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范例6篇

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范文1

下面我浅谈一点“生本教育”在我的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通过学习生本教育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生本教育的学习,我明白了:如果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丰富的主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再对学生加以激励、指导和引领,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快乐地学、做,就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

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

课前,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了解学生的思想、习惯、身体特征、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情况,选择好适合该年龄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定好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法手段与学生的学法,以及在教法中预计好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个人认为这是上好课堂教学的前提。

课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体育课,都采用室内课的形式,加强对学生课堂常规的教育。该课中,我把学生上体育课的常规全部进行学习,并提出自己的要求(如:室外课必须穿运动鞋;请假必须见假条;想发言必须举手;进出课堂必须给老师报告;准备活动跑步的速度、队形要求;训练速度时速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体育委员和小组长,大胆培养和使用他们,让他们成为教师生本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并在实践课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的保证和质量的提高。在实施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内容,让体能运动与趣味运动相结合,并适当做一些竞技运动,用以激发学生自觉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运用学生分组运动的办法,让学生先自己练习(体会、探究和讨论),再通过小组展示,让大家进行相互观察评价,也找出自己动作技术上的不足,然后通过我的点评,让学生再去修正他们自己的动作,直至自觉做好,达到要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相互交往和求奇、求新的欲望,也为学生大胆探究创造了条件。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而把较大的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同时还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要求,让学生不断检查自己和同学之间的研究性学习成效。大多时候,教师起的只是引导作用,有时参与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运动,并不断地用语言去引导、启发、鼓励他们,对不同体质学生的运动量进行适当调整,对不同特长的学生给其建议加(减)量、加(减)强度进行练习和技术动作的指导及要求,这样一来,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充足运动和发展,还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个人的运动特长,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体育有竞技性较强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好胜心,让他们通过各种比赛展示他们的运动能力,发展身体素质。在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的同时,我的生本教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生本教育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因为每个学生的体质不同,不能用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要求大家,加入个体化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每学期应该在开学给标准,期末给结果。在体育教学评价中,评价内容要看每位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程度;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两操是否认真;学习进步的幅度,在活动中和同学是否友好相处和合作等等,评价始终以激励为主,其目的是促发展,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

生本教育范文2

“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前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老师应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这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基点,也上“生本教育”实践的一个出发点,“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他一句的讨论。例如:在学习《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时,先讲了体育的中奖规则,然后提问:不同的体彩号码一共有多少个?为了中特等奖,买全所有号码,假设特等奖500万,一等奖1万,其它奖项不计,单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合算吗?这个问题是学生熟知,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接着告诉学生学好本节课内容可以回答上面问题。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思维的活跃性。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好演员,而更应该是一个好导演。要求教师克服传统教学的辛苦打拼的“汉水主义”,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全面依靠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相信学生的天赋和聪明才智。“生本教育”是“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进行的,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空前提高。例如在讲《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时在黑板上写出如下提纲:

1、什么是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算原理?

2、“两个基本原理”是怎样推出来的?

3、“两个基本原理”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4、“分类”和“分步”各有什么特征,“分类”和“分步“时应注意什么?

5、你能列举出在我们生活中应用两个基本原理的实例吗?

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激发了他们的潜能,真正提高了学习效率。

生本教育范文3

关键词:生本教育;物理课堂;教育模式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而传统教育多根据学生特点,以教师的主观性和经验分析学生学情,然后设计教学。一旦这种模式设定好了,课程就得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即使学生死活不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也要拽着学生回到设定好的思路上来。生本教育则不强调教学过程的“章法”,课堂灵活性强,学生学习内容是根据他们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的真实发挥。

从开学到期中考试半学期的时间里,我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同时融入一些生本的理念,即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有时候想讲授的知识很多,什么精华都想给学生,结果发现在教学中自己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教师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学生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一旦开始唱独角戏,部分学生就开始表现出没有激情,课堂气氛很难调动起来。但是,一旦有学生活动,比如,对某个物理上的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就能热闹起来。当然,有时候他们并不是出于对知识感兴趣的目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学生勇于参与活动,渴望表现的内在动力和生本教育的生命力。坦白地讲,反思这段时间的教学,如果一堂课学生没有太多自由的空间,课堂的内容知识、情感等全权被限制在教师设定好的空间内,虽然教师目的是出于好心,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郭思乐教授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内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注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郭教授指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生本。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先学要注意: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深思、高出。

