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范例6篇

作文题

作文题范文1

“审问之”,即对话题作文的有关材料和概念讲行仔细地探询、审问。

1、探询背景材料,弄清暗示或倾向。

2005年全国使用范围最广的第三套高考语文题,背景材料“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就有明确的暗示:甲忘记仇怨、铭记大恩情的做法是对的。

2.审问题引材料,明确题材的范围。

如2005年全国卷(三)题引材料“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就明确了联系现实生活取材和立意的写作范围。

3.审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思考话题的隐含条件和限制。

如2005年北京卷“说安”,安可以解释为安全、安宁、安逸、安于等,这就明确了写作的内容。

4.审问作文的限制条件,明确自由度有多大。

如“不少于800字,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明辨之”,即辨明话题的内涵和外延,抓准话题的核心。“明辨话题”,实质就是明辨话题地概念,具体的方泫有:

1.词语比较法。

与别的近义词或话题比较,准确把握话题的中心概念。如2005年高考天津卷的“留给明天”,把它与“展望明天”“创造明天”“等待明天”“剩下明天”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展望”是一种构想,“创造”是一种奋斗,“等待”是心理的期盼,“剩下”是心理的无奈:而“留给”是一种远见卓识的表现,它足把资源、财富、好的环境、美好传统、民族精神等大好的毒而右目的地保留给“明天”的人。

2.语素分析法。

分析话题的每个语素,然后整合理解话题的意义。如2005年高考辽宁卷“跑的体验”,对“跑”“体验”三个语素的意义进行分析:“跑”即“奔跑”,狭隘意义的跑指具体的“跑”的动作,挖掘潜力有限;宽泛意义的奔跑,是一种实践活动,鸟儿学飞足“跑”,去了某地可以说“跑一趟”,读一本书可以说目光“奔跑”,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说思想的野马在“奔跑”等等,挖掘潜力很大。“体”即“亲身经验”“体察”,“验”即“检查”“查看”,两者整合指“亲身实践”或“通过实践认识阁嘲事物”。综合起来可理解“跑的体验”就是指“亲身实践的体套或认识”。

3.结构词性分析法。

分析话题的短语结构和词性特点,明确思考的重点和方向。如2004年湖北卷“买镜”属动宾结构,“买”是一个“拿钱换东两”的商业行为,“镜”是名词,有着丰富的寓意,话题的关键是对“镜”的抽象意义的挖掘。

4.反义推断法。

运用词义相反相对的现象对话题进行分析和推断,明确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如2004年上海卷话题“忙”,其反义词就足“闲”,将两者放到一齐来分析,就会发观,“忙”与“闲”不是绝对的,关键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和思想境界。

5.造句拓展法。

用话题的词语来造句,打开理解的思路,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由单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的话题都可用这种方法,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的“双赢的智慧”,我们就可以造出这样一些句子来:他有双赢的智慧,经商中需要双赢的智慧,中国对外交往中双赢的智慧,人际交往中双赢的智慧,集体和个人实现双赢的智慧,双赢的智慧来自共同的需要,双赢的智慧是最好的智慧,双赢的智慧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有多少造多少,思路得以开阔,对话题的理解也就活了。

6.语段揣摩法。

无话题的材料作文,分析材料中心,揣摩材料的情味是准确审题的关键。如2005年上海卷要求写流行文化对我们成长的影响,三段背景材料列举了武侠、言情、韩删、卡通等现象,审题时思考点就应该围绕此现象,入乎其中地体悟,出乎其外地客观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中心。

7.情味揣摩法。

揣摩话题的情味,准确理解题旨的意义。如今年广东卷的再题“纪念”,写作时就要弄清“纪念”一词的情味是褒扬的。如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就一定带有怀念胜利的成份,带有对正义与和平胜利的珍惜之情,绝不能只写铭记历史教训,不忘历史的耻辱。

8.明辨关系法。

对关系型话题作文,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审准题的关键。概念间的关系,我们除了套用复句间的关系外,还可考虑辩证关系,发展关系等。今年全国卷三套题都是关系型话题,其中第一套“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第二套“位置与价值”,第三套“铭记与忘记”。从总体看三个套题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具体分析,还有不同:“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前面是前提,后面是结果;“位置和价值”,前者是条件,后者是哥评判角度;“铭记与忘记”,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选择关系。只有这样深入思考,才能准确审出题意。

