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梗概范例6篇

水浒传梗概范文1

这是《水浒传》第五十六回合的故事。

梗概:大军攻打梁山,布下连环马阵,使梁山兵马大败。而有件宝贝名叫雁翎甲,需要将它偷来对抗阵法。于是吴用命时迁前去盗甲。大破了连环马阵,赢得胜利。

吴用:是小说《水浒传》中登场的虚拟人物,梁山排名第三。

时迁: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鼓上蚤,出身盗贼。

(来源:文章屋网 )

水浒传梗概范文2

施耐庵,名子安(一说名耳),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博古通今,才华横溢,36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书,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还搜集并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林冲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创作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名著梗概】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它的作者,说法不一,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前半部写“”,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等人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关人物介绍】

宋 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

水浒传梗概范文3

关键词:水浒传 江湖

《水浒传》是一部奇书,梁山好汉是一伙“奇人”。108将中,“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可见其成份之复杂。然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大家走到一起来了,习惯上大家都称之为“农民起义”,他们自己则说是“替天行道”。再加上他们好打抱不平,仗义疏财,且大多孔武有力,在刀口、剑尖上讨生活,于是他们就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水浒传》也就成了中国英雄传奇小说的杰出代表。那么,《水浒传》是不是如此呢?笔者认为还值得商榷,实际上,《水浒传》是一部描写江湖的小说。

一、“江湖”源流

“江湖”一词,本义是江河湖泊的总称。最早见于《庄子》,如: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内篇・逍遥游》)

“江湖”的另一个通行的义项是“三江五湖”,但较之《庄子》,已属后起之义:

夫广陵在吴越之地,其民精而轻,故诫之曰:“江湖之间,其人轻心。扬州葆疆,三代之时,迫要使从中国俗服,不大及以政教,以意御之而已。无侗好佚,无迩宵人,维法是则。无长好佚乐驰骋弋猎淫康而近小人。常念法度,则无羞辱矣。”三江、五湖有渔盐之利,铜山之富,天下所仰,故诫之曰“臣不作福”者,勿使行财币,厚赏赐,以立声誉,为四方所归也。又曰“臣不作威”者,勿使因轻以倍义也。(《史记・卷六十》)

汉代以后,随着“江湖”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它的意义也开始同时兼含水陆两方面的地域概念。

时会稽饥荒,玄令赈贷之。百姓散在江湖。采稆内史王愉悉召之还请米。(《晋书・卷九十九》)

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文选・刘孝标》)

这里所举的“江湖”,既不是明显地理意义上的确指,也不限于“江河湖海”的水系意义,而是隐含脱离了政权控制意味的某种“自由空间”的代指。这个“江湖”,一方面上承庄子宕潇洒、隐逸遗世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也生发出民间社会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历代的贤能、隐士、宗教家和学者,都不断地在著述中表达出这种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他们的愿望构想,可能远远地超出了普通社会民众的精神需求,显得有些空泛和不切实际,甚至只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逍遥堪自乐,浩荡信无忧。”

“江湖”一词于是常与“山林”、“岩穴”等词通用,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中国古代的隐士都是正统社会的知识分子,属于所谓“士”的阶层。所以,隐士不管怎么退居山林,仍然是正常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隐居只不过是他们生活的一种状态,一种与入世相对的出世状态。王昌龄在他的诗《送韦十二兵曹》中写道:“故人念江湖,富贵如埃尘。”这“江湖”就是一种出世状态。因此,江湖就与朝市分别开来。故范仲淹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由此,“江湖”从一个地理名词,发展成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特殊概念。它一方面吸收了脱离政权控制的“自由空间”意义,并舍弃其中属于知识分子气质的某些因素,成为了一个“隐形”的社会,它包含政治上的独立性和反叛精神、地域环境上的隐蔽性,行为方式上的暴力色彩,价值标准、道德原则以及等方面的民间化、仪式化因素。这就是《水浒传》中的江湖――与正统社会相对立的一个隐性社会。

二、《水浒传》中确实存在江湖

《水浒传》中许多地方明确显示了“江湖”的存在。如:

“分开人众看时,中间里一个人,仗着十来条杆棒,地上摊着十数个膏药,一盘子盛着,插把纸标儿在上面,却原来是江湖上使枪棒卖药的。”

