是一个“情、意”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意义。情感、兴趣、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道德标准强加于学生,要避免非人格的知识专制,尊重学生的存在,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关爱,形成积极而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主体性得以凸显。而且,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四)课程评价。

从某种角度上说,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应是“创造发展儿童的教育”,而传统的课程评价指导思想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重甄别与选拔,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展性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保护,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在评价内容方面实现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意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发展性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它把评定看作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向学生反馈有关教学进程中的信息,使学生了解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利用这些信息,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学习效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最终促进自身的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课程改革,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完整地实施科学人文教育,大力倡导科学理性,弘扬人文精神,把学生从各种陋习中解放出来,培养出能够跟踪世界科技前沿,能够占领知识创新制高点的中国人。我想,只要坚持不懈,灿烂的人文之光必将照亮我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汪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心理思想述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1).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唐斌,尹艳秋.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教育研究,1997,(11).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5

一、有感情地读课文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熟悉文本,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四年级学生易模仿,如果加上教师的指导,很容易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其次,训练学生形成语感。如果听过于永正老师的课,便可以感受到他的朗读技巧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难过时低沉地读,兴奋时激昂地读,环境、事情、人物的不同体现在对应的语速缓慢、抑扬顿挫等方面。实践证明,教师高超的朗读能力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第三是平时课堂中要有尽量多的“朗读时间”,做到“人人有事做”,达到大多数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二、确定好阅读课老师的角色

首先是做好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服务者。其次是做一个聪明的语文教师,把学习自还给学生。老师挤出时间干什么?是观察与思考、准备与设计好教学。比如在执教《白鹅》时,若能把鹅的姿态用课件播放出来,结合课文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飞回蓝天的恐龙》时,若能引导学生事先查找《恐龙图鉴》,再根据课文的内容筛选出有效的信息,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三、培养概括能力

第二学期的“段落训练”是连续了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所以在第二学段要提高“段落”的实效,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首先要根据课文特点,突出训练重点。如《长城》一课自然段不多,可按自然段教学;《颐和园》一课则可抓重点词句,如美丽的大公园长廊排五殿万寿山昆明湖美丽的景色;《鸟的天堂》可抓两个重点段教学:一是描写大榕树,二是写鸟飞起时的状态;《爬山虎的脚》可引导学生注意段与段之间、句与句子之间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其次,从段落的概括入手,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二学段阅读目标),因此,根据不同的课文,教会并引导学生如何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怎么教会学生比较准确归纳出段落大意呢?一是合并段意法。比如《观潮》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壮观景象。《颐和园》一文主要介绍了长廊、排云殿、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二是揭示学生抓中心句、中心词,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白鹅》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是中心句。而写鹅的吃相一段,“三眼一板”是中心词,可引导学生找出并归纳。

再就是扩充题目设问法。如总结写动物的《猫》一课主要写了猫的哪些特点?第一段又围绕着什么来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如写静物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谁跨越海峡,生命桥是怎么回事?再如写人的文章用三句话设问:谁为什么做事?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记事的文章可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归纳,对于较长的文章可启发学生用此方法。

四、抓住重点,注意细节

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已接触不少较长的课文,抓住重点来教便显得很重要了,如《鸟的天堂》一课,文中出现了五次“鸟的天堂”,则应重点抓住静态的榕树动态分析文章。

有些长文如《巨人的花园》注意细节描写,“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就可以围绕“会说话的眼睛”、“凝视”启发学生从前后文的内容思考这个小男孩要告诉巨人什么,从而点明文章的思想感情。

许多名师常会“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课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方法并优化教学流程上好每一堂阅读课,让每一堂阅读课有鲜味,“色彩纷呈”。怎样优化教学流程呢?课前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好板书、主次分明、不被学生牵着走,课堂上把握大局,随机应变。

五、做到读写结合

观潮课文四年级范文6

【关键词】地域特色 挖掘 综合与实践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40-02

学校在上级教研单位的指导下,开展数学文化——度量衡文化的研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度量衡文化室。为了更有效推进度量衡文化研究,加深学生对度量衡文化的了解,我们开始尝试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度量衡文化作为综合与实践教学资源引入数学课堂,并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认可。在挖掘数学综合与实践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既然带有地域特色的度量衡知识可以作为综合与实践教学资源,我们是不是可以挖掘更多富有地域特色内容,丰富课程资源?