9.图形联想法。

对图形类话题,找到图形与生活现象的相似点是把握题旨的关键。当然这个相似点可以不止一个,只要恰切即可。如画一个圆,让学生联想作文,就既可写“十五月儿圆”,又可写“车轮滚滚”,还可写“圆眼睛”“圆滑”“圆脸”等等。如今年福建卷的“圆与星形”的联想作文,可根据图形下面的文字??“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和“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来联想,这样它就成了相容性选择关系话题了。

l0.寓意分析法。

对寓意性话题,只有分析寓意,才能审准话题。如今年浙江卷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其中“一枝一叶”,寓指生活中的细小事物、细小的情节或细小的动作等,“一世界”就指反映的内容丰富,意义重大等。

“慎思之”,即谨慎地思考话题的现实意义,寻找它和生活现象的联系点或相似点。“文章合为时为著”,这是古人一直倡导的现实主义文风,这在今天也必须坚持。可有的学生就是忽略了这一点,编故事不考虑当今的时代特点,议论不思考能否针对现实问题,寓言、科幻离开了社会环境……这就形成了浮躁的文风和虚假的作文态度。

我们所说的现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真实的情感,以情感鼓舞人;二是解决现实的认识或思想问题,以思想启迪人。

审题时,我们要谨慎思考的有四个方面:一是围绕话题町以想到些什么现实中的人和事;二是这些人和事可从哪个角度切入;三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认识,是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四是我的思想是不是做到了与时俱进,辩证深入。只有把这四个方面理清了,思路才算明晰了。

作文题范文2

第一招:扩比词句审题意

视角:定性分析。

目标:明确写作内容。

操作步骤:1、扩成分;2、作比较。前者指扩词为短语,扩短语为句子,扩句子成分,也就是把文题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审视;后者指比照题目的语言形式,另拟一个与之相近或相反的词句作对照。这也是一种“扩”。“扩”和“比”相辅相成,扩后需要比,比后更知扩的重要。学生在进行对题目的扩比操作之前,心中最好默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句话,以确定思维方向。词语类命题:如“熟悉”(09高考四川卷)。(1)扩充词语成短语:熟悉情况。(2)扩充短语成句子:谁熟悉什么情况?(3)做比较:熟悉――熟习(正比);熟悉――陌生(反比)。短语类命题:如“诗意地生活”(07高考湖南卷)。(1)扩充短语成句子:谁诗意地生活?(2)作比较:诗意地生活――诗意的生活(正比);诗意地生活――枯燥地生活。句子类命题:如“有句话常挂嘴边”(07高考天津卷)。(1)扩充句子成分:谁有句什么话常挂在嘴边?(2)作比较:有句话常挂嘴边――有句话常记心里(正比);有句话常挂嘴边――有些话无须常说。

从以上的扩比操作举例可以看出,对题目的扩比彰显了题意。“熟悉”所指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事、物,而“熟习”一词不仅有“熟悉”的含义,而且还有“习得”的含义,它所涉及的对象是抽象的技能和学问。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诗意地生活”是动词短语,而“诗意的生活”是名词短语;前者强调行为过程,后者强调生活状态。“有句话常挂嘴边”,题目表明,这句话是熟记的很重要的一句话,是有必要而且能够起到提醒或告诫作用的一句话,这句话需要经常讲。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题意。

第二招:分析结构审题眼

视角:定位分析。

目标:明确写作重心。

“题眼”是指文题中能够透露出写作重心的关键词语。命题作文的“题眼”一般是能够在文题中锁定的词语。锁定题眼必须要分析题目结构。从文题的结构上看,它有三种类型:词语类命题、短语类命题、句子类命题。短语类文题按照结构成分,具体分为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等类型;句子类文题分为有主语句和无主语句类型。由于题目结构不同,题眼所在的位置也不同,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词语类文题:由于这类文题不存在结构划分问题,因此题眼一般在本身。例如“见证”(09高考山东卷)无论你怎么扩充成分,如“他见证了那段惨痛的历史”,“圆明园废墟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见证”,“见证”这一词语都是最关键的词语。