“鲁智深只道赚他,托地跳退数步,把禅杖收住,定睛看时,火把下认得不是别人,却是江湖上使枪棒卖药的教头打虎将李忠。”

“店主人道:‘你不知,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

“柴进当下坐了主席,林冲坐了客席,两个公人在林冲肩下,叙说些闲话,江湖上的勾当。”

“因感伤怀抱,问酒保借笔砚来,乘着一时酒兴,向那白粉壁上写下八句五言诗。写道:‘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宋万也劝道:‘柴大官人面上,可容他在这里做个头领也好。不然见的我们无义气,使江湖上好汉见笑。’”

“这马兵都头姓朱名仝,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满县人都称他做美髯公。原是本处富户,只因他仗义疏财,结识江湖上好汉,学得一身好武艺。”

“刘唐道:‘小人自幼飘荡江湖,多走途路,专好结识好汉,往往多闻哥哥(晁盖)大名,不期有缘得遇。曾见山东、河北做私商的,多曾来投奔哥哥,因此刘唐肯说这话……’”

“晁盖道:‘江湖上好汉,此人姓刘名唐,是东潞州人氏。因此有意套富贵,特来投奔我,夜来他醉卧在灵官庙里,却被雷横捉了,拿到我庄上,我因认他做外甥,方得脱身……’”

“阮小七道:‘便捉的他们,那里去请赏?也吃江湖上好汉们笑话。’”

“阮小五道:‘这个却使不得。他既是仗义疏财的好男子,我们却去坏他的道路,须吃江湖上好汉们知时笑话。’”

“那先生答道:‘贫道复姓公孙,单讳一个胜字,道号一清先生。小道是蓟州人氏,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为因学得一家道术,善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

“两个叙礼罢,吴用道:‘江湖上久闻人说入云龙公孙胜一清大名,不期今日此处得会。’晁盖道:‘这位秀士先生,便是智多星吴学究。’公孙胜道:‘吾闻江湖上多人曾说加亮先生大名,岂知缘法却在保正庄上得会贤契。只是保正疏财仗义,以此天下豪杰都投门下。’”

“杨志笑道:‘原来是自家乡里。俺在江湖上多闻师兄大名,听得说道师兄在大相国寺里挂搭,如今何故来这里?’”

……

以上只是《水浒传》中前十七回提到的“江湖”。可见,“江湖”在《水浒传》中是确实存在的。这个“江湖”与主流社会是同时共存的,有些主流社会的人,也是江湖人,比如柴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此间,就是主流社会;又如宋江,他是郓城县的押司,又“平生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也在江湖上闻名。这江湖与主流社会显然是不同的,它有它的规矩和特点。

三、江湖规矩和特点

《水浒传》中的江湖,有它不同于主流社会的规矩和特点。

首先,江湖有它自己的舆论和道德评价标准。在前面的例子中,当三阮感慨梁山“贼人”占住了水面,使得他们很难捕到大鱼时,吴用激他们去捉这伙贼时,“阮小七道:‘便捉的他们,那里去请赏?也吃江湖上好汉们笑话。’”这反映了江湖人与官府的天然对立倾向,也可见江湖人的行为受到江湖道德舆论的制约,这种道德舆论显然与主流社会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完全背离的。后来,阮小五又道:“这个却使不得。他既是仗义疏财的好男子,我们却去坏他的道路,须吃江湖上好汉们知时笑话。”这依然是江湖的道德舆论的作用。有了自己的道德舆论,江湖人行事就有自己的规矩。十字坡的张青,就有“三等人不可坏他”,其中“第二等是江湖上行院之人”,因为这等人“若还结果了他,那厮们你我相传,去戏台上说得我等江湖上好汉不英雄。”“第三等人是各处犯罪流配的人,中间多有好汉在里头。”这是张青的规矩,也是江湖人的规矩,那就是:江湖人不能坏了江湖人。所以,宋江可以不顾国家法度,给晁盖等人通风报信,放走朝廷重犯。

其次,江湖上有自己的信息渠道,有什么事情很快就会在江湖人中传扬开来。比如“小旋风”柴进的名、“及时雨”宋江的名,江湖上都传得很远。又如,林冲上梁山后受到王伦的排挤,江湖好汉们很快就知道了。这种信息渠道多半是口口相传的,由此也可见江湖人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

