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的感受范例6篇

开学后的感受

开学后的感受范文1

[关键词]高年级 习作教学 生活化 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81

写作是一种将语言与思想表达于文字的方式。在语文学习及社会人际交流中,写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是重要的习作水平发展的阶段,学好作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集体忽略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注重以生活化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传授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写作能力。

一、以感受、体验生活的实践形式增加生活化写作素材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不通过生活进行教育是无效的,教育与生活不可分割。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习更是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小学语文的写作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获取更多的生活素材,并应用于写作当中,自由发挥个性与才华。比如,让学生投入各种公益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或是让学生展开社会调查,投入到保护母亲河,预防污染的队伍中,并在参与活动时积极思考,开拓思维,将生活化场景与联想应用到实际的写作任务中,以获取更多的生活素材,丰富写作内容。针对环保的题材,有的学生以生活中的塑料袋污染为例,阐述其对土壤与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破坏;有的学生从市民随地吐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展开写作。如:“塑料袋对土壤与地下水都有很大的污染,经过一百多年也不会自然降解,燃烧时还会排出有毒气体,以后我会注意塑料袋的使用。”

这些从生活中获取,并付诸于生活实践的事例都能应用于作文中,以丰富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表达总结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使学生将作文写作中引发的思考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以感受自然、开阔眼界的实践形式增加生活化写作情感

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为写作提供了不少自然题材,而自然题材的获取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中生命的气息,让学生在感悟与思考的过程中发挥个性与灵感。比如,在开展郊游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当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开发区,感受工厂给大自然带来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旅游经历展开探讨与交流,与教师和同学分享各地的美景。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自然感受能力后,教师进行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习作5》的教学,针对例文《银杏》展开对家乡的一种自然的生活化产物的描写,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展开调查、进行咨询、收集资料等途径,充分运用自身的表达能力进行写作。

学生走入自然与生活,在感受与调查的过程中弥补了自身生活经验与阅历上的缺陷,提高了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意识地进行观察的能力与资料搜集的能力,养成了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以创设情境,寓教于乐的实践形式增加生活化的写作感受

素材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些要素要从生活中的观察与感受中获取。具体到小学语文的作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角色化地带入到生活情境中,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与热情。例如,在开展写作教学前,教师要有意识地通知学生晚上回家后留心观察母亲用肥皂洗衣服的情形,仔细观察肥皂在揉搓以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应用到作文课堂上,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多种吹管及肥皂水,组织学生进入操场进行吹泡泡比赛,赛后再引导学生对气泡场景以及比赛过程进行描述。学生置身于五颜六色的气泡中,感受到气泡如珍珠般折射太阳的光芒,又如葡萄串一样颗颗相连,在空中飞舞。在观察、想象与追逐打闹间,一堂普通的作文教学课以一种更丰富、有趣的形式呈现了出来。而在娱乐玩耍过后,学生往往对教师创设的情境印象深刻,并能用所学知识将所见、所闻、所想生动地表达出来。

在此以前,或许很多学生都没有留心过生活中如肥皂等常见实物的乐趣与用途,教师将其引入作文教学中,在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展开对生活常见实物的叙述,寓教于乐,大幅度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开学后的感受范文2

在游戏开始前先明确游戏规则:“老鹰”不许推“老母鸡”,只能跑动避开“老母鸡”,抓到“老母鸡”后面第三个以后的“小鸡”,即为一次游戏结束。“老母鸡”可以抓、拽、推、抱“老鹰”,张开双臂跑,尽量挡住“老鹰”。“小鸡”依次抓住“老母鸡”或前面“小鸡”的衣服,跑动避开“老鹰”的抓捕。如小鸡散开,即为一次游戏结束。下一次开始时,被抓住或散开的“小鸡”做“老鹰”,排尾的“小鸡”做老鹰,原来的“老鹰”排在“老母鸡”后,原排尾倒数第二的“小鸡”排在原“老鹰”之后。游戏开始时,学生会对儿时的游戏既会有些不屑,更多的是怀疑。这时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小时候的感受与长大后对同一件事情的体会是不同的,现在全身心的投人,会体会到另一番快乐。在学生全身心地尝试后,不管是粗犷的男生还是羞涩的女生,都会放开心理负担,像孩子一样地笑逐颜开,意犹未尽。

