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范例6篇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范文1

《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著名文学家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小说歌颂了行侠仗义的英雄气概,揭露了朝廷的腐败、社会的黑暗。

【焦点透视】

1.情节曲折生动。《水浒》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大小事件都写得起伏跌宕,故事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变化莫测,扣人心弦。如智取生辰纲、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三打祝家庄等情节,数百年来一直因其情节精彩而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2.语言精彩逼真。《水浒》的语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明快洗练,精彩生动。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记人,都极为灵动传神。“武松打虎”是历来传诵的好篇章,写得极为传神。人虎相搏时,作者写老虎只用了“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拿人的本事和声震山冈的吼声,就让一只活生生的真老虎跃然纸上。而“拳打镇关西”片段中,作者对于“三拳”的描写更是精彩逼真,令人叫绝。

3.人物个性鲜明。《水浒》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成功塑造了李逵、林冲、鲁智深、武松等各具特色的英雄形象。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作者或是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如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通过对石秀在危急时刻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石秀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或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如李逵第一次见宋江,就问戴宗:“哥哥,这黑汉子是谁?”一句话就把李逵粗鲁直爽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精彩片段】

一、“花和尚倒拔垂杨柳”片段

次日,众泼皮商量,凑些钱物,买了十瓶酒,牵了一个猪,来请智深,都在廨宇安排了,请鲁智深居中坐了。两边一带坐定那三二十泼皮饮酒。智深道:“甚么道理叫你众人们坏钞?”众人道:“我们有福,今日得师父在这里,与我等众人做主。”智深大喜,吃到半酣里,也有唱的,也有说的,也有拍手的,也有笑的。正在那里喧哄,只听门外老鸦哇哇的叫。

众人有扣齿的,齐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

智深道:“你们做甚么鸟乱?”

众人道:“老鸦叫,怕有口舌。”

智深道:“那里取这话?”

那种地道人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直聒到晚。”

众人道:“把梯子上面去拆了那巢便了。”

有几个道:“我们便去。”

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树上一个老鸦巢。

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

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赏析

“倒拔垂杨柳”是塑造鲁智深形象的精彩章节之一。这一片段主要采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前面的语言描写层层蓄势,只为引出一个关键句――“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这一个动作,便完成了对鲁智深的形象塑造。

探究练习

1.上面这一片段体现了鲁智深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选段略作分析。

2.根据原著补全下面的回目。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二、“武松醉打蒋门神”片段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往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赏析

“醉打蒋门神”是武松惩恶扬善行为中最精彩的片段,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通过“两踢一打”,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场面,一招比一招厉害,让打的人解气,看的人解恨,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探究练习

1.从上面的片段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请再写出《水浒》中至少两个与武松有关的精彩片段名称。

3.根据下面的绰号写出《水浒》中的相关人物。

玉麒麟:____________ 豹子头:____________

青面兽:____________ 黑旋风: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水浒〉导读》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范文2

关键词:金圣叹 《水浒传》 小说理论

金圣叹(1608-1661),苏州吴县人。原姓张,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金圣叹幼年生活优裕,后来父母早逝,家道中落。他为人狂放不羁,“倜傥奇高,俯视一切”,能文善诗,却决意仕进,终身以读书著述为乐。他评点的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金圣叹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业绩,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金圣叹有着耿介清高的可贵品格,有着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他缺乏对封建政治黑暗酷虐的本质的深刻洞察,缺乏对贪官污吏残忍本性的清醒认识,以至于为民请命而惨死于刽子手的屠刀之下,他一辈子不曾参加任何重大政治事件,除临终前被卷入“哭庙案”之外。

纵观一个世纪以来金圣叹的小说理论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20世纪上半叶,学界已开始关于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研究,有学者赞赏,也有学者极力批评,金圣叹当时被胡适称为“十七世纪的一大怪杰”,赞其小说“有何等眼光,何等胆气”,但对他的小说评论为“极迂腐”“八股”。鲁迅的观点和他大致相同,也认为他的小说点评“八股”。1949-1978年,这一时期学界对金圣叹较多的从社会性和政治性角度进行研究,时代思想的印记过于明显,对他的小说理论缺乏深入探讨。1979年至今,这一时期金圣叹及其思想受到了学界的赞同,叶朗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呼吁“重新研究金圣叹及其思想”,学界对金圣叹的研究转向美学和文学的方向,与金圣叹理论有关的文章大量出现,金圣叹小说研究在数量上让人叹为观止,在质量上也有很大提高,显示了金圣叹小说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深刻,并具有超越时空的巨大价值。

众所周知,重视人物个性是金圣叹小说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金圣叹人物塑造的创作论是以往讨论的较为激烈的问题。由于金圣叹借用儒学和佛学的术语,将人物塑造的艺术思维概括为“格物”“忠恕”“因缘生法”和“动心”。在小说理论史上,对人物个性的认识是从人物类型的认识发展而来的。所谓“个性论”,就是要求小说塑造出各具性格的人物,每一个人物虽有与他人相通的共性,但更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个性。在金圣叹看来,小说中人物形象之所以能产生吸引力,主要还在于人物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他赞《水浒传》人物写的好就是因为写一百八人,“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本《水浒传》序三),又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是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人,也总是一样,便只写两个人,也只是这样。”(读第五才子书法),他的表述非常明确:小说的人物不能千人一面,应各有其特点。正是因为《水浒传》中不同性格的人物“定是两个人,定不是一个人”,所以才产生了令人“只是看不厌”的艺术魅力。

金圣叹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明确指出刻画人物个性是《水浒传》最重要的艺术成就。容评“且《水浒传》文字绝妙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之说,已经揭示了塑造人物个性在《水浒传》艺术成就中所占的地位。而金圣叹以更加肯定的语气,揭示出《水浒传》的最大成就便是刻画个性各异的人物形象,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读第五才子书法》,《全集》(一)第17页)以上论述指出了刻画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是《水浒传》的最大魅力。