再次,江湖多凶险。武松在十字坡遇见张青,“两个又说些江湖上好汉的勾当,却是杀人放火的事。”这使得两个公人都听呆了。连两个看过、听过甚至干过无数伤天害理、惨无人道之事的公差,都感到震惊、恐怖,这种江湖的血雨腥风就可以想见了。而这种血雨腥风多数与个人利益有关,因此,郭盛可以和吕方连战十数日,目的就只为要独占对影山(第三十五回)。

最后,江湖容纳了不同类型的人。一是山贼,那些占山为王的人;二是流浪的武人,靠卖艺或卖药为生;三是行院之人,这类人是江湖中最没有地位的,他们四处奔波,看人脸色,甚至还要交保护费(施恩的快活林就是收保护费的――第二十九回),有时生命还受到威胁,比如宋玉莲(第三十九回)。而《水浒传》中的梁山运动者,最初就是第一和第二种江湖人,之后又加入了其他一些人。

由此可见,《水浒传》就是一部描写江湖人物的江湖小说。

参考文献

[1]乐蘅军 梁山泊的缔造与幻灭[J],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台湾: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社,1977

[2]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3]马蹄疾编 水浒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孟超 水泊梁山英雄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施耐庵 罗贯中 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施耐庵 罗贯中 水浒全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5

[7]十年砍柴,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与江湖世界[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水浒传梗概范文4

高二(16)班赵建欣

在《水浒传》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像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等等,而豹子头林冲则是比较早出现的其中一位。他有一个美丽且贤惠的妻子,有美满的家庭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可在“官逼民反”的背景下,却使林冲这位本不会造反的人偏偏铤而走险,走上了梁山。

林冲从屡遭迫害却不愿反抗,到横竖是没有活路,只有奋起反抗在灾难中杀出一条血路。使他成为“官逼民反”的代表和象征,终于显露出真英雄的本色。

在林冲上梁山故事的前一部分,《水浒》以十分细腻的艺术笔触,反复描写林冲虽屡受迫害,却不愿反抗的心态。在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时,他为了不得罪他的顶头上司,而又保住他那“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的职位,所以他忍受了这奇耻大辱,以求平安无事。

“误入白虎节堂”是高俅陷害林冲的一个大陷阱。由于当时“上司如父母”的封建社会,他怎么也不敢把上司往坏处想,更不会想到上司还会无端地陷害他。此外,恐怕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利用这次机会与高俅套近乎。所以,他把一个骗局当真了,自己把自己的眼睛捂起来,往陷阱里跳。直到被捉,才醒悟过来。

到了被刺配沧州牢城,由于柴进的书信,他暂时在牢中过得还不错,也只等着有一天遇赦,便回东京去。然而高俅仍然不放过他,派陆谦和富安来谋害他。草料场得一场大火,林冲侥幸没有被烧死,可是会东京的路却被烧断了。于是林冲只好把陆谦三人都杀了,并且剖开了陆谦得心。尽管林冲的杀人手段是残忍了一些,可是他有好好的一个家庭,这样顶天立地的一个禁军教头却被高俅,陆谦迫害得家破人亡、有国难投,就更应该用这种严厉的手段惩罚仇人!只是这个时候,林冲才显露出他那真英雄的本色!终于是气魄宏大得造反英雄!

林冲在奔往梁山的途中,在朱贵酒店的粉墙上写了一首诗: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

水浒传梗概范文5

从这本书上,我知道了一百零八将的传奇故事,在宋仁宗时期,流行瘟疫,仁宗只好让洪信去请天师。来到的龙虎山,洪见一庙,听住持说是镇魔的,就想进去看,主持不让,洪信硬闯,把洞内石龟搬开,见了一个万丈深洞,突然,洞内冒出黑气,到空中化为金光,这些金光便转世为一百单八位好汉。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水浒传读后感,请您阅读。

水浒传读后感1《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着,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着”。《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水浒传读后感2在《水浒传》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像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等等,而豹子头林冲则是比较早出现的其中一位。他有一个美丽且贤惠的妻子,有美满的家庭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可在“官逼民反”的背景下,却使林冲这位本不会造反的人偏偏铤而走险,走上了梁山。

林冲从屡遭迫害却不愿反抗,到横竖是没有活路,只有奋起反抗在灾难中杀出一条血路。使他成为“官逼民反”的代表和象征,终于显露出真英雄的本色。

在林冲上梁山故事的前一部分,《水浒》以十分细腻的艺术笔触,反复描写林冲虽屡受迫害,却不愿反抗的心态。在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时,他为了不得罪他的顶头上司,而又保住他那“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的职位,所以他忍受了这奇耻大辱,以求平安无事。