二、适时教育点化游戏内涵的人文价值

体育是以“育人为本”,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自省,提高其超越自我、创造自我的能力,达到不教育的目的。通过教育启迪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学习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学生“感受”和“体会”的基础上启迪学生自觉地提高“悟”的能力的过程。要让学生去J晤,教师自己要先悟出。教师要不断地将自己“悟”的感受和收获进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自觉遵守规则

提高个人和团队协调的认识。在游戏中每个学生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才能顺利开展,所有学生才都能得到快乐。试想,如果“老母鸡”不死缠住“老鹰”,不很好地保护好“小鸡”;“老鹰”不尽力避开“老母鸡”,扑抓“小鸡”;“小鸡”行动不一致,容易散开,那么游戏起来大家不会感到有多大的快乐,因为所有的角色都没有真正投人游戏。另外,如果下一次游戏开始队伍的位置不变,即上一次游戏中在队前面的小鸡还在前面,队尾的小鸡还在队尾,那么对队尾的“小鸡”不公平,游戏后也会非常疲劳。培养遵守规则意识。游戏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要尊重规则,遵守规则,游戏才会开展顺利,游戏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各角色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同样有着规范和规则(或潜在规则),我们要同样要尊重规则,遵守社会伦理和法律的要求,才能最大地发挥自己,更好的帮助别人和团队集体,获得收获。

(二)懂得各自的角色和责任

教育认识个人自由的空间界限与个人责任。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对生命和必要的权利自然而必要的延伸[‘〕。自由是基于理J胜的自由,“每一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到极大限度,该限度就是别人同样的自身利益”,是在彼此权利平等的基础上的自由,是有道德的自由。在游戏和社会生活中不遵守规则,就是不理性的自由,是侵犯别人权利的自由、是不道德的自由。培养社会角色意识。社会和集体中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游戏中每个人担当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角色的任务,应尽不同角色的职责。只有不同角色者都悟尽职守,所有学生才能收获到最大的快乐:“老鹰”要尽力避开”母鸡”,抓住“小鸡”;“母鸡”要想尽办法阻拦“老鹰”,保护“小鸡”;“小鸡”们要协同配合逃脱老鹰的捕捉。不管是什么角色只有尽到不同角色的责任,才能被接受、才有成就感,才能生活得开心和愉快,进而感到生活幸福。

(三)全身心投入,体验当下生活感受

现在的社会节奏快,生活都是匆匆忙忙,来不及清晰地体会。感受活动当中的每一个细节,超越单纯的、盲目的快乐。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学生需要全身心地投人,集中注意力,融人和感受在身边的活动当中的每一个细节,超越单纯的、盲目的快乐,体会与同伴同在,自己的心为所有人敞开。教育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路在脚下,活在当下。生活不是随遇而安,需要清晰体会,感受每一个当下,体会到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实在充实。让自己的心神与活动同在,与自己的同伴同在,自己的心为所有人敞开。感恩生命中发生的一切,体会这心里暖暖的爱与精神上的自由。在简凡中见证着生存的智慧,在细小平常中释放着生活的豁达。在平凡而不平庸的体育游戏中展现心灵的田野,让生命的种子扎根发芽。

(四)勇于面对结果

培养认识经验和承担后果的人性修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同样要正确地面对,平和的胸怀来接纳。失败与成功一样都是人生的宝贵经验,要坦然地面对和承担。游戏中“老鹰”通过努力,避开“母鸡”,收获捉到“小鸡”的成就感,获得加人人多势众的“鸡群”中。“母鸡”挡住“老鹰”,收获到保护好“孩子”自我实现的快乐。“小鸡”躲开“老鹰”,收获到仍留在集体中;小鸡被捉住,就得承受做“孤独的老鹰”。把体育游戏的心得当作人生的经验和财富,当作认识一个道理的过程。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快乐,而是反思思想收获和行为结果的原因,认识白己个性,觉悟人生道理,思考未来旅途如何在平凡的基础上展开,用心去感觉人生的美好。