其二,提出兼具道德与非道德意味的“性格”说。金圣叹好以“性格”来指代《水浒传》的人物个性。而他的“性格”中包含了道德品质。其理由是:他常常指出一百八人的道德境界有差别,比如宋江与李逵就有奸诈与真率之别。他常用“性情”“性”“情性”等词表达类似“性格”的含义,这些词都带有一定的伦理色彩。相对重视人物个性中的非道德因素。虽然“性格”一词在金圣叹的评点中带有道德与非道德两重内涵,但他对非道德因素更感兴趣。他的性格说颇有承袭李贽之处,如前所述,“人有其气质”一说折射了他对人物性格的非道德因素的重视,这使得他能够更加细致地辨析出相似性格之间的差异:《水浒传》在写人的粗鲁方面就有多种写法。如写鲁达的粗鲁是因为他的性子比较急,写史进的粗鲁是因为他年轻任性,写李逵的粗鲁是因为他人蛮,写武松的粗鲁是因为他的勇猛,写阮小七的粗鲁是因为他的无处述苦,写焦挺的粗鲁是因为他气质不好。(《读第五才子书法》,《全集》(一)第19-20页。)这段文字对人物性格差异的辨析,精微到了令人叫绝的程度。很明显,这段话是胎息于“众人都是急性的”一说。金圣叹注意到人物个性的非道德因素时,他对人物个性的千差万别的认识便更为深入,其人物个性理论也就趋于成熟。

于此相联系,金圣叹本人还非常重视人物性格、品德的先天后天之别,推崇先天的、自然的东西,相对轻视后天的成分。比如写李逵、鲁达粗鲁的区别,还有另外分析:“连粗鲁不知是何语,妙绝。读至此,始知鲁达自说粗鲁,尚是后天之民,未及李大哥也。”(第三十七回夹批,《全集》(二)第48页)金圣叹认为鲁达的粗鲁是后天自知的,不及李逵的先天不自知。相对重视人物性格中的非道德因素和先天成分,是金圣叹个性论的重要特点。

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中也出现了类似叙事角度论的说法。他在分析《水浒传》的叙事时,常指出某些事件是从作者或书中的某一人物眼中写出的。如第九回写李小二看见有两个客人进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金圣叹评点到:“‘看时’二字之妙,是李小二眼中事。”(《全集》(一)第170页。)

金圣叹的叙事角度论包含了以下两层内涵:其一,主张叙事视角在作者与人物之间、不同人物之间变化。他认为《水浒传》中有些叙事视角并非作者视角而是人物视角,如第二十六回剐王婆一段后,小说中有“话里只说武松带上行枷,看剐了王婆”数语,金圣叹评点到:“此句不是写出畅快,正显上文数行,都自武松眼中看出,非作者自置一笔也。”(《全集》(一)429页。)有时认为有些叙述是作者解释而非人物所见。其二,他还提倡在人物视角中变换人物的感知方式,将人物眼中所见改为耳中所听或相反。比如他对第二十回阎婆惜听到宋江回来一段作了修改,改动后他自鸣得意道:“不更从宋江边走来,却竟从婆娘边听去,神笔之妙。”(《全集》(一)324页)他的目的在于修改后的叙事感知方式由原来的作家视听并用变成了纯用婆惜的听觉。

金圣叹认为变化小说视角,可以实现小说表现手法多样化、突出事件主观色彩和人物性格、使得意境含蓄蕴藉等审美效果。金圣叹比较注重小说理论表现手法的转换。他对《水浒传》“文法”的转换变法赞赏。他认为《水浒传》中每一个人物的出场和下场方式都不一样,书中的事件过程、战役都不相同。金圣叹注重叙事方式的变法,这是他追求表现手法多样化的一个侧面。他不仅看出了小说中固有的叙事角度的变化,还将叙事角度变化不明显的部分解释为转换视角,他亲自修改文本,以满足他对叙事角度变法的追求。

在突出事件主观色彩方面,还应注意人物视角使得事物、风景增添了主观色彩。第三回夹批中写鲁智深在五台山做了四五个月花和尚,日子过得清汤寡水,一日出门散心,在半山亭想喝酒,“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山来,上面盖着桶盖,那汉子手里拿着一个旋子”,这段描写的妙处在于它是通过想喝酒的鲁达的视角来写的,这样一个很普通的场景,由于鲁达喝酒的心情,而具有了令人惊喜不定的感彩。通过特定视角下特定景物的描写,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更好的呈现。

总之,作为文学批评家的金圣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小说理论家,他更是前无古人的,他的小说理论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和奠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仲平等.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名家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欣中.金圣叹的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3][清]金圣叹.金圣叹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

[4]吴正岚.金圣叹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叶朗.中国小说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6]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范文3

关键词:《水浒传》 人物描写 史进 发展 对比

在中国小说史上,《水浒传》的出现,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作为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章回体白话小说,《水浒传》不仅在内容格式上较以前的作品有了质的飞跃,其在艺术方面,特别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仅局限于对书中少数几个重点(所占篇幅较多)人物的分析,如宋江,武松,鲁智深等,忽略了对其他次要人物的分析研究.并且大多数的研究流于表面,仅仅就人物本身来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忽略了《水浒传》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作的一些艺术上的努力.

《水浒传》中有关史进的文字虽然不多(其中大段描写有第二回"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第六十九回"东平府误险九纹龙"四处,其余小段叙述共八处),但细看起来,作者对于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比较全面的.从史家村拜师学艺到九华山落草为寇再到入伙梁山排座次,作者用有限的篇幅给读者充分展示了史进由一名莽撞少年成长为梁山好汉的全过程.这样一个有发展性的人物在《水浒传》书中并不多见.并且《水浒传》一书对史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原有的那种美则无一不美,恶则无往不恶的审美习惯和类型化原则,通过义释陈达,误陷东平府等事件展现了人物性格的现实性,连续性和综合性.那作者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在这么短的篇幅中完成对史进这一英雄人物的塑造的呢

一 细致的人物描写

《水浒传》书中对史进形象塑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色的人物描写.而这其中,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又是最为出色的.

《水浒传》书中对史进语言的描写,无一不体现出了个性化的特征和延续性的发展.在史进刚一出场时,面对王进对自己棍法的评论,张口便是:"你是甚么人 ……你敢和我叉一叉么 "见王进不肯动手,又挑衅道:"你来!你来!怕的不算好汉!"这种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反映了史进的年轻气盛与莽撞.后来与陈达过招时,史进的言语则不像先前那么鲁莽,更有一种戏弄对手的感觉.他回答陈达借道的请求时说:"我便肯时,有一个不肯,你问得他肯便去."陈达问那"人"是谁 史进道:"你问得我手中这口刀肯,便放你去."结果陈达大怒,二人混战一团.在梁山排座次之后,史进与穆弘随宋江进京观灯,在樊楼上纵酒放歌,则是对史进英雄形象最好的阐释: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在梁山泊招安后,史进的言语则又发生了变化,在书中九十九回,史进出马大战卞祥时称:"助逆匹夫,天兵到此,兀是抗拒."此时的史进作为皇家承认的正统军将,心态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而这一点,正是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史进在朱武一伙劝他落草九华山时说的那番话更是被人们所推崇:"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金圣叹评道:"此句为一百八人提出冰心,贮之玉壶,亦不单表史进."可以看出,作者正是接借史进之口点出全文的主旨所在.