因此,生本教育中很多观点和理念,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和借鉴的。

生本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小组合作学习,而小组合作探究也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自主探究也算是生本了吧)。小组探究学习时,每一个学生都在一个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分工、有合作地互助。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培养能力,优势更不用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有教师讲,物理有时候是讲不明白的,是悟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很多情况下,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讲,还是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想不明白。这时候生本的潜力就能尽情发挥了,学生自己去感悟,通过自己真实的听觉、视觉、触觉、生活常识等第一手的认识,去思考,去领悟,去理解,那么,他得到的才最真、最透彻。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实验课,究其原因也不过是实验课教师的主动性弱,引导性强,而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亲身感受占据了主要的课堂部分,或者说,课堂是他们的,他们是相对自由的。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感受物理过程中的快乐,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教师的引导要尽可能少),学生体会到了学物理的快乐,物理中的奥妙,学习动力是内在的、强烈的、持久的。所以说,实验课本身就是融合了生本理念的。

在一次测验之后,我试着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把题目较难同时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分析评讲后,留下很多因为学生粗心或者理解不透彻而做错的题不讲,布置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订正试卷,并用红笔修改在试卷上,写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剖析题目中涉及的所有知识点,越详细越好。

令我想不到的是,大部分学生做得非常仔细,选择题的每个小题,每个选项,考的什么知识点都标出来了,有的还用图来描述(例如影子的形成);有的不懂,就画了个问号;有些题即使做对了,也详细做了分析。这给我很大启示,备课评讲试卷,我们确实要做到充分,有重点、有难点地去讲,但是凭自己讲出来的东西学生的记忆不一定最深,我们好心帮他做了,他可能记忆不深刻,很快忘却了,岂不是费力不讨好?这时候利用生本的理念去讲课,必定获得良好的效果。我想如果再给上面的学生点讨论时间,他们肯定会讲出很多东西,因为他们主动分析了、消化了。

当然,在物理课程中开展生本教育,我认为也有些需要探讨的问题。首先,物理是一门科学,一部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属于科普类的层面。还有正在探索的,有的很深奥,从常识到未知的科学世界,知识的跨度非常大,当我们放开了让学生探究,让学生探索,他们发现了用初中知识不能解释的时候,要不要继续深究呢?深究下去有没有止境?要知道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空白的,如果放开手学生能不能自主地完成探究?这都是物理开展生本教育的问题。

其次,物理教学中有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还有实践性作业。探究实验和实践性作业既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又符合生本教育中的依靠学生的理念。那么,教师演示实验怎么体现生本?演示实验所展现的不可能仅仅是要说明的问题或者现象,还可能有些其他物理知识,这时候如果学生来做,发现其他问题,正如上面所说,教师是继续引导课下探究还是课上解决,对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有没有影响?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开展或者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问题总会有的,面对的困难也会重重,但有句老话讲,方法总比困难多。

践行生本物理,我个人有以下的看法:

一、新课讲授

初中物理中感性的认识较多,教材设置了很多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那么,物理的学习就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

前置作业;(预习,如果有条件可以布置周末的实践性作业)

展示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发言,联系生活中的例子)

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助手的位置)

讨论与交流;(组内到组间交流:发现了什么现象)

想想、做做、试试;(尽可能地设计学生实验)

练习与讨论;(问答题为主,题目要少而精,开放性要强)

小结并布置前置作业。

二、探究实验课

探究实验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教师讲授实验课之前会逐步强调实验要点,不希望学生犯错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过程,实际上这种探究是不彻底、不完善的。教师教清楚了实验室应该注意的问题,学生即使很快领悟到了,顺利地完成探究实验,但学生对那些要注意的问题认识并不深。没有让学生暴露问题恰恰是个问题,这样的探究过程是教师引导的思路,当学生自由思考的时候很自然地回到自己的思路上来,这时候很容易犯错误。错误对于每个学生来讲,既是一次失败,又是一笔财富。所以,在学生人身安全及实验室安全允许的情况下,学生犯错误也是一个自身发展的财富。探究课教学就应该少讲,少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

三、复习课及试卷讲评课

复习课是对一段教学内容的总结,和试卷讲评课一样是相对枯燥的课程。教师可以从作业角度和试卷出错情况得知学生的薄弱环节,对此作为重点来讲。但是有一点教师是很难把握的,就是学生做这个题目出错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归为没有理解,而要想,为什么不理解?他们究竟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那么,如果让学生去讲,不管对错,学生相互之间讨论交流,既暴露了错误的思路,也得到了正确的结果,还会给教师很多启示。在生本培训中,很多示范课的模式都可以拿来借鉴。

前置作业;(复习时,学生自己复习相应知识,并准备一个知识点,并针对这一知识点选一道习题来讲;考试后学生独立修改试卷并选讲一道自己出错了但是通过自己分析理解了的题)

展示;(哪些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习题中经常出现的?对同一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出错原因有哪些?)