“误入白虎节堂”是高俅陷害林冲的一个大陷阱。由于当时“上司如父母”的封建社会,他怎么也不敢把上司往坏处想,更不会想到上司还会无端地陷害他。此外,恐怕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利用这次机会与高俅套近乎。所以,他把一个骗局当真了,自己把自己的眼睛捂起来,往陷阱里跳。直到被捉,才醒悟过来。

到了被刺配沧州牢城,由于柴进的书信,他暂时在牢中过得还不错,也只等着有一天遇赦,便回东京去。然而高俅仍然不放过他,派陆谦和富安来谋害他。草料场得一场大火,林冲侥幸没有被烧死,可是会东京的路却被烧断了。于是林冲只好把陆谦三人都杀了,并且剖开了陆谦得心。尽管林冲的杀人手段是残忍了一些,可是他有好好的一个家庭,这样顶天立地的一个禁军教头却被高俅,陆谦迫害得家破人亡、有国难投,就更应该用这种严厉的手段惩罚仇人!只是这个时候,林冲才显露出他那真英雄的本色!终于是气魄宏大得造反英雄!

林冲在奔往梁山的途中,在朱贵酒店的粉墙上写了一首诗: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

这首诗概括了一个朝廷命官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和经过,显示了林冲丢掉幻想以后激发出来的反抗精神,回荡着一股悲壮的英雄气。

总而言之,林冲终于是英雄了,终于是一个气魄宏大的造反真英雄!

水浒传读后感3水浒传是明代大作家施耐庵所写,全文主要是说108个好汉被小人所陷害后,一个个逼不得以上梁山,落草为寇,和朝廷进行殊死搏斗,几次打退了朝廷的军队,后来又归顺了朝廷,帮助官府平山贼,斩方腊,东征西讨,为朝廷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哪知,非但没有得到更好的待遇,却被奸臣高俅陷害,以至于一支农民起义军就这样全军覆没了。纵观全书,我发现宋江其实是一个心机很深的人。

宋江起先是一个“押司”,没有什么大本事,后来因为杀了阎婆惜,做了逃犯,还不肯接受梁山兄弟的救援,只不过后来闹了江州和无为军后,才被迫走上梁山,当了山贼,成了梁山兄弟中的一员,其实这些都是好事,但是呢?宋江在被法场劫走后,为了报自己在江州受的仇,他指挥梁山兄弟去打无为军和江州,而晁盖却抛在了一旁,不再理事,后面宋江还连续几次指挥作战,像打祝家庄、高太尉,北京城等等,都是宋江一手策划,统领指挥的,每次还都晁盖是山寨首领为由,需要坐压山寨不方便打仗。

因此晁盖在宋江来后完全没去领导过自己的属下,以至于手下的人根本就以为晁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首领,贪生怕死之徒,慢慢的晁盖对手下人的信服力越来越弱,而且在宋江来之前总共就只有十几个头领,后面的许多头领都是宋江收到梁山来的,那十几人中也有不少,于是,很多头领都以宋江为恩人之类的,再加上宋江连年征战,和兄弟们住在一起,总是在最前端,两人的形象就完全不同起来,晁盖被当成了贪生怕死之徒,而宋江的形象则变得无比高大起来。于是乎这后面作者安排了一箭射死晁盖的情节,宋江就成了第一把交椅的主人,也就是梁山的老大。

之后宋江又将“聚义厅”改成“忠义堂”,这个忠义是指的什么呢?从古代的理解来说,忠是忠于天子,义则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以前的聚义厅是代表着许多的英雄好汉聚在一起反抗宋王朝,而忠义堂则完全把意思调了过来,是指忠于朝廷的英雄好汉们。原本是起义反抗朝廷的部队,现在却变成了忠于朝廷的部队,看似只改了一个字,却完全的将宋江今后的打算完全暴露出来。后来,也果然和他的打算差不多,也付诸于了行动:宋江因为在受招安之前,时常攻打朝廷所属的部队,因此想要被朝廷招安十分的困难,于是宋江亲自跑到京城去找宋徽宗的宠妓李师师帮忙,希望她能在皇帝的耳边吹吹风,让皇帝能够龙颜大悦之后,高抬贵手让他有地方投降,事实也正是如他所愿,宋徽宗招安了梁山泊的队伍。宋江的目的达到了,但是朝廷对他们的态度又是怎样呢?