(五)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创新在本质上就是改变现状的一个不断变革和突破的过程。体育是一种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是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体,是通过身体实践活动即刻产生的结果来反映创新的思考和内容正确与否的检验。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发展观察、记忆、想像和思维的能力,也就是对知识的吸收、保持、加工和应用的能力”L270在游戏中学生必须对对方进行观察、判断和分析,通过思维的思考和身体行动转变(或保持)现状,得以使状态维持。“老鹰”总是处于主动的位置,“母鸡”和“小鸡”总是在被动位置。所有的选择都建立在正确的思考和行为不断创造基础之上。对生活中的选择也要进行多角度、正确的观察、认识和分析,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所以,用游戏中的现象启发学生的“悟”性,即感受和反思能力,寻求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探索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应用。

(六)感悟生活的幸福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和体验生活。外在的表面观察与内在的切身感受对人产生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观看游戏的同学与进行游戏同学的感受有着明显的不同:观看的人看到大家在疾跑,甚至是“人仰马翻”,听到欢笑声;而进行游戏的人的视、听、触、动等感官全部参与,由感官能够引起心理产生反映,情绪发生巨大的变化。只有主动的参与才能体会到真切的内在是什么感受、心理和情绪是怎样发生的变化。加强学生对生活过程的感受。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得到了什么,重视行为的结果,而往往忽视过程的感受。但是没有正确的过程就没有好的结果,对过程重要性的认识和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在游戏中就是淡化活动的结果,强调对游戏过程的感受和反思,从而产生游戏中和游戏后内心的欢乐。对人类发展实践过程的理性认识和经验总结正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根源,对生活过程的体会和感悟是人生的幸福所在。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过去,也不在于未来,就在于活在现在。珍视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感受生活的每一刻。点化学生对生活幸福的感悟。人的需求层次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3]。人生幸福就是对需求层次的不断满足,人生的幸福程度就是对人的需求的感受程度。体育能够满足人的接受刺激和追求乐趣、从属于一个集体、展示才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4]。体育和人生幸福都是使人由生理到心理不断获得自己心理感受的需求。“教育的事务……并不是使年轻人在任何一门科学上达到完善的程度,而是开放和安置他们的心。体育对人生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对心理或精神的满足感,真正产生对生活的乐趣和快乐,体会幸福感。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反思和觉悟的能力是增强其人生幸福感的有效路径选择。

三、显化体育潜课程,拓展人文教育内涵

潜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是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潜课程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意识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游戏中,显课程是活动过程,潜课程是教师针对学生和活动进行个性和修养的适时地引导和指点,如遵守游戏规则和社会规范、坚守职责、反思经验和承担后果等等,提高学生的认识、理解和能力,使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为学生主动而深刻地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进行个性和修养拓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提高认知,而最终要通过自己主动地感受和改变不足即“修”与反思和保持优点即“养”来不断地发展自己,趋于成熟和完善。体育潜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比显课程的范围更广、作用更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要求很高。

四、感悟教化指向人文教育方法

体育要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使命,为学生的生命奠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体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教学改革也应从这个原点开始。现代体育教育方式,不但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更重人性和人格的教养,解决学生人生价值的问题。体育应该承担生命教化的任务,成为一种有效的“变化气质之学”的生命课程。

开学后的感受范文3

如果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指着路人问妈妈:“他为什么这么胖?”大家会说这是童言无忌,孩子并没有恶意,被说的人即使尴尬,也只能一笑作罢。但如果一个青少年这么做,则会被指责为没有教养和缺乏同情心。不过,一般孩子长到3岁以后,你会发现他们开始变得善解人意了。例如,当妈妈做菜时不小心切到手,他们会心疼妈妈,学着妈妈以往哄自己的样子哄妈妈。这些都是孩子开始学会同情他人的表现。他们的行为不再仅仅只是受到自我感受的影响,例如饿了就哭,还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例如试图安慰他人。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学会了“同情”

在心理学中,同情是指一种能够理解他人在特定情况中的感受的能力,并且自己能够做出照顾他人感受的反应。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交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学会了同情,那么这表示他能够:

1.开始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

2.开始理解其他人有不同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开始认识一些人类共有的情感,例如快乐、惊讶、生气、失望、悲伤等

4.开始想象出其他人在特定的情形中产生的情绪,例如,看到小伙伴的妈妈离去后,能够猜测出小伙伴此刻的沮丧

5.开始预测自己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是得体的,并且能够安抚他人的情绪,例如,在小伙伴情绪低落时,会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熊借给他