讨论和交流。(总结重、难点,分析错误原因,找出减少出错率的方法)

生本教育范文4

现有关于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的文献,首先是数量较少,其次现有的几篇也往往是集中于从某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缺乏对二者间异同的全面把握。这就造成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存在模糊性和片面性,不利于教师、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在各阶段安排、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本文首先对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对其展开比较研究,最后提出意见建议以更好的促进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概念界定

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这是相对于小学的初等教育和各类中学的中等教育而言。在高等教育阶段,本科生教育重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阶段,都更加强调其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专业性教育。

关于本科生教育,梅贻琦在其《大学一解》一文中指出 :“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 , 而重心所寄 ,应在通而不在专”[1]但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高等教育主要是参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 ,将大学本科教育定位为专业教育。时任中国教育部总顾问的苏联专家阿尔辛杰夫说:“应该不是从大学里培养大而无当的博学通才 ,而是培养具体的专门人才:工程师、医师、教师、经济学家、农业专家、统计专家 、采矿专家、科工作人员等”。[2]而这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争议应该说一直是关于本科定位问题的主要争议。另外还有一种“结合说”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主张和侧重,例如 ,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把本科教育看作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该说认为, 在本科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 , 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 实行“二二分段”培养模式。[3]但无论怎样,本科生教育其本质应该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人成为成熟合格的社会竞争者的培养。

至于研究生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自民国时期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初创阶段、规范发展、恢复和稳步发展、快速发展等4个阶段。” [4]现如今我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但是在培养质量上还有待提高。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给出了明确规范,“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专业学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建立健全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5]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本科生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和高级专业教育的争议,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有了重大改变,以往的通识教育已经不再适合,专门强调专业性教育,并且专业性教育进一步分化为学术研究性专业和技术应用性专业,都是旨在培养某个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应该说这也就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

二、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相同点比较

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相比较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二者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我们接下来就择其要点作简要论述。

首先,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具有更强自主性和探究性。这点很好理解,在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阶段,这更多是一种规范性塑造性教育,力图让一张白纸的儿童初步建立起来关于自然界、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初步轮廓。在这样的轮廓构建过程中,我们并不允许他们过多的怀疑和曲解,而是要尽可能准确牢固的将成熟的一套基本认识框架建立起来。从而避免在自由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儿童心灵认识的极大扭曲,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和适应我们公共认可的这个世界,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式发展。但是在本科和研究生的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人格已经基本成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框架已经打好基础,同时他们的自我独立思考辨别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继续强制性规范它们的发展轨迹方向,而必须适应人生新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让他们充分的自我探究,对陈旧陈腐知识结构进行怀疑,追问现象知识背后的深层次根源,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成熟的合格的公民,这样才能够真正成熟,走向社会,更好的适应社会,打拼出一片天地。

其次,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社会公民骨干精英服务的,这一点需要放在国民教育体系内加以理解。小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性质的基础型教育,让学生读书识字,有一些基本的文化修养;中等教育是一种过渡性的教育形式,起到了承接小学基础教育和大学高等教育的作用,其中中等普通教育继续发挥了基础启蒙的性质,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而中等专业教育则衔接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分化特色,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的高等教育则是专业分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虽然没有彻底的摆脱基础教育的痕迹,延续了一些通识课程的学习,但主旨上却是培养某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在院系分科上体现的就已经很明显了。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方面已经比较完善、成熟,无论在专业技能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合格公民了。而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项素质能力上一般认为不够成熟完善,二是浅显或者偏颇的,有一些缺憾的感觉,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

三、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不同点比较

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虽然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在教育的性质上有很大相似性,但是在一些具体培养内容上,二者培养层次差异很大,仍然需要我们多加注意。

1、专业能力的培养层次不同

虽然都是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但是本科生是打好专业基础的时期, 重专业的普及教育、全面传授;而研究生阶段则是专业提高,培养的是专门人才, 自然注重学科某个方面、某个侧面或某个层面的重点研究。[6]本科生的培养侧重于专业领域方向上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对专业前沿和生层次问题有一定认识就可以了,并不明确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 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而研究生的培养则需要参与到导师的日常社会调查或者实验室试验之中,能够协助导师完成专业前沿和深层次问题的解决,相应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就要高很多,毕业后基本上需要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2、培养模式不同