一、概念的界定

地域特色,指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资源,或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包括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或学校特色建设中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挖掘,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主动地、创造性地发掘、开发资源,为数学综合与实践服务。

二、资源挖掘的意义

1.通过开发富有地方特色,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资源,丰富了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

2.利用带有地域特色的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资源,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地域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学校的文化特色,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资源挖掘的原则

1.地域性原则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挖掘素材,开发地方化的数学资源,努力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趣味性原则

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尽可能求新、求奇、求趣,做到活化、趣化教材内容,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开放性原则

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应局限在课堂,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四、资源挖掘的源头

(一)源于对生命的自护

安全是学校教育的前提,生命不保何以谈教育?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开发数学综合与实践资源。

作为“潮都”,我们以潮为傲,潮水是壮观的,也是危险的,每年总会有一些生命消失在滚滚钱江潮中。在感性了解钱江潮威力的情况下,我们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分析钱江潮,从数学的角度看钱江潮。钱江潮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呢?曾经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做过一个实验:将一辆大客车停在丁字坝,潮水一过客车也不见了踪影。如果把大客车的重量换算成一般成年人的体重,多少个人抱团在一起也会被潮水卷走?潮水每天都来,大小情况却是不一样的,我们让学生收集资料,把它制作成统计图,向每一位观潮游客进行宣传。

(二)源于对文化的传承

文化传承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宽泛的,比如我们学校开展的度量衡文化研究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笔者曾以《从“半斤八两”说起……》为题设计了一堂数学综合与实践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加细致地了解“衡”的发展史,应用统计与方程的知识解决问题实际问题,掌握杆秤的使用方法。“度”和“量”也可以根据自身内容的特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和探究价值的综合与实践课例。在这样的数学实践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博大的数学文化。

(三)源于对古迹的保护

每一个地方总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历史遗迹,它们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可它们却又面临被现代文明“淹没”的危险。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我们也可以用“数学的方式”来关注、保护它们。

家乡有一处古宅——徐源盛,曾经是家乡的地标性建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屋的面积越来越小,繁盛时期的徐源盛是怎样的呢?我们收集与徐源盛相关的数据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孩子们感受了全盛时期徐源盛的规模。根据这些数据,还可以让孩子们利用所学的平面设计和比例尺等数学知识,绘制出全盛时期徐源盛的平面图,孩子们还可以估算当初建造徐源盛使用的石材量。此外,孩子们还可以设计维修方案,算一算维修老房子所需的花费等。

(四)源于对产业的了解

经济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许多地方拥有推动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家乡的产业是我们进行数学综合与实践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家乡是中国伞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开发出各异的数学综合与实践资源。在南阳制伞业协会的帮助下,我们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数据资源。南阳每年销往世界各地的伞有几亿把,每天伞的产量在30万把以上,一般的制伞企业一年产量上百万把。中段年级的学生通过对南阳伞年销量的读、写可以使学生感受大数。每天产量在30万把以上,每月的产量大约是多少把,每年的产量又是多少把呢?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中段学生估算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也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高段学生可以统计南阳制伞企业的数量,了解企业的生产规模,根据企业生产规模绘制统计图,利用百分数的知识,对比生产新型伞与传统伞的效益。学生在观察统计图、对比生产不同类型伞的效益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南阳制伞企业的现状,为南阳伞业更好地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

(五)源于对社会的关注

社会资源是一种综合性的资源,面广点多,今天我们关注、开发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综合性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