同情是一种成长的需求

展现同情心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同情心强的人可能会主动给无家可归的人送棉服,同情心弱的人可能对于小孩在自己面前啼哭也没什么感觉。不同于遗传基因占主导作用的身高或者智商,一个人的同情心是强还是弱大多都是后天习得的。

表现同情心的行为常常都是利他和无私的。我们为什么会从幼年时便自发地学习这种“不利己”的行为呢?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其实表达同情心和帮助他人也并非完全“不利己”。在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实验中,人们在做一些慈善行为时,大脑的奖励中心非常活跃。这说明,表达同情心能够让我们的心情变好,愉悦的情绪就是一种奖励,因此我们会在以后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再次获得好心情。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同情心的表达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感。当孩子逐渐长大,有了社交需求后,他们便开始学会表达对他人的同情,以此来获得大家的认同。无论如何,学会表达同情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

帮助孩子学会健康地同情

同情心弱的人,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在社交活动中一般都不受欢迎,但也并不是说,同情心越强就越好。对于一些同情心泛滥的人来说,他们对于他人的悲伤过于敏感,所以自己的情绪也会受到波及,整天处于闷闷不乐的状态中。因此,在孩子开始学习表达同情心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他们一些帮助,让他们拥有健康、正常的同情心。

小宝宝们从6个月大,便已经开始学着通过父母的反应来衡量自己应该做出什么反应了;从18~24个月开始,他们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且他人的想法、感受、目标并不同于自己的。因此,一般3岁左右,他们便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同情心。在2岁以后,父母不妨这样做:

和孩子一起去感受 例如,当孩子遇到一只宠物狗并且感到害怕时,不要急着否定孩子的恐惧,而是说:“它叫起来是很吓人,但它是一条乖狗狗,走过它身边的时候,我会牵着你的手。”让孩子对自己的感受和感知感到自信。

谈谈其他人的感受 例如,孩子和小伙伴产生矛盾时,你可以说:“因为你拿走了涛涛的玩具车,所以他不开心。你可以把车还给他,然后自己另选一件玩具和他一起玩吗?”鼓励孩子多去了解他人的感受。

给他一些具体建议 例如,当有人伤心时,告诉孩子:“你能去抱抱她吗?”让孩子明白如何用行为表达同情心。

多跟孩子使用“我”字 例如,当孩子捶打或者不小心弄伤你时,告诉他:“我不喜欢你这样,你把我弄痛了。”教会孩子使用“我”字能够加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开学后的感受范文4

关键词:情感;情境;激发;音乐

情感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在音乐教学中,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呢,那就是通过情境。通过创设音乐的情境,让音乐具体、形象、丰富、可感。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创设音乐情境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马克思说:“人类在探究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究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并且以后也不可能有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故在音乐赏析活动中,要以音乐去播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日积月累,学生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我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赏析教育真正成为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一、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快乐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理,在小学艺术教学中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充分感受美,情感得已激发。在音乐赏析活动中,我努力把情感教育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例如,一年级艺术下册教材中《狮子大王》,我用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大森林吗?你知道森林中有哪些动物呢?”让同学们随着音乐律动进入教室模仿各种动物形象。学生没有了那种课堂的约束感,仿佛置身于轻松、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之中,自己就是小动物,在森林里玩耍。在学生兴趣盎然中,狮王进行曲作为背景音乐响起,学生都是故事中的角色,狮王的故事开始了。学生在情境中直观地感受和聆听乐曲所表现的情绪和内容,激发了欣赏的欲望、参与欣赏的热情,并与乐曲产生了共鸣。

二、真实的情境感染学生进入艺术的氛围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欢乐、喜庆、赞美、雄壮……),让学生静静地聆听,用心去聆听,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有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欣赏,让学生对音乐形成全面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如:在狮王进行曲的欣赏过程中,我让学生初步听赏乐曲根据自己对乐曲的感受,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再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他们开展讨论。并通过创设森林故事的情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师:老师请来了森林中的一位朋友,请你们猜猜它是谁?(播放音乐《狮王进行曲》。聆听音乐思考问题。)