本科生的班级人数一般较多,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关注度就会减少很多,相应的了解认识以及针对性培养就会少很多。授课方式上,人数太多直接限制了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展开,一般是班级整体授课,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听或者不听都无法真正掌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而研究生的培养,在现今模式下主要采取导师制形式,一个导师带两名左右研究生,从而有更多精力关注每个研究生的特色专长个人知识背景,可以展开针对性训练,同时也能够对每个研究生严格要求,督促他们按照相应培养方案完成学业任务,在个人能力培养上更为直接有效。在授课方式上也更加灵活多样,无论是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学术讲座,还是讨论式教学,都可以采用,大大激发了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3、培养对象心智上的差异

本科生,尤其是大一大二新入学的学生,刚刚从中等教育的规范化培养模式中脱离出来,对于高等教育的自主性学习、自我生活处理还不太适应,因而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迷茫期。因而在本科生管理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辅导员日常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本科生的辅导员还是开设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应对这种情况上都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对于校园生活已经十分熟悉了,他们有了自己的应对校园生活的行为方式,可以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上。但相应的,研究生对于老师的管理和教育,比起本科生来服从性也要少很多,往往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见解,所以这时候辅导员在管理上更多就是劝导而非引导了,同时研究生培养阶段,公共课时间较少,学生与导师在一起的时间相对更多,导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对更多。因此,无论是对于他们的生活还是学习相关问题的处理上都要更加注意方式。

四、对加强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效果的思考

根据前面我们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异同点的分析,在相同点上它们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我们应该按照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训练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出成熟合格的社会公民。在不同点上,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层次、培养方式、培养对象心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必须在尊重这些差异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争取实现不同培养阶段的最佳培养目标,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

在本科教育阶段,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划分出前两年的适应期和后两年的形成期。在前两年,本科生刚刚经历了从高中的规范化教育模式向大学的自主化教育模式的转变,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有很长一段的适应期,在这样的适应期内,我们不应该给与他们过大的压力,而应该是在宽松的氛围下,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去适应,逐渐构建出关于大学自主性教育的认知框架。而在后两年的时间内,大三大四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关于自主性教育的意识,能够稳健积极的按照自己的认知框架目标努力,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逐渐增加本科生生活、学习的节奏,将应该学习的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内容牢固掌握,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予以适当提高,尤其是面向未来的工作岗位或者进一步考研究生的相关部分内容。所以整体而言,整个本科教育的阶段,其实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框架,同时在专业领域内建立基础的阶段,也就是塑造一个素质能力健全同时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合格人才。

生本教育范文5

关键词:生态(圈) 成长创新 回归 本源 创立

生态教育是一种敢于率先摒弃功利性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是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升华,无论洋思中学,还是杜朗口中学,还是美国翻转课堂最终结果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从他们的动机来看,都为了解决当下的困境,而非基于解决学生怎么发展问题。这必然产生另一种问题:出现新的僵化。也就是说,他们迈出课改的一步,他们往往会停留在这一步上,而无法迈出第二步、第三步。。。。。,真正意义上的课改是可持续的,而非静止的。长久就会如同《皇帝的新装》一般,当学生失去新鲜感。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复存在。

现实中,许多学校都在探寻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旦找到,全校实施。这种做法不科学。大家知道,刚生下的新生儿的喂养方式与6个月大的、2岁大的、3岁大的都不同,我们不能用3岁小孩的喂养方式来喂养新生儿,也不能用新生儿的喂养方式来喂养3岁孩子。也就是说,孩子长大对应的喂养方式要变化。如果一成不变就错了。

同样,课堂结构也应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改变。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模式,如果两个月不发生变化都将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因素。假如某种方法或课堂结构模式此时很适应学生,两个月后孩子长大一些,方法也就变化,不能一种方法使到底。同样是学习,听到结论与得到结论反映的是两种学习境界、两种学习观念。

生态教学体系含学习理论、生态教学理论、评价理论、生态教学教材编写理论等,实质就是让学生在学完某一知识时能够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能够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宗旨就是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全球制造业大国德国的职业化教育,就是让学生部脱离实践,倡导人人平等的快乐学习法,课堂最后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达到甚至超越老师的思维水平。

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应成为课改的终极目标。课改逐渐进入深水区,最终会回归到思维上的。任何事业发展到一定高度都是思维的问题。从而激发孩子的心灵潜能。

理论基础;人本心理学,剧本改变,内在苏醒。原理:学生,矛盾主体,行为分析。实战训练:聆听,感悟与接纳,对决与对抗,自我价值与挫折

笔者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发现,只有确保每位学生都获得最大的成长量,才能确保课堂效率最大化,学生用心做一道题要比应付做100道题都有用,好多人就是缺少转化率。改革只有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转向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观念的形成、学习态度的养成,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评价。