和语言描写相同,《水浒传》对于行动描写同样十分突出,并且突出人物的变化发展,在与王进比武时的史进,看似勇猛无比,却败下阵来,而与陈达比武时,史进"轻舒猿臂,款扭狼腰,只一挟,把陈达轻轻摘离了嵌花鞍……"从这一熟练的擒拿我们可以看出其武艺的进步.此外,作者还擅长用象声词来加强动作效果,例如在第六回中史进助鲁智深杀道人的时候,"望下面只顾胳肢胳察的搠."这一象声词的运用,使行动描写更加生动. 和语言行动描写相比,《水浒传》在塑造史进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则不是那么成功.书中对史进外貌的直接描写仅仅在其出场时有过一句话的介绍:"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后来的几处外貌描写仅仅是着眼于史进的衣着打扮,和其他人物鲜明生动的肖像描写相比(如鲁智深,宋江等),并未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书中对史进的心理描写,则全都是在特定场合下人物正常的,必然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纯静态的描写,缺少对人物动态的心理描绘.但是,这一不足不光体现在史进一个人身上,整个《水浒传》中的人物心理描写都存在这种缺陷.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种静态的心理描写中,充分把握住了史进的性格特征,将个性化的特点溶入到心理描写中去,完善了人物形象,就这一方面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 转贴于

二 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巧妙的结构安排

《水浒传》一书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书中关于史进的细节描写有多处,作者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把握,充分展现了史进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其中一个例子便是书中第六十九回,史进由于李瑞兰的出卖被董平捉拿,审问拷打,"史进只不言语","由他拷打","不招实情".短短几句,便把一个英雄形象勾勒了出来.在《水浒传》书中,多次有描写到梁山好汉被官府捉拿严刑拷打的场面.其中惟有史进是一声不吭,死不招供,其他多数人都是"吃打不过",或是说假话辩白,或是认了罪状.这一比较,更是衬托出了史进年轻气傲不肯低头的性格特征.

在结构安排方面,史进的几次出场都颇值得玩味.第一次出场是和王进的一番较量,其后,史进的身世才从其父与王进的交谈话语中说出.后在赤松林出场时,则是从和鲁智深的一场误斗开始的.书中第五十八回,史进再次出场时,是通过朱武的一番话道出了去向.几次出场各不相同,没有唐突之感,处处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增加了文章的曲折,丰富了人物形象.然而,对史进的描写在整体上还有虎头蛇尾之嫌,金圣叹评史进是上中人物,原因就在于后半部分写得不好.这也是史进这一人物形象与其他人物形象相比略显不足的原因所在.

在《水浒传》书中,史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不是十分的突出,但这主要是由于有关他的文字篇幅较短所造成的,并不能因此而否认作者在塑造其人物形象时所做的一些艺术上的努力.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对《水浒传》一书对史进形象塑造的分析,能够给今天的小说写作者在写作特别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范文4

摘 要:本文通过定性、定量统计的分类方法,对《水浒传》中使役动词“使”进行研究。旨在说明《水浒传》中使役动词“使”在日语版本中是如何翻译的。本文检索出《水浒传》汉语版中“使字句”共有285个,其中日语版本中使役动词翻译成日语“(さ)せる”和没有翻译成日语“(さ)せる”的数量分别为141和144个。在此基础上通过关联理论相对没有翻译成日语“(さ)せる的句子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浒传》;使役句;关联理论

在现代汉语中,“使”字的使用相当广泛,但使用最为广泛的则是表示一种使役意味。本文将以《水浒传》日汉两个版本为研究对象,对“使字句进行计量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对“使字句”的分类来探讨其翻译问题。语言学家江蓝生指出:“所谓使役,是指动词有使令、致使、容许、任凭等意义。”日本学者木村英树将汉语的使役表现分为指示使役文、容许使役文、诱发使役文三类。

1、表使令意味

这里的“使令”是指使役主体主动对被使役者的行为进行干涉,对被使役者的命令、指示、要求和派遣。经检索发现《水浒传》中使役意味的“使”字句中,表使令意味的句子出现的最多,总共有245个,其中汉语和日语翻译一一对应的有121个,没有对等关系的有124个。例如:

(1)柴进送出庄门作别,分付道:“待几日小可自使人送冬衣来与教头。”(9-95)

柴Mは屋敷のTまで送って、「そのうちに使いの者をやって教^どのに冬の着物をおとどけいたします

(2)酒家说道:“却才和你们厮打的大汉,已使人吩咐了:若是卖与你们吃时,把我这店子都打得粉碎。”(37-365)

酒屋の亭主は、「さっきおまえさんたちがやりあいなさったあの大男が、使いものをよこして、もしおまえさんたちにみ食いさせたら、この店をたたきつぶしてしまうといいつけてきたのです。

(3)一面使小喽去大寨里摆下筵席,一面叫人抬过了王伦尸首,一面又着人去山前山后唤众多小头目,都来大寨里聚义。(20-190)

一方、手下のものにいいつけて本寨に宴席の用意をさせ、また王の死体を片づけさせ、人をやって山前山後の小^目たちを本寨へ呼び集めた。

(4)黄昏时分,便使两个军汉,送出栅外去了。(33-332)

夕まぐれどきにふたりの兵士の送りをうけて寨をでていった。

2、表致使意味

这里的致使主要指某人因为某事或某种原因而导致某种结果。表示此种意义的“使”字在《水浒传》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总共有20个,其中汉语和日语翻译一一对应的有5个,没有对等关系的有15个。例如:

(1)宋万也劝道:“柴大官人面上,可容他在这里做个头领也好;不然,见得我们无义气,使江湖上好汉见笑。”(11-112)

宋万もすすめた。「柴大官人どのの手前もあること、ここにいてもらって、^Iの一人にしたっていいじゃないか。そうしないとおれたちは、x理知らずだということになって、天下の好hたちに笑われるぞ

(2)“…若肯归降,免致动兵;若不听从,那时大行杀戮,使人无怨。谁敢与我先去下书?”(69-677)

「…するというならば、そのときは存分にたたかうとして、悟をきめさせておこうと思うのだが、lか面をとどけてくれるものはなかろうか

(3)看官听说,石秀的武艺不低似孙立,要赚祝家庄人,故意教孙立捉了,使他庄上人一发信他。(50-504)

ところで皆さん、石秀の武芸の腕はO立にきけをとるものではなかったが、祝家fの人々をあざむかんがためにわざとO立にとらえられて、屋敷のものにいっそうO立を信mさせようとしたわけである。