师:谁来猜一猜,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觉得很恐怖。

生:是狮子,我听见狮子的叫声。

让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乐曲的形象,体验音乐的意境。

师:听到狮王的叫声,小动物们怎样?你能用动作来表示。

生:开始有点害怕。(学生脸上出现害怕的表情)

生:接着真的害怕。(学生用拳头塞住嘴巴)

生:后来很害怕。(学生用手抱住头,发抖)

生:最后却反而不害怕,听惯了。(学生无惧地看着狮王)

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音乐中丰富多彩的情感,沉浸在音乐情境中。

三、形象的感受启迪学生的音乐心智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情、动作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亲身参与到音乐赏析活动之中的人,才能获得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体验。因此,我努力挖掘音乐欣赏教材中的各种情感因素,以乐促情,让学生用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情感的陶冶。如:在《狮子大王》的活动中,我先用故事吸引学生初步完整欣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结构和情感。在学生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后,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体验到乐曲的意境,我利用课件展现狮王进行曲的音乐情节。让学生就从视觉和听觉上将音乐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更深入地领会了音乐意境。在表现音乐主旋律时我激发学生的热情:“听,谁来了?”“小朋友,你们知道狮王怎么走路吗?谁来学一学?狮王还可以怎样更威武地走呢?”学生一听,参与的热情被激发了,非常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刹那间,一只只姿态不一、威武雄壮的狮王来到了“大森林”。学生们都忘我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用自己的动作、表情、声音表达着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学生在自己参与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音乐,动情表现了音乐,情感得到共鸣,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四、丰富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柏拉图说:“音乐的学习比其他学习是更为有力的一种手段,因为节奏和曲调会渗透到人的灵魂中去,并在那里深深扎根,使灵魂变得更美。音乐中的启发、创造能让人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可见,音乐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让人们在活动中发展想象、愉悦身心、找到情趣,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活动中体会和感受音乐的情感魅力。

如:在《狮子大王》这一欣赏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动一动、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与同学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造,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猜一猜:欣赏乐曲感知音乐形象,猜一猜音乐描绘的是什么动物,说说自己的理由。多媒体展示(狮子形象)

说一说:学生交流感受(各抒己见)

有的说是狮子老虎等,听到了它的吼叫声。

画一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线条来表示狮子的吼声、狮子的脚步声。

动一动:你们觉得狮子正在干什么呢?

让学生随着音乐进行踏步律动,模仿想象狮王昂首阔步的情景,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听一听:欣赏音乐,启发学生感受音区变化的表现力,并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画一画:请学生制作绘画各种有个性的狮子,比一比谁的狮子最威风。

在整个欣赏活动中,学生都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听时安静,动时热烈,想时全面,答时自如。学生多通道地表达着音乐,学生在启发和创新中自主、深刻领悟音乐的意境和情感,他们的情感在音乐赏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享受,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事实证明,愉快的氛围、真实的情境、形象的感受、丰富的体验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进入音乐的境界,感受音乐的快乐,获得愉悦的体验,在音乐的世界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开学后的感受范文5

开学第一课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主题展示,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感受到它的内涵和节目价值。2021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写作指南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写作指南,请您阅读!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写作指南一、何为观后感?

观后感,即观看完电视、电影等文艺或文化作品之后的感想、感悟、启发、联想或决心。

其中,“观”是基础,重点是“感”。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作品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还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或理想。

二、如何写好观后感?

梁衡先生概括出了“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正好对应文章中不可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典故。

观后感的写法可以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夹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但一般情况,离不开以下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事件+情感+总体感受

第二部分:简要概括节目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选取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进行描写或议论

第四部分:升华主题 + 扣题

三、优秀观后感的四要素

1、开头:开头不赘述,直接简单说明看了什么节目,有什么感想,先不展开叙述。

2、谈感受:简要叙述节目的内容后,写一个感触较深的故事,详细抒发自己的感受,有层次地表达感悟。

3、结合实际生活:写完感受后,就要加入实际生活中的故事,让使你感动的人和事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做对比,从而找出差距树立学习的榜样。

4、感情结尾:结尾需要对全文内容做个简单的总结,升华抒发的情感,也让观后感更丰富。

开学第一课理想照亮未来的作文素材理想信仰

(1)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2)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注:汪国真诗句)。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

(3)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4)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5)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6)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7)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