2.短语类文题:(1)偏正短语:题眼一般在“偏”。偏正短语的中心词是命题规定的写作对象,而短语的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往往体现了命题的特殊要求,因此常被认作题眼。例如“北京的符号”(06高考北京卷)。(2)动宾短语:题眼一般在“动”。动宾短语的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写作的重心所在。例如“品味时尚”。(3)主谓短语:题眼一般是谓语。因为谓语的语法功能是表述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所以它是写作的重心所在。例如“我能”(07高考辽宁卷)。(4)并列短语:题眼一般体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表现为存在某种关系的并列短语类文题,其内在关系的要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对立统一关系,如“山的沉稳,水的灵动”(05高考江苏卷);b、是非取舍关系,如“向前看与向钱看”;c、条件因果关系,如“一步与一生”(07高考四川卷);d、平等共存关系,如“谦虚与表现”;e、先后主从关系,如“成人与成才”。审这类文题,我们如果能够理清出现在文体中诸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锁定了题眼。(5)动补短语:题眼一般在“补”。因为动补短语的补语是动词后的补充说明成分,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程度、状态、结果等内容,因此显得非常重要,它往往是命题的关键所在。例如“行走在消逝中”(07高考湖南卷),“在消逝中”是介宾短语,做动词“行走”的补语。(6)介宾短语:题眼一般是宾语。因为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的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引进对象,所以介宾短语的宾语才是关键词语。例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3.句子类文题:由于无主语句子类文题容易和短语类文题相混淆,因此学生在审题时要能够有效判断出该文题是不是无主语句子类文题。判断的方法是,看该文题是否表达出一个观点,或者隐含着一个观点,如果符合上述条件,那么这个题目就是句子类题目。句子类文题的题眼,一般在谓语上。例如“带着感动出发”(08高考安徽卷),“出发”就是题眼。

关于确定题眼的位置,这里所强调的是一般规律,这就是说,在审题眼的问题上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存在。现特举两例加以对照说明。

例1 “北京的符号”(06高考北京卷)和“人之常情”(08高考天津卷)。这两个短语类文题虽然都是偏正结构,但两个题目的限制语却有明显的不同,“北京的符号”中的“北京”具有很强的很现实的限制作用,因为各个地方都可有自己的符号。而“人之常情”则具有特殊性,“人之常情”是一个成语,其中的限制语“人”所起到的限制作用显得弱化和虚化,因为成语是固定结构,本身不存在内部词语替换问题,绝不可能将“人之常情”替换成“鸟之常情”“树之常情”之类的话语。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文题“北京的符号”的题眼是“北京”,“人之常情”的题眼是“常情”。

例2 “触摸城市/感受乡村”(08高考浙江卷)和“说安”(05高考北京卷)。这两个题目虽然同为动宾结构,但前者题眼在“动”,后者题眼在“宾”。为什么呢?因为前者的宾语规定的是写作对象、范围,而动词“触摸”“感受”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说安”不同,“说安”这一文题可供发挥的成分却不在动词“说”,“说”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规定了文体的要求,显示了文体的特征,它的指向意义是要求学生将文章写成议论文;而文题的宾语“安”的发挥空间却相当大。我们可以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落脚,从“安定”、“安全”、“安逸”中任选其一切入,可将“安”扩充成为“安贫乐道”“安分守己”“安邦定国”“安身立命”“安居乐业”“安于现状”等成语入题。总之,“安”定位在哪儿,题眼就在那儿。

第三招:开掘虚实审题型

视角:定向分析。

目标:明确写作路径。

文题的题型有实题、虚题之分。所谓“实题”,指的是有具体意义的话题,如“脸”“习惯”“位置”“踮起脚尖”、“有句话常挂嘴边”等。所谓“虚题”,是指意义比较抽象的题目,如“今年花胜去年红”、“留给明天“、”出和入、“一花一叶一世界”等。另外,还有一种虚实结合型的题目,如“提篮春光看妈妈”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所谓“开掘虚实”是指运用联想的手法,对文题进行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探索、推导,从而解读出该题目所具有的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

操作步骤:

1.审清题型虚实,以确定题目所具有的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例1、“踮起脚尖”(09高考湖南卷),此题是实题。“踮起脚尖”是一个简单而具体的动作,但“踮起脚尖”却含有隐喻义,其基本隐喻义有两种:一是努力向上、发挥主体潜力以接近目标;二是努力往远处看,树立高远目标。例2、“今年花胜去年红”(05高考辽宁即卷),此题是虚题。“花”是喻体,是虚的,“花”喻什么,须首先落实。“今年”和“去年”也是虚的,不可死板理解,今天胜昨天,现在胜过去,未来胜现在都符合题意。“花”可以比喻“生命”、“人生”、“事业”、“生活”等美好的事物。

2.依据题型虚实,以确定切入路径。从理论上说虚实题的切入路径有四种:①实题虚写、②虚题实写、③实题实写、④虚题虚写。如果对四种写法进行优劣比较,则前两种胜过后两种,第三种胜过第四种。因此,我们在写作的切入路径上,要有效做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谋求实题虚写,虚题实写,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优秀作文。

作文题范文3

一、反向思考。这种思考方式能突破常规思维,创立一种跟原意相反的新意。如作文题《我渴望______》,一般同学补“幸福”“欢乐”“上月球”等,而一位同学补为《我渴望吃苦》,写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想在吃苦中锻炼意志和毅力。

二、另辟蹊径。补充题目,如果人云亦云,就没有味道,不能吸引读者了。如作文题《______,谢谢你》,一般同学补“妈妈”“老师”“同桌”等,而一位学生补为《格林,谢谢你》,他写格林的童话故事充实了他的生活,启迪他如何作文,这样的题目别具一格,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小中见大。就是补题时从小角度切入,用心写出最大意义来。如作文题《______,我最需要的》,一般同学补“幸福”“欢乐”“文具”等。而一位同学补为《绿色,我最需要的》,他呼吁人们不要破坏环境,应重视环保,绿化家园。

四、袒露真情。就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如作文题《当我被______的时候》,一般同学补“表扬”“批评”等。而一位同学补为《当我被妈妈撵的时候》。他写了自己连续两次考试没上80分而被妈妈赶出家门的事,反映了家长过分重视成绩的现象。

作文题范文4

1.定义

全命题作文题的主要标志是有一个完整的题目,考生必须以这个题目为作文的标题,一个字都不能改动。

2.命题内容

近年来全命题作文题的命题内容丰富多样: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领悟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聚焦新闻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内容,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命题形式

从形式上来看,一般有两种:直接命题和提示命题。直接命题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 选材范围广,但审题有一定难度。提示命题通过提示语,在审题和选材上给考生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4.题目类型

(1)概念型题目。即题目中出现一个概念, 给定一个写作的范围,要求表现与概念有关的一些想法。如“习惯”“尝试”等,这种题目的内涵比较宽泛,考生不可能对这个概念进行全面的阐述,必须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进行写作。

(2)观点型题目。即题目中已经提出了一个观点,考生不能自作主张另说一套,而只能就这一观点进行论述。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3)感想型题目。要求对某一生活现象或事件发表感想,进行议论。如“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下笔之前要对所感之事进行分析,开头时还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交代,从而引发感想。

(4)比喻型题目。如“森林·树木·气候”。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找出现实中的对应物,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作文题范文5

写作(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4)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5)结构完整,语文通顺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一、近年来作文发展趋势

年份 试卷总数 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 命题作文

2004 15

14

1

2005 16

9

3

4

2006 17

7

4

6

2007 18

4

5

9

作文题范文6

    一、“话题”就是作文“题目”

    例如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作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教版)以

    “爱”为话题作文。学生多直接拟定题目《成长的烦恼》《爱》或《XX的爱》,这样千人一面的作文题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有广泛选材自由的话题作文变成了狭窄的命题作文,学生的作文就难免大同小异了。

    二、“改头换面”迎合“话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套快速应对话题作文的技巧,他们牢记一个典型事例,可以套进任何一个话题作文中,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的学生牢记这样一个题材:“我”考试没取得好成绩,很悲观失望,天空也为我阴沉、哭泣,后来听到爸爸或妈妈的一番鼓励,于是重新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在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歌颂妈妈对“我”的爱;在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感谢妈妈帮我解除了“成长中的烦恼”;在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同样写这件事,感激妈妈让自己从此“改变”;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仍然会写到这件事,只不过在文章结尾来段写景抒情“啊,这时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妈妈半夜冒着大雨送我上医院”“老师给我补课,累得满头大汗”这样的事例,更是许多学生用来开启“话题作文”的万能钥匙。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