(4)先使三五百军人,于路上打并尸首,沿山扒岭,放火开路,使其埋伏军兵,无处藏躲。

まず四五百人の兵に途中で死骸をとり片付けさせ、山を越えXを渡って、火をつけながら路を_き、伏兵のひそみかくれる鏊をないようにしているのだった。

3、表容许意味

这里的容许也就追许可、放任的意思。使役者对被使役者的行为表示默认,使之自由行动。《水浒传》中的“使”表容许意味的句子总共有6个,其中汉语和日语翻译一一对应的有2个,没有对等关系的有4个。例如:

(1)蔡九知府道:“通判所言有理,下官即日也要使人回家,书上就荐通判之功,使家尊面奏天子,早早升授富贵城池,去享荣华。”(39-392)

「なるほど、おっしゃるとおりです。さっそく使いのものを家へやりましょう。手にはあなたの功を推pして、父からじきじき陛下に奏上し、早々あなたが富Fな地方へ拔擢されて讶Aをうけられるようにしましょう

(2)“这五两银子强似别的五十两。自家拜揖,愿求恩官高姓大名,使小人天下传扬。”(36-363)

「この五Iのy子は、ほかのお方の五十Iにもまさります。ここにひれ伏してお礼を申し上げ、おん名をうけたまわって、天下にふれまわらせていただきたく存じます

(3)今日得将军到此,使我们再见天日。

こんどは将さまたちがおえになったんで、わたしたちも安心して暮らせるというものです。

4、表构词意味

这里的构词指的是“使”字和某个词组合所构成的新的词语,该词语在句子中具有使役意味。《水浒传》中的“使”字表示该意味的句子总共有14个,其中汉语和日语翻译一一对应的有3个,没有对等关系的有11个。

(1)第三日,听得扛出去烧化,小人买了一陌纸,去山头假作人情;使转了王婆并令嫂,暗拾了这两块骨头,包在家里。(26-264)

三日目には出棺して火葬にするときましたので、あっしはEをIってき訾毓─à摔いまして、王婆さんとお宅の嫂さんを横へやったうえで、こっそりこの二片の骨をひろって家にしまっておいたのです。

(2)暗与呼延灼商议,正要驱使众人归顺。(64-638)

…内々わたくしと相しまして、一同を㈨させるようにもってゆきたいと考えているところです。

本文通过计量统计得出《水浒传》中“使字句”共有285例。通过对汉日两个译本比较发现,虽然日语的使役态和汉语有共通之处,但由于地域、国情、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存在,他们在翻译时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可以说明汉语和日语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语义环境。要使译文文本呈现的关联性与原文具有巨大限度的趋同度,翻译时必须遵循最佳关联原则,从而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大关联。(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近代汉语使役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清华大学学报,张美兰,2006

[2] 日语使役表现的分类及意义分析,人文社科,杨剑

[3] “使”的词类归属,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王励,1994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范文5

关键词:古代汉语;名词;临时活用;量词;语义;认知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是观念的反映,量词作为一种语法现象是量观念的反映。量观念也同其他观念一样,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在语法中部分地体现在量词的发展史上。因此从史的角度对量词进行研究,不但能丰富我们对量词的认识,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人类量观念发展史的窗口。

量词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又叫做单位词,王力先生认为“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1〗由此可见,名词与量词天生就是关系亲密。因此选择名词临时作量词来研究更具有典型性。有的名词逐渐地演变成量词,并且成为专用量词,如“颗”等。有的名词开始只是借用来表示一类事物或动作的量,后来这种借用就变成专用了,但其作为名词的意义仍然存在,如“一门亲事”中的“门”。这两种情况都不在本文探讨之列。本文要探讨的是名词临时借用来量度事物或动作的量,它与所量度的事物或动作是一种临时搭配而非约定俗成的关系,如“一瓶酒”中的“瓶”,“砍一刀”中的“刀”。从历时看,名词临时作量词现象在语义、句法两方面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本文限于篇幅,也为了能更集中、深入地研究问题,只选择从语义方面探讨名词临时作量词的规律。

二、名词临时作量词的语义演变过程

2.1 名词临时作量词分为两种类型:临时物量词和临时动量词。前者因与其组合的中心语为表人或表事物的名词得名,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后者因与其组合的中心语为表动作的动词得名,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为了增强研究结果的说服力,本文对秦汉至明清时期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考察,共收集到551条语料。下面分临时物量词和临时动量词两条线索分别进行探讨。

2.2 临时物量词语义演变过程

2.2.1 秦汉至唐代

秦汉时期收集到语料16条,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箪、瓢、豆、杯、车、舆、坛、勺、钩”等,例如:

(1)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481页)

(2)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下》,483页)

(3)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史记·卷六十七·仲民第子列表第七》,520页)

(4)有司与太史公、祠官宽舒等议:“……陛下亲祀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13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收集到语料22条,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斛、杯、囊、碗、呈、盘、船”等,例如:

(5)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402页)

(6)……送一车枝与和公,问曰:“何如君李?”(《世说新语·俭啬第二十九》,493页)

(7)终祚载数船钱,窃买牛皮还车。(《幽明录·卷三·终祚》,82页)

(8)……晋时有人误堕穴中,见二人围棋,下有一杯白饮。(《幽明录·卷一·仙馆夫》,25页)

唐代收集到语料26条,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囊、杯、斛、罐、讴”等,例如:

(9)昌因日食粥一杯,浆水一升,卧草席,絮衣。(《唐人小说·东城老父传》,114页)

(10)……饼有十播,饭有十罐,请来就船而食。(《敦煌变文集·卷一·伍子胥变文》,22页)

(11)百纳遍身是……,一瓶添了镇长。(《敦煌变文集·卷五·佛说阿弥陀经讲经义》,451页)

(12)作一百姓装裹,提得一栲栳馒头,……(《敦煌变文集·卷二·韩擒虎话本》,206页)

从语义上看,秦汉至唐代出现的是[+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所谓[+可容性],即具有此特征的事物是作为一个容器来量度充塞其内的人或事物;[-人体器官]即其所指的事物是非人体器官。如例句(9)中的“杯”是作为容器来量度充塞其内的粥,“杯”不是人体器官名词。

2.2.2 宋朝

这时期收集到40条语料,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杯、碗、瓶、肚子”等,例如:

(13)那看灯底百姓,休问富贵贫贱,老少尊卑,尽到端门下喝御酒一杯。(《宋元平话集·宣和遗事·首集》,332页)

(14)……他是粗汉,只得多吃了几碗酒,消遣愁闷。(《宋元平话集·五代史平话·五代周史平话·卷上》,194页)

(15)……喝令左右:“待歇予亲眷厮见了,押赴门首斩首来军前献酒,泄了咱一肚子愤气!”(《宋元平话集·五代史平话·五代周史平话·卷上》,180页)

从语义上看,此时期既出现了[+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还出现了[+可容性][+人体器官]名词。所谓[+人体器官]即其所指的事物是人体器官。前者如例句(13)、(14)中的“杯”、“碗”,后者如例句(15)中的“肚子”。

2.2.3 元代

这时期收集到54条语料,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杯、碗、瓶、盆、柜、桶、车、斛、坛、勺、瓶、身、肚子”等,例如:

(16)[做拜唱科][花]这村……酒刚半盆。(《元曲选·杀狗劝夫杂剧》,第一折,102页)

(17)[(正旦扮嬷嬷上)唱][梁州第七]五车书并不肯攻习。(《元曲选·张天师杂剧》,吕昌龄,第一折,102页)

(18)[正旦唱]似倾下一布袋野雀般喳喳的叫。(《元曲选·争报恩杂剧》,第一折,160页)

(19)[正旦唱][乌夜啼]……诉不出一肚嗟咨。(《元曲选·潇湘雨杂剧》,杨显之撰,第一折,253页)

(20)[邦老杀正末下科云]一个小后生。倒使了我一身汗。(《元曲选·朱砂担杂剧》,第二折,396页)

从语义上看,此时期既出现了[+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还出现了[+可附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所谓[+可附性],即具有此特征的事物是作为一个平面来量度附在其上的人或事物。这三种类型分别如例句(16)、(19)、(20)中的“盆”、“肚”、“身”。

2.2.4 明清时期

明代收集到70条语料,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瓮、碗、瓶、盆、碟、桶、盘、樽、炉、箱、篮、缸、瓶、壶、杯、瓢、锅、罐、肚子、身、脸、头、手、桌子”等,例如:

(21)……每一个人,三碗酒,两个馒头,一斤熟肉。(《水浒》,第三十三回,368页)

(22)恰待要行,只见李达提了一罐子饭来。(《水浒》,第四十二回,479页)

(23)……忍了一肚皮鸟气,自去作坊里睡了。(《水浒》,第四十四回,503页)

(24)(李逵)……溅那老人一脸热汗,……(《水浒》,第五十二回,592页)

(25)门前窗槛边坐着一个妇人,……头上黄烘烘的插着一头钗环,……(《水浒》,第二十六回,297页)

(26)(李逵)……滴滴点点,淋一桌子汁水。(《水浒》,第三十七回,417页)

从语义上看,此时期既出现了[+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可附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还出现了[+可附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这四种类型分别如例句(27)、(28)、(29)、(31)中的“罐子”、“肚皮”、“脸”、“桌子”。

清代收集到118条语料,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罐子、车、袋、篓、坛、瓮、碗、缸、瓶、壶、杯、瓢、锅、罐、厅、屋子、肚子、嘴、头、脑门、鼻子、脸、身、手、桌子、地、衣襟、袖子、裙子”等,例如:

(27)那婆子笑嘻嘻的道:“……姑娘还有两瓶荔枝,叫给宝二爷送去。”(《红楼梦》,第八十二回,669页)

(28)……亏得这样哄堂大笑,才把这位老爷的一肚子酸文熏回去了。(《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603页)

(29)……只见宝玉……满满的敷了一脸的药。(《红楼梦》,第二十五回,181页)

(30)……因说道:“你死的,又扇了我一头灰。”(《红楼梦》,第三十五回,257页)

(31)……嗑了一地瓜子皮。(《红楼梦》,第十九回,136页)

(32)却说安老爷……自己也累了一脑门子汗……(《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732页)

从语义上看,明代就出现了[+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可容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可附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和[+可附性][-人体器官]临时物量词。清代这四种类型的语料就更为丰富,分别如例句(22)、(23)、(29)、(32)中的“罐子”、“肚皮”、“脸”、“地”。

2.3 临时动量词语义演变过程

从收集到的语料看,秦汉时期,尚未发现临时动量词。临时动量词语义演变分为两个阶段:

2.3.1 第一阶段: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收集到1条语料,能够作临时动量词的只有“矢”。例如:

(33)……射师引弩射三矢……(《幽明录·卷三·射师》,66页)

唐代时收集到4条语料,能够作临时动量词的有“杖、箭、棒、枪”等。例如:

(34)玄曰:“……王不问委由,直决痛杖一百,……”(《敦煌变文集·卷八·搜神记一卷》,881页)

(35)李陵报曰:“体着三枪四枪者,……”(《敦煌变文集·卷一·李陵变文》,86页)

(36)单于见他不乐,又传一箭,告报诸蕃……(《敦煌变文集·卷一·王昭君变文》,100页)

宋代时收集到10条语料,能够作临时动量词的有“杖、箭、矢、弹”等。例如:

(37)拟将郭威量情决臀杖二十,配五百里,贷死。(《宋元平话集·五代史平话·五代周史平话卷上》,131页)

(38)……遇重进发一矢,……(《宋元平话集·五代史平话·五代周史平话·卷下》,235页)

(39)……把那邻家顾瑞的孩儿顾驴儿太阳穴上打了一弹。(《宋元平话集·五代史平话·五代周史平话·卷下》,190页)

(40)……嗣昭拨却箭,还放一箭,……(《宋元平话集·五代史平话·五代唐史平话·卷下》,88页)

从语义上看,这一阶段的临时动量词都具有[+工具义]。所谓[+工具义],即具有此特征的事物是它要量度的动作凭借的工具。如例句(38)中的“矢”是动作“射”凭借的工具。

2.3.2 第二阶段:元明清时期

元代收集到34条语料,能够作临时动量词的有“杖、棒、锤、棍、针、鞭、箭、刀、棍子、枷梢、脚、眼、口、拳”等。例如:

(41)[孙大云]……我打你二百棍。(《元曲选·选狗劝夫杂剧》,第一折,101页)

(42)[诗云]一刀劈得天灵碎。(《元曲选·薛仁贵杂剧》,张国宾撰,第二折,325页)

(43)[周舍同外旦上去]我骑马一世。驴背上失了一脚。(《元曲选·救风尘杂剧》,关汉卿撰,第二折,197页)

明代收集到52条语料,能够作临时动量词的有“枪、杖、斧、棒、鞭、篙、箭、刀、棍子、板子、枷梢、脚、眼、口、拳、掌、指头”等。例如:

(44)……为了贿赂,在厅上说道:“……先打一百杀威棒……”(《水浒》,第二十六回,409页)

(45)杨志说道:“你先射我三箭,后却还你三箭,”(《水浒》,第十二回,131页)

(46)包节级措手不及,被解宝一枷梢打过去,把脑盖劈得粉碎。(《水浒》,第四十八回,554页)

(47)高俅叉手跪覆道:“小的叫高俅,胡乱踢得几脚。”(《水浒》,第二十七回,421页)

清代收集到104条语料,能够作临时动量词的有“枪、柳条、斧、棒、飞锤、蛇予、钢叉、杖、针、鞭、箭、刀、棍子、枷梢、脚、眼、口、拳、掌”等。例如:

(48)说毕出来,另托人将倪儿弄了出来,只打了几板,也没有什么罪。(《红楼梦》,第一百零四回,835页)

(49)十三妹……加上一鞭,回头向大家说了声“请了”。(《儿女英雄传》,第十回,150页)

(50)(何小姐)……道:“别的都不紧,这一个着了我一药箭,……”(《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552页)

(51)小红听了,把脸飞红,瞅了贾芸一眼,也不答言。(《红楼梦》,第八十八回,719页)

从语义上看,这一阶段的临时动量词既有[+工具义]临时动量词,又有[+人体器官]临时动量词。所谓[+人体器官],即具有此特征的事物是人体器官名词。前者如例句(48)中的“板”,后者如例句(51)中的“眼”。

2.4 名词临时作量词语义演变规律

综上所述,名词临时作量词语义演变规律有两条:

1.名词临时作物量词的优先顺序为:[+可容性][-人体器官]名词>[+可容性][+人体器官]名词>[+可附性][+人体器官]名词>[可附性][-人体器官]名词(“>”表示“优先”)。

2.名词临时作动量词的优先顺序为:[+工具]名词>[+人体器官]名词。

三、认知解释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认知活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因此,从认知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语义并不限于语言系统的内部,而是植根于人类与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经验,植根于说话人的知识和信仰系统。因此,我们可以从日常经验和通俗信念入手来解释语言现象。

名词临时作量词现象其实质是借用一类事物来量度另一类事物或动作的量。人类早期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认知能力中的感知觉,而在感知觉中,视觉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类最初在衡量事物或动作的量时,也主要借助视觉,利用箩、篮、罐之类的容器或刀、斧之类的工具来计量。能够起三维作用即容纳作用的容器与只能起二维作用即可被附作用的平面相比空间感更强,在视觉上具有显著度,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更能表现量。因此[+可容性]名词比[+可附性]名词易于作临时物量词。容器或平面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种工具,只不过它的主要作用是“盛”东西,是静态的。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可凭借的工具。但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因为人自称是“万物之灵”,只能是人利用工具,而不是沦为工具。所以[+人体器官]名词不论是作临时物量词还是作临时动量词都比[-人体器官]名词晚。

总之,人们总是将自身在与世界的互动模式中形成的认知经验投射到语言上,认知经验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投射的语言现象也在不断的变化。名词临时作量词的语义演变也正是在人类认知观的变化下促进的。

四、余论

4.1 名词临时作量词现象不仅可以从历时进行研究,还可以从共时的角度进行探讨。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名词临时作量词在现代汉语里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只有“离散的、有形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即典型的名词才能临时作量词。这一规律也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因为只有此类名词所指的事物才具体可见,在认知上才具有显著性,人们往往对其关注得更多,认识得更深刻,在心里形成可反映事物类别的清晰的个体意象并且能迅速地将其类推。

4.2 本文对名词临时作量词的分类是典型分类,即分成典型的临时物量词和典型的临时动量词。长期以来,我们给语法单位分类时希望得出一个边界明确、成员地位相等的绝对的离散的类,这仅仅是一个理想目标。事实上,我们得出的只能是一个边界模糊、类中各成员地位不平等的类。最好的成员即最具原型性,即最典型,具有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最多,而非原型成员则相反。我们对名词临时作量词现象进行分析时,发现临时物量词和临时动量词内部也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例如:“椅子”是典型的临时物量词,[+空间义](即能够被充塞或附着)强;“刀子”不是典型的临时物量词,[+空间义](即能够被充塞或附着)不强。

总之,从认知角度看语言现象,能够给我们许多新的发现。

引书目录:

1.《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岳麓出版社,1993年。

2.《史记》,西汉·司马迁著,岳麓出版社,1993年。

3.《世说新语》,晋·刘义庆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

4.《幽明录》,晋·刘义庆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5.《敦煌变文集》,周一良等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

6.《唐人小说》,澎泽汪国项辟疆校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

7.《宋元平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8.《元曲选》,明·臧晋叔编,中华书局,1958年。

9.《水浒》,明·施耐庵著,海南出版社,1990年。

10.《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鄂著,岳麓出版社,1987年。

11.《儿女英雄传》,文康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from the angl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o explore the laws of

semantic changes of nouns when temporarily employed to show quantity

fan li1, nie chun-mei2

(1.first teachers college of hunan, changsha hunan 410002

2.hunan commerci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范文6

西”的深层原因。对鲁智深艺术形象,不宜完全从正面加以解读,人为地去拔高鲁智深的形象意义。

关键词:社会地位 女性观念 力量崇拜 鲁智深 形象

《水浒》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道:鲁智深与史进、李忠在潘氏酒楼吃

酒,偶然听到金氏父女被郑屠欺凌的哭诉,急于一腔义愤,三拳打死了郑屠,为金氏父女出了一口恶气,而自己却因此丢掉了官职走上了逃亡的道路。不少学者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故事情节,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解读,特别是对鲁智深的艺术形象塑造方面进行了阐释,认为鲁智深是一个“仁、义、智、勇”的完人,完全符合金圣叹先生所评价的“上上人物”、“阔人”的标准,是一个真正挺立的英雄好汉形象。而在鲁智深艺术形象的背后,则是鲁智深“疾恶如仇,不畏权势,除暴安良,好打抱不平,善恶分明,为人为彻,急人患难,见义勇为,不计得失,主动出击”的性格特质使然。然而绝大多数研究者在探讨鲁智深的艺术形象方面,囿于对鲁智深是英雄好汉的固有认识,而忽略了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深层社会原因,因而对鲁智深形象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存在着偏颇,不能全面展现鲁智深艺术形象的特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智深艺术形象重新进行解读,力求展现给读者一个真实的、立体的鲁智深来。

郑屠被打并因此而丢掉性命,是自身的社会地位低下使然。中国古代社会历来重视农耕文明,农业生产常被尊为“立国之本”,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所采取的基本国策,因而忽视商品经济的发展,贬抑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认为从事工商业是“趣本务而趋末作”,而工商业者则是“邦之蠹”,要使工商业者“名卑而寡”。就是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特定时期,统治者也未制定鼓励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应措施,拔擢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属于当时社会中的边缘化人物。

宋代社会也是如此。宋代社会,由于铁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使得社会生产力提高了极大的提高,一部分劳动生产力得以从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买卖活动,成其为工商业者。而宋代城市的高度发展,“镇市”、“草市”、“墟市”的空前繁荣,又为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买卖的工商业者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早在北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封已是“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的大都市,十万、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的出现已是不争的事实。张择端所描绘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景象就是当时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极好佐证。而在《水浒》的描写中也不难看出,当时的酒肆遍布于村野,店铺林立于城镇,商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买卖。商人中既有像武大郎一样沿街叫卖的小贩,又有像张青、孙二娘一样守家驻店的坐商,更有像卢俊义一样走南闯北的行贾,有的人依靠经商而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王朝在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刺激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制度保障并没有建立”,从事商业活动是农民失去土地后不得已的谋生手段。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因为自己积攒的财富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而得到普遍的提高,“士、农、工、商”的社会格局并未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依旧处在社会的底层。

正因为如此,商人们要在社会上争得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就必须借助自己的财富与当地官府、地方

豪强结成人身依附关系才能在社会上立足。郑屠投托小种经略相公的主要目的,完全是小商人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出于对自身安全的一种选择和考量。张青、孙二娘将“各处流配的人”列入不杀之人的名单中,虽美其名曰“中间多有好汉在里头”,恐怕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要借助江湖豪强人物的招牌来虚张声势,来保全自己生命的无虞。卢俊义虽富甲一方,又有一身超强的武艺,但他不与官府交通,落得押赴刑场险些身首异处的命运。对于普通的小商小贩们来说,自身地位的低下,而又无资金去投靠官府依附地方豪强,他们的生存权就更难以得到保障。李小二因“不合偷了主人家财”,多得林冲看顾,方才得脱免了官司。时知县为出脱宋江杀人之罪,而将罪行“朦胧做在唐牛儿身上”,无端“脊杖二十,刺配五百里外。”唐牛儿的悲剧正好说明如果不借助官府、地方豪强的势力,小商人们是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甚至备受欺辱。

郑屠的被打,原因之一便是自身的社会地位低下,自己的生存权利难以得到根本保障。郑屠只不过是一个操刀买肉的屠户,比起其他的一些商户来说,其社会地位更为低下,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甚至不如一般的泼皮无赖,所从事的买肉行当就像娼妓一样不过是一个贱行。所以,郑屠在鲁智深面前极为卑怯、畏葸、谦恭、唯唯诺诺,看见鲁智深就慌忙出柜唱诺,“提辖恕罪”、“提辖请坐”,对于鲁智深提出的无理要求,郑屠也只好“使得”、“说得是”、“小人自切便了”。当他醒悟到鲁智深是借切臊子消遣他时,还只得赔着笑脸,可见郑屠地位的卑微。而在鲁智深的眼里,郑屠只不过是一个“腌脏泼才”、“狗一般的人”、一个“破落户”而已,是一个可以让自己随便消遣的对象。对于鲁智深来说,提辖的优势地位和自身的优越感,加上对商人地位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偏见,教训一下平时威风八面的“郑大官人”、“镇关西”就不会有所顾忌。郑屠用虚钱实契霸占金翠莲后又想一脚踢开,这种欺人太甚的行径,为鲁智深教训郑屠提供了口实。鲁智深是绝不会容忍郑屠这种霸道行径的,不能眼睁睁看着金氏被欺凌。对于这样的社会底层的泼皮无赖,鲁智深教训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拳头说话,而且还要让对方深刻地领会这种教训。

郑屠被痛打,我们不排除鲁智深疾恶如仇、富有正义感的正面形象,不排除鲁智深好打不平,善恶分明的性格品质所起的作用。但对照同样是强娶刘太公女儿的周通,鲁智深的下手是很讲究分寸感和轻重感的。因为一个不过是“狗一般的人”,而另一个则是所谓的江湖好汉罢了。地位身份的不同,被打的结局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因此丢掉了性命,一个却成了兄弟。设想郑屠既是一个买肉的屠户,又是一个像张青、孙二娘一样的江湖好汉,鲁智深的拳头能不能朝着鼻子、眼睛、太阳穴致命的地方轻易落下。如果郑屠投托的人不是小种经略相公,而是老种经略相公,甚至比老种经略相公的地位更高,鲁智深是否敢于小瞧郑屠的社会能量,举起的拳头恐像林冲一样“先自手软了”。对于高衙内,鲁智深虽嚷嚷“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可就是不见他追赶高衙内,又不见他对高衙内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原来鲁智深“醉了”。即便如此,鲁智深仍然有为林冲出却胸中一口恶气的机会,但始终未能看到鲁智深对高衙内采取更为激进的举动。而郑屠却不同于高衙内,自身地位低下,又没有强有力的依靠,在鲁智深这样的强人面前,被打也就在所难免。如果郑屠不是一个操刀买肉的屠户,而是一个有足够的社会能量和资源的人物,即使是鲁智深有满腔的正义感,痛打“镇关西”时也会仔细掂量掂量。

郑屠被打与鲁智深对待妇女的态度有关。《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们在对待妇女的心态上可以这样认为,绝大多数人是一种畸形的心理状态。早在“五四”时期,周作人、废名等人就提出了梁山英雄普遍的“厌女症”。综观《水浒》中好汉,在对待妇女与性的态度上大体也如此。

我们可以把《水浒》中的好汉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以王英、周通为代表的“好色”之徒。王英有过要娶刘知寨夫人为压寨夫人的劣迹,也有过 “色胆能拚不顾身,肯将性命值微尘”勇斗扈三娘的壮举。周通的事迹是要在桃花村强娶刘太公的女儿为妻。这二位的“好色”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一个正常男人的正常生理需要而已。严格意义上说跟“好色”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一类是“近色”而不贪色,“于女色并不要紧”的宋江、杨雄之类;他们虽有妻室,但却不看重云雨之欢,喜欢结交江湖好汉,平素就是喜欢舞枪弄棍,而把妻子晾在一边,硬逼妻室红杏出墙。第三类人是以李逵为代表的一类,他们可能视女性为洪水猛兽,对于买唱的宋玉莲李逵会无端地一指戳倒,对扈三娘一家李逵要赶尽杀绝的目的是要宋江不要对扈三娘存有非分之想。对于宋江要讨好李师师,李逵会“毛发倒竖”,敢于斥责宋江为“酒色之徒”。当听说“宋江”强占别人女儿时,李逵居然砍倒杏黄旗,撕碎“替天行道”旗帜,“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名义上是为刘太公的女儿抱屈,实际上则是害怕宋江耽于儿女情长。梁山好汉大多未娶,即使娶妻后,也没有给妻子应有的温存和生理满足,梁山好汉大多数人都可归入此类。这是因为,他们不但“厌女”,而且“厌性”,“色乃伐性之斧”是他们普遍认可的观念,谈女性、谈性等问题这是与崇尚力量的梁山英雄的理念相背离的。这三类人,没有一个人把女性真正当作正常的人来看待,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女性给予过关爱和同情。王英、周通亲近女性只是为了占有女性的身体,武松杀嫂是因为潘金莲的,杨雄杀潘巧云也是因为她与裴和尚有过云雨之欢。但始终没有人去关心过一个女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没有人为她们的遭际申冤抱屈。为了宋江的一个承诺,扈三娘就得嫁给王矮虎,“至于扈三娘看得上看不上王英,爱不爱王英,他就不管了。不是不管,而是无须管,让你嫁谁就嫁谁”。《水浒》中的女人,“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而存在,失去了做人的自由与尊严,其自我的人格被严重压缩与弱化”,可以这样说《水浒》中的女人是为男人而活着,女性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对待女性的问题上,鲁智深是梁山好汉中的一个异类。他关爱女性,同情女性,关注女性的命运。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强者,始终扮演着女性保护者的角色。当林冲的娘子受欺负时,他挺身而出“我来帮你厮打”、“但有事时,便来唤洒家与你去”,多年以后鲁智深还提起“曾知阿嫂信息否”,这不仅是鲁智深对林冲的义,更是表现出鲁智深对女性的关心和惦记,这是梁山英雄中所从未有过的。有人依据鲁智深打探“阿嫂信息”,认为鲁智深有过暗恋林冲老婆的倾向,虽不足为据,但也表明鲁智深是真正关心女人,关注女人的。金翠莲的哭诉,能够马上激起鲁智深心中的怒火,进而痛打郑屠,是基于鲁智深内心深处的对女性的关爱和同情,是鲁智深始终把自己当作女性保护神的角色做出的惟一选择。他容不得女性被人欺凌,看不得女人的眼泪。鲁智深对于男女情爱并不像梁山其他好汉一样一味地加以排斥,对于刘太公女儿的婚事,在他眼里则是“男大须婚,女大必嫁”,男女之间的婚姻是“人伦大事”、“五常之礼”。但当他明白是周通强娶时,出于对女性的同情,才想出办法戏剧性地惩戒了周通,并要求周通彻底打消娶刘氏的念头。鲁智深与其他梁山好汉的最大不同也在于此。郑屠被打,是因为他欺负女性,虚钱实契占有了女人的身子,还要找个理由把别人扫地出门。郑屠的作为,触动了鲁智深敏感的神经,他不愿看到也不想看到弱者被欺凌,女性被,对金氏父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才使得他愤愤不平,决意教训郑屠。如果金氏父女的遭遇放在其他梁山好汉身上,恐怕难以激起他们的满腔怒火将郑屠打死而后快。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是基于他对女性的关爱、同情,是基于他一直将自己自觉不自觉地当作女性、弱者的保护神而做出的选择。

郑屠被打与《水浒》对力的张扬和崇拜有关。“对力的张扬和崇拜是《水浒》的重要思想。”洪太尉放走妖魔时发出的惊天动地的巨响,天摧地塌,岳撼山崩。“这是一股被压抑已久的力,更是一股压抑不住的力。”小说自兹便开始了对于力的渲染和表演。

鲁智深能三拳打死“镇关西”,其力量之大,力道之猛可想而知。他想要一百斤的禅杖,铁匠们就是造

不出来。他能将一条六十二斤重的禅杖舞得虎虎生风,在大相国寺他居然“倒拔杨柳”不得不让人惊叹“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水浒》极力渲染武松赤手空拳打杀老虎,更是用激赏的语言描写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表演,肯定和张扬了武松的力量。《水浒》的主题之一便是对力量的张扬和崇拜。《水浒》中既有个人力量的彰显,又有集体力量的渲染。对于个人来说,力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对于不平之事,也往往依靠力量的大小来解决而很少论及是非曲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憋足了身上所有的力气要来给郑屠一个深刻的教训,便是对鲁智深力量的最好诠释。“文章以形象生动的比喻,从味觉、视觉与听觉上写出了郑屠被打的感受,以此表现鲁提辖三拳之勇猛。”同样的,我们认为郑屠的感受正是对鲁智深力量的渲染和肯定。“两边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相劝?”,“街坊邻居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拦他”,看看力量的威慑作用有多大。

对于郑屠被打的这三拳,王鸿卿有着深刻的认识,“第一拳打的是郑屠的豪横,打僭称‘镇关西’的狂

妄;第二拳打的是不思悔改;第三拳打的是企图逃避惩罚”。这种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在鲁智深看来,“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在鲁智深的眼里,郑屠自称“镇关西”是在妄自尊大,狂妄无理,他忽视了鲁智深的存在,挑战了“鲁达的尊严”。要解决这一僭越问题,诉诸武力才是一个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鲁智深不仅要打掉的是郑屠的威风,更要郑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人才配称“镇关西”。郑屠的嘴硬、讨饶换来的却是鲁智深的第二拳、第三拳,彻底地打掉了“镇关西”气焰,这三拳与其说为金氏父女还不如说为自己出了胸中的一团恶气。不然,鲁智深又该“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在这儿,力量的强弱决定了争斗的胜负,郑屠的性命被“做了一个全堂的水陆道场”而终结。对于郑屠来说,至死也不会明白自己在什么地方开罪了鲁智深而遭此横祸。

鲁智深的形象,笔者认为他有疾恶如仇,不畏的正义精神,也有行侠仗义的英雄气概,也有关心

他人的古道热肠。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鲁智深就是一个完人,是一个“上上人物”、“阔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恃强凌弱之嫌,有血腥残暴之慨,更有刁蛮霸道之叹。他的良善和正义,掩盖不了在他身上的蛮横无理和凶残暴戾。对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们不能离开人物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忽视鲁智深自身的缺点,人为地拔高鲁智深的艺术形象意义,对于鲁智深的艺术形象不宜作出过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吴其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人物形象》,《文学教育》,2008.1。

[2]周 生:《鲁智深形象浅论》,《甘肃社会科学》,1998.5。

[3]李 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

[4]十年砍柴:《闲看水浒》,同心出版社,2004.6。

[5]史仲文:《中国六大名著的现代阅读》上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

[6]王菊艳:《水浒传妇女观的文化诠释》,《嘉兴学院学报》,第19卷第5期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