派他们去斩方腊,平其他起义军等,最后因为战争,梁山108位好汉死的死,散的散,一个个都走光了,梁山泊108位好汉就这样死在战场上,一支起义军就这样瓦解了。

水浒传读后感4八百里水泊梁山,英雄聚义;众豪杰一百单八,替天行道。——这就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用毕生精力写就的旷世奇书《水浒传》。

每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就会心潮彭湃,思绪激昂,有两个大大“?”萦绕在脑海中:何为英雄?英雄为何?兄弟义气,英雄之性情也!

儿女情长乃私情也;尽忠报国乃豪情也;惟独兄弟义气,才为英雄之真性情也。

《水浒》中得一百单八将正是抱着“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皆为一家人”的信念,共聚梁山。武松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正是出于兄弟情义;鲁智深野猪林救林冲,更是为兄弟不惜上刀山,下火海;晁盖、吴用、阮氏兄弟等人义劫生辰纲,兄弟们团结一心,同甘共苦,终成大事;有“及时雨”雅称的宋江,更是想兄弟之所想,急兄弟之所急,救兄弟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从不顾己。兄弟情深如此,怎不为英雄?

一部《水浒》道出了英雄之性情:兄弟义气。

替天行道,英雄之信念也!

古人曾云:“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不移。梁山英雄们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杀富济贫,乃真英雄也!

梁山好汉个个集正义和公理于一身,他们疾恶如仇、除暴安良,所作所为,人们无不拍手称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的是解救金氏父女;晁盖、吴用、阮氏兄弟

等人义劫生辰纲,为的是接济贫困。

一部《水浒》写出了英雄之信念:替天行道。勇往直前,英雄之本色也!

一百单八好汉齐聚梁山,但英雄们前进的步伐并未停止,他们铲除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障碍:三打祝家庄,扫平曾头市,二退高逑老贼……

一部《水浒》显出了英雄之本色:勇往直前。

然而宋江却“招安”于朝廷,梁山大业毁于一旦,读到此,我百思不解,顿生惋惜之憾。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读完《水浒》,歌星刘欢那高亢激昂的歌声,总会在我耳边久久回响,回响……

水浒传读后感5清凉夏日,坐在书桌前读这一本好书,是十分惬意的事了。最近我便在读《水浒传》,这是明代初期的小说家施耐庵的作品。讲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作者将书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黑旋风李逵了,他虽性情暴躁,杀人不眨眼,但是他却孝敬母亲,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惩恶扬善。梁山108位好汉性情或许不同,但是他们骨子里都有忠义二字。救济百姓,铲除恶势力,帮助兄弟脱困,已看成家常便饭,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却也时刻威胁着朝廷的安危。

朝廷——每个朝代必将有一些小人。正如贯穿整个故事的殿帅府太尉高俅,他便是一个小人。原因只是高俅曾经因聚众欺辱百姓而被王进的父亲教训过,高俅想乘机打击王进以报宿怨,逼迫王进逃亡。后因为其干儿看中林冲的夫人,陷害林冲将其发配沧州,预谋在途中将其杀害,结果被鲁智深阻止,后三番五次陷害,最终林冲被迫上梁山。一直到故事的结尾,蔡京、童贯、高俅、杨戬4大奸臣待宋江等封官之后,他们设计用水银害了卢俊义,用毒药掺入御酒毒死了宋江和李逵。这种人若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上,便是国家的不幸啊。最让我吃惊的是,整个故事的最后高俅并没有受到任何一点伤害。这难道是恶人遗臭万年?至于朝廷后来慢慢失去了与梁山好汉抗衡的能力,归结于一味将外部势力归于谋反或乱贼、土匪,没有认清其真实性质。导致渐失民心,三番五次无法攻下梁山。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朝廷中,奸臣的猖狂,肆无忌惮。总之,梁山好汉便是在当时社会**十分剧烈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他们反映了民众对朝廷、官府、政权的不满,揭露了当时百姓生活并不幸福。

水浒传梗概范文6

一、 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高潮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 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 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 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虎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高潮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着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 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子》;学习《孔子和学生》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 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