中国青年

(1)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2)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3)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4)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

(5)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6)光阴荏苒,物换星移。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7)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红色基因

(1)“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2)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3)我们来到这里,目的是寻根溯源,深入思考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

(4)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5)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6)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爱国情怀

(1)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2)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3)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4)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正所谓“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5)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6)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优秀作文岁月总是无情,我们最喜爱的暑假生活就这么迅速的过去了,又迎来新一学期的上学日子。在九月一号这一天,我们不仅要返回校园开始读书,也别忘了属于我们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这是一个专门为我们广大学生而特别开办的大型公益节目,不仅有很多精彩有趣的节目,也有很多令我们受益匪浅,难以忘怀的感人故事事迹。

2021年《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榜样事迹,利用这些榜样精神,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力量,激励着我们这些青少年们坚定理想,发愤图强。在主持人热情激昂的欢呼声,特别嘉宾们的登场,给我们带来属于自己的故事,分享了自己在为祖国奋斗的过程中,所拥有的感悟与精神。

身为一名中学生,我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听到他的故事,也是让我明白,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我们自身的学业之中,我们才能充分掌握课本中蕴含的知识,老师传授的学问,为自己今后面临高考等重大考试时,才能积累足够的学识,做好充足的准备。

掌握知识就是掌握力量,身为还处于家人关心,老师爱护的年纪里,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只有将学习学好,我们才能为父母争光,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及时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开学后的感受范文6

[关键词]作文;体验式;效率

小学作文“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以活动为基本载体,以发展学生表达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互动中充分的语言交流来达到口头语言的充分表达,进而向书面语言转化,从而使学生学会自然流畅地表达。笔者以习作指导课《吹气球》为例,介绍这种模式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体验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应从创设情境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情境,进行合理的引导,激发学习的兴趣,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情境中。此时教师适时地点拨活动的要领及相应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在活动中方向明确,然后鼓励学生充分互动,演示相应的情节并不断获得相关的个性体验。

在执教《吹气球》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开展第一轮游戏。教师说:“同学们,今天的习作课,记一次有趣的活动。先进行吹气球的活动,请把你们准备好的气球拿出来,游戏马上开始。听口令,预备!”

此时,同学们憋足了劲,拿起气球做好了吹气的准备。教师再提醒:“停一下,老师还要说明的是――如果谁的气球吹得最小,这位同学就要上台来表演教师所要求的节目。同时,教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仔细观察,用心感受。”

“当你听到‘听口令,预备!等一等’时,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再次提出要求:游戏中不但要体会自己的感受,还要注意观察别人的动作、神态等。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吹气球的,并且回忆大家一起吹时的情景,说说自己听见了什么声音,观察到什么?

在课堂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度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互相讲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特别鼓励有创意的说法及与别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参与表演,让学生感悟体验

课堂上,当别的学生在互说互演时,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说完以后,组织学生对表演者进行评议,形式可以是自评、他评和小组评议相结合。通过评议,让学生的认识更深刻,思路更开阔,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比如这节《吹气球》习作指导课第二部分是这样的:教师找到气球吹得最小的那位同学,请他上台表演。教师对那位同学说:“此刻,你在想些什么?”接着,教师又对其余的同学说:“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自由评说。

为了让学生更有体验,接下来教师拿出课前设计好的若干纸条,让那个学生抽签,然后根据纸条上的要求进行表演,其他同学根据他的动作,猜猜他表演什么。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大家看得认真,说得详细。有了这样的气氛和良好的引导,基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的说就恰到好处了。

三、互动合作,让学生深入体验

在教学的第三环节,教师打破了作文教学先游戏后习作和少数学生参与活动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变成了活动的现场,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都是活动的直接实践者和感受者,这样,课堂气氛浓郁,高潮连续不断,学生感受真切,个性体验也就不断地生成。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这样实施教学的:教师先请同桌同学合作,把吹好的气球绑好,然后四人一组说说合作过程和各自的感受。教师还指名同学来说,其他学生评议。接下来,让学生说说这是一场怎样的游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游戏活动的全过程,帮助大家理清习作脉络,为后面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四、分层练习,让学生享受体验

在课堂的第四环节,教师出示写作阶段要求,要求学生现场作文。学生可以任选一阶段习作,也可以写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