目标,只有赋予教育以生命,教育不应该像一堆沙子那样,由一小堆变成一大堆,虽数量上增加了,但其内在的联系和内涵却并没有增值,教育应像乔木那样,能够不断长大。

教育的成长表现在让学生思维达到完形水平和构建体内文化意识系统的方法、途径更加丰富多样,认知更加深入。大树每年秋天都会落叶,但它却在不断地长大。

学生是在成长的,所以课改,不仅要改课,还要改造人的灵魂。只有通过更多化意识系统的方法、途径更加丰富多样,使认知更加深入。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是学生的微观成长过程。往往课改中大家只看全貌,不注重细节。作为老师,要精心培育自己心中的教育之树,使之不断新陈代谢,不断成长。

其次“人本教育”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将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内容只意味着工具不同,但培养的核心目标是相同的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传统课改难于在其内心深处会有收获感、满足感,使其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学习,在传统课堂上,都会导致每堂的教学目标都是变化的,即使同一学科不同课时其目标也是变化的。

最后,教师专业化发展决定课改,要制定适用于学生全面的发展,教学过程中讲授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在探讨自己如何创立该知识的,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完该知识时能够体验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昆虫在成长过程中要有几次蜕皮,即退掉原来的外骨骼。本来外骨骼是保护昆虫的,由于它不成长,而昆虫不断长大,到一定时候外骨骼就变成限制昆虫成长的一个因素,昆虫只好蜕皮。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调整、完善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让自己具有积极、阳光的心态,从而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当然,教师只有引导每位学生自我因材施教,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自己的老师,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过程、使自己学到位。让学生师化自我,提高其自学能力。让学生除了能够钓鱼,还要知道怎样才能钓最多的雨。

生本教育范文6

一、“生本”与“师本”

什么是生本教育?它是相对于现行师本教育而言的。传统以教师的教为本的教育体系可以定义为师本教育,它是被动的假设,它认为:人之初,性本惰,学生是天生接受学习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加以督促和管理。教师应当是课堂的主宰者,根据已有的教材,教师不能超出教学的范围;生本教育则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它是主动的假设,它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也是学校重要的学习资源”这一全新的教育观点,这个资源包括他们的喜好、情感、性格等,从而提出在课堂上要依靠学生,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设计“教”的基本理念。

有别于师本教育,生本教育使学生摆脱原有教育体系的桎梏,摆脱完全由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的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教师“导”的功能是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而不是师本教育——教师一点点地教,学生一点点地学的过渡分析上。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换师生角色

生本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首先就是更新观念,即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老师的角色,让老师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它认为,只有教师放下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才能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恰当地应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通过发现、探究、研讨、交流等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材中分辨出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结合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协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建构。

同时,生本教育强调的“以学定教”并非不能体现出学生对学习的系统性,因为以学定教是在确保第一层次的知识,即必备的基本规范和工具的掌握原则下进行的,让学生自己去形成以自己喜欢活动内核的课程,从而可以主动地学习第二层次的大量知识,而第二层次的知识完全可以为若干活动所覆盖;以学定教所激发课堂的学习热情,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这是自然的需求。只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学生自然就会在充分认识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把所学得的知识进行内部的系统化。

三、运用生本教育的教学方法,积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目前的“生本教育实验”主要在小学和初中展开,因此,教师在实施“生本教育”时,应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以我所上的一堂“生本”研讨课《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这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树立关注和保护全球性生态环境意识。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可将书上所写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直接灌输给他们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他们一定会觉得抽象且枯燥乏味,无异于在喊口号。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利用他们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一些事来帮助他们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课堂活动,这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

课堂活动一:生态环境问题漫画制作大赛。(提前布置各小组学生画好漫画,并挑选出四幅最佳漫画。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一些网上下载的相关漫画,再由老师用电脑向大家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漫画,并由学生作评委,评选出最佳漫画。)

课堂活动二:最具创意“生态环境”公益广告制作大赛。(提前布置各小组的学生制作好各自的广告,上课时可以各种形式对自己制作的广告进行展示,并由学生作评委,评选出最具创意的广告。)

课堂活动三:“生态环境”宣传口号收集大赛。(各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后,举手回答自己组收集的宣传口号,看哪个小组收集的口号又多又好。)

以上三个课堂活动中,首先,学生对漫画很感兴趣,其次,对于广告制作,他们是第一次接触,会感到特别好奇,也很有兴趣去尝试一下,而宣传口号大赛则是学生展示自己优美文笔和出色口才的绝好机会,他们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在兴致勃勃地完成这三个课堂活动的同时,他们已经不自觉地